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950120 发表于 2011-8-16 09:57:00

武将讨论—魏延

本帖最后由 tt950124 于 2011-8-16 09:59 编辑

生平简介:
      魏延(?-234),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三里店)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起初率领部曲随刘备入蜀,因屡立战功而深受刘备信任,刘备称汉中王后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蜀汉建立后升为镇北将军。此后魏延随诸葛亮北伐,曾率军大破魏将郭淮等人,加为征西大将军。魏延曾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袭长安“子午谷之计”,但遭向来谨慎的诸葛亮反对,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诸葛亮死后,魏延因不愿受长史杨仪所约束而于退军途中烧绝栈道,反攻杨仪,却因部属不服而败逃,被杨仪所遣的马岱所斩。


历史评价:
      陈寿: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彭羕、廖立以才拔进,李严以干局达,魏延以勇略任,杨仪以当官显,刘琰旧仕,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三国志·魏延传》:“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我是吕布狂 发表于 2011-8-16 10:14:13

魏延就是被诸葛害死的

jilongcole 发表于 2011-8-16 11:47:07

魏延 有武力,就缺乏忠诚。

wys2124 发表于 2011-8-16 12:01:46

诸葛亮执政时期的主要将领,屡立战功,也是诸葛亮非常倚重的将领。在军中的地位非常高,几乎就是二号人物。但是性格比较矜高,有些叛逆性。

wys2124 发表于 2011-8-16 12:12:14

魏延很早就追随刘备,并没有演义中反叛韩遂的事情。在追随刘备入川的过程中屡立战功,在刘备称汉中王时任命为汉中太守。并言“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深得刘备信任。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曾献计兵出子午谷,但是一向谨慎的诸葛亮没有采纳。
魏延性格比较骄傲,与蜀汉众将多有不和,有点不听指挥,在诸葛亮死后不愿退兵,认为不应因为诸葛亮死了就放弃北伐又觉得自己是军中的二号人物不应该听命于杨仪于是打算夺权,最后士兵溃散,被马岱杀死。

yy950120 发表于 2011-8-16 13:09:31

      话说到诸葛亮初出茅庐,关二哥就没怎么看好他,直至火烧博望坡后,才有所表示。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关羽死的时候,诸葛亮是什么表情。
    还有个细节,魏延和关羽两个人是出奇的像,红脸,使刀,更可怕的是那一脸的傲气,可以说从魏延出场的那一刻起,诸葛亮就恨上魏延了。的确,“脑后有反骨嘛!”
    其实不然,诸葛亮心胸狭隘,魏延又心高气傲,以致于不得重用,“七出祁山”有一次蜀军被张郃打得打败,这很让我无奈,要不也不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种局面了。
   总之,魏延并不是忠心不够,先不说反骨是否真的长在他脑后,自诸葛亮死他对蜀国可谓是忠心耿耿,只可以说是郁郁而不得志。在三国后期,堪为大将之才。

fthmo1983 发表于 2011-8-16 15:45:26

      此君才能胆识是有的,但是人品不是很好,很自傲,看不起诸葛亮的丞相主簿杨仪,与杨仪关系极差。诸葛亮一出祈山的时候,提出了很大胆的子午谷路线,因为诸葛亮谨慎小心,不愿意兵出险招,所以,没被采纳。魏延的才华被诸葛亮掩埋了。
    后来诸葛亮死后,把兵权交给杨仪,让杨仪、姜维撤兵,也料定魏延不会服从杨仪调遣,但也知魏延有忠心,所以,命杨仪可不管魏延。但是,魏延知道诸葛亮把兵权交给杨仪而非自己时,很愤怒,便带兵阻拦杨仪,欲夺兵权。但魏延兵士自知魏延理亏,士气低靡。魏延败于杨仪,被马岱追杀,至死。
   历史上,马岱是杨仪派去追杀落败的魏延的。
   魏延的人品过于计较名利,自命不凡,嫉妒心很重。

aimiliya 发表于 2011-8-16 19:06:41

本帖最后由 aimiliya 于 2011-8-16 19:09 编辑

   魏延的死与魏延的性格所致,按官职的话,孔明死后就属魏延最高了。魏延时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领汉中太守,南郑侯。而诸葛亮是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领司隶校尉,益州牧,武乡侯。二人均假节,封侯。可见,魏延在蜀汉朝廷中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而杨仪时任丞相府长史,费祎为丞相司马,姜维任中监军征西将军。以官位论,杨、费、姜三人之官职均不能与魏延相比。诸葛亮深知若要蒋琬、费祎、姜维顺利地执掌朝政、军政,魏延是一大障碍,因为魏延在朝中、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冀时论必当以代(诸葛)亮”《三国志》卷四十《魏延传》。。为了排斥异己,诸葛亮不惜毁掉蜀汉的国之栋梁,欲将魏延置于死地。

      魏延被害的起因虽然同诸葛亮有密切关系,但毕竟不是诸葛亮的临终遗命,杀害魏延的罪魁祸首是杨仪,当然费祎、蒋琬、董允等人也负有一定的责任。魏延与杨仪的矛盾由来已久,魏延骄狂,杨仪自负,两人关系势同水火。“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泣涕横集”,《三国志》卷四十四《费祎传》。已闹到冰炭不能同器的程度。对魏、杨冲突,诸葛亮是如何表态的呢?史载:“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三国志》卷四十《杨仪传》。从表象上看,诸葛亮装出一副不偏不倚的样子,“不忍有所偏废”,但其在五丈原病重时,却已经将权力和情感的天平倾斜到杨仪一边。魏延未能参与诸葛亮的临终决策,又被安排为断后将军,这就等于授予杨仪以全军的最高指挥权。

   诸葛亮死后,杨仪“秘不发丧”,又命费祎试探魏延的意图和打算。魏延对费祎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魏延此话,若以官阶而论则不为乱,若以公私而论则不为不当。对于蜀国而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袁子》。,伐魏乃天下之大事,诸葛亮一人身死,便将兵临渭水、逼近长安的十万大军撤回,弃北伐之大业,岂不是以私废公。再则,诸葛亮死后,姜维也曾九次北伐,魏延的军事才干远远超过姜维,为何不能继武侯之志,担当伐魏重任呢?

  另外,魏延官爵在杨仪之上,也根本没有必要服从杨仪的指挥。正因为如此,魏延才“与费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也就是说他与费祎重新商量了治丧的步骤:谁护送诸葛亮灵柩回蜀,谁带兵继续北伐,两人共同签名,准备向部队传达。可费祎却口是心非,寻求脱身之策,他骗魏延说:“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以此为借口,“费祎出门驰马而去”,并随即背信弃义,助杨仪整军退回蜀中。等到魏延“遣人觇仪等”,才发觉上当,大军已经“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魏延当然大怒,趁着杨仪行军迟缓,抢先一步,“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魏延的意图很明确,因杨仪掌握了全军的统帅大权,故无法与之较量,所以只能赶回成都,向后主奏告事情原委。杨仪也不甘落后,于是二人都向刘禅上表,皆称对方“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毫无主见的刘禅判断不出孰是孰非,就此事询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蒋琬、董允都是诸葛亮的心腹,加之魏延与同僚关系一向不好,“平时诸将素不同”,“当时皆避下之”,故而蒋琬、董允“咸保仪疑延”。于是刘禅遂命“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准备讨伐魏延。但不等蒋琬兵至,魏延已被杨仪所杀,原因是他“拒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按:何平即王平,其“本养外家何氏,后复姓王”。)
魏延为何不赶赴成都,而要在南谷口以弱势兵力对抗杨仪呢?揣测原因,大概是刘禅派蒋琬讨伐魏延的消息其已经获悉,他已没有机会进入成都,向后主辨明事实真相了。在此情况下,形势对魏延当然极为不利,被王平临阵一叫骂:“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所部立刻军心动摇,“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其实,所谓的“曲在延”也是表象,当兵的怎会知道上层斗争的内幕?他们只知服从刘禅和诸葛亮的命令,既然皇帝和宰相都站在杨仪这一边,认为魏延反叛,不愿追随他,也就是很正常的事。也就是说,魏延部下这样做和整个事件的是非曲直是无关的。

 在“军皆散”的情况下,魏延无奈,只得“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于是杨仪用脚踩着魏延的脑袋,嘲笑说:“庸奴,复能作恶不?”之后杨仪又“夷延三族”。《三国志》卷四十《魏延传》。一代名将魏延就这样身死族灭,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魏、杨内讧以魏延彻底失败而告终。魏延的失败有主客观的原因。从客观上分析,魏延遭到诸葛亮多年的打击和排斥,加上杨仪、费祎等人的嫉恨,处境艰难,势单力薄。从主观上分析,魏延本人在这场突发事件中头脑发昏,处置失宜,他不该轻信费祎,也不应在退军途中烧毁主力部队回归的“阁道”,授人以“谋反”之柄,更不该“据南谷口”,以所部数千之众去对抗杨仪的十万大军。这完全是以卵击石,自不量力。我认为,魏延的性格才能同韩信确实非常相似,即他善于用兵,是军事上的奇才。但在政治上却显得幼稚,缺智少谋。魏延死后七年,蜀人杨戏著《季汉辅臣赞》,给魏延下了这样几句评语:“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性。”杨戏肯定了魏延“折冲外御,镇保国境”的功劳,叹息他不能善始善终,指出根源在于他那“不协不和”、桀骜不驯的性格,这个评价是比较公允的。

   

fjckl 发表于 2011-8-16 19:36:53

当初要诸葛是听魏延的,派一支军队直接突袭许昌怎么会使得蜀国灭国呢

wys2124 发表于 2011-8-16 19:44:31

回复 fjckl 的帖子

魏延可没说过突袭许昌,他说得是偷袭长安

fjckl 发表于 2011-8-16 19:51:31

回复 wys2124 的帖子

好吧 我错了是长安要是真的得手魏国首尾不能兼顾   还想统一 自保都难

yy950120 发表于 2011-8-16 20:15:12

确实,诸葛亮和魏延的性格相反,要是听了他的子午谷奇谋,三分天下的版图还要两说呢!!

四季平常 发表于 2011-8-16 20:39:19

说白了就是一个不会来事的军事主官被一帮政工干部和谐了

651369 发表于 2011-8-16 22:24:33

才能胆识是有的,但是人品不是很好,很自傲,看不起诸葛亮的丞相主簿杨仪,与杨仪关系极差。诸葛亮一出祈山的时候,提出了很大胆的子午谷路线,因为诸葛亮谨慎小心,不愿意兵出险招,所以,没被采纳。魏延的才华被诸葛亮掩埋了。
后来诸葛亮过世,把兵权交给杨仪,让杨仪、姜维撤兵,也料定魏延不会服从杨仪调遣,但也知魏延有忠心,所以,命杨仪可不管魏延。
但是,魏延知道诸葛亮把兵权交给杨仪而非自己时,很愤怒,便带兵阻拦杨仪,欲夺兵权。但魏延兵士自知魏延理亏,士气低靡。魏延败于杨仪,被马岱追杀,至死。
历史上,马岱是杨仪派去追杀落败的魏延的。
魏延的人品过于计较名利,自命不凡,嫉妒心很重。

yy950120 发表于 2011-8-16 22:28:55

回复 651369 的帖子

魏延的人品毁掉了他自己,但是他固然有自命不凡的资本,诸葛亮在世时完全可以利用好他,所以我觉得,魏延在蜀后并没有打出他自己的辉煌,而是很快就被终结了!

unicornvalley 发表于 2011-8-22 20:03:31

悲剧人物啊,魏延这种类型去魏国也许更好点儿。。
不过子午谷之计虽然算是奇谋,但成功的几率还是很小的,很大程度依赖运气成分,对孔明这样一个战略家来说,肯定不会接受,与个人好恶无关。

yy950120 发表于 2011-8-22 20:08:52

回复 unicornvalley 的帖子

其实我觉得诸葛亮不采纳的主要原因还是他自己谨慎的性格,和对魏延不好的看法

unicornvalley 发表于 2011-8-22 20:20:21

回复 yy950120 的帖子

可能咱也属于比较谨慎的,仔细分析起来觉得子午谷之计从战略上来看成功可能性太小,不过因为诸葛亮最终的北伐失败和蜀国悲催的结局使这唯一一次有可能转折的假想引来无数YY。。。

unicornvalley 发表于 2011-8-22 20:31:38

那当然,咱也YY过,在1.7里也实现过,不过游戏毕竟是游戏,啥都可以实现,一队满编可以挡得住千军万马。。。

unicornvalley 发表于 2011-8-22 20:34:17

那倒是,就是累了点儿。。。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武将讨论—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