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商鞅是卫国国君的后代,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
[5]受
李悝、
吴起的影响很大,
[6]并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
[7]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
[注 4]。公叔痤病重时向
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又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公叔痤转而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商鞅明白魏惠王不采纳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会采纳杀他之言,所以并没有立即离开魏国。
[5][编辑]投奔秦国前362年,秦孝公继位。当时
黄河和
殽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
淮河、
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秦国地处偏僻的
雍州,不参加
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像夷狄一样对待。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
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
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在求贤令中指出:“秦国自
秦厉共公之后接连几代不得安宁,国家内忧外患,魏国趁机夺取了祖先的河西之地。诸侯们疏远秦国,耻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宾客和群臣中谁能为秦国献出富国强兵之策,我便给予他高官、土地的赏赐。”
[8]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
法经》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
景监见孝公。商鞅先以
帝道、
王道之术说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责备商鞅。商鞅再以
霸道之术说孝公,孝公听后改变态度但没有重用商鞅。商鞅最后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后大喜,两人畅谈几日后毫无倦意。
[9][10][编辑]变法之争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商鞅劝秦孝公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况且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会被世俗非议;有独道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但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
甘龙反驳说:“圣人不改变民俗来教育民众,智者不改变已形成的法令来治理国家。顺应民风民俗教育民众,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旧有制度来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商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改革。夏商周三朝礼制不同能统一天下,
春秋五霸法制不一能各自称霸一方。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制,寻常的人被礼制约束。”
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变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制。仿效过去的法度没有过失,遵循已有的礼仪不会出现偏差。”商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发展就能不仿效过去的法度。
商汤、
周武王不沿袭过去的法度能够得天下,
夏朝、
商朝因遵循旧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议,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秦孝公十分赞同商鞅的观点。
[注 5][11][编辑]垦草令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
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
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
[注 6]主要内容为:
改革方略 | 具体措施 |
刺激农业生产 | 以农业为本业。为刺激农业的发展,商鞅制定了增加农民数量,使全国各行各业的人都从事农业、 [14][15]禁止农民购买粮食,迫使农民专心务农、 [16]实行 愚民政策,隔绝农民与知识的接触、 [14]强迫农民心如止水,使农民愚守于耕种、 [17]整顿吏治,保证其廉洁,裁减官吏,减少官吏扰农等措施。 [18] |
抑制商业发展 | 以商业为末业。为抑制商业的发展,商鞅制定了商人不得卖粮、 [16]提高酒肉价格、加重商品销售税、 [19]禁止商人经营旅店、 [20]商家的奴仆必须服役等措施。 [21] |
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 | 打击国内心胸狭窄、性情急躁、懈怠懒惰、挥霍钱财、阿谀奉承的百姓; [22]取消影响农业生产的娱乐活动; [23]改变秦国国内重视学问,鄙视农业生产的风气。 [24] |
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 | 加重贵族的赋税; [25]贵族子弟必须服徭役,提高其免除徭役的条件; [26]禁止官吏追求知识,在国内游学; [14]禁止贵族、官吏雇请佣人,迫使贵族子弟亲自劳动。 [15] |
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 | 按农民收入粮食的数量统一征收田租,即土地税。 [27] |
其他措施 | |
[编辑]第一次变法主条目:商鞅变法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
前356年任命商鞅为
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
[31]主要内容为:
改革方略 | 具体措施 |
| 秦国的都、乡、邑、聚都是自然形成的居民点,到 秦献公时为便于征兵作战和加强相互监视,实行了“户籍相伍”制度,按五家为一伍作为基本单位将全国人口进行编制。 [32][33]商鞅变法时,在秦献公“户籍相伍”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什伍连坐法,将全国居民五家编成一伍,十家编成一什,以伍什为基本单位,居民相互监督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坐。不告发奸人的处以 腰斩;告发奸人的与斩敌首级受同样赏赐,即赏赐告奸者爵位一级;隐藏奸人的与投降敌军受同样惩罚,即匿奸者本人将被处斩,其全家财产被充公。 [34]军队中同样按五人为基本单位进行编制。 [35]商鞅还规定,出行较远者及旅店的旅客必须持有官府印发的凭证,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否则店主与奸人同罪。 [33] |
明令军法,奖励军功 | 军中爵位一级以下到 小夫称 操士和 校徒,爵位二级至 不更称为卒。军队按五人为单位进行编制,战场上一人临阵脱逃,加刑于其余四人;四人中如有斩敌首级者,则免罪。每五名士兵中设有 屯长,每百人中设有 百将,战争期间没有斩获敌人首级的,该部队的屯长和百将将被处斩。 [35]士兵斩敌人首级满三十三颗,屯长和百将赏赐爵位一级;攻城战斩敌首级满八千颗或野战斩敌首级满两千颗,官吏自操士和校徒以上全部获得赏赐。 [36]攻城战时城的每个方向设有十八名冲锋陷阵的士兵,一队士兵如能斩敌人首级五颗,则队中每个士兵都将获得爵位一级;如有人贪生怕死,则在军前处以 黥刑或 劓刑示众。 [37]将官及各级官员配有短兵,将官战死于战事,加刑于短兵;短兵如能斩敌首级,则免罪。 [38]战后士兵将斩获的敌兵首级示众三天后交由将军核实,核实无误三天后可按军功获得爵位: [39]士兵斩敌甲士首级一颗可得爵位一级,良田一顷,住宅土地九亩,役使无爵位的庶子一人,并且拥有担任官吏的资格; [40]斩敌甲士首级五颗可以役使本乡的五户人家; [41]欲为官者斩敌甲士首级一颗可担任五十石俸禄之官,斩敌甲士首级两颗可担任百石俸禄之官。 [42] |
| 商鞅的新法规定,凡是宗室、贵戚没有军功的,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不能享受贵族的特权。有军功可以彰显荣耀,没有军功即使富有也不能彰显荣耀。 [43] |
| |
严惩私斗 | 私斗是指贵族间为争夺土地、财产,聚集封地内邑兵进行的邑斗。频繁的私斗不但破坏生产,而且造成大量无辜劳动力的伤亡。为彻底消除私斗,商鞅的新法规定,凡聚众私斗的,视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刑罚。 [47] |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免除徭役。 [48]凡是从事工商业或是因不生产导致贫困破产的人,连同妻子、儿女罚入官府为奴。 [49] |
| 商鞅在李悝的《法经》六篇的基础上改法为律,制定了《秦律》六篇,为《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 [50]用轻罪重罚的原则规范秦国人的行动,如在街道上倒灰将被处以黥刑。 [51] |
推行小家庭制 | 为充分利用国内劳动力,商鞅新法规定一户有两个儿子的,成年后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加倍缴纳赋税。 [52] |
商鞅颁行新法前为取信于民,派人在国都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立即获得赏金十两。百姓们都感到很诧异,没有人去搬。后商鞅将赏金追加至五十两,终于有个人将木头搬到北门,果然获得赏金五十两。商鞅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史称“
徙木立信”。
[53]商鞅的新法在秦国实行一年后,百姓到国都抱怨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此时正逢太子驷触犯新法,商鞅认为新法之所以不能顺利实行,是因为有贵族带头违反。因为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太子之傅
公子虔,以黥刑处罚了太子之师
公孙贾。后公子虔又触犯新法,被处劓刑。自此,秦国人就都遵守新法。商鞅的新法在秦国实行十年后,国内百姓都非常高兴。秦国人路不拾遗,山中没有盗贼,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怯于私斗,乡村、城镇秩序安定。百姓之中有当初说新法不方便现今说方便的,商鞅指责他们是扰乱教化之民,将他们全部迁往边疆,此后百姓之中再无人敢议论新法。
[54]经过第一次变法后,秦国国力开始强大。
前358年,秦国在
西山(今
河南省熊耳山以西)击败
韩国。
[55]前357年,
楚宣王派
右尹黑来迎娶秦孝公的女儿,与秦国联姻。
[56]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
杜平(今陕西省
澄城县东)会盟,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局面。
[57][编辑]第二次变法咸阳(今陕西省
咸阳市东北)位于
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
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
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
函谷关。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
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
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
栎阳(今陕西省
渭南市富平县东南)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
[58][59]主要内容为:
改革方略 | 具体措施 |
| “陌”指亩与亩之间的小道,“阡”指百亩与百亩之间的小道,封疆则指大块田地周围所建筑的封土堆和矮墙,是土地所有者的标记。 [2]商鞅变法时为充分利用秦国国内的土地和劳动力,重新划分了全国耕地,去除了原有的阡陌封疆,将贵族的闲置耕地收回国有后重新分配,改周制百步为一亩为二百四十步为一亩。 [60][61]商鞅还下令恢复了旧制的辕田,规定耕种辕田者不必按旧制每三年将土地交还国家,也不需根据辕田的分配迁徙搬家。 [62]此外,商鞅还下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63] |
推行县制 | 将秦国国内村庄合并为四十一县 [注 8],县衙内设置 县令处理县内政务。 [65]前349年,秦国开始在各县设置定额俸禄的官吏。 [66]满万户以上的县设置县令,不满万户的县设置 县长,俸禄三百石至一千石不等。县令、县长之下设置 县丞辅佐县令,设置 县尉处理县内军务,俸禄二百石至四百石不等。此外还设若干俸禄一百石以下的 少吏协助工作。 [67] |
初为赋 | |
统一度量衡 |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 商鞅方升,规定1标准尺约合今0.2308864米,1标准升约合今0.20063492升。 [69]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 [70]规定六尺为一步, [71]二百四十步为一亩, [61]五十亩为一畦。 [72] |
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 | 为统一思想明确法令,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商鞅下令焚烧《 诗经》、《 尚书》以及 诸子百家的著作来明确法令。商鞅同时下令在秦国国内杜绝走后门的私人请托,禁止他国士子通过游说获得官职。 [73] |
执行分户令 | 为彻底挖掘国内剩余劳动力,去除秦国民间戎狄风俗。商鞅颁布法令废除大家庭制,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 [74][59] |
经过第二次变法后,秦国国力更加强大。
周显王派使臣赐予秦孝公霸主的称号,诸侯各国都派使者前来祝贺。
[75]前348年,韩昭侯亲自前往秦国,与秦孝公签订停战盟约。
[76]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驷率领
西戎九十二国朝见周显王,显示了秦国西方霸主的地位。
[77][backcolor=initial !important][backcolor=initial !important]
战国时期形势图
[编辑]河西之战主条目:河西之战 (战国)
收复河西失地、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是秦献公、秦孝公两代国君的愿望。秦孝公继位后,更是将收复河西失地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之一。
前354年,
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及
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省
长垣县),
[78]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
邯郸(今
河北省邯郸市)。
[79]秦孝公趁魏军主力出击之机,派军队偷袭魏国,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
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南),大败魏军,歼灭守军七千人并占领
少梁(今陕西省
韩城市西南),
[80]此战为秦孝公时期收复河西失地的序幕。经过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强大,而商鞅作为收复河西的主将,在战争中显示了他的军事及外交才能。
[编辑]安邑、固阳之战前353年,齐军与
宋国景㪨、卫国
公孙仓所率部队会合,围攻魏国的
襄陵(今河南省
睢县)。
[81]此时魏军主力已攻破赵国首都邯郸,但在
桂陵之战被前来救援赵国的
齐国军队击败,
[82]楚宣王也派大将
景舍率兵救援赵国,夺取了魏国
睢水、
濊水之间的土地。
[83]秦孝公趁魏国国内空虚之机,于
前352年任命商鞅为
大良造,率兵长驱直入,包围魏国并占领魏国旧都
安邑[注 9](今山西省
夏县西北)。
[84]魏惠王急忙派军队在
上郡要地
固阳(即定阳,今陕西省
延安市东)以东修建崤山
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以阻止秦军的进攻。
[85]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围并占领固阳。
[86]前352年,魏惠王调用韩国的军队击败包围襄陵的齐、宋、卫联军,齐国被迫请
楚国大将景舍出面调停,各国休战。
[87]前351年,魏惠王与
赵成侯在
漳河边结盟,撤出赵国首都邯郸。
[88]魏国陆续与各国和谈后,集中兵力向西反攻,夺回安邑并包围固阳。
[89]为争取时间在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秦孝公于
前350年与魏惠王在
彤地(今陕西省
华县西南)会盟修好,缓和了两国紧张的关系。
[90][编辑]逢泽会盟魏惠王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召集
泗上十二诸侯举行会盟,图谋攻秦。秦孝公下令加强防守,并采纳商鞅“尊魏为王”的策略来改变魏国进攻秦国的意图。秦孝公于
前344年派商鞅游说魏惠王,劝说他除了号令宋、卫、邹、鲁等十二个小国外,还要向北联合
燕国,向东攻打齐国,迫使赵国屈服;向西联合秦国,向南攻打楚国,迫使韩国屈服,这样霸业可成。商鞅还建议魏惠王顺从天下之志,先行称王,再图霸业。魏惠王听从商鞅的游说开始称王,按照天子的规格大建宫室,制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并召集各小国参加
逢泽(今河南省
开封市南)会盟,秦
公子少官和
赵肃侯[注 10]也应邀参加,诸侯会盟后又前往朝见周天子。魏惠王僭越礼制的行为引起了齐、楚等国的愤怒,诸侯纷纷倒向齐国。
西鄙之战前341年,魏国在
马陵之战遭受齐国重创,主将
庞涓自杀,
太子申被俘。商鞅趁机对秦孝公说:“秦国和魏国的关系,就像人得了心腹疾病,不是魏国兼并秦国,就是秦国吞并魏国。魏国地处山岭险要的西部,占据崤山以东,与秦国以黄河为界。形势有利时就向西侵犯秦国,不利时就向东扩展领地。如今君上圣明贤能,秦国繁荣昌盛。而魏国刚刚被齐国击败,可以趁此良机攻打魏国。魏国抵挡不住秦国的攻势,必然要向东撤退。魏国一向东撤退,秦国就占据了黄河和崤山险固的地势,向东可以控制各国诸侯,这可是一统天下的帝王基业啊!”秦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决定趁魏国实力尚未恢复之机,大举攻魏。前341年,秦国联合齐、赵两国攻打魏国。同年九月,秦孝公派商鞅进攻魏河东,魏派
公子卬迎战。两军对峙时,商鞅派使者送信给公子卬,说:“我当初与公子相处的很快乐,如今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不忍心相互攻击,我可以与公子当面相见,订立盟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公子卬赴会时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虏,商鞅趁机攻击魏军,魏军大败。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土地求和,此时魏惠王说:“寡人真后悔没有听公叔痤的话。”商鞅因战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赵良的劝告商鞅在秦国执政二十一年,很多贵族宗室都怨恨他。
赵良去见商鞅,商鞅对他说:“当初秦国的习俗和戎狄一样,父子不分开,男女老少同居一室。如今我改变了秦国的教化,使他们男女有别,分居而住。我征调士卒大造宫廷城阙,把秦国营建的像鲁国、卫国一样。您看我治理秦国,与五羖大夫
百里奚比,谁更有才干?”赵良说:“那五羖大夫,是
楚国偏僻的乡下人,他听说秦穆公贤明,就想当面去拜见却苦于没有路费,就把自己卖给秦国人,穿着粗布短衣给人家喂牛。秦穆公知道这件事后把他提拔起来,凌驾于万人之上,秦国没有人不满意。他出任秦相期间,向东讨伐过
郑国,三次拥立
晋国的国君,一次出兵救晋;他在秦国境内施行德化,
巴国前来纳贡;他施德政于诸侯,四方少数民族前来朝见,
由余听说后,不远万里赶来敲门投奔。五羖大夫出任秦相,劳累不坐车,酷暑炎热不打伞,走遍国中不用随从的车辆,不带武装防卫,他的功名永载史册,他的德行施教于后代。五羖大夫死时,秦国不论男女都痛哭流涕,连小孩子也不唱歌谣,正在舂米的人也因悲哀而不发出相应的呼声,这就是五羖大夫的德行啊。如今您能够见到秦君,靠的是秦君宠臣景监的推荐介绍,这就谈不上什么名声了。身为秦国国相不为百姓造福而大规模地营建宫阙,这就谈不上为国家建立功业了。惩治太子的师傅,用严刑酷法残害百姓,这是积累怨恨、聚积祸患啊。教化百姓比命令百姓更深入人心,百姓模仿君臣的行为比命令百姓更为迅速。如今您却违情背理地建立权威、变更法度,这不是对百姓施行教化啊。您又在封地南面称君,天天用新法来逼迫秦国的贵族子弟。公子虔闭门不出已经八年了,您又杀死
祝欢,用黥刑处罚公孙贾。这几件事,都不是得人心的。您一出门,后边就跟着数以十计的战车,车上都是顶盔贯甲、身强力壮、持矛操戟的贴身警卫,您离开这些警卫肯定不敢自己出门。您的处境就好比早晨的露水,面临很快消亡的危险。您还打算要延长自己的寿命吗?那为什么不把封地交还给秦国,到偏僻荒远的地方浇园自耕;劝秦君重用那些隐居山林的贤才,赡养老人,抚育孤儿,使父兄相互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这样才可以稍保平安。您还要贪图封地的富有,以独揽秦国的国政为宠幸,聚集百姓的怨恨,秦君一旦舍弃宾客而不能当朝,秦国想要拘捕您的人还能少吗?您丧身的日子就会像抬起脚来那样迅速地到来。”但商鞅最终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
[编辑]身亡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想传位于商鞅,商鞅推辞不接受。同年,秦孝公去世,其子秦惠文君继位。商鞅想要告老退休,有人向秦惠文君说:“大臣功高盖主就会危害国家社稷,对身边的人过于亲近就会惹来杀身之祸。现如今秦国的男女老幼只知道商鞅的新法,而不知道君上您。况且君上您与商鞅有仇,愿君上早下决断。”公子虔等人也告发商鞅谋反,秦惠文君于是派人捉拿商鞅。商鞅逃至边关,晚上想住宿旅店,因未带身份证件,店主不知道是商鞅本人,害怕新法连坐而不敢留宿。商鞅感叹到:“制定的新法竟然遗害到了这种地步”,这就是成语“作法自毙”的来历。商鞅带领亲属及手下随从逃亡至魏国,魏惠王怨恨商鞅用欺骗的手段俘虏公子卬、击败魏军,将其驱逐回秦国。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地,发动邑兵攻打
郑县(今陕西省
华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商鞅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
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族。商鞅死后,他所推行的新法并没有被废除,而是一直影响着秦国乃至以后的
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