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MOD网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107|回复: 37

唐朝☆☆故事内容大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30 15: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美妙生活 于 2012-12-30 17:01 编辑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强盛的一个朝代。唐朝由唐高祖李渊所建立,为胡汉融合后的大帝国,与隋朝合称隋唐。早在唐唐室出身关陇集团,其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隋朝时李渊受封太原留守,在隋末民变爆发后出兵入关中以争夺天下,于618年受隋恭帝杨侑禅位建国唐朝,在唐朝统一战争统一天下。唐朝首都主要是长安(今陕西西安),随后陆续设立东都洛阳、北都太原与其他陪都.
唐朝历史可以概略分成数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乱为界。初唐时国力强盛,唐太宗时期国力逐渐复苏,且击败强敌突厥,唐太宗受尊“天可汗”,成就贞观之治。接着逐渐进入女主政治时期,唐高宗与武后时期击败高句丽等强敌,建立永徽之治与贞观遗风。而后武后于690年建国周,即武周。直到705年因神龙革命使唐中宗复辟,女主政治直到唐玄宗继位后才结束。唐玄宗时进入盛唐,是唐朝的第二高峰与转折,开元时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开明,威服四周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天宝年间,全国人口达8000万之多[.到天宝时期,政治逐渐混乱,于755年爆发安史之乱。乱后进入中唐,唐朝受到藩镇割据、吐蕃回纥的侵扰、宦官专权与牛李党争等蜂拥而至,使得唐朝一直未能完全复盛。虽然有唐宪宗的元和中兴、唐武宗的会昌中兴与唐宣宗的大中暂治,但是这些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内忧外患。在晚唐时因为政治腐败,爆发了唐末民变,其中黄巢之乱破坏江南经济,使唐室完全瓦解。最后唐朝被藩镇朱全忠控制。在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后,于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朱全忠建国后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广大但时常变动。其鼎盛时为公元7世纪,当时中亚的绿洲地带受唐支配。疆域最大范围为建立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然而最小的范围约等于少甘肃省的中国本土大小。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其政治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权力在皇帝与宰相,到后期变成皇帝与宦官。同隋朝推行科举制度,使得晋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兴起。军事制度前期采用府兵制,军力强盛,多次击败外族。后期则出现节度使(藩镇)等特殊单位,唐朝后期还出现四十八个藩镇。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与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争夺四方霸权。借由羁縻制度维系与回纥、契丹等等北方各族的关系,并且让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国家吸收唐朝的文化与政治体制。唐朝的经济富盛,结合华北、关中与江南的经济,到后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与赋税制度随着社会改变而改革,由均田制与租庸调制转向两税制,并且增加许多杂税。其中两税制影响中国后半期的赋税制度。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各个民族与宗教,进行交流融合,成为了开放的国际文化。其文学发展达到高峰,以诗最有兴盛。当时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等。且有推行古文运动的韩愈。其史书与传奇(小说的前身)也十分发达。由于吸收了西域特征与宗教色彩,唐朝艺术与前后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画、雕刻、书法与音乐都很发达。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历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时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11.jpg




800PX-~1.PNG



目录  :
1 历史
1.1 李渊开国
1.2 贞观之治
1.3 日月凌空
1.4 盛世与动乱
1.5 藩镇割据
1.6 宦官与党争
1.7 残唐而亡


历史

唐朝时期漫长,大致上可以分成前期与后期。其分界点可按政治与经济角度区分成安史之乱与两税法的颁布。安史之乱之前,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武将四处开疆拓土,文臣稳定朝政,是唐朝的鼎盛时期。乱事发生后,唐朝遭遇许多问题,国力趋向衰退。从经济的角度看,前期采取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在唐德宗颁布两税法后,中国后期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基本上以两税法为基础。比较传统的分法有四分法,即唐高祖至唐睿宗的初唐、唐玄宗至唐肃宗的盛唐、唐代宗至唐文宗中唐与唐武宗至唐哀帝晚唐等四个时期.



李渊开国

2.jpg
建立唐朝的唐高祖李渊

主条目:隋末民变和唐朝统一战争



唐朝皇室自称出自陇西李氏,但经史学家考证应为赵郡隆庆李氏之后,属于关陇集团之一,与北周皇室和隋朝皇室的关系密切。其先祖为南北朝时期的李虎,他因功被封为西魏北周的八柱国家之一。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封李虎之子李昞为唐国公,后由李昞之子李渊继承爵位。李渊受隋炀帝重用,于616年被派为太原留守,但隋炀帝对他也不放心,派王威与高君雅监督之。

隋朝在大业年间,由于隋炀帝过度使用国力与三征高句丽的失败,使得各地民变不止,史称隋末民变。李渊见天下大乱,隋朝的灭亡不可扭转,便生起取而代之的念头。617年李渊杀王威、高君雅,在太原起兵造反。不久,李渊率诸子众将攻破守备关中的屈突通,占领隋都大兴城。李渊拥立杨侑为帝,是为隋恭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而在扬州的隋炀帝,他安逸游乐,不愿返回关中,最后于618年的江都政变中被宇文化及等叛军杀害。李渊借此机会,于同年五月迫使隋恭帝禅位,建国唐朝,即唐高祖。都城大兴改名为长安,封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嫡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嫡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李渊建立唐朝后以关中为基地逐步统一天下。在入主关中前,先派使吹捧占据河南的瓦冈军李密,使其成为东方的屏障。入主关中后,派李世民平定西北金的城薛举、薛仁杲,派唐使安兴贵、安修仁生擒武威的李轨。620年派李世民击败入侵河东(今山西省)的刘武周、宋金刚。而后洛阳郑帝王世充与河北夏帝窦建德宣布结盟,联合抗唐。622年李世民击溃联军,俘窦建德,王世充投降。窦建德的余部刘黑闼也被李建成击溃,河北至此平定。623年辅公祏率杜伏威余部在丹阳反唐,隔年被唐军俘杀,江南平定。而两湖地区也在621年唐将李靖于唐平萧铣之战获胜,梁帝萧铣于江陵降唐。翌年,岭南冯盎降服,又虔州林士弘死,中国本部归唐朝所有.



贞观之治


3.jpg

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

主条目: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和唐与突厥的战争



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的崛起有赖秦王李世民,他的军事才能突出,率军赢得多次关键胜利。扫平群雄后,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为了皇位而斗争,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控制长安。李渊深知形势,于是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即唐太宗。

当时唐朝的经济不及隋朝的十分之一,唐太宗励精图治、纳谏如流,逐渐恢复唐朝的国力。在内政方面,唐太宗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提升农业发展。在职官制度上,改良隋朝的制度,形成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限制皇权发展与贵族世袭等恶习。唐太宗不计出身,网罗一大批精明强干的大臣,比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徵、马周、高士廉和萧瑀等文臣,尉迟敬德、李靖、侯君集、程知节、李世勣和秦叔宝等武将。此外,唐太宗派官员四处询问百姓的生活情况,然后把各官员的功过写在屏风上,以便褒贬。

对外方面,唐太宗采取积极防御、以战止战的策略,以及用羁糜与和亲的方式安抚四方。隋末唐初之际,北方东突厥汗国十分强大,时常南下侵扰,并且介入中原各势力。唐朝初期百废待举,626年东突厥突然袭击长安,率军抵达距离长安不远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对此唐太宗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在渭水隔河与突厥可汗对峙,定下渭水之盟。之后,唐太宗积极对付突厥,挑拨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的关系,以及突厥与周围诸部的关系。627年东突厥的藩属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因为不认同颉利可汗的政令与改革国俗,纷纷脱离,改立薛延陀部为可汗,突利可汗也归降唐朝。628年朔方人梁洛仁杀盘据夏州的梁师都,归降唐朝。而东突厥在分裂后又遇到大雪侵袭,牲畜大多被冻死饿死。629年李靖率骑兵奇袭攻灭东突厥,隔年北方各族入贡长安,诸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635年派李靖攻占吐谷浑,657年派苏定方西征攻下西突厥汗国,641年派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通婚。这些都稳定唐朝与四方各国的关系。

贞观时期国家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贞观之治”。《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四年(630年)一斗米不过三、四钱,全年死刑犯仅二十九人。其政绩的总结《贞观政要》成爲日本和新罗帝王的治国教科书,亦为后世君主模彷学习的对象。



日月凌空
主条目:贞观遗风、武周和韦后之乱


唐太宗晚年,发生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内斗。所以唐太宗废李承乾,逐李泰,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唐太宗去世后,李治即位,即唐高宗。此时唐朝承继贞观之治,国力鼎盛,史称永徽之治。当时尚有宿将如李勣、苏定方、薛仁贵等,名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对内持续推行均田制,选用较低级但有才能的官吏。对外于659年消灭西突厥,疆域西扩至咸海与阿姆河一带,设立安西都护府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市)。并且于葱岭以西设置十六个都督府,让吐火罗叶护、诃达罗支国王等等中亚君主兼任都督。在东方,与新罗联合灭掉东北强国高句丽和百济,并白江口之战击败日本援军。唐朝在朝鲜半岛建立安东都护府,也间接促使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到唐高宗晚年,政权逐渐由皇后武则天掌握。武则天原为唐太宗时期的才人,唐太宗死后被唐高宗招入宫中。她在权力斗争中获胜,被立为皇后,史称“素多智计,兼涉文史”。656年起,唐高宗因健康原因,许多政事都逐渐交给武则天处理,武则天成为最高统治者之一,与唐高宗并称“二圣”。唐高宗去世后,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因为与唐中宗不合,武则天不久废为庐陵王,改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则天平定徐敬业的反叛后,于690年废唐睿宗,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即武周,迁都洛阳(号称神都),改立李旦为皇嗣,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武则天掌权与称帝的期间,国家较贞观时期有更大的发展。均田制的继续推行发展农业生产;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开创出殿试和武举。武则天打击自北周以来的关陇集团,大力提拔科举出身的官员,时称“北门学士”,很多是来自关东与江南的士人。并且大力提拔人才,如狄仁杰、张柬之、张仁愿、姚崇等名臣将领。文化艺术亦有所进步,当时佛教大兴,武周时期的佛寺兴建频繁[。但武则天执政的另一特点是强力控管,主要有严厉镇压徐敬业等反对派、屠杀唐宗室亲王与支持唐朝的大臣将领。鼓励告密,暗中监控官吏亲王,以及推广酷吏制度.扶持武三思、上官婉儿等党羽。这些在后世经常受到史学家的批评。武则天晚年,听从狄仁杰的劝告,重立李显为太子,改立李旦为相王。705年武则天病重时,宰相张柬之与将领李多祚等人拥太子李显发动政变,他们杀女皇的男宠张易之兄弟,逼武则天退位。李显继位为唐中宗,唐朝复兴,封其弟李旦为安国相王,其妹太平公主为镇国太平公主,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没有统治经验,在位时政治腐败,贪墨成风。他受到韦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氏党羽武三思等人迷惑,将功臣张柬之和敬珲等人全部流放诛杀。韦后与安乐公主野心勃勃,想要成为武则天第二。他们与上官婉儿联手迫使太子李重俊发动重俊之变,太子最后事败被杀。710年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唐中宗,立温王李重茂为帝,即唐殇帝,并且打算加害相王李旦。李旦之子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协助下发动唐隆之变,诛尽韦后与武氏势力,拥立李旦复辟为帝,即唐睿宗。唐睿宗继位后,立其子李隆基为太子,同意其妹太平公主干预政局,双方时常发生权力斗争。712年唐睿宗决定禅位给太子,李隆基继位,即唐玄宗,太平公主又准备用羽林军杀唐玄宗。隔年,唐玄宗杀太平公主与其党羽,唐朝自武则天以来的女主政治,至此结束

4.jpg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

武则天



盛世与动乱主条目:

开元之治和安史之乱

5.jpg

唐玄宗将唐帝国的国势带往复盛、也带往衰退




唐玄宗时期可分为开元与天宝两个部分,其中开元时期的政治比较清明。当时唐朝政治日益败坏,唐玄宗提出以武、韦为戒,以贞观为榜样,作为执政的指导思想。他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卢怀慎、张九龄与韩休等贤臣,并且广纳谏言。例如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将京官中有能之士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行政能力,又将有为的都督刺史升为京官。增进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裁减武周中宗时期的员外官等冗官,精简机构以便节省开支与提升行政能力。严格执行法律,抑制权贵,就算是皇亲国戚犯罪,也绳之以法。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产生良好的影响。加强执行均田制,打击土豪。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大大提升农业生产力[,对外方面,改善与吐蕃、东突厥、契丹与奚的关系,推行和亲政策。听从姚崇与宋璟的建议,充实边防军务,并且避免与外族发生战争。这些措施使唐朝进入第二个全盛时期,人口大量增长,物产丰富,史称开元之治。当时不仅中原地区、江淮地区以及成都平原经济发达,连人口较少的陇右河西地区也逐渐繁荣。

天宝时期时,唐玄宗志得意满,放纵享乐,不问国事,并且纳儿媳杨贵妃。此时国政渐乱,唐玄宗罢免贤相张九龄,相继以李林甫与与杨国忠为相。李林甫有“口蜜腹剑”的恶名,,他蔽塞言路,排斥贤才,采取任用不擅文采的蕃将为边将以杜绝“出将入相”之源,使得唐廷陆续任用高仙芝、哥舒翰与安禄山等边将。此时宦官也逐渐崛起,高力士权势炙手可热。在军事上,由于唐朝多年的战争使得府兵制崩溃,兵源逐渐改为募兵制,禁军也进一步获得扩大。唐玄宗为了便于管控辽阔的边疆,于722年设置了九个节度使与一个经略使。节度使不只负责军事,之后还兼顾地方民政与财务,久之形成节度使尾大不掉的局面,也成为藩镇割据的远因。对外方面,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将经常挑起对外战事,以邀战功。当时唐朝正与吐蕃、黑衣大食(即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争夺在西域与中亚的势力,其中以751年的怛罗斯战役最有名。唐将高仙芝被阿拔斯王朝与石国联军击溃而丧失在中亚的地位,而后因为中土爆发安史之乱,唐朝也没有恢复地位的打算


节度使的权力甚大,当与中央发生冲突时,就很有机会发生叛乱。当时又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最有机会,他甚获唐玄宗宠信,与丞相杨国忠勾心斗角。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由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杨国忠与封常清认为敌军不足忧虑,命郭子仪自朔方出兵河北、高仙芝提大军出潼关战关东。十二月,封高两将皆败,东都洛阳沦陷,唐军退守潼关。封高二人被谗言所杀,改由哥舒翰坚守潼关。于河北举兵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也在隔年正月被燕将史思明击溃,关东一带尽数沦陷。然而郭子仪与河东李光弼进军河北,会师恒州(今河北真定),击败燕将史思明,燕军军心大乱。然而,唐玄宗与杨国忠急于平乱,强迫哥舒翰出兵。六月,唐军被燕军击溃,哥舒翰战死,唐玄宗紧急南逃蜀地成都,途中发生马嵬驿之变,杨国忠与杨贵妃在愤怒士兵的要求下被杀。而太子李亨奉唐玄宗之命,前往西北灵武募兵。安禄山入主长安后建国燕。七月,李亨抵达灵武后,在宦官李辅国拥立下称帝,即唐肃宗,奉唐玄宗为太上皇。

唐肃宗命其子李俶统领诸将,以李泌辅佐,派仆固怀恩出使回纥请兵。当时唐将房琯反攻长安失败,局势一度危急。757年燕军内讧,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父夺位,史思明回守范阳,并掌握河北军力。继而郭子仪和李光弼率军返回灵武,并联合回纥,于年底收复长安。然而燕军早于十月攻克江淮重镇睢阳(今河南商丘),张巡与许远战死。所幸郭子仪接着攻下洛阳,牵制燕军。不久,安庆绪退回邺城(今河南临漳),谋除史思明。史思明得知后投降唐朝,燕军势力只剩邺城一带,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围攻邺城。然而唐廷想要消灭史思明之事外泄,史思明于隔年三月率燕军南下击溃唐军,史称邺城之战。郭子仪被鱼朝恩谗毁而返回长安;史思明杀安庆绪,并吞其部,自称帝,以范阳为都;李光弼因燕军攻克洛阳而退守,局势急转直下年李光弼反攻洛阳失败,史思明获捷后居然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分崩离析。762年太上皇与唐肃宗相继去世,太子李豫(原名李俶)继位,即唐代宗。唐代宗派其子李适统领诸将,仆固怀恩为副,率唐军与回纥军攻克洛阳。史朝义北走范阳,仆固怀恩率军追击,河北燕将李怀仙也投降唐军,并一同追击。隔年正月,史朝义在石头(今河北唐山东北)自缢,八年的战乱才告平定。

藩镇割据
主条目:藩镇割据、第二次宦官时代、永贞内禅和元和中兴

6.jpg


唐宪宗讨伐各地藩镇,加强中央权力,致力唐朝中兴。



唐宪宗讨伐各地藩镇,加强中央权力,致力唐朝中兴。安史之乱成为唐朝历史上的转折点。藩镇割据、外族入侵、宦官专权与牛李党争等蜂拥而至,成为唐朝的内忧外患。唐室为了尽快结束战事,将安史降将就地封为节度使以安抚之,为了提防降将复叛,又遍地安置节度使。由于节度使兼管地方军事、政治和经济,全国各地几乎处于半独立的状态。战后关东人丁锐减,土地大量荒芜河北之地逐渐胡化,人民好武轻文,与诗赋取士的关中之地相比,形成截然不同的文化区。由于边防军调回平乱,外族纷纷入侵。吐蕃占领陇西、攻入关中,长安一度沦陷。回纥的勒索也消耗国力。宦官专权,李辅国、程元振拥立唐代宗为帝,是唐朝第一个受宦官拥立的皇帝,宦官鱼朝恩更被委任统领禁兵。779年唐代宗就在这些乱事中去世,长子李适继位,即唐德宗。唐德宗在初期颇能励精图治,坚决削灭藩镇,藩镇对其较为敬畏。他起用杨炎推行两税法,以刘晏改革漕运,修改盐法,行常平法以改善财政。但是他为人刚愎忌刻,没有任人之明。781年任用奸相卢杞后,政治日非。听信卢杞谗言,诛杀杨刘两臣。政治的败坏使藩镇逐渐轻视,最后爆发乱事。同年,成德李宝臣去世,其子李惟岳不被唐室同意继任,他就联合魏博田悦与淄青李纳举兵叛乱。唐室派马燧、李晟击败叛军,田悦被中央军围困于魏州(今河北大名),李惟岳则被部下王武俊所杀。另一方面,卢龙朱泚入朝后,由其弟朱滔继任卢龙节度使。由于卢龙朱滔与成德王武俊对朝廷不满,就联合淄青李纳、淮西节度使(约今河南省东南)李希烈叛乱,共推朱滔为盟主。调来抵抗淮西的泾原军也因为对朝廷赏赐不满,爆发了泾原兵变,唐帝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泾原军入长安后,共立朱泚为帝,并且包围奉天。李晟紧急率中央军回师关中,与朔方军李怀光解奉天之围。事后,唐德宗因卢杞谗言而不召见李怀光,虽然最后卢杞被贬,李怀光仍然怨恨唐帝。784年唐德宗采用陆贽之策,同意诸藩镇的要求,只有朱泚不赦,并且废除苛税,诸藩镇纷纷归服。朱滔和李希烈不愿投降,拉拢李怀光倒戈,唐德宗又逃到梁州(今陕西南郑)。同年,李晟收复长安,朱泚于东逃之际被部下所杀,李怀光也在隔年被马燧、浑瑊所灭,淮西李希烈也被部下所杀,至此乱事平定。然而,唐室承认藩镇的统治权,加深割据局面。由于唐德宗不信任将领,禁军转由宦官掌控,宦官权势薰天。唐德宗晚年任用奸臣裴延龄,并且亲昵宦官贪吏,国政日衰。805年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诵继位,即唐顺宗[。唐代宗遗留下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唐顺宗与唐宪宗都企图解决,其中唐宪宗较为成功,实现了元和中兴。唐顺宗以韦执谊为宰相,启用以王叔文为首的改革派。他们废除欺压百姓的宫市和五坊小儿,减轻税赋。任韩泰掌控神策军,试图夺取宦官军权,史称永贞革新。同年,唐顺宗中风,宦官俱文珍利用太子李纯想做皇帝的心理,联合韦皋等等藩镇迫使唐顺宗让位,借此扳倒改革派,史称永贞内禅。太子李纯继位,即唐宪宗。唐宪宗颇能驾驭宦官与外廷,做事勤勉政务,善于纳谏。他采纳杜黄裳的建议着手削藩。当时全国共有四十六处藩镇,大都在半独立的状态,只剩浙江一带还供应朝廷的财务来源。他采取扩宽财路,力行节俭的方式以稳固财力。由于藩镇中以安史系最强,他先从较弱的藩镇下手。806年剑南西川节度副使刘辟、夏绥留后杨惠琳与隔年的镇海李锜先后叛变,被唐室一一平定。接着是牵制数十万唐军的安史系淮西节度使吴元济,814年由于吴元济四处掠夺,唐宪宗先后派十六镇的兵力讨伐之,然而未能成功。期间淄青李师道与成德王承宗派人刺杀主战派宰相武元衡,唐帝复以裴度代替,并以李诉(李晟之子)主讨战事。817年李诉采降将李祐之计,雪中奇袭吴元济总部蔡州(今河南汝南),淮西平定。淄青李师道恐慌,唐宪宗派李光颜、李诉率军讨伐。两年后李师道被部下所杀,淄青平定。河北方面,魏博田弘正支持唐室。成德王承宗曾经反叛唐室,淮西平定后与卢龙刘总归顺唐室。到919年,全国藩镇在名义上都服从中央,派使纳贡,史称元和中兴。然而唐宪宗对国事有点荒怠,喜好营建豪宅。他十分崇佛,曾经赴法门寺奉迎佛骨,韩愈劝谏而被贬。820年唐宪宗在大明宫被宦官毒死,河北三镇复叛,中兴时期结束。821年卢龙刘总离职,唐室派张弘靖接管。张弘靖管理不当,卢龙兵拥护朱克融叛变。兼管成德的田弘正被将领王庭夺位杀害。魏博田布(田正弘之子)被军队迫死,魏博军拥护史宪诚叛变,至此河北三镇复叛。当河北未叛之时,大臣萧俛、段文昌建议国家裁军。如今被裁之兵都投奔河北三镇,助长其势。然而此后的河北三镇并非持续强盛,唐敬宗与唐武宗期间,河北三镇大多受制其强兵,有时还被部下篡位,远远不如当初的跋扈。而各地藩镇依然听命于中央,直到黄巢之乱为止。



宦官与党争

主条目:第二次宦官时代、甘露之变、牛李党争和大中暂治


唐朝中央的政治大权大多由皇帝与宰相掌控,但在天宝之后转变成皇帝与内廷宦官的联合,外廷宰相变成政治上的二流角色。泾原兵变后,皇帝不再信任武臣,宦官更加把持者中央禁军(即神策军)。永贞内禅事件又使宦官成功击败外廷与士大夫。掌控军政大权的宦官一跃成为中央的幕后掌控者,唐宪宗之后的皇帝大多被宦官任意废立,例如宦官王守澄就是一个好例子。820年唐宪宗被宦官陈弘志毒死,这个事件背后是宦官王守澄指使。王守澄扶持太子李桓继位,即唐穆宗。他即位后游乐无度,河北三镇复叛,宦官背后掌控的牛李党争亦愈演愈烈。唐穆宗即位三年就去世,其子李湛继位,即唐敬宗,大权仍由王守澄掌控。唐敬宗同样不理朝政,专好游乐击球摆宴。826年唐敬宗出去“打夜狐”,回宫后大摆宴席,被宦官刘克明所杀。刘克明有意夺王守澄权,拥立绛王李悟。王守澄得知后以兵迎立唐穆宗之子江王李函,并且杀死政敌。李函继位,即唐文宗。当时王守澄权势最大,其次为陈弘志、仇士良等。

唐文宗勤勉听政、生活节俭,本身十分厌恶宦官,随时想联合外廷大臣扳倒宦官。831年与宰相宋申锡合谋失败,宋申锡被杀。而后唐文宗与大臣李训、郑注联手发动政变。他们都是王守澄推荐的,因此宦官毫不忌讳。李郑二人先建议唐文宗提拔与王不合的仇士良,并且杖杀元和逆首陈弘志,贬死若干掌权宦官。835年,唐文宗以李训为宰相、郑注掌凤翔节度使,内外呼应。接着密派中使毒杀王守澄,至此元和逆党皆诛杀殆尽。李训更扩充势力与军权,与只掌握神策军的宦官尚可一拼。835年李训发动甘露之变,意图将皇帝从宦官手里抢出,但宦官仇士良抢先夺回皇帝,并且以神策军击溃政敌,诛杀大臣。甘露之变后,宦官们团结一致对外,并且牢固地掌握军政大权,皇帝与大臣徒具摆饰,即是后期的令主唐武宗与唐宣宗也不能消灭宦官的势力。而大臣只能借藩镇对抗宦官权力,埋下晚唐藩镇入关夺权的阴影。840年郁郁寡欢的唐文宗去世,其子在宦官仇士良的拥立下继位,即唐武宗。由于当时朝廷派系林立,仇士良只好让唐武宗亲自处理朝政。唐武宗重用李德裕以削减仇士良权力,也提出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会昌中兴。他大力推行灭佛,史称会昌灭佛。唐武宗推行道教,希望长生不老,最后因为服金药去世。

在唐宪宗到唐宣宗期间,发生较长的党争,即称牛李党争。这两派分成以经学为正统、大多是关东世族的李党,主要有李吉甫、李德裕、郑覃;以文彩华丽、高宗武后以来进士科出身的牛党,主要有李宗闵、牛僧孺等。两派士大夫背后都有宦官当后台,宦官有最终掌政权。两派明争暗斗的很厉害,徒具消耗国力。政见方面,李党主张对藩镇与吐蕃用兵,而牛党主张和平。李党倾力拥护科举制度,牛党极力要求改革。李党建议精简国家机构,牛党反之。党争起始于808年的科举考试,当时宰相李吉甫(李德裕之父)主张对藩镇用兵,举人李宗闵、牛僧孺与皇甫湜在考卷里批评朝政失当。李吉甫得知后打压这些人,这引起朝野哗然,李吉甫最后也失势,朝中大臣也逐渐形成两党以互相斗争。然而当时主战派宦官吐突承璀把持权力,所以李党仍然得势。唐穆宗时,由牛党人物钱徽主持进士考试,却被告徇私舞弊。在时任翰林学士的李德裕证实下,钱徽被降职,李宗闵也受牵连而被贬谪到外地。从此牛李两党各树朋党,互向倾轧。李党有李德裕、裴度、李绅等,牛党有李宗闵、牛僧孺与李逢吉等。然而,主和派宦官王守澄崛起,李党失势,时任宰相的牛僧孺与李宗闵、李逢吉联手,牛党势大,李德裕被罢免外放。牛党的优势一直到823年,牛僧孺因为被唐文宗不满而罢相,隔年由李党的李德裕上台,这是显然与王守澄放弃牛党有关。之后王守澄支持李训与郑注,极力打压牛李两党。甘露之变后李郑势力崩溃,宦官由仇士良掌权。唐武宗时任用李德裕为宰相,极力排斥牛党。

846年唐武宗去世,宦官们发生权力斗争,其叔李忱在宦官马元贽的扶持之下即位,即唐宣宗。由于李党失势,李德裕被贬黜到崖州(今海南琼山),至此长达40年的牛李党争结束。唐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君主,但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加强皇权、抑制宦官权力,是时唐朝又出现短暂的复兴景象,史称大中暂治。然而唐宣宗为人多疑苛察,使得上下莫不粉饰太平;他崇奉道教,一直希望能够通过服用丹药来长生不老。859年唐宣宗因服用丹药过度而去世。实际上,大中暂治并不稳定。唐宣宗晚年,国内已有乱象,他死后不久就爆发寇乱。



残唐而亡主条目:

唐末民变、黄巢之乱和白马之祸

8.jpg

唐宣宗去世后,相继为帝的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之君,使唐朝的国势一直走下坡。政治败坏、社会贫富差距过大,不少叛乱相继发生,唐朝经济命脉的江南地区也被破坏殆尽,彻底动摇了这个政权,也产生李国昌、朱全忠等新藩镇。859年唐懿宗继位,他为人骄奢淫逸,宠信宦官;并且笃信佛教。为了崇佛,不惜削减军费。860年后相继发生裘甫之乱、庞勋之变与王郢之变(僖宗时期)。其中庞勋之变破坏关东地区的经济,有赖沙陀军首领朱邪赤心率军助战而定,朱邪赤心因功赐名李国昌。873年唐僖宗继位,为人专好斗鸡打毬,寡顾朝政,更大的叛乱在北方诞生。由于关东连年水灾,加上政治败坏,盐价锐升,使得盗贼不断。874年王仙芝聚众于长桓(今河北长桓)起事,隔年攻陷山东西部、流窜于河南淮南一带,声势益盛。878年王仙芝战死于黄梅(今湖北黄梅),余部溃散投奔黄巢。黄巢由毫州(今安徽毫州)南下掠夺江南与领南地区,沿路屠杀不断,并且攻陷商业大城广州,华南经济几乎全毁。879年因为军队遭遇瘟疫,黄巢率军经桂州、沿湘江北上流窜回江南。隔年,黄巢正式西进,攻陷洛阳与潼关。掌权宦官田令孜带唐僖宗逃往四川,黄巢入长安后建国齐。各地勤王之师也因为号令不整,收复的长安又被黄巢夺回。唐室只好赦免叛逃漠北的李国昌、李克用父子,李克用率沙陀军协助唐军克复长安。另一方面,黄巢部将朱温投降,赐名朱全忠,受封宣武节度使(治汴州)。黄巢东走并且包围朱全忠于陈州。884年李克用率军解陈州之围,并且追击黄巢军。黄巢于隔年被其甥林言斩杀投降,黄巢之乱平定。而后,黄巢降将秦宗权叛变,率军在中原地区四处攻掠,一度攻陷东都(今河南洛阳),造成了“极目千里、无复烟火”的局面[32],直到唐昭宗时才由朱全忠平定。

平定民变后的唐室因为国力衰退而被关中藩镇反噬。而宦官与外廷为了政治斗争又拉拢藩镇加入战局,最后演变成各藩镇争夺朝廷。这些藩镇以河东李国昌、宣武朱全忠与凤翔李茂贞最强。885年唐僖宗返京后,仍然信任宦官田令孜。田令孜与河中节度使(辖今山西省南部)王重荣交恶,双方都拉拢藩镇并抗衡。王重荣与李克用联军成功的攻入长安,田令孜又带唐僖宗出京避难。原本与田令孜合作的朱玫、李昌符也倒戈,率军追击田令孜。两人奉襄王李煴监国,李玟被任宰相,李昌符暗中不满,在兴元(今陕西南郑)的唐室趁机说服王重荣、李克用与李昌符联合收复长安。唐僖宗返京途中又与凤翔李昌符发生冲突,当时王重荣被部下所杀,唐僖宗有赖李茂贞平定才得以返回长安,李茂贞也继任凤翔节度使。888年唐僖宗去世,其弟李晔被宦官杨复恭拥立,即唐昭宗。宣武朱全忠与河东李克用因故不合,双方上至朝廷,下至藩镇,都斗争不断。当时张全义与李罕之争夺河阳节度使(治河南孟县),双方分别拉朱全忠与李克用对战。结果朱全忠获胜,兼并河阳、洛阳,击败秦宗权后几乎占领全河南省。当时宦官杨复恭与宰相张濬不和,双方分别拉拢李克用与朱全忠。890年朱全忠与张濬攻河东军失败,张濬被贬。李克用趁机并吞昭义的潞州、泽州,约占领今山西省地区。不久宦官杨复恭失势,南依其兄子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叛变,唐室以李茂贞等人平乱,李克用在朝廷的势力衰退。凤翔李茂贞因不能扩张地盘与唐帝不和,双方发生战争。最后李茂贞与王行瑜战胜,他们掌控关中地区,宦官与外廷受其管制,唐室只剩首都一地。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美妙生活
同学的空间~欢迎您来访问
{:soso__5765732192929384821_4:} http://www.1mod.org/home.php?mod=space&uid=70120















评分

参与人数 4金币 +490 收起 理由
重拾信念者 + 50 赞一个!
羅耀拉 + 120 淡定
mahailong008 + 300 赞一个!
至尊霸主刑天 + 20 赞一个!话说这么多费很大劲吧

查看全部评分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0 15: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疆域



唐初是唐朝武功兴旺的时期,在漠南漠北方面。在唐高祖建立唐朝对突厥做出战略防守退让求和之后开始反击。贞观四年(630年),唐军灭亡东突厥,漠南成为唐势力范围。贞观廿年(646年),又一举消灭薛延陀汗国,至此大漠南北广大地区皆为唐的势力范围。唐朝廷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建立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后改名余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区)、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永淳元年(682年),突厥复国,后直到后突厥灭亡北方边患严峻。天宝三载(744年),回纥建国,占据漠南漠北。安史之乱后,边患再起,但唐朝与回纥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在西北,贞观四年,唐朝廷在伊吾七城设立西伊州,开始经营西域。贞观十九年(645年),唐朝廷移安西都护府到龟兹。显庆四年(659年),唐军又灭西突厥,势力及咸海到里海一带。但唐朝廷对葱岭以西地区的统治始终不稳固,乾封二年(667年),由于大食势力的扩展,唐朝疆域退回葱岭以东。安史之乱爆发后的三十六年时间内,唐朝陆续失去原安西都护府所辖地区。

在东北,显庆五年(660年),唐军联合新罗灭亡百济。总章元年(668年)八月,唐军与新罗又灭高句丽,并设安东都护府于平壤。但由于当地人民反抗激烈及新罗势力的北进,咸亨元年(670年)安东都护府内迁辽东。开元元年(713年)安东都护府移到辽西。天宝年间(742年—756年)安东都护府废,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失去对辽东半岛的直接控制。武周圣历元年(698年)其首领大祚荣建立震国,唐朝称之为渤海国;号为“海东盛国”,但与唐朝的关系友好,大部分时间向唐朝称臣。

在青藏高原上,吐蕃日渐兴起,至六世纪末与吐谷浑、苏毗为高原上三大势力。七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即位,统一高原,又征服位于西藏西部的苏毗、阿裏地区的羊同和尼婆罗(今尼泊尔)。龙朔三年(663年),吐蕃灭吐谷浑,尽有其地。后又多次占领唐朝的安西四镇,为唐朝最大敌国。安史之乱后,由于大量河陇边兵参与平乱(主要为陇右节度使、河西节度使所部)导致边防空虚,吐蕃趁势进逼,占领原属于唐朝的陇西,黄河以西甘、凉皆不可得,陇山以西为吐蕃占据。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沙州(甘肃敦煌)人张议潮发动起义,唐人群起响应,很快占领沙州。接着,张议潮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以上地区在今甘肃、新疆、青海境内)等十州。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唐宣宗在沙州置归义军,以张议潮为节度使,河陇地区又重新为唐朝廷所控制。890年,河西、陇右又被党项族占据。但终唐之世已完全丧失对于敦煌以西的控制。

在西南云贵高原,天宝七载(748年)南诏建国,与唐时战时和,也削弱唐朝的国力。同时,自汉武帝平南越后的相当长时间内是中国领土的安南(越南北部),唐代统治时先后设立“交州总管府”、“安南都护府”(唐肃宗改名镇南,唐代宗复称安南)、“静海军节度使”等官署[35],唐末时开始藩镇割据,土豪兴起,至北宋初完全脱离中原王朝而独立。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0 收起 理由
孔嘉 + 20 顶上的不让评

查看全部评分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0 15:5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晋阳起兵

晋阳起兵,又名太原起兵、太原起事,是隋朝太原(太原郡晋阳县,隋炀帝建有晋阳宫)留守、唐国公李渊在大业十三年(617年)起兵夺取长安,为次年建立唐朝奠定基础的事件。

李渊在次子李世民、僚属裴寂、刘文静等人的帮助下,诛杀了隋炀帝监视他的王威、高君雅。派刘文静出使突厥得到了始毕可汗的支持,派李建成、李世民夺取西河郡。六月,正式起兵。李渊自为大将军,以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为左右大都督,以四子李元吉留守太原,兵发长安。在霍邑大破宋老生,从龙门渡黄河,开永丰仓赈济百姓。关中有其女李三娘等人起兵响应。十一月,攻克长安,以代王杨侑为皇帝,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自为大丞相、唐王。次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五月,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唐,隋朝灭亡,唐朝建立。


武德之治

武德之治,是指中国唐高祖李渊武德时期所创立的初唐制度和政治格局。武德之治,从任何现实标准来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其结果来看,唐王朝已经奠定了坚实的行政、经济和军事基础。总而言之,唐高祖为他儿子的辉煌统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唐高祖长期以来被治史者认为是平庸无能之辈,但近代国内史学界已逐渐清除笼罩在初唐史上的迷雾,并肯定了李渊的建唐开国之功。唐高祖之所以遭到冷落,一是因为他统治时期短,又夹在中国史上最突出的两个人物隋世祖和唐太宗之间,二是他的开国之功被后世史家精心地掩盖.

实际上,唐高祖举兵反隋时尽管已52岁,他仍然不失为一个有雄心壮志而、又有气勃勃的干练领袖人物。有充分材料可以证明,他具有不凡的抱负。恰恰是他策划了太原起兵,对瓦岗军的首领李密和东突厥的外交攻势使得唐军能攻占隋都大兴城,并且使得唐军能组织和加强在关中的力量而无虞敌军的阻碍。其后唐高祖又纳封德彝的提议,向突厥反攻,前后击退东突厥17次,包括由北方军阀梁师都、苑君璋和睦伽陀引突厥兵入塞的3次,共斩1万馀级和特勒1人,俘获俟斤阿史德乌没啜。他推行的大赦、封官许愿等政策,再加上李世民在战场上的胜利,有助于使新王朝取得很多必要的支援,促成了全国的重新统一。


唐朝统一战争

唐朝统一战争,是唐朝建立后,对隋朝末年在中国各地建立的割据政权的统一战争。

主要包括秦王李世民率军平定薛举·薛仁杲父子(618年)、刘武周·宋金刚(619年—620年)、王世充(620年—621年)、窦建德(621年)、刘黑闼(621年—622年)的战争,与赵郡王李孝恭、李靖平定萧铣(621年)、辅公祏(623年—624年)的战争,吴王杜伏威平定李子通(620年—621年)、林士弘(621年—622年)的战争,太子李建成平定刘黑闼(622年—623年)的战争。

唐朝在624年基本统一中原,628年,柴绍率军消灭依附突厥的梁师都,唐朝统一战争最终结束。


重要战役浅水原之战 618年
柏壁之战 619年
洛阳、虎牢之战 620年
虎牢之战 621年
唐平萧铣之战 621年
洺水之战 622年
下博之战 622年
唐灭刘黑闼之战 622年
唐灭辅公祏之战 623年

浅水原之战

浅水原之战,发生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十一月,唐朝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东北)对陇西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所部的作战,此役一举击败薛仁杲,夺取陇西,除去关中西面的一大威胁势力。


战前背景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称帝。同年六月,薛举入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五里),纵兵虏掠,直至豳州(今陕西彬县)、岐州(今陕西凤翔)一带,进逼高墌(今陕西长武县北)。

过程

第一次交战秦王李世民以西讨元帅的名义,和长史纳言刘文静、司马殷开山等率八路总管军队前往抗击。李世民加强防御工事,加深壕沟、加高壁垒,不和薛举正面交锋,恰逢此时李世民染疟疾,将军事托付刘、殷二人,并告诫:“薛举孤军深入,粮资匮乏、兵马疲惫,假如前来挑战,不可应战,只需待我康复,为你们打败他。”殷开山不理李世民的指示,轻敌出战,列阵于高墌西南,薛举引兵掩袭阵后,交战于浅水原,唐军八路总管皆败,阵亡者达一半以上,李安远、刘弘基、慕容罗睺等人被俘,李世民退兵长安,高墌陷落,刘文静等人被罢官。第一次浅水原之战以唐军大败作收。

第二次交战八月,薛举病死,子薛仁杲继位,驻折墌城(今甘肃泾川东北)。李渊一方面向盘据凉州(今甘肃武威)的李轨修好,并再度任命李世民为元帅抗击薛仁杲。

十一月,秦王李世民率军驻守高墌,薛仁杲派大将宗罗睺抵御,宗多次挑战,李世民坚守不出。部将请求出战,李说:“我军新败,士气低落,敌军新胜而骄,应该坚守城门等待。当他们骄傲而我们奋勇时,可以一仗打败他们。”并且下令再提起出战者斩。双方相持六十余日,薛军粮尽,其将梁胡郎等人降唐,李世民知薛军起离异之心,派行军总管梁实扎营于浅水原,引薛军出战。

宗罗喉以精锐猛攻梁实,梁实坚守不出。相持数日后,李世民估计敌方疲惫,战机成熟,遣右武候大将军庞玉列阵于浅水原之南,宗罗喉军队猛攻之时,李世民率军从北方出现,大败宗军。李世民率两千兵士乘胜追击,背泾水南岸围折墌城,薛仁杲列阵城下,但其骁将浑干临阵降唐,薛恐惧,退兵入城。后来唐大军陆续围城,薛仁杲被迫献城投降。唐得万余兵卒,并得秦、陇,消除关中西面一大威胁。

柏壁之战

柏壁之战,是秦王李世民平定北方割据势力刘武周、宋金刚的关键战役,李世民在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及其北地区击溃刘武周军队。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刘武周命宋金刚为“西南道大行台”,率三万余人,南下侵犯并州(今太原西南)。四月,引突厥之众驻军于黄蛇岭(今山西榆次北),来势汹汹,并州总管李元吉让车骑将军张达用兵挑战,张达以兵力少为由拒绝,李元吉强逼,结果全军覆没,刘军攻陷榆次。五月,刘军攻陷平遥。六月,攻陷介州(今山西介休),唐命左武卫大将军姜宝谊、行军总管李仲文迎击,刘军将领黄子英以诱敌之计引唐军致伏兵处,唐军大败,姜宝谊、李仲文被俘后侥幸逃回。

高祖命右仆射裴寂领兵出战,唐军抵达介休,宋金刚据城抵抗,并且切断唐军水源。裴寂迁移阵地,宋金刚挥军来攻,唐军溃散,裴寂逃回晋州,晋州以北城池失陷,姜宝谊再次被俘,并且被宋金刚杀害。九月,李元吉弃晋阳(今山西太原)逃回长安,太原陷落。刘武周乘胜追击,相继攻克晋州、绛州(今山西绛县),进逼龙门。

十月,宋金刚攻下浍州(山西翼城),夏县人吕崇茂,蒲坂(今山西永济北)的王行本,相继响应,至此山西除浩州(今山西汾阳)外,大部尽归刘武周部,关中震骇。高祖认为“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而已。”,秦王李世民上表反对“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富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愿假臣精兵三万,必冀平殄武周,克复汾、晋。”高祖答应,并亲自为李世民送行。

柏壁之战

十一月,李世民率军经龙门关,屯于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和宋金刚对峙。李世民认为敌人“军无蓄积,以虏掠为资”,应当闭营养精蓄锐,等待敌军粮尽而退才速战攻击。十二月,高祖遣永安王李孝基攻打夏县的吕崇茂,吕崇茂不敌,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派尉迟恭、寻相前往救援,结果大败唐军。当尉迟恭回军后,李世民派殷开山、秦叔宝等至美良川(今山西夏县北)拦击,斩杀两千多人。不久,尉迟恭又秘密率领精骑东援蒲坂之王行本,李世民侦知后亲率三千兵卒赶至安邑(今山西运城东北),截击并大败尉迟恭,尉迟恭脱逃。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正月,唐将秦武通攻蒲坂,王行本不敌出降。二、三月间,刘武周数次派兵攻潞州(今山西长治)、浩州,均告失败。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四月,宋金刚粮尽而退,李世民率军追击至吕州(今山西霍县)、高壁岭(今山西灵石南)。在经过两天不眠不休的追击后,终于在雀鼠谷(今山西介休县与霍县之间)赶上宋军,一日之内连八战,每战皆捷,斩杀俘虏上万人,史载李世民和兵士此时已经两天未进食,三天没有脱下战袍。后来宋金刚率两万兵士退守介休,在城西列战阵长达七里,李世民让总管李世勣等将出战,交战后稍稍退却,宋军大举进攻,李世民则率军从敌军背后袭击,宋军溃败,宋金刚轻骑逃走。尉迟恭、寻相等人降唐。在太原的刘武周听闻宋金刚战败,弃城逃往突厥,宋金刚也率百多骑逃入突厥,李世民成功收复并州。


虎牢之战

虎牢之战,又名洛阳-虎牢之战,发生于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一带,是唐朝统一战争中最关键的一战,李唐在该战役中一举平定洛阳王世充、河北窦建德两大割据势力,奠定唐朝基本版图。

围困洛阳

隋朝末年,烽烟四起,群雄争霸,唐高祖李渊攻克长安称“唐”,王世充据洛阳称“郑”,秦王李世民决心出兵东征。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高祖下诏秦王征王世充,王闻唐军来袭,命魏王王弘烈守襄阳(今湖北襄樊县)、荆王王行本守虎牢、宋王王泰镇守怀州(今河南沁阳)、齐王王世恽负责洛阳南城、楚王王世伟守洛阳宝城、太子王玄应守洛阳东城、汉王王玄恕守含嘉(洛阳城北)、鲁王王道徇守曜仪(洛阳宫城北),王世充亲自率军作战。李世民征慈涧(今河南新安县东三十里),王世充退守洛阳,唐军蚕食洛阳附近的城镇,切断郑军的粮线,驻军于洛阳北邙,进逼洛阳。

唐军势大,河南五十余州相继归降,王世充遣人向夏王窦建德求救,中书侍郎刘彬劝建德出兵,建德意识到郑一旦被破,夏也难保,答应出兵,遣使与王世充修好。

交战虎牢武德四年(621年)三月,唐军包围洛阳,挖沟筑垒困守,洛阳城内民生惨重。窦建德率10余万大军西进,相继攻下周桥(今山东曹县附近)、管州(今河南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西南)、阳翟(今河南禹县)等县。李世民立即令李元吉、屈突通等将继续围攻洛阳,自己则率军至虎牢,按兵不动,两军相持月余。此时夏军不耐久候,人心思归,国子祭酒凌敬劝谏窦建德改变作战计划:“率主力渡黄河,攻取怀州、河阳,再翻越太行山,入上党,攻占汾阳、太原,下蒲津(今山西永济西)。如此有三利:一则入无人之境,取胜万无一失;二则开拓领土征召兵士,军势更加强盛;三则关中震骇,郑国之围自解。为今之策,无以易此。”但因诸将反对,建德无法接受,凌敬及曹皇后据理力争不果。

五月,唐军得知窦建德待唐军粮草用尽,牧马于黄河北岸时袭击虎牢,于是唐军北渡黄河,抵达广武(今山西境内)南境,留下千余匹马放牧于河边,引诱窦建德,晚上再率军返回虎牢,窦建德果然中计,全军自板渚(今荥阳北黄河南岸)西出,正面宽达20里,擂鼓挑战。世民按兵不动,仅以少兵纠缠,时至中午,窦建德军士卒饥疲思归,皆坐列,又争抢水喝,秩序大乱。唐军待其疲惫予以反击,以三千铁骑直冲敌营,窦建德正和群臣议事,阵势大乱,唐军追击30里,窦建德受伤被俘,一举击败窦建德,唐军斩杀夏军三千多人,俘虏五万余人放回。唐军主力再回师洛阳城,并且押窦建德至洛阳城下与王世充对话,王世充见窦军被歼,献城投降。

后续发展夏军败后,左仆射齐善行与建德之妻曹氏领百骑逃回洺州(今河北邯郸),窦建德余下部众打算拥立窦建德养子为王,齐善行排众议,最后带领百官以及传国八玺向唐朝投降。

七月,窦建德被送至长安处斩。高祖历数王世充的罪状,王答:“我的罪固然该杀,但秦王曾答应我不死”,高祖赦免,并且贬为庶人流放巴蜀。没几日,王世充仇家独孤机的儿子独孤修德,趁著防守不备杀掉了王世充及其兄长,高祖仅罢免了独孤修德的官位,后来其他王氏亲族也以谋反罪被处死。

窦建德被杀害后,昔日部下将士愤慨,推刘黑闼为王,半年内收复窦建德的旧地。武德六年(623年),刘黑闼被李建成平定。


武德律

《武德律》是唐朝高祖武德年间制定并颁布的律令。

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命裴寂等修订律令,十一月颁布“五十三条格”。四年,又命裴寂、萧瑀、崔善为等十五人撰定律令,于武德七年(624年)完成并颁布,史称《武德律》。共十二篇,五百条。它基本上“以开皇为准”、“除其苛细五十三条”,附上新颁布的“五十三条格”,“他无所改正”[2]。同时制定的还有《武德令》三十卷、《武德式》十四卷。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为首的秦王府集团在唐朝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1]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李世民杀死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成为皇太子并掌握实权,旋于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9月4日)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



背景

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并很快占领隋朝首都大兴城(唐朝建立以后改名长安城),立隋恭帝为傀儡皇帝;据正史的说法,这一切都是次子李世民的计谋,因此李渊曾对世民说:“如果事业成功,那么天下都是你带来的,该立你为皇太子。”李世民拜谢并推辞。待到李渊被隋恭帝封为唐王,将领们也请求以世民为世子,李渊准备立他,世民坚决推辞才作罢,改立长李建成为世子。618年李渊建立唐朝,改元“武德”,以世子建成为太子,世民为秦王。

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子建成性情松缓惰慢,喜欢饮酒,贪恋女色,爱打猎;高祖第四子、齐王李元吉,常有过错;二人均不受高祖宠爱。世民功勋名望日增,高祖常常有意让他取代建成为太子,建成心中不安,于是与元吉共同谋划,并答应元吉在自己即位以后,立他为皇太弟,所以元吉倒向大哥建成,为建成尽死效力,他们各自交结建立自己的党羽,组成太子党,一起排挤世民。然而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曾怀疑关于建成、元吉的史料真实性。司马光认为:建成、元吉虽然是顽愚之人,既然被世民所杀,关于他们的记载,也很可能被史官渲染、污蔑。

秦王世民一方也不甘示弱,随着李世民在外屡立战功,威望日高,李渊先后封他为司徒(三公之一)、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中书令(亦相当于宰相),乃至无可再封时,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天策上将之职授予他,位在诸王之上,在朝中的地位仅次于李渊和太子建成,且拥有众多支持者;秦王府内人才济济,与李世民的支持者们一起形成了秦王党,与太子党相抗衡。而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不过现在很多历史学家怀疑高祖欲传位世民、建成谋害世民等传闻可能是李世民掌权后制造出来的,为的是使自己的政变和即位合法化。

二子争储李渊晚年宠幸的嫔妃很多,生了近二十位小皇子,他们的母亲争相交结各位年长的皇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建成和元吉都曲意侍奉各位妃嫔,奉承献媚、贿赂、馈赠,无所不用,以求得皇帝的宠爱。也有人说他们与张婕妤、尹德妃私通乱伦,宫禁幽深神秘,此事无从证实。当时,太子东宫、各王公、妃主之家以及后宫妃嫔的亲属,在长安横行霸道,为非作歹,而主管部门却不敢追究。世民住在承乾殿,元吉住在武德殿后院,他们的住处与皇帝寝宫、太子东宫之间日夜通行,不再有所限制。太子与秦、齐二王出入皇帝寝宫,均乘马、携带刀弓杂物,彼此相遇只按家人行礼。太子所下达的令,秦、齐二王所下达的教和皇帝的诏敕并行,有关部门不知该听哪个的命令,只有按照收到的先后为准。唯有世民不去讨好诸位妃嫔,所以嫔妃们很生气,争相称赞建成、元吉而诋毁世民。

世民平定盘踞在洛阳的王世充以后,高祖让贵妃等几人到洛阳挑选隋朝宫女和收取仓库里的珍宝。贵妃等人私下向世民索要宝物并为自己的亲戚求官,世民回答道:“宝物都已经登记在册上报朝廷了,官位应当授予贤德有才能和有功劳的人。”没有答应她们的任何要求,因此妃嫔们更加恨他。世民因为淮安王李神通有功,拨给他几十顷田地。张婕妤的父亲通过张婕妤向高祖请求要这些田,高祖手写敕令将这些田赐给他,李神通因为秦王的教令在先,不让田。张婕妤向高祖告状道:“陛下敕赐给我父亲的田地,被秦王夺去了给了李神通。”高祖因此发怒,责备李世民说:“难道我的手敕不如你的教令吗?”过了些天,高祖对左仆射裴寂说:“这孩子长期在外掌握军队,受书生们教唆,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儿子了。”尹德妃的父亲尹阿鼠骄横跋扈,秦王府的官员杜如晦经过他的门前,尹阿鼠的几名家僮把杜如晦拽下马,揍了他一顿并打断了他一根手指,说道:“你是什么人,胆敢过我的门前不下马!”尹阿鼠怕世民告诉皇帝,先让尹德妃对皇帝说:“秦王的亲信欺侮我家人。”高祖又生气地责备世民说:“我的妃嫔家都受你身边的人欺凌,何况是小老百姓!”世民反复为自己辩解,但高祖始终不相信他。

世民每次在宫中侍奉高祖宴饮,面对诸位妃嫔,想起母亲太穆皇后死得早,没能看到高祖拥有天下,有时不免叹气流泪,高祖看到后很不高兴。各位妃嫔趁机暗中一同诋毁世民道:“天下幸好平安无事,陛下年寿已高,只适合娱乐娱乐,而秦王总是一个人流泪,这实际上是憎恨我们,陛下作古后,我们母子必定不为秦王所容,会被杀得一个不留!”因此相互对着流泪,并且说:“皇太子仁爱孝顺,陛下将我们母子托付给太子,必然能获得保全。”高祖也为此很伤心。从此高祖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对世民逐渐疏远,而对建成、元吉却日益亲密了。

太子中允王圭、太子洗马魏徵劝说太子道:“秦王功盖天下,内外归心;而殿下不过是因为年长才被立为太子,没有大功可以镇服天下。现在刘黑闼的兵力分散逃亡之后,剩下不足一万人,又缺乏粮食物资,如果用大军进逼,势如摧枯拉朽,殿下应当亲自去攻打以获得功劳名望,趁机结交山东的豪杰,也许就可以保住自己的地位了。”太子于是向高祖请求带兵出征,高祖答应了。武德五年十一月初七甲申日(622年12月14日),高祖下诏命太子李建成带兵讨伐刘黑闼,陕东道大行台及山东道行军元帅、黄河以南、以北各州均受建成处置,他有权随机行事。

齐王元吉劝说太子建成趁早除去秦王世民,他说:“我自当替哥哥亲手将他杀掉!”世民随从高祖前往元吉的府第,元吉命令护军宇文宝埋伏在寝室里,准备刺杀世民。建成生性颇为仁爱宽厚,连忙制止了他。元吉恼怒地说:“我这是为哥哥着想,对我自己有什么好处!”

建成擅自召募长安及各地的骁勇之士两千多人,充当东宫卫士,让他们分别在东宫左右长林门驻扎下来,号称长林兵。建成还暗中让右虞候率可达志,从燕王李艺那里调集来幽州骁勇精锐的骑兵三百人,将他们安置在东宫东面的各个坊市中,准备用他们来补充在东宫担任警卫的低级军官,结果被人告发。高祖召见建成,把他责备了一番,将可达志流放到巂州。

庆州都督杨文干曾经在东宫担任警卫,建成亲近并厚待他,私下里让他募集勇士,送往长安。高祖准备前往仁智宫,命令建成留守京城,世民与元吉一起随行。建成让元吉乘机图谋世民,他说:“关系到我们安危的大计,就决定在今年了!”建成又指使郎将尔朱焕和校尉桥公山将盔甲赠给杨文干。两人来到豳州的时候,上报发生变故,告发太子指使杨文干起兵,让他与自己内外呼应。还有一位宁州人杜风举也前往仁智宫讲了这一情形。高祖大怒,借口有别的事情,以亲笔诏书传召建成,让他前往仁智宫。建成心中害怕,不敢前去。太子舍人徐师谟劝他占据京城,发兵起事;詹事主簿赵弘智劝他免去太子的车驾章服,屏除随从人员,到高祖那里去承认罪责。

武德七年六月廿四壬戌日(624年7月14日),建成决定前往仁智宫。还没有走完六十里的路程,建成便将所属官员,全部留在北魏毛鸿宾遗留下来的堡栅中,带领十多个人骑马前去进见高祖,向父皇伏地叩头,承认罪责,身体猛然用力,自己摔了出去,几乎晕死过去。高祖的怒气仍然没有消除。当天夜里,高祖将他囚禁在帐篷里,给他麦饭充饥,让殿中监陈福看守着他,派遣司农卿宇文颖速去传召杨文干。宇文颖来到庆州,将情况告诉了杨文干。于是,杨文干起兵造反。高祖派遣左武卫将军钱九陇和灵州都督杨师道攻击杨文干。

六月廿六甲子日(7月16日),高祖传召秦王世民商量此事。世民说:“杨文干这小子竟敢做这种狂妄叛逆的勾当,想来他幕府的僚属应当已经将他擒获并杀掉了。如果不是这样,就应当派遣一员将领去讨伐他。”高祖说:“不能这样。杨文干的事情关连着建成,恐怕响应他的人为数众多。你最好亲自前往,回来以后,我便将你立为太子。我不愿意效法隋文帝去诛杀自己的儿子,届时就把建成降为蜀王。蜀中兵力薄弱,如果以后他能够事奉你,你应该保全他的性命;如果他不肯事奉你,你要捉拿他也容易啊。”

高祖因为仁智宫建造在山中,担心盗兵突然发难,便连夜率领担任警卫的军队从南面开出山来。走了数十里地的时候,太子东宫所属的官员相继到来,高祖让大家一概以三十人为一队,分派军队包围、看守着他们。第二天,高祖才又返回仁智宫。

世民出发以后,元吉与嫔妃轮番替李建成求情,封德彝又在外朝设法解救建成。于是,高祖改变了初衷,又让建成回京城留守。高祖只以他致使兄弟关系不和睦的过错而责备他,将罪责推给了太子中允王圭、左卫率韦挺和天策上将府兵曹参军杜淹,将他们一并流放到了巂州。当初,洛阳平定以后,杜淹长时间没有得到升迁,打算谋求事奉建成。房玄龄认为杜淹狡诈的招数很多,担心他会教唆引导建成,越发对世民不利,便向李世民进言,将杜淹推荐到天策上将府任职。
七月初一己巳日(7月21日),杨文干攻陷宁州,驱赶劫掠官吏与百姓出城,占据了百家堡。秦王世民的军队来到宁州以后,杨文干的党羽便全部溃散。七月初五癸酉日(7月25日),杨文干被自己的部下杀死,他的头颅被传送到京城。李世民捉获了宇文颖,将他杀掉。

建成进谗有人劝高祖说:“突厥之所以屡次侵犯关中地区,是由于我们的人口与财富都集中在长安的缘故。如果烧毁长安,不在这里定都,那么胡人的侵犯便会自然平息下来了。”高祖认为有道理,便派遣中书侍郎宇文士及越过终南山,来到樊州、邓州一带,巡视可以居留的地方,准备迁都到那里去。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和裴寂都赞成这一策略,萧瑀等人虽然知道不应当如此,却不敢谏阻。秦王世民挺身而出,劝谏道:“北方少数民族为祸中原的情况自古就有。陛下凭着圣明英武,创建新王朝,安定中夏,拥有百万精兵,所向无敌,怎么能因有胡人搅扰边境,便连忙迁都来躲避他们,使举国臣民感到羞辱,让后世来讥笑呢?那霍去病不过是汉朝的一员将领,尚且决心消灭匈奴,何况儿臣还愧居藩王之位呢!希望陛下给我几年时间,请让我把绳索套在颉利的脖子上,将他逮到宫阙之下。如果到时候不成功,再迁都也为时不晚。”高祖说:“说得好。”建成却说:“当年樊哙打算率领十万兵马在匈奴人中间纵横驰骋,(结果失败了,)秦王的话该不会是和樊哙的相似吧!”世民说:“面对的情况各有区别,用兵的方法也不相同。樊哙那小子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不超过十年,我肯定能够将漠北地区平定下来,并不是凭空妄言啊!”于是,高祖不再迁都。李建成与嫔妃因而共同诬陷李世民说:“虽然突厥屡次在边疆上为祸,但只要他们得到财物就会撤退。秦王假托抵御突厥的名义,实际上是打算总揽兵权,成就他篡夺帝位的阴谋罢了!”

高祖在京城南面设场围猎,太子建成、秦王世民和齐王元吉都随同前往,高祖命令三个儿子骑马射猎,角逐胜负。建成有一匹胡马,膘肥体壮,但是喜欢尥蹶子,建成将这匹胡马交给世民说:“这匹马跑得很快,能够越过几丈宽的涧水。二弟善于骑马,骑上它试一试吧。”世民骑着这匹胡马追逐野鹿,胡马忽然尥起后蹶,世民跃身而起,跳到数步以外站稳,胡马站起来以后,世民再次骑到马身上,这样的情况连续发生了三次。世民回过头来对宇文士及说:“他打算借助这匹胡马害我,但人的生死自有命运决定,就凭他们能够伤害到我吗?”建成听到此言,乘机教唆与他偷情的嫔妃在高祖耳边诬陷世民:“秦王自称:上天授命于我,正要让我去做天下的主宰,怎么会白白死去呢!”高祖大怒,先将建成、元吉二人召来,然后又把世民召来,责备他道:“谁是天子,上天自然会授命于他,不是人的智力所能够谋求的。你谋求帝位之心怎么这般急切呢!”世民摘去王冠,伏地叩头,请求将自己交付执法部门查讯证实自己没有说过这种悖逆之话,高祖仍然怒气不息。适逢有关部门奏称突厥前来侵扰,高祖这才改变了生气的面容,转而劝勉世民,让他戴上王冠,系好腰带,与他商议对付突厥的办法。

武德七年闰七月廿一己未日(624年9月9日),高祖颁布诏书命令世民与元吉率领兵马由豳州出发抵御突厥,在兰池为他们饯行。每当发生敌情,高祖总是命令世民前去讨伐敌人,但在战事平息以后,高祖对世民的猜疑却越发加重了。

秦王避祸,太子下毒秦王世民与太子建成、齐王元吉结下嫌隙以后,认为洛阳地势优越便利,担心总有一天会发生变故,打算离开京城保守此地,所以就让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镇守洛阳,派秦王府车骑将军张亮率领亲信王保等一千多人前往洛阳,暗中结交崤山以东的豪杰,等待事态变化,拿出大量的金银丝帛,任凭他们使用。元吉告发张亮图谋不轨,张亮被交付法官考察验证。张亮从始至终一言不发,朝廷便释放了他,让他返回洛阳。

建成在夜间召来世民,与他饮酒,暗中在酒中下毒害他。世民突然心痛,吐血数升,淮安王李神通搀扶着他返回西宫。高祖来到西宫,询问世民的病情,敕令建成:“秦王向来不善于饮酒,从今以后,你不能够再与他在夜间饮酒。”高祖因而对世民说:“首先提出反隋的谋略,消灭敌雠,平定海内,都是你的功劳。我本打算立你为太子,你却坚决推辞。而且,建成年纪最大,被立为太子已经很长时间了,我也不忍心夺去他的太子之位啊。我看你们兄弟似乎难以相容,一起住在京城里,肯定要发生纷争,我应当派你返回行台,留居洛阳,陕州以东的广大地区都归你主宰。我还要让你设置天子的旌旗,如汉朝梁孝王故事。”世民哭泣着,以不愿意远离父皇膝下为由表示推辞。高祖说:“天下都是一家,东都和西都两地,路程很近,只要我想念你,便可动身前往,你不用烦恼悲伤。”世民准备出发的时候,建成和元吉一起商议说:“如果秦王到了洛阳,拥有了土地与军队,我们便再也不能控制他了。不如将他留在长安,这样他就只是一个匹夫而已,捉住他也就容易了。”于是,他们暗中让好几个人以密封的奏章上奏高祖,声称:“秦王身边的人们得知秦王要前往洛阳,无不欢欣雀跃。看秦王的意向,恐怕他不会再回长安了。”他们还指使高祖宠信的官员以秦王去留的得失利弊来劝说高祖,高祖便改变了主意,秦王前往洛阳的事情又半途搁置了。

建成、元吉与后宫的嫔妃日夜不停地向高祖诬陷世民,高祖信以为真,便准备惩治世民。陈叔达进谏说:“秦王为天下立下了巨大的功劳,是不能够废黜的。况且,他性情刚烈,倘若加以折辱贬斥,恐怕经受不住内心的忧伤愤怒,一旦染上难以预料的疾病,陛下后悔还来得及吗!”于是,高祖才没有处罚世民。元吉暗中请求杀掉秦王世民,高祖说:“他立下了平定天下的功劳,而他犯罪的事实并不显著,用什么作为借口呢?”元吉道:“秦王刚刚平定东都洛阳的时候,观望形势,不肯返回,散发钱财丝帛,以便树立个人的恩德,又违背陛下的敕命,不是谋反又是什么!只应该赶紧将他杀掉,何必担心找不到借口!”高祖不答应。

明争暗斗,各逞所能秦王府的幕僚属官人人忧虑,个个恐惧,不知所措。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龄对比部郎中长孙无忌说:“现在仇怨已经造成,一旦祸患暗发,岂只是秦王府不可收拾,实际上社稷的存亡都成问题。不如劝说秦王采取与周公平定管叔、蔡叔相似的行动,以便安定皇室与国家。存亡的枢机,形势的危急,就是现在了!”无忌说:“我有这一想法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只是不敢说出口。现在你说的这一席话,正好符合我的心愿。请让我代您禀告秦王。”于是,无忌进入世民的卧室告诉了世民。世民把房玄龄召来商议此事,玄龄说:“大王功盖天地,应当继承皇帝的大业。现在大王担心危机发生,正是上天在帮助大王啊。希望大王不要疑惑不定了。”于是,房玄龄与秦王府属官杜如晦共同劝说世民诛杀建成、元吉。

建成、元吉因为秦王府拥有许多骁勇的将领,打算引诱他们为自己所用,便暗中将一车金银器物赠送给左二副护军尉迟恭,并且写了一封书信招引他说:“希望得到您的屈驾眷顾,以便加深我们之间的布衣之交。”尉迟恭推辞说:“我是编蓬为户、破瓮作窗人家的小民,遇到隋朝末年战乱不息、百姓流亡的时局,长期沦落在抗拒朝廷的境地里,罪大恶极,死有余辜。秦王赐给我再生的恩典,现在我又在秦王府注册为官,只应当以死报答秦王。我没有为殿下立过功,不敢凭空接受殿下如此丰厚的赏赐。倘若我私自与殿下交往,就是对秦王怀有二心,就是见利忘义的小人,殿下要这种人又有什么用呢!”建成大怒,便与他断绝了往来。尉迟恭将此事告诉了世民,世民说:“明公对我的忠心就像山岳那样坚实牢靠,即使他赠送给您的金子堆积到了北斗星,我知道明公的忠心还是不会动摇的。他赠给您什么,您就接受什么,这又有什么值得猜疑的呢!况且,这样做能够了解他的阴谋,难道不是一个上好的计策吗!否则,祸事就将降临到您头上了。”不久,元吉指使勇士在夜间刺杀尉迟恭,尉迟恭得知这一消息以后,将层层门户敞开,自己安然躺着不动,刺客屡次来到他的院子,终究没敢进屋。于是,元吉向高祖诬陷尉迟恭,把他关进奉诏命特设的监狱里审问处治,准备将他杀掉,由于世民再三请求保全他的生命,这才得以幸免。元吉又诬陷左一马军总管程知节,高祖将他外放为康州刺史。程知节对世民说:“大王的辅佐之臣快走光了,大王自身又怎么能够长久呢!我誓死不离开京城,希望大王及早将定下计策。”元吉又用金银丝帛引诱右二护军段志玄,段志玄不肯从命。建成对元吉说:“在秦王府有智谋才略的人物中,值得畏惧的只有房玄龄和杜如晦。”建成与元吉又向高祖诬陷他们二人,使他们遭到斥逐。

世民的心腹只剩下长孙无忌还留在秦王府中,他与他的舅舅雍州治中高士廉、右候车骑将军三水人侯君集以及尉迟恭等人,日以继夜地劝说世民诛杀建成和元吉,世民犹豫不决。此外世民可能还曾向灵州大都督李靖、行军总管李世勣问计。


前奏[编辑] 秦府密谋武德九年六月初一丁巳日(626年6月29日),太白金星在白天出现于天空正南方的午位[27],按照古人的看法,这是“变天”的象征,是暴发革命或当权者更迭的前兆,代表要发生大事了。

适逢突厥郁射设带领数万骑兵驻扎在黄河以南,突入长城边塞,包围乌城,太子建成便推荐齐王元吉代替秦王世民都督各路军马北征以抵抗突厥入侵。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命令元吉督率右武卫大将军李艺、天纪将军张瑾等人援救乌城。元吉乘机请求让尉迟恭、程知节、段志玄以及秦王府右三统军秦琼等人与自己一同前往,检阅并挑选秦王帐下精锐的兵士以增强自己军队的实力。在太子的东宫中担任率更丞(主管计时的官员)职位的王晊,已被秦王世民收买,成为世民在东宫的眼线,他悄悄告诉世民:“太子对齐王说:‘现在,你已经得到秦王骁勇的将领和精锐的士兵,拥有兵马数万之多了。我与秦王在昆明池为你饯行,让勇士在帐幕里将秦王杀死,上奏父皇时就说他暴病身亡,父皇应该不会不相信。我自当让人进言,逼父皇将国家大事交给我处理。尉迟恭等人已经落到了你的手中,应该将他们悉数坑杀,谁敢不服!’”世民将王姓官员的话告诉了长孙无忌等人,无忌等人劝李世民先发制人。世民叹息道:“骨肉相残,是古往今来的大罪恶。我当然知道祸事即将来临,但我打算在祸事发生以后,再举义讨伐他们,这不也是可以的吗!”尉迟恭说:“作为人之常情,有谁能够舍得去死!现在大家誓死侍奉大王,这是上天所授。祸事马上就要发生,大王却仍旧神态自若,毫不担忧。即使大王把自己看轻,又怎么对得起宗庙社稷呢!如果大王不肯采用我的主张,我就准备逃身荒野草泽,不能留在大王身边,拱手任人宰割!”无忌说:“如果大王不肯听从尉迟恭的主张,事情肯定要失败了。尉迟恭等人肯定不会再追随大王,我也应当跟着他们离开大王,不能够再事奉大王了!”世民说:“我讲的意见也不能完全放弃,明公再计议一下吧。”尉迟恭说:“如今大王处理事情犹豫不定,这是不明智的;面临危难,不能决断,这是不果敢的。况且,大王平时畜养的八百多名勇士,凡是在外面的,现在都已经进入宫中,他们穿好盔甲,手握兵器,起事的形势已经形成,大王怎么能够制止得住呢!”

世民征求秦王府幕僚们的意见,大家都说:“齐王凶恶乖张,是终究不愿意事奉自己的兄长的。近来听说护军薛实曾经对齐王说:‘大王的名字,合起来可以成为一个唐字,大王终究是要主宰大唐社稷。’齐王欢喜地说:‘只要能够除去秦王,夺取东宫太子之位就易如反掌了。’他与太子谋划作乱还没有成功,就已经有了夺取太子之位的心思。作乱的心思没有满足,又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假使这两个人如愿以偿了,恐怕天下就不再归大唐所有。以大王的贤能,捉拿这两个人就如拾取地上的草芥一般容易,怎么能够为了信守匹夫的节操,而忘了国家社稷的大事呢!”世民仍然没有决断,大家又问道:“大王认为舜是什么样的人呢?”世民答道:“是圣人。”大家说:“假如舜帝在疏通水井的时候没有躲过父亲与弟弟在上面填土的毒手,便化为井中的泥土了;假如他在涂饰粮仓的时候没有逃过父亲和弟弟在下面放火的毒手,便化为粮仓上的灰烬了,怎么还能够让自己恩泽遍及天下,法度流传后世呢!所以,舜帝在遭到父亲用小棒笞打的时候便忍受了,而在遭到大棍笞打的时候便逃走了,这大概是因为舜帝心里所想的是大事啊。”世民命人算卦以卜吉凶,恰好秦王府的幕僚张公谨从外面进来,便将占卜的龟壳夺过来扔在地上,说:“占卜是为了决定疑难之事的,现在事情并无疑难,还占卜什么呢!如果占卜的结果是不吉利的,难道就能够停止行动了吗?”于是便定下了行动计划。

世民命令长孙无忌秘密地将房玄龄等人召回,房玄龄等人不答应回秦王府,说道:“陛下敕书的旨意是不允许我们再事奉大王的。如果我们现在私下去谒见大王,肯定要因此获罪而死,因此我们不敢接受大王的教令!”世民发怒,对尉迟恭说:“房玄龄、杜如晦难道要背叛我吗!”他摘下佩刀交给尉迟恭道:“明公前去察看一下情况,如果他们果真没有回来的意思,可砍下他们头回来见我。”尉迟恭前去,与长孙无忌一起明示房玄龄等人说:“大王已经将行动的计划决定下来了,众位明公应该速去秦王府中共议大事。我们四个人不能在街道上同行。”于是命令房玄龄和杜如晦穿上道士的服装,与长孙无忌一同进入秦王府,尉迟恭则经由别的道路也来到了秦王府。

[编辑] 秦王密奏六月初三己未日(626年7月1日),太白金星再次在白天出现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傅奕秘密上奏道:“金星出现在秦地的分野上,这是秦王应当拥有天下的征兆。”高祖将傅奕的密奏给秦王世民看。于是这样,世民乘机秘密上奏父皇,告发建成和元吉与后宫的嫔妃淫乱,而且说:“儿臣丝毫没有对不起皇兄和皇弟,现在他们却打算杀死儿臣,这简直就像要替王世充和窦建德报仇。如今我快要含冤而死,永远地离开父皇,魂魄归于黄泉,如果见到王世充诸贼,实在感到羞耻!”高祖望着李世民,惊讶不已,回答道:“明天朕就审问此事,你应该及早前来参见朕。”

张婕妤暗中得知了世民密奏的大意,急忙告诉建成。建成将元吉召来商议此事,元吉说:“我们应当管好东宫和齐王府中的士兵,托称有病不去上朝,以便观察形势。”建成道:“宫中的军队防备已很严密了,我与皇弟应当入朝参见,亲自打听消息。” 于是二人决定先入大内皇宫逼高祖表态。不料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本是太子亲信,却被世民策反,因此宫中卫队已经倒向秦王,建成和元吉却不知道,还以为宫中都还是自己人。

[编辑] 经过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一说为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人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建成、元吉二人不知底细,也一起入朝,骑马奔向玄武门。此时,高祖已经将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裴矩等人召集前来,准备查验这件事情了。

建成、元吉来到临湖殿,察觉到了变化,立即掉转马头,准备向东返回东宫和齐王府。世民跟在后面呼唤他们,元吉心虚,先张弓搭箭射向世民,但由于心急,一连两三次都没有将弓拉满,箭没有射中。世民却搭弓射向建成,将他射死了。尉迟恭带领骑兵七十人相继赶到,他身边的将士将射中元吉,元吉跌下马来。可就在此时,世民的坐骑受到了惊吓,带着世民奔入玄武门旁边的树林,世民又被林中的树枝挂住,从马上摔下,倒在地上,一时爬不起来。元吉迅速赶到,夺过弓来,准备勒死世民,尉迟恭跃马奔来大声喝斥他。元吉知道不是对手,赶紧放开世民,想快步跑入武德殿寻求父皇庇护,但尉迟恭快马追上他,放箭将他射死了。

太子建成的部下、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得知建成身死,叹息道:“难道能够在太子生前蒙受恩惠而太子一死便逃避祸难吗!”于是,他与副护军薛万彻、屈直府左车骑谢叔方率领东宫和齐王府的精锐兵马两千人,急驰赶到玄武门,准备为太子和齐王报仇。张公谨膂力过人,他独自关闭了大门,挡住冯立等人,冯立等人无法进入。云麾将军敬君弘掌管着宿卫军,驻扎在玄武门。他挺身而起,准备出战,与他亲近的人阻止他说:“事情未见分晓,姑且慢慢观察事态的发展变化,等到兵力汇集起来,结成阵列再出战,也为时不晚。”敬君弘不听从,便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声呼喊着向敌阵冲去,结果全部战死。把守玄武门的士兵与薛万彻等人奋力交战,持续了很长时间,薛万彻擂鼓呐喊,准备进攻秦王府,将士们大为恐惧。此时,尉迟恭提着建成和元吉的首级给薛万彻等人看,东宫和齐王府的人马顿失战心,迅速溃散,薛万彻与骑兵数十人则逃入终南山中。冯立杀死敬君弘后,对部下说:“这也足以略微报答太子殿下了。”于是,他丢掉兵器,落荒而逃。 至此,政变以秦王李世民的胜利而告终。

后续 惩治政敌家属,秦王成为太子政变发生时高祖正在宫内的海池上划船,世民让尉迟恭入宫担任警卫。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握长予,径直来到高祖所在的船上。高祖大惊,问道:“今日作乱的人是谁?爱卿到此做什么?”尉迟恭回答道:“秦王因为太子和齐王作乱,起兵诛杀了他们。秦王殿下担心惊动陛下,故派臣担任警卫。”高祖对裴寂等人说:“不料今天竟然会出现这种事情,你们认为应当怎么办呢?”萧瑀和陈叔达说:“建成与元吉本来就没有参与举义兵反抗隋朝的谋略,又没有为天下立下功劳。他们嫉妒秦王功劳大,威望高,便一起策划奸邪的阴谋。现在,秦王已经声讨并诛杀了他们,秦王功盖宇宙,天下归心,陛下如果能够决定立他为太子,将国家大事委托于他,就不会再生事端了。”高祖说:“好!这正是我素来的心愿啊。”当时,宿卫军和秦王府的兵马与东宫和齐王府的亲信交战还没有停止,尉迟恭请求高祖颁布亲笔敕令,命令各军一律接受秦王的处置,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从东上阁门出来宣布敕令,众人便这样安定下来了。高祖又让黄门侍郎裴矩前往东宫开导原建成麾下的诸将士,将士们便都弃职而散。于是,高祖召世民前来,抚慰他说:“近些日子以来,我几乎产生了投杼的疑惑。”世民跪了下来,伏在高祖的胸前,号啕大哭良久。

建成的儿子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义,元吉的儿子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等幼儿都被残忍杀害,还在宗室的名册上删除他们的名字。 传说李世民恐惧兄弟的鬼魂前来索命,于是派尉迟恭与秦琼担任门前守卫,但后来因两人年老,无法长期担任,只好转绘制两人的画像挂在门口,成为后世门神的由来。

原东宫和齐王府的女眷则全部没入宫中,后来成为李世民的后宫组成部分,其中较著名的是原来李元吉的妻子杨氏,元吉死后被世民纳为妾,但没有正式封号,宫中呼为“巢剌王妃”,十分受宠,是长孙皇后去世以后唯一一个生下子女的嫔妃,李世民甚至有立她为皇后之意。这也是李世民为部分学者所诟病的原因,认为他霸占弟媳,有乖伦常。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李唐皇室本就有北方少数民族血统,较中原汉族更为开放,兄纳弟媳很正常,他们的思想中乱伦的概念较为淡薄。

秦王府诸将领准备将建成和元吉的一百多名亲信全部诛杀,并将他们的家产没收官府,尉迟恭再三争辩说:“罪孽都是两个元凶所犯,而他们已经伏诛了,倘若还要牵连他们的党羽,就不是谋求安定的做法了!”于是诸将领停止了追杀。当天,高祖颁布诏书赦天下,叛逆的罪名只加给建成和元吉二人,对其余的党羽,一概不加追究。僧人、尼姑和男女道士都应当依照原先颁布的诏令处理。国家的各项事务,都任凭秦王处置。

六月初七癸亥日(7月5日),高祖立秦王世民为皇太子,又颁布诏书:“从今天起,军队和国家的各项事务,无论大小,全部委托太子处理和决定,然后再报告给朕。”

尽弃前嫌用人,大赏秦府功臣


政变后的第一天,即武德九年六月初五辛酉日(626年7月3日),冯立和谢叔方都自动出来。薛万彻逃亡躲起来以后,世民多次让人明示他,他也出来了。世民说:“这些人都能够忠于自己所事奉的人,是义士啊!”都赦免了他们。[46]六月十二戊辰日(7月10日),高祖任命政变功臣宇文士及为太子詹事,长孙无忌与杜如晦为左庶子,高士廉与房玄龄为右庶子,尉迟恭为左卫率,程知节为右卫率,秦王府旧臣虞世南为中舍人,褚亮为舍人,姚思廉为太子洗马,论及政变的功劳,以长孙无忌和尉迟恭为第一,分别赐绢一万匹。高祖还将特别嘉奖尉迟恭,慰劳他说:“爱卿对于国家来说有安定社稷的功劳。”把齐王国司的金银布帛器物全部赏赐给尉迟恭。

魏徵半身雕像当初,太子洗马魏徵经常劝说太子建成及早除去秦王。建成败亡后,六月十二戊辰日(7月10日),世民传召魏徵,问道:“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的关系呢?”大家都为魏徵担惊受怕,魏徵却举止如常地回答道:“如果已故的太子早些听从我的进言,肯定不会有今天的祸事。”世民素来器重他的才能,便改变了原来的态度,对他以礼相待,引荐他担任詹事主薄。世民还将王圭和韦挺从巂州(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召回,两人和魏徵一起都担任了谏议大夫。同一天(7月10日),任命政变功臣屈突通为陕东道行台左仆射,镇守洛阳。七月初三己丑日(7月31日),以秦王府护军秦琼为左卫大将军,又以程知节为右武卫大将军,尉迟恭为右武候大将军。七月初六壬辰日(8月3日),以高士廉为侍中(相当于宰相),房玄龄为中书令(亦相当于宰相),萧瑀为左仆射(亦相当于宰相),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杜如晦为兵部尚书。七月初七癸巳日(8月4日),以宇文士及为中书令,封德彝为右仆射(亦相当于宰相);又以前天策府兵曹参军杜淹为御史大夫,前任中书舍人颜师古、刘林甫为中书侍郎,左卫副率侯君集为左卫将军,左虞候段志玄为骁卫将军,副护军薛万彻为右领军将军,右内副率张公谨为右武候将军,右监门率长孙安业为右监门将军,右内副率李客师为领左右军将军。至此,李世民集团成员和支持李世民的官员控制了国家的要害部门和职位,完全掌握了全国军政大权。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余党流散逃亡到民间,虽然朝廷连续颁布赦免令,他们仍然感到内心不安,图谋侥幸获利的人争相告发捕捉他们,以此邀功请赏。谏议大夫王圭将这种情况告诉了太子世民。七月初十丙申日(8月7日),世民颁布太子令:“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以前与东宫和齐王府有牵连的人、六月十七日以前与李瑗谋反有牵连的人,一概不允许相互告发,对违反规定的人以诬告罪论处。”七月十一丁酉日(8月8日),朝廷派遣谏议大夫魏徵安抚崤山以东地区,允许他见机行事。魏徵来到磁州的时候,遇到州县枷送前任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前往京城。魏徵说:“我奉命出使的时候,对原来的东宫与齐王府的属官已经一概赦免,不予追究。现在又押送李思行等人,那么谁会不对赦令产生怀疑呢!虽然朝廷为此派遣了特使,又有谁会相信他呢!我不能够因顾虑自身遭受嫌疑,便不为国家考虑。何况我既然被视为国中才能出众的人士而受到礼遇,怎敢不以国中才能出众人士的本色来报答太子呢!”于是,他将李志安等人一律释放。太子世民得知此事后甚为高兴。李世民即位后,于贞观十七年二月廿八戊申日(643年3月23日)下令将宫廷画师阎立本所画的辅佐他平定天下,安邦治国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悬挂于宫中凌烟阁之上,世称这二十四位功臣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其中大部分功臣都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谋划,在政变前就属于世民一党或支持世民一党,也有如魏徵这样原太子建成一党、后来为太宗所用的能臣。[编辑]高祖内禅,太宗即位六月十六壬申日(626年7月14日),高祖将亲笔诏书赐给裴寂等人说:“朕应当加上太上皇的尊号。”表达了自己要退位和内禅的想法。六月廿九乙酉日(7月27日),撤销了太子世民兼任的天策上将府邸,为世民登基做准备。八月初八癸亥日(9月3日),高祖颁布制书,将皇帝位传给太子世民,自为太上皇,仍居于大内皇宫正殿——太极殿。世民坚决推辞,高祖不许。高祖颁布传位制书的第二天,即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626年9月4日),太子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并大赦天下,从此开始了他辉煌的皇帝生涯,即位第二年正月初一乙酉日(627年1月23日)改元贞观。太宗在位期间文治昭昭,武功赫赫,史称“贞观之治”。[编辑]追谥政敌,过继己子太宗即位后,于武德九年十月初一丙辰日(626年10月26日)下达诏书,追封已故太子皇兄李建成为息王,谥号为隐,是为息隐王;皇弟齐王李元吉为海陵郡王,谥号为剌,是为海陵剌王,以皇家丧礼重新安葬。安葬那一天,太宗在宜秋门大哭一场,显得十分哀痛。谏议大夫魏徵、王圭两人上表请求陪送灵车到安葬地,太宗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并命令原东宫和齐王府的幕僚属官都去送葬。从太宗给两位兄弟的封号和谥号来看,无疑是降低了他们的地位身份:建成原为皇太子,降为息王(亲王级别),谥号为隐,是中下等谥号(按谥法:“隐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指本性难改,言过其实。又:“隐,哀也。”指柔弱短寿);元吉原为齐王(亲王级别),降为海陵郡王(郡王级别),谥号为剌,是下等谥号(按谥法:“愎很遂过曰剌。不思忘爱曰剌。”指刚愎自用,忘恩负义。)。贞观十三年十二月初七乙亥日(640年1月5日),太宗封庶出皇子李福为赵王,过继给已故皇兄建成为嗣。贞观十六年六月初六庚寅日(642年7月8日),太宗再次下诏恢复息隐王建成皇太子的封号,改封海陵剌王元吉为巢王(恢复为亲王级别),谥号不变,故后世称两人为“隐太子”、“巢剌王”。两人生前的身份地位恢复了,但恶谥依然伴随着他们。太宗去世后,其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高宗于显庆年间下达诏书,令太宗的小儿子、自己最小的弟弟曹王李明,过继给已故皇叔元吉为嗣。

渭水之盟


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首都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京师震动。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刚刚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骑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唐语林》记载唐太宗“空府库”以求突厥退军。并与之结“渭水之盟”,突厥兵于是退去。之后,唐太宗励精图治,并且挑拨颉利、突利二可汗和突厥与铁勒诸部的关系。627年,东突厥内部出现分裂。反对颉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落对其变革国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满,另立薛延陀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与唐联络,并与颉利可汗决裂。同时东突厥又遇到大雪气候,牲畜大多被冻死饿死,突厥势力渐弱。630年,唐灭东突厥。

唐灭东、西突厥之战



唐灭东、西突厥之战(620年-657年)是7世纪初唐时代同突厥两个汗国东突厥和西突厥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其中主要的战役和事件有五陇阪之战(624年)、泾阳之战和渭水之盟(626年)、定襄之战(629年)、阴山之战(630年)、庭州之战(651年)、唐灭西突厥之战(657年)等。战争期间,唐朝由开始的安抚和防御转为进攻,加之突厥内部的分裂和内乱,唐朝分别于640年和657年彻底击败东、西突厥,俘虏东突厥颉利可汗和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导致了突厥汗国的灭亡。唐朝在原东、西突厥领地分别设立都督府和都护府。



突厥兴起突厥是位于今蒙古国和今日中国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6世纪活动于金山(今阿尔泰山)。突厥于552年完成统一,以漠北为中心建立突厥汗国。之后,突厥汗国逐渐发展壮大,版图扩大东自辽海,西至里海,南自蒙古戈壁,北至贝加尔湖,东西长万里,南北五六千里。[4]汗庭(首都)设在于都斤山(今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

壮大的突厥国同北齐北周隋朝(589年建立)是邻国,经常发生边境冲突,重大的战役有突厥攻隋之战(581年),隋反击突厥之战(583年),隋击突厥之战(599年),杨素击突厥之战(602年),李渊击突厥之战和隋王仁恭击突厥之战(616年),突厥攻扰晋阳之战(617年)等。其中,583年隋朝在对突厥的战役中获胜,诱发突厥内部分裂为西突厥汗国和东突厥汗国,西突厥以达头可汗和阿波可汗为可汗,而东突厥以沙钵略可汗为可汗。[1]东突厥于585年归附于隋朝,之后隋朝曾几次联合东突厥对西突厥汗国进行军事行动。

隋末丧乱参见:隋末农民战争及长孙晟
隋世祖杨广在位前期因为要制服连年大规模频繁寇掠边境的高句丽,在准备多年后于隋世祖大业八年(612年)大业九年(613年)大业十年(614年)先后三次讨伐高句丽,其中于大业八年(612年)的第一次讨伐高句丽遭受大败,使当时社会矛盾急剧激化,农民造反不断发生,使隋朝国力逐渐衰弱,最终被叛军于618年所灭亡。启民可汗之子始毕可汗趁中原内乱之机于612年隋炀帝征高句丽失败后反叛隋朝,并于615年率10万骑兵攻隋,围困隋炀帝于雁门(今山西忻州代县)一月余,后撤围退兵。次年(616年)再次进犯攻马邑(今中国山西朔州),被唐国公李渊击退。[6]另一方面,地方割据势力同时借助突厥的力量消除敌对势力,引突厥兵入寇,如李渊向突厥称臣,刘武周、梁师都引突厥攻唐等,其间突厥对中原的袭击事件有记录的共67起。


唐与东突厥的战争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建立唐。在之前和最初的几年中,李渊为解除后顾之忧,集中精力对付中原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对突厥称臣启于东突厥始毕可汗曰:“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


战争初期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建立唐。在之前和最初的几年中,李渊为解除后顾之忧,集中精力对付中原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对突厥称臣启于东突厥始毕可汗曰:“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
尽管如此,突厥仍不断入侵,特别是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9月突厥入侵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劫掠人口数千名,标志着唐朝与东突厥战争的开始。[1]唐朝因为中原尚未平定,通过献礼和和亲安抚突厥颉利可汗(于621年继位)。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唐军终于平定四方,统一全国,开始商议反击突厥的战争。同年,东突厥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顷其全部人马,入侵唐。闰七月,唐朝有人提议迁都躲避突厥入侵,李世民反对,李渊决定不迁都,并于二十一日派遣李世民出豳州道抵御突厥。八月十二日,双方在五陇阪(今陕西彬县)交锋,称五陇阪之战。李世民用反间计,联合突利可汗离间颉利可汗,使突厥退兵。[17]这一年是唐朝正式对突厥作战的开始,因此也有人认为唐与突厥的战争开始于此时。之后,唐朝和东突厥在今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境内多次交锋,多为东突厥进攻,唐朝防守,双方互有胜负。

渭水之盟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唐朝发生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当时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不久李渊禅位,李世民即皇位。八月,东突厥伺机入侵,攻至距首都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此时唐朝政局不稳,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骑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又赠予金帛财物,并与之结盟,突厥兵于是退去。这就是渭水之盟,唐朝对突厥的战事跌至谷底,此事也坚定了李世民反击突厥的决心。

此后不久,东突厥内部出现分裂。反对颉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落对其变革国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满,另立薛延陀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与唐联络,并与颉利可汗决裂。同时东突厥又遇到大雪气候,牲畜大多被冻死饿死,突厥势力渐弱。[7]而此时的唐朝政局稳定,经济得以恢复。唐太宗也积极进行对东突厥的备战,甚至允许军士在显德殿内习武,培养了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同时,唐朝还取得了恒安(今山西大同)、朔方(今内蒙古乌审旗)等进攻东突厥的基地。唐朝反击东突厥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定襄袭击战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代州(今山西代县)都督张公谨提出进攻突厥的六条有利条件,坚定了唐太宗出兵反击突厥的决心。十一月二十三日,以东突厥进扰河西(今甘肃酒泉、张掖一带)为借口,唐太宗派遣李靖、李世勣、柴绍、李道宗、卫孝节、薛万彻等统领的10余万兵马,在李靖的总节度下分6路进击突厥。唐灭东突厥之战开始了.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李靖率三千骑从马邑趁夜北进,占领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城南的重要战略据点—恶阳岭。此举出乎颉利的预料,以为唐军大部队赶到:“兵不倾国来,靖敢提孤军至此?”[20]李靖又利用突厥人恐慌的心理,派间谍至定襄城中游说,说服突厥将领康苏密归顺唐朝。之后,李靖又趁夜突然袭击并攻克定襄,颉利于是率军北撤。李世勣率部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截击突厥成功,大败突厥军。颉利率余众数万退驻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

[编辑] 夜袭阴山由于受到唐军打击,东突厥开始同唐朝修好。二月,唐太宗派遣唐俭、安修身等作为使节前往东突厥安抚。在使节还在东突厥的时候,李靖率领1万人,仅带20天的粮草,趁夜前往东突厥驻地阴山。二月初八夜,苏定方率200骑偷袭东突厥,颉利可汗果然放松了警惕,当发现苏定方军队时,唐军距东突厥营地仅15里[21][22]了。颉利仓促应战,被李靖大败,损失约1万军队,李靖还俘虏了颉利可汗的儿子叠罗施和10万多突厥人。唐俭安然返回。颉利可汗在退兵途中又遇到李世勣部队的截击,被俘5万余人。颉利可汗逃脱,投奔突厥另一个部落可汗鼠尼施,其余东突厥首领纷纷投降唐朝。不久,鼠尼施把颉利可汗交与唐军,颉利被俘押往长安。自此,东突厥汗国臣服.

唐朝将东突厥领地划入自己的版图,在其上设置了顺州、裕州、化州、长州、定襄、云中等都督府。疆域由此扩大至阴山以北600里,势力范围达到漠北。



大事记唐与东突厥战争中大事列表如下:

公历 中国纪年 事件 人物 备注
583年 开皇三年 东西突厥分裂,东突厥建立 沙钵略为东突厥可汗  
618年 武德元年 唐朝建立 李渊为唐朝皇帝  
620年 武德三年 东突厥入侵凉州 始毕 唐与突厥的战争开始
621年 武德四年 东突厥颉利继可汗位 颉利  
624年 武德七年八月十二日 五陇阪之战, 李世民、颉利、突利 李世民利用反间计退突厥兵,
唐对东突厥的反击开始
626年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 李世民政变成为太子,
后继皇位(八月初八)
626年 武德九年八月 泾阳之战、渭水之盟 李世民、颉利  
629年 贞观三年十一月 唐朝出兵击东突厥 李世民、李靖、李世勣等 六路共10余万人马
630年 贞观四年正月 定襄袭击战 李靖、李世勣、颉利 颉利撤退途中在白道遭李世勣大军截击,
大败退屯铁山
630年 贞观四年二月 夜袭阴山、东突厥亡 李靖、苏定方、李世勣、颉利 颉利大败逃脱,后被俘




唐与西突厥的战争在唐同东突厥交锋的时期,西突厥控制着西域地区,并拥有如高昌、焉耆、龟兹、于田、疏勒等附属国。唐消灭东突厥之后,这些西突厥的附属国与唐西部的疆域接壤,开始受到唐朝的影响,开始跟唐进行交往。

628年,西突厥发生分裂,原来有十个主要部落(称十姓部落)分裂为西南方的弩失毕五部(称南庭)和东北方的咄陆五部(称北庭),统叶护可汗在内乱中被杀死。之后双方征战不断,削弱了西突厥的实力。640年(贞观十四年),侯君集率唐军攻克高昌,至648年,唐军又陆续攻取了焉耆、龟兹等地,原西突厥的附属国都脱离西突厥转而归附于唐。[23]西突厥为阻挠这一趋势,开始对唐发动战争。

北庭(咄陆部)乙毗咄陆可汗于642年发兵入侵大唐伊州(今新疆哈密),被郭孝恪击败。644年,继位的乙毗射匮可汗开始与唐修好,646年其下的叶护阿史那贺鲁归附唐,被封为左卫将军,征讨其他不归附唐朝的西突厥各部。651年,阿史那贺鲁击败乙毗射匮,招降其余西突厥部落,佣兵数十万,自立为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见唐太宗逝世,觉得有机可乘,于七月脱离唐并发兵攻打唐的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唐高宗李治遂派兵平定西突厥叛乱,将军梁建方和契苾何力配合失利,没有成功。655年,唐高宗又派程知节、王文度等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亦无功而返,其中只有苏定方因为能够安抚边民,被升任行军大总管(即主帅)。[24]有观点认为高宗派程知节出兵,目的就是为了对其治罪,以瓦解长孙无忌集团,因此平乱失败是必然的。

显庆二年(657年)闰正月二十一日,唐高宗又发大兵,分南北两路讨伐西突厥,这次北路的主帅就是苏定方,南路则由右卫大将军阿史那弥射和左屯卫大将军阿史那步真统领。苏定方在作战的同时还招降了许多西突厥部落,使他们为唐军作战。沙钵罗以10万突厥兵在曳咥河(今新疆额尔齐斯河)包围了苏定方一万余人的部队,苏定方在挫败对方三次冲锋之后率骑兵反击成功,大败突厥部队,斩获数万人。一些突厥部落归降,沙钵罗则向西逃走。苏定方部队克服恶劣天气,追击200余里,在金牙山(今中亚塔什干)大败沙钵罗,斩俘数万人。之后,苏定方恢复原西突厥领地内的生产,将钵罗掳掠的牲畜、财物归还百姓,并命萧嗣业率兵继续追击。沙钵罗逃至石国,被石国俘虏交给唐。自此,西突厥汗国亡,唐朝廷在当地设置了昆陵、蒙池两个都护府,大唐行政区划扩大至中亚。


唐灭薛延陀之战


唐太宗与薛延陀的战争。贞观前期,唐朝曾与薛延陀结盟,对付强大的东突厥汗国,630年唐击灭东突厥。东突厥失败后,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东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臣服于唐,暗中在扩大自己的力量。639年,唐太宗试图恢复东突厥,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与新恢复的东突厥进行多次战争,以防止唐朝的抗衡。为了避免薛延陀打败东突厥,唐将李世勣在641年战胜薛延陀。但是644年,趁唐太宗征讨高句丽的机会,薛延陀部队发起新一轮攻势,击败东突厥,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回唐朝。随后,高句丽寻求薛延陀得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与唐朝直接战斗。645年,夷男死后,他的儿子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朝大军作战。646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出兵,将他杀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


唐太宗与薛延陀的战争。贞观前期,唐朝曾与薛延陀结盟,对付强大的东突厥汗国,630年唐击灭东突厥。东突厥失败后,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东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臣服于唐,暗中在扩大自己的力量。639年,唐太宗试图恢复东突厥,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与新恢复的东突厥进行多次战争,以防止唐朝的抗衡。为了避免薛延陀打败东突厥,唐将李世勣在641年战胜薛延陀。但是644年,趁唐太宗征讨高句丽的机会,薛延陀部队发起新一轮攻势,击败东突厥,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回唐朝。随后,高句丽寻求薛延陀得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与唐朝直接战斗。645年,夷男死后,他的儿子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朝大军作战。646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出兵,将他杀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


唐与薛延陀夷男之间的合作主条目:唐朝与突厥的战争
薛延陀长久以来一直是敕勒部落的一员,从属于突厥(包括在583年前后分成的西突厥和东突厥),在铁勒反抗西突厥的泥厥处罗可汗阿史那达曼时,契苾首领歌楞自称易勿真莫贺可汗,薛延陀首领乙失钵自称也咥可汗,但后来阿史那达曼朝觐隋的隋世祖后,他们重新臣服西突厥的射匮可汗。在颉利可汗阿史那咄苾的统治时期,敕勒成为东突厥的臣属,薛延陀当时的首领是乙失钵的孙子夷男。不过,阿史那咄苾被称为是一个不合格的统治者,由于627年敕勒的薛延陀、回纥和拔野谷纷纷反抗。阿史那咄苾派他的侄子阿史那欲谷镇压回纥。但阿史那欲谷被回纥首领菩萨击败,而薛延陀又击败了其他四个突厥将军,阿史那咄苾无法制服敕勒叛军。628年,这些敕勒部落为夷男上汗号,夷男最初没敢接受。但唐太宗听说后,希望建立一个以薛延陀为主的抗东突厥的联盟,派游击将军乔师望,册封夷男为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随后,许多敕勒和突厥部落被夷男统治。随后,唐和薛延陀经常进行使者交流,薛延陀在东突厥的领土上扩张强大。

629年,唐太宗派大将李靖领导大军对东突厥反击,630年李靖抓获阿史那咄苾,成功地消灭了东突厥汗国。大部分东突厥人投降了薛延陀,有一部分投降唐朝。此后,薛延陀成为蒙古高原的主要力量,但仍臣服于唐。638年,唐太宗在夷男的同意下,册封夷男的儿子拔灼和颉利苾[1] 为夷男属下的可汗,表面上是对他们尊崇,而是希望扩大他们之间的分歧。639年,唐太宗派大将侯君集开展了对高昌的战争,同时夷男向唐军提供了对高昌的攻击,但由于侯君集迅速征服高昌,薛延陀援助并没有实际作用。

641年的诺真水之战但是639年,唐的行动开始导致了唐与薛延陀之间的关系恶化。阿史那咄苾被俘后,唐太宗将投降的东突厥人安置在唐朝边界之内,而无需册封一个新的可汗管理他们。然而,在639年,阿史那咄苾的侄子阿史那结社率阴谋暗杀皇帝败露后,唐太宗改变了主意,并册封了忠于唐朝的东突厥贵族阿史那思摩为新的东突厥可汗(俟力苾可汗),居于漠南作为唐和薛延陀之间的缓冲区。夷男虽然感到担忧,但最初他还是向唐朝表示接受。

641年,阿史那思摩终于定居在长城北面得定襄(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与此同时,夷男听说唐太宗即将封禅泰山,认为唐军主力将随唐太宗东巡,便派儿子大度设开展对东突厥重大军事攻击,意图在唐提供援助以前,摧毁阿史那思摩的政权。阿史那思摩撤回长城内,抵达朔州(今山西朔州),并向唐太宗紧急求援。唐太宗派大将李世勣、张俭、李大亮、张士贵和李袭誉率军,攻打薛延陀。李世勣首先打败大度设,迫使他逃离。与此同时,夷男派遣一名特使,向提供唐太宗自己愿与突厥和平相处之意,李世勣在诺真水大胜大度设,唐太宗派遣使者指责夷男,但没有对薛延陀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此后唐与薛延陀之间的关系是,薛延陀虽然仍认为他是唐的附庸,但已不再以前那样坚固。

夷男晚年的统治642年,夷男为了加强与唐朝的关系,派遣他的叔叔泥熟请求与唐太宗的一个女儿和亲,为此向唐朝进贡了马匹、裘衣和琥珀镜。这时,唐将契苾何力(出自敕勒族的契苾部落),在回他的部落探望母亲时,被薛延陀扣押,夷男劝他归附薛延陀,契苾何力拒绝归附薛延陀,割左耳明志,忠于唐朝。唐太宗担心契苾何力的安危,同意了和亲的建议,派出大臣崔敦礼到漠北与夷男进行谈判,答应在契苾何力释放后,唐太宗把女儿新兴公主嫁给夷男。

643年,夷男又派他的侄子突利向唐朝进贡5万匹马、1万头牛和10万只羊,作为聘礼。唐太宗了以隆重的仪式欢迎突利,唐太宗和他的大臣亲自出席欢迎他的宴会。然而,在契苾何力的建议下,唐太宗正在考虑放弃这次和亲。最初唐太宗让夷男亲自到灵州(今宁夏银川)娶新兴公主,认为这样夷男会拒绝,他将会有很好的理由断绝这次婚姻。当夷男同意去灵州,唐太宗又发现了另一个借口——说没有给够到要求的所有彩礼(为了进贡足够的牲畜做彩礼,夷男在他下属部落征收,征收的时间超过了想象,牲畜没有经过戈壁就死亡了),于是了撤销婚约。尽管他的大臣褚遂良强烈反对,他指出皇帝不能言而无信。唐太宗辩解,说如果公主嫁给了夷男,夷男的可汗之位将在敕勒有更大的合法性,唐朝将更加难以控制薛延陀。

与此同时,夷男继续定期攻打突厥。当唐太宗派特使阻止他这样做,夷男回答说:

我怎么不敢听从皇帝的圣旨?但突厥人背叛,不应该被信任。在灭亡他们的国家之前,他们每年入侵中国杀害数千人。我认为,皇帝打败他们后,他们会成为奴隶,并把他们赏赐给谈那个人。而皇帝却把他们看做自己的儿子一样,对他们非常礼遇。尽管如此,阿史那结社率还是反叛。它们看起来像人类一样,但心如野兽,就不应作为人类对待。我接收了皇帝的很多恩典,我没有什么可报答的。我愿为中国杀死突厥。至尊有命,安敢不从!然突厥翻覆难期,当其未破之时,岁犯中国,杀人以千万计。臣以为至尊克之,当剪为奴婢,以赐中国之人;乃反养之如子,其恩德至矣,而结社率竟反。此属兽心,安可以人理待也!臣荷恩深厚,请为至尊诛之。

截至644年底,东突厥人没有全心全意地支持了阿史那思摩摆在首位,在薛延陀威胁下漠南蒙古崩溃,突厥人逃返唐的领土,并再次在中原定居。阿史那思摩也回到了唐,再次成为唐朝将军,唐试图重建的附庸国东突厥灭亡了。这引了唐太宗的不满,并且在夷男派了一位特使朝见他时,他当时正在准备攻打高句丽,唐太宗回答说:“回去告诉你的可汗:我和我的儿子现在要征讨高句丽。如果他认为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我们欢迎他来!”夷男对唐太宗的愤怒感到恐惧,派出了另一使者道歉,并提出对征讨高句丽协助,唐太宗拒绝了。 645年,唐太宗在安市(今辽宁鞍山市)附近的驻驆山打败了高句丽的主力,高句丽莫离支(摄政)渊盖苏文请求夷男攻打唐朝,许诺如果夷男做到,将给他极大的利益,夷男害怕唐太宗,并没有这样做。然而,唐太宗由于安市不克,最终被迫放弃东征。

夷男的死亡和薛延陀的灭亡


夷男死于645年。在这个时候,夷男的正妻所生的拔灼,管理薛延陀西部的薛延陀的本族;而夷男的另一个儿子曳莽[1],不是夷男的正妻所生,管辖薛延陀东部的其他民族。人称曳莽暴虐,并与拔灼有恶劣的关系。葬礼之后,曳莽怕拔灼会害他,突然离开,回到汗国东部。拔灼追赶把他杀死,然后自称颉利俱利薛沙多弥可汗(简称多弥可汗)。

拔灼继承王位后,决定攻打唐朝,认为唐太宗正在东征高句丽,唐的边界将不设防。然而,唐太宗预计到了薛延陀会突然袭击的,命令执失思力率领突厥士兵保卫夏州(今陕西榆林)。拔灼攻击,执失思力和另一位将军田仁会,设置陷阱,诱导拔灼攻打夏州,在夏州击败了拔灼。拔灼撤退后,很快又再次袭击夏州。

646年初,唐太宗下令,除了执失思力和田仁会的部队,命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发朔、并、汾、箕、岚、代、忻、蔚、云九州兵镇朔州;右卫大将军代州都督薛万彻,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发胜、夏、银、绥、丹、延、鄜、坊、石、隰十州兵镇胜州;胜州都督宋君明,左武候将军薛孤吴,发灵、原、宁、盐、庆五州兵镇灵州,以抵御拔灼的攻击。拔灼到达长城后,知道唐军已被动员,连忙撤退。646年春天,执失思力和乔师望,击败拔灼,拔灼逃离,薛延陀坠入混乱。

拔灼易怒多疑。他不用夷男的大臣,用自己的亲信取代他们。这导致贵族不服从他。他作出回应,杀死了大批贵族。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其首领药罗葛吐迷度,与仆骨和同罗反叛拔灼。唐太宗趁机下令对薛延陀进行大规模攻击,以江夏王李道宗、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为瀚海安抚大使;又遣右领卫大将军执失思力将突厥兵,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将凉州及胡兵,代州都督薛万彻、营州都督张俭各将所部兵,分道并进,以击薛延陀。由于攻击已经开始,由唐校尉宇文法,是出使乌罗护、靺鞨的使者。返回唐朝时,他遇到了薛延陀的阿波设,宇文法率领他的靺鞨部队,击败阿波设。导致更多的薛延陀人相信唐朝主力已经抵达。在恐慌中,拔灼逃到阿史德部落,当回纥听到这个消息,袭杀了拔灼,屠戮他们找到的薛延陀的王族成员。在回纥接管了薛延陀的大部分领土后,许多薛延陀人向唐军投降。

剩下的薛延陀人支持夷男的侄子咄摩支为伊特勿失可汗,以图恢复薛延陀。但唐朝和敕勒都不表示承认,并与唐太宗派李世勣进攻咄摩支的驻地,指示:“降则抚之,叛则讨之。”李世勣至郁督军山,其酋长梯真达官帅众来降。薛延陀咄摩支南奔荒谷,李世勣派遣通事舍人萧嗣业前往招慰,咄摩支投降萧嗣业。其部落犹持两端,李世勣纵兵追击,前后斩首五千余级,虏男女三万余人。七月,咄摩支至京师长安,拜右武卫大将军,薛延陀灭亡。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徵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徵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绩一直为后世所传颂。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隋朝的兴亡,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他像孟子一样,把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认识到“水则载舟,亦则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徵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励臣下直谏,魏徵前后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太宗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魏徵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镜矣。”

太宗在经济上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在文化方面,则大力奖励学术,组织文士大修诸经正义和史籍;在长安设国子监,鼓励四方君长遣子弟到来留学。此外,太宗又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平东突厥、定薛延陀、征高句丽、联姻吐蕃、和高昌,使唐之国威远播四方。太宗则被西北诸国尊为“天可汗”,成为当时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

总之,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史称“贞观之治”。


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是指陕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每块石刻宽约2米、高约1.7米。“昭陵六骏”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

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䯄”、“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为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阎立德之弟),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

这组石刻分别表现了唐太宗在开国重大战役中的所乘战马的英姿。六骏中的“飒露紫”、“拳毛䯄”1914年被打碎装箱盗运到美国,现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块也曾被打碎装箱,盗运时被截获,现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罗振玉在其著作《石交录》中记载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令文物商人将昭陵六骏运往洹上村,文物商因石体重大不便,先将“飒露紫”、“拳毛䯄”二石剖而运之。袁克文“怒估人之剖石也,斥不受。”之后被驻京美国文物商购得运往美国。



什伐赤:虎牢之战逐个击破王世充、窦建德时所乘,臀中五箭。
青骓:平窦建德时所乘,四蹄腾空,身中五箭,其中前体一箭,后体四箭。
特勒骠:白里沁黄,平宋金刚时所乘,无箭伤。
飒露紫:征洛都王世充时所乘,前胸中箭,丘行恭与李世民换骑,并为飒露紫拔箭。李世民赞曰:“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浮雕里附一人,仿丘行恭拔箭。
拳毛䯄:黄皮黑嘴,身布连环旋毛。平刘黑闼时所乘,身中九箭。李世民赞曰:“月精按辔,天马行空,弧矢载戢,氛埃廓清。”
白蹄乌:平薛仁杲时所乘,无箭伤。李世民赞曰:“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玄奘


玄奘(602年-664年;梵文:ह्वेनसांग / hvenasāṃga),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早期生活


玄奘(602年-664年;梵文:ह्वेनसांग / hvenasāṃga),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玄奘祖籍河南洛州缑氏县,家族本是儒学世家。为东汉名臣陈寔(104年—187年)的后代,曾祖陈钦曾任东魏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儒学修养。他有三个哥哥,二哥陈素,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这样记载:幼年的玄奘人品高贵、智慧聪明、个性独立,在八岁那年父亲陈惠坐在旁边为他的孩子讲授《孝经》时,玄奘听到“曾子避席”时,忽然整理好衣服站起来,陈惠问玄奘为什么突然起身,年幼的玄奘回答:“曾子听闻老师的教诲就起身聆听,今天我要奉行慈父的家训,怎么还能坐着呢!”父亲陈惠很高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有所成就,还特别召告族人宗亲这件事。玄奘的智慧,从小时候就已经是这样的成熟,之后更是精通经书妙义,因此童年的玄奘就喜欢阅读先圣先贤的书籍,不是高雅正派的书不看,不是圣贤哲人的门风不学,年幼的玄奘身不结交童蒙稚友,足迹不曾到过市集,也不曾参与旁杂无义的言谈,就算街头锣鼓喧天,巷尾戏曲歌舞叫声,男女聚集交谈笑声等嘈杂喧嚣,玄奘都不曾因为好奇而前往观看。

玄奘于隋朝仁寿二年出生,少时因家境困难,跟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学习佛经五年。在这期间他学习了小乘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后者。他十一岁(613年)就熟读《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十三岁时(615年)洛阳度僧,被破格入选。玄奘出家以后看见诸位沙弥聚集放逸,大谈戏论,于是告诉诸位沙弥说:“经中不是这样说吗!‘出家之人是为了求证无为法。’岂能再像无知小儿一般一直嬉戏,徒然浪费一生光阴。”其间听景法师讲《涅槃》,执卷阅读爱不释手,直到废寝忘食的地步,随从严法师学《摄论》,更加喜爱乃至将《摄大乘论》一次读完,再览就没有遗漏,大众皆感惊异,乃至令玄奘升座复述,玄奘法音或高或低分析详尽,尽得严法师宗旨,因此博得大众的钦敬,少年时期的玄奘已经显露出积极的修学态度,和美好的名声了。

隋炀帝大业末年,兵乱饥荒,618年隋朝灭亡。玄奘提议长捷法师一同前往唐朝首都长安参学,后得知当时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建议同往成都。在那里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惠振讲《八犍度论》。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据传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

武德七年(624年)玄奘私下与商人结伴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先到了荆州天皇寺。讲《摄论》、《杂心》,淮海一带的名僧闻风来听。六十高龄的大德智琰也对他执礼甚恭。讲毕以后,再次北上寻觅先德参学,到相州访休法师质问疑惑滞碍之法,继往赵州从道深学《成实论》,又到扬州听惠休讲《杂心》、《摄论》。贞观元年(627年),玄奘重游长安学习外国语文和佛学。先后从道岳、法常、僧辩、玄会诸师钻研《俱舍》、《摄论》、《涅槃》,他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其才能倍受称赞,声誉满京师。仆射萧瑀奏请令他住庄严寺。


西行求法


玄奘感到多年来在各地所闻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宗(后并入法相宗)、地论宗两家有关法相之说多有乖违,因此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融汇贯通一切[1],于是决心前往印度求法。因得不到唐朝发放的过所(护照),所以始终未能如愿以偿。629年,玄奘毅然由长安私发,冒险前往天竺。经过高昌国时,得高昌王曲文泰礼重供养,复欲强留奘师以为国之法导,奘师“水浆不涉于口三日,至第四日,王觉法师气息渐惙,深生愧惧,乃稽首礼谢”,遂与奘师结为义兄弟,相盟自天竺返国时更住高昌三载受其供养,讲经说法。离开高昌后,奘师继续沿着西域诸国越过帕米尔高原,在异常险恶困苦的条件下,以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到达天竺。

玄奘的一座雕刻,在西安大雁塔在天竺的十多年间,玄奘跟随、请教过许多著名的高僧,他停留过的寺院包括当时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他向该寺的住持,印度佛学权威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与其余经论,戒贤是护法的徒弟,世亲的再传弟子。在贞观十三年,他曾在那烂陀寺代戒贤大师讲授《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论》。此后,玄奘还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学成以后,他立真唯识量[2]论旨,在曲女城无遮辩论法会上,等待十八天,结果无人敢于出来辩难,他因此不战而胜,名声鹊起,威震全天竺,被当时大乘行者誉为摩诃耶那提婆(Mahayanadeva),亦即“大乘天”,被小乘佛教徒誉为木叉提婆,亦即“解脱天”。

守捉


守捉,唐制,是唐朝在边地的驻军机构,其主要分布在陇右道与西域,大致于今天甘肃、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及新疆。唐代边兵守戍者,大者称军,小者称守捉、城、镇,各机构皆有使。守捉为唐朝独有,而别朝所无之职官,守捉驻兵300至7000多人不等,唐代西北军屯人员来源主要有四;一,正规部队,数量较大,大多是从陇右道和山东等地征调来的青壮年;二,内地犯人,流配后被分编在各地区的屯垦部队门,目的是便于随时监督和管理 ;三,当地各族参与基层军垦者,西北边塞,人丁缺乏,特别是烽隧的烽子难以依制配定,因此就出现了一种雇人代替烽子上番的情况;四,健儿及随军家属,一般指感意留下来,继续应寡的戍兵,即继续守边的退伍军人。

有关于守捉机构中的官职,据新疆洛浦县出土的两件文书(编为L1号和L2号),L2号文书中不称使,而称将军,有“副守捉将军”官名,守捉将军和副将军很可能是使与副守的别称。然而据古突厥碑文,“都督”(tutuq)与“将军”(säηün)官名却是由中原引入后突厥汗国与回鹘汗国中的重要官职,因此在西北方边地,文书中将守捉的“使”称为“将军”更符合常理。

甘肃境内
平夷守捉城
绥和守捉城
合川守捉城
赤水守捉城
乌城守捉城
蓼泉守捉城
张掖守捉城
交城守捉城
酒泉守捉城
白亭守捉城
内蒙阿拉善右旗境内
百帐守捉城
豹文山守捉城
威远守捉城
同城守捉城
新疆北部境内
罗护守捉城
赤亭守捉城
独山守捉城
张三城守捉城
沙钵城守捉城
冯洛守捉城
耶勒城守捉城
俱六城守捉城
张堡城守捉城
乌宰守捉城
叶河守捉城
黑水守捉城
东林守捉城
西林守捉城
新疆南部境内
兰城守捉城
戛纳守捉城
葱岭守捉城
于术守捉城
榆林守捉城
龙泉守捉城
东夷僻守捉城
西夷僻守捉城
赤岸六守捉城

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疋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租庸调定须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破坏,租庸调法则失败,武周后由于人口增加,又不断土地兼并,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男丁所得土地不足,又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使农民无力负担,大多逃亡。安史之乱后,朝廷负担遽增。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以征收银钱为主。



唐初分天下为十道,为州县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之后迭有增加,至二十三道之多(唐睿宗景云年间)。但节度使制掌握地方实权后,“道”日渐演变为对一个节度辖区的称呼,和初唐、盛唐时的意义有所不同。至今韩国和日本也使用行道行政区划。

而辽朝因循唐朝旧制仍使用“道”作为一级行政区划。

都护府

六都护府的地点及作用

安西都护府 - 640年设置于高昌(吐鲁番)。648年移至龟兹。守备天山山脉南侧的丝绸之路(天山南路),防备突厥、吐蕃等势力。790年为吐蕃占领。
安北都护府 - 647年设置于郁督军山。统辖今外蒙古地域。前身为647年设置的燕然都护府。663年改称翰海,669年改称安北都护府。随着东突厥势力增加,向阴山方面移动。
单于都护府 - 650年平定东突厥后,设置于呼和浩特附近。统辖今内蒙古地域。663年改称云中都护府,664年复名单于都护府。
安东都护府 - 668年灭高句丽后设置于平壤。统辖朝鲜半岛北部及今中国东北部分区域。676年由于新罗及高句丽遗民等的反抗,后退至辽阳。697年由于大祚荣对立势力的影响被废止,705年与大祚荣和解后再度设置。安史之乱之际再次被废。
安南都护府 - 679年设置。统辖越南及南方其他国家。前身为622年设置的交州大总管府。860年、863年为南诏占领。
北庭都护府 - 702年、设置于庭州附近的别失八里。守备准噶尔方面(丝绸之路的天山北路附近)。790年为吐蕃占领。


羁縻

唐朝唐朝羁縻制度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在唐朝军事力量笼罩之下的地区设立的羁縻州、县,其长官由部族首领世袭,内部事务自治,并进行象征性的进贡,但是负有一些责任,如忠于中原政府、不吞并其他羁縻单位和内地州县,以及按照要求提供军队等等,实际上中原政权将其视为领土的一部分,文书用“敕”;一种是所谓的内属国,如疏勒、南诏、回纥、契丹等,一般封为都督或郡王,有着自己的领土范围,但是其首领的政治合法性来自于中原政府的册封,不能自主,中原政权将其视为臣下,文书用“皇帝问”;一种是所谓的“敌国”和“绝域之国”,如吐蕃、日本等,虽然可能亦有册封,然多为对现实情况的追认,其首领的统治合法性并不依赖中原政权的册封,中原政权的文书多用“皇帝敬问”。


征兵制


是一种国家征募军人的制度,亦称为义务役、服兵役等,意指全体国民,如符合一定条件(通常是年满法定年龄,且身体健康、无残疾的男性),均须强制性加入军队服役一段时期(通常由半年至三年不等,视乎国家及军种而定)。与募兵制(亦称为志愿役)为相对用词。由于义务役成员是强制性、非自愿及非终生性,因此实施征兵制的国家通常会同时实施募兵制,容许自愿选择以军人为长期职业的人士,在义服役期完毕后,继续在军队服役。一般士兵由征兵而来,干部士官、军官则主要采志愿方式招募,除非志愿方式招募不足者,如中华民国每年都会举办预官预士考试,招考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义务役青年,使之在服役期间晋升为下士士官或者少尉军官。

中华民国及大韩民国的义务役制度,近年来常发生棒球球员、艺人的兵役问题,虽然两国法律明文规定男性有服兵役的义务,但仍有一定的转圜空间;有部分的棒球球员与艺人在国际上有知名度,但因为兵役问题可能导致事业中断,兵役机关会采取弹性的方式使被征召入伍的艺人与棒球球员担任为期十几天的“补充兵”;然而有部分的艺人是从事兼职工作,除了在萤光幕前亮相外,同时也是大专、技职院校的学生,甚至部分的艺人会企图“延毕”或者办理多次转学手续以逃避兵役。此外中华民国和大韩民国的资讯产业发达,为求有效利用资讯产业人才,兵役机关会弹性实施“研发替代役”的制度。

房谋杜断



房谋杜断。这个典故出自唐朝。相传李世民有两个门客,一个叫作房玄龄,一个叫作杜如晦。两人均非等闲之辈,房玄龄善于谋划,而杜如晦则善于判断、拍板拿主意,两上均深得李世民信任。房、杜两人也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后来两人在李世民称帝后分别出任左、右仆射,是开创“贞观之治”的重要功臣。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唐太宗征服东突厥汗国之后,开始对西域(即现代新疆和中亚地区)的西突厥以及一些松散结盟的绿洲城邦国家施加军事实力,其主要针对西突厥,以恢复两汉以来对西域的统治。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派大将侯君集灭亡高昌,由此建立了中原王朝首次在该地区的永久性军事和政治机构西州和安西都护府。在贞观十八年(644年),西突厥的盟友焉耆攻打高昌,唐朝在高昌的守将安西都护郭孝恪反击,并占领焉耆,俘虏国王龙突骑支,但后来焉耆再次脱离唐朝。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朝的突厥族将军阿史那社尔攻打焉耆和龟兹(今新疆阿克苏),征服两国。然后疏勒和于阗归附唐朝,使唐朝完全控制了西域,直到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统治期间(670年),被吐蕃占领。之后,西域时得时失,武则天时被彻底收回,直到唐德宗时唐朝丧失西域。



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藏文:མུན་ཆང་ཀུང་ཅོ,藏语拼音:mun chang kung co,威利:mun chang kung co,623年?-680年11月1日),在吐蕃被尊称为汉女氏(藏文:རྒྱ་མོ་བཟའ་,威利:rGya Mo bZa',音译为甲木萨、甲木萨汉公主[注 1]),唐朝和亲公主,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第二位皇后(第一位皇后尺尊公主来自今尼泊尔)。本是唐朝皇室远支,于640年奉唐太宗之命和亲吐蕃。文成公主对吐蕃贡献良多。



冯盎



冯盎,字明达,南朝人,生于广东高州市良德县。北燕冯氏后裔、唐朝高力士的曾祖父。唐越国公。




由于冯弘不肯向北魏投降,于是逃亡至高丽,其堂侄冯业,带同三百人渡海归降南朝宋。后来冯弘已经死于高句丽,于是冯业定居于广东番禺,至冯业之孙冯融,出仕南朝梁的罗州刺史。冯融的儿子冯宝,娶南越族大姓冼氏女冼夫人为妻,遂成为南越族首领,被朝廷任命为本郡太守,冯盎是冯宝的孙子。

隋仁寿初年,冯盎是宋康县县令,潮州、成州等五州獠族(南越族一支。)叛乱,冯盎赶往京师,向政府进言平乱。文帝命令左仆射杨素与他讨论形势,杨素很惊讶他的才能,说:“不意蛮夷中乃生是人!”(谁会想到外族之中,竟然会有这种人材。)立即下诏命令冯盎带领江、岭(两广)地区士兵镇压叛乱。平乱后被任命为汉阳太守。再平定番禺人王仲宣的叛乱,击败其将领陈佛智并将之斩杀,拜高州刺史。随隋炀帝讨伐辽东,升为左武卫大将军。隋朝灭亡之后,奔还岭南地区,成为南越族各支的首领,有军队五万人。番禺、新兴名贼高法澄、冼宝彻等接受林士弘指挥,杀地方官员,冯盎带兵打败他们。冼宝彻兄长的儿子冼智臣,再次收聚士兵抵抗,冯盎继续讨伐,两军才刚交锋,立即脱下盔甲大叫:“你们认得我吗?”敌军立即投降,生擒宝彻、智臣等,于是拥有了番禺(今广东省)、苍梧(今广西省)、朱崖(今海南省)等地,自称总管。有人劝冯盎说:“隋朝已亡,中国动荡,唐朝虽已应运而生,而民心未服,两广一带仍未有君王。阁下统领二十个州,土地几千里,名位未正,请自称为南越王。”冯盎说:我一族居住两广已经五代了,这里的牧伯(地方政府首长)都是我的族人,财富美女我有的是,世上的富贵中人,能像我般富贵的人不多了。我已经常常担心会毁了祖先的基业了,还会去称王吗?”

唐朝武德五年才向唐内附。唐高祖把他的领地分为高州、罗州、春州、白州、崖州、儋州、林州、振州等八个州,任命冯盎为上柱国、高州总管,封爵越国公。任命他的儿子冯智戴为春州刺史,冯智彧为东合州刺史。后改封耿国公。贞观初年,有人说冯盎叛乱,冯盎调动军队到边境。太宗任命右武卫将军蔺暮集结江淮一带的军队去攻击,魏徵进谏说:“天下刚刚平定,社会仍未恢复,大战之后,疫病就会出现。而且王者的军队不应该为蛮夷发动,胜之不武,不胜为辱。且冯盎没有攻击邻近的地区,远方的外族,现在四海太平,为什么要反叛呢?没有作反的证据,应当以德服人,冯盎恐惧了之后,一定会自己来觐见的。”于是太宗派遣散骑常侍韦叔谐向冯盎传旨,冯盎派遣冯智戴入朝作唐太宗的侍卫。唐太宗说:“魏徵一句话,胜过十万兵。”当时蔺暮的部队已经出动了,很想立功,派遣副将上书表示冯盎是可以击败的,唐太宗不准,于是罢兵。

武德五年,冯盎来觐见,宴会时被赏赐了很多东西。不久罗州、窦州各支獠族叛乱,命令冯盎带领二万军队为各军的先锋。叛军据守着险要难以进攻,冯盎拿着弩对下属说:“把箭射光时,就知道能否成功镇压叛乱了。”射出七枝箭就杀死了七个人,叛军撤退,冯盎派兵追击,斩首千余级。唐高祖命令冯智戴回乡探亲,给予他数之不尽的赏赐,奴婢多至一万人。冯盎善为治,阅簿最,擿奸伏,得民心。去世时,追赠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

有儿子三十人,冯智戴知名,勇而有谋,能抚众,得士死力,南越族的首领都乐意听其差遗。曾经跟随父亲到洛阳,统领本部兵保卫父亲。炀帝被弑杀之后,带着部下逃亡回岭南。当时有很多盗贼,到两广的道路不通,冯智戴战斗著前进。去到高源时,被俚族(南越族一支。)首领要胁当盟主,刚好冯盎来到,冯智戴才得以跟着冯盎离开。后来入朝为官,皇帝要给他升官,任命为卫尉少卿。听说他很会用兵,指著天上的云问:“那里有敌军,可以攻击吗?”回答说:“云状如树,方辰在金,金利木柔,击之胜。”皇帝对他的回应很震惊。最后升至左武卫将军。去世时,追赠为洪州都督。



市舶司



市舶司是中国在唐、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相当于现在的海关。明清两朝反复“海禁”。明洪武三年(1370年)“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七年(1374年)撤销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撤销全部市舶司,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南巡,在苏州亲眼目睹洋商船只络绎不绝,引起警觉,下旨除粤海关外,撤销所有其他海关。是为“一口通商”。


翰林院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唐朝的李白、杜甫、张九龄,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翰林制度和科举制度是封建中国文官制度的基本架构。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然而,成为翰林学士的辉煌前景也使得大量知识分子投身科举,造成了人才浪费。社会重文士轻技工,拖缓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外,翰林制度也使得文学界和思想界的主流处于皇帝的监管之下,对学术自由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起了压抑作用,有利于皇帝进行专制统治。


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叶韵的诗体。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兴起于唐代,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永徽之治


永徽之治是中国唐高宗李治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高宗在位初期以永徽作为年号,李治继承其父唐太宗李世民的各项政治措施,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永徽之治。


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又称《律疏》,是指唐朝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编定的唐律。由长孙无忌等十九人编定,永徽四年(653年)颁行。这取代了自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所编定的《唐律》成为唐朝的法典。

《唐律疏议》继承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立法成就,创造性的于律条之后附上注疏,使得“疏在律后,律以疏存”,被认为是中国法制史上之立法典范。由于礼与法在《唐律疏议》里之完美结合,使汉代肇始之“春秋决狱”正式废止。

《唐律疏议》正式的名称是《永徽律疏》,《唐律疏议》为后世对其之通称。宋元时称作《故唐律疏议》。唐高宗时下诏:“律学未有定疏,每年所举明法,遂无凭准”,由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尚书左仆射于志寧、刑部尚书唐临、大理卿段宝玄、尚书右丞刘燕客、御史中丞贾敏行等人,“广召解律人”,编定了《永徽律》,分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和断狱等十二篇,五百○二条。后来又在律条的后面加上了注疏,由此合称《永徽律疏》。其后有唐一代再无更改,一直使用,对后世之立法如《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等有深远影响,并直接影响东亚及东南亚多国的立法。


唐灭百济之战



唐灭百济之战,是660年发生在百济和唐朝、新罗之间的战争。原因是百济联合高句丽,阻碍新罗和唐朝交通与进贡事宜。唐高宗屡次下诏威吓百济无果,在新罗的一再请求下,唐朝派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帅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十万讨伐百济。新罗武烈王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苏定方率兵从成山渡海,百济据守熊津江口拒敌。苏定方进击,百济军队死数千人。苏定方水陆并进,直取其都城泗沘。城外二十余里,百济倾国来战,唐军大胜,杀百济军一万余人,唐军入泗沘外郭。同时,新罗大将金庾信在黄山大胜百济大将阶伯,百济义慈王及太子扶余隆逃入北境,苏定方进围泗沘城;义慈次子扶余泰自立为王,帅众固守。扶余隆子扶余文思说:“王与太子皆在,而叔遽拥兵自王,借使能却唐兵,我父子必不全矣。”率领左右逾城降唐,许多百姓也跟从,扶余泰不能制止。苏定方命军士登城立旗帜,扶余泰窘迫,开门降唐。于是扶余义慈、扶余隆及诸城主都投降了。

百济故有五部,分统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万户,唐高宗以其地置熊津等五个都督府,但是,由于唐军、新罗军没有安抚百姓,军纪败坏。在唐军主力撤退后,道琛、鬼室福信、黑齿常之开展百济复国运动,拥立在倭国的王子扶余丰为王。663年,白村江之战后,唐朝和新罗联军击败了倭国和他支持的百济复兴势力,百济全境成为唐朝的羁縻地区。

670年代,唐军和亲唐百济贵族撤出原百济地区,迁往辽东建安城,其地入新罗,设立所夫里州(今忠清南道扶余郡,即熊川州、熊州)、发罗州(今全罗南道罗州市,即武珍州、武州)、完山州(今全罗北道全州市,即完山州、全州)。


白江口之战


白江口之战,是中国唐朝、新罗联军与日本、百济联军于663年发生的一次海战,战役以唐、新罗联军的彻底胜利和百济的灭亡告终。


660年之前,朝鲜半岛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史称朝鲜三国。三国之间的关系很微妙,时为友时为敌。新罗最初与高句丽结盟以对付百济和倭。随着高句丽的南下,新罗开始与百济结盟对付高句丽。新罗从百济手中夺到被高句丽霸占的汉江流域后,疆土抵达黄海开始与中国唐朝结盟对付百济和高句丽。643年,新罗传书说百济联合高句丽攻打新罗,请求唐朝援助。645年,唐太宗乘高句丽国内政变之机,亲率十万大军进击,但没能攻下高句丽。百济在唐军进军高句丽期间,并没有停止进攻新罗,相反又连夺十数城。这时,唐太宗病故。唐遂从高句丽撤兵。唐高宗即位后,接到新罗的急报,并未出兵,而是循唐太宗旧例,赠百济国王玺书,令其退还所夺新罗城池。百济见唐太宗出兵高句丽也不曾有什么实质性成果,因而置唐高宗玺书于不顾,进而再次联合高句丽出兵新罗,655年,再夺新罗三十余城,新罗告急。在金仁问的协调下,唐朝与新罗最终达成协议共同攻打百济。这样唐朝就可以联合新罗从南北两面共同攻打高句丽。于是唐高宗决意于显庆五年(660年),派左卫大将苏定方统水陆军共十三万出兵百济,以解新罗之危。苏定方大军从成山(今山东荣成)由海路出发,进军百济,船帆千里,随流东下。新罗武烈王闻讯即率军五万与唐军会师,显庆五年(660年)七月,百济为唐、新联军所灭。苏定方留郎将刘仁愿等驻守百济王城,自押俘虏回国。


唐灭高句丽之战


唐灭高句丽之战是7世纪发生在高句丽和唐与新罗联军之间的战争。由于唐与新罗联军的长年征战,加之高句丽内部发生纷争与长年饥荒,高句丽最终被唐与新罗的联军击败。高句丽被灭后,罗唐战争爆发。新罗将唐驱出朝鲜半岛并统一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则由唐和自称高句丽继承者的渤海国控制。


第一次战争(644年-645年)


隋朝攻打高句丽失败,并且早在隋世祖大业六年(610年)就爆发了雁门郡的尉文通的造反抗拒府兵制的征召,大业七年(611年)的兖州道的王薄造反之后,国内发生民变而灭亡。高句丽对于继起的中国王朝唐朝仍然敌视。631年,高句丽开始在辽东建千里长城以防止唐朝的进攻,并与突厥联盟。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辽东四郡(玄菟郡、乐浪郡、真番郡、临屯郡、)的范围,即辽水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但是唐对高句丽的进攻起初很不成功,在无数次的战役中失守战略要点。在击败高句丽的盟友突厥后,唐与新罗联盟。

第1次唐朝与高句丽戦争642年,渊盖苏文杀死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后立高宝藏为王并自封为“莫离支”摄政。为讨渊盖苏文和保护唐的盟友新罗,唐太宗认为有必要对高句丽开战。644年,唐太宗带着李世勣、李道宗和长孙无忌率军十万亲征高句丽。645年,唐太宗冲破高句丽的防线准备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 不料在安市(今辽宁鞍山),李世民由于受到安市城城主(后世朝鲜小说中定名为杨万春)的抵抗,再也无法前行。由于寒冬恶劣天气和薛延陀入侵唐朝,唐军被迫返回。在这之后,唐太宗对高句丽的进攻仅维持在一些小规模的突袭。646年,宝藏王献给唐太宗两个美女,表示善意,唐太宗没有接受。唐太宗以弓服赐给盖苏文,盖苏文接受,但不遣使者答谢,唐太宗于是下诏削弃朝贡。唐与回纥等铁勒诸族灭了薛延陀后,647年,唐太宗令牛进达率兵从海上、李世勣率兵从陆路攻打辽东半岛。648年,唐太宗再派薛万彻率军从海上攻打鸭绿江口。随后,唐开始集结陆海部队准备在649年再一次大规模攻高句丽。根据旧唐书记载,唐太宗直至649年去世前也一直经营海军以大举攻伐高句丽。



第二次战争(660年-662年)649年7月10日,唐太宗去世后,唐高宗李治暂停了征伐高句丽。据《资治通鉴》记载,高宗即位后,对高句丽发动过三次小规模战争。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和百济、靺鞨联合攻打新罗,新罗武烈王金春秋遣使求援,五月,营州都督程名振、左卫中郎将苏定方发兵渡辽水击高丽。显庆三年(658年)六月,“营州都督兼东夷都护程名振、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将兵攻高丽之赤烽镇,拔之,斩首四百馀级,捕虏百馀人。高丽遣其大将豆方娄帅众三万拒之,名振以契丹逆击,大破之,斩首二千五百级”。显庆四年(659年)十一月,“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等与高丽将温沙门战于横山,破之”。

660年,唐与新罗的联军攻灭了高句丽西南的盟友百济后,于661年派辽东道(初为浿江)行军大总管契苾何力、浿江道行军大总管任雅相、夫余道行军总管萧嗣业、镂方道行军总管程名振、沃沮道行军总管庞孝泰和含资道行军总管刘德敏率军十余万渡辽水,平壤道(初为辽东)行军大总管苏定方、平壤道大总管刘伯英、与新罗联军由百济故地南北合击高句丽。由于铁勒入侵唐朝,唐军契苾何力、萧嗣业所部被迫返回。662年,蛇水之战渊盖苏文使唐军沃沮道全军覆没并杀死了庞孝泰和他的13个儿子。渊盖苏文在世期间,唐朝一直没能灭亡高句丽。


第三次战争(666年-668年)
666年,渊盖苏文去世,高句丽内乱,渊盖苏文的三个儿子发生争斗,长子渊男生代为莫离支,到前方视察军情备战。让两个弟弟渊男建和渊男产留守平壤。渊男建和渊男产趁大哥不在诬陷他叛逃到唐,并逼高句丽宝藏王通缉渊男生。渊男生走头无路,只好投靠唐朝。唐朝派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安抚大使,率兵8万援救渊男生。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辽东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左监门卫将军李谨行为后援。渊男生投靠唐朝后得到唐重用被授予平壤道行军大总管之职。渊男生率领唐朝军队攻打高句丽,以期望能夺回大权。许多高句丽护城将领见到渊男生纷纷放弃抵抗。渊男生投靠唐朝成为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的重要转折点。由于渊男生为唐朝提供了可靠的高句丽军事信息,唐朝于是大幅增加了攻打高句丽的兵力。 十二月十八,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以司列少常伯郝处俊副之,与契苾何力、庞同善率兵15万兵力以击高句丽。诏独孤卿云由鸭渌道,郭待封由积利道,在百济故地驻守的刘仁愿由毕列道,新罗金仁问由海谷道,并为行军总管,与运粮使窦义积,皆受李勣节度,河北诸州租赋悉诣辽东给军用667年,李勣在推进途中遇到极其顽强的抵抗,推进受到限制,但仍然攻下高句丽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由于新城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新城的失守对于高句丽西线战线来讲是毁灭性的打击;后薛仁贵以策略拿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领路的渊男生顺利在鸭绿江附近集合;李勣等攻取扶余城后,又攻下大行城(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经过了漫长的冬天,668年春夏,各路唐朝兵力在鸭绿江边会师。高句丽发动最后的反击,唐军依然继续推进到平壤城。高句丽经过了数个月的守城,渊男产被宝藏王委派投降,但渊男建拒绝投降。同年九月十二,高句丽僧人信诚打开平壤城门,唐军有机会攻入平壤,渊男建被俘虏投降。

与此同时,在南线由于金庾信的攻势,渊盖苏文的弟弟渊净土向新罗投降。就这样高句丽由于内部纷争,长年饥荒和唐与新罗南北联合攻击下最终灭亡。

唐平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试图控制朝鲜半岛,引发新罗与唐朝的战争。新罗最终控制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则由唐和698年建国的靺鞨国占据。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唐朝第三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



经历


李治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长孙皇后所生同母兄弟。贞观五年(631年),李治被封为晋王,幼时即以仁孝闻名。[2]贞观十六年(642年,李承乾被废,李泰也因罪被黜,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治被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七月即位,时年22岁。高宗在位三十四年,弘道元年(683年),高宗逝世,武后令上金、素节二王,义阳、宣城二公主听赴哀[3]。葬于乾陵,谥号天皇大帝。

二年的唐朝疆域[编辑]性格与才能李治本人慈祥、低调、俭朴,不喜兴土木[4],不信方士长生不死之术[5],不喜游猎[6],无大志,性格中有软弱的一面,与四兄李泰争太子位时,也曾流泪哭泣。有知人之明,身边诸多贤臣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德、张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亲自提拔,其中韦思谦曾受褚遂良打击,杜正伦被李世民冷落。[编辑]与武后的关系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与大他四岁的庶母武才人通奸;太宗崩后,武则天与其他太宗嫔妃几百人被送往感业寺削发为尼。后来高宗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王皇后为打击淑妃,把武氏接回宫中为昭仪,武氏终于成为皇后。王、萧二人被废之后皆被武氏反食,斩去四肢,泡入酒内,武则天称之“骨醉”。但是武后并不为高宗母舅的长孙无忌等关陇贵族所容,掌权之后对这些贵族门阀进行打击。高宗因武后慢慢有主导政局的趋势,一度有废后的打算,未料计划被武后得知,事情遂作罢,但是协助高宗拟诏的上官仪则遭族诛。这件事情过后,高宗再也无由压制武后,后来又因眼疾问题,使得政权完全操纵于武后手中。唐高宗曾在武后的建议下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则天并称二圣。高宗后期朝政主要依赖武氏处理。


唐长安城


唐代长安城,初名大兴城,始建于隋朝,唐朝易名为长安城,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亦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外国文献上称为胡姆丹。隋代的大兴城人口在隋文帝开皇之治时为25万人(一说60万人),到了唐代武则天时期为100万左右。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面积达83.1平方公里。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超过一百万。唐末迁都洛阳后这里被拆毁,其遗址位于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大片地带。1996年,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唐三彩


唐三彩是中国唐代的艺术精华,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所谓唐三彩,是指中国唐代陶器上的釉色,后来也用来泛称唐代彩陶。唐代彩陶的釉色有很多种,如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但主要以黄、绿、白(或绿、赭、蓝)三色为主,所以称之为“三彩”。

唐三彩不见于古代文献,直到清末建造陇海铁路,在洛阳邙山毁损唐代墓葬,发现颇多的唐三彩陶器。古董商将其运至北京,引起学者王国维、罗振玉等的高度重视,出土的唐三彩被修复成功,引发了收藏热。

唐三彩采用二次烧成法。首先使用白色粘土作胎,在窑内经过1000℃-1100℃的素烧,经过冷却,再于胎上绘以各种釉料入窑进行釉烧。唐三彩是一种低温(850℃-950℃)釉陶器,用含有铜(釉为绿色)、铁(赭黄色)、锰(紫色)、钴(蓝色)、锑(浅黄)等作釉料着色剂,并加入铅、铝作助熔剂。其釉色互相渗化,加上年代久远,部分颜色发生变化并产生新色,具有较高的装饰艺术水平。但由于实用性较差,唐三彩主要用于随葬,即冥器和俑。

唐三彩种类很多,主要分为人物、动物和器物三种。人物有文臣、武将、贵妇、男僮、女仆、艺人、胡人等。动物有马、骆驼、牛、羊、狮、虎等。器物有盛器、文房用具、室内用具等。古时,唐三彩很少用作日用品和陈设品,大部分用作随葬品,主要出产、流行于中国的中原地区,供这一带的大小官僚们使用。随着唐朝陵墓的发掘,大量随葬品唐三彩得以面世。随葬品唐三彩主要分为器物类,如碗、壶、盘、房屋等;以及俑像类,如仕女、文吏、胡人、乐伎、武士、天王、马、骆驼等。

唐三彩的艺术造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特征。强壮有力、神态潇洒的武士俑、天王俑和肥壮丰满的马、骆驼等,充分表现了唐初国力的强盛;从脸部稍胖、体态丰满的女俑,可以看出唐朝人是以胖为美的


中亚方孔钱币


中亚方孔钱币,是公元3世纪上半叶至10世纪之间在中亚所铸造的地方货币,这些货币与从东亚输入来的或在中亚发行的货币不同,都是以异文或异、汉文并用作为钱文,采用中国圆形方孔钱币样式,不以通流于中、西亚等西方圆形无孔钱币作为币形。



印刷


印刷是指将图像或文字原稿迅速大量复制的一种技术。一般使用印刷机将油墨印在纸张上,它是出版的基本组成部分。印刷机是能够在承印物上印刷的机械。活字印刷术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可以说造纸术与印刷术这两项伟大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今天的书籍通常采用胶印的技术来印刷,有时也采用凸版印刷(主要用于报纸或目录册的印刷,但比较少有)。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0 收起 理由
重拾信念者 + 20 非常值得学习!

查看全部评分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0 15: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隋唐洛阳城遗址

隋唐洛阳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近郊,始建于隋炀帝时期,时称东都或东京。历经了隋、唐、五代和北宋,前后沿用500余年。2010年被列为中国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加强中央集权。故于汉魏洛阳城西南方向设计兴建新都洛阳城,新都城大体仿隋大兴(长安)城旧例,先后修建宫城、皇城及郭城。并在郭城南面设五坊,其东北开三坊。同时又在隋大兴(长安)城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将宫城,皇城修建于城市最高区域的西北边,同时设立重城、东城,以加强防御功能。开丰都、通远、大同三市,在更大程度上符合了工商业的需求。隋唐洛阳城平面相近方形,周长27公里余,南边、东面各创三门,北建二门,西墙无门,合八门。及至唐代,改丰都、通远,大同三市为南市、北市和西市。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于皇城西南筑上阳宫,提升了宫城的使用价值。除上阳宫为唐朝新修建筑外,其他洛阳城建筑基本上继承隋代旧制,沿用不废。


武周

武周(690年-705年),是武则天建立的王朝,史称武周。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获普遍承认的女皇帝,前后掌权40多年。武则天是该朝代唯一的皇帝。

武周仍然袭用唐制,武则天既是两个唐朝皇帝的生母,死前又恢复唐朝,故此历史上一般不把武周视为单独的朝代,惯例上把武周计入唐朝帝系,武周时期计入唐朝统治年数。


李敬业


李敬业(?-684年),又称徐敬业。唐朝人,祖籍曹州离狐(今山东鄄城西南),是唐初将领李勣(原姓徐,赐姓李)之孙,李震之子,因父早死,直接承袭了祖父的英国公爵位。他是唐睿宗时反武则天起事的领导者。

李敬业从小善于骑射,有才智,曾任眉州刺史,后坐事被眨为柳州司马。武则天废唐中宗,立睿宗,临朝称制,他与其弟李敬猷、唐之奇、杜求仁、骆宾王等人,在684年九月起兵于扬州,敬业自称为匡复府大将军,领扬州大都督,以勤王,匡扶中宗复位为起兵理由,由骆宾王写了著名的《为李敬业讨武曌檄》以号召天下。

李敬业的部队很快增至士卒十余万人。武则天遣梁郡公李孝逸统兵三十万人征讨,敬业手下魏思温建议直攻东都洛城,而薛璋则劝先南进常州、润州(今江苏镇江)。李敬业听从薛璋意见,先南渡长江攻陷润州,再北向与李孝逸战于高邮,敬业初战获胜,但久战兵疲,十一月李孝逸以火攻大败敬业军,敬业逃往润州,为部下所杀。




贞观遗风


贞观遗风又称小贞观之治,《资治通鉴》认为永徽之治有贞观遗风,郭沫若认为武周之治有贞观遗风。武周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对唐朝武则天(690年-705年在位)统治中国大有贞观之治典范,且又继承于近同如唐太宗在位时的统治观,故得此美誉评价。李世民年号贞观,遗风,即继承作风的意思。

690年迫睿宗李旦退位,遂革唐命,自立为女皇帝,称尊号“圣神皇帝”,建立大周,史称“武周革命”;705年因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被迫内禅于皇太子李显,被尊为“则天大圣皇帝”,亦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性太上皇;死后谥号多次改动,其孙唐玄宗时定谥“则天顺圣皇后”。她自从成为高宗皇后起就开始掌握最高权力直到退位,历时五十年;在位期间对外战争多数胜利,巩固并收复了中国的疆域;开创殿试和武举,发展了科举制度;继续推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生产;国家较贞观之治时期有更大发展,史称“贞观遗风”、“小贞观之治”。




唐朝与契丹、奚的战争


唐朝与奚、契丹(两蕃)的战争,是7世纪到9世纪唐朝和奚、契丹的一系列战争。

奚、契丹在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时归顺唐朝,建立了两个羁縻州饶乐都督府、松漠都督府。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奚匹帝、契丹阿卜固叛唐,薛仁贵、阿史德枢宾、左武候将军延陀梯真、居延州都督李含珠率军平叛,斩匹帝、俘阿卜固。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反武周,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在硖石谷之战、东硖石谷之战大败武周军,大将王孝杰坠崖而亡。契丹兵锋直接推进到赵州。后武周联合突厥默啜消灭孙万荣,但是奚、契丹倒向了后突厥。唐玄宗即位,冷陉之战,唐军大败于奚。阿史那默啜在716年死后,奚、契丹重新归唐。契丹可突于专政,驱逐都督、公主,废大贺氏、立遥辇氏,与唐朝为敌。唐朝设立幽州节度使、平卢节度使,防御奚、契丹。732年-734年,唐军重创奚、契丹,可突于被杀。安禄山就任后,挑衅两蕃,致使745年和亲公主被杀。751年八月,安禄山败于土护真水,6万唐军阵亡。安史之乱后,营州于761年陷于奚,平卢节度使南迁淄青,不服从中央的幽州节度使承担防御两蕃之任。之后,两蕃倒向了回鹘,李载义于830年破奚,擒奚王茹羯,张仲武在847年大破北奚、山奚。回鹘亡国后,契丹耶律氏取代遥辇氏,整合奚族,重新崛起。多次侵扰幽州。耶律阿保机在唐朝灭亡(907年)数年后(916年)建立契丹国(即辽朝),成为五代和北宋最大的边患。




渤海国


渤海国(698年—926年) 位于今中国东北地区东部、朝鲜半岛北部以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被史学家称为“海东盛国”。高句丽被唐朝和新罗的联军灭亡之后,698年,原高句丽大将粟末靺鞨酋长大祚荣在高句丽故地之北(牡丹江流域)建立起“震国”,713年,更国名为“渤海”,762年,君主开始被唐朝册封为“渤海国王”。其人民主要是靺鞨人。926年渤海国被契丹所灭后,其北部绝大部分领土被契丹吞并,以其地为东丹国;一小部分南部领土则被高丽吞并。

统治地区在盛时包括吉林省大部,辽宁和黑龙江省部分地区,俄罗斯沿海州的南半部以及朝鲜半岛北部。



神龙革命

神龙革命,又称神龙政变、五王政变,是神龙元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等大臣发动兵变,逼迫武则天退位,使唐朝中宗复辟的事件。



武举

武举是古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中的武科,目的是选拔军事人才。由唐时武则天于公元702年开始推行,考试内容包括箭、弓、刀、石等。以后宋、明等朝都有武举,至清末废。

相对于文科考试,中武举者称为武举人,武举第一则称为武状元。同文科举一样,武举亦有作弊案件,虽然比较不严重。



后突厥汗国

后突厥汗国(682年~745年)是突厥阿史那家族在蒙古高原建立的政权



受降城


受降城,唐时亦称河外三城,初以接受匈奴贵族投降而建,至唐朝时因后突厥汗国的兴起,成为黄河外侧驻防城群体,汉及三受降城皆筑于北纬40度线以北的河套北岸及漠南草原。


七河地区

七河地区(哈萨克语为Zhetysu,俄语借译为Semiryechye),指流向巴尔喀什湖的七条河流支,包括巴尔喀什湖以南、中亚河中以东,以伊塞克湖及楚河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大致包含了今天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江布尔州和吉尔吉斯斯坦,前后历经了七次由东向西的民族大迁徙,包括古月氏、古乌孙、北匈奴、葛逻禄、回鹘、契丹及瓦剌蒙古人。
秦时属塞人,蒙古草原上的匈奴人击走月氏人后,月氏西迁至该地,将塞王击败,塞人南迁至今阿富汗,而月氏占有七河地区。其后乌孙举族西迁,又将月氏击走,占有该地直至魏晋时期(首都赤谷城在伊塞克湖)。南北朝时,北匈奴移居该地附近,在史册上称为悦般。唐时在该地筑碎叶城,西陲的怛罗斯城也坐落于此处。中唐时游牧于阿尔泰山的三姓葛逻禄逐渐西迁于此,至晚唐时回鹘汗国灭亡,与部分移居该地的回鹘人建立喀喇汗国,其首都八剌沙衮坐落于该地,金时契丹人举族西迁建西辽,该地虎思斡鲁朵城为西辽都城,元时属窝阔台汗国。十五世纪属哈萨克汗国,清初属准噶尔汗国,18世纪中叶清军驱逐准噶尔人,准噶尔部投奔俄罗斯,成为卡尔梅克人,该地成为清朝统治区。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后,七河地区成为沙俄土耳其斯坦总督区七河州的一部分。阿拉木图为该地最大城市,也是哈萨克斯坦旧都,1998年才迁至西北部的阿斯塔纳。


韦后之乱

韦后之乱是指唐中宗皇后韦氏的专权乱政,韦皇后毒死中宗(此事真实性有争议),阴谋夺权。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兵变,杀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立李隆基之父李旦为帝,即唐睿宗


李重俊

李重俊(7世纪?-707年),中国唐朝唐中宗第三子。因反对韦皇后与安乐公主,发动重俊之变,败死。


唐隆之变


唐隆之变,或称唐隆政变,是710年7月21日(唐中宗景龙四年,唐少帝唐隆元年),由当时相王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于帝都长安城共同发起的一场宫廷政变。李隆基以禁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并彻底剿灭韦氏集团。这次政变的后果是:即位不足一个月的李重茂退位,李旦复辟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太平公主的权势更加强大。


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约665年-713年8月1日)是唐朝的女性政治家,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也是安定思公主的妹妹,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1],被称为“几乎拥有天下的公主”。

史书没有记载太平公主的名字,台湾学者雷家骥依《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认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但亦有人认为是雷家骥断句错误,实应为:伏见臣妹太平公主妾李,令月嘉辰,降嫔公族。[来源请求] 713年因涉嫌谋反,被唐玄宗发兵擒获,赐死于家中。太平公主死后,唐玄宗的政权宣告稳定,开启了开元之治,也结束了从626年玄武门之变九十年以来,帝都多次兵变的现象。







开元之治


开元之治是唐朝唐玄宗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治国初期,以开元作为年号,那时玄宗励精图治,并且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开元之治,又称开元盛世。



玄宗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而且玄宗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编辑] 改革吏治玄宗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选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将其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他们的处事才能及培养行政经验。同时间,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升为京官。这样内外互调,增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

玄宗亦将全国分为十五道,于各道置采访使,以监督地方州县的官员,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而在选拔人材方面,玄宗亦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

[编辑] 发展经济唐玄宗于这段时间甚为节俭,规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内宫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制作的饰物,并且遣散宫女,以节省开支。他又下令全国各地均不得开采珠玉及制造锦绣,一改武则天以来后宫的奢靡之风。他并命令宇文融清查全国的逃亡户口及籍外田地,共查得八十多万户,大幅增加唐朝的税收及兵力来源。因为这些措施,唐朝的财政变得丰裕,而且全国的粮仓充实,致使物价十分廉宜。天宝元年(742年),大唐帝国的人口约4891万人。

杜佑的《通典·食货典·历代盛衰户口》记载唐玄宗开业十四年(726年)时的盛况:“米斗至十三文,青(治所在今山东青州)、齐(治所在今山东历城)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疋二百一十二文。东至宋(治所在今河南商丘)、汴(治所在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治所在今湖北江陵)、襄(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北至太原(今属山西)、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节度使

节度使,中国古代军事将领,后来成为地方官。唐代驻守于各道的武将称为都督,都督带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一般情况下也时常称持节的各镇守军官,如观察使、招讨使和安抚使等为节度使。



李林甫

李林甫(683-753年1月3日),号月堂,陕西人,唐朝宗室。

唐高祖祖父李虎五世孙,父李思诲,扬府参军。小名“哥奴”,性狡狯,无学术,善音律,为舅氏姜皎所爱。林甫的姨丈侍中源乾曜对他评价不好,他说:“郎官须有素行才望高者,哥奴岂是郎官耶?”唐玄宗开元十四年,任御史中丞,历任刑部、吏部侍郎,其中离间中书令张九龄,使之被贬。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至天宝十一载(752年)间任宰相,追封太尉,扬州大都督,阴柔奸狡,人称“口蜜腹剑”。又称他为“肉腰刀”。李林甫专权十九年,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后时多认为他正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开元年间,张嘉贞、王晙、张说、萧嵩、杜暹等皆以节度使之职入朝知政事。李林甫欲杜绝“出将入相”之源,尝奏曰:“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自是高仙芝、哥舒翰皆专任大将,李林甫利用这些人不识文字,无法入相,以便巩固自身的权力,但这一来使安禄山竟趁机乱阶,间接造成安史之乱爆发。因与杨国忠相恶,死后为国忠所构陷,追夺官爵,时人以爲冤。


怛罗斯战役


怛罗斯战役(阿拉伯语:معركة نهر طلاس‎),又称怛逻斯之役或但逻斯之役。是中国唐玄宗时唐朝的势力与来自现在阿拉伯、新兴和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新兴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势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国、大小勃律、吐火罗在内的中亚诸国相遇而导致的战役。怛罗斯战役是一场当时历史上最强大的东西方帝国间的直接碰撞。



唐朝方面怛罗斯战役的起因,据中国史书记载,是西域藩国石国“无番臣礼”。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领兵征讨,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允诺和好;但是不久高仙芝即违背承诺,攻占并血洗石国城池,掠走男丁,屠杀老人、妇女和儿童,抢夺财物,并俘虏石国国王并献于阙下斩首。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向阿拔斯王朝求救。高仙芝得到消息后,决定采取先发制人之策,主动进攻大食。鉴于当时唐帝国在西域的影响,有许多葛逻禄及拔汗那国的军卒参加大唐的军队,组成的大唐联军有三万多人(另有说法为七万多人),其中唐兵占三分之二。高仙芝率领大唐联军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怛罗斯与大食军队遭遇。怛罗斯的所在地还未完全确定,但应在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接近哈萨克斯坦的塔拉兹(曾称江布尔)的地区。

在开元三年(715年)和开元五年(717年),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对唐代所属的安西四镇的入侵战争均遭到失败之后,阿拉伯帝国仍旧执着地向中亚进行扩张。750年,阿拉伯帝国发生革命,阿拔斯王朝建立,继续执行东扩的计划。在此情况下,唐王朝经营西域的四镇都知兵马使高仙芝以石国(昭武九姓之一,阿拉伯帝国的附属国)无蕃臣礼节为由,发动了对石国的战争,借机打击阿拔斯王朝在中亚的势力,战争由此爆发。

阿拉伯方面 倭马亚王朝根据现在历史研究,怛罗斯战役是东西方两大帝国势力扩张的必然后果。早在公元7世纪后半叶,被阿拉伯人称为“列王之父”的哈里发Abd al-Malik ibn Marwan(阿布杜勒·马利克,685-705年在位)的任命之下,Al-Hajjaj ibn Yusuf(哈查只·伊本·优素福)被任命为掌管伊拉克总督,在他的领导下,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向东方获得了极大的扩张,由于垂涎中国的富庶,他应许他的两个大将:Muhammad bin Qasim(穆罕默德·伊本·卡西木)和Qutayba ibn Muslim(屈底波·伊本·穆斯林),谁最先踏上中国的领土,就任命谁做中国的长官。于是Qutayba征服了阿姆河流域的布哈拉、撒马尔罕等中亚地区,而Muhammad征服了印度的北部地区,当阿拉伯帝国的势力在和唐王朝经营的安西四镇接壤后,战争无法避免。

阿拔斯王朝在怛罗斯之战爆发的前一年,也就是750年,河中地区布哈拉(即安国)发生一次小规模的什叶派起义,什叶派人数为3万人,以阿拉伯人Sharikh ibn Shaikh(舒莱克)为首,这次起义是阿拔斯王朝建立后,在中亚地区的第一次起义。据纳尔沙希(Narshakhi,卒于959年)所撰《布哈拉史》记载,当时Abu Muslim(阿布·穆斯林)派Ziyad ibn Salih(齐亚德·伊本·萨里)率1万队伍前去镇压,而Abu Muslim本人驻扎在梅尔夫附近。Ziyad ibn Salih渡过阿姆河来到布哈拉城下与起义军激战了37天,在同起义军的战斗中,多次被打败。后来布哈拉王Qutaiba(库特巴)率1万队伍协助镇压什叶派教徒。布哈拉城外城堡居民比城内多,阿拉伯人都居住于城内,Qutaiba下命令关布哈拉城外700所城堡城门,防止任何起义军队进入,又为Ziyad ibn Salih提供所需粮食和饲料,把它们送到他的军营。不久起义者只好放弃据点,转移到弩肯村(Nukende),其后Sharikh ibn Shaikh亦战死,起义队伍遂瓦解。Ziyad ibn Salih攻入阿拉伯人主要居住地点布哈拉内城,下令放火烧城,烟火连天,三日不息。Sharikh ibn Shaikh的一个儿子和副首领出降,他们被俘虏后被Ziyad ibn Salih下令吊死。于是内城人民坚守城池不投降,3日后,Ziyad ibn Salih下令攻入内城,居民大部分丧命,被俘虏的人都被吊在城门之上,最终内城被攻破。Ziyad ibn Salih又转战撒马尔罕(即康国),打击当地残余什叶派教徒势力。尽管布哈拉王Qutaiba对Abu Muslim效力,参加镇压起义人民,但Abu Muslim仍不信任他最终于755年将他处死。

战役史载战斗持续了五日。初期战斗唐王朝的精锐步兵占上风,但是兵力悬殊战争变成僵局,其间大唐联军的葛逻禄部见势不妙,倒向大食。唐军步兵因此与唐军主力失去联络。阿拔斯王朝联军乘唐军士兵发生暂时混乱的机会,出动重骑兵主力对唐朝步兵猛攻。高仙芝受到大食与葛逻禄部两面夹击,无力支撑而溃不成军。势危之时,副将李嗣业劝高仙芝弃军逃跑,于是高仙芝、副将李嗣业和别将段秀实收拢残部向安西逃遁,途中恰逢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此,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李嗣业惟恐大食追兵将及,杀死百余名拔汗那军士才得以率先通过。别将段秀实责备李嗣业说:“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李嗣业甚感惭愧。最后高仙芝等和数千名唐兵逃至安西。此役以大食军完胜奔袭问罪的大唐联军为结局,唐三万余士卒近乎全没,只有少数逃脱。



南诏


南诏(738年-937年),吐蕃人称之为姜域(藏文:ལྗང་ཡུལ,威利:ljang yul)是八世纪时兴起的位于中原西南部的古国,其国民主要由乌蛮和白蛮组成。到九世纪60年代极盛时的统治范围包括今云南全境及今贵州、今四川、今西藏东南部、今越南北部、今老挝北部、今缅甸北部的地区。由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在738年建立。902年郑买嗣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大长和。




南诏(738年-937年),吐蕃人称之为姜域(藏文:ལྗང་ཡུལ,威利:ljang yul)是八世纪时兴起的位于中原西南部的古国,其国民主要由乌蛮和白蛮组成。到九世纪60年代极盛时的统治范围包括今云南全境及今贵州、今四川、今西藏东南部、今越南北部、今老挝北部、今缅甸北部的地区。由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在738年建立。902年郑买嗣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大长和。


唐时西洱河地区,居住着乌蛮,共分6大部落,号称“六诏”,即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及蒙舍诏。当中蒙舍诏因地处南方,称为南诏,亦为各部落中最强,家族姓蒙氏。“诏”解作酋长。他们与白族直接有关。

649年,蒙舍诏首领细奴逻建号大蒙国,称奇嘉王(虽然称国,但还只是个部落)。另一种说法是南诏东北白崖的白国张乐进求让位于避仇来居的细奴逻]。细奴逻遣子入唐,求唐保护。729年2月,唐打败破西南蛮,平定昆明盐源(今盐源)。


建国当时南诏实力最强,欲求一统六诏,唐王朝为减轻与吐蕃接壤的边患,支持南诏兼并各部落。737年,唐朝派御史严正诲协助南诏攻下石和城(今凤仪)、石桥城(今下关),占太和、袭大厘逐河蛮,之后又继续兼并各诏。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皮罗阁在唐王朝支持下兼并五诏,进爵云南王,以西洱河(今洱海)地区为基地建立政权,以其族姓为国号,称大蒙或蒙[3]。次年迁都太和城(今大理)。

扩张与统一主条目:诏唐战争
公元748年,唐朝立阁罗凤为云南王。唐王朝为加紧控制洱海地区,修筑安宁城,惟受到爨氏各部反抗,受唐王朝派兵镇压,阁罗凤随即拉拢爨氏各部,奏请朝廷谢罪。

阁罗凤为加强与爨氏部落关系,将女儿嫁给爨归王之子守偶,另一女嫁给爨崇道之子辅朝,南诏势力由此进入滇池地区。唐王朝认为此举于己不利,派李宓以反间计挑起爨氏内閧,在一场政治阴谋下,爨崇道杀死爨归王,归王妻阿姹求救于南诏,南诏出兵杀崇道父子,唐与南诏关系直走下坡。

唐朝计划以皮罗阁另一子于诚节取代阁罗凤,并加倍征取粮税以削弱南诏势力,天宝九年(750年),云南太守张虔陀向朝延指阁罗凤谋反,阁罗凤起兵杀死张虔陀,占领了姚州及所属的32夷州。

唐王朝西川节度使杨国忠派鲜于仲通、李晖、王知进率兵八万,分三路进兵征伐南诏。南诏节节败退,向唐朝谢罪,并威胁要向吐蕃投降,被唐朝所拒。

南诏于是向吐蕃求救,唐军大败,吐蕃与南诏由此结为兄弟之邦,南诏改元为赞普钟元年(752年),次年,唐派兵再置姚州,以贾颧为都督,发兵三万攻南诏,但他自己被生擒,全军尽殁。阁罗凤说:“生虽祸之始,死乃怨之终,岂顾前非而忘大礼”,修筑“大唐天宝阵亡战士冢”(俗称万人冢),并在太和王都立大碑,刻石写上“叛唐不得已而为之”等字句。

公元754年,唐派再向南诏挥军,七万唐兵再次大败。

唐军在天宝战争中的惨败,丞相杨国忠却向唐皇报捷。明代万历云南总兵邓子龙,看了“万人冢”感慨地写道“唐将南征以捷闻,谁怜枯骨卧黄昏,唯有苍山公道雪,年年被白吊忠魂”。

改国号779年,异牟寻迁都阳苴口芊城(又作“阳苴咩”、“羊苴咩”、“苴咩”,后又称“紫城”、“大理”、别称“鹤拓”,今云南大理旧县城西三塔附近)[3]。794年,异牟寻被唐朝封为南诏王,自此世称南诏国,别称鹤拓。 860年世隆改国号为大礼国(或为礼仪之邦之意[3]),自称皇帝。878年隆舜改国号为大封民(或大封人,“封”古音“帮”,“封民“或“封人“即“白民”或“白人”,乃民族自称,南诏建国百余年,乌蛮已经白蛮化,白族之名或来于此)。

衰弱与灭亡南诏长期与唐朝战争,国力日趋衰弱。郑氏世袭清平官一职垄断大权,清平官郑买嗣篡南诏建大长和。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唐朝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后,国势大增,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状态,属史无前例的盛世。安史之乱发生后,对中国后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藩镇的设立与势力坐大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屡次开疆拓土,先后讨平东、西突厥、高句丽等,使初唐时期建立一个很辽阔的边境。中央朝廷为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便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在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然而,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节度使等职而兼管豁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令原为地方长官之州刺史变为其部属。据《新唐书·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军事与行政的统合使得节度使因而雄据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室隐忧。

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唐初,全国实行府兵制共置634个折冲府,当中261个位于保卫京师长安的关中,故军事战略相对来说是外轻内重,保证唐室有足够的兵力保卫京师及其政权。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设之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开元十四年(726年)时,京师守卫改由彍骑负责。而天宝中期,边镇兵力达50万. 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18.39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13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

玄宗怠政开元末年,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丧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成就杨贵妃的祸水之名,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如曾将一年各地之贡物赐予李林甫。他又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李林甫爲人阴险,有“口蜜腹剑”之称,任内凭著玄宗的信任专权用事达十六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以致言路壅蔽、谄媚当道、忠贞去国、贪饕升天、社鼠残害、民不堪命。杨国忠因杨贵妃得到宠幸而继李林甫出任右相,只知搜刮民财,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腐败,让安禄山有机可乘。

河北胡化唐太宗至唐高宗、武则天时平定东突厥及契丹各族后,将其内徙至河北北部一带,河北北部于是成为胡人杂居之地。当地胡化甚深,受到的汉文化影响很浅,因此与唐室的中原关系疏离。唐室为了便于统治,倚重能通多种胡语及了解外族民风者。李林甫出任宰相时,为巩固权位,杜绝边将入相之路,称胡人忠勇无异心,建议玄宗用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而且又放任他们拥兵自重。因此安禄山身为胡人等得以取得权力,东北城的鞠仁兵是安禄山部队中最骁勇劲捷。[1]而安禄山也因兼三大兵镇独掌十八万三千九百人的兵力而有叛唐的实力及野心


将相不和安禄山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0 15: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藩镇割据

45.jpg

在中国历史上,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控制的局面。其发生是由于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添了许多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唐政府本以为,可以通过藩镇来平定一些叛乱,不料藩镇就是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的总根源。而藩镇割据基本上是安史之乱的延续;唐亡以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也是藩镇割据的延续。藩镇割据的问题对唐代、五代乃至北宋都产生重大影响。


唐代藩镇设立之前,唐政府在边地上设置有守捉、城、镇、军,总体称为道。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贺拔延嗣被任命为凉州(治今甘肃省武威市)都督,为防范吐蕃的入侵,河西藩镇成为唐朝第一个藩镇。唐玄宗时开始置有大量的藩镇。例如开元元年(713年)始置幽州藩镇(驻今北京市)节度使与朔方藩镇(驻今宁夏灵武市)节度使。开元五年(717年)置剑南藩镇(驻今四川省成都市)节度使。开元六年(718年)始设置安西四镇节度经略使。至唐玄宗天宝年间,已增至10个节度使:河西节度使、范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平卢节度使、岭南节度使。伴随着边地藩镇的设立,府兵制逐渐被募兵制所取代,边地置有大量的精兵,共计四十九万士卒和八万匹战马屯驻边地。


五京制


五京制,指多个国家首都管理制度,五京制的渊源说法不一,最早记载于成书于945年的《旧唐书》,即757年所设置的唐朝形式上五京。渤海五京制首见于1044年修的《新唐书》,然而其具体设置年代缺载。五京制对后世首都建置制度上影响深远,前后历经唐(含渤海)、辽、金,自8世纪中叶起至13世纪,长达400多年。

裴度

贞元五年(789年)进士及第,登宏词科,又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对策高第,授河阴县尉。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累官至御史中丞。时宪宗在宰相李吉甫、武元衡的支持下,决心削平不受朝命的藩镇。淮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自李希烈以来,节度使均由军中拥立,专制一方。这一年节度使吴少阳死,子吴元济图谋继立,发兵侵扰邻境,威胁朝廷。宪宗发兵征讨。成德(今河北正定)节度使王承宗、淄青(今山东益都)节度使李师道与吴元济勾结,派遣刺客袭击上朝途中的大臣,刺死主张讨伐的宰相武元衡,砍伤裴度。宪宗即命裴度代元衡为相,主持讨叛军事。

元和十二年(817年),讨叛军打了一次大败仗,宰相李逢吉等以淮西屯兵四年,劳师弊赋,力主罢兵。裴度认为淮西是腹心之疾,必须扫除,且河北藩镇正据此估计朝廷强弱,故不宜中止讨伐,并自请督师。同年八月,裴度以宰相领淮西节度使、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赴前线,出发时,裴度慷慨誓道:“臣若贼灭,则朝天有期;贼在,则归阙无日。”宪宗为之流泪。这时诸道兵都有宦官监军,诸军将事权不专,裴度奏准罢去监军,加强了统一指挥。十月,名将李晟之子李诉雪夜破蔡州,行军深入七十里,生擒吴元济。李诉打下蔡州后,迎接裴度进城,拜谒道旁。李诉诚恳说:“蔡人顽悖,不识上下之尊,数十年矣,愿公因而示之,使知朝廷之尊。”淮西既平,河北震慑,诸藩相继归顺。元和十四年,又平定淄青李师道。史称“元和中兴”。

元和十五年(820年),穆宗即位,由于措置不当,河北再乱,裴度被任为镇州行营招讨使,统兵讨伐。当时穆宗昏聩,宰相只图苟安,裴度军前奏请事宜,常受阻挠,因此不能取胜。最后,裴度被解除兵权,改任位高职闲的东都(洛阳)留守。敬宗、文宗二朝,裴度历任淮南等四道的节度使,其间虽曾短期入相,亦遭到李逢吉等排挤,不能久任。文宗开成四年(839年)卒于东都留守任上。追赠太傅,谥文忠。宣宗大中年间,配享宪宗庙廷。

裴度以功业著称,在文学上也有成就。当时韩愈提倡古文,反对“俗下文字”,裴度就持反对的意见,他认为“文之异,在气格之高下,思致之浅深,不在磔裂章句,隳废声韵”,主张“不诡其词而词自丽,不异其理而理自新”。


陇右

陇右,即陇山之右。古人“东为左,西为右”,所谓陇右,是从地理方位指称陇山以西的地方。今天陇为甘肃的简称,陇右在很多情况下也指甘肃。秦穆公称霸西戎,甘肃天水、甘谷、武山、岷县、陇西、临洮等地在当时纳入秦国版图,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二十七年)在以上地区设陇西郡,后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西晋曾设过陇西国。秦汉时陇西郡治在狄道(今甘肃临洮),今陇西县古称襄武,一度为省会。



两税法

两税法是唐德宗时代宰相杨炎所创之税法。由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一年两次征税,是为两税法。因为武周末年均田制颓萎,唐初的租庸调法早已不适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又为了解决陆路的不便性,因为陆路受地形引响,前往西域会经过许多较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又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陆的方便性。在古代中国即有此项交流,尤其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居民而言,更是显著。

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清水之盟

清水之盟,即清水会盟,唐蕃清水之盟,是唐朝在建中四年(783年),与吐蕃第六次会盟、第三次议定边界。在此次会盟中,唐割让了被吐蕃占领的凤翔以西的广大地区与吐蕃和好。[1]不过吐蕃对合盟并无诚意,最终酿成平凉会盟上唐廷盟官被捕杀,唐盟使浑瑊逃跑的劫盟恶果。[2]

763年安史之乱后,吐蕃军队大举进攻唐朝并占领长安15天。[3]唐代宗匆忙逃往陕州。虽然吐蕃事后退兵,但吐蕃占领了凤翔以西的广大地区。779年,唐代宗病逝后,唐德宗主动派遣使者谋求与吐蕃和好,诏书中改“献”为“进”,“赐”为“寄”,“领取”为“领之”。以表示两国的对等地位。[4]建中四年(783年),陇右节度使张镒与幕府齐映、齐抗、鸿胪卿崔汉衡、计会使于頔、樊泽、入蕃使判官常鲁在清水县,与吐蕃大相尚结赞、大将论悉颊藏、论臧热、论利陀、论力徐会盟,厘定两国边界:“唐地泾州右尽弹筝峡,陇州右极清水,凤州西尽同谷,剑南尽西山、大度水。吐蕃守镇兰、渭、原、会,西临洮,东成州,抵剑南西磨些诸蛮、大度水之西南。尽大河北自新泉军抵大碛,南极贺兰橐它岭,其间为闲田。二国所弃戍地毋增兵,毋创城堡,毋耕边田。”

之后,爆发了泾原兵变,吐蕃表示可以帮助唐朝平叛,唐德宗答应让出安西和北庭,吐蕃后来仅出一偏师二万,叛乱平定后,唐德宗想让驻守西域的李元忠与郭昕回长安,被李泌劝止。786年,吐蕃入侵唐朝,叛盟,之后第七次会盟就是平凉会盟。




六次出幸

六次出幸指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唐僖宗、唐昭宗皇帝因战乱六次出逃京师长安的避难事件。从755年爆发安史之乱至904年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的149年内,有6.7%或长达10年的时间内皇帝不在京师外逃避难(相当于靖康之变至端平入洛之时金朝占据汴京时间总合的9.1%),其中以唐僖宗出行时间最长。六次出幸事件离安史、黄巢之乱爆发时间不远。784年至黄巢之乱的96年(占唐朝总寿命的33%)内京师则相对稳定,无皇帝出逃躲避战乱。



泾原兵变

泾原兵变,是唐代中期的兵变事件。建中四年(783年),泾原藩镇士兵兵变,变军攻陷帝都长安;唐德宗仓皇出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更引发皇帝被变军包围一月余,史称奉天之难,自此事件后朝廷威严扫地,唐朝皇帝又开始重用宦官。


平凉劫盟

平凉劫盟,指贞元三年(787年),吐蕃宰相尚结赞诈盟,伏军劫盟坛唐朝使臣及随从官员的事件。


贞元之盟

贞元之盟是唐朝和回纥在贞元三年(787年)为了联合力量夹攻吐蕃而签订的合作盟约。


河朔三镇

河朔三镇,又称河北三镇,是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等三个节度使的合称[1],是指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镇势力,即范阳(又称幽州或卢龙,今日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及长城附近一带)、成德(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区,今日河北省中部)、魏博(后改称天雄,渤海湾至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南部、山东省北部)。


第二次宦官时代

从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发生安史之乱,太子李亨在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夺权开始,到天复三年(903年)朱全忠发动宫廷政变结束。顺手把全国宦官,屠杀净光,史载:“冤号之声,彻于内外”,第二次宦官时代结束,历时149年。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0 15: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指中国唐朝中期唐顺宗进行的试图打击宦官的政治革新运动。

改革内容唐德宗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驾崩,太子李诵继位,即唐顺宗。顺宗即位后,任用王叔文等人,以韦执谊为宰相,颁布一系列政令,废除宫市,停止地方进奉。

改革派为掌握财权,任命有声望的老臣杜佑为宰相兼度支使及诸道盐铁转运使,实权掌握在副使王叔文手中。改革派又试图夺取宦官掌握的京西诸镇神策军兵权,任命老将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实权掌握在行军司马韩泰手中。

失败不久,唐顺宗中风,经过治疗后哑了,失去执政能力。宦官俱文珍等遂和外藩剑南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联合反对改革派。三月,唐顺宗被迫立李纯为太子,并于八月迫使顺宗让位给太子,史称“永贞内禅”。永贞革新宣告失败,前后共146天。

革新失败后,其主要人物十人均被贬斥,史称二王八司马。


元和中兴

元和中兴是指唐朝唐宪宗在位时因治国有方,国家政治一度回到正轨的时代,视为中兴之局。由于唐宪宗在位是用元和为其在位期间之年号,因而得名。


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指发生于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的一次政变,宦官势力得胜,造成朝廷中许多官员被杀。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唐末时,两派士大夫结党互相争斗排挤的事件。

唐朝末年宦官专权,朝廷的官员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领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这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闹了将近四十年,历史上把这次朋党之争称为“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高官争权的现象,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的感慨,牛李党争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朝走向灭亡。


会昌毁佛

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间(840年-846年),推行一系列“灭佛”政策,以会昌五年(845年)四月颁布的敕令为高峰,而会昌六年唐武宗逝世、唐宣宗即位又重新尊佛,灭佛就此结束。这一事件使佛教在中国受到严重打击,史称“唐武宗灭佛”或“武宗灭佛”。因唐武宗年号“会昌”,故佛教徒又称之为“会昌法难”,将它与之前的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和后来的后周世宗灭佛并称为“三武一宗”。



大中暂治

大中之治是指唐朝的唐宣宗李忱在位时期的治世。

唐宣宗于即帝位后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对内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过分膨胀;打击不法权贵、外戚。在位期间宣宗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十分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

对外,唐宣宗不断击败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克复河湟,拓疆三千里外。告成宗庙,雪耻二百年间。”使得大唐国势复振。因此,史上对唐宣宗评价极高:《册府元龟》:“宣宗自临驭,一之日权豪敛迹;二之日奸臣畏法;三之日阍寺慑气。繇是政刑不滥,贤能效用,百揆四岳,穆若清风,十馀年间颂声载路,而帝道皇猷始终无缺,虽汉之文景不过是也。”《唐鉴》:“百吏奉法,政治不扰,海内安靖几十五年。”《旧唐书》宣宗本纪:“当时以大中之政有贞观之风焉。”《资治通鉴》:“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清儒王夫之在《读通鉴论》论“小说载宣宗之政,琅琅乎其言之,皆治象也,温公亟取之登之于策,若有余美焉。自知治者观之,则皆亡国之符也。”,评价与《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大力称颂,有天壤之别。


归义军

归义军(在曹议金执掌前称为金山国)是中国唐朝末年、五代十国直到宋朝初年,以河西地区敦煌为中心的一个政权。

归义军由张议潮反抗吐蕃起兵后所建,一度统治了河西地区十一个州,后来收缩后则主要割据瓜州(今甘肃安西东南)、沙州两州,历经张氏、曹氏两个氏族统治时期。840年,回鹘汗国灭亡,有大批回鹘流落河西走廊[1]。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收复瓜沙二州,三年收复甘肃二州,四年收复伊州,咸通二年(861年)收复凉州,“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归”。节度押衙是归义军政权的中坚支柱和核心力量。节度使通过押衙,将各个阶层的官员都纳入归义军府的系统中,扩大了归义军政权的统治基础。咸通十一年(870年)九月,回鹘入侵[2],于西桐海(今敦煌西南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的苏干湖)为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所败,咸通十六年(875年)正月,又为张淮深所败。唐末,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建立西汉金山国,自称“金山白衣天子”。咸平五年(1002),归义军再度与甘州回鹘发生战争,归义军内部发生兵变,曹延禄与其弟曹延瑞其族子曹宗寿胁迫自杀。曹宗寿掌握了归义军政权。宋朝以羁縻对待,依然以曹宗寿为归义军节度使。归义军也和辽朝开始通使。景德三年(1006年),黑汗王朝灭于阗王国,寺院僧人闻讯,十分恐惧,将文物藏在隐蔽的洞窟中,这就是日后的敦煌遗书。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曹宗寿卒,其子曹贤顺即位。天禧四年(1020)和天圣元年(1023),曹贤顺曾两次向宋廷进贡物品。景祐二年(1035年),归义军政权为李元昊所灭,第八任曹氏归义军节度使曹贤顺以千骑投降西夏。


唐朝与南诏的战争


唐朝与南诏的战争,是8世纪、9世纪唐朝和南诏进行的三次战争。

第一次战争,是唐玄宗天宝末年,南诏脱离唐朝、投靠吐蕃,并在安史之乱期间夺得了云贵高原大部。779年,唐朝击败吐蕃、南诏联军,蕃、诏之间裂痕加大。唐德宗时,剑南节度使韦皋招降南诏,与之结盟,共同打击吐蕃。

第二次战争,829年,南诏弄栋节度王嵯巅侵犯西川,攻下成都外城。郭钊、李德裕到成都代替杜元颖,与南诏立约互不侵扰。

第三次战争,南诏皇帝世隆在唐懿宗时,先后攻陷邕州、交趾,占据数年,被唐将高骈击败。之后,唐诏皆衰,两国重归于好。唐僖宗时,有安化公主与南诏皇帝隆舜和亲之事。902年,南诏被大长和取代。907年,唐朝灭亡,中原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末民变


唐朝与南诏的战争,是8世纪、9世纪唐朝和南诏进行的三次战争。

第一次战争,是唐玄宗天宝末年,南诏脱离唐朝、投靠吐蕃,并在安史之乱期间夺得了云贵高原大部。779年,唐朝击败吐蕃、南诏联军,蕃、诏之间裂痕加大。唐德宗时,剑南节度使韦皋招降南诏,与之结盟,共同打击吐蕃。

第二次战争,829年,南诏弄栋节度王嵯巅侵犯西川,攻下成都外城。郭钊、李德裕到成都代替杜元颖,与南诏立约互不侵扰。

第三次战争,南诏皇帝世隆在唐懿宗时,先后攻陷邕州、交趾,占据数年,被唐将高骈击败。之后,唐诏皆衰,两国重归于好。唐僖宗时,有安化公主与南诏皇帝隆舜和亲之事。902年,南诏被大长和取代。907年,唐朝灭亡,中原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末民变从公元859年的裘甫发动浙东叛乱开始,到公元884年黄巢之乱的失败结束,历时25年,农民军席卷了现在的山东、河南、安徽、两江、福建、两广、两湖、陕西等12行省,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庞勋之变

庞勋之变,又称桂林戍卒起义,唐懿宗咸通初年,在徐泗二州的淮水流域(今江苏徐州、安徽泗县地区)招募了一批戌卒,开赴邕州,800人前往桂州(广西桂林)讨伐南诏,约定3年期满后即调回。

三年之后,戌卒日夜求归,徐泗观察使崔彦曾却一再食言,至咸通九年(868年)七月这批戌卒在桂林防守6年,见还乡无望,于是在桂州哗变北还,劫夺粮库,拥粮料判官庞勋为主,回窜徐泗。从桂林到湖南、湖北、安徽到江淮,一直流窜到徐州,攻陷了彭城,途中俘掠崔彦曾,广大农民纷起响应,一时声势大震,江淮大乱,史称庞勋之变。唐懿宗急遣沙陀骑兵驰援,此时庞军内部开始分化,孟敬文有异心,庞勋杀之于徐州。

咸通十年(869年)九月,庞勋率二万袭破宋州南城,渡汴水,南攻亳州。沙陀人朱邪赤心率数千骑作前锋,追击庞勋于亳州。庞勋大败,在安徽宿州战死,生脱者才千人。之后唐官军大力捕杀桂州戍卒的宗族,株连数千人。


黄巢之乱


黄巢之乱,是唐僖宗时由私盐商人黄巢为首的民变,近年亦有学者称黄巢民变,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祸延大唐半壁江山,时间长达十年,因此造成的死亡总计达830万人,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白马之祸

白马之祸,又称白马驿之祸,是唐朝末期朱温杀害清流朝官的一次事件。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0 收起 理由
重拾信念者 + 2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30 17: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才是王道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30 17: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5_106:}{:5_106:} 不错的故事大纲

点评

O(∩_∩)O謝謝 我佈置了半天  发表于 2012-12-30 17:28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30 17: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5_131:}{:5_131:}期待LZ完善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30 17: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希望快点出来。。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30 17: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看看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31 17: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顶。。。。。。。。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 08: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看看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9 12:50: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只下次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2 21: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故事内容大纲☆☆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2 21: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啊{:5_117:}{:5_117:}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2 21: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5_141:}{:5_141:}{:5_141:}{:5_141:}{:5_141:}{:5_141:}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2 22: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一下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2 22: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_5765732192929384821_4:}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2 22: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下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手机专用客户端|中华MOD官网

GMT+8, 2024-11-22 00: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