未命名
发表于 2012-2-5 13:24:25
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文艺下
崔元翰
崔元翰(729年-795年),名鹏,字以行。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
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早年为杨炎所引荐,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辛酉科状元。举宏词,历官礼部员外、知制诰。终官比部郎中。卒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年)。
李贺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是著名的唐朝诗人,被称为“诗鬼”。
生平
正史所载李贺资料甚少,其生平仅见于李商隐的《李贺小传》与杜牧应沈子明之请所撰的《李长吉集序》,以及一些唐人笔记如张固的《幽闲鼓吹》、彭大翼《山堂肆考》。李贺是唐朝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家道已经没落。因为他的父亲名叫晋肃,和进士音近,一些妒忌他才华的人就以避讳为理由阻止他参加科举考试。好友韩愈激于公愤,为之作《讳辩》曰:“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李贺在长安当过三年奉礼郎的小官﹐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友好﹐常一起出游,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有一阵子依附潞州(今山西长治)张彻作幕僚。李贺作诗是不断在驴背上苦吟,“吟诗一夜东方白”,耗尽精神,其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由于身体不好,27岁就病逝了,一说“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蚪,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死前将诗分四编﹐交给好友沈子明。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河内怀州(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占廿二首,数量位列第四。
生平
家世
李商隐曾自称与唐朝的皇族同宗。经张采田考证,确认他是唐代皇族的远房宗室。但是没有官方的属籍文件证明此事,因而可以认为李商隐和唐朝皇室的这种血缘关系已经非常遥远了。李商隐数次在诗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2不过,很显然他并没有因此得到任何的现实利益。
李商隐的家世,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担任过最高级的行政职位是美原县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曾任安阳县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录事参军;父亲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隐出生的时候,李嗣任获嘉(今河南获嘉县)县令。
早年生活及教育
李商隐生于浙江,在李商隐10岁前后,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亲、弟妹们回到了河南故乡,生活贫困,要靠亲戚接济。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后来,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李商隐早年的贫苦生活对他性格和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一方面,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事实上,他也确实努力承担起家族的责任。成年后,李商隐曾利用为母亲守孝的时间,将寄葬在各地的亲属灵柩迁葬到荥阳。陈贻焮认为这是除了受宗法思想支配外,还由于从小孤贫,家道衰微,因此更加看重骨肉之情。另一方面,早年的经历使他养成犹豫、敏感、清高的性格,这些特征既大量地从他的诗文中流露出来,也表现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
李商隐的启蒙教育可能来自他的父亲,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则是他回到故乡后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这位堂叔父曾上过太学,但没有做过官,终身隐居。据李商隐回忆,这位叔父在经学、小学、古文、书法方面均有造诣,而且对李商隐非常器重。受他的影响,李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大约在他16岁时,写出了两篇优秀的文章(《才论》、《圣论》,今不存),获得一些士大夫的欣赏。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时任天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
令狐楚是李商隐求学生涯中又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本人是骈体文的专家,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不仅教授他骈体文的写作技巧,而且还资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励他与自己的子弟交游。在令狐楚的帮助下,李商隐的骈体文写作进步非常迅速,由此他获得极大的信心,希望可以凭借这种能力展开他的仕途。在写于这一时期(太和四年,830)的《谢书》中,李商隐表达了对令狐楚的感激之情以及本人的踌躇满志:“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夜半传书后,不羡王祥有佩刀。”
应举之路
在唐代,缺乏门第背景的知识分子希望在仕途有所发展,主要的入口有两个:科举和幕府。前者被认为是进入官场的资格,是官方对其行政能力的认可;后者是一些有势力的官僚自己培养的政治团队,如果表现出色,也往往可以通过这些官僚的举荐成为朝廷正式的官员。中晚唐时期,很多官员都既考取科举的资格,也有作为幕僚的经历。
文宗开成二年(837),李商隐考取了进士资格。在此之前,他已经失败过多次。李商隐初次应举的年份难以考证,有人相信甚至在10年之前——即文宗太和二年(828)——李商隐就开始了他漫长而艰苦的应举之路。与大多数缺乏权势背景的考生一样,李商隐并不指望一举成功。他目前流传下来的诗文中没有提及当时的情形,这多少说明他对于初试的失败不是非常在意。然而,随着失败次数的增多,他渐渐开始不满。在《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诗中,他将没有录取他的考官(太和七年,贾??)比喻成阻挠他成功的小人:“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李商隐前来投奔华州(今陕西华县)刺史崔戎,辟为掌书记,后来崔戎送李商隐到南山的僧寺中温书。大和八年(834年)三月,崔戎调任兖海观察使,李商隐又随至兖州。
李商隐从不认为自己学识不足。早在太和四年,曾经与他一起游学的令狐绹就考中进士。这显然不是因为令狐绹的学识才华比李商隐优秀,而是由于他父亲令狐楚的影响力。权贵们互相提携,大量录取上流社会关系网中的考生,在唐代科举中是很普遍的现象。许多缺乏靠山的考生都会在考试之前就去刻意结交关系,或者想出种种办法引起考官及名流的注意。4据李商隐自述,他在这方面是比较低调的(《与陶进士书》),但如果说他不曾对令狐楚寄予希望,可能性也不大。从李商隐在开成元年写给令狐绹的一封信中“尔来足下仕益达,仆固不动”之类的话,可以看出他的情绪已经相当烦躁了。而他于开成二年的中举,也正是令狐父子对当值考官施加影响的结果。
步入仕途
李商隐考中进士的当年(开成二年,837)年末,令狐楚病逝。在参与料理令狐楚的丧事后不久,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今甘肃泾县北部)作了王的幕僚。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甚至将女儿嫁给了他。从李商隐后来的经历中可以看出,这桩婚姻将其拖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
李商隐的尴尬处境在于: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的成员;而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党”。因此,他的行为就被很轻易地被解读为对刚刚去世的老师和恩主的背叛。李商隐很快就为此付出了代价。在唐代,取得进士资格一般并不会立即授予官职,还需要再通过由吏部举办的考试。开成三年(838)春天,李商隐参加授官考试,结果在复审中被除名。这件事对李商隐最直接的影响是使得他获得朝廷正式官职的时间推迟了一年。不过,他并没有后悔娶了王茂元的女儿王晏媄。他们婚后的感情很好,在李商隐的眼中,王氏是一位秀丽温和体贴的妻子。
开成四年(839),李商隐再次参加授官考试,顺利通过,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这是一个低级的官职,但有一定的发展机会。没过多久,被调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虽然县尉与校书郎的品级差不多,但远离权力的中心,显然会使以后发展受到影响。李商隐在弘农任职期间很不顺利,他因为替死囚减刑(“活狱”)而受到上司陕虢观察使孙简的责难。孙简很可能以某种不留情面的态度对待李商隐,使他感到非常屈辱,难以忍受,最终以请长假的方式辞职(《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凑巧的是,在此前后孙简正好被调走,接任的姚合设法缓和了紧张的局面,在他的劝慰下,李商隐勉强留了下来。但他此刻显然已经没有心情继续工作,不久(开成五年,839)就再次辞职并得到获准。
闲居时期
辞去了弘农县尉,李商隐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于武宗会昌二年(842)设法又回到秘书省任职。这一次,他的职位(“正字”)品阶比三年前(“校书郎”)还低。在唐代,大家普遍认为在京城里的任职会比外派的官员有更多的机会升迁,而李商隐所在的秘书省,又比较容易受到高层的关注。对李商隐而言,另一个好消息是,宰相李德裕获得了武宗充分的信任,这位精干的政治家几乎被授予全权处理朝政。李商隐积极支持李德裕的政治主张,他踌躇满志,有理由期待受到重用的机会。
李商隐重入秘书省不到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他必须遵循惯例,离职回家守孝三年。这次变故对李商隐政治生涯的打击是致命的。他闲居在家的三年(会昌二年末至会昌四年末),是李德裕执政最辉煌的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随着不久之后武宗的去世,李德裕政治集团骤然失势,李商隐已经难以找到政治上的知音。会昌三年(843),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在代表政府讨伐藩镇叛乱时病故。王茂元生前没有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李商隐的升迁,但他的去世无疑使李商隐的处境更加困难。
李商隐在闲居的几年里处理了一些家庭的事务,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将一些亲属的墓葬迁回了故乡的家族墓园。这种维护家族荣誉的努力多少使他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现存的部分诗文中可以看出,李商隐尽量调整自己的心态,淡化对政治生涯的兴趣和期待。他有时从事农耕,声称自己“渴然有农夫望岁之志”,模仿陶渊明的风格写作田园诗歌。不过,纷乱的时局始终吸引着李商隐的注意力。他有非常鲜明的政治倾向,几乎无法隐藏。
幕府游历
会昌五年(845)十月,李商隐结束了守孝,重新回到秘书省。此时,武宗与宰相李德裕富有效率的合作关系已经到了晚期。次年三月,武宗去世,传言他是由于长期服用道士进献的长生药而中毒身亡。经过一系列的宫廷斗争,宣宗李忱即位,他反对武宗的大部分政策,尤其厌恶李德裕。因此,几乎整个会昌六年(846),都持续新一轮政治清洗,曾经权倾一时的宰相李德裕及其支持者迅速被排挤出权力中心。在宣宗本人的支持下,以白敏中为首的牛党新势力逐渐占据了政府中的重要位置。
这一年,李商隐在秘书省任正字。35岁的李商隐终于有了儿子(李衮师),他的堂弟李羲叟也在这一年中了进士,这两个好消息大概只能让他兴奋一时。由于支持李德裕的政治纲领以及之前就被令狐绹等人视为背叛,他不大可能分享牛党的胜利。尽管他的职位几乎低得不值得在权力斗争中被排挤,但仍然可以想象他的郁闷心情。因此,当大中元年(847)桂管观察使郑亚邀请他往赴桂林任职时,他几乎没有犹豫。
从太和三年(829)受聘于当时的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开始,李商隐多次进入地方官员的运作机构中担任幕僚的角色。事实上,他身为幕僚的经历比正式任职于朝廷的时间更长。不过,在宣宗大中元年(847)之前,他似乎一直将这样的经历作为过渡。对于在政治上颇有抱负的李商隐来说,这种这种经验非常重要,既是他历练工作能力的过程,也是积累社会关系的途径。不过,毕竟只是为日后的大展宏图而进行的准备活动。从时间上看,以往每一次的工作经验几乎都在数月之内,变动频繁,而且一旦有了入朝为官的机会,就会立即辞去幕府的工作。而这一次,李商隐作为郑亚的幕僚前往桂林时,他也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仕途已近末路。在之后的10年间,他将在幕府游历中逐渐耗尽所有的政治热情。
大中元年三月,李商隐告别家人,随郑亚出发,经过两个月左右的行程,来到距京城大约5000里以外的南方。郑亚的这次南迁,是牛党清洗计划的一部分。李商隐愿意主动跟从一位被贬斥的官员,表明他同情李德裕一党。另一方面,也显示对自己的升迁不再抱有信心了。在桂林不到一年,郑亚就再次被贬官为循州刺史,李商隐也随之失去了工作。大中二年秋,他回到京城长安。据说,他在潦倒之际,写信给故友令狐绹(他已经进入权力的核心)请求帮助,但遭到拒绝,结果只能通过自己考试得到一个盩厔县尉的小职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0年前,他正好也是一个相当的职位(弘农县尉)。
李商隐担任盩厔尉时间不长,又被调回京城。此时,与大中元年他在秘书省的情形非常相似:低微的官职,渺茫的前途,落寞之余,期盼着出现变化。大中三年九月,李商隐得到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的邀请,前往徐州任职。卢弘止是一位有能力的官员,对李商隐也非常欣赏。如果他的仕途顺利,李商隐可能还有最后一次机会。然而不巧的是,李商隐追随卢弘止仅仅一年多后,后者就于大中五年春天病故。这样,李商隐不得不再一次另谋生路。
晚年
大中五年,李商隐经历的另一次重大打击,是他的妻子王氏在春夏间病逝。从李商隐的诗文上看,他和王氏的感情非常好。这位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女性,多年来一直尽心照料家庭,支持丈夫。由于李商隐多年在外游历,夫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聚少离多。可以想象,李商隐对于妻子是有一份歉疚的心意;而他仕途上的坎坷,无疑增强了这份歉疚的感情。家庭的巨大变故并没有给李商隐很长的时间去体验痛苦。
这年秋天,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的柳仲郢向李商隐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随自己去西南边境的四川任职。李商隐接受了参军的职位,他在简单地安排了家里的事情之后,于十一月入川赴职。他在四川的梓州幕府生活了四年,大部分时间都郁郁寡欢。他曾一度对佛教发生了很大的兴趣,与当地的僧人交往,并捐钱刊印佛经,甚至想过出家为僧。梓幕生活是李商隐宦游生涯中最平淡稳定的时期,他已经再也无心无力去追求仕途的成功了。
大中九年,柳仲郢被调回京城任职。出于照顾,他给李商隐安排了一个盐铁推官的职位,虽然品阶低,待遇却比较丰厚。李商隐在这个职位上工作了两到三年,罢职后回到故乡闲居。大中十三年秋冬,李商隐在家乡病故。
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或691年-740年)讳浩,字浩然,号鹿门处士,以字行,唐代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又称“孟襄阳”,盛唐著名诗人。孟浩然的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生平
孟浩然年轻时曾游历四方,与许多侠义之士结交。和庞德公、皮日休同隐居于襄樊市的鹿门山,而后人称他孟鹿门、鹿门处士。唐玄宗在位时,他曾赴京寻求仕官之途,但应考进士未成。王维曾经向玄宗推荐孟浩然,孟浩然的某句诗让玄宗不满,失去了在朝廷任官的机会。韩朝宗十分欣赏孟浩然,于是邀请他参加饮宴,并向朝廷推荐他,孟浩然因为与朋友喝酒而错过了与韩朝宗的约定。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本来将要痊愈,因为纵情饮酒,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的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大多关于山水田园和隐逸、旅行等内容。他与王维、李白、张九龄交好,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知名诗作有《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
著有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其中有他人作品。新、旧《唐书》中也收录孟浩然的传记。
孟浩然有二子,长子孟云卿,唐肃宗朝为校书郎,与杜甫友好;次子孟庭玢,早逝;长孙孟郊也是唐朝著名诗人。
王昌龄
王昌龄(698年-756年),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诗人。
王昌龄在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登进士第,补校书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中博学宏词科。后来外调做汜水(今河南省荥阳县)尉,迁江宁丞。他的诗和高适、王之涣齐名,因其善写场面雄阔的边塞诗,而有“诗家天子”(或作“诗家夫子”)、 “七绝圣手”、“开天圣手”的美誉。 他后来被贬为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世人又称他王龙标。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十月十六日,安禄山起兵反唐,他避乱回到家乡,后被刺史闾丘晓所杀,时年58岁。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2-5 15:39:25
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
无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2-5 15:39:48
列传第一百三十 列女
无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2-5 15:41:55
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
独孤怀恩
独孤怀恩(?-620年),唐朝外戚,唐高祖李渊母元贞皇后之弟独孤整之子。怀恩幼年,被隋文帝独孤皇后养于宫中。李渊平京师长安,拜长安县令,颇严明,如职而办。唐高祖受禅,擢升独孤怀恩为工部尚书。唐高祖给他开玩笑:“表弟的几个姑姑的儿子都当皇帝了,该轮到你了吧。”独孤怀恩接替韦义节击蒲州尧君素,数战无功,士气丧沮,诏书切责,独孤怀恩怨望。当时,刘武周使宋金刚攻略浍州,唐高祖发关中军给秦王李世民,屯柏壁。于是独孤怀恩与麾下元君宝、刘让、解令荣静与王行本、刘武周连和,割河东、取永丰仓,绝秦王粮道,长驱三辅。尧君素死后,而王行本得其兵,吕崇茂杀县令响应刘武周。唐高祖命怀恩与永安王李孝基、陕州总管于筠、内史侍郎唐俭攻打吕崇茂,为宋金刚、尉迟敬德所擒。秦王李世民派秦叔宝在美良川打败刘武周,独孤怀恩逃归,唐高祖命率师攻蒲州。元君宝说:“王者不死,果其然!”唐俭听到了。刘武周归还刘让求罢兵,告发独孤怀恩之谋。王行本投降,独孤怀恩勒兵入城,唐高祖渡黄河时,刘让至,得知独孤怀恩之谋。唐高祖召他来,怀恩不知,单舟而来,被捕,缢死在狱中,籍没其家。
武承嗣
武承嗣(生年不详-698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唐荆州都督武士彟之孙,女皇武则天异母兄武元爽之子。
生平
早年曾随父被流配振州(今海南三亚)。咸亨五年(674年)三月,由于武士彟周国公的爵位无人继承,武则天奏请将武承嗣召回,袭爵周国公,拜为尚衣奉御。
光宅元年(684年),授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封魏王。垂拱元年(685年),同凤阁鸾台三品。月余后罢。载初元年(689年),守纳言。天授元年(690年),进文昌左相。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武承嗣令凤阁舍人张嘉福,唆使洛阳人王庆之等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长寿元年(692年),大臣李昭德以武承嗣既为亲王,又为宰相,权势太重,建议罢免武承嗣的宰相职务。当年,武承嗣被罢为特进。
圣历元年(698年),唐中宗李显复被立为太子,魏王武承嗣做太子的幻想彻底破灭,忧愤而死。赠太尉、并州牧,追谥曰宣。
子嗣
1.嗣王武延基,右羽林将军,娶永泰公主,701年因私议二张被武后下令处死
2.嗣王武延义
3.武延安,光禄卿、邢公
4.武延寿,卫尉少卿、燕公
5.武延光
6.淮阳王武延秀,恒公,娶安乐公主
武三思
武三思(生年不详-707年),唐朝并州文水人。武则天的侄子,武元庆之子,初封梁王。
生平
武三思因为是武则天的侄子而获武则天起用,由右卫将军累进至兵部、礼部尚书,并监修国史。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大封武氏宗族为王。武三思为梁王,赐实封一千户。
武三思性格跋扈,善于阿谀奉承。早在光宅元年(684年),武三思就屡劝武则天先杀掉韩王李元嘉和鲁王李灵夔等。垂拱四年(688年),武三思以韩王、鲁王等和起兵反武的越王李贞、琅邪王李冲等通谋,迫令他们自杀,并尽杀其党羽,为武则天称帝扫清道路。
武后曾欲立武三思为太子,为狄仁杰所驳,仍受武后所信任。唐中宗复位后,进位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降封德静王。女皇驾崩后,为专权,构陷忠良,并以此为乐。与韦皇后、上官婉儿潜通,而儿子武崇训跟媳妇安乐公主密谋废节愍太子李重俊,让安乐公主当皇太女。李重俊因此起兵,诛杀武三思、武崇训,但很快就失败,被杀。中宗追封武三思为梁王,谥号宣。
子嗣
武崇训,高阳王、驸马都尉 武继植,左卫将军
武崇烈,新安王、尚乘奉御
武崇谦,光禄卿、梁公
武崇?
武崇操
武士彠
武士彠(559年-635年)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父亲,死后谥号魏忠孝王。
武士彠的父亲是武华。隋朝大业末年武士彠曾为鹰扬府队正,贞观中期,他成为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为应国公,后为魏王。
起初,他娶相里氏为妻,生子武元庆、武元爽。后来再婚娶杨氏,生下武顺、武则天以及郭孝慎夫人等三个女儿。武士彠死后,由于两个儿子对后母杨氏无礼,武则天便贬谪两位兄长,并以姊姊韩国夫人武顺之子贺兰敏之为武士彠的后嗣。然而贺兰敏之也行为不检,引起武则天反感,流放而死,之后遂召回元爽之子武承嗣做武士彠的继承人。
他被追封为周忠孝太皇,武则天称帝后,追封为南周太祖无上孝明高皇帝。
武攸暨
武攸暨(7世纪?-712年),唐朝驸马。为武则天之堂侄、太平公主第二任丈夫。
简介
武攸暨为武则天伯父武士让之孙,武怀道之子。天授年间,封为千乘郡王。初仕为右卫中郎将。武则天杀了他的妻子,使他成为太平公主的驸马,授驸马都尉,婚后生下两子两女。迁任右卫将军,封千乘郡王,历任司礼卿、左散骑常侍等官职。神龙年间曾拜任司徒,后请辞。其侄武延秀等被诛后,降为楚国公。延和元年逝世。之后因太平公主谋逆案,其墓遭毁。
子女
据《旧唐书》记载,武攸暨与太平公主生二男一女(长子武崇敏、次子武崇行、长女武氏)。另有次女武氏,封永和县主。在永和县主墓志铭中,记其为武攸暨和太平公主的第二女。但从其年龄推断,她出生时,太平公主与薛绍的婚姻仍然存在,她不可能是太平公主的亲生女儿。她有可能是武攸暨与其它妻妾所生的女儿,出于太平公主嫡母的身份而记于她的名下。但在目前没有其它史料佐证的情况下,也不排除墓碑记载的年龄或时间有误。
杨国忠
杨国忠(?-756年6月15日),唐玄宗时期的权臣。本名杨钊,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人。与杨玉环同一个曾祖父(另一说同一个祖父)的堂兄。
生平
杨国忠早年在乡间,以不学无术,酗酒好斗见称,为宗族人所鄙视。杨国忠乃因此投身军旅。741年,杨国忠由杨玉环推荐而任官,天宝九载(750年)请求改名,玄宗赐名“国忠”,以樗蒲为供奉官。杨国忠最早与李林甫联手打击旧世族,玄宗如此信任杨国忠,主要是为了牵制李林甫的专权。天宝十一年(752年)李林甫死后杨国忠继任宰相兼文部尚书,并身兼四十余职;执政期间,曾两次发动了征讨南诏的战争,天宝十载(751年)阵亡六万人,结果大败,南诏投附吐蕃,天宝十三载(754年)六月,杨国忠又命令李宓攻打南诏,结果又遭惨败。两度出兵折损近20万人。
杨国忠不断凭借杨贵妃扩张自己的权力,蒐罗天下奇才,迸拔淹滞,也不断打击安禄山,他认为安禄山必反,并剥夺其权力,导致安禄山决定提前叛变。
天宝十四载(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安禄山发动叛乱,借口讨伐杨国忠。六月陷潼关。杨国忠游说唐玄宗逃往四川;在逃往四川的马嵬驿(今陕西兴平)途中,将士疲惫饥饿,拒绝继续前进,太子李亨和宦官李辅国、高力士等策划谋叛,大将军陈玄礼说:“今天下崩离,万乘震荡,岂不为杨国忠割剥甿庶、朝野怨尤,以至此耶?若不诛之以谢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愤!”于是请杀杨家兄弟,杨国忠逃进西门内,诸军士蜂拥而入,将他乱刀砍死。杨国忠的妻子裴柔、儿子杨晞等试图逃跑,也被杀。
子
杨暄,太常卿,被乱箭射死
杨晓,殿中少监,被汉中王李瑀所杀
杨朏,鸿胪卿、驸马都尉,娶玄宗女万春公主,被安禄山俘杀
杨晞,太子中允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2-5 15:53:04
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
程元振
程元振(?—764年),唐肃宗、代宗时宦官。与李辅国拥立太子李豫,是为代宗,官至骠骑将军。宝应元年(762年)程元振掌握了部分禁军,谋夺辅国权,代宗遂罢免辅国所有官职,以元振代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不久遣人将辅国刺死。
广德元年(763年),吐蕃趁安史之乱攻占河陇地区,程元振知情不报,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入侵,同年十月,吐蕃攻到奉天,一度直逼长安。赖郭子仪处理平定乱事。后因策划政变,御史大夫王升发现,上告朝廷,流放溱州(四川省綦江县东南),在江陵(湖北省江陵县)被仇家杀死。
仇士良
仇士良(781年-843年),字匡美。循州兴宁(今广东兴宁北)人。唐文宗时宦官。
唐顺宗时进宫,侍太子东宫。唐宪宗时,任内给事,出为平卢、凤翔监军,复入为五坊使。文宗大和九年(835年)为神策左军中尉。文宗与李训、郑注等谋诛宦官,事败,李训与郑注等伏诛。仇士良与右军中尉鱼弘志等诛戮朝臣,共杀二王、一妃、四宰相,史称甘露之变。从此唐朝宦官更为专横。宰相李石为士良所忌,遣刺客刺之。李石幸而不死,惧而辞职。文宗更受到家奴歧视,一次问当值学士周墀:“朕可方前代何主?”周墀答:“陛下尧、舜之主也。”李昂叹道,“朕岂敢比尧、舜,何如周赧,汉献耳!”周墀:“彼亡国之主,岂可比圣德?”李昂说:“赧、献受制于强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开成五年(840年),文宗郁郁而死。
唐武宗时,李德裕为相,士良有拥立之功,表面上示以尊宠,实抑其权。会昌三年(843年)五月,迫士良以内侍监致仕。离朝时,士良叮嘱送行的宦官说,须诱使皇帝纵乐,使其无暇读书和接见朝臣,以巩固宦官擅政的局面。六月,士良卒。次年,因被检举家藏武器,下诏削官爵,籍没其家。
窦文场
窦文场(生卒年不详)唐朝宦官,唐德宗时期神策军中尉。德宗是太子时,窦文场和霍仙鸣就是他的内侍。鱼朝恩死后,德宗以亲军委于大臣白志贞。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爆发泾原兵变,唐德宗带着皇妃、太子、诸王等仓皇出逃,由咸阳到奉天(今陕西乾县),护驾只有宦官霍仙鸣及窦文场,白志贞的军队没有起到作用。德宗重返京师后,将神策军分为左右两厢,以窦文场和霍仙鸣为监神策军左、右厢兵马使,开启宦官分典禁军之先河。贞元十二年(796年)六月,德宗又设立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分别由窦文场和霍仙鸣担任。后出任枢密使。贞元十四年(798年)霍仙鸣卒,以第五守亮继之为右军中尉。窦文场累加骠骑大将军,请致仕回乡。
高力士
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冯元一,是中国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祖籍高州良德霞洞堡(今电白县霞洞镇)人,曾祖冯盎、祖父冯智玳、父为冯君衡,曾任潘州刺史。他幼年时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当时女皇帝武则天的赏识。在唐玄宗管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由于曾助唐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故深得玄宗宠信,终于累官至骠骑大将军、进开府仪同三司。
高力士一生曾多次平息皇室内出现的纠纷。开元末年,高力士甚至可以先审阅大臣们送来的奏章,小事由其处理,大事才交呈玄宗裁决,玄宗甚谓“力士当上,我寝则稳”。当时朝上,连李林甫和杨国忠都争相巴结高力士,而诸王公主更称高力士为阿翁,甚至连太子都喊他一声二兄,驸马们都称他阿爷。其资产富过王侯,虽国库亦不能及,民间流传他在长安修建修佛寺铸钟,大宴百官贵人、豪商富贾,规定击钟一次须纳礼钱十万,王公贵族极力谄媚,“有佞悦者至二十扣,其少亦不减十”。此为唐代宦官干政之始,但高力士并不如他的徒子徒孙那般专权,仅及擅权。
安史之乱爆发,高力士随玄宗幸蜀,在马嵬驿时,六军不发,诸将在格杀杨国忠后,又将茅头指向杨贵妃,陈玄礼等请杀杨贵妃。玄宗最初不肯,高力士说服玄宗,将杨贵妃领至佛堂自缢。唐玄宗退为太上皇后,继位的唐肃宗与玄宗不睦,高力士护主心切,为当权的宦官李辅国所恶,因此被弹劾流放至巫州(今湖南黔阳西南)。按律高力士本该斩,但顾及高力士对玄宗的忠心,于是将他流放。
宝应元年(762年)玄宗在郁闷中驾崩,始终渴望回京侍奉太上皇的高力士虽被赦还朗州(今湖南常德),闻知先帝已驾崩后,悲痛地绝食7日而死,年79岁(虚岁),继唐肃宗位的唐代宗赠高力士扬州大都督的官位,遵先皇遗诏陪葬唐玄宗之泰陵(今陕西蒲城县境)。
霍仙鸣
霍仙鸣(?-798年)是唐朝宦官。
建中四年十月,爆发泾原兵变,唐德宗带着皇妃、太子、诸王等仓皇出逃,由咸阳到奉天(今陕西乾县),护驾只有宦官霍仙鸣及窦文场。德宗重返京师后,将神策军分为左右两厢,以窦文场和霍仙鸣为监神策军左、右厢兵马使,开启宦官分典禁军之先河。贞元十二年六月,德宗又设立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分别由窦文场和霍仙鸣担任。后出任枢密使。贞元十四年霍仙鸣卒,以第五守亮继之为右军中尉。
刘贞亮
俱文珍(生年不详-813年),唐代后期宦官,从义父姓,名刘贞亮。
《旧唐书》称其“性忠正,刚而蹈义。”俱文珍个性专悍,监宣武军时,置亲兵千人,开宦官领兵先例。贞元十三年,韩愈曾作〈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对俱文珍歌颂备至:“奋其武毅,张我皇威。遇变出奇,先事独运。……其监统中贵,必材雄德茂,荣耀宠光,能俯达人情,仰喻天意者,然后为之。”
永贞元年(805年)三月二十四日,同刘光锜、薛盈珍等挟立顺宗长子广陵王李淳为太子,更名为李纯。是年七月召翰林学士卫次公、郑絪、李程、王涯等入金銮殿,迫起草诏书,由太子即位,即唐宪宗,尊唐顺宗为太上皇,史称“永贞内禅”。
元和元年(806年)王叔文被贬死,至此“永贞革新”以失败收场。累迁至右卫大将军,知内侍省事。后来韩愈作《顺宗实录》,对俱文珍亦多加褒辞。俱文珍因擅杀东川节度使李康,又与另一位神策军护军中尉不合,激起众怒,宫中的宦官亦群起攻之,渐失恩宠,元和八年(813年)死去。宪宗感念他的翊戴之功,赠开府仪同三司。
马存亮
马存亮,为唐代太监,字季明,河中人。元和年间,累擢左神策军副使、左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进左神策中尉。神策军所籍凡十余万人,马存亮料柬尤精,伍无罢士,部无冗员。唐敬宗年间,染署工张韶与卜者苏玄明友善,苏玄明通过张韶入宫生变,唐敬宗击球于清思殿,大惊,逃到左神策军衙。在马存亮的率领下,平定作乱。射死张韶、苏玄明。唐敬宗赐马存亮实封户二百,右神策中尉梁守谦进开府仪同三司。马存亮以一时功最高,求监淮南军。还京,为内飞龙使。唐文宗大和年间,以右领军卫上将军致仕,封岐国公,去世后赠扬州大都督。
马存亮事奉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六朝,为六朝元老,唐朝宦官称之为忠谨,只有马存亮、西门季玄、严遵美三人。
吐突承璀
吐突承璀(?-820年),字仁贞,闽人。
以黄门直东宫、为掖廷局博士,唐宪宗即位,为内常侍,知内侍省事,深得宠信。元和初年,任左神策军护军中尉。元和四年(809年),讨王承宗屡败无功。自淮南还都,翰林学士李绛等要求严惩,宪宗不得已,贬为军器使,仍得宠,党类甚众。元和六年(811年),吐突承璀因宦官刘希光受贿被牵连,宪宗打算废掉他:“此家奴耳,向以其驱使之久,故假以恩私;若有违犯,朕去之轻如一毛耳!”外任淮南监军。元和九年(814年),李绛罢相,召回吐突承璀。
元和末年,吐突承璀欲以澧王李恽继皇位,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日,宪宗暴死,梁守谦、王守澄杀吐突承璀与澧王,拥立太子李恒。
严遵美
严遵美,唐朝宦官,遵美父严季寔,为掖廷局博士。大中年间时有宫人谋弑唐宣宗,宣宗被严季寔所救。擢升为北院副使,终内枢密使。
严遵美任左军容使,叹道:“北司供奉官以胯衫给事,今执笏,过矣。枢密使无听事,唯三楹舍藏书而已,今堂状帖黄决事,此杨复恭夺宰相权之失也。”这是痛恨杨复恭等宦官肆横专权。后从唐昭宗迁凤翔,严遵美求致仕,隐居青城山,年八十余岁去世。
史称唐朝宦官称之为忠谨的,只有马存亮、西门季玄、严遵美三人。
杨复光
杨复光(842年-883年),唐朝内常侍杨玄价养子。
本姓乔,年幼时入内侍省当太监,“慷慨负节义,有筹略”,有不少“守字辈”的养子,如守亮、守宗。黄巢进犯江西时,任排阵使。乾符四年诱降王仙芝,仙芝遣尚君长、楚彦威等人洽降,中途为唐招讨使宋威所劫持,事遂不顺。朝廷以荆南节度使王铎为招讨,取代宋威。复光监忠武军,屯于邓州。与节度使周岌沥酒为盟,据蔡州,以秦宗权为防御使,进收邓州。因功授开府仪同三司,封弘农郡公。
中和二年(882年)七月,转战河中,次年六月,卒于河中,时年四十二,谥忠肃。杨复光虽是黄门近幸出身,胸有大志,善抚士卒;病逝之时,军中恸哭数日。平定黄巢之乱者,大多是复光门人故将。
杨思勖
杨思勖,唐朝宦官,罗州石城人,本为苏姓,姓养父的姓氏。少年时为给事内侍省,跟随唐玄宗讨韦后、太平公主,擢升为左监门卫将军,唐玄宗倚重他。
开元初年,安南都护府梅叔鸾叛乱,号称黑帝,联合三十二州之众,勾结林邑、真腊、金邻等国,号称四十万。杨思勖请出征,唐玄宗募首领子弟十万,与安南大都护光楚客,从马援故道进军,出其不意,梅叔鸾大败,将尸体建成京观还军。
724年,五溪首领覃行章反唐,杨思勖为黔中招讨使,率兵六万,擒获覃行章,斩首三万级,杨思勖因功进封为辅国大将军,跟随皇帝封禅泰山,为骠骑大将军,封虢国公。
邕州封陵獠梁大海反唐,攻破宾、横等州,杨思勖平定了他,擒获梁大海等三千人。
泷州蛮族陈行范自称天子,其部下何游鲁号称定国大将军,冯璘号称南越王,攻破州县四十。杨思勖征发永、道、连三州兵,淮南十万弩士,斩杀何游鲁、冯璘。陈行范逃到盘辽诸洞,杨思勖率军穷追,生擒了他,坑沙其党六万,获得马匹金银钜万计。杨思勖死的时候八十岁。
杨思勖很残忍,敢杀戮,所得俘虏,必剥脸皮、敲脑壳,将士对他非常害怕,以这种情况能立功。内给事牛仙童受张守圭贿赂,唐玄宗把牛仙童交给杨思勖杀他。杨思勖把他绑上,挖心,截断手足,剔肉来吃,肉被剔光才死。
鱼朝恩
鱼朝恩(721年-770年),唐代宦官,泸州泸川(今属四川)人。
生平
唐玄宗天宝末年进入内侍省,初为品官,为唐肃宗所宠信,派为李光进的监军。后被任命为三宫检责使,左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乾元元年(758年),鱼朝恩进谗郭子仪,朝廷削其军权,以李光弼代朔方节度使,为天下兵马副元师,并以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等使,监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军。
上元元年(760年)三月,李光弼于邙山(今河南洛阳北)大败,鱼朝恩急退陕州。
广德元年(763年),吐蕃进犯长安,唐代宗出逃陕西(今河南三门峡西),身边的侍卫离散,相当狼狈,史载“朝恩悉军奉迎华阴,乘舆六师乃振”,后被封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并统率京师神策军。后领国子监事(国立大学校长),兼鸿胪(司礼机关,负责朝会和宴飨)等职,掌握大权,权倾朝野。朝恩知书达礼,能讲授《五经》,亦能佛法。
鱼朝恩一贯骄横,自以为天下非他莫属,朝廷政事稍不如他的意,就发怒道:“天下事还能有离得了我的嘛!”代宗听后不悦。他有一个养子名叫令徽,年纪还小,在内侍省当内给使,因官品较低,只能穿绿色的官服。
有一次,令徽不知为了何事与同僚发生激烈争吵吃了亏,回家后便将此事告诉了鱼朝恩。第二天,鱼朝恩就带养子面见代宗,说:“臣的犬子官品卑下,被同僚经常凌辱,请陛下赐以紫衣。”公开向皇帝要官,代宗还没来得及开口表态,就有人早将高级品官所穿的紫衣抱到了面前。令徽赶紧将紫衣穿上跪拜谢恩。
代宗也不便多说,只好顺水推舟做个人情,勉强笑着说:“这孩子穿了紫衣,比原来好看多了。”口虽这么说,心实愤愤不乐。
大历五年(770年),宰相元载密奏请杀鱼朝恩,并以重金贿赂鱼朝恩亲信周皓、皇甫温二人,暗中观察此人。三月寒食节,皇宫举行宴会,宴会结束后,鱼朝恩回家之际,代宗叫他留下来讨论事项。等鱼朝恩一到,代宗便责难他图谋不轨,鱼朝恩为自己辩护,此时周皓与左右将之擒获,缢杀之,年四十九岁。
鱼朝恩在禁中被秘密处死一事,除少数参与密谋的人,外面一无所知。为防不测,代宗暂时隐瞒真相,下诏罢免他的观军容使等职,增实封六百户,通前共一千户,保留内侍监如故。接着诈言鱼朝恩受诏而自缢,传出风声后,才将他的尸体送回家,赐钱六百万作安葬费。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2-6 21:55:55
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
韩全诲
韩全诲(?-903年),唐代宦官。
宦官韩文约的养子,任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与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有深交,天复元年(901年)幽禁唐昭宗,宰相崔胤乃召朱全忠救驾。昭宗被韩全诲等劫持至凤翔(今陕西宝鸡),朱全忠督兵五万包围凤翔,与茂贞军战于虢县西槐林驿,“大败岐军,横尸不绝,鲍气闻于十里”。天复二年(902年)冬,凤翔大雪,城中食尽,死者不计其数。天复三年(903年),正月六日,李茂贞请昭宗诛宦官“四贵”,中尉韩全诲、张彦弘、枢密使袁易简、周敬容四人被斩首,以宦官第五可范续任左军中尉,仇承坦为右军中尉,王知古为上院枢密使,杨虔朗为下院枢密使。是夜,又斩杀神策都将李继诲、李彦弼等二十二人,茂贞亦斩其义子凤翔裨将李继筠。次日李茂贞以韩全诲等二十二人首级,传首梁军,与朱全忠和解,全忠遣李振奉表入谢。不久崔胤又搜诛凤翔扈从宦官七十二人,朱全忠再令京兆密捕致仕老宦官,再杀九十人。李茂贞护送昭宗出城,昭宗回到长安。
李辅国
李辅国(704年-762年),本名静忠,后赐名护国,又改为辅国,唐肃宗时当权宦官。后自以功高僭主,为唐代宗差人所刺杀。
简介
少时为宦官高力士的仆役,相貌丑陋,粗通文字,四十岁以后开始掌闲厩,后入侍太子李亨。
安史之乱期间,唐玄宗逃往蜀地,李静忠随太子李亨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谏太子杀杨国忠,又谏麾兵北至朔方,以谋复兴。太子至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后即位,是为肃宗,遥尊行在天子为太上皇。李静忠因功加封为元帅府行军司马,改名辅国,开始掌握兵权。
李辅国后随肃宗回到长安,封郕国公,设“察事厅子”,以侦察官员活动。太上皇玄宗返回京师后,辅国疑太上皇左右有复辟的阴谋,上元元年(760年)迫太上皇迁居西内太极宫,而玄宗亲信高力士等人则被贬谪或罢官。
宝应元年(762年),玄宗忧郁而死。此时由于肃宗也病危,张皇后欲谋杀太子李豫而立越王李系,发宦官数百人,控制宫闱。李辅国获知此事,命宦官程元振先取太子同行,并发动禁军攻入宫内,捕杀张皇后、越王,会肃宗驾崩,立太子李豫为帝(即唐代宗)。
自此辅国日益骄横,曾对代宗说:“大家(皇帝的俗称)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闻此僭君之言,代宗不快,决意将辅国翦灭,于是代宗表面优待辅国,尊之为“尚父”,封司空兼中书令,却私下通联宦官程元振,以药子昂代元帅府行军司马,掌握禁军,夺兵权。罢辅国官职,进封为博陆王。不久,又派人于深夜将其刺杀,割下头颅扔到溷厕中。
遂刻木代其首级以葬,赠太傅,谥丑。
刘季述
刘季述(?—901年),唐昭宗时宦官,左神策护军中尉刘行深的养子,后接替父荫为左神策护军中尉。
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联合左军中尉王仲先、枢密使王彦范、薛齐偓等人挟宰相召百官署状同意,以“废昏立明”为由,发动宫廷政变,将昭宗及何皇后锁进少阳院,从墙穴传送饮食,迎皇太子监国,拥立李裕继位,以昭宗为太上皇,又杀昭宗所宠爱的宫女、方士、僧道多人,“每夜杀人,昼以十余车载尸出”。
宰相崔胤谋反正,暗中说服了左神策军指挥使孙德昭。天复元年(901年)正月孙德昭发兵打败了刘季述,周承晦擒刘季述等,刘季述、王彦范为乱梃所毙,薛齐偓投井自杀,诛其党二十余人,昭宗重新复位,诏令太子重回东宫。
刘克明
刘克明(?-827年1月10日),唐敬宗时期宦官。唐敬宗沉迷于马球,喜欢半夜在宫中捉狐狸(打夜狐)。刘克明这些宦官就是他的玩伴。敬宗时常殴打他们。宝历二年十二月初八辛丑(827年1月9日),敬宗和刘克明这些宦官一起喝酒,皇帝更衣时,蜡烛突然熄灭,刘克明杀了唐敬宗,矫诏召翰林学士路隋作诏书,命绛王李悟领军国事。明日,下遗诏,绛王即位。宰相裴度联络中尉梁守谦、枢密使王守澄等拥立定江王李涵继位,是为唐文宗。刘克明投井而死,捞出来戮其尸。
田令孜
田令孜(?-893年),唐末宦官。本姓陈,字仲则。四川蜀人。
唐懿宗时,随田姓义父入内侍省,历任小马坊使,僖宗当普王时侍候僖宗,共同起卧。唐僖宗即位,擢令孜为左神策军中尉。令孜会写字,能处理政事。僖宗称他“阿父”,僖宗爱斗鹅,常到兄弟们的王府中戏耍,政务都交给令孜。令孜卖官鬻爵,径直矫旨。
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大齐军入长安,令孜挟持僖宗奔四川。中和元年(881年),僖宗至成都(今属四川),令孜既有保驾之功,为左金吾卫上将军,又封晋国公。光启元年(885年),僖宗回长安,以令孜为左右神策十军使,更加专恣自肆。当时国库空虚,军费不足,令孜奏请收安邑、解县两盐池之利全归神策军。田令孜派义子匡祐到河中,引起河中(今山西永济西)军士不满,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拒不奉诏,上表陈诉令孜十罪。令孜率禁军讨重荣,重荣引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节度使李克用沙陀部军为援,大败禁军朱玫和李昌符。令孜乃纵火焚烧坊市和宫室,挟僖宗逃往凤翔(今陕西凤翔)、兴元(今陕西汉中),僖宗不??再走,田令孜派兵挟持。邠宁节度使朱玫立嗣襄王李煴为皇帝,尊僖宗为太上皇。诸节度使击杀朱玫,僖宗又回到长安。僖宗在凤翔时诸镇节度使上表请杀田令孜,宰相萧遘率群臣上言“令孜颛国煽祸,惑小人计,交乱群帅”,亦请求诛杀田令孜。令孜为众所不容,光启二年(886年)乃自署为西川监军使,带领拱宸奉銮军奔成都,依附其兄西川节度使陈敬瑄,在四川建立势力范围。大顺二年(891年),令孜义子壁州刺史王建攻入成都,陈敬瑄与田令孜开门出降,被囚于雅州,二年后令孜被缢杀。
王守澄
王守澄(?-835年),唐朝末年宦官,活跃于宪、穆、敬、文四朝,曾三度参与皇帝的废立,在朝中掌权达十五年之久。与朝廷朋党势力结合,卖官行为让官场风气为之败坏。文宗时,以他为首的宦官集团与素来憎恶宦官的皇帝势力发生多次激烈冲突,后来皇帝成功促成了宦官集团内部的分裂,终因失势而被酖杀。而日后策动甘露之变的首谋李训、郑注便是由他引荐给皇帝,他的死直接或间接地预告了该事变的发生。与诗人王建是同宗,两人颇有交情。有一弟王守涓。
生平
宪宗时期
徐州监军
王守澄来历不详,生年、双亲、籍贯皆不可考。最早的相关记载,是在宪宗元和末年时担任武宁军(一名感化军,领徐、濠、宿三州)节度使李诉的监军。经由李诉引荐,王守澄认识了精通医术、善于论辩的郑注,两人言谈投机,相见恨晚,旋即成为好友。监军任期告一段落后,王守澄返回京城,郑注亦陪同。
拥立穆宗
王守澄起初侍奉太子李恒。当时宪宗身患重疾,病情开始有好转的迹象,不料宦官陈弘庆(一作陈弘志)突然发难,于大明宫中和殿杀害了宪宗,据说王守澄也参与其中,随后对外宣称是皇帝无法承受药力而暴毙。宪宗驾崩后,立即面临继位人选的问题,宪宗长子惠昭太子早于元和七年(812年)逝世,而三子李恒是宪宗属意的继承人,已立为太子,但其上尚有兄长澧王李恽,为求根绝后患,王守澄便与神策中尉梁守谦等合谋,派兵诛杀了澧王与拥护澧王的宦官吐突承璀。元和十五年(820年)闰二月,太子在王守澄等人的支持下顺利即位,是为穆宗。
穆宗时期
与李逢吉结盟
王守澄因功被封为枢密使,担任皇帝与朝臣之间的沟通桥梁,得以参与机密,干预国政,拥有很大的权力,顺便也将郑注介绍给穆宗认识,颇受到青睐。当时朋党领袖之一的李逢吉以重金贿赂王守澄,拉拢其为己用,两人于是合作,朝廷无任何势力能与之抗衡。穆宗仅在位四年便病逝,长子敬宗即位。
敬宗时期
排抑李绅
李逢吉与翰林学士李绅素来交恶,李绅利用职务之便,经常当着皇帝的面批判李逢吉的奏章,让他相当恼怒。恰巧李绅因故得罪了族子李虞,李虞便投靠逢吉一党,并对外散布不利于李绅的谣言,另一方面,王守澄亦不时向皇帝进谗言,谎称当年穆宗驾崩后,李绅等人本欲立深王李悰为帝,年轻的敬宗不察是非,一气之下贬其为端州司马,但不久之后敬宗发现了穆宗的遗书,有一份李绅、杜元颖等人劝敬宗即位的奏章,于是误会冰释,化解了一场风波。
昭义节度使继位事件
素来跋扈的昭义军节度使刘悟,临终之前上书皇帝,要求让其子刘从谏继任节度使,朝廷对此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反对派认为昭义军地近京城,节度使人选应该朝廷指派为宜,而对藩镇向来持姑息态度的李逢吉、王守澄一党不想得罪对方,加上事先已收受刘悟的赂款,于是利用他们的影响力,迫使皇帝答应刘悟的请求。
拥立江王
敬宗平时喜欢畋猎和打毬,尤好在夜间捕捉狐狸,称之为“打夜狐”。某日夜猎回宫,与宦官刘克明、击毬将苏佐明等二十八人饮酒作乐,克明等人趁敬宗饮酒过量入内室更衣时,暗杀了皇帝,并矫诏让绛王李悟暂时代理国事。刘克明欲进一步取代王守澄等人的地位,但王守澄和梁守谦等人却抓准时机先发制人,先是前往十六宅迎来江王李涵,再派出神策军和飞龙兵,将包含绛王及刘克明在内的一干人全数诛杀殆尽。立江王为帝,是为文宗。文宗即位后,梁守谦请求致仕,于是王守澄顺理成章接任右神策中尉的职务,握有神策军的控制权,一人兼掌军政二权,确立王守澄在朝廷不可动摇的地位。
文宗时期
宋申锡事件
文宗因见以王守澄为首的宦官日益跋扈,亟思除去心腹大患,决定与耿直忠厚的大臣宋申锡、宇文鼎等人合作。宋申锡旋即被拔擢为宰相,又起用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大臣,他任命王璠为京兆尹,没想到王璠临阵倒戈,将此事泄密给王守澄的亲信郑注,郑注于是先下手为强,先命令神策都虞候豆卢著持状向文宗诬告,声称宋申锡欲与人望甚高的漳王李凑谋反,文宗早对漳王心存芥蒂,盛怒之下立刻命王守澄将宋申锡及其亲信囚禁于神策军的牢狱之中。然后文宗再召集大臣共商此事,文宗一心想处死申锡,但绝大多数大臣皆认为不可,建议应该将宋申锡和豆卢著交付司法审议,厘清真相再作定夺,郑注认为此举可能让诬谄之计东窗事发,王守澄便听从郑注之言,说服皇帝以贬谪取代死刑,结果漳王与申锡分别被贬为巢县公与开州司马,申锡以下人等依旧处死。不久李凑与申锡也先后忧愤而死。
训、注联手背叛
文宗在位期间,李德裕一党得势,李逢吉被贬为东都留守。在东都一段时间后,李逢吉一心想恢复相位,便让族子李仲言(即李训)携带黄金百万前往贿赂郑注,让郑注代为向王守澄说项,再由王守澄引介给皇帝。没想到训、注一见如故,两人理念有许多共通之处,又不久前郑注才因药术受到皇帝宠信,此时李训亦以长于解释易理得到皇帝的青睐,两人很快成为皇帝跟前的红人。两人与皇帝相处日久,知道文宗早有除去宦官的想法,而文宗认为两人本由宦官提拔,与之合作不至于遭到怀疑,三人遂达成共识。
为了赢得王守澄的信赖,训、注两人先后贬谪了左神策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及王践言,但随即发觉如此一来等于让王守澄独揽所有军政大权,随后又让素与守澄有嫌隙的宦官仇士良担任左神策中尉,以分化其权,王守澄对此颇为不满。不久李训封相,任命王守澄为左右神策军观军容使,名义上这是神策军中的最高职衔,但只是个没有任何实权的名誉职,王守澄被澈底剥夺了兵权,有了神策军作为后盾的文宗,遂于大和九年(835年)十月,命令宦官李好古带着毒酒前往王守澄宅第,秘密酖杀了他。不久其弟王守涓亦被文宗派出的人马所杀。王守澄死后仅一个月,便爆发了著名的“甘露之变”。
掌权期间贿赂风气盛行
从元和末至大和末年,王守澄掌控大权达十五年之久,期间公然收受贿赂,擅自卖官鬻爵,由郑注居中牵线,位于善和里的郑注宅邸终年门庭若市,人潮络绎不绝,如王涯因贿赂而成为宰相;王播买得盐铁转运使之职;郑权也因贿赂得到广州节度使之位。
杨复恭
杨复恭(?-894年),字子烙,本姓林。福建人。唐朝宦官。
杨复光从兄。懿宗时,镇压庞勋有功,升枢密使。黄巢军攻克长安(今陕西西安),僖宗出逃兴元,杨复恭代田令孜为左神策中尉。僖宗回长安后,任复恭为左神策护军中尉、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封魏国公。复恭趁唐僖宗病危,命右神策护军中尉刘季述迎立拥立寿王李晔(李杰)继位为昭宗有功,专典禁兵,擅权跋扈。大顺二年(891年)被迫致仕,复恭暗中与李克用勾结。光化二年冬十月,被告发谋反。大顺二年(891年)十一月八日,昭宗令天威都将李顺节等人逮捕杨复恭。张绾、杨守信奋死抵抗,九日禁军刘崇望前兵增援,杨府渐感不支。杨复恭出逃至兴元依附其养子杨守亮。景福元年(892年)七月,杨守亮欲投奔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至华州,被韩建擒获。杨复恭素跟韩建不和,对其辱骂,韩建大怒,将杨守亮一行人押解至长安斩首。
张彦弘
张彦弘(?-903年),唐代宦官。任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天复元年(901年)与左中尉韩全诲幽禁唐昭宗,宰相崔胤乃召宣武(今河南开封)节度使朱全忠救驾。昭宗被韩全诲、张彦弘等劫持至凤翔(今陕西宝鸡)节度使李茂贞之处,朱全忠督兵五万围凤翔一年有余,天复三年(903年),李茂贞杀韩全诲、张彦弘等二十二人(一说七十二人),传首给朱全忠,与朱全忠和解,又护送昭宗出城,昭宗回到长安。朱全忠尽灭宦官,唐朝宦官专权结束。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2-9 21:32:22
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
侯思止
侯思止(7世纪?-693年),唐朝和武周年间酷吏。
侯思止生年不详,只知道他来自长安京畿的雍州醴泉。他出身贫穷,靠卖饼也难以为生,于是在恒州(约在今石家庄)将领高元礼家中为仆。690年,一位判司被控行为不端,恒州刺史裴贞判其杖打之刑。该判司示意侯思止密奏当时为唐睿宗摄政的太后武则天,指控裴贞和睿宗的叔祖父舒王李元名谋反。武则天正要寻机清洗李氏宗室中的长者,于是流放了李元名,处决了裴贞和李元名的儿子豫章王李亶。武则天封侯思止为将军,侯思止却要做侍御史。侍御史官阶较低,但有权调查犯罪。武后问:“你不识字,如何能做侍御史?”侯思止答:“獬豸也不识字,但能用角顶坏人!”武后感到满意,于是封他为侍御史。一次,武后想把一位被控谋反者的宅子赏给侯思止,侯思止拒绝了:“我恨谋反者,我不要他们的房子!”武后更高兴了。
692年,武后夺取睿宗皇位建立武周。一批高官如宰相任知古、狄仁杰、裴行本及崔宣礼、卢献、魏元忠、李嗣真都被控谋反。酷吏来俊臣负责查案,侯思止负责审讯魏元忠。魏元忠一直不认罪,侯思止就拖拽他。魏元忠讽刺道:“我命苦啊,就像骑着劣驴摔下来,脚被马镫挂住拖拽。”侯思止更生气了,加大了拖拽的速度。魏元忠说:“侯思止,你如果要我的头,砍掉就罢了,别要我承认谋反。”还批评侯思止平时说话粗俗不入殿堂,结果侯思止不但停止了对他的折磨,还向他致谢。最后这7个官员都被免死,但都被外贬。但侯思止之后仍然说粗俗话,常成为官员们的笑料。御史霍献可嘲笑侯思止,侯思止愤怒地去找武则天告状。武则天见霍献可弹劾自己信任的大臣,予以斥责,但当霍献可描述侯思止的粗俗时,她也笑了。
同时,侯思止发现,来俊臣休妻后想强娶家门显赫的王庆诜女儿,便也想娶同样出自名门的李自挹之女,宰相们对此进行商议。宰相李昭德认为侯思止的行为很不妥,号召对其进行弹劾。693年,武则天下令禁止用丝绸,侯思止被控滥用丝绸,李昭德负责查案,趁机将侯思止杖杀。
吉温
吉温(?-755年),唐朝大臣。吉顼之侄,父亲吉琚,母亲是百济义慈王的曾孙女。开始唐玄宗不喜欢他,只任命他为新丰县丞。后来,吉温投靠李林甫,参与陷害李适之,用酷刑逼供,擢升京兆府士曹。后来和王??陷害杨慎矜,出力最多,被李林甫擢升为户部郎中,常带御史。他和安禄山关系不错,希望安禄山荐举他为宰相。唐玄宗任命安禄山为河东节度,吉温为河东节度副使,兼雁门太守。杨国忠为宰相,和吉温关系开始也不错,保荐他为御史中丞。后来,见安禄山入朝时,奏请皇帝加封吉温为武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充闲厩、苑内、营田、五坊等副使。杨国忠大怒,指使评事吴豸之告发吉温索取贿赂,吉温被贬为澧阳长史。755年,吉温受赃七千匹及夺人口马奸秽之事发,又贬端州高要尉。八月,朝廷遣大理司直蒋沇去审问他,吉温死于狱中。当年十一月,安禄山叛乱,当时有人说是为吉温报仇。
来俊臣
来俊臣(651年-697年),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武则天时期大臣,俊臣原是不事生产的游民,后来成为流氓,投奔武则天,官至左台御史中丞,变为酷吏,手下养了几百个小喽啰,专门告密陷害忠良,后因想诬赖太平公主造反,反被太平公主陷害而遭醢刑处死。
来俊臣父来操,一介赌徒。
简介
俊臣和党羽朱南山等撰《罗织经》,专教人罗织罪名。且发明了不少枷,由最重至最轻都各有名号,包括:“求破家”、“求即死”、“死猪愁”、“反是实”、“实同反”、“失魂胆”、“著即承”、“突地吼”、“喘不来”、“定百脉”合共十个,从名字来看,它们都会令受刑者极为痛苦,而来俊臣就是经常以枷来对付政敌、反对他的朝臣和得到“证供”。
来俊臣好色多淫,为了强娶某大臣的美婢,不惜族诛数百人以达到目的。太原王庆洗之女,嫁给段简,来俊臣强纳为妻,王女受辱自杀。
请君入瓮
一次,来俊臣请周兴吃饭,来俊臣问“囚犯如果硬是不认罪,该怎么办才好?”周兴说“这太容易了,把犯人放到瓮里,四周燃起炭火。”来俊臣派人找来一口大瓮,按照他出的主意用火围着烤,然后站起来说:“太后旨意叫我审查你,请君入瓮。”周兴磕头求饶,表示愿意招认。这是“请君入瓮”的典故。
罗织惹祸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迁升洛阳令、司农少卿。
二年因罗告太平公主和武氏诸王,太平公主先发制人,武后“下诏弃市”,“国人无少长皆怨之,竟剐其肉,斯须尽矣”。
丘神勣
丘神勣(7世纪?-691年),武则天时期的政治人物。
生平
丘行恭之子。官至左金吾将军。光宅二年(684年)前往巴州(今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监视太子李贤。二月二十七日己卯(3月18日),丘神勣逼李贤自杀,贬为叠州刺史(今甘肃省迭部县)。不久又回洛阳担任左金吾将军。垂拱四年(688年)七月,残酷镇压李冲在博州(今山东聊城东北)叛乱,时李冲已死,无叛可平,“官吏素服出迎,神勣挥刃尽杀之,凡破千余家”。李冲之父豫州刺史越王李贞亦起兵豫州(今河南汝南)呼应。武后分遣丘神勣、魏崇裕击之。
天授年间,有人告发周兴与丘神勣等阴谋造反。天授二年(691年)正月乙未,武则天下令,杀掉丘神勣,五城兵马使武三思监斩,斩于太乙门前的菜市口。
索元礼
索元礼,(?-691年),唐朝和武周时代的酷吏,告密者。他以残酷的手段对待武则天怀疑反对她的人,在他被大多数人仇视的时候,他又被武则天处死平息民愤。
索元礼是胡人,684年,武则天为皇太后称制,唐睿宗无权,英国公李敬业造反之后,武则天开始鼓励秘密检举心怀不轨者。索元礼得知后,开始秘密检举,被武则天召见,封为游击将军。为推使。即洛州牧院为制狱,作铁笼箍住囚犯的头,敲入楔子,至脑裂而死。又用横木夹住手足旋转,号称“晒翅”。或者把囚犯绑到梁上,头上系着石头垂下。审讯一囚,穷根问底,相牵联至数百人也不算完,官员因此恐惧。武则天每次接见都重重赏赐,树立他的威势,所以他杀人最多。当时来俊臣、周兴接踵而起,天下称之为“来索”。薛怀义刚刚显贵的时候,索元礼养他为义子,所以更为武则天信任。691年,因为他苛猛也收受贿赂,武则天为平息民愤、争取人心,将他下狱,索元礼不服,审案的吏员说:“把索元礼箍头的铁笼取来!”索元礼只好服罪,死在狱中。
周兴
周兴(?-691年),中国唐朝和武则天武周时代的酷吏。他主持了很多对李唐宗室的屠杀,691年也被人告发谋反,被来俊臣用请君入瓮之计制服,武则天将他流放,途中被仇家所杀。
周兴生年不详,他是长安县人, 唐朝都城长安京县之一(另一个是万年县)。他在年少时学习过律法,唐高宗时他担任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市)县令。周兴有能力,被召至京师长安,唐高宗想要提拔他。然而,有人上书唐高宗,指出周兴没有通过科举考试,唐高宗因此改变了提拔周兴的念头。但周兴不知道这些,他多次请托官员,等待提拔。宰相们什么都没给他说, 最后只有魏玄同告诉他:“周县令,你可以走了。” 周兴相信是魏玄同妨碍了自己的提升,他开始深深怀恨魏玄同。
唐高宗在683年驾崩,他的皇太子李显即位为唐中宗,但唐中宗的母亲武后为皇太后掌握政权。684年,唐中宗想要谋取真正的皇权,因而被废,他的弟弟豫王李旦被立为皇帝,唐睿宗。武后更坚定地掌握了政权。不久,爆发了英国公李敬业的叛乱,很快被平定下去。
李敬业的叛乱引起武则天注意到很多人都要背叛她,她开始鼓励告密。周兴当时在尚书省担任尚书都事,他开始积极参与告密行动,最后被提拔为秋官侍郎。据说有数千人因周兴的告密而死。
688年,郝象贤的仆人诬告郝象贤谋反,郝象贤的祖父郝处俊在高宗时期做宰相,反对高宗病重期间,武则天摄理政务。武则天非常怨恨郝处俊,他就让周兴审理郝象贤。周兴指控郝象贤有罪,宣布将郝家全家灭门。(在赴刑场的路上,郝象贤大声辱骂武则天。自从郝象贤死后,直到武则天死,所有犯人处死,一直要人用木头堵住犯人的嘴,禁止他骂出声来。)
之后,又一次针对武则天的叛乱,高宗的哥哥越王李贞和他的儿子琅琊王李冲领导的,武则天决定清洗李唐宗室,她派周兴执行这项计划。周兴指控太宗的弟弟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李元嘉的儿子黄国公李撰,太宗的妹妹常乐公主和她的丈夫赵瑰谋反,把他们带到东都洛阳处死。
689年,指控魏玄同是宰相裴炎的朋党,684年,裴炎因反武已被武则天处死。周兴诬称魏玄同说:“太后老了,还是支持皇上长久些。” 武则天让魏玄同自杀。周兴指控燕国公黑齿常之叛国,绞死了他。
690年,周兴建议剥夺李姓宗室的皇族身份,武则天同意了。他诬告宰相韦方质,韦方质被流放,在流放地被杀。在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指使下,他诬告高宗的庶出的儿子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谋反,李素节被绞死,李上金自杀。
唐睿宗让位给武太后,武则天成为武周王朝的女皇帝。道州刺史李行褒被诬告谋反,被判处了死刑。他的部下秋官郎中徐有功,反对但没有成功。周兴还想通过这件事除掉徐有功,但是武则天没有同意,只是将徐有功解除职务。
691年,丘神勣被处死,有情报指控周兴与丘神勣有牵连,武则天让来俊臣主办此案。一天,来俊臣和周兴一起吃午饭,来俊臣问周兴:“许多犯人不肯招供,有什么办法让他们招吗?”周兴说:“这个容易,弄一口大瓮,在底下烧上火,把犯人放进去,他们就招了” 来俊臣接着立马弄一口大瓮,在底下烧上火,然后向周兴宣布了对他的控告,接着说:“请君入瓮吧。” 周兴只好承认对他的指控,他被流放。在流放的路上,被仇人杀死。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2-12 22:56:41
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藩镇魏博
韩允中
韩允中(814年-874年),本名韩君雄,唐朝将领,在一次兵变中控制了魏博镇并成为其节度使,实质独立于朝廷。
背景
韩君雄生于唐宪宗年间的814年,是魏博镇首府魏州人氏。父韩国昌长期在魏博节度使何弘敬手下为将,韩君雄也因而在年轻时就得以在军中效力,在唐武宗年间的833年~834年间和父亲一同参与了何弘敬协助朝廷军队讨伐不经朝廷许可就割据昭义镇的叛将刘稹的战斗。
夺取魏博
唐懿宗年间的870年,何弘敬的儿子何全皞继任为节度使,实行严刑峻法,又传言他要削减士兵在衣食上的补贴。士兵兵变,何全皞逃跑时被杀。士兵推举韩君雄为首。由于相邻的成德节度使王景崇的支持,懿宗任韩君雄为兵马留后,而任皇子普王李俨为名义节度使。871年,韩君雄才被任为全权节度使。
873年,唐懿宗驾崩,李俨继位,即唐僖宗。僖宗刚登基时授予一批节度使荣誉宰相职衔,韩君雄被授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僖宗还为他赐名允中。
874年,韩允中去世。士兵推举他任副节度使的儿子韩简继任,唐僖宗认可了。
何进滔
何进滔(?-840年),字端公,唐朝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北)人。
先祖卫西域何国,内迁定居灵武,家世军籍,曾祖父何考物,祖父何俊。父何默,夏州衙前兵马使。进滔客居魏博,从田弘正为魏博将,元和十年(815年),田弘正奉诏讨伐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王承宗派骑兵攻击魏博兵营,田弘正派何进滔迎战,大胜之。记功衙内都知兵马使。
元和十三年(818年),讨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何进滔率铁骑攻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县),以功升授兼侍御史。田弘正死后,依附史宪诚。大和三年(829年),史宪诚被杀,何进滔稳定军心,后唐廷授为魏博节度使,任内民心安定,大得民情。开成五年(840年),卒于任上。赠太傅。唐文宗命柳公权为何进滔撰写的德政碑。有子何弘敬。
乐彦祯
乐彦祯(?-888年),本名乐行达,晚唐军阀,883年-888年以节度使身份统领魏博。
背景
乐行达是魏博首府魏州人,生年不详。父亲乐少寂是魏博镇的军官,历任魏博下属的澶州、博州、贝州三州刺史,赠工部尚书。乐行达年轻时也当上了魏博的军校。韩简任魏博节度使后,乐行达被提升为马步军都虞候,后转任博州刺史。882年,韩简一度攻占河阳,迫使节度使诸葛爽逃走,乐行达因在此战中有功,迁任澶州刺史。
883年,韩简攻打天平时,诸葛爽趁机突袭并收复了河阳。韩简闻讯,和天平留后朱瑄讲和,再次攻打河阳,被诸葛爽部将李罕之所败。乐行达趁韩简战败,抢先占领了魏州。魏博士兵支持他取代韩简,韩简也被部下所杀。唐僖宗认可乐行达为留后,同年稍迟的时候又任他为全权节度使。
任节度使
884年,僖宗为乐行达赐名为乐彦祯,授予左仆射荣衔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荣衔。
据记载,乐彦祯为人骄纵。坐稳了魏博节度使的位子后,他便征召百姓修建魏州内城、重建黄河大堤,要求一个月内完工,引发民怨。他的儿子乐从训也是个暴厉贪婪之徒。年末,前宰相王铎被派往义昌任节度使,途径魏博。乐从训看上了他携带的大量侍妾和财物,纠结数百人伏击王铎,杀了王铎和他的300个幕僚,夺取了他的侍妾和财物。乐彦祯报告朝廷称王铎被盗匪所杀,朝廷因为刚遭到黄巢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也无力深究。魏博百姓素来知道王铎的名望,为他的死而惋惜,因此痛恨乐从训。尽管如此,朝廷仍然授予乐彦祯开府仪同三司和司徒的荣衔。
885年,邻镇昭义大将马爽反叛节度使孟方立,想迫使后者杀死与自己不合的另一大将奚忠信,不久兵败,逃往魏博。奚忠信向乐彦祯行贿,马爽被杀。
隐退和去世
888年,魏博百姓不满乐彦祯的统治;乐从训聚集五百士兵作为心腹,称之为“子将”,也引起魏博的老兵的怨恨。乐从训察觉后,感到不安,逃离魏州。乐彦祯便任他为相州刺史。乐从训又时常来信索取军器和钱帛,越发激怒了魏博的老兵。乐彦祯因害怕老兵兵变而辞职,在龙兴寺出家为僧。混乱中,邻镇的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派来魏博和乐彦祯商议粮食供给问题的使者雷邺被杀。
魏博士兵支持都将赵文?为留后。乐从训得知父亲被迫隐退,率军三万进军魏州。赵文?拒绝和乐从训交战。魏博士兵因为不知赵文?意欲何为而杀了他,另推将领罗弘信为帅。罗弘信击败乐从训,迫使他撤往内黄。魏博军包围内黄。乐从训希望藉魏博军杀死雷邺一事向朱全忠求援。朱全忠派部将朱珍北上,占领魏博三城,进军内黄,起初击败了魏博军。但当乐从训试图突围时,被罗弘信部将程公信袭杀。乐彦祯也被处决,父子都被悬首魏博营门示众。罗弘信遣使向朱全忠道歉并送了礼物,朱全忠撤军,使罗弘信得以顺利接管了魏博。
罗绍威
罗绍威(877年—910年)字端已,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人。
先世是长沙人。祖罗让时,向北迁徒为魏州贵乡人。唐末,绍威官魏博节度使,封邺王。后梁时,拜其为太师兼工书令。好学,能写文章,聚书数万卷,又开馆延聘四方之士。官至魏博节度使。
昭宗天祐二年,牙军李公佺作乱,罗绍威向宣武(今河南开封)节度使朱温求援,朱温派七万人马进入魏博,杀了八千牙军,遂解其围。但罗绍威为了供应军粮,杀牛羊近七十万,离开时,又送钱百万,蓄积为之一空,魏博从此衰弱。罗绍威很后悔说:“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锉刀)也!”长子罗周翰娶安阳公主,又娶金华公主。
史宪诚
史宪诚(?-829年),古奚族人,建康军(今甘肃高台东南)人。
其祖先出自奚部,长庆二年(822年),任中军兵马使,原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在上任成德节度使之后被杀,魏博节度使李诉病重,田弘正子田布继任魏博节度使,讨伐诛杀田弘正的王庭凑。史宪诚鼓动魏博军士骚动,要求田布行“河朔旧事”,恢复独立,田布伏剑自杀,史宪诚自称留后。朝廷无奈,授之节度使。史宪诚与横海留后李同捷为姻亲,暗助李军粮饷。大和三年(829年),李同捷被灭,宪诚求入朝。是年六月二十六日夜,魏博军乱,士兵乘夜闯入军府,杀史宪诚,另推都知兵马使何进滔为留后。
田承嗣
田承嗣(705年-779年),平州卢龙(今属河北省卢龙县)人。
祖父田璟,为郑州司马。父田守义,官至安东副都护。开元末年,任安禄山卢龙军前锋兵马使,屡立战功。治军有方,官至武卫将军。广德元年(763年),田承嗣献莫州向唐室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依靠仆固怀恩。官至魏博(河北大名)节度使,为安禄山、史思明父子立祠,号为四圣。
大历十年(775年),田承嗣突发兵攻陷相州(今河南安阳市),唐廷以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淄青节度使李正己讨之。五月初三,田承嗣部将霍荣国在磁州投降。六月,田承嗣部将裴志清率部降于李宝臣。田承嗣屡遭挫败,八月,上表请罪,又遣卢子期侵犯磁州,几乎攻破城池。田承嗣暗中勾结李正己,将境内户口、甲兵、谷帛等交给李正己。李正己按兵不进,河南诸道兵亦不动。田承嗣又挑拨离间北线藩帅李宝臣与朱滔,李宝臣派兵偷袭朱滔,双方交恶。大历十一年田承嗣上表谢罪,这时李正己向朝廷担保田承嗣,事遂不了了之。次年二月,代宗下诏赦田承嗣。
大历十一年(776年)五月,田承嗣又蠢蠢欲动,出兵援救汴宋都虞侯李灵曜,七月,进攻滑州,击败永平节度使李勉,十月,李灵曜失败被杀,田悦被李忠臣、马燧击败。田承嗣再度上表请罪。李正己又替他说话,事遂平。承嗣割据魏博、相、卫、洺、贝、澶七州,“以土地传付子孙,不禀朝旨”,藩镇割据日渐严重。大历十四年(779年)田承嗣卒。承嗣有十一子,但最喜爱侄子田悦,临终时命田悦为留后。此为藩镇世袭之先例。
子孙
田维,魏州刺史
田朝,神武将军
田华,太常少卿、驸马都尉,先后娶唐代宗女永乐公主和新都公主
田绎
田纶
田绾
田绪
田绘
田纯
田绅
田缙,字云长,右领军将军、扶风郡公 田季宗,监察御史
田季昌,福王府参军
田季皋
田季鹰
田季卿
田季黄
田季芳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2-13 10:56:49
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藩镇镇冀
李宝臣
李宝臣(?-781年),本名张忠志,唐朝藩镇节度使。
原为史朝义旧将。宝应元年(762年)投降唐朝。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为了笼络河北旧部,任命张忠志为成德节度使,赐名李宝臣,统恒、赵、深、定、易五州,增领冀州,驻恒州(今河北正定),与田承嗣、李怀仙称“河朔三镇”。建中二年(781年)一月,宝臣死,次子行军司马李惟岳谋袭父位,朝廷不允,李惟岳、田承嗣的侄子田悦等起兵叛乱。
另有长子李惟诚,濮州刺史;三子李惟简,凤翔节度使,检校户部尚书、武安郡王。李惟简五子:李元孙,三原尉;李元质,濛阳尉;李元立,兴平尉;李元本,河南府参军;李铢。
王景崇
王景崇(847年-883年),回纥阿布思人,字孟安,封常山郡王,谥忠穆,唐朝将领,继承先祖任成德节度使并实际独立于朝廷。
背景
王景崇生于唐宣宗年间的847年。当时,他的祖父王元逵任成德节度使,实际独立于朝廷,但和朝廷关系良好,对朝廷诏敕相当奉行,还娶了宣宗的侄女寿安公主(绛王李悟女)。王景崇的父亲王绍鼎是王元逵的长子,为公主所生,任王元逵的副手。王景崇并非王绍鼎长子,有兄王景胤,弟王景敔,但却是嫡长子(可能是唯一嫡子),因此被视为王绍鼎的继承人。
855年,王元逵去世,王绍鼎奉诏继任。但他虐待百姓,终日饮宴,士兵因此谋叛。但叛变还没有发生,王绍鼎就病死了,士兵推举其弟王绍懿继任。宣宗予以认可。
王绍懿任节度使期间,王景崇任首府镇州代理大都督和指挥使。866年,王绍懿病倒了。他召来王景崇,说:“我兄长认为你年轻,所以把军队的指挥权和成德镇的管辖权都交给我。你现在成年了,我要把权力交还给你。你要努力工作,忠于朝廷,和邻镇和睦相处,别毁了兄长的遗产。这就是你的功劳了。”
王绍懿说完就死了。宣宗的儿子唐懿宗也认可了这次接班,任王景崇为兵马留后,后又任为全权节度使。
任节度使
唐懿宗年间
据记载,朝廷和王景崇关系很好,因为王景崇是寿安公主的孙子。在庞勋的徐州叛乱中,王景崇为朝廷提供军队,平叛后,他被封为太原男。据记载,寿安公主死时,王景崇以礼服丧,受到朝廷官员的好评。服丧期满后,他重新理事,被授予检校司空荣衔。
870年,邻镇的魏博节度使何全皞在兵变中被杀,魏博军推韩君雄继任。据记载,由于王景崇上表为韩君雄说话,懿宗允许韩君雄接任。同年,懿宗授予王景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荣衔。
唐僖宗年间
873年,唐懿宗驾崩,子唐僖宗继位。僖宗给很多节度使授予荣衔,王景崇被授予更高的宰相荣衔中书令。875年,他的宰相荣衔又被改为侍中。此时,他又先后被封为赵国公、常山郡王。他的母亲秦夫人也去世了,由朝廷命令起复,不须服满丧期。
880年,黄巢率农民起义军攻占帝都长安,迫使僖宗出逃,自称大齐皇帝。王景崇邻镇的义武军节度使王处存得知长安失守,动员义武军进军京师,随后站在朝廷一边参与对黄巢的大战。王景崇并未亲身参战,但派军队与王处存同行。他时常派使臣去僖宗栖身的西川镇,向僖宗致礼、纳贡。黄巢灭亡后,王景崇被授予太尉荣衔。
883年,王景崇去世。士兵推他9岁的儿子王镕继任。这时朝廷已混乱不堪,随后也同意了。
王镕
王镕(874年-921年),回纥人,唐朝末年五代十国初期成德节度使、赵王。
883年,其父王景崇死后,王镕继立。
李克用东征河北,王镕求救于幽州节度使李匡威,后来李匡威被弟弟李匡筹驱逐,投靠王镕,王镕待如义父,李匡威后来想兵变成德,被十七岁的王镕杀死。
失去了幽州的外援,王镕归顺李克用。
朱温北征后,王镕又归顺朱温。朱温建立后梁,封王镕为赵王。在朱温企图用诈术夺取王镕跟义武节度使王处直土地之后,王镕又归顺李存勖,一起消灭了刘守光。
王镕晚年好信佛求仙,“宴安既久,惑于左道,专求长生之要。常聚缁黄,合炼仙丹,……道士王若讷者,诱镕登山临水,访求仙迹,每一出,数月方归,百姓劳弊”,信任宦官石希蒙。行军司马李蔼、宦官李弘规杀死了石希蒙,王镕又让长子副大使王昭祚和义子王德明(张文礼)杀死了李蔼、李弘规。王镕失去了军心。921年,王德明发动兵变,杀死了王镕全家。
王绍鼎
王绍鼎(?-857年),回纥阿布思人,字嗣先,唐朝将领,曾短期担任成德节度使(首府在今石家庄),实际脱离朝廷而独立。父王元逵,母寿安公主(绛王李悟女)。
背景
王绍鼎生年不详。在他之前,王家对成德的控制已经经历两代了:他的祖父王廷凑于821年擅自控制了成德并迫使朝廷妥协,父亲王元逵继承了王廷凑后,和朝廷稍有和解。
王绍鼎是王元逵的长子。王元逵在任期间,王绍鼎任副节度使,统领军队,并代理成德地区首府镇州大都督府左司马、知府事、节度副使、都知兵马使。855年王元逵去世,士兵支持王绍鼎继任。唐宣宗起初同意王绍鼎为留后,同年稍后任他为全权的节度使。
任节度使
据记载,王绍鼎行为不端,喜好饮酒,尤其喜欢在塔楼里用弹弓打路人取乐。士兵们感到失望,想推翻他,但还未及兵变,王绍鼎就在857年患病去世。士兵支持其弟王绍懿继承节度使,唐宣宗对此予以认可,并赠王绍鼎为司空,另赠布帛三百段、米粟二百硕,累赠司徒、太尉,又赠太傅。王绍鼎的儿子王景崇后来继承了王绍懿成为下一任节度使。
王绍懿
王绍懿(?-866年),封太原伯,唐朝将领,曾任成德节度使,实质独立于朝廷。
背景
王绍懿生年不详。在他之前,他家控制成德已经两代了:821年,他的祖父王廷凑未经朝廷许可就控制了成德镇,并迫使朝廷妥协;父亲王元逵继任后,与朝廷相对和解。王绍懿至少有一兄王绍鼎。
855年,王元逵去世,士兵拥立王绍鼎继任。唐宣宗最初任王绍鼎为兵马留后,随后又任为全权节度使。但王绍鼎行为不端,喜好饮酒,尤其喜欢在塔楼上用弹弓打行人取乐。士兵想推翻他,但未及行动,王绍鼎就在857年病亡了。士兵拥立时任副节度使的王绍懿继任。宣宗也同意了,也先任他为兵马留后,再任为全权节度使。
任节度使
王绍懿对成德镇的治理简单而宽大,军民对他都很满意。他被封为太原伯,尽管是哪位皇帝所封尚待考证。
866年,王绍懿染病。他召来王绍鼎的嫡长子王景崇,对他说:“我兄长认为你年轻,所以把军队的指挥权和成德镇的管辖权都交给我。你现在成年了,我要把权力交还给你。你要努力工作,忠于朝廷,和邻镇和睦相处,别毁了兄长的遗产。这就是你的功劳了。”说完就死了。宣宗的儿子和继任者唐懿宗认可了这次权力交接,任王景崇为节度使。
王廷凑
王廷凑(?-834年),一作王庭凑,唐代回纥阿布思族,军人,拥兵自立为成德节度使。
简介
王廷凑籍贯隶安东都护府。沈鸷少言,喜读《鬼谷子》、兵书,曾祖王五哥子由王承宗祖父王武俊收为养子。以军功累授左武卫将军同正,赠越州都督。王庭凑在王承宗时,为成德军都知兵马使。
王承宗死后投靠田弘正。田弘正御下不严,子弟生活奢侈,日费二十万钱。长庆元年(821年),潜怀异志的王廷凑勾结牙兵,将田弘正杀死,田家属将佐三百余口并遇害。
王廷凑杀田弘正后,要求唐朝廷授节度使,又取冀州,杀刺史王进岌,史称其“凶毒好乱,无君不仁”“恃具凶悖,肆毒甘乱”。朝廷命令韩愈前往镇州宣谕。
唐廷以田弘正之子田布为魏博节度使,全军三万人讨王庭凑,同时命令横海、昭义、河东、义武诸军协同作战。值大雪缤纷,军不得进。
长庆二年(822年)正月田布自溃于南宫(今河北南宫西北),兵马使史宪诚要求田布行“河朔旧事”,恢复独立,动摇人心。田布举剑自杀,史宪诚自称留后。自此“河北三镇”复叛。
文宗太和八年(834年),王廷凑亡后,其子王元逵继任节度使。
王武俊
王武俊(735年-801年),字符英,契丹怒皆部人。唐将领。
幼善骑射,在李宝臣帐下担任裨将。封维川郡王。建中三年(782年)正月杀李惟岳,传首京师,本欲谋得成德节度使,三月为恒冀都团练观察使,以功高赏薄,对朝廷不满,又瞧不起张孝忠,暗中与幽州节度使朱滔相互勾结。是年十一月,朱滔称冀王,与李纳、田悦、王武俊一并称王,昭义节度使李抱真退保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卫长宁忠于唐朝,劝王武俊归唐不成,想谋杀王武俊,事泄,被腰斩。
李抱真亲赴王武俊营部,劝降武俊,二人结为兄弟。王武俊与李抱真联合对付朱滔,德宗为鼓励王武俊也封他为卢龙节度使,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为司空,封琅琊郡王。进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病死,谥忠烈。长子王士真袭位。另有子王士平、王士则。
王元逵
王元逵(?-854年),唐代回纥阿布思人,成德节度使王廷凑之子,后继任。
生平
幼读诗书,文宗太和八年(834年)王庭凑病逝,军中拥立元逵为成德节度使,元逵一改其父骄横跋扈,奉行书诏,对朝廷十分恭敬,贡赋不绝。
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元逵入朝奉侍,下诏以绛王李悟之女寿春公主嫁之。李商隐对此不满,以《寿安公主出降》为题作诗讥讽。
武宗会昌四年(844年),奉诏为泽潞北面招讨使,协同刘沔、王茂元一起攻讨刘稹,史称“唐平刘稹泽潞之战”,王元逵攻宣务栅(在今河北隆尧西北),并在尧山(今河北完县西北)击败刘稹。
大中九年(854年)正月甲申卒,赠封太师。其子王绍鼎自称留后。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2-14 14:08:34
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藩镇卢龙
李怀仙
李怀仙(?-768年),唐代藩镇节度使。柳城(今辽宁朝阳南)胡人。
善骑射,世事契丹,镇守营州。安禄山用为裨将。安庆绪兵败后,又投靠史思明。史朝义杀史思明自立后,任命太常卿李怀仙为御史大夫、范阳节度使以牵制高鞫仁,后计杀高鞫仁。
广德元年(763年),史朝义逃至廣陽(今河北房山东北),在树林中自缢而死,李怀仙向宦官骆奉先投降。副元帅仆固怀恩欲树立私党,力荐李怀仙可用,任幽州、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迁检校兵部尚书,封武安郡王,趁仆固怀恩叛唐之际,扩充军队,成为河北割据势力,即河朔三镇之一。晚年的李怀仙在幽州迷上星学五术,日夜推算穷通夭寿之理,后为部将朱希彩所杀。
李茂勋
李茂勋,晚唐军阀,在875年~876年曾控制卢龙镇(首府在今北京),后隐退,将卢龙让给其子李可举。
背景
李茂勋生年不详,是阿布思部的回鹘人。张仲武任卢龙节度使(841年~849年)期间,多次进攻回鹘,李茂勋和一些贵族投降,接受国姓汉名。据记载,他善骑射,深受张仲武喜爱,多次被派遣参与边疆战事。
夺取卢龙
875年,张公素任卢龙节度使,士兵痛恨他的粗暴和残忍,希望纳降军使陈贡言能接管他们。有野心的李茂勋袭杀陈贡言,夺取了他的军队,进军卢龙首府幽州,自称陈贡言攻打张公素的先锋部队。张公素迎战,战败,逃往长安。李茂勋进入幽州后,人们才发现他并非为陈贡言而来,但也只能接受现实,拥立他为节度使。唐僖宗任命李茂勋为留后,随后又任为全权节度使。
隐退
876年,李茂勋请求隐退,以李可举为留后。僖宗同意了,任李可举为留后,后又任为全权节度使。这是史书关于李茂勋最后的记载,他的薨年也不详,但当李可举于885年被部下李全忠的兵变所迫而举家自杀时,他肯定已去世多时了。
李载义
李载义(?-837年),字方谷,封武威郡王,唐朝宗室,826年~831年间控制卢龙镇并任卢龙节度使,实质独立于朝廷,虽然他尊敬天子唐文宗、且又参与了对叛将李同捷的讨伐。当他被杨志诚兵变驱逐后,朝廷仍任他为节度使,在另两镇任职。
背景
李载义生年不详。他是唐太宗废太子李承乾之后,故是唐朝远支宗室。据记载,他的先祖们世代以在战场上的威力闻名,在卢龙镇的首府幽州(在今北京)任职。李载义早年丧父,和同乡豪杰四处旅游。他身体强健,善于摔跤,打动了时任卢龙节度使刘济,被其招入亲军,并因为立功而先后被提升为衙前都知兵马使、检校光禄大夫兼监察御史。
826年,时任卢龙节度使朱克融及其长子朱延龄因兵变被杀。另一批士兵支持朱克融的次子朱延嗣继任。但据记载朱延嗣很残忍,数月后,李载义领导了另一场兵变杀了朱延嗣,又杀了他全家,随后上表朝廷弹劾朱延嗣的罪行。唐文宗任他为新的节度使,封武威郡王。
任卢龙节度使
827年,朝廷准备讨伐在横海节度使李全略死后不经朝廷许可擅自控制横海镇的其子李同捷。李载义自愿为朝廷助战,当文宗对李同捷宣战时,李载义是将领之一。李同捷为了争取其他节度使的支持,派很多亲属向他们行贿钱财、库藏和妇女。李载义扣押了前来行贿的李同捷的侄子并将他和贿赂一同送往长安。此后,李载义参与了对横海镇首府沧州的进攻。829年,李同捷投降,李载义被授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荣衔。
830年,李载义打败了进攻卢龙的奚人,俘获其首领茹羯送往长安。
831年,当李载义和朝廷使者饮宴时,后院兵马使杨志诚兵变,李载义及其子李正源被迫逃往相邻的义武镇的易州。文宗本想出兵恢复李载义的地位,但宰相牛僧孺指出朝廷已经无力再进行这样的军事行动。文宗于是允许杨志诚接管卢龙,虽然只任他为兵马留后。当李载义从易州来到长安,文宗因他尊敬自己和参与讨伐横海,仍允许他保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又授予太保。
后期仕途
831年夏,文宗任李载义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兴元(山南西道镇首府)尹。833年,他又被任为河东节度使及其首府太原的府尹。据记载,当时唐朝的盟友回鹘派使团进贡时于路劫掠,地方政府不敢抱怨,只敢调兵自守。当李载义到河东时,正逢李畅率领的回鹘使团。李载义对李畅说:“可汗派将军来纳贡,以巩固甥舅之谊(因此前唐朝与回鹘有和亲,故唐朝皇帝自认为回鹘可汗之舅),不是派你来侵犯和羞辱我朝的。如果将军不节制部下,使他们做出强暴或抢劫的勾当来,我李载义会杀了他们。别以为你们可以无视我朝的法律。”随后,他遣散了护卫,只在官邸留下2名卫兵。李畅被打动了,没有对他做出敌意的举动。
834年,杨志诚被部将史元忠驱逐,逃往长安,途经河东,李载义将其殴打,还想杀他,在手下苦苦劝谏下才没有杀,但仍然杀了杨志诚的妻子和随从。文宗因他有功,没有处罚。李载义上表指称杨志诚挖掘了他母亲和兄弟的坟墓,盗取陪葬,请求处死杨志诚并要挖出他的心来祭奠母亲。文宗拒绝了,而当史元忠把杨志诚秘制的天子衮冕送给文宗、表示杨志诚想称帝时,文宗将杨志诚流放,并在途中杀了他。835年,李载义又被授予更高的宰相荣衔侍中。当李载义的部下提出要立碑纪念李载义的功勋时,文宗同意了,并请前宰相李程起草碑文。写碑文要写出当事人的字,但当时李载义还没有字,文宗就给他赐字方谷。
大约836年初,文宗和宰相李训、将军郑注计划根除统领内省的权阉(即后来的甘露之变),作为计划的一部分,文宗将李载义召回长安,任李训的副手王璠为新任河东节度使,使其可以调动军队。计划失败后,李训、郑注及几位宰相及几名同谋者被杀,文宗实际被宦官软禁,但李载义被允许留任河东。据记载,李载义晚年变得骄傲而残忍。837年,李载义在太原去世,追赠为太尉。
子
李正源,右羽林将军兼御史大夫
李弘源,太子左谕德
刘济
刘济(757年-810年8月20日),唐朝将领,787年接替其父刘怦任卢龙节度使直至奉诏对相邻的成德镇作战时被其子刘总毒杀。
背景
刘济出生在安史之乱间的757年,家乡范阳被叛军燕军占领,随后又被唐肃宗收复。刘济至少有两个弟弟刘澭和刘源。763年,燕军败亡,范阳被改名为卢龙,名义上重归朝廷,实则先后被李怀仙、朱希彩割据。772年,朱希彩被杀,刘怦的表弟朱泚取而代之,刘怦先后在朱泚和其弟朱滔帐下效力。
刘济年轻时曾去长安,通过殿试。785年,朱滔去世,刘怦继任。刘济在父亲手下任莫州(在今河北沧州)刺史。当年,刘怦病倒,在他身边的刘澭很快从莫州召回刘济,支持他继任。在位的唐德宗任刘济为留后。刘怦不久去世,刘济继任。
任节度使
虽然节度使通常割据,但刘济尊重朝廷,经常纳贡,德宗也尊重他,授以兵部尚书的荣誉职位。但很快,他卷入和弟弟刘澭的争执。他刚继任时,任刘澭为瀛州(在今河北沧州)刺史,并许诺以他为继承人,但很快又任长子刘绲为副节度使,显然是要让刘绲接班。792年,心怀不满的刘澭向德宗表示臣服,并贡献兵员协助长安西面对吐蕃的冬季防务。刘济生气了,攻打刘澭。794年,刘澭不敌,弃瀛州,率所部军民西逃到朝廷控制区。796年,大批节度使被授予荣衔,刘济被授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荣衔。800年,时任涿州(在今河北保定)刺史的刘源也反抗哥哥的命令,被刘济击败俘虏,送往长安。德宗给刘源封了个小官,让他留在长安。
806年,唐宪宗在位,刘济被授予更高的宰相荣衔——侍中。807年,刘济和邻镇成德节度使王士真、义武(首府在保定)节度使张茂昭发生冲突,宪宗派给事中房式前往调停。
809年,王士真去世,宪宗起初并不想遵循德宗先例由其子王承宗继任,直到王承宗许诺将成德镇的两个州府归还朝廷。但王承宗食言,宪宗于是讨伐成德。刘济派到魏博(在今河北邯郸)的使者谭忠成功说服当地节度使田季安不参与此事,随后又说服刘济本人攻打成德,指出如果刘济不出兵,宪宗会认为他是王承宗的同谋。810年春,刘济率本部攻打成德,打下许多城镇。宪宗又授予他中书令的宰相荣衔。
刘济让次子刘总随征,刘绲在首府留守。当刘济到饶阳(在今河北衡水)时,病倒了。刘总和张玘、成国宝合谋,矫诏称宪宗不满刘济缺乏进展,要用刘绲取代他。刘济震怒,处决了几十个和刘绲相好的军官,召刘绲前来。刘总在酒里下毒,毒杀刘济,又假借刘济之命杖杀刘绲,控制了卢龙镇和军队。宪宗赠刘济太师,谥“庄武”。
刘怦
刘怦(727年-785年11月4日),封爵彭城公,谥恭,唐朝将领,于785年短暂任卢龙节度使,接替表弟朱滔。
背景
刘怦生于唐玄宗年间的727年。他的家族来自幽州。父刘贡曾任广边大斗军使,母亲是朱泚和朱滔的姑母。刘怦青年时在范阳镇(后改卢龙镇)任军官,后为照顾年迈父母而退伍。李怀仙任卢龙节度使时,曾想召回刘怦,刘怦拒绝了。
效力朱滔
772年,接替李怀仙的朱希彩被杀,刘怦的表弟朱泚成为卢龙节度使。与搞独立的李怀仙、朱希彩不同,朱泚更倾向与朝廷和解并臣服。774年,朱泚入朝长安,成为京郊的禁军将领,其弟朱滔控制卢龙。刘怦为朱滔效力,因军功升为雄武军(在今河北承德)刺史,后又任涿州刺史。
775年,朱滔奉唐代宗命,联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攻打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由于刘怦深得军心,朱滔命他留守首府。但田承嗣却说服李宝臣反戈相向。当年末,李宝臣奇袭卢龙军并北上试图攻占其首府,但得知刘怦早有准备,就作罢了。
781年,李宝臣死,子李惟岳要求继任,被继位的唐德宗拒绝。随后,李惟岳和盟友田悦(田承嗣侄,779年继承)、李纳、梁崇义勾结,意图对朝廷宣战。德宗命朱滔从北边进攻李惟岳,朱滔也照办了,打了胜仗并最终导致李惟岳的部将王武俊杀死李惟岳后投降。
在成德取胜后,德宗却同时疏远了朱滔和王武俊,他拒绝按事先约定把曾由朱滔驻军的属于成德的深州划给卢龙,而是将成德所属七州分成三个小藩镇。率先臣服于朱滔的成德主将张孝忠助其攻打李惟岳,被任为新设的易定沧节度使,辖三州;另各划两州给王武俊和另一臣服朝廷的成德将领康日知,任他们为团练使。德宗表面上将德州、棣州(今山东滨州)划给卢龙,其实这两处都在李纳控制下。朱滔因德宗不给他分封成德镇的领地(尤其是深州)却要求他自己去打两个城而生气,王武俊因杀了李惟岳,也不满仅仅被德宗封在一个难于把守的地方为团练使。田悦趁机策反朱滔、王武俊,联合对抗朝廷。当刘怦得知时,曾写信恳求朱滔不要反叛,但朱滔没有接受。但据说因为他相信刘怦的忠诚,所以并不担心刘怦会对抗他。朱滔叛变后,张孝忠拒绝合作,他就命刘怦防备张孝忠偷袭。
784年,朱滔被王武俊和田悦的堂弟和继任者田绪联合朝廷将领李抱真完败,被迫率残军退回卢龙。此时,他深感羞愧,担心刘怦会反戈一击。但当他到达幽州总部时,刘怦动员残军出城,以盛大的仪式欢迎他。朱滔看到刘怦,悲喜交加,从此更信任他的忠诚了。
785年夏,朱滔去世,士兵拥立刘怦继任。德宗任他为节度使,并封他为彭城公。
任节度使
但刘怦很快病倒了。德宗命其子刘济在刘怦患病期间为留后。秋天,只当了3个月节度使的刘怦去世了,谥恭。德宗命刘济继任节度使。
刘仁恭
刘仁恭(?-914年),深州(今河北深州)人,唐末曾任卢龙节度使。本为原卢龙节度使李可举旗下将领,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在卢龙攻易州的一场战役中,以挖地道进城的方法攻陷城池,因此军中号曰“刘窟头”。
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当时的卢龙节度使李匡威为其弟李匡筹所逐,适巧刘仁恭所率部队已过轮调期日而未还,士兵由于想念家乡,遂兵变,以刘仁恭为领袖,回师攻卢龙都城幽州(今北京市),然为李匡筹军所败,因此逃往河东归附李克用,李克用待之甚厚。
刘仁恭至河东后,不断透过李克用智囊盖寓游说李克用攻击卢龙。乾宁元年(894年),李克用攻陷幽州。明年(895年),李克用表刘仁恭为卢龙留后,不久,唐政府追认刘仁恭为卢龙节度使。
刘仁恭任卢龙节度使后,亟思背离李克用。乾宁四年(897年),唐昭宗为镇国节度使韩建挟持于华州,李克用将欲勤王,向刘仁恭征兵,而刘仁恭以许多理由搪塞,李克用大怒,亲征幽州,未料大败而还,刘仁恭因此摆脱河东控制。
乾宁五年(898年),刘仁恭败义昌节度使卢彦威,并吞其辖区,并以其子刘守文为义昌节度使,因此兴起兼并河朔的野心。惟明年(899年)南征时,大败于宣武朱全忠、魏博罗绍威联军,自是实力受创。其后刘仁恭即依违于朱全忠及李克用间,然而随着朱全忠势力的扩张,华北最后仅余河东李克用及卢龙刘仁恭可自保。因此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朱全忠大举攻卢龙,刘仁恭危在旦夕时,李克用基于唇亡齿寒之理,仍不计前嫌营救。
然而刘仁恭本人对于自己因中原处于多事之秋而得以称雄一隅,志得意满,遂逐渐骄傲奢侈,荒淫无度。他在幽州的大安山上兴筑宫殿,富丽堂皇,遴选许多美女居住其中;又与道士王若讷炼丹药,“招聚缁黄,合仙丹,讲求法要”,以求长生不死;复命令人民将铜钱交出,藏于山上,而人民只好用土做钱。
刘仁恭之子刘守光曾因与刘仁恭的爱妾罗氏通奸,被刘仁恭棍打后,断绝父子关系。天祐四年(907年),宣武将领李思安攻幽州,而当时刘仁恭还在大安山享乐,城中没有戒备,刘守光从城外率军进入击退李思安后,随即自称卢龙节度使,并派兵进攻大安山,刘仁恭被擒,不久刘守光就将其囚禁。
913年,李克用之子晋王李存勖讨伐称燕帝的刘守光,攻陷幽州,被囚禁的刘仁恭亦与刘守光为晋军所擒;914年,刘氏父子被李存勖献于晋国太庙,刘仁恭后来被押解至代州(今山西代县),将以刀刺其心脏所流的血来奠祭李克用之墓,然后斩首。
史元忠
史元忠(?-841年10月14日),唐朝将领,曾任卢龙节度使并实质独立于朝廷,直至841年被杀。
史元忠的生年和家庭背景都无记载。大约834年,他在卢龙任兵马使,正逢士兵兵变驱逐了节度使杨志诚和监军宦官李怀仵。士兵拥戴史元忠为首。随后,当史元忠向当时在位的唐文宗呈上杨志诚所制作的帝王服饰,指出杨志诚怀有异志时,杨志诚被处死,文宗任史元忠为留后。835年,文宗任史元忠为节度使。
史元忠对卢龙的治理记载很少。841年,卢龙又一次骚乱,史元忠被牙将陈行泰所杀。士兵起初拥戴陈行泰接管卢龙。当时在位的唐武宗在宰相李德裕建议下,没有立刻回复请求以陈行泰为节度使的表章。不久,陈行泰被另一牙将张绛刺杀,士兵又推立张绛。武宗同样没有批准请求以张绛为节度使的表章。随后,雄武军指挥使张仲武向朝廷请求讨伐张绛,武宗在李德裕建议下同意了,张仲武很快攻占了卢龙首府幽州,接管了卢龙。
杨志诚
杨志诚(-835年?),唐朝将领,831年~834年间任卢龙节度使,实质独立于朝廷。
早期经历
杨志诚的生年和家世都不详。831年,他在卢龙节度使李载义帐下任副兵马使。
夺取卢龙
831年春,当李载义正和朝廷使者饮宴时,杨志诚召集一队士兵哗变。李载义和他的儿子逃到邻镇义武的易州。在接管卢龙时,杨志诚杀了莫州刺史张庆初。唐文宗起初关注此事,想对此做出抉择,宰相牛僧孺则指出卢龙镇已实际脱离朝廷控制几十年之久且李载义接管卢龙时也并未得到朝廷认可。文宗因此允许杨志诚控制卢龙,任他为留后,随后又任为节度使。
任节度使
大约在833年,已成为节度使的杨志诚被授予检校工部尚书荣衔,同年又被授予检校吏部尚书荣衔。他派驻长安的部将徐迪倨傲地对宰相们说:“士兵不知道朝廷的官制。他们只知道把尚书提拔为仆射是升官,不知道从工部调到吏部也是升官。我怕朝廷使者去了卢龙,就不能离开了。”但宰相对徐迪的恐吓不予理会。朝廷使者魏宝义、焦奉鸾、尹士恭到卢龙,本意是要宣布为杨志诚加官、为士兵送去春季制服、建立和奚人和契丹人通好的使馆,却遭杨志诚扣留。杨志诚派将领王文颖去长安正式谢绝接受荣衔。而当朝廷把吏部尚书的官凭给王文颖以拒绝杨志诚的辞谢时,王文颖拒绝接受官凭,顾自离开了长安。最后,仍在这一年,朝廷为了安抚杨志诚,封他为仆射。
战败身亡
834年冬,卢龙军又发生了骚乱,杨志诚和监军宦官李怀仵被逐。卢龙士兵拥立史元忠接管卢龙。当杨志诚路过河东镇首府太原时,时任河东节度使的李载义殴打他,还想杀他,在僚属介入下才免他一死,却也杀了他的妻子和随从。且由于杨志诚任节度使期间挖掘了李载义的母亲和兄弟的坟墓以获取其陪葬财物,李载义向朝廷请求杀死杨志诚并挖出他的心来祭奠母亲,被朝廷拒绝。
随后,史元忠将杨志诚做的两套帝王服饰送交朝廷。杨志诚因而被下令流放岭南。当他行经商州时,另一道处死他的命令下达了,他就在那里被处死。
张公素
张公素,唐朝将领,于872年至875年间以节度使身份控制卢龙(首府在今北京),并实质独立于朝廷。
背景
张公素生年不详。他来自卢龙的首府范阳。唐懿宗咸通年间(860年-874年),张公素在卢龙节度使张允伸手下任军官,最后官至平州(在今河北秦皇岛)刺史。
872年,张允伸去世。唐懿宗最初任其子张简会为留后。张公素率平州军向卢龙首府幽州行进,参加张允伸的葬礼。由于卢龙军士素来尊敬张公素,张简会害怕他是来攻打自己的,逃到了长安。唐懿宗就任张公素为留后,随后又任他为全权的节度使。
任节度使
873年,唐懿宗驾崩,子唐僖宗继位,对一些节度使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头衔,其中包括张公素。
据记载,张公素任节度使后残暴而粗鲁,常以眼白示人,故被称作“白眼相公”。875年,突厥血统的军官李茂勋计划反叛他。当时,卢龙人很信服纳降军使陈贡言。李茂勋将陈袭杀后,夺其军权,进军幽州,自称是陈的先锋部队。张公素迎战,兵败,逃到长安。当李茂勋进入幽州,人们才知道这不是陈贡言,但也只能支持李茂勋了。
僖宗贬张公素为复州(在今陕西汉中)司户参军。这是关于张公素的最后的记载。
张允伸
张允伸(785年-872年3月8日),字逢昌,范阳(治今北京城西南)人。封爵燕国公,谥忠烈。
世代为军校,曾祖张秀,官檀州刺史。张允伸世仕幽州军门,累官押衙,兼任马步都知兵马使。大中四年(850年),卢龙节度使张直方因虐待士兵被逐去,军中立周綝为卢龙留后。大中四年,周綝死后,朝廷以张允伸为留后,累进检校司徒、兼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允伸得风疾,以其子张简会为留后。
张仲武
张仲武(?-849年),范阳(治今北京城西南)人,祖籍河北清河。唐末时为卢龙节度使。
祖父张仁宪,官至太子中允,其父张光朝,官至六部尚书。自幼博览群书,尤精《左氏春秋》,为蓟北雄武(天津蓟县)军使。会昌元年(841年)九月,卢龙军陈行泰发动兵变,杀节度使史元忠自立。又被牙将张绛诛杀。张绛慑于张仲武之名,一度请张仲武主持军务。不久又上书请求为节度使。张仲武大怒,起兵进攻幽州(北京),并派遣军吏吴仲舒至京师,请兵攻之,宰相李德裕以仲武知卢龙留后。不久,张仲武以精兵八百、土团五百攻克幽州,杀张绛。会昌二年春,正月,任卢龙节度使。
会昌二年(842年),回纥大将那颉啜统兵南掠,张仲武命其弟张仲至以三万大军反击,击破回纥骑兵,三万余人投降。张仲武又派大将石公绪领兵进攻契丹与奚族,尽杀回纥监使八百余人。八月,唐廷发兵三路,北伐回纥,以仲武任东面回纥招抚使,乌介可汗逃亡,回纥十万余人投降。大中三年(849年),病死于任上,军中拥立其子张直方继位。
朱克融
朱克融(?-826年),幽州(今北京)人。唐末军阀。
朱滔之从孙。少年是幽州小校,事奉卢龙节度使刘总,随刘总至长安,后来私自归镇。宰相崔植、杜元颖不知兵,以张弘靖接替刘总任卢龙节度使。卢龙军士不服,推朱洄为留后,朱洄以年老辞位,推荐其子朱克融继位。朱克融囚禁张弘靖,占据幽州,与王廷凑互通有无。宝历二年(826年),唐敬宗派宦官出使幽州,赐朱克融春衣。朱克融以为春衣质地粗劣,扣留宦官,要求朝廷拨出三十万匹布给他们做衣服。朝廷不愿生事,一一妥协。朱克融又上言:“闻陛下东幸雒,愿率匠丁五千助营宫室,迎乘舆,且请帛三十万,备一岁费。”
宝历二年(826年),五月,幽州将士不满朱克融暴政,杀朱克融及其子朱延龄,另立其子朱延嗣为节度使,不久为大将李载义所杀。
朱滔
朱滔(?-785年),幽州昌平人,朱泚之弟。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朱希彩为部下所杀,众推朱泚为留后,后为幽州卢龙节度使。大历九年(774年),朱泚赴京师,以朱滔留管州务。建中三年,朱滔谋反,朱泚被软禁在京城。朱泚被推为帝,国号“大秦”,朱滔为幽州节度使。朱滔不择士族的大肆抓人当兵。兴元元年(784年)李晟攻克长安,朱泚逃往宁州彭原县,为部将梁廷芬等所杀。贞元元年(785年)六月,朱滔病死。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2-15 13:22:37
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藩镇淄青横海
李纳
李纳(?-792年),第二任淄青节度使,李正己之子。
早年为淄、青二州刺史,又为行军司马。建中二年(781年)李正己病死,李纳封锁消息,自领军政。八月始发丧,请袭父位,德宗不许。李纳派高彦昭守濮阳。十月,李纳攻打宋州(今河南商丘县),遣其将王温会同魏博将信都承庆共攻徐州(治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徐州刺史李淆率兵抵抗,朝廷命宣武节度刘洽(刘玄佐)与神策将曲环增援李洧,大败之,打通东南漕运,史称唐击李纳徐州之战。高彦昭投降刘洽后,李纳一怒之下,将彦昭的妻子全部杀害。李纳为刘洽所围困,乃登城见刘洽,请求自新。太宦宋凤朝说李纳穷蹙,不必再给机会。于是李纳突围,退回郓州(今东平东北),城中乏粮,烹食百姓以作军粮。朱滔再遣兵马使承庆等前去救援李纳,击败刘洽。刘洽退守濮阳。
建中三年(782年)底,朱滔自称冀王,魏博田悦称魏王,成德王武俊称赵王,李纳称齐王,四镇歃血为盟,以朱滔为盟主。朝廷命令淮宁节度使李希烈兼平卢淄青节度使,专讨李纳。李希烈乘机率所部三万人移居许州(治长社,今河南许昌市)。李希烈未讨伐李纳,反而暗中和李纳勾结,与河北三镇来往频繁,自称建兴王。兴元初年,皇帝下诏,招抚李纳,恢复平卢节度使,授检校工部尚书,又同中书门下干章事,封陇西郡王。贞元八年(792年)李纳卒。五子:李承务、李师古、李师道、李师贤、李师智。李师古袭位。
李全略
李全略(?-826年),本姓王,名日简。
最早为镇州小将,事王武俊。元和中,节度使王承宗死后,奉诏回长安,授代州刺史。长庆初年,田弘正被杀,王日简成为穆宗军事顾问,多陈利害,冀合帝意。授德州刺史。是时杜叔良兵败博野(今河北博野县),以日简为横海军节度使(治所在今河北沧州东南)、沧德棣州观察使,赐姓李氏,名全略。
长庆二年(822年),王稷任德州(山东陵县)刺史,带了许多财物赴任,李全略贪图他的财货,杀王稷,屠其家。王稷未嫁的女儿被李全略充作女妓。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四月卒,其子李同捷自为留后。
李师古
李师古(?-806年),第三任淄青节度使,李纳之子。
贞元八年(792年),李纳病死,李师古继任。李师古掌权时,专横暴戾,但因畏惮朝中宰相杜黄裳,“终身不敢失节。”李师古欣赏张籍,欲征辟为幕僚,张籍作《节妇吟》委婉拒绝。又重用高沐、李公度等人,境内和平。元和元年(806年)闰五月一日,师古病死,临死前召亲近高沐、李公度等曰:“即我不讳,欲以谁嗣?”二人无言以对。师古又说:“岂以人情属师道邪?彼不服戎,以技自尚,虑覆吾宗,公等审计之。”最后其弟李师道继位。
子李明安,阆州司户参军。
李同捷
李同捷(?-829年),横海节度使李全略之子。
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三月,李全略去世,李同捷自为留后。大和元年(827年)三月一日遣掌书记崔从长和其弟李同志、李同巽入朝,请求归附。五月十五日,文宗命天平节度使乌重胤为横海节度使,李同捷改为兖海节度使。同捷知其有诈,拒不奉诏。七月二十五日,武宁节度使王智兴以三万兵马讨伐李同捷。成德节度使王廷凑支援李同捷。乌重胤多次率军击破李同捷军,十一月八日乌重胤病死。大和三年(829年)四月横海节度使李祐攻陷德州(今山东陵县),城中将卒三千余人奔镇州。诸道军逼沧州(河北),李同捷向李祐请降,李祐遣大将万洪入沧州抚众。谏议大夫柏耆受诏宣慰行营,并将李同捷押往长安。四月二十六日,行至将陵县,柏耆怕王廷凑拦截,将李同捷斩杀,传首京城。
李正己
李正己(732年-781年),原名李怀玉,唐代高句丽人。唐朝第一任平卢淄青节度使。
早年是平卢节度使侯希逸的副将,驻军于营州(今辽宁朝阳),力抗安禄山有功。安史之乱后,平卢军军力严重受损,使其无法在营州地区立足,从而南迁入青州(今山东益都)。进入山东后,李正己与侯希逸重视农业,法制的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永泰元年(765年)侯希逸被李怀玉驱逐,朝廷不能阻止,遂以怀玉为平卢淄青节度观察使,受赐名正己。大历中期,李灵曜叛变,李正己乘机占领曹、濮、徐、兖、郓州等五州,加原有淄青等十州,共有十五州,实力最坚强。
大历十年(775年),田承嗣攻陷相州(今河南安阳市),李正己上表讨之,并联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幽州节度使朱滔、河东节度使薛兼训等八道兵马会攻田承嗣,五月十五日,李正己部攻占德州(今山东陵县),九月,李宝臣和李正己在枣强会兵,进围贝州(今河北清河西北)。田承嗣见势不妙,暗中勾结李正己,于是李正己按兵不动。河南诸道兵亦不敢进攻。是年十二月,田承嗣上表称罪,事遂不了了之。大历十一年(776年)田承嗣又蠢蠢欲动,出兵援救李灵曜,最后李灵曜失败被杀,田承嗣再度上表请罪。李正己又替他说话,事遂平。建中二年(781年)李正己病死,其子李纳自领军政。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2-16 20:32:39
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藩镇宣武彰义泽潞
李祐
李祐是唐朝军事人物。
早年为淮西吴少阳家族割据将领。元和十二年(817年),李诉谋取蔡州时,淮西降将吴秀琳指出欲攻蔡州非李祐不可。李诉遂计擒李祐,并免其临阵大杀中央军之死罪,于是李祐诚心辅助李诉夺取蔡州。李佑向李诉献计:“蔡之精兵皆在洄曲(今河南商水西南)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羸老之卒,可以乘虚直抵其城。”李诉以李祐为先导,果然取下蔡州,活捉吴元济。官至横海节度使。大和三年(829年)四月李祐攻陷德州(今山东陵县),城中将卒三千余人奔镇州。敬宗时,李祐入朝,被授官左金吾大将军,为朝廷带来良马一百五十匹。侍御史温造弹劾李祐行贿,李祐股战汗流,说:“吾夜半入蔡州城取吴元济,未尝心动,今日胆落于温御史矣!”。
刘从谏
刘从谏 (?-843年),昭义军(治潞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父亲为前任节度使刘悟。
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刘悟病死,将作监刘从谏以父遗表求知留后,朝廷对此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反对派认为昭义军地近京城,节度使人选应该朝廷指派为宜,而对藩镇向来持姑息态度的李逢吉、王守澄一党不想得罪对方,加上事先已收受刘悟的赂款,于是利用他们的影响力,迫使皇帝答应刘悟的请求。刘从谏于翌年得到节度使的任命,得以站稳阵脚。
敬宗宝历六年(832年)刘从谏入朝,本想归顺中央,在京城目睹政令混乱后,有意自立。翌年归镇。开成元年(836年)为甘露之变王涯等人上书呜冤,矛头直指宦官仇士良。
此后刘从谏与仇士良互相攻击,使刘从谏与中央产生误会。刘从谏说“吾以忠直事朝廷,而朝廷不明我志,诸道皆不我与。我死,他人主此军,是吾家无炊火矣!”欲效河北故事,谋求节度使世袭,任命他的弟弟右骁卫将军刘从素的儿子刘稹为牙内都知兵马使,准备兵变。
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四月,刘从谏病卒。
刘悟
刘悟(?-825年),范阳(今北京)人。唐朝平卢节度使李师道部将。
祖父刘正臣,原名刘客奴。刘悟少有勇力,效力宣武节度使刘逸准麾下,因投偷钱致罪,投奔平卢节度使李师古,师古见刘悟,曰:“后必贵,然败吾家者此人也。”授为都知兵马使兼监察御史。
元和十三年(818年)秋,“下制罪状李师道,令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兵共讨之”,朝廷挟讨平淮西之声威,发五道兵讨淄青,一路势如破竹。刘悟在潭赵驻营,抵抗田弘正,大将夏侯澄等战死(资治通鉴中则说被田弘正所擒),军中谣传刘悟当为帅,李师道疑其背叛。刘悟召集大将曰:“魏博田弘正兵强,出战必败,不出则死。今天子所诛者,司空(指李师道)一人而已,悟与公等皆为所驱迫,使就其死。何如杀其来使,整戈以取郓,立大功,转危亡为富贵耶!”
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刘悟深夜发动兵变,率兵趋至郓城西门,守门士兵开城门,众兵进城,四处放火。李师道对李师古之妻说:“刘悟反矣”,与子李弘方躲人厕所,被搜出。李师道求见刘悟,兵士不许。刘悟命士兵砍下李师道父子首级,向田弘正投降。朝廷封刘悟为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后转任昭义节度使移镇潞州(今山西长治)。穆宗时,监军宦官刘承偕多次污辱刘悟,又纵其属下乱法,暗与磁州刺史张汶绑架刘悟,刘悟窥破阴谋,令士兵杀张汶,擅囚刘承偕,后由朝廷出面,下诏流放承偕至远州,刘悟才释出承偕,上表谢恩。事后刘悟加检校司徒及同平章事。
后期刘悟纵恣,割据一方。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九月病卒,被追赠为太尉。其子刘从谏被拥立。
刘玄佐
刘玄佐(729年-792年),本名刘洽。唐滑州匡城(今长垣县西南)人。
少时倜荡,为人豪放,早年是县衙捕头,后因事入狱,几为狱卒折磨至死,后逃脱。从永平军,代宗大历年间,因功当上了永平军牙将。袭破宋州,为宋州刺史,加封为御史中丞。建中二年击败李纳,斩首万余级,功加御史大夫。又克濮州,杨令晖投降。又与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殊死战,多有战胜,希烈攻陈州,刘洽遣刘昌与诸军救之。在陈州大破李希烈,夺取汴州,为汴宋节度使、陈州诸军行营都统,唐德宗回长安,赐名为刘玄佐。官至泾原四镇北庭等道兵马副元帅。
玄佐厚赏军士,颇得民心,知错能改,一日欲杀翟行恭,为谋士郑涉所劝阻。贞元二年(786年),韩滉与刘玄佐同拜为兄弟。贞元八年(792年)四月宣武军节度使刘玄佐死后,追赠为太傅。其子刘士宁继任。
吴少诚
吴少诚(?-809年),唐朝节度使。
少年从军,因节度使庾准的信任,成为牙门将。后来成为李希烈手下大将,任淮西兵马使。贞元二年(786年)七月,吴少诚杀陈仙奇,自为留后,唐德宗拜为申蔡节度使。贞元十五年(799年)三月,吴少诚叛乱,德宗下诏削其官爵,出兵讨伐,但一战溃败。贞元十六年(800年)二月再讨之,五月诸军又大败。朝廷见无法讨平吴少诚,下诏赦免,任为淮西节度使,加封检校仆射。唐顺宗年间又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宪宗年间又迁检校司空,封濮阳郡王。
吴少诚宠任吴少阳,收为义弟。元和四年(809年)秋十一月,吴少诚病逝,吴少阳杀吴少诚之子吴元庆,自立为节度使,朝廷不能讨伐。
吴少阳
吴少阳(?-814年),沧州清池人。唐代藩镇节度使。
淮西(今河南汝南)节度使吴少诚之父吴翔在魏博军中,与吴少阳相爱。吴少诚宠任吴少阳,收为义弟,出入如至亲,累迁申州(今河南信阳)刺史。吴少诚有疾,家僮鲜于熊儿诈以少诚命召少阳摄副使、知军州事。吴少阳竟杀少诚之子吴元庆,将少诚软禁。元和四年(809年)秋十一月,吴少诚忧病致死,吴少阳自称留后。元和九年(814年)九月吴少阳卒,其子吴元济拥兵自立,秘不发丧。
吴元济
吴元济(?-817年),中国唐朝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唐朝后期藩镇首领。
生平
吴元济是唐淮西节度使吴少阳之子。元和九年(814年)吴少阳死,元济秘不发丧,上表称病,请以元济为留后,朝廷不许。吴元济因袭父官位未获批准,于是遣兵焚舞阳(今河南舞阳西北)、叶县(今河南叶县南),攻占鲁山(今属河南)、襄城(今属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又割据蔡州,自领军务。元济与王承宗、李师道暗中勾结,朝廷发兵讨伐,两方相持数年。元和十二年(817年)宰相裴度自请赴前线督师。十月,唐邓节度使李诉雪夜袭克蔡州,生擒刚睡醒的吴元济,取得胜利。申、光二州诸镇相继投降,淮西遂平。是年十一月,吴元济被斩于长安。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2-18 12:20:05
本帖最后由 未命名 于 2012-2-18 12:24 编辑
列传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
突厥
突厥是中亚民族的主要成份之一。现在全球约有1.82亿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他们大多自称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后裔。这些人的分布在土耳其、塞浦路斯、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中国的新疆与青海循化,甘肃,蒙古,克里米亚与以色列到俄国,巴尔干,遍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阿史那他们自称天突厥,有高贵的意思;也有强壮、力量和成熟之意。
突厥的源流并未有定论,大致可以确定的是,他们应该带有匈奴的血统。北史记载‘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独为部落,盖匈奴之别种也。又曰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在南北朝由叶尼塞河迁居至阿尔泰山。由阿尔泰山迁居至蒙古。由蒙古前往中亚。现代土耳其人,认为自己是突厥的直系后裔,他们认为突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元48年立国的北匈奴。另一说法是来自咸海一带的戴尖帽的塞人。另一说出自平凉杂胡。
突厥人主要讲突厥语。突厥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人与乌孙以狼为图腾。大帐外置一幅狼旗。乌孙中的咄陆部与突厥人一样,为阵亡的将士立石为记,将部落印记刻在石上。突厥最早其实只是指阿史那部,其他说突厥语的民族是铁勒,他们与坚昆最早一起住在叶尔塞河,向后者学习冶炼。
名称
一般认为,汉语中“突厥”的名称来自突厥人的自称(土耳其语:Türk;突厥语:Türük)。Josef Marquart和伯希和独立地提出,“突厥”是蒙古语Türküt的音译,是Türk的一种复数形式。伯希和注意到突厥语里Türk的复数应是Türkl?r(土耳其语:Türkler),而-üt是蒙古语的复数词缀。进而推测Türküt是Türk在柔然语中的复数形式。蒲立本则提出,“突厥”就是Türk的音译,“厥”只代表辅音k。
至于突厥人自称的来源,则众说纷纭。据《周书·异域传》记载,突厥“居金山(即阿尔泰山)之阳……金山形似兜鍪,其俗谓兜鍪为“突厥”,遂因以为号焉。”战盔一词蒙古语дуулга,土耳其语tulga,接近Türk,或许可以印证这种说法。另有一说突厥意为“强力”或“力气”。一说突厥是铁勒?阿史那的粟特发音。
突厥汗国(552年–744年)
有人认为突厥最先是生活在咸海边的塞种,后东走至叶尼塞河南方,受铁勒同化,6世纪初年突厥部落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初归附于柔然,为其炼铁奴。柔然由于长期与高车的战争而势力削弱,546年,突厥断绝与柔然的关系。550年,首领土门击败铁勒,552年破柔然,自称伊利可汗,建立政权。553年木杆可汗在都斤山(又作“郁都军山”、“乌德鞬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建庭。
全盛时,其疆域东至大兴安岭,西抵西海(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583年,隋将长孙晟用离间之计,使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后在屡次与隋朝的战争中战败而走向衰落(参见隋与突厥之战)。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与薛延陀攻灭东突厥,唐高宗显庆四年(658年)唐又灭西突厥,余部西迁中亚(参见唐与突厥的战争)。是在唐高宗末年(682年),再度建立后突厥帝国。在744年,后突厥帝国最后亡于回纥。
首都于都斤山
常用语言粟特语 (前突厥汗国的官方语言)古突厥语 (后突厥汗国的官方语言)
主要宗教萨满教腾格里信仰
政制汗国
可汗
- 551-553伊利可汗
- 581-587沙钵略可汗
- 609-619始毕可汗
立法机构库力台大会
历史
- 成立552年
- 解体744年
面积- 557年
6,000,000 km2 (2,316,613 sq mi)
突厥君主列表(突厥世系图)
前突厥
君主姓名及另名在位时间
伊利可汗阿史那土门552年
乙息记可汗阿史那科罗552年—553年
木杆可汗阿史那俟斤553年—572年
佗钵可汗-572年—581年
沙钵略可汗阿史那摄图581年—587年
东突厥
君主姓名及另名在位时间
莫何可汗(又号叶护可汗)阿史那处罗侯587年—588年
都蓝可汗阿史那雍虞闾588年—599年
启民可汗阿史那染干599年—609年
始毕可汗阿史那咄吉世609年—619年
处罗可汗阿史那俟利弗设619年—620年
颉利可汗阿史那莫贺咄设620年—630年
西突厥
君主姓名及另名在位时间
叶护可汗阿史那室点密552年—575年
达头可汗阿史那玷厥575年—602年
泥利可汗587年
泥厥处罗可汗阿史那达曼604年—611年
射匮可汗610年—617年
统叶护可汗617年—630年
莫贺咄可汗/莫贺设可汗630年
肆叶护可汗阿史那咥力特勒630年—632年
吞阿娄拔奚利咄陆可汗阿史那泥孰632年—634年
沙钵罗咥利失可汗阿史那同俄634年—639年
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阿史那薄布特勒639年—641年
乙毗咄陆可汗阿史那欲谷638年—653年
乙毗射匮可汗642年—653年
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650年—658年
后东突厥
乙弥泥熟俟利苾可汗李思摩
车鼻可汗斛勃
泥熟匐可汗
伏念可汗
后突厥
君主姓名及另名在位时间
颉跌利可汗阿史那骨咄禄682年—694年
迁善可汗阿史那默啜694年—716年
拓西可汗阿史那匐俱716年
毗伽可汗阿史那默棘连716年—734年
伊然可汗-734年
登利可汗-734年—741年
阿史那骨咄741年—742年
颉跌伊施可汗(拔悉密酋长)742年—744年
乌苏米施可汗742年—744年
白眉可汗阿史那鹘陇匐744年—745年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2-18 12:21:54
列传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
待补充······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2-23 17:54:34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
吐蕃
首都逻些(今拉萨)
常用语言藏语
主要宗教苯教,后改信藏传佛教
政制君主制
赞普
- 629年 - 650年松赞干布(首)
- 676年 - 704年杜松芒波杰
- 755年 - 797年赤松德赞
- 817年 - 838年赤祖德赞
- 838年 - 842年朗达玛(末)
大论(首相)噶尔·东赞域松
恩兰·达扎路恭
历史
- 成立629年
- 迎娶文成公主641年
- 佛苯之争769年
- 夺取西域792年
- 长庆会盟822年
- 解体877年
吐蕃(藏文:???????????,威利:bon chen po,意为“大蕃”)是历史上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政权,由松赞干布到朗达玛延续两百多年。虽然有资料说明西藏早期已经建立了一个政治实体,但关于六世纪末以前的情况还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
历史
根据西藏传说,大约在西元前127年的时候,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几位苯教领袖,曾经一起迎立聂赤赞布为王。后来的吐蕃王朝的建立者宣称自己是聂赤赞布的后代。
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河谷,在松赞干布赞普继位以前,据说已传承了20余世,但松赞干布之前吐蕃并无文字(还有别的观点认为松赞干布只是对藏文字进行了改进),,因此其世系难以考证。
西元六世纪时,松赞干布的父亲囊日论赞(570年-620年)企图用武力兼并其邻近的部落。西元七世纪初,松赞干布先后征服、兼并位于今青海玉树一带的“松波”、西部的苏毗、谦多(今昌都)一带的“康国”(旧唐书称“东女国”)、甘孜一带的“附国”、理塘一带的“蕃绿”、居青海的吐谷浑、党氏(即唐史所记“党项”)、白兰等国,633年,建都逻些Luósuò(今拉萨),国号“大蕃”或“吐蕃”,并在布达拉山上建立皇宫。公元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为鼎盛时期,其面积东至唐朝原州、西及克什米尔高原、南括尼泊尔、北临回鹘。据藏文史籍记载,吐蕃还一度进到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恒河北岸。
在松赞干布统治期间,他也派遣了16名聪颖的西藏儿童前往印度学习,其中一名儿童吐米桑布扎,后来以梵文为蓝本而创制了藏文。另外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吐米桑布扎“发明”藏文以前,西藏早就已经有文字了。根据这种观点的说法,藏文系产生于象雄(即今阿里地区),时间则是在丹巴辛绕创立雍仲苯教的时期,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了。
637年,松赞干布率兵攻吐谷浑,并第一次与当时统治中国大部的唐朝发生冲突。640年,松赞干布派噶东赞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携来了释迦牟尼佛像,并修建了饶摩齐(即今拉萨的“小昭寺”)。此外,松赞干布的另外三个妃子象雄公主、门妃迟江、惹拥妃等也分别创建了寺院,据说当时在整个西藏总共有108座佛庙。
大约在641年的时候,松赞干布派噶东赞(即唐史中的禄东赞)到尼泊尔迎娶赤尊公主,墀尊公主携来了西藏的第一尊佛像不动金刚佛,并修建了饶萨孜拉康(即现在的拉萨“大昭寺”)。
大致上也在这个时候,从印度传入的密教和从汉地传入的大乘佛教,与西藏原有的“苯教”结合,而形成了藏传佛教。该教宣传宇宙大劫、一切无常、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修行解脱等教义,特别崇奉密宗,以无上瑜伽为最高修行次第,称为藏密。这是佛教传入西藏的第一波活动,宗教史学者将其称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
松赞干布过世以后,吐蕃王朝与唐朝的关系时而紧张,时而修好。714年,吐蕃与唐朝议和,双方签订条约,规定以河源为界。未几战火又起,所以于730年又再度签约定赤岭为界。据《敦煌文选》和“达扎乐宫石碑”的记载:唐朝应允向吐蕃纳绢5万匹,以为岁绢。至唐代宗继位以后,停止向吐蕃纳绢。当时在位的唐金城公主之子,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极为恼怒,遣部下达扎乐宫率20万之众于762年(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息)攻陷唐都长安,并于签约后退兵。赤松德赞(755年-797年)在位时吐蕃的国力达到鼎盛,除了大力发展佛教以外,还广拓疆土,疆界西至勃律、大食,东到川陇、南诏。
经过近两个世纪的战争,吐蕃和唐朝均感到疲惫。821年及次年,吐蕃和唐朝双方分别在长安、逻娑(即拉萨)会盟,达成“唐蕃甥舅和盟”。由于这次会盟是发生在唐长庆元年和二年,中国的史书称之为“长庆会盟”。记载这次会盟内容的“唐蕃会盟碑”共有三块,其中一块立于拉萨“大昭寺”前面。在这次会盟所签定的条约中,吐蕃和唐朝两国的边界被确定,双方平等相待,互相承诺尊重对方的领土主权:
今蕃汉两国,所守见管本界,界以东悉为大唐国境,以西尽是大蕃境土,彼此不为寇、不举兵、不相侵。
吐蕃王朝时期的西藏一直处于本土的苯教与新传入的佛教两股势力的争斗之中。吐蕃末期,苯教势力又占了上风。会昌元年(841年)可黎可足被反对佛教的大臣暗杀,其兄朗达玛被扶上赞普之位。朗达玛代表着反对佛教传播的势力。841年末代赞普朗达玛下令禁止佛教,杀害僧人首领,强迫僧人还俗,关闭寺院,毁坏佛像、佛经,史称朗达玛灭佛。会昌六年(846年)达磨被僧人拉隆·贝吉云丹射死。达磨的两个儿子在父亲死后又为争夺赞普之位爆发内战,掌握军权的将领也随即发生混战,长达二十多年。统治集团的混乱又在咸通十年(869年)引起奴隶、属民的大起义,乾符四年(877年)起义军发掘赞普陵墓,逐杀王室和贵族,吐蕃王朝彻底崩溃,西藏二百多年的统一局面到此告终,西藏进入分裂割据的时代。如果从宗教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也是藏传佛教“前弘期”的结束。
与其他民族及国家的关系
与古羌人的关系
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藏族早期的神话传说认为藏人起源于东方,即今四川、西藏、青海相邻地区。西藏的历史记载中还提到古羌人与西藏米博懂氏的血缘关系。故有观点认为藏族起源于羌族,即“汉藏同源”。原始藏族在汉文史籍中被称为发羌。在6世纪以前,整个西藏高原都分布著很小国家和部族,多说藏语,也有羌人与鲜卑人的后代。这些部落后来合并为12个小邦,其中以位于山南地区雅隆河谷的羌族的一支最为强大,不但统一了诸邦,而且后来还建立了吐蕃王朝。
与大唐的关系
松赞干布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遣使与唐修好,唐也派臣入蕃。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派专使去长安请婚。两年之后,又派大臣禄东赞使唐求婚,唐太宗便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许嫁于赞普松赞干布,并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蕃,《唐书》记载松赞干布亲迎于河源,文成公主进蕃时把各种大唐的生产技术转入吐蕃,如营造与工技著作六十种,能治404种疾病的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还有大批日用品和农作物种子等。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将近40年,于永隆元年(680年)去世。
这次联姻是大唐与吐蕃统治者之间第一次建立起正式的联系。大多数历史学家也赞扬松赞干布从尼婆罗王室娶得一位公主。但是否确有其事还存在怀疑,因为早期历史并没有这一记载。虽然有些证据表明这一时期吐蕃对佛教并非全然无知,但主要是由于大唐公主对其丈夫的影响才使得佛教在吐蕃广泛传播。
在松赞干布在世的时期,唐蕃之间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节来往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自贞观四年(630年)开始,到会昌二年(842年),双方来往共191次,其中大唐官员入蕃66次,吐蕃官员使唐125次。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后返回长安,松赞干布派禄东赞到长安祝贺凯旋,并献高七尺的黄金铸成的鹅作为礼品。贞观廿二年(648年)大唐使臣王玄策奉命出使天竺,适逢天竺发生战乱,大唐使臣被抢劫,王玄策逃到吐蕃,松赞干布派兵帮助,并征兵于尼婆罗,由王玄策带领前往天竺,平定了战乱,使大唐使团顺利返回,并献俘于长安。后来王玄策在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还经过吐蕃出使天竺,至今在西藏吉隆县还保存有题为《大唐天竺使出铭》的摩崖石刻。贞观廿三年(649年)夏天唐太宗去世,唐高宗即位,遣使入蕃告丧,并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松赞干布派专使到长安吊祭,献金银珠宝15种置于太宗灵前,并上书表示对唐高宗即位的祝贺和支持。又再致书司徒长孙无忌称:“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唐高宗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又晋封松赞干布为“賨王”,并刻松赞干布石像立与唐太宗的昭陵之前。
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后,由孙子芒松芒赞继位为赞普,由大臣蒆东赞域宋辅佐朝政。蒆东赞域宋继承松赞干布的方针,完善法律,清查户籍,确定税负,安定吐蕃内部。他利用吐谷浑王室的内争,多次带兵攻击吐谷浑,甚至与支持吐谷浑的大唐发生冲突。咸亨元年(670年),大唐为了支持吐谷浑,出动十几万大军护送吐谷浑王还青海,论钦陵得到情报后立即调集吐蕃二十多万军队迎战,在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之战中,唐军覆没。从此吐蕃牢固控制了青海湖地区,并进一步与大唐争夺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力图取得对丝绸之路的控制权,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676年,芒松芒赞去世,其遗腹子器弩悉弄被立为赞普,论钦陵继续掌政。由于蒆氏家族长期专权,与其他贵族产生矛盾,同时也威胁到赞普王权的巩固,器弩悉弄长大后,于证圣元年(695年)到圣历元年(698年)对蒆氏家族进行讨伐,论钦陵在青海宗喀地方兵溃自杀,其弟赞婆及儿子论弓仁率部众投降大唐,赞婆受封为辅国大将军归德郡王,论弓仁先封安国公,后以战功晋封拨川郡王,其后裔世代在大唐担任官职。
器弩悉弄剪除蒆氏家族后,吐蕃王权得到加强和巩固,但是不久以后器弩悉弄于长安四年(704年)在远征南诏时去世,其子弃隶蹜赞同年即吐蕃赞普位,因他年仅一岁,由其祖母没庐氏赤玛类临朝听政。这一时期处于武周女皇帝武则天的晚年,周蕃双方都被连年战争所困,希望恢复和平友好,器弩悉弄在世时,赤玛类就曾为他向大周求亲,其后又为弃隶蹜赞向大周求亲。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去世,唐中宗复辟大唐即位称帝。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许金城公主于弃隶蹜赞。同年唐中宗派专使和吐蕃的迎亲使者一起护送金城公主入蕃,唐中宗亲率百官隆重送行到陕西始平县,并因吐蕃的请求,把黄河九曲之地赐给金城公主为汤沐邑。开元十九年(731年)弃隶蹜赞和金城公主遣使向大唐请求《毛诗》《礼记》《左传》等,并要求定界互市。弃隶蹜赞在表文中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开元廿一年(733年)唐蕃双方在赤岭(今青海省日月山)立碑定界,于赤岭、甘松岭互市,双方边将和官员参加,并通告各地,双方和好禁止互相抢掠。
不久,由于唐蕃双方都想扩大自己的权势,而且边将也想从战争中获取功名,战事遂起。吐蕃北面与突骑施联合,东南与云南的南诏联合,合兵对唐造成巨大威胁。约在天宝十三年(754年),担任大论的末东则布和朗迈色等作乱,弃隶蹜赞被害,到天宝十四年(755年)吐蕃王朝平定叛乱,年仅十三岁的赤松德赞继位。就在这一年大唐发生“安史之乱”,唐玄宗从长安逃到四川,唐朝廷抽调大量对付吐蕃的军队去平乱,使得西面的防务空虚,吐蕃相机占领了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大唐的大片地区,并在广德元年(763年)10月,乘大唐君臣不和之机,集中约二十万军队东进,直入长安,唐代宗仓皇出奔陕州。吐蕃军占领长安十五天,同时立金城公主的侄子(实际上与金城公主同辈)广武王李承宏为皇帝,并设置百官。后蕃军不适应长安秋季的酷热,吐蕃军中疾病流行,加上大唐勤王之军逼近,吐蕃军主动退出长安。在赤松德赞在位的时期,吐蕃王朝的辖地大大扩张,东面与大唐大体上以陇山为界,还多次进到宝鸡,威胁长安,北到宁夏贺兰山与回纥相接,南面以南诏为属国,西面尽有安西四镇,在中亚与大食相抗。据藏文史籍记载,此时吐蕃还一度进到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恒河北岸。
据历史记载,从神龙元年(705年)至彝泰八年(822年),唐朝和吐蕃共会盟八次,其中第八次会盟碑至今仍矗立在拉萨大昭寺前。因为第八次会盟是在唐穆宗长庆元年至二年(821年至822年)进行的,所以也称为“长庆会盟”。
吐蕃赞普
按照藏族历史的传统,松赞干布是第33任吐蕃赞普,但是因为在他即位之前藏文尚未创制,所以很难肯定在他之前的吐蕃赞普的历史正确性。在《贤者喜宴》等藏文历史书和在敦煌发掘的古藏文历史文献里记载着在松赞干布之前的吐蕃赞普的许多传说。
会昌六年(846年),达磨赞普被杀,吐蕃分裂为贵族领主割据的局面。元朝后受到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
名字(转写)名字(藏文)名字(汉文)名字(旧译)年号出生年-去世年在位时间
gNya-khri btsan-po??????????????? 聂赤赞普 前129年-?
Mu-khri btsan-po?????????????? 穆赤赞普
Ding-khri btsan-po??????????????? 定赤赞普
So-khri btsan-po?????????????? 索赤赞普
Mer-khri btsan-po ??????????????? 美赤赞普
gDags-khri btsan-po???????????????? 达赤赞普
Srib-khri btsan-po???????????????? 塞赤赞普
Gri-gung btsan-po??????????????? 止贡赞普
Pu-de gung-rgyal???????????????? 布德共杰
E sho legs ??????????? 艾雪勒
De sho legs ??????????? 德雪勒
Thi sho legs??????????? 提雪勒
Gu ru legs ???????????? 古茹勒
vBrong zhi legs
???????????????
仲谢勒
I shi legs
???????????
伊雪勒
Za nam zin lde
?????????????
萨南森德
lDe vphrul nam gzhung btsan
???????????????????
德楚南雄
Se snol gnam lde
????????????????
色诺南德
Se snol po lde
???????????????
色诺布德
lDe snol nam
???????????
德诺南
lDe snol po
???????????
德诺布
lDe rgyal po
???????????
德结布
lDe sprin btsan
?????????????
德振赞
To ri long btsan
?????????????
结多日隆赞
Khri btsan nam
??????????
赤赞南
Khri sgra dpung btsan
????????????????
赤扎邦赞
Khri thog rje btsan
???????????????
赤脱吉赞
Lha tho tho ri gnyan btsan
????????????????
佗土度日年赞
Khri gnyan gzungs btsan
?????????????????
赤宁松赞
揭利失若
vBrong gnyan ldevu
?????????????????
仲宁德乌
勃弄若
dMus long dkon pa bkra shis
?????????????????
达日宁色
讵素若
gNam-ri Srong-btsan
????????????????
南日松赞
论素赞
?年-629年
Srong-btsan sgam-po
????????????????
松赞干布
弃宗弄赞
?年-650年
629年-650年
Gung-ri gung-btsan
???????????????
共日共赞
638年-655年
650年-655年
Mang-srong mang-btsan
???????????????
芒松芒赞
乞黎拔布
643年-676年
650年-676年
vDus-srong mang-po-rje
????????????????????
杜松芒波杰
乞黎弩悉笼、器弩悉弄
670年-704年
676年-704年
Khri-lde gtsug-brtan, Mes Ag-tshom
??????????????????,???????????
赤德祖赞
弃隶缩赞
698年-755年
704年-755年
Khri-srong lDe-btsan
?????????????????
赤松德赞
乞犁悉笼纳赞、乞立赞、乞黎苏笼猎赞、娑悉笼腊赞
742年-797年
755年-797年
Mu-ne btsan-po
?????????????
木奈赞普
牟尼赞普,足之煎
762年-798年
797年-798年
Mu-tig btsan-po; Mu-rug-brtsan
??????????????,
牟如赞普
798年
Khri-lde-srong-btsan,Sad-na-legs
?????????????????,??????????
赤德松赞
764年-815年
798年-815年
Khri-gtsug-lde-btsan, Ral-pa-can
?????????????????,????????
赤祖德赞
可黎可足
彝泰
806年-838年
815年-838年
Glang dar-ma
?????????
朗达玛
达磨
803年-842年
838年-842年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2-23 17:55:50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
地图:
http://115.com/file/c24ni9wy#
1,280×968-Tibetan_empire_greatest_extent_780s-790s_CE.png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3-3 11:59:05
本帖最后由 未命名 于 2012-3-3 12:05 编辑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鹘上
回鹘
首都窝鲁朵八里
主要宗教萨满教 → 摩尼教
政制君主制
可汗
- 744年 - 747年怀仁可汗
- 841年 - 847年乌介可汗
历史
- 成立742年
- 解体848年
面积
- 800年5,500,000 km2 (2,123,562 sq mi)
回鹘(古突厥语:?????????? uygur;维吾尔语:?????? ?????? ???????),中国古代民族名,亦称回纥、乌护、乌纥、隋朝时称韦纥。回纥是初唐、盛唐时期的汉语音译,而后回纥人在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要求更名为“回鹘”,取其意有“鹘隼”般的勇猛。而当时的吐蕃人则称之为霍尔(藏文:????,威利:Hor)。回纥是维吾尔族及裕固族等族的宗源。在七世纪初期,回纥和吐蕃在中国疆外的北方和西方立国,对中国历史有深远的影响。
回纥原是铁勒一部。除回纥外,铁勒还包括仆骨、同罗、拔野古等部,后来统称回纥。
突厥语的回纥(Uyghur)为团结、同盟辅助之意,由九姓乌古斯与十姓回纥组成。而突厥汗国在突厥鲁尼文中习惯称呼回纥人做 Toquz-oghuz,意为“九姓”(药罗葛、胡咄葛、啒罗勿(唐太宗为了不让他们与药罗葛冲突将他们送到石勒喀河)、貊歌息讫、阿勿嘀、葛萨、斛嗢素、药勿葛、奚牙勿)。他们是由韦组与乌揭(乌古斯人组成的联盟),回纥oigur的另一解法是森林中人与十个游牧氏族。回纥与铁勒十五姓的其他十四姓薛延陀、契苾、都播(图瓦人)、骨利干、多览葛、仆骨、拔野古、同罗、浑部、思结、斛薛、奚结、阿跌、白霫又被称为外回鹘。
以古突厥文写成的《磨延啜碑》有十回纥和九乌古斯(九姓)的记载。有人认为回纥是团结、同盟辅助的意思。《旧唐书·回纥列传》记载,回纥本九姓部落:药罗葛、胡咄葛、啒罗勿、貊歌息讫、阿勿嘀、葛萨、斛嗢素、药勿葛、奚邪勿。可汗姓药罗葛。后来回纥击破拔悉密、葛逻禄两部,统号十一部落。
历史
建国
隋大业元年(605年),回鹘与其他铁勒部族反抗东突厥奴役,回鹘部的特健被推为联盟首领。后其子菩萨(回鹘)率众与薛延陀大败东突厥。唐贞观六年(632年),有契苾部千余家在契苾何力的率领下从焉耆来到沙州,被唐朝安置在甘、凉二州。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回鹘酋长吐迷度在独逻河(今蒙古国土拉河)自称可汗,正式建立回鹘汗国。并与唐朝一起消灭了薛延陀汗国,占有其故地。吐迷度被唐朝封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
唐天宝元年(742年)回纥与葛逻禄,拔悉密起兵,推翻了突厥汗国,杀突厥白眉可汗。2年后回纥与葛逻禄推翻拔悉密,骨力裴罗受封为奉义王及骨咄禄毗伽阙怀仁可汗。王庭(牙帐)设于鄂尔浑河流域乌德鞬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居民仍以游牧为主。回纥的首领不称可汗,名俟利发。他们的另一支乌纥生活在天山北部,半农牧生活,属于西丁零,是后来的乌古斯人。回纥有九氏族,最强是药罗葛。后来加入拔悉密、葛逻禄又称十一姓。
强盛
天宝九年(750年)大唐与周边国家地图
立国后,回纥因历史的关系一度与唐朝的关系友好,不像其他游牧部落建立的政权都要对中国进行侵扰与掠夺。后来回纥曾经三次向唐朝和亲,希望李唐皇室远嫁公主给回纥为妻,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嫁宁国公主与小宁国公主予葛勒可汗,另二次是在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嫁咸安公主、唐宪宗时期嫁太和公主。互市方面,回纥多次逼迫唐朝绢马互市,一匹马四十匹绢。一般一年五六千匹至数万匹马。
最盛时疆域东接室韦,西至金山伊塞克湖托克马克一带(今阿尔泰山),南跨大漠。北至叶尼塞河与今图瓦共和国。回纥人曾经在鄂尔浑河上游的杭爱山建设一城,名为斡耳朵八里。有一部分回纥人被派到图瓦一带,因此图瓦人中有一个叫十回纥的部落。他们在很早已半定居,磨延啜(葛勒可汗)时代在色楞格河有一富贵城,是由粟特工匠建的。
最强大时,契丹为回纥牧羊,黑鞑靼为回纥牧牛,札剌亦儿为回纥牧驼,几乎控制了所有草原民族。另一方面,他们多次与吐蕃周旋,争夺控制北庭与河西,每次吐蕃也被打退。
衰弱
唐建中元年(780年)登里可汗与唐疏离,宰相顿莫贺达干(登里堂兄)击杀登里,自立为合骨咄禄毗伽可汗,并向唐称臣,被唐封为武义成功可汗。788年或809年(《新唐书》为788年,《旧唐书》此事在809年),武义成功可汗请求唐将“回纥”改称“回鹘”。唐朝准许改名,并册封顿莫贺达干为长寿天亲可汗。
回纥后因长期与吐蕃战争,加上统治无道,内讧不断。回纥汗国末期,汗族药罗葛氏被推翻,铁勒部之一的阿跌氏篡夺了政权,于846年被所属部黠戛斯所亡。大部分回纥人西迁后,政权又被铁勒部的仆固氏篡夺。
西迁
840年,庞特勒率回鹘十五部 分三路西迁
一迁吐鲁番盆地,称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
一迁帕米尔高原西部至楚河一带,称葱岭回鹘。即是日后被大可汗王朝统治的主体部落,融入葛逻禄人。
一迁河西走廊,称甘州回鹘,后来成为河西地方的土著,就是现在的裕固族。
留在原地的一部分融入契丹,因此有契丹半回鹘的说法。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皇后述律平就是回纥人,耶律德光后将述律氏赐姓萧氏。
一部南下,乌介可汗的兄弟逃亡唐朝天德军塞下,要求内附,这部分可能成为汪古
其中前两支定居天山山脉南北的回纥,成成今天的维吾尔族的宗源。回鹘亡国后,仍有大量回鹘人停留在漠北,辽国置回鹘国单于府管辖,这些回鹘人融入其他突厥语族部落。
宗教
本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武周神功元年(697年),摩尼教传入东亚,葛勒可汗是第一位信仰摩尼教的可汗,之后流行全国,并被回纥汗国牟羽可汗订为国教。回纥汗国瓦解后,摩尼教遭到打压,西迁的回纥人多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大致上以葱岭为界,吐鲁番,于阗为藏传佛教势力范围,喀什为伊斯兰教。
8世纪后期,景教在回鹘地区发展迅速,晚唐时期达到顶峰。约在10世纪时,伊斯兰化的东喀喇汗国入侵今天的南疆盆地,占有了疏勒、于阗一带,南疆盆地的居民开始皈依伊斯兰教,到14世纪后期,帖木儿七次入侵东察合台汗国迫使其可汗皈依伊斯兰之后,此地完全伊斯兰化,直至今日当地的维吾尔人仍然信仰伊斯兰教;而河西走廊残存的裕固族则仍信仰藏传佛教。
回鹘君主列表
自吐迷度之后,每一任可汗都要接受唐朝政府的册立。
特健俟斤
菩萨
吐迷度
婆闰
比栗(比粟毒)
独解支
伏帝匐
承宗
伏帝难
怀仁可汗 药罗葛骨力裴罗
葛勒可汗 药罗葛磨延啜
牟羽可汗 药罗葛移地健
武义成功可汗 药罗葛顿莫贺
忠贞可汗 药罗葛多逻斯
奉诚可汗 药罗葛阿啜
怀信可汗 药罗葛骨咄禄
滕里野合俱录毗伽可汗
保义可汗
崇德可汗
昭礼可汗 药罗葛曷萨特勒
彰信可汗 药罗葛胡特勒
勿荐公
勿介可汗药罗葛乌希特勒
遏捻可汗
河西回鹘(甘州回鹘)
英义可汗 乌母主(Ormuzd)可汗 药葛罗仁美,?-924年
顺化可汗(后唐封)奉化可汗(后晋封)狄银(Tigin) 药罗葛·阿咄欲·仁裕,924-959
景琼,959-977?
夜落纥·密礼遏(Yaghlaqar Bilga:),980-998?
禄胜,?998-1003?
忠顺保德可汗 夜落纥(=药罗葛=夜落隔),?1003-1016
怀宁顺化可汗 夜落隔·归化,1016-1023
宝国·宝物·归忠保顺可汗(北宋封) 夜落隔·通顺,1023-1028
伊噜格勒·雅苏(Yaghlaqar=夜落隔),1028-1036。国亡,被西夏李元昊吞并。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3-3 12:01:40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鹘下
天宝九年(750年)大唐与周边国家地图
820年回鹘汗国极盛时的疆域图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3-3 12:24:41
列传第一百四十三沙陀
沙陀,又名处月、朱邪、朱耶,原是唐朝时西突厥的一部,游牧于今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今巴里坤)一带,因其地有大沙丘,故而得名。
西域争雄
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处月部首领曾随西突厥贵族阿史那弥射至长安觐见。后来,处月隶属于乙毗咄陆可汗。642年,乙毗咄陆可汗进攻伊州(今新疆哈密),又派遣处月、处密二部围天山军(治所在新疆托克逊县西北),皆被唐军击败。
唐高宗永徽年间(653年或654年)唐军灭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处月部亦被击败。武则天于长安二年(702年)在庭州(今新疆昌吉吉木萨尔)设立北庭都护府,沙陀部首领朱邪金山因参与征铁勒有功,被封为“金满州都督”,受北庭都护管辖,后金山之子朱邪辅国因受吐蕃压迫,北迁庭州。
安史之乱之后回纥占领今新疆地区,而吐蕃则趁乱占据河西、陇右(今甘肃)。沙陀人受回纥挤压,于是投靠吐蕃,于789年与其联军攻占庭州。后吐蕃为防止沙陀与回纥勾结,将其迁至甘州(今甘肃张掖),封辅国之子朱邪尽忠(唐将李克用曾祖)为统军大论,常为吐蕃先锋。
迁徙中原
800年左右,回纥攻占凉州,吐蕃以沙陀驻地靠近凉州,试图将其再次迁往黄河以西的高原地区。809年,沙陀不愿西迁,朱邪尽忠率全体部众投奔唐朝。吐蕃追杀,沙陀人且战且走,三万人中仅剩下两千人到达灵州(今宁夏灵武市),朱邪尽忠亦战死,其子朱邪执宜继位。灵盐节度使范希朝将他们安定在盐州(今宁夏吴忠市盐池县),任命执宜为阴山都督府兵马使,招纳旧部。
后范希朝改任太原府,唐朝为防止沙陀人反复,令其随迁至黄花堆(今天的山西朔州市山阴县),后又分其兵隶各部,成为唐军重要的兵员来源。唐懿宗时,招执宜子朱邪赤心镇压庞勋起兵,赐姓名为李国昌。
唐末风云
876年,李国昌之子李克用反唐,攻占大同,880年,被唐军击败,父子二人率部北逃鞑靼。黄巢入长安,唐朝各藩镇不出援军,唐僖宗只好招李克用进兵击黄巢,于883年在黄陂击败黄巢。唐朝封李克用为河东(山西)节度使。黄巢死后,其旧将朱全忠势力日盛,与李克用在华北争战,终于在907年称帝,建立后梁,灭唐,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三代一国
923年后梁被李克用之子晋王李存勖灭亡。李存勖建立后唐。李存勖还击败了契丹,占据了幽州。
李存勖的养兄弟李嗣源手下大将、驸马沙陀人石敬瑭辅佐李嗣源。李嗣源继位成了后唐明宗之后,石敬瑭位高权重。李嗣源养子李从珂继位后贬石敬瑭,石敬瑭投靠契丹,自称儿皇帝,借契丹兵灭后唐。936年建立后晋,对契丹辽朝的皇帝辽太宗称父、割地、上贡。石敬瑭死后他的侄子石重贵反辽,与辽国开战数次,终于被俘。后晋亡国。
之后原后晋大将,沙陀人刘知远自太原起兵,建立后汉,不久病死,后汉也为后周代替。原后汉皇族刘崇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延续后汉,托庇于辽,979年为宋太宗率军灭亡,刘氏全族被俘,迁居开封。
之后沙陀便和汉族、契丹等民族融合,不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辽代,游牧于阴山长城的黑车子室韦与元代汪古一带是沙陀后裔,奉晋王李克用为先祖,后逐渐融入蒙古族。 有人说雅库特人出自沙陀萨葛部。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3-15 14:20:06
140L.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 - 契丹・奚・室韦・黑水靺鞨・渤海
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