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皓 发表于 2012-8-26 20:07:15

【杂谈】千古一相诸葛亮

近来又是三国热,网上解读三国的书很多。说实话,我也是前几年才开始看三国志这本书的。读过之后,深叹古人著史的用力之艰,用情之深。爱不释手,反复阅读之余,对这段历史也有了一丝的心领神会。就想写点什么出来。也算是阅读体会吧。
   我写这个东西的着眼点还是一般大众关注的部分,事实上我知道,历史的精髓不在主要人物身上,他的要义是整体的历程,而不是后人所关注的对关键人物的评价。我想一般读者也不会对此产生兴趣,何况我素来懒惰,很少执笔为文,也没有足够的才力来叙述历史,所以还是适可而止,就一些热点问题发表一点看法罢了。闲话少叙,进入正文吧!
   一、千古一相诸葛亮
   1、他与刘备的关系-相互利用
   说到相互利用,又些朋友会认为不恰当,“鱼水之情”是假的吗?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推一推。先说诸葛亮,他需要刘备,诸葛亮自幼很有抱负,常自比管仲、乐毅,我想大家都知道这两人是什么人。他实际上是抱利器而无所施。而在他成年之后的建安初年,真正的英雄也所剩无几了。刘表显然不能跟,因为他根本不想建功立业,而孙权和曹操方面的人很多,他一个新手,估计也轮不着自己施展才华,而刘备的情况正合适。他从中原流落荆州后,急需人才辅佐,求贤如渴那是肯定的。可既然诸葛亮知道刘备缺人,为什么不主动投奔呢?这就显出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在任何场合,重要人物总是最后出场,因为他需要铺垫。他就是要等刘备来请他。一来看看他的诚意,二来这一请,将会使自己的刘备军中的威望立即提升,不必再从小喽罗干起,自己的才华能尽快得到施展。所以我们看到,诸葛亮费了好大的心思来实现他的计划。他住的隆中,既离荆州重镇襄阳很近,而又有一段距离,既在士大夫们关注的范围之内,而使刘备找起他来不太麻烦。而且还必须让好友徐元直抽空给敲敲鞭鼓。三顾茅庐的事情,在后汉时代也算得上是一件稀罕事,一般的名士,请一遍基本上就来了,象必须请三遍的这种事,一般是发生在秦汉以前,这种效法古人的行为确实是一件令人惊叹的事。但诸葛亮就是要刘备和他一块来演这出戏。以便给三分天下拉开序幕。
   这事想得有点危险,如果刘备要是不干,那可就闹了笑话了。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胆量和他的勇于超越时人的精神。其实仔细想来这事真不用担心。从刘备方面看来,诸葛亮也是非得不可,这是出于一种现实的需要。在中原反复撕杀了这么多年,人到中年,最后弄得个寄人篱下。刘备也看出来了,论品行,他比那些中原豪杰都强;论为人处事,他更是出了名的谦恭下士;论武力,他也不是很逊色。论地盘势力,他也不是没有发达过,徐州的事情就是明证。他想不明白的一点是:为什么我这么出色,而且是汉室遗胄,为什么会屡屡输给曹操、吕布、袁术这些品行不端的人呢?经过这么多挫折,他终于想明白了。论武力,他不如袁术、吕布、公孙瓒狠,论人才,他不如曹操、袁绍的多,因为他名望太低。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最终能在北方成事的,肯定是袁绍和曹操,因为两人手下的人才最多。而二人无不是从困穷到发达的,人才,才是造成霸业的根本的因素。所以来到荆州的这七年,刘备把主要的精力都用于结交本地士人方面。战事一有缓和,他就经常往襄阳跑,以增加与荆襄名士相处的时间。而这些人当中,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卧龙先生诸葛亮,无疑是他最感兴趣的人物。如果能请到诸葛亮,那么就会把荆襄人士聚集到他的大旗之下。诸葛氏家族虽然是因为避难寄居他乡,但实力却不容小看,且不说他的祖上前汉名臣司隶校尉诸葛丰,就说现在的诸葛家的关系网,那就不是一般人比得了的。首先说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与刘表关系不错,曾被委任为豫章太守。大哥诸葛瑾,早年曾游历洛阳,尽与天下名士交接,名气不小,此时他已带着全家东游吴越,成了孙权的坐上宾。诸葛亮的最小的姐姐,嫁给了当地名士庞山民,也就是庞统的叔叔庞德公,而庞德公又与水镜先生司马徽,卧龙、凤雏之名就是司马徽给取的。而司马徽又与南阳大儒宋忠认识,而宋忠又是刘表的座上宾。关系网的复杂,真是令人叹为观止。除此之外,他的岳父黄承彦也不是等闲之辈。所以,诸葛亮想不火都难。而他自己又刻意保持的这种高姿态,更会给人以高士的印象。所以刘备三顾茅庐,那是必须的,非常的值得。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一切,诸葛亮到来之后,荆襄地区的人才基本上是倒入了刘备这一方,而不是实力更胜的孙权和曹操。赤壁之战后,刘备尽管没什么地盘,但是大量的荆州士民还是络绎不绝地投到他的阵营里来。最终使刘备在荆州站稳了脚跟,打下了三分天下的基础,这些事情,与诸葛亮未必没有关系


2、他与刘备部将的关系
  
   近来又有一种说法,说诸葛亮谋杀了关羽。主要的根据就是219年关羽荆州失利时,蜀军没有救援。我想这中说法只是一种猜测,大有冤枉诸葛亮之嫌。从207年他投效到刘备手下,一直到223年刘备故去,这十六年中,刘备阵营能说了算的,只有刘备本人,刘备是一代枭雄,他驾御人才的能力特别强,我们从史书上看到,在刘备在世的时候,诸葛亮一直就不出彩。因为刘备的能力太强了,主要的军事计划都是他亲自制定,并身体力行地付诸实施的。诸葛亮不过是辅助帮忙而已。他只负责干活,出主意,并不是真正的决策者。关羽的忠诚是经过考验的,而诸葛亮只是一个后来者。刘备得到诸葛亮,确实是如鱼得水,二人真是如史书上说的“情好日密”,使得关、张二人吃起了干醋。要换了别人可能就得在内部闹将起来。但事实上却没有发生将相之争,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诸葛亮。我们知道,关羽、张飞都不是什么好脾气,一个是矜而自大,一个好鞭挞健儿。但诸葛亮就能在刘备对他的宠信之下,与此二人搞好关系。这就不能不提起诸葛亮身上的非常大的长处,也是我们中国人非常看重的一个方面,就是做人。诸葛亮在乱世中长大,他非常精于为人处事,时人对他的评价是“正而有谋”,这个“正”字不是白说的,通常我们会觉得,一个能力很强的人会在为人上有瑕疵。一般是这样,但也有例外的,诸葛亮就是一个。真实的诸葛亮的为人,与三国演义上所写的差距很大,他不是一个爱乱使小计谋的人,也不是一个记仇的小心眼的人,他的为人更象是我们中的一般人,非常的踏实,不是乍乍呼呼的那种人,他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很稳妥,与人相处时非常小心,这是他的一种人生的价值观,做得大事的人,必定是很会做人的人。刘备得势之后,他手下的优秀人才太多了,要想击败别人成为佼佼者,除了能力过人之外,还得在为人处事上下足功夫,诸葛亮的品行是西蜀朝臣中说不上最好,但也是数一数二的了,他的品行,与他的才能,是成正比的。所以最后能成为蜀国的宰相,成为被刘备寄予厚望的托孤之臣。在西蜀,他没有一个仇人,与谁的关系都好,他的这种良好的品格,使他在蜀国成为众望所归的人物。由于他的处事都是出于公心,就是那些曾经被他以国法处置的人,也不恨他。李严就是一位。他因没有及时送达粮草并矫诏被诸葛亮贬为庶人,后诸葛亮死后,他叹息道:吾终为左衽矣!因为他知道,只有诸葛亮,才了解他的才能,诸葛一死,没人欣赏,他再也没有报效国家的机会了。另有一例就是魏延。北伐后期,五虎上将全部死尽,魏延成了蜀军的主干。常常居功自傲,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甚至对诸葛亮有时也缺乏恭敬。谁都知道这人不好惹,躲得远远的,唯有行军长史杨仪不服,二人屡屡发生口角,当时就有人建议把这两人同时废了。诸葛亮从大局着眼,认为二人都是人才,一个能带兵打仗,一个能处理公务。每相容忍。他的种种举动,成为继任者学习的榜样,蒋琬、费祎的处事方式,有诸葛亮的影子,以后西蜀出现被东吴人士称为”蜀政之美“的局面,也就不足为怪了


3、他忠于刘禅吗?—九锡事件和前出师表
  
   我们这里所说的九锡,不是什么具体的物件,而是一种礼遇,天子对有功大臣的特殊的礼遇。接受这种待遇之后,还会有天子赐给的其他的东西。比如车、钺、衣服、侍卫等等标志自己的新身份的东西。在三国历史中,有两人接受过这种东西,就是曹操和司马昭,于是乎有人就按照二人的作为来说明,诸葛亮也想篡权当皇帝,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受九锡和当皇帝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准确地说,受九锡之后得到的爵位是“公”,就是西周时期的那个公、侯、伯、子、男的公,如果一个人想皇帝的话,还得继续进封为王,就有了继承皇位的资格了。曹操和司马昭都是把自己弄成王之后,再把王位传给儿子,然后由儿子完成改朝换代的过程的。因为诸葛亮集有记载,李严曾经给诸葛亮写信,要他接受这个东西(九锡),被诸葛亮一口回绝了。这里可以引用一下这段话:“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足下方诲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东方下士,误用於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 文言文并不是很难懂,一般读者都可以看出,诸葛亮并没有什么篡位的心思。这只是他应付李严说的一句随便的话。他说得很清楚,现在国家衰弱到了极点,请他不要再完这种游戏。等我们收复中原,返帝于旧京,到那时,就是皇上给我们每人封王,那也没什么不可以。这话说得在理,而且是有历史的依据的。西汉建国初期,刘邦就封了九个功劳最大的功臣为异性王,没什么不妥当。这种封赏,本身是符合历代封建王朝崇尚的西周的制度的。武王灭商后,就把商朝大臣、本家子弟、主要功臣,封到各地藩屏王室。所以诸葛亮这句话,即使是真的,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何况,他根本没那个意思。所以篡夺皇位一说,基本是不成立的。
   又有人问了,他虽然没有篡夺皇位的野心,有没有挟持朝权,威胁甚至是架空刘禅呢?先从刘备托孤说起,223年刘备病倒永安,对诸葛亮交代后事时,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就是这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而后惶恐的诸葛亮马上跪地呜咽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大家要知道,当时并非只有他们两个人在场,李严也在。有了这句话,后人就顺理成章地以为是刘备对诸葛亮不放心,实际上政治人物的话最难琢磨,刘备是真有这个意思还是一种权术,要诸葛亮发下誓言,这谁也说不清。但我们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刘备是把诸葛亮拿得死死的。只要他活着,诸葛亮就是一个既勤快又听话的公务员,但是他死后,这种情形还能持续吗?可以肯定地说,刘备知道自己的儿子没出息,负责他也不会叫他看汉书、诸子、六韬、商君书 等等增益智力的书了。他还让诸葛亮写了点东西给他,叫他好好的读。这就说明,他知道,以刘禅的能力,根本驾御不了诸葛亮。所以,他盼望的最好的结局,就是诸葛亮仍能象他在世一样来侍奉新皇帝。刘备的意思我们知道了,诸葛亮也发了誓了,那我们就看看诸葛
  亮,是不是言行一致。
   最能引发联想的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前上的那篇出师表,我想大家在中学都学过,我们从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焦急的心情和拳拳忠心。但最近又有人议论了,诸葛亮是在训刘禅。因为文中说得都是宜怎么样,不宜怎么样一类的话。给人看上去就象是父亲教训儿子。这就说明诸葛亮已经控制了整个蜀国朝廷,架空了刘禅,故而他可以这样随心所欲的训斥他,并代替他做出人事安排。这话从某中情形说也对,诸葛亮确实是训教刘禅,但我们也应该反问一句,是不是皇帝就不能被人训?实际的情况是,在当时是可以的。有三个理由,第一:诸葛亮是相父,刘备也给刘禅留下遗言,要他父事丞相。这是刘备的意思,他知道儿子不开窍,要诸葛亮好好地教他。第二:诸葛亮的这种做法,是有经典的依据的,源于论语中的一篇,叫“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曾经训斥冉有、季路说:颠而不持,危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辅佐天子处理百事是宰相的责任,东汉的名臣袁安、杨赐都是这么做的。皇帝身上有任何过错,身为三公宰辅必须劝谏,不能置之不理。所谓“致君于尧舜”说的就是这个,开始是上表劝告,皇上不理接着上,最后皇帝溺于佞臣实在不听,就自杀以劝君。诸葛亮自然不用自杀,但有些事他必须点给刘禅,告诉他他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否则有国破家亡的危险。我们知道刘禅真是一个笨人,后来解赴洛阳时,司马昭对他做了全面评价: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说得很明白,他不通人情世故。一点人情事法都不懂的人,是不能够坐朝理政的。诸葛亮不想废他,但他要是不教他,那就是失职。丢的是他诸葛亮的脸,并且受损的是整个国家。第三:在明清以前,君主和宰相是分权的,基本上是各持一半。我们上过的历史课,写到明清历史时经常有这么一个标题,就是:君主专制集权的加强。说的就是,在明代以前,不是君主一个人说了算的,宰相的权利很大,即使是秦始皇、汉武帝这样的一代雄主,做事的时候,也得和丞相商量商量。汉时有一个官职,位在三公之上,叫太傅。不长设,一般皇帝年幼或不懂事的时候,经常会设置这么一个职位。他的责任据后汉书上说,是四个字:善导皇帝。诸葛亮所在的三国时代,太傅没有哪一个不是象诸葛亮这么干得,甚至比他更过分,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妥当。比起司马懿对曹芳,诸葛恪对孙亮,诸葛亮对刘禅温柔多了。
   况且我们纯粹从文本上看前出师表,诸葛亮的关切多于责备,感情多于训诫。联系他后来的所作所为,无论是军事行动还是朝政处置,无不是先启而后行。实在看不出有什么专制朝政的意思,虽然事实上蜀国的事情是他说了算,但他对刘禅,还是恭敬的,不越权的,因为他是辅弼之臣。在以后的时代,少有诸葛亮这样在品行、能力方面都杰出的人,但我们也应该知道一位阿拉伯历史学家的话:一个人象他的时代,超过于象他的父母。在这个时代没有的人,不一定在那个时代也没有。

常山真定人 发表于 2012-8-26 20:24:55

俺是丞相{:5_113:}
诸葛亮~~~~~孔明~~~~~~~

醉文化 发表于 2012-8-26 20:32:00

常山真定人 发表于 2012-8-26 20: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俺是丞相
诸葛亮~~~~~孔明~~~~~~~

好吧,我就不说你什么了,你自己都写着呢,常山真定人。是赵云好不好。诸葛亮上山东琅琊人好不好?
话说看我的称号吧,天下第一幕僚,这也可以说诸葛亮,所以..............................................................
我才是诸葛亮!!!嘎嘎{:soso_e116:}

常山真定人 发表于 2012-8-26 20:34:05

醉文化 发表于 2012-8-26 20: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吧,我就不说你什么了,你自己都写着呢,常山真定人。是赵云好不好。诸葛亮上山东琅琊人好不好?
话说 ...

幕僚~~~~~~
努力吧猪哥亮

醉文化 发表于 2012-8-26 20:37:22

常山真定人 发表于 2012-8-26 20: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幕僚~~~~~~
努力吧猪哥亮

努力吧赵晕子聋

AKF 发表于 2012-8-26 20:41:24

前两天在版上看了某篇黑诸葛的文章
顿觉脑门充血

今见版主此文,总算觉得宽慰

__那时候的我 发表于 2012-8-26 21:25:50

{:5_121:}刘备总结的不怎么样啊 刘备占领徐州的时候 曹总的势力差点就要挂了 刘备不懂战略

暗夜寻梦 发表于 2012-8-27 03:23:40

诸葛亮 他的故事很难理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杂谈】千古一相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