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1287年亚美尼亚大主教绘像
元朝的思想上也是兼收并用的,他们对各种思想几乎一视同仁,都加以承认与提倡,“三教九流,莫不崇奉”。早在1234年赵复被俘到北方后,他就在燕京设立太极书院,讲授程朱理学,培养出一批理学家,使得理学得以北传。元朝时,元帝尊重儒学,册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且推崇理学为官学。元仁宗初年恢复科举,史称延祐复科,在“明经”、“经疑”和“经义”的考试都规定用南宋儒者朱熹等人的注释,影响后来明朝的科举考试皆采用朱熹注释。理学在元朝还有一些变化,南宋时期即有调和程朱理学的朱熹与心学的陆九龄等两家学派的思想。到了元代,理学家大多舍弃两派其短而综汇所长,最后“合会朱陆”成为元代理学的重要特点。当代有名的理学家有黄震、许衡与刘因与调和朱陆学的吴澄、郑玉与赵偕,其中许衡、刘因与吴澄被誉称为元代理学三大家。朱学的后继者为了配合元帝的需求,更注重在程朱理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其道德蒙昧主义的特征日趋明显。从而把注意力由学问思变的道问学转向对道德实践的尊德性的重视,这也促成朱、陆思想的合流。元代理学的发展,也为明朝朱学与阳明心学的崛起提供某些思想的开端。由于元朝由蒙古人所统治,汉族士大夫基于异族统治的考量,在蒙元初期大多分成合作派与抵抗派。合作一派是华北儒者如耶律楚材、杨奂、郝经与许衡等人。他们主张与蒙古统治者和平共存,认为华、夷并非固定不变,如果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如果蒙古统治者有德行,也可以完全入主中原。他们提倡安定社会,保护百姓,将中华的典章制度带进蒙元,以教感化蒙古人。另一派是江南南宋遗民的儒者如谢访、郑思肖、王应麟、胡三省、邓牧、马端临等人。他们缅怀南宋故国,坚持民族气节。为了消极抵抗元廷,采取隐遁乡里,终生不愿意出仕的方式。并且以著述书籍为业,将思想化为书中主旨。到元朝后期,由于元仁宗实行延祐复科,恢复科举,及第者都感谢天子的恩宠,纷纷愿意为元廷解忧。元朝后期国势大墬,政治腐败、财政困难,使得当时士大夫如赵天麟、郑介夫、张养皓与刘基等人纷纷提出各种政治主张,或从弊端中总结经验教训。他们大多提倡勤政爱民、廉洁公正、任用贤才等措施。元末民变的爆发使得南方有不少士大夫出于卫身、保乡、勤王之目的,纷纷组织义兵护国,有些士大夫甚至舍身殉国。在明朝建立后,部分元朝遗老纷纷归隐不出。
元朝文字与语言:
元朝的文字与语言方面,一般是通用蒙古语与汉语,然而一些说法认为入声字最早被认为在元朝官话消失。文字通用汉文与蒙古的八思巴字。八思巴文是元世祖时由国师八思巴根据当时的吐蕃文字而制定的一种文字,用以取代标音不够准确的粟特语蒙古文字。然而此时横跨欧亚的大蒙古国已经析为元朝和各藩国:蒙古术赤汗国、蒙古察合台汗国、蒙古伊儿汗国,因此八思巴文一直只有元朝采用,并主要用作为汉字标音符号。元朝灭亡后,仍然推行于北元,到了16世纪末期,蒙古高原的蒙古人受其他蒙古民族同化,转而重新采用蒙古文字。
宗教:
元朝与各藩国:蒙古术赤汗国、蒙古察合台汗国、蒙古伊儿汗国横跨欧亚大陆,幅员辽阔,其疆土内的种族也十分繁多,这些都使得元朝的宗教呈现多元化,各类佛教(含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道教、白莲教等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东西方的商旅、教士亦来往频繁,自西方传来的伊斯兰教、基督教(含景教和天主教)与犹太教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加。由于元朝对境内各种宗教基本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对信仰宗教的问题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甚且优容礼遇之,这种环境自然有利于宗教的传播与发展。元朝僧人有免税免役特权,致使一些不法之徒投机为僧,甚至干预诉讼,横行乡里,成为元代的一个社会问题。不过,元世祖曾在礼节上歧视伊斯兰教,例如不尊重其宰羊方法,伊斯兰教徒被逼吃死肉,此法令亦适用于基督教徒。元朝对宗教管制较为宽松,使得民间如白莲教、明教等借此建立秘密组织,进行抗元起事。
1330年建立于元朝的河北柏林禅寺宝塔。
八思巴
丘处机
泉州景教莲花象征。
佛教与藏传佛教:
各类佛教中以藏传佛教最为兴盛. 藏传佛教约唐中期自吐蕃传入唐朝,专以祈祷禁咒为事。汉传佛教在唐中后期遭受打击,宋朝时只剩禅宗慢慢恢复,然敌不过道教与理学。藏传佛教中,萨迦派(花教)自窝阔台汗至元世祖期间逐渐获得蒙元朝廷的尊重。忽必烈早在攻击吐蕃时即于萨迦派的喇嘛扮底达讲和,而后扮底达的继承人八思巴被元世祖奉为国师(后升为帝师),赐玉印,任中原法王,命统天下佛教,并兼任总制院(后改名为宣政院)使来管理吐蕃(今西藏)事务,这是以宗教领袖统治西藏地区之始。八思巴还为元朝建立八思巴文。藏传佛教在元帝的推崇下,在社会与政治上均有极高的地位。诸位元帝均受藏传佛教的戒律,藏传佛教也逐渐推广到蒙古各部。然而皇室用于佛事之钱要占国家财政支出一半(皇帝即位前要灌顶),寺院也拥有庞大的产业,部分的喇嘛也骄纵不法,危害社会。例如元世祖时,江南佛教总统喇嘛杨琏真珈喜好掘墓,曾挖掘宋朝诸陵与诸大臣坟墓百余所;包庇平民不输租赋者,达两万三千户,其余如夺人产业,奸污妇女等类之事,更为常见。
道教:
道教自宋朝即十分兴盛,金朝与南宋时期即有全真教、太一教与大道教三派。全真教由王喆创立,主张修孝仅存一之德,然后学道。成吉思汗于西征时邀清全真教道士丘处机西行中亚,十分礼遇他,并且他掌管天下道教。丘处机后来与其弟子李志常写成《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大道教主张苦节危行,不妄取于人,不苟奢于自,从创教教主刘德仁五传至郦希诚,被蒙哥册封为太玄真人,掌管教务。太一教以传授太一三元法箓之术为主,从创教教主萧抱珍五传至李居寿时,元世祖兴建太一宫,并让他居之,获得太一掌教宗师印。然而元朝以藏传佛教为国教,元世祖曾命烧去一些“捏合不实”的道经如《老子化胡经》等,然而仍然册封各派宗师以安抚之。
基督教(含景教)与犹太教:
元朝的基督教(即天主教)称为也里可温教,唐朝时基督教的分支景教(聂斯脱里派)因唐武宗的禁止而式微,到元朝时基督教再度传入中国。当蒙古人数度西征时,欧洲频繁发动数次十字军东征,征伐西亚的伊斯兰教徒,因此欧洲人有意和蒙古结盟,共抗伊斯兰教徒。贵由汗时,罗马教皇曾派使者到和林见贵由汗;元世祖时教廷又派方济各会教主由海道抵大都,元世祖同意其传教,而景教教徒分布在扬州、杭州、镇江与泉州等地,最后分布到华北、西北与西南。然而基督教时常与佛道两教冲突,方聂两派也自相牵制。元朝晚期,教皇有意派主教来华整顿教务,然而主事者漠不关心,元朝灭亡后东西交通断绝,基督教再度式微元代。犹太教称为术忽或主吾,大多定居开封、杭州、大都与和林等城市。由于犹太商人擅长理财,元廷视为财政来源之一。
伊斯兰教:
元朝的伊斯兰教(又称回教)称为木速蛮教,也是于唐武宗后式微于中国,而后流行于西域中亚各国如畏吾儿、花剌子模等国。成吉思汗西征时降服许多西域回教国家,使得伊斯兰教徒仕于蒙古朝廷甚多。由于色目人(即西域各族)擅长理财,元世祖统一中国后更任用色目人,给予极大的权力。这些都使得伊斯兰教盛行于中国西部、云南地区等,部分色目商人也有定居于沿海广州、泉州、杭州与扬州等地区,渐渐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特色,几乎覆盖全国。1357年至1366年间更在福建发生色目军乱,史称亦思巴奚兵乱。当时蒙古王公大臣也有信奉伊斯兰教,其中安西王阿难答更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于元成宗驾崩后担任监国,并且很有机会继承为皇帝。如果他担任皇帝,可能使元朝国教改为伊斯兰教。
艺术:
元朝经济发达,城市文化兴起,又因为交通发达,东西文化交流,使得元朝艺术呈现多元化。由于蒙元直到后期才长期举办科举,为了巩固蒙古人地位又分立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与南人等四个阶级,并且不重用汉人儒者。这些都使大多数的江南儒者放弃政之路,转向艺术方面的发展。
绘画:
绘画方面,文人画成为主流,着重个人及书法表现,风格与元代强调装饰的宫廷绘画迥然不同。元初赵孟頫、高克恭等人提倡复古,回归唐朝和北宋的风格,并且将书法入画,创造出重气韵、轻格律,注重主观抒情的元画风格。元朝中晚期以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元代四大家为主,其中又以黄公望为冠。他们寄托清高人格的理念于绘画上,以隐逸山水与梅、兰、竹、菊、松、石等为象征。黄公望创始“浅降山水”,先以水墨钩勒皴染为基础,加上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由于元人以较干的笔法在纸上作画,这不同于宋人绘于绢上。山水画除了皴法以外,增多擦的效果,犹如中国书法一样。为了使画面的上方可以题上诗句,所以故意留出一角,题上自己作的诗句,使诗、书、画三者合成一体,影响明清国画至今。元代的花鸟,以钱选最为有名,他学习宋人赵昌的画风,具有宋人厚重典雅的趣味。其他如赵孟、赵雍、陈琳与刘贯道等均以兼善花鸟出名。
书法:
元朝书法的核心人物是赵孟頫,他的书法深受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影响,所创立的楷书赵体与唐楷之欧体、颜体与柳体并称四体,成为后代规摹的主要书体,表现为“温润闲雅”“秀研飘逸“的风格面貌。审美观趋向飘逸的超然之态获得一种精神解脱有一定联系。鲜于枢与赵孟頫齐名,但影响略小,尤其擅长行、草书。与他们同时代的书法家邓文原则擅长章草,是研习这种古书体不多见的名家之一。康里巙巙稍晚于赵孟頫,也以草书名世,是少数民族书法家的代表人物。
科技:
由于元朝朝廷与社会提倡思想多元,经济发达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交通发达与中外交往空前活跃又为吸收世界各地科技创造条件,使得科学技术有很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天文历法、数学、农牧业、医药学与地理学等方面。中国古代的发明印刷术及火药等出现了印刷活字盘与火统等技术,西传西方后促进欧洲国家的进步。波斯、阿拉伯素称发达的天文、医学等成就,也在元朝被大量传至中国。由于东西贸易的兴旺,西域的玉石、纺织品、食品及珍禽异兽等也源源不断输入中国。中外的科技交流,促进了各自的科技进步,元朝正好为这种交流提供了比以前历代都优越的条件。
北京郭守敬纪念馆的郭守敬雕像
元朝王祯著作《王祯农书》里所绘的印刷活字盘。
天文学与历法:元朝在天文历法方面十分发达,元世祖邀请阿拉伯的天文学家来华,吸收了阿拉伯天文学的技术,并且先后在上都、大都、登封等处兴建天文台与回回司天台,设立了远达极北南海的27处天文观测站,在测定黄道和恒星观测方面取得了远超前代的突出成就。元朝有名的天文学家有郭守敬、王恂、耶律楚材、扎马鲁丁等人。耶律楚材曾编订有《西征庚午元历》,1267年扎马鲁丁撰进《万年历》,郭守敬等人修改历法,以近世截元法主持编订了《授时历》,《授时历》于1280年颁行,延用了400多年,是人类历法史上的一大进步。扎马鲁丁与后来的郭守敬研制出了简仪、仰仪、圭表、景符、窥几、正方案、候极仪、立运仪、证理仪、定时仪、日月食仪等十几种天文仪器,当时在天文台里工作的还有阿拉伯天文学家可马剌丁、苫思丁等人。回回司天台一直存在到元末明初,仍由回回司天监黑的儿、阿都剌、司天监丞迭里月实等修定历数。
数学:元朝数学涌现出了一批杰出数学家及其著作。如李冶及其《测圆海镜》、《益古演段》;朱世杰及其《算学启蒙》、《四元玉鉴》;李冶提出的天元术(即立方程的方法)及朱世杰提出的四元术(即多元高次联立方程的解法),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成就。算盘在元代也初具规模。
农学:
元代的农业技术主要可见于《农桑辑要》、《王祯农书》与《农桑衣食撮要》等三部书。《农桑辑要》由元廷主持编纂,全书分七卷十篇,对元及其以前的作物栽培、牲畜饲养做了总结,并保存了大量古农书资料,对推广农牧业技术,指导农牧业生产有重要作用。《农书》为著名农学家王祯所著,,全书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大部分,总结了古代的农业生产经验,又介绍了当时的新技术,是继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著作。王祯认为要不违农时、适时播种、因地制宜、及时施肥、兴修水利才是取得农业丰收的保证,其中关于棉桑种植具有现实意义。《农桑衣食撮要》为鲁明善所著,此书重在实用,按月记载农事活动,特别还涉及到游牧生产,可补《农桑辑要》及其它古农书之不足。
医药学:
医药学方面,史称金元四大家中有两位生活在蒙元时期。李杲师承张元素,强调补脾胃,创立了“补土派”,著有《脾胃论》、《伤寒会要》等。朱震亨拜罗知悌为师,发展刘完素火热学说,主张补阴为主,多用滋阴降火之剂,后人称其为“滋阴派”,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等书。外科骨伤科方面成就更为突出,危亦林在麻醉与骨折复位手术上有创新。萨德弥实的《瑞竹堂经验方》很注意北方的寒冷气候及蒙古族游牧生活实际,有不少治疗骨伤及风寒湿痹的方剂,有的时至今日仍为医家所使用。元廷太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反映了当时国内各少数民族及中外人民的饮食文化交流。
地理学: 地理学方面《元一统志》的编纂、河源的探索、《舆地图》的问世及大批游记类著作的出版是其主要成就。《元一统志》由政府主持,扎马鲁丁、虞应龙具体负责。该书对全国各路府州县的建置沿革、城郭乡镇、山川里至、土产风俗、古迹人物均有详细描述,具有较高史料价值。1280年元世祖命女真人都实探求黄河河源,认为星宿海(火敦脑儿)即河源,比较接近实际。潘昂霄还据此撰成《河源志》。道士朱思本考察了今华北、华东、中南等广大地区地理形势,参阅《元一统志》等地理学著作,以“计里划方”法,绘制成《舆地图》,成为元朝地理学及中国地图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游记类地理学著作有耶律楚材《西游录》,李志常整理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周达观《真腊风土记》,汪大渊《岛夷志略》等,对元朝国内外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贸易来往等颇多描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