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东吴大将周瑜是一位文武兼备、风流儒雅的奇才,他的事迹对后世影响很大,并大量进入戏曲领域。 如宋元戏文中施惠的《周小郎月夜戏小乔》,[①]元杂剧中高文秀的《周瑜谒鲁肃》、石君宝的《东吴小乔哭周瑜》、佚名作者的《两军师隔江斗智》、《刘玄德醉走黄鹤楼》、元明间佚名作者的《走凤雏庞掠四郡》、《周公瑾得志娶小乔》,明代传奇《草庐记》《锦囊记》、《赤壁记》、《荆州记》、《四郡记》,清代的宫廷大戏《鼎峙春秋》里《激周郎诗歌铜雀》、《激将乃收遣将攻》、《醒人翻被醉人算》、《江东献计一双环》、《河北自输十万失》、《事可图何妨肉苦》、《风不便未免心忧》、《墰中可望不可攀》、《江上独来还独往》、《西北计成百道出》、《东南风动一军灭》等。此外,花部里的周瑜戏也不少,如汉剧《黄鹤楼》、《临江会》、《赤壁鏖兵》(《群英会》、《华容挡曹》)、《甘露寺》(《龙凤配》,《刘备招亲》)、《回荆州》、《取南郡》、《三气周瑜》(又名《讨州战挡》,一名《讨荆州》,一名《周瑜归天》)、《柴桑口》《三国志》(三十六本)等等。
这些戏曲中周瑜形象都是一个被贬损的形象,具体来讲就是气量狭小,嫉贤妒能,才能碌碌,与历史上的真正的周瑜形象截然相反。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文艺创作上人物塑造的需要,更有政治道德倾向上拥刘贬吴因素的影响。 一、历代周瑜戏概述 一.元代周瑜戏 自古以来,三国故事一直都是戏曲舞台上的重要剧目。据笔者考证,最早的周瑜戏大概是宋元戏文中施惠的《周小郎月夜戏小乔》,据剧名可推测,这大概写的是周瑜与小乔的爱情故事,可惜剧本已佚,无法考证。到了元代,出现了高文秀的《周瑜谒鲁肃》、石君宝的《东吴小乔哭周瑜》、佚名作者的《两军师隔江斗智》、《刘玄德醉走黄鹤楼》,元明之际还有佚名作者的《走凤雏庞掠四郡》、《周公瑾得志娶小乔》。但遗憾的是高文秀的《周瑜谒鲁肃》现只存残目,仅存《南吕宫》一套、石君宝的《东吴小乔哭周瑜》作品已佚,仅存剧目。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完整的涉及到周瑜的元杂剧,仅有四部,而且都是佚名作者的,即《周公瑾得志娶小乔》、《两军师隔江斗智》、《刘玄德醉走黄鹤楼》、《走凤雏庞掠四郡》。其中《周公瑾得志娶小乔》与《走凤雏庞掠四郡》均有两个版本,一是《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本,二是《孤本元明杂剧》本;《两军师隔江斗智》有《元曲选》本和《酹江集》本;《刘玄德醉走黄鹤楼》有《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本。在内容方面,《周瑜谒鲁肃》、《周公瑾得志娶小乔》这两种完全是沦落于市井中的书会文人“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们让周瑜落魄为穷困书生,借他之口抒发出“穷书生半世干忙”的苦闷彷徨,而又借他的否极泰来,飞黄腾达传达出希望出仕,得遇明主的愿望。在这两部作品中,周瑜的才能修养倒是与史书颇为接近,“文武兼济”,“每回临阵,无不干功”,待人“用礼施谦让”,[②]但遗憾的是这些作品与三国历史毫无瓜葛。而在《两军师隔江斗智》、《刘玄德醉走黄鹤楼》、《走凤雏庞掠四郡》这些实质性揭示三国矛盾的作品中,一旦触及孙刘矛盾,那么创作倾向则与宋元话本《三分事略》一脉相承,甚至有过之而不及。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在戏里写得很突出,而周瑜依然是一个低层次的陪衬人物——在二人的明争暗斗中,孔明总是比周瑜棋高一着,无论是暗设陷井的鸿门宴,还是堆着笑脸的美人计,都被孔明一一识破,所谓“周瑜枉用千条计,输与南阳一卧龙”。在诸葛孔明面前,周瑜越发显得智术短浅,低能可笑而又妒才忌能。 二.明代周瑜戏明代有关周瑜戏的数量并不多,据笔者所见,明代有关周瑜的戏现存的只有五部。其中完整的流传下来的只有两部,即《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影印金陵富春堂本《草庐记》和清乾隆间百本张抄本《锦囊记》。另外三种《赤壁记》、《荆州记》、《四郡记》,除了《四郡记》有提要外,均已亡佚。《草庐记》:南曲戏文,元末明初无名氏作,南曲戏文。写刘备三顾草庐,诸葛亮辅佐他争战事。共五十四出。有《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影印金陵富春堂本。剧情梗概是:刘备自徐庶走后,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为军师。不久,曹操破荆州,刘备避居夏口,并派诸葛亮出使东吴。诸葛亮到东吴后舌战群儒,说动孙、刘两家合兵共抗曹操。赤壁之战,曹操兵败,关羽在华容道放其一条生路。自曹操败归中原后,孙、刘却又刀兵相见,周瑜诱骗刘备到东吴成亲,借此困住刘备,被诸葛亮识破其计。在诸葛亮的巧妙安排下,刘备娶了孙夫人,回到荆州。后来,刘备在诸葛亮的悉心辅佐下,进据西川,于成都称帝。《锦囊记》:一名《东吴记》,《古人传奇总目》著录,入明无名氏传奇目内。《曲海总目提要》卷44有此本,谓:“未知何人所作。”[③]现存清乾隆间百本张抄本,傅惜华旧藏,今归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题《东吴记》,书后别题《锦囊记》,未署撰者。不分卷,凡8出。剧尚演当阳长坂事,及孙权托言国太病故,迎吴氏归等事,现存抄本已删略。显非全本。《四郡记》:(佚,或别称《单刀记》,其前身则或为元代南戏《单刀会》)。 据《曲海总目提要》卷四十五:“此记未知何人所作。与古城记皆以刘备、关羽为主。古城所演。系刘、关前截。在徐沛间事。四郡所演。系刘、关后截。与孙氏争荆州事。刘、关起手。大略相仿。诸葛亮、鲁肃、周瑜等。则皆古城所无也。”[④]三清代周瑜戏到了清代,三国戏呈现出相当繁荣的局面,与周瑜有关的戏不仅包括传奇,而且见诸宫廷大戏和花部。以下将分别论及传奇和宫廷大戏,花部将于后单独分节论述。⒈传奇中的周瑜戏《赤壁记》传奇二卷,清姜鸿儒撰,有《古本戏曲丛刊》五集第八函九册印上海图书馆藏康熙中九经堂刊本。《曲海总目提要》卷四十五谓“演周瑜赤壁烧船。本是事实。但此举皆瑜勋绩。而演义归美诸葛亮。创为祭风之说。又增饰种种变诈。以术制瑜”[⑤]⒉宫廷大戏中的周瑜戏清代传奇中涉及周瑜的戏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的宫廷大戏《鼎峙春秋》。《鼎峙春秋》中与周瑜有关的戏主要集中在第五本的下部分中,包括《战群儒舌吐莲花》、《激周郎诗歌铜雀》、《激将乃收遣将攻》、《醒人翻被醉人算》、《江东献计一双环》、《河北自输十万失》、《事可图何妨肉苦》、《风不便未免心忧》、《墰中可望不可攀》、《江上独来还独往》、《西北计成百道出》、《东南风动一军灭》。这些剧本与元杂剧《刘玄德醉走黄鹤楼》、《两军师隔江斗智》,明传奇《草庐记》、《赤壁记》、《四郡记》密切相关,其或取其单出,或裁减其全本,然后再加上若干过场使之串联。总的来说,由于政治色彩太浓厚,《鼎峙春秋》在艺术上并无创新之处。由此可见,从宋元到明清,这些涉及周瑜的戏的倾向都是基本一致的,周瑜在戏曲中的形象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气量狭小、嫉贤妒能的人物,这也奠定了后世戏曲中周瑜角色的基调。 二、花部中的周瑜戏——以汉剧为例 涉及周瑜的花部戏,在汉剧中当首推《祭风台》了。该剧本现存于汉口唐氏三元堂刻的《新镌楚曲十种》中,作者不可考。它描写的是孙刘两家联合御曹,在赤壁大败曹操的故事。从鲁肃赴江夏搬请诸葛亮开始到诸葛亮智取南郡、荆州、襄阳为止,包括了《三国演义》四十二回到五十一回的主要内容。在刻划人物上,以足智多谋、临危不乱的诸葛亮为中心人物,分别塑造了周瑜、曹操、鲁肃、黄盖、关羽、阚泽、蒋干等许多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此外,汉剧的传统剧目中的周瑜戏还有十多种,比如《黄鹤楼》、《赤壁鏖兵》(《群英会》、《华容挡曹》)、《临江会》、《取南郡》、《甘露寺》(《龙凤配》,《刘备招亲》)、《回荆州》、《三气周瑜》(《讨州战挡》,一名《讨荆州》,一名《周瑜归天》)、《周瑜三赶》、《芦花垱》、《柴桑口》(一名《孔明吊孝》)、《三国志》(三十六本)等等,以下将一一分类阐述。第一类是与《三国演义》情节基本一致的戏,这类戏也占据了主流,比如《赤壁鏖兵》(《群英会》、《华容挡曹》)、《临江会》、《甘露寺》(《龙凤配》,《刘备招亲》)、《回荆州》、《取南郡》、《三气周瑜》(《讨州战挡》,一名《讨荆州》,一名《周瑜归天》)、《周瑜三赶》、《芦花垱》、《柴桑口》(一名《孔明吊孝》)、《三国志》(三十六本)《临江会》:诸葛亮既至江东,助周瑜起兵拒曹。刘备因无消息,特遣糜竺前往,以犒军为名,暗中探听诸葛亮消息。不意周瑜反乘机诱请刘备过江宴叙,暗伏刀斧手于两厢,拟以掷杯为号,出擒刘备。孰意刘备虽惠然肯来,却有关羽戎装紧随,不离一步。周瑜方传杯,忽瞥见关羽按剑而立,怒容满面,凛凛不可犯。时周瑜尚未识关羽也。问之刘备,始知即过五关、斩颜良、诛文丑之关云长。周瑜乃大惊,汗流浃背,遂不敢实行,刘备始得安然而返。先是诸葛亮在外,得知刘备为周瑜骗过江东,大骇,急往都督府探视,见两厢虽伏刀斧手,然有关羽在,必无妨也,遂出。先至刘备来船中伺候,及刘备返舟,诸葛亮告知其意,刘备回忆前宴,始惊诧不定。《取南郡》:周瑜乘胜攻南郡,曹仁、陈矫等御之;用曹操预设之计,诱周瑜入城,箭伤周瑜。周瑜又诈作伤重而死诱曹仁劫寨,曹仁中伏,大败溃逃;周瑜直取南郡,而诸葛已遣赵云先行占领,且以曹之兵符调离荆州、襄阳守将,袭取二城。周瑜愤而呕血。共四本。见《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甘露寺》、《回荆州》事在赤壁大战后,写周瑜、孙权因刘备久借荆州不还,定下美人计,假称以妹孙尚香许配刘备,诓刘备来东吴,再逼其归还荆州。刘备在诸葛亮锦囊妙计安排下,与孙尚香结为亲眷。并安然回到荆州。《甘露寺》、《回荆州》是龙凤相配,所以也叫《龙凤呈祥》。 《三气周瑜》:《龙凤呈祥》演完《回荆州》后接演《三气周瑜》(又名《讨州战挡》、《讨荆州》、《芦花荡》《周瑜归天》)。这同《三国演义》内容差不多,鲁肃向刘备再讨荆州,诸葛亮先以言折辩,后予借约,定取川后还之。鲁肃复命,周瑜乃定假途灭虢之计,扬言代刘取川,实欲暗袭荆州,为诸葛亮识破,假称犒军,诱至关前,命张飞预伏四路军马三江口芦花荡夹攻,周瑜大败,诸葛亮又以书讽之,周瑜羞愤难忍,在喊了“既生瑜,何生亮”后愤极倒地。《柴桑口》:又名《孔明吊孝》。周瑜被三气之后,命丧巴丘,归葬柴桑口(今九江西南)。周夫人小乔痛哭夫君,东吴将士恨不能将诸葛亮斫为肉酱。可诸葛亮只带赵云一人前往柴桑吊孝,并化干戈为玉帛。第二类是《三国演义》没有的内容,比如《黄鹤楼》,主要来源于元杂剧《刘玄德醉走黄鹤楼》,也是写刘备回荆州说的是周瑜设宴黄鹤楼,接刘备过江,伏兵楼下,逼刘备写下退还荆州的文约,并嘱部将无有令箭不得放走任何人。刘备带赵云保驾,赵云身上带有诸葛借东风时所携令箭一支,凭这令箭君臣得以脱险。诸葛亮另派关平、黄忠接应,派张飞伏兵芦花荡。总而言之,花部中的有关周瑜的三国戏尽管也非常丰富,但是就其情节内容和创作倾向而言,也并没有超越宋元明清时代的三国戏。 三、周瑜形象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 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陈寿《三国志》),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裴引《江表传》)。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裴引《江表传》)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三国志·吴书十·程普传》)周瑜与孙策情同手足,又是连襟,吴老夫人并嘱咐孙权“以兄奉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在东吴的声望很高,但他始终以辅吴事业为重,虚怀若谷,不摆架子,带头执行臣节,敬重孙权。他精通音乐,吴人有“曲有误,周郎顾”(《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的赞语,说明他日常作风也是平易近人的。无论从政治抱负还是从才能看,周瑜是三国时代的杰出人物之一。孙权曾说:“孤非周公瑾,不帝矣”(裴引《江表传》)。他评论周瑜:“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远之意)焉难继”(见《吕蒙传》)。陈寿认为:“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贬损,具体来讲就是气量狭小,嫉贤妒能,意气用事。在政治上,他鼠目寸光,为一已私利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当曹军挥师南下之际,他傲慢地拒绝了孙权的任命,只是“每日伴小乔作乐”。至于决意破曹,却是孙权派人送去的一船“金珠缎疋”和孔明以“曹相取江吴,掳乔公二女,岂不辱元帅清名”之言相激,这才不得已为名利而“挂印赴会”。(《三国志平话》卷中)在军事上,他看似颇有才华,施苦肉计,定美人计,用帐幕船支借箭;但更多的时候却是才智平庸,屡战屡败:战曹璋狼狈而逃;取荆州溃不成军;攻西川却被张飞断了后路,似乎人可败之。这种矛盾,起伏不定的军事能奇怪而勉强地揉合在他身上。在人格修养上,他好大喜功,心胸狭隘。在黄鹤楼被刘备吹捧数句,便忘乎所以,醉洒误事;当他一发现诸葛亮的才智超过自己,便想方设法谋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后快,结果他的计谋被诸葛亮一一识破,自己反中了诸葛亮的谋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气得吐血身亡,临到绝命之时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 为什么在《三国演义》和戏曲里成了器量狭窄、专与诸葛亮作对最后被诸葛亮气死的窝囊人物?原因很复杂,既有文学创作上人物塑造的需要,更有政治倾向上拥刘贬吴因素的影响。从文学创作上讲,贬瑜是为了褒亮,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才能。按照史实,诸葛亮出山前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表露出他的不凡智慧,出山后只是在智激孙权这件事上亮了一下相,充分展示其才能要到刘备去世之后治蜀、南征及北伐之时。而整个《三国演义》的创作脉络是以刘备集团为主线的,诸葛亮又是小说着力塑造的重点人物,诸葛亮出山之后就逢到赤壁之战这样重大的军事行动,如果不突出显露他的才能,就不符合小说的创作意图。而要显示他的才能又史无所据,于是就大加虚构,发挥文学的想象力、创造力,把周瑜作为对立面,作为表现诸葛亮智慧才能的陪衬。因为只有把周瑜压下去,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形象才能树起来。任何文学创作都不是信手拈来随便拉扯的,都有一个创作意图,而这个创作意图,是跟作者的政治思想倾向及社会思潮分不开的。首先,作者深受儒家传统的仁爱思想的影响。德政仁君是儒家的一种治国理念,但是近千年三国故事流传过程中,广大劳苦人民不断受到暴政的迫害,身受其苦,痛入骨髓。反对暴君孽政的思想情感十分强烈。迫切渴望一个仁君德政的政治局面。《三国演义》中的刘备长厚、仁义、宽政爱民,又是“汉室之胄”,政统与明君合为一体。 曹操是乱臣贼子,奸诈、残忍、暴虐,是万恶之首的暴君典型。“拥刘反曹”的思想内涵之一,便是儒家的仁君理想与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反暴政、反黑暗,崇尚光明的思想情感相结合的反映。其次,这与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潮也有很大关系。宋元时期,是个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和门阀制度淡出的年代。市民的队伍不断壮大,同时,他们在经济上的力量也出现了质的飞跃。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讲史,尤其是“说三分”之所以能为广大市民所喜爱,恐怕不仅在于它的娱乐性,更在于它是“为市井细民写心”,从市民的角度和理解去看待三国历史,从而寄托了市民的思想情感和政治愿望。因为在历史上,刘备从来都是仁政的代表。于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取向,拥刘而反曹贬吴便逐渐在民间形成了大的潮流。不幸的是,周瑜却正是东吴集团中与刘备最为对立的人物之一,因为周瑜是坚决反对借荆州的东吴鹰派人物的代表。赤壁之战后,周瑜与刘备追击曹操至南郡,合力攻取江陵。在隔江相持之时,刘备南取荆州的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江陵则到209年冬才被周瑜攻下,周瑜并在攻城中肩部中箭受伤。同年冬,孙权见刘备取得江南四郡,实力有了发展,遂将其妹嫁给刘备,以巩固双方的联盟。周瑜攻下江陵后将长江南岸地让给刘备,刘备得以在荆州立营,但认为周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排部下,于是在210年去见孙权,提出借荆州(主要是南郡)的要求。周瑜问讯,上书孙权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滥之意)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三国志·周瑜传》)。周瑜不仅坚决反对借荆州,而且提出扣留刘备、分割关、张,其目的显然是要消灭刘备集团。孙权出于当时形势考虑,未予采纳,也没答应刘备要求。周瑜随即又进见孙权,建议攻取西蜀,当他回返江陵作西上准备时,中途病故于巴丘(巴丘为山名,在今湖南岳阳境),时年36岁。正因为周瑜反对借荆州,主张采取扣留刘备、分割关、张以逐个攻击的办法消灭刘备集团(当时周瑜还没有把诸葛亮放在眼里,只认为关、张是刘备帮手),拥刘者自然对他耿耿于怀,要在三国故事中给他点难堪,把他塑造成心胸特别狭窄的人物。总而言之,小说家和戏曲家的作者是通过周瑜来映衬诸葛亮。周瑜这个在历史上起了重大作用的英雄,当被写进戏曲作品时,却反主为宾,成为一个陪衬性的人物,这似乎是一个不幸。但我们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我觉得在文学领域内,历史小说中的周瑜所起的这种映衬作用,并不亚于历史上的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所起的作用。能够衬托诸葛亮这样一个辉耀千古的不朽典型,这实在是周瑜的一种荣幸。因为,这些三国戏都是攫取了三国故事中最富有戏剧冲突、激烈的场面、事件和最有强烈戏剧动作的代表人物敷衍而成的,他们矛盾集中,人物复杂,斗智斗勇,情节紧张,场面热闹,如果没有周瑜,诸葛亮的形象可能就没有那么完美,可以说,正是周瑜的悲剧成就了剧作家们的辉煌。 参考文献①(晋)陈寿·三国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M].②(明)臧晋叔.元曲选影印本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8.③(明)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M].④赵景深.元人杂剧钩沉[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