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MOD网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22|回复: 2

[其他书籍] 【学习.管理】88位世界富豪的成长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5 15: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部分阅读指南
  关于成长……   
  成长,是大自然最平凡的奇迹,就像一粒种子可以成长为森林。   
  成长,也是人类最朴素的过程,就像孩童可以长大成人。   
  成长,当然还有另一个深沉的注解,就像思想者可以成长为哲学家——必须要在精神的炼狱中甦醒;就像士兵可以成长为将军——必须要在战火的洗礼中诞生。   
  成长,对于富豪而言,注定更有一番风雨涅槃的意蕴贯穿始终。从一穷二白成长为家资万贯,从打工一族成长为垄断大亨,这个成长的过程在旁人看来,犹如天方夜谭……但在这一个个富豪的成长记录中,我们又不难找到可借鉴的共同的特征——对信念的执著、对机遇的把握、对抉择的果断、对创造的激情……   
  这样的成长记录中,有品质可以继承,有机巧可以借鉴,还有方法可以沿袭——只要你也想成为一名富豪。   
  关于财富……   
  “在黄金面前,就是国王也要脱帽。”这是英国人常挂在嘴边的话,很直白地道出了金钱在这个世界的尊严。   
  美国人华尔斯的见解也很坦率:“对某些人来说,金钱是社交界的入场券,也是教养的象征。”   
  他们的观点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但财富不仅是数字、是巨厦,也是一种自信、一种力量。在拥有财富的瞬间,又岂不是拥有安全感、成功感、欢快感之时!   
  但是,我们更愿意把财富的涵义升华到另一个境界,更应该把金钱只视为财富的一个部分。人性中善良美好的品格、勇于创新的智慧、破釜沉舟的胆识、高瞻远瞩的胸怀等等,这些无法量化的财富,才是这些富豪们成功的基石。   
  当你在临摹并光大这种品格时,金钱便会紧跟其后,如影相随……   
  关于榜样……   
  面对高山,我们会仰慕山的风骨;面对大海,我们会追习海的胸怀。惟有榜样才具有这种神奇的力量,给予我们涤荡灵魂的冲击,给予我们脱胎换骨的新生。   
  无疑,这88位富豪和拿破仑、牛顿一样,都堪受英雄榜样的称号。他们在制造与销售、管理与经营、发掘与推动社会前行等方面,丰富了现代的文化与生活,引领了现代的科技与发展,他们是当今社会实践的脊梁。   
  榜样们的成长之路,也就是一条通向成功之路,我们只要愿意学习与秉承,我们也会成长——像榜样一样成长、成功。   
  关于本书……   
  88位富豪都有一个成功的人生,走的却是88条不同的成功之路,行的是88种不同的成功之法,积累下来的也是88种不同的成功秘诀……他是在5岁时就已挖掘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而他则是在古稀之年才开始步入创业之路;他是靠稳扎稳打积囤了万贯家资,而他却是凭一招致胜,一夜变为了亿万富翁……   
  本书以崇敬的心情,遴选了当代最伟大的88位世界级富豪,以生动的故事娓娓讲述了他们的成长历程。在这88部精彩纷呈的成长记录中,我们除了能深切地感受到富豪们跋涉的艰辛,同时也能真切地感悟到——面对富豪,会有那么多的捷径可寻、有那么多的诀窍可学、有那么多的经验可以借鉴。   
  我们读着88位富豪的成长记录,依循着88位富豪的成长路径前行,“富豪”们的桂冠仿若就在前面……     
  第一部分第1节:牛仔裤的发明者(1)
  牛仔裤的发明者——李维·施特劳斯   
  财富档案   
  第一个发明牛仔裤的人,创立了著名品牌“Levi’s”,1979年,李维公司在美国国内总销售额达13.39亿美元,国外销售盈利超过20亿美元,雄居世界10大企      
  业之列,他由此成为最富有的牛仔裤大王。   
  企业类型   
  服装制造业。   
  2002年10月1日,上海万人体育馆熙熙攘攘,但所有人的眼光都被一个东西吸引住了,一条长28.9米,腰围19米,重247公斤,挂起来有8层楼高的牛仔裤,人们都在议论纷纷,这是我们日常生活所穿的牛仔裤吗?竟然可以如此巨大,但它的确是一条裤子,虽然如此巨大,但它跟普通的牛仔裤没什么两样,只不过是放大了10倍……这就是世界著名的牛仔裤制造商李维(Levi’s公司的作品,这条牛仔裤已经被英国吉尼斯总部确定为“世界第一”。当然,还有一个第一是李维·施特劳斯创造的,因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牛仔裤的人。   
  不安分的淘金者   
  1829年,李维·施特劳斯出生于一个德国的小职员的家庭,作为德籍犹太人,李维从小就很聪明,顺顺利利地上完中学、大学,就如他的父辈一样,他当上了一个文员。   
  1850年,一则令人惊喜的消息为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希望和幻想:美国西部发现了大片金矿,淘金的美梦每个人都在做。于是,无数个想一夜致富的人们如潮水一般涌向那曾经是人迹罕至、荒凉萧条的西部不毛之地。   
  李维·施特劳斯当时20多岁,他心中的冒险因子在蠢蠢欲动,犹太人天生的不安分让他不安于做一个安稳的小职员,李维渴望冒险,想通过自己的劳动、运气赌一把,于是他放弃了这个过于无味的工作,加入到浩浩荡荡的淘金人流之中。   
  经过漫长的路程,李维来到美国旧金山,他才发现自己的莽撞,自己并不是第一个去淘金的人,曾经荒凉的西部现在到处都是淘金的人群,到处都是帐篷,这么多的人蜗居在一个个帐篷里,能实现发财梦吗?能满意而归吗?难道自己抛弃工作来到这里,就这样无望地等待?他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这么多的淘金者都呆在一个地方,生活在帐篷里,再加上离市中心很远,买东西十分不方便,一次偶然的机会,李维看到那些淘金者为了买一点日用品不得不跑很远的路,自己也深有体会,于是,他决定了,不再做那个遥不可及的金子梦,还是踏踏实实地定下心来,开一家日用品小店,不再从土里淘金,而是从淘金人身上开始自己新的梦想。   
  不出李维所料,这家小店的生意很不错,来光顾的人络绎不绝,很快,李维的成本就赚回来了,还有了不少的利润。   
  有一天,他又乘船外出采购了许多日用百货和一大批搭帐篷、马车篷用的帆布。由于船上旅客很多,那些日用百货没等下船就被人们抢购一空,但帆布却没人理会。到码头卸货后,他就开始高声叫喊推销帆布,由于淘金者们都已搭好了帐篷,谁也不会费钱费力再去搭第二个,眼看帆布要赔本了。   
  李维本来以为帐篷是人们的必需品,却没想到竟然无人问津,非常沮丧,忽然他见一位淘金工人迎面走来,并注视着帆布。连忙高兴地迎上前去,热情地问道:“您是不是想买些帆布搭帐篷?”那工人摇摇头:“我不需要再搭一个帐篷,我需要的是像帐篷一样坚硬耐磨的裤子,你有吗?”“裤子?为什么?”李维·施特劳斯惊奇地问道。那工人告诉他,淘金的工作很艰苦,衣裤经常要与石头、砂土磨擦,棉布做的裤子不耐穿,几天就磨破了。“如果用这些厚厚的帆布做成裤子,肯定又结实又耐磨,说不定会大受欢迎呢!”淘金工人的这番话提醒了李维·施特劳斯。他想,反正这些帆布也卖不出去,何不试一试做裤子呢?于是,他灵机一动,用带来的厚帆布效仿美国西部的一位牧工杰恩所特制的一条式样新奇而又特别结实耐用的棕色工作裤,向矿工们出售。   
  1853年,第一条日后被称为“牛仔裤”的帆布工装裤在李维·施特劳斯手中诞生了,当时它被工人们叫作“李维氏工装裤”。   
  第一部分第2节:牛仔裤的发明者(2)
  改革后的成熟   
  牛仔裤以其坚固、耐久、穿着合适获得了当时西部牛仔和淘金者的喜爱。大量的订货纷至沓来。李维·施特劳斯不再开自己的那家日用品店。1853年李维正式成立了自己的牛仔裤公司,开始了这个著名品牌的漫漫长路。   
  公司开张后,产品十分畅销,但李维·施特劳斯却对帆布做的裤子很不满意。因为帆布虽然结实耐磨,却又厚又硬,不但穿在身上不舒服,而且也无法像柔软的布料那样,设计出各种美观合身的款式,只能做成又肥又大、式样单调的裤子。   
  他开始寻找新的面料,注意搜罗市场上的信息。终于有一天,他发现欧洲市场上畅销着一种布料,它是法国人涅曼发明的,是一种蓝白相间的斜纹粗棉布,兼有结实和柔软的优点。   
  李维·施特劳斯看了样布,他当机立断决定从法国进口这种名为“尼姆靛蓝斜纹棉哔叽”的面料,专门用于制作工装裤。结果,用这种新式面料制作出来的裤子,既结实又柔软,样式美观,穿着舒适,再次受到淘金工人欢迎。   
  这次换用新的布料,在牛仔裤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此后,这种用靛蓝色斜纹棉哔叽做成的工装裤在美国西部的淘金工、农机工和牛仔中间广为流传,靛蓝色也成为李维氏工装裤的标准颜色。由于靛蓝色与欧洲原始时代和宗教信仰有着密切关系,它对牛仔裤后来在欧洲流行起着潜在的帮助作用。   
  虽然初步获得了成功,但李维并不就此满足,他还在继续寻找机会,对牛仔裤进行改进。当时淘金工人在劳动时,常常要把沉甸甸的矿石样品放进裤袋,沉重的矿石经常会使裤袋线崩断开裂。当地一位名叫雅各布·戴维斯的裁缝经常为淘金工人修补这种被撑破的裤袋。他用黄铜铆钉钉在裤袋上方的两只角上,这样就可以固定住裤袋。同时他还在裤袋周围镶上了皮革边,这样既美观、又实用,有的工人裤子没有磨破,为了美观都去镶边。雅各布就此向李维提出了建议,李维不但接受了这个建议,还把尚未出厂的工装裤全部加上黄铜铆钉,申请了专利,由此传统的牛仔裤就此定型。   
  1872年李维·斯特劳斯在基本定型的牛仔裤的基础上申请了牛仔裤的生产专利。   
  老辣的推销秘诀   
  作为一个优秀的商人,李维·施特劳斯不仅在注意改进工装裤面料和式样的同时,也非常注重用广告的方式宣传产品。   
  他为本公司的工装裤注册了一个图形商标,商标上画着一条工装裤的裤腰两边各拴着一匹马,马头朝着相反的方向,每匹马身旁都有一个人在扬鞭催赶。图形上方写着:“惟一获得铆钉加固专利的工装裤”;下方写着:“撕不开就是撕不开”,意思是两匹马使劲拉也撕不开牢固的工装裤。   
  1890年,李维又推出了最经典的李维501系列,直到今天,它依旧是李维的拳头产品,多少次,李维公司依靠它起死回生。对于今天的新新人类而言,当别人穿“Lee”或“苹果牌”时,他一定要穿“李维氏”;如果别人都穿起了“李维氏”,他一定要穿“501”。   
  李维用了一个很特别的方式表达出501的特性,直到今天,这个广告依然是出色的。没有多余的介绍,画面上只有一个吊在空中的练习拳击用的硕大的沙袋,初看,你真不知它和牛仔裤之间会有什么“瓜葛”。不言而喻,拳击沙袋是一个挨打的对像,它一定要经得千锤百炼的考验才能傲然屹立。但这个沙袋是特殊的,它右边加了一个红色的标签,而这个标签最初是被镶在李维牛仔裤臀部的口袋边上用来做其品牌标识的,最后一句铿锵有力的广告语揭开了谜底:“李维501,天生抗打磨。”   
  这个广告充分表现出李维牛仔裤的品质就像这个拳击沙袋一般,任凭你折磨、捶打,坚固耐磨,品质如初。   
  最初的时候,为了淘金工人活动方便,李维氏工装裤是短裤。后来为了防止蚊虫叮咬,李维·施特劳斯又把短裤改为长裤,并设计成西班牙牧童短档瘦腿裤的款式,缝制时用走明线和钉铆钉的方法增强裤子的牢度,又突出了装饰效果。淘金工人穿着这种牢固耐磨的裤子显得特别豪爽和神气,当他们进城休假时,这种装束引来了不少人羡慕的眼光,于是李维氏工装裤开始在更多职业的人们中流行。   
  尽管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但李维·施特劳斯依然很勤奋,无时无刻不以追求事业的成功为最高目标,他多次深入矿区,仔细观察淘金工人的劳动特点,根据亲自观察到的第一手资料不断改进牛仔裤的面料和款色,希望它能在更多的人群中流行。   
  此后,由于耐穿、方便和式样美观、别致,李维氏工装裤不再是淘金工人的专用服饰,而成为美国社会中受到大众欢迎的一种时髦服装。然而,由于它是从淘金工人的衣着发展过来的,是给“下等阶级”穿的,尽管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但却受到上流社会中一些人的抵制和轻蔑,说它是“庸俗的和下流的”服装。   
  第一部分第3节:牛仔裤的发明者(3)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李维氏工装裤只是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非正式穿着。而李维·施特劳斯为扩大产品的影响,更是不断改进、创新,付出了毕生的努力。当他1902年去世后,最遗憾的就是牛仔裤没有被普及,被所有的人接受。   
  然而,他的下一代继承了他的敬业、创新精神,继续推出李维517、412、527型号,运用优秀的广告,通过好莱坞影星、西部牛仔影片,终于把李维氏工装裤推向了全世界。   
  60年代,YSL的高级成衣展,皮尔·卡丹的服装发布会,都有了牛仔装的身影。   
  1976年美国200年国庆之际,美国人将牛仔裤作为美国人对人类服饰文化的贡献送进了迈阿密的国家博物馆,载入了美国史册。   
  在今天,牛仔裤已经成为既可以表现各个年龄层性感的服装,同时也是可以在任何时候穿着它都不会有落伍感觉的“时装”。在全世界所有的牛仔裤品牌当中,李维是最老的百年常青之树。   
  尽管在世界著名服装设计师的名单中并没有李维·施特劳斯,但没有一位服装设计大师的作品能像牛仔裤那样遍及全世界,而且历久不衰。经过140多年的发展,李维公司已发展成为在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近40个生产经营机构的国际公司,年产牛仔裤超亿条。如今,世界上牛仔裤虽已出现众多品牌,但李维氏牛仔裤在世界70多个国家的销售量仍稳居第一。   
  成功秘诀   
  用一生的时光追逐淘金美梦。   
  不安于闲适生活,冒险中体味快乐。   
  勤奋+果断+营销战术=事业成功。   
  第一部分第4节:孤独的巨人(1)
  孤独的巨人——诺贝尔   
  财富档案   
  他的几项发明通过炸药技术而在采矿、工业和运输方面引起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众多的领域里也逐渐地起了梦想不到的巨大促进作用。通过他的遗嘱和他给人类留下的遗  产,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这位理想主义者和以四海为家的人,为后代维护了人类某些最宝贵的文化价值:科学、文学与和平。   
  企业类型   
  炸药的发明。   
  成长记录   
  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诺贝尔奖”是所有化学家、文学家、物理学家梦寐以求的东西。每年12月10日,全世界的眼睛都看着瑞典斯德哥尔摩,因为在那里国王将说出最新的诺贝尔奖的得主。而这个奖的设立者就是著名的科学家诺贝尔。   
  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掖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地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册上。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世人皆知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   
  好奇、好学、好动的童年   
  1833年10月21日,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父亲伊曼纽尔是一位天才的发明家。母亲是以发现淋巴管而著名的瑞典博物学家鲁德贝克的后裔。   
  但是诺贝尔的家境却不是很好,尽管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机械师、发明家,但由于经营不佳,屡受挫折。后来,一场大火又烧毁了全部家当,生活完全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要靠借债度日。诺贝尔的两个哥哥在街头巷尾卖火柴,以便赚钱维持家庭生计。   
  由于生活艰难,诺贝尔一出世就体弱多病,身体不好使他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活泼欢快,当别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时,他却常常充当旁观者。童年生活的境遇,使他形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但受父亲的影响,他对发明也充满了兴趣。   
  8岁时,诺贝尔才开始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惟一的正规学校教育。到他10岁时,因为父亲在俄国开了一家军用机械厂,全家迁居到俄国的彼得堡。   
  在俄国由于语言不通,诺贝尔和两个哥哥都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只好在当地请了一个瑞典的家庭教师,指导他们学习俄、英、法、德等语言,体质虚弱的诺贝尔学习特别勤奋,他好学的态度,不仅得到教师的赞扬,也赢得了父兄的喜爱。   
  然而到了他15岁时,因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兄弟三人只好停止学业。诺贝尔来到了父亲开办的工厂当助手,他注意留心周围事物,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那些重要学问,都被他敏锐地吸收进去。   
  诺贝尔开始对工厂里黑色的火药产生了兴趣,他偷偷地带了一点回家,把火药放在纸筒里,然后竖立在草地上,点着火后,火药会“咻——”的一声,在黑暗的夜空中喷出美丽的火花。他又模仿父亲的发明,尝试做地雷来玩。父亲知道后,严厉禁止了他,但他已经对这种奇妙   
  的东西产生了兴趣。   
  1850年,为了家族生意,父亲派诺贝尔去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他又去美国在船舶设计家艾里克逊指导下学习4年。在美国,他学会了有关机械制造的技术,掌握了物质燃烧后产生热、瓦斯膨胀可以变成力等科学知识。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虽然他没有取得任何学历。   
  第一部分第5节:孤独的巨人(2)
  “科学疯子”的由来   
  1854年,在外学习多年的诺贝尔回到了俄国,两个哥哥致力于企业的复兴,而诺贝尔则全力以赴地投入了他所心爱的发明创造。仅仅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就完成了三项发明:气体计量仪、液体计量仪和改良型的液体压力计,这三项发明都取得了专利。   
  尽管这些发明不太重要,但是它鼓舞了诺贝尔的信心,他决心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新的发明创造。他想起了父亲对炸药多年的研究,还有自己的少年记忆,决心从机械方面转到应用化学方面。   
  早在1847年,意大利的索伯莱格就发明了一种烈性炸药,叫硝化甘油。它的爆炸力是历史上任何炸药所不能比拟的。但是这种炸药极不安全,稍不留神,就会使操作人员粉身碎骨,索伯莱格就是因为试验受伤才中断研究的。但是雄心勃勃的诺贝尔决心把这种烈性炸药改造成安全炸药。   
  1862年夏天,他开始了对硝化甘油的研究。这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痛苦的艰苦历程。死亡时刻都在陪伴着他,而他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经过50多次准确的试验后,当时只有30岁的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终于在1862发现了一种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质——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决了炸药的引爆问题,这就是雷管的发明。这是他第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即所谓“诺贝尔专利雷管”,它是诺贝尔科学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诺贝尔发明雷管的时侯,正是欧洲工业革命的高潮期。矿山开发、河道挖掘、铁路修建及隧道的开凿,都需要大量的烈性炸药,硝化甘油炸药的问世受到了普遍的诺贝尔和父亲打算成立一个诺贝尔硝化甘油公司。为了筹措资金,诺贝尔前往法国,四处拜访巴黎银行,向他们说明他从事的是一种具有伟大远景的事业。但是,没有一家银行愿意贷款给他。后来,幸运之神终于向他伸出援手了,法王拿破仑三世对他的发明很感兴趣,认为硝化甘油在军事上将有广泛用途。诺贝尔因此获得了10万法郎的贷款。诺贝尔和父亲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郊外,筹建了一个小型试验工厂,这就是诺贝尔火药工业公司的前身。   
  就在诺贝尔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一次惨烈的打击降临了。因为研究炸药本来就是与生命进行赌博!   
  1864年9月3日,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磨难的工厂又发生了一次大爆炸,诺贝尔新建的硝化甘油工厂夷为平地,而更令人悲痛的是,诺贝尔最小的弟弟埃米尔和其他4个助手被炸死了,他自己也负了重伤。这次惊人的爆炸事故,使诺贝尔的父亲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击,没有多久就去世了。而周围的邻居们出于恐惧,也纷纷向政府控告诺贝尔,此后,政府不准诺贝尔这个“科学疯子”在市内进行实验。   
  但是,不顾政府的禁锢和亲人的眼泪,诺贝尔百折不挠,陆地不行,他就在梅拉尔湖上租了一条破船,建立了自己的新工厂。这个湖上工厂只能在湖中心活动,一旦漂流到岸边,就要遭到居民的唾骂和攻击。实验经费奇缺、设备简陋和遭人非难的艰苦状况,丝毫没有动摇诺贝尔的决心。   
  1864年10月,阿尔弗雷德同他的父亲、斯密特和几位别的人一道,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硝化甘油有限公司。第二年,这家硝化甘油有限公司在经过很多挫折之后,终于被许可在荒郊建厂。   
  硝化甘油炸药促进了世界科技的快速进步。诺贝尔的克鲁伯火药工厂在不断地扩展着。到1874年,硝化甘油炸药的供应量达3120吨。期间通过不断改进旧有炸药,1867年,诺贝尔用25%的多孔硅藻土吸收75%的硝化甘油,终于制成了安全的黄色炸药。   
  不久,德国和法国爆发了战争。当时德国称为普鲁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普法战争。法国无法抵挡新的炸药的威力,终于向普鲁士投降。诺贝尔听说被炸死炸伤的士兵令人惨不忍睹,心中的愧疚油然而生,确实,一样发明产生出来,发明者已经无法控制它的应用,一方面,炸药在新世界的建设诸如公路、铺桥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人类本性的贪婪引发了战争,炸药也不可避免沦为危害的工具。   
  1875年,他又将92%的硝化甘油与8%的硝化纤维混合,制成了比硝化甘油爆炸威力更强的炸药,可用于岩石爆破。1887年,诺贝尔经过多次实验,又制得了无烟火药,适于做枪炮子弹的发射药。   
  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其中仅炸药就达129种。他的发明兴趣不仅限于炸药,作为发明家、科学家,他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他曾经研究过合成橡胶、人造丝,做过改进唱片、电话、电池、电灯零部件等方面的实验,还试图合成宝石。尽管与炸药的研究相比,这些研究的成果不是很大,但是他那勇于探索的精神却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部分第6节:孤独的巨人(3)
  孤独的超级富豪   
  与别的发明家不同,诺贝尔不仅仅是呆在实验室的研究者,也是一个出色的商人,一个精明的企业家。他终生守着自己研究、自己创造、自己生产、自己销售的不变法则。他很了解商业界的阴谋险诈与反复无情的激烈竞争。诺贝尔将世界各地硝化甘油炸药公司联合起来,形成庞大的“托拉斯”,无论在生产、经营、技术等方面均由他独揽大权。   
  在瑞典诺贝尔开办过4家工厂。1865年,诺贝尔又在德国汉堡开设了德国的诺贝尔公司;1873年至1891年迁居法国期间,法国诺贝尔公司所属的工厂开办到7家;英国的诺贝尔公司所属的工厂曾发展到8家;到70年代,诺贝尔已成工业巨富,他委托大哥在芬兰和俄国开办了化工厂,还投资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后者曾是诺贝尔巨额资产的重要财源之一。   
  后来各国的公司和工厂被改组为两个国际托拉斯:英德托拉斯和拉丁托拉斯。从1886年到1896年的10年间,诺贝尔跨国公司已遍及21个国家,拥有90余座工厂,雇工多达万余人,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诺贝尔跨国公司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工业帝国。   
  20世纪20年代中期,国际工业方面的竞争异常激烈。许多有名但却保守的英国企业,没有像英国诺贝尔托拉斯那样,及时地通过卡特尔或其他方式来设法保护自己。因此,它们遭到德国等地企业的尖锐竞争,悔不当初。   
  诺贝尔把他的毕生心血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但他却终生未娶,一生过着独身生活,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中度过的。他谦虚谨慎,拒绝别人的吹捧,不让报纸刊登他的照片和画像。长期紧张的工作,使他积劳成疾,但在生命的垂危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对新型炸药的研究。1896年12月10日,这位大科学家、大发明家和实验家,由于心脏病突然发作而逝世。   
  诺贝尔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亿万富翁,他的财产累计达30亿瑞典币。但是他与许多富豪截然不同。他一贯轻视金钱和财产,当他母亲去世时,他将母亲留给他的遗产全部捐献给了慈善机构,只是留下了母亲的照片,以作为永久的纪念。他说:“金钱这东西,只要能够解决个人的生活就够用了,若是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才的祸害。有儿女的人,父母只要留给他们教育费用就行了,如果给予除教育费用以外的多余的财产,那就是错误的,那就是鼓励懒惰,那会使下一代不能发展个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聪明才干。”   
  基于这样的思想,同时为了弥补炸药在战争中造成的伤害,诺贝尔不顾其他人的劝阻和反对,在遗嘱中指定把他的全部财产作为一笔基金,每年以其利息作为奖金,分配给那些在前一年中对人类做出贡献的人。奖金分成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医学、文学及支持和平事业等5份。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从1901年开始,每年在他去世的日子里,即12月10日颁发诺贝尔奖。   
  在诺贝尔遗嘱刚刚公布的时候,人们对他的举动还不能完全理解,包括他的亲人和同胞,但是谁也没有想到,100年后,当初诺贝尔执意设立的奖金却成为瑞典人最引以为豪的骄傲。其中的三个科学奖项从1901年第一次评奖至今已经整整100年,以其权威性和公正性而成为全世界最受关注和尊重的科学奖项。   
  成功秘诀   
  聪慧的天赋与好动、好奇的性格。   
  凡事都要问“为什么”的好学、好思考的好习惯。   
  勇于为科学献身的坚持。   
  第一部分第7节:三菱霸主(1)
  财富档案   
  “日本第一财阀”三菱集团的创始人,明治前期著名的企业家。在他的领导下,三菱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成为“海上霸王”。经过百十年的发展,三菱在今天的日本,是6大 企业集团的魁首,被称为日本“最强最大的企业军团”。岩崎弥太郎因此成为三菱甚至整个日本、亚洲的传奇人物。   
  企业类型   
  汽车制造业。   
  成长记录   
  在日本,“三菱”集团的历史可谓是跌宕起伏,从最初的成立到发展壮大,几经生死。它的发展史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正如它最初的创立者一样。   
  乱世中成长   
  1834年12月11日,岩崎弥太郎出生于安艺郡井口村。父亲弥次郎是个“地下浪人”,因家境中落而丧失了乡居武士的地位,不再有武士家族的荣耀了。岩崎家由于当时严格的等级制度,备受歧视和冷遇。这些屈辱、看人颜色的下层生活经历,使小弥太郎从小就充满了对贵族的仇恨,培养了他不屈不挠的性格。   
  1854年,弥太郎的老师觉得家乡难以发展,决定到江户去闯生活。弥太郎也要跟去,为了让儿子见世面,父亲弥次郎不惜卖掉祖先遗留下的山林,作为去江户的盘缠。这使弥太郎极为感动。临出发的前一天晚上,他登上家乡西边的妙见山,来到名叫星神社的祠堂,掏出笔墨,在星神社的门上写道:“日后若不能扬名天下,誓不再登此山。”   
  在江户的日子,弥太郎的才学大有长进。但就在这时,弥太郎的父亲却遭人陷害,入了监狱。弥太郎闻讯从江户赶回来为父伸冤,不料,郡奉行所官员竟与村长串通一气,拒绝他的申诉。弥太郎怨恨难抑,在奉行所的柱子上,愤怒地刻下“无贿不成官,罪由喜恶判定”几个大字。奉行官大怒,命人削掉柱上大字。但是,弥太郎又在奉行所外白墙上写下同样的字。恼羞成怒的奉行官竟将弥太郎也逮捕下狱。   
  弥太郎与一位樵夫关在同一间牢房。这个樵夫十分擅长算术。一天,樵夫对他说:“没有一项工作,比做生意更有意思了。”弥太郎说:“做生意是好,可是我不通算术,你能教我吗?”樵夫爽快地答应了。过了不久,弥太郎就能很熟练地运用算术了。樵夫夸奖他说:“我花四五年才学会了算术,而你,却不到一个月,就这么明白了。”弥太郎兴奋地指着牢房的一个大柜子,说:“如果有一天,我能成为天下巨富,将报你以一大柜子小判(当时日本的货币单位)的酬金。”   
  对弥太郎而言,这次监狱的机遇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为他以后成为商业霸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年多以后,弥太郎获释,但活动范围却被限制在鸭田村内。弥太郎深切体会到社会的不公道,对自己试图在黑暗官界出人头地的念头灰了心。   
  有一天,他与弟弟弥之助在安艺河边钓鱼。当他看到两岸辽阔的土地,心中想到,这样好的土地,如果洪水来了就糟糕了。就在这时,他萌发了一个企业家的灵感:如果在两岸筑堤,挡住洪水,岂不造就了万亩良田!于是他立即向安艺郡公所提出筑堤造田的申请,并很快得到批准,予以实施。后来,仅弥太郎本人就造稻田100公亩,棉田50公亩,获得了相当可观的收入。   
  从此,弥太郎否极泰来,不仅免除了限制活动范围的处分,而且担任了奉行所的一名下级官员,往高知城赴任。1867年,弥太郎又担任了长崎土佐商会的负责人。   
  就在此时,日本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政府成立了,这就是著名的“明治维新”政府。1870年9月底,弥太郎来到东京,与别人成立了“九十九商会”,弥太郎是实际上的负责人。   
  1873年3月,“九十九商会”改为“三菱商会”,此时的弥太郎已经完全掌握了商会。拥有汽船、拖船、帆船等,回想过去,弥太郎心绪起伏,决定从此脱离官场,在海运事业上大干一场。   
  第一部分第8节:三菱霸主(2)
  以身殉职的“船运巨子”   
  当时与弥太郎竞争的有很多公司,但与这些“官僚”式的公司相比,弥太郎本着“规模虽不大,然而以在野之身,任意做官方办不到的事情”的精神来经营公司。弥太郎以信誉为上,重视服务,积极争取顾客、船货,为自己公司打开了广阔的前景。   
  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弥太郎积极向内务大臣请示承揽一切军需输送工作。大臣同意政府购买13艘汽船,托与三菱。1877年日本国内发生西南之役,三菱全力参与军事运输,又发了一笔横财。至此,三菱共拥有61艘汽船,吨位高达35464吨,占全日本汽船总吨位的73%,一跃而成为日本国“海上霸主”。从此,弥太郎以汽船为中心,将事业范围扩大到汇兑业、海上保险业、仓储业等。在三菱公司进行押汇的货物都由三菱的船只来运送,由三菱负责保险,守在三菱仓库之中。于是,三菱的汇兑、保险、运输、仓储等方面的利润都成倍地增长,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   
  在当时,三菱独占海运,受到最直接打击的就是三井物产。该公司仅有3艘船只,不得不请求租用三菱的船只,并提出交付一年70万元的租赁费。但岩崎弥太郎出于压倒竞争对手的需要,断然加以拒绝。   
  于是,忍无可忍的三井开始向三菱实行反击,它纠合敌视三菱的地方船主、批发商、货主,合股创立一家名叫东京风帆船会社的大型海运公司,企图与三菱相对抗。三菱毫不示弱,采取低价策略,分化瓦解对方的阵营,并大量收购三井创办的东京股票交易所的股票,迫使三井派头目涉泽辞去交易所总裁的职务。这些凌厉的反击,招招击中对方的要害,极大地扰乱了对手的阵脚。客户被夺走,不少船员也被三菱挖去,不仅不能与三菱抗衡,而且在情况最凄惨时,只能勉强维持营业。   
  与此相反,三菱却得到长足发展,它偿还了政府的无息贷款340万元,进一步巩固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然而,正当三井面临惨败之际,一件意外的变故使他们出现了反败为胜的契机。在当时,政治和经济的联系是极其紧密的,政治局势的风云变幻直接关系到经济走向。   
  1881年,一直庇护三菱的政府核心人物大限重信失势下野,而跟三井息息相关的伊藤组成长洲藩阀政府。伊藤惟恐大限的政治影响力与岩崎的雄厚财力相结合,会对政府造成极大的威胁,便与三井公司联手成立一家实力空前的大公司——共同运输公司,试图压垮三菱的海运公司,断绝大限的财源。   
  1882年10月,共同运输公司正式成立,创业资本将近一半由政府出资,其余则由三井筹集民间游资而成。公司向英国订购最新式的船舶,其航线与三菱公司航线完全一样。于是,一场空前激烈的龙争虎斗开始了。   
  三菱与共同运输公司的竞争仿佛一场高对抗性的马拉松赛跑。两家公司的船队一起由神户出发,为了抢先到达目的地,船长与船员都绑上头巾,挥汗如雨,不计成本地拼命将煤炭铲入火炉中,在海上展开长跑比赛。到达纪州藩时,船上炉内的火力之强,竟把烟囱烧得通红,船内温度也高得灼人。从岸边远远望去,犹如两只火龙在竞相飞奔。   
  最后,两家公司的竞争演变为不惜成本地降价。例如往来于神户、横滨间的船费,下等舱价从5.50日元降到0.55日元。这种两败俱伤的价格战,最高兴的人当然还是乘客与货主们。   
  面对有政府撑腰的强大对手,岩崎弥太郎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充分地展现出他超人的领导能力和他幼时培养出来的坚韧战斗力。他始终斗志昂扬,采取彻底抗战的姿态,与共同公司力拼。为弥补降价策略所蒙受的损失,他将公司重新改组,裁减冗员冗费,在此危机四伏的状态下,弥太郎发挥出民营事业的特色,尽管降价很多,其生产力仍较共同公司高出一大截。1884年,每吨汽船的平均收入,共同运输公司仅为三菱的一半。   
  三菱初战告捷,但也元气大伤,在赤字的打击下,不得不停止香港——琉球间的航线,三菱汇兑所也被迫关门。而共同公司方面更是伤筋动骨,到1884年下半年,已陷入毫无红利的窘境,其股份跌到面值的2/3以下,持股人争相抛售。岩崎趁机收购共同公司的股票,到1884年末,他已握有过半数的股权。这无疑是对共同公司的沉重打击。   
  如此一来,共同公司内部四分五裂,批评公司做无谓竞争的呼声日益增高。这时,大限宣布脱离在野的改进党,从政府而言,已无必要再整垮三菱。于是,由政府的农商务卿出面调停,两公司于1885年2月5日签订临时协定,在运费等方面做出统一规定。   
  这场长期抗争终于取得初步胜利,但是,这个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为长期劳累,饮酒过量,岩崎弥太郎罹患胃癌。签订协定两天后,即2月7日,病情突然恶化,撒手人寰,结束了他波澜起伏的传奇一生。   
  第一部分第9节:三菱霸主(3)
  笃厚一生的操守   
  虽然,岩崎弥太郎早早就撒手人寰,但他开创的基业由他的兄弟、子孙继承,日益壮大,他的精神也被一代代地发展下去。   
  岩崎弥太郎在日本开创了商界起用书生的先例,他对此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往我们只在公司里使用一般人才,那些人因未受过多少教育,故而全然不知一件事情的轻重缓急。要让一个普通人成为学者很难。让学者熟悉怎么做生意却比较容易。因此近来我专门聘用学者。”   
  他提拔了许多庆应义塾的优秀人才。甚至连会计出纳的工作他也宁愿用士人,不用商人。他认为,士人多半勤劳廉洁,不必担心他们会做假账。三菱初期的干部都受过高等教育,并且很多和岩崎家族具有血缘关系,正是他们筑起了三菱财团的最好的屏障。在和三井的战争中,他们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这个传统一直到今天还适用着。三菱选用很多高校毕业生,作为后备干部梯队加以培养,最后安排到企业最高管理部门。与其他财阀相比,三菱历代干部中受过正规教育、有学历的人占有的比重较大。当时尚属凤毛麟角的大学毕业代理者在公司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通常认为,优秀的大学生进入财阀企业,起到了促进企业现代化进程的巨大作用。   
  而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岩崎更是注重从小事抓起,从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他的这种精神。   
  一次偶然的机会,弥太郎把一位高级干部叫到他私人的住所去,交给他一张公司的便条纸写的请假单,并斥责他说:“你到底在干什么?”那位高级干部突然遭到严厉的斥责,完全不知所措,仔细看过字条后,才发现是自己前几天所写的一张请假单,而这张请假单是用公司的便条纸写的。   
  这时岩崎弥太郎语气更为恶劣地说:“你身为公司的高级干部,都无法公私分明,浪费公司的便条纸写私人的请假理由,究竟是什么道理?我要严厉地处分你!”于是当场下令罚他减薪一年。这位干部自己也知道犯了大错,立刻就向岩崎弥太郎道歉,并且心甘情愿地接受处罚,此后的工作态度变得更积极活跃。   
  这件事使人们感慨很深,因为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如果只因误用了一张公司的便条纸  ,就必须接受减薪一年的处分,可能是太过分了。一般而言,如果现在发现这么微不足道的过失,可能会看情形放过算了,顶多告诫他“以后要多加小心”或“以后不可以这样”,把事情交代过去。岩崎弥太郎能留意到每件细微的小事,且做适当的处理,使员工知道警觉而改善,他的细心,就是建立庞大的三菱财团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谓千里堤防,溃于蚁穴,就是这样,一张小便条的浪费,可能就是公司经营危机的开始。这就是岩崎精神,事实上,今天三菱的壮大,如果没有岩崎弥太郎最初的忍辱负重和成业后的勤俭节约、用人艺术,是无法想象的。一个贫苦人家的子弟,靠着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创立了如此非凡的业绩,相信他的成功,给后人留下的是太多的深思和感慨。   
  成功秘诀   
  百折不挠的意志,宠辱不惊的气度。   
  不以发“战争财”为耻。   
  对竞争对手“一剑封喉”,对麾下才俊恩威并用。   
  第一部分第10节:钢铁大王(1)
  财富档案   
  在美国,与“汽车大王”福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等大财阀的名字列在一起的,还有一个“钢铁大王”。卡内基钢铁公司通过白手起家建立成一个生产钢铁的大型钢铁联合企 业而获得优势,且数十年保持世界最大钢铁厂的地位,几乎垄断了美国钢铁市场。卡内基与洛克菲勒、摩根并立,是当时美国经济界的三大巨头之一。从不名一文的移民到堪称世界首富的“钢铁大王”,而在功成名就后,他又将几乎全部的财富捐献给社会。他生前捐赠款额之巨大,足以与死后设立诺贝尔奖金的瑞典科学家、实业家诺贝尔相媲美,由此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个人奋斗的楷模。   
  企业类型   
  钢铁业。   
  成长记录   
  在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名字是个传奇,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与“汽车大王”福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等大财阀一样,曾经影响着整个美国的金融状况。但让世人为之惊讶的是,他在自己事业的最巅峰,放弃了所有的一切,追求另一种自由、无拘束的生活,并为慈善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纽约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是他捐资修建的,匹兹堡的卡内基大学是他建立的,还有遍布在世界各地的“卡内基图书馆”。这就是卡内基,财富对于他而言,不是第一位的,享受人生,为社会做出贡献才是他生命的真谛。   
  捕捉机遇的勤奋少年   
  1835年11月25日,安德鲁·卡内基出生于苏格兰古都丹弗姆林。父亲威尔·卡内基以手工纺织亚麻格子布为生,母亲玛琪则以缝鞋为副业。父母虽穷,却为人正直,始终充满着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是一个继承了自豪、自立、自尊光荣传统的家族。   
  小卡内基的祖父是个性情开朗、机智幽默,而又具有不屈不挠精神的人。小卡内基作为长孙,以祖父的名字——安德鲁·卡内基——命名。他从小就以有这样的祖父为荣,同时也以终生拥有他的名字自豪。他的外祖父是个天生的雄辩家,也是个富有才智的政治家,是当地颇为活跃的政治领袖。或许是祖辈遗传基因的作用,卡内基自小就乐观进取,能言善辩,这对他一生的影响极大。   
  13岁那年,怀着对美国的向往,卡内基和家人来到美国东海岸的纽约港,后又辗转来到匹兹堡。移民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小卡内基白天做童工,晚上读夜校,十分辛苦。14岁那年,他来到匹兹堡的大卫电报公司做信差。虽然他当时对于路一点都不熟悉,但却向公司许下诺言,说自己一个星期就可以记熟全城的线路。公司的经理被卡内基的毅力感动,留下了他。而卡内基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成为了公司的熟练工。   
  当年的匹兹堡不仅是美国的交通枢纽,而且是物资集散中心和工业中心。电报作为先进的通讯工具,在这座实业家云集的城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每天走街串巷送电报的卡内基就像进了一所“商业学校”。他熟悉每一家公司的名称和特点,了解各公司间的经济关系及业务往来。日积月累之中,他熟读了这无形的“商业百科全书”,这使他在日后的事业中获益匪浅。因此,卡内基在回顾这段时期时,称之为“爬上人生阶梯的第一步”。   
  1853年,宾夕法尼亚州铁路公司西部管区主任斯考特看中了有高超的电报技术的卡内基,聘他去当私人电报员兼秘书,每月薪水35美元。当时卡内基已是18岁的大小伙了,他怀着强烈的上进心走进了这个更为广阔的世界。   
  在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的10余年中,卡内基凭着自己的勤奋和机灵,24岁就升任该公司西部管区主任,年薪1500美元,并逐步掌握了现代化大企业的管理技巧。这种技巧是他后来组织庞大的钢铁企业时所必不可少的。   
  与此同时,卡内基也抓住时机,初试牛刀,参与投资,而且频频得手,慢慢积累得小有资财,为他以后开办钢铁企业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1865年4月,南北战争结束了,战争造成了大量的机会。29岁的卡内基这时已经算小有成就了,但是他不满足,他要紧紧抓住人生旅途这一关键阶段,自主创业,另立门户。于是,他向宾州铁路公司提出了辞呈。   
  第一部分第11节:钢铁大王(2)
  难言的奋斗之路   
  在辞职之前,卡内基曾带人修桥补路,就常常思考能否用铁桥代替木桥。当时的匹兹堡虽然钢铁工厂鳞次栉比,但还只是在起步阶段。1862年,他与几个朋友创立了建造铁桥的公司。而1863年7月4日,南北战争的双方都开始使用军舰对抗,给卡内基以警示:帆船时代已经过去了,钢铁时代即将到来。于是,辞职之后,他来到欧洲旅行,到伦敦考察了那里的钢铁研究所,果断地买下了道茨兄弟发明的一项钢铁专利,还买下了焦炭洗涤还原法的专利,他认为,这两项专利会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回到美国的卡内基,开始鼓足干劲,大干一场。他把分散的资金聚集在一起,把以前自己入股的两家公司合并起来,成立了联合制铁公司。当时,美国的钢铁生产经营极为分散,从采矿、炼铁到最终制成铁轨、铁板等成品,中间需经过许多厂家。加上中间商在每个产销环节层层加码,致使最终产品的成本很高。卡内基深知传统钢铁企业的这些弊病,他决心建立一个面目全新的、囊括整个生产过程的供、产、销一体化的现代钢铁公司。   
  卡内基的理想正在慢慢实现,他的工作也日益繁忙了,正在他为公司的事情日夜奔波的时候,忽然收到了老上司、也是自己恩人的斯考特的紧急电报。当他急忙来到斯考特的办公室,发现著名投资商摩根也在那里,原来斯考特向摩根的借贷期满,需要25万美元,正在等待卡内基的援手。面对傲慢的摩根、焦急的斯考特,卡内基心中很不是滋味,如果当初不是斯考特的提拔,他还只是一个穷小子,更别说他曾在自己事业的最初给了那么多的帮助了,可是如果给了这25万美元,自己的钢铁公司就泡汤了!   
  最终卡内基拒绝给予帮助。这还只是开始,随着1873年经济大恐慌,愈来愈多的人都遭到了破产的厄运,当初的合伙人柯路曼兄弟,还有弟弟的岳父,这些元老级人物都不得不把自己的股份卖给卡内基,最终,1890年,卡内基将公司名称变为卡内基钢铁公司,资金增长到2500万美元,他持公司半数以上股份。   
  虽然当时有人称他为“卑劣的卡内基”,但不能否认的是卡内基在钢铁业做出的贡献,和他独特的眼光。当他迈出进军钢铁业的第一步,就开始大胆引进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人才,大刀阔斧改进生产管理,不断地改进钢铁生产技术,降低成本,使自己一次一次走向成功。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卡内基钢铁公司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企业。它拥有2万多员工以及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它的年产量超过了英国全国的钢铁产量,它的年收益额达4000万美元。卡内基是公司的最大股东,但他并不担任董事长、总经理之类的职务。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任用了一批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时至今日,人们还常常引用他的一句名言:“如果把我的厂房设备、材料全部烧毁,但只要保住我的全班人马,几年以后,我仍将是一个钢铁大王。”   
  他在成名之后,有新闻记者访问他,问他是怎样工作才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卡内基回答说:“我之所以能成功,有两个基本因素:第一、我自幼出生在贫苦之家,小时候常常吃饱了这一顿,不知道下一顿的食物在哪里?我晚上常听见父母为了应付面对的穷困而叹息。所以我从小就力求上进与发奋,决心到长大之后要从我手中击败穷困。第二、凡事不论大小,都要认真的去做。我12岁时做过纺织工人,我努力地要把纱纺好。后来我又做过邮差,我尽量记住我那邮区里每户人家的姓名、住宅外貌,到后来几乎我每一家都熟识了。努力把每一件小事情认真的做好它,以后才有人敢把大事情放心的交给你了。”   
  第一部分第12节:钢铁大王(3)
  东方文化洗礼后的另一种人生   
  早在1866年12月底的一天,卡内基曾写下这样一段备忘录:“人生必须有目标,而赚钱是最坏的目标。没有一种偶像崇拜比崇拜财富更坏的了。”可是后来的他却一直沉浸在商海之中。这个东西早已抛掷脑后了。   
  可是就在20年后,发生了许多不幸的事情,这使得卡内基的人生也开始有了巨大的改变。1886年10月,从小跟卡内基一起长大、一起奋斗的弟弟汤姆去世了,紧接着,母亲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也随后离开了人间。从小十分孝顺的卡内基简直无法接受这样的打击,他连续6个星期持续高烧,在世的亲人都一个个离开了他,他第一次感觉那样孤单,于是,1887年,年过半百还未结婚的卡内基和订婚多年的未婚妻走进了教堂。可是悲剧并没有就此结束。1889年,卡内基的得力助手琼斯厂长因为高炉爆炸而死,这又是一个沉重打击。虽然,在此之前,卡内基信奉的是东方传统,研究孔子著作和佛经,但却从未付诸行动。这一次,他开始真正的面对残酷的事实,有所清醒了。   
  接连几天,他都在思考自己走过的路:从一个小信差、一个贫穷移民的后代,到今天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我手里拿这么多的财富,到底有什么用,小时候的梦想都得到了,可为什么心里却高兴不起来,现在亲人一个个离去,曾经离弃过的朋友也不会再回来了,我赚钱的目的是什么呢?最后,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富人若不能运用他聚敛财富的才能,在生前将其财富捐献出来为社会谋取福利,那么死了也是不光彩的。”   
  1900年,他在《财富的福音》一书中宣布:“我不再努力挣更多的财富。”于是,他毅然从他那蓬勃发展的钢铁事业中引退,以5亿美元的价格将卡内基钢铁公司卖给金融大王摩根。然后,他就开始实施他的把财富奉献给社会的伟大计划。   
  此后直到1919年8月11日卡内基去世的近20年间,卡内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1901年,即他引退后的第一年,他首先拿出500万美元为炼钢工人设立了救济和养老基金,以向帮助他取得事业成功的员工们表示感谢。接着,为帮助有志上进而家境贫穷的年轻人,他当年在纽约市捐款建立了68座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建设事业持续了16年,他总共捐资1200万美元,兴办图书馆3500座。   
  第二年,卡内基在他的第二故乡匹兹堡创办了“卡内基大学”。后来,又在美、英各地捐资创办了各种学校和教育机构。这类用于建造教育设施的捐款,达9000万美元之巨。   
  在随后的几年中,卡内基又设立了若干项基金。他捐资500万美元,设立“舍己救人者基金”,他捐资3900万美元,设立“大学教授退休基金”,以保障教育家的晚年生活。他还设立了“总统退休基金”和“作家基金”,对美国总统或作家的晚年给予资助。此外,他向11个国家提供了“卡内基名人基金”,并以1000万美元设立“卡内基国际和平财团”,专门资助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的人们。   
  1911年,年迈的卡内基夫妇由于10年来一直直接参与捐献工作,身心都深感疲惫,因而,卡内基决定再以仅余的1亿5千万美元设立了“卡内基公司”,让公司人员代理他们的捐献工作。   
  对于想创业的年轻人,卡内基曾经说出了这样的话:“不要以为富家的子弟,得到了好的命运。大多数的纨绔子弟,做了财富的奴隶,他们不能抵制任何的诱惑,以至于陷入堕落的境地。要知道,享乐惯了的孩子,决不是那些出身贫贱的孩子的对手。一些穷苦的孩子,甚至穷苦得连读书的机会也没有的孩子,成人之后却成就了大事业。”所以,“一个年轻人所能继承到的最丰厚的遗产,莫过于出生于贫贱之家”。   
  成功秘诀   
  历尽风雨,不当“大国臣”,誓为“小国君”。   
  经商利益为上,不枸私人情感。   
  将财富回馈社会,赢得世人景仰。   
  第一部分第13节:世界债主(1)
  世界债主——约翰·皮尔庞特·摩根   
  财富档案   
  摩根大肆收购铁路,贯彻他的摩根体制、并通过摩根体制控制了当年美国大批工矿企业,把全美企业资本的1/4集中到了他的麾下。摩根不但用金融资本控制了美国许多重要 门,还利用其庞大资本对外国放债,经济上依赖他的不仅有墨西哥、阿根廷这样的国家,甚至连英、法这样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关键时刻也不得不向摩根求援,摩根的力量总是超过人们的想象力。   
  企业类型   
  银行业。   
  成长记录   
  世界上的人都知道美国纽约是世界金融中心,而华尔街更是纽约金融界的晴雨表,它是美国经济繁荣的象征。而华尔街的真正大佬就是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发展到今天,摩根财团已经是有百年历史的世界富豪。虽然世界经济几度风云变幻,但是摩根财团的地位并没有动摇,摩根财团有这样的地位,应该首先归功于它的创始人——摩根,因为他,摩根财团才可以叱咤风云,才有了今天的荣华富贵。   
  投机加冒险的富家子   
  1837年4月17日,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出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小城一个富有家庭,其祖父和父亲都是成功的商人,也许是在这种家庭长大,摩根从小就具有经商天赋,富有冒险和投机精神。   
  1857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摩根旅行来到新奥尔良,当他信步走过了充满巴黎浪漫气息的法国街,来到嘈杂的码头时,突然有人从后面拍了拍他的肩,问道:“先生,想买咖啡吗?”那人自我介绍说是往来于巴西和美国之间的咖啡货船船长,受委托到巴西运回了一船咖啡,谁知美国的买主破了产。只好自己推销。为尽快出手,他愿意半价出售。这位船长一直在街上寻找买主,当他看到摩根穿戴考究,就想碰碰运气。   
  摩根看了货,又仔细考虑了之后,决定买下咖啡。当他带着咖啡样品到新奥尔良所有与他父亲有联系的客户那儿推销时,人们都劝他要谨慎行事:价钱虽然让人心动,但舱内咖啡是否与样品一致则很难说。然而摩根觉得,这位船长是个可信的人,他也相信自己的判断力。于是,他毅然决然地买下了咖啡——当然,付款是请父亲帮的忙,而老摩根也毫不犹豫地支持了儿子的行动。   
  摩根的运气很好:舱内全是好咖啡,不但如此,就在他买下这批货不久,巴西咖啡因受寒减产,咖啡价格一下猛涨了2~3倍,摩根大赚了一笔!为此,老摩根对儿子的能力大加赞赏。   
  这时的摩根年仅22岁,他的第一次冒险成功了,此时的摩根正沉浸在爱妻刚刚去世的悲痛之中,一方面为了安慰儿子,一方面对儿子能力的信任,老摩根为儿子在华尔街开了一间摩根商行,在这里,摩根开始了他的发迹生涯。   
  1862年,美国的南北战争已经爆发。一次在和朋友闲聊中,摩根得知,北军伤亡惨重,他顿时联想到,战事不好定会引起金价上涨,于是他和朋友设了个圈套。他们先秘密买下了500万的黄金,把一半汇给当时的金融中心——伦敦时,故意泄露出北军战败的消息,由此引起金价上涨,然后再把手里的一半抛出,这样,他们大赚了一笔。   
  尝到甜头的摩根愈发意识到,抓住机会,冒险就是财富。   
  第一部分第14节:世界债主(2)
  从“铁路大王”到“摩根化”   
  南北战争前,一般的中小企业仍是规模极小的家庭式工场,他们所需的周转资金,只要向本州的商业银行或地下银行借款就绰绰有余了,但这样的场面并没有维持多久,随着时间的变更,资本的需求剧增,企业所需的资本越来越多了。商业银行已不能满足要求,而投资银行则正好顺应了潮流,可以提供更大量、更灵活的资本,   
  而这时的企业界,也开始产生各种联盟与托拉斯。无论如何,想在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同时又想增加利润,就必须组成更强有力的企业联合。当时美国产业界最重要的运输手段就是铁路,铁路也未能逃脱企业联合的命运。尤其南北战争之后,各地铁路纷纷营建,成为美国热门。而在战争中发了不少财的银行家摩根当然不会放弃这个大好机会,酝酿了丰富的冒险经验和作战经验,他注定要击败所有对手。   
  从萨斯科哈那铁路到纽约中央铁路,摩根一步步地“吞噬”着美国的铁路,不仅仅赚到了巨额的财富,而且为自己赢得了伦敦和美国金融界的信任和肯定。   
  19世纪后半期,铁路的发展速度很快,但也存在很严重的问题。重复建设,各个铁路之间的难以衔接,这些都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目光远大的摩根明白这样发展下去是不行的,他决心对铁路行业进行一次大的整合,从而彻底实现铁路业的“垄断”,这就是后来所谓的“摩根化体制”。   
  他说服了铁路巨头搁置恶性竞争、化解纠纷。又趁经济萧条时期铁路公司大量倒闭之机,对几大铁路运营商进行重新规划。为实现对破产铁路企业的控制。摩根出面组建了一个专门对债权人负责的信托委员会。委员会由4至5人组成,实际的控制权则在摩根一人。委员会下设一个委托公司,即“托拉斯”,来处理日常事务。通过这一安排,摩根不但迅速实现了对大量铁路企业的控制,又不致引起非议。这项一举两得的“创新”,广为后人所沿用。   
  到1900年。在摩根直接间接控制之下的铁路长达10.8万公里,差不多占当时全美铁路的2/3。这种构想,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此前也有过,但并没有成功。而摩根并没有比洛克菲勒更雄厚的财力,但却完成了,因为他能调度掌控的资金往往高达几十倍甚至成百倍。若没有十分高明的手腕,是不可能运转自如的。后来洛克菲勒都承认,摩根调集资金的能力是自己所不能企及的。   
  形势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表明,“铁路大王”就是摩根,从此之后,美国铁路界和金融界的经营都带上了浓重的“摩根化”色彩,也就是所谓的“美国经营摩根化”。   
  世界债主   
  虽然摩根在铁路上成功了,但他并不满足于铁路业上的成就,他很快就把目光投向了新的目标——钢铁业,为此,他创办了联邦钢铁公司,几经拼搏之后,联邦钢铁在企业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这时,在美国钢铁企业的排行榜中,坐第一把交椅的仍是钢铁大王卡内基,摩根排在第二,第三是洛克菲勒。   
  摩根与卡内基两人一向交恶,这可能是由于“一山不容二虎”吧。当摩根急欲全面控制钢铁业时,更觉得横在路中的卡内基是个讨厌的庞然大物。但摩根知道此事不能性急,想要吃掉卡内基必须等待机会的出现。1899年,机会来了,摩根得到了一条消息:卡内基似乎想把自己与钢铁及焦炭有关的全部制铁企业股票卖给莫尔兄弟。而莫尔根本没有那么大的财力去购买。   
  之后,摩根又得知卡内基想把事业卖给洛克菲勒。虽然摩根心里暗自着急:为什么不卖给我?但摩根知道,事情总会有瓜熟蒂落的时候,他坚信,只有自己有足够的能力、精力和财力来接管卡内基的事业。经过了几番周折之后,凭借自己的实力,摩根终于等来了机会。   
  在经过了几次交谈之后,卡内基决定把自己的事业以时价1.5倍的价格卖给摩根。这次交易“以5亿美元以上达成协议”。1901年4月1日,正好是愚人节那天,合并后的U·S·钢铁正式宣告成立,举行了盛大的新闻发布会,宣布了新公司的资金是8.5亿美元。这是一个钢铁大联合,可以说是美利坚合众国历史上不多的盛事,而摩根就是这次盛事的主角。   
  摩根的事业日益壮大,但是在坚守国内市场的同时,他没有放弃国外的投资,在开始向铁路进军之前,他就组建了“联合募购组织”,与父亲一起购买了5000万美元的法国国债。成功化掉了巨额的国债,这次行动引起了舆论界的巨大反响,褒贬不一。到了后来,对国债实行“联合募购”就成了家常便饭,而摩根在这一行中,则早就打响了名头,确立了自己的领袖地位。   
  第一部分第15节:世界债主(3)
  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摩根敏锐地感觉到,国际投资时代已经到来。他在思索着如何到美属菲律宾、中南美、日本及中国投资的问题。   
  刚好美西战争之前就有消息透露:墨西哥政府由于无力偿还西班牙政府的旧债,已到了破产的边缘。在一只脚已经踏向了深渊的情况下,墨西哥政府当局不得不死马当作活马医,继续着手发行公债,计划金额将达到1.1亿美元,以利用新债偿旧债,渡过眼下的难关。   
  一般情况下,常人不会去认购墨西哥政府在此情况下发行的公债,而摩根的想法却与众不同。他想:正因此时墨西哥政府处境艰难,我伸出手去帮一把忙,既可以要求较多的实惠,又为以后的继续接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别人不敢做的事,做了才有更丰厚的利润,况且墨西哥的政局还是稳定的。   
  事实证明,摩根是对的。这次行动的成功,不仅华尔街、庞德街,就连法兰克福及巴黎的商人们都佩服摩根头脑敏捷,判断准确,都不得不承认自己无论是在眼光上还是在魄力上都和摩根相差太多。   
  当人们在佩服摩根在墨西哥的行动时,他又开始在阿根廷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现了。当时,经过1864到1870年与巴拉圭的战争后,阿根廷元气大伤,到了19世纪90年代,即陷入了经济危机之中。而摩根看重的是阿根廷以后发展的潜力,于是他毅然购买了7500万美元的阿根廷政府公债。   
  其实这些还不算什么,最令摩根得意的是,大英帝国都向他求援了。刚好当时英国因为和殖民地频繁作战,还要和德国展开军备竞赛,财政陷入了极端困难的状态,于是不得不向摩根提出求助,摩根痛快地答应下来,先后认购了价值高达1.8亿美元的政府公债。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之后,毫不夸张地说,到20世纪初期,摩根已经成为了世界债主。   
  从1861年创立摩根商行,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努力,摩根创建了一个庞大的帝国。摩根家族包括银行家信托公司、保证信托公司、第一国家银行,总资产34亿美元。摩根同盟总资本约48亿美元,由国家城市银行、契约国家银行组成。摩根同盟与摩根家族被总称为摩根联盟。   
  摩根联盟中,以摩根公司为轴进行董事部连锁领导,与大金融资本以下、超过20万的主力金融机构互相连结,这样就构成了结构庞大、组织严密的“摩根体系”。到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前,摩根体系已经拥有780亿美元的总资本,相当于全美所有资本的1/4,167名摩根董事控制着整个摩根体系,贯彻着摩根从华尔街发出的指令。摩根是名副其实的华尔街的神经中枢。   
  1913年1月7日,摩根乘船前往开罗。出发前,他悄悄立下了遗嘱:“把我埋在哈特福德,葬礼在纽约的圣·乔治教堂举行。不要演说,也不要人给我吊丧,我只希望静静地听黑人歌手亨利·巴雷独唱。”旅行途中,摩根体力迅速衰减。在从开罗回航途中,摩根处于病危状态。   
  “啊,我要爬上山了。”这是华尔街的宙斯与世长辞时,说的最后一句话。也许,他已 经返回了奥林匹斯山——那众神居住的地方。   
  回想摩根的一生,是复杂而又传奇的一生,他的智慧,他的霸气,他的运气使他成为了全球富豪,他曾经说过:“政府和法律没做的事情,让钱来做!”这个华尔街霸主的话在美国大地上回响了一个世纪。然而,如他一般强大的华尔街统治者再也没出现了,正如《华尔街日报》所说:“摩根的死标志着华尔街一个时代的消逝,摩根不会有后来人,新的华尔街时代由一人统治已经变得难以实现。”   
  成功秘诀   
  富有的家族背景及商人的家庭熏陶。   
  在战火硝烟中攫取财富,在冒险中追逐刺激,乐此不疲。   
  为了“垄断“,甘以声誉为代价。   
  第二部分第16节:石油大王(1)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财富档案   
  洛克菲勒财团是以洛克菲勒家族的石油垄断为基础,通过不断控制金融机构,把势力范围伸向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美国最大的垄断集团。它已超过了摩根财团,跃居美国十大财团的 首位。美国最大的石油公司有16家,其中有8家属于洛克菲勒财团。洛克菲勒财团拥有一个庞大的金融网,以大通曼哈顿银行为核心,下有纽约化学银行、都会人寿保险公司以及公平人寿保险公司等百余家金融机构。通过这些金融机构,直接或间接控制了许多工矿企业,在冶金、化学、橡胶、汽车、食品、航空运输、电讯事业等各个经济部门以及军火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洛克菲勒财团不但在经济领域里占统治地位,在政府中也安插了一大批代理人,左右着美国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它还通过洛克菲勒基金会、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等组织,向教育、科学、卫生以至艺术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渗透,以扩大其影响。   
  企业类型   
  综合企业集团。   
  成长记录   
  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富豪之一,洛克菲勒家族在美国的政治、经济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美国,在世界,“洛克菲勒”这四个字就象征着权力和金钱。洛克菲勒家族成员中出现过副总统、参议员、董事长,但他们的锋芒都没能超越过一个人,就是他们的祖辈、洛克菲勒财团的创始人——约翰·戴·洛克菲勒。从一个小小的经纪人到全球石油业的霸主,他成就了一个传奇,而他的道路是美国梦的典型代表。   
  商业奇才的诞生   
  1839日,约翰·洛克菲勒出生于纽约州哈得逊河畔的一个小镇。祖上是法国南部人,为了逃脱政治迫害,才来到新大陆创立自己的事业。到洛克菲勒这一辈,已经是好几代了。   
  父亲是一个很讲求实际的人,他自信,好冒险,善交际,任性而又以自我为中心。他从小就教育孩子们,只有劳动,才能给予报酬,而家里的任何劳动,都制订了一套标准。母亲是个一言一行都皈依《圣经》的虔诚的基督教徒,她勤快、节俭、朴实,家教严格。洛克菲勒作为长子,他从父亲那里学会了讲求实际的经商之道,又从母亲那里学到了精细、节俭、守信用、一丝不苟的长处,这对他日后的成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从小,洛克菲勒就表现出了自己的商业才能,他有个记账本,上面详细的记录着自己在田里干了什么活,以此来向父亲要求报酬。同时,他把这些钱积攒下来,贷给当地的农民,制订一定的利息,从中赚取费用。还有一次,他在树林中发现了火鸡的窝,就把小鸡弄回家中自己饲养,到感恩节的时候,再把鸡卖掉,大赚一笔。而这些都得到了父亲的赞扬,因为父亲认为:“人生只有靠自己,做生意要趁早,只有钱才是最牢靠的。”这种教育方式或许有点偏激,但对年幼的洛克菲勒而言,却是影响他一生的,“不要随便相信别人,只有钱才是最牢靠的”对于在逆境中生存的人、在商场上厮杀的人是不错的。   
  16年,洛克菲勒决定放弃升大学,到商界谋生。为了寻找工作,他在克利夫兰的街上跑了几个星期,拿定主意要找一个前程远大的职业。9月26在一家经营谷物的商行当上了会计办事员。从此,这个日子就成了他个人日历中的喜庆纪念日,他把它作为第二个生日来庆祝。“就在那儿,我开始了学做生意的生涯,每周工资是4美元。”他这样说。   
  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工作十分认真刻苦,账簿做得清清楚楚,没有差错,这些顿时让老板休威刮目相看。在公司工作的第三年,洛克菲勒无意中听到了英国即将发生饥荒的新闻,自作主张大量收购食品,为此老板极为不满,但没过多久,英国真的发生了饥荒,公司的货物销往外国,获得了巨额利润。一时间,洛克菲勒在当地,成为人们的谈论中心,一个19岁的小商业天才就这样诞生了!   
  第二部分第17节:石油大王(2)
  战火中崛起的一代巨擘   
  1858足做个小助理的洛克菲勒辞掉工作,认识了和他有过相同工作经历的英国人克拉克。洛克菲勒向父亲借了1000克拉克合伙成立了“克拉克·洛克菲勒经纪公司”,把美国西部的谷物肉类出售到欧洲,开始了创业。   
  洛克菲勒做生意时总是信心十足、雄心勃勃;同时又言而有信,想方设法使自己取信于人。克拉克对洛克菲勒做事仔细十分欣赏,他描述当年的情况说:“他有条不紊到极点,留心细节,不差分毫。如果有一分钱该给我们,他必取来。如果少给客户一分钱,他也要客户拿走。”   
  这时候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已经发现了石油,成千上万人像当初采金热潮一样拥向采油区。一时间,宾夕法尼亚土地上井架林立,原油产量飞速上升。   
  洛克菲勒并没有被这一切冲昏头脑,他冷静地来到石油产地进行考察。而在盲目开采的现场,他发现了繁荣后面所隐藏的危机。洛克菲勒十分明白“后发制人”的道理,时机还不成熟,等等再说!   
  1861南北战争爆发,与愁眉苦脸的别人相比,洛克菲勒像是上满了发条的钟表,开始运作了。他迅速办理了大额贷款,囤积了许多战时必需的货物,而当这一切完成之后,战争打响了,洛克菲勒赚了大钱。   
  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这些,当时铁路建设风起云涌,石油需求量大增,洛克菲勒等待已久的机会来了。1863菲勒在克利夫兰开设了一个炼油厂,把西部的石油运到纽约等东部地区。在石油工业中,勘探石油等工作被称为“上游工业”,精制和销售属“下游工业”。随着下游工业的兴盛,克利夫兰出现了50炼油厂,洛克菲勒决定垄断“下游”工业,那时他只有28     
  洛克菲勒热衷于公司间的联合,为了实现自己垄断的理想,他联合了两位资金雄厚、信誉很好的投资合作者。3年之后,也就是1870日,创建了一家资本额为100的新公司,它的名字就是标准石油公司。身为公司创办人和总裁的约翰·洛克菲勒获得了公司最多的股权,当时他年仅30科学的管理、精细的经营、高质量的产品为标准石油公司赢得了声誉,也具备了坚实的竞争能力。   
  “石油大王”的垄断   
  仅仅在克利夫兰的垄断是无法满足洛克菲勒的。他要的是对整个美国石油的控制,或者说,整个世界的控制。   
  一次偶然的机会,洛克菲勒在一本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现一篇文章,里面写道:“小商人时代结束,大企业时代来临。”他感到这与自己的垄断思想不谋而合,就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以高达500美元的月薪聘请文章的作者多德为法律顾问。   
  多德是个年轻的律师,他“走红”后,就千方百计为洛克菲勒的公司寻找法律上的漏洞。一天,他在仔细研读《英国法》中的信托制度时,突然产生出灵感,提出了“托拉斯”这个垄断组织的概念。   
  所谓“托拉斯”,就是生产同类产品的多家企业,不再各自为政,而以高度联合的形式组成一个综合性企业集团。这种形式比起最初的“卡特尔”,即那种各自独立的企业为了掌握市场而在生产和销售方面结成联合战线的方式,其垄断性要强得多。   
  洛克菲勒在1882年1月20日召开“标准石油公司”的股东大会,组成9人的“受托委员会”,掌管所有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和附属公司的股票。洛克菲勒理所当然地成为该委员会的委员长。随后,受托委员会发行了70万张信托证书,仅洛克菲勒等4人就拥有46万多张,占总数的2/3。就这样,洛克菲勒如愿以偿地创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联合事业——托拉斯。在这个托拉斯结构下,洛克菲勒合并了40多家厂商,垄断了全国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   
  托拉斯迅速在全美各地、各行业蔓延开来,在很短时间内,这种垄断组织形式就占了美国经济的90%。很显然,洛克菲勒成功地造就了美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代——垄断时代。   
  随着洛克菲勒“石油帝国”实力的迅速增长,它的触角也伸展到金融、公用事业和一些工业部门。洛克菲勒依靠庞大的石油帝国和巨大金融的实力做后盾,大大加强了其在美国金融界的地位和影响。   
  在海外,标准石油公司进一步向西欧和中国扩大海外市场,因为先进的技术,标准公司赢得了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煤油市场。在中国,标准公司为自己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它分送掉几百万盏廉价的油灯,使中国人购买和点燃标准公司的煤油,被人们称之为“点燃亚洲光明之灯”。就这样,标准公司一步一步地把石油市场从欧洲扩展到亚洲,进而扩展到全世界。   
  在占领市场的同时,他利用国外廉价的劳动力,“掠夺”国外丰富的石油资源,取得高额垄断利润。在亚非拉地区的石油开采成为了他的财富的主要来源,1935年,洛克菲勒控制了海内外大约200家公司,资产总额达到66亿美元,他的私人财产也超过了15亿美元,成了名噪世界的“石油大王”。标准石油公司几经更名,最后定名为美孚石油公司。   
  第二部分第18节:石油大王(3)
  “洗心革面”的退休路   
  1896菲勒离开了标准石油公司总部——纽约百老汇路26号,搬到了自己的庄园,他退休了!这一年他才57岁,正值壮年。为什么会激流勇退呢?有人说他自觉罪孽深重。洛克菲勒成功的背后,确实有不少同行厂商倒闭、破产,饱受他那弱肉强食的垄断之苦。也有人说他患了严重的消化功能紊乱症。在过去40年中,他要钱不要命,以致积劳成疾,不得不退休。到底是因为什么,恐怕谁也说不清了!   
  不过在当时,洛克菲勒的名声却是不太好,可谓是众叛亲离!由于他的吞并、垄断,导致许多小业主家破人亡;在宾西法尼亚州油田地带的居民身受其害,对他恨之入骨,有的居民做成他的木偶像,然后将那木偶像模拟处以绞刑,以解心头之恨。无数充满憎恨和诅咒的威胁信被送进他的办公室,连他的兄弟也不齿他的行径,而将儿子的坟墓从洛克菲勒家族的墓园中迁出,说在洛克菲勒支配的土地上,儿子无法安眠!   
  或许,就是在此刻,他才领悟到,金钱并不能代表一切!他开始学打高尔夫球,去剧院看喜剧,还常常跟邻居闲聊。他学习过一种与世无争的平淡生活。他成了“街坊上的约翰”,过着与世无争、简单的生活。但洛克菲勒从来没有停止在商业上插手,他始终保留着标准石油公司的第一号股票,也从来没有忘记开创的石油事业。   
  在41年的退休生涯里,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慈善事业上。当洛克菲勒开始考虑如何把巨额财产捐给别人,几乎没有人接受,说那是肮脏的钱。可是通过他的努力,人们慢慢地相信了他的诚意。密歇根湖畔一家学校因资不抵债行将倒闭,他马上捐出数百万美元,从而促成了如今的芝加哥大学的诞生;当时的美国没有医疗研究中心,他捐资20万成立了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后来这个研究所因为卓越成就获得了12项诺贝尔奖金,比任何同类研究所所获奖项都多。此外,洛克菲勒还创办了不少福利事业,帮助黑人。从这以后,人们开始以另 一种眼光来看他。   
  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他每年的捐献都超过100万美元。1913年,设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专门负责捐款工作。他捐款总额达5亿美元之多!   
  但对自己和家人,洛克菲勒却是节俭无比。他不厌其烦地教育孩子们勤俭节约,每当家里收到包裹,他总是把包裹纸和绳子保存起来。为了让孩子们学会相互谦让,只买一辆自行车给4个孩子。小约翰长大后不好意思地承认说,自己在8岁以前穿的全是裙子,因为他在家里最小,前面3个都是女孩。   
  成功秘诀   
  “不轻易相信任何人”是一生的座右铭。   
  攫取利益为首要,并不择手段。   
  众叛亲离后顿悟,施爱于社会。因之得到世人捧喝。   
  第二部分第19节:报业巨子——普利策(1)
  财富档案   
  与当今拥有120资产的报业大王鲁珀特·默多克相比,约瑟夫·普利策2.8资产似乎少了点。但普利策却是世界公认的报业巨子。普利策比默多克几乎早出生 了一个世纪。初到美国的普利策,一文不名,两手空空,凭着他不懈的努力,陆续购买了《西方邮报》、《圣路易斯快邮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对报纸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它们成为当时美国著名的大报。在他的新闻生涯中,他为使新闻成为社会公认的一门学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一生标志着美国新闻学的创立和新闻事业的迅猛发展。他曾捐赠200万美元创办了美国第一所新闻学院——名扬世界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普利策逝世后,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最高新闻奖,受世人瞩目。   
  企业类型   
  报业。   
  成长记录   
  2002年4月8日(北京时间4月9日),第86届普利策奖获奖名单揭晓,其中以“9·11”恐怖袭击事件为主题的新闻报道成为本次获奖作品的主导内容。从1917年以来,这个奖每年颁发一次,它象征了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特别是新闻奖,更是美国报界的最高荣誉。每一个有抱负的美国记者无不以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为奋斗目标。   
  今天,普利策奖对美国的影响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新闻界,正因为如此,这项奖金不多但荣誉极高的大奖才被美国视为最有影响力的奖项之一。而这项奖项的创立者就是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创立的。   
  流浪汉·军人·律师·记者   
  1847年4月10日,普利策出生在匈牙利一个叫马口的小镇。这里靠近罗马尼亚边境,有着一片肥沃的土地。他的父亲是个有教养的犹太谷物商,母亲是有德国血统的天主教徒。普利策排行老二,老大已经夭折,兄妹三人从小就由家庭教师负责管教,尤其受过严格的德文、法文等语文训练。   
  但平静的日子并不久长,父亲因病去世后,母亲再嫁,但普利策却和继父布劳的关系很糟,为此他决定离家独立,那年他17岁。起先,普利策想当个奥地利军人,但因为年龄太小,视力不好,身体单薄遭到拒绝。后来他听说美国新大陆正在内战,应该很需要军人,当时的美国在很多人眼中是一片希望的土地,于是,年轻的普利策打算到那里碰碰运气。   
  没有钱,这个年轻人便冒着生命危险偷渡来到美国,上岸后,花了差不多一星期的时间才抵达纽约。他找到联军总部,报名当兵。招募人员见他是从匈牙利过来的,便让他加入了“林肯骑兵队”,成为一名骑兵。   
  军队的纪律是严格的,这对于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普利策不啻于一种折磨,有次他忍无可忍顶撞了上司,差点为此送了命。从此,在军队的这段最后时光里,他一直没出错,但也不再冲动、幼稚了。这段经历,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一道永不磨灭的创伤,造成他今后不愿意在任何人的身上寻找友谊的性格。1865年5月23日,林肯总统宣布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他的军旅生涯也结束了。   
  战后的纽约,到处都是找不到工作的退伍军人,如果有一个工作机会,就会有几百人前往应聘。约瑟夫·普利策虽然会讲匈牙利语、德语和法语,但英语却不怎么好,又没什么专长,要找个工作谈何容易。他的生活越来越困难,后来外套有了破洞都没钱买件新的。   
  无事可干的普利策只能在街头闲逛,望着熙来攘往的人群,想着自己今后的生活出路。纽约的竞争太激烈了,最后,他决定到德国人聚集的城市圣路易斯去,在那里也许能找到工作。圣路易斯城在当时的普利策心目中是希望之乡。   
  在这种希望的驱动之下,普利策来到了圣路易斯城。此时他已经囊中空无一物。圣路易斯也并非是他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他还是经常失业。他先后当过船台的看守、舱面水手、饭店侍者等,他经常干不多久就被解雇,只好另找工作。即使在这样的困难时期,普利策也没忘记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英文,博览群书。最终,他成了一名律师,但因为没名气,找他打官司的人寥寥无几。   
  一次偶然的机会,普利策结识了艾米尔和苏兹,尤其是苏兹,原籍德国,是共和党创始人之一,现在是密西西比州的参议员。而这两个人共同拥有一家圣路易斯《西方邮报》,刚好当时有个记者的空缺。当普利策无意中提起自己的种种经历,苏兹意识到,他就是他们想要的那种记者:阅历丰富,见多识广、聪明能干。   
  就这样,普利策开始了自己的记者之路。   
  第二部分第20节:报业巨子——普利策(2)
  起伏不定的报人生涯   
  上班的第一天,报社老总就派他去采访一桩盗窃案。当普利策赶到失窃地点时,已经有许多别的报社同行闻风赶到了。但普利策不是光报道一下情况就了事了,还帮助办案人员分析案情。结果,案子很快就侦破了,而普利策也写了一篇精彩的报道。这下子对他的能力有疑问的老总,也开始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了。    
  接着几个星期,普利策写了许多报道。在领受任务后,他就大街小巷到处奔忙,与别的记者不同,普利策既报道市政府面临的困境,也采写码头工人的打架斗殴,甚至别家报纸只字不提的芝麻小事,他也不放过。他认为报纸是给市民看的,就要报道市民身边的趣闻趣事。如果不是老朋友苏兹支持他的观点的话,他这些稿子是发不出来的。但这些文章一登出,就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读者争相传阅,顿时洛阳纸贵,《邮报》销售量直线上升。   
  在苏兹先生的熏陶和鼓励之下,普利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他不仅在新闻方面大放光彩,还开始向政界进军。   
  1869,普利策通过竞选,当选州议员。进了议会后,他敢仗义执言,尤其对贪官污吏更是大加挞伐,就像在报上发表抨击文章一样。普利策了解到圣路易斯市政当局所收的大笔税款不知去向,就提出法案追查。虽然受到了许多恐吓,但他不为所动,依旧写 了一篇篇内幕报道登在《邮报》上。由于社会舆论的压力,当局被迫进行了追查,并将贪污受贿的官员绳之以法。   
  由于这件事,普利策被州长任命为圣路易斯市的三大警官之一。这一年他才23岁。他从身无分文来到圣路易斯,时间不长,就成了该市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   
  但是政界毕竟非久留之地,普利策还是做起了自己的老本行。继续干起了新闻,使别人惊讶的是,他不仅是个好报人,也是个生意家。他在拍卖场中买下了一家报社,转手又卖给了当时的新闻业巨头麦克拉,净赚了2万美元。   
  更大的机会来了,1878年,普利策发现圣路易斯的一家老报——《圣路易斯快报》因经营不善,正打算出售,便以2.5万美元买下《快报》。这样,31岁的普利策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报纸。虽然这家报纸发行量只有24份。   
  为了改变它的老面孔,普利策把它改名为《圣路易斯快邮报》,他在新报纸头版刊出了发行宗旨——本报除了人民之外,不为任何政党服务;本报不是共和党的发言人,只报道真实的一切;……本报将攻击一切罪行及腐败行为……   
  在普利策的努力之下,他的报纸讽刺自满、抨击懒散;他的报纸充满了有趣的情节,迎合商人、工人和主妇们的口味;他的报纸洋溢着崭新的生命力。人们说,这种生命力就是普利策创立的“煽情主义”。于是这个新生的报纸很快发行量直线上升,超过了当时市内的喉舌——《共和主义者报》。   
  普利策的“煽情主义”吸引了读者,同时也招致了一些报界同行的嫉恨。《环球民主报》带头攻击《快邮报》是“虚假地编造,卑劣的煽情主义”,其他一些报纸也纷纷追随。普利策一点也没有被它们的声势吓倒,他在一封答复信中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我们的报纸的确不拘一格,但它是当今世界上旗帜最鲜明的道德代言人。罪恶、卑鄙和腐败最害怕的就是报纸,因而任何法律、伦理和规章制度都无法与报纸相比。”   
  1882普利策的报纸进行得很顺利,正当他和家人准备去加利福尼亚度假的时候,报社出了一桩轰动全市的大事,一个名叫史列贝克的律师被登在报上的一篇对他不利的文章所激怒,就带着枪到报社来滋事,总编辑柯克里为了自卫,开枪将他击毙了。   
  普利策只好离开这里,来到纽约这个大都市,重新开辟一片新天地。   
  第二部分第21节:报业巨子——普利策(3)
  “煽情”的报业帝国   
  这时的纽约已和他刚从骑兵退伍时大不一样了,已成了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会。   
  为了能在纽约立足,普利策认为还是办报好。于是他买了一家负债累累的《世界报》。   
  1883年1日一张新《世界报》印出来了,立刻引起了一阵骚动,许多报社的编辑看了都大摇其头,认为这种报纸在纽约是行不通的。但是它每星期都发表由普利策亲手写的社论。社论说出了劳动者的心声,对纽约的富人显贵发出猛烈的抨击。   
  但普利策果断的改革措施和“煽情主义”的办报方针,使《世界报》在短时期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普利策接手3个月后,该报发行量就由原来的15000份上升为39000份。   
  普利策的突然闯入,打破了纽约报界维持多年的平衡。《纽约时报》、《先驱报》、《论坛报》等大报纷纷降价销售,企图挤垮《世界报》。但这丝毫无损于《世界报》,因为该报并不在读者群上与它们竞争,它吸引的是另一个阶层的读者。《世界报》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说出了深刻的道理,很快就赢得了读者。   
  普利策还利用报纸这个阵地,支持克利夫兰参加总统竞选。《世界报》列出四个支持他的理由:(一)他是个老实人;(二)他是个老实人;(三)他是个老实人;(四)他是个老实人。   
  后来短短的几年内,《世界报》成了全美国新闻界的泰斗,它所带来的震撼,使人不得不对它另眼相看。   
  189010日,纽约最高的一座大楼——新普利策大厦完工了。这是座20层楼的建筑物,地下室用来做印刷厂,一楼为营业部,二楼至十楼为出租的高档写字楼,十楼以上为《世界报》枢纽中心。镀金的圆形顶楼是普利策的办公室。第十一楼是漂亮的卧室套房,专供加班不能回家的编辑使用。建这座大厦,普利策没有分文债务,这座价值200万美元的大厦完全属于他个人所有。这座20层大楼高309英尺,是当时纽约市最高的建筑。它俯视着低矮的《太阳报》大楼、《时报》大楼和《先驱报》大楼,它成了普利策战胜对手的象征,也是《世界报》永久的自我宣传广告。   
  殊死竞争中的坚持   
  1895普利策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一个来自加利福尼亚的年轻人以18万美元买下《纽约新闻报》,闯进了纽约报业界。他就是后来建立了报业帝国的赫斯特。   
  赫斯特不像普利策那样白手起家,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数百万遗产。他在竞争中有坚实的财力支柱。他模仿普利策的手法,也用煽情新闻来争取读者,扩大发行量。但却比普利策做得更刺激、更过分,在《纽约新闻报》上,充斥着各种犯罪、暴力、骚乱、灾祸、色情等新闻,把煽情新闻推到了史无前例的登峰造极的程度。   
  不仅如此,赫斯特还挖空心思采用高薪挖人的卑劣手段从普利策手下挖走了不少骨干编  辑记者。1896赫斯特派人暗中与《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的编辑人员联系,高薪请他们离开普利策来为赫斯特办报。普利策闻讯后立即以赫斯特开出的同样高薪挽留这些编辑人员,但是赫斯特马上又再度提高薪金。于是24内,《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的全体人员投奔了《纽约新闻报》。   
  但这时的普利策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他的健康在不断地恶化。他在自己的游艇上周游世界,希望可以逃避病魔的侵袭,然而,1911这位与抑郁症和精神苦恼斗争了22报界奇人终于走完了他人生的旅程,那时,他才64   
  虽然他当时的资产只有2.8起今天默多克的120来,是太少了点。但他在那个时期所取得的成就的确是当时美国任何一个报界中人都难以企及的。他的《世界报》的真正伟大之处,在于它鼓舞人心的力量,富于感召力的乐观主义精神,改革必胜的信心,以及对只有努力工作、提高警惕、任命聪明卓识的人才能实现愿望的大力宣传。   
  他死后,最大的竞争对手赫斯特也不禁写下这样的赞美言辞:“一位美国和国际新闻界的杰出人物已经去世,在国家的生活中和世界的活动中的一支强大的民主力量已经消失;一种代表民众权利和人类进步而一贯行使的强大权力已告结束。”   
  1903纠正人们对新闻的看法,让新闻成为一门专业学科,普利策捐赠250万美元给哥伦比亚大学创办新闻学院。还设立普利策奖金,每年奖给成绩突出的文学、戏剧、音乐和新闻工作者,今天这个奖是美国的最高奖项之一。   
  他为人们留下的不仅是报纸。   
  成功秘诀   
  偷渡、当兵、从政、记者、律师……丰富的人生经历积累了丰富的 人生经验。   
  深谙“迎合多数人胃口为上”的生存法则,时刻以“道德代言人”   
  规范自己。   
  第二部分第22节:“骆驼牌香烟”的创始人(1)
  “骆驼牌香烟”的创始人——理查德·雷诺兹   
  财富档案   
  闻名于世的“骆驼”牌香烟,以其上佳的品质,充满神秘的东方情调的“骆驼”烟标的独特设计,在竞争激烈的烟草行业中盛名不衰,“骆驼”问世至今已有80余年历史了,它已成为世界名牌香烟中的常青树。   
  企业类型   
  烟草业。   
  成长记录   
  只有对香烟有一点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骆驼(camel)”牌香烟,它和“万宝路”、“希尔顿”等著名牌子一样,是所有吸烟者心中的至高理想。同时,“骆驼”可谓元老中的元老,它是最早创立的“美国混合型”香烟,而这个口味直到今天还占据着世界的主导地位。   
  只要看到“骆驼”商标的人,估计都会喜欢它,它还有一个可爱的绰号“老小伙”,请看一幅充满着异国情调的美丽画面:婆娑起舞的棕榈叶掩映着黄沙和金字塔,一只飞跑的骆驼顽皮地眨了一下眼睛,瞬间便跑到远方成为一个小黑点;接着,一位老土耳其人与一只与众不同的单峰骆驼出现了,这只骆驼就是“老小伙”。“老小伙”不时抖动着单峰,并露出可笑而可爱的牙,它那充满现代感的厚嘴唇既像在诉说,又像在唱歌。这是世界闻名的“骆驼牌”香烟的一则广告,而它的创造者就是著名烟草商人——理查德·雷诺兹。   
  挑战传统的烟民   
  1851年,理查德·雷诺兹出生在美国。从小就聪明好学,很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   
  24岁那年,作为一个有多年吸烟历史的烟民,一次偶然的机会,雷诺兹发现了商机。当时人们吸烟还都是自己动手用烟草卷烟,很麻烦,并且每个人手艺有好有坏,不能保证卷出来的质量,雷诺兹强烈感觉到这种手工操作的累赘,于是,他决定在北卡罗来纳州的云丝顿—萨勒姆建立自己的一个小工厂,生产一种扁形品嚼香烟,由此迈开了他在烟草业创业的第一步。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时,雷诺兹的香烟销量并不是很大,因为人们一时还不能广泛接受这种新奇的玩意儿,销售只能局限在一个固定的地区内。尽管如此,以他为开始,香烟制造行业却仍在悄悄地兴起和发展,并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1884年,詹姆斯·布查南·杜克(美国著名烟草商)麾下的美国烟草公司率先推出了成批的机制香烟。由于产量高、成本低,它以掠夺性的超低价格把雷诺兹的烟草公司逼进了死胡同。压价竞争使雷诺兹濒临破产,他接受了竞争对手杜克的收购要求,把自己的公司卖给了对手,使之归并到美国烟草公司的旗帜下。   
  尽管初战失败,但雷诺兹并没有丧失斗志,依然密切关注着香烟市场,关注着时局的变化。他知道自己还太年轻,没有雄厚的资本和丰富的经验,他在总结教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他不相信自己会就这样永远“出局”,他有信心要杀“回马枪”。   
  雷诺兹的苦心并没有白费,他等待的机会果然来了。当时,美国由于大型托拉斯集团疯狂地垄断各行业的市场,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动荡,如垄断美国烟草业的杜克集团1910年已占据了全国香烟市场80%的份额。全国上下反对垄断,反对托拉斯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以罗斯福总统为首的美国政府不得不顾及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反托拉斯的政策和法令,要求一些大型托拉斯集团予以分割,其中也包括了美国烟草公司。   
  这给了时刻等待机会的雷诺兹一个天赐良机。他乘着美国烟草公司受到种种限制和束缚之际,终于在1911年重新获得了自己的公司。雷诺兹决心重振雄风,要向美国烟草公司这个强大的对手挑战,改变由它独占烟草市场的局面。   
  第二部分第23节:“骆驼牌香烟”的创始人(2)
  “骆驼牌”香烟的故事   
  20世纪初期,香烟市场已得到很大发展,当雷诺兹东山再起之时,这一领域已是强手如林,竞争异常激烈。雷诺兹懂得,必须创造自己新的独特的品牌,才能立稳脚跟,进而称雄市场。于是,他对市场上50多种品牌的香烟做了细致的研究,发现所有的品牌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由维吉尼亚烟草制成,另一类则由气味浓烈,并带有芳香的土耳其烟草制成。这两种类型的香烟各有优点和特色,都有很大的市场,那么自己该生产哪种类型的烟呢?   
  雷诺兹整日里冥思苦想,为着选择而烦恼,他把这个烦恼告诉了朋友,朋友奇怪地看着他愁眉苦脸的样子,随口说,干脆两种都要,不行吗?朋友的话提醒了雷诺兹,让他恍然大悟,为什么不将它们的特色综合起来,使一支香烟同时具有两种烟草的优点呢?   
  雷诺兹满怀信心地按照这种新思路进行了反复试制,终于配制出符合自己理想的新型香烟:既包含了维吉尼亚烟草的淳正、明快,又带有土耳其烟草的浓烈气味和特殊芳香,做到了兼有两种系列烟草的特色和优点。   
  雷诺兹对自己的新产品寄予厚望,在给香烟取名字时,他想起了1907年,为了良种烟草——“艾尔伯亲王”,自己的土耳其之行。那次旅行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沙漠中见到的骆驼,它高昂着头,一副傲视不驯的样子,显得那样威武高贵,这就是“沙漠之舟”的风采。为了让自己的香烟在市场上获胜,睥睨群雄,还有它独特的异国风情,雷诺兹决定了,这种新型烟就叫“骆驼”,由此,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一个著名的品牌。   
  同时,雷诺兹的烟草公司还推出三种品牌的常规香烟作为“骆驼”出台的姐妹篇:一是“Reyno”,直接由维吉尼亚烟草制造;二是“Osman”,直接由纯土耳其烟草制造;三是“Red Kamel”,由拓克石烟草制造,并带有过滤嘴。   
  才华横溢的雷诺兹还亲自设计了一幅带有棕榈叶和金字塔的图案,以表示土耳其烟的古老和遥远。几种一起推出的香烟包装中,“Red Kamel牌”香烟包装盒上是一只快跑 的骆驼;“Osman牌”香烟包装盒上是一个老土耳其人的形象;“骆驼牌”香烟的包装盒印的是一名既憨厚可爱,又充满现代气息和生命活力的骆驼演员——“老小伙”。这一组包装设计构成了一个统一风格的系列,让人产生一种视觉上的愉悦感,从而觉得这是一组成熟的、高品质的,而又充满异国情调的香烟。   
  “骆驼”的名称定下来了,商标图案也有了,但是怎么让人知道呢?机会来了,1913年,一个名叫“巴纳姆和比利”的马戏团来到了雷诺兹公司所在的云丝顿市,其中有精彩的骆驼表演,这个事件给了雷诺兹以灵感,他开始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广告宣传。   
  马戏团还没来,云丝顿市中心广场就树立起一幅巨大的广告牌,图案为骆驼牌香烟包装的放大图:一望无际的茫茫沙海中,有埃及金字塔和青翠的棕榈树林,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只昂首天外的高大骆驼。广告词为“著名的巴纳姆和贝利马戏团即将来云丝顿市演出,神秘的骆驼要来了”。   
  在云丝顿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骆驼的招贴画和“骆驼来了”的标语。一时间,骆驼成了市民的中心话题,骆驼牌香烟销售直线上升。   
  演出更使促销活动达到高潮。尤其是最后的骆驼表演,让观众们为这绝妙的东方风情所陶醉,为这神秘的骆驼风采所倾倒。   
  雷诺兹公司抓住机会,向激动的观众免费赠送骆驼牌香烟,人们纷纷抢要这个纪念品,并高喊着:“我们要骆驼!我们要骆驼!”   
  从此以后,骆驼香烟名声大噪,商标也人人皆知,顺利进入市场。   
  第二部分第24节:“骆驼牌香烟”的创始人(3)
  为骆驼,走万里   
  随着市场上香烟品牌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香烟制造商们采取了花样繁多的营销手段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当时最流行的花样是发放奖金和奖券。很多香烟制造商在每个烟盒中夹放一张奖券,等奖券积累到一定数目后,分别能换取免费香烟一包、现金若干或其他小玩意。刚开始的时候,确实能起到一点效果。但这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快顾客就厌倦了这种方式。   
  雷诺兹看到了遍发奖券造成的后果,决定采取不同的营销手法。首先,他降低了“骆驼牌”香烟的价格。当时,同样档次的烟为15美分1包,“骆驼牌”则降为10美分1包;接着,“骆驼牌”的包装盒上印了一条十分醒目的标语:“不要期待奖券和奖赏,骆驼香烟禁止使用它们。”这就表现出“骆驼牌”香烟一种高贵的立场,这一鹤立鸡群的举措,果然使消费者觉得“骆驼牌”不同凡响:它既然不必靠发奖来进行促销,就必然有令人信服的优良品质,况且它的售价又比别人低!于是,“骆驼牌”的销售量节节上升。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骆驼牌”香烟终于依靠优良纯正的品质、与众不同的口味、新颖别致的包装和独树一帜的营销手段,获得了广大烟民的认可和喜爱,市场占有率远远胜过其他品牌。   
  雷诺兹并不满足云丝顿的销售,他想的是整个美国的市场,再接再厉的“骆驼”乘胜追击,很快冲破了地区性的经销网,直接向全国各地销售。它那充满魅力和异国风情的广告在硝烟弥漫的广告战中脱颖而出,“骆驼牌”成为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销售和促销的香烟品牌,它的销量几乎呈几何级数往上翻。1914驼牌”香烟的销售额达到4.5亿美元;1915为23元;191710亿美元;1920破了200,占美国所有品牌香烟销售量的一半,创造了令人咋舌的销售奇迹!   
  “骆驼牌”成为名闻遐迩的著名品牌,这是雷诺兹的成功之作,更是得意之作。令人叹服的是,他不仅创造了一个“骆驼”品牌,而且营造了一种“骆驼氛围”,成为一种象征和寄托。   
  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骆驼”带来了一个销售巅峰,当时,作为美国军队给养的一部分,“骆驼牌”香烟由美国士兵带到欧洲,从而使“老小伙”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只“骆驼”又跟着美国军队走向世界各地的战场。在残酷的战争中,疲惫的美军官兵们以吸上“骆驼牌”香烟为最大的自由和快乐,于是“骆驼牌”香烟又被寓以新的含义——自由。后来,这一含义又被众多好莱坞有魅力的、吸烟的明星们阐释得更加深入人心。   
  由此,“骆驼牌”几乎成了美国香烟的代名词。凡是有利于“骆驼牌”香烟生存和发展的任何机会,不论是关于营销还是人们思想所及,雷诺兹都会精心加以利用,决不轻易放过。他把“骆驼牌”香烟推向了耀眼的顶峰。   
  1919德·雷诺兹走完了他68人生道路,悄然离开了人世。他的离去,对“骆驼牌”香烟来说,固然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然而这只“骆驼”已经长大了、成熟了,即使它的创始人已经离去,它也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1920场高尔夫球赛的间隙,一名高尔夫运动员走向观众席,向其中一名观众要了一支“骆驼牌”香烟,并很有感慨地说:“为了得到一支‘骆驼’香烟,我愿意走一里路。”从此,这句话成为了“骆驼牌”香烟的又一个著名广告语。在接下来的30中,“骆驼牌”香烟的广告中一直重复着这句话,直到今天。   
  此后的发展中,随着“吸烟有害健康”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不止是“骆驼牌”受到 强大冲击,如“万宝路”、“希尔顿”等名牌香烟同样面临困境,各自在寻找新的途径以求生存和发展。在这艰难的处境中,雷诺兹公司忽然想起了他们的创业之父——雷诺兹的“宠物”和“图腾”。1987法国的“老小伙”被再一次请出,参加“骆驼牌”创立75周年的庆祝活动。这头老骆驼被打扮成年轻人的模样:身穿皮夹克,戴着时尚太阳镜,以它的形象伴着爵士乐队的演奏,再一次做了生动的广告,提醒人们“骆驼牌”永远是高质量的香烟,不仅是老顾客喜欢,年轻人也会是它的朋友。   
  成功秘诀   
  善于夹缝中生存,巧于在竞争中投机。   
  发现并利用针对大兵、影星的广告载体。   
  第二部分第25节:“可口可乐”之父(1)
  “可口可乐”之父——阿萨·坎德勒   
  财富档案   
  凭着商人的敏感和超人的胆识,他把一种普普通通的饮料变成了无数美国人喜欢的饮料,并把它推向了全世界每一个地方;他使可口可乐公司成为美国最大的软饮料公司,可口可 乐成为软饮料的象征;最终也使自己的名字写在了历史的画卷之上。   
  企业类型   
  饮料。   
  成长记录   
  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手里在拿着可口可乐畅饮,恐怕是无法数清的。可口可乐这个典型的美国饮料,现在已经成为了美国的著名品牌,世界著名品牌,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可口可乐的总裁多次说过,即使我的工厂被大火毁灭,即使遭遇到世界金融风暴,但只要给我留下可口可乐的配方,我还能东山再起,还能重新开始,因为可口可乐的品牌作用。的确如此,这种貌似普通的饮料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的家庭,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无论亚洲还是欧洲,我们会在不同的地方喝到相同的可口可乐。而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够喝到这种美味可口的饮料,必须感谢一个人——阿萨·坎德勒,因为他,可口可乐才开始走向市场,走向千家万户,走向每个普通的老百姓。   
  淘金路上的药剂师   
  1851年12月30日,阿萨出生在美国佐治亚州一个富裕的家庭里,他是父亲的第八个孩子。父亲之所以给他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当时一个著名的大医生也叫阿萨,父亲希望他成为一个有名医生,在美国,医生是受到人们尊敬的。然而,阿萨没有像他父母亲希望的那样,成为一名医生或是一位著名的医学院的教授,而是成为了举世瞩目的企业家。在人们的心目中,阿萨·坎德勒的一生,就是可口可乐公司成长壮大的历史。   
  阿萨学习的年代正是美国内战之时。内战之后,父亲患上了重病,家庭经济状况开始恶化,19岁的阿萨·坎德勒毅然选择了就业,替父母分忧解难。   
  1870年,他先是在小镇卡特斯维尔的小药店当学徒,两年之后,学徒生涯使他明白了自己要做一个药剂师。药剂师是离医学最近的一种职业,也可以使阿萨在家里所学的知识没有白费,这是一项聪明的、理智的决定。这实际上说明了,一个人没有必要永远固守于一项职业之中。只要你有足够的能力,只要你有足够的信心和毅力,你完全也可以在另外一种职业中做出非凡的成就。   
  呆在卡特斯维尔这个小镇是阿萨不能满足的,1873年,学徒期满的他又踏上了去亚特兰大的路程,做个大城市的“淘金者”。   
  当时,阿萨的口袋里仅有1.75美元,从上午到晚上,他走遍了城市的每个角落,可是接受到的只有拒绝。一直到了晚上9点钟,他来到桃树街的“大众药房”。药房老板接见了这个看

txt.8178.cn

藏经阁胖胖牛整理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华佗 + 1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发表于 2012-2-25 15: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坐沙发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发表于 2012-2-25 15: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穷光蛋 路过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手机专用客户端|中华MOD官网

GMT+8, 2024-11-23 17:2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