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闊音樂會 发表于 2012-7-20 00:20:42

战国时期—人物资料 慢慢上传

本帖最后由 拉闊音樂會 于 2012-7-20 00:24 编辑

东周范围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至秦朝灭亡(前206年),参考多本史料,依照国别分类,并附录记载该人物的文献出处(君主除外),部分文献如《史记》、《战国策》则会作个简称
天子
[*]周贞定王介
[*]周贞定王(卒于前441年),姓姬,名介,中国东周君主,在位28年,谥号贞定王。他是周元王的儿子
[*]《史记·周本纪》中周王介被称为定王,与周定王瑜同谥,黄式三认为此处史记是沿袭了《国语》的错误记载。黄式三认为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按照《世本》和《史记》等称周王介为贞王或定王的记载,臆造了周贞定王的称谓,司马贞《史记索隐》就对皇甫谧的做法提出批评。而后世学者多从皇甫谧,黄式三认为应该根据《国语》韦昭注和司马贞《史记索隐》的说法,而称周王介为周贞王。公元前453年,晋国三家大夫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同攻灭了另一贵族智伯。
前任:
周元王周天子
前468年—前441年继任:
周哀王



周哀王(?-前441年),姓姬,名去疾,中国东周君主,为周贞定王长子。前441年即位,《史记·周本纪》称哀王在位仅三个月,为弟叔袭杀害,谥号为哀王。
《搜神记·卷六》记载周哀王八年郑国一妇女共生育四十个子女,其中只有二十个长大成人。哀王九年,晋国有头猪生了个人。

前任:
周贞定王周天子
东周第18代
前441继任:
周思王


周思王(?-前441年),姓姬,名叔袭,中国东周君主,为周贞定王之子,周哀王之弟。前441年,叔袭杀害周哀王即位,为周思王;在位仅五个月,八月又被弟王子嵬所杀。
前任:
周哀王周天子
东周第19代
前441继任:
周考王


周考王(?-前426年),又称周考哲王,姓姬,名嵬,为中国东周第十九代国王,在位15年,为周贞定王之子、周哀王与周思王之弟。


前441年,姬嵬杀害周思王自立,是为周考王,以前440年为考王元年。前440年,周考王封其弟姬揭于河南(王城),是为西周桓公。西周桓公死后,子威公立。惠公继承威公之位,在周显王二年(前367年)又封少子姬班于巩(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史称“东周”。此时周朝领土内再分出“西周”、“东周”小国,周朝的领土便更为缩小。周考王时期处于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之间,或战国初期。前426年周考王死去,其子姬午继位,是为周威烈王。
前任:
周思王周天子
东周第20代
前440-前426继任:
周威烈王


周威烈王(?-前402年),姬姓,名午,为周考王之子。周考王十五年,崩,周威烈王即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三家分晋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紧接着是战国时代的来临,本年也是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的起点,司马光还为三家分晋一事发表长篇的感言。二十四年(前402年),病死。葬今河南省洛阳市。其子骄继位。
前任:
周考王周天子
东周第20代
前425-前402继任:
周安王




拉闊音樂會 发表于 2012-7-20 00:26:28

本帖最后由 拉闊音樂會 于 2012-7-20 00:33 编辑

周安王(?-前376年),多字谥为周元安王,姓姬,名骄,为周威烈王之子。安王元年是前401年。安王十六年(前386年),周安王承认齐国大夫田和为齐侯。二十六年(乙巳,前376年),姬骄病死,庙号安王。其子姬喜继位。
前任:
周威烈王周天子
东周第21代
前402年-前376年继任:
周烈王


周烈王(?-前369年),又称周夷烈王,姓姬,名喜,中国东周君主,在位7年。他是周安王之子。周烈王在位期间,秦献公迁都栎阳(今陕西省临潼市),开启秦国强盛的序幕。周烈王五年(庚戌,前371年),秦献公发兵攻占韩国六座城市。烈王六年(前370年)齐威王朝见周天子,威王贤名更盛。
前任:
周安王周天子
东周第22代
前375-前369继任:
周显王





拉闊音樂會 发表于 2012-7-20 00:33:25

本帖最后由 拉闊音樂會 于 2012-7-20 00:49 编辑

周显王(?—前321年),又称周显圣王或周显声王,姓姬,名扁,中国东周君主,在位48年,为周烈王之弟。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发生桂陵之战,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发生马陵之战。
前任:
周烈王周天子
东周第23代
前368-前321继任:
周慎靓王


周慎靓王(“靓”,拼音:jìng ,音同“净”;?—前315年),姓姬,名定,一名顺,中国东周君主,在位6年,为周显王之子。当时战国七雄为了壮大自己,各自找寻盟友,有不少弱小的国家联合起来对抗一个强国,称为“合纵”,以苏秦为首;也有一些强国相互结合,攻打较弱的国家,称为“连横”,以张仪为首。前316年,秦军攻灭了巴、蜀两个小国,大量移民巴、蜀,占有对抗长江中下游的楚国的战略优势。前315年,周王定病死,谥号为慎靓王。
前任:
周显王周天子
东周第24代
前320-前315继任:
周赧王


周赧王(“赧”,拼音:nǎn;?—前256年),姓姬,名延,或名赧,皇甫谧说名诞。《竹书纪年》作周隐王,为周慎靓王之子。据传即位于前314年。在位59年,是周朝在位最长的君主。但他在位时期,周王室的影响力仅限于王畿(现在的洛阳附近,当时是周的首都)。早在他的祖父周显王在位期间,秦国的势力迅速膨胀,以西戎霸主自居。王五十九年,驾崩。是年,秦迁九鼎,占王畿,灭东周。注:赧王,《纪年》作隐王。赧王,史文常作王赧,《史记》误为谥号。
秦国/秦朝
君主
[*]秦厉共公
[*]秦躁公
[*]秦怀公
[*]秦灵公
[*]秦惠公
[*]秦出公
[*]秦献公师隰
[*]秦孝公渠梁
[*]秦惠文王驷
[*]秦武王荡
[*]秦昭襄王稷
[*]秦孝文王柱
[*]秦庄襄王子楚
[*]秦始皇帝政(26年之前为战国,称“秦王政”,26年起为秦朝,称始皇帝)
[*]秦二世胡亥
[*]秦三世子婴
公族
[*]秦昭子,秦怀公太子(《秦本纪》)
[*]公子虔,太子傅(《商君列传》)
[*]公孙贾,太子师(《商君列传》)
[*]公子少官(《秦本纪》)
[*]蓝田君秦子向(古本《竹书纪年》)
[*]公孙壮(古本《竹书纪年》)
[*]樗里疾,惠文王异母弟(《樗里子列传》),秦惠文王至秦昭襄王初年主要将领,昭襄王初年一度为相,为人贤且有智。
[*]公子桑(《六国表》,《张仪列传》作公子华,注作公子革)
[*]公子繇(《张仪列传》)
[*]公子通,惠文王子(《秦本纪》、《华阳国志》)
[*]秦悼太子(《秦本纪》)
[*]桑君(《六国表》)
文官
[*]司马唐(《吕氏春秋》,《淮南子》、《汉书。古今人表》作司马庾)
[*]庶长鼂(《秦本纪》)
[*]庶长国(《秦本纪》)
[*]监突(《吕氏春秋》)
[*]公孙鞅,即商鞅(《商君列传》),亦为当时主要将领
[*]景监(《商君列传》)
[*]甘龙(《商君书》、《秦本纪》)
[*]杜挚(《商君书》、《秦本纪》)
[*]祝欢(《商君列传》)
[*]张仪(《张仪列传》)
[*]公孙衍,后奔魏(《张仪列传》)
[*]史定,史官(《吕氏春秋》)
[*]甘茂(《甘茂列传》),秦惠文王和秦武王时主要将领。
[*]乐池,为相(《秦本纪》)
[*]泠向(《秦策一》)
[*]陈轸(《陈轸列传》)
[*]左成(《秦策二》)
[*]陈壮(《六国表》)
[*]共立(《韩非子》)
[*]公孙竭(《吕氏春秋》)
[*]张若(《华阳国志》)
[*]屈盖,相秦(《秦策》)
[*]李仇(《秦策二》)
[*]冯宜(《秦策二》)
[*]李酰(《扁鹊列传》)
[*]行愿(《韩策》)
[*]庶长壮(《六国表》)
[*]范雎
[*]吕不韦
[*]李斯
武官
[*]胡苏,一作苏胡(古本《竹书纪年》)
[*]右主然(《吕氏春秋》)
[*]菌改,即庶长改(《吕氏春秋》、《秦本纪》)
[*]章蟜(《六国表》)
[*]庶长操(《秦本纪》)
[*]公子卬(《六国表》)本魏国人,秦孝公数与卫鞅战,为卫鞅所欺。惠文王初年为秦将。
[*]司马错(《张仪列传》)
[*]横门君(《秦策一》)
[*]魏章(《秦本纪》、《樗里子列传》)
[*]田真黄(《华阳国志》)
[*]都尉墨(《华阳国志》)
[*]到满(《秦本纪》)
[*]庶长封(《秦本纪》)
[*]任鄙(《樗里子列传》)
[*]乌获(《燕策》)
[*]孟贲(《范雎列传》,《秦本纪》作孟说)
[*]孟卯(《韩非子》)
[*]白起
[*]蒙恬
[*]王翦
[*]王贲
女性
[*]秦出公母(《秦本纪》,《吕氏春秋》作秦小主夫人)
[*]秦惠文后,楚人(《秦本纪》)
[*]秦悼武后,魏人(《秦本纪》)
[*]宣太后,昭王母,楚人(《秦本纪》)
其他
[*]智开,本晋人(《秦本纪》、《六国表》)
[*]智宽,本晋人(《六国表》)
[*]尸佼,食客(《商君列传》)
[*]孟兰皋(《商君列传》)
[*]赵良(《商君列传》)
[*]唐姑果,墨者(《吕氏春秋》)
[*]腹(黄享),墨者(《吕氏春秋》)
[*]寒泉子,处士(《秦策一》)
[*]秦侏儒(《韩非子》)
[*]医竘(《尸子》)
[*]邵鼛(《秦诅楚文》)
[*]田萃之(《秦策一》)
[*]扁鹊(《扁鹊列传》)
[*]南宫揭,道士(《秦本纪》)
[*]牛缺(《吕氏春秋》)
[*]魏丑夫(《秦策二》)
[*]庸芮(《秦策二》)
[*]赵高
[*]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2,嬴姓赵氏,名政,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引述《世本》称其为赵政[参 4],但此说有很大争议。后世俗称嬴政[参 5]或秦王政,亦被某些文学作品称为“祖龙”[注 3]。自称“始皇帝”,是中国战国末期秦国君主。他在13岁即位,先后铲除嫪毐与吕不韦,重用李斯、尉缭,39岁时统一六国建立秦朝,50岁出巡时驾崩。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采用君主专制制度,及第一个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创立者,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不含追尊皇帝)。统一中国后推行多项政策,例如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策,当然还有颇具争议性的“焚书坑儒”。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间亦进行多项大型工程,包括修筑长城、阿房宫、骊山陵等,百姓徭役甚重。                                                    樗里子(?-前300),嬴姓,名疾,又称“樗里疾”,秦国宗室、大臣,秦孝公之子,惠文王弟,母亲为韩国人。受封严君,乃战国时代著名军事家及政治家,因足智多谋,绰号“智囊”,被后世堪舆家尊之为“樗里先师”。曾辅佐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等秦国君主生平樗里子名叫疾。因居住于樗里(或作褚里,今陕西渭南一带),故被称为褚里疾(《史记》作樗里子、樗国语音“出”)。其后他任庶长(大良造的幕僚辅官),被称为庶长疾。后来他被封于蜀郡严道县(今四川省荥经县严道镇),号严君,人称严君疾。后人以采邑为姓,故此也被视为严姓其中一个根源。樗里子擅长外交、军事。秦武王驱逐张仪,魏章后,任命战功卓著的叔父樗里子为右丞相,精通韬略的甘茂为左丞相,二人相得益彰,并且进行一连串战争,扩张秦国版图,为日后秦始皇打败六国诸侯,统一中国打下稳固根基。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说:“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昭王元年,樗里子仍任为丞相。军事成就公元前[(秦惠文王七年《史记.秦本纪》)],韩、赵、魏三国联合伐秦,樗里子率师大破联军于修鱼,斩首敌军八万余人,俘韩将申差。樗里子追击联军至观泽,擒韩将鲮申差。震动关东六国诸侯,樗里子因而受封为右更。公元前314年,樗里子攻打魏国曲沃(今山西省临汾盆地南端)和焦邑两地,并攻陷焦。樗里子将曲沃的百姓驱逐回魏国,把曲沃并入秦国版图。接着把矛头指向韩军,并败韩于岸门,又斩敌首八万。公元前313年,樗里子亲任元帅攻打赵国,俘赵将赵庄,夺取赵地蔺邑。次年又支援魏章攻打楚国,并以计谋离间楚国诸将使其不能配合,遂大破楚军于丹阳,俘虏屈丐及裨将逢候丑等七十余将领,斩敌首八万人。其后,秦又派兵攻取楚地汉中600余地,置汉中郡。楚怀王熊槐不甘失败,倾全国之师反攻秦。樗里子率秦军大破楚军于蓝田。韩国、魏国两国乘楚国兵败落井下石,攻占楚地邓。楚怀王熊槐被迫撤军求和,并割让两城于秦,是役樗里子以战功卓著,封君于严道,号为严君。公元前311年秦惠王卒,太子荡立,是为秦武王。武王逐张仪、魏章,起用樗里子、甘茂为左右丞相,樗里子,甘茂,司马错等通过一系列扩张战争使秦国国势日盛,版图日广,打下日后统一全国的基础。樗里子曾率兵车万乘入周朝,周天子非常恭敬地亲率武士迎接。楚王看到周对樗里子礼待有嘉,十分愤怒并具责问周王,游腾替周向楚王解释,并指出周实际上是把秦和樗里子看作欺诈难凭的人物在防范,才会这样。楚王这才高兴不加追究。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死,秦昭襄王即位,樗里子更受倚重。公元前306年,樗里子率兵攻打卫国蒲城。蒲城卫军心中恐惧,恳请胡衍出面向樗里子讲和。胡衍以攻蒲弊多利少来说樗里子,指出卫国之所以为卫国,全在有蒲城这一屏障。若秦攻取蒲城,卫国定必归附魏国,这无疑为国势日衰的魏国注入了一支强心针,魏国的转强定必为秦国带来隐患。益魏而损秦,定会召来秦王的不满。樗里子衡量利害,采纳了胡衍的意见,撤走包围蒲城的大军而去。                                    商鞅(前395年-前338年),中国战国时代政治家、统帅,法家法派[注 1]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注 2]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商鞅早年学习法家、兵家、杂家思想,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秦孝公在秦国国内颁布求贤令后由魏入秦,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的户籍、法律、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军收复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部分失地。但商鞅在变法改革过程中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打击旧贵族、迫害百姓,招致了普遍的怨恨,商鞅本人也遭到旧贵族势力的报复,最终身亡。商鞅及其变法对法家学派有着深远的影响,法家学派后人将商鞅的言行与思想及其后学著作汇编成《商君书》[注 3]。司马迁著《史记》时,为商鞅单独立《商君列传》。此外,现代学者马非百著《秦集史》、王蘧常著《秦史》时,都将商鞅和其门客尸佼合立于《公孙鞅传》。早年商鞅是卫国国君的后代,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并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注 4]。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又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公叔痤转而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商鞅明白魏惠王不采纳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会采纳杀他之言,所以并没有立即离开魏国。[编辑]投奔秦国前362年,秦孝公继位。当时黄河和殽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像夷狄一样对待。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在求贤令中指出:“秦国自秦厉共公之后接连几代不得安宁,国家内忧外患,魏国趁机夺取了祖先的河西之地。诸侯们疏远秦国,耻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宾客和群臣中谁能为秦国献出富国强兵之策,我便给予他高官、土地的赏赐。”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孝公。商鞅先以帝道、王道之术说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责备商鞅。商鞅再以霸道之术说孝公,孝公听后改变态度但没有重用商鞅。商鞅最后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后大喜,两人畅谈几日后毫无倦意。[编辑]变法之争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商鞅劝秦孝公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况且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会被世俗非议;有独道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但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甘龙反驳说:“圣人不改变民俗来教育民众,智者不改变已形成的法令来治理国家。顺应民风民俗教育民众,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旧有制度来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商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改革。夏商周三朝礼制不同能统一天下,春秋五霸法制不一能各自称霸一方。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制,寻常的人被礼制约束。”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变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制。仿效过去的法度没有过失,遵循已有的礼仪不会出现偏差。”商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发展就能不仿效过去的法度。商汤、周武王不沿袭过去的法度能够得天下,夏朝、商朝因遵循旧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议,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秦孝公十分赞同商鞅的观点。[注 5][编辑]垦草令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注 6]主要内容为:
改革方略具体措施
刺激农业生产以农业为本业。为刺激农业的发展,商鞅制定了增加农民数量,使全国各行各业的人都从事农业、禁止农民购买粮食,迫使农民专心务农、实行愚民政策,隔绝农民与知识的接触、强迫农民心如止水,使农民愚守于耕种、整顿吏治,保证其廉洁,裁减官吏,减少官吏扰农等措施。
抑制商业发展以商业为末业。为抑制商业的发展,商鞅制定了商人不得卖粮、提高酒肉价格、加重商品销售税、禁止商人经营旅店、商家的奴仆必须服役等措施。
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打击国内心胸狭窄、性情急躁、懈怠懒惰、挥霍钱财、阿谀奉承的百姓;取消影响农业生产的娱乐活动;改变秦国国内重视学问,鄙视农业生产的风气。
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加重贵族的赋税;贵族子弟必须服徭役,提高其免除徭役的条件;禁止官吏追求知识,在国内游学;禁止贵族、官吏雇请佣人,迫使贵族子弟亲自劳动。
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按农民收入粮食的数量统一征收田租,即土地税。
其他措施在全国范围内登记户口;将山川湖泽等自然资源收归国有,禁止农民进入谋生;禁止百姓擅自迁居。
[编辑]第一次变法主条目:商鞅变法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主要内容为:
改革方略具体措施
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秦国的都、乡、邑、聚都是自然形成的居民点,到秦献公时为便于征兵作战和加强相互监视,实行了“户籍相伍”制度,按五家为一伍作为基本单位将全国人口进行编制。商鞅变法时,在秦献公“户籍相伍”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什伍连坐法,将全国居民五家编成一伍,十家编成一什,以伍什为基本单位,居民相互监督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坐。不告发奸人的处以腰斩;告发奸人的与斩敌首级受同样赏赐,即赏赐告奸者爵位一级;隐藏奸人的与投降敌军受同样惩罚,即匿奸者本人将被处斩,其全家财产被充公。军队中同样按五人为基本单位进行编制。商鞅还规定,出行较远者及旅店的旅客必须持有官府印发的凭证,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否则店主与奸人同罪。
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军中爵位一级以下到小夫称操士和校徒,爵位二级至不更称为卒。军队按五人为单位进行编制,战场上一人临阵脱逃,加刑于其余四人;四人中如有斩敌首级者,则免罪。每五名士兵中设有屯长,每百人中设有百将,战争期间没有斩获敌人首级的,该部队的屯长和百将将被处斩。士兵斩敌人首级满三十三颗,屯长和百将赏赐爵位一级;攻城战斩敌首级满八千颗或野战斩敌首级满两千颗,官吏自操士和校徒以上全部获得赏赐。攻城战时城的每个方向设有十八名冲锋陷阵的士兵,一队士兵如能斩敌人首级五颗,则队中每个士兵都将获得爵位一级;如有人贪生怕死,则在军前处以黥刑或劓刑示众。将官及各级官员配有短兵,将官战死于战事,加刑于短兵;短兵如能斩敌首级,则免罪。战后士兵将斩获的敌兵首级示众三天后交由将军核实,核实无误三天后可按军功获得爵位:士兵斩敌甲士首级一颗可得爵位一级,良田一顷,住宅土地九亩,役使无爵位的庶子一人,并且拥有担任官吏的资格;斩敌甲士首级五颗可以役使本乡的五户人家;欲为官者斩敌甲士首级一颗可担任五十石俸禄之官,斩敌甲士首级两颗可担任百石俸禄之官。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商鞅的新法规定,凡是宗室、贵戚没有军功的,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不能享受贵族的特权。有军功可以彰显荣耀,没有军功即使富有也不能彰显荣耀。
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按军功赏赐爵位,官吏必须从有爵位的人中选用。军功爵制后来逐渐发展成二十等爵位制:一级为公士,二级为上造,三级为簪袅,四级为不更,五级为大夫,六级为官大夫,七级为公大夫,八级为公乘,九级为五大夫,十级为左庶长,十一级为右庶长,十二级为左更,十三级为中更,十四级为右更,十五级为少上造,十六级为大上造,十七级为驷车庶长,十八级为大庶长,十九级为关内侯,二十级为彻侯。土地、房产的分配以及家臣、奴婢的服饰,都按爵位等级决定。此外,二级以上的爵位可以用来抵罪。爵位自小夫至大夫,死后每高一级可在坟墓上多栽一棵树来彰显地位。
严惩私斗私斗是指贵族间为争夺土地、财产,聚集封地内邑兵进行的邑斗。频繁的私斗不但破坏生产,而且造成大量无辜劳动力的伤亡。为彻底消除私斗,商鞅的新法规定,凡聚众私斗的,视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刑罚。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免除徭役。凡是从事工商业或是因不生产导致贫困破产的人,连同妻子、儿女罚入官府为奴。
改法为律,制定秦律商鞅在李悝的《法经》六篇的基础上改法为律,制定了《秦律》六篇,为《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用轻罪重罚的原则规范秦国人的行动,如在街道上倒灰将被处以黥刑。
推行小家庭制为充分利用国内劳动力,商鞅新法规定一户有两个儿子的,成年后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加倍缴纳赋税。





商鞅颁行新法前为取信于民,派人在国都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立即获得赏金十两。百姓们都感到很诧异,没有人去搬。后商鞅将赏金追加至五十两,终于有个人将木头搬到北门,果然获得赏金五十两。商鞅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史称“徙木立信”。商鞅的新法在秦国实行一年后,百姓到国都抱怨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此时正逢太子驷触犯新法,商鞅认为新法之所以不能顺利实行,是因为有贵族带头违反。因为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太子之傅公子虔,以黥刑处罚了太子之师公孙贾。后公子虔又触犯新法,被处劓刑。自此,秦国人就都遵守新法。商鞅的新法在秦国实行十年后,国内百姓都非常高兴。秦国人路不拾遗,山中没有盗贼,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怯于私斗,乡村、城镇秩序安定。百姓之中有当初说新法不方便现今说方便的,商鞅指责他们是扰乱教化之民,将他们全部迁往边疆,此后百姓之中再无人敢议论新法。经过第一次变法后,秦国国力开始强大。前358年,秦国在西山(今河南省熊耳山以西)击败韩国。前357年,楚宣王派右尹黑来迎娶秦孝公的女儿,与秦国联姻。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今陕西省澄城县东)会盟,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局面。[编辑]第二次变法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主要内容为:
改革方略具体措施
开阡陌封疆,废井田[注 7],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陌”指亩与亩之间的小道,“阡”指百亩与百亩之间的小道,封疆则指大块田地周围所建筑的封土堆和矮墙,是土地所有者的标记。商鞅变法时为充分利用秦国国内的土地和劳动力,重新划分了全国耕地,去除了原有的阡陌封疆,将贵族的闲置耕地收回国有后重新分配,改周制百步为一亩为二百四十步为一亩。商鞅还下令恢复了旧制的辕田,规定耕种辕田者不必按旧制每三年将土地交还国家,也不需根据辕田的分配迁徙搬家。此外,商鞅还下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推行县制将秦国国内村庄合并为四十一县[注 8],县衙内设置县令处理县内政务。前349年,秦国开始在各县设置定额俸禄的官吏。满万户以上的县设置县令,不满万户的县设置县长,俸禄三百石至一千石不等。县令、县长之下设置县丞辅佐县令,设置县尉处理县内军务,俸禄二百石至四百石不等。此外还设若干俸禄一百石以下的少吏协助工作。
初为赋在征收田租的基础上,秦孝公于前348年开始在国内加收口赋,即人头税。
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规定1标准尺约合今0.2308864米,1标准升约合今0.20063492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为统一思想明确法令,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商鞅下令焚烧《诗经》、《尚书》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来明确法令。商鞅同时下令在秦国国内杜绝走后门的私人请托,禁止他国士子通过游说获得官职。
执行分户令为彻底挖掘国内剩余劳动力,去除秦国民间戎狄风俗。商鞅颁布法令废除大家庭制,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
经过第二次变法后,秦国国力更加强大。周显王派使臣赐予秦孝公霸主的称号,诸侯各国都派使者前来祝贺。前348年,韩昭侯亲自前往秦国,与秦孝公签订停战盟约。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驷率领西戎九十二国朝见周显王,显示了秦国西方霸主的地位。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e/China_2b2-zh-classical.png/200px-China_2b2-zh-classical.pnghttp://bits.wikimedia.org/static-1.20wmf6/skins/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战国时期形势图


[编辑]河西之战主条目:河西之战 (战国)
收复河西失地、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是秦献公、秦孝公两代国君的愿望。秦孝公继位后,更是将收复河西失地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之一。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省长垣县),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秦孝公趁魏军主力出击之机,派军队偷袭魏国,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南),大败魏军,歼灭守军七千人并占领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此战为秦孝公时期收复河西失地的序幕。经过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强大,而商鞅作为收复河西的主将,在战争中显示了他的军事及外交才能。[编辑]安邑、固阳之战前353年,齐军与宋国景㪨、卫国公孙仓所率部队会合,围攻魏国的襄陵(今河南省睢县)。此时魏军主力已攻破赵国首都邯郸,但在桂陵之战被前来救援赵国的齐国军队击败,楚宣王也派大将景舍率兵救援赵国,夺取了魏国睢水、濊水之间的土地。秦孝公趁魏国国内空虚之机,于前352年任命商鞅为大良造,率兵长驱直入,包围魏国并占领魏国旧都安邑[注 9](今山西省夏县西北)。魏惠王急忙派军队在上郡要地固阳(即定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以东修建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以阻止秦军的进攻。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围并占领固阳。前352年,魏惠王调用韩国的军队击败包围襄陵的齐、宋、卫联军,齐国被迫请楚国大将景舍出面调停,各国休战。前351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在漳河边结盟,撤出赵国首都邯郸。魏国陆续与各国和谈后,集中兵力向西反攻,夺回安邑并包围固阳。为争取时间在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秦孝公于前350年与魏惠王在彤地(今陕西省华县西南)会盟修好,缓和了两国紧张的关系。[编辑]逢泽会盟魏惠王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召集泗上十二诸侯举行会盟,图谋攻秦。秦孝公下令加强防守,并采纳商鞅“尊魏为王”的策略来改变魏国进攻秦国的意图。秦孝公于前344年派商鞅游说魏惠王,劝说他除了号令宋、卫、邹、鲁等十二个小国外,还要向北联合燕国,向东攻打齐国,迫使赵国屈服;向西联合秦国,向南攻打楚国,迫使韩国屈服,这样霸业可成。商鞅还建议魏惠王顺从天下之志,先行称王,再图霸业。魏惠王听从商鞅的游说开始称王,按照天子的规格大建宫室,制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并召集各小国参加逢泽(今河南省开封市南)会盟,秦公子少官和赵肃侯[注 10]也应邀参加,诸侯会盟后又前往朝见周天子。魏惠王僭越礼制的行为引起了齐、楚等国的愤怒,诸侯纷纷倒向齐国。西鄙之战前341年,魏国在马陵之战遭受齐国重创,主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商鞅趁机对秦孝公说:“秦国和魏国的关系,就像人得了心腹疾病,不是魏国兼并秦国,就是秦国吞并魏国。魏国地处山岭险要的西部,占据崤山以东,与秦国以黄河为界。形势有利时就向西侵犯秦国,不利时就向东扩展领地。如今君上圣明贤能,秦国繁荣昌盛。而魏国刚刚被齐国击败,可以趁此良机攻打魏国。魏国抵挡不住秦国的攻势,必然要向东撤退。魏国一向东撤退,秦国就占据了黄河和崤山险固的地势,向东可以控制各国诸侯,这可是一统天下的帝王基业啊!”秦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决定趁魏国实力尚未恢复之机,大举攻魏。前341年,秦国联合齐、赵两国攻打魏国。同年九月,秦孝公派商鞅进攻魏河东,魏派公子卬迎战。两军对峙时,商鞅派使者送信给公子卬,说:“我当初与公子相处的很快乐,如今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不忍心相互攻击,我可以与公子当面相见,订立盟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公子卬赴会时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虏,商鞅趁机攻击魏军,魏军大败。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土地求和,此时魏惠王说:“寡人真后悔没有听公叔痤的话。”商鞅因战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赵良的劝告商鞅在秦国执政二十一年,很多贵族宗室都怨恨他。赵良去见商鞅,商鞅对他说:“当初秦国的习俗和戎狄一样,父子不分开,男女老少同居一室。如今我改变了秦国的教化,使他们男女有别,分居而住。我征调士卒大造宫廷城阙,把秦国营建的像鲁国、卫国一样。您看我治理秦国,与五羖大夫百里奚比,谁更有才干?”赵良说:“那五羖大夫,是楚国偏僻的乡下人,他听说秦穆公贤明,就想当面去拜见却苦于没有路费,就把自己卖给秦国人,穿着粗布短衣给人家喂牛。秦穆公知道这件事后把他提拔起来,凌驾于万人之上,秦国没有人不满意。他出任秦相期间,向东讨伐过郑国,三次拥立晋国的国君,一次出兵救晋;他在秦国境内施行德化,巴国前来纳贡;他施德政于诸侯,四方少数民族前来朝见,由余听说后,不远万里赶来敲门投奔。五羖大夫出任秦相,劳累不坐车,酷暑炎热不打伞,走遍国中不用随从的车辆,不带武装防卫,他的功名永载史册,他的德行施教于后代。五羖大夫死时,秦国不论男女都痛哭流涕,连小孩子也不唱歌谣,正在舂米的人也因悲哀而不发出相应的呼声,这就是五羖大夫的德行啊。如今您能够见到秦君,靠的是秦君宠臣景监的推荐介绍,这就谈不上什么名声了。身为秦国国相不为百姓造福而大规模地营建宫阙,这就谈不上为国家建立功业了。惩治太子的师傅,用严刑酷法残害百姓,这是积累怨恨、聚积祸患啊。教化百姓比命令百姓更深入人心,百姓模仿君臣的行为比命令百姓更为迅速。如今您却违情背理地建立权威、变更法度,这不是对百姓施行教化啊。您又在封地南面称君,天天用新法来逼迫秦国的贵族子弟。公子虔闭门不出已经八年了,您又杀死祝欢,用黥刑处罚公孙贾。这几件事,都不是得人心的。您一出门,后边就跟着数以十计的战车,车上都是顶盔贯甲、身强力壮、持矛操戟的贴身警卫,您离开这些警卫肯定不敢自己出门。您的处境就好比早晨的露水,面临很快消亡的危险。您还打算要延长自己的寿命吗?那为什么不把封地交还给秦国,到偏僻荒远的地方浇园自耕;劝秦君重用那些隐居山林的贤才,赡养老人,抚育孤儿,使父兄相互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这样才可以稍保平安。您还要贪图封地的富有,以独揽秦国的国政为宠幸,聚集百姓的怨恨,秦君一旦舍弃宾客而不能当朝,秦国想要拘捕您的人还能少吗?您丧身的日子就会像抬起脚来那样迅速地到来。”但商鞅最终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

[编辑]身亡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想传位于商鞅,商鞅推辞不接受。同年,秦孝公去世,其子秦惠文君继位。商鞅想要告老退休,有人向秦惠文君说:“大臣功高盖主就会危害国家社稷,对身边的人过于亲近就会惹来杀身之祸。现如今秦国的男女老幼只知道商鞅的新法,而不知道君上您。况且君上您与商鞅有仇,愿君上早下决断。”公子虔等人也告发商鞅谋反,秦惠文君于是派人捉拿商鞅。商鞅逃至边关,晚上想住宿旅店,因未带身份证件,店主不知道是商鞅本人,害怕新法连坐而不敢留宿。商鞅感叹到:“制定的新法竟然遗害到了这种地步”,这就是成语“作法自毙”的来历。商鞅带领亲属及手下随从逃亡至魏国,魏惠王怨恨商鞅用欺骗的手段俘虏公子卬、击败魏军,将其驱逐回秦国。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地,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商鞅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族。商鞅死后,他所推行的新法并没有被废除,而是一直影响着秦国乃至以后的秦朝。

拉闊音樂會 发表于 2012-7-20 00:51:08

甘茂(?-?),中国战国时期楚国下蔡邑(今安徽省蚌埠市凤台县)人。战国中期秦国名将。曾在下蔡监门史举就学,习百家之说。后通过张仪、樗里疾的引荐到秦惠文王处。秦惠文王对其颇为满意,遂拜之为将。周赧王三年(前312年),秦、韩、魏三国合攻楚,楚国大败。秦国占领了楚国的汉中,甘茂参与其中,辅助左庶长魏章略定汉中地。后遭向寿、公孙奭谗毁,在攻魏国蒲阪时投向齐国,在齐国任上卿。十年(前305年),为齐国出使楚国。秦王想让楚国送还甘茂,为楚所拒。后卒于魏国。西元前308年,秦武王派甘茂当统帅,与魏国联合攻击韩国,而令向寿为副帅。甘茂征得魏国同意后派向寿回报秦武王:魏国已同意出兵,但我认为无法发动攻击。”武王纳闷,召回甘茂。等不及甘茂返都便先到息壤等候,询问何故?甘茂说:“韩国的宜阳,虽是一县实为一郡(此时郡大县小),而今大王遣军攻击,面对险恶防御,又是千里行军,困难可想而知。从前,鲁国有一位与曾参同姓同名者杀人,别人告知其母,其母不信,安心织布。可是,等到第三个人告知其母时,其母不得不开始相信,扔掉织布梭翻墙逃走。我的贤能不及曾参,大王对我的信任不如曾参之母。而打小报告的又不只三人,我恐怕大王最后会扔掉织布梭。又从前,魏侯魏斯指派乐羊攻击中山国,围攻三年才攻破。回国后炫耀自己的功劳,魏斯把一个小箱子交给他,箱内全是诬陷和诽谤他的小报告。乐羊感激说:‘这不是我的功劳,而是君主的功劳。’我原是楚人,流落秦国担任客卿,樗里疾(右丞相)、公孙奭(左丞相)拿韩国的事打击我,大王一定听信而命我撤退。那对魏国是一种欺骗,我也因公仲侈之故,受到恶名。”(公仲侈是韩国宰相,与甘茂是故友,意谓将受到“私通外国”陷害。)武王说:“我向你发誓,不听任何人的闲话,支持你到底,我们指天为誓。”于是,就在息壤祭告天地。秋季,甘茂、庶长封分别担任统帅、副帅,率军进攻宜阳。西元前307年,秦国远征军统帅甘茂包围韩国宜阳,猛攻五个月不能攻破。果然,宰相樗里疾、公孙奭说出种种理由,认为宜阳是一个陷阱,会为秦国带来灾难。秦武王心情不安,下令召回甘茂,打算撤军。甘茂不做任何辩解,只回报一句:“息壤在那里。”武王大悟说:“我当然记得息壤的誓言。”遂即大量增援,甘茂得到生力军后,再发动猛攻,杀六万人,占领宜阳。韩国派宰相公仲侈前往秦国,请求缔结和约。

拉闊音樂會 发表于 2012-7-20 00:53:54

张仪(-前310年),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提倡连横,即秦国联合其他诸侯国中的几个,然后对抗其他的诸侯国。这比公孙衍的合纵更加有效。张仪是魏国公族支庶子弟,和苏秦同为鬼谷子的徒弟。在学术方面,“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学成之后游说诸侯,秦惠文王更元三年(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张仪相魏。公孙衍取得韩国的支持,代张仪为魏相。张仪不为魏惠王所用,后投奔楚国,任楚国相国昭阳的门下客。曾经同楚国的相国共饮。后来楚相丢了一块璧(相传为和氏璧),楚相下人认为张仪“仪贫无行”,必是张仪所为,打了他数百下。张仪不服,楚相放了他。张仪之妻悲愤道:“你要是不读书、不游说诸侯,怎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张仪回答:“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其妻笑道:“还在。”张仪说:“这样就够了。”后来秦国重用张仪,劝说各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的弱国,史称“连横”,这时公孙衍离开秦国而入魏国,向魏王推销“合纵”。前318年公孙衍发起魏、赵、韩、燕、楚“五国伐秦”之举,以楚怀王为纵长,又游说义渠攻打秦国,大败秦军于李伯。但在函谷关一战失利,五国纷纷退兵。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卒,其子秦武王即位。武王素与张仪有隙。武王元年(前310年),张仪离开秦国,前往魏国,是年五月卒于魏。孟子的弟子景春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张子》十篇。据考证苏秦的年代在张仪之后,即燕昭王时代。与张仪的连横同时对峙的为犀首,即公孙衍的合纵。《史记·张仪列传》记载“苏秦恐秦兵之至赵也,乃激怒张仪,入之于秦。”这是有问题的说法。《战国策》记载张仪与苏秦是同时期人物,这与史实不符。司马迁受此影响,在《史记·张仪列传》中将张仪和苏秦列为同时之人。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中所载,不同于《史记》与《资治通鉴》所言

拉闊音樂會 发表于 2012-7-20 00:56:16

范雎(?-前255年),字叔,中国战国时魏国人,秦昭王宰相。封地在应城(今河南鲁山之东),所以又称为“应侯”。《史记》本传作范睢,而《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范且,王先慎集解引顾广圻曰:“范且,范雎也,且、雎同字;”又按《资治通鉴》周赧王四十五年范睢下胡三省注云:“睢,音虽,”钱大昕《通鉴注辨正》云曰:“考武梁祠画像作范且,且与雎同字,宜从且不从目,注读为虽,失之甚矣。”范雎是魏国公族支庶子弟,善辩,本欲求官于魏王,但因家贫无资可通门路,不得不改为入中大夫须贾门下为宾客。一次随须贾出使齐国时被怀疑通齐卖魏,因此在归国后被魏国相国魏齐几乎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一说在孟尝君的推荐下前往秦国)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范遂被拜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昭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封于应(今河南宝丰西南),号为应侯。范雎人睚眦必报,掌权后先羞辱魏使须贾,之后又迫使魏齐自尽。又举荐郑安平出任秦国大将,王稽出任河东守,以报其恩。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的上党,与兴起的赵国发生长平之战。两军对垒3年后,范雎于前260年成功地以反间计使赵国启用无实战能力的赵括代廉颇为将,使得白起大破赵军。长平战后,范雎妒忌白起的军功,借秦昭王之命迫使白起自杀。此后秦军乘胜追击,围困赵国都城邯郸,希望一举灭赵,但是于前259年秋被率军来援的信陵君击溃,郑安平兵败降赵。前255年,王稽也因通敌之罪被诛。范雎因此失去秦昭王的宠信,不得不推举蔡泽代替自己的位置,辞归封地,不久病死。

拉闊音樂會 发表于 2012-7-20 00:57:59

本帖最后由 拉闊音樂會 于 2012-7-20 01:00 编辑

白起(?-前257年),《战国策》作公孙起,绰号人屠。郿县(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中国战国时代军事家、秦国名将。白起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余座,歼灭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白起一生有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陉城之战和长平之战等辉煌胜利,《千字文》将白起与王翦、廉颇和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名将。出身关于白起的出身,据《新唐书·卷七十五下·宰相世系表》记载他的祖先是秦穆公的将领白乙丙[注 1]。白乙丙的后代以白为氏,他们的远代子孙就是白起。而唐代诗人白居易自述白氏先祖世系的《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则记载白起的先祖是楚国公族白公胜。白公胜谋反失败自杀后,他的儿子逃往秦国,后代世代在秦国为将,白起就是他们的后代。伊阙之战主条目:伊阙之战
白起尖头小面,双眼有神。行事果断,分析事情透彻,意志坚强。并且善于用兵,与穰侯魏冉的关系很好。前294年,秦昭襄王任命白起为左庶长,率军攻打韩国的新城(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第二年,在魏冉的推荐下,白起升任左更,接替向寿出任主将。同年,韩、魏两国以魏将公孙喜为主帅,率兵进军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与秦军对峙。战争中秦国方面兵力不及韩、魏联军的一半,联军方面韩军势单力薄,希望魏军主动进攻,而魏军倚仗韩军精锐,想让韩军打头阵。秦军主将白起利用韩、魏两国联军想保留实力、互相推诿、不肯先战的弱点,先设疑兵牵制韩军主力,然后集中兵力出其不意猛攻魏军。魏军战败后致使韩军溃败而逃,秦军乘胜追击,取得大胜。伊阙之战秦军共斩首24万,占领五座城池,魏军主将公孙喜被俘后遭处决,白起因功升任国尉。同年,白起趁韩、魏两国在伊阙之战惨败之机,率兵渡过黄河,夺取了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西北)以东到干河的大片土地。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率军攻打魏国,夺取魏城(山西省永济市东);攻下垣邑(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古城),但没有占领。前291年,白起率军攻打韩国,夺取了宛(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一带)、叶(今河南省叶县南)。前289年,白起与司马错率军夺取了蒲阪(今山西省永济市北)、皮氏(山西省河津市西)等魏国大小城池61座。[注 2]前282年,白起率军攻打赵国,夺取了兹氏(山西省汾阳市南)和祁(今山西省祁县东南)。次年,又夺取了蔺(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西)和离石(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注 3]前280年,白起再次攻打赵国,斩首3万并夺取了代(今河北省蔚县东)和光狼城(今山西省高平市西)。鄢郢之战主条目:鄢郢之战
楚顷襄王在位期间政治腐朽、不修国政,大臣居功自傲、嫉妒争功,阿谀谄媚之臣掌权,贤良忠臣受到排挤,致使国内百姓离心离德,城池年久失修。白起在分析了秦楚两国形势后,决定采取直接进攻楚国统治中心地区的战略,于前279年率军沿汉水东下,攻取沿岸重镇。白起命秦军拆除桥梁,烧毁船只,自断归路,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的信心,并在沿途寻找食物,补充军粮。而楚军因在本土作战,将士只关心自己的家庭,没有斗志,因而无法抵挡秦军的猛攻,节节败退。秦军长驱直入,迅速攻取汉水流域要地邓(今湖北省襄阳市北),直抵楚国别都鄢城(今湖北省宜城市东南)。鄢城距离楚国国都郢(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很近,楚国集结重兵于此,阻止秦军南下。秦军久攻不下之时,白起利用蛮河河水从西山长谷自城西流向城东的有利条件,在鄢城西百里处筑堤蓄水,修筑长渠直达鄢城,然后开渠灌城。经河水浸泡的鄢城东北角溃破,城中军民被淹死数十万。攻克邓、鄢城后,白起赦免罪犯迁往两地,又率军攻占西陵(今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西)。同年,白起随秦昭襄王参加了渑池之会。前278年,白起再次出兵攻打楚国,攻陷楚国国都郢,烧毁其先王陵墓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东南),向东进兵至竟陵(今湖北省潜江市东北),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此战秦国占领了楚国洞庭湖周围的水泽地带、长江以南以及北到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云梦县一带)的大片土地,并在此设立南郡,白起因功受封为武安君。次年,秦昭襄王任命白起为主将、蜀郡郡守张若为副将,夺取了楚国的巫郡和黔中郡[注 4]。在春申君的调解下,秦昭襄王才与楚国结盟休战。华阳之战主条目:华阳之战
白起于前276年率军攻打魏国,夺取两座城池。前273年,赵、魏两国进攻韩国的华阳(今河南省郑州市南),韩国国相派陈筮求救于魏冉。魏冉请求秦昭襄王出兵,秦昭襄王命白起和客卿胡阳率军救韩。秦军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方针,长途奔袭八天后突然出现在华阳战场,然后趁赵、魏联军不备发动进攻,大败赵、魏联军。此战秦军共俘虏三名将领,斩首魏军13万,魏将芒卯败逃;赵国将领贾偃被击败,秦军杀死溃退渡河的赵军2万人。秦军乘胜攻取了魏国的卷县(今河南省原阳县西)、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中阳(今河南省郑州市东)、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市东北)和赵国的观津(今河北省武邑县东部审坡镇)。秦军又联合韩军围攻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由于燕、赵两国救援,秦、韩两国才罢兵,魏国被迫派段干子献南阳郡求和。秦国将观津送还赵国,并与赵国相约攻打齐国。陉城之战主条目:陉城之战
魏国人范雎因受迫害逃往秦国,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范雎针对秦国屡次跨越韩、魏两国进攻齐国,劳师动众却又收获很小的缺点,向秦昭襄王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的策略:用恩威并用的办法亲近魏、韩两国,威胁楚、赵两国,迫使齐国恐惧后主动依附秦国,待齐国依附后然后再向临近秦国的韩、魏两国发动进攻,拓展土地。秦昭襄王采纳范雎的建议,对临近的韩、魏两国发动进攻。前264年,秦昭襄王命白起进攻韩国的陉城(今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东北)、汾城(今山西省临汾市北),斩首5万并沿汾河修筑防御工事到广武(今山西省代县西十五里)。[注 5]次年,又率军封锁了南阳郡的太行山山道。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e/China_2b2-zh-classical.png/230px-China_2b2-zh-classical.pnghttp://bits.wikimedia.org/static-1.20wmf7/skins/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战国时期形势图


长平之战主条目:长平之战
秦国于前262年出兵进攻韩国的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市),野王投降,切断了上党郡同韩国本土的联系。韩桓惠王大为恐慌,派阳城君出使秦国献上党郡求和,但上党郡郡守靳黈不愿降秦,韩桓惠王于是派冯亭接替靳黈。冯亭也不愿降秦,于是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说:“通往韩国的道路已被切断,秦国军队正在逼进,韩国不能救应,不如将上党献给赵国。赵国如果接受我们,秦国恼怒,必定攻打赵国。赵国遭到武力攻击,必定亲近韩国。韩、赵两国联合起来,就可以抵挡秦国。”于是便派使者通报赵国。赵孝成王同平阳君赵豹商议此事,平阳君说:“圣人把无功受益看作是祸害,秦国自认为上党之地唾手可得,冯亭不将上党交给秦国,是想嫁祸给赵国,接受它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的多。”赵孝成王又召见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议,二人说:“动员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受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可失去机会。”赵孝成王说:“接受上党的土地,秦国必定来进攻,谁能来抵挡?”平原君说:“廉颇勇猛善战、爱惜将士,可以为将。”赵孝成王于是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去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廉颇驻军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二十里王报村)。前261年,秦国派兵攻占了韩国的缑氏(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和纶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注 6]。次年,秦昭襄王又派左庶长王龁攻取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亡到赵国,赵军在长平接应上党的百姓。四月,王龁向长平的赵军发动进攻,廉颇迎战。秦赵两军士兵时有交手,赵军士兵击伤了秦军的侦察兵,秦军的侦察兵斩杀了赵军的裨将茄,双方战事逐步扩大。六月,秦军攻破赵军阵地,攻下两座城堡,俘虏了四名尉官。七月,赵军筑起围墙,坚守不出。秦军强攻,夺下西边的营垒,俘虏了两名尉官。廉颇固守营垒,秦军屡次挑战,赵兵都坚守不出。赵孝成王多次指责廉颇不与秦军正面交战,秦国丞相范雎又派人到赵国施行反间计,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孝成王早已恼怒廉颇坚守不战,将秦国的反间计信以为真,于是派赵括接替廉颇。秦昭襄王得知赵括担任主将后,暗地里派白起接替王龁担任主将。由白起担任上将军,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并且严令军中不要走漏消息,否则格杀勿论。赵括接任主将后,一改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营垒,但秦军营垒十分坚固,不能攻破。白起命一支2万5千人的突袭部队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并派出轻装精兵向赵军发动多次攻击。赵军作战失利,于是原地建造壁垒,等待援兵到来。秦昭襄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亲自前往河内郡,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援兵。到了九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编成四队,轮番进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最后赵括亲帅精锐士兵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国士兵40万向白起投降,白起与手下将领谋划说:“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白起用欺骗的手段,命手下士卒将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纪尚小的士兵240人放回赵国报信。长平之战前后斩杀赵兵45万人,赵国上下一片震惊。战争结束后,秦军清扫战场收集头颅,因头颅太多而堆积成台,名叫“白起台”。失势主条目:邯郸之战
长平之战后,赵国主力部队被尽数歼灭,全国上下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之中。前259年,秦军再次攻占上党郡,并且兵分三路:王龁一路攻下皮牢(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北);司马梗一路攻下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白起亲帅大军攻打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准备一举灭亡赵国。韩、赵两国大为恐慌,派遣苏代携带重金对秦相范雎进行游说。范雎担心白起功高影响自己的仕途,以秦国士兵征战操劳需休养为由,劝说秦昭襄王答应韩、赵两国求和。秦昭襄王听从范雎的建议,答应韩国割让垣雍(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北)、赵国割让六座城池为条件谈和。双方于正月停战,白起得知此事后与范雎产生矛盾。赵孝成王准备按和约割让六城时,大臣虞卿认为割地给秦国,只会让秦国更加强大,不抵抗割地求和只能加速赵国的灭亡。虞卿建议以六座城池贿赂齐国,交好燕、韩,联合魏、楚共同抗秦,赵孝成王采纳虞卿的建议,在国内积极备战。秦昭襄王见赵国违约不割六城,反而与东方诸国联合对付秦国,准备进攻赵国。白起此时患病,不能带军征战。秦昭襄王向其询问,白起说:“长平之战中,秦军大胜,赵军大败。秦国人战死的给予厚葬,受伤的给予精心治疗,有功绩的设酒食给予慰劳,百姓假借祭祀之名聚会,浪费了财物;赵国人战死的无人收殓,受伤的得不到治疗,军民哭泣哀号,齐心协力恢复生产。虽然现在大王所派的兵力三倍于以前,但我预料赵国的守备力量是以前的十倍。赵国从长平之战以来,君臣都忧愁恐惧,早上朝,晚退朝,用谦卑的言辞、贵重的礼品向四方派出使节,与燕、魏、齐、楚结为友好盟邦。他们千方百计,同心同德,致力于防备秦国来犯。现在赵国国内财力充实,加上外交成功,在这个时候不能攻打赵国。”秦昭襄王不听从白起的劝告,于前258年派五大夫王陵攻打邯郸,赵国军民奋起反抗,王陵阵亡了五校[注 7]军队也没有取得什么成果。此时,白起痊愈,秦昭襄王又派范雎见白起,对他说:“当年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战士百万。您率领数万军队攻打楚国,攻下了楚国国都,烧毁了他们的宗庙,一直打到东面的竟陵,楚国人震惊,向东迁都而不敢向西抵抗。韩、魏两国动员大批军队,而您率领的军队不及韩、魏联军的一半,却和它们大战于伊阙,大败了韩、魏联军。现在赵国士卒死于长平之战的有十分之七、八,赵国虚弱,希望您能领兵出战,一定能消灭赵国。您以少敌多,都能大获全胜,更何况现在是以强攻弱,以多攻少呢?”白起说:“当年楚王依仗他的国家强大,不顾国政,大臣们居功自傲,嫉妒争功,百姓离心离德,城池也不修缮,所以我才能领兵深入楚国,占领了很多城池,建立功勋。伊阙之战中,韩魏两国相互推诿,不能同心协力,所以我有机会集中精锐,组织劲旅,出其不意地进攻魏军。魏军已经战败,韩军自然溃散,然后乘胜追击败军,所以我才能获胜。秦国在长平大败赵军,不趁赵国恐慌时灭掉它,反而坐失良机,让赵国得到时间休养生息,恢复国力。现在赵国军民上下一心,上下协力。如果攻打赵国,赵国必定拼死坚守;如果向赵军挑战,他们必定不出战;包围其国都邯郸,必然不可能取胜;攻打赵国其它的城邑,必然不可能攻下;掠夺赵国的郊野,必然一无所获。我国对赵国出兵毫无战功,诸侯就会产生抗秦救赵之心,赵国一定会得到诸侯的援助。我只看到攻打赵国的危害,没有看到有利之处。”白起从此称病不起。身亡范雎将白起的话转告给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发怒,说:“没有白起我就不能消灭赵国吗?”于是另派王龁接替王陵攻打赵国,又派郑安平率军2万增援。秦军包围赵都邯郸八、九个月,死伤人数很多,也没有攻下。赵军不断派出轻兵锐卒,袭击秦军的后路,郑安平也因遭到赵军的包围率部投降。楚公子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领数十万士兵救援赵国,秦军损失很大。这时白起说:“秦王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样了?”秦昭襄王听后大怒,亲自去见白起,强迫他前去赴任。白起叩头对秦王说:“我知道出战不会取得成功,但可以免于获罪;不出战虽然没有罪过,却不免会被处死。希望大王能够接受我的建议,放弃攻打赵国,在国内养精蓄锐,等待诸侯内部产生变故后再逐个击破。”秦昭襄王听后转身而去。秦昭襄王免去了白起的官爵,将其贬为普通士卒,命其离开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迁往阴密(今甘肃省灵台县百里乡),但白起患病,没有立即动身。过了三个月,前方秦军战败的消息接踵而来,秦昭襄王更加愤怒,于是命人驱逐白起。白起走出咸阳西门十里路,到了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时,范雎对秦昭襄王说:“白起迁出咸阳时,很不服气而且口出怨言。”秦昭襄王于是派使者赐给白起一把剑,命他自尽。白起仰天长叹道:“我到底有什么过错竟落得这般结果?”过了一会说道:“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投降的士兵有几十万人,我用欺诈之术把他们全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了。”白起随后自杀。《战国策》记载为白起离开咸阳七里时,被秦昭襄王所派使者绞死。白起的副将司马靳也一同被赐死。死后白起被赐死后,诸侯列国都举杯庆贺,而秦国人都同情他有功无罪而死,大小城邑都祭祀他,并自发在咸阳为其修建祠堂。到秦始皇时追念白起的战功,封其子白仲于太原,白起的后代子孙世代为太原人。

拉闊音樂會 发表于 2012-7-20 01:04:30

基本是主要突出的名人才介绍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战国时期—人物资料 慢慢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