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MOD网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13|回复: 0

[满清雍容] 伴君如伴虎:康熙帝南书房的宠臣和清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25 14: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乾清宫庭院在清顺治、康熙两朝,实际上是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国家权力重心。皇帝日常办公、接见臣工、读书学习、生活起居,皇子读书和皇帝办公厅——包括秘书处、机要处、侍卫处、研究室、智囊团等,都集中在这座庭院里。  康熙书房就是南书房,在乾清门到乾清宫这个相对独立的乾清宫庭院里,院的周围有40间门庑环绕,四维(面)主要有四殿(昭仁殿、弘德殿、端凝殿和懋勤殿)、三房(南书房、上书房和敬事房)、两处(奏事处、批本处)和一宫(乾清宫)等建筑和机构,其中乾清门里西侧,坐南朝北的一处就是南书房。
  南书房为康熙帝创立,位于乾清宫庭院内
  南书房的设立是康熙帝的一个创造,这是应军事之需、行政之需、学问之需和情趣之需。说军事之需,是因为当时正进行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军报紧急而繁多,指示应迅速及时,皇帝身边需要有军政顾问和机要秘书。说行政之需,是因为康熙帝是勤政君主,三藩平定后,皇权集中,日理万机,处理政务,也需要一个贴近的咨询、秘书班子。说学问之需,是因为康熙帝酷爱读书学习,经史子集,天文地理,算学音律,地方民情,随时请教和探讨,需要身边有机要的师友。说情趣之需,是因为康熙帝喜欢书法、绘画、诗词、文玩,也需要人同趣相通,同好相逑。所以,南书房建立后,没有因平定三藩之战结束而结束,而是坚持下来,并制度化、规范化。
  康熙帝设立南书房的最初动因是:其一,康熙帝身边的太监、宫女,没有文化或文化不高,不能同他研讨经史,切磋书法;其二,各大臣都有职务,也不能随时陪伴身边,日侍左右;其三,他们住地离皇宫较远,随时咨商,很不方便,每日派员,轮流值班。其四,加强皇权,抑制旗权。所以要设南书房,这些随侍左右的大臣应是:品德高尚,学艺专长,任事专职,住近宫廷。
  南书房的名称。“书房”是清入关前的旧名,“南”字是因书房在乾清宫南面,所以称南书房,又称南斋。雍正时在圆明园也设有南书房。最早正式入直南书房的官员为张英和高士奇。南书房官员称南书房行走,但自大学士到侍郎等,都称翰林,进出南书房,可走乾清门。但进出门时都由内监或侍卫陪同,不可个人单独进出,在书房门外的院里也不能随便走动。
  南书房的官员,地位特殊,称为“内廷”。“内廷”官员有哪些人呢?一是御前大臣,二是军机大臣,三是南书房翰林,四是上书房师傅,五是内务府总管。就连内阁大学士、内阁官员都算外廷,而不算内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内阁为外廷。内阁又为什么算外廷?因为雍正朝从内阁分出军机处,军机大臣算内廷,大学士也就算外廷。南书房翰林与内廷官员进入内廷,从乾清门出入。
  南书房翰林,挨近皇帝,参与机要,容易得宠,升迁较快。但是,南书房翰林,也蛮辛苦的——官员虽以入直南书房为荣,但不知其苦:“咫尺天颜,垂手侍立,久之则气血下注,十指欲肿。若派写进呈书籍,则终日伏案而坐,两脚不得屈伸。”有人说:“伺候时立得手痛,钞录时写得脚痛。”皇帝到南书房的时候,值班的翰林们都要到门外站着回避,“呼某人则入,不呼则候,帝去乃入也”。皇帝同每个人谈话内容,都是两人间的机密,外人不得闻知,更不能外传。
  南书房值班的翰林,文具由内务府办理;饮食由御膳房供应。早餐在家里吃——《履园丛话》记载:徐乾学饭量大,每早入朝,吃实心馒头五十,黄雀五十,鸡子五十,酒十壶,可以竟日不饥。同朝张玉书古貌清癯(qú),早餐只食山药两片,清水一杯,亦竟日不饥。大多南书房值班翰林,伙食标准有规定:“每餐每日肉菜半桌,稻米一仓升,茶叶一钱。”(《清宫述闻》)可以喝免费的茶水。夏天,从五月初一日开始,每天赐给冰块,装在大盘里乘凉。时令鲜果,地方特产,时常供应,也受赏赐(如字画、笔砚、眼镜、鱼类、鹿肉等)。
  南书房也有趣闻:状元于敏中初直南书房时,一日同僚谈锋正浓,于敏中微闻声音,疾呼其同僚说:“老头子来矣!”话音刚落,乾隆驾到。乾隆帝听到说自己是“老头子”,颇不高兴,严厉诘问。翰林们很紧张,不知如何回应。这时,于敏中机灵地对答:“万寿无疆曰老,首出庶物曰头,父天母地曰子。”乾隆帝一听,转愠为喜。于敏中节节高升,很快升为尚书,后官至大学士。
康熙少年智擒鳌拜的故事,有的书说就发生在南书房。康熙帝召鳌拜到南书房进讲经史。鳌拜遵旨进入,内侍以折一条腿的椅子请他坐,而以另一内侍站在椅子后。命赐茶,内侍先把茶碗用开水煮,使杯极热,鳌拜一接,茶杯坠地。持椅子的内侍,乘势一退,椅子歪斜,鳌拜倒地。鳌拜在国君面前,倒地、歪椅、摔杯、洒茶,实属大大地不敬。康熙帝呼曰:“鳌拜大不敬!”布库内侍,扑而擒之。但《啸亭杂录》和《归田琐记》记载,是鳌拜入见时,康熙帝召羽林士卒或布库少年将他擒捕的。
  南书房的翰林,功夫既在书房内,又在书房外。他们走出南书房之后,有的做尚书、侍郎,有的做大学士、军机大臣,有的风清气正、耿介终生,也有的贪污纳贿、行为龌龊,更有的身后受辱,枭首锉尸。下举两例,略作介绍。
  沈德潜(1673—1769年),今江苏苏州人。乾隆四年(1739年)成进士,已六十七岁。庶吉士散馆时,已七十岁!一天傍晚,乾隆帝巡视,问谁是沈德潜?他自称为“江南老名士”,授为编修。七十一岁,命在上书房行走,官礼部侍郎。后德潜因病乞休,命以原衔食俸,仍在上书房行走。乾隆十四年(1749年),再请归里,命原品休致,仍令校刊《御制诗集》。让他如有著作,寄京呈览,赐给人参,并赐诗送行。德潜归乡,进所著《归愚集》,乾隆帝亲为作序,称其诗与王士祯相伯仲。后几次来京,其中一次是:德潜年八十时来京,赐额“鹤性松身”,并赏赉藏佛、冠服。入朝赐杖。乾隆帝命集文武大臣七十以上者为九老,沈德潜为致仕九老之首。命游香山,并在内府挂沈德潜的画像。
  欲无止境,常有凶险。沈德潜奏进编纂的《国朝诗别裁集》,请乾隆帝作序。乾隆帝发现诗集的首篇为钱谦益的诗。钱谦益是明朝人,又为清朝做官。乾隆帝因谕两条:一是“谦益其诗自在,听之可也,但选以冠本朝诸人则不可”;二是“钱名世者,皇考所谓‘名教罪人’,更不宜入选。”但乾隆帝并未与他过不去,只命内廷翰林重新校定该诗集。后乾隆帝几次南巡,沈德潜等迎驾常州,加太子太傅,赐其孙维熙举人。卒年九十七。赠太子太师,祀贤良祠,谥文悫,又御制诗为悼挽。不久,有人讦举人徐述夔《一柱楼集》中有悖逆文字。经查集前有沈德潜为徐述夔作的传,称其品行文章皆可为法。沈德潜死后被扯入“《一柱楼诗》案”之中。
  沈德潜生前得到乾隆帝的器重,却因文字狱受到牵连,死后仍遭乾隆追加处罚
  “《一柱楼诗》案”是怎么回事呢?其作者徐述夔,江苏东台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九月事发,成为当时一大文字狱。徐述夔,举人,教书乡里。出了一本书,名《一柱楼诗》。沈德潜在书前写了《徐述夔传》。这本小书,刻板印刷,数量很少,影响不大。他死后十多年,因子孙的一场纠纷而爆发。其孙与监生员蔡嘉树为争产事成讼,蔡氏将《一柱楼诗》、书版、沈德潜在书前的《徐述夔传》等一并告到县衙。江苏学政刘墉将其呈送乾隆皇帝。经过调查,主要罪名是:(1)居家授徒,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给学生取名“徐首发”,乾隆帝认为有“诋毁本朝剃发之制”;(2)诗中有“明朝期振翮(hé),一举去清都”之句,乾隆帝认为有欲“去清复明”之罪;(3)“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乾隆帝认为有“反清复明”之意。经过乾隆帝二十余道“谕旨”,最后定案:抄家,掘坟,剖棺,枭首,“将该犯徐述夔之尸,枭去首级,凌迟锉碎,撒弃旷野”,并将其首级,悬示于东台县城。(《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七十一)将徐述夔之子、孙,学生徐首发等处以死刑,作跋的毛澄“杖一百、流三千里”。结果,两人戮尸、六人处死、一人流放,一人徒刑,一人戍军台。乾隆帝命夺沈德潜赠官,罢祠削谥,仆其墓碑。
  乾隆帝曾说:“朕于德潜,以诗始,以诗终。”但事实上,未与诗终。若一旦惹恼皇帝,就一切不管不顾。
  刘纶,江苏武进人。少年俊颖,六岁能文,长于古文辞。乾隆元年(1736年),以生员举博学鸿词,考第一,授编修。后直南书房,又命在军机处行走,授文渊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刘纶,至亲至孝,亲丧三年不喝酒、不吃肉。直军机处十年,与大学士刘统勋同辅政,有“南刘东刘”之称。器度端凝,出入殿门,进止有度。早年买宅数间,后做军机大臣、大学士、工部尚书二十余年,没有增加半间房屋。衣履垢敝,不做新服,但上朝必着盛装,为什么呢?他说:“不敢亵朝章也!”一天,侍郎王昶在严冬黑夜,有急奏草稿,半夜到刘纶相府。纶起燃烛,操笔点定。天奇寒,呼家人备酒肉,但厨柜空空,仅得十几枚枣下酒。史官赞道:“其清俭类此!”
  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是历史上取得突出成就者的共同经验。
  总之,清朝的南书房,自康熙十六年(1677年)建立,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撤销,存在222年。在康雍乾时期,是南书房的兴盛时期,越到后来,越加衰落。
  康熙书房提供了一条经验:学习聪明者的聪明,会更聪明;吸纳智慧者的智慧,会更智慧——修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品质。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手机专用客户端|中华MOD官网

GMT+8, 2025-1-18 17: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