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MOD网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30|回复: 2

【三国】汉代及三国铠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7 20: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类:大型甲片。长方形,类似中国的书简。所以这种甲片又称“甲札”。又可以分为大小两型。大型以二十家子中出土的T401Ⅱ:6为代表。其高23.4厘米,宽4.4厘米。小型为二十家子常见的甲片,一般高11厘米,宽3.4厘米。长安武库中的甲片大体上也是这一类型,但宽度为2厘米。

  第二类:中型甲片,基本上呈圆角长方形,也可以分为两型。一型,长方形,四角抹圆。长安武库出土的中型甲片属于这一类型。高5厘米,宽2-3厘米。刘胜墓和汝阴侯墓出土铁甲片大部分也属于这一类型。二型,长方形,下缘平直。上缘两角抹圆呈弧线状,两侧边至下部时微向内收,使两下角呈稍大于90度的钝角。这种甲片的外貌类似于舌头。二十家子铁铠肩部和垂缘所用甲片属于这一类。高4.6-5厘米,宽2.7-3.4厘米,重10克。洛阳西郊3023号墓、居延、崇安汉城出土甲片也属于此型。

  第三类,小型甲片。也可以分为两型。一型,近似第二类二型,但是两侧边内收更为显著,如二十家子标本T703③:97、T34②:1等。高2.8厘米、宽2厘米。与之配合的也有一种近似长方形的甲片,大小类似。满城刘胜墓甲身甲片、长安武库的小甲片,也属于此型。二型,甲片较一型修长,近似柳叶状,如洛阳西郊3023号墓所出甲片大多数属于这一型。高2.5厘米,宽1厘米。

  大体上就是这些。此外就是因特殊部位(如编领部)的需要而制成的甲片。所有的甲片边缘都有若干为了编缀而钻出的孔。

  甲片通常是用麻绳编缀的。也有用皮绦的。拿二十家子铁铠来说,所用麻绳有三种,一种是细麻绳,大量使用;一种是搓得较精细的三股麻绳,用在编缀甲片的活动部位,以坚实耐磨;一种是没有加工搓拧过的麻皮,单股或合股使用,数量少且不用于重要部位。出土标本多为麻绳编缀。编缀的方法,大致是先横编后纵联,横编时从中心一片向左、右编缀,纵联时怎由上向下,所以铠甲片一般是上排压下排,前片压后片。根据部位不同有两种编法,一般是纵横都固定编住;但在活动部位如肩部、腰胯部等处,则是左右横向固定,上下纵向活动编缀,即使编组的绳索有可供上下活动的长度。这种活动编缀的甲片,编时需要上排压下排。总的说来此时中国铁甲的编缀方法比春秋战国时代有了改进,基本上是简单而有规律的。战损时便于维修。出土标本中只有洛阳3023号墓的铠甲用单绳来回穿联,相当复杂。算得上是一个另类。

  铠甲的形制

  汉代铠甲的术语如下:保护颈部的称为“盘领”或“锻铔”、保护臂部的称为“钎”、头盔称为“兜鍪”、鍪是当时的一种炊具。不过我们只需要知道它像头盔就行了。出土西汉盔甲的形制都相当于身甲部分,所以对它们的分析也只限于身甲部分。这些铠甲可以分为两类六型:

  第一大类:札甲,主要使用一类一、二型甲片,部分使用了二类甲片。

  一型:仅护住胸、背的札甲,胸甲和背甲在肩部用带系联,长仅及腰。外形类似于明清妇女的肚兜。标本见杨家湾陶俑所着盔甲,其中骑兵俑均属于这一类。

  二型:除胸甲和背甲以外,加有披膊,甲片较一型小。多半属于一类二型甲片。标本见杨家湾陶步兵俑。身甲最下一层甲片位于腰下,采活动编缀。

  三型:见于二十家子出土标本,除胸甲、背甲外,有盘领,胸中开襟,用铁扣扣合。披膊腋下不封口。身甲下缘也垂于腰部以下。

  铁札甲的制作方法基本上脱胎于中国传统的皮甲,所以这种铁甲的外形类似于皮甲。加上涂有防锈漆,在陶俑上表现时简直难以跟皮甲区分开来。特别是这时的中国皮甲也开始模仿铁甲涂黑漆,除非是出土实物,否则识别起来就更困难了。这种盔甲的防护力显然是不足的,不过还好,西亚的鱼鳞铁甲,这时候终于传到了中国,于是出现了中国版的鱼鳞铁甲。除了唐朝短暂的表现出向板甲进步的倾向,以及从西方引入有异域风味的盔甲以外,直到明朝,中国铁甲几乎都是鱼鳞甲。

  西汉的鱼鳞甲也有三型,主要使用二类和三类甲片,一般不用一类甲片。它们共同的外形特征是甲片细密呈鱼鳞状,因而得名。

  一型:见于二十家子出土的残铠,用二类一型甲片编缀。

  二型:用三类一型小甲片编缀,,满城一号墓出土标本属此型。又见于杨家湾陶俑。其中一件体型较大的标本,所披铠甲腰带以上为鱼鳞甲,腰带以下却是札甲。

  三型:用三类二型甲片编成,见洛阳3023号墓出土标本。

  从西汉铁甲的发展,可以清晰的看出鱼鳞甲取代札甲的历史过程。西汉初期的铁甲,主要是使用大型甲片的札甲,使用中小型甲片的鱼鳞甲极少,以杨家湾陶俑为代表。唯一一个身着鱼鳞甲的陶俑,比其它陶俑都高大,着华丽长靴。应该是个军官,所以防护比穿麻鞋的士兵好。到了武帝时期,情况有了变化,二十家子甲片中,只见到一片一类一型的大甲片。303片甲片中,一类甲片52片,占17.1%;第三类甲片11片,约占3.6%;其余都属于第二类甲片。札甲的形制主要已是一类三型,表现出从札甲向鱼鳞甲过渡的趋势。到了西汉以后,札甲就完全消失了。波斯技术排挤了中国传统。

  对于西汉铁甲片的金相鉴定结果如下:其表面为铁素体的退火组织,中心部分的碳稍高(0.1-0.12%),含有层状Fe0-2Fe0·Si02共晶夹杂物。表明所用材料是块炼铁,锻成甲片之后,经过退火,进行表面脱碳,提高延性。从河北满城和内蒙古二十家子出土的甲片,组织类似,可见当时盔甲制作技术已经可以适应大规模生产了。刘彻盐铁官营的决策,对于铁兵器,包括铁盔甲的普及,发挥了很大作用。从武帝前铜兵器占统治地位到武帝后铁兵器占统治地位,这种改变简直可以用“突变”来形容。

  西汉军队披铠甲的比例,大概是骑兵8%左右,步兵43%左右(根据杨家湾陶俑)。武帝后可能有所增加,不过铠甲不一定都是铁甲,事实上,皮甲作为辅助类型的盔甲,一直保留到明朝。

  三國士兵裝備

  一.防護裝具

  防護裝具主要是讓穿戴使用的士兵能夠避免受到直接的殺傷,主要的防護裝具有﹕

  甲、冑、盾。

  在春秋時代,一名戰士所穿戴的防護裝具合稱「甲冑」,甲就是護身甲、通常是用來指稱「皮甲」,冑就是頭盔。進入戰國時代,鐵製裝具開始用來裝備士兵,因此護身的金屬裝具被稱為「鎧」,所以,直到隋唐之前,士兵的護身裝具依材質不同有甲(皮革)和鎧(金屬)兩種,直到隋唐之後才打破這種劃分,以「鎧甲」稱之。冑在戰國時期出現以鐵鑄成的鐵冑,因為形似鍋子,所以冑又被稱為「兜鏊([ㄠ /] 、音[熬],就是鍋子的意思)」。

  三國時代士兵的配備,防護裝具是做為頭盔的「兜鏊」,兜鏊主要由一個半圓型的鐵製砵狀物護住士兵頭部,在兜鏊的後部有用鐵片編成的「頓項」以保護後腦、臉頰與頸部。

  而用來保護士兵身體的護身鎧甲,在三國後期是流行被稱為「筩袖鎧」的鎧甲,外形就像是一襲現代的短袖套衫,主要是由一片片的鐵片編成。因為鎧甲帶袖,所以可以

  連帶保護士兵的上臂與腋下。在漢代劉勝墓中有出土一套類似的鎧甲,不過漢代的鎧甲胸前可開襟,穿戴方式很像在穿襯衫,而三國的筩袖鎧胸前不開襟,以增加防護力,所以穿得時候要像現代穿ㄒ恤一樣從頭套入。

  除了筩袖鎧外,三國初期已經開始出現其他型制的鎧甲,以曹植的《先帝賜臣鎧表》為例,文中就提到了黑光鎧、明光鎧、兩當鎧、環鎖鎧、馬鎧等五種,由於上述五種鎧甲流行於南北朝甚至部份還一直流行至唐朝,所以學者推測,三國時代可能已出現了新的鎧甲,只是製作費時又花錢,只有王公貴族才穿戴得起,直到南北朝時才逐漸普遍流行於軍隊中,例如,有可能三國末期的騎兵已經小規模穿戴便於在戰馬上廝殺的兩當鎧。

  盾是士兵用來防止刀矛矢石傷害的手持防護裝具,最初叫做「干」,後來叫做「牌」,使用材質通常是木、藤、竹、皮革等,秦漢之際開始出現鐵製的盾,但是並未普遍使用。

  三國時代的士兵所使用的盾,一改兩漢士兵常用的上短下長梯形盾,其外形通常為長六角形、盾面中脊微凸,飾有獸面紋,可以用木柱支撐立於地上。三國時代的盾並沒有實物出土,現存的實例是來自敦煌莫高窟的西魏壁畫中。

  還有另一種小型的盾稱為「鉤鑲」,這是一具附有長鐵鉤的小型鐵盾,主要是用來對付使用長戟的敵人。使用時,士兵一手拿鉤鑲一手拿環首刀,當敵人的長戟刺 (或劈)過來時,就以鉤鑲上的長鐵鉤勾住敵人的戟頭,再衝過去給敵人一刀。如果有必要,也可以直接使用鉤鑲上的長鐵鉤來殺傷敵人。鉤鑲出現於東漢,不過三國時還是有士兵在使用。(註1)

  二.近戰護身兵器

  三國時代士兵的近戰護身兵器沿襲兩漢,每人配發一把環首刀,由於在刀柄尾端有一圓環,故名環首刀。環首刀全長大約從0.7m到1.1m不等。環首刀刀身筆直,單面開鋒,刀背厚實,適合用來砍劈。

  在交錯廝殺的戰場上,這種專門用於砍劈的單刃厚背短兵器具有構造上的優勢,比較不會像雙刃長劍一樣容易折斷,而且對於士兵來說,如此的兵器可單手持握,使用起來也可以較快上手。

  三.主要格鬥兵器

  三國時代士兵的主要格鬥兵器也是沿襲兩漢,以長柄兵器中的矛與戟為主,通常長度都在2m到3m間。

  戟融合了矛與戈兩種兵器的特色,可以擊刺、勾拉、劈啄。自漢代以來,戟就是部隊士兵使用的主要長柄兵器,廣汎地為步兵與騎兵使用。經過長時間的使用,也出現了較短的「手戟」,可以單手持握,故士兵可以一手持手戟、一手持盾牌或者雙手都持手戟作戰,像是《三國志》中的《典韋傳》就記載了典韋愛用雙戟與長刀。

  在三國,士兵們仍然大量地使用長戟,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冶金技術的改進,筩袖鎧的防護力大為提高,兼具矛與戈功能的戟,在三國末期已經無法有效地以戈頭殺傷敵人,故戟的重要性下降,最後在晉朝時將其地位讓給了長矛。

  矛自古就是中國軍隊大量使用的兵器之一,主要是用於擊刺和挑扎,為了因應防護力提高的甲冑,三國後期的矛沿續自兩漢以來的改良,主要是將矛頭刃部加長,以增加破甲能力。在四川曾出土東漢時期的鋼鐵矛頭,連鋒刃帶套柄全長約48分。

  三國騎兵所使用的矛也開始與步兵用矛不同。由於重視騎兵武器的直刺能力,所以騎兵用矛逐漸增加長度,至三國末西晉初出現一丈八尺(約4m)的騎兵用矛,這種長矛被稱為「槊」([ㄕㄨㄛ\]、音[朔],最早寫作「矛肖」),也有人稱其為丈八蛇矛。

  還有一種長柄兵器被稱為「長刀」,也被後世稱為「大刀」。其形制就是在長柄端安上具有寬大刀刃的(直體)刀身。長刀可能是源自於西漢的「斬馬劍」,這是漢軍與游牧民族騎兵衝突時,將雙刃劍安裝到長柄上所產生的兵器。除了利用單刃厚脊的刀身給予敵人殺傷外,長刀還可以使用本身的重量將敵人「劈殺」。

  在《三國志 典韋傳》中曾提到,典韋最愛使用雙戟和長刀,這是正史中關於長刀最早的記載,此時的長刀全長可能有七尺( 1.6公尺)。經推測長刀雖然出現很早,但是直到東晉時才開始逐漸大量配發部隊,至唐代成為騎兵或部隊中下級幹部使用的武器。

  四.遠射兵器

  另外一種步兵主要兵器是弓與弩,這是重要的武器,特別是弩,從兩漢至三國都是由國家統一製造再發給士兵,一般平民是不准私自擁有弩。弓與弩除了利於防守外,更是對付騎兵的有效兵器。中國自古就經常與北方的遊牧民族發生武裝衝突,面對遊牧民族的騎射戰術,中國以步兵為主的部隊就是以弓與弩為對抗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的主要武器,寄望能以較長的射程殺傷遊牧民族騎兵,達到驅離的目的。

  弓的特點就是射速較弩快,歐洲曾經比較過熱那亞弩手與威爾斯長弓手的射速,在一分鐘內,一名熟練的弩手可以發射二至三箭,而一名熟練的弓手則可以發射十箭。不過,較快的射速換來的是較短的射程和較小的威力,而且要訓練出一名能夠快速、精確射擊的弓手往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訓練。

  相形之下,弩的特點就是射程較長、威力較大,弩手在張弩上箭完之後,可以專心、長時間地進行瞄準,同時,就訓練時間而言,一位弩手與弓手比起來,弩手的訓練時間較短,明代《武備誌》的作者茅元儀就曾形容弩是﹕「朝學而暮成」,所以弩適合用來裝備只經過短期訓練的士兵。

  正由於弓與弩彼此的優缺點是互補的,所以,除了將弓弩兵與矛戟兵混合運用外,也可見到弓兵與弩兵編為一隊,交相掩護。

  總結以上的介紹,我們可以推測,一名三國時代重甲士兵的標準配備是一頂兜鏊、一副筩袖鎧、一把環首刀,再依該名士兵的任務編組發給長矛、長戟、弓矢、弩箭、盾牌。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0 收起 理由
未命名 + 20 其实把资料贴直接发到这儿一样有金币奖励的.

查看全部评分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发表于 2012-6-27 21: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5_141:}{:5_141:}{:5_141:}{:5_141:}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7 22: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别被楼主骗了,这是转载的,不值钱http://bbs.mountblade.com.cn/viewthread.php?tid=1843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手机专用客户端|中华MOD官网

GMT+8, 2024-11-21 22: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