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MOD网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91|回复: 2

不废江河万古流——从赵云箕谷之役看浮夸“翻案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25 00: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先请允许笔者提出一个问题,真正的历史研究到底研究什么?这个问题也许有很多人有不同答案,在下不敢妄断,故引用时殷弘先生的观点历史研究有下列三类基本目的,或者说基本功能:一是“经世致用”,二是“智识兴趣”,三是“人类自我认识”。

然而随着网络和媒体等非纸质载体的泛滥,言论公开发表门槛下跌几近于零,出现了一股乱论是非,批古反案的风潮。然而究其根本,却鲜有成立。如前日风生水涌的“岳飞非民族英雄论”,作者以偷换概念和强夺寡义的方式表述“岳飞不能定义为民族英雄,应该取消该称号”,最后自然引得大部分人声讨。然而有些人却并不引以为辱,反而用尽狡辩、曲解之能事胡搅蛮缠,这种心态不禁让笔者疑惑。故稍作考察,发现凡述种种不外乎有这么几类人:发泄反叛、哗众取宠赚取大量实惠、与扁人褒以提升自己威望或名声。仅有少数才能真正本着谨慎公允的态度去辨析个中是非曲折。

在下近日刚巧看到关于历史早有定论的蜀汉将军赵云的箕谷之役的“翻案”,联系到近几年来某些现象,总结一二发表如下。

既然是讨论历史问题,那自然需要一个标准。笔者不敢枉下断言,只得总结一些权威专家言论。在讨论岳飞是否民族英雄问题时,中国史学界泰斗、清史研究专家戴逸说:“岳飞、文天祥是民族英雄,是不容置疑的。中国历史上就是多民族国家,民族间过去有战争、纷争,但都有是非问题与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站在正义一边,反抗民族压迫、侵略者,当然是民族英雄,应当名垂青史。”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北师大教授龚书铎教授说:有关岳飞、文天祥是不是民族英雄,建国以来就有个别学者持有异议,这是学术意见、讨论,这是很正常的,但漠视史学界共识则是不正常的。史学界对“岳飞、 文天祥是民族英雄”这一表述,虽然不是百分之百所有人都赞同,但意见基本一致。

龚书铎说,“建国后的确有少数学者认为将岳飞冠以“民族英雄”提出疑问,但“文革”后基本再没有听到这样的争论。‘岳飞是民族英雄’这样的共识应明确在教材中表述, 而不是去争论。  

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王曾瑜表示,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将岳飞冠以“抗金名将”,回避“民族英雄”,并不妥当,这一定位降低了岳飞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今天各民族纷争已成往事,回顾往事,就应当倍加珍惜各民族的平等团结。站在今天的高度回顾历史,我赞成著名史学家邓光铭先生的意见,岳飞应当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人物。譬如战国时代的屈原,他爱的是楚国,而不是秦国,但时至今日,我们还是把他作为中华民族的爱国诗人,加以纪念。岳飞当时虽然代表宋朝,反抗金朝,但作为中华民族的英雄,也是同样的道理。

总结,大致可以得出我们进人评判历史人物所要遵循的几个基本要素:

1必须在当时历史条件与环境评判历史人物与事件。也就是说,我们不可以以现在已有的历史、文化、环境高度去评判古人。比如我们不看到庄周发展了道家思想,使得其体系远大于老子就认为庄周高明于老子。

    2不可苛求古人。凡事情发展都有自己的客观规律,无数错综复杂的因素皆会影响到当时人们行为,我们不能说陈庆之以7000骑士击退敌军数十万大军而简单的认为他是古今第一名将。

3尊重权威。有些人一看到“权威”“专家”便反感,认为都是些无用虚假之谈,殊不知是自己思维偏执,自己甚至毫无研究便否定权威论述。我们提倡抱着怀疑的态度学习、审视他人观点,而不能以一种绝不承认的态度去反逆,何况是研究全面深入的“权威”与“专家”呢?

综上所述,既然历史评判标准已经有了,让我们言归正传切入这次要讨论的议题:蜀汉将军赵云箕谷之战败因为何。

我们先看被后人誉为正史的《三国志》,原文如下:

五年,随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0-6-25 00: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史学家,陈寿给出此次赵云军战败的原因很明确:兵弱敌强。再看《云别传》中记载:
亮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云有军资馀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红学大师周思源教授在《正说三国人物·赵云》中讲解此段时说:

诸葛亮就故意放风,我的主力要出斜谷道。他派了两员大将,就是赵云为首,邓芝作为他的副将,实际上是带领了少数的兵力,假装这是主力,以此来吸引曹魏的主力迎战。而诸葛亮自己带了蜀汉的主力,他准备绕道迂回到背后包抄曹魏的主力,他是这样一个战术。结果呢,由于赵云和邓芝的部队人数太少,而曹魏的兵力太强大,因此寡不敌众,赵云没有完成任务。因为这470里,要打通这条道很不容易,结果他没有能够出斜谷。他的部队被打散了。打散了以后,他很快就把部队集中起来,固守箕谷,把它固守住了。结果整个战役失败是由于街亭失守,导致了这个战役失败。赵云之所以受处分,是情有可原。因为兵力悬殊,他没有完成出斜谷的任务。所以他受处分令人同情,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诸葛亮军纪严明,令人敬佩。胜败乃兵家常事,所以这件事情,赵云有记载的败绩,就是这么一件。并不影响对赵云这个人的整体评价。从各方面讲,赵云依然不失为一个完人形象。  

本来表现如此优异的赵云箕谷之役在史学界早已有定论,然而网上有人提出异议,战败是由于赵云疏忽大意。依据为《三国志·诸葛亮传》中:

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於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这些人由此认为赵云之败因为“不戒之失”,故孔明言咎皆臣授任无方,也就是说孔明言因用人不当(包括赵云)所以才有赵云贬官之责。乍一看来,貌似如是,然深究其里则大不然。首先,这些人没能深入了解文字诸多分义,汉字博大精深,有许多含义。观戒文义只有两解可通:1防备、2同“诫”,即警告,劝人警惕。授亦两解:1交付、2传给。前后两解合作一义便是:交付(赵云职权)而没防备导致有失和没有传给(赵云)警告导致失利。仅管此处两者似乎都可,然而通观前文后缀,便可豁然开朗。

     前文有言:臣以若才……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
     后语复曰: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

     这里我们需要了解,古人行文洗练,尤其像诸葛亮这般鞠躬尽瘁的贤相在上疏奏章的时候绝不可能出现“空句”,也就是毫无意义的语句。那么训章明法、明不知人很明显,是有街亭之失,那么临事而惧与恤事多暗呢?

     先说临事而惧,这里显然不能以现代含义直译为临事畏惧,而是诸葛亮引用《论语·述尔》之“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中的“临事而惧”,故这里应当翻译为:临事不能警惕。再说后文恤事多暗,没有歧义,译为:虑事不周。

     配合原文,若为任命不当则前后只有其一,若作传达警惕则前后完全契合。 如此一来,前者二解孰是孰非就很明了了,翻译过来就是:……不能肃明章法训令,临事不能警惕……至有街亭违反将令和箕谷没能及时告诫的失误……我既不能明晓用人,又虑事不周……据此已断,某些人所谓的赵云之败,咎由“不戒”自然已破。

     然而还有人不服,引用《汉晋春秋》中“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於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自今已后,诸有忠虑於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蹻足而待矣”说赵云、邓芝军多于魏军,这点则更是荒谬之谈了。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0-6-25 00: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已言:“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这里有人把弱译为素质低下,说明赵云领兵无方,殊不知又犯了上面的错误——以现代汉语语义翻译古文。稍有文字基础都可以看出此处强弱不可以简单而论,而应是“敌强我弱”,弱取“不足,差于”之意。那为何“兵弱敌强”与“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这样完全相左记录为出现呢?这里要说,《三国志》可信度自在《汉晋春秋》之上,冲突之处须以《三国志》为准。

     有人提出假设,依据《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说曹真有参加陇西平叛,故那时应当已经不在赵云军方位。然而此论纯属猜测,毫无依据,且后句“条谓其众曰:‘大将军自来,吾原早降耳。’遂自缚出。三郡皆平。”

      联系《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已知当时诸葛军已退,曹真则是其后平陇西而只收降叛民。故以上假设并不成立。

     后文“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更是毫无箕谷一言,辅以曹魏方全无此此战役记载,可见当时人亦不以为箕谷之役罪在赵云,故有诸葛亮之赏。这里唯一可以解释通的就是诸葛亮虚言,责任在己而非其他原因,“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与“自今已后,诸有忠虑於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蹻足而待矣”正可佐证。

    周思源教授对于这里的解说是这样的:“赵云治军严格,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而且处处为国家、军队、百姓着想,不徇私利。前面我们不是讲到赵云打了败仗吗?没有出斜谷,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当时不是街亭也失守了吗?整个战役失败以后,总结,回到成都以后,诸葛亮发现一个现象。他就问,他说街亭失守,军队是乱得一塌糊涂,将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将,军用物资也损失了无数。他说为什么箕谷这一仗虽然没有出斜谷,但是守住了箕谷。这一仗军队和物资基本上没有损失,这是怎么回事呢?结果副将邓芝说,他说,那一仗失败的时候,赵云是亲自断后,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赵云身为大将何其可敬。就是因为赵云亲自断后,所以被打散的军队很快重新集结起来。军队基本上没有受损失,军用物资基本上也没有受损失。诸葛亮一听,非常感动,就下令要奖励赵云。当然降职这个处分是有了,但是军用物资不是没有损失吗?好,论功行赏!分一些给大家,结果赵云又提出反对。按说这个时候赏赐军用物资无非就是衣服食品这些东西。赵云讲,仗没打好失利了,不应该奖赏。何况国家现在还很艰难。因此,这些军用物资应该统统上缴国库。等到十月,就是冬天,因为每年冬天政府都要赏赐。因为冬天衣服、粮食这些留到十月的时候再赏。所以这些地方都看得出来,赵云不谋私利,一心为公。所以赵云的这种做法受到很多人的赞扬。《三国演义》里面把这个细节放大了,它加了诸葛亮的一句话,诸葛亮说,“先帝在日”,因为那个时候,刘备已经死了五年了。“先帝在日,常称子龙之德,今果如此”。现在一看果然如此。确实,赵云身上最可贵的,还不是他的武艺超群,而是他的高尚品德。”

黎东方先生在《细说三国》中言陈寿分析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有克”的原因其二就是“众寡不侔,攻守异体”。黎先生说:传言,司马懿有兵三十万,而诸葛亮仅有十万。究竟是各有多少,难考;魏方在陕西、甘肃的兵,多于诸葛亮在汉中的兵,却是很显然的。

综上,联系前面正确的评判人物事件的历史标准可以明白,网上流传的所谓箕谷之战疑点是为肤浅、表面的,而更可推知这些所谓“为历史正名”的翻案风本身才是学艺不精,浮夸成风的现象。

一千三百多年前,杜甫写下《戏为六绝句》,第二首是这样写的: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说的是当时有些轻薄人士对唐初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与骆宾王的诗文讥笑不断,杜甫针对这种浮夸不实的风气和轻薄人士毫不客气,一针见血的说明对该肤浅论调的不屑,无论“尔曹”如何诡辩纵横,强词夺理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四杰以及如四杰一样受到肤浅的污蔑、贬低的俊才们终将像大江怒河,万古长流。而历史也以最有力最准确的方式证实了杜甫的话。

一千多年过去,月落日出,凡虻轮回,间或蹦出“代出才人”各领“百年风骚”,轻薄为文的“尔曹”们早已身名俱灭,唯有那些真正伟岸的身影融入这大江,这黄河,这中华民族千古流淌的血脉,犹如金子般熠熠生辉。

文至缄尾,记起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中曾写到:是真名士自风流。笔者不才,改用大师的话收笔:是真名将千古流。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手机专用客户端|中华MOD官网

GMT+8, 2024-11-25 05: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