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诸葛亮出祁山的战略意图和部署
诸葛亮出祁山的战略意图和部署〔按〕晓林先生极力推崇魏延偷袭关中的军事计划,完全否决诸葛亮出祁山的战略意义,然遍观其论述,始终是纯粹就计划言计划,根本忘记了军事手段服从政治目的的宗旨。那诸葛亮举一州之力,不顾劳民伤财,屡次兴兵北伐,其战略意图何在?而其所谓的“十全必克而无虞”的军事计划又如何?
一、相关历史记载。
《诸葛亮传》“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
《赵云传》“明年,亮出军,......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
《马良传》“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
《资治通鉴》“诸葛亮将入寇,与群下谋之,丞相司马魏延曰:......亮以为此危计,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始,魏以汉昭烈既死,数岁寂然无闻,是以略无备豫;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
二、出祁山的战略意图和打算。
蜀汉自夷陵战败,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其远景规划《隆中对》所确立的两大战略基石也已荡然无存,三分局面已定,而蜀仅占一州之地,疆域局促,人才凋零,若不能在人口资源和国土面积有所增改,结局就是坐以待毙,方向也是明确的,只能向雍凉发展。但以蜀汉之现状,实不宜就此与强魏作战略决战,若径出秦川,以关中的沃野千里和长安的西京地位,正处于曹魏神经的敏感点上,怎都会举国来援,关中决战避无可避。一方是外线作战,身处敌占区,外无援兵,补给困难;另一方却是战线较短,补给容易,增援很快,回旋余地很大。蜀汉纵是初战告捷,但杀敌一千,也要自损八百,又怎抵挡得住曹魏一波接一波的攻击,若真把机动兵力耗光,不说魏国反攻,谁敢保证孙吴不来个渔翁得利呢?
反之,若剑走偏锋,在曹魏不痛不痒或鞭长莫及的地方来上一下,壮大自己,同时又削弱敌人,而陇右正合要求,虽说是远了点,但敌人也不近,只要挡住敌第一波攻击,待其再次增援,也已站稳脚跟了。接着再移师河西、关中,以蚕食战术逐次推进,这才是诸葛亮(首次)北伐的战略意图和打算。当然,正如晓林认为,诸葛亮的后几次出兵,只是寄希望于万一,就没多大实际意义。
其实,蜀汉早有此计划,当年让马超领“凉州牧”,坐镇西陲,除稳定边界外,很大原因是想借其“神威天将军”的威名召抚诸胡,为他日出雍凉打好基础,惜其英年早逝,否则北伐先锋非他莫属。
三、战争的部署和进程。
诸葛亮经过多年治蜀(八年),并完成联吴和南征后,稳定内部,开始着手北伐,在汉中准备了一年,建兴六年(228年)春,扬声自斜谷道出秦川,以赵云、邓芝据箕谷,为疑兵,吸引魏关中部队,自统大军攻祁山,一切都在意料之中,魏军主力果被调在郿县,猝然间,陇右诸郡纷纷叛魏应亮,真是太顺利了!蜀军前锋甚至远抵安定,一下子占了大片地盘,平叛和安民,头绪颇多,但最关键的仍是挡住曹魏接下来的反扑。
魏国的反应也不慢,除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诸军,马上另派右将军张郃统五万中央机动部队增援,作为身经百战的将军,张郃一下子就看出整个战役的关键,只需拦腰截断,蜀军将前后失据,故率部直扑街亭。当然,诸葛亮也不是省油的灯,而且有所准备(这恐没人会怀疑,魏军增援可是常识),将手头上的机动部队(起码有3万)交给马谡统率,让其在街亭交通要道上固守,深沟壁垒,不与之战,待自己收拢余部,汇合回师的魏延前部,以优势兵力前后夹击,一举击破张郃。如此,可一战而定陇右。
然天不从人愿,马谡违亮节度,不守道口(也有人称守城),却置诸死地,远离水源,以致溃败,陇右得而复失;同时,赵云、邓芝的疑兵也因兵弱敌强,受到曹真攻击而失利于箕谷。诸葛亮进退无据,只好拨西县千余家,回到汉中。
四、战后总结和战役评价。
战后,蜀国也总结了此次出征的得失,该杀的杀,该贬的贬,该奖的也奖,然后诸葛亮给后主上疏曰:“...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明确指出此次战败的原因在于用人不当。
综观整个战役,蜀国先胜后败,但不能因此否定诸葛亮军事计划的完美性和可行性,此次北伐,根本就出乎曹魏意料,在战略上首先占据一“奇”;兵出陇右而不是关中,更是找准魏国的薄弱部位,战术上也占据一“奇”,失败原因不是战略计划和部署有问题,而是战术执行上的错误,倘马谡不违亮节度,或诸葛亮换王平、吴壹等当主将,恐结果会大不同,真正实力意义上的三分局面完全有可能实现。
五、几个历史疑点的解读(供探讨)。
⑴诸葛亮自建兴五年(227年)率诸军北驻汉中,却于六年春才开始北伐,时间间隔足足一年,他为何在汉中呆那么久?我的估计是诸葛亮抛不开两路夹击的老路子,在等待孟达响应,想以上庸代替荆州,来个小规模的两头蛇战术,至少可牵制荆宛魏军,搞得好还可引走部分驻守洛阳地区中央机动部队。
⑵《马良传》“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此处颇为可疑。按《魏延传》“五年,诸葛亮督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含义是不言而喻的,北伐时的先锋部队肯定是魏延,而马谡尚以参军身份随中军行动,关键是此时魏延是否在诸葛亮身边?我认为魏延应随前锋部队远在安定附近,否则诸葛亮再怎么欣赏马谡,也不可能抛弃自家硕果仅存的名将魏延(赵云不在),却让首次领军的马谡去面对魏国名将张郃,而此处马谡“统大众在前”只能说明是抵挡张郃的先头部队,诸葛亮自己收拢余部跟进,并非整个战役的先锋。另有资料说魏延因后路被断,率军绕道长城外而归,故部队虽有折损,但无功无过,没有受贬(我找不着史料证实)。
⑶诸葛亮为何“违众拔谡”呢?从“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可以看出,马谡还是颇有些能耐的,和诸葛亮的关系也很密切,当时诸葛亮带他到永安见刘备,应是想趁马良新丧向刘备推荐(还含几分安慰的意思)。但其最大弱点就是纸上谈兵,缺乏实践,可谁又是天生会打仗呢,若能常加予锻炼,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很可能成为一个不错的将领,可惜刘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的临终劝告,让诸葛亮束手束脚,既弃之可惜,又不敢放手使用,只好把他调在身边当参谋,连南征都不让他参加(要知他可担任过越嶲太守),恰是此时马谡提出了“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识见卓越,可谓正中孔明下怀,从此彻底把刘备的忠告不当一回事。当然若非机运使然,恐也不会一下子把他放在那么重要的位置,可谁让面对的是当代名将张郃!遍观诸将,魏延不在(?);吴壹虽很合适,但当时还未显露(书中记载,颇有事后诸葛之意,要不用宿将刘琰看看);王平大老粗一个,地位也不高,恐不好为帅,难道以高详之辈应付吗?事实也证明他扛不住,所以最后才出了昏招,想以马谡的才气、王平的稳重配合对付,当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人惟亲,或者说用人惟熟,也是其原因之一。
路过看看 回帖是一种美德 蜀汉夺取陇右五郡,或者能一举吞掉雍凉,也不见的能灭掉魏国,只能说成扩大版图。守住守不住还是个大问题。 若是关羽失荆州后,刘备趁曹丕称帝,起全益州兵马从汉中出发北上直取雍凉断魏国一臂,还是能办到的。徐图再进,对魏国的打击不小, 魏国南线又必须派重兵把守。 过来看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