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促使大明重修长城
http://www.lishi5.com/d/file/2011/10/25/2345f3879669ccb58c9d25c9d06c6c39.jpg明英宗朱祁镇公元1449年,明朝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三日一大早,河北境内,一大队人马正由宣府(今河北宣化)向明京师北京方向进发。这是一支明朝的军队,人数众多,将近五十万,旌旗蔽日,刀戈耀眼,声势极大。然而,这些明朝士兵看起来相当疲惫沮丧,似乎不但饱经风雨,更还有几分逃难的模样儿。宣府镇占冀州地,秦汉为上谷郡;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后晋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后,属辽国;金灭辽后,属金国;元朝时,属中书省上都路;明朝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属京师万全都指挥使司。宣府还是九边中最为重要的边防重镇。明朝建国之初,元朝残余势力远走大漠,为了防御蒙古的南下侵扰,明朝廷沿长城一带建立了九个边防重镇,即历史上所谓的“九边”,包括: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总共驻守有四十万军队。九边之设,使明朝北部边塞形成一条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广袤万里、烽堠相望、卫所互联的北方防线。九边之中,以宣府最为冲要,故有“九边冲要数宣府”之称(古时将府州县分为四等,重要关隘和要道边城称为“冲要”,列为第一等)。宣府的战略地位由此可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宣府镇更成为拱卫京师、防御蒙古军队南下侵略的咽喉要地。明人程道生在《九边图考》中称:“宣府山川纠纷,地险而狭,分屯建将倍于他镇,是以气势完固号称易守,然去京师不四百里,锁钥所寄,要害可知。”正因为宣府的关键位置,这一带曾经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据史书记载,仅明朝一代,宣府周边就发生较大战事五十余次。不过,自明朝建国以来,宣府一带便“不置府县,只遣将率士守护”,最初的居民早就被大规模地迁移到居庸关内,宣府实际上已经完全成为屯兵驻军的军事用地,广阔土地上少有耕地面积,水草肥沃处,均成为明军的牧场,用来养马放牧。只是,现在奔走在宣府土地上的明军,全然没有在自己家园的那种悠然,而只有惶然、惊恐清晰地写在每个人的脸上。有谁会相信呢,在这支声势巨大却又狼狈不堪的军队中,竟然就有堂堂大明帝国的天子——明朝英宗皇帝朱祁镇(英宗为他死后庙号,本书中按照惯例一律采用庙号来称呼皇帝,特意说明),而英宗身边的扈从人员无一不是当时声震天下的名臣,如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音yě,同野)、户部尚书王佐、大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副都御史邓棨等等。马车中的英宗朱祁镇虽然不像外面的士兵那般狼狈,但明显的兴致不高,这与他年轻而略显稚气的面貌很不相符。他觉得总有什么不知名的缘由,令他心中莫名其妙地恐慌。车里显得愈发憋闷起来,英宗忍不住掀开了车帘。随侍在车旁的大宦官王振立即会意地上前,安慰道:“陛下请放心,臣已经安排恭顺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率兵断后。我军兵强人众,谅瓦剌不敢追来。”年轻的英宗这才松了口气,稍觉安慰。他自孩童起就与王振在一起,他们之间的感情早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君臣之礼。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这一天,将成为朱祁镇人生中最漫长的一天。就在英宗朱祁镇一行急着赶路的时候,蒙古瓦剌(音la,同辣,清人称瓦剌为厄鲁特或额鲁特,或卫拉特)军队闻风追袭而来。英宗朱祁镇听到消息,惊慌失措,下令急退。英宗此时早已经忘记了,他这次率五十万大军出关,目的就是为了御驾亲征,与蒙古人金戈铁马地奋战一场,尝尝建功立业的感受,只可惜,出师未捷。明军后卫恭顺伯吴克忠(蒙古人,原名答兰)和都督吴克勤(蒙古人,吴克忠三弟)部负责断后拒敌。吴克忠部经历了长途辗转跋涉,早已经饥渴交加,疲惫不堪,士气极为低落,匆忙之间与追击而来的瓦剌主力交战。最可笑的是,大部分明军竟然不能熟练使用自己的兵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