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MOD网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64|回复: 8

[转帖] 亚历山大征战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1 20:5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马其顿的军事革命
希腊人在希波战争中展现的同仇敌忾只是昙花一现而已。战争结束以后没几年,雅典和
斯巴达就各自纠集一批希腊城邦大打出手,历时40余年,史称“伯罗奔尼撒战争”,虽
然这场战争斯巴达最终胜出,但双方都精疲力尽。进入公元前4世纪以后,希腊城邦之间
依然内战不断,为了称霸希腊半岛,雅典和斯巴达都先后和昔日的死敌波斯帝国结盟,
打击对手。无休止的内战严重摧残了希腊的经济和文化,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沦为贫
民,希腊社会发生严重的两极化,民主政治也逐渐蜕变为暴民统治。正当雅典等希腊城
邦日益衰败的时候,一直处于希腊文明边缘的马其顿王国迅速发展壮大,最后接过了希
腊文明的大旗。

1. 马其顿的崛起

马其顿王国位于希腊半岛北部,领土面积大概相当于整个希腊南部城邦的总和。这里的
阿克修斯河(Axius river)下游冲积平原土地肥沃,适合灌溉农业;中上游崇山峻岭包围
中的河谷丘陵地区则适合畜牧业。这一地区最早的居民是来自巴尔干半岛东北部的色雷
斯人(Thracians)。色雷斯人和希腊人的体貌差别非常大,肤色更浅,金发碧眼,身材高
大,保加利亚出土的古代色雷斯人遗骸,男性平均身高超过1.90米。一些考古学家认为
色雷斯人是瑞典人的先祖之一。

公元前25世纪希腊人的分支多里亚人(Dorians)进入该地区,同当地人通婚而形成后来的
马其顿人。虽然马其顿人讲希腊语的多里亚方言(斯巴达人也讲这种方言),但体貌和生
活方式都深受蛮族影响,因此在注重血统的希腊人眼里和蛮族无异,而马其顿也从来不
是希腊城邦联盟(Hellenistic League)的成员。马其顿王国形成于公元前8世纪,政体一
直是部落联盟,8个小王国各自为政,但名义上向马其顿国王效忠。希波战争期间的国王
亚力山大一世是马其顿历史上首位明君,他对内巩固中央集权,对外加强与希腊城邦的
关系。公元前496年,亚力山大一世首次接到邀请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因为只有希腊人
才有资格参加运动会,这意味着马其顿至少名义上被接纳成为希腊人的一员。

公元前359年,菲利普二世成为马其顿国王。菲利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高
瞻远瞩,野心勃勃,立志要结束希腊各国的内战,实现统一,建立一个马其顿领衔的大
帝国。但菲利普要实现这个理想,必须克服三大障碍。首先,马其顿人始终没有摘掉蛮
族的帽子,希腊人对马其顿人缺乏文化认同感,势必将马其顿的统一视作异族统治;其
次,希腊人虽然同文同种,但注重血统和家族,地方主义思想严重,除非大敌当前很难
团结一致,对中央集权的帝国政体尤其厌恶;最后,希腊城邦的武装力量,尤其是斯巴
达和底比斯的重装步兵,实力很强,马其顿如果想以武力征服希腊,就必须缔造一支具
有压倒优势的军队。

雄才大略的菲利普即位伊始就着手克服这三大障碍。为了改变马其顿人文化落后的形
像,菲利普以重金聘请希腊知名人士到马其顿讲学,其中包括亚里士多德,后来成为亚
力山大的老师。他还命令马其顿贵族学说雅典口音的希腊语。碰巧的是,关于克服第二
个障碍,雅典著名学者、演说家伊索克拉底(Isocrates, 436 – 338 BC)早已给菲利普
指明了方向。伊索克拉底对希腊城邦无休无止的内战纷争深感失望,在公元前380年提出
“泛希腊主义”(Pan-Hellenism)理念,号召希腊人停止自相残杀,团结在一位强有力的
统帅周围,同仇敌忾向波斯帝国开战,征服亚洲以后大量殖民,以解决希腊贫民没有出
路的社会问题。菲利普崭露头角以后,伊索克拉底眼前一亮,终于找到了他心目中理想
的统帅。公元前346年,90岁的伊索克拉底发表题为“致菲利普”(Philippus)的演说,
呼吁菲利普将整个希腊当作自己的祖国,担当起这个历史重任,领导希腊人推翻波斯帝
国,建立一个希腊人和平共处、繁荣富强的邦联制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伊索克拉底在演说中恭维菲利普是希腊神话英雄赫拉克里斯(Heracles)
的后裔,但依然将马其顿人视作蛮夷,这反映了当时希腊人的普遍看法。伊索克拉底理
想中的希腊联邦基于各个城邦的独立自主,他主张希腊各国接受菲利普的领导,但反对
马其顿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这未免太天真了一些。公元前338年凯罗尼亚之战马其顿击
败雅典和底比斯联军以后,希腊各城邦沦为马其顿的附庸,失去了独立自主的地位,98
岁的伊索克拉底理想破灭,愤然绝食自尽,死前修书一封给凯罗尼亚战役中崭露头角的
亚力山大,苦口婆心谆谆教诲,这封信对亚力山大日后的治国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菲利普后来得以名垂青史,主要因为他实施的一场军事革命。菲利普缔造的马其顿军队征服
了整个希腊,后来在亚力山大的统帅之下,一举攻灭波斯帝国,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下菲
利普的军事革命。

2. 马其顿军队的构成

菲利普实行的军事改革,其实是集前人之大成,然后发扬光大。希波战争结束以后的100年
间,希腊出现了很多军事革新,以弥补步兵密集阵在灵活性和机动性方面的弱点。

首先是骑兵的发展。整个希腊半岛只有中部的特萨利(Thessaly)因为盛产良马而重视骑兵,
其他城邦都不以为然,希波战争期间希腊骑兵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此后骑兵逐渐受到各
国的重视,最后连斯巴达这样保守的军事强国也组建了一支骑兵部队,公元前394年斯巴达
国王阿格西拉(Agesilaus)就用这支部队击败来犯的特萨利骑兵。

其次,雅典雇佣军将领伊菲克拉底(Iphicrates, 415 – 353 BC)认识到轻装步兵的战术价
值,模仿色雷斯标枪手创建了游击步兵(Peltasts),士兵只带金属头盔,身上不被甲,装备
几支标枪、一柄短剑、和一面小圆盾。游击步兵组成松散的阵形,进退迅捷,可以在任何地
形作战,即能投掷标枪远距离攻击敌人,也能逼近以短剑格斗。在一次战斗中,伊菲克拉底
指挥的游击步兵全歼600名斯巴达重装步兵,威名远扬,游击步兵很快进入希腊各国军队的
编制。多兵种部队协同作战的思想也在这个时期形成。叙拉古(Syracuse)的独裁者迪奥尼西
(Dionysius, 430 – 367 BC)首创轻重步兵、骑兵和海军协同作战的战术理念,深受其影响
的伊菲克拉底有过这样的总结:“轻装步兵如同双手,骑兵如同双脚,重装步兵如同被甲的
胸膛,而统帅如同头颅。”

希腊半岛的军事革命最终出现在马其顿是有原因的。处于蛮荒之地的马其顿,受希腊军事文
化的影响较小,希腊密集阵从来就不是马其顿军队的传统战术。菲利普以前的马其顿军队,
更象一支蛮族军队,由各部落贵族率领的骑兵为核心,加上大批临时征召的农牧民组成的乌
合之众。由于马其顿经常遭到北方蛮族的侵袭,马其顿骑兵百炼成钢,骁勇善战,在希腊半
岛首屈一指。步兵则缺乏组织和训练,不值得一提。因为没有陈旧军事思想的桎梏,菲利普
实施的军事革命也就没有任何阻力。菲利普的新式军队,是为统一希腊和征服波斯这个战略
目标服务的,部队编制和战术运用都非常有针对性。

首先,菲利普建立了一支常备军,而不是希腊城邦民兵性质的公民军队。此前希腊半岛的职
业军队,除了斯巴达以外,就只有雇佣军了。职业性质的军队在训练和纪律方面有了保障,
因此能够发展出比较复杂的战术。职业军队的副作用是军费开支巨大,菲利普为了养活这支
军队,不得不连续发动扩张战争掠夺财富。亚力山大东征波斯帝国,某种意义上也是冲着波
斯王的金库去的。

其次,菲利普对希腊密集阵的战术思想进行革新,设计了更坚实、更强大的马其顿密集阵。
马其顿重装步兵的防护装备同其他希腊重装步兵大同小异,最大的区别是长矛和盾牌。马其
顿重装步兵的长矛(Sarissa)大约有6米长,比普通希腊步兵的长矛长出一倍,尾部也装有铜
锤以使重心后移,这样整个长矛重达8公斤,必须双手握持。正因为如此,马其顿步兵的盾
牌直径只有60公分,用一条皮带悬挂在士兵的脖子上,然后固定在士兵左臂臂弯处。除了长
矛以外,马其顿步兵还佩戴一柄短剑作为辅助兵器。

马其顿密集阵通常16行纵深,是普通希腊密集阵的两倍,加上长达6米的长矛,这样设计很
明显是为了取得对希腊密集阵的压倒优势。列阵完毕的马其顿密集阵,前5排的士兵持矛重
叠向前,后11排士兵将矛架在前面士兵的肩膀上,斜向前竖立。单个纵列16人为一个班
(Stichos),4个纵列64名士兵组成的一个排(Tatarchy),8个纵列128名士兵组成的一个连
(Taxiarchy),16个纵列256名士兵组成的一个营(Syntagma),营级方阵是最基本的战术单
位。4个营1,024名士兵组成一个团(Chiliarchy),而4个团4,096名士兵组成一个师
(Phalangarchy)。独立作战时,马其顿步兵师除了重装步兵以外,还配属一个团的散兵
(Psiloi)1,024人(大致相当于侦察兵),两个团的游击步兵2,048人,和一个团的骑兵1,024
人,这样总兵力达到8,192人。集群作战时,所有的重装步兵部队组成一个巨大的方阵,通
常构成马其顿阵线的左翼。菲利普时代的马其顿军队有4个步兵师,一共3万2千余人。

马其顿军队的职业性质使马其顿密集阵能够演练熟习几种复杂的战术队形,比如斜线、楔
形,钳形,圆形等等,并可以按照指令迅速转换。尽管如此,马其顿密集阵同希腊密集阵相
比,优缺点都很突出。马其顿方阵的冲击力更为强劲,正面攻势锐不可挡,但由于其16行的
厚度加上笨重的装备,机动性和灵活性都很欠缺,对破碎地形的适应性很差;因为马其顿步
兵的长矛过长过重,无法迅速调整方向,方阵侧翼的防守尤其脆弱;由于马其顿方阵双倍的
厚度,相同兵力条件下战线长度就比希腊密集阵短一倍,很容易让敌方从两翼包抄。搞出这
么个尾大不掉的马其顿方阵,菲利普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菲利普设计的马其顿密集阵,其实是建立在全新的战术思想上的。和传统的希腊密集阵不
同,马其顿的战斗序列中密集阵并不是突击部队,其作用是压住阵脚,象一块觇板一样吸住
敌人的兵力,突击敌阵的任务交给重骑兵。马其顿步骑协同的战术稍后探讨,现在先来看看
马其顿的重骑兵。

马其顿重骑兵源于国王的骑兵卫队,因此被称为“近卫骑兵”(Hetaeroi,也有人译做“伴
随骑兵”)。经过菲利普扩充的近卫骑兵,一共有8个骑兵营(Ile),分别由马其顿8个小邦的
贵族子弟充任。一个骑兵营正规编制是256人,但实际上参差不齐,少则150人,多则300
人,这样总共约2千人的兵力。近卫骑兵是菲利普和亚力山大手中的突击部队,往往能够决
定胜负。马其顿的骑兵有数百年的传统,战术素养在希腊首屈一指。近卫骑兵战斗时通常以
营(256骑)或连(64骑)为单位组成阵列,集群行动。战斗队形多种多样,有矩形、正方形、
正三角形、倒三角形、楔形和菱形等等,各有不同的战术目标。比如冲击敌阵时采用正三角
形或楔形以利突破,敌人溃退时用矩形或倒三角形以追求宽大的冲击面。菱形是特萨利骑兵
习惯的阵形,这种阵形的优点是可以迅速改变攻击方向,左冲右突变换自如,非常适合混
战。

古希腊著名军事史学家色诺芬(Xenophon, 430 – 355 BC)的著作《骑兵论》里对希腊重骑
兵的装备有一个非常详尽的描述。色诺芬写书的时间正是菲利普登基前后,因此书中的描述
可以视作马其顿近卫骑兵的标准装备。古希腊骑兵的战马品种源于南俄草原,体形较小但吃
苦耐劳,骑兵通常撑矛跳跃上马。重骑兵的防护装备类似重装步兵,披鳞片甲保护上身,胸
背关键部位加佩整片的青铜胸甲,小腿正面着胫甲。近卫骑兵佩戴“伯奥提亚”头盔
(Boeotian Helmet),这种头盔取消护颊以保证骑兵有开阔的视野。骑兵的左臂因为需要控
马而非常关键,一旦受伤就会导致骑兵失去机动能力,因此骑兵左手佩戴“铁手套”
(Gauntlet) - 即镶嵌铁片的绵织长筒手套 - 保护整条手臂。色诺芬书中的骑兵装备一支两
米长的矛和两支标枪,辅助兵器是一柄短剑。色诺芬推荐骑兵使用波斯弯刀 (Kopis),因为
这种刀的弧度利于劈砍。希波战争以后波斯弯刀在希腊相当流行,马其顿骑兵大量装备。

某些战史著作认为,马其顿近卫骑兵装备类似重装步兵的长矛,作战时右手持矛,矛身挟在
腋下,高速冲击敌阵,这是不符合史实的。首先,马其顿长矛必须双手握持,骑兵根本做不
到这一点;其次,古希腊时代的战马还没有装备马鞍和马蹬,只有一块加厚的毛毯,骑兵坐
在上面位置并不稳固,如果挟持长矛冲击敌阵,强大的冲击力会将骑兵掀落马下。福勒认
为,马其顿骑兵使用长两米左右的轻矛(Xyston),冲锋时右手将矛倒持 - 如同持标枪一
样 - 矛身架在肩膀上,矛尖冲下;接敌时将矛举起,从上向下朝盾牌后面的敌兵猛刺(这个
姿势被称为Overhand Thrusting),然后长矛顺势脱手,拔出短剑或弯刀劈砍格斗,或者投
掷标枪杀敌。

许多绘画作品里表现的马其顿重骑兵,战马都没有任何防护装备,绝大多数古典史料里面也
没有提到战马被甲。马其顿重骑兵经常需要冲击防卫森严的敌阵,面对密如飞蝗的羽箭,没
有甲胄保护是不可想象的。色诺芬在《骑兵论》中指出,战马受伤会给骑兵带来巨大的危
险,普拉提亚战役中波斯骑兵统帅马希提就是因为坐骑受伤狂跳,被甩下马来丧命。正因为
如此,战马必须严加防护,佩戴青铜面甲(Chamgron)保护脸部,鳞片甲保护头颈,整块打造
的青铜胸甲(Peytral)保护前胸,前大腿也要包裹鳞片甲,最薄弱的两肋和腹部由镶嵌铁片
的毛毯或兽皮包裹。道奇(T. A. Dodge)也认为马其顿骑兵的战马是被甲的。

除了近卫骑兵以外,马其顿军队还有一批轻骑兵,主要来源于希腊藩属和色雷斯,总共约1
千人。这些骑兵佩戴头盔,但身上不被甲,装备一面盾牌和几支标枪,他们的任务是提高侧
翼掩护,侦察敌情,以及远距离投掷标枪骚扰敌人。

菲利普将原先的国王步兵卫队扩编成为近卫步兵(Hypaspists,直译为“持盾卫队”), 3个
团的编制一共3千人。史学界对近卫步兵的装备一直有争议,有的认为他们是重装步兵,有
的认为是轻装步兵。近卫步兵是精英部队,士兵都是从其他部队中挑选出来的,个个百里挑
一。近卫步兵在马其顿阵线里位居中央,连接左翼的步兵密集阵和右翼的骑兵方阵。战斗开
始以后近卫步兵的右翼跟随骑兵进攻,左翼依然保持同密集阵的接触,这样形成一条斜线,
队形也逐渐拉开。因此近卫步兵的作用如同手臂的关节一样,即要支持右翼骑兵的突击运
动,又要保持阵线的完整,这对士兵的战术素养要求相当高。阿里安在《亚力山大远征记》
中记载,近卫步兵还担负攻城、突袭、掩护骑兵进攻等高机动性作战任务,证明他们的装备
应该比普通重装步兵轻便。道奇认为近卫步兵防护装备同重装步兵一样,但使用两米长的轻
矛以提高机动能力。

菲利普创建的新式军队实现统一希腊的目标绰绰有余,但还不能完成征服波斯帝国的使命。
波斯帝国幅员辽阔,马其顿军队深入敌国作战,必须解决两大难题。首先,希腊军队的后勤
系统非常原始,大大制约了部队的战略机动能力,菲利普必须大刀阔斧地改革马其顿军队的
后勤供应体系,才敢深入敌国转战千里;其次,希腊半岛物力有限,无法支持一场旷日持久
的战争,因此马其顿军队面对波斯各地的坚固城池,必须具备强大的攻坚能力以求速战速
决。

3. 马其顿军队的后勤和器械

传统希腊军队的后勤保障数百年不变,每一个重装步兵自带一个仆人背负装备,后勤运输仿
效波斯,大量使用牛车。希腊军队允许士兵家属、以及大批营妓和小贩随行,这样每1万战
斗部队就会有2、3万非战斗人员随行,大大减慢了行军速度,增加了后勤供应的压力。希腊
军队的这个时代因为使用颈圈(Neck Collar)套牛拉车,一辆两架的牛车只能拉500公斤重的
货物,超过这个重量颈圈就会压迫牛的气管,使之无法呼吸。一辆牛车的两头牛每天需要草
料50公斤,每天只能走15公里,以后就会精疲力竭。另外牛车对道路条件要求很高,基本没
有翻山越岭的能力。这种运输方式显然效率不高。

和希腊重装步兵的地主出身不同,马其顿步兵都是农牧民出身,吃苦耐劳,从来没有雇佣仆
人的习惯;骑兵则通常有两、三个仆人随行。菲利普改革后勤,首先禁止士兵雇佣仆人,而
专门建立服务步兵和骑兵的后勤部队,数量大概是步兵的十分之一,骑兵的四分之一。菲利
普还禁止非战斗人员随军,包括士兵家属和营妓。不过这个规定在亚力山大东征期间被废
除。马其顿步兵除了必须自己背负装备以外,还要自带15天的口粮,这样马其顿步兵的行军
负重超过50公斤,对体能要求非常高。这些规定大大减轻了后勤的压力。菲利普的另外一项
改革是大量使用骡马背驮物资,只有少量牛车运输大型器械。驮马每天只需要10公斤草料,
可以驮运100公斤货物走45公里,还可以翻山越岭,大大增强了马其顿军队的战略机动能
力。菲利普和亚力山大两次强行军几百公里,出其不意兵临雅典城下,体现了菲利普后勤改
革的效果。

虽然经过后勤改革以后,马其顿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已经足以深入敌国作战,但如果缺乏有
效的攻城器械,顿兵坚城之下的马其顿军队只能束手待毙。菲利普是西方军事史上首位将远
程火力纳入军队编制的人。

据《自然史》的作者、古罗马科学家普里尼(Pliny the Elder)考证,弩炮(Catapult)和投
石器(Ballista)是公元前5世纪腓尼基人发明的。弩炮其实就是一副固定在发射平台上的大
型弓弩,可以将一支轻型标枪水平投射600米远,经过改造的弩炮能够发射安放在槽道里的
数十枚铅弹,射程可达300米,效果类似近代的霰弹炮。投石器的弹道弯曲很像现代的迫击
炮,可以发射重达20公斤的石头,射程最远可达500米。除了石头以外,投石器还可以发射
燃烧的火球和装满滚油的瓦罐等等。马其顿炮兵部队使用的轻型弩炮,重量只有38公斤,一
匹驮马能够运输两架弩炮。投石器关键部件驮运,其余部件就地伐木打造,然后一起组装。
马其顿工兵还能够就地建造巨型移动攻城塔,有好几层高,底层是一个攻城槌,用来撞破城
门或城墙;上面数层装备弩炮和弓箭手,顶层能够容纳十几名步兵,放下跳板就可以冲上城
墙撕杀。

菲利普将炮兵部队编入战斗序列,使其作用并不局限于攻城,而可以在野战中发挥远程火
力。亚力山大征服北方蛮族的战争中,在佩利昂(Pelion)不得不转攻为守,将部队撤过一条
河流,而敌军在后面紧紧追赶。亚力山大过河以后,立刻在河边高地部署炮兵部队,数百门
弩炮以高射角发射标枪,越过撤退部队的头顶在他们后面形成一道弹幕,以掩护部队安全渡
河。这是西方军事史关于炮火掩护最早的记录。

4. 马其顿军队的战术

战术方面菲利普也是集前人之大成,然后推陈出新。菲利普之前的古希腊战术大师当属底比
斯名将埃帕米农达(Epaminondas, 418 – 362 BC)。菲利普15岁时在底比斯当了3年人质,
曾经跟埃帕米农达学习战术,他后来缔造的马其顿密集阵基本就是照搬埃帕米农达首创的斜
线战术(Oblique Order)。

传统希腊密集阵战术讲究阵线平推进攻,两军接阵以后就发展成为互相推挤的混战,结果往
往是对阵一方因为精疲力竭而阵形瓦解,导致失败。这种打法纯粹是在角力,毫无智谋可
言,兵力优势往往可以决定胜负。埃帕米农达在卢克特拉战役(Leuctra, 371 BC)中,利用
斜线次第进攻一举击败强大的斯巴达军队,首次改革了希腊密集阵战术。

此战埃帕米农达率领的底比斯军队有重装步兵6千人,轻装步兵1,500人,骑兵1千人;斯巴
达军队由国王克里翁布罗托(Cleombrotos)率领,有重装步兵1万人,轻装步兵1千人,骑兵1
千人。底比斯军队不但兵力处于劣势,而且士气不高,因为斯巴达重装步兵在希腊首屈一
指。斯巴达军队摆出传统的8行纵深密集阵,克里翁布罗托亲率700卫队在右翼远端。埃帕米
农达将6千重装步兵分为4个方阵各辖1,500人,中央和右翼的3个方阵只有4行纵深,最左边
的方阵却有50行纵深。两军都把骑兵部署在两翼提供掩护。

两军各占据一块高地对峙,阵前是一条干涸的河道。斯巴达军队率先发起进攻,整个阵线稳
步前进,经过河道向坡上的底比斯阵线逼近,埃帕米农达看到敌军已经前进到距离200米的
地方,下令出击。两侧的骑兵先冲下坡去同斯巴达骑兵激战,很快将其击溃;左翼50行纵深
的方阵率先前进,然后右面的3个方阵依次出发,形成一条斜线。这样当左翼方阵接敌的时
候,其他方阵还拖在后面。色诺芬记载道,底比斯左翼50行纵深的加强方阵借助地势冲进斯
巴达国王克里翁布罗托亲率的右翼方阵,如同一艘战舰拦腰撞击敌舰,斯巴达方阵顿时土崩
瓦解,克里翁布罗托力战而死。此时斯巴达阵线其它方阵正等待对面底比斯步兵的进攻,只
能坐视右翼方阵的覆灭,传统希腊密集阵笨拙僵硬的弱点在此暴露无遗。消灭斯巴达右翼方
阵以后,底比斯的左翼加强方阵士兵全部右转,开始攻击斯巴达阵线暴露的侧翼,而其他底
比斯方阵此时也陆续接敌,会同左翼方阵两面夹击,一个接一个地击溃斯巴达阵线的各个方
阵。

此战埃帕米农达运用了在局部集中优势兵力的战术原则,梯次配置兵力,创造了两面夹击敌
人的机会。这是希腊密集阵战术300年来出现的最革命性的创新。菲利普统一希腊的凯罗尼
亚战役(Battle of Chaeronea, 338 BC)就借鉴了埃帕米农达的斜线战术,但推陈出新,步
骑协同进攻一举击败雅典、底比斯联军。

凯罗尼亚战役参战的雅典联军兵力一共3万5千人,包括大约3千骑兵,马其顿军队不足3万
人,其中包括近卫骑兵2千人,特萨利重骑兵1千人。雅典联军安装惯例排出8行纵深的密集
阵,骑兵在两翼保护,雅典军队组成左翼,底比斯军队在右翼,左右各有一道山脊和一条河
流保护侧翼,占据的地形相当有利。马其顿阵线中央由64个营的密集方阵组成,菲利普率领
近卫骑兵和近卫步兵组成右翼,18岁的亚力山大率领1千特萨利重骑兵和数千游击步兵组成
左翼。

菲利普带领近卫骑兵率先发起进攻,稳步向雅典军团前进,他们左边的12个营的近卫步兵方
阵一个接一个地跟随前进,形成一条阶梯形的斜线。近卫步兵全部出动以后,马其顿的密集
方阵右翼也跟着次第出动,加入这条越来越长的斜线阵形,但密集阵左翼和亚力山大的部队
按兵不动。雅典军团等到马其顿的右翼逼近以后立刻发起冲锋,雅典步兵同马其顿近卫步兵
接战,雅典骑兵则同马其顿近卫骑兵捉对撕杀。这时菲利普率部开始且战且退,雅典军团见
敌退却,信心倍增,紧追不放。马其顿右翼一直退却了200米,退到自己阵线的后面,而近
卫步兵方阵依然是梯次后退,保持密集阵和骑兵方阵的联系。雅典军团越来越多的部队被退
却的马其顿右翼调动,加入追击,最后整条阵线都开始前进。此时右翼的底比斯军团就面临
一个选择,是跟随雅典阵线前进,还是原地不动,静观其变。由于不明白马其顿军队的意
图,底比斯军团决定按兵不动,这样雅典联军的阵线就出现脱节,雅典军团右翼完全暴露,
菲利普等待的战机终于出现。

在一片号角声中,亚力山大率领特萨利骑兵以菱形突入雅典方阵的右侧,而游击步兵向底比
斯军团发起进攻,阻止他们援助雅典军团。与此同时,菲利普的右翼和马其顿密集方阵也向
雅典军团正面发起攻击,雅典阵营在两面夹击下很快崩溃。然后亚力山大的骑兵绕到底比斯
军团后面,向压阵的底比斯精英部队“圣军”(Sacred Band)发动进攻,将这300人全部歼
灭。至此雅典联军全线溃退。

凯罗尼亚战役开局,雅典联军战线两侧有自然屏障保护,可谓毫无破绽。菲利普的战术机动
有效调动了敌军,制造了一个先前并不存在的暴露侧翼,然后亚力山大的骑兵抓住机会完成
致命一击。此战菲利普并没有照搬埃帕米农达,而是充分利用重骑兵的突击能力,步骑协同
两面夹击。凯罗尼亚战役体现出的战术思想,亚力山大将在征服波斯的三大战役中反复运
用,写下西方军事史最为辉煌的篇章。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60 收起 理由
乌有之乡 + 60 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20: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格拉尼克斯战役

公元前334年春天,当一切准备就绪以后,亚力山大率领3万5千马其顿军队渡过赫拉斯滂
海峡,同先期到此建立桥头堡的马其顿老将帕米尼奥(Parmenio)的部队汇合。马其顿侦
查骑兵很快在赫拉斯滂海峡以东60公里的格拉尼科斯河(Granicus River)发现大批波斯
骑兵,亚力山大立刻率军向东前进,寻找波斯主力决战。

  亚力山大果然在格拉尼科斯河遇到了严阵以待的波斯大军。波斯人在河对面沿岸排
列波斯骑兵,阵线长达3公里。马其顿军队如果进攻,必须渡过水流湍急的格拉尼克河,
爬上陡峭的河岸仰攻,而波斯骑兵可以居高临下倾泻箭雨,也可以冲下来攻击半渡的马
其顿部队,地形可谓相当有利。帕米尼奥向亚力山大建议暂缓攻击。但亚力山大执意马
上进攻,因为他已经看到了波斯阵形的弱点。

  战役打响了,亚力山大亲率1千6百名名近卫骑兵冲进河里。亚力山大身披金色铠
甲,头盔上白色的羽冠高高耸立,策马冲在最前面。当他们冒着波斯人的箭雨,艰难爬
上河东岸时,波斯人已经认出了亚力山大。立刻有多个波斯贵族冲上来和他搏斗。混战
中亚力山大的长矛折断,不得不用短剑格斗,这时一个叫罗萨斯(Rosaces)波斯贵族冲到
亚力山大背后,用战斧劈中他的头盔。波斯人的战斧削掉了亚力山大的羽冠,将头盔砍
裂,强烈的振荡使亚力山大几乎晕眩过去。罗萨斯见一击得手,欣喜若狂,再一次高举
战斧准备结果了亚力山大,成就无上的战功。
1. 一代天骄

  传说亚力山大出生的那一天,小亚细亚依斐斯(Ephesus)的黛安娜神庙被一场大火烧
毁。古典史学家评论道:“黛安娜正忙着迎接亚力山大来到世间,那里顾得上自己的神
庙!”

  根据普鲁塔克考证,亚力山大出生于公元前356年夏天。他的母亲是希腊半岛西北部
埃庇罗王国(Epiro)的公主奥琳匹娅(Olympias)。由于埃庇罗比马其顿还要野蛮落后,奥
琳匹娅身上带有许多蛮族公主的特征,比如喜好巫术,经常在后宫搞生殖崇拜的仪式等
等。她还是古希腊历史上著名的宫廷阴谋家。亚力山大性格里狂暴冲动的一面显然来自
母亲,但同时他也继承了父亲菲力普孜孜不倦、脚踏实地的作风。菲力普一生有过六个
妻子,子女十几人,私生子更是不计其数。亚力山大虽然不是长子,但却是公认最优秀
的王子。亚力山大13岁的时候,菲力普为他请来了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做老师。
以后的3年中,亚里士多德教授亚力山大哲学、医学、动植物学和地理,培养了亚力山大
求知好学的精神。最难能可贵的是,亚里士多德向亚力山大传授了科学推理和逻辑分析
的思维能力。亚力山大日后的赫赫战功,彪炳千古的指挥艺术,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亚
里士多德的教诲。

  亚力山大可以说是历史上所有天之骄子的典范。即使在追求外表美的希腊人当中,
亚力山大也是卓而不群的人物。他中等身材,身体健美匀称,一头金色的卷发下面是一
张俊美的面庞(亚力山大的金发大概来自他的色雷斯祖先,因为绝大多数希腊人是黑
发)。马其顿王国一直同波斯保持密切关系,使节来往频繁。当父王不在的时候,亚力山
大经常以王子身份接待波斯使者。同波斯使者交谈时,亚力山大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成
熟。他对波斯王美轮美奂的宫殿,闻名世界的空中花园,以及如花似玉的妃嫔丝毫不感
兴趣,而是专门询问波斯帝国通往小亚细亚的主要道路,几个战略要地之间的距离,波
斯王指挥过的战役,以及他管理国家的方式等等。亚力山大显然让波斯使者们印象深
刻,他们对菲力普说:“我们的王子也许富甲天下,贵国王子的智慧却是举世无双。”

  亚力山大少年时代最著名的逸事当属驯服烈马“布西法罗”(Bucephalus)。布西法
罗是特萨利进贡的一匹战马,性情非常暴烈,无人能够制服得了。菲力普正打算将它送
回去,12岁的亚力山大自告奋勇要求驯马。他先轻揽马缰,用手梳理它的鬃毛,低声呼
唤它的名字;等到布西法罗情绪稳定下来以后,亚力山大跳上马背,先放松缰绳由它信
步漫游;看到布西法罗的烦躁完全消散,兴致逐渐高涨时,亚力山大策马疾行,并大声
呼呵催促它加速,这样飞奔数圈才停下来。旁观的文武群臣欢声雷动,菲力普高兴地流
下了眼泪,他拥抱亚力山大,说道:“孩子,去开辟你的广阔天地吧,马其顿实在是埋
没你了。” 布西法罗后来成为亚力山大的战马,跟随他东征西讨,最后在印度吉达斯普
战役(Hydaspes)中阵亡,享年28岁。亚力山大为了纪念它,在战场附近筑城一座,取名
布西法拉(Bucephala,今天叫做Jehlum,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境内)。

  成年以后的亚力山大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强烈的使命感、钢铁般的意志、和近
乎完美的自制力。亚力山大并没有继承菲力普酗酒好色的毛病,几次婚姻都是出于政治
目的。他从不贪图肉体的快感,唯一的嗜好是打猎,闲暇时主要以读书打发时间。亚力
山大将身体的本能和情感致于理智的严格控制之下,整个生命似乎只为他的事业燃烧,
这在习惯于纵情声色的现代人眼里,实在显得不可思议。很多史学家认为亚力山大是同
性恋者,或者至少是双性恋者,但这种说法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凯罗尼亚战役以后,菲力普怀疑王后奥琳匹娅有奸情,将她遗弃,另娶马其顿将领
阿塔罗(Attalus)的侄女克琉芭特拉为王后。奥琳匹娅投奔兄长埃庇罗国王,亚力山大跟
随母亲离开马其顿,因此在以后的将近两年间失去了王子地位。公元前336年,菲力普同
奥琳匹娅和解。不久,菲力普在一个宴会上被马其顿贵族保萨尼埃刺杀。后世史学家大
多认为奥琳匹娅是此事的主谋,但没有证据表明亚力山大也参与其中。此时的马其顿,
王位继承全凭实力,并没有任何定制。年仅20岁的亚力山大因为凯罗尼亚一战崭露头
角,得到马其顿军队的拥戴,顺利即位国王。在奥琳匹娅的策划下,亚力山大将资深将
领阿塔罗、王妃克琉芭特拉和她一岁的幼子处死,另外被杀的还有菲力普的侄子等几个
王位继承人。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无可厚非的。亚力山大并没有伤害他同父
异母的哥哥阿里达依(Arridaeus),后者在亚力山大死后成为马其顿帝国名义上的君王。

  希腊各国以为亚力山大年幼可欺,纷纷反叛,以雅典为首组成一个反马其顿联盟。
此时亚力山大正在北方征服蛮族部落,他得知情况后,立刻率大军强行军昼夜兼程,突
然出现在特萨利平原。亚力山大来得实在太快,希腊各国还没有临战动员,无兵可用,
只得签了城下之盟。亚力山大於是仿效菲力普,召开希腊城邦代表大会,共同商议征讨
波斯的大计。会上亚力山大被推举为希腊联盟的大元帅(Hegemon),主持对波斯的战争。
次年希腊城邦底比斯在雅典挑拨下又公然叛乱,驱逐马其顿驻军。亚力山大再次领兵从
北方赶回,击败底比斯军队,随后将底比斯城夷为平地,人民全部卖为奴隶,以震慑希
腊各国。斯巴达拒绝参加希腊联盟,派兵据守科林斯地峡,打算抵抗到底。受到伊索克
拉底的影响,亚力山大容忍了斯巴达的迕逆,留下马其顿大将安提帕特(Antipater)领军
1万5千人驻扎科林斯监视斯巴达,然后返回马其顿作远征波斯的准备。

  亚力山大筹划远征波斯帝国,展现了破釜沉舟的气概。他将所有的财产都分给了留
守的将领,当有人问他带什么去远征,他答道:“唯有希望。” 由于供养马其顿军队开
销巨大,菲力普身前欠下500塔伦(Talent)的债务,亚力山大为了远征波斯又举债800塔
伦,出征时金库里只有60塔伦的资金,只够发两个星期的军饷,携带的粮草也仅够维持
一个月。塔伦是古典时代的黄金计量单位,大约相当于30公斤。亚力山大所欠外债1,300
塔伦等于39吨黄金,按照2005年的黄金市场价格每盎司440美元换算,价值4亿2千9百万
美元,这足以让马其顿破产好几次了。债主们之所以愿意出资,还是期望亚力山大征服
波斯,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回报。亚力山大果然不负众望,只花三年就攻灭波斯帝国,洗
劫了波斯王的金库。据古典史料记载,亚力山大掳获的黄金需要五千头骆驼和两万头骡
子驮运,总计18万塔伦(即5,400吨),价值830亿美元。从这个角度看,亚力山大远征波
斯,实质上是军阀和财阀联合发动的侵略掠夺战争。

  公元前334年春天,亚力山大准备就绪,率领马其顿大军离开首都佩拉(Pella) ,经
过20天的跋涉抵达赫拉斯滂海峡。两年前马其顿老将帕米尼奥领军一万先期渡过赫拉斯
滂海峡到小亚细亚建立桥头堡,马其顿大军在先头部队的接应下顺利渡过海峡。古希腊
史学家迪奥多罗(Diodorus)对亚力山大远征军的战斗序列有一个非常详细的交代。远征
军的重装步兵包括马其顿步兵9,000人,近卫步兵3,000人,希腊联盟步兵4,000人,以及
希腊雇佣军6,000人;轻装步兵包括希腊联盟游击步兵2,000人,色雷斯标枪手4,000人;
另外还有马其顿和克里特弓箭手1,000人,以及阿格里亚标枪手1,000人。骑兵部队包括8
个连的近卫骑兵1,800人,特萨利重骑兵1,200人,希腊联盟重骑兵400人;此外还有马其
顿轻装骑兵1,800人。这样亚力山大的远征军一共有步兵3万人,骑兵5,200人。帕米尼奥
军团同波斯军队多次苦战以后大量减员,此时还有大约8,000人。值得注意的是,迪奥多
罗描述的这个战斗序列并不包括后勤辎重部队和炮兵部队,因此马其顿远征军的总兵力
应该在5万人左右。

2. 日落波斯帝国

  亚力山大征波斯的时机相当好。波斯帝国经过二百多年的强盛以后,已经是江河日
下,风雨飘摇。

  远征希腊的波斯王薛西斯享国22年,于公元前464年去世。其后的波斯王阿塔薛西斯
(Artaxerxes,464-423 BC)和大流士二世(Darius II, 423-404 BC)两朝都有20年左右,
而阿塔薛西斯二世(Artaxerxes II Mnemon,404-358 BC)的统治长达46年,这一百多年
波斯帝国政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这个时期雅典领衔的希腊联
盟频频挑战波斯帝国在地中海东岸的权威,并于公元前459年出动海军支持埃及的叛乱。
波斯帝国采取政治攻势为主,军事斗争为辅的策略,利用斯巴达同雅典的矛盾,以及希
腊人贪财好利的心理,大搞金钱外交,挑动希腊城邦的内斗,资助斯巴达同雅典争夺霸
主地位。这个策略非常成功,直接导致了长达40多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06年,
斯巴达最终赢得了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军事强国的地位彻底丧失。公元前387年,希腊
各国正式和波斯达成和平协议,波斯帝国实质上赢得了绵延百余年的希波战争最后的胜
利,但这个胜利却埋下了日后败亡的种子。

  波斯帝国的百年盛世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承平日久,武备废驰。居鲁士和大流士时
代强悍的波斯步骑兵逐渐成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摆设,著名的波斯精锐步兵“长生
军”到亚力山大时代已经沦为波斯王的仪仗队,战斗效能丧失殆尽。尚武的传统在民间
已经消失,成为波斯贵族阶层的专利,而银弹攻势的屡试不爽使波斯帝国愈加忽视军队
的建设和武力的提升。希波和平达成以后,波斯帝国军队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希腊雇佣
军,到亚力山大东征时已经达到5万之众,而希腊雇佣军将领也逐渐登堂入室,成为波斯
王的左膀右臂。希腊雇佣军出色的战斗力使波斯帝国几乎放弃了步兵的建设,而将注意
力集中在发展骑兵之上。

  波斯文化在战争理念上同希腊文化截然不同。后世史学家注意到,波斯文化具有强
烈的阴性特征。波斯人习惯于通过外交谈判、贿赂、甚至阴谋诡计解决争端达到目的,
而不是单纯依靠武力。军队首先是一个战略威慑力量,是波斯人谈判的筹码,这就是波
斯军队通常数量庞大的原因。薛西斯亲率波斯大军远征希腊时,在温泉关面对斯巴达国
王利奥尼达统帅的七千希腊步兵,难以置信地问身边的希腊贵族德马拉图(Demaratus):
“你真的认为他们区区七千人敢于挑战我的大军?” 随后薛西斯命令数十万波斯大军在
温泉关前列阵,整整4天按兵不动,就是期望斯巴达人意识到实力悬殊而主动开关请降。
结果众所周知,利奥尼达带领三百斯巴达勇士阻击波斯大军掩护希腊军队撤退,最后全
部战死。波斯大将马多尼也认为希腊人头脑愚钝,动辄兵戎相见,一旦上战场就心无旁
骛死战到底,结果往往是失败者死伤殆尽,而胜利者也代价惨重。“他们都说一种语
言,应该能够找到更好的办法解决分歧 - 比如谈判,或者交流看法 - 什么都比打仗
强。”

  波斯战争理念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非常强调将领单打独斗的悍勇和身先士卒的精
神。波斯军事贵族和他们豢养的贴身卫队向来都是波斯军队的中坚,他们的战斗力远远
强于普通士兵。波斯帝国鼎盛时期的许多战斗,都是对阵双方的将领出面单挑决定胜
负,这样可以减少双方士兵无谓的杀戮。普拉提亚战役马多尼邀请斯巴达主帅保萨尼埃
上阵单挑,就是依照波斯人的惯例。混战中波斯人的战术核心也往往是擒贼先擒王,两
边的将领捉对撕杀,主帅阵亡通常就意味着战役的失败,例如普拉提亚战役里马多尼的
阵亡就立刻导致波斯军队的崩溃。这种将战争仪式化的理念,产生的负面作用就是部队
整体战斗力和战术能力的低下。

  进入公元前4世纪,波斯军队也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首先是铁甲骑兵
(Cataphract)的出现。波斯铁甲骑兵身披重甲,战马也披挂鳞片甲,装备长矛和弓箭,
必要时能够以密集队形冲击敌阵,是类似马其顿近卫骑兵的突击部队。史料记载波斯铁
甲骑兵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96年,斯巴达国王阿格西拉率领八千步兵远征小亚细亚,在一
次战斗中遭遇了波斯铁甲骑兵的集团冲锋,他们“象慧星一样高速冲进斯巴达阵线”。
亚力山大进军波斯以后,在伊苏斯和高加米拉都遭遇了波斯铁甲骑兵。

  公元前372年,波斯将领达塔姆(Datames)组建了一支新型步兵部队”卡尔达克
“(Kardakes)。卡尔达克事实上类似中国古代的军户制度,卡尔达克士兵子承父业,世
代为兵。有些史学家经过考证,认为卡尔达克是古典时代库尔德人的别称,因此推断他
们全部由强悍的库尔德山民组成。有些古典史料里也将卡尔达克称为“库尔德雇佣
军”。卡尔达克通常被认为是仿效希腊的重装步兵,也采用密集方阵战术。伊苏斯战役
大约有3万卡尔达克步兵参战,组成波斯阵线的左翼。但是卡尔达克的战斗力显然无法和
希腊雇佣军相比,而亚力山大的近卫骑兵就是在波斯左翼阵线突破。伊苏斯战役以后这
支部队就销声匿迹了。

  后世史学家大多认为,波斯帝国的衰落始于长达46年的阿塔薛西斯二世王朝,具体
表现是中央集权的削弱。各省总督掌握地方军政大权,逐渐形成割据局面,相互之间明
争暗斗,甚至公开叛乱,挑战波斯王的权威。公元前354年,阿塔薛西斯三世
(Artaxerxes III Ochus, 358-338 BC)继位不久,赫拉斯滂-弗里吉亚(Hellespontine
Phrygia)总督阿塔巴兹(就是普拉提亚战役幸存的波斯将领阿塔巴兹的后人),联合希腊
雇佣军将领蒙托起兵造反,兵败以后逃亡到马其顿避难。跟随阿塔巴兹逃亡的还有蒙托
的弟弟蒙农,他后来效力波斯王大流士,成为亚力山大最强劲的对手。

  由于波斯王对权臣贵族越来越忌惮,只得信赖身边的阉人,结果又导致宦官专权。
阿塔薛西斯三世王朝出现了一个臭名昭著的大宦官巴古阿(Bagoas)。此人很得波斯王的
倚重,主持收复了埃及,还平定了犹太地的一次叛乱,最后官至宰相,权倾朝野。公元
前338年,巴古阿指使御医毒杀包括波斯王在内的所有王室成员,只留下年幼的王子阿西
斯(Arses)和一位公主,阿西斯继位成为阿塔薛西斯四世。两年以后,巴古阿又将阿西斯
毒死,扶立阿塔薛西斯三世的堂兄阿塔沙塔亲王(Prince Artashata)为波斯王,这就是
波斯帝国的末代君王大流士三世。没过多久,巴古阿又打算故伎重演,结果被大流士识
破处死。

  这一系列的内乱严重动摇了波斯王朝的统治基础,此时的波斯帝国宛如一棵内部朽
坏的大树,外表看起来虽然枝繁叶茂,但已经抵挡不住一场暴风雨的袭击。公元前334
年,22岁的亚力山大领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进入小亚细亚,这场暴风雨终于来临。

3. 格拉尼克斯战役

亚力山大将在小亚细亚迎战波斯帝国最出色的战略家、希腊雇佣军统帅蒙农(Memnon,
380-333 BC)。蒙农大概是整个波斯帝国唯一有能力击败亚力山大的人。

这年46岁的蒙农是希腊罗德岛人,22岁时参加雇佣军,跟随哥哥蒙托(Mentor,385-340
BC)到波斯服役,雇主是小亚细亚赫拉斯滂总督阿塔巴兹(Artabazus,389-325 BC)。阿塔
巴兹对蒙托兄弟非常器重,将自己尚未成年的女儿芭辛(Barsine,363?-309 BC)许配给
蒙托。公元前354年,阿塔巴兹起兵造反,兵败以后蒙农护送阿塔巴兹和芭辛逃到马其
顿,得到菲力普的庇护;蒙托只身逃亡埃及,后来投降波斯王,受到重用。阿塔巴兹等
人在马其顿避难12年以后,才得到波斯王的赦免回国。这期间蒙农有机会深入了解菲力
普的新式军队,还结识了少年亚力山大。亚力山大驯服烈马布西法罗,蒙农想必也在一
旁目睹,对这位天之骄子印象深刻。

蒙托去世以后,蒙农娶嫂子芭辛为妻,并继承了蒙托在小亚细亚的封地,以及他缔造的
两万希腊雇佣军。公元前336年,马其顿老将帕米尼奥领军进入小亚细亚建立桥头堡。年
过七旬的帕米尼奥身经百战,但依然不是蒙农的对手,在马格尼西亚一战中损兵折将,
不得不退守罗迭(Rhoetium)坚城。等到亚力山大领军渡过赫拉斯滂海峡同帕米尼奥会
师,蒙农寡不敌众,只得退避三舍。这时波斯帝国小亚细亚各省总督纷纷领兵前来,在
格拉尼克斯河(Granicus River)以东的平原集结。根据古典史料记载,格拉尼克斯战役
波斯参战的军队包括两万骑兵,和五千希腊雇佣军。波斯联军的指挥权掌握在爱奥尼亚
总督斯庇特里达提(Spithridates)和赫拉斯滂总督阿西提(Arsites)手里。

蒙农根据自己对亚力山大的了解,以及马其顿军队粮草不继的情报,在波斯联席军事会
议上提出避实击虚的策略。他提议诱敌深入,避免和亚力山大决战,仅以小股骑兵部队
不停骚扰,同时将村庄良田付之一炬,坚壁清野以断绝马其顿军队的给养来源。当马其
顿远征军在小亚细亚深陷波斯骑兵的游击战泥潭时,蒙农打算亲率希腊雇佣军主力在强
大的波斯海军护送下,从海路入侵希腊,联合斯巴达进攻马其顿。蒙农只带来五千希腊
雇佣军,就是不想在一场战役中拿自己的老本作赌注。这个策略相当高明,如果得以顺
利实施,则亚力山大凶多吉少。可惜波斯各省总督完全不能接受蒙农的策略,他们一方
面嫉妒蒙农深得波斯王信任,另一方面认为他们的波斯勇士完全能够对付马其顿远征
军。赫拉斯滂总督阿西提明确表示,不能容忍自己领地上哪怕一座房屋遭到焚毁。波斯
联席军事会议最后决定在格拉尼克斯河迎战亚力山大。

后世史学家在研究波斯军队的败因时,指出波斯战役指挥体系弊病很多。波斯集结的部
队都是由各省总督率领,这些波斯贵族们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在战役决策上各执己
见,最后得以通过的往往是一个不伦不类的折中办法。波斯军队决定在格拉尼克斯河东
岸列阵,等待亚力山大来攻。格拉尼克河宽二十到三十米,水流湍急,深浅不一,许多
河段可以涉渡。波斯军队列阵的东岸,是相当陡峭的高坡。波斯骑兵沿河摆出一字长蛇
阵,阵线长约三公里。他们后面的高地上是五千希腊雇佣军的密集阵。有些史学家根据
波斯阵线的长度,推测波斯骑兵的真实兵力最多有一万人。

后人对波斯军队的这个布阵大惑不解。波斯人违背常规,将骑兵沿着河岸部署,使其机
动性强的优势无从发挥,只能被动地抵挡马其顿的攻势,这样波斯骑兵的战斗效能只相
当于轻装步兵;而具备抗冲击能力的希腊雇佣军密集阵放在骑兵阵线后方,完全成为看
客。英国史学家威廉-塔恩爵士(Sir William Tarn)却认为波斯人的安排大有道理,他们
知道亚力山大肯定亲率骑兵主攻,想利用波斯骑兵的优势兵力围攻并击杀亚力山大,从
而赢得战役。无论如何,波斯军队阵形的弊端非常明显,而亚力山达将充分利用这个缺
陷赢得战役胜利。

此役马其顿参战部队大约18,000人。亚力山大按照惯例布阵,左翼是帕马尼奥统帅的六
个马其顿密集阵,一共9,000重装步兵,特萨利和其他希腊联盟重骑兵1,800人在他们左
侧提供保护;右翼从左到右分别是三个方阵的近卫步兵3,000人,马其顿轻装骑兵750
人,亚力山大亲率的近卫骑兵1,800人,右翼远端是装备弓箭和标枪的1,000游击步兵。
古典史料还提到有一支炮兵部队部署在马其顿密集阵的后面,准备用弩炮以高射角发射
标枪,为马其顿密集阵的进攻提供炮火支援。


双方列阵完毕,互相对峙了一段时间以后,马其顿军队率先发动进攻。亚力山大先派将
领阿铭塔(Amyntas)率领750名轻骑兵和250名近卫骑兵,在1,000近卫步兵的支持下佯攻
波斯左翼远端。这支马其顿前锋部队冒着波斯人密如飞蝗的羽箭,艰难渡过河流仰攻东
侧河岸上居高临下的波斯骑兵,波斯骑兵投掷出手中的标枪以后,拔出弯刀冲下河岸同
马其顿步骑兵混战。与此同时,波斯阵线左翼的其他部队纷纷向这里移动以加强防线。
这两千马其顿前锋部队寡不敌众,遭受惨重伤亡,但死战不退,将越来越多的波斯骑兵
吸引到这里。亚力山大看到波斯阵形因为调动而开始散乱,尤其左翼靠中央的部分被削
弱,立刻发动总攻,率领1,800名近卫骑兵在右侧1,000游击步兵的支持下以楔形向波斯
阵线的薄弱点突击,左侧2,000近卫步兵各个连级方阵紧跟着次第出动,形成一条斜
线。

亚力山大率领的近卫骑兵冲上河岸,和波斯骑兵绞杀到一起,数千人拥挤在狭窄的河岸
边混战。罗马史学家阿里安写到:“虽然这是骑兵之间的战斗,但更象步兵的混战,双
方的战马拥挤在一起动弹不得,骑兵近在咫尺相互搏斗,马其顿人竭力把波斯人从岸边
逼退,波斯人竭力阻止马其顿人登上河岸,并试图把他们赶回河里。” 跟上来的马其顿
游击步兵开始发挥作用,他们最擅长在狭小空间里的肉搏战,这时专门攻击波斯人的座
骑。此时左侧近卫步兵的密集方阵也陆续渡河接敌,将马其顿骑兵打开的缺口越撕越
大。在亚力山大步骑协同的凌利攻击之下,波斯的中央阵线被逼迫得不断后退,阵形开
始瓦解。马其顿左翼重装步兵的密集阵和希腊联盟重骑兵此时也渡过格拉尼克河,对波
斯的右翼发起攻击,战役至此波斯军队已全线崩溃。

此战波斯贵族将战役指挥的责任弃之不顾,争先恐后地来和亚力山大决斗,也导致波斯
军队失去应变能力。波斯王大流士的女婿米特里达提(Mithridates)在四十名波斯勇士的
簇拥下向亚力山大猛扑过来,米特里达提投掷的一支标枪击中亚力山大,穿透了他的铠
甲,亚力山大忍痛拔出标枪,挺矛将米特里达提刺落马下。另一个波斯贵族罗萨斯从背
后用战斧猛砍亚力山大的头部,利斧穿透头盔伤及他的头骨,这一斧几乎要了亚力山大
的性命。没等罗萨斯再砍第二斧,亚力山大转过身来用短剑杀死了他。波斯艾奥尼亚总
督斯庇特里达提趁亚力山大身负重伤,摇摇欲坠之时,从旁边冲上来刺出一剑,但被亚
力山大的卫队长克莱特(Cleitus the Black)将手臂齐肩砍落。这场混战中,在亚力山大
周围一共倒下了八位波斯贵族。

波斯骑兵作鸟兽散,希腊雇佣军并没有溃逃。他们秩序井然地退到一个山脚下,向亚力
山大提出停战要求,表示愿意改换门庭为马其顿而战。亚力山大考虑到希腊雇佣军已经
成为波斯军队的中坚力量,必须大开杀戒以儆效尤,阻止更多的希腊人为波斯效力。因
此亚力山大拒绝了希腊雇佣军的要求,指挥大军将他们团团围住,由马其顿密集阵从正
面强攻,他亲率近卫骑兵包抄两翼。希腊雇佣军拼死抵抗,马其顿军队此战的伤亡大多
发生在这里。这五千希腊雇佣军大多数阵亡,余下两千多人被带上镣铐送回马其顿卖做
奴隶。

此战亚力山大用两千精锐步骑兵佯攻波斯阵线左翼远端,不仅将波斯左翼钉住,使其无
暇向马其顿的右翼迂回包抄,而且调动其他波斯骑兵前来增援,削弱了波斯中央阵线,
从而创造了一个绝佳的攻击点。波斯阵线被突破以后,马其顿斜线战术发挥作用,跟进
次第攻击的重装步兵将缺口越撕越大,最终导致整个波斯阵形的崩溃。不过波斯军队的
斩首战术也几乎奏效,此战亚力山大遭到围攻,身被数创,能够活下来简直是个奇迹。
很多古典史学家认为冥冥中有神灵在保护亚力山大。

格拉尼克斯一战马其顿军队阵亡不足五百人。波斯阵亡数字不详,估计应该超过四千
人,其中包括希腊雇佣军。虽然波斯军队此战未伤元气,但除了希腊雇佣军统帅蒙农以
外,波斯小亚细亚地区几乎所有的军政首脑都在这里阵亡(赫拉斯滂总督阿西提战后畏罪
自杀),导致严重的后果。接下来的一年里,亚力山大扫荡小亚细亚全境,所向披靡,再
也没有遇到大规模的抵抗。

4. 成事在天

对于波斯帝国来说,小亚细亚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落。波斯王大流士接到格拉尼
克斯的战报以后,才开始重视亚力山大的远征。蒙农趁机向大流士进谏,认为亚力山大
在希腊的统治非常不稳固,以斯巴达、雅典为首的很多希腊国家都愿意摆脱马其顿的控
制。他建议敌进我亦进,依靠波斯海军夺取爱琴海上具有战略价值的岛屿,伺机运送陆
军在亚力山大的后方登陆,切断马其顿军队的后勤补给线;然后派一支远征军从海路到
希腊,联合斯巴达北上进攻马其顿。大流士非常赞同蒙农避实就虚的战略,任命他为整
个小亚细亚战区司令长官兼任波斯海军统帅。

蒙农很快集结埃及、腓尼基、塞浦路斯等波斯藩属的战舰一共600余艘,然后由塞浦路斯
北上,准备占据米卡雷湾(Mycale Bay)的海港米莱托(Miletus)。亚力山大针锋相对,率
军沿爱奥尼亚海岸迅速南进,早波斯海军三天抢占米莱托。以后的几天,波斯海军在米
莱托港外列阵挑战。港内有马其顿海军约160艘战舰,虽然大多数马其顿将领主张出海迎
战,亚力山大非常明智地下令坚守不出,而是派出步骑兵控制米卡雷湾附近所有能够靠
岸的地点。古典时代的战舰续航能力有限,每天都必须靠岸补充给养和淡水。波斯海军
无法靠岸补充食水,坚持了几天以后不得不撤围而去。这年秋天,亚力山大继续南下,
进攻波斯海军基地哈利卡纳斯(Halicarnassus)。由于波斯舰队从海路源源不断地运送给
养援兵,哈利卡纳斯坚守三个多月,让亚力山大付出巨大代价,而城破以后波斯海军从
容地将大部分守军从海路撤走。到公元前333年春天,亚力山大攻占了爱奥尼亚海岸的所
有港口,但依然无法有效限制波斯海军的活动。蒙农和亚力山大第一年的较量打成一个
平手

进入公元前333年,蒙农的持久战略开始奏效。虽然亚力山大克服了大半个小亚细亚,但
需要派驻大批留守部队控制各个战略要地,兵力越来越捉襟见肘,军费开支也越来越难
以承受。亚力山大不得不下令解散马其顿海军,只留下十几艘轻型战舰,而将海军官兵
编入陆军。亚力山大这一决定让后世史学家对他的战略眼光产生怀疑,因为波斯海军随
时可以威胁他的后方。但在当时的情况下,马其顿海军区区160艘战舰,根本无法撼动波
斯海军的制海权,但就是这么一支小规模的舰队依然雇佣水兵和桨手两万多人,每月开
支的军费高达30塔伦。亚力山大解散海军大概也是无奈之举。不过亚力山大并没有忽视
波斯海军的威胁,他的战略对策就是沿着地中海东岸向南进军,攻克腓尼基、埃及等波
斯藩属,控制所有海港,这样波斯海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亚力山大将爱琴海面拱手相让,使蒙农可以放手实施他的战略构想。公元前333年夏天,
蒙农趁亚力山大进军小亚细亚内陆之机,挥师北上占领刻斯(Cos)、奇奥斯(Chios)、里
斯勃(Lesbos)等7个爱琴海港口,兵锋直指赫拉斯滂海峡,要切断亚力山大同马其顿的联
系。与此同时,蒙农花费巨资招兵买马,将麾下的希腊雇佣军扩充到三万人,并派遣特
使携带大量黄金去斯巴达晋见国王阿吉斯(Agis),商谈联合北伐马其顿,得到阿吉斯的
积极响应。

也许真是天意要灭亡波斯,公元前333年8月间,正当蒙农雄心勃勃,盘算着如何直捣亚
力山大的老巢的时候,突然感染风寒高烧不退,没几天就不治身亡。蒙农壮志未酬身先
死,对波斯帝国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虽然蒙农的继任法纳巴兹(Pharnabazus,370-
320 BC)继续执行他的策略,攻克赫拉斯滂海峡出口处的岛屿特内伯(Tenebos),甚至在
海峡内的加里波利(Callipolis)建立了一个据点,但大流士对他缺乏信任,这个最有可
能为波斯赢得战争的策略最终流产。蒙农死后,大流士召开军事会议商议对策,会上大
多数波斯将领主张同亚力山大决战,大流士因此下令波斯帝国所有藩属派出勤王之兵向
巴比伦集结,其中包括法纳巴兹准备用来远征马其顿的三万希腊雇佣军。这一命令对法
纳巴兹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使联合斯巴达进攻马其顿的计划成为泡影。

值得一提的是,斯巴达国王阿吉斯见波斯的远征遥遥无期,两年以后独自起兵进攻马其
顿。此时亚力山大已经攻灭波斯帝国,将3,000塔伦黄金运回马其顿,结果安提帕特用这
笔钱招募大批雇佣军,最后集结四万大军在米加罗波利(Megalopolis)击败两万斯巴达军
队,阿吉斯在战役中阵亡。此战斯巴达军队战死5,300人,而赢得战役的马其顿军队也阵
亡3,500人,充分体现了战斗的激烈和残酷,也为蒙农的战略构想划上一个令人慨叹的句
号。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20: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伊苏斯战役

公元前333年8月底,亚力山大征服小亚细亚腹地以后,立刻南下进军波斯帝国在小亚细
亚最后的据点西里西亚(Cilicia)。波斯西里西亚总督阿萨姆(Arsames)继续诱敌深入,
弃守金牛山脉上的险要山口,使得马其顿大军轻易进占首府塔苏斯(Tarsus)。与此同
时,波斯王大流士亲率数十万大军从巴比伦出发,于9月初到达阿曼山脉东侧的索克依
(Sochoi)严阵以待,打算利用这里的平原地形同亚力山大决战。  

波斯行省西里西亚位于安纳托利亚半岛东南角,是小亚细亚进入两河平原的门户,这里
有金牛山脉(Taurus Mountains)环绕西、北两面,东面是南北走向的阿曼山脉(Amanus
Ranges),山脉以东就是广袤的两河平原。阿曼山脉阻断了东西方向的交通,只有两个山
口能够通行,一个是阿曼山口(Amanic Gate),位于山脉北部的伊苏斯河谷(Issus
Valley)附近,另一个是叙利亚山口(Syrian Gate),在阿曼山口南面约100公里处。亚力
山大到达西里西亚以后感染风寒卧床不起,修养了一个多月才复元。他派帕马尼奥率部
南进,控制叙利亚山口,并打探波斯军队的动向。帕马尼奥军团在叙利亚山口西侧扎
营,派出探马越过叙利亚山口向东侦查,很快发现驻扎在索克依的波斯大军。  


亚力山大一向有料敌之先的能力,他接到帕马尼奥的探报,断定大流士将从南边的叙利
亚山口通过。10月底,亚力山大将伤病员留在依苏斯的营地里,率领大部队向南行军60
公里来到叙利亚山口,准备在这里利用地形阻击大流士的大军。正当亚力山大向叙利亚
山口进军时,大流士却从索克依挥师北上,从阿曼山口顺利通过,占领了亚力山大留在
伊苏斯的大营,俘虏了所有的伤兵员和物资,截断了亚力山大的后路。大流士将马其顿
的伤病员全部剁去双手,放他们前去给亚力山大报信,然后从伊苏斯南进20公里,到皮
纳罗河畔(Pinarus River)安营扎寨,严阵以待。伊苏斯战役就这样以亚力山大陷入绝境
拉开序幕。  

1. 高手过招  

古典史学家们异口同声地将波斯帝国的灭亡归咎于大流士的胆怯和无能(大概只有迪奥多
罗除外),这完全是以成败论英雄了。即使从古希腊罗马史料里面充满偏见的描述中,读
者依然能够依稀看到大流士高瞻远瞩、足智多谋的形像。  

波斯帝国的末代君王大流士三世(Darius III Codomanus,380-330 BC)在公元前336年春
天继位时,接手了一个名符其实的烂摊子。此时的波斯帝国内忧外患,大宦官巴古阿把
持朝政,印度、埃及已经相继独立。大流士登基不久就除掉了巴古阿,然后只用几个月
就征服了已经独立60年的埃及,体现了不同凡响的谋略和魄力。大流士知人善任,在格
拉尼克斯战役以后任命蒙农为小亚细亚战区司令长官,给予大量财力物力的支持,并对
身边的希腊雇佣军将领非常器重。大流士的局限性,其实源于波斯帝国政权构架的弊
病。此时的波斯帝国,皇家卫队早已不堪使用,战争动员必须依赖各省总督实施,波斯
王能够直接调动的资源大概只有数量庞大的黄金储备。但此时各省总督掌握军政大权,
割据局面已经根深蒂固,他们对波斯王政令、军令的贯彻多有折扣。大流士继位时间不
长,还在巩固权力的阶段,因此不得不忍受波斯权贵的挚肘,并不能完全实施自己的战
略思路。  

公元前333年8月间,大流士在巴比伦召开军事会议,会上波斯贵族们一如既往地盲目乐
观,纷纷要求同亚力山大决战。希腊雇佣军将领们却持截然不同的意见,雅典将领卡里
德姆(Charidemus)直言不讳,认为波斯军队虽然衣着豪华、数量众多,在硬碰硬的野战
中绝不是马其顿军队的对手。他提议波斯王用黄金招募希腊所有的雇佣军,由他统帅去
和亚力山大决战,而波斯军队中看不中用,在战场上只能成为累赘。性格平和的大流士
听到此言怒不可遏,当场命令将卡里德姆拖出去砍了,事后才后悔不迭,厚葬了卡里德
姆。古典史家大多因为此事认定大流士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失败是必然的,这就未免
过于武断了。要知道卡里德姆的一席话羞辱了在场的所有波斯将领,大流士倘若不杀
他,只怕无法平息波斯权贵的怒火。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基础,大流士这样做也是唯一
的理智选择。口无遮拦的卡里德姆不幸言中,在不久以后的伊苏斯战役中,亚力山大就
是在波斯步兵阵营突破,结果导致整个波斯战线的崩溃。  

2. 名将本色  

同古今所有的名将一样,亚力山大对自己的判断非常自信,敢于冒险孤注一掷。伊苏斯
战役开局阶段,亚力山大非常罕见的连续犯了几次判断错误,结果使马其顿大军陷入绝
境。首先亚力山大认为波斯军队不会轻易放弃索克依的地利条件,因此率领大军南下叙
利亚山口;其次亚力山大似乎并不知道阿曼山口的存在,没有派一兵一卒扼守,也没有
在伊苏斯大营留下卫戍部队。当马其顿伤兵带来伊苏斯大营失陷的消息,亚力山大最初
的反应是难以置信,他派人乘坐快艇到伊苏斯附近侦查,结果确实了这个消息。  

亚力山大面临一个极端凶险的局面。他的军队被抄了后路,后勤补给断绝,没有增援部
队可以指望,他必须在粮草耗尽以前领军赶回伊苏斯,以疲惫之师迎战数倍于己的波斯
大军。波斯军队断绝后路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军,马其顿将士的惊惧不安可想而知。任何
将领面对这样的战役开局都会不免胆寒,但越是困难,亚力山大越是豪情万丈。他立刻
召集将领讨论战局,充满信心地激励大家,认为这是同波斯王决战的天赐良机,而狭窄
的海岸地形将使波斯军队的兵力优势无法发挥。历史证明,只要波斯军队接受决战,希
腊军队总是能够取得胜利。亚力山大的热情和自信深深感染了每一个人,本来垂头丧气
的马其顿将官顿时士气高涨,人人用短剑敲打着盾牌,渴望和波斯人决一死战。  

与此同时,大流士率领波斯大军从伊苏斯南进20公里,在皮纳罗河畔安营扎寨,这里距
离亚力山大的营地大约30公里。大流士离开地形相对开阔的伊苏斯,来到狭窄的皮纳罗
河谷,让人难以理解。古典史料记载,波斯大军在皮纳罗河谷乱糟糟地宿营,部队纪律
松懈,人马随意走动,根本不象是准备决战的架式。显然大流士也犯了一个判断错误,
他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波斯思维,认为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波斯大军断了马其顿军队的
后路,这足以摧毁马其顿人的抵抗意志。大流士率军南进到皮纳罗河谷,目的并不是寻
求决战,而是进一步向马其顿军队施加压力,瓦解他们士气,促使他们自动请降。大流
士重复了一百多年前薛西斯在温泉关所犯的判断错误,但这一次大流士可没有他的祖先
那么幸运了。  

次日清晨,亚力山大率领马其顿大军以每小时五公里的速度向北进发。皮纳罗河以南约
10公里有一处关口,称作“约拿之柱”(Pillars of Jonah),这里阿曼山脉直逼海岸,
最狭窄的地方仅能容四人并排通过。马其顿大军正午以前就到达约拿之柱,然后足足花
了四个小时才全部通过。亚力山大命令马其顿密集阵先行,通过关口以后立刻展开,以
防备波斯骑兵的袭击。约拿之柱以北地形逐渐开阔,到皮纳罗河畔达到三公里宽。马其
顿军队的阵形随着地形不断展开,两翼始终保持同海岸和山脉的接触。  

正午过后,当马其顿军队出现在约拿之柱关口时,波斯骑兵飞报大流士。古典史料记
载,大流士得知这个消息相当沮丧,而散布在河谷各处的波斯军队乱成一团,有的连忙
收拾细软躲到阵营后面,有的跑到山坡上看个究竟,这说明大流士和波斯军队并没有决
战的心理准备。不过大流士很快打起精神,立刻开始调兵遣将。他先派一万骑兵和数千
弓箭手到皮纳罗河南岸布阵,形成一道屏障。这样做显然是为了稳定军心,让他能够从
容布阵(阿里安记载这些部队有三万骑兵和两万步兵,显然是过于夸张了)。  

此时大流士仍然占据战略优势,可以选择决战或固守。面对亚力山大背水一战的姿态,
其实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掘壕固守,消磨马其顿人的锐气。只要坚持一个星期,马其顿
军队就会断粮,不战自溃。以大流士的老谋深算,这一点他不会没有想到。但可惜的
是,大流士最终决定应战,白白放弃了他的战略优势。大流士如何做出这个致命的错误
决定,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也许他对自己的部队依然抱有幻想,毕竟波斯大军数倍于对
手,而且有希腊雇佣军、波斯铁甲骑兵、和卡尔达克重装步兵这样强悍的部队。也许他
希望光明正大地赢得战役的胜利,也赢得波斯贵族发自内心的拥戴。当代史学家施特劳
斯(B. S. Strauss)和奥伯(J. Ober)的一段评论很说明问题:“大流士无法奢望他的权
力基础固若金汤,如果他逃避决战,如果他显得过于依赖希腊顾问,如果他允许波斯帝
国的领地成为焦土,那么他立刻就会被指控为胆怯和叛国。” 看来面对亚力山大的挑
战,大流士纵有满腹谋略也是枉然,除了应战别无选择。  

3. 布局  

西方史学家考证,皮纳罗河就是今天的帕亚斯河(Payas River)。这条河发源于阿曼山
脉,全长大约四公里,上游一公里多的河段在山谷中穿行;进入海岸平原最初的500米只
能算是一条溪流;中游将近两公里的河段加宽到35米,河床上石头密布,河岸由于山洪
冲刷而高耸陡峭,只有几处平缓地段可以涉渡;下游入海的500米河段比较平坦开阔。根
据亚力山大的史官卡利斯蒂尼(Callisthenes)的记录,皮纳罗河谷平原的宽度不超过2.5
公里,即使加上可以部署兵力的一段平缓山坡,整个战场的宽度不会超过三公里(现在的
帕亚斯河谷平原宽3.5公里)。  

古典史料记载,大流士乘坐黄金打造的华丽战车高居波斯阵线中央,从战场上的任何位
置都能看到他魁梧的身影。大流士身边簇拥着2千骑兵禁卫军,前面排列3万希腊雇佣
军,组成中央阵营。由于战场狭窄,希腊雇佣军密集方阵的纵深达到24行。左翼阵营由4
万的卡尔达克步兵和2万弓箭手组成,弓箭手部署在步兵方阵的后面。大流士特别派遣2
万步兵在皮纳罗河以南依山列阵,对马其顿军队的右翼形成包抄之势。波斯右翼有2万卡
尔达克步兵压阵,而事先渡河担任屏障的3万波斯骑兵在部署完毕以后全部退到右翼,占
据皮纳罗河的下游河段。波斯骑兵统帅是纳巴扎尼(Nabarzanes),他麾下的6千铁甲骑兵
是大流士寄予厚望的突击部队。这样波斯军队在第一道防线总共部署15万人,在波斯阵
线后面,还有数量不详的藩邦部队组成的第二道防线。  

大流士的排兵布阵相当精明,唯一的败笔大概是将2千马迪亚(Mardian)弓箭手部署在波
斯左翼重装步兵的前面。马迪亚人是来自伊朗高原西南部的游牧民族,以其优秀的弓箭
手闻名波斯帝国。大流士这样布置大概是为了充分发挥马迪亚弓箭手快速准确的直射火
力,以阻击马其顿骑兵的冲锋,但他显然高估了弓箭对马其顿重骑兵的杀伤力。轻装的
马迪亚弓箭手根本不具备抗冲击能力,而他们身后的卡尔达克重装步兵排列成希腊风格
的密集阵,并没有留下足够开阔的通道给弓箭手后撤。这个弱点将导致波斯左翼的崩
溃。  

后世史学家大多认为波斯军队的数量被过分夸大了。大流士的贴身卫队2千人应该没有水
分;希腊雇佣军占据的阵线宽度不足一公里,按照24行的密集阵厚度计算,实际兵力应
该不超过2万人。同样道理,左翼4万卡尔达克步兵和2万弓箭手实际兵力至少应该减半,
即总共3万人。右翼波斯骑兵占据的战场宽度只有500米,无论如何容不下3万骑兵,后人
估计参战的波斯骑兵最多不过一万人,其中至少一半是铁甲骑兵。这样估算波斯军队的
一线兵力大约有7万人。  

在大流士调兵遣将的同时,马其顿军队继续稳步前进,各个部队在行进当中按部就班进
入指定的阵线位置。左翼阵营是帕米尼奥率领的马其顿密集阵共1万2千重装步兵,由6个
团级方阵组成,指挥官分别是帕米尼奥之子尼卡诺(Nicanor)、科恩(Coenus)、柏蒂卡
(Perdiccas)、美利格(Meleager)、托勒密(Ptolemy)、和阿铭塔(Amyntas)。密集阵最初
是32行纵深,随着战场的变宽而不断向两翼展开,厚度先减为16行,再减为8行,以保持
足够的正面宽度。密集阵前面是2千色雷斯标枪手和克里特弓箭手混编组成的散兵线,左
边有600希腊联盟重骑兵保护侧翼。亚力山大照例亲率2千近卫骑兵组成右翼主力,左侧
是3千近卫步兵衔接马其顿密集阵,右侧是1,800特萨利重骑兵和800马其顿轻骑兵,右翼
远端是2千希腊联盟游击步兵和3千阿格里亚和色雷斯标枪手。亚力山大把希腊联盟重装
步兵4千人作为预备队,大概是考虑到波斯军队里希腊雇佣军数量众多,害怕自己的希腊
部队面对同胞不忍下手。此役马其顿参战部队总共3万2千人。  

大流士布阵完毕,担任屏障的波斯骑兵迅速撤回本阵,亚力山大终于看到了波斯阵线的
全貌。显然大流士和亚力山大英雄所见略同,兵力部署都是左弱右强,突击部队都放在
右翼。马其顿密集阵面对波斯希腊雇佣军和卡尔达克步兵,处于一比三的兵力劣势,但
波斯军队显然打算在这里取守势,他们在皮纳罗河北岸容易涉渡的地段埋置大量削尖的
树桩,用于阻碍马其顿重装步兵的冲锋。这种缺乏信心的表现让马其顿步兵士气更加旺
盛。马其顿密集阵的左侧是2千标枪手和弓箭手,以及600希腊重骑兵,他们面对波斯最
精锐的部队 - 纳巴扎尼统帅的铁甲骑兵,实力对比非常悬殊。波斯左翼的2万卡尔达克
重装步兵和1万弓箭手将接受马其顿近卫骑兵的考验,他们的任务是尽量抵挡和迟滞马其
顿骑兵的突击。在马其顿阵线右侧山坡上还有数千波斯步兵,威胁着马其顿右翼阵线的
侧后方。  

亚力山大看到马其顿的左翼远端过于薄弱,立刻将右翼的1,800特萨利重骑兵调到左翼。
这里亚力山大展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他命令特萨利骑兵悄无声息地贴着马其顿密集阵
的后面向左移动,大流士的视线被竖立如林的马其顿长矛遮挡,对这个调动毫无察觉。
亚力山大并没有把特萨利骑兵部署在马其顿密集阵的左侧,而是让他们藏在方阵后面作
为一支奇兵,接受帕米尼奥的指挥。这支奇兵在战役当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接下
来亚力山大派出两个营的近卫骑兵600人,在2千游击步兵和1千标枪手的支持下向右侧山
坡上的波斯步兵发起攻击,以消除他们对马其顿侧翼的威胁。经过短暂的战斗,波斯步
兵被迫放弃缓坡上的阵地,远远退到山麓之上。亚力山大随后派遣300轻骑兵留在山坡上
监视警戒,将其他部队撤回本阵。  

当马其顿军队前进到波斯军队的弓箭射程之外时,亚力山大下令部队原地稍息。他照例
策马驰过马其顿阵线检阅部队,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鼓舞士气。与此同时,波斯军队的
将领们也在阵前向他们各自的部队大声训话,进行战前动员,各种语言的呼喊声此起彼
伏,在河谷中回荡。马其顿将士群情激昂,发出惊天动地的“战吼”(War Cry),波斯阵
营不甘示弱,也以海啸般的吼叫回应,而数千面波斯战鼓开始擂响,震耳欲聋。伊苏斯
战役一触即发。  

4. 决战  

亚力山大率领马其顿大军继续稳步前进,不时停顿以保持阵线的完整紧凑。马其顿右翼
的近卫骑兵率先进入波斯人的弓箭射程,正停下来等待左侧的近卫步兵方阵跟上来,河
对岸的波斯弓箭手立刻万箭齐发。古典史料记载,波斯人发射的羽箭如此密集,以至于
在空中相互碰撞,据此我们可以推测,这应该是来自波斯步兵阵营后面的弓箭手以45度
高射角的齐射。虽然波斯箭雨未能对近卫骑兵造成足够威胁,但有数十匹战马受惊狂
跳,亚力山大见此情况,不等步兵跟上来,率先冲向敌阵,他的近卫骑兵各个连队以楔
形队形紧跟其后。马其顿骑兵冲进皮纳罗河时,又遭遇波斯马迪亚部队迎面而来密如飞
蝗的弓箭直射。大概在波斯人三次齐射的功夫,亚力山大就率领近卫骑兵冲到近前。马
迪亚弓箭手魂飞魄散,纷纷转身逃命,慌不择路,冲乱了后面的卡尔达克密集阵。接踵
而至的马其顿重骑兵如摧枯拉朽一般突入波斯步兵阵线,而近卫步兵各个方阵也陆续过
河接敌,将波斯防线的缺口越撕越大。  

由于波斯步兵方阵异常厚实,马其顿重骑兵突进敌阵以后很快就陷入人海寸步难行。近
卫骑兵习惯于高速冲击,并不擅长在狭小空间里同步兵肉搏,这时马其顿军队的步骑协
同发挥了威力。跟进的近卫步兵投出手中的长矛以后,纷纷拔出短剑冲入敌阵格斗。罗
马史学家科丘斯写道:“双方阵线犬牙交错,士兵挥舞着刀剑格挡劈砍,向对手暴露的
面部猛刺。现在即使胆怯懦弱的人也无法逃避战斗,双方步兵逼近肉搏,只有对手倒下
才能前进一步。虽然(马其顿步兵)撕杀得筋疲力尽,他们的对手依然前仆后继冲到面
前,而伤者根本无法撤下战场,因为敌人不断涌来,而自己的战友拼命在身后向前推
挤。” 在马其顿军队步骑协同的凌厉攻势之下,波斯左翼阵线不久便土崩瓦解。  

几乎在亚力山大率领近卫骑兵发动进攻的同时,波斯右翼的铁甲骑兵也向马其顿左翼远
端发起冲锋。由于这里的战场宽度不足500米,波斯骑兵不得不采取添油战术,逐次投入
兵力。第一攻击波的数千铁甲骑兵组成密集队形冲过皮纳罗河,朝600希腊联盟骑兵猛扑
过来,很快将他们击溃,然后整体左转,向马其顿左翼阵线的侧后迂回包抄,从两面攻
击步兵密集阵左侧的2千弓箭手和标枪手。马其顿左翼阵线岌岌可危。在这关键时刻,亚
力山大部署在密集阵后面的1,800特萨利重骑兵发动反击,猛攻波斯骑兵的右侧,一举冲
散了敌军的队形,逼迫波斯骑兵后退重新集结。特萨利骑兵以连为单位组成菱形战术队
形,可以轻易调整进攻方向,他们向忙于集结的波斯骑兵连续发动短促突击,最后将波
斯人驱逐到河对岸。特萨利骑兵乘胜渡河追击,同波斯骑兵的主力部队发生激战,由于
兵力悬殊,战况胶着起来。  

帕马尼奥率领马其顿密集阵冒着箭雨渡河,艰难爬上陡峭的河岸,越过波斯人设置的鹿
砦,向波斯阵线的希腊雇佣军发起进攻。过河以后,许多马其顿士兵受地形阻碍没能跟
上,这样密集阵前沿就出现了许多缺口,而右侧同亚力山大的近卫步骑兵已经脱节,希
腊雇佣军所期待的战机终于出现。大批手持圆盾和短剑的雇佣军士兵立刻冲进马其顿阵
线的缺口和右翼侧面,猛攻密集阵暴露的部位,马其顿步兵不得不扔掉长矛,拔出短剑
格斗。伊苏斯战役最血腥残酷的战斗发生在这里,双方士兵风格相似,实力相当,彼此
以死相拼杀红了眼,仿佛希腊和马其顿两个民族之间的新仇旧恨要在此一并清算。马其
顿密集阵伤亡惨重,包括团级指挥官托勒密(Ptolemy of Seleucus)在内的马其顿军官
120人在此阵亡,士兵伤亡数千人。由于希腊雇佣军加上右侧的卡尔达克步兵有3万人,
兵力占有3比1的绝对优势,逐渐将马其顿密集阵逼退。这样除了亚力山大在右侧进展顺
利以外,中路和左翼的形势都不容乐观。  

其实战局正朝着亚力山大预想的方向发展。马其顿密集阵将波斯步兵主力紧紧吸引住,
正好起到一块砧板的作用,而亚力山大此时就要高举近卫骑兵这把利刃,对大流士痛下
杀手。波斯左翼溃散以后,马其顿的右翼在亚力山大的率领下向左旋转,近卫步兵开始
攻击希腊雇佣军的左翼,而亚力山大率领近卫骑兵从侧后方直扑大流士。波斯希腊雇佣
军抵挡不住来自两面的攻击,不久阵形就瓦解,但是顽强的雇佣军士兵们依然三五成
群,和步步逼近的马其顿密集阵殊死搏斗,因为他们都知道格拉尼克斯战役希腊雇佣军
的下场,于是人人抱定必死的决心。亚力山大挺矛冲在最前面,完全不顾自己的安危,
近卫骑兵在主帅身先士卒的感召之下奋勇向前,很快马其顿骑兵就冲到了大流士的两千
禁卫骑兵阵前。  

以大流士的兄弟奥萨特雷亲王(Oxyathres)为首的一批波斯贵族和他们的卫队拱卫于大流
士的周围,外围是波斯王的禁卫军。波斯贵族一如既往地以身作则鼓舞士气,奥萨特雷
是享誉波斯的勇士,他率部击溃了突破波斯禁卫军防线的一股马其顿骑兵,亲手将数人
砍落马下。在这场混战中,波斯人的单打独斗和马其顿人的组织纪律性形成鲜明对比,
后者始终保持严整的队形互相照应。大流士的战车周围,双方阵亡将士的尸体堆积如
山,在此丧命的波斯贵族包括埃及总督萨巴西(Sabaces)和格拉尼克斯战役幸存的骑兵将
领里奥米特雷(Rheomithres)等人。  

就在这关键时刻,波斯王大流士逃离战场。希腊史学家迪奥多罗记载,大流士座车的役
马受惊,拖着他向敌阵冲去,车夫根本驾驭不住。大流士不得不放下波斯王的架子亲自
拉住缰绳,战车才停下来。这时战车距离敌阵近在咫尺,大流士看到有被马其顿人活捉
的危险,顿时惊惶失措。他跳上战车后面备用的一匹马,脱掉身上的王袍,在奥萨特雷
的保护下逃之夭夭,残余的一千禁卫军紧紧跟随。大流士的逃遁一举摧毁了整个波斯阵
营的战斗意志,本来秩序井然的波斯大军刹那间土崩瓦解。骑兵统帅纳巴扎尼发现波斯
王已经逃跑,立刻下令撤退。波斯骑兵拥挤在狭窄的海岸边上夺路而逃,肆意践踏挡道
的步兵,此役波斯军队伤亡的大部分发生在逃亡途中。唯一在退却中能够保持队形完整
的是残余的8千希腊雇佣军,他们井然有序且战且退,越过阿曼山脉南行,撤到叙利亚北
部的特里波利港(Tripoli),登上波斯海军前来接应的运输船逃生。这8千希腊雇佣军后
来投奔斯巴达国王阿吉斯,两年后跟随他起兵进攻马其顿,在美加罗波利战役中全军覆
没。  

亚力山大率骑兵追出四十公里,却不见波斯王的踪迹。大流士早已取道阿曼山口,一路
不断换马,昼夜兼程逃回巴比伦。马其顿大军冲入波斯大营,缴获黄金2,900塔伦,珠宝
粮秣不计其数,而大批波斯妇女成为俘虏。罗马史学家科丘斯记载,马其顿士兵奸淫掳
掠无恶不作,波斯营地一片狼藉,到处可闻女人的哭喊之声。只有波斯王的大帐得以幸
免,因为按照马其顿的传统,这是亚力山大个人的战利品。亚力山大在波斯王的大帐里
见到大流士的母亲、王后、两个成年的公主和年仅6岁的王子,她们身边聚集着一群妃姘
侍女,个个披头散发,衣衫不整,惊魂未定。亚力山大告诉她们大流士安然无恙,然后
将她们妥善安置,给予王室应有的待遇。  


据阿里安统计,伊苏斯战役马其顿军队阵亡骑兵150人,步兵300人,4,500人受伤。后世
史学家认为马其顿方面5,000人的伤亡数字大致准确,但伤亡比例至少应该是4比1,这样
估算阵亡将士有1,200人。阿里安记载的波斯军队阵亡6万人显然言过其实。根据古典史
料关于希腊雇佣军8千人幸存的记录,可以估算希腊雇佣军伤亡12,000人,其中绝大部分
战死;战役当中波斯骑兵并没有遭到沉重打击,最后全身而退;卡尔达克步兵元气大
伤,自此以后从波斯军队的序列中消失,损失必定惨重。波斯军队溃退当中互相践踏死
伤甚众,考虑到战败一方伤者的存活率极低,可以估算波斯方面阵亡将士至少在2万人以
上。  

5. 战役总结  

总结伊苏斯战役,波斯王大流士的战役指挥几乎无可挑剔,战略布局和战术安排都可圈
可点。和亚力山大一样,大流士将精英部队放在右路,期望波斯铁甲骑兵在这里突破,
迂回到侧后攻击马其顿密集阵。如果不是亚力山大有针对性地部署反击力量,波斯铁骑
将轻松完成战役目标。大流士在中路的战术意图非常清楚,就是诱使马其顿密集阵渡河
进攻,利用地形的阻碍打乱马其顿方阵的队形,这样希腊雇佣军可以避开马其顿步兵密
集的长矛,从敌军阵形出现的缺口乘虚而入,逼近格斗。这个战术安排已经奏效,当时
马其顿密集阵被希腊雇佣军多处渗透,千疮百孔,危在旦夕,如果左翼波斯步兵坚持时
间再长一些,马其顿密集阵就会崩溃。一百多年以后,罗马军团就是使用同样的战术两
次击破了马其顿军队,建立了在地中海东部的霸权。波斯左翼阵线的任务非常单纯,就
是尽可能迟滞马其顿近卫骑兵的进攻,为波斯军队在中路和右路击破敌军争取时间。  

后人对大流士排兵布阵的诟病,主要集中在左翼阵线的安排。有人认为大流士应该在波
斯左翼和中路前沿全都部署希腊雇佣军,这就忽视了他政治上的局限性。大流士将希腊
雇佣军布置在中路要冲委以重任,想必已经承受了波斯贵族巨大的压力,如果不给波斯
步兵部队参战的机会,他将肯定会失去波斯贵族的支持。伊苏斯战役失败以后,大流士
在逃命途中仍然没有放弃对全局的掌控。古典史料记载,从伊苏斯战场撤退的部分波斯
骑兵没有返回巴比伦,而是退往小亚细亚,在那里开展敌后游击战。我们几乎可以肯
定,波斯骑兵的这个战略举措完全是大流士的授意。这些波斯骑兵给马其顿军队的后勤
补给造成很大麻烦,坚持一年多后被驻守小亚细亚的马其顿将领安提贡(Antigonus)率部
歼灭。  

伊苏斯战役波斯军队的惨败,主要原因是部队的组织和素质同马其顿军队差距太大。卡
尔达克步兵作为波斯帝国军事改革的主要成果,战斗效能仍然无法同马其顿步兵相提并
论。波斯左翼阵线过早崩溃,使大流士的战役构想成为泡影。波斯铁甲骑兵的单兵作战
能力并不亚于特萨利骑兵,唯一的差距在于组织纪律性。另外波斯军队缺乏步骑协同,
骑兵打开局面以后得不到步兵的支持,无法巩固战果,也是失败的原因之一。可见武器
装备的提升,并不能弥补战术思想的差距。至于大流士的临阵脱逃,在当时的情况下无
可厚非。波斯左翼阵线崩溃以后败局已定,大流士遭到马其顿骑兵的围攻,继续留在战
场上只怕凶多吉少。对大流士来说,波斯帝国的战争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保
住一条性命就有机会东山再起。事实上大流士回到巴比伦又重新组建一支更加庞大的军
队,而两年以后双方重逢高加米拉,亚力山大面临的险境一点也不亚于伊苏斯战役。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20: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高加米拉战役

 伊苏斯战役以后,亚力山大继续执行他的战略计划,进军腓尼基和埃及。公元前332
年8月,推罗城陷落,波斯海军主力腓尼基舰队投降,这标志着波斯海军的瓦解和蒙农战
略的流产。亚力山大给了大流士将近2年的时间重整旗鼓,而后者充分利用这段时间重建
波斯军队。

  大流士下令在帝国各省强制征兵,组建了一支数量极其庞大但质量低劣的步兵部
队。他还主持了波斯军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武器换装,波斯骑兵大部分都配备了鳞片
甲,过去惯用的标枪也更换为希腊式样的长矛,步兵则换装更大、更厚重的盾牌。大流
士殚精竭虑寻求击破马其顿密集阵的良策,最后寄希望于卷镰战车(Scythed Chariot)。
古典史料记载,波斯战车由4匹被甲的骏马拖拽,每辆战车有驭手和士兵各1人,装备长
约三米的矛,弓箭以及数支标枪。战车的车辕向前突出数米,顶部装有锋利的冲角,显
然是用于突破敌人的盾牌防线;轮轴两头还各装有一米长的三棱镰刀,冲进希腊密集阵
时高速转动的利刃无坚不摧,能够扫杀近旁的敌兵。波斯战车由于车身笨重,速度并不
快,但冲击力惊人,理论上讲的确是对付希腊密集阵的利器。

  古典史学家们对高加麦拉战役中参战的波斯军队数量众说纷纭,亚里安认为有骑兵4
万人,步兵100万人,战车200辆;迪奥多罗认为波斯骑兵有20万众,步兵80万人,战车
200辆;最保守的科丘斯认为波斯步兵战斗部队有20万人,骑兵4万5千人,战车200辆。
后世史学家大多认为科丘斯提供的数字比较合理,因为在古典时代一支百万人的大军根
本无法供给。大流士检讨伊苏斯战役,将失败归咎于战场地形的狭窄,无法充分发挥骑
兵的优势,於是他为即将到来的大决战精心选择了战场。高加米拉位於底格里斯河上游
东岸,在巴比伦以北约300公里,毗邻著名的波斯帝国大道,因而后勤运输可以得到保
障。高加米拉的地貌是平坦开阔、略有起伏的砂土地,非常适合骑兵活动。大流士特地
让人将战场中央铲平,以便於波斯战车冲锋。他还花了很多时间操练这些来自五湖四海
的部队,以使他们能够协同作战。

  尽管大流士精心准备,并占据各方面的明显优势,他最终还是不可思议地输掉了高
加米拉战役,也输掉了他的帝国。近现代军事史学界对此战的研究,都集中在亚力山大
高明的战术指挥,而把大流士的失败归咎于他的胆怯,因为古典史料大多记载,大流士
面对亚力山大的冲击时再一次魂飞魄散,逃之夭夭。这个说法留下很多疑点。由于现存
古典史料都是希腊罗马学者的一面之辞,我们并不能确定在高加米拉战场上到底发生了
什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破译的一批古巴比伦泥版雕书,也就是现存大英博物馆的“天
文日记”(Astronomical Diaries),提供了与西方古典史料大相径庭的记载。事实上,
彪炳战史的高加米拉战役言过其实,并不能算作亚力山大最耀眼的杰作,因为早在开战
以前,大流士就败局已定。


1.天意难违

  公元前331年9月初,亚力山大在完全平定埃及以后,终於率领大军从叙利亚北部进
入两河流域,向波斯腹地进军。经过两年征战,亚力山大此时控制了孟菲斯(Memphis)、
萨迪斯(Sardis)、大马士革等名城,财力已是今非昔比。他将大量金银运回马其顿,用
来招募更多的部队。大约1万5千增援部队在亚力山大东征途中赶来会师。这样高加米拉
战役之前亚力山大的兵力有所增强,总共将近5万人。其中步兵有4万人,包括重装步兵1
万8千人;骑兵7千人,包括近卫骑兵2千人。

  和二百多年以后进军波斯的克拉苏不同,亚力山大选择行军路线时非常谨慎,他渡
过幼发拉底河以后并没有立刻南进,而是继续向东渡过底格里斯河,然后沿着库尔德山
脉南行,这样就避开了幼发拉底河上游的沙漠地区。为了保障自己的后勤补给线,亚力
山大在行军路线上筑城3座,并部署了卫戍部队。马其顿大军一路上都有波斯轻骑远远跟
随,不用说那是大流士的侦查部队。波斯王显然想诱敌深入,马其顿大军安然无恙渡过
两河,没有遭遇任何抵抗。大流士这个策略相当务实,波斯军队有数十万众,粮草消耗
惊人,离巴比伦越近后勤供给的压力就越小;相反马其顿军队劳师袭远,越深入两河流
域腹地,后勤供给的压力就越大。

  同伊苏斯战役前指挥若定、成竹在胸的那个波斯王相比,此时的大流士俨然判若两
人。伊苏斯战役的失败固然严重动摇了大流士的声誉,包括太后、王后、和王子在内的
所有王室成员落入敌手,这对大流士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有致命的打击。亚力山大敏锐地
察觉到这一点,他将波斯王室一直带在身边当作人质,并以礼相待。在高加米拉战役序
幕阶段的一系列心理较量当中,亚力山大以征服者居高临下的姿态,傲慢地两次拒绝波
斯王割地赔款赎回人质的建议,非常成功地重挫大流士的自信心,期望大流士对亲人的
牵挂焦虑干扰他对战役的策划指挥。高加米拉战役前夕的大流士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
力,寄希望于一场决战来挽救自己的帝国、家人、和尊严,这必须是一场光明正大、完
美无缺的胜利,因为任何瑕疵都将使大流士无法洗尽耻辱,完成自我救赎。

  然而在高加米拉战役前发生的一起天文现象,就已经决定了这场战役的结果。古典
史料记载,在战役爆发前11天出现了月食现象。现代科学家经过计算,将这次月食时间
定为公元前331年9月20日。古巴比伦“天文日记”这样记载:“大流士5年乌吕卢月第13
天有月全食,月亮完全变黑,挡住了木星,四指以外的土星可见。月食完全时,西风劲
吹;月亮重现时转为东风。”

  月食发生时,马其顿大军刚刚渡过底格里斯河,而波斯大军正在南面100公里的地方
严阵以待。古典史料记载,当晚马其顿大营乱成一团,马其顿士兵奔走呼号,埋怨亚力
山大把他们带到天涯海角,攻打别人的国度,导致天神盛怒,遮掩了月亮的光辉。亚力
山大指使军中的祭司亚里斯坦德(Aristander)出面,声称希腊人崇拜太阳神阿波罗,波
斯人崇拜月亮女神阿斯塔特(Astarte),因此月食是不利于敌方的征兆,这样才勉强平息
了众人的恐慌。几天以后的夜空出现流星雨,不用说这又使马其顿人惶恐不安,亚力山
大不得不下令就地扎营,整整4天按兵不动。

  月食当晚波斯大营同样一片恐慌气氛,不幸的是大流士面对这种局面丝毫无能为
力。古巴比伦的天文学家数百年来一直用天象来预测国家大事,根据他们的经书,这次
月食是波斯王亡国的征兆;月食当中劲吹的西风,表示征服者将从西方来;月食完毕以
后转东风,表示战败者必须逃向东方才得保全。古巴比伦的天文学类似中国古代的易
经,是波斯贵族的必读科目,波斯人对此深信不疑。月食出现的那天,所有对天文略知
一二的波斯贵族,包括大流士本人,都明白波斯帝国大势已去。

  大概基于这个原因,大流士在9月24日派特使求见亚力山大,第三次提出停战请求,
愿意割让幼发拉底河以西所有的波斯领土,赔款3万塔伦黄金,以及将一位公主许配给他
作为条件。因为兹事体大,亚力山大召集将领开会,当场宣读了大流士的来信。以帕马
尼奥为首的在场大多数马其顿将领表示大流士的提议可以接受,帕马尼奥对亚力山大
说:“我要是亚力山大,就会接受这些条件。”亚力山大丝毫不留情面地反唇相讥:
“我要是帕马尼奥,自然会接受这些条件。”对于野心勃勃的亚力山大来说,他心目中
的战利品是整个波斯帝国,而不是区区西面一隅。

  罗马史学家科丘斯记载,当大流士得知亚力山大再次拒绝了他的求和,悲愤呼喊:
“亚力山大,我到底对你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大罪?难道你的哪一位亲人为我所杀,因
此我的暴行应得这样的惩罚?” 此时的大流士,真可谓呼天不应,呼地不灵。几天以
后,大流士举行战前阅兵,面对数十万大军说道:“你们坚定不移的忠诚,让我相信我
依然是你们的国王。”他随即号召大家为自己的亲人和祖先的墓地而战:“我们将为生
存而战,你们的父母妻子将如同我的家人一样落入敌手,除非你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横
亘在敌人面前,保卫亲人的自由。”这一席话充分体现了大流士战前绝望沮丧的心境,
也间接折射出整个波斯大军低落的士气。

  高加米拉之战,亚力山大面对的是一支数量众多,装备精良,但人心涣散,抵抗意
志薄弱的波斯大军,他们已经不再奢望胜利,只想为波斯王最后一次尽忠效力。


 2.针锋相对

  渡过底格里斯河以后,马其顿侦查骑兵很快发现了波斯大军的踪迹,亚力山大立刻
领军沿底格里斯河东岸急速南下。与此同时,大流士派巴比伦总督马扎依(Mazaeus)率领
3千骑兵北进6公里占据一座高地,监视亚力山大的动向。9月25日傍晚,马其顿大军在距
离波斯大营10公里的地方扎营。虽然从马其顿大营看不到波斯军队,但波斯人马的喧嚣
清晰可闻。入夜,波斯营地的灯火照亮了南方的天空,碰巧此时夜空突现流星雨,四下
飞散,望去犹如在天边闪烁的篝火。马其顿士兵误以为身陷波斯重围而惊恐万状,亚力
山大不得不下令加固营垒,此后4天按兵不动以稳定军心。罗马史家科丘斯认为,如果此
时在附近监视的马扎依趁机率骑兵突袭,必能重创马其顿大军。可惜忠于职守的马扎依
未能抓住这个战机。

  9月30日清晨,马其顿大军拔营,组成战斗阵形向波斯大军逼近。马扎依完成监视任
务,领兵撤回本部。大流士认为亚力山大准备即日决战,也命令波斯大军进入预定战
场,摆出一个正面宽达8公里的巨阵。正午时分,马其顿大军进占马扎依此前盘踞的高
地,从这里向南望去,广袤的平原上黑压压地遍布波斯军队,人喧马嘶,盔甲闪亮,长
矛如林,令人触目惊心。马其顿官兵见此景象瞠目结舌、面面相觑,亚力山大虽然一向
天不怕地不怕,此时也不禁忧心忡忡。他破天荒地下令暂缓进攻,就地扎营。下午,亚
力山大派出轻骑仔细勘查战场,并亲自靠近观察大流士的排兵布阵。高加米拉战役的开
局阶段,亚力山大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小心谨慎。

  当晚,亚力山大召开战前准备会,征求诸将的意见。老成持重的帕米尼奥认为马其
顿官兵此时军心不稳,士气不振,不宜与波斯大军光天化日下决战。他提议发动夜袭,
因为在黑暗中马其顿将士只能感受到身旁战友的簇拥,看不见敌人庞大的数量,这样有
助于保持士气;而波斯军队来自五湖四海,相互语言不通,在黑暗中很难指挥调度,更
容易被击溃。在场的马其顿将领几乎都支持帕米尼奥的提议,可见面对波斯兵力的绝对
优势,马其顿官兵此时极其缺乏信心。亚力山大非常干脆地否决了帕米尼奥的想法,表
示自己不屑于“偷窃一场胜利”;再则探马报告波斯大军并没有回营,而是留在战场上
保持战斗队形原地休息,阵线前沿遍布游动哨兵和篝火,这种情况下夜袭是不可能奏效
的。

  鉴于恐慌气氛遍布军营,亚力山大接受祭司亚里斯坦德的建议,换上白色的礼服开
坛祭拜众神之神宙斯和战神雅典娜,祈求保佑。仪式完毕以后,亚力山大回到中军大帐
就寝,他苦思冥想破敌良策,在脑海中推演了4、5个作战方案,直到被疲倦征服而坠入
梦乡。这天晚上马其顿将士提心吊胆怕波斯人前来偷袭,因此睡得并不安稳。俗语说得
好,麻杆打狼,两头害怕。大流士也担心马其顿军队前来夜袭,因而让他的部队整夜保
持战斗队形高度戒备。波斯士兵枕戈待旦,疲惫困顿地望着天边渐渐现出鱼肚白,听见
远处马其顿的大营传出集合的号角声。这是公元前331年10月1日的清晨,而波斯大军中
将有4万多人的生命在这一天走到尽头。

  天亮以后马其顿将士惊骇地发现,一向非常警醒、总是最早起身的亚力山大居然没
有出现在帐外。于是众人交头接耳,都猜测亚力山大由于恐惧临阵退缩,不敢出帐。最
后帕米尼奥不得已进入亚力山大的帐篷,发现他正在酣睡,连声呼唤而不应,只得用手
将亚力山大推醒。面对帕米尼奥等人的询问,亚力山大回答说:“你们以为我心里没有
想好对策以前,能够安然入睡吗?当大流士实行焦土抗战,坚壁清野之时,我绝望得不
知所措;现在他准备同我决战,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天哪,我的祈祷已经得到神的
回应!你们都回到各自的岗位去,我马上给你们具体的指令。”嘹亮的号角声随即响
起,马其顿官兵迅速出营列阵,只留下数千色雷斯轻装步兵守卫辎重马车。



高加米拉战役双方的布阵。注意波斯阵线实际上要长出马其顿阵线两倍。

  马其顿军队按照惯例布阵。老将帕米尼奥率领6个密集阵15,000重装步兵组成中央阵
营,方阵之间的距离相当宽敞,这样就有足够的空间变换阵形;左翼主力是2,000特萨利
重骑兵,他们右边是一个营的希腊联盟重骑兵300人,左侧是1,000希腊雇佣军步兵;亚
力山大亲率2,000近卫骑兵在右翼打头阵,他的左边依旧是3,000精锐的近卫步兵。在阵
线前沿亚力山大部署了数千游击步兵组成的散兵线,他们的任务是遏制波斯战车的冲
击。因为马其顿阵线的长度勉强和波斯中央方阵等齐,而波斯骑兵组成的宽大两翼对马
其顿军队形成包围之势,亚力山大在两翼的侧后方各部署了4个营的骑兵约1,200人,
轻、重骑兵各占一半,斜向外组成侧卫线,兵力布置前轻后重形成防守纵深。因为估计
到自己的右翼将成为波斯军队攻击的重点,亚力山大给右翼侧卫部队加强了500名弓箭手
和500名标枪手。另外在第一线部队后面约1公里的地方,亚力山大部署了第二道阵线,
由大约15,000希腊联盟步兵组成,这道防线的特别之处在于面向后方排列,显然是为了
防备波斯骑兵的大纵深迂回包抄。部署完毕的马其顿战阵呈一个空心的梯形阵式。



  由于战后大流士的作战序列被马其顿军队所获,古典史料留下了波斯阵线的详细资
料。大流士充分利用宽广的战场地形,排列出一个长达8公里的巨阵。波斯王矗立于一辆
金碧辉煌的战车上在中央压阵,他身边是3,000忠实的禁卫军,步、骑各一半;两侧排列
伊苏斯战役幸存的2,000希腊雇佣军;波斯中央阵线还包括印度骑兵和马迪亚弓箭手数千
人;中央阵线前面是五十辆战车和十五头印度战象(显然战象并没有在战斗中起到任何作
用)。波斯将领率领各自的部队组成两翼,巴克陲亚(Bactria,今阿富汗)总督拜苏
(Bessus)带领16,000来自中亚草原的骑兵组成左翼,在左翼前沿大流士部署了100辆战车
和2,000塞提亚(Scythian)铁甲骑兵组成的突击集团,他们的目标显然是亚力山大统帅的
马其顿右翼。巴比伦总督马扎依指挥的波斯右翼由16,000来自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
和伊朗高原的骑兵组成,右翼前沿是50辆战车和2,000亚美尼亚铁甲骑兵组成的突击方
阵。数十万巴比伦和阿拉伯步兵在后面组成第二道阵线,但显然他们的战斗效能可以忽
略不计。

  福勒总结此战双方统帅的战术构想,大流士是“两翼包抄”,亚力山大是“中央突
破”。他认为波斯方面的致命弱点是中央阵线缺乏坚强可靠的步兵部队,波斯阵线的机
动性无与伦比,但极其缺乏稳定性,因此没有多少抗打击能力。但是此战大流士根本没
有做防守的打算,他坚信在波斯骑兵和战车强大的攻势下,马其顿军队只会疲于招架。
波斯骑兵对马其顿两侧的集群攻击,如同老鹰的两支利爪抓住猎物的头尾用力撕扯,马
其顿战线将很快分崩离析,然后波斯军队全线出击,以优势兵力将敌人分割包围,逐个
歼灭。亚力山大洞察大流士的意图,他的构想就是将计就计,三面防守,一点突破。马
其顿军队在两翼顽强的防守阻击,调动越来越多的波斯军队向两翼纵深迂回包抄,然后
等待波斯中央阵线出现缺口发动致命一击。此战大流士和亚力山大的战术构想可说难分
高下。事实上,两人的战役企图都得以实现,而且波斯的胜机率先出现,只可惜大流士
未能把握得住。


3.高加米拉神话



高加米拉战役第一阶段。棕色为波斯军队的运动方向,蓝色为马其顿军队的运动方向,
紫色A是亚历山大和他的近卫骑兵。

  大流士对波斯战车寄予厚望。波斯阵线前沿部署的左右两个突击集团,都是以卷镰
战车为攻击箭头,后面配备两千铁甲骑兵。大流士的构想是把冲击力强劲的波斯战车当
作铁锤,砸开马其顿密集阵正面由盾牌和长矛组成的坚硬外壳,紧跟其后的铁甲骑兵从
缺口高速突入,猛攻方阵内部脆弱的裸露部位,最后摧毁马其顿方阵。这个战术构想和
二次大战德国装甲战颇有相通之处。亚力山大看穿了大流士的心思,他率领马其顿阵线
向右前方移动,各个方阵依次前进,形成一条斜线。因为马其顿军队渐渐离开了大流士
为了使用战车特意铲平的战场,大流士立刻命令左翼前沿战车突击集团的两千铁甲骑兵
出击拦住马其顿军队的去路。这是此战大流士犯的第一个错误。失去铁甲骑兵支持的战
车,打开缺口以后无力扩大战果,因此威力大减。

  因为马其顿阵线向右前方运动,其右翼侧卫部队成了先导,结果遭到波斯铁甲骑兵
的迎头痛击。排在最前面的300希腊雇佣军骑兵抵挡不住,溃退下来,后面的900骑兵和
1,000轻步兵立刻顶了上去,暂时稳定住了战线。波斯左翼统帅拜苏看到马其顿侧翼兵力
虚弱,马上调遣大批骑兵前来增援,显然想从这里突破马其顿战阵。亚里安写道:“亚
历山大的骑兵部队伤亡惨重,不但因为波斯骑兵的数量优势,还因为他们人马都披挂铠
甲,防护效果很好。马其顿人浴血奋战,各个骑兵连以严整队形连续发动短促突击,打
乱了敌人的阵形。”

  随后赶到的波斯骑兵见战局僵持,就向纵深前进,企图迂回到马其顿侧卫部队的身
后。马其顿骑兵立刻跟随前进,阻止波斯人的迂回包抄,一时间双方骑兵并驾齐驱,如
同赛跑一般。马其顿阵线的右翼侧卫线因此越拉越长,兵力吃紧,亚历山大不得不调遣
二线部队前来加固右侧防线,马其顿第二道防线不断增援右侧的结果,就是整体右移,
失去了同左侧的联系。这样波斯左翼骑兵的大范围扯动,已经导致马其顿防线出现了第
一个缺口。



高加米拉战役第二阶段。波斯两翼骑兵包抄马其顿阵线,并实现中央突破。亚历山大率
领近卫骑兵突击波斯中央阵营,迫使波斯左翼率先崩溃。


  大流士看到左翼骑兵进展顺利,认为决战时刻已经来临,于是命令两翼骑兵全线出
击。马扎依统帅的右翼骑兵部队立刻扑向坠后的马其顿左翼,从正面和侧面发动集群冲
击,并派出3,000精骑向纵深穿插,目标直指马其顿大营。与此同时,波斯的战车突击集
团也开始向马其顿密集阵发起冲击。亚力山大显然对波斯战车早有研究,部署的散兵线
正是它们的克星。波斯战车铁轮滚滚,在巨大的轰鸣声中疾驰而来,马其顿游击步兵们
灵巧地躲过正面冲击,在其侧面跟随奔跑,步兵们几人一组分工协作,有的用盾牌抵挡
波斯战车兵的长矛,有的用标枪攻击缺乏铠甲防护的役马肋部和车夫。大多数波斯战车
没有冲到密集阵前就失去行动能力。马其顿步兵方阵训练有素,让出一条条通道避开剩
余的波斯战车,这些战车全部被马其顿后卫部队缴获。虽然古典史料没有具体说明,但
马其顿阵线向右移动,已经偏离波斯右翼战车方阵的攻击线路,而冲锋的波斯战车并没
有骑兵支持,因此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这是部署在波斯中央和左翼前沿的战车部队。

  波斯右翼骑兵对马其顿左侧的迂回扯动也迫使后者不断延伸防线,受其牵连左翼的
特萨利骑兵不得不左移以保持防线完整,这样又带动他们右边的马其顿密集阵第5、6方
阵左移。密集阵右边的前4个方阵面临两难选择,是跟随左移,还是原地不动。跟随左移
将暴露亚历山大近卫步兵的侧翼,原地不动则会造成密集阵的脱节。根据亚历山大的战
前部署,密集阵前4个方阵的任务是配合右翼,因此第4方阵指挥官美利格毅然决定按兵
不动。这样密集阵战线很快脱节,波斯右翼骑兵的迂回扯动又将马其顿阵线撕开了第二
个缺口。大流士看到马其顿密集阵洞开,立刻派遣波斯中央阵线的禁卫军骑兵和印度骑
兵从缺口高速突破。马其顿阵营正承受着两翼波斯骑兵强大的压力,此时又被劈成两
半,而突破的波斯禁卫军无论从后面攻击哪一侧的马其顿阵线,都会导致其迅速崩溃。
看起来波斯阵营已经胜利在望了。

  然而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突破密集阵的波斯骑兵并没有从背后攻击马其顿阵
线,而是高速穿过第二道防线左侧的缺口,直扑马其顿大营。显然波斯禁卫军得到大流
士的明确指令,不惜代价解救他的母亲和儿女。战前亚历山大对大流士的心理刺激终于
奏效,对亲人的牵挂果然使波斯王在关键时刻失去理智,将胜利拱手相让。波斯禁卫军
同马扎依派遣的3千精骑汇合,轻易驱散了看守马其顿大营的色雷斯步兵,然后开始劫掠
辎重马车,寻找王室成员。根据古典史料记载,当大流士的母亲从仆人那里得知波斯军
队大获全胜,觉得难以置信,居然拒绝跟随波斯救兵离开大营。无论如何,大营失陷沉
重打击了马其顿官兵的士气,帕米尼奥派人请示亚历山大如何应对,亚历山大回答说:
“告诉帕米尼奥,不要在乎一点后勤物资的得失,如果我们赢得胜利,连波斯人的大营
也将属于我们。”

  马其顿军队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糟糕的局面,不但两翼被敌人迂回包抄,阵线中央
被敌骑突破,连大营也失陷敌手。马其顿官兵的抵抗意志已经到达崩溃的临界点。就在
此时奇迹发生了。根据古典史料记载,一支苍鹰突然飞临马其顿阵线右翼上空,在亚历
山大的头顶盘旋。祭司亚里斯坦德立刻跳上一匹战马,沿着马其顿阵线奔驰,大声呼
唤:“看那支盘旋的鹰,这是马其顿胜利的征兆!”后世史学家大多认为“盘旋的鹰”
其实子虚乌有,很可能是亚里斯坦德为了振奋马其顿官兵的士气编造出来的。高加米拉
战场是松软的砂土地,数十万人马几个小时的混战势必扬起漫天尘土,这种能见度下马
其顿官兵根本无法看到一支低空盘旋的鹰。无论如何,显然这个征兆极大地鼓舞了马其
顿将士的士气,原本已经摇摇欲坠的马其顿阵线突然坚挺起来,第二线的希腊联盟步兵
甚至反攻大营成功,将波斯骑兵驱逐出去。

  当马其顿军队和波斯骑兵以及战车激战之时,亚力山大和他的2千近卫骑兵一直按兵
不动,等待战机。大流士下达总攻命令以后,波斯左翼骑兵倾巢而出。不知为何他们并
没有攻击亚历山大领衔的近卫骑兵方阵,而是一起涌向激战正酣的马其顿右侧防线,让
后世史学家大惑不解。福勒提出了几种可能性,也许波斯将领误解了大流士的命令;或
者波斯骑兵攻击近卫骑兵方阵时遭到马其顿散兵弓箭和标枪的袭击,下意识地向左规
避,结果不由自主地卷入马其顿右侧的混战。波斯左翼骑兵的全部出动,使左翼和中央
方阵的接合部出现缺口,拱卫大流士的希腊雇佣军方阵的侧翼暴露出来,亚力山大等待
已久的战机终于出现了。

  亚力山大立刻率领近卫骑兵以楔形向波斯希腊雇佣军的侧翼猛冲过去,而3千近卫步
兵在左侧紧紧跟随,马其顿密集阵右边4个方阵也依次前进,形成一道斜线,从正面攻击
波斯中央阵营。接下去战局的发展和伊苏斯战役同出一辙,希腊雇佣军在来自两面的夹
击下崩溃,将大流士和他的禁卫军步兵暴露在马其顿骑兵的锋芒之下。亚力山大在一群
近卫骑兵的簇拥下很快冲到大流士战车近前,在这里遭遇波斯禁卫军的拼死抵抗,每前
进一步都必须斩杀数人。此时亚力山大和大流士相距大概只有30米,因为根据希腊史学
家迪奥多罗记载,两人几乎同时向对方投掷出一支标枪,都没有命中目标,但大流士的
车夫被亚力山大投出的标枪击毙。

  古典史家对下面发生的事情众说纷纭。亚里安和普鲁塔克记载,大流士看到车夫毙
命,魂飞魄散,再次跳上一匹快马逃之夭夭,而波斯王的逃遁导致整个波斯阵线的崩
溃。科丘斯和迪奥多罗则提供了一个更加合乎情理的描述:由于战场上漫天的沙尘,大
流士近旁的波斯官兵只能模糊地看到波斯王战车上有人被标枪贯穿身亡,都以为中枪的
是大流士本人,立刻迸发出一片哀嚎之声。然后整个波斯左翼莫名其妙地溃退,引发雪
崩效应,波斯中央阵营也很快溃不成军。据科丘斯记载,大流士拔出弯刀打算自尽,又
不忍心抛弃战场上依然浴血奋战的波斯将士,犹豫片刻以后不得不在众人的簇拥下撤
离。由于亚里安和普鲁塔克的著作影响较大,近现代史学家大多倾向于大流士率先逃离
战场的说法。

  古巴比伦天文日记则提供了这样的记录:“乌吕卢月第24天早晨,世界之王(指亚历
山大)竖立起他的战旗。两军激烈交战,(波斯)王的士兵遭受惨败。部队抛弃了他们的
王,撤回各自的城市。他们向东部逃遁。”这个来自波斯方面的唯一记录,显然印证了
科丘斯和迪奥多罗的记载。天文日记所谓“部队抛弃了他们的王”,无疑是指波斯左翼
部队率先溃退。当时波斯左翼两万骑兵对阵数千马其顿侧卫部队,占据明显优势,绝对
没有溃败的道理,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左翼统帅拜苏下令全线撤退。大概拜苏远远看
到大流士周围的混战,听到波斯禁卫军的哭喊声,断定大流士不幸阵亡,战斗已经失去
意义,于是下令撤军。

  波斯左翼和中央阵线溃败的时候,马扎依统帅的右翼骑兵在这一侧几乎取得了胜
利。波斯骑兵同时从马其顿左翼的正面和左侧发动进攻,亚美尼亚铁甲骑兵以密集队形
一次又一次地冲击马其顿方阵,并不断向侧后迂回。帕米尼奥看到局面异常被动,派人
向亚历山大请求援助。帕米尼奥征战五十载,以见多识广、临危不惧著称,此时破天荒
地求援,可见马其顿左翼的确危在旦夕。亚历山大得信以后,不得不放弃对大流士的追
击,领军驰援左翼。正巧奔袭马其顿大营的数千波斯骑兵原路返回,和行进至半途的亚
历山大近卫骑兵狭路相逢,于是爆发了本次战役最激烈的骑兵战斗。双方都是精英部
队,波斯骑兵急于夺路而逃,而亚历山大的近卫骑兵着急救援同伴,于是展开殊死搏
斗,在此阵亡的近卫骑兵就有60人,而伤者数百。最后这股波斯骑兵杀出一条血路得以
逃生。

  等亚力山大摆脱波斯骑兵的纠缠,到达马其顿左翼时,战局已经发生逆转。大流士
败退的消息很快传到波斯右翼兵团,马扎依立刻领军撤向巴比伦,高加米拉战役落下帷
幕。古典史料对波斯军队此战的阵亡人数说法不一,最保守的科丘斯也估计有4万人,其
中绝大多数死于逃亡途中。马其顿军队阵亡500人,伤者不计其数。几天以后,巴比伦总
督马扎依投降,亚力山大兵不血刃进入这个千年古都,被加冕为“亚洲之王”。

  总结高加米拉战役,波斯军队的确已经尽其所能。大流士对马其顿军队的优缺点研
究的相当透彻,他的战役部署扬长避短,非常有针对性。虽然波斯战车的表现差强人
意,但波斯骑兵将机动性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至,多点进攻加上大范围扯动,使马其顿
各条战线同时承受巨大的压力,阵形很快支离破碎。波斯骑兵实现中央突破,将马其顿
阵线劈成两半,波斯的胜机率先出现。只可惜在大流士眼里,亲人的安全和波斯王的尊
严显然比国家和军队的存亡更为重要,这个指导思想使他在关键时刻错失良机。波斯阵
线的突然崩溃,是偶然也是必然。虽然拜苏的错误判断具有偶然性,但波斯将士因为战
前月食的缘故,普遍认为波斯帝国气数已尽。笼罩在这种心理阴影之下的波斯军队斗志
薄弱,经不起意外和挫折,面对亚历山大的致命一击,崩溃是迟早的事情。

  亚历山大既然愿意在地形平坦开阔的高加米拉,打一场波斯人擅长的运动战,应该
早就预料到战役初期的被动局面。对于亚力山大来说,此战唯一的取胜机会,在于马其
顿防线被波斯骑兵迂回突破,阵营分崩离析之前,抓住大流士指挥的漏洞发动致命一
击。这无疑是一场豪赌。亚力山大其实是在和时间赛跑,倘若波斯中央阵线的缺口出现
得晚一些,或者近卫骑兵的向心突击不能立刻达到目的,摇摇欲坠的马其顿防线肯定会
率先崩溃。亚历山大已经不是第一次将他的将士置于背水一战的绝境,无论是在伊苏
斯,还是在高加米拉,马其顿军队都只有取胜一条路,失败则万劫不复,绝无可能全身
而退。亚历山大此战给人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战术安排和战役指挥,而是他孤注一掷、舍
我其谁的霸气。高加米拉战役,是一场后人无法效仿、无法复制的胜利,只有受到命运
青睐的天之骄子才能取得这样不可思议的胜利。

  4.亡国之君
波斯帝国末代君主大流士,可以说是12代波斯王里最特别的一位。幸存下来的古典
史料对大流士三世的记载超过以往任何一位波斯王,不过他都是作为亚历山大的陪衬人
物出现。大流士三世还是唯一有正面肖像传世的波斯王,其他的波斯君主都只有浮雕和
钱币上千篇一律的侧影流传下来。

  1831年,意大利那布勒斯王国发掘古罗马庞贝(Pompeii)遗址的过程中,发现了保存
相当完好的一幅壁画,这就是著名的“伊苏斯壁画”(Issus Mosaic)。伊苏斯壁画长
5.82米,高3.13米,由50万块小马赛克组成。考古学家将壁画完成的年代定为公元前2世
纪晚期,史学界普遍认为这幅壁画是模仿古希腊画家菲罗玄(Philoxenus of Eritrea)在
公元前310年为马其顿国王卡桑德(Cassander)所作的一幅油画。壁画表现的是伊苏斯战
役的最后时刻,左边是亚历山大正率领近卫骑兵冲锋,他手中的长矛将一个波斯骑兵刺
穿;右侧是高居战车之上的波斯王大流士,以及簇拥在他周围的禁卫军。大流士身体前
倾,两眼圆睁,满脸是震惊和难以置信的表情,他的车夫拼命挥动马鞭,驱使战车掉头
逃命。伊苏斯壁画作为西方古典艺术的代表作闻名世界,而大流士的形像也因此为千万
世人所熟悉。

  西方古典史料称这位末代波斯王为“大流士三世科多曼”(Darius III
Codomannus)。科多曼显然是希腊人对大流士本名的蹩脚音译。古巴比伦文献显示,他的
本名叫做阿塔沙塔(Artashata)。大流士大约生于公元前380年,他的祖父是波斯王阿塔
薛西斯二世的兄弟,而他的父母是堂兄妹关系,这种近亲婚姻在波斯王朝相当常见。史
载大流士身材高大,相貌英俊,这与伊苏斯壁画所描绘的波斯王形像相符。据说亚历山
大进入波斯首都苏萨的王宫,坐上大流士的宝座,非常尴尬地发现自己双脚悬空,随从
赶忙拉过一支矮桌给他垫脚。

  据迪奥多罗记载,大流士在继位以前是享誉波斯帝国多年的勇士。当时还是阿塔沙
塔亲王的大流士跟随波斯王阿塔薛西斯三世征讨卡都西亚人(Cadusian)的叛乱,两军对
阵之际,敌方出来一位最优秀的武士,要求同一位波斯贵族阵前单挑。当时波斯王周围
数十个贵族畏缩不前,最后是阿塔沙塔出阵应战,经过搏斗将对手制服。波斯王大悦,
当即封他为亚美尼亚总督。阿塔薛西斯平定卡都西亚叛乱是公元前343到338年间的事
情,此时的阿塔沙塔已是不惑之年了。

  阿塔薛西斯三世王朝后期,大宦官巴古阿把持朝政,阿塔沙塔作为重臣虚与委蛇,
逐渐获得巴古阿的信任。后来巴古阿相继毒杀阿塔薛西斯和王储阿西斯,波斯王室成员
凋零殆尽,王位继承就轮到了旁支的阿塔沙塔亲王。公元前336年春天,阿塔沙塔登基,
正式采用大流士这个称号,史称大流士三世。大流士即位时间不长,巴古阿就发现他难
以驾驭,于是又打算故伎重演,给大流士准备了一杯毒酒。这里迪奥多罗绘声绘色地写
道,早已洞察巴古阿阴谋的大流士将自己的酒杯和巴古阿的对调,然后命令他一饮而
尽,这个臭名昭著的阉官就此恶贯满盈。

  大流士继承的波斯帝国颓废已久,帝国主要产粮区埃及已经独立多年。大流士登基
不久就组织征讨埃及。他只用了6个月就集结一支波斯大军,结果一举荡平埃及,使帝国
气象为之一振。这年44岁的大流士年富力强,锐意进取,在内政外交上展现了不同凡响
的胆识和魄力,无疑是波斯帝国期待已久的中兴之主。然而就在大流士即位以后几个
月,在遥远的希腊半岛北部的马其顿王国,一位年仅20岁的青年即位国王。这个名叫亚
历山大的青年最终将颠覆大流士的帝国社稷,使他的壮志宏图付之东流。

  古典史家笔下的大流士,性格温良敦厚,虽有勇士的美名,但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好
斗的人。科丘斯认为他处事公正,慈悲为怀,对支持他的人异常诚恳忠心,是一个富有
责任感的慈父领袖。亚里安则毫不客气地指出大流士的性格缺陷:他偏听偏信,事到临
头缺乏胆气,情绪波动剧烈,容易振奋,也容易气馁。作为一个军事统帅,这些无疑都
是致命的缺陷。但正是这些弱点,让大流士更具有人性化的色彩,相比之下亚历山大简
直没有一点人味。

  从亚历山大登陆小亚细亚的那一刻开始,幸运之神就似乎和他朝夕相伴,而沉重打
击一个接一个地落到大流士头上。先是波斯将领在格拉尼克斯河拙劣的指挥,葬送了整
个波斯小亚细亚的军政领导层;接着最为倚重的蒙农壮志未酬身先死,彻底打乱了大流
士的战略部署。科丘斯记载,当大流士得知蒙农的死讯异常沮丧,好几天不能视事。不
过他很快振作起来,亲率大军前去迎战亚历山大。伊苏斯战役开局阶段大流士指挥波斯
军队进行的战略运动,可谓用兵如神,将对手置于死地。然而波斯步兵素质的低劣断送
了大好局面。伊苏斯战役的失败也使大流士所有的亲人失陷敌手,对他来说这个打击比
丧失一支军队还要沉重。

  科丘斯记载,伊苏斯战役以后,大流士的精神并没有被击垮,他立刻着手重建波斯
军队,没有浪费一天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流士在伊苏斯战役丧师数万,他的
统治基础依然稳固,那些拥兵自重的波斯贵族依然聚拢在他的周围,听候他的调遣。大
流士用两年的时间就重建一支庞大的军队,相比之下他的先祖薛西斯集结大军远征希腊
准备了5年时间,而那时正值波斯帝国的鼎盛时期。史学家公认,大流士组建的大军,无
疑是波斯帝国一百多年来装备最精良,战术最先进的一支军队。在高加米拉战场上检阅
部队的大流士,正处于他一生最辉煌的时刻,可悲的是这个辉煌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

  就在高加米拉战役爆发的前几天,一个从马其顿大营逃出来的波斯宦官给大流士带
来噩耗-他的王后斯塔蒂拉(Statira)几天前病死。斯塔蒂拉的死因众说纷纭,有些古典
史料直言不讳,记载她是难产而死。古典史家一方面极力塑造亚历山大崇高的形像,说
他对波斯王室执礼甚恭,对有波斯第一美女之称的斯塔蒂拉从不多看一眼;另一方面却
老实交代她死于难产,这种春秋笔法令人解颐。斯塔蒂拉和其他王室成员两年前就沦为
亚历山大的人质,因此她怀的孩子是谁的自然不言而喻。大流士得到消息悲痛欲绝,断
定王后是被亚历山大处死。报信的宦官颇费了一番口舌才让大流士明白,斯塔蒂拉是病
亡,而亚历山大依照波斯礼仪将她厚葬。这里大流士再次展现他温良敦厚的性格,写信
给亚历山大表示感谢,并在战役前祷告自己死后波斯将被一个仁慈的征服者统治。

  大流士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的斗士,这是他跟亚历山大最大的区别。直到高加米拉
战役前夕,大流士还在想方设法和平解决争端,为此不惜割地赔款和亲。他在最后一次
的求和信中称亚历山大为“陛下”,已经放下了波斯王的身架。大流士在信中以一个长
辈的口吻规劝亚历山大,幸运之星不会永驻,一个人越是荣耀,就越容易引起别人的羡
妒。如同轻灵的飞鸟不由自主地被气流带到高空,亚历山大谨防被年轻人的虚荣心所蒙
蔽,因为在他这个年纪没有什么比控制自己的虚荣心更加困难的了。亚历山大相当冷酷
的拒绝了大流士的请求,他回答说,波斯王正在许诺并不属于他的财产,他同意分割的
土地早就失去了。亚历山大让大流士准备决战,因为世界容不下两个大帝。

  高加米拉战役失败以后,大流士再次踏上逃亡之路,这一次他逃往伊朗高原北部山
区的埃克巴塔那(Ecbatana),从那里向波斯帝国东部省份的总督发信,要求尽发勤王之
兵。在短短6个月里,大流士又奇迹般地集结3万步兵和3千骑兵,其中甚至包括4千希腊
雇佣军。此时的波斯王大势已去,居然还有希腊人愿意千里迢迢前来为他效力,大流士
的人格魅力不容怀疑。不过大流士此时已经万念俱灰,他对部下说:“我不会活着看到
这个帝国的灭亡,我的生命和我的统治将一起结束。” 显然大流士已经不再奢求胜利,
只期望一个体面的结局。波斯王身边依然忠心耿耿的是蒙农的岳父、前赫拉斯滂总督阿
塔巴兹,他表示“我们一定跟随我们的王走向战场。”

  然而以拜苏为首的一批波斯贵族开始阴谋颠覆大流士。大流士的宰相、伊苏斯战役
的骑兵统帅纳巴扎尼公开提议由拜苏出任摄政王。大流士怒骂:“你这个恶毒的奴
才!”他拔刀冲向纳巴扎尼,结果被拜苏的亲兵拦住。阿塔巴兹企图调解君臣之间的矛
盾,但知道内情的希腊雇佣军统帅帕特龙(Patron)明确告诉大流士,拜苏一夥打算弑
君。一天阿塔巴兹来到大流士房里探讨对策,大流士无奈地说,这个时候除了依靠波斯
东部的总督们别无选择。君臣两人于是抱头痛哭。接着大流士叫来所有的宦官仆人,解
除了他们的奴役,予以遣散。当晚,拜苏等人发动政变,将大流士囚禁。

  亚历山大追击大流士的途中,几个逃出来的波斯贵族前来通报波斯王的困境。亚历
山大害怕拜苏等人拿大流士向他要挟,立刻率轻骑昼夜兼程追赶。一路上亚历山大遇到
越来越多的波斯贵族,他们不齿拜苏所为而逃亡,带来大流士依然活着的消息。拜苏等
人逃到伊朗高原东北部的一个叫塔拉(Thara)的地方时,亚历山大的追兵已经逼近。拜苏
一伙惊恐万状,催促大流士换一匹快马。身负黄金镣铐的大流士拒绝离开自己的马车,
声称绝不同叛国者合作。拜苏、纳巴扎尼及其同夥于是挺矛猛刺大流士,又杀死他座车
的役马,然后向东奔逃。等到亚历山大率领追兵赶到时,大流士已经气绝身亡,他的马
车旁边围着一群忠实的随从,个个六神无主。

  古典史料记载,一个名叫波利斯特拉(Polystratus)的马其顿士兵发现了奄奄一息的
大流士,拿出自己的水囊给他喂水。大流士的临终遗言是说给这个普通士兵的:“我受
你之惠而无法回报,这大概是我最后的不幸吧。”大流士伸出右手和他相握,希望他将
握手问候传达给亚历山大,然后死去。亚历山大将大流士的遗体运回巴比伦,举行盛大
国葬仪式。背叛大流士的拜苏后来被部下出卖,献给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按照波斯处置
叛徒的惯例将他挖眼割鼻,然后五马分尸。

  亚历山大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大流士的宝座,成为亚洲之王。拜苏死后,亚历山大寂
寞无敌,在追求无上荣耀的虚荣心驱使下继续东征,企图征服世界。成千上万的马其顿
将士因此抛骨于中亚荒漠,他本人也感染热带恶疾,年仅33岁就去世。亚历山大死后,
他打下的马其顿帝国立刻分崩离析。

  古巴比伦天文日记记载有波斯帝国几百年间巴比伦的粮食价格。如果比较伊苏斯战
役爆发的公元前333年和亚历山大去世的公元前323年的粮食价格,我们会发现后者是前
者的10倍,可以说亚历山大治下的波斯已经民不聊生了。大流士和亚历山大这两个相继
统治波斯帝国的君主,在历史的天平上到底孰轻孰重?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
案。

  波斯帝国的末代君王大流士三世,死于公元前330年夏天,享年50岁。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20: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吉达斯浦战役

公元前327年夏天,亚历山大率领12万大军越过兴都库什山脉,进入印度河流域。时年29
岁的亚历山大,无论在智力、精力、经验、以及军事成就等等方面,都处于一生的顶
峰。此前亚历山大花了4年的时间征服了波斯帝国广袤的东部省份,几十个民族近千万人
口都臣服在他的武力之下。无论是好勇斗狠的兴都库什山民,还是弓马娴熟、神出鬼没
的斯基泰骑兵,都无力与他的马其顿雄师争锋,此时的亚历山大颇有“拔剑四顾心茫
然”的感慨。亚历山大对印度的远征完全是虚荣心驱使。传说宙斯的两个儿子赫拉克里
斯(Heracles)和迪奥尼苏斯(Dionysus)都到过印度,自诩天之骄子的亚历山大岂能让他
们专美于前。

然而在印度河支流吉达斯浦(Hydaspes)河畔,亚历山大遭遇了平生未见的劲敌。印度西
北小邦保拉瓦(Pauravas)的国王波鲁士(King Purushotthama)率领36,000大军在河对岸
严阵以待。这一年的季风提前来到,吉达斯浦河已经开始泛滥,河面宽达800米,深不见
底。波鲁士的大军在对岸一字排开,控制了上下十几公里的河段,随时准备消灭胆敢渡
河的敌军。印度军队有200头战象,这些庞然大物沿河排列为步兵压阵,从一公里以外看
去依然高耸如塔,它们恐怖的吼叫声清晰可闻,着实令马其顿官兵心惊胆战。

亚历山大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首先,马其顿大军要设法强渡敌军严密防守的河流,泛
滥季节的吉达斯浦河河面宽阔、水流湍急,对于古典时代的军队来说无疑是一道难以逾
越的天堑,更何况对岸还有敌军防守。其次,马其顿密集阵将面对印度战象的集团冲
锋,在此之前还没有哪一个欧洲军队经历过这种严峻考验。结果亚历山大不负众望,再
次展现天纵其才的指挥艺术,使吉达斯浦战役成为古典战争史的杰作之一。美国西点军
校的教科书里有这样一句:“吉达斯浦战役是现代研究攻击设防河流的战术原则的基
础。”

1. 神秘古国

亚历山大踏足印度之前,这个古老文明已经存在了三千年。现代哈拉帕和莫亨佐-达罗遗
址为代表的古印度河文明,史学界普遍认为始于公元前三千年。这个文明发展到相当高
的程度,灌溉农业非常发达,出现了一大批城镇。城镇里几乎每座房屋都有水井、供水
管道系统、浴室和排水沟,卫生设施的进步程度堪比十九世纪后期的欧洲。各个城市的
规划都惊人的相似,甚至连建房用砖的尺寸都整齐划一。出土的众多艺术品也体现出多
种多样的艺术风格。遗址出土文物的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是很少见到武器或其他有关
战争的器具,体现出这个史前文明的平和、仁慈、和非暴力等特征。这个文明在公元前
两千年以后突然衰落,其原因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焦点。十九世纪德国学者穆勒
(Friedrick Max Müller)提出著名的“雅利安人入侵理论”,就是其中的一种解释。这
个理论直到二十世纪上半叶都是西方史学界的流行观点。

西方学界认为,雅利安人是源于黑海北岸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骁勇好战,他们最早完
成了对马的驯化,发明了马拉战车、金属武器等战争工具。大约在公元前1800-1500年
间,雅利安人开始向东向南扩张,一支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小亚细亚和伊朗高原,后来
相继建立了赫缔帝国和波斯帝国(“伊朗”一词的本意就是“雅利安人的土地”);另外
一支越过兴都库什山脉,进入印度河流域,经过数百年的扩张和战争完全征服了当地土
著,成为印度北部的主宰。印度吠陀时代流传下来的叙事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
那》记述了大量残酷的战争场面,就是这个时期的写照。

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讲古老的梵语(Sanskrit),同印度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
(Dravidians)的语言截然不同。18世纪末英国驻印度法官威廉·琼斯爵士的研究成果证
实,古印度的梵语和希腊语、拉丁语、凯尔特诸语种、日尔曼诸语种、以及波斯语等等
同属一个印欧语系。雅利安人的文化相当原始,进入印度以后逐渐吸收了当地的先进文
化,放弃了游牧的生活方式,但竭力保持祖先的尚武传统以维护异族统治。为了防止自
己的血统被土著人同化,雅利安人创造了种姓制度,禁止不同种姓之间通婚。

随着经济的发展,雅利安人社会组织从部落过渡到王国。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恒河下
游摩揭陀(Magadha)王国强大起来,初具帝国规模。公元前361年,出生于下层社会的摩
诃帕德摩·难陀,杀死国王迦腊索伽,建立难陀王朝(Nanda Dynasty)。难陀王朝的武装
力量空前强大,拥有步兵20万,骑兵2万,战车2,000乘,战象3,000头。难陀王朝很快统
一了恒河流域,逐渐向印度河流域扩张。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率军进入印度河流域,
东西两大帝国的碰撞似乎不可避免。

西方古典史家对印度所知甚少。亚里安记载,印度人爱好和平,崇尚道义,从来没有向
印度以外的地方发动扩张战争。他提到印度的种姓制度有七个等级,但其中几个显然是
属于同一种姓的不同阶层。所有的古典史料都提到印度的富庶,马其顿军队攻陷印度城
邦阿斯帕西亚(Aspasia)以后,掳获了23万头牛。但对于志在征服的亚历山大来说,印度
军队的几个特点最值得重视。

首先是印度军队大量使用战象。印度人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开始驯化大象利用其畜力。亚
里安记载了印度人捕捉野生大象加以驯化的详细过程。大约在吠陀时代初期(公元前1100
年),印度人开始在战争中使用大象。印度战象身高3米以上,全身披挂镶嵌铁片的战
袍,前胸有整块铁甲保护,象牙上套着铁制矛尖。战象背上可驮一名驭手和一座木制小
城堡,里面是三名弓箭手。未经专门训练的战马对大象的气味和吼叫有天生的恐惧,接
近到200米距离以内就会受惊,因此无法使用骑兵对付战象。重装步兵的密集阵可以遏制
骑兵的正面冲锋,却阻挡不了战象的冲击。战象的冲锋速度虽然只有每小时30公里,但
由于其5吨的体重而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加上大象坚硬的厚皮和披挂的铠甲提供防护,可
以轻易冲破长矛盾牌方阵。突入方阵的战象舞动象牙大步践踏,杀伤力极强。紧跟其后
的印度步兵冲进方阵近距离格斗,而阵形散乱、陷入各自为战的密集阵将很容易被击
破。

古典史家普遍认为,战象最大的威力在于难以承受的心理震慑。一字排开的战象集群冲
锋时,一个个庞然大物阔步向前,高声吼叫,如同一堵快速移动的高墙,景象异常骇
人。没有见过战象的军队往往会魂飞魄散,溃不成军。面对战象冲锋的步兵方阵需要钢
铁的意志才能屹立不动。事实上印度军队对战象的弱点非常了解。大象受伤以后经常狂
性大发夺路而逃,根本不听驭手指挥,而受惊的战象不辨敌我,旁边跟随的步兵往往遭
到冲撞践踏。正因为这个原因,印度战象的驭手都备有一根铁凿,一旦大象失控就将铁
凿钉入其后脑。应该说马其顿军队并非初次遇到战象,高加米拉战役波斯军队序列中就
有15头战象,但显然它们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因此在吉达斯浦战役中,马其顿密集阵
将首次接受印度战象的考验。

印度步兵比较特别的武器是印度长弓。印度长弓由坚韧木条和竹片复合制成,反曲上弦
以增强拉力。由于印度北部后来遭到中亚游牧民族的侵略,现存的弓多属于草原民族的
角质组合反曲弓,古典时代的长弓定制倒是在印度南部保存完好。印度长弓的现代仿制
品上弦时全长70英寸(1.77米),拉力可及75磅,发射90公分长的重箭,射程可达300米,
而且破甲能力相当强。西方古典史料记载,印度长弓由于份量不轻,通常一端装有长
钉,弓箭手将长弓钉在地上单腿跪地射箭,这样可以提高准确度。值得马其顿人庆幸的
是,吉达斯浦战役中印度军队的弓箭手并不很多(可能是培养不易的原因),而且由于战
场泥泞而无法有效固定长弓,因此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印度军队对战车依然情有独钟,在战斗中大量使用。西方古典史料记载,印度战车车体
宽阔,由四匹马拖拽,车上六名乘员,包括两名驭手,两名持盾牌的刀斧手,以及两名
弓箭手。从这个人员配置可以看出,印度战车有点类似亚述战车,兼有运兵效用,冲进
敌阵以后刀斧手很可能会跳下战车接敌格斗。古典史料对印度骑兵的装备没有详细记
载,从吉达斯浦战役过程来看,印度骑兵似乎并没有类似波斯的铁甲骑兵,因此突击能
力有限。不过这也在情理之中,因为战象当仁不让是印度军队的突击部队。

综上所述,印度军队显然是包括多兵种、远程火力和重型突击力量的混合部队,单凭战
象便足以抵消马其顿近卫骑兵和密集阵的战术优势,而印度士兵向来以斗志顽强著称。
因此在两军人数、战斗力相当的情况下,统帅的指挥水准将决定胜利的天平向哪一方倾
斜。


2. 天威难测

亚历山大作出远征印度的决定,除了追求荣耀和战功以外,还有更现实的动机。自从在
巴比伦被加冕为“亚洲之王”以后,亚历山大性格中阴险暴虐的一面开始展露无遗,无
端杀戮了几个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将领。这期间亚历山大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波斯化倾
向。他实行波斯宫廷礼仪,穿戴波斯服饰,还娶了一位波斯公主为妻,并且闭口不提何
时班师回国,而衣锦还乡是绝大多数马其顿将士的心愿。亚历山大的所作所为使马其顿
将士离心离德,士气涣散。亚历山大远征印度,大概也是为了转移内部矛盾。

当年马其顿国王菲力普遇刺身亡,亚历山大面临多个合法继承人的挑战,如果没有资深
将领帕米尼奥的鼎力相助,恐怕很难登上王位。为了报答帕米尼奥,亚历山大任命他的
大儿子菲罗塔(Philotas)为近卫骑兵统领,二儿子尼卡诺(Nicanor)为近卫步兵统领,而
将整个马其顿密集阵的指挥权交给帕米尼奥。显然即位之初的亚历山大根基尚浅,需要
借助帕米尼奥的经验和无以伦比的影响力,因此让他掌握军权。事实证明菲罗塔和尼卡
诺都是非常称职的将领,所以亚历山大这个任命并没有遭人非议。此后亚历山大通过一
系列胜利树立了军中的威信,很快羽翼丰满,对帕米尼奥手中的权力就感觉如芒在背
了。远征波斯的几次战役中,亚历山大两次拒绝采纳帕米尼奥的建议,在讨论大流士的
第三次求和时甚至当众羞辱帕米尼奥:“我要是帕米尼奥,自然会接受这些条件。” 亚
历山大渴望扬名立业,急于摆脱父亲的阴影,打下自己的一片天地,而帕米尼奥如同他
父亲菲力普的化身,代表过去的一个时代。亚历山大对帕米尼奥的不敬,反映了他内心
深处的反叛意识。

不过亚历山大到底是个冷静务实的人,认识到帕米尼奥在军中的作用无可替代。近卫骑
兵统领菲罗塔虽然是个优秀的军人,但头脑简单,处世张扬,居功自傲,帕米尼奥也不
得不时常告诫他收敛一点。普鲁塔克记载,伊苏斯战役被掳的波斯王女眷中有个希腊女
人成了菲罗塔的情妇,两人的幽会中菲罗塔屡屡酒后失言,声称马其顿所有的荣耀都归
功于他和他的父亲,亚历山大不过是个青涩少年,多亏了他们才享有名义上的权位。这
些话很快就传到亚历山大耳中,亚历山大叫人把这个女子带来细细盘问,然后让她回去
装做若无其事,继续汇报菲罗塔的类似言行。亚历山大隐忍不发,是因为此时波斯帝国
元气未伤,大敌当前不能自乱阵脚。

大流士身亡以后,波斯帝国有组织的抵抗到此为止,亚历山大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地清理
门户。公元前330年秋天,有人揭露了一起兵变阴谋,涉案人就有菲罗塔。菲罗塔被捕以
后,在严刑拷打之下供认不讳。亚历山大举行了4千马其顿将士参加的审判大会,陈述菲
罗塔的罪行,提供证据,并给后者自辩的机会。最后审判大会投票作出决定,将菲罗塔
处死。这时帕米尼奥正留守波斯北部保障后勤供应,对此事毫不知晓。亚历山大当机立
断,派遣特使送密信给帕米尼奥身边的副将,命令他们处决帕米尼奥。一个名叫克里安
德(Cleander)的马其顿将领面见帕米尼奥转交菲罗塔的一封信,趁他读信的功夫用匕首
将他刺死。亚历山大的密信事后在军中宣读,信中指控帕米尼奥谋反,罪证是帕米尼奥
给菲罗塔的一封信里这样一段话:“照顾好你自己和你的手下,这样我们才能完成目
标。”

帕米尼奥父子的悲惨结局激怒了一大批马其顿将士。古典史料记载,亚历山大不得不采
取隔离措施,将那些公开表示不满的官兵集中到一起单独组建一支部队。事实证明这个
做法并没有平息部队的怨气。两年以后的一个宴会上酒过三巡,亚历山大身边一群佞臣
照例开始阿谀奉承,声称他的丰功伟绩不仅世间无人可及,连宙斯之子赫拉克利斯也得
甘拜下风。这时亚历山大忠实的卫队长克莱特(Cleitus the Black)站出来,痛斥那些无
耻之徒贬低菲利普的功勋,指出如果不是菲利普培养的老兵担当核心,马其顿军队根本
不可能有今天的辉煌。克莱特借着酒劲直言不讳,指责亚历山大忘恩负义,无端杀戮阿
塔罗和帕米尼奥两位老臣。亚历山大恼羞成怒,骂道:“那你就和菲利普、阿塔罗、帕
米尼奥作伴去吧!” 话音未落便夺过卫兵的长矛将克莱特刺死。事后亚历山大追悔莫
及,因为克莱特几乎可算是他的亲人(克莱特的姐姐是亚历山大的乳母),而且在格拉尼
克斯河畔救过他的性命。虽然亚历山大的悔过表现最终赢得了众人的谅解,但追随他多
年的老兵们不免感到心灰意冷。

如果说克莱特的死纯属意外,史官卡里斯蒂尼(Callisthenes)的遇害就完全是亚历山大
的蓄谋。公元前328年,亚历山大宣布实行波斯宫廷礼仪,其中包括跪拜礼
(Proskynesis)。马其顿虽然是君主制国家,但王权从来都不是至高无上的,马其顿贵族
同国王之间更象同事关系,而非东方文化的君臣关系,跪拜礼使他们感到异常屈辱。亚
历山大这个决定引起马其顿将士强烈反对,而因为卡里斯蒂尼有雄辩之才,充当了他们
的代言人。亚历山大最后迫于阻力放弃这个做法,但显然对卡里斯蒂尼的冒犯怀恨在
心。不久,军中又揭发一起贵族士官(Pages)的反叛阴谋,只因为卡里斯蒂尼和首犯相
熟,亚历山大就以教唆谋反的罪名将他投入大牢。卡里斯蒂尼遭受非人折磨,不久死在
狱中。古典史家普遍认为这件事情是亚历山大一生最大的污点。三百多年以后,罗马著
名哲学家塞尼卡(Lucius Annaeus Seneca)听他的学生历数亚历山大的英雄事迹和旷世武
功以后,回答说:“这些都不错,只可惜他谋杀了卡里斯蒂尼。” 言下之意,亚历山大
所有的功绩加起来也无法抵消这个罪孽。



希腊史家伊菲普斯(Ephippus of Olynthus)记载,亚历山大身边的人生活在恐怖统治之
中。亚历山大所闻无非阿谀逢迎之辞,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和漠视,即使是最亲近的人
也不再向他进逆耳忠言。从此以后,亚历山大越来越依靠重金悬赏鼓舞士气,马其顿军
队的雇佣军色彩因此越来越强烈,而愿意跟随他舍身犯险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一年以
后,马其顿军队围攻印度要塞摩坦(Multan)时,亚历山大照例身先士卒登上城墙,回头
一望却发现他的近卫步兵全部站在城下呆若木鸡,没有一人跟上来。面对蜂拥而来的印
度兵,亚历山大那一刻想必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3. 兵不厌诈

亚历山大的远征军和七年前离开马其顿时相比已是面目全非。波斯帝国灭亡以后,亚历
山大遣散了数万希腊联盟部队(其中包括精锐的特萨利骑兵),只保留了一批马其顿核心
部队。在此基础上亚历山大招募了大量来自希腊半岛、小亚细亚和色雷斯的雇佣军。征
服中亚草原的过程中,亚历山大对弓马娴熟的斯基泰轻骑兵(Scythian Horse Archers)
印象深刻,很快挑选组建了一支1千人的斯基泰部队。这些优秀的马上弓箭手极大地丰富
了马其顿军队的战术手段,后来成为亚历山大非常倚重的精锐部队。普鲁塔克记载亚历
山大的远征军有12万人,果真如此,那么这其中大多数是非战斗人员。近现代史学家普
遍认为亚历山大远征军的战斗部队不超过4万人。亚历山大显然对印度的自然环境有所了
解,从埃及和腓尼基征召大批造船工匠随军,使马其顿军队具备两栖作战能力。

马其顿军队渡过印度河以后,位于印度河和吉达斯浦河之间的小邦塔西拉(Taxila)国王
盎庇斯(Omphis)望风而降。盎庇斯给亚历山大提供了56头战象,并亲率5千军队从征。亚
历山大把战象留在塔西拉,这个决定相当明智,因为马其顿军队并没有时间演练同战象
协同配合,贸然使用战象有害无益。不过亚历山大一定从塔西拉人那里详细询问了战象
的弱点,为马其顿步兵设计了有针对性的战术,对即将到来的人象对抗提前做好准备。

在塔西拉短暂停留以后,亚历山大率军继续东进,于公元前326年6月抵达吉达斯浦河
畔。亚里安记载,在吉达斯浦河东岸据守的波鲁士大军有步兵3万人,骑兵4千人,战车
300乘,战象200头。马其顿参战部队有骑兵8千人,其中包括近卫骑兵5千人,斯基泰轻
骑兵1千人;步兵总共23,000人,其中包括近卫步兵3千人,重装步兵7个团1万余人,其
余就是游击步兵、散兵、弓箭手和印度仆从部队。两军兵力相当,马其顿军队骑兵占有
明显优势,但印度军队有古典时代的坦克部队 - 战象。印度军队设防的位置是最容易渡
河的河段,波鲁士显然打算充分利用这道天堑,下令沿岸设置鹿砦,部署步兵昼夜戒
备。亚历山大考察地形以后,很快意识到强渡吉达斯浦河无异于自取灭亡。


吉达斯浦战役的布局阶段,亚历山大利用一系列假象迷惑对手,声东击西顺利渡河,用
兵如神令人耳目一新。此前亚历山大的战役指挥刻意追求光明磊落,在高加米拉甚至以
“不屑偷窃胜利”为理由拒绝发动夜袭,此战指挥风格的变化值得玩味。也许以前亚历
山大挑战波斯王大流士,需要占据道义上的制高点争取人心,因此不得不以帝王的高标
准严格要求自己。远征印度的亚历山大已经功成名就,没有任何心理负担,指挥作战自
然能够随心所欲。于是亚历山大在吉达斯浦战役中非常罕见地向我们展现了他诡计多端
的一面。

亚历山大首先让塔西拉国王盎庇斯征集大量粮草,并到处放话,声称打算在这里长期驻
扎,等待季风过去。几天以后他突然命令部队到河边集结,制造大批充草皮囊做成的筏
子,大张旗鼓准备渡河。波鲁士非常紧张,沿河部署军队严阵以待。结果马其顿军队忙
活一阵以后一轰而散回营休息,让印度人虚惊一场。接着亚历山大又命令马其顿骑兵沿
河往来奔驰,好像在寻找其它渡河地点。印度骑兵高度警惕,在对岸沿途跟随。这样的
闹剧反复上演了几次,波鲁士开始掉以轻心,只布置岗哨戒备,不再派大军出营。

亚历山大在马其顿大营北面17公里的上游河段选定渡河地点。为了保证渡河不被印度军
队发现,亚历山大冒险分兵。马其顿将领克拉特罗(Craterus)指挥牵制部队留守大营,
这支部队有骑兵3千人,两个团的重装步兵3千人,以及5千塔西拉军队。亚历山大指示克
拉特罗继续制造各种假象迷惑印度军队,等到波鲁士向上游移动以后立刻渡河。亚历山
大带领迂回部队悄悄北进渡河,途中再次分兵,由美利格(Meleager)率3个团的重装步兵
和一些希腊雇佣军共5千人停留在途中某地,组成第二攻击波,伺机渡河攻击印度军队的
侧背。这样亚历山大亲率的迂回部队只有近卫骑兵4千人,斯基泰轻骑兵1千人,近卫步
兵3千人,重装步兵两个团3千人,游击步兵2千人,以及弓箭手2千人,总兵力15,000
人。

午夜过后,亚历山大率军抵达渡河地点,先期到达的后勤部队早就组装好几十艘30桨的
快艇,并准备了数百个皮筏。亚历山大选定的渡河地点有个长4公里宽2公里的河心岛,
岛上遍布树木,中间还有一条山谷。马其顿军队先依次渡河登上这个小岛,隐藏在山谷
中,等舟船运到小岛的东南角再陆续渡过东侧河道。此时正巧天降瓢泼大雨,掩盖了大
军渡河的喧嚣。亚历山大乘坐快艇率先渡河,登上对岸以后才意外发现这不过是另外一
个小岛,真正的河岸还在几百米以外。这个岛狭长平坦,缺乏植被,部队根本无法隐
蔽,很快被对岸的印度哨兵发现。亚历山大见情况紧急,断然下令部队涉渡。虽然这一
侧的河道由于泥沙冲积,河水只有齐胸深,但水流湍急,很难立足。马其顿将士冲进河
里,每匹战马拖拽三、四个士兵,奋力渡河。最先登上东岸的是斯基泰轻骑兵,他们立
刻组成一道屏障保护登陆点。拂晓时分,马其顿军队全部上岸,亚历山大率领骑兵部队
向南疾行,打算趁印度军队行军途中发动突袭,步兵列阵完毕远远跟在后面。


马其顿军队登上第二个小岛时,波鲁士就接到报告。显然亚历山大给波鲁士制造了一个
相当困难的局面。波鲁士难以判断马其顿渡河部队是主攻还是佯攻,因此无法决定是北
进迎敌还是按兵不动。福勒认为亚历山大的迂回机动是本次战役的胜负手,因为无论波
鲁士如何应对,都避免不了腹背受敌的困境。波鲁士最终决定暂时按兵不动,而派遣他
的一个儿子率领2千骑兵和120辆战车北进,试探马其顿渡河部队的虚实。这支印度先遣
部队遭到亚历山大近卫骑兵的迎头痛击,波鲁士的儿子和400名印度骑兵战死,120辆战
车全部被缴获,残部逃回报信。波鲁士这才确定渡河的是马其顿主力。他留下一部分步
兵和战象监视克拉特罗的牵制部队,自己率领主力北进8公里,选择一个平坦开阔的地点
布阵,等亚历山大来攻。

亚里安记载,波鲁士将印度战象部署在最前面组成一道屏障,使后面的步兵阵列免受马
其顿骑兵的正面冲击。每头战象之间相距30米,战象后面是步兵阵线,每个方阵大约30
米宽,排列在战象之间的空隙位置。战象和步兵阵线两侧是是骑兵,骑兵前面部署一排
战车。亚里安的记述暴露一个问题,那就是印度军队的战象不可能有200头,否则以战象
阵列30米的间距,印度军队光步兵阵线就将超过6公里长。科丘斯记载,印度军队参战的
大象只有85头,这个数字显得可信一些。85头战象以30米的间距排列,阵线长达3公里,
加上两翼的骑兵和战车,印度阵线全长应有4公里。波鲁士的排兵布阵也给亚历山大出了
一个难题:波鲁士明显志在防守,印度阵线以战象和战车组成的前沿貌似铁板一块,亚
历山大怎样才能找到突破口,打开局面呢?

4. 吉达斯浦之战

亚历山大率领5千骑兵在敌军视距以外停了下来,一边等待步兵跟进,一边思索破敌之
策。此时作为第二攻击波的美利格部队渡河前来会师,使马其顿参战兵力增强到两万
人。5个马其顿密集方阵共8千人组成阵线左翼,前沿是2千游击步兵和2千弓箭手;阵线
右翼是3千近卫步兵、4千近卫骑兵、和1千斯基泰轻骑兵。亚历山大洞察对手的战役企
图,波鲁士显然认为马其顿军队会率先发动全线进攻,打算以两翼的重型战车和骑兵抵
挡马其顿骑兵的冲击,然后中路的战象和步兵协同进攻,击溃马其顿密集阵。亚历山大
意识到印度中央阵营很难从正面攻破,必须先击破敌阵侧翼的骑兵,然后步骑协同两面
夹击。

亚历山于是做出以下部署:马其顿步兵阵线缓慢逼近敌阵,但不要立刻接敌;科恩
(Coenus)指挥2千近卫骑兵移动到马其顿密集阵的左边,隐蔽在密集阵林立的长矛后面,
等到印度骑兵出击以后立刻向其侧后方发起猛攻;亚历山大亲率2千近卫骑兵和1千斯基
泰轻骑兵正面攻击印度左翼骑兵。由于此时马其顿军队依然在印军视距以外,波鲁士对
这一系列调动毫无察觉。

此时已近正午,吉达斯浦河畔在六月的骄阳烘烤之下水汽蒸腾,让人视线模糊。位居阵
线中央的波鲁士乘坐一头高大的战象,视野最为开阔,他注意到左前方有数千敌骑迅速
逼近,而远处隐隐约约可见马其顿步兵阵线向前缓慢移动。波鲁士判断亚历山大将全部
骑兵集中在右侧是打算强攻印军左翼,立刻做出针对性部署,将右翼的骑兵和战车全部
调来加强左翼。这样印军在左侧集结了180辆战车和3,600骑兵,兵力对比亚历山大占有
优势。

亚历山大率领3千骑兵进至印军阵线1公里以外时,命令近卫骑兵暂停下来,由1千斯基泰
轻骑兵率先攻击印度左翼。斯基泰骑兵冲到距离敌阵200多米的地方展开队形,向印军倾
斜箭雨。这些中亚草原民族使用著名的复合反曲弓(Composite Recurve Bow),上弦时通
常只有48英寸(122公分)长,拉力可达65磅,发射60公分长的羽箭,射程可达400米,训
练有素的轻骑兵每分钟最多可以发射20支箭。印度左翼的战车和骑兵短短几分钟之内遭
到数万支箭的攒射,毫无还手之力,这是因为印度骑兵和战车兵装备的直木短弓射程仅
100多米。波鲁士看到左翼骑兵伤亡渐增,阵形开始散乱,于是命令他们出击,驱散斯基
泰骑兵。

亚历山大派遣斯基泰骑兵攻击敌阵左翼的战术企图,并非杀伤敌人,而是逼迫印度骑兵
出击,然后以近卫骑兵聚而歼之。印度骑兵刚刚离开本阵,藏在马其顿密集阵左侧的2千
近卫骑兵在科恩的指挥下突然杀出,猛冲印度骑兵的右侧,而亚历山大亲率2千骑兵迎头
痛击。印度骑兵抵挡不住,很快溃退,逃到战象阵列后面躲避。这时印度阵线左侧的战
象驭手驱使各自的座骑迎上去阻击马其顿近卫骑兵,波鲁士看到整个战象阵列被带动起
来,不得不下令全线进攻。印度战象个个昂首扬鼻,高声吼叫,迈开大步向马其顿密集
阵冲来,战象身后一群群步兵紧紧跟随,战役至此已经演变成一场混战。

亚里安记载:“这时的战斗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次。巨兽冲进密集的步兵阵列,所到之
处造成死伤累累;印度骑兵看到步兵已经接敌,也纷纷掉转马头冲向马其顿骑兵。但亚
历山大的士兵凭借体力和战术的优势又将他们驱赶回去。” 科丘斯则提供了更加生动的
描述:“亚历山大部署(在密集阵前沿)的游击步兵最擅长狭小空间的格斗,他们围绕着
战象勇敢地投掷标枪,专门瞄准象背上的驭手,而密集阵也大胆逼近,长矛如林向巨兽
施加压力。不少游击步兵进攻时靠得太近,惨遭大象践踏。最恐怖的情景是某些身披重
甲的步兵被大象用鼻子卷起来扔给背上的印度兵。战况因此胶着,马其顿士兵面对印度
战象时而冲锋,时而退却,战斗持续到傍晚都无法分出胜负。马其顿士兵用战斧砍象
蹄,用波斯弯刀剁象鼻,什么武器都尝试过了。有些遍体鳞伤的战象狂性大发,冲进自
己的部队中间肆意践踏,驭手被甩下来踩死。”

最后连战象也精疲力尽,开始步步后退。这时亚历山大命令正面的6个马其顿步兵方阵集
合起来,盾牌相联,组成一道移动长城向印军冲锋;自己率领4千骑兵从后面和两侧包围
敌阵,近卫骑兵一字排开,各自挺矛步步进逼。印军阵形早已散乱,人马、战象混杂在
一起,面对敌人的四面夹击只能各自为战,虽然伤亡惨重,依然困兽犹斗。亚历山大于
是下令近卫骑兵让出一个缺口,印军这才斗志崩溃,纷纷从缺口仓惶逃生。战役进入尾
声时,克拉特罗的牵制部队渡河前来,接过追击任务,因为经过八个小时的激战,马其
顿官兵也已经精疲力尽了。
吉达斯浦战役印度军队阵亡12,000人,被俘9,000人;马其顿军队阵亡骑兵280人,步兵
700人。如果按照4比1的伤亡比例,马其顿方面就有5,000人伤亡,占参战部队的25%,胜
利的代价非常高昂。波鲁士身被九创,鲜血染红战袍,依然斗志顽强,亚历山大甚为钦
佩,派人劝降。波鲁士投降的条件是“把我作为国王对待”,亚历山大欣然应允,不但
让波鲁士依旧统治他的王国,还将征服的其它领土划给他。这个结果大概要让马其顿阵
亡将士死不暝目吧。

吉达斯浦战役以后,马其顿军队拒绝继续前进,亚历山大不得不放弃了征服整个印度的
计划,沿印度河南下回国。不过亚历山大在此地有一个小插曲,影响了印度以后数百年
的历史。根据塞琉古王国驻印度使节麦加斯蒂尼(Megasthenes,350 – 290 BC)记载,
亚历山大远征印度期间遇到一位摩揭陀王子,这个青年出言不逊,激怒了亚历山大,后
来侥幸逃脱才免于一死。此人名叫旃陀罗笈多(Chandragupta),亚历山大撤离印度三年
以后,他招募当年抵抗过亚历山大的士兵,组建一支军队推翻了南陀王朝。旃陀罗笈多
是否借鉴了马其顿军队的战术,后人不得而知,但亚历山大的征战事迹肯定对他大有启
发。旃陀罗笈多派人毒杀马其顿的印度总督尼卡诺(Nicanor)和菲利普(Philippus),吞
并了印度河流域,建立著名的孔雀王朝(Mauryan Dynasty),这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大帝国。

亚历山大死后,马其顿帝国继承人之一塞琉古(Seleucus)企图恢复印度领土,于公元前
305年率军大战孔雀帝国军队,结果惨败。古典史料并没有留下这次战役的详细记录,但
可以肯定印度战象起了关键作用,因为次年塞琉古同旃陀罗笈多达成和平协议,割让兴
都库什山脉以东土地,以换取500头印度战象。麦加斯蒂尼就是此后出使孔雀王朝的。孔
雀王朝到旃陀罗笈多的孙子阿育王(Ashoka)时代进入鼎盛时期,而佛教也是这个时候得
到广泛传播,成为世界性宗教。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发表于 2012-5-1 21: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妈呀,这也太长了吧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发表于 2012-5-1 21: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LZ辛苦啊 我看着都累了 受教了 围观 看看 帮顶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发表于 2012-5-1 22: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LZ幸苦了   学习了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发表于 2013-6-8 22: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跳出?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手机专用客户端|中华MOD官网

GMT+8, 2024-11-23 19: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