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保密
UID171
库银 枚
好友
积分67
阅读权限30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注册时间2009-9-14
|
楼主 |
发表于 2010-6-24 22: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曹爽政治核心集团的形成
司马懿声名的提高,给曹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与军、政要员素无交结,要与之对抗,必须组织自己的政治集团。然以爽之身份和名望,元老重臣当然不会依附他,可用者只有曹氏宗
室及与之有关连的士人后进。所谓有“关连”,即指曹氏之姻亲或同邑宿旧。经过几年的组织,大致在正始五年之前形成了一个以曹爽为核心的政治集团。《三国志·曹爽传》:“爽
弟羲为中领军、训武卫将军、彦散骑常侍侍讲,其余诸弟,皆以侯列侍从,出入禁闼,贵宠莫盛焉。南阳何晏、邓飏、李胜、沛国丁谧、东平毕轨咸有声名,进趣于时,明帝以其浮华,皆
抑黜之;及爽秉政,乃复进叙,任为腹心。”诸人可分两类:一是爽
之兄弟,一是“浮华”之士,名单之外的还有夏侯玄、桓范等。对“浮华”一词,人们多望文生义,成为鄙视何晏诸人的重要理由,其实这是一个误解。魏晋之际的“浮华”是有特定的
政治和思想含义的。周一良先生指出:“所谓浮华,非指生活上之浮华奢靡,而是从政治上着眼,以才能互相标榜,结为朋党”,他们因袭后汉以来朋党题目之习,重才能而轻操行,“曹
爽一党多是此辈”。〔5〕在思想上,他们援道入儒,是玄学思潮的先驱。〔6〕可以说魏明帝时期出现的“浮华之士”是一个有着明确政治追求和共同思想旨趣的士人群体,其骨干成
员后来多党附曹爽。魏、晋正史对他们多加污蔑,完全是出于当时政治的需要,对此历代史家多有辨析,早已斥之为虚枉不实,此处无须赘述。
曹爽为了与司马懿对抗,“多树亲党”,但其核心成员即是上述几位。何晏,南阳人,东汉末大将军何进之孙,出身寒门无疑,后为曹操收为养子,思想感情与政治态度多受曹操影响;夏
侯玄为谯国沛人,与曹氏有血亲,操父嵩便出自夏侯氏,且曹氏与夏侯氏又通婚,玄为曹爽之姑子。又据《三国志·曹爽传》注引《魏略》,丁谧为谯国沛人,与曹氏同乡,父子二代得曹
氏重用,毕轨则娶曹氏公主为媳,桓范也为谯国沛人,爽以其“乡里老宿,于九卿中特敬之”,邓飏、李胜则为明帝时“浮华案”的主角,声名仅次于何晏、夏侯玄。当然,诸人显达,不
在一时,但大体在正始元年至五年间都已进入曹爽集团。〔7〕概而言之,曹爽政治集团有如下特点:
一是年龄大多在40岁左右,是曹魏的后进之士,明帝时以“浮华交会”的方式形成了一股势力;
二是多出身于非儒家的寒门,在世族势力上升的状态下,他们自然党附曹氏,其中何晏、夏侯玄、毕轨等还是曹氏的姻亲;
三是深受汉魏文化新潮的影响,重文辞、善论辩,崇尚通脱而轻视礼法,是正始玄学的主要代表;
四是皆为文士,早年多无功业,但他们具有政治理想,急于事功,有强烈的表现欲;
五是就地域论,其中以谯、沛之人为主,除曹爽兄弟外,夏侯玄、丁谧、桓范等皆是谯、沛人。根据有关记载,曹爽很注意培植乡里势力,如文钦,“爽之邑人”,性“刚暴无礼”、“不
奉官法”,“曹爽以钦乡里,厚自待养,不治钦事……贵宠逾前”,〔8〕可见地缘因素是曹爽集团的一条重要纽带。随着曹爽政治集团的逐渐形成,他们必然要与占据朝廷内外要职的
世族元老发生冲突。《三国志·曹爽传》:“晏等进用,咸共推戴,说爽以权重不宜委之于人。及以晏、 、谧为尚书,晏典选举,轨司隶校尉,胜河南尹,诸事希复由宣王。”这说明在
正始五年前后曹爽已有“权重不宜委之于人”的打算,他由正始初年的“引身卑下”、“不敢专行”,转而“诸事希复由宣王”,这是因为他有了自己的集团。曹爽以其亲信取代世族
元老,掌管内外。吏部尚书负责选举,为朝廷要职,正始初年任此职者为卢毓,毓乃汉末涿郡大儒卢植子,“曹爽秉权,将树其党,徙毓仆射,以侍中何晏代毓。顷之,出毓为廷尉,司隶毕
轨又枉奏免官。众论多讼之,乃以毓为光禄
勋。”〔9〕这样,曹爽将用人大权夺回到自己手中。史称“晏为尚书,主选举,其宿与有旧者,多被拔擢”〔10〕,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对此,世族朝臣是极为不满的,由卢毓免职,“
众论多讼之”一语可见。当时被迁转、免职的世族人物不少。据《三国志》诸人本传记载,如少府王观,太常高柔,领军将军蒋济,散骑常侍钟毓,司马芝子廷尉岐,大将军长史、散骑
常侍孙礼、傅嘏等,都先后被排挤出权力中心。难怪司马懿后来罗列曹爽罪状时说“历世旧人皆复斥出,欲置新人,以树私计”〔11〕。
三、曹爽伐蜀与司马懿的破坏
曹爽集团形成后,虽欲在政治上排斥司马懿,但社会声望不高,特别在军事领域远不能与
司马懿相比。因此,他们觉得要真正巩固其政治地位,顺利推行其政策,必须在军事上取得超过司马懿的巨大功业,赢得全社会的支持。何以取得盖世之功呢?从当时情况看,蜀汉自诸
葛亮死后国势渐衰,似有机可乘,《三国志·曹爽传》载:“等欲令爽立威名于天下,劝使伐蜀。宣王止之不能禁。”又称“骆谷之役,议从胜出,由是宣王不悦于胜”〔12〕。据此可
知,曹爽集团中首倡伐蜀之议的是李胜与邓,其目的是“欲令爽立威名于天下”,进而与司马懿争权。正始五年(244)初,曹爽以夏侯玄为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玄辟李胜为长史
,准备伐蜀。三月,曹爽亲至长安,“大发卒六七万”〔13〕,挺兵汉中。蜀汉大将王平领兵3万拒守,占据了有利地形,蜀汉丞相费又领大军增援,并设计从后切断曹爽的退路。面对这
种不利形势,曹爽进退两难,僚佐异议。据《三国志·曹爽传》,“入谷行数百里,贼因山为固,兵不得进”,爽参军杨伟指陈形势,以为“宜急还,不
然将败”,邓与伟争,伟曰:“‘ 、胜将败国家事,可斩也。’爽不悦,引军还。”然退兵途中,蜀兵堵截,“爽争险苦战,仅乃得过;所发牛马运转者,死失略尽,羌胡怨叹,而关右虚耗”
。〔14〕这样,曹爽伐蜀以失败告终,欲借对外战争“以立威名于天下”的企图落空了。关于曹爽失败的原因,从外部看,当时蜀汉衰而未乱,尚有
抵抗力;从曹爽集团自身看,爽及夏侯玄、邓飏、李胜等皆不擅长军事,进退失据;加之事起仓促,粮食等军需供应都没有通盘考虑,造成了很大的混乱,史称“是时,关中及氐、羌转输
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15〕。清代学者何焯早已指出,李胜诸人“未练干事,无端轻举”,曹爽“轻举丧功,结怨于民,无怀之者,遂以败”。〔16〕不过,这恐怕还是
表面原因,其深层原因在于司马懿及其党羽的干扰和破坏,使得曹爽难以有效地指挥军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