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命名
发表于 2012-1-31 22:36:26
列传第八十八
孔巢父
孔巢父(?-784年),字弱翁,唐朝冀州(今河北省冀州市)人,孔子三十七代孙,孔如圭之子,孔岑父之弟。官居给事中、河中陕华等州招讨使。兴元元年(784年),受命为魏博宣慰使,唐德宗派他前去魏博节度使田悦和他属下将士归顺朝廷。田悦堂弟田绪杀死田悦归顺朝廷,同年又去河中劝说李怀光,被李怀光的属下所杀。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1-31 22:36:49
列传第八十九
丁公著
丁公著,字平子,苏州吴郡人。
早年苦读,贞元五年(789年)己巳科明经科状元,授集贤校书郎。不满一年,辞官养父。升任集贤殿直学士。穆宗时,授给事中,赐紫金鱼袋。大和六年,授太常卿,以病辞。未至家而卒。著有《礼志》10卷。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1-31 22:37:26
列传第九十
权德舆
权德舆(759年-818年9月30日),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人。
祖辈迁居润州(今镇江)丹徒。权皋之子。四岁能诗,七岁随父寓居阳羡(今宜兴),不到二十岁即以文章著称,韩洄、李兼、杜佑、裴胄争先聘请。德宗好文,闻其才,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贞元十年(794年)改起居舍人,知制诰;宪宗元和初,历兵部、吏部侍郎,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与李吉甫不合,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元和年间被誉为“缙绅羽仪”。著有《权文公文集》。《四库全书》收《权文公诗集》十卷。
长子权璩;次子权玨,字大玉。
郑絪
郑絪(752年-829年),字文明,荥阳人。
生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少好学,善属文,进士出身。最初为张延赏掌书记,喜结交名士如张参、杨绾、常衮等,五代无名氏《玉泉子》记载刘景商山题诗受郑絪的赏识。累迁中书舍人。唐宪宗立,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以太子太傅致仕。《新唐书》曰:“郑絪守道寡欲,为人正派。”卒于唐文宗太和三年,年七十八岁。谥曰宣。
子孙
郑祗德,兵部尚书 郑颢
郑顼,广文馆助教
郑顗,字又仁,岭南节度副使
郑硕,真源令
郑频,眉州军事判官
郑颀,礼部侍郎
郑就,字成美
郑皙,字泽美
郑秉彝,怀州长史
郑弘乂,昭应尉
郑余庆
郑余庆(748年-820年),字居业,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人。
父郑慈官至太子舍人。少时即善写文章,大历十一年中进士,贞元十四年(798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十六年, 贬郴州司马。顺宗时召回。宪宗时,为尚书左仆射。永贞元年(805年)八月同平章事,元和元年(806年)五月罢相。元和三年以检校兵部尚书兼东都留守。官至凤翔节度使,封荥阳郡公。卒谥贞。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1-31 22:38:25
列传第九十一
杜佑
杜佑(735年-812年),字君卿,唐代政治家、史学家,京兆万年(今中国陕西西安)人,官至宰相,著有通典。
生平
杜佑乃世家子弟,父杜希望为名宦,曾任鄯州都督陇右节度留后。杜佑年十八即以父荫补官,历任济南参军、郯县丞,后入润州(今江苏镇江)刺史韦元甫幕,历官容管经略使、水陆转运使,又做到岭南淮南诸镇节度使,任内推广灌溉,开垦荒田;后又任户部侍郎判度支,时军费开支浩繁,官吏大索商贾,“人不胜苦,有缢死者,长安嚣然如被寇盗”。杜佑认为“百姓颇困,加赋攸难”,主张裁减官吏,撰《省官议》献给德宗,称“设官之本,为理众庶,所以古昔计人置吏”。卢杞出杜佑为苏州刺史,以母老改任饶州刺史。最后十年(即唐德宗末年)又官至宰相兼度支使、盐铁使,历唐顺宗、唐宪宗两朝。拜司徒,封岐国公。
元和七年(812年)六月,始获准以太保致仕。十一月病卒。册赠太傅,谥安简。
成就
杜佑身经安史之乱,他“以富国安人之术为己任”,在唐代宗大历初年(约766年)开始撰写《通典》,至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上表进书,所著《通典》二百卷,《通典》的目录,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八门;成书费时三十六年,为中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另有《理道要诀》十卷、《管子指略》二卷,皆久佚。
家庭
杜佑有三子、十孙。长子杜师损、次子杜式方、三子杜从郁。其孙杜悰(杜式方之子)后来也做到宰相,杜牧(杜从郁之子)为晚唐著名诗人。
贾耽
贾耽(730年-805年10月27日),字敦诗,沧州南皮(今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人。是唐朝的官员,仕至尚书左仆射、知政事。博学好古,尤以精通地理学著称于世。
生涯
耽天宝10载(751年)以明经及第,乾元中调授贝州临清县尉,诣阙上疏论时政,授绛州正平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历检校膳部员外郎、太原少尹、北都副留守,又检校礼部郎中、节度副使。改汾州刺史,治郡七年,政绩卓越,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大历14年11月5日(779年12月17日),检校左散骑常侍、兼梁州刺史、御史大夫、山南西道节度使。
建中3年11月1日(782年12月13日),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山南东道节度使。李希烈反,德宗移幸梁州,兴元元年(784年)2月,耽命行军司马樊泽奏事于行在。泽既复命,大宴诸将,忽有急牒,称以泽代耽为节度使,召耽为工部尚书,耽阅毕,宴中面不改色。散会后方召泽,告以继任为节度使,命将吏入拜,耽即时启程;牙将张献甫有异议,耽以献甫随行,众心乃安。不久,贞元元年2月1日(785年3月15日)充东都河南宣慰使,同年6月19日(785年7月29日)以本官为东都留守,旧例留守不出都城,德宗以耽善射,特许游猎郊甸。贞元2年7月22日(786年8月24日)加东畿汝南防御使,同年2年9月11日(786年10月7日),改检校左仆射、兼滑州刺使、义成军节度使。
贞元9年5月27日(793年7月9日),征为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顺宗即位,贞元21年3月19日(805年4月21日)加检校司空,守左仆射、知政事如故,时王叔文用事,耽移疾请退,不允。宪宗永贞元年10月2日(805年10月27日),薨于长安光福里邸第,享年76岁。废朝4日,赠太傅,谥曰元靖,葬长安高阳原。
耽居相位前后13年,虽无安危大计建白,然恭行温厚,时人称为淳德君子焉。
耽好地理学,凡外国使者与出使各国而还者,无不从容询问土地山川事宜,于是周知天下风土险要。自安史之乱以来,吐番陷陇右,旧时州县戌守,不复可考,耽乃画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一幅,并《郡国别录》6卷、《吐蕃黄河录》4卷,贞元14年(798年)10月上之。赐马一匹、银彩百匹、银瓶盘各一。
先是兴元元年,耽受诏撰国图,其后出镇四方,不克他顾,入朝为相,始得其暇。命工人绘《海内华夷图》一幅,宽三丈、纵三丈二尺,以一寸折一百里;并撰《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四十卷,中国以《禹贡》九州为首,域外则依《汉书》区分,详考古今郡县方国之变迁,贞元17年(801年)10月上之。优诏褒美,赐锦彩二百匹、袍段六、锦帐二、银瓶盘各一、银榼二、马一匹,进封魏国公。
耽所撰诸书及图,今虽亡逸,但犹可于其他著作中考其梗概。如《新唐书》地理志伊、西、北庭、安西四条及卷43下末附通海外四境路径,即本之《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传世刘齐阜昌7年(1136年)10月刻《华夷图》,也是取资于《海内华夷图》。
家族
曾祖 远则:德州长河尉
祖父 知义:沁州沁源主簿,赠扬州大都督。
祖母 崔氏:赠博陵郡太夫人
父 琰之:燕居不仕,赠尚书左仆射。
母 鞠氏:赠齐国太夫人
妻 苏氏( - 780年):驾部郎中守忠之孙、珣之女。赠扶风郡夫人,先耽25年卒。
子 畴:太常寺协律郎,早逝。
疄:太子议郎。
?:京兆府参军。
令狐楚
令狐楚(766年-837年),字壳士,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中国唐朝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初唐名臣令狐德棻后代。
生平
令狐楚于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中进士,初任太原掌书记。唐宪宗时,升任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后为皇甫镈推荐,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累升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宪宗去世,唐穆宗继位,令狐因亲吏赃污事贬衡州刺史。唐敬宗继位后,又重新提拔他为户部尚书、东都留守、天平军节度使、吏部尚书,累升至检校尚书右仆射,封为彭阳郡公,开成元年以山南西道节度使致仕,不久病逝。赠司空,谥文。
令狐楚政治上一生积极参与牛李党争,属于牛僧孺一党的重要人物。文学上,令狐楚以古文大家闻名,尤善四六骈文,被誉为庾信之后的古文文宗。他在天平军节度使任上举荐李商隐,并传授其骈文技巧,为一时佳话。令狐楚的诗作亦有名气,常与刘禹锡、白居易等人唱和。
令狐楚的长子令狐绪为河南少尹;次子令狐绹,在唐宣宗时期担任过宰相。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1-31 22:38:57
列传第九十二
李实
李实(?-815年),道王李元庆四世孙,封嗣道王。以门荫入仕,六转至潭州司马,李皋任江西、山南东道节度使时辟为判官。官至京兆尹。
贞元十九年(803年)春夏大旱,谷物失收,京畿乏食,李实不以为然,更加聚敛无度,每奏对辄曰:“今年虽旱,而谷甚好。”租税皆不免,于是许多人“坏屋卖瓦木,贷麦苗以官”,以供赋敛。韩愈不满李实,作《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臣伏以今年以来,京畿诸县,夏逢亢旱,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至闻有弃子逐妻已求口食,拆屋伐木以纳税钱。寒馁道途,毙踣沟壑,有者皆已纳输,无者徒被征迫,臣愚以为,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唐德宗不理。优人成辅端编顺口溜讽刺李实,曰:“秦地城池二百年,何期如此贱田园?一顷麦苗五硕米,三间堂屋二个钱。”李实以“诽谤国政”罪名杖杀之。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顺宗登极之初,贬京兆尹李实为通州(四川达县)长史(辅佐官员),诏曰:“实素以宗属,累列任使,骤升班列,遂极宠荣,而政乖惠和,务在苛厉。比年旱歉,(或作叹。)先圣忧人,特诏逋租,悉皆蠲免。而实敢肆诬罔,复令征剥,颇紊朝廷之法,实惟聚敛之臣。自国哀已来,增毒弥甚,无辜毙踣,深所兴嗟。朕嗣守洪业,敷弘理道,宁容蠢政,以害齐人。宜加眨黜,用申邦宪。尚从优贷,俾佐远藩。”市里欢呼,皆袖瓦砾遮道伺之。不久病逝。
裴延龄
裴延龄(728年-796年),河中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
唐肃宗时,为汜水县尉,调授太常博士。唐德宗时,卢杞为宰相,擢延龄为膳部员外郎。德宗后期,延龄得宠于朝廷,上奏“左藏库司多有失落,近因检阅使置簿书,乃于粪土之中得银十三万两”,裴延龄等擅阿谀逢迎、结党营私,“以聚敛为长策”。贞元十一年(795年)陆贽上书《论宣令除裴延龄度支使状》极陈延龄奸事,列举裴延龄七大罪状,触怒德宗,被贬为太子宾客,贬忠州(今四川忠县)别驾。谏议大夫阳城认为:“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于是相约拾遗王仲舒等上疏论延龄奸邪罪恶。元稹有代人起草《论裴延龄表》二篇。德宗欲用延龄为相,阳城极力阻止,曰:“白麻若出,吾必裂之而死。”。裴延龄恃恩轻躁,只有顾少连不避延龄,一日少连醉酒,持象笏击之。延龄卒,德宗嗟惜不止。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1-31 22:40:43
列传第九十三
程异
程异(?-819年),字师举,唐代京兆长安(今属陕西)人。
出身官宦世家,明经及第,补郑县尉。受王叔文的提拔,升盐铁扬子院留后。王叔文变法失败后,贬郴州司马,为“八司马”之一。后因吏部尚书李巽推荐,授御史,任盐铁扬子院留后,又迁任淮南等道两税司。元和十三年(818年)九月任相,次年四月去世。裴度说他:“程异虽人品庸下,然心事和平,可处烦剧,不宜为相。”
子程巽。
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苏州嘉兴(今属浙江省)人,字梦得,祖先来自北方,自言出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唐朝著名诗人,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因曾任太子宾客,故称“刘宾客”,晚年曾加检校礼部尚书、秘书监等虚衔,故又称“秘书刘尚书”。
生平
刘禹锡一生的经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从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到德宗贞元六年(790年):他19岁前的少年时期;
2.从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到顺宗永贞元年(805年):从他20岁到34岁走上仕途,参加政治革新时期;
3.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到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从他35岁到55岁的贬谪时期;
4.从文宗大和元年(827年)到武宗会昌二年(842年):从他56岁到71岁去世的晚年时期。
家世及早年
刘禹锡先世为匈奴人,七世祖刘亮在北魏任冀州刺史,随北魏孝文帝迁入洛阳,改汉姓,故自言系出中山(治所今河北省定州市)。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寓居嘉兴。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旧唐书·刘禹锡传》误作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刘禹锡幼年即开始学习写诗,19岁之前基本上没有离开过江南。
出仕与改革
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又举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升监察御史。此时刘禹锡锐意仕途,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与柳宗元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德宗病死,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在皇帝支持下,为解决当时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发动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刘禹锡深受王叔文器重,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对当时的朝廷有较大的影响力。
两度贬谪
唐宪宗即位,由于藩镇和宦官集团的压力,王叔文改革宣告失败,王叔文被杀,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行至荆南,又改授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与刘禹锡一同被贬的共有八人,史称“八司马”。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在被贬期间,刘禹锡接触到民间风俗,作《竹枝辞》十余篇,并深感不得志,创作《问大钧》、《谪九年》等诗赋数篇。
元和九年(815年),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被召回长安,欲任南省郎。但是刘禹锡在游览玄都观时,作《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又名《玄都观桃花》),讽刺时政,招致不满,不久又被贬为播州刺史。
后经御史中丞裴度以其母年迈为由说情,改授连州刺史。因为思想的极度苦闷,刘禹锡开始将佛教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与僧人多有往来,但并没有陷入消极的精神状态中。元和十四年,刘禹锡母亲去世,遂回洛阳守丧。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授夔州刺史。长庆四年,调任和州刺史。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冬卸任,并于次年春返洛阳,再次游览玄都观,作《再游玄都观》诗,表达对权贵的蔑视与自己决志。
晚年
刘禹锡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入朝,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因裴度推荐,兼集贤殿学士。大和三年,改官礼部郎中,仍兼集贤殿学士。大和五年(831年),裴度罢知政事,刘禹锡也被外放,任苏州刺史。大和八年,任汝州刺史。大和九年改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年)秋,刘禹锡因患足疾,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与白居易、裴度写诗唱和。后曾加检校礼部尚书、秘书监等虚衔。晚年多病,会昌二年(842年)秋逝世,享年71岁。临终前写文章《子刘子自传》。
评价
文学方面,刘禹锡是中唐文坛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等同时,尤以诗歌著名,与白居易交好,合称“刘白”,多有诗歌应酬。白居易称他为“诗豪”,相当推崇。政治方面,刘禹锡是王叔文革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参与者。他热爱生活,关注民生,具有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些特点在他的政治主张和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
家族背景
柳宗元祖籍山西河东郡,柳姓与薛姓、裴姓并称“河东三着姓”。柳宗元祖上世代为官,柳宗元的高伯祖柳奭曾官居宰相,曾祖父柳从裕、祖父柳察躬都做过县令。其父柳镇只做过低级官吏。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属涿郡范阳卢氏,祖上世代为官。柳宗元没有亲兄弟,只有两个妹妹。
生平
早期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柳宗元生出生于京城长安。建中四年(783年),柳镇调任阌乡(今河南省灵宝市)县令,柳宗元随父来到河南。784年,柳宗元又随父亲来到湖北夏口(今武昌西)。785年,柳宗元又随父亲来到长沙,13岁的柳宗元与礼部、兵部郎中杨凭之女订婚。
792年,柳宗元被选为乡贡,得以参加进士科考试。793年,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名声大振。不久,柳宗元的父亲柳镇去世,柳宗元在家守丧。796年,柳宗元被安排到秘书省任校书郎,同年,与杨凭的女儿结婚。798年,26岁的柳宗元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并中榜,授集贤殿书院正字(官阶从九品上)。同年柳宗元妻子杨氏因足疾过世。
801年,柳宗元被任命为蓝田尉(正六品)。803年闰十月,柳宗元被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这个职位使得柳宗元可以结识官场上层人物,如帝师王叔文等。
永贞革新期间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二十六日,唐德宗崩,皇太子李诵即位,改元永贞,即顺宗。顺宗即位后,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二月,封王叔文为翰林学士,任度支使、盐铁转运副使加户部侍郎;王伾任左散骑常侍和翰林学士;韦执谊任尚书中丞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柳宗元由于与王叔文等政见相同,也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掌管礼仪、享祭和贡举。此时,在王叔文周围还有许多相同政见的政治人物,包括韩泰、韩晔、刘禹锡、陈谏、凌准、程异、陆质、吕温、李景俭、房启等人,他们形成了一个政治集团。
由于顺宗在即位前就患中风症,不能亲理朝政,因此王叔文等掌管朝政,并积极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主要采取的革新措施有,抑制藩镇势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废除宫市,罢黜雕坊、鹘坊、鹞坊、狗坊、鹰坊的宦官(称为五坊小儿);贬斥贪官污吏;整顿税收,废除地方官吏和地方盐铁使的额外进奉,并试图收回在宦官和藩镇手中的兵权。
王叔文等的改革措施触犯了藩镇和宦官集团的利益,王叔文的独裁专行和打击异己,又在大臣中间树立了敌人,后来,王叔文又与军阀交恶。由于王叔文的权力来自于皇帝,而天子又中风失音,只能通过一牛氏昭容和宦官李忠言来传达意见,所以随着顺宗的病情加重,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朝臣联合外藩剑南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联合反对改革派向朝廷施加压力,要其引退。
永贞元年(805年)四月,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等立广陵郡王李淳为太子,改名李纯。五月,王叔文被削翰林学士一职。七月,宦官,大臣请太子监国。同月,王叔文因母丧回家守丧。八月五日,顺宗被迫禅让帝位给太子李纯,史称“永贞内禅”。李纯即位,即宪宗。宪宗一即位就打击以王叔文和王伾为首的政治集团。八月六日,贬王叔文为渝州(今重庆市巴南区)司户,王伾为开州(今四川省开县)司马,王伾到任不久后病死,王叔文不久也被赐死。永贞革新宣告失败,前后共180多天。
永州
永贞革新失败后,九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市)刺史,十一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王叔文政治集团的其他人也被贬为远州的司马:韦执谊被贬为崖州(今海南省琼山区)司马、韩泰被贬为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司马、陈谏被贬为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市)司马、刘禹锡被贬为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韩晔被贬为饶州(今江西省上饶市)司马、凌准被贬为连州(今广东省连州市)司马、程异被贬为郴州(今湖南省郴州市)司马,与王叔文和王伾一起被称为二王八司马。
永州员外司马是一个闲官,没有具体职权,柳宗元到职后,也没有居住的地方,只能暂居在龙兴寺。永州的生活艰苦,到永州半年母亲就因病去世,艰苦生活环境,水土不服,亲人离世的打击,加上政治上失意,严重损害了柳宗元的健康,"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或时寒热,水火互至,内消肌骨"。直到815年离开永州,柳宗元在永州生活了10年,在这期间,柳宗元转而在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进行钻研,并游历永州山水,结交当地士子和闲人,他写下《永州八记》,《柳河东全集》得540多篇诗文中有317篇创作于永州。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 柳宗元接到诏书,要他立即回京。二月,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柳宗元回到了长安。在长安,柳宗元没有受到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不同意重新启用。三月十四日,柳宗元被改贬到柳州(今广西柳州市)任刺史。
柳州
元和十年(815年)三月底,柳宗元从长安出发,赴柳州,六月二七日抵达。
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实行大赦,宪宗在裴度的说服下,敕召柳宗元回帝都。十一月初八,诏书还未达柳州,柳宗元却因病在柳州去世。享年47岁。
陆淳
陆淳又名陆质,字伯冲,吴郡人(今江苏苏州)。
生平
南北朝梁国名儒陆澄七世孙,后避唐宪宗讳改名为质。熟读经学,少师事啖助,与赵匡友好。大历八年淮南节度使陈少游镇守扬州时,很看重他。初任淮南节度使府从事,诏授太常寺奉礼郎,拜为左拾遗。改任国子博士。
柳宗元对陆淳执弟子礼,奉为“永贞革新”的导师。贞元二十年(804年)任台州刺史,后返京任给事中、太子侍读,但与太子李纯处不好。贞元二十一年九月十二日,永贞革新失败,两天后,陆淳去世,其门人私谥为文通先生。陆淳崇信天台宗,朱熹十分推崇陆淳“推言治道,凛凛然可畏,终是得圣人个意思”。
汗牛充栋
柳宗元称他:“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这是成语汗牛充栋的原始出处。
王叔文
王叔文(753年-806年),中国唐朝中期政治人物。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苏州司功出身,善围棋。唐德宗时,担任太子李诵侍读,“常为太子言民间疾苦”,获太子喜爱。永贞元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驾崩,顺宗即位后,即授叔文翰林待诏兼度支使、盐铁转运使,联合王伾、刘禹锡等人,有意推行政治改革。拉拢德宗朝宰相兼度支使盐铁使的杜佑,但实际主导政事;再以世族出身、时任监察御史的柳宗元出任礼部员外郎,作为缓和官僚反弹之手段。
在内侍省则以东宫系统的李忠言对抗神策军系统的俱文珍、刘光琦,但由于以整肃宦官为诉求,无法在内侍省得到支持。王叔文着手减免税赋,罢诸道速奉,废止宦官把持的宫市,史称“市里欢呼”,“人情大悦”。三月,俱文珍联合裴钧等人迫使顺宗立李淳(李纯)为太子,而王叔文随后与西川节度使韦皋决裂,韦皋投靠太子一方。八月,扶立宪宗,以顺宗为太上皇,是为“永贞内禅”,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元和元年(806年)赐死。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不久病死。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等八人先后被贬为边远八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二王前后掌权一百四十六天,史称“永贞革新”。
评价
王夫之肯定王叔文“革德宗末年之乱政,以快人心,清国纪,亦云善矣。”但批评其:“器小而易盈,气浮而不守”,“胶漆以同其类,亢傲以待异己,得志自矜。”
王鸣盛认为“叔文行政,上利于国,下利于民,独不利于弄权之阉臣,跋扈之强藩。”
由于二王出身翰林待诏,属于伎艺方术之流,不同于世族出身的翰林学士,非正统官僚系统出身,在唐朝注重出身与经历的官场习惯中主导改革自始就难以成功。
韦执谊
韦执谊,字宗仁,唐代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出身长安韦氏望族,少有才名,及进士第,先后任右拾遗、翰林学士。娶杜黄裳之女为妻。永贞元年,唐顺宗执政,二月任命韦执谊为宰相,任命王叔文为翰林学士。王叔文开始进行改革。王叔文主张废除宦官军权,受到宦官俱文珍等人的抵制。贞元二十一年二月辛亥,诏吏部郎中韦执谊守左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唐顺宗因病退位,唐宪宗李纯即位,史称“永贞内禅”。十一月,下诏贬韦执谊为崖州(广东琼山)司马,再贬司户。病死于崖州。有四子,韦昶、韦绚。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1-31 22:41:53
列传第九十四
杜黄裳
杜黄裳(738年-808年),字遵素。京兆杜陵人。
早年穿惨绿衣服至侍郎孟炎家赴宴,孟夫人看见,告诉儿子说:“彼惨绿少年与众不同,必位至卿相。”黄裳遂有“惨绿少年”之称。肃宗宝应二年进士,杜鸿渐十分器重他。曾追随郭子仪,任朔方从事,子仪入朝,令黄裳主留务于朔方。邠将李怀光打算取代子仪,遂伪造皇帝诏书杀温儒杰,被杜黄裳识破。后任侍御史,为裴延龄所厌恶。历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官。
元和元年(806年),西川节度使韦皋病逝,西川节度副使刘辟作乱,满朝文武都以西蜀险固,不宜生事,唯黄裳力主声讨劉辟,又荐神策军将高崇文为帅,又奏请不以宦官做监军,宪宗批准。高崇文果然连破劉辟军,蜀境遂平。宪宗对杜黄裳说:“时卿之功。”元和二年(807年),兼河中尹。封邠国公,卒谥宣献。数年后,有御史劾奏黄裳收受高崇文钱四万五千缗。皇帝念黄裳有功,其子杜载被释放。有一女嫁韦执谊。
李藩
李藩(754年-811年11月20日),字叔翰,唐朝官员,唐宪宗年间任宰相。
家世
李藩生于唐玄宗年间的754年,有一个籍籍无名的儿子李星晔。他出身于显赫的赵郡李氏,虽不是皇室一族,也是北魏时五个显赫的汉族大族之一,祖上可以追溯到战国时的赵将李牧乃至秦朝、汉朝、曹魏、晋朝、前燕、后燕、北魏、北齐、隋朝、唐朝的一些官员。李藩的曾祖父李鹏(字至远,故又作李至远)在武则天年间任壁州刺史,祖父李畲在玄宗年间任考功郎中,都名重一时。
唐德宗年间
年少成名
李藩的父亲李承在唐德宗年间为湖南观察使。少年时的李藩恬静淡泊,仪表文雅,又好学。783年李承去世,留给李藩一笔巨额家产。亲戚来奔丧,李藩任由他们任取财物,还广为布施,于是几年间耗尽家产,陷入贫困。李藩四十多岁了还没有当官,在扬州读书,无力应付家用,妻子因此埋怨,他也处之泰然。
东都洛阳留守杜亚与李承为友,上任后辟李藩为从事。李藩到任后,洛阳发生了一起大劫案。有人诬陷是牙将令狐运所为,杜亚信以为真,刑讯逼供迫其认罪。李藩知道令狐运无辜,为他辩护,但他的说辞不被接受,于是辞职。后来真正的劫犯宋瞿昙被捕,李藩更知名了。
徐泗濠继承危机
后来,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辟李藩为从事。800年或更早时,张建封染病,下属濠州刺史杜兼企图接替,未经张建封下令就赶到首府徐州。李藩斥责了他,称如果杜兼不立即返回濠州,就上奏朝廷。杜兼害怕了,只得听从。800年春,张建封病卒,朝廷派韦夏卿继任,但徐州军叛乱,支持张建封之子张愔继任。淮南节度使杜佑和泗州刺史张伾先后为徐州军所败,朝廷让步,任张愔为徐州团练使,但接管了泗州、濠州并将其并入淮南。
事后,李藩离开徐州返回扬州。杜兼因记恨李藩剥夺了他接管徐泗濠的机会,上表德宗弹劾李藩鼓励徐州叛军。德宗大怒,敕令杜佑处决李藩。杜佑却不想杀李藩,向他出示敕令,而李藩并不怕死。杜佑上表为李藩辩护。德宗仍不信任李藩,召他进京面讯,觉得他仪态自然优雅,认为不可能会是谋反罪人,任他为秘书郎。
当时户部尚书王纯当权,想会见李藩,表示只要李藩顺从他就会予以提拔,但李藩拒绝会见。当时王仲舒、韦成季、吕洞等郎官广交朋友,经常聚在一起喝酒。他们知道李藩有名声,就请他也来共饮。李藩拗不过他们,去了,却厌恶他们轻浮的言行和席间的杂戏,再也没有加入他们。李藩后又历任主客员外郎、右司员外郎。
唐顺宗年间
805年,唐德宗崩,子唐顺宗继位。顺宗立皇子李淳为太子。尽管李淳还不是皇帝,王纯却改名王绍以避其讳,时人非之,认为他是在讨好太子。李藩却说:“自古以来,总有不识大体的大臣坏事,王绍的所为不足为奇。”
唐宪宗年间
担任京官
当年末,顺宗病重,传位李淳,即唐宪宗。不久,李藩被任为吏部员外郎,又晋为吏部郎中。他负责任命低阶官员,但一次因使者误导而作出了不当任命,因此被降为著作郎,后又历任国子从业、给事中。他负责复查起草的诏书,发现自认为不妥之处,就在草诏用的黄纸上写下意见。有管事的官员说:“应该写在白纸上再粘上去。”李藩说:“那么我就是上表,而不是更正诏书了。”宰相裴垍经常推荐李藩是当宰相的材料。
直率的宰相
809年,宪宗认为宰相郑絪太过沉寂,罢为太子宾客,升李藩为门下侍郎,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实质宰相。李藩知无不言,宪宗很器重他。年末,在李藩、裴垍建议下,宪宗与吐蕃和谈。
810年,一次,宪宗和宰相们谈论神仙,问:“真的有神仙吗?”李藩猜测宪宗想依方士所言服药以求长生,便举出先前秦始皇、汉武帝寻求长生失败、唐太宗更因服药而丧命的例子,建议宪宗立志于建立太平盛世,拒绝方士之说,称这样宪宗自然就能获得尧、舜的寿命。与此同时,李藩倡议节俭。
反对授节度使荣衔
同年,王锷被任为河东节度使,想获得宰相荣衔,贿赂宪宗左右。宪宗密敕李藩和宰相权德舆授王锷宰相荣衔。李藩草诏时在任命王锷的诏书上划掉授其宰相荣衔的文字,以示反对。权德舆也反对,却惊愕于李藩的行为,问:“你可以反对,但在诏书上划掉字句合适吗?”李藩答:“事出紧急。一旦敕书发出,就不能收回了。太阳正在落下,我们哪有足够的时间反对它呢?”宪宗得知李、权都反对,就搁置了授王锷宰相荣衔一事。
下台和去世
年末,裴垍因病辞相,811年春,尽管李藩反对,李吉甫仍成为继任宰相。李吉甫因此记恨李藩。他到长安面见宪宗后,指出故彰义节度使吴少诚死后,不应由吴少阳继任,并归咎于宰相李藩。宪宗不悦,罢李藩为太子詹事。几个月后,宪宗又开始怀念李藩,召他议事。811年,李藩出任华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但未及离京即去世,赠户部尚书。时人认为,李藩能力不及裴垍,严肃不及韦贯之,但为人清正循规,和裴、韦也是一流人物。
裴垍
裴垍(?-811年),字弘中。绛州闻喜人。
裴居道七世孙。弱冠时进士出身,以贤良方正对策第一,补美原尉。累迁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元和三年(808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生为国尽心尽力,“小心敬慎,甚称中旨。”“垍守正不受请托,考核皆务才实。”,年方四十四岁,须发尽白。白居易《赠裴垍官制》称:“故太子宾客裴垍,忠正恭慎,佐予为理,事君尽礼,徇国忘身。”元和六年(811年)病逝。元稹在《感梦》诗中曰:“自从裴公无,吾道甘已矣。“
子裴锽。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1-31 22:42:33
列传第九十五
高崇文
高崇文(746年-809年),唐代幽州人。先祖是渤海(今黑龙江宁安南)人。崇文朴重寡言,不识字。
守备吐番
贞元中,随韩全义镇守长武城(今陕西长武县)。累官金吾将军。贞元五年(789年)夏,吐蕃军三万人犯宁州(今甘肃宁县),崇文奉命率甲士三千前往解救,激战佛堂原,崇文以少胜多,大破之。迁长武城都知兵马使。
击破西川割据
元和元年(806年),西川节度副使劉辟,割据西蜀,发兵围攻东川节度使李康于梓州(今四川三台)。宰相杜黄裳力主讨劉辟,推荐时为神策军将领的高崇文为帅,宪宗批准,拜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以士兵五千人,自长武城出兵。
是年九月,高崇文连破刘辟军,从阆州(今四川阆中县)直扑梓州(今四川三台),劉辟命人在鹿头山(今四川德阳县东北)筑城,以八道栅力阻,崇文派高霞寓攻下鹿头城以东的万胜堆(今四川德阳县东北),“士扳缘而上,矢石如雨;又命敢死士连登,夺其堆,烧其栅,栅中之贼歼焉。”,八战皆胜,隔年(元和二年,807年)二月二十六日段文昌开门投降。崇文进入成都,秋毫无犯,市肆不惊。),劉辟等二十余口被押送回京师,蜀境遂平。劉辟有二妾,有姿色。众将士劝高崇文纳之,高崇文不为所动。监军建议献给皇上,崇文说:“天子命我讨平凶竖,当以安抚百姓为先。奉献美人以求媚,岂天子之意么!崇文义不为此。”
朝廷酬庸
元和三年冬,加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南平郡王。元和四年(809年)卒,追赠司徒,谥威武。
后代
有子高承简,高承简子高骈为唐末名将,大破南诏但拒绝进攻黄巢,养兵自重,晚年昏庸,致使被手下将领杀害。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1-31 23:09:46
列传第九十六
石雄
石雄,徐州人。出身贫寒,祖先已不可考。少为牙校,成为王智兴麾下,任捉生兵马使。
石雄生性勇敢,爱士卒。由于王智兴残虐,军中欲立石雄。太和三年(829年),石雄前往武宁时,王智兴杀尽军中与石雄友好者百馀人。是年四月,王智兴谎称石雄扰乱军心,请诛之,唐文宗深知王智兴阴毒,又赏识石雄才华,最后仅流放白州。后归刘沔麾下。会昌二年(841年)四月,李德裕奏请以石雄为天德防御副使,辅佐田牟用兵。
会昌三年(842年)正月麟州(陕西神木)刺史石雄与朱邪赤心击破回鹘乌介可汗大兵于杀胡山(黑山)。石雄迎太和公主归国,因功迁天德防御使。
会昌四年二月,为河中节度使,二月六日,石雄攻克良马(山西省安泽县东北),会昌四年三月,为晋绛行营招讨使,三月,兼任冀氏行营招讨使,李丕为晋州刺史,成为石雄副手。是年九月二十四日,为晋绛行营节度使,率七千人进攻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石雄从翼城出发,攻破昭义军五寨,杀获千人。唐武宗称其:“今将帅义而勇罕雄比者。”累迁至防御使、行营副使,官至河阳节度使,“临财廉,每朝廷赐与,辄置军门,自取一匹缣,余悉分士伍”。王智兴之子王宰联合白敏中排侪石雄,白敏中认为:“黑山、天井功,所酬已厌。”官拜神武统军,最后“失势,怏怏卒”。
乌重胤
乌重胤(761年-827年11月30日),字保君,封张掖郡公,后进为邠国公,谥懿穆。唐朝将领、使相。
背景
乌重胤出生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父亲乌承玭是河东的一位将领。乌重胤年轻时在潞州担任牙将。
唐宪宗年间
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乌重胤在昭义节度使卢从史手下,参与讨伐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的军事行动。卢从史又和王承宗勾结。当时神策行营与卢从史军相近,左神策军护军中尉吐突承璀打算先铲除卢从史,与乌重胤合谋。吐突承璀故意给卢从史很多礼物,然后借在军营设宴时将其捕缚,帐下士兵持武器聚集躁动,乌重胤发布戒严,喝叱说:“天子有命,从者赏,违者斩!”士卒收敛返回各部,无人敢轻举妄动。吐突承璀让乌重胤代领昭义军,唐宪宗嘉奖乌重胤功绩,封张掖郡公,并在李绛对藩镇控制的建议下(不欲乌重胤从割据故事),使乌重胤移镇河阳,擢为河阳节度使;原河阳节度使孟元阳调任昭义节度使。
元和九年(814年),乌重胤部迁到汝州(今河南平顶山),并入河阳军,参与讨伐蔡州叛将吴元济的战斗。吴元济控制彰义军,其父彰义军节度使吴少阳死后朝廷不准他承袭父位,他就割据自立、纵兵劫掠。
同年,讨伐彰义的战事开始,乌重胤为主力将领之一。唐宪宗下诏割汝州隶属乌重胤军,令其以重兵镇压蔡州境,与忠武军节度使李光颜配合,多次击败彰义军,三年之内,战斗一百余次。元和十二年(817年),吴元济被另一员将领李诉所俘杀,乌重胤以大功加检校尚书右仆射,随后迁检校司空,进封邠国公。因为是从低阶升上来的,乌重胤能和士卒共患难,也很谦和,不居功,有能力的人都乐意为他效力。吴元济属下有一员将领李端,渡过溵河投降乌重胤;李端之妻被叛军束缚在树上,脔食(凌迟)而死,死前还呼告丈夫李端:“善事乌仆射。”
元和十三年(818年),乌重胤部迁到怀州(在今洛阳)。同年,沧州刺史李宗奭不听从上司横海节度使郑权的命令,宪宗任乌重胤为横海节度使。乌重胤率3000河阳军赴任,但部队不愿跟随其长途跋涉,在途中发生逃亡、掳掠,不少人归顺了新任河阳节度使令狐楚。当乌重胤到横海军任上后,李宗奭部下惧怕乌重胤,驱逐了李宗奭,李宗奭最终被捕杀。
乌重胤领横海镇之后,认为河北军阀自立、对抗朝廷是因为藩镇权力过大,上疏:“臣以河朔能拒朝命者,其大略可见。盖刺史失其职,反使镇将领兵事。若刺史各得职分,又有镇兵,则节将虽有禄山、思明之奸,岂能据一州为叛哉?所以河朔六十年能拒朝命者,只以夺刺史、县令之职,自作威福故也。臣所管德、棣、景三州,已举公牒,各还刺史职事讫,应在州兵,并令刺史收管。又景州本是弓高县,请却废为县,归化县本是草市,请废县依旧属德州。”建议宪宗让刺史全权处理军务,并且率先放权给横海的刺史,宪宗听从之,继而修订法制。从此横海成为河北对朝廷最受控制的藩镇。
唐穆宗年间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宪宗驾崩,唐穆宗继位。同年,王承宗也去世,其弟王承元投降朝廷。穆宗命田弘正接替王承宗。第二年,田弘正被成德军都知兵马使王廷凑所杀。穆宗决定讨伐成德镇,命乌重胤统军。乌重胤屯军于深州,认为朝廷处置失当,王廷凑军气势正盛,应该等待时机,放缓进攻,于是观望一个月。穆宗急于平叛,下诏以杜叔良取代他为横海军节度使,乌重胤加太子太保。长庆末年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司徒、兴元尹。又召乌重胤至京师,以本官位授天平军节度(天平首府在今山东泰安)、郓曹濮等州观察使。
唐敬宗、唐文宗年间
长庆四年(824年)十二月,唐敬宗即位,仍在天平军任上的乌重胤拜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宝历二年(826年),横海节度使李全略病死,其子李同捷据守沧州,奏请承袭节度使之位。大和元年(827年)春,唐文宗即位,实授乌重胤司徒;改授李同捷为兖海节度使(治今山东济宁),李同捷抗命,朝廷授乌重胤兖海节度使,加太子太师兼领横海节度使,仍旧割齐州隶属横海。乌重胤受命统领兖海军联合周边藩镇攻打横海。乌重胤起初打了几场胜仗,却在冬天去世于军中,年六十七,赠太尉,谥懿穆。据记载有20余名将领割下大腿肉来为他献祭,以表怀念。
兄弟诸子
弟
乌重元
诸子
乌汉弘,左羽林将军。
乌行专,密州刺史。
乌汉贞,左金吾将军。
乌行方,河南丞。
乌汉封,卫尉寺丞。
乌汉章,右骁卫仓曹参军。
乌行思,左卫仓曹参军。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1-31 23:10:24
列传第九十七
王智兴
王智兴(758年-836年),字匡谏,河南温县人。
曾祖父王靖,官左武卫将军,父王缙,曾任太子詹事。智兴少以骁勇著称,为徐州(今江苏)牙兵,隶属徐州刺史李洧。贞元年间,随李洧归顺朝廷,累迁滕、丰、沛、狄四镇。元和年间,击退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因功升侍御史、御史中丞,授沂州(今山东临沂)刺史。
长庆初年,河朔三镇又叛,朝廷以智兴为武宁军节度副使,率领徐州(今属江苏)三千兵讨伐,王智兴至徐州,募勇悍之士二千人,号银刀、雕旗、门枪、挟马等七军。七军中又以银刀军的待遇最为优厚,是近侍亲兵,每日三百人守卫,他们带着兵器坐在大堂两边廊屋悬挂的帷幕下,“稍不如意,相顾笑议于饮食间,一夫号呼,众卒相和。节度多懦怯,闻乱则后门逃去,如是且久。”在王智兴的纵容下,银刀军骄横难制,以父子相承。
王智兴后与节度使崔群不合,于是放逐崔群,“至埇桥,遂掠盐铁院缗帛及汴路进奉物,商旅赀货,率十取七八”,朝廷莫可奈何,授王智兴为检校工部尚书。自此智兴自领军务,割据一方。
太和初年,横海(今河北沧州东南)李同捷据沧、德二州叛,七月,王智兴率大军三万人,自备五个月粮饷,进军攻克棣州,平定李同捷,赏赐优厚,进位侍中,改任许州刺史。王智兴残虐,攻讨李同捷时,仅自备五月粮,却耗时超过两年,故士兵多怨怼。军中欲逐智兴而立武宁捉生兵马使石雄。太和三年(829年)石雄为智兴所诬,流放白州。太和九年五月,改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开成元年七月,卒于任上,葬于洛阳榆林之北原。
九子:
1.王晏平,永州司户参军
2.王宰
3.王晏皋,左威卫将军
4.王晏宝
5.王晏恭
6.王晏逸
7.王晏深
8.王晏斌
9.王晏韬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1-31 23:11:31
列传第九十八
裴度
裴度(765年-839年),唐朝名相,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生平
贞元五年(789年)进士及第,登宏词科,又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对策高第,授河阴县尉。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累官至御史中丞。时宪宗在宰相李吉甫、武元衡的支持下,决心削平不受朝命的藩镇。淮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自李希烈以来,节度使均由军中拥立,专制一方。这一年节度使吴少阳死,子吴元济图谋继立,发兵侵扰邻境,威胁朝廷。宪宗发兵征讨。成德(今河北正定)节度使王承宗、淄青(今山东益都)节度使李师道与吴元济勾结,派遣刺客刺死主张讨伐的宰相武元衡,砍伤裴度。宪宗即命裴度代元衡为相,主持讨叛军事。
元和十二年(817年),讨叛军打了一次大败仗,宰相李逢吉等以淮西屯兵四年,劳师弊赋,力主罢兵。裴度认为淮西是腹心之疾,必须扫除,且河北藩镇正据此估计朝廷强弱,故不宜中止讨伐,并自请督师。同年八月,裴度以宰相领淮西节度使、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赴前线,出发时,裴度慷慨誓道:“臣若贼灭,则朝天有期;贼在,则归阙无日。”宪宗为之流泪。这时诸道兵都有宦官监军,诸军将事权不专,裴度奏准罢去监军,加强了统一指挥。十月,名将李晟之子李诉雪夜破蔡州,行军深入七十里,生擒吴元济。李诉打下蔡州后,迎接裴度进城,拜谒道旁。李诉诚恳说:“蔡人顽悖,不识上下之尊,数十年矣,愿公因而示之,使知朝廷之尊。”淮西既平,河北震慑,诸藩相继归顺。元和十四年,又平定淄青李师道。史称“元和中兴”。
元和十五年(820年),穆宗即位,由于措置不当,河北再乱,裴度被任为镇州行营招讨使,统兵讨伐。当时穆宗昏聩,宰相只图苟安,裴度军前奏请事宜,常受阻挠,因此不能取胜。最后,裴度被解除兵权,改任位高职闲的东都(洛阳)留守。敬宗、文宗二朝,裴度历任淮南等四道的节度使,其间虽曾短期入相,亦遭到李逢吉等排挤,不能久任。文宗开成四年(839年)卒于东都留守任上。
裴度以功业著称,在文学上也有成就。当时韩愈提倡古文,反对“俗下文字”,裴度就持反对的意见,他认为“文之异,在气格之高下,思致之浅深,不在磔裂章句,隳废声韵”,主张“不诡其词而词自丽,不异其理而理自新”。
子孙
裴撰,字宜业,翰林学士、工部侍郎
裴诩 裴造
裴谂,权知刑部侍郎 裴沼,字化龙
裴调
裴识,字通理,检校右仆射、晋昭公 裴○,监察御史
裴○,司封员外郎 裴纯懿,掌书记
裴諴 裴光鼎,字德原
裴让 裴禹昌,字圣规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1-31 23:13:04
列传第九十九
李逢吉
李逢吉(758年-835年),字虚舟,陇西人。李玄道曾孙。父李颜有疾,逢吉自料医剂,遂通方书。进士及第,元和九年,改中书舍人。元和十一年(816年)以中书舍人知贡举,不久拜相。元和、长庆两朝为宰相,举荐牛僧孺,与李德裕、李绅相互倾轧。太和中,以司徒致仕。九年(835年)正月卒,谥曰成。著有《断金集》,《全唐诗》存诗八首。
李宗闵
李宗闵(生年不详-843年),字损之。郑王李元懿之后。
生平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进士,因与牛僧孺诋毁时政,触怒宰相李吉甫。后来与李德裕结怨,形成党争,即史称“牛李党争”,但一般认为牛僧孺并非牛党代表人物,只是李宗闵拉拢的对象,所以有人又称为“李李党争”(李宗闵、李德裕之争);但也有人认为李德裕其实无党,应该是牛僧孺跟李宗闵之间的“党争”。
元和年间牛李两派的争执点是如何对待藩镇割据。宰相李吉甫、武元衡、裴度等人主剿,另一派宰相李绛、韦贯之、李逢吉主抚。宪宗和当权宦官吐突承璀则支持主战派。虽然宰相李吉甫因而得势,但是当时党争还未明显。
长庆元年(821年),中书舍人李宗闵之婿苏巢登第,段文昌向穆宗奏称礼部贡举不公,穆宗派人重考,结果原榜十四人中,仅三人勉强及第。于是钱徽、李宗闵、杨汝士都因此被贬官,怀恨在心。至此“德裕、宗闵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文宗曾有“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的感慨。开成五年(840年),唐武宗即位,牛党失势,李德裕自淮南节度使入为宰相,朝纲独断。会昌六年(846年)三月,唐武宗死,唐宣宗即位,李党失势,李德裕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李宗闵被召还朝,未至病亡。陈寅恪认为,牛李党争反映了科举出身的士子与传统贵族的权力斗争。
牛僧孺
牛僧孺(779年-847年),字思黯,陇西人。是唐朝著名大臣,牛李党争的牛派领袖,领导科举新秀进士对抗士族李派。
生平
僧孺是隋代仆射(相当于宰相)牛弘的后代。
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进士,历相唐穆宗、唐敬宗两朝,元和三年(808年)应贤良方正科对策第一。元和年间,历任监察御史、考功员外郎等职。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穆宗即位,授以库部郎中知制诰,十一月,改御史中丞,以“天下刑狱,苦于淹滞,请立程限”,凡有大事,大理寺限三十五日结案,“条疏奏请,按劾相继,中外肃然”。一次,宿州刺史李直臣被判死刑,穆宗出面为李直臣说情,牛僧孺坚持不准,说:“凡人不才,止于持禄取容耳。帝王立法,束缚奸雄,正为才多者。禄山、朱泚以才过人,浊乱天下,况直臣小才,又何屈法哉?”。穆宗欣赏他的做法,赐以金紫之服。
长庆二年(823年),官至户部侍郎。
长庆四年(824年),唐敬宗即位,为中书侍郎。敬宗荒淫无道,僧孺数次上表求任外职,任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鄂岳蕲黄观察使。
太和三年(829年),李宗闵向文宗推荐牛僧孺,召为兵部尚书。早期因与皇甫湜、李宗闵两人批评了宰相李吉甫,李吉甫被贬淮南节度使,李吉甫之子李德裕遂与之相恶。
牛僧孺与李逢吉、李宗闵等引为一党,李德裕亦广结朝士以相磨轧。以牛僧孺、李德裕分别为首的两大派系,互相争权。牛僧孺当权时,李系官僚被放逐边疆;李德裕当权,牛系官僚也被驱逐到边疆。史称“牛李党争”。文宗曾有“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的感慨。后来不管牛党或李党都必须跟宦官合作,倚靠宦官提拔。
会昌二年(842年)回鹘乌介可汗进犯大同、云州等地,牛僧孺奏称“今百僚议状,以固守关防,伺其可击则用兵。”李德裕却认为“守险示弱,虏无由退,击之为便”,武宗采纳了李德裕的办法,反击回鹘,获得胜利。
会昌三年(843年),昭义镇刘稹叛乱,李德裕上奏刘稹之叛乃牛僧孺、李宗闵二人之罪,牛僧孺被贬汀州刺史,十一月又贬循州(今广东惠州市东)员外长史,李宗闵同时被贬。
会昌六年(846年),唐宣宗即位,白敏中当政,李党纷纷被斥,大中元年(847年)牛僧孺被召还朝,为太子少师,分司东都,“池台琴酒,逍遥自娱”。李德裕被贬为崖州(今海南岛琼山东南)司户,死于贬所。牛李党争最终以牛党获胜结束。
大中二年(848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病故于东都城南别墅。
子孙
牛蔚,字大章,检校兵部尚书、兴元尹 牛微,字深之
牛循,字晦之 牛希逸,字景华
牛徽,字勋美,太子宾客、奇章男
牛藂,字表龄,吏部尚书 牛峤,字松卿
牛奉倩,洛阳尉
杨嗣复
杨嗣复(783年-848年),字继之,又字庆门,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县)人。
杨于陵次子,与杨虞卿为族兄弟。八岁能文,主考官权德舆录为进士,二十岁登博学宏词科,受到宰相武元衡赏识,“皆权德舆门生,情义相得,进退取舍,多与之同”。累迁中书舍人。由户部侍郎擢尚书右丞,封爵弘农伯。李德裕辅政,被黜为湖南观察使。会昌元年(841年)三月被贬潮州。唐宣宗大中初,召为吏部尚书。卒谥孝穆。
子孙
杨损
杨溥,字无尤
杨安贞,字不忒
杨安古,字垂则
杨授 杨然,字公隐
杨技,字昭文
杨拭,字昭玉
杨?,字谦光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是拓跋什翼犍第六子拓跋力真的后代。父元宽,母郑氏。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生平
生于唐大历十四年(779年),八岁丧父,随生母郑氏远赴凤翔,依倚舅族。贞元九年(793年)擢较进士科简易的明经科第,授校书郎,次年开始作诗。
贞元十五年,仕于河中府。十九年(803年),娶世家女韦丛,“稹时始以选校书秘书省中”。
元和五年,与宦官争宿驿舍正厅,被鞭打击伤脸部,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旧唐书·元稹本传》中却记载:“稹既放志娱乐,稍不修边幅,以渎货闻于时。”
元稹早期与宦官斗争,后期竟依附宦官,在江陵结交监军崔潭峻,此一时期诗作多写身边琐事,缺乏内容。
元稹最擅长艳诗和悼亡诗,情真意挚,颇能感人,“实非寻常游戏之偶作,乃心仪浣花草堂之巨制,而为元和体之上乘,且可视作此类诗最佳之代表者也”。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元和以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
元和六年(811年),裴洎去世,元稹为了谋求仕进,转而依附藩镇严绶和监军宦官崔潭峻,出入于魏弘简宅第,为时论所鄙。元和九年(814年)严绶奉命讨伐淮西吴元济,宦官崔潭峻随作监军,元稹随军前往。
元和十四年(819年)穆宗即位之初大赦。元稹就因回朝述职的崔潭峻之荐,被提升为库部郎中、兼“知制诘”,参与诏书的草拟。
长庆元年(821年),元稹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为朝臣所轻视。一日中书省同僚一起食瓜,武儒衡一面挥扇驱蝇,一面斥叱:“适从何处来,而遽集于此!”同僚听了脸色大变。是年(821年)十月,裴度上表抨击元稹与知枢密魏弘简阻挠讨伐幽州军事,稹出为工部侍郎。长庆二年(822年),和裴度同拜同平章事,一度成为宰相,二月建议为彻底息兵,应立即解除裴度的兵权。后与李逢吉倾轧,出为同州刺史,改浙东观察使。
大和三年(829年),为尚书左丞,又出为武昌军节度使,太和五年病逝于镇。赠尚书右仆射。著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小集》十卷,皆不传。
子元道护。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1-31 23:13:54
列传第一百
窦群
窦群(?-814年),字丹列,京兆金城人。
父窦叔向,代宗时,官至左拾遗。窦群的兄长窦常、窦牟,弟弟窦庠、窦巩皆进士出身,只有窦群自已隐居于毗陵。贞元中,苏州刺史韦夏卿荐为左拾遗,转膳部员外郎兼侍御史。宪宗时,担任吏部郎中、唐州刺史。武元衡荐为御史中丞。因推荐吕温、羊士谔为御史,得罪宰相李吉甫,出为黔南观察使,迁容管经略使。卒官所。死后家无余财。
刘栖楚
刘栖楚(?-827年),字不详,出身寒微,故不知其里居。
生年不详,早年是镇州小史。王承宗推荐为右拾遗。历官谏议大夫、刑部侍郎、宝历二年,任京兆尹,“广树朋党,门庭无昼夜填委不息”。刘栖楚工于诗,与张又新等人号称“八关十六子”,然个性诡激,贾岛因得罪刘栖楚,被关了一个晚上,韦处厚很厌恶他,文宗大和元年正月,刘栖楚出京担任桂管观察使,贾岛有《寄刘栖楚》诗以赠:“趋走与偃卧,去就自殊分。当窗一重树,上有万里云。”卒于唐文宗太和元年。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2-1 22:51:01
本帖最后由 未命名 于 2012-2-1 23:10 编辑
列传第一百一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唐代宗大历三年至穆宗长庆四年,年五十七),字退之,出生于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祖籍郡望昌黎郡(今河北省昌黎县,一说河北徐水县西[来源请求]),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卒谥文,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合称“韩柳”。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散文,诗,均有名。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生平
韩愈出生未几,母亲过世,三岁丧父,受大哥韩会(即十二郎韩老成之伯父兼养父,韩老成被过继给韩会)抚育,随兄长为官转徙长安、韶州(今广东韶关)等地。后韩会病逝韶州,随嫂郑氏护丧返回河阳。后又避难宣城(今安徽宣城),与侄韩老成,同由郑氏抚养成人,情逾手足。
韩愈七岁开始读书,十三岁能写文章,自言“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贞元二年(786年)赴长安应试,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贞元八年(792年)始中进士。应吏部试,又三次不中。贞元十一年(795年),三次上书宰相,希得荐举。
贞元十二年(796年),汴州宣武军乱,随宣武军节度使董晋赴任,担任“观察推官”。期间与孟郊相识交游,李翱、张籍入其门下。董晋卒,改任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属下“节度推官”。张建封死,迁居洛邑。
贞元十七年(801年),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贞元十八年,著《师说》。贞元十九年(803年)任监察御史,因关中旱灾,上《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纠弹国戚京兆尹李实,遂贬阳山令,深受百姓爱戴,百姓甚以“韩”字,为儿取名。这一年侄子韩老成去世,写《祭十二郎文》。元和六年(811年)任国子博士,作〈进学解〉,受裴度赏识,擢为礼部郎中。815年随裴度征淮西,因功擢任刑部侍郎,并作〈平淮西碑〉。
任刑部侍郎时,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皇帝将释迦牟尼佛佛骨迎入了宫中供养三日,举国若狂,甚有百姓烧指灼背而供养者。因谏阻天子迎佛骨,耗费银钱,作《谏迎佛骨表》说明“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牲宰,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为侯景所兵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宪宗闻之大怒,将处以极刑,裴度、崔群力救道:“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求谏争。”乃贬为潮州刺史(今广东潮州)。
往潮州路上,来到了蓝关(今陕西蓝田)时,大雪纷飞,韩愈见到侄孙韩湘(传说韩湘就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不禁再三嗟叹道:“吾为汝成此诗。”诗吟:“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愿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此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到了潮州之后,韩愈用心治民兴学、又藉以工抵债释放奴婢,与潮州大颠和尚成为好友。韩愈卒后,当地乃建韩文公庙供奉。后来在潮州又写〈祭鳄鱼文〉,往河里扔了一猪一羊,据闻鳄鱼就此绝迹。事实上,后来宰相李德裕、宋朝陈尧佐在潮州时,看见鳄鱼仍在。潮州任内,韩愈上书谢帝之恩,敕令改任袁州(今江西宜春)。
唐穆宗即位后,奉旨回京,历任国子监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等职,是人称其为“韩吏部”。五十七岁病卒,宋朝元丰年间追封为“昌黎伯”。
韩愈善写墓志铭,是时“长安中争为碑志,若市买然。”韩愈文名日盛,达官贵人常求其为先人撰墓志铭,润笔之金甚高,韩愈亦来者不拒。司马光《颜乐亭颂》一文指出,韩愈“好悦人以铭志,而受其金”。韩愈写一篇《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润笔费用是“受马一匹,并鞍、衔及白玉腰带一条”。《谢许受韩弘物状》记载曾收得韩弘致赠的“绢五百匹”,相当于四百贯钱,而时韩愈一个月的薪水只有二十五贯钱,当官反成副业。部分“谀墓”之作,在当时颇受讥斥。其友刘叉甚觉眼红,取其黄金数斤而去,云:“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元代王若虚说:“韩退之不善处穷,哀号之语,见于文字。”又说:“退之不忍须臾之穷。”
韩愈也有矛盾之处,他反对佛教,却与许多僧人应酬唱和,如三平义中、潮州大颠。他也反对道教对仙丹的迷信,要人们食用丹药,说因此“杀人不可计”,但他却为了能壮阳,也步上后尘,他晚年养了一群公鸡,在给公鸡的饲料里拌了硫磺,喂上一千天,韩愈再杀鸡来吃,以便他“亲脂粉”,结果初期有效,后来也使他丧命。韩愈以“道统”自命,三十六岁时已经“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祭十二郎文〉),晚年有“落齿”诗:“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牙。俄然去六七,落势殊末已”。后来在长安城南兴建过豪宅,也有绛桃、柳枝等妓,能歌善舞。长庆四年(824年)敬宗即位,同年十二月韩愈因病去世,年五十七。韩愈去世后,〈韩文公墓志铭〉是由其生前指定的高徒皇甫湜撰写,李翱令作行状。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2-1 23:11:32
列传第一百二
李翱
李翱(774年-836年),字习之,河北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也有一说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
李翱为唐代贞元十四年(798年)进士。元和初,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元和十五年(820年),授考功员外郎并兼任史职。后贬为朗州、庐州刺史。
唐文宗即位,入朝为谏议大夫,不久以本官知制诰,太和七年(833年)自桂管都防御使改授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累官山南东道节度使,卒于襄阳,故称李襄阳。是一位散文家与哲学家。
曾从韩愈学古文,皇甫湜是他的同学,李翱代表着韩文平易的一面;皇甫湜则代表着韩文奇崛的一面。韩愈死后,李翱写祭文悼念他。文中说:“贞元十二,兄在汴州。我游自徐,始得兄交。视我无能,待予以友。讲文析道,为益之厚。二十九年,不知其久。”又亲自为韩愈作《韩吏部行状》,这是韩愈生前嘱咐的(墓志铭则规定由皇甫湜撰写)。
朱伯昆指出:“人性本善”的说法,始于李翱的《复性书》。在文学主张上李翱大抵同于韩愈,同样反佛,认为佛教徒“不蚕而衣裳具,弗耨而饮食充”。但李翱的观点体现了融合佛教、道教。思想接近禅宗,跟高僧禅师时有往来,并写了禅诗赠送药山惟俨禅师:“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相问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钱徽
钱徽(?-829年),字蔚章。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
钱起之子。贞元初年进士出身,居谷城。当地县令王郢好客,喜结交三教九流,以公帑请客送礼,被革职查办。观察使樊泽负责处理此案,发现只有钱徽一文不取。乃表署掌书记。元和初年入朝,任翰林学士。官至尚书郎。与薛正伦、魏弘简有往来。太和三年(829年),去世。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2-1 23:12:21
列传第一百三
刘蕡
刘蕡(?—842),字去华,唐朝幽州昌平(今北京市昌平)人。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通过朝庭组织的进士考试。唐文宗太和二年(828),朝廷举行选拔官员的考试,刘蕡在试卷中激烈地批评当时宦官专权的现象,指责他们擅自废立皇帝,干预朝政,危害天下,劝皇帝诛灭他们。考官冯宿、贾??、庞严等人非常赞赏刘蕡的文章,但惧怕宦官的权势,不敢录取他。此事在当时引起很大的反响,舆论普遍同情刘蕡,认为他道出了大家的心声,理应在考试中胜出。在同一次考试中被录取的李郃甚至向皇帝申请将授予自己的官职改授刘蕡,结果当然不了了之。
这一事件对刘蕡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他敢于挑战宦官权势的行为为他取得了极大名声;同时,由于宦官对他的憎恨,刘蕡再也没有机会在京城做官。后来,令狐楚、牛僧孺在地方执政时都征召他为幕僚,对他非常尊重。最终,刘蕡还是受到宦官的迫害,客死他乡。
刘蕡那篇影响很大的文章被收录在新旧《唐书》上他的传记里。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2-1 23:13:37
列传第一百四
李训
李训(生年不详-835年),字子垂,初名仲言。唐代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擢进士第,授四门助教。唐文宗太和八年(834年),宦官王守澄荐,升翰林侍讲。次年,升礼部侍郎,官至同平章事。与郑注结党,排挤李德裕、李宗闵。献《太平之策》,宣称“应首除宦官,次收复河湟,再次收复河北”,受到文宗重用。
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唐文宗与百官在紫宸殿早朝,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称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夜生甘露,为祥瑞之兆。李训等人劝文宗亲自前往观看,文宗到含元殿,命宰相及中书省、门下省官员前去左仗视察,众人回报那不是真甘露。
于是,文宗派仇士良等众宦官前去查验,李训等人事先暗藏甲兵,以伏杀宦官。仇士良抵达后,看到韩约神色惊慌,又发现周围有伏兵,立即返回含元殿劫持文宗回内殿。李训见状,叫金吾军上前护驾。金吾军及其他举事兵卒虽然杀了少数宦官,却阻止不了宦官带走文宗。
仇士良等人带文宗返回内殿后,派出神策军五百人砍杀众大臣,举事兵卒溃败。李训逃出长安,但最终被捕杀。仇士良等人又密令凤翔监军诛杀在外地的郑注。此次事变中,死者数以千计,除李训、郑注外,李训党羽多人被捕杀,宰相王涯、舒元舆等人被腰斩,家族也受连累被杀。史称“甘露之变”。
王涯
王涯,字广津,唐太原(今太原)人。
生年不详,父王晃,官温州(今浙江温州)刺史。王涯是贞元八年进士,调蓝田尉。宪宗时,贬虢州司马,再徙袁州刺史。王涯与妻情笃,“不蓄妓妾”。太和七年(833年),官至宰相兼任江南榷茶使,太和九年(835年)十月颁令榷茶,受至朝野极大之反对,不久乃止。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甘露之变事败,王涯逃至永昌里茶肆,为禁兵所擒,被腰斩于子城西南隅独柳树下,全族被灭,卢仝因前晚与王涯一起喝酒,亦被杀。
长子王孟坚,工部郎中、集贤院学士;次子王仲翔,太常博士。
郑注
郑注(?—835年),绛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县)人。唐朝政治人物。
本姓鱼,又冒姓郑氏,时号“鱼郑”,人目之为“水族”。为人狡险无双,处世微贱,以医术得宠于襄阳节度使李诉,又转识王守澄。太和八年(834年)九月,文宗身患风疾,王守澄推荐给唐文宗,病情好转,十二月任太仆卿,兼御史大夫。历任昭义节度副使等职。太和九年(835年)迁工部尚书,充翰林侍讲学士。后助文宗杀王守澄,出为凤翔节度使,郑注劝唐文宗命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以分散王守澄权力,并与李训秘商,图举消灭宦官势力。甘露之变时,郑注率亲兵500人赶赴京城,不久传出李训败死,仓皇逃返凤翔,被监军张仲清和押牙李叔和设宴所杀,尸体送往京师,枭首兴安门。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2-1 23:14:42
列传第一百五
李德裕
李德裕(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 唐宣宗大中三年十二月初十(850年1月26日)),字文饶,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唐朝宰相、诗人,爵卫国公,因此又号李卫公。唐宪宗元和宰相李吉甫之子。中晚唐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领袖。
生平
德裕出身高门(河北士族),初以父荫补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擢翰林学士,再进中书舍人、御史中丞。
牛党人物李逢吉、牛僧孺、李宗闵等当权,以衔恨其父吉甫,屡次摈斥德裕出外。唐敬宗朝,为李逢吉排挤,在浙西观察使任上八年。所至革弊风、除淫祠、清寇盗,“人乐其政,优诏嘉之”。时皇帝荒淫,德裕每上章言事,进忠谠言。
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召为兵部侍郎。裴度荐材堪宰相,而复为李宗闵排挤,出为郑滑节度使。四年(830年),以检校兵部尚书出为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五年(831年),击溃吐蕃,收复疆土,而为牛僧孺所沮,终失维州。七年(833年)一度出任宰相。九年(835年),为李训、郑注等嫉恨,诬构德裕在镇结托漳王,图为不轨。乃授太子宾客,分怀东都。开成二年(837年)出为淮南节度使。
唐武宗即位,开成五年(840年)再次入相,受到武宗的信任,言听计从。短短数年,外攘回纥,内平泽潞,威震中外;更严肃整顿吏治,裁汰冗官,制驭宦官,使朝政为之一新。会昌五年(845年),协助武宗发动毁佛运动(唐武宗灭佛),一次拆佛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余人。会昌元年(841年)兼左仆射,及讨泽潞功成,拜太尉、封卫国公。
武宗死后,会昌六年(846年),德裕被刚即位的唐宣宗罢相。初出为荆南节度使,俄徙东都留守,寻贬潮州司马。大中二年(848年)再贬为崖州司户参军,流放到海南岛。在位时奖掖寒门后进,及南谪,或有诗曰:“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回首望崖州”。在海南积极为当地百姓传授儒学,颇受百姓爱戴。四年后(唐宣宗大中三年十二月初十,即850年1月26日)死于海南海口,享年六十三岁。殁后十年,唐懿宗时,“诏追复太子少保、卫国公,赠尚书左仆射”。
李德裕“性孤峭,明辩有风采,善为文章。……不喜饮酒,后房无声色娱”,自奉俭约。“承武宗恩顾,委以枢衡。决策论兵,举无遗悔,以身扞难,功流社稷”。办事专断,受到一些朝臣的怨恨。排斥牛僧孺、李宗闵等人,但亦曾进言力救牛党人物杨嗣复、李珏。反之,牛党中构陷李德裕欲置之死地者,多小人而鲜君子,如“白敏中、令狐绹,在会昌中德裕不以朋党疑之,置之台阁,顾待甚优。及德裕失势,抵掌戟手,同谋斥逐,而崔铉亦以会昌末罢相怨德裕”。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2-1 23:16:08
列传第一百六
陈夷行
陈夷行(?-844年),字周道,颍川许昌(今属河南)人。他在唐文宗、唐武宗年间两度担任宰相,被视为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领导人物。
背景、早年经历
陈夷行生年不详。他的祖父叫陈忠,父亲叫陈邑,根据《新唐书》记载,都是布衣。他本人至少有陈玄锡、陈夷则、陈夷实三个弟弟,他这一支是江左陈氏的后代,世代客居颍川。812年,陈夷行进士及第。唐敬宗宝历年末(825年 - 827年),陈夷行在东都洛阳任侍御史,随后任虞部员外郎。
唐文宗年间
拜相前
829年,唐文宗继位,召他来长安任起居郎,同时他还负责为皇家修史,参与编纂唐宪宗年间的史实。830年修史完成后,陈夷行改任司封员外郎。831年,升任吏部郎中,后为翰林学士。陈夷行于834年兼任庄恪太子李永的侍读,每五天就去拜谒太子,给太子讲学。又任谏议大夫。835年,任太常少卿,负责起草诏书。又经过几次迁官后,陈夷行担任工部侍郎。
拜相期间及以后
837年,时任工部侍郎的陈夷行进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实际上相当于宰相,与李石、郑覃共事。838年,李石辞职,杨嗣复、李珏拜相,陈夷行在表达政见上很诚实,认为杨嗣复弄权,在议政时常与杨争执。陈夷行称病请辞,文宗不许。此后,陈夷行继续频繁弹劾杨嗣复(柏杨等人以此认为陈、郑属李党,而杨、李属牛党)。尤其是在同一年,杨嗣复力主将同为牛党领袖且正被外贬的前宰相李宗闵升官并迁到更近于长安的地方时,陈夷行强烈反对。此后,政事上的争论由于党争而变得复杂,文宗难以驾驭政务。
文宗年间,任用郭?为坊州刺史,右拾遗宋邧认为不可,郭?果然因贪赃身败名裂。文宗想要赏赐宋邧,陈夷行谏止,认为宋邧作为谏官只是在尽本分,如果因为说对一件事就加官进爵,恐怕会滋生他的私心。
由于屡次和杨嗣复争斗,又和郑覃相好,连唐文宗也终于开始厌恶他。839年,文宗表扬判度支杜悰的才干,杨嗣复、李珏推荐杜悰任户部尚书,陈夷行则认为此事应由皇帝自己决断,而李珏则指出陛下既然任用了宰相,就不该怀疑。杨嗣复多次请辞,文宗最终罢免了陈夷行、郑覃,罢陈夷行为吏部尚书,不久又改任他为华州刺史。
唐武宗年间
841年,唐武宗继位后,以李德裕为首席宰相,召陈夷行为御史大夫,不久又任命他重任宰相,兼任门下侍郎平章事。由于被怀疑不支持武宗登基,杨嗣复、李珏已被罢相,逐出长安。当权宦官仇士良又弹劾文宗信任的宦官刘弘逸、薛季棱,武宗命两人自杀,还想派宦官去命受到牵连的杨、李自杀。杜悰向李德裕指出任由皇帝滥杀大臣不是明智的行为,于是李德裕、陈夷行、崔珙、崔郸都劝谏武宗。最后杨、李逃脱死罪,改为远贬。
后来,黠戛斯击败长期依附唐朝的回鹘,回鹘残部向唐朝边境迁移。其中一支主要的残部由嗢没斯率领,接近天德城寻找粮食援助,想投降唐朝。把守天德的田牟建议拒绝嗢没斯投降,并由朝廷军队联合吐谷浑、沙陀、党项部落攻击嗢没斯。李德裕则主张接受嗢没斯的投降并提供粮食。陈夷行反对李德裕,认为这是帮助敌人。武宗最终同意了李德裕的意见。
842年,嗢没斯来长安觐见,陈夷行罢相,任尚书左仆射。后来陈夷行因腿脚不便告老,改任太子太保,以检校司空的头衔任河中节度使,授代理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治下的军队随后在李德裕监督下参与了对叛将刘稹的讨伐。他于844年卒于任上,受到死后哀荣。
李让夷
李让夷(?-847年?),字达心,唐朝官员,唐武宗年间任宰相,唐宣宗年间也短期任相。
背景和早期生涯
李让夷生年不详。根据《旧唐书》和《新唐书》中他的传,他出自陇西李氏,尽管《新唐书》的宰相列表并未将他列入陇西李氏。李让夷的祖父名李悦,父名李应规,他们可能有官衔,但史书无载。根据2004年出土的尼姑李胜才的墓碑,李让夷为李胜才之兄,李让夷一家源自另一显赫家族赵郡李氏。但根据墓志铭的其余记载,程义、肖健一、王维坤等学者认为李让夷家世并不显赫,既不是陇西李氏也不是赵郡李氏。
819年,李让夷中进士,当时在位的是唐宪宗。随后他在诸侯府任职。
唐文宗年间
唐文宗(宪宗孙)太和(827年 - 835年)初年,李让夷被召回长安任右拾遗,随后擢升左补阙,为翰林学士。829年,改任职方员外郎,又改任左司郎中,仍任翰林学士。835年,任谏议大夫。
836年,李让夷兼任起居舍人。但他这次就任是宰相们争执的结果。他的前任李褒为慢性病所苦而请辞,当宰相李石报告文宗时,文宗指出唐初宰相褚遂良曾兼任谏议大夫和起居舍人,相信谏议大夫中也有一人可以兼任,要求李石上交谏议大夫的名单。李石在名单中列了李让夷、冯定、孙简和萧俶。文宗认为李让夷是合适的人选,但另一宰相李固言推荐崔球和张次宗。另一宰相郑覃反对崔球,认为他和前宰相李宗闵结党,并且说如果文宗选择了李让夷或裴中孺中的任一人,他就不反对。837年,李让夷任中书舍人。但因为836年的那场争论,当李宗闵的盟友杨嗣复和李珏拜相后,李让夷再未在文宗朝获得擢升。
唐武宗年间
841年,唐文宗驾崩,弟唐武宗继位,李德裕成为首相,历次提拔李让夷为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尚书左丞或尚书右丞。842年,李让夷任中书侍郎,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实质宰相。
唐宣宗年间
846年,唐武宗崩,皇叔继位为唐宣宗。李让夷授司空,负责督造武宗陵墓。很快,李德裕失势,与李让夷一同被罢相。甚至在武宗陵墓尚未完工时,李让夷就被任为淮南节度使。他很快病倒了,请求回长安,途中去世,赠司徒。
据记载,李让夷为人俭朴,不结党,因此受到嘉许。
李绅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中唐诗人。
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江苏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江苏无锡东亭长大厦村)。15岁时读书于惠山。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 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元和元年(806年)进士,补国子监助教。历官翰林学士,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后卷入牛李党争。长庆四年(824年)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任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历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亳汴颖观察使。开成五年(840年)任淮南节度使。不久入京拜相,官至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
李绅脾气急躁,对于僧徒一向蔑视,“或允相见,必问难锋起,祗应不供者,多咄叱而出”,有僧人向李绅宣传因果报应。他问:“阿师从何处来?”僧答:“贫道从来处来。”李绅将他痛打二十下,说:“任从去处去!”。当上宰相之后有〈条流僧尼敕〉。
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职,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846年)病逝扬州。《全唐诗》录《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诗作中以《悯农》最为著名。
子孙
李开,水部员外郎
李无逸,算曹博士
李复圭 李肱
李乾祐,建州刺史
李羔,容管经略判官
李昊 李孝连
未命名
发表于 2012-2-1 23:16:50
列传第一百七
李固言
李固言(782年-860年),字仲枢,赵郡(今河北赵县)人。
生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2年),元和六年(811年)首次科举未中,在洛阳时有算命师告之:“纱笼中人,不用相问。”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壬辰科状元。累官户部郎中、给事中、尚书右丞。大和九年,进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终官右仆射。卒于唐懿宗大中十四年(860年)。
二子:李欢,河南功曹参军;李悦。
李珏
李珏(或李玨)(784年? - 852年?),字待价,封赞皇公,谥贞穆,唐朝官员,在唐文宗年间任宰相,在唐武宗年间也短暂担任宰相。他被认为是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领导人物。
身世和早年经历
李珏生于德宗年间的784年或785年。他自称出身赵郡(今河北石家庄)望族李氏在华东的分支,而这一支李氏自称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之后。事实上,李珏的祖上从五世祖李谔起就不可考了。李谔在隋朝时封南和公。李珏的祖父李光朝任县尉,父亲李仲塾担任盐铁判官、监察御史。
李珏年轻时一家住在淮阴(在今江苏淮安)。他早年丧父,事母至孝。成年后,他通过了朝廷的明经科考,但这样的成就不如中进士。在华州(在今陕西渭南)任刺史的前宰相李绛见到李珏后,断言李珏的才能决不止通过明经而已,推荐李珏考进士,李珏以高分通过了考试,应河阳节度使乌重胤之邀,做了后者的幕僚。在通过书判拔萃科考试后,李珏被任命为渭南尉,最后担任右拾遗。
唐穆宗、唐敬宗时期
820年,唐德宗的曾孙唐穆宗继承了唐宪宗的皇位。穆宗想设大宴表彰李光颜和李诉两位将军。李珏以为宪宗刚驾崩就这样做不妥,和宇文鼎、温畬、韦瓘、冯药联名上书劝止。穆宗虽然没有接受,但善待了这些上书的大臣。
821年,盐铁判官王播将茶税上调50%。李珏上书指出税率太高,但未被接受,因为王播正是要用加收的税为穆宗兴建宫殿。李珏屡谏不入,离开长安,做了下邽令。后来,穆宗之子唐敬宗年间,前宰相牛僧孺担任武昌节度使,邀请李珏做他的署掌书记。
唐文宗时期
拜相前
唐敬宗之弟唐文宗继位初期,李珏被召回长安任殿中侍御史。宰相韦处厚评价李珏:“清庙之器,岂击搏才乎?”李珏随后任礼部员外郎。831年,牛僧孺及其盟友李宗闵为相,李珏被升为度支郎中,负责监督起草诏书,后又成为翰林学士。833年,李珏任中书舍人。835年夏,李珏任户部侍郎。秋,李宗闵因忤逆文宗被罢黜相位,李珏也因拒绝会见文宗近臣郑注而得罪文宗和郑注,被贬出长安,任江州(在今江西九江)刺史。
836年,郑注和文宗另一近臣李训在联同文宗诛除权阉事败后被杀。李珏被任命为太子李永的老师,但官署设在洛阳,后又任河南尹。837年,李珏好友李固言为相,召李珏回长安重任户部侍郎。838年,由于李固言推荐,李珏和杨嗣复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担任宰相,李珏仍然担任户部侍郎。
拜相
李珏拜相后,同为宰相的陈夷行鄙视他,请求辞职,但文宗没有接受。当杨嗣复请求把被流放的李宗闵迁到距京城更近的地方后,陈夷行和另一宰相郑覃都表示反对。从此,杨、李和陈、郑之间常有争斗,这使得文宗很难对他们的提议做决断。文宗喜好诗文,想把太学建设成专门研究诗文的机构,李珏反对,指出流行诗歌虽然高雅,但华而不实。文宗最终没有实施这项计划。
839年,发生了一场大论战。当时,文宗表扬判度支杜悰的才干,杨嗣复、李珏推荐杜悰任户部尚书。陈夷行认为此事应由皇帝自己决断。李珏则指出陛下既然任用了宰相,就不该怀疑。后来杨嗣复为此数次请辞,结果却是陈夷行和郑覃被剥夺了相位。后来李珏还向文宗指出德宗晚年喜欢聚财导致小吏得以勒索,是弊政;当文宗提出要减轻税负时,李珏表示赞同,并引用唐太宗的例子。文宗对李珏的建议很欣赏,封他为赞皇县男。
838年太子李永去世后,得宠的杨贤妃推荐皇弟安王李溶为皇太弟。文宗就此咨询宰相时,李珏反对。839年末,文宗立敬宗子陈王李成美为太子。
840年春,文宗病重,命宠信宦官刘弘逸、薛季棱召杨嗣复、李珏入宫,将李成美托付给他们。但权阉仇士良、鱼弘志反对李成美继位,不顾李珏阻拦,矫诏重新废太子为陈王,立文宗的另一皇弟颍王李瀍为皇太弟。文宗不久驾崩,李瀍继位,即唐武宗。在仇士良敦促下,武宗命李溶、李成美、杨贤妃自杀。
唐武宗时期
在计划安葬文宗时,李珏因疏忽被下狱。文宗的棺椁在送往陵墓的路上因路面有凹坑掉了轮子,武宗怪罪李珏,将其罢相。李珏改任太常卿,京兆尹敬昕贬为郴州(在今湖南郴州)参军(据说是因为武宗得知李珏和杨嗣复不支持他继位,所以罢黜了他们)。武宗很快召回李党领袖前宰相李德裕,任命为首席宰相。李珏被送出长安任桂管观察使和桂州刺史。
与此同时,仇士良深恨刘弘逸、薛季棱,不停弹劾他们。841年,武宗相信仇士良的弹劾,命二人自杀,派宦官去桂州和潭州,命李珏和正在担任湖南观察使的杨嗣复自杀。杜悰劝武宗不要轻杀大臣,李德裕、再次拜相的陈夷行和其他两位宰相崔珙、崔郸也都恳求。武宗宽恕了他们,留下了他们的性命,改为远放。李珏被流放到昭州(在今桂林)。
唐宣宗时期
846年,唐武宗驾崩,皇叔唐宣宗继位。唐宣宗不喜欢李德裕,将其贬出京城,而把被武宗贬斥的宰相牛僧孺、李宗闵、崔珙、杨嗣复、李珏调近京城。李珏最初改任郴州县令。848年,李珏回到长安再任户部尚书,后又任河阳节度使、吏部尚书,最后任淮南节度使,封赞皇公。852年或853年,李珏去世,赠司空,谥曰贞穆。
子
李阶,度支判官兼殿中侍御史
李弱翁,盐铁判官兼监察御史
李谱,字昌之,兖海从事、校书郎
李愈,密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