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MOD网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57|回复: 2

[先秦史话] 上山文化:长江下游史前文明新源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4 16: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杭州启程,驱车沿着杭金衢高速公路前进,一个小时左右就到了浦江出口处。“万年浦江”“上山文化”大型广告牌随即跳入眼帘,仿佛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远古与万年前的文化对话。
  
  
亘古不绝的文化藤蔓  

  浦江,地处浙江省中部,现有县域面积900多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距杭州120多公里,浙赣铁路、杭金公路和沪昆高速公路通过境内,是杭州、绍兴、金华经济三角的交汇区。浦江,自东汉兴平二年(即公元195年)建县,迄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浦江地形复杂,是一个居高临下孕育水源的地方。境内主要河流浦阳江源自天灵岩南麓,江水自西向东,上游回环于浦西山地,往下横贯浦江盆地,入诸暨,至萧山闻堰汇入钱塘江,全长151公里,而在浦江境内达50余公里。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自古至今,人们伴水而居。生活与文化就在江水的滋润里渐渐展开,山水的灵气在无形之中感染和塑造着一代一代浦江人的灵性。浦江,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天赋,而且日积月累,有了浦江自己极具个性和张力的地域文化。  

  浦阳江不仅是生活之江,而且又是一条亘古不绝的文化藤蔓,由近往远走,上面结满了一个一个或大或小或嫩或老的文化果实:如近年出现的琳琅满目的水晶工艺;如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浦江乱弹”、“浦江板凳龙”;如已有几百年历史的绗缝刺绣;如堪称世界一绝的“浦江人会”;如底蕴厚实的“书画之乡”、“剪纸之乡”背后的纷呈艺术;还有在元、明时代330年共居15世,最多时家人达3000的全国文保单位“江南第一家”;还有被“誉为明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每一个文化果实就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就是一段历史。

  无论是白垩纪时代的恐龙蛋化石,还是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镞、陶罐、陶鼎,或者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矛……这些被岁月的泥沙保存下来的历史馈赠,让我们看见了祖先走过的漫长历史过程,看见了先人在浦阳江畔顽强生活所留下的物证。这些先后发现的历史沉积都说明这片美丽土地的后面,活跃着一条渊源流长的文化脉络。正是由于这些不断发现的历史片段和章节,使浦江有了一波又一波向前推进的更厚重的文化积淀。上山遗址的发现无疑是浦江这条文化河流上游极具分量的精彩一段。对上山遗址的发现人们虽然感到是在情理之中,但也充满了好奇,它是怎么发现的,它的价值又在哪里?  

  上山:等你一万年  

  浦江座落于金华盆地之中,而上山又在浦江盆地地势平缓的河谷地带,在浦阳江的北岸。近处有浦阳江支流洪公溪流过。上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畈野山丘,位于黄宅镇渠南村与三友村之间。说到上山遗址的发现,不能不提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一次取土烧砖。看起来是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农民们从地里取来几车泥,让牛踩了做砖坯。也许是上苍冥冥之中的安排吧,就是这样一道非常简单的工序,发现了几块奇怪的石头和三只脚的罐和破损的陶片。在当时,这些物品也只不过是应该清理出的不能烧砖的平常的杂物而已。但这些杂物却让这几个农民也感到有些好奇,原因是朴素的,因为取土的地方从来没见到造过房子,怎么会有这些东西呢?  

  当时公社恰好有懂得文物知识的干部,看到了这些陶片、石块后就感觉是“老的东西”,虽然不能完全解读这些远古人寄来的信息,但是他们认为这些一定是文物,得送到县里。县文管会的同志看了这些物品后,肯定了它的价值,并到现场作了实地察看,判断那土下是一处古代的文化遗址。但在当时,由于对该遗址的价值和时代判定还不是很准确。所以县里为了有效保护,经研究后就先将这个叫做 (音Kuo,意为不直)塘山背的地方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就是 塘山背遗址。  

  时序到了2000年的秋冬之交。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浦阳江上游进行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调查,来到浦江。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介绍了县内有关的遗址信息,其中包括 塘山背遗址。  

  考古队通过对遗址的试掘,确认这是一处良渚文化遗址。由于遗址保存情况不理想,考古调查队决定扩大范围,结果在塘对岸发现了良渚文化墓葬。先后发现了40余座古墓,出土了大量的器物。这让考古队员和所有参与工作的人感到兴奋。因为这些成果有了足以让他们欣喜的理由,他们首次在钱塘江以南发现了良渚文化的墓葬,这在浙江省的考古史上也是一个突破。  

  有一天,考古人员无意间在地表拣到了一块黑陶片,凭着专业的眼光他们感觉这与 塘山背墓葬里发掘到的东西不一样。于是扩大了调查范围,到塘山背墓区北边约300米的一个叫上山的地方进行试掘。这像是冥冥之中安排的一条引线,像是上山先人的一声呼唤。没想到就是这一锄成了叩开远古上山的一次最初的访问。  

  但紧接着在2001年2月开始的发掘工作中,主要对象并不是上山遗址,而是 塘山背的墓地。上山遗址在某种意义上是“顺带”发掘的,由于金华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基本为空白,考古队觉得不应该放过任何有价值的信息,也已经认识到上山的年代比 塘山背早,因此在发掘 塘山背的同时,对上山遗址也进行了发掘。发掘中复原了一件后来证明是上山典型器物的“大口盆”,但由于陶片大多碎小,发掘重点又在南边、观察得也不是很仔细。当时在认识上也没有将不同层位文化遗物进行正确的区分,而是笼统地将年代定为马家浜文化时期。虽然考古队十分明白与“马家浜文化”的区别是很大的,但只能匆匆地以“地方特征”予以解释。实际上当时确实也没有时间进行消化,因为考古队5月22日结束,来不及任何休整,5月23号就已经到了萧山跨湖桥遗址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场了。  

  在得知北京大学可以用夹碳陶片进行加速器碳十四测年后,在发掘结束整整一年后的2002年6月,考古队选择了四个不同层位的夹炭陶标本送北大文博学院。测定结果让人大吃一惊,经过树轮校正,上山遗址的年代约距今9000-11000年!  

一万年,这是一个让人激动又让人多少有些疑惑的数字。虽然它是根据现代最先进的科学仪器测出的数据,但仍需要得到考古学家研究认可。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它的发现给我国的考古工作带来了一个新的关注点,带来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一举成名天下闻  

  2003年11月17日《中国文物报》头版发表了一则名为“浙江浦江县发现距今万年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报道,吸引了考古界的兴趣。尤其是报道中提到遗址出土的夹炭陶胎中羼和大量的稻壳遗存,学术界为之震动。  

  成果虽然是初步的,碳十四年代的测定数据也有待于得到考古材料更多的支持,但带给考古人的兴奋却是真实的。而且这种兴奋迅速通过中央电视台、日本的《朝日新闻》等众多媒体扩散开来,吸引了国内外的许多考古专家前来浦江参观考察。如高广仁、邵望平、郭大顺、牟永抗、刘军、王明达、陈星灿、刘莉等专家曾先后来到上山,观摩遗址出土文物,考察遗址现场。2004年12月18日,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的严文明教授等也专程来到浦江,进行了实地考察。专家们肯定了上山遗址年代的久远性和文化内涵的鲜明地域特色,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  

  2006年11月5日至7日,国家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张忠培、严文明,著名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院士吴新智,中国环境考古学会会长莫多闻等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国内50多家研究机构、院校的150多名考古学专家、学者再次会聚浦江。专家们听取了浦江“上山遗址”发掘成果报告,考察了遗址现场,研究了出土标本,对上山遗址的年代、上山遗址的内涵、上山遗址的文化性质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专家们认为:上山遗址下层,文化内涵新颖独特,以大口盆、平底盘、双耳罐为典型代表的陶器群不同于长江下游地区以往发现的其它新石器时代遗址,代表了一种新发现的、更为原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通过三期考古发掘,从地层上证明了上山下层文化遗存早于跨湖桥文化遗存,因此它的年代早于跨湖桥文化与河姆渡文化。上山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2005年在嵊州小黄山遗址发现了相同类型的文化遗存,进一步证明上山下层文化类型不是孤立的。两处遗址位于浙江西南部山区向浙东平原地区过渡的丘陵、河谷地带,同属于一种新颖的地域文化。专家们认为,这种新发现的考古学文化可以命名为“上山文化”。  

  于是,人们开始关注这个连本地人都并不熟悉的一个新地名——上山。在当今更多人眼里,“上山”也许只是与下乡连在一起的一个曾经非常热门的词组而已。对于外地人,别说上山,就是作为一个县的浦江,也是知之者不多。随着这个遗址的发现,不少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上山和上山所在的浦江,以一个新的视角来打量浦江,了解浦江的地理与文化。


  一万年前上山人就吃上白米饭  

  2001年至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浦江博物馆对上山遗址实施了三期发掘,共揭露遗址面积1600平方米,获得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出土石器及陶器千余件,其中修复出土陶器70余件。并邀请到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来到上山,一道尝试用多学科的先进手段采集更多的遗址信息,采取了浮选收集植物遗存以及在发掘过程中尽量保护器物的原始形态,以便进行多学科的分析与研究。今年新出土了一枚骨锥、一些动物骨头和一颗人的牙齿。“上山人”牙齿的出土,意义不同寻常,专家对牙齿进行科学测定后,将推断这颗牙齿主人的年龄、营养状态、食物结构等,可以为丰富“上山文化”提供非常好的资料,也为进一步研究“上山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或许,万年前“上山人”的生活,将由此得到破解。  

  在上山遗址出土的夹炭陶片的表面,发现较多的稻壳印痕,胎土中羼和大量的稻壳、稻叶,遗址还出土了稻米遗存。专家们认为:“上山遗址发现了长江下游地区迄今最早的稻作遗存,对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这个发现不仅表明上山遗址是世界稻作农业的最早起源地之一,也告诉我们1万年前的“上山人”已经将稻米当做重要的食物资源了。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吕烈丹博士说:“这粒米不管是野生的和栽培的,意义都同样重大。”上山遗址对农业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更多解读的可能。中国环境考古学会的会长莫多闻教授在中国第四届环境考古学大会上兴奋地说:“上山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是浙江乃至整个华东地区考古发现和研究的重大突破,对我国新石器考古学研究和农业起源研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站在畈野上,望着眼前这片普普通通的丘陵田亩,仿佛可以看见在很久很久以前生活在这里的走出洞穴的上山先人,他们以最朴素最古老的方式走在人类从攫取型经济向生产型经济转轨的伟大实践中……  

  上山究竟还埋藏着多少秘密  

  上山遗址因其独特的发现和存在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肯定,2006年6月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1月7日,“上山文化”在浦江被正式命名。上山是浦江的,是浙江的,同时又是中国和世界的。上山遗址透露出的古老信息已经触碰到了文明源头的世界性课题,上山有着在一个更广更大的背景下来审视与解读的价值。  

  从出土的遗物和遗迹,我们可以直观地阅读远古上山人的简朴与粗放,从文化层面与先人作心灵的对话。但是,我们仍然难以复原上山人纯朴而丰富的生活。这正如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曹锦贵所长所说的,目前上山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成果仅仅是阶段性的,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发现与研究。  

  是的,上山遗址还在不断地发现和探索中,对上山的认识也还走在路上。上山期待着更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实地考察和研究,用他们的丰富经验、科学精神和真知灼见来解读上山的各种信息,集中更多的力量来解开上山遗址的谜底。  

  也许,我们现在的发掘仅仅是推开上山的一道远古小门,里面还有一个更加让人惊喜的世界,在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发现,去研究。  
上山的先人,也许正在期盼着与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和所有关注她的人们,作一次近距离的文化接触和心灵对话……

来源: 浙江在线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发表于 2013-2-4 18: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4 18: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可见吧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手机专用客户端|中华MOD官网

GMT+8, 2024-11-22 18: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