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悠夕╰ 发表于 2013-7-11 23:45:45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一、社会概况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制度转变为封建制度的一个转变时期。土地成为农民的私有财产,个体经济发展,地主阶级逐渐出现。    在教育方面,创立了“私学”,地主阶级也开始在政治上活跃了起来。    商业的迅速发展,使得许多城市逐渐成为当时的商业中心。交流方面,各个民族已经逐步的融合,并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在音乐上也互相影响,各个地区和民族共同努力,推动着音乐艺术发展,民间音乐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西周初期的礼乐制度逐渐衰落。在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不同阶级的人们展开了政治改革运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春秋时期出现了历史上第一部拥有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    乐律方面产生“三分损益法”,标志着音乐艺术发展程度加深,为以后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礼崩乐坏    当年周朝建立礼乐制度是用来对当时等级制度的一个强调和巩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这种制度过于僵硬化,仿佛只有一些教化意义,还有宣扬道德。从直观的方面来说,的确是由于周王对王权的控制十分地缜密而使这种制度延续下来的。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争霸发生了,相比前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之下,礼乐制度自然随着西周的衰落甚至灭亡而逐渐消失——很显然,礼乐制度是不可能适应的了当时的状况和战争生活的,因为社会性质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在那个时候,社会生产力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奴隶制发生动摇,呈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势。当然,西周时期的一些经典著作和乐工们都出现了大量流失的情况。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典故——“王子朝奔楚”。周景王的长子发动了四年的战争,失败后便逃往楚国拱手称臣(自然也携带了大批的著作或乐工们)。这样扩大了文化传播的途径,我们将其称为文化下移现象。八佾舞于庭: “天子八佾,诸侯四佾,所以别尊卑。”                                    ——班固《白虎通·礼乐》 “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周礼·春官·大司乐》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鲁哀公时,礼崩乐坏,乐人皆去。”                           ——《十三经注疏·论语》    郑卫之音的产生也是属于礼崩乐坏的一部分。而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研究者,因为自古以来褒贬不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郑卫之音得到了大多数人民乃至统治阶级的喜爱,可见其影响力和感染力。那么什么是郑卫之音?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郑卫两国,其实就是原商朝移民聚居区,也就是说,郑卫之音是殷商时期遗留下来的音乐,是当时的民间音乐。至于为什么它会那么的受欢迎,应该是因为它的内容多以男女情歌为主,旋律十分华美,带有“邪”的色彩。                “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魏文侯            “听古乐,则唯恐卧。” ——《礼记·乐记》   可见,其吸引力超过古调雅乐。可是,孔子的音乐背景是比较正统的,他自然是反对的。 “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论语·阳货》     礼乐制度被破坏可以说是利大与弊。因为这样可以让更多的民众得到享受音乐的权利,才能更加贴近民间,从而也相应的会促进民间音乐的发展,使得其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民歌(1)“采风”制度    在周朝的音乐历史中,有一种收集民歌的制度,就是“采风”。采风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民歌来观察人民的反映和对统治者的情绪,是属于统治的一种工具。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加强思想控制,让一些反映人民生活的民歌笼罩在封建思想的阴影下;另一方面,通过统治阶级对“采风”采取了主动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保存和传下不少的优秀诗歌,其中也有揭露统治阶级的内容。总之,在歌曲继承和发展上也是有一些贡献的。(2)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孔子所编,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最初是配乐的歌词,它保留着古代歌、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通过对周朝收集的三千多首诗歌的采访和核对,在公元484年,编成的这部包含305首歌辞的精选和歌辞——《诗经》。注意:孔子是属于“士”的阶层,所以会有它的阶级局限性。一共可分为三类:·风:地域:黄河流域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四省以及长江流域的湖北省和四川省东部。时间:周初到春秋中期(公元前1066—前570)内容:大部分是民歌,全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有一定的民主性和现实性。·雅:作用:贵族文人抒发思想感情的作品。内容:反映现实,同情人民,暴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颂:作用:宣扬君王的文德和武功,强调祭祀。内容:描写农业生产,粉饰太平。   总之,《诗经》拥有着完整的结构和丰富的音乐形式,因为它有阶级局限性,所以它从思想和行为上都是维护剥削阶级的。 (3)屈原——《楚辞》 地域:我国的南方介绍:是一部诗歌集。全书以屈原为主,其余都是承袭他的体裁,模仿他的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代表作是《九歌》,最能够体现楚辞特点的作品,而且都是来源与人民。《九歌》分为:《东皇太一》——叙述祭天神的排场《云中君》——祭女性的云神的歌《湘君》——祭《湘水》男神的《湘夫人》——祭《湘水》女神的歌《大司命》——祭主寿命的男神的歌《少司命》——祭主寿命的女神的歌《东君》——祭太阳神的歌《河伯》——祭男性的河神的歌《山鬼》——祭女性的山神的歌《 国殇》——赞颂阵亡烈士的歌《礼魂》——祭祀结束时所唱的歌    楚国民间相信鬼神,有祭祀风俗,所以《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祀鬼神的舞曲改编的。至此,两种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南北相交辉映成趣。 (4)说唱音乐的远祖——《荀子·成相篇》    荀子是赵国人,代表作有《乐论》。成相中的“相”本来是指舂米或筑地劳动时所唱的歌,也指作为艺术歌曲表演时,每人拿一根几尺长的粗竹筒顿地发声伴唱。这种竹筒也被称为“相”,或“舂牍”,即以象征舂米的杵,又是击节伴唱的乐器。而“成相”是一种唱诵文体,也叫“打相”,而成相篇是模拟民间音乐的形式并将它填词的长诗。内容是引述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宣扬治国之道。特点是每章都以“请成相”三个字开头,采用三,三,七,十一的句法结构。(5)《乐记》   公孙尼子的作品,这部作品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音乐美学理论专著。它的内容是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是我国音乐文化的宝贵遗产。现存的十一篇有:                      《乐本篇》                      《乐论篇》                      《乐礼篇》                      《乐施篇》                      《乐情篇》                      《乐言篇》                      《乐象篇》                      《乐化篇》                      《魏文侯篇》                      《宾牟贾篇》                      《师乙篇》    这本书涉及到艺术的本质,起源,功能等多方面领域,音乐美学思想很丰富:1音乐与客观事物的联系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大体上就是说,人的思想感情很容易受到客观事物的影响。2 音乐与社会的政治关系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木,声乐之道,与政通矣。”                              ——《乐记·乐本篇》    音乐和政治是息息相关的。3 音乐与政治标准,艺术标准的关系“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这是一个原则和标准。“德”是德音,也就是合乎于礼乐,只有这样才是“乐”。4 音乐的阶级化“是故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饬过,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                                     ——《说苑》    体现出了音乐的阶级性,为统治阶级服务。音乐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工具。《乐记》里的音乐思想和孔子如出一辙,“尽善矣,又尽美也”是儒家的美学思想追求的最高境界。四、音乐生活夔: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钢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附石,百兽率舞。” 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薛谭、秦青: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列子·汤问第五》 师襄、师涓、师旷——琴的演奏技术得到提高。夸爬:“夸爬鼓瑟而渊鱼出听,师旷鼓琴而六马仰秣。”                           ——《荀子·劝学》俞伯牙、钟子期:优孟:《史记·滑稽列传》 五、统治阶级和音乐     虽然这个时期的音乐活动很丰富,但是统治阶级仍然重视和祭祀有关的音乐,仍然是重视雅乐的,仍然是重视古代乐舞的,仍然是重视音乐的等级制度的等等方面。钟和磐在乐器中倍受重视。有些统治阶级把音乐作为享乐,消除疲劳的工具。他们十分爱好当时的民间音乐,也十分提倡。    还有的统治者将音乐作为外交工具,从客观上来说是促进音乐交流,实际上加大了人民的负担。 六、乐器和乐律的发展 乐器:对新型乐器的记载——筝,筑和笛。筝是弹拨乐器,所用弦数比瑟要少。筑是用竹尺敲击发音的一种弦乐器。据记载,它在公元前第四世纪末已在齐国民间流行。笛是一种管乐器,据记载,在战国末之前就已流行。笙和竽是这个时期最受重视的乐器: “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                                              ——《韩非子》从这可以看出当时对竽的重视程度。 曾侯乙墓中的乐器:    1978年,湖北随县。编钟,全套编钟共64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状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每件钟均能奏双音。全套编钟有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的乐曲。为研究我国传统乐律学和音乐理论提供了可靠的资料。还有一些乐器:编磐,十弦琴,五弦琴,瑟,排箫,建鼓,小鼓等等。乐律: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三分损益法《管子.地员篇》是最早记载三分损益法的历史文献,三分损益法是按照振动体长度来进行计算的。管仲是这部作品的作者,管仲是用弦的长度“益一”和“损一”的方法往返交替,不断相生以求得各音律。旋宫理论——宫声可以在十二律间灵活流转。旋宫的方法在周带已经存在,战国的《礼记·礼运》明确提出旋宫的理论:“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调式的运用——战国时代,调式的运用已经很普遍。接近新音阶的音阶出现——通过春秋末期制造的编钟来看,新音阶在春秋时代已经出现。 七、音乐美学思想 这个时期的流派主要有儒家,墨家,法家三个。儒家学派:(1)孔子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音乐家。他深受礼乐教育制度是的影响。 ·主张实施“仁政”,他特别重视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用道德感化人的能力。 ·承认音乐有思想性和艺术性,认为真正感动人的音乐是真善美的结合体。·对乐曲结构的规律作了概括性的说明。·创办私学,促进文化下移。·反对带有“邪”色彩的郑卫之音,但对“思无邪”的郑卫之音,孔子是不反对的。在《诗经》中,他也收录了一些郑卫的音乐。 (2)孟子 从礼和仁的侧面来发展孔子的音乐思想,在审美和艺术特征上有创新。·乐者必须具备仁,表现仁德,以仁义,仁德为乐,至感情激荡,道德与善的艺术美。·人不应该只满足自己的欲望,强调社会责任感。·“仁者爱人”,艺术与道德的统一,道德充实了艺术的内容,艺术助长了道德的力量。·提出王应该“与民同乐”,和政治联系起来。·孟子只强调了音乐美感的共同性,普遍性,忽视了事物的个性差异以及战国时期阶级矛盾的冲突和变异。(3)荀子·在哲学上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一出生就是恶的,必须受过教育才能变善,用雅颂音乐来感动人们的善心。·娱乐是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音乐歌舞是娱乐的表现形式,是适应人的精神需要的产物。阐明了音乐歌舞艺术形式的必然性与存在的合理性。·音乐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改造礼乐,创造新的音乐作品。音乐必须随着时代前进而发展变化。    其实,在当今社会中,儒家思想还是能够作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而没有被毁灭,这也足以说明儒家思想对我国人文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墨家学派:墨子:·“兼爱,非攻”思想。·反对一切享乐音乐,应该从“仁之事者出发”。他认为音乐毫无价值作用。·认为歌舞音乐发展势必会影响生产劳动。可以看出,墨子不懂社会功能。·从表面看,墨子是把劳动人民的“利”看得太重了,那实际看,是为了当时快要崩溃了的奴隶制度大唱挽歌。 墨子的观点有一些局限性,他只会考虑到人民的利益,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却没有想到音乐对社会的用处和政治的功能性。 道家学派:(1)老子   ·主张“无为而治”,学说里包含朴素辩证法,这也是他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根源。   ·认为最完美音乐是听而不闻的,最大的形象反而无形。他认为“大音希声”是最高境界。   ·启迪人们从规律性和普遍性上去思考,透过纷纭复杂的艺术现象去把握艺术的本质和规律。(2)庄子   ·将音乐分为:天籁,地籁,人籁。   ·追求精神上的感受,“天人合一”,需要有一个物我双忘的,澄明虚静的心境。   ·人的心灵得到了彻底的自由和解放,“游心于物之初”,人就成了圣人。     道家学说最注重的是人的精神感悟,有些不切合实际。音乐是由人的意识或心灵所产生然后创作出来的,而道家的观点却忽略掉人的主观能动性。试问,如果把身体抛开,怎么样去传达音乐者的思想和心灵世界?    总之,我国音乐思想的产生早与春秋时期以至于更早于西方的一些学说,因此,我国春秋时期的音乐思想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大明提督 发表于 2013-9-2 21:51:20

受教了{:5_104:}

关哥 发表于 2013-9-8 19:54:30

有音乐么 我听听

shenmixiashi 发表于 2013-10-23 19:35:41

听君一席话 ,长见识了{:soso__4256125453331567419_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