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MOD网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未命名

<<唐书武将录--夷狄录--事件录--地理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 23: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一百八


毕諴

毕諴(802年-864年2月4日),字存之,郓州须昌(今山东省泰安市)人。是唐朝的官员,懿宗朝宰相,仕至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同平章事。

生涯

諴幼年丧父,孤苦力学,燃薪读书,遂通经史,不杂交游。文宗大和中,进士及第,又以书判拔萃。大和8年(834年)6月,检校户部尚书杜悰镇武昌,举任为从事。开成2年(837年)12月,悰领度支,諴为巡官。悰镇扬州亦从之,及悰入相,諴历监察、侍御史。武宗朝,李德裕与杜悰不协,会昌6年(846年)改悰为东蜀节度使,旧属莫敢饯别馈送,独諴无所忌避,通问不绝,德裕不喜,出諴磁州刺史。

宣宗之初,为李德裕所逐者皆征还,諴入为户部员外郎、分司东都,历驾部员外郎、仓部郎中,驾部、仓部事简权轻,势家子弟素不乐任此,惟諴恬然受命,如居美职。宰相异之,改职方郎中兼侍御史知杂,大中4年2月13日(850年3月30日)召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

大中6年,党项侵扰河西,宣宗召学士询边事,諴奏对方略得旨。帝欲重諴资履,同年7月7日(852年7月27日)授权知刑部侍郎,7月8日(852年7月28日)命为邠宁节度使、河西供军安抚等使。諴至镇,招安党项诸部,并于沿边募军士开辟屯田,岁收谷30万石,省度支钱数百万。诏书嘉勉,加检校工部尚书,大中10年(856年)10月移镇泽潞,充昭义节度使。大中11年(857年)12月改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諴明赏罚,谨斥候,就加检校尚书左仆射。

懿宗即位,大中13年(859年)10月移授汴州刺史,充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观察等使。大中14年,入为户部尚书、判度支,同年10月23日(860年11月9日)改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咸通3年2月1日(862年3月5日)迁中书侍郎、兵部尚书、集贤大学士。居相位三年,咸通4年4月1日(863年4月22日),以同列多任情不法,称疾固辞相位,罢为兵部尚书出镇河中,同年12月23日(864年2月4日)卒于镇,享年62岁。

曾祖 栩:丰王府司马。
祖 浚:汾州长史。
父 匀:协律郎。
子 绍颜:渭南尉、直史馆。
知颜:千牛备身。





刘邺

刘邺(?-881年1月24日?),字汉藩,唐朝官员,在唐懿宗、唐僖宗父子年间任宰相。

家世

刘邺生年不详,润州人氏,父刘三复在李德裕在地方上为官时长期担任其幕僚。唐武宗年间,李德裕成为权相,刘三复在他手下官至刑部侍郎。844年,在李德裕命令下,刘三复上了一封表章,而后故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的妻子裴夫人被处死,其时刘从谏的养子也是亲侄子刘稹正在反叛朝廷。上表不久,刘三复病亡。

刘三复去世时,刘邺才五六岁,已能背诗,李德裕出于怜爱,带他回家和诸子一同学习。846年,武宗驾崩,皇叔唐宣宗继位,李德裕失势被贬。刘邺失去靠山,在长江、钱塘江地区游荡,作文养活自己。他的写作才能在当地闻名了。

早期仕途

高少逸任陕虢观察使时,邀刘邺来帐下担任团练使。高少逸调任镇国时,刘邺也跟随他。后来,刘邺被召回京城长安为校书郎,供职秘书省。

唐懿宗年间

唐宣宗之子唐懿宗咸通(860年 - 874年)年间,在亡父故人刘瞻和高璩推荐下,刘邺任左拾遗。860年,刘邺上表议论李德裕的贡献并讲述了李德裕贬死后家人四散的情况。懿宗追复了李德裕的生前官职和卫国公爵位。刘邺后任翰林学士,又晋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870年,懿宗因爱女同昌公主病故而处死了御医们,逮捕了他们的家人,时任宰相的刘瞻为御医家属求情,刘邺却不顾举荐之恩,和同昌公主的丈夫韦保衡和宰相路岩一同诬陷刘瞻,刘瞻被贬。

871年,刘邺又兼任盐铁转运使。同年,他任礼部尚书,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实质宰相。

唐僖宗年间

873年,唐懿宗驾崩,年轻的儿子继位为唐僖宗。874年,刘瞻被召回并再度拜相,刘邺害怕。同年,刘邺请刘瞻来盐铁院赴宴后,刘瞻患病而亡,人们普遍怀疑是被刘邺毒杀的。

此后,萧仿和崔彦昭成为首席宰相,都不喜欢刘邺。在他们指示下,874年,刘邺被遣出京任淮南节度使。刘邺临行前向僖宗谢恩时,读了一首自己写的诗:“霖雨无功,深愧代天之用;烟霄失路,未知归骨之期。”僖宗听了也感到伤感。876年,王仙芝农民变军攻打淮南,刘邺向朝廷求援,僖宗命感化军节度使薛能派数千人相助。随后僖宗又命高骈取代刘邺,召刘邺回长安,又任为凤翔节度使、凤翔尹。刘邺因病辞职,改任左仆射。

880年,黄巢农民变军攻陷长安,自称大齐皇帝。僖宗逃往成都。刘邺来不及随驾,和时任宰相豆卢瑑和崔沆躲在金吾大将军张直方家。张直方公开投降黄巢,却把很多唐朝官员秘密藏在家中。齐军加紧搜索唐朝官员时,刘邺和豆卢瑑、崔沆趁夜逃跑,但都被抓住。黄巢给他们官职,他们却拒绝了,于是被杀。


刘希,字至颜
刘覃,字致君,校书郎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2-1 23: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一百九


路岩

路岩(829年-874年)字鲁瞻,魏州冠氏(今山东冠县)人。

父路群,字正夫,能写文章。唐代大中间进士,历官屯田员外郎、翰林学士、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左仆射等。文宗很看重他,三十六岁居相位。咸通十二年(871年),与驸马韦保衡不和,罢相,为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僖宗即位,贬为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刺史。路岩出城时,路人纷纷向他投掷瓦砾。京兆尹薛能是路岩在相位时所拔擢,路岩告诉薛能道:“临行,烦以瓦砾相饯!”薛能举笏答称:“向来宰相出任,京兆府无发兵防卫先例。”路岩感到惭愧。走到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改流放儋州(今海南省),途中再令自杀,并割取喉骨,交回复命。

路岩任宰相时,有人编歌谣《嘲四相》:“确确无论事,钱财总被收。商人都不管,货赂(路)几时休?”说的就是当朝宰相曹确、杨收、徐商、路岩。

子路德延,字昌远;路延规,字希圣。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2-1 23: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一百一十


王铎

王铎(?-884年),字昭范,唐太原人。

伯父王播是唐文宗时宰相。会昌进士,累迁右补阙、集贤殿直学士,唐懿宗时任平章事。

乾符六年(879年)自请督军镇压北上的黄巢义军,充荆南节度使、南面行营招讨都统,守江陵,后来因为遇到起义军不战而遁,被免职。

从唐僖宗入蜀。中和二年(882年)正月,僖宗以王铎兼中书令,充诸道行营都统,与李克用等共同围剿黄巢。受到宦官田令孜排挤,被解除兵权,授义成节度使(驻地在今河南定陶)还屯河南。四年(884年),任为义昌(驻今河北沧州)节度使,过魏州时,“侍妾成列,服御鲜华,如承平之态”。魏博节度使乐彦祯之子乐从训素无赖,爱其车马姬妾,伏卒数百人于漳南高鸡泊(今山东恩县境内)杀害之,家属佐吏三百余人尽皆遇害。彦祯上奏说是盗贼所杀。

王铎又以惧内闻名,充诸道行营都统拒黄巢时,忽然下属来报,王夫人直奔大营。王铎吓得问属下:“巢贼渐渐由南来,夫人又悻悻自北至。旦夕情味,何以安处?”他的幕僚开玩笑道,“不如降巢。”引起哄堂大笑。工书法,行书于当代甚有影响。




王季友

王季友,生于公元714年3月11日,卒于794年12月18日,名徽,字季友,号云峰居士,洪州南昌人,祖籍河南洛阳,生于豫章东湖之滨。王季友之父王仪曾任丹阳太守,后迁居豫章东湖畔。王季友幼年家道破落,遂与其兄一同迁至丰城云岭定居,并用功读书。杜甫对其的描述为“丰城客子王季友,群书万卷常暗诵,《孝经》一通看在手……明月无暇岂容易,紫气郁郁犹冲斗。”(《杜甫诗集》卷七》)。王季友在22岁时便考中状元,并任御史治书。但因厌倦时政,无意与李林甫之辈为伍,王季友不久后返回到丰城,在株山脚下的龙泽智度寺设帐授徒,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隐居期间,王季友著有《龙泽遗稿》、《四书要注》、《六经通义》等作。名气亦响喝当时,杜甫、钱起、郎士元等人都与其有唱和之作。杜甫作诗评价王季友为“道阻江湖,期以致君尧舜,不但工诗而已。”王季友去世时享寿81年,安葬于龙泽智度寺。其逝世后的第年,被封为“豫章伯”。其墓的遗址在今株山林场附近。

江西第一状元

王季友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丙子科,以“初试第三,复试第一”的成绩高中状元,早于《江西状元谱》认定的元和十三年(818年)状元卢肇。为江西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状元。






郑畋

郑畋(825年-883年),字台文。荥阳(今属河南)人,唐末宰相。以镇压黄巢民变而知名。

郑亚之子。会昌二年(842年)中进士,仕藩镇幕府。咸通五年(864年)进入朝廷,累次升官至中书舍人。十年,迁户部侍郎。十一年,充翰林学士。后来因错被贬为梧州刺史。

唐僖宗即位后,郑畋先官内徙郴、绛二州,后被封为右散骑常侍。乾符四年,兼兵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乾符五年(879年),因反对招安黄巢被罢官。广明元年(880年),郑畋出任凤翔(今属陕西)节度使。同年冬,黄巢攻入长安,僖宗出逃蜀地。郑畋组织军队抗击黄巢军。中和元年(881年),郑畋败黄巢部将尚让等于龙尾陂(今陕西岐山东),又与西北诸镇约盟,号召藩镇合兵攻打长安。不久,其部将李昌言兵变,赶走了郑畋。于是郑畋被罢黜为太子少傅。二年,朝廷召郑畋至成都,复官以司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管军务。三年,黄巢军从长安撤退,僖宗回到长安。时权宦田令孜及其兄剑南西川节度使陈敬瑄与郑畋不和,排挤郑畋,乃投其子于彭州(今四川彭县)。不久病逝。

子郑凝绩字裕圣,户部侍郎;孙郑绍余,字垂芳。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2-1 23: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王处存

王处存(831年-895年),陕西长安人,唐朝名将。

出生于世家,其父王宗,曾任检校司空,遥领兴元军节度使,又善于经营,富甲一方。王处存以父荫任右军镇使,后升为骁卫将军、左军巡使。乾符六年十月,出任检校刑部尚书、义武节度使。黄巢攻陷长安,唐僖宗出逃至四川,王处存得知长安失守,号哭累日,立即前往保护,并趁夜率领精锐士兵五千人攻入长安,黄巢见情势不利,乘夜遁去,出城不远,由于天色太暗,就地安营扎寨。王处存入长安后,贪功冒进,连夜疯狂地去抢战利品,军纪大坏。黄巢得知唐军正在城中大肆劫掠,第二天早上,黄巢率军进城,展开巷战,唐军被杀者十之八九,唐京城四面诸军行营副都统程宗楚、行军司马唐弘夫战死,只有王处存侥幸逃出,处存痛哭数日。

景福元年(892年)王处存联合李克用军队攻打成德节度使王镕,双方在镇州九门县的新市激战,李克用、王处存被打败,唐昭宗下诏劝解。乾宁二年九月(895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忠肃。有子王郜,娶李克用之女。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2-1 23: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一百一十二


李罕之

李罕之(842年-899年),陈州项城人。唐代军事人物。

父李文,世代务农。李罕之少年无赖,有勇力,读书不成,入寺为僧,曾化缘于河南滑州酸枣县,穷日无得者。后投奔河阳节度使诸葛爽,改投奔黄巢,张璘击败黄巢,罕之再投降高骈,为光州刺史。蔡州节度使秦宗权攻击光州,李罕之又回诸葛爽阵中,改任怀州刺史。中和四年(884年),任河南尹和东都留守,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结合。

光启二年(886年),诸葛爽病死,李罕之拥立其子诸葛仲方,与刘经争夺洛阳渑池(今属河南),李罕之驻兵洛口(洛河入黄河处,在今巩义市东北)。刘经派张全义抵抗李罕之,张全义却联合李罕之反攻河阳(今河南孟县),不胜,退到怀州(今河南沁阳)。秦宗权部下孙儒趁机攻陷了河阳,焚烧宫阙,屠杀居民。李罕之得李克用之助,收复河阳。

李罕之勇而无谋,性贪暴,不得人心,见张全义治理洛阳功效显著,就骂张全义:“此田舍一夫儿!”经常向张全义勒索金钱,张全义故意表现得很软弱,如数供给。文德元年(888年),张全义趁李罕之攻打河东晋州(今山西临汾)绛州(今山西新绛)时,领占河阳,李罕之翻墙逃走,张全义俘虏其全家,自任河阳节度使。李罕之得李克用之助,以三万军围攻洛阳。张全义粮食且尽,仅食木屑为活,死在旦夕,不得已向朱温求救。朱温派大将丁会、牛存节解洛阳之围,张全义自此依附朱温。李罕之暴虐,“罕之所部不耕稼,专以剽掠为资,啖人为粮”,时人称“李摩云”。

光化元年(898年)十二月,昭义节度使薛志勤死,李罕之乘其丧,自泽州率众攻占潞州(今山西长治),自称留后。李克用派大将李嗣昭讨伐,李罕之向朱全忠请降,朱全忠派丁会援助他。不久李罕之病危,朱全忠遂命丁会为昭义节度使,又命李罕之移镇河阳,病卒于移防途中。





王重荣

王重荣(?-895年),太原祁人。唐朝末年河中(山西永济)节度使。

其父王纵,太和末年为河中骑将。王重荣以父职任为列校,广明元年击败黄巢派部将朱温,后朱温率部投降王重荣。光启元年,河中王重荣与宦官田令孜有隙,王重荣被迫迁至兖州,以王处存为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与李克用合军进逼长安,僖宗被迫出奔兴元(今陕西汉中市东)。乾宁二年(895年),去世。有子王珂、王珙。王珂为李克用之婿。





诸葛爽

诸葛爽(?-886年),唐朝将领,一度控制河阳,在朝廷和黄巢农民起义军建立的大齐政权之间摇摆不定。

背景和早期经历

诸葛爽是山东博昌人,生年不详。他曾在家乡当过民兵,因故被县尉杖责后开小差,沦为乞丐。868年庞勋叛变攻占徐州,诸葛爽加入了叛军,成为庞勋的小校。庞勋战败后,诸葛爽和泗州守将阳群率百余士兵向朝廷投降,被任为汝州防御使。

880年,朝廷又面临沙陀首领李国昌及其子李克用的叛乱。沙陀叛军威胁重镇河东的太原府,诸葛爽受命率领东都洛阳守军北上救援,被任为招讨使李涿的副帅,随后又取代被召回长安任左金吾大将军的吴师泰任振武节度使,但吴师泰抗命。唐僖宗无法迫使吴师泰从命,只得允许他留任振武,改任诸葛爽为夏绥节度使。

年末,黄巢农民起义军逼近长安,僖宗命河东节度使郑从谠把军队交给诸葛爽和朱玫,让他俩来长安阻击黄巢,但在长安陷落之前,诸葛爽和朱玫并没能及时救援,僖宗被迫逃往成都。黄巢称帝,建立大齐政权。诸葛爽在长安附近的栎阳驻军对抗黄巢部将朱温。黄巢命朱温向诸葛爽示好,说服诸葛爽投降,诸葛爽随后也投降了。

接管河阳

诸葛爽降齐后,被黄巢任为河阳节度使,派往河阳。朝廷的河阳节度使罗元杲想抵抗,但他的士兵都投降诸葛爽,罗元杲被迫弃河阳投奔僖宗。诸葛爽就此接管河阳。881年春,他却又上表僖宗,要求重归朝廷。僖宗同意了,任他为河阳节度使。882年,僖宗又授予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荣衔。

对抗韩简和最终结局

882年秋,邻镇的魏博节度使韩简野心勃勃,想吞并邻镇,攻打河阳,在修武击败诸葛爽,诸葛爽放弃河阳逃走。韩简命部将赵文弁驻守河阳,自己东征天平。冬天,河阳百姓示好诸葛爽,请求他回来。当时,诸葛爽已经到了金商,但得知消息后返回河阳,进入首府孟州,魏博守军大惊。诸葛爽却礼貌地对待了他们,给予赏赐后将他们遣散。同时,光州刺史李罕之正被投降黄巢的秦宗权攻打。这时黄巢在唐军压力下已经退出长安,向东返回。李罕之投奔诸葛爽,被诸葛爽任为怀州刺史。

这时,韩简攻天平首府郓州不克,最后在883年和天平留后朱瑄议和。韩简返回河阳,想攻打。诸葛爽派李罕之抵御魏博军,李罕之在武陟击败韩简。随后,韩简在乐行达领导的兵变中被杀。

而黄巢则仍然对河南的许多藩镇构成威胁。忠武节度使周岌、感化节度使时溥、宣武节度使朱温(已降唐,改名朱全忠)都向李克用求助。李克用已经重新降唐,且在收复长安时起到重要作用。884年春,时任河东节度使的李克用向诸葛爽借道,但诸葛爽有所顾忌,借口洛阳附近跨黄河的桥尚未修好,拒绝了。他还驻军万善以防李克用。最后李克用绕过河阳,改道河中。

886年冬,诸葛爽去世。部将刘经、张全义推其子诸葛仲方为留后。但随后,刘经猜忌李罕之并攻打他。张全义也为刘经操控诸葛仲方行政而不快,加入李罕之一方对刘经作战。刘经起初取胜,但随后秦宗权部下都将孙儒攻打河阳,诸葛仲方弃河阳逃往宣武,就此断绝了诸葛家世袭河阳的可能。

据记载,尽管诸葛爽以叛军起家,但法令严明,所以得到了百姓的支持。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2-1 23: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时溥

时溥(-893年),中国唐朝末年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原是节度使支详之牙将,最初率兵五千人入关镇压黄巢起义,大军行至河阴(今河南荥阳东北),军士哗变,返回徐州,驱逐支详,立时溥为留后,唐僖宗时授时溥以藩镇节度使。

中和四年,黄巢叛将尚让降于时溥,林言亦降时溥,以功封巨鹿郡王。光启元年(885年)以时溥为蔡州四面行营兵马都统以讨秦宗权。

光启三年(887年),朱温与淮南的杨行密素不和,遣兵征伐行密时,要向时溥借道徐州,但时溥拒绝,于是朱温出兵讨击时溥。从此徐州、泗州、濠州一带战争不息,百姓无法耕种,又遭水灾,百姓死亡十有六七。天平军节度使朱瑄遣使劝朱温不要和昔日共同对抗秦宗权的盟友互相残杀,但朱温恼恨时溥私通孙儒,没有听从。景福元年(892年)二月时溥向朱温求和,朱温要求时溥撤离徐州,时溥表面上答应,却又不敢立即撤离。景福元年(892年)十一月,濠州、泗州刺史张璲、张谏归附朱温。景福二年(893年)二月时溥向兖州节度使朱瑾求援,朱瑾领兵二万来救徐州,朱温部将霍存与朱友裕在徐州附近的石佛山下合击朱瑾军,大败之,朱瑾逃回兖州。时溥再度出击,霍存败死。朱友裕包围彭城,拒不应战。朱温令都指挥使庞师古代朱友裕统领部队。四月,朱温接受谋士敬翔的意见,亲自赶到徐州指挥,促庞师古攻克彭城,时溥全家登上燕子楼自焚而死。






杨行密

南吴太祖杨行密(852年-905年),原名杨行愍,字化源,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唐末受封吴王,902年至905年在吴王位,为五代十国中南吴国的实际开国者。由于其去世时唐朝仍然存在,形式上杨行密仍奉唐正朔,实际上也未建立独立王国,因此就理论而言,杨行密还只能算是唐朝的封国国君。

生平

杨行密少孤贫。唐末应募从军,从士兵一直升为庐州牙将,后杀死都将占据庐州。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受唐政府任命为庐州刺史,归淮南节度使高骈,时高骈年迈昏庸,宠信方士吕用之,吕因此渐掌握权力,专断独行,淮南将领毕师铎恐见害,中和五年(885年)遂反,召宣州观察使秦彦助战,高骈后为秦、毕所杀,杨行密命全军将士为高骈穿孝,大恸三日。杨行密击败秦、毕二人,入扬州(今江苏扬州),自称淮南留后,时城内大饥,以堇泥为饼食之,人相食,杨行密下令用军粮救济百姓。其后杨行密复与秦宗权、孙儒争夺江淮一带,先后消灭其他势力,逐渐占有此地,895年,被任命为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

乾宁四年(897年)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大举南侵,杨行密遣朱瑾、张训击败庞师古于清口(今江苏淮阴),朱瑾放淮河水,汴军死伤无数,庞师古阵亡,葛从周逃回。朱全忠此后即无力南下,此后数十年间,南北遂成分裂之局。天复二年(902年)拜东面诸道行营都统、检校太师、中书令、吴王。 哀帝天佑二年(905年)病死,谥武忠王,武义年间改谥孝武王,后来杨溥称帝时又被追尊为武帝,庙号太祖,其子杨渥继立。

家庭


杨怤


朱夫人,朱延寿姐,燕国夫人,903年被休


史夫人,杨渥、杨渭母,武昌郡君,905年尊为太夫人,919年尊为太妃
王夫人,杨溥母,920年尊为太妃,927年尊为皇太后,929年卒

子女


1.南吴烈祖 杨渥
2.南吴高祖 杨渭
3.临川王 杨濛
4.南吴睿帝 杨溥
5.新安公 杨浔
6.德化王 杨澈


1.寻阳长公主
2.杨氏,钱镠子钱传璙妻





朱瑄

朱瑄,一作朱宣(?-897年),晚唐军阀,882年-897年以节度使身份统领天平军。他和在邻镇的堂弟泰宁军节度使朱瑾组成权力联盟,后又与盟友感化军节度使时溥一起陷入与前盟友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的长期战斗中,这场战斗对乡村造成了很大的损害。897年,他们三人战败,朱瑄被朱全忠俘虏并处决。

背景

朱瑄是下邑人,生年不详。882年,他在天平军节度使曹存实帐下效力。当邻镇的魏博节度使韩简攻打天平时,曹存实战死。朱瑄接管了天平军首府郓州的防务,没让韩简攻陷郓州。唐僖宗任朱瑄为留后。

初领天平军

883年,唐僖宗任朱瑄为全权节度使。韩简继续包围郓州,但围城6个月仍未攻陷,先前被韩简驱逐的河阳节度使诸葛爽却趁机复夺河阳,韩简因此放弃围城,与朱瑄讲和,转而迎战诸葛爽,兵败,随后被部下所杀。乐行达接掌魏博。

884年,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被奉国军节度使秦宗权攻打,向朱瑄求援。朱瑄派自己军中最勇猛的将领堂弟朱瑾前去。朱瑾击退秦宗权后,朱全忠向朱瑄致谢,尊他如兄。

当年冬,朱瑄企图接管义成不果:当时,义成节度使安师儒完全放权给部将夏侯晏和杜标,士卒离心。将领张骁率2000军起事,攻打义成首府滑州,迫使安师儒处决了夏侯晏和杜标。朱瑄想控制义成,派堂兄弟朱裕诱杀张骁。然而,朱全忠先行一步,派部将朱珍和李唐宾抢先乘人不备突袭义成,俘获了安师儒。朱全忠就此接管义成,任部将胡真为留后。

886年,朱瑾以娶泰宁军节度使齐克让之女为幌子,伏击并驱逐了齐克让,接管了泰宁军。

887年,秦宗权再次大举进攻朱全忠,朱全忠再次向朱瑄、朱瑾求援,朱瑄、朱瑾也各自领军驰援。朱全忠因此得以合宣武、义成、天平、泰宁四镇军队击败秦宗权。朱全忠感激朱瑄、朱瑾,也尊朱瑾如兄。

但就在当年,朱瑄、朱瑾和朱全忠的联盟就破裂了。朱全忠早想图谋天平和泰宁,但因为朱瑄、朱瑾曾援助自己,一直没有兴兵的借口。于是他借口两人诱使宣武军士兵开小差,在言语上粗暴指责朱瑄。朱瑄报以一封措辞严厉的回信。朱全忠以此为借口,派朱珍和葛从周攻陷天平军下辖的曹州并处死刺史丘弘礼。他又攻打濮州,朱瑄、朱瑾迎战兵败,仅仅逃得性命。双方就此展开战争,直到朱瑄身亡才停止。朱瑄派弟弟朱罕救援濮州,却被朱珍败杀。朱珍攻占濮州,时任濮州刺史的朱裕逃往郓州。朱珍又攻打郓州。朱瑄让朱裕给朱珍带信,诈称全城投降。当朱珍在朱裕暗示下派兵进城时,宣武军中了朱瑄的埋伏,伤亡惨重。朱珍军力大损,只得撤军。朱瑄随后收复曹州。

与朱全忠的战争

同时,朱瑄和朱全忠的大敌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结盟。891年,李克用发现部将邢州节度使安知建私通朱全忠,想用养子李存孝取代他。安知建害怕,逃到平卢。唐昭宗任安知建为神武统军。当安知建率军开往长安时,朱瑄将其伏杀,献其首于李克用。

892年,朱全忠再次大举进攻朱瑄,以子朱友裕为先锋。朱瑄迎战朱友裕,后者败逃,朱瑄进占了朱友裕抛弃的营寨。朱全忠赶到后,不知朱友裕败逃,派军进营,导致大批毫无防备的宣武军被朱瑄攻杀。朱全忠逃得性命,节度副使李璠被杀。尽管遭到大败,朱全忠随后仍然击败了朱瑄和朱瑾的盟友感化军节度使时溥。朱瑄曾派使者劝说朱全忠,但朱全忠为时溥私通孙儒而愤怒,没有听从;朱瑄、朱瑾和李克用试图救援时溥也无济于事。时溥被迫自焚,朱全忠接管感化军。

893年末,葛从周攻打齐州,朱瑄和朱瑾救援刺史朱威。894年春,他们被朱全忠击败,天平、泰宁军万余人被杀。两人只得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派出由部将安福顺、安福庆、安福迁三兄弟率领的小股精锐骑兵相助。895年,朱全忠养子朱友恭围攻泰宁军首府兖州,朱瑄援救朱瑾时遭到朱友恭伏击,安福顺和安福庆被俘。朱全忠又击败朱瑄,迫使他退回郓州。

同年稍迟时,朱瑄又一次试图解兖州之围,派部将贺瑰、柳存及李克用部将何怀宝攻打已被朱全忠攻占的曹州。朱全忠闻讯,再次予以伏击,大杀天平军士兵,俘虏贺瑰、柳存、何怀宝,将三将展示给朱瑾,说:“你的堂兄已经败了,你为什么不投降?”朱瑾同意投降,但要求由之前率齐州投降朱全忠的另一堂兄朱琼来接掌泰宁军的兵符印绶。当朱琼准备入城时,朱瑾却将其伏杀。朱全忠士气受损而撤军。但由于持续对朱全忠作战,天平、泰宁都撂荒了,百姓不能种庄稼,两镇府库耗尽。朱瑄、朱瑾再次向李克用求助,李克用派部将史俨和李承嗣前去,并向时任魏博节度使、乐行达的继任者罗弘信借道。896年,李克用又意图经由魏博派出更多的军队,但带兵的养子李存信劫掠魏博乡里,激怒了罗弘信,被罗弘信设伏击败。而当李克用攻打罗弘信时,又被罗弘信和朱全忠的联军击败。河东的道路断了,李克用再也不能派出更多的援军,天平、泰宁进一步陷入绝境。

败死

897年,朱温部将葛从周和庞师古再次围攻郓州。朱瑄粮尽,决定在城周围挖一条深的护城河,以避免和朱全忠交战。结果,庞师古趁夜搭起浮桥过河,攻占城池,朱瑄被迫出逃。当他逃到中都时,藏在乡民家,乡民将他和其妻荣氏都抓起来交给葛从周。朱全忠在宣武军首府汴州处决朱瑄,纳其妻。同时,朱瑾也守不住泰宁,和史俨、李承嗣一同南逃,投奔淮南节度使杨行密,使得朱全忠接管了整个黄淮地区。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2-1 23: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一百一十四


高仁厚

高仁厚(?-886年),晚唐军将,效力于军阀西川节度使陈敬瑄,击败阡能、韩秀升、屈行从的叛军和与陈敬瑄为敌的东川节度使杨师立,随后被陈敬瑄任为东川节度使。但886年,陈敬瑄对他产生疑心,将他袭杀。

背景

高仁厚家世不详,连《新唐书》里他的传记中也没有收录。但他刚从军时是在陈敬瑄帐下为将。黄巢农民起义军攻陷长安迫使唐僖宗逃往西川首府成都时,陈敬瑄从帐下号为“鸦儿”的五千精兵中拨出两千人给高仁厚指挥。为防黄巢追赶僖宗,陈敬瑄命“鸦儿”北上。当时,很多流氓也逃离了长安,扰乱宝鸡地区人民的生活。高仁厚攻击他们,杀了几千人,安定了地方。

讨伐阡能

882年,由于对陈敬瑄对西川的管理不满,爆发了农民反抗,最大的一支由阡能率领。阡能本邛州衙吏,因为误了公事,为避免遭到刑罚而出逃,聚众反抗。陈敬瑄最初派部将杨行迁、胡洪略、莫匡时平叛,但这些将领都很无能,为免责罚甚至杀良冒功。阡能不但占领了起事之地邛州,还进军蜀州。同年冬,陈敬瑄派高仁厚接替杨行迁攻打阡能。

与杨行迁徒劳无功的紧攻战略不同,高仁厚策反了阡能派来的一个自称父母妻儿都被阡能扣押的间谍,让他回去告诉阡能的部众:高仁厚对你们没有恶意,只希望你们放弃支持阡能。随后,高仁厚迎战阡能副手罗浑擎于双流。由于那个间谍的策反,罗浑擎部大批投降,罗浑擎被高仁厚所俘。高仁厚以降卒为前部,以示没有虐待他们,继续进攻阡能的副手句胡僧和韩求。句胡僧被俘,韩求自杀。高仁厚又允许降卒各自归家,进一步打击了阡能军的士气。阡能余部扣押了阡能,副手罗夫子自杀。高仁厚信守承诺,只将阡能、罗浑擎、句胡僧及为阡能宣传的张荣处决,没有多杀一人。因高仁厚平阡能有功,陈敬瑄任他为眉州防御使。僖宗则封他为检校尚书左仆射、眉州刺史。

讨伐韩秀升、屈行从

与此同时,陈敬瑄还要对付韩秀升、屈行从的农民变军,他们于882年夏在三峡地区起事。陈敬瑄派部将庄梦蝶平叛,但庄梦蝶战败,被迫退守忠州,东线江淮诸镇的补给线断绝,使唐僖宗的流亡朝廷资金匮乏,百姓食盐渐渐短缺。883年陈敬瑄派高仁厚攻打韩、屈,许诺事成后封他为东川节度使。高仁厚没有直接进攻,而是挑选善泳的士兵弄沉了韩、屈的船,出奇兵烧了韩、屈的营寨。这时,他才开始进攻。韩、屈的部众开始投降,他俩持剑攻击投降部众,结果被愤怒的部众抓住交给高仁厚。当高仁厚讯问他们反叛的原因时,被韩、屈指责唐宣宗死后朝政日非的大胆回答打动,他给他们好的食物,再将他们移交成都,他们就在那里被处决。

讨伐杨师立

陈敬瑄许诺当高仁厚当东川节度使的事被东川节度使杨师立得知。杨师立曾经是陈敬瑄的盟友,但已日渐为陈敬瑄因其弟近侍宦官田令孜的缘故得宠于僖宗而不满。田令孜认为杨师立会反对自己和陈敬瑄,决定先发制人。884年春,他召杨师立回朝任位置很高却几无职权的右仆射。杨师立愤怒了,对陈敬瑄、田令孜宣战,出兵攻西川。

僖宗下诏剥夺杨师立的一切官职,任高仁厚为东川留后,以西川将领杨茂言为副,攻打杨师立。高仁厚在东川首府梓州周围建了十二座营寨,想拖垮东川军。杨师立部将郑君雄、张士安夜袭高仁厚军的营寨。最初,高仁厚军措手不及,当东川军集中进攻杨茂言的营寨时,杨茂言弃寨逃跑,引起很多士兵的恐慌和逃离。东川军随后攻击高仁厚的营寨,高仁厚将其击败,迫使其退回梓州城墙内。高仁厚聚集军士,处决杨茂言,继续包围梓州。

但高仁厚的围城最初并不成功。随后,他将书信射入城中,告诉杨师立的部将们,他不想杀东川士兵,只要他们送上杨师立的首级,都可以免罪。郑君雄于是发动兵变,杨师立投水自杀。郑君雄率梓州投降。高仁厚入城,释放囚犯,赈济穷人。他随后被任为剑南东川节度使。

身亡

但在886年,陈敬瑄对高仁厚起了疑心,高仁厚也不再和陈敬瑄通信。恰在此时,被任为遂州刺史的郑君雄攻占汉州,进军成都。陈敬瑄派部将李顺之予以防御,李顺之将郑君雄败杀。陈敬瑄借机调动维州、茂州的羌兵攻打高仁厚。羌兵击败高仁厚,将其斩杀。唐昭宗继位后,讨伐陈敬瑄,于乾宁年间(894年 - 898年)追赠高仁厚为司徒。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2-1 23:2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一百一十五


杜洪

杜洪(?-905年),晚唐军阀,从886年起控制武昌,直至被杨行密击败俘虏并诛杀。

家世和接手武昌军

杜洪生年不详,是武昌首府鄂州人,年轻时当过演戏的伶官。唐僖宗乾符(874年 - 879年)末年,唐朝的很多地区被农民变军占领,鄂州刺史崔绍组织民兵,称为土团军,以抵抗变军进攻。这支民兵民风强悍,成为一支善战的军队。杜洪也加入其中,并因功被授为牙将。

884年,崔绍卒。当时被朝廷任为杭州刺史的路审中因被占据杭州的军阀钱镠所阻而暂居武昌的黄州。得知崔绍已死,他征召三千士兵进入并控制了鄂州。杜洪也驱逐了岳州刺史,控制岳州,自称刺史。

886年,周通农民军攻打鄂州,路审中弃城而逃。杜洪趁机进入鄂州,自称武昌军节度留后,并得到僖宗认可。

管治武昌

杜洪接受朝廷任命后成为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的盟友,切断了不与朱全忠结盟的东南诸镇向京城长安纳贡的道路。

894年,黄州刺史吴讨转投朱全忠的主要敌手之一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杜洪攻打吴讨,吴讨畏惧,尽管杨行密派小舅子朱延寿来援,还是彻底向杨行密投降了。杨行密命部将瞿章接管黄州,抵御杜洪。

896年,因忌惮杨行密的扩张,杜洪和时任镇海节度使的钱镠及镇南节度使钟传都向朱全忠求助。朱全忠命养子朱友恭率一万步兵骑兵南下,但朱友恭却不敢走远。

897年,杨行密奉唐昭宗命讨伐杜洪,杜洪求助于朱全忠。朱全忠派聂金奇袭淮南的泗州,派朱友恭攻打黄州。瞿章弃城率军民南下武昌寨。朱友恭攻占武昌寨,生擒瞿章,又攻占黄州。杨行密派去援助瞿章的军队都被击退。但朱全忠随后发起的对淮南的大规模进攻被杨行密和部将朱瑾击退,使他再也没有实力再次大举进攻淮南。

903年,杨行密命部将李神福及其副将刘存再伐杜洪。李神福首先攻占鄂州的永兴县,围攻鄂州,杜洪又向朱全忠求援。朱全忠派部将韩勍领兵一万人前往滠口,又遣使试图说服荆南节度使成汭、武安军节度使马殷、武贞军节度使雷彦威来救杜洪。成汭害怕朱全忠,也想扩张自己的领地,率舰队来救杜洪,但他刚离开首府荆州,马殷和雷彦威就合兵攻陷了荆州,劫掠人财。成汭因此军心涣散,遭遇李神福后遭到大败。成汭投水自杀,韩勍也撤军,杜洪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后因杨行密属下的宁国节度使田頵和润州团练使安仁义反叛,李神福才撤军以迎战田頵。

败亡

杨行密平定了田頵叛乱后,904年又派李神福攻打武昌。此时,朱全忠已控制昭宗,迫使其迁都洛阳。他遣使去杨行密处为杜洪说情,杨行密说:“只要天子重返长安,我不但答应你,还会和你重新修好。”同年,李神福患病(后病故),杨行密命刘存取代他,继续围攻武昌。905年春,朱全忠派遣曹延祚领兵到鄂州助杜洪守城,但淮南军很快攻陷鄂州,杜洪与曹延祚俱被擒,解送淮南首府扬州。[9]杨行密问杜洪为何不降,杜洪说:“不忍背弃朱公。”于是和曹延祚都被斩首。朱全忠篡唐称帝建立后梁后,追封杜洪。





郭禹

成汭(?-903年),原名郭禹,山东青州人,唐末五代时任荆南节度使。

早年浪荡,因醉酒杀人,遂落发为僧,亡命天涯,改名“郭禹”。当时荆南遭兵祸,人口顿减。唐僖宗朝,担任蔡州军校,领本郡兵戍荆南,主帅以其凶暴,欲加害之,成汭逃奔至秭归。成汭割据归州,重用贤士贺隐,勤政爱民,招集流亡人士,减免赋税,养兵五万人,称雄一方。彦若有诗:“南海黄茅瘴,不死成和尚。”

后朝廷任成汭为荆南节度使,后又封检校太尉、中书令、上谷郡王。903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攻打驻守鄂州的武昌军节度使杜洪,杜洪求救于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朱全忠通知成汭和武安军节度使马殷、武贞军节度使雷彦威一同出兵相救。成汭不听掌书记李珽劝阻率舰队去鄂州想夺淮南的地盘,但未至鄂州,马殷、雷彦威就合兵攻取江陵,劫掠人财。成汭因此军心涣散,所率巨舰又被杨行密部将李神福烧毁,无家可归,投水自杀。除江陵被雷彦威占领外,夔、施、忠、万四州也被西川节度使王建兼并,成汭的基业毁于一旦。

成汭晚年,诸子因被成汭岳父所谮,都被成汭手刃,成汭因而绝嗣。906年夏,朱全忠上表称成汭死于国事,请唐哀帝在荆门为他立庙,获得批准。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2-3 20: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一百一十六  忠义上


罗士信

罗士信(?-622年4月11日)中国唐朝军事人物。齐州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

613年,跟随张须陀征讨王薄、孙宣雅,在潍水作战。变民军刚开始布阵,罗士信驰马到阵前,刺杀数人,斩下一人的首级,用长矛挑着首级在阵前巡走,变民军大惊,不敢靠近罗士信。张须陀趁机率兵进攻,变民军大败溃逃。罗士信每杀一人,就割下鼻子揣在怀里,返回后,来检验杀贼的数目。张须陀感叹赞赏,他让罗士信随侍身旁。每次打仗,张须陀身先士卒,罗士信紧随其后。隋炀帝派遣使者来慰问,并画下张须陀、罗士信战斗的场面来观看。614年,征讨左孝友、卢明月,他和秦叔宝奇袭卢明月大营。616年,张须陀败于李密,自杀;罗士信随裴仁基投靠李密麾下,被任命总管。618年,攻击王世充时,纵马进军,身中数矢被捕。王世充对他丰厚待遇,但他对自己与邴元真同等不满。王世充将罗士信的骏马夺走给了侄子王道询。619年,以谷州归唐。高祖李渊任命他为陕州道行军总管。620年,随秦王李世民包围慈涧,将王世充太子王玄应刺于马下。攻陷硖石堡,夺取千金堡。621年,平定王世充后,被任命为绛州总管,封郯国公。622年二月,替代王君廓守洺州,刘黑闼袭击,失败被捕,不屈被杀。

罗士信享年《旧唐书》为二十岁,《高祖实录》、《新唐书》为二十八岁。《资治通鉴考异》以跟随张须陀征讨王薄时,罗士信十四岁为理由,《资治通鉴》取享年二十,那罗士信616年十四岁;如果二十八岁,罗士信十四岁在608年,当时王薄并未起兵。清朝古典小说《说唐》中即罗成,详见《兴唐传》。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2-3 20: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一百一十七  忠义中


雷万春

雷万春,唐朝儒家名将,经兄长雷海青推荐于河南节度使张巡毫下,官拜郎将,天生智勇兼备,博通群书骁勇善战。

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张巡起兵讨伐燕军,围攻雍丘数月。张巡派雷万春登城跟叛将令狐潮对话,话还没说完,燕军突发弩箭,雷将军面中六矢,血流满面仍屹立不摇,其刚毅无与伦比,叛将惊叹其神勇。

十月令狐潮增兵数万再攻雍丘,张巡命雷万春出城迎战,大破燕军,令狐潮逃走。十二月令狐潮再增援数万大军,伏势逼进雍丘,张巡放弃雍丘退守睢阳郡,与许远会合严正以待,大破燕军,贼兵南下受阻于睢阳,不能直下江淮。

757年5月,燕军将领尹子奇领兵数十万大军向睢阳郡再发动猛烈攻击,数月屡攻不下。贼军就地扎营,切断对外支援,临郡拥兵自危坐视不救,睢阳郡遂成一座孤城。将士只剩千百人,城内粮尽,掘鼠罗雀以食,军将都饿的骨瘦如豺赢瘦患病,无法出击作战,明知必死终无叛志。城陷,雷万春与主帅张巡同殉难。外如张忭、姚訚、南齐云等将三十六人,亦同殉义烈于757年10月。

雷万春英勇功绩追褒“威烈忠靖侯”,后人以供奉雷王爷为“雷霆驱魔大将军”膜拜。台湾民间信仰则封号为“三田都千岁”。





南霁云

南霁云(?-757年),唐代军官,魏州顿丘人。排行第八,人称“南八”,张巡、许远的部将, 在安史之乱中殉国。

生平

幼年家贫,曾在河岸为人操舟,习七十二路枪法,能左右开弓,力大无穷。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叛乱,南霁云被张诏提拔为将。不久,随张巡守睢阳(今河南商丘)。至德二年(757年),张朝宗攻宁陵(今河南宁陵),南霁云、雷万春领兵迎战,斩贼将二十人,歼敌万余人。同年五月,尹之奇围睢阳,南霁云向尹子奇放箭,中尹左眼。尹阵大乱,引兵退去。

后城里的守军剩下一千六百多人,粮草不继,士兵开始啃树皮。张巡派南霁云率三十名骑兵突围,向临淮(今江苏睢宁)守将贺兰进明借兵,贺兰进明害怕叛军,又惧张巡功高于已,不愿出兵救睢阳。但他爱惜南霁云勇猛,设宴招待南霁云,想留下南霁云为自己所用。霁云感慨说:“云来时,雎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南霁云拔刀砍断一指,让贺兰看,参加宴会的官员看了大吃一惊。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不肯出兵,只好愤怒离去;出城之后,抽一箭射中佛寺浮图,告诉贺兰说:“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在睢阳返城途中,被叛军发现,经一场血战,才进了睢阳城内。城内绝粮,“茶纸既尽,遂食马;马尽,罗雀掘鼠”,开始食人,张巡将爱妾杀死充当军粮,“然后括城中妇人食之;既尽,继以男子老弱”。尽食城民二万多人,最终全城只剩下四百余人。尹子奇用云梯攻城,城头上的守军已饿到无法拉弓。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十月,睢阳城破,张巡、许远、雷万春、南霁云等三十六将被俘,叛军劝张巡投降,张巡不降,又劝南霁云投降。南霁云不说话。张巡告诉他:“南八!男儿死则死耳,不可为不义者屈。”南霁云说“欲将以有为也”,不屈而死。安史之乱平息后,南霁云被敕追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又赠扬州大都督,并置像于凌烟阁。




许远

许远(709年-757年)唐朝杭州盐官(今浙江省海宁市伊桥乡)人。许远逝世后,与张巡并称“双忠”,在中国各地被广泛地奉祀为神,在闽南,泉州安溪人奉其为乡土保护神之一。父亲是许望,有子许岘。

生平

开元年间进士,曾入剑南节度使幕府为从事,因忤逆节度使章仇兼琼,贬为高要尉。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唐玄宗召许远为睢阳太守,后真源县令张巡率兵三千人自宁陵入睢阳,与许远合兵共六千八百余人,许远认为张巡军事才能较高,主动将统帅权让贤。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遭安庆绪部尹子琦合兵十余万围攻,他与张巡固守睢阳。坚持至十月,粮尽,罗雀掘鼠充饥,草纸、树皮食尽,复食人肉。终因外援不至,城破被执,送至洛阳,在安庆绪兵败,渡河北走时,惨遭杀害。

后诏赠荆州大都督,奉其图像于凌烟阁。






颜杲卿

颜杲卿(692年-756年),字昕,唐朝长安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和颜真卿同为颜师古五代孙。父亲颜元孙,任濠州刺史。安初任范阳户曹参军,曾是安禄山的部下,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时,杲卿和儿子季明守常山(河北正定县西南),任太守,颜真卿守平原(山东陵县),设计杀安禄山部将李钦凑,擒高邈、何千年。河北有十七郡响应。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叛军围攻常山,安禄山军队抓到颜季明,借此逼迫颜杲卿投降,但颜杲卿不肯屈服,还大骂安禄山,季明被杀。不久城为史思明所破,颜杲卿被押到洛阳,见到安禄山,颜杲卿瞋目怒骂安,也被处死。颜真卿后寻得季明的头颅,写下了《祭侄文稿》一文。




张巡

张巡,(709年-757年),唐朝著名将领,山西永济人。祖籍蒲州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出生于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寺北张)人。天宝十五年(755年),安史之乱中,张巡在以真源(今安徽亳州西)令起兵守雍丘(今河南杞县),抵抗安史燕军,至德二载(757年),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与太守许远共同作战,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城破被俘,英勇就义。他以区区两县几千兵力,苦守雍丘、睢阳,二个孤城近二年,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显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

生平事迹

早年

史籍记载,张巡从小博览群书,晓通战阵兵法,年轻时就志气远大,不拘小节,结交的都是理想远大者或宽厚长者,而讨厌和庸俗之辈交往。在开元末年(741年),张巡中进士,之后以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令。由于在其任内治绩优良,任满后张巡被召回长安。当时正值杨国忠当权,有人劝他投靠杨国忠,定会被重用,但他却拒绝,答曰:“是方为国怪祥,朝宦不可为也。”于是被调到真源县再当县令。

当时真源县辖地很多土豪劣绅。其中以大吏华南金为首最猖狂,时时欺压百姓,当地流传:“金南口,明府手”的歌谣。张巡到任不久,就把华南金绳之以法,依法处死。张巡为政简约,很受民众拥护。

雍丘抗敌

起兵真源 进驻雍丘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数月后,安禄山就攻陷东都洛阳,称帝,国号为“大燕”。由于大唐王朝承平日久,而安禄山早有反意,声势浩大,于是一些州县的太守、县令早被燕军的气势吓得手足无措,望风而降。

天宝十五年,燕军将领张通晤攻陷宋、曹等州,谯郡(今安徽亳县)太守杨万石投降燕军,而真源县正是在谯郡的辖地内。杨万石降敌后,又逼张巡为长史,并令其向西接应燕军。张巡得知后很气愤,率吏民大哭于真源玄元皇帝祠,然后起兵对抗燕军,响应的有千余人。

这时候,玄宗任命吴王李祗为灵昌(今河南滑县东)太守,河南都知兵马使,统合河南兵马以抗击安禄山。单父(今山东单县)尉贾贲、阆州刺史璇之子等人,带领官兵先到,称为吴王兵,对宋州展开反攻。张通晤败走襄邑(今河南睢县),被顿丘令卢韺所杀。之后,贾贲领兵至雍丘(今河南杞县)与张巡会合,共有两千余兵。这时的雍丘县令令狐潮已经率全县投向燕军。燕军任令狐潮为军将,率兵向东驰援襄邑。令狐潮击败在襄邑的淮阳军,俘虏了百余官兵,并将他们囚禁在雍丘,准备杀害,然后又去见燕军大将李庭望。淮阳兵俘虏乘机杀掉守卫,雍丘城内顿时大乱。贾贲、张巡等得以乘乱攻入雍丘。令狐潮弃城逃跑。

被围雍丘 奇袭敌军

肃宗至德元年(756年)二月,令狐潮又率领燕军一万五千意图夺回雍丘,而雍丘城内唐军总共不过三千余人。贾贲出战,因兵力悬殊,不敌,兵败而死。张巡驰骑决战,身上被创无数,但仍然力战退敌。退回城后,兵士们推张巡为主将,从此张巡兼领贾贲的部队,自称河南都知兵马使吴王李祗的先锋使。在张巡指挥下,击退燕军多次冲锋,累计杀伤近万人,而唐兵也死伤一千余人;面对唐军的抵抗,令狐潮不得已退兵。吴王李祗闻之,举荐张巡为委巡院经略。

同年三月,令狐潮会同燕军将领李怀仙、杨朝宗、谢元同等率兵四万余人蜂拥来到城下,企图一举攻下雍丘城。这时雍丘城内约有两千守军,而对手则有四万大军,城内军民大为恐惧。于是,张巡对众将士分析到:“敌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今出不意,可惊而溃也,乘之,势必折。”众将士听后,大为鼓舞。于是,张巡派一千人负责守城,亲自率一千人,分数个小队,突然从城中杀出。张巡身先士卒,直冲杀向燕军阵中。敌军虽众,但事出突然,惊惧无措,顿时大乱,燕军后撤。

次日,燕军再集结攻城,环城安置百门石炮(投石机)轰击,城楼及城上矮墙全被毁坏。张巡于城上立木栅,抵御燕军进攻。燕军纷纷缘城攀登,张巡用蒿草束灌上油脂,焚而投之,燕军士兵害怕被烧,不敢登城。张巡时而待燕军松懈之际,出城突袭;时而趁夜深人静之际,偷袭敌营。就这样,张巡身先士卒,带甲而食,裹伤战斗,坚守雍丘达六十多天,共经历大小数三百余战。令狐潮见在短期内不能取下雍丘,只好撤兵而去。张巡得知燕军要撤退,便率兵乘胜追击,果然大有所获,俘虏叛兵两千多,几乎活捉令狐潮。雍丘守军士气大振。

舌战敌将 稳定军心

令狐潮因为撤退而失利,十分愤怒,于是回头再次围攻张巡。令狐潮本来与张巡是邻县县令,素来相熟。他知道强攻是不易取下雍丘的,便想诱降张巡。令狐潮在城下像平时见面那样和张巡互相问候,并趁机在城下劝降道:“天下事去矣,足下坚守危城,欲谁为乎?”张巡答曰:“足下平生以忠义自许,今日之举,忠义何在!”令狐潮听后,惭愧而走。

到五月,张巡与令狐潮已经攻守相持了四十余天。令狐潮因久攻不下,又添兵加将。这时候,长安已经失守,唐玄宗已逃往四川。由于雍丘与外界早巳失去了联系,张巡并不知道这些情况。令狐潮趁机送信招降张巡,说是大局已不可挽回,不如早降。

张巡接到信后,将情况告诉了众将官。有六名将官动摇了,要求率兵投降燕军。六人认为敌我兵力悬殊、形势不妙,既然皇上生死不明,不如早降。六人都官至开府、特进,在军中都有相当影响。六人要降,军心势必动摇。于是,张巡假装许诺,称明日再具体商议。第二天,张巡在堂上放置皇上的画像,率领将士朝拜,然后宣布六人的投敌计划。全军上下有感于国破家亡,遂群情悲愤,纷纷指责六人无耻行径。张巡把六人带到前面,责其不忠不义,扰乱军心,当即推出斩首。此举坚定了军心。

智盗敌粮 草人借箭

雍丘被围日久,城中粮食日渐缺乏。这时,恰好有数百艘为燕军补给的运粮船,刚停靠在河边,仍末卸粮。张巡从城上发现这个情况,便在夜间把军队集中到城的南面,装出好像要出战的样子。令狐潮见巡军集中到城南,也把军队调到城南来抵拒巡军。张巡知燕军完全调到城南后,便派遣勇士静静的到达河边,把燕军运粮船上的粮食夺走千多斛,然后放了一把火,把剩下的粮食通通烧光。

张巡智盗敌粮,令狐潮大怒,下令全力进攻。连日来,为了抵抗燕军进攻,雍丘守军很快就把准备的箭都射光了。在此危急之际,张巡在晚上,令士兵们把事先准备好的稻草人穿上黑衣,用绳子绑好,从城上慢慢放下。燕军隐隐约约看见有成百上千个穿着黑衣服的士兵,沿着绳索爬下墙来,报知令狐潮。令狐潮断定是张巡派兵偷袭,于是命士兵向城头放箭,射杀唐军。一时间,燕军兵士争相施射,一直放到天色发白。待到天色大亮,燕军这才发现城墙上所挂的全是草人。草人身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白天一数,共得敌箭数十万只,这解决了军中缺箭的问题。

之后一连几天,还是像前次夜里一样,城墙上都出现了草人。令狐潮的兵士见状,都嘲笑张巡故伎重演,贪得无厌。于是只箭不发。逐渐,围城的燕军对张巡夜缒草人以为常,不再防备。

几天后,张巡挑选了五百勇士,并在夜里把他们放下城去。燕军士兵以为这次城上吊下来的仍是草人,没有防备。五百勇士乘敌毫不防备,突然杀向令狐潮的大营。燕军顿时大乱,自相冲撞践踏,不辨敌我。令狐潮下令集合人马,但仓皇之中,已不及组织抵抗,被唐军杀得四散走避。令狐潮纵马一直逃到十几里之外,才稳住阵脚。

出城取木 诈降退敌

不久,令狐潮又纠合兵马,加紧围城。

期间一日,张巡让郎将雷万春在城头上与令狐潮对话,燕军乘机用弩机射雷万春,雷万春脸上被射中了六处,仍旧巍然挺立不动。令狐潮怀疑是木头人,就派兵去侦察,得知确实是雷万春,十分惊异,远远地对张巡说:“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刚才看见雷将军,才知道您的军令是多么森严了,然而这对于天道又能怎样呢?)”张巡回答说:“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你人伦都不知,还有什么资格来谈论天道?)”

这时,由于被围日久,雍丘城中木材已经用尽,水源也十分枯竭。于是,张巡故意装出弃城的样子,对令狐潮放话道:“欲引众走,请退军二舍,使我逸。”(我想率军弃城撤退,请你军队向后退出六十里,以便我逃逸)令狐潮久攻不下,不知是计,便答应了。张巡见令狐潮军一退,便率领所有城中军队一起把城外三十里范围内的燕军营房完全拆掉,将木材带回城,以作为护城的工具。令狐潮大怒,立刻下令重新包围雍丘。

不久,张巡又向令狐潮传话:“君须此城,归马三十匹,我得马且出奔,请君取城以借口。”(如果你要得到这城,可以送马三十匹,我得到马之后,就要出奔了,到时你就可不血刃而得道雍丘)令狐潮取城心切,照数送了三十匹马给张巡。张巡得到马后,挑选出三十位骁勇将士,将马分给他们,相约道:“敌至,人取一将。”(燕军若来,每人杀一敌将)第二天,潮率兵来到城下,责备张巡失约。张巡答道:“吾欲去,将士不从,奈何?”(我想逃,但将士们不让我走,有什么没办法?)令狐潮知又中计,大怒,正想攻城。未等军阵排好,城内突然有三十骁骑率兵杀出。燕军因为军阵未成,一时大乱。三十铁骑率兵,左挑右杀,擒获十四名叛将,斩百余首级,还缴获不少兵械牛马。令狐潮退到陈留(今河南开封),一时不敢再攻雍丘。

屡破敌军 稳守不失

令狐潮退兵后,张巡又探知有燕军步、骑兵七千余人进驻白沙涡(今宁陵北),想切断雍丘后路。于是张巡在夜间率兵突袭,大败燕军。当张巡回军经过桃陵(今河南汜水县东南十里)时,又与四百余名燕军救兵相遇,全部将其俘虏,并把当中的胁从兵释放,令其各归其业。在这来回十日里,张巡威名远播,民众脱离燕军前来雍丘归附张巡的达一万余户。这时为止,张巡在雍丘被围已有四月,围城燕军常有几万人,而张巡仅有千余士兵,但每战皆捷。于是,河南节度使虢王李巨进驻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授张巡为先锋。

同月,令狐潮率领叛将瞿伯玉再次攻城。令狐潮先派四人,假装朝廷使者,说皇帝要诏见张巡,要求张巡前往。四人被张巡识破,经逼问招供后被杀。其余随从被压往吴王李祗处。不久,令狐潮撤退。

八月,燕军将领李庭望率领蕃汉兵二万余人向东袭击宁陵与襄邑,夜里在雍丘城外三十里处宿营。结果,遭到张巡率领的三千士兵,手持短兵器夜袭。燕军大败,死伤大半。李庭望只得收兵连夜而逃。

十月初四,令狐潮又与叛将王福德一同率领步、骑兵一万余人进攻雍丘。张巡再领兵迎击,大败燕军,杀敌千人。燕军败逃而去。

十一月初八,令狐潮率兵一万余人扎营于雍丘城北面,张巡领兵邀击,大败燕军,燕军逃走。

转战宁陵

到了十二月,由于数月来令狐潮、李庭望对雍丘屡攻不下,燕军遂在雍丘北面的杞州,构筑杞州城以断张巡的粮食补给。此月,鲁郡(今山东兖州)、东平(今山东东平西北)相继被燕军攻陷,济阴郡(今山东定陶西南)太守又高承义献郡投降燕军。虢王李巨便守彭城(今江苏徐州),领兵退守临淮。叛将杨朝宗率步、骑兵二万意图攻取宁陵,以断张巡后路。于是,张巡主动放弃雍丘,率马三百匹、将士三千余人移师向东,坚守宁陵,始与睢阳太守许远、城父令姚訚等在宁陵合兵。

当日,杨朝宗率兵进至宁陵城西北后,张巡、许远派部将雷万春、南霁云领兵迎战,经过一昼夜激烈厮杀,大破杨朝宗部,杀叛将二十员,斩首万余级,死尸塞满汴水,顷流而下。杨朝宗收集残部,连夜逃去。因战功显赫,唐肃宗下敕书任命张巡为河南节度副使。张巡为有功的部下们请功,派遣使者向虢王李巨请求给予委任状以及赏赐物品,而虢王李巨只给了折冲都尉与果毅都尉的委任状三十通,没有给予赏赐的物品。张巡就写信责备李巨:“宗社尚危,围陵孤外,渠可吝赏与赀?”李巨竟一直不予以理睬。

死守睢阳城

驰援睢阳 肃清内奸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庆绪杀其父安禄山,接掌大权。安庆绪又命尹子奇为河南节度使进攻睢阳,妄图向江、淮方向发展,夺取富庶的江淮财赋重地。

正月二十五日,尹子奇率领妫州、檀州及同罗、突厥、奚族等兵,与杨朝宗部会合,共十几万大军向睢阳进攻。睢阳太守许远探知后,忙向在宁陵的张巡告急。睢阳地处进入江淮的要冲,万一失守,江淮一带便不保。于是,张巡闻讯后,决定放弃宁陵,率兵与许远合兵,共守睢阳。张巡仅有三千余士兵,到睢阳与许远合兵后,共有六千八百兵。

燕军全力攻城。张巡亲自督战,激励将士,昼夜苦战,有时一日二十余战,仍然精力不减。许远见张巡智勇兼备,请求张巡主理一切军务,自愿处其下。张巡接受了请求。从此以后,二人分工,许远负责调军粮、修战具等后勤工作,作战指挥权都交给了张巡。两人密切配合,使燕军久攻不下,只能围而不攻。

守城期间,城中大将田秀荣与燕军私通。有人把消息告知许远。经许远核实,告知张巡。张巡将田秀荣召至城上,斩首示众。

最后,燕军攻城不下,乘夜退去。尹子奇连夜遁逃,张巡初战告捷,全军士气大振。睢阳守军连战十六日,擒获燕军将领六十余名,杀敌两万余人。胜利后,守军获车马牛羊甚多,张巡将之全部分给将士,自己丝毫不要。城中守军对他更加忠心,杀敌更用命。

唐肃宗闻得捷报,下诏拜张巡为御史中丞、许远为侍御史、姚訚为吏部郎中。

一鼓作气 鸣鼓扰敌

张巡想乘胜袭击陈留(今河南开封)。尹子奇得知后,于三月再次围攻睢阳。张巡对部下说:“吾蒙上恩,敌若复来,正有死耳。诸君虽捐躯,而赏不直勋,以此痛恨!”将士们听后,情绪激动,奋勇请战。张巡杀牛宰羊,犒劳全军,然后再率兵出战。燕军嘲笑唐军兵少,都不以为意。这时,许远亲在城楼擂鼓助威,唐军士气大振。张巡手执战旗,亲率将士直冲燕军营垒,一鼓作气把燕军击溃。唐军斩敌将三十余人,杀伤燕军三千余人,又乘胜追击几十里。

第二天,燕军又集兵逼临城下。张巡屡次率兵出战,时而昼夜交战数十次,屡屡挫败了燕军进攻,但燕军仍然不停围城攻打。 五月,正是麦子成熟的时候。尹子奇知道睢阳短期内难以攻下,于是下派兵把睢阳郊外的麦子全部割去,以断守军粮源。

之后,尹子奇不断增兵,攻城也更猛烈。张巡为了疲惫敌人,经常于夜间在城内鸣鼓整队,假装将要出击。燕军以为,张巡又要夜袭,通宵达旦不敢休息,处于戒备状态。天亮后,张巡却停鼓息兵。燕军在了望塔上了望城中,见毫无动静,因一夜未睡,就解甲休息。这时,张巡就乘敌懈怠松弛之际,与将军南霁云、朗将雷万春等十余将,各领五十铁骑从城门突然杀出,直冲燕军兵营。唐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杀至尹子奇战旗下,燕军顿时兵营大乱。该役,巡军斩叛将五十余人,歼敌五千余人。燕军锐气大挫。

城壕设伏 箭射敌将

有一燕军胡人酋长,率领一千胡兵想招降张巡。于是,张巡先暗中用绳吊下几十名勇士在护城壕中,各持钩、陌刀、强弩,并和他们约好:“闻鼓声而奋。”胡人恃其兵多,未加防备。当胡人行至墙下时,城上鼓声突然响起,城壕下的伏兵突然杀出,将胡兵一举擒获。后面的燕军不知前面的胡人因何出事,想要救人,但都被强弩射退,无法前行。过了一会儿,藏在胡城壕内的勇士又拉着绳索攀回城内。燕军这才知道发生什么事,大为惊谔,从此小心谨慎、按兵不动,围而不攻。

张巡明白被围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张巡想出了一条计策:擒敌先擒王,射死燕军主将尹子奇,燕军群龙无首,必将会退兵。但问题是将士们都不认识尹子奇,无法辨认主将。

张巡就命令用蒿草削作箭头,射向燕军。被射中的燕军士兵,十分高兴,以为张巡他们的箭头已射完,就去报告尹子奇。张巡因此认出了尹子奇,即命手下大将南霁云拉弓射杀尹子奇。南霁云本来就是名神箭手。尹子奇正得意间,不料南霁云一箭正中尹子奇左眼。主将重伤,燕军陷入混乱。张巡便率唐军将士趁势出城掩杀过去,大破敌军,差点生擒尹子奇。尹子奇带伤败逃,睢阳之围遂解。

粮尽援绝 奇谋迭出

七月初六,尹子奇征兵数万,又来围攻睢阳。

本来,许远在睢阳积存了六万斛谷物,可以支持军民一年之用,但虢王李巨坚持要把其中一半份给濮阳、济阴二郡。许远坚决反对,但也无济于事。济阴得到粮食后,随即投降燕军。这时,睢阳城中粮食已经吃尽。将士每人每日给米一合(10合为1升),并夹杂着茶纸、树皮而食。睢阳守城将士因为死伤得不到援兵,又得不到粮食救应,所以士兵损耗很大,这时的城内仅剩下一千六百士兵,而且大多都因饥饿疾病而战斗力不足,以致射箭都难以射准。后来,守军只好罗雀掘鼠,煮盔甲、烹弓弦来充饥。

尹子奇得知城中粮尽,加紧攻城。燕军先是制造一座高大如同半个彩虹的云梯,上面安置了二百精兵,推至城下,想令士兵跳入城内。于是,张巡事先在城墙上凿开三个洞,等待云梯快临近时,先从一洞中伸出一根大木,木头末端上设置一铁钩,钩住云梯使不得退去,由从另一洞中出一根木头,顶住云梯使不得前进;在最后一洞中再伸出一大木,木头上安置了一个铁笼,笼中装着火,焚烧云梯,云梯从中间被烧断,梯上的士卒全部被烧死。

之后,尹子奇又造钩车攻城。燕军用钩车的钩子破坏城上的敌楼,钩子所经之处,敌楼无不崩陷。于是,张巡准备一根大木,在大木的末端安置个连锁,并在锁末安装一个大铁环。当钩车又攻城时,守军就用大木末端的铁环套住钩车的钩头,将钩车拔入城内,折断钩车的钩头,再把车放掉。

其后,燕军又造木驴车攻城。于是,张巡就用熔化的高温铁水灌入木驴。木驴全部被烧毁。

后来,燕军在城的西北角不断堆砌沙土袋和木材,企图构筑成台阶,再登上城去。张巡没有与燕军正面冲突,而在每天晚上把松明、干草等易燃物扔到尚在堆砌中的阶道上。一连扔了十多日,燕军也始终没有发觉。张巡见时机成熟,选了一个风向有利于的日子,出城与燕军大战,同时派人顺风纵火焚烧台阶,于是熊熊大火冲天燃起,燕军无法救火,经过了二十多天大火才熄灭。

张巡守城,随机应变,雷厉风行。连燕军也被他深深折服,不敢继续攻城,而在城外挖了三道壕沟,并围城设置木栅,想长期围困守军。而张巡也在城内挖了壕沟以防燕军攻入。

睢阳城告急 南霁云借兵

到八月,睢阳守军仅剩六百多士兵。多数士兵都是饥饿而死的,仍然生存者大都伤病乏力。于是,张巡、许远分区守城。张巡守城的东北面,许远守东南面。两位主将皆和士兵一样,吃的是茶纸。守军不再出城袭击,只在城上死守。对于前来攻城的燕军,张巡常常晓以大义。结果,先后有二百多人向张巡投诚,为张巡死战。张巡前后说降了很多叛将,无不为张巡死战。其中,有燕军将领的李怀忠等人。

这时候,御史大夫贺兰进明接替李巨任河南节度使,并屯兵在临淮,许叔冀在谯郡、尚衡在彭城,三人皆对睢阳战况拥兵观望,不施援手。张巡见城中状况日益危机,命南霁云率三十骑兵突围而出,到临淮向节度使贺兰进明告急。

南霁云出城后,数万燕军前来阻击,南霁云直冲敌众,左右施射,所向披靡,突出重围后仅损失两名骑兵。南霁云先到较近的谯郡向叔冀求援。许叔冀居然送南霁云几千匹布,而拒绝出兵。南霁云怒不可遏,在马上大骂许叔冀,要与之决战。许叔冀不敢回应。

南霁云又到临淮找节度使贺兰进明。贺兰进明竟说:“今日睢阳不知存亡,兵去何益!”霁云答:“睢阳若陷,霁云请以死谢大夫。且睢阳既拔,即及临淮,譬如皮毛相依,安得不救!”贺兰进明一来妒忌张巡的功名,二来与许叔冀有隙,怕分兵出战后,自己遭许叔冀偷袭,所以百般推托,拒绝出兵。但他欣赏南霁云的勇猛,于是不但不发兵,反而想将南霁云留为己用。他强行留下南霁云,并设歌舞宴会款待。南霁云含着泪说:“昨出睢阳时,将士不粒食已弥月。今大夫兵不出,而广设声乐,义不忍独享,虽食,弗下咽。今主将之命不达,霁云请置一指以示信,归报中丞也。”南霁云说完,用佩刀将一节手指切下。席间众人大都被南霁云感动而泣。南霁云知贺兰进明无出兵之意,就上马而去;将出城时,抽箭射向佛寺浮图,那箭射进佛塔砖面半箭之深,喊道:“吾归破敌,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出城后,南霁云又到真源,李贲送给南霁云一百匹马。八月初三夜晚,南霁云到达宁陵,与宁陵城使廉垣一起率领步骑兵三千人,突入叛军重围圈,且战且行,回到了睢阳城下,再与燕军大战,又破坏敌军营帐。因为大雾,张巡这时才听到战声,喊道:“此霁云等声也。”于是打开城门,南霁云赶着从燕军手上劫得的几百只牛进城,而能从外面进入城中的士兵只有千余人。回到城后将士们得知援军无望,抱头痛哭。叛军得知睢阳已经断绝援军,围攻得更加紧迫。

城破被俘 慷慨就义

睢阳被围日久,城中可食之物已经吃尽。有人建议放弃睢阳,向东撤退。张巡和许远商议,认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敌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且我众饥羸,走必不达。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不如坚守以待之。”(睢阳是江、淮地区的屏障,若弃城撤退,燕军必然长驱南下,侵占江淮地区。再说我军士兵饥饿劳累,撤退必定走不脱。战国时各诸侯还会还互相救援,况且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朝廷军队的将帅!不如固守待援)

十月初九,燕军攻上城头,将士们已经疲病得不能战斗了。张巡向西面拜了两拜,道:“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敌!”随后,睢阳终于被燕军攻破。

张巡、许远都被俘虏。部下见到张巡,无不恸哭,张巡说:“安之,勿怖,死乃命也。”尹子奇见到张巡后,问道:“闻公督战,大呼辄眦裂血面,嚼齿皆碎,何至是?”张巡答道答:“吾欲气吞逆敌,顾力屈耳。”尹子奇大怒,用刀撬开张巡的嘴巴,只见嘴里仅有牙齿三四颗。张巡骂道:“我为君父死,尔附敌,乃犬彘也,安得久!”尹子奇佩服张巡的气节,本想不杀他,但有部下劝止道:“彼守节者也,终不为用。且得士心,存之,将为后患。”于是,尹子奇用刀子胁迫张巡投降。张巡始终不肯屈服。其余大将三十六人,无一愿降。于是尹子奇把张巡与南霁云、雷万春、姚訚等三十六人全部杀害。张巡临刑前,神色自若,面不改色,慷慨赴难,时年四十九岁。许远则被押送往洛阳,在途中被杀。

守一城而捍天下

在睢阳城破前,唐肃宗已诏中书侍郎张镐代贺兰进明为河南节度使。张镐得知睢阳危机,率兵日夜兼程,赶往睢阳救援,并同时发文书往浙东李希言、浙西司空袭礼、淮南高适、青州邓景山四位节度使以及谯郡太守闾丘晓,共同发兵救援睢阳。闾丘晓在谯郡,距离最近,但素来傲慢张狂,竟然不从军令,没有出兵。等张镐赶到时,睢阳已被攻陷三日。张镐一怒之下,召来闾丘晓,用杖刑将其毙命。

睢阳破城七天后被唐军收复。十天以后,唐军组织大反攻,广平王李俶一举收复东都洛阳(当时为安史燕军的大燕都城)。

睢阳之战,张巡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之下,面临强敌,临敌应变,屡屡制胜。从757年1月开始,到757年10月陷落,张巡用不足万人守军,在睢阳苦守了十个月,有力地牵制了燕军;若算上在雍丘之战、宁陵之战,则共与燕军共对抗了二十一个月。史书载,共经历大小四百多战,斩叛将三百余人,累计歼敌人十余万。由于张巡的坚守,阻挡了燕军南下,使得富庶的江淮地区得以保全,保住唐朝的税赋重镇;此外牵制了大量叛军,又为唐军组织战略反攻赢得了宝贵时间。当时的翰林学士李翰等人认为:巡蔽遮江淮,沮敌势,天下不亡,其功也。

张巡死后,唐肃宗下诏,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许远荆州大都督,封其为邓国公,史称张中丞;赠张巡妻为申国夫人,赐帛百;又宠张巡子孙,拜张巡儿子张亚夫为金吾大将军;又免除雍丘、睢阳徭役、兵役两年。大中年间,更将张巡的画像置于凌烟阁上。此后,历代仍有对张巡加封。

特征

张巡身高七尺,须髯长得如同神像一般,每当发怒会须髯尽张。他记忆力超群,阅读书籍不超过三遍,便牢牢记住,终身不忘;与人见一面,问过姓名,就能牢牢记住对方的名字。

张巡文才出众,聪悟过人,写文章从不打稿,年纪轻轻就进士及第,与他兄长张晓当时都是以“文行知名”。

张巡为人仗义、重气节,如得知朋友生活困窘,他必会倾资周济。

用兵特点

张巡用兵灵活,不拘泥古法,善于临敌应变,出奇制胜。他命令部下的将领,按各自的战术教习战法,认为:“古者人情敦朴,故军有左右前后,大将居中,三军望之以齐进退。今胡人务驰突,云合鸟散,变态百出,故吾止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上下相习,人自为战尔。”(古人战法朴素,所以部队分前后左右军,主将在中军,全军都听主将号令调动。现在面对的胡人,擅长突袭,行军忽散忽合,变化不定。所以要求部队能够临敌应变,我让士卒了解将领的意图,将领熟悉士兵情况。这样兵、将都相互了解,部队各自为战,不也很好吗!)
死守孤城的部队,补给往往不能保证。张巡以“取之于敌”的方法解决被围孤城的后勤补给问题。自从与燕军交战,张巡部队所用的军械、盔甲、武器,都是从敌军中缴获,从来没自己修理制造过。
每次作战,张巡都身先士卒,亲临前线。有将士要后退,张巡就立在阵地上对说:“我不去此,为我决战。”(我绝不离去,你们回去为了我与燕军决战)战士们被他感动,没有再敢后退的,无不奋力死战,以一挡百,直到击退敌人的进攻。
张巡平常待人诚恳,胸怀坦荡,同时也号令严明,赏罚分明,能与部下士兵们同甘共苦,所以全军上下无不拼死效力。

评价
宋代岳飞。韩愈、陆游、王安石、文天祥等人对张巡的忠君爱国的精神均有诗文赞颂。
据史书记载,张巡防守睢阳,城被围日久,守军无粮,曾被迫吃人充饥:

“茶纸既尽,遂食马;马尽,罗雀掘鼠;雀鼠又尽,巡出爱妾,杀以食士,远亦杀其奴;然后括城中妇人食之,继以男子老弱。”(出自《资治通鉴 第二百二十卷 唐纪三十六》)

“巡出爱妾曰:‘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乃杀以大飨,坐者皆泣。巡强令食之,远亦杀奴僮以哺卒……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人知将死,而莫有畔者。城破,遣民止四百而已。”(出自《新唐书 卷二百五十 列传第一百一十七》)

“巡乃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曰:‘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经年乏食,忠义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肤,以啖将士,岂可惜此妇,坐视危迫。’将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强令食之。乃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人心终不离变。”(出自《旧唐书 卷一百九十四》

平叛后,就有人议论此事,认为:与夫食人,宁若全人?(与其人吃人,还不如投降以保存人的性命)

如〈柏杨曰〉:“美国和墨西哥战争时,大卫·克拉克先生,曾经死守阿拉姆城,但他先疏散没有战斗力的老弱妇孺,然后征求‘与城共存亡’的志愿军,经过一场惨烈的攻守战,全城被屠,跟睢阳之围的故事,中国家喻户晓一样,阿拉姆之围的故事,美国也家喻户晓。然而,阿拉姆之围,可歌可泣,睢阳之围,我们没有歌,只有泣,那是已瘦成一把骨头的女人和孩子们,被暴官们宰杀时痛彻骨髓的哀泣。中国人没有生命的尊严,在恶君凶臣、强盗匪徒眼中,一文不值;就是在所谓圣君贤相、忠臣义士,以及高级知识份子眼中,也不过是使他成功的一种手段。每一思及,悲愤交集。”

当时的翰林学士李翰等人则认为:张巡率兵以少敌众,以弱制强,保住江、淮地区,以等待陛下派出援军,但援军到达,张巡已被杀害。他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但有的人认为张巡杀人而食有罪,死守睢阳城是愚蠢行为,对于这种贬善扬恶,只写缺点而抛弃功绩的行为,我暗自痛心。张巡固守睢阳城的原因,是想等待其他的军队来救援,救兵不到但城中粮尽,只好杀人而食人,这是违背他意愿的。假如张巡在当初守城已有杀人而食的意愿,杀害了几百人而来保全天下,我还认为他是功过相当。何况现在是违背他意愿呢!(原文:巡以寡击众,以弱制强,保江淮以待陛下之师,师至而巡死,巡之功大矣。而议者或罪巡以食人,愚巡以守死,善遏恶扬,录瑕弃用,臣窃痛之。巡所以固守者,以待诸军之救,救不至而食尽,食既尽而及人,乖其素志。设使巡守城之初已有食人之心,损数百之众以全天下,臣犹曰功过相掩,况非其素志乎!)

日本著名作家田中芳树在其著作《中国武将列传》中认为,未能保证粮食补给,对此朝廷也应负有责任。

家庭
兄:张晓 监察御史
妻:赐申国夫人
子:张亚夫,拜金吾大将军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2-3 20: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一百一十八  忠义下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2-3 20: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


司空图

司空图(837年-908年),字表圣,中国唐朝末年诗人、文学评论家,河中郡虞乡(今山西省永济县)人。

司空图早年为王凝赏识,在其推荐下于唐懿宗咸通10年(869年)中进士,后为报恩,放弃在朝中为官的机会,长期居于王凝幕府中。878年,被任命为光禄寺主簿,分司洛阳。在洛阳期间得到卢携的赏识,后卢携回朝复相,司空图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不久升任郎中。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入长安,司空图拒绝其招揽,逃往凤翔投奔唐僖宗,被任命为知制诰、中书舍人。次年,唐僖宗迁往宝鸡,司空图与其失散,回乡隐居中条山王官谷。唐昭宗和朱温屡次征召其为侍郎、尚书等职,他均坚辞不受。907年,朱温废去唐哀帝,建立后梁,次年又将哀帝刺杀。司空图闻信后,绝食而死。

司空图著有著名文学评论文《二十四诗品》。

汉人学得胡儿语,爬上城头骂汉人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2-3 20: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一百二十 孝友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2-3 20: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隐逸


贺知章

贺知章(659年-744年),字季真,号石窗,晚年号四明狂客,唐代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著名诗人。惟流传下来的诗不多,收录于《全唐诗》中的只有二十首,著名的有《咏柳》、《回乡偶书》等。

生平

少以文词知名,神龙年间已扬名帝都,武后证圣元年(695年)进士,初授国子监四门博士,又迁太常博士。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10年)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后迁太子宾客、检校工部侍郎、秘书监等官。性格爽直,豁达而健谈,好饮酒,一日鼻子流出类似黄胶的涕液数盆,医生说是饮酒太过,贺知章不以为然,照旧日饮月醉。知章与另一位大诗人李白是好友,贺知章读了李白作品,感叹地说道,“子,谪仙人也。”从此人称李白为诗仙。

贺知章又擅长书法,能草书和隶书,吕总《续书评》评为“纵笔如飞,奔而不竭。”。他的诗清新脱俗,与另一位书法大师张旭为姻亲,过从甚密,时人以“贺张”称之。两人经常一起出游,“凡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芝)、索(靖)不如也。好事者供其笺翰,共传宝之”。




陆龟蒙

陆龟蒙(?~881年),字鲁望,唐朝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号天随子,陆元方七世孙,其父陆宾虞曾任御史之职。

进士不第,曾在湖州、苏州从事幕僚。随湖州刺史张博游历,后来回到了故乡苏州甫里(今江苏吴县东南甪直镇),过著隐居耕读的生活,自号天随子;由于甫里地低下,常苦水潦,乃至饥馑,著有《耒耜经》,是一本农学书;喜爱品茗,在顾渚山下辟一茶园,耕读之余,则喜好垂钓。与皮日休为友,时常在一起游山玩水,饮酒吟诗,世称“皮陆”,二人唱和之作编为《松陵集》十卷。

另著有《笠泽丛书》四卷,有清雍正重刊元本。

陆龟蒙墓在苏州甪直古镇保圣寺。后人为了纪念他,因为他生前喜欢看斗鸭,开了一方水塘“斗鸭池”,种上荷花,养上几只鸭子,水塘中间有一座清风亭,相传是甫里先生读书的地方。甫里先生墓在清风亭侧,墓碑上刻有“唐贤甫里先生之墓”。在清风亭后有两株参天古银杏,相传为先生手植,已有一千多年了。





陆羽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祀为“茶神”。

《新唐书·陆羽传》记:“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生平

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原是个被遗弃的孤儿,三岁时,被竟陵龙盖寺主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后取得陆羽一名。在龙盖寺,他不但学得了识字,还学会烹茶。尽管如此,陆羽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

十二岁时,他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他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角很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

唐天宝五年(746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聚饮中,看到陆羽的表演,欣赏其才能,当即赠与诗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学习。后与一好友(崔国辅)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升洲(今南京)钻研茶事。唐上元初(公元760年)至苕溪(今浙江湖州)隐居。在湖州的顾渚山,陆羽与皎然、朱放等人论茶。顾诸山在浙江湖州,是个著名的产茶区。据《郡斋读书志·杂家类》载,陆羽还著有《顾渚山记》2卷,当年陆氏与皎然、朱放等论茶,以顾渚为第一。陆羽和皎然都是当时的茶叶名家,分别著有《茶经》和《茶诀》。赵璘《因话录》中说,陆羽“性嗜茶,始创煎茶法”。后来陆龟蒙 在此开设茶园,深受前辈的影响,他写过《茶书》一篇,是继《茶经》、《茶诀》之后又一本茶叶专著。可惜《茶诀》和《茶书》均已失传。唯有陆羽的《茶经》3卷传世。

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热爱自然,坚持正义。《全唐诗》中载有陆羽一首诗,正体现了它的品格。
不羡黄金磊,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 曾向竟凌城下来。
宋代王禹偶亦有《谷帘泉》诗:“迢递康王谷,尘埃陆羽仙。”

陆羽一生工于诗文,惟传世不多。而陆羽在生时所著的《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业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茶经》一问世,即为历代人所宝爱,盛赞他为茶业的开创之功。宋代陈师道为《茶经》做序道:“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陆羽逝世后,后人尊其为“茶神”,肇始于晚唐。





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647年-735年,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唐代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

少好学,师事潘师正,学得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食之术。是唐代的著名高道。另外擅长隶书和篆书,号称“金剪刀书”。开元十五年(727年),玄宗命承桢于王屋山自选形胜,创建道院。与李白、贺知章、孟浩然等同为“仙宗十友”。年八十九。玄宗亲制碑文,并谥银青光禄大夫。

司马承祯提出道教修炼的“七候”:“一、举动顺时容色和悦;二、夙疾普消身心清爽;三、填补天伤还元复命;四、延数千岁名曰仙人;五、炼形为气名曰真人;六、炼气成神名曰神人;七、炼神合道名曰至人。”

司马承祯认为“神仙亦人”。人的禀赋本有神仙之素质,只要“修我虚气”,“遂我自然”,与道相守,即可成仙。“然虚心之道,力有深浅,深则兼被于形,浅则唯及其心。被形者,则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觉而已,身不克谢。何则?慧是心用,用多则体劳,初得小慧,悦而多辩,神气散泄,无灵润身,生致早终,道故难备。”司马承祯的理论不但自成系统,为唐代、宋代道教的兴盛和发展奠下了基石,而且对宋元内丹学、宋明理学的形成,都有重大的影响。


弟子
李含光
薛季昌

著作
《修真秘旨》
《坐忘论》
《天隐子》
《服气精义论》





孙思邈

孙思邈(541年或581年—约682年),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生平

据新唐书载,他7岁就学,日诵千余言,精通百家学说,善于谈老子、庄周之道,擅长阴阳、推步,妙解数术,兼好释典。 孙思邈从小多病,“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周围的百姓都很贫苦,很多人因为没钱治病而死去,因此他18岁时立志学医,终身勤奋不辍。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十八岁之后就“志于学医”,最后终有所成。

相传,孙思邈曾经作过唐太宗的御医,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以高官厚爵与之,都被他婉拒,上元元年他称病退隐山中,唐高宗以良马赐之。

思想

孙思邈著有《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共三十卷,二百三十二门,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他汲取《黄帝内经》关于脏腑的学说,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收集药方五千三百首。《千金翼方》是对《千金要方》的补编。

孙思邈重视医德修养,详论医德规范。他特别强调医家的职业道德。特别是《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两篇,系统的论述了医德规范。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技术要精湛,第二是品德要高尚。《千金要方》卷首以显著地位论述了《大医精诚》与《大医习业》,把医德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强调为人治病,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还强调以德养性、以德养身。较之汉晋医家,孙思邈对医德的论述,可以说是最全面的了。而这些基本医疗道德,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重视前人的宝贵经验,但尊古而不泥古。他将《伤寒论》的内容较完整地收集在《千金翼方》之中。在他一生行医的过程中,他十分重视妇人与儿童疾病的诊治,他认为这是关系人类繁衍的大事,故曰:“先妇人小儿……则是崇本之意也。”在针灸学方面,他不仅强调针药并用,还创设了新的穴位,创制彩色经络图,还常配合按摩、灸治。同时,他还是食疗治法的积极倡导者。他反对魏晋时期盛行的服石求长生的风气,倡导积极养生,强身长寿。

孙思邈将道教内修理论和医学、卫生学相结合,把养生学也作为医疗内容。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孙思邈还对炼丹、服食以求长生成仙的道教方术作了探索。

殁后评价

临终时,孙思邈遗嘱“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并遗有大量的医书,人尊其为“孙药王”。在陕西耀县药王山,有祭祀孙思邈的药王庙,并在每年农历二月二日有"二月二药王庙会"。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

今台湾仍有祭祀孙思邈之庙宇,并称之“孙天医”,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为其祭典,称之为“孙天医真人圣诞”。

孙思邈与脚气病

孙思邈为治疗脚气病,自百余种古方中,选出数十种药方,依据不同的证候用方,并将这些案例及方药载于《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

对于脚气病的防治,后人常说孙氏主张用榖白皮煮水去渣后用以“煮米粥常服防之”,“即不发”。榖白皮是褚树皮,而不是米糠皮。脚气病的病因正是饮食长期缺乏维生素B引起的。在一些传说的故事中,还具体到孙思邈对病人“严太守”观察,发现了他的饮食习惯,找出了脚气病的病因,提出“用谷皮(褚树皮)煮粥常吃以预防脚气病”,还有的故事把榖白皮误传为谷皮、米糠皮。

事实上,孙思邈列出为脚气病列出了几十种药方之一。其他药方包括:“三白草味甘辛寒有小毒,主水肿脚气”,“蓖麻子叶主脚气风肿不仁”,“白杨皮味苦无毒,主毒风脚气肿”,“豺皮性热,主冷痹脚气”,“伏火石硫黄,救脚气除冷癖理腰膝”等各种植物、动物、矿石,还有胡麻叶、蒴根、大麻、乌豆、桑白皮、生猪肝,等等。甚至还有乌牛尿(体弱者混合牛奶)这样的动物排泄物。后世的一些人为了说明孙思邈找到了脚气病的治疗方法,而故意只挑其中的“谷皮”(其实是五升褚树皮)、猪肝等维生素B含量高的,而不提乌牛尿、豺皮这样的东西。




王绩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隋末唐初绛州龙门(今山西省龙门)人。初唐诗人。其生卒年月历来有多种说法,通常的说法为585年-644年。 初唐的三十余年,诗坛上仍旧弥漫着梁陈余风,只有王绩在追踪晋宋间独来独往因而不免寂寞的陶渊明。他以此为后世称赞。

生平

出生于“ 六世冠冕”、“家富坟籍”,少与李播、吕才友好,隋朝大业末年,举孝悌廉洁科,官为秘书正字。简傲嗜酒,因不愿在京任职,去做了六和县丞,不理政事,天天喝酒,屡被弹劾。王绩叹曰:“网罗高悬,去将安所?”不久,“托以风疾,轻舟夜遁”,辞官回家。唐朝武德年间,征集隋朝旧官,王绩应征为门下省待诏,后又做了太乐署丞。贞观初年,因病回乡,与其兄王通隐居于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以诗赋著称于世。贞观十八年终于家。其文集由吕才辑为五卷,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初唐四杰中的王勃,是其侄孙。

著作
《东皋子集》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2-3 20: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2-3 20: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儒学上


盖文达

盖文达,冀州信都人,唐代大儒。

师从刘焯。与盖文懿兄弟皆名儒,人称二盖。文达博览群书,尤精于三家《春秋》,入唐后由文学殿学士升谏议大夫,拜崇贤学士。刺史窦抗曾召集诸生,跟他进行辩论。当时大儒刘焯、刘轨思、孔颖达等人均在现场。文达对答如流,窦抗觉得好奇,问他是跟作学问的。刘焯说这个人的学问,出于自然,并无门户之见。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选妃,盖文达选了一名美女武媚娘入宫,改名叫武照。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字冲远(一作冲远、仲达、冲澹),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安之子,孔子三十二代孙。唐朝经学家。

生于北齐后主武平五年(574年),八岁就学,曾从刘焯问学,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隋末大乱,避地虎牢(今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入唐,任国子监祭酒。曾奉唐太宗命编纂《五经正义》,融合南北经学家的见解,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卒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终年75岁。

孔颖达所疏或正义的经书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和《左传》等。





陆德明

陆德明(550年?-630年),名元朗,表字德明,以字行,苏州吴县人。中国唐朝儒学者。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陆德明幼年于受学周弘正。南朝陈太建年间,太子陈叔宝征集四方名儒于承光殿讲义、陆德明年始弱冠,也应邀参加。国子祭酒徐孝克开讲,恃其贵族身份高谈阔论,众莫敢当;陆德明独与徐孝克抗对,满朝赏叹。后任始兴国左常侍、国子助教。陈灭亡后,陆德明归于乡里。

隋炀帝嗣位,以陆德明为秘书学士。大业年间,广为召集明晓经典之士。陆德明与鲁达、孔褒都在门下省辩论,无人出陆德明之右者。转任国子助教。后为皇泰帝杨侗属下国子司业,入殿侍讲经典。王世充称郑国皇帝,封其子王玄恕为汉王,以德明为师,还要去陆德明家行束脩之礼。德明深以为耻,先服食了巴豆散,卧于东壁之下。王玄恕入室,跪于床前,陆德明对着遗痢(拉肚子),也不和他说话。之后,去成皋养病,杜绝一切来往应酬。

唐军平定王世充,陆德明被秦王李世民召为文学馆学士,教中山王李承乾经典,任太学博士。转国子博士,封吴县男。630年,去世。

著书《经典释文》30卷、《老子疏》15卷、《易疏》20卷。

其子陆敦信,龙朔年间为左侍极、同东西台三品,封嘉兴县子。





欧阳通

欧阳通(?-691年)字通师,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代著名书法家。

欧阳询第四子。其父早逝,由母徐氏教学,盼子继承父业。初拜兰台郎,凤仪中,迁中书舍人,怀州刺史,封渤海公。晚年用狸毛为笔,外层覆以兔毫,再用犀象牙作管。欧阳询、欧阳通父子均以书法闻名,被称为“大小欧阳”。因反对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忤逆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为来俊臣陷害下狱,五毒备至,终无异词。来俊臣只好对岑长倩长子灵源县令用刑,诬欧阳通、格辅元等数十人谋反,“皆陷以同反之罪,并诛死”。遗世作品有《道因法师碑》,《泉南生墓志》等碑。

子孙
欧阳幼明,字仲廉 欧阳昶,字子愿,渤海子 欧阳璟,字崇文,候官令
欧阳琮,吉州刺史

欧阳幼让

欧阳琮有八世孙欧阳万为安福令,有二孙欧阳雅、欧阳楚。

欧阳雅世系:
欧阳雅,字正言 欧阳效,字德用,韶阳簿 欧阳谟 欧阳邺

欧阳托,字达明 欧阳鄠、欧阳郴、欧阳邦

欧阳远 欧阳铉

欧阳楚有孙欧阳鄂和子欧阳成。





欧阳询

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唐代书法家。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楷书字体,成为后来学习书法者经常模仿的对象。

生平

欧阳询生于557年(南朝梁敬帝太平二年),是陈朝大司空欧阳頠的孙子。13岁那年,他任陈朝广州刺史的父亲欧阳纥举兵反陈,失败被杀,全家为此而受到株连。欧阳询因年幼而幸免于难,被他父亲的旧友中书令江总收养,并督教他经史书法。欧阳询聪敏勤学,读书数行同尽,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后出仕隋太常博士。唐高祖李渊未起兵时,欧阳询就是李家的座上客。李渊称帝后,升迁为给事中。

欧阳询的书法最初仿效王羲之,但不囿于一家:据说有一次欧阳询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的石碑。他骑在马上仔细观看了一阵才离开,但刚走几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便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3天才离去。欧阳询笃好书法达到痴迷的程度,由于勤学苦练,故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欧阳询的形貌很丑陋[1],但他的书法却誉满天下,人们都争着想得到他亲笔书写的尺犊文字,一旦得到就视作瑰宝,作为自己习字的范本。唐武德(618-624)年间,高句丽特地派使者来长安求取欧阳询的书法。唐高祖李渊感叹地说:“没想到欧阳询的名声竟大到连远方的夷狄都知道。他们看到欧阳询的笔迹,一定以为他是位形貌魁梧的人物吧。”

武德七年,欧阳询奉诏与裴矩、陈叔达修撰《艺文类聚》100卷。书成后,得到赏赐帛二百段。

唐太宗贞观初年,欧阳询升为太子率更令(因而又被称为欧阳率更),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八十五岁时辞世。





颜师古

颜师古(581年-645年),字籀,其先琅邪临沂人。齐黄门侍郎颜之推之孙,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唐代经学家、历史学家。

生平

父亲为颜思鲁。自小博览群书,尤精训诂。隋末仁寿年间由李纲荐举为安养县尉,唐初历任朝散大夫、中书舍人、中书侍郎、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

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诏颜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确定楷体文字,撰成《五经定本》,房玄龄诸儒对此书大加论议,师古“辄引晋、宋已来古今本,随言晓答,援据详明,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后奉太子李承乾之命注释《汉书》。颜师古注《汉书》时,曾指出二十七卷本“非今所有家语”。有专家指出颜师古偷窃叔父颜游秦的《汉书抉疑》来注《汉书》。贞观十九年(645年),随军征辽东,途中病卒。




颜相时

颜相时(约618年-645年),表字睿,雍州万年县人。中国唐朝儒学者。颜师古之弟。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颜之推之孙,颜思鲁之子。与兄长颜师古都学问深厚。武德年间,为李世民属下天策府参军事、文学馆学士。贞观年间,拜为谏议大夫,有谏诤之风。转礼部侍郎。相时羸瘠多疾病,太宗常使赐以医药。。颜师古亡故后、相时不胜哀惜而卒。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2-3 20: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儒学中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2-3 20: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儒学下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2-3 20: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未命名 于 2012-2-3 21:14 编辑

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文艺上


蔡允恭

蔡允恭,唐代荆州江陵人。

西梁左民尚书蔡大业之子。美姿容,有风采,善缀文。曾在隋朝当官,历任著作佐郎,起居舍人。隋炀帝写好的词赋,多令其讽诵之。炀帝死后,相继被宇文化及、窦建德延揽。入唐以后,为文学馆学士。贞观初年,除太子洗马,为十八学士之一。著作有二十卷,今存诗一首。





杜审言

杜审言(约645年?-708年),字必简,祖籍襄阳(今中国湖北省襄阳市),父迁居洛阳巩县。唐朝著名诗人。杜审言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生平

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傲世。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

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擢进士第,为隰城尉。后转洛阳丞。武后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却在此时得罪同事郭若讷、长官周季重,两人合谋诬陷杜审言,定了死罪。杜审言十三岁的儿子杜并为父报仇,潜入刺杀了周季重,杜并也被侍卫武士当场杀死,事态震惊朝野,皆称杜并为孝子。燕许大手笔的许国公苏颋,还亲自为杜并作墓志铭。

武则天闻知此事,召审言入京师,又因欣赏其诗文,授著作佐郎,官至膳部员外郎。后因勾结张易之兄弟,被流放到峰州。不久,召回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

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卒,赠著作郎。

杜审言的诗多为写景、唱和及应制之作,以浑厚见长,杜甫云:“吾祖诗冠古。”工于五律,对近体诗之形成与发展,颇有贡献。被后人评论为中国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他的五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明朝的胡应麟赞许为初唐五律第一。他的五言排律《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长达四十韵,为初唐近体诗中第一长篇。





范履冰

范履冰(?-690年3月26日),字不详,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朝官员,在唐睿宗第一次登基时任宰相。

生平

范履冰是汝南范滂之后。623年,范履冰中进士,在周王府任户曹参军。唐高宗上元年间(674年 - 676年),范履冰和同样以文才出名的刘祎之、元万顷、苗楚客、周思茂、韩楚宾等被任命为武后(即武则天)的顾问,为她撰写《列女传》、《臣轨》、《百僚新诫》。范履冰等人在北门的内廷供职,被称为“北门学士”,武后为了分宰相的权,也咨询他们的意见。

683年,唐高宗驾崩,太子李哲继位,即唐中宗,实权掌握在摄政太后武后手中。684年春,武后废黜了意图独立行权的中宗,改立其弟豫王李旦为唐睿宗,进一步掌控了政权。武后摄政期间,范履冰历任鸾台侍郎、春官侍郎。689年,他又任春官尚书,并被授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实际相当于宰相,同时负责为皇家修史。但在690年,他因所举荐的官员谋反遭到指控,被武后逮捕处决。

子孙

范履冰有三个儿子,都中了进士。
范冬芬,徽州范氏始祖,其孙范平为江西范氏始祖
范冬倩
范冬昌

范履冰的六世孙范隋在唐懿宗年间曾任浙江丽水县丞。





卢照邻

卢照邻(632年-695年),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属今河北涿县)人,唐朝诗人,后因病苦,自杀。他与王勃、杨炯和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后代有险怪诗人卢同。

简介

卢照邻小的时候非常聪明,获得赏识,获得提升,一直到都尉。

但患“风疾”(可能是小儿麻痹症或痳疯病),因此不得不退职,名医孙思邈曾悉心为他调治,照邻问曰:“高医愈疾,奈何?”思邈答:“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雨霜,张为虹霓,天常数也。人之四支五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卫,章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

虽然他还试图做门客,但后来他的病越来越严重,双脚萎缩,一只手也残废了。他买了几十亩地来养老,但终因疾病的痛苦,决定与亲属道别,投颍水自杀。

卢照邻擅长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意境清迥,明代胡震亨说“领韵疏拔,时有一往任笔,不拘整对之意”(《唐音癸签》),卢照邻《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乃千古名句。作品有《卢升之集》七卷和《幽懮子集》七卷,《全唐诗》收其诗二卷,傅璇琮著有《卢照邻杨炯简谱》。






骆宾王

骆宾王(640年-684年),字观光,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做。 唐朝初期的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起草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敬业败后,宾王不知所终,一说身殉,一说终身隐居。扶鸾的信众以骆宾王之忠肝义胆与文采昂扬,尊之为神,号称“南天骆恩师”,年年端午盛大奉祀。

生平

唐龙朔初年,宾王担任道王李元庆的属官。后来相继担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

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宾王升任朝廷的侍御史官职。曾经被人诬陷入狱,被赦免后出任地方官临海县丞,所以后人也称他骆临海。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做为秘书,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氏檄》。据说武则天一开始满不在乎,听到“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颇有得意之色,但听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矍然为之动容,问:“谁为之?”有人告诉她是宾王的作品,她竟责问道:“宰相安得失此人” ,感叹不能为己所用。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逃亡,不知所终。后人因此对其生死多有推测。

《旧唐书》与《资治通鉴》都说骆宾王被杀,《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郗云卿在《骆宾王文集》序中认为“文明中,与嗣业于广陵共谋起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孟棨《本事诗》说骆宾王逃脱后削发为僧,“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一说骆宾王逃匿于今江苏南通一带,据朱国桢《涌幢小品》记载,明正德九年(1514年),义乌南通城黄泥口一位曹姓农民挖地时曾发现骆宾王墓,农人掘开坟墓,见“棺内人还衣冠如新”。农人大异之,于是把墓地封回。不久墓址就被水淹没。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任职南通的福建人刘名芳,派人下水搜寻,结果找到几根“枯骨查牙”,就当作骆宾王的骸骨,迎至狼山东南麓,这就是保存至今的南通骆宾王墓。

骆宾王的诗题材较为广泛,因才高位卑,愤激之情,时见纸上。他的五言律诗精工整炼,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笔力雄健。名作《帝京篇》是初唐罕有的长篇诗歌,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绝唱”。他对革新初唐的浮靡诗风,开辟唐代文学的繁荣局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王勃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中国山西河津)人。初唐时代的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生卒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根据杨炯的《王勃集序》。上面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二十八岁。据此推断,王勃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另一种说法根据王勃自己写的《春思赋》:“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咸亨二年即671年。据此,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0年)。现在大多数学者多以后一种说法为准,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

生平

王勃出身望族,是隋世祖时的大儒王通的孙子,王绩的侄孙。王勃小时候很聪慧,从小就能写诗作赋,世人目为神童。《旧唐书》载:“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杨炯《王勃集序》上也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曰“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刘祥道大为赞赏,向朝廷表荐,麟德三年(666年),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王勃恃才傲物,经常得罪人。后任虢州参军,不久就因事罢官。父亲也因此降官去做交趾县令。王勃去交趾看父亲时,渡海溺水而死(一说溺水后受惊吓而死),只活了二十几岁。许多从事渔业、航海者悼念王勃,尊称他为水仙王,供奉于船上、港口、河边。

风格

王勃的诗多描写个人生活、抒发个人情志;也有一些抨击时弊,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贵族的不满之作;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工于五律、五绝,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认为他的五律“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五言绝亦舒写悲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

他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他在《上吏部裴侍郎启》认为“君子以立言见志。遗雅背训,孟子不为;劝百讽一,扬雄所耻。苟非可以甄明大义,矫正末流,俗化资以兴衰,家国由其轻重,古人未尝留心也。”对初唐文坛的风气转变起了很大作用。

评价

毛泽东对王勃作过长篇宏论的评点,“这个人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反映当时封建盛世的社会动态,很可以读。这个人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虢州几乎死掉一条命。所以他的为文,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愁满腹一方。”并且把他和贾谊、王弼、李贺、夏完淳等列在一起评点,“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由此展开发了一段有名的议论:“青年人比老年人强,贫人、贱人、被人们看不起的人、地位低的人,大部分发明创造,占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他们干的。结论就是因为他们贫贱低微,生力旺盛,迷信较少,顾虑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说敢干。”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3: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文艺中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与杜甫合称大李杜。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李太白集》传世。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经典,例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

经历

早年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应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因为被灭族而搬至西域;但此说缺乏佐证。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在现在甘肃静宁南)。他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关于其出生地有多种说法,现在主要有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和西域的碎叶(Suyab,位于今日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这两种说法,其中后一种说法认为直到李白五岁时(705年)才和他的父亲李客迁居到四川江油。

李白自五岁(705年)接受启蒙教育,从景云元年(710年)开始,李白开始读诸子史籍,开元三年(715年)——喜好作赋、剑术、奇书、神仙。在青年时期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开元五年左右,李白曾拜撰写《长短经》的赵蕤为师,学习一年有余,这段时期的学习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元六年,在戴天山大明寺读书。

中年

李白曾经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供奉翰林。有一次皇帝因酒酣问李白说:“我朝与天后之朝何如?”白曰:“天后朝政出多门,国由奸幸,任人之道,如小儿市瓜,不择香味,惟拣肥大者;我朝任人如淘沙取金,剖石采用,皆得其精粹者。”玄宗听后大笑不止。但是由于他桀骜不驯的性格,所以仅仅不到两年他就离开了长安。据说是因为他作的《清平调》得罪了当时宠冠后宫的杨贵妃(杨贵妃认为“可怜飞燕倚新妆”几句是讽刺她)而不容于宫中。

后来他在洛阳和另两位著名诗人杜甫、高适相识,并且成为了好朋友。

晚年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在756年12月,李白为了平复叛乱,曾经应邀作为永王李璘的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幸得郭子仪力保,方得免死,改为流徙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在途经巫山时遇赦,此时他已经59岁。(参见李璘之乱)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带漂泊。在他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于是他北上准备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当时在当涂(今属安徽省马鞍山)当县令的李阳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终年61岁,葬当涂龙山。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当涂青山。

关于他的死,还有多种说法。

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李白是病死。皮日休曾作《李翰林诗》云:“竟遭腐胁疾,醉魂归八极。”指出李白是患“腐胁疾”而死的。

据《旧唐书》记载,李白流放虽然遇赦,但因途中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新唐书》记载,唐代宗继位后以左拾遗召李白,但李白已去世。

另有传说,说他在舟中赏月,因下水捞月而死。由于这个传说,后人将李白奉为诸“水仙王”之一,认为文豪李白在另一个世界也可以庇佑船员、渔民及水上贸易商旅。

评价

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称赞李白:“千载独步,惟公一人”。

杜甫对李白评价甚高,称赞他的诗“惊风雨”、“泣鬼神”,而且无敌于世、卓然不群。

韩愈对李白极为推崇;在《调张籍》有言“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在《石鼓歌》又叹“少陵无人谪仙死”。

唐文宗下诏将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称为“三绝”。

家族

父母

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名叫李客,为任城尉。

陈寅恪则认为李白之父为胡人。


许氏,第一任妻子,故相国许圉师的孙女
宗氏,第二任妻子,故相国宗楚客的孙女

情人
刘氏,同居后分手
东鲁某氏

子女
长子 伯禽,许氏所生,李白去世30年后去世。
长女 平阳,许氏所生,出嫁后死。
次子 颇黎,李白在东鲁时和一女子所生,不知所终。





沈佺期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人。唐朝著名诗人。

生平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进士。武后时,官协律郎累迁考功员外郎。曾因受贿入狱。出狱后复职,迁给事中。唐中宗时,因勾结张昌宗兄弟,被流放到驩州(今属越南)。神龙三年(707年),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宫中。后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

沈佺期工于五言律诗,与宋之问同为当时著名的宫廷诗人,文学史上并称“沈宋”。他们所作多为歌舞升平的应制诗,风格绮靡,不脱梁,陈宫体诗风。可是沈、宋俩人总结了六朝以来新体诗创作的经验,对律诗的成熟与定型,贡献颇大,是唐代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关于沈佺期的生卒年,历来有几种看法:
吴海林、李延沛《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生于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卒于开元二年(714年)
闻一多《唐诗大系》,约生于显庆元年(656年),卒于开元四年(716年)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约生于公元650年(高宗永徽元年),卒于公元714年(开元二年)
刘开扬《谈沈佺期、宋之问、李峤、杜审言等人的诗》,约生于公元656年(高宗显庆元年),卒于713年(玄宗开元元年)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年-712年),字延清,一名少连。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人,一说汾州(今山西省汾阳)人。唐朝著名诗人。

之问弱冠知名,是刘希夷的舅舅。唐上元二年(675年)舅甥双双进士及第。但之问因为想抄袭刘希夷的诗句,向刘询问,刘一开始答应,又反悔。宋之问凶性大发,就用土袋把外甥刘希夷活埋。”。

之问历任洛州参军、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为张易之首捧溺器,而“天下丑其行”。武则天时因附张易之,连坐,降官为泷州参军,不久启用为鸿胪丞,官至考工员外郎,修文馆学士,史称“宋考功”。

后又谄事太平公主,以知贡举时贪贿,贬越州长史。唐睿宗即位,被流放到钦州(今广东省钦县),随即赐死。

诗与沈佺期齐名,为近体诗定型的代表诗人。所作多粉饰太平、颂扬功德之应制诗,靡丽精巧,尤善五言律诗,对初唐律体之定型颇有贡献。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市),遂为河东人,唐诗人、画家。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菩萨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生平

开元九年(721年)进士,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2],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侍御史,隔年北归,过瓦官寺谒璇禅师。转左补阙。四十七岁官库部员外郎。

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作了他的官员。但是他并不愿意,长期居住于辋川别墅,曾作诗表达了心迹。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本以六等定罪,其弟王缙请削己职以赎兄罪,后来以《凝碧诗》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加集贤殿学士,后转给事中、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上元初卒。






萧颖士

萧颖士(707年-758年),字茂挺。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郡望南兰陵(今江苏常州)。

南朝梁鄱阳王萧恢的七世孙。四岁能文,十岁补太学生。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进士,对策第一,天宝初年,补秘书正字。自恃才华,傲慢无比,常自携一壶,逐胜郊野。奉使到民间搜括遗书,结果久未复命,被劾免官。留客濮阳教授,以推引后进为己任,教诲弟子坚持道德与文章,认为“学也者,所务乎宪章典法,膏腴德义而已”,反对“征辨说,摭文字”,人称萧夫子。后召为集贤校理,不肯依附宰相李林甫,受其排斥,出为广陵参军事,作《伐樱桃树赋》。结果激怒李林甫,被免官。萧颖士与李华齐名,世称“萧李”。

倭国派遣使臣来朝,愿聘请萧夫子为师, 因中书舍人张渐等反对而止。安史之乱时,曾为山南节度使源洧掌书记,谏言坚守南阳。宰相崔圆让他做扬州功曹参军,仅一日便挂冠而去。萧颖士一生仕途多舛,晚年弃官,客死汝南,谥曰文元先生。其作品大多散佚,后人辑有《萧茂挺文集》一卷,收入《四库全书》。有女嫁柳中庸。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手机专用客户端|中华MOD官网

GMT+8, 2024-11-22 02: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