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MOD网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未命名

<<唐书武将录--夷狄录--事件录--地理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2: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四十八


李峤

李峤(644年~713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

隋内史侍郎李元操曾孙,少有才名。20岁中进士,举制策甲科。初为安定县尉,累官监察御史、吏部尚书、中书令。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四朝。李峤刚直廉正,武则天令李峤与大理寺少卿张德裕复查狄仁杰案,定为无罪,此事触忤武后,贬为润州司马。邕、严二州僚族起义,受命监军进讨,亲入洞内劝降。有诗才,与初唐四杰交衔,大部分为五言近体,与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晚年被尊为“文章宿老”。明代胡震亨说:“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癸签》)。《资治通鉴》有载其人生平。明人辑有《李峤集》。





卢藏用

卢藏用(664年-713年),字子潜,中国唐朝时期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度支尚书卢承庆之侄孙,父卢璥,官至魏州司马。藏用少以辞学著称,进士出身,隐居于终南山,学辟谷、练气之术。召授左拾遗,神龙中,为礼部侍郎,兼昭文馆学士,人目为随驾隐士,称“终南捷径”。因附太平公主,流放新州。工书法,师王羲之,好琴棋,与陈子昂、赵贞固友善。有文集三十卷,《全唐诗》录存其诗八首。





萧至忠

萧至忠(?-713年7月29日)是南兰陵人。唐朝政治人物。

萧德言曾孙,后徙居沂州(山东枣庄)。早年担任伊阙、洛阳尉。神龙初年,依附武三思[1],自吏部员外郎擢拔为御史中丞,又迁吏部侍郎。不久升迁为中书侍郎,兼中书令。睿宗时,出京为晋州刺史。先天二年,再起用为中书令。曾与窦怀贞、魏知古等撰《姓族系录》200卷。后因依附太平公主伏诛。时人哀叹说:“九世卿族,一举而灭之,可哀也已!”


萧衡
萧衍
萧随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2: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四十九


宋璟

宋璟(663年-737年),字广平,邢州南和人,为唐玄宗开元初期的著名宰相。

生平

武后时期

宋璟在17岁时进士及第,可谓年少得志。武后执政后,宋璟因为率性刚正而被重用,逐步由凤阁舍人(即中书舍人)升迁至御史中丞。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因为私自向相士询问运程,违反了宫规,宋璟奏请追究,但是武则天则特旨赦免,并命令张昌宗及张易之两兄弟到他的住所谢罪,宋璟却拒而不见。宋璟因此与他们结怨,二张屡次欲借故中伤他,但却不成功。

中宗、睿宗时期

李唐复兴后,在中宗时,宋璟担任黄门侍郎。当时宋璟得罪了当权的武三思,因此受到排挤,被外调为贝州刺史。其后因为韦后叛乱,中宗被杀,睿宗子李隆基平叛, 睿宗继位。宋璟重新被起用,睿宗将他由洛州长史调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执掌朝政,这是他首度为相。在这期间,他一改朝廷用人惟亲的恶习,提出了用人“虽资高考深,非才者不取”的准则,并且不顾当时拥有极大权势的太平公主等人的反对及阻饶,罢去昏庸的官员达数千人,并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洛阳,以防太平公主谋反,但因此得罪了太平公主,被其中伤,因此反而被罢相,贬为楚州刺史。

玄宗开元时期

其后太子李隆基讨平太平公主的叛乱,即位为唐玄宗,宋璟被调为广州都督。这时宋璟仍专注改善民生,教导百姓以砖瓦盖屋取代简陋的茅屋及草屋,以减少火灾出现的可能。716年,他被调返京师,任刑部尚书,后来姚崇因事退隐,他获姚崇推荐,再度为相。这时,宋璟再度提出“虽资高考深,非才者不取”的准则。他为防针奸佞小人私下在皇帝耳边进谗言,提出百官奏事,必定要有谏官、史官在旁的规定。而玄宗亦十分器重宋璟,并以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他,因此宋璟提出的具建设性的提议,通常均被采纳。亦因如此,当时朝廷一改以往用人惟亲的恶习,并减少了奸佞小人诬谄好人的情况,使开元初期的政局十分清明。宋璟前后为相四年,在720年,他因为压制犯法官员的申诉,并严禁黑钱的流通,得罪了不少权贵,因此被降为开府仪同三司,再度罢相。729年,再度拜为尚书右丞相。733年,以年老为由退休,“仍令全给禄奉”,隐居洛阳。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十一月十九日去世于东都明教里私第,享年74岁。

子孙


1.宋复,同州司功参军
2.宋升,太仆少卿
3.宋尚,汉东太守。生宋寔
4.宋浑,太子左谕德
5.宋恕,都官郎中。生宋衮,太常丞
6.宋延,太原少尹
7.宋华,尉氏令。生宋俨,苏州刺史;宋佶,河南尉;宋倚,虢州长史
8.宋衡,河西节度行军司马、检校左散骑常侍。生宋倓

曾孙
宋渤。曾孙宋坚,太乐令

七世孙
宋处秀,大理正

评价

史书评宋璟“璟善守文以持正”,又评他“劝谏上皇言语切”,可见宋璟是一位敢于犯颜直谏的贤相。后人亦有“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之说。因为他与姚崇合力开创了开元盛世,因此被世人合称为“姚宋”。





姚崇

姚崇(650年-721年),原名姚元崇,后名姚元之,但因要避唐玄宗的“开元”年号之讳,因此改名为姚崇。650年,生于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721年于长安去世,享寿72岁。

生平

武后时期

姚崇以门荫入仕,被授与濮州司仓的职务。他于武后时期,升为兵部郎中。当时正值契丹侵扰河北,战事频仍,姚崇向武则天剖析形势,分辨利害,受到武则天赏识,擢升为侍郎。698年再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加衔)。

中宗、睿宗时期

后来张柬之助中宗复位,这时姚崇外调为亳州及常州刺史。其后在睿宗时,再任宰相,但因为与太平公主发生冲突,结果被贬至申州任刺史,其后又不断调迁,但即使为地方官员,其为政仍甚得民心,可见他并没有因被外调而灰心。

玄宗开元时期

唐玄宗即位之初,诏封姚崇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其后再加封为梁国公。姚崇在再度任相后即向玄宗提出十项建议,分别为︰
废除武后时所定的严刑峻法;
息兵休战,不求边功;
公平执法,不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皆一视同仁;
宦官不得干政;
精简税目,废除苛捐杂税;
皇族或外戚不得担任台省官;
皇上应礼贤下士;
皇上应虚怀纳谏;
不再增建道寺、佛寺及宫殿;
限制外戚参政。

玄宗甚为赞赏这十项提议,予以接纳。

姚崇亦取缔僧徒12000余人,逼其还俗,以防僧侣伪滥的情况加剧。开元三年(715年)六月,山东发生蝗祸,百官均以为蝗祸乃是天灾,不能捕杀那些蝗虫。而姚崇则坚持对其进行捕杀,并推行于晚夜起火、在火堆边掘坑、一边焚烧一边埋堆的方法,卓见成效,全国捕蝗900万担,成功杜绝蝗祸。

逝世

716年,姚崇因为其幕僚收受贿赂的事而请求避位,并推荐宋璟接任。罢相后常居洛阳慈惠坊私邸。虽然如此,他仍然受到玄宗优礼相对,玄宗亦经常向他咨询国事。721年,姚崇去世,享寿71岁。其遗嘱吩咐要薄葬,并再次阐明信佛的害处,不让子孙为其抄经造像和办法事。今河南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有姚崇陵墓。

子孙
姚彝,邓、海二州刺史 姚闿,越州长史 姚系,门下典仪
姚俟,太常寺太祝

姚阆,郫令 姚倍,须山令。
姚伦,扬州大都督府仓曹参军
姚但

姚闉,贵乡令 姚侑,黄梅令 姚承宗
姚珙,霍山令

姚伾

姚闶,太子司议郎
姚辟,河南丞 姚偁,泾主簿 姚勖,谏议大夫

姚偕,监察御史 姚烈,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姚○,大理卿 姚闳,左拾遗 姚怦,宝应令 姚丹,陆浑令 姚增,荥阳令
姚均,金华令
姚蕴,大理司直 姚颋,浙西馆驿巡官
姚圭,南昌主簿
姚进

姚浼,楚丘令
姚温,尉氏令

姚悟,襄王傅
姚憺,淮宁节度押衙,摄邓州刺史
姚惇,朝城令
姚惕,华原令

姚闬 姚恬
姚○

姚阀,洛州参军

姚弈,字弈,永阳郡太守 姚阐,侍御史 姚恒,都水少监
姚恺
姚协,松阳令
姚愐,右监门率府兵曹参军
姚忱,恒王府主簿
姚恽,左千牛卫兵曹参军

评价

姚崇生处在唐初宫庭斗争剧烈的环境,竟能辅佐三帝,于三朝为相,实在不可多得。而且他为相时政局清明,百姓丰衣足食,可说是十分贤明。紫微舍人齐浣称姚崇为“救时之相”。《资治通鉴》说:“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说尚文,张九龄尚直。”他与宋璟,并称为开创开元盛世的两位贤相,世人合称“姚宋”。毛泽东在点评《新唐书·姚崇传》时称:“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

姚崇虽为一代良相,但他的儿子姚彝、姚异“广通宾客,颇受馈遗,以至于为时所讥”,以致于赵翼称“名父之子多败德”。魏知古、钟绍京、刘幽求等人都曾因与姚崇不合而遭到贬官。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2: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五十


张说

张说(667年-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唐玄宗宰相,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后徒洛阳,封燕国公,擅长文学,当时朝廷重要辞章多出其手,尤长于碑文墓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

简介

史载“敦气节,重然诺。为文精壮,长于碑志。”。对策第一,授东宫校书,累官至凤阁舍人。因忤旨流配钦州,唐中宗时召还。

唐玄宗开元初年,因不附太平公主,罢知政事,又改任中书令,开元十年(722年),任朔方节度使,建议招募壮士以充宿卫,平定了降胡康愿子叛乱,主张裁军二十多万,复员务农。

因与姚崇不合,出为相州刺史。前后三任宰相,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

《旧唐书·张说传》载《谏武后幸三阳宫不时还都疏》等疏表三篇。作品还有《钱本草》,以钱喻药,诊治时弊,堪称奇文。或说《虬髯客传》为其作品。有文集30卷传世。

子孙
张均,字均,刑部尚书、大理卿,袭燕公 张岯
张密
张濛,中书舍人、礼部侍郎
张○,洛阳丞
张岩

张垍,太常卿,娶玄宗女宁亲公主 张涣
张岱

张琡,给事中 张○,瀛州刺史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300 内政 +1 智力 +4 收起 理由
最后的书吏 + 300 + 1 + 4 未命名的劳心劳力实在令人敬服。感谢你对七.

查看全部评分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9: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五十一


杜暹

杜暹(生年不详-740年),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

其家五世同堂,事奉继母以孝闻,被举荐为官,举明经,补婺州参军。任满离职时,州吏拿来当地产纸一万余张送他,杜暹只拿一百张,人称“百纸参军”。唐玄宗时任郑尉,大理平事,开元四年(716年),任监察御史,又官给事中、黄门侍郎兼安西副大都护等职。

子孙
杜孝友,殿中监
  杜延寿,武进尉
杜孝孙
杜孝恭,殿中侍御史

杜昱,给事中





韩休

韩休(672年-739年),字良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政治人物、宰相。

生平

父韩大智为洛州司功参军。

先天元年(712年),韩休与校书郎赵冬曦同中制举文可以经邦科,再举贤良方正科。擢为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开元十二年出为虢州刺史。以母丧解职,服丧完后起用为工部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侍中裴光庭卒,玄宗敕命萧嵩推举可代为宰辅者,萧嵩表示韩休可适任,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以工部尚书罢相。迁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

韩休工于文辞,张说曰:“韩休之文,有如太羹玄酒,虽雅有典则,而薄于滋味。”

虢州位于东京洛阳、西京长安之间,帝后时常移驾经过,供应舆驾的粮草赋税极重,韩休任刺史时奏请平均分摊赋粮于其他州郡。中书令张说回应:“免虢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韩休还是固执争论,相关官员坦白是惧怕忤逆宰相之意,韩休说:“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最后决定如韩休所请。

韩休性格耿直不奉承上意,敢进谏,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玄宗决定流放岭南。韩休答:“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恩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玄宗不允许,韩休固争:“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玄宗争不过而作罢。大致上正直固执像这样。起初萧嵩以为韩休温和柔易才推荐之,韩休遇到事情反而与萧嵩硬争,萧嵩不能平息。宋璟听闻后说:“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萧嵩宽博多可,韩休峭鲠,时政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唐玄宗曾经在御苑中打猎,或张扬作乐稍有过火,就会视左右问说:“韩休知否?”已而谏疏就呈到了。曾经引鉴默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玄宗曰:“吾虽瘠,天下肥矣。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

子孙

韩休诸子都有学问、任官。
韩浩,高陵尉
韩洽,监察御史
韩洪,邢州长史 韩章,兵部侍郎 韩挹,太原少尹 韩居实,南郑丞
韩铏,磁州录事参军

韩晟,左散骑常侍 韩居业

韩掖,润州司仓参军
韩抠,扬子尉
韩操,灵宝尉

韩宰、韩平、韩牟、韩巩、韩莘

韩浣,郊社丞
韩汯,谏议大夫 韩卓,殿中丞 韩准,洛阳令 韩镃,咸阳令 韩超、韩濡

韩?? 韩起

韩铢 韩越

韩鼎

韩滉,唐德宗宰相
韩○,京兆府录事参军
韩浑,太常少卿 韩述,都官郎中、阆州刺史 韩复,洋州刺史 韩钧,左司员外郎
韩铸,字台臣,检校兵部尚书 韩环,太子司议郎
韩瑰,穰令
韩弼 韩士通,原州司户参军
韩士约,大理评事

韩玹

韩解,太子中允
韩益,金部员外郎 韩○,流溪令

韩孚,兴元少尹 韩巘

韩武,右拾遗 韩抗,真源尉 韩逵 韩枳 韩缮、韩侣

韩柷 韩坤

韩橹

韩巽 韩杞、韩友信、韩绚

韩揆,河南丞

韩洄,兵部侍郎 韩厨,司封郎中 韩宾,亳州刺史 韩造
韩鄘,字正封,遂州刺史 韩饰

韩颍、韩郇

韩宁 韩据

韩常,岳州刺史 韩密
韩抗,吴令

韩彝 韩謇

韩弈,泾阳尉 韩最

韩○,兴平令 韩蹇

韩中,归州刺史 韩操







李元纮

李元纮(?-733年),字大纲,京兆万年人。

李道广之子。祖上本为汉骑都尉李陵之后,被北魏赐姓丙氏,曾祖父李粲率众归唐高祖,后赐姓李。元纮最初担任雍州司户,当时太平公主的家奴侵占寺院的一座磨坊,寺僧不服告官。元纮要求她归还百姓,雍州长史窦怀贞怕事,命令他改判。元纮说:“南山可移,此断不可摇。”开元初年,拔擢为京兆尹。拜户部侍郎。

三子:李有季、李有容、李有功。





卢怀慎

卢怀慎(生年不详-716年),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

中进士,武则天时任监察御史,迁右御史中丞,黄门侍郎,为官清廉谨慎,家里的陈设用具简陋。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为进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三年(715年)迁黄门监。与姚崇同为宰相。怀慎才能不及姚崇,遇事推诿,时人称“伴食宰相”。后兼任吏部尚书。以疾致仕,卒,遗言推荐宋璟、李杰、李朝隐、卢从愿,唐玄宗哀悼感叹,赠荆州大都督,谥文成。

子孙:
卢奂,尚书右丞、渔阳县伯
  卢振,国子主簿
卢钧,左武卫兵曹参军

卢弈,御史中丞 卢杞
卢橚





魏知古

魏知古(647年-715年),深州陆泽人。

有才名,二十岁时举进士,长安年间升迁凤阁舍人卫尉少卿。很受姚崇赏识。神龙初年拔擢拜吏部侍郎,后授晋州刺史。唐睿宗即位,因两人是藩邸旧识,景云二年迁右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元初年官至黄门监(门下侍中)。

开元二年(714年),赴洛阳考察,与姚崇不合,刚好姚崇二子前往拜访魏知古,颇招权请托。魏知古将这件事告诉玄宗。不久玄宗召姚崇问其子,“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姚崇揣知上意,回答说“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五月二十五日,知古被罢为工部尚书。

五子:魏哲,延安太守;魏毖,阳安太守;魏林,朔州刺史;魏玨,鸿胪少卿;魏曜,赞善大夫。





张九龄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旧唐书》本传),韶州曲江人(现广东省韶关市)。唐代著名诗人、宰相。卒谥文献。人称“张曲江”。有《张曲江集》。

评价

七岁知属文,有文名,张说称他“后出词人之冠”。有诗《感遇》12首,名列《唐诗三百首》第一首,和陈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并论,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联,更是他高洁情操的写照。另外,张九龄的五言律诗情致深婉,如:《望月怀远》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唱绝千古。

张九龄是开元时期的贤相之一,也是唐代唯一个由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他耿直温雅,风仪甚整,时人誉为“曲江风度”。即使罢相后,如有人向玄宗举荐人才,玄宗辄问道:“其人风度得如九龄否?”开元末年,唐玄宗倦于理政,渐渐沉迷享乐,疏远贤人。在小人得志的凶险政情下,张九龄能守正嫉邪,刚直敢言,成为安史之乱前最后一位公忠体国、举足轻重的唐室大臣。他曾坚拒武惠妃的贿赂,粉碎了她危及太子的阴谋;他也曾反对任用奸佞的李林甫、庸懦的牛仙客为相,以至屡忤玄宗意,终于罢相。他目光远大,曾言安禄山“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然而不为玄宗采纳。后来安史乱起,玄宗仓皇入蜀时,忆起九龄平生之言,痛哭之余,唯有遣使祭奠故人而已。

略历

母范阳卢氏,妻始兴谭氏。张九龄从小聪敏善文。武曌长安二年(702年)擢进士,最初担任调校书郎,于713年应“道侔伊吕科”举,中高第。为宰相张说举荐,数年中官累迁。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张不循资格用人,设十道采访使。张九龄为相正直贤明,不避利害,敢于谏言,曾劾安禄山野心,提醒玄宗注意。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秋八月,玄宗生日,群臣皆献珍罕,独张九龄上事鉴十章以伸讽谏,号“千秋金鉴录”(后世张姓族人更以“金鉴堂”为堂号),帝甚嘉美。张九龄奖励后进,曾提拔王维为右拾遗,卢象为左补阙。由于李林甫等人的排挤,改任尚书右丞相,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被贬为荆州长史,召孟浩然于幕府。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在家乡曲江病逝,享年63岁。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9: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五十二


裴耀卿

裴耀卿(681年-743年),字焕之,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是唐朝中叶玄宗时的一个政治家和诗人。

宁州刺史裴守真的次子。自小是个神童,八岁能应童子试。二十岁时授秘书省正字,不久补相王府(后来的唐睿宗)藩邸典韱。唐睿宗即位,授国子监主簿、检校詹事府丞,升考功员外郎,改右司郎中、兵部郎中。。开元初,为长安令。开元十三年(725年),官济州刺史,改任宣州、冀州刺史,入为户部侍郎。二十年(732年),随信安王李祎讨伐契丹,迁京兆尹。二十一年(733年),官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江淮、河南转运使。二十二年(734年),官侍中,二十四年(736年)任尚书左丞相、参知政事,封赵城侯。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尚书右仆射,转左仆射(一作自左仆射转右仆射)。二年(743年)卒,年六十三,谥曰文献。

耀卿的主要功绩是整顿漕运。江南当时是主要产粮区,江淮两京(洛阳、长安)之间漕运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唐朝财源的依托和保证。至唐玄宗后期,一度漕运不畅,京师粮食供不应求。玄宗听从耀卿整顿漕运的建议,命他为江淮、河南转运使,负责漕运。裴耀卿在黄河入汴的附近设输场并置河阴仓。江南漕运至输场,即将租米纳入仓内,船返本州。然后再由政府另雇运船,一路经洛漕输含嘉仓;另一路到三门峡的集津仓,再由陆运十八里至陕西盐仓,绕过三门峡之险,再水运至黄河岸的陕州太原仓,溯河水到潼关附近的永丰仓,经渭水直达长安。自开元十二年(734年)以后的三年中,运往关中长发的租米达七百万斛,是隋唐漕运史上的最高记录,节省陆路雇车运费三十万缗。裴耀卿成功地整顿漕运,成为开元盛世的一段佳话。

他和张九龄的关系很好。737年跟张九龄一起被李林甫陷害,被玄宗免除宰相职务,但没跟张九龄一起被贬,继续居高位,天宝二年(743年)去世。





源乾曜

源乾曜(?-731年12月22日),封安阳郡公,唐朝官员,唐玄宗年间两度担任宰相。

家庭背景

源乾曜来自相州(今邯郸)。他的家族可以追溯到鲜卑政权南凉后裔,后来在北魏受封为陇西宣王的源贺。他的先祖后来在北周和隋朝为臣。源乾曜的祖父源师民在隋朝任刑部侍郎,父亲源直心则担任唐高宗的司刑太常伯,但因故(原因失载)被流配岭南而死。源乾曜不知何年通过了科举考试。

唐中宗、唐睿宗第二次登基年间

唐高宗之子唐中宗第二次登基时(705年 - 710年),源乾曜任殿中侍御史,黜陟江东。他被认为是一位称职的官员,最终被提升为谏议大夫。710年,中宗的弟弟相王、先前的唐睿宗李旦也再次登基。此时,公卿百官三九射礼不行已久。源乾曜引用孔子的话:“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主张复兴。历史上并未记载睿宗是否采纳了他的意见,但不久他就被任为梁州(大约在今汉中)都督。

唐玄宗年间

712年,唐睿宗禅位给太子李隆基,后者即位为唐玄宗。玄宗在位早期的开元(713年 - 741年)年间,玄宗的堂兄、故章怀太子李贤之子邠王李守礼的属下官吏犯法,玄宗希望给邠王任命一位长史,玄宗近臣太常卿姜皎推荐源乾曜。玄宗召见源乾曜,深为他的才干和回答难题的能力所打动,于是任命他为邠王府长史、少府少监,很快又提升他为户部侍郎、御史中丞。最后,他被提拔为尚书左丞。

716年冬,源乾曜再一次被提升为黄门侍郎,授同紫微黄门三品,实际上相当于宰相。但玄宗更倚重身患疟疾的宰相姚崇。姚崇在长安没有官邸,在罔极寺办公,玄宗经常让源乾曜去那里咨询姚崇。据说当源乾曜提出的建议让玄宗满意时,玄宗总说:“这一定是姚崇的意思。”而当源乾曜提出的建议与玄宗不合时,玄宗则说:“你应该先去咨询姚崇。”但姚崇很快因为儿子们及亲信赵诲受贿事发而失宠,姚崇因此辞职,推荐宋璟接替自己。源乾曜拜相才两个月,就和姚崇一同丢了相位,由宋璟和苏颋替代。玄宗行幸东都洛阳时,任源乾曜为京兆尹管理长安。源乾曜任京兆尹三年,把长安管理得很好。一次,玄宗打猎时不慎放走了一只白鹰,命手下抓回。当源乾曜的手下发现白鹰时,它已经挂在荆棘丛里死了。这些手下害怕获罪,但源乾曜认为皇帝不会怪罪,即使怪罪,他自己也会一力承担,于是上表请罪。玄宗果然没有处罚源乾曜和他的手下。

720年,源乾曜再次任黄门侍郎、宰相,一同拜相的还有张嘉贞,取代了宋璟和苏颋。不久,他又任侍中。他上表指出有权势的官员的儿子和兄弟都在京城任职,迫使没有这层关系的初级官吏只能到边远地区任职,提议把这些官家的儿子、兄弟都遣离京城,并且要求把自己在京城任职的三个儿子中的两个也遣出京城。玄宗表扬了他,同意了他的建议,下令每个官员家不得同时有三人在京城任职。

722年,玄宗采纳建议,敕宰相食实封三百户,源乾曜和张嘉贞成为首批受益者。

725年,玄宗采纳时任宰相的张说建议,准备封禅泰山,源乾曜不同意,从此与张说不合。726年,封禅结束,源乾曜任左丞相,同时仍任侍中。同年,张说被控受贿,玄宗命源乾曜等审理,最后张说虽然获得了宽大处理,但被剥夺了宰相位。

在和张嘉贞、张说共事期间,源乾曜往往处事谨慎,在重大问题上附和他们。722年,由于张嘉贞的提议,当年举荐源乾曜的姜皎被流放,源乾曜却不为他说话,因此广受批评。729年,他和李元纮、杜暹共事,李、杜政见不合,他也不作调停。这让玄宗对他们三人都不满,夏天,将他们一并罢相,改任裴光庭、宇文融,另一位宰相萧嵩留任。此后短期内,源乾曜仍任左丞相。秋天,他被任命为太子李鸿的属官太子少师,但因为官名犯了祖父源师民的讳,他坚持不肯就职,于是玄宗改太子少师为太子少傅。与此同时,宋璟任尚书右丞相,张说任左丞相,玄宗为他们三人举行了盛大的就职典礼,提供御膳房饮食及命太常奏乐,亲自作三杰诗赐给他们,并封源乾曜为安阳郡公。

731年,玄宗再次幸洛阳,此时的源乾曜已年老患病,无法随行,留在长安。12月22日,源乾曜病逝,以礼安葬,赠幽州大都督。玄宗在洛阳南门为他举哀,辍朝两天以表哀悼。

诸子
源复,华州刺史
源弼,工部郎中
源洁,河南令(此河南为当时洛阳下辖的两个县之一,非今河南省)
源清,驸马都尉,娶玄宗女真阳公主





张嘉贞

张嘉贞(665年-729年),字嘉贞,蒲州猗氏人,中国唐朝政治人物,诗人,宰相,谥恭肃。

垂拱元年(685年),中明经五经举,授平乡县尉。不久贬官。长安年间,受侍御史张循宪举荐,拜张嘉贞为监察御史,迁兵部员外郎。任中书舍人,出任梁、秦二州都督、并州长史。

唐玄宗初,并州设天兵军,以嘉贞为天兵军节度使、加上柱国。开元八年(720年),宋璟、苏颇离职。升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数月后加银青光禄大夫,迁中书令。

开元十年(722年),嘉贞弟张嘉祐入朝为金吾将军,兄弟并居将辅之位,极为显赫。十一年(723年),以贪赃事贬为幽州刺史。十二年(724年),回京任户部尚书兼益州长史,掌益州都督府。

十三年(725年),受王守一牵连,贬为台州刺史,寻升工部尚书兼定州刺史掌北平军,封河东侯。离京赴任时,玄宗赋诗勉,并诏百官于长安东门饯送。十七年(729年),以疾归洛阳,失明。当秋卒,赠益州大都督,谧恭肃。

嘉贞皆能胜任职守,“不立田园”,惟性情简慢疏阔,多得罪人,为了讨好唐玄宗宠臣王守一,杖打姜皎,致使姜皎因伤势过重而死。他处人不疑,有恩信,能始终,多提拔后进,如苗延嗣、吕太一、崔训、员嘉静诸人皆称任要职,时人称“令公四俊”。

子张延赏,初名张宝符,唐德宗年间为宰相。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9: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未命名 于 2012-1-27 19:39 编辑

列传第五十三


齐浣

齐浣(约678年─750年),字洗心,唐代定州义丰(河北祁县)人。

少时以词学著称,李峤称有王佐之才。20岁中进士,初任蒲州(今山西境内)司法参军。景云二年(711年)中书令姚崇荐为御吏。开元年间升任给事中,中书舍人,为玄宗撰写诏书。开元十二年(724年)出任汴州(今开封县)刺史,“请开汴河下流,自虹县至淮阴北合于淮”;以有政声,升为右丞。后因谏事贬为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丞。累迁至常州刺史。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任润州刺史,兼江东道采访处置使。开元末年,因行贿被李林甫劾奏罢官。天宝初年,重新被起用,任员外少詹事。天宝五年(746年)任平阳郡太守,死于任所。肃宗时,赐礼部尚书。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9: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五十四


崔沔

崔沔(673年-739年),字善冲,博陵(今河北安平)人。唐朝政治人物。

生平

后周陇州刺史崔士约四世孙,博陵崔氏世族。曾祖崔弘峻为隋朝银青光禄大夫、赵王长史。祖父崔俨为唐朝益州雒县令。父崔皑为朝散大夫、汝州长史、安平县开国男,赠卫尉少卿。

擢进士。举贤良方正对策第一,拜麟台校书郎。当时落第士子不满,又重新举行重试,结果崔沔对策又工于前次,为天下第一。侍中岑羲很看重他,曰:“君今郤诜也。”荐为左补阙。以公正嫉邪,拜殿中侍御史。历迁起居舍人、尚书祠部员外郎、给事中,改中书舍人、工部虞部司郎中,擢御史中丞。左迁历任著作郎,升秘书少监、左庶子,拜中书侍郎,出为魏州刺史、加通议大夫,入为左散骑常侍贰东宫居守、集贤院学士、秘书监、太子宾客兼怀州刺史。

开元年间,罢相为东都副留守,官山东刺史。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冬卒于任上,赠礼部尚书。《全唐诗》中录诗一首,《全唐文》收十四篇,作有《陋室铭》以言志。长子崔成甫,官至监察御史,李白诗中常称之崔侍御。次子崔祐甫,官至宰相。

侍母至孝,母有目疾,崔沔倾家产求医,并亲自奉养,不脱冠带者三十年。遇美景良辰时,辄扶亲出游。





李朝隐

李朝隐,字充国。京兆三原(今三原县)人。

早年以明经及第,授临汾尉,武则天时,至大理丞。神龙二年(706年),反对武三思构陷桓彦范,被贬为闻喜(山西省闻喜县)县令。历官侍御史、长安令,宦官闾兴贵有事要朝隐徇情,朝隐将他赶出衙门,睿宗夸奖说:“卿为京县令能如此,朕复何忧。”迁为绛州刺史,兼知礼部选事。开元二年(714年),迁升为吏部侍郎,因用人不当,出朝为滑州刺史,转同州刺史。

不久官至河南尹,“政甚清严,豪右屏迹”,太子的舅舅赵常奴横行闾里,李朝隐把他抓起来,还说“此不绳,不可为政。”。开元十年(722年),升为大理卿,武强县令裴景仙是裴寂后代,贪污五千匹绢,皇帝传信要杀了他。李朝隐认为裴是“监临主守乞取”,依法罪不当死。后改杖一百,流放岭南。

李朝隐改调任岐州刺史。历官扬州大督都府长史、御史大夫。又转为太常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担任岭南采访处置使,同时兼管广州,清廉自持,累著能名。开元二十八年卒,赠吏部尚书。





卢从愿

卢从愿,字子龚,相州临漳人。

二十岁时举明经,又应制举。景云元年,从愿为侍郎。拜右拾遗,历官殿中侍御史,累迁中书舍人。玄宗打算以从愿为相,因宇文融密奏“从愿广占良田”,又因其“族望婚宦鼎盛于一时”作罢。睿宗时,拜吏部侍郎。晚年以吏部尚书致仕。





严挺之

严挺之,名浚,以字行,华阴(今陕西华县)人。

少好学,举进士,调为义兴县尉。姚崇引为右拾遗。历任考功员外郎、郎中、给事中。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年)制加皇子荣王已下官爵。开元年间,官终太子詹事。因得罪宰相李林甫、李元纮,被排挤,日后官运不佳。历任太原少尹、濮州、汴州刺史。曾与张九龄等十三人各作告身进呈,唐玄宗大悦。有子严武。工书法。著有《韦述集贤注记》、《旧唐书本传》、《书林纪事》。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9: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五十五


资料暂缺,待补完或······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4: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五十六


李勉

李勉(717年-788年),字玄卿。唐朝宗室。

曾祖李元懿为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父李择言,曾为汉、褒、相、岐四州刺史。李勉幼通经史,沉雅清峻,官至开封尉。安史之乱时,随唐肃宗来到灵武,拜监察御史。入朝为太常少卿。因不附和李辅国,出为汾州、虢州刺史。大历二年,入朝拜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与鱼朝恩不和,不久罢官。大历四年,任除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大历十年,内召为工部尚书。

贞元元年(785年)卢杞徙澧州(今湖南澧县)。德宗谓李勉曰:“众人皆言卢杞奸邪,朕何不知!卿如其状乎?”李勉谓德宗曰:“众人皆言卢杞奸邪,而陛下独不知。此所以为奸邪也。”贞元四年(788年),病逝。





李适之

李适之(694-747年),一名昌,唐朝宗室。天宝时任左丞相。

简介

恒山王李承乾之孙,李象之子。

神龙初,(705年)擢左卫郎。历官通州刺史,擢秦州都督,转陕州刺史。又官河南尹,拜御史大夫,官至刑部尚书,天宝元年(742年),代牛仙客为任左相。

李适之好饮酒,每次可以喝酒一斗不醉,杜甫《饮中八仙歌》咏:“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吞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新唐书》上说他:“喜宾客,饮酒至斗余不乱,夜宴娱,昼决事,案无留辞。”李林甫排挤他,“朝客虽知无罪,谒问甚稀,适之意愤,日饮醇酣恣,且为此诗”,不久罢相,后任太子少保。

天宝五载(747年),因与韦坚友好,贬宜春太守。在宜春时听闻御史罗希奭将皇甫惟明和韦坚杀害于贬所,大惧,遂仰药死。

子李霅。





李夷简

李夷简(756年-822年10月13日),字易之。唐朝政治人物。

郑惠王李元懿四世孙。李夷简早年为郑县丞,贞元年间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元和时,拜御史中丞,弹劾京兆尹杨凭贪污僭侈,杨凭被贬临贺尉,至交亲人无敢相送,独徐晦送之于蓝田。李夷简推荐徐晦为监察御史,徐晦不知为何升官,李夷简说:“君不负杨临贺,肯负国乎?”历官山南节度、御史大夫,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元和十三年七月,罢相。由程异接任宰相。为淮南节度使。唐穆宗时,以检校左仆射兼太子少师,分司东都。隔年卒,赠太子太保。

子李匡文。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4:4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五十七


蒋义

蒋乂又名蒋武(747年-821年),字德源,唐代义兴(即今宜兴)人。

祖蒋瑰,开元中弘文馆学士。父蒋将明是集贤殿学士。吴兢之外孙。蒋乂七岁好庾信之《哀江南赋》,安史之乱后,随父整理集贤院藏书,得两万余卷。宰相娶张镒之女。官迁至右谏议大夫,封义兴县公。有子蒋系。著有《大唐宰辅录》。





柳芳

柳芳(生卒年不详),字仲敷,唐朝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末,擢进士第,初为永宁县尉直史馆。肃宗时,迁史官,历任拾遗、补阙、员外郎等职,曾与韦述共修《国史》,韦述死,柳芳独力勒成《国史》一百三十卷。

上元元年(760年)因事被贬官到黔中(今贵州地区),途中与高力士同行,两人聊了许多开元、天宝年间事,柳芳据此写《唐历》40卷。唐宣宗诏令宰相崔龟从写《续唐历》。历左金吾卫骑曹参军、史馆修撰。位终右司郎中、集贤学士。有子柳登,字成伯;柳冕,字敬叔。





沈既济

沈既济,字不详,苏州吴郡人,唐代文学家。

生平

早年潦倒无闻,“博通群籍,史笔尤工”。建中二年(780年)杨炎任相国时,推荐他为左拾遗、史馆修撰,撰有《建中实录》十卷。杨炎因罪被杀,沈既济受牵累亦贬处州(今浙江丽水)司户参军。官至礼部员外郎。作品有《枕中记》,写一个穷书生卢生在邯郸旅店里遇到道士吕翁而觉悟的故事。沈既济有子沈传师。





韦述

述,京兆人。唐朝史学家。

韦弘机的曾孙,父韦景骏,在景龙中任肥乡令,家有书二千卷,韦述幼时即阅毕群书,“黄墨精谨,内秘书不逮也。”中进士时年纪还小,身材不高。考功郎宋之问说:“韦学士童年有何事业?”韦述对曰:“性好著书。”宋之问说:“本求异才,果得迁、固。”开元时,诏秘书监马怀素编次图书。怀素乃奏用韦述、元行冲、齐浣、王珣、吴兢等二十六人,同于秘阁详录四部书,五年始成《唐书》一百卷。

韦述好谱学,撰有《开元谱》二十卷。家中聚书二万卷。张说引他任集贤院直学士,累迁尚书工部侍郎。韦述在书府四十年,任史职二十年。补遗续缺。勒成《国史》一百一十二卷,事简记详。萧颖士将他比作谯周、陈寿之流。安史之乱时,流亡至渝州卒。著有《两京新记》。





吴兢

吴兢(670~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代史学家。

吴季札四十七代孙。少有志于学,博通经史。魏元忠、朱敬很看重他。后诏入史馆,撰修国史。不久,官拜右拾遗。武则天时,以“有史才”之名。神龙中,迁右补阙,与韦承庆、崔融等撰《则天实录》,记述了张宗昌诱张说陷害魏元忠的史实。张说几次要求修改文字,故意说:“刘五(刘知几)修实录,记魏齐公事,殊不相饶假,与说毒手。”吴兢不受威胁称:“若取人情,何名为直笔。”,被贬官荆司马。有《唐书备阙记》10卷、《唐中宗实录》20卷、《唐睿宗实录》5卷、《开元升平源记》1卷、《大唐十四家贵族谱》1卷、《古乐府》10卷、《乐府古题要解》2卷等。另有《贞观政要》10卷。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4: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五十八


郭虔瓘

郭虔瓘,唐朝将领。齐州历城人(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开元初年,为右骁卫将军兼北庭都护,金山道副大总管。因为在716年,击退突厥军队,斩杀可汗默啜的儿子同俄特勤,被唐玄宗授为冠军大将军,安西副大都护。后来,历任凉州刺史、河西节度大使、右威卫大将军。




牛仙客

牛仙客,唐代泾州鹑觚(今甘肃灵台)人。

先祖为牛通。初为县小吏,得县令傅文静器重,文静任陇右营田使时,以仙客为佐吏,又因军功拜官洮州司马。后来,牛仙客佐助河西节度使萧嵩,大权全部交予仙客,累迁太仆少卿。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李林甫荐牛仙客为尚书,张九龄反对,唐玄宗不听,牛仙客遇事不敢裁决,唯唯诺诺而已。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不学无术。





王君?

王君?(?-727年),唐代开元年间将领,字威明,瓜州常乐人(今甘肃省安西县)。以功担任右卫副率。721年,在郭知运之后担任河西节度使、右羽林将军。726年,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入侵大斗拔谷,在青海湖西被王君?率领秦州都督张景顺击败。王君?为大将军,不久,被瀚海大都督回纥承宗的司马护输所杀。

史书记载

《旧唐书》载其生平如下:

王君?,瓜州常乐人也。初,为郭知运别奏,骁勇善骑射,以战功累除右卫副率。及知运卒,遂代知运为河西、陇右节度使,迁右羽林军将军,判凉州都督事。开元十六(十四)年冬,吐蕃大将悉诺逻率众入寇大斗谷,又移攻甘州,焚烧市里而去。君?以其兵疲,整士马以掩其后。会大雪,贼徒冻死者甚众,贼遂取积石军西路而还。君?令副使马元庆、裨将车蒙追之,不及。君?先令人潜入贼境,于归路烧草。悉诺逻还至大非川,将息甲牧马,而野草皆尽,马死过半。君?袭其后,入至青海之西,时海水冰合,君?与秦州都督张景顺等率将士并乘冰而渡。会悉诺逻已度大非山,辎重及疲兵尚在青海之侧,君?纵兵尽俘获之,及羊马万数。君?以功迁右羽林军大将军,摄御史中丞,依旧判凉州都督,封晋昌伯。拜其父寿为少府监,仍听致仕。上又尝于广达楼引君?及妻夏氏设宴,赐以金帛。夏氏亦有战功,故特赏之,封为武威郡夫人。其冬,吐蕃寇陷瓜州,执刺史田仁献及君?父寿,杀掠人户,并取军资及仓粮。又进攻玉门军及常乐县。仍纵僧徒使归凉州,谓君?曰:“将军常欲以忠勇报国,今日何不一战?”君?闻父被执,登陴西向而哭,竟不敢出兵。

初,凉州界有回纥、契苾、思结、浑四部落,代为酋长,君?微时往来凉府,为回纥等所轻。及君?为河西节度使,回纥等怏怏,耻在其麾下。君?以法绳之,回纥等积怨,密使人诣东都自陈枉状。君?遽发驿奏“回纥部落难制,潜有叛谋。”上使中使往按问之,回纥等竟不得理。由是瀚海大都督回纥承宗长流瀼州,浑大德长流吉州,贺兰都督契苾承明长流藤州,卢山都督思结归国长流琼州。右散骑常侍李令问、特进契苾嵩以与回纥等结婚,贬令问为抚州别驾,嵩为连州别驾。于是承宗之党瀚海州司马护输纠合党与,谋杀君?,以复其怨。会吐蕃使间道往突厥,君?率精骑往肃州掩之,还至甘州南巩幰驿,护输伏兵突起,夺君?旌节,先杀其左右宗贞,剖其心,云是其始谋也。君?从数十人与贼力战,自朝至晡,左右尽死。遂杀君?,驮其尸以奔吐蕃。追及之,护输遂弃君?尸而走。上甚痛惜之,制赠特进、荆州大都督,给灵舆递归京师,葬于京城之东,官供丧事。仍令张说为其碑文,上自书石以宠异之。

《新唐书》载其生平如下:

王君?,字威明,瓜州常乐人。初事郭知运为别奏,累功至右卫副率。知运卒,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右羽林军将军,判凉州都督事。开元十四年,吐蕃酋悉诺逻寇大斗拔谷,君?间其怠,率秦州都督张景顺乘冰度青海袭破之。以功迁大将军,封晋昌县伯;拜其父寿为少府监,听不事。君?凯旋,玄宗宴君?及妻夏于广达楼,赐金帛,夏亦自以战功封武威郡夫人。俄而吐蕃陷瓜州,执刺史田元献及寿,杀居人,取资粮,进攻玉门军,使人靳君?曰:“将军常自以忠勇,今不一进战,奈何?”君?登陴西向哭,兵不敢出。初,凉州有回纥、契苾、思结、浑四部,世为酋长,君?微时,数往来,为所轻。及节度河西,回纥等颇鞅鞅,耻为下。君?怒,数督过之。既怨望,潜遣人至东都言状。君?间驿奏四部有叛谋,帝使中人即讯,回纥不能自直。于是瀚海大都督回纥承宗流瀼州,浑大得流吉州,贺兰都督契苾承明流藤州,卢山都督思结归国流琼州,而承宗党瀚海州司马护输等益不平,思有以复怨。会吐蕃使间道走突厥,君?率骑到肃州掩取之,还至甘州,护输狙兵发,夺君?节,杀左右亲吏,剖其心,曰:“是始谋者。”君?引帐下力战,兵尽乃死。输欲以尸奔吐蕃,追兵至,乃弃尸去。帝痛惜之,赠特进荆州大都督。以丧还京师,官护其葬。诏张说刻文墓碑,帝自书以宠之。





王忠嗣

王忠嗣(706年—750年),初名训,祖籍山西太原祁县,后移居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唐朝名将。

父王海宾以骁勇闻名,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王忠嗣九岁时,王海宾战死于吐蕃松州保卫战中,追赠为左金伍大将军。忠嗣接入宫中抚养,玄宗收为假子,赐名忠嗣,常与忠王李亨一起游玩。有一次玄宗和他论兵法,他“应对纵横,皆出意表”。

开元十八年(730年),出任兵马使,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开元十八年在玉川战役中以三百轻骑偷袭吐蕃,斩敌数千,吐蕃赞普仓皇逃走。后接替王侄担任陇右节度使。开元二十六年北伐契丹,率十万骑兵,北出雁门,于桑干河三战三捷,奚、契丹联军全军覆没。天宝初年,大败突厥叶护部落,取乌苏米施可汗首级至长安。天宝六年(747年),兼任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佩四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皆归掌握,自国初已来,未之有也。”

天宝元年,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吐蕃死伤数万人,两王子阵亡。吐谷浑降唐。玄宗晚年好大喜功。天宝六年(747年),令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今青海西宁市西南)。王忠嗣奏称,石堡形势险固,不宜轻举妄动,“以数万之众争一城,得之未足以制敌,不得亦无害于国”,上言切谏。玄宗不听,王忠嗣只得出兵,结果大败而回。宰相李林甫对王忠嗣嫉恨,诬陷王忠嗣“欲奉太子”。帝以哥舒翰代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对忠嗣严加审讯,打算处以极刑。哥舒翰极言王忠嗣无罪,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王忠嗣的罪,玄宗不听,走入内宫,哥舒翰一路追随,“言词慷慨,声泪俱下”,玄宗深受感动,遂贬忠嗣为汉阳(今湖北)太守,一年后抑郁以终,年仅四十五岁。





张守圭

张守圭(?-739年),唐朝将领。陕州河北人(今山西省平陆)人。开元初年,以战功授为平乐府别将军。开元十五年,镇守瓜州,修筑城池,屡次击败吐蕃军队,并且修复渠堰以利灌溉。开元二十一年,被唐玄宗授为河北节度大使,镇守幽州。屡次击败契丹可突于。安禄山就是被他提拔的,后来作战不利,贬为括州刺史。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4: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五十九


王鉷

王鉷(?-752年),唐朝大臣,太原郡祁县(今山西省祁县南)人,天宝年间充京和市和籴使、户口色役使。每年搜括大量财物入内库。来提供给唐玄宗挥霍,非常受信任,一身兼领二十余使、京兆尹、御史大夫。和吉温陷害杨慎矜。752年,王鉷的弟弟户部郎中王焊和邢縡谋反,王鉷被赐死,杨国忠势力开始膨胀。





王鉷

王鉷(?-752年),唐朝大臣,太原郡祁县(今山西省祁县南)人,天宝年间充京和市和籴使、户口色役使。每年搜括大量财物入内库。来提供给唐玄宗挥霍,非常受信任,一身兼领二十余使、京兆尹、御史大夫。和吉温陷害杨慎矜。752年,王鉷的弟弟户部郎中王焊和邢縡谋反,王鉷被赐死,杨国忠势力开始膨胀。





杨慎矜

杨慎矜,隋齐王杨暕曾孙,其父杨崇礼官太府卿,死后葬于少陵原。有兄弟杨慎名跟杨慎余。

依附杨国忠,以为杨氏同族,又受李林甫指使,诬告刑部尚书韦坚与节度使皇甫惟明同谋废帝。权位渐盛,李林甫忌之。天宝三年(744年),由于父坟“草木皆流血”,请教胡人史敬忠解除的办法。史敬忠教“身桎梏,裸而坐林中厌之”。开元中,为御史中丞。天宝六年十一月(747),慎矜和他兄弟以行厌胜之术被玄宗赐死。举家流放岭南。





宇文融

宇文融(?-730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县)人。

早年为富平县(今陕西富平县)主簿。开元初年京兆尹源乾曜推荐他担任监察御史。出京为魏州刺史。开元十四年(726年)劾奏张说“引术士王庆则夜祠祷解,其亲吏市权招贿”等罪状。次年二月,两人彼此攻击,帝令张说致仕。开元十六年(728年),担任鸿胪卿,兼户部侍郎。

宇文融喜结纳朋党,性急切多言。开元十七年(729年)六月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荐宋璟为右丞相、裴耀卿为户部侍郎。至九月仅百日即因牵涉殿中侍御史李宙劾信安王李祎案,罢为汝州刺史,不久玄宗思宇文融之功,便责怪宰相裴光庭“朕既贬之矣,今国用不足,将若之何?卿等何以佐朕?”。司农少卿蒋岑举劾奏宇文融在汴州时贪污巨万,流放崖州(在今海南省三亚),卒于途中。赠台州刺史。

四子:宇文宽;宇文宁;宇文审,字审,永州刺史;宇文宣。宇文审之子为刑部郎中宇文炫。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4:5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六十


封常清

封常清(?-756年1月24日),蒲州猗氏人(今山西临猗县),唐朝名将,唐初大臣封德彝之后。

生平

父母早亡,外祖父犯罪,随外祖父流放安西。初在高仙芝部任判官,天宝六年(747年)随高仙芝击败小勃律国(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天宝十一年(752年)唐玄宗任命封常清为安西副都护,第二年,封常清率军攻破大勃律国(今克什米尔巴勒提斯坦)。天宝十三年(754年),封常清入朝,封御史大夫。

天宝十四年(755年),范阳节度使的安禄山叛乱,占黄河以北大部份地区,唐玄宗命封常清率军平叛,于洛阳募兵得六万人,多富家子弟,更由于承平日久,民不知战,而六军宿卫多市井劣徒,不能受甲,史载“禄山精兵,天下莫及”,以致于三战皆败,只得放弃洛阳,西奔陕郡。唐玄宗削其官爵,让他以布衣身份在高仙芝军中效力,他向高仙芝提议退保潼关以拒之,此举果然奏效,安禄山麾下之崔乾祐一时不能攻下。后封常清遭监军边令诚陷害:“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陜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玄宗听信谣言,派遣边令诚赴军中,天宝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756年1月24日)和高仙芝一起被冤杀于潼关军中。

封常清临刑前说:“常清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旌麾,受戮贼手,讨逆无效,死乃甘心。”把自己的遗表交给边令诚,请他呈送玄宗,表曰:“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铤。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遂从容就死。封常清被斩后,军队由李承光暂领。此后战事遂旷日持久。






高仙芝

高仙芝(-755年),中国唐朝时期高句丽族名将。高仙芝是唐玄宗时期的将军,关于其最著名的事迹是率领唐军在中亚与阿拉伯帝国展开怛罗斯战役。

早年

高仙芝本是高句丽人。“高”乃高句丽王族之姓,一般认为高仙芝乃高句丽王族之后。

《旧唐书》内记载高仙芝之父名高舍鸡是高句丽人,668年高句丽灭亡后,高舍鸡内迁至中原,在河西军从军,后来在唐帝国的西域地区累任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

高仙芝二十岁时以父有功授游击将军。当时的安西都护府节度使并不欣赏他的军事才华,直到后来新的节度使夫蒙灵察把他提拔为副都护,四镇(龟兹、焉耆、于阗、疏勒)都知兵马使。

征战

747年,唐天宝六年三月,唐玄宗任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高仙芝率步骑一万,经过疏勒(今新疆喀什),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到达坦驹岭(今兴都库什山东端),战败吐蕃取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部)。

此后唐王朝和吐蕃、倭马亚王朝关系日益敌意。当时有72个中亚的粟特、印度教王国藩属唐王朝。高仙芝任节度使,辖区包括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咸海南部、库车、克什米尔,在今天巴基斯坦的北部地区和阿富汗的喀布尔都设有分支机构。

怛罗斯战役

天宝九年(750年),高仙芝征服撒马尔罕和塔什干(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将当地的撒马尔罕国王押解回长安,但杀死了塔什干国王。新近崛起的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派出东征军,在呼罗珊波斯人的协助下进攻高仙芝。天宝十年(751年),高仙芝领导的二万五千安西都护府军队在怛罗斯战役中败于阿拔斯王朝的东征军,被迫返回龟兹。之后高仙芝试图反攻,但因兵力不足作罢。此役使得中国的造纸术和指南针流入阿拉伯,对之后阿拉伯和欧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唐帝国虽然本身没有失去领土,但从此失去了对中亚各王国的控制。

安史之乱

755年后高仙芝入朝任右羽林大将军。

安史之乱初,他作为副元帅领军东征。因前线失利,高仙芝遂与退守下来的封常清制定退保潼关的战略,一方面避敌之锋,同时等待各地驻军前来援助,以阻叛军进入西京长安。不料却遭监军宦官边令诚陷害“盗减军士粮赐”。唐玄宗因为安史之乱对各节度使心存芥蒂,怀疑高仙芝把长安的兵马和太原的粮草集中在潼关的目的,趁此将两大名将高仙芝与封常清同被处死,高仙芝觉得冤枉,大声说:“我于京中召儿郎辈,虽得少许物,装束亦未能足,方与君辈破贼,然后取高官重赏。不谓贼势凭陵,引军至此,亦欲固守潼关故也。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士兵皆呼冤枉,但边令诚不听。仙芝又回头看常清尸体,曰:“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夫!”言毕被杀。此消息憾动了唐军,使安禄山有了再次坐大的可能。

后世评价

后世的朝鲜人(包括韩国人)对于高句丽族的唐朝大将高仙芝十分推崇。许多朝鲜、韩国历史学家认为他是东亚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将领之一。不过根据目前的考古证据,现在的韩国与朝鲜人与历史上的高句丽人不具备任何继承关系。 高句丽人尚武,髙句丽灭亡后在唐境内形成多处武人集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杨保隆认为有1/3到一半的高句丽曾被内迁至内地,并且成为中国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哥舒翰

哥舒翰(?-757年),唐朝名将,突骑施(西突厥别部)首领哥舒部落人。安史之乱时被安禄山俘虏,后安庆绪杀安禄山,登基为帝,不久,败于唐军而逃,将哥舒翰杀害。唐代宗赠太尉,谥曰武愍。

生平

初为陇右节度使王忠嗣幕府将,能读《左氏春秋》、《汉书》,颇得士兵拥戴。

天宝六年(747年),王忠嗣提拔哥舒翰为大斗军副使,迁左卫郎将。天宝年间与吐蕃战于苦拔海,屡破吐蕃,擢授右武卫员外将军。王忠嗣为宰相李林甫所忌,故诬陷王忠嗣“欲奉太子”,玄宗以哥舒翰取代王忠嗣。朝廷对忠嗣严加审讯,打算处以极刑。哥舒翰闻知后,极言王忠嗣无罪,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王忠嗣的罪,玄宗不听,走入内宫,哥舒翰一路追随,“言词慷慨,声泪俱下”,玄宗深受感动,遂贬忠嗣为汉阳(今湖北)太守。

天宝八年(749年)六月,哥舒翰统领陇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之兵,向石堡城发起进攻。吐蕃凭险据守,唐军进攻多日,伤亡惨重。哥舒翰大怒,限三日内破城,否则斩杀攻城先锋官副将高秀岩、张守瑜。三日后,唐军占领石堡城。功拜特进、鸿胪员外卿。

天宝十一年(752年),进为开府,仪同三司。

天宝十二年(753年)八月三十日,进封西平郡王。天宝十三年(754年),又拜太子太保,加实封三百户,兼御史大夫。唐诗中即有一首《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宰相杨国忠厌恶安禄山,知其必反,联合哥舒翰牵制安禄山。

天宝十四年(755年)哥舒翰因好酒色,患风疾,回到长安,病废于家。

安史之乱时,名将封常清、高仙芝受诬被杀,唐玄宗命哥舒翰代替高仙芝守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哥舒翰到了潼关,风疾愈来愈严重,不复躬亲,政事悉委行军田丘良,阵中大将王思礼、李承光争权。哥舒翰知道敌锋正锐,应避之以待援军前来共御潼关。

此一策略与封常清、高仙芝所部相同。经研拟后,哥舒翰在潼关的二十万大军即坚守不出,惟受宰相杨国忠猜忌,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哥舒翰被迫开关与崔乾祐一战。出征前,哥舒翰知此行必败,大哭。灵宝南面靠山,北临黄河,中间为七十里长的狭窄山道,崔乾祐预先伏兵南面山上,先遣不满四千羸弱散兵诱敌,或进或退。哥舒翰乘船在黄河上见崔乾祐兵少,命令大军冒进,于是唐军进入隘路。崔乾祐命人纵火焚烧的草车堵塞通道,唐军被烟焰所呛,一路大溃。灵宝一战,全军覆没,哥舒翰带数百骑得以逃脱,至关西驿站,被属下火拔归仁等绑至洛邑。次日王思礼自潼关奔回,报明哥舒翰降贼,玄宗授思礼为陇右河西节度使。

安禄山与哥舒翰有旧怨。早年,安禄山欲结交哥舒翰,对其曰:“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公父是突厥、母是胡。与公族类同,何不相亲乎?”哥舒翰则回答:“古人云,野狐向窟嗥,不祥,以其忘本也。敢不尽心焉!”两人仇怨日深。

如今安禄山见到哥舒翰被俘,骂说:“汝常轻我,今日如何?”哥舒翰为免死,向之谢罪说:“肉眼不识陛下,遂至于此。”安禄山大喜,用他劝降唐将,拜为司空、同中下门下平章事,反将火拔归仁斩首。哥舒翰写信招降其他将帅,反被其他唐军将帅辱骂不能死节,安禄山知其无用,将他囚禁于禁苑。

至德二载,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九月二十八日,唐军进攻长安,安庆绪屡败,十月十六日(757年12月1日)安庆绪逃往邺(今河南安阳),临行前,杀哥舒翰等三十余名俘虏。唐代宗赠太尉,谥曰武愍。

民初的文豪徐志摩在中学时期曾为文《论哥舒翰潼关之败》,颇见功力。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4: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六十一


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国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人。

李光弼之父李楷洛,原是契丹酋长。武则天时,内附唐朝,李楷洛死后,李光弼袭爵,是肃宗时期著名将领。

天宝十四载(756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出井陉(河北井陉),与史思明于常山(河北正定)相持四十余日,四月,郭子仪兵至常山,联手大破史思明。

乾元元年(758年),李光弼代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封太尉、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升天下兵马副元帅,率军进击安庆绪,被史思明击败,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县西)。

上元二年(761年),鱼朝恩请皇帝下诏光弼攻洛阳,李光弼被迫进军,战于北邙(今河南洛阳北),仓皇之间,唐军大败,光弼退守闻喜。

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素与李光弼不睦,光弼晚年为宦官所谗,病死徐州,年五十七岁。谥武穆。

子孙


李义忠,太仆卿
李象,太仆卿
李汇,宿州刺史


李黯,景州刺史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4:5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六十二


郭子仪

郭子仪(697年-781年),又称郭令公,祖籍山西汾阳,唐代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唐代将领,平定安史之乱与诸多乱事,历事玄、肃、代、德四帝,封汾阳王。

生平

郭子仪出身官吏之家,父亲是郭敬之,早年未受重用。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时,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奉诏讨伐,联合朔方军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史思明,收复河北。此时郭子仪建议皇帝,北取范阳,直捣叛军虎穴,以减轻潼关之围,但是玄宗不允。此后种下日后晚唐藩镇割据的局面,日后亦成为唐朝灭亡之远因。天宝十五载(756年)与回纥联军平定河曲,次年春天收复河东(今山西永济)、冯翊(今陕西大荔),并进攻潼关,大败崔乾祐,唐军死伤过万人。崔乾祐退保蒲津。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

至德二载(757年),奉敕引兵赴凤翔,途中在白渠留运桥(今三原东南)击败李归仁铁骑五千人,五月,与安守忠、李归仁战于清渠(今西安以西)失利,退保武功(今武功西北),九月,随元帅广平王李俶率唐与回纥合兵十五万人,再与安守忠、李归仁交战于香积寺(今长安县西南)之北,回纥兵绕到敌人后方,前后夹击,杀敌六万人,张通儒逃往陜郡,最后收复首都长安(今陜西西安),唐军威仪再度得以重现长安。

其后,唐军乘胜东进,于新店(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大败严庄、张通儒等十五万人,迫使安庆绪渡黄河,退回相州。东郡洛阳复归。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史思明从范阳率军救安庆绪,双方大战于安阳河(今安阳北)北列阵接战,厮杀难分难解,最后由九个节度使率领,号称六十万人的唐军退溃(邺城之战)。此场战役的主要指挥者宦官鱼朝恩,其并无领导才能,并将战役失败之责归于郭子仪。郭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

宝应元年(762年),太原(今太原西南)、绛州(今山西新绛)军兵叛乱,朝廷恐惧,封子仪为汾阳王,出镇绛州。又遭宦官程元振离间,解除兵权。

广德元年(763年),吐蕃趁安史之乱攻占河陇地区,程元振知情不报,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入侵,同年十月,吐蕃攻到奉天县(今陕西乾县),京师震撼,直逼长安,朝廷再度启用子仪为关内副元帅。此时吐蕃军已渡渭水,迫唐代宗弃长安东奔陕州,子仪循秦岭至商州(陕西商州)收集散兵数千人,以智取胜,白天击鼓张旗,夜间多处燃火,吐蕃不解其意,乃撤兵西去,于是长安光复。十二月,代宗回长安,郭子仪到浐水迎接。代宗羞愧说:“用卿不早,故及于此。”

广德二年(764年),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反,引回纥、吐蕃十万军进攻关中。子仪埋伏于乾陵(陕西乾县),回纥、吐蕃军知其有备,不战而退。

永泰元年(765年)十月,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子仪在泾阳(今属陕西)被回纥所围。子仪在回纥素有威望,亲率数十骑到前线,亲自说服回纥大帅药葛罗与唐结盟,反将吐蕃击溃,稳住关中,长安之危遂解。

大历元年(766年),屯军于河中,使军粮充裕。大历八年,吐蕃十万之众强攻泾、邠(今彬县),子仪遣兵马使浑瑊出兵宜禄(今长武),结果首战失利,遂召诸将检讨战败原因,再兵分三路,连克百城(今甘肃灵台西南)、潘原(平凉东)等地,吐蕃败退。

大历十四年(780年),唐德宗李适继位,子仪被尊为“尚父”。建中二年(781年)六月,郭子仪去世。

据《旧唐书·郭子仪传》载:“薨,时年八十五,德宗闻之,震悼,废朝五日……陪葬建陵,……旧令一品坟高丈八,而诏特加十尺。”该墓在陵西南2公里的坡阳村,墓前有清代毕沅书的郭子仪墓石碑。今墓已夷为平地。

郭子仪: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 郭子仪。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家庭


郭幼明,胞弟


郭曜,长子。
郭旰,次子。
郭晞,三子。
郭昢,四子。
郭晤,五子。
郭暧,六子。娶唐代宗女升平公主。
郭曙,七子,祁国公。
郭映,八子。

孙辈
郭锋,郭曜子。
郭鐇,郭晤子。
郭氏,即懿安皇后,为唐宪宗贵妃,唐穆宗生母。为六子郭暧与升平公主女。
郭铸,为六子郭暧与升平公主子。
郭钊,妻沈氏,沈氏母为唐代宗女长林公主。为六子郭暧与升平公主子。
郭??,娶唐顺宗女汉阳公主李畅,赠尚书左仆射。为六子郭暧与升平公主子。
郭铦,娶唐顺宗女西河公主。为六子郭暧与升平公主子。无嗣,以继子(西河公主与亡夫沈翚之子)为嗣。

曾孙辈
郭承嘏,字复卿,郭晞孙。
郭仲文,郭钊子。
郭仲词,娶唐穆宗女饶阳公主为妻,郭钊子。
郭仲恭,娶唐穆宗女金堂公主为妻,郭钊子。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4: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六十三


李抱玉

李抱玉(?-777年),本名安重璋。河西人。

河西安兴贵之玄孙。投靠李光弼,屡建战功,由右羽林大将军升为持节郑州(今属河南)诸军事兼郑州刺史。唐玄宗以其战河西有功,为改李抱玉。安史之乱时,李光弼固守河阳(今河南孟县东南),光弼问李抱玉:“将军能为我守南城二日乎?”李抱玉果不负使命,周挚撤退。封栾城县公。安史之乱平定后,任兵部尚书,“乞退授兵部尚书”,不准,大历十二年(777年)卒于任上。代宗罢朝三日,追赠太保,谥号昭武。





李嗣业

李嗣业(?-759年)唐代将军,怛罗斯战役中,高仙芝的副将。他的臂力过人,善用陌刀,所向披靡,历史上有“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的说法。

748年时,李嗣业随高仙芝征勃律,嗣业奇袭吐蕃军,让数万大军仅剩十八、九人,最后还掳获勃律王与吐蕃公主,从此拂林、大食等七十二个西域国家归顺于唐朝,都是嗣业的功劳。后来他参与讨平石国之战,被敌人称为“神通大将”。

在讨平石国之战时,战情一度告急,嗣业向高仙芝表示,如果全军覆没,他们两个都会被敌人掳走;但如果守住白石岭,还能有一条退路。仙芝认为应该要力战到底,但嗣业继续劝他,终于让仙芝先退,自己守白石岭。但是一路上道路狭隘,行军不易,嗣业竟自己持大棒子击杀追来的敌人,被打死的人马有十几百,于是敌人被他吓跑,仙芝也才得以回国。后来仙芝上朝表彰嗣业的功劳,嗣业被封为左金吾大将军(一说右金吾大将军),并让他任疏勒镇使。

当时城边有一角,怎么盖都盖不成,嗣业祈祷后,竟然看见一条白龙,于是就在那里立庙祭拜。东汉时耿恭的故井早已干涸,嗣业也对之祈祷,泉水竟然涌出。起初要征讨勃律时,在路上有一大石挡住去路,嗣业不停用脚去踢,竟然就一踢踢到深谷底去,见者都说这是上天被他至诚所感动了。

753年,加封他骠骑大将军的头衔。玄宗赐他饮酒,结果嗣业喝醉了,在御前跳起舞来,让玄宗很高兴,便赐他彩缎百匹、金皿五十件、钱十万,说:“这是给你解酒用的。”

安禄山造反,肃宗要追击他,便诏见嗣业。嗣业与其他将领割臂发誓,不伤害经过的任何一个郡县。见到肃宗后,肃宗命他与郭子仪、仆固怀恩一同讨伐敌军。757年,嗣业与广平王攻长安,敌军李归仁率骑兵队相战,使王军大乱,嗣业便袒露上身,持长刀迎战,斩杀数十人,之后率两千军队迎战,竟然斩得六万颗首级,敌军因此逃跑,长安遂收复。因为这个功劳,他被封为虢国公,封户两百,兼怀州刺史、北庭行营节度使。

他与郭子仪围相州,众人都没有建下功劳,只有嗣业奋力与敌军相战,是军中之首。但是最后他竟被流矢射中,只好在帐中休养。过了几天,原本疮伤已经快好了,突然听见帐外击战鼓的声音,知道外面已与敌兵交战,因而大叫起来,伤口竟然裂开,血流数升后死去。死后谥号忠勇,赠武威郡王。

其子李佐国,袭封他的爵位,后来任丹王府长史,死后因为其父的功绩,追赠宋州刺史。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4: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六十四


房琯

房琯(696年-763年),字次律,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

父房融于神龙元年,贬死高州。房琯少好学,以荫补弘文生。博学多闻,与吕向隐居陆浑山读书。开元十二年(724年)献《封禅书》,官至给事中。天宝五年(746年)谪守宜春,“首立学宫”,“所在为政,多兴利除害,缮修庙宇,颇著能名”。安史之乱前夕拜左庶子,迁刑部侍郎。随玄宗奔蜀,往肃宗处送交传国玉玺。肃宗任命他为宰相,房琯打算用车战法收复长安,但泥于古法,以二千辆牛车打头阵,在步骑兵左右掩护下出击,在陈涛斜(今陕西咸阳东)被安禄山军打败,四万唐军全军覆没,史称陈涛斜之战。唐军收复长安后,房琯随肃宗回京,被授金紫光禄大夫,封清河郡公。晚年喜听门客董廷兰弹琴,董廷兰收贿,房琯被贬为太子少师。杜甫曾为他打抱不平代宗即位,拜为特进刑部尚书。是年八月于往长安赴任途中,追封为太尉。

房琯有三子:房宗偃,御史中丞;房乘,秘书郎;房孺复,容州刺史。房乘子房启,容管经略使;房启子房越。





李泌

李泌(722年-789年),字长源,唐朝宰相,赵郡中山(今属河北省定县一带)人。

远祖李弼,父李承休官吴房县令,娶汝南周氏为妻,聚书两万余卷,并告诫子孙不得卖书。李泌幼居长安,七岁能文,张九龄奇之,玄宗召令供奉东宫,写诗讽刺杨国忠,有“青青东门柳,岁晏复憔悴。”之句,隐居颍阳。肃宗时,参预军国大议,拜银青光禄大夫,隐居衡山(今湖南省),刘昫说:“居相位而从事鬼神,乃见狂妄浮薄之踪。”。代宗时,召为翰林学士,不久因得罪权臣元载,被代宗外放为杭州刺史以避祸。德宗时,元载失势,复召回朝廷并授散骑常侍。贞元中,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封邺县侯。李泌以虚诞自任,辅佐四朝天子,“服铒过当,暴成狂躁之疾,以至弃代”。贞元四年(788年)三月,辞世。有文集二十卷。

其子李繁临死前于狱中撰《邺侯家传》,明显带有神话色彩,记其功业,语多浮夸。此书约亡佚于南宋末年。《通鉴考异》保存了较多的《邺侯家传》。五代时又有《邺侯外传》一书。





张镐

张镐(生年不详-764年),字从周,博州(今山东聊城)人。

少有大志,师事吴兢,吴兢很器重他。后游京师,好饮酒,以鼓琴自娱。天宝末年,官至左拾遗,“居身廉洁,不殖私产”。安史之乱爆发,追随从唐玄宗入蜀。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兼河南节度使。史思明要求归顺唐朝。张镐密奏:史思明“凶残狡诈,诡计多端”,早有反唐的野心,肃宗不听,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不久,史思明再次起兵攻入邺城,自称为大燕皇帝。唐肃宗召回张镐,授以太子宾官。岐王李业子李珍作乱,被废为平民,张镐因曾买李珍的房子,被贬辰州司户。张镐的次女德容本与仆射裴冕第三子有婚期,遂改期来岁之春季。代宗初年,封平原郡公,任抚州刺史、洪州观察使。广德二年(764年)卒于江南西道观察使任上。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4: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六十五


崔圆

崔圆(705年-768年),字有裕,唐代青州益都人。

崔亮的八世孙。表丈人李彦允是刑部尚书。少时贫寒,好兵书,开元二十三年(735),诏举遗逸,以“钤谋射策”授武职。杨国忠领西川节度使。崔圆前去拜见,杨国忠很看重他,以崔圆为节度巡官。安史之乱时,任节度使。拜为宰相。崔圆重用朱希彩,多次击退了回纥军。





苗晋卿

苗晋卿(685年-765年),字符辅,上党壶关人。

祖苗夔,追赠礼部尚书。父苗殆庶,官至绛州龙门县丞。晋卿幼好学,能写文章,又能诗,王维谓其“时人以为鲍参军、谢吏部为更生云”。早年科举不顺遂。进士擢第,调为修武尉,转奉先、万年尉,迁金州刺史。开元二十三年迁吏部郎中。开元二十四年,与吏部郎中孙逖同拜中书舍人。开元二十七年,知吏部选事。二十九年任吏部侍郎;天宝二年出为安康郡太守,一年后转魏郡太守,兼河北道采访处置使。至德二载肃宗召至凤翔,拜左相。

晚年行走困难,代宗特意在延英殿召见苗晋卿,以示优礼,称“延英对”,《新唐书》说“宰臣对小延英,自晋卿始。”。唐肃宗崩,以首辅居摄政三日。乾元二年卒,初谥懿献,改谥文贞。晋卿之子苗发,有诗名,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子孙
苗收,太子通事舍人
苗发,驾部员外郎
苗丕,河南少尹
苗坚
苗粲,给事中 苗眈,字毅臣

苗稷 苗詹,字浚源

苗垂
苗向
苗昌,户部员外郎 苗繘 苗澥,字德广

苗约
苗缵






裴冕

裴冕,字章甫,河东(今山西永济蒲州)人。

世代为河东冠族。天宝初年,以门荫迁升为渭南县尉。御史中丞王??充任京畿采访使,表为判官。历官殿中侍御史。又官河西行军司马。天宝十五载(756年),奉诏入京为御史中丞,后至灵武,与杜鸿渐、崔漪等请太子李亨即位,七月十二日,太子在灵武城南楼即位,改元为至德元年,裴冕跪称“臣稽首上千万岁寿。”以裴冕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肃宗移幸凤翔,为尚书右仆射。两京平定后,以功封冀国公。性豪侈,自制巾子,人争效之,号“仆射样”。





裴遵庆

裴遵庆(?-775年),字少良,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唐朝宰相。

生平

出身于世家大族河东裴氏,自幼好学不倦,博览群经,不涉当世之务。遵庆以父荫担任兴宁陵丞,又调整为大理丞,擢拔为吏部员外郎,判南曹。遵庆任官以精核文簿见称,时称吏事第一,因而广为知名。惟时值天宝年间,杨国忠当政,凡不顺从杨国忠者例必被贬官,裴遵庆也因不服杨国忠,被派在外任郡守。

肃宗时,历官吏部侍郎,清正介直,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代宗时,胡将仆固怀恩拒命于汾州,代宗派遣裴遵庆慰问,仆固怀恩见到裴遵庆之后,抱着他的脚大哭,诉说冤屈,裴遵庆劝他入朝。永泰元年,罢为集贤院待制,后又改任吏部尚书。晚年以尚书右仆射复知选事。大历十年(775年)去世,年九十余。

有子裴向,历任太子司议郎、京兆府户曹、京兆少尹等。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4: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六十六


崔光远

崔光远是唐朝将领。

出身博陵崔氏,祖父崔敬嗣曾任房州太守。崔汪之子,史称“虽无学术,颇有祖风,勇决任气”,官至西川节度使。上元二年(761年)四月,剑南节度使段子璋叛乱。同年五月,崔光远率部将花敬定协助东川节度使李奂攻克绵州,擒杀段子璋。花敬定却纵兵大肆掳掠,残杀数千人。广德元年,朝廷以高适代崔光远为西川节度使,崔光远下狱,卒于狱中。





高霞寓

高霞寓,范阳人。

其祖父高仙,父高栖鹤,皆以孝闻名于世,五代同爨。德宗朝,派使洪经纶奏旌表其门闾。霞寓少读《左氏春秋》及《孙子兵法》。喜欢讲大话。元和十年,朝廷讨吴元济,以霞寓为唐、邓、随节度使。6月10日,淮西兵设伏于铁城(今河南遂平西南),佯败而退。霞寓不知是计,直追敌军。至铁城,伏兵四起,唐军大败。15日,退保唐州。七月,贬为归州(今湖北秭归)刺史。元和十三年,官左武卫大将军。宝历二年,夏天,授右金吾卫大将军、检校司徒,至奉天而病死,赠太保。





韩全义

韩全义(?-805年),早年在神策军中效力,宦官窦文场对他很有好感,起用全义为帐中偏将,典禁兵驻守长武城,后任夏绥节度使,全义无能,多赖高崇文。

淮西节度使吴少诚抗拒朝廷命令。贞元十六年(800年),朝廷起用韩全义讨伐吴少诚,任命为蔡州(河南省汝南县)四面行营招讨使,17个战区野战军,皆受其指挥。韩全义不懂军事,将部队驻扎在低下潮湿的地方,阵中出现疫病。韩全义不当一回事,未进行治疗,于是军心迅速瓦解。

贞元十六年五月庚戌日,韩全义与淮西军战于广利城(河南省项城县南),旗鼓未交,诸军大溃,吴秀等乘势追击,韩全义退保五楼(河南省上蔡县东北)。是年七月,吴少诚进击韩全义于五楼,全义又大败。全义及监军贾英秀夜逃至溵水。又退回陈州。唐宪宗继位,厌恶韩全义的劣迹,全义大惧,自请入朝,以太子太保致仕,不久病逝。





卢从史

卢从史(?-810年),父卢虔,进士出身,官秘书监。卢从史少年习武,善骑射,受昭义(山西长治)节度使李长荣器重,长荣死后,授为昭义军节度使。

性情贪婪,强夺部将的妻妾,与王承宗、田绪阴相连结,又与宦官吐突承璀交玩。裴坤令吐突承璀与乌重胤密谋,埋伏士卒擒拿卢从史于昭义军营,押送长安。贬为驩州(今越南荣市)司马,不久又流放康州,元和五年(810年),赐死于康州,其子卢继宗等四人流放岭南(广州)。





卫伯玉

卫伯玉是唐朝军事人物。

早年习武。天宝年间在安西镇守,以功迁员外诸卫将军。安史之乱时,回长安任神策军兵马使,镇陕州,由鱼朝恩监其军。至德元年(756年)正月,史朝义夜袭陕州,伯玉迎击于礓子岭(今陕县菜园乡),败之。是年冬天再攻史朝义,夺下渑池等县。乾元二年(759年),击败李归仁部,封羽林大将军。上元二年(761年),史思明围长安,史朝义寇陕州,伯玉击之于礓子岭,十月,陆续攻克永宁、渑池、福昌、长水等县。以功封河东郡公。广德元年(763年),任荆南节度使,再封城阳郡王。大历十一年二月入觐,病死京师。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4: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六十七


韦处厚

韦处厚(773年-828年),本名淳,因避宪宗李纯的讳,改名处厚,字德载,京兆万年(今西安)人。

父韦万,官监察御史,是荆南节度参谋。韦处厚生于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侍奉继母以孝闻名。双亲去世,庐墓终丧。后游长安。元和初年进士,又擢才识兼茂科。授秘书郎。改咸阳尉。元和十三年(818年)外放为开州刺史。穆宗即位,为翰林侍读学士。精通佛学,为大义禅师作碑铭,胡适据此文,认为韦处厚表示《六祖坛经》是神会门下的“习徒”(《坛经》传宗)所作。卒于文宗太和二年(828年),年五十六岁。




杨绾

杨绾(?-777年8月27日),字公权,唐代华州华阴人。

父杨侃是开元年间的醴泉令。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安史之乱爆发,拜起居舍人、知制诰。历司勋员外郎,职方郎中。唐肃宗时,升中书舍人,兼修国史,迁礼部侍郎,为太常卿,充礼仪使。大历十三年元载伏诛,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兼修国史。杨绾患有不治之症,到延英殿议政,必须有人搀扶。不久卒。追封为司徒。

杨绾生性节约,从不过问生计,俸禄全分给亲戚好友。崔宽与郭子仪都对他十分敬畏,时比之杨震、邴吉、山涛、谢安之俦。《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七》有传。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手机专用客户端|中华MOD官网

GMT+8, 2024-11-24 15:1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