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陶渊明田园诗的个性美和人格美
浅淡陶渊明田园诗的个性美和人格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出身于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但他年幼时,家庭已然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他曾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踏上仕途,出任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官职。但是在森严的门阀等级和黑暗的官场斗争下,他的愿望最终破灭,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成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千古隐逸之宗”之誉。虽然陶渊明在仕途上遭遇坎坷,但是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和洒脱自然、先儒后道的人格对后世(特别是唐宋)有着深远的影响。陶诗中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两晋时盛行玄言诗,思想内容空虚狭隘,浮浅乏味。而陶诗异军突起,平淡自然,为当时沉闷的文坛吹进清新的春风,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诗表现了淳朴的农村生活情趣,描写了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既表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又表现出坚决与污浊政治决裂的情操。他的诗描写乡居生活,讴歌劳动和躬耕自给,这些都是以前的封建文学中所没有的。下文将从几篇田园陶诗入手,谈谈其中体现的回归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个性美和淡泊宁静,质性自然的人格美。陶渊明在《归田园居·其一》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人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鸡鸣狗吠的白描,呈现出一幅农村恬静美丽的风景画,让人留连忘返,驻足神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已臻化境。诗人纯净的心地、平和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在一起,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充满欣然畅快之情。与之相对,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 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归园田居·其二》写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全诗用语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同时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带月荷锄归”,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诗人回归自然,享受田园的个性之美跃然纸上。 陶渊明本性自然,任性随意,不受拘束,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但是弃官归隐后,难免面临饥寒的困境。但是他以质性自然的旷达心境与修养,始终能冷静、泰然的看待身边的烦恼与困顿。《饮酒·其五》中写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居住人境,却未感到外面车马的喧闹,如此涵养为何?就在于“心远”,而此即是“遗世之情”,也是“千古名士的高人之恨”。质性自然,以道家的自然观配合儒家“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的理念,建立自然的人生观,顺应时代环境,而屈伸自如。因而固守穷节,平淡自得,追求人生乐趣。 南朝时期,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虽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隋唐时期,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许多诗人效仿陶令,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两宋时期,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确定。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而田园陶诗的回归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个性美和淡泊宁静,质性自然的人格美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不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打酱油的
咕叽咕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