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MOD网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未命名

<<唐书武将录--夷狄录--事件录--地理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21: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未命名 于 2012-3-15 16:01 编辑

列传第二十八



苏良嗣

苏良嗣(606年-690年2月24日),封爵温国公,唐朝官员,唐睿宗第一次登基时曾任宰相

家庭背景

苏良嗣生于隋炀帝年间的606年。父亲苏世长是隋朝官员,之前还是北周官员。619年隋朝灭亡后,苏世长投靠郑帝王世充,但621年郑朝被唐军击败投降,苏世长成为了唐高祖和唐太宗的官员。苏良嗣一家来自雍州,大约在今陕西西安,也是隋、唐两朝的京畿。


唐高宗年间

唐高宗年间,苏良嗣任周王李显(即后来的唐中宗)府的司马,坚决反对李显年幼胡来的行为,李显对他很敬畏,高宗对他也很赏识。

后来,高宗调他为荆州长史。682年,高宗派内侍去长江沿岸采办奇异竹木,想把它们移植到御花园里。这些内侍滥用职权,欺压百姓,当他们路过荆州时,苏良嗣逮捕了他们,并上奏高宗,指出为了远方的宝物而扰民不是圣人所为。高宗在对武后评论此事时承认自己考虑不周,并且下诏表扬了苏良嗣,下令把已采办到的竹子都投入长江。

但也是在荆州任职期间发生了一件事,让人们以为苏良嗣读书不够。荆州有一座西梁宣帝所建的河东寺,由宣帝之兄河东王萧誉出资。萧誉先前为梁元帝所杀。苏良嗣不知道该寺得名于河东王,问:“江、汉之间怎么能称为河东呢?”于是上奏,导致河东寺被拆,当地百姓抱怨苏良嗣对历史无知。

唐高宗永淳年间(682年 - 683年),苏良嗣任雍州长史。当时,关中饥荒严重到了人吃人的地步,盗贼横行。苏良嗣实行严厉的政策,才三天就基本解决了犯罪问题。


唐睿宗年间

683年,唐高宗驾崩,太子李显(此时已改名李哲)继位为唐中宗,实权由摄政的武太后掌握。684年,中宗表现出独立执政的迹象,被太后所废,太后改立中宗之弟豫王李旦为唐睿宗,更加把持朝政。苏良嗣任工部尚书,685年任纳言,实际相当于宰相,取代了王德真。太后定居洛阳后,命苏良嗣留守长安,封温国公。当他离开洛阳时,太后私下为他背诗话别。当时尚方监裴匪躬负责检校京苑,提议贩卖禁苑中的蔬果为朝廷谋利。苏良嗣拒绝了,引用春秋时鲁国相国公仪休的典故,指出朝廷不宜和农民争夺市场。

686年,苏良嗣被召回洛阳,任文昌左相,随后进为同凤阁鸾台三品(都相当于宰相)。其间,他曾经遭遇太后的男宠薛怀义,薛怀义傲慢无礼,苏良嗣大怒,命左右抓住薛怀义打了一顿。当薛怀义向太后抱怨时,太后半开玩笑地答道:“阁下应该走北门,宰相们在南门议事,井水不犯河水。”

690年春,苏良嗣被解除文昌左相职务,封为特进,但仍然是同凤阁鸾台三品,实际上还是宰相。他和同为宰相的韦方质不合,当韦因京城治安问题被弹劾时,攀诬苏良嗣。太后公开表示不相信苏良嗣会有牵连,苏良嗣惶恐拜谢,却不能起身,由皇家的马车送回府邸。太后派御医张文仲、韦慈藏照顾他,但苏良嗣还是于当天去世,安葬时享受了很大的荣耀。然而不久,他的长子苏践言被劾有罪,流放岭南,苏良嗣的死后哀荣被剥夺,财产被没收。苏践言在岭南去世。705年,唐中宗复位。707年,中宗回复了苏良嗣的生前爵位,允许苏践言的儿子苏务玄继承温国公。

子孙
苏践言,秘书监 苏务玄
苏务寂,梓州刺史
苏务升

苏践峻 苏彦伯,娶长宁公主

苏践义 苏务廉

苏践节 苏檀,太府卿









苏世长

苏世长,雍州武功县(今陕西西安)人,唐朝政治家,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生平

其祖父苏彤曾在北朝任直散骑常侍;其父苏振则是北周宕州刺史。苏世长幼年习读《孝经》、《论语》,学于虎门馆。北周武帝曾对苏世长作考核,曰:“《孝经》、《论语》何所言?”答:“《孝经》云:‘为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论语》云:‘为政以德。’”获武帝赞许。苏振死后,袭爵为建威县侯。

隋朝建国后,为长安县令。大业末年,为都水少监、长江水运监督。618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所杀,苏世长为炀帝发丧恸哭。后为王世充属下太子太保、行台右仆射,和王弘烈、豆卢褒镇守襄阳。唐高祖李渊与豆卢褒有旧交,派遣使者劝其归顺,豆卢褒杀使者以拒绝。

621年,唐军平定洛阳,苏世长、王弘烈归顺唐朝。李渊处死豆卢褒、责备苏世长。苏世长垂头谢罪,用管仲、雍齿的故事说明君主要有度量,李渊大笑赦免了苏世长。苏世长任玉山屯监。苏世长又被为谏议大夫。 历任陕州长史、天策府军咨祭酒,为秦王李世民属下学士。贞观初年、出使突厥,与颉利可汗争礼,不受赂遗,朝廷称之。后出任巴州刺史时,因翻船而溺死。

其子苏良嗣,为武则天时代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






孙伏伽

孙伏伽(?-658年),贝州武城(一说河北邢台清河)人士。隋末以大理寺史补万年县(今陕西西安)法曹。后降唐。武德四年(622年),进士第一名,是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位状元。历任御史、谏议大夫、大理寺卿、陕州刺史等,任主簿时曾谏阻唐太宗打猎,几死,升谏议大夫,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卒。





韦云起

韦云起(?-626年),唐朝政治人物,京兆万年人。开始在隋朝为官,劝谏隋文帝抑制朋党。统帅归附隋朝的突厥攻打入侵的契丹,官拜治书侍御史。归附唐朝后,劝谏李渊暂缓讨伐王世充。后来击败突厥入侵,历任遂州都督、益州行台兵部尚书。玄武门之变后,被窦轨所杀。





张玄素

张玄素(?-664年),蒲州虞乡人。开始在隋朝做官,为景城县户曹。后来归附窦建德,官居黄门侍郎。入唐朝之后,贞观初年官拜侍御史。贞观四年(630年),他上书劝谏制止修筑洛阳宫乾阳殿,被唐太宗采纳。后来历任太子少詹事、右庶子。因为太子李承乾被废,一度被罢官。贞观十八年(644年),起授潮州刺史,转邓州刺史。永徽年间,以年老致仕。龙朔三年(663年),加授银青光禄大夫。麟德元年(664年),张玄素卒。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21: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未命名 于 2012-1-16 21:41 编辑

列传第二十九



高季辅

高冯(596年-654年1月16日),字季辅,德州蓚县(今河北景县)人,唐朝宰相。

生平

他的祖父高表是北魏或东魏的安德太守。他的父亲高衡是隋朝的万年县令。高季辅年少时就学习文学和武艺,为母服丧时以孝闻名。他的哥哥高元道是汲县(今河南新乡市)县令,618年隋炀帝死后,隋朝崩溃,汲县人造反,高元道被杀。高季辅带领哥哥的部下,手刃杀兄的凶手,斩首以祭其兄之墓。之后他也参加了农民起义。不久他和李密的部下武陟人李育德(两唐书作李厚德)一起投降了唐朝。唐高祖授高季辅为陟州(今河南焦作市)总管府户曹参军。

唐太宗继位后,授高季辅为监察御史,弹劾有错误的大臣,不畏权贵。之后转任中书舍人,贞观八年(634年),太宗召近臣,令评价时政得失。高季辅上封事五条,建议:
1.提升、重用正直诚实清廉的官员。
2.减少对人民的征募徭役。
3.控制公主王公的奢侈之风。
4.提高地方官员的薪俸待遇。
5.提高皇弟作为长辈在皇子面前的威严。

唐太宗看后,深以为然。十七年(643年),授高季辅为太子李治的右庶子。高季辅又上疏切谏时政得失,唐太宗特赐钟乳一剂:“进药石之言,故以药石相报。”十八年(644年),加银青光禄大夫,兼吏部侍郎,负责选举官员。唐太宗赐高季辅金背镜一面,以表彰他的清鉴。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派高季辅在定州(今河北保定)辅佐太子李治。二十二年(648年),高季辅迁任中书令,兼检校吏部尚书、监修国史,赐爵蓚县公。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高季辅迁任侍中。永徽三年(652年),兼太子少保,太子是李忠。因风疾卧病在家,唐高宗召其兄虢州(今河南三门峡市)刺史高季通为宗正少卿前去探病。654年1月16日,高季辅去世,享年五十八。唐高宗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赠开府仪同三司、荆州都督,谥曰宪。

子高正业,中书舍人。






于志宁

于志宁(588年-665年),字仲谧,中国唐朝政治家、宰相。雍州高陵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北周八柱国之一于谨的曾孙,隋朝内史舍人于宣道之子,过继叔父于宣敏。大业末年,于志宁任冠氏县长,因为山东民变群起,于志宁辞官回乡。617年,唐公李渊起兵入关中,于志宁与长孙无忌在长春宫迎候,李渊任于志宁为银青光禄大夫、秦王李世民属下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转任天策府从事中郎、文学馆学士。

629年,任中书侍郎。后加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封黎阳县公。唐朝立七庙的讨论中,群臣请以西凉武昭王李皓为始祖,于志宁表示了异议。太宗想要功臣的子孙世袭刺史之职,于志宁表示反对。太宗都听从于志宁的意见。

640年,兼太子詹事,教导皇太子李承乾,多次进谏,但李承乾不听。

643年,李承乾被废,东宫属官都被问罪,只有于志宁受到表彰。晋王李治被立为皇太子,于志宁再任太子左庶子。太宗去世,唐高宗李治继位,于志宁任侍中。

650年,加光禄大夫之位,进封燕国公。651年,监修国史,与李勣一起主编了《本草并图》五十四篇。李弘泰诬告太尉长孙无忌谋反,高宗命令即时处斩李弘泰,于志宁说“春季不宜执行刑罚,待秋分之后再行刑”,高宗听从了。衡山公主下嫁长孙诠,于志宁上书反对,衡山公主没有为太宗守满三年孝,因此认为当年办喜事不合适,高宗同意了。于志宁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652年,兼太子少师。656年,转太子太傅。659年,任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

唐高宗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长孙无忌、褚遂良强烈反对,于志宁保持中立。长孙无忌被杀后,于志宁连坐、被免职,左迁荣州刺史。664年,转华州刺史。665年,于志宁去世,赠幽州都督,谥号为定。追赠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


子孙
于立政,字匡时,太仆少卿、虢州刺史 于游艺,江都令,袭公 于伯献,凉州都督

于知微,字辩机,兖州都督、东海郡公 于克勤,密州别驾、东海郡公
于克构,左监门率府长史、武阳县男
于克懋,华州司户参军

于光远,通、陵二州刺史
于大猷,字徽本,明堂令

于慎言 于安贞,吴兴令 于仙鼎,沁州刺史
于默成,沛令 于嘉祥
于休征
于休烈,工部尚书、东海元公 于益,谏议大夫
于肃,给事中 于敖,字蹈中,户部侍郎






张昌宗

张昌宗(?-705年)唐朝定州义丰(今河北省安国)人,与其兄张易之都是武则天的男宠。在神龙政变中被张柬之等大臣起兵杀死。

简介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张昌宗经太平公主推荐入宫侍奉武则天,张昌宗向武则天推荐了哥哥张易之,兄弟一起入寝宫侍奉。朝内高官、宗室并称易之、昌宗二人为五郎、六郎。史家多认为这二人的受宠与其美貌有关。例如《唐书》载杨再思对昌宗称“人言六郎似莲花,非也;正谓莲花似六郎”。学者多认为张易之与张昌宗是武后的男宠(又称面首)。

张昌宗官至春官侍郎,封为邺国公。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敕昌宗和李峤、张说等学士编撰《三教珠英》。

武周晚年,与其兄张易之把持朝政,败坏朝纲。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十二日,张柬之、敬晖、桓彦范、崔玄暐、袁恕己、李多祚等大臣趁武则天病重发动神龙政变,迎李显复辟,诛杀张昌宗、张易之。





张行成

张行成(587年-653年10月10日),字德立,北平县公,唐朝唐高宗时期的宰相,定州义丰人。

生平

年幼时跟随刘炫学习,勤学不倦。刘炫对门生说:“行成体局方正,廊庙(朝廷官员)才也。”隋炀帝大业末年,察孝廉,为谒者台散从员外郎。王世充废黜皇泰主杨侗,为郑国皇帝,以张行成为度支尚书。

621年,王世充被唐朝击灭后,张行成以隋朝的资历补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谷熟县尉。应制举乙科,改陈仓县尉。吏部侍郎张锐向唐高祖推荐,高祖授张行成雍州富平县主簿,有能干的名声。任职期满,补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戚,唐太宗对宰相房玄龄说:“古今用人没有不通过别人介绍,而行成是朕自己发现的。”唐太宗在宴会上,提到山东(陕州以东)人、关中人时,常常有所区别。说:“天子四海为家,没有东西之别。如果有,将会被人看作偏狭。”唐太宗认为他说得对,赐名马一匹、钱十万、衣一袭。开始让张行成议论大政方针,累迁给事中。641年,转刑部侍郎。643年后,为太子少詹事,让他辅佐太子李治。645年,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期间,他让太子在张行成的老家定州监国,张行成随高士廉等辅佐。太子对他说:“今天送公衣锦还乡。”令有司祭祀其先人坟墓。张行成推荐了几个同乡,太子以他们太老了,厚赐遣归。回京后为河南巡察大使,检校尚书左丞。

646年,唐太宗去灵州接见击败薛延陀后,归附的铁勒酋长。开始,要带太子一起去,张行成认为让太子在长安监国,锻炼执政能力更好,唐太宗同意了,进张行成之位为银青光禄大夫。649年,唐太宗在翠微宫去世,托孤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秘密将太子和皇帝的灵柩运送回京。张行成与高季辅扶立太子李治即位为唐高宗,高宗任命张行成为门下省侍中,兼刑部尚书,封北平县公,监修国史。

651年八月,拜张行成为尚书左仆射,652年,立太子李忠,加授张行成太子少傅。653年九月,张行成去世,高宗辍朝三日,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谥号定。唐高宗去世后,张行成配享高宗庙庭。






张易之

张易之(?-705年)与其弟张昌宗是武则天的面首,时劝则天,使则天滥杀无辜,戮及宗室。705年张柬之等大臣发动神龙政变,驰禁军入宫,易之、昌宗以逆臣罪被斩杀。

简介

张氏兄弟是定州义丰(今河北省安国)人,为唐太宗宰相张行成的族孙,貌美而且善于音乐词律。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张昌宗经太平公主推荐入宫侍奉武则天,张昌宗随后推荐了哥哥张易之。二人得到武则天的极度宠爱。699年,武后诏令昌宗和一些学士撰写了《三教珠英》。易之先后任司卫少卿、控鹤监内供奉(700年改控鹤监为奉宸府,易之为奉宸令)、麟台监、封为恒国公。昌宗先后任云麾将军,行左千牛中郎将、银青光禄大夫、左散骑常侍、司仆卿、封为邺国公。朝内高官和宗室并称易之、昌宗二人为五郎、六郎。

史家多认为这二人的受宠与其美貌有关。例如《唐书》载杨再思对昌宗称“人言六郎似莲花,非也;正谓莲花似六郎”。学者多认为他们是武后的男嫔妃(男宠,又称面首)。

武则天临朝晚期的朝政大事多由张氏兄弟把持。701年,太子李显的长子李重润、女儿李仙蕙和女婿武延基私下议论二张,易之闻后至武则天处告状。武则天赐死这三人。一说李仙蕙因有孕暂时幸免,但一日后仍死于难产。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十二日,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趁武则天病重发动神龙政变,迎李显复辟,诛杀张氏兄弟。《太平广记》记载,二人在迎仙院被杀后,其尸体又于天津桥南被公开枭首。另外两个身居高官的兄弟张昌期、张同休也同时被处死。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21: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三十




褚遂良

褚遂良(596年-658年),字登善,封河南郡公,故又世称褚河南,唐朝政治家,书法家。钱塘人(今浙江杭州)。一说明翟(今河南禹州)人。

先祖为褚少孙,曾补《史记》,父褚亮时迁杭州。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后在唐朝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唐高宗欲立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良与长孙无忌坚决反对,后遭贬潭州(长沙)都督。武后即位后,转桂州(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北境清化)剌史,显庆三年(658年),卒于任所。显庆五年,遂良二子褚彦甫、褚彦仲亦被杀。今杭州有褚家堂。

褚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其特点是善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舒展自如。《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也称颂他为“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传世的墨迹有《倪宽赞》,大字《阴符经》,他还临摹过王羲之的《兰亭序》。





韩瑗

韩瑗(606年-659年)字伯玉,唐朝京兆三原(今陕西省三原县)人。

生平

先祖韩兴,他祖父韩绍是隋朝的太仆少卿。韩仲良之子,韩仲良在唐高祖武德初年担任为大理少卿。韩仲良参与《武德律》的制定,到了唐太宗贞观年间,位至刑部尚书、秦州都督府长史、颍川县公。

韩瑗少年有节操,博学有吏才,后来在贞观年间,累官兵部侍郎,后袭父爵为颍川公[1]。永徽三年(652年),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李治任命韩瑗为门下省的副长官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654年,加封银青光禄大夫。655年,他成为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兼太子(唐高宗的太子李忠)宾客。

当时,唐高宗想废黜王皇后,立自己宠爱的武昭仪(武则天)为后,韩瑗反对。655年,唐高宗将武昭仪从九嫔之一的昭仪升为仅次于皇后的宸妃,当时韩瑗和来济阻止皇帝:“宸妃古无此号,事将不可。”唐高宗因此没有施行。武昭仪指控王皇后和她的母亲柳氏用巫蛊之术诅咒皇帝。唐高宗开始召集宰相讨论废立皇后的事。司空李勣没有参与。(后来唐高宗亲自上门拜访,李勣说这是皇帝的家事,不需要问外人)。会议上,唐高宗的舅舅长孙无忌虽然没有表态,但他支持褚遂良的意见。在会议紧张的气氛中,于志宁没敢说话。韩瑗之后痛哭上书:


匹夫匹妇,犹相选择,况天子乎!皇后母仪万国,善恶由之,故嫫母辅佐黄帝,妲己倾覆殷王,《诗》云:‘赫赫宗周,褒姒灭之。’每览前古,常兴叹息,不谓今日尘黩圣代。作而不法,后嗣何观!愿陛下详之,无为后人所笑!使臣有以益国,菹醢之戮,臣之分也!昔吴王不用子胥之言而麋鹿游于姑苏。臣恐海内失望,棘荆生于阙庭,宗庙不血食,期有日矣!


皇后是陛下在籓府时先帝所娶,今无愆过,欲行废黜,四海之士,谁不惕然?且国家屡有废立,非长久之术。愿陛下为社稷大计,无以臣愚,不垂采察。

唐高宗不听,将褚遂良贬到潭州(今湖南长沙),于年底废黜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不久,王皇后与萧淑妃被武后残酷杀害)。

武后被册封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表彰韩瑗、来济,说他们虽然表示反对自己为后,但还是忠于国家的表现。韩瑗、来济不敢接受,并且屡次向皇帝辞职,但是高宗皇帝没有同意。

656年,韩瑗为褚遂良求情,说褚遂良忠心辅佐唐太宗、唐高宗父子:


古之圣王,立谏鼓,设谤木,冀欲闻逆耳之言,甘苦口之议,发扬大化,裨益洪猷,垂令誉于将来,播休声于不朽者也。伏见诏书以褚遂良为潭州都督,臣夙夜思之,用增感激。臣识惭知远,业谢通经,载抚愚情,诚为未可。遂良运偶升平,道昭前烈,束发从宦,方淹累稔。趋侍陛下,俄历岁年,不闻涓滴之愆,常睹勤劳之效。竭忠诚于早岁,罄直道于兹年。体国忘家,捐身徇物,风霜其操,铁石其心。诚可重于皇明,讵专方于曩昔?且先帝纳之于帷幄,寄之以心膂,德逾水石,义冠舟车,公家之利,言无不可。及缠悲四海,遏密八音,竭忠国家,亲承顾托,一德无二,千古懔然。此不待臣言,陛下备知之矣。臣尝有此心,未敢闻奏。且万姓失业,旰食忘劳;一物不安,纳隍轸虑,在于微细,宁得过差。况社稷之旧臣,陛下之贤佐,无闻罪状,斥去朝廷,内外氓黎,咸嗟举措。观其近日言事,披诚恳切,讵肯后陛下之德,异于尧、舜;惧陛下之过,尘于史册。而乃深遭厚谤,重负丑言,可以痛志士之心,损陛下之明也。臣闻晋武弘裕,不贻刘毅之诛;汉祖深仁,无恚周昌之直。而遂良被迁,已经寒暑,违忤陛下,其罚塞焉。伏愿缅鉴无辜,稍宽非罪,俯矜微款,以顺人情。

唐高宗对韩瑗说:“遂良之情,朕亦知之矣。然其悖戾犯上,以此责之,朕岂有过,卿言何若是之深也!”韩瑗回答:“遂良可谓社稷忠臣,臣恐以谀佞之辈,苍蝇点白,损陷忠贞。昔微子去之而殷国以亡,张华不死而纲纪不乱,国之欲谢,善人其衰。今陛下富有四海,八纮清泰,忽驱逐旧臣,而不垂省察乎!伏愿违彼覆车,以收往过,垂劝诫于事君,则群生幸甚。”唐高宗不纳其言。韩瑗因言不得用,忧愤上表,请归田里,唐高宗不许。

显庆二年(657年),许敬宗、李义府诬告韩瑗与在桂州(今广西桂林)做都督的褚遂良图谋不轨,唐高宗贬韩瑗为振州(今海南省三亚市)刺史。终身不许回京。褚遂良贬到爱州,柳奭贬到象州。

659年,许敬宗诬陷长孙无忌与韩瑗、柳奭、褚遂良谋反。长孙无忌被逼自杀,褚遂良死于658年,这时除去了他的所有官职爵位。韩瑗、柳奭被命令处死。在命令下达以前,韩瑗已经死在振州。行刑官命人开棺验尸,之后返回长安。家产被籍没,家族子孙发配岭南。

705年,武则天死后,她的儿子唐中宗执行了她的遗命,赦免了褚遂良、韩瑗、柳奭和他们的家族。





来恒

来恒(?-678年11月18日),中国唐朝唐高宗时代宰相(同中书门下三品)。

来恒是来济的异母兄,南阳新野人,出生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父亲来护儿,隋朝大将、荣国公。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杀害,来护儿等忠于隋朝的官员一起被杀。来家只有幼小的来济和来恒没有被杀。

来济和来恒在唐朝以文学著称。643年,来济劝谏唐太宗不要处死废太子李承乾,655年,身为宰相的来济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因此,来济被流放庭州,662年,阵亡。

来护儿本是骁将,而来恒、来济都以才学相称,相次为宰相知政事。当时虞世南的儿子虞昶没有学术,历任将作少匠、工部侍郎,主管工匠。许敬宗说:“来护儿的儿子作宰相,虞世南的儿子作工匠,文武之分怎么会是天生的?”676年三月初五,身为门下省副官黄门侍郎的来恒,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十二月二十五日,唐高宗任命来恒为河南道大使,薛元超为河北道大使,直到678年,来恒去世,当时他仍是宰相。





来济

来济(610年-662年)中国唐朝官员,唐高宗时期的宰相。他因为反对唐高宗立武昭仪为皇后,被派到西域为官,662年,他在抵抗西突厥部落入侵时阵亡,他的哥哥来恒之后也被任命为宰相。

生平

来济出生于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他父亲来护儿是隋朝的大将荣国公。618年,隋炀帝被将军宇文化及在政变中杀死。宇文化及杀死了很多忠于隋朝的大臣,包括来护儿,全家灭门,只有来济和他哥哥来恒因为太小没有被杀。来济家族遭难后,流离艰险,而笃志好学,有文词,善谈论,尤晓时务。在唐朝举进士。

643年,唐朝皇帝唐太宗任命来济为中书省通事舍人。那年,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被发现有谋反迹象,被废黜,唐太宗命大臣讨论如何处理废太子李承乾。没人敢说话,只有来济说:“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唐太宗同意了,他废黜了李承乾为庶人,但是保下了他的命。提拔来济为吏部考功员外郎。644年,唐太宗任命他为新太子李治的司议郎,兼崇贤馆直学士。不久改任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撰《晋书》。

649年,唐太宗驾崩,太子李治继位为唐高宗。651年,来济被任命为中书侍郎(中书省的副官),兼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653年,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为国家的宰相。654年,加勋官银青光禄大夫,以修国史功封南阳县男,赐物七百段。655年,官至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

当时,唐高宗想以武昭仪取代王皇后,他首先赐武昭仪封号宸妃,来济和另一个宰相韩瑗反对:“宸妃古无此号,事将不可。”然而,655年,唐高宗不顾来济、韩瑗、褚遂良还有开国元勋舅舅长孙无忌的反对,以武宸妃取代王皇后,武宸妃为皇后。来济等都不自安;武后上表称来济忠公,请加赏慰,但心中其实厌恶他们。

656年,武后的儿子李弘被立为太子(取代高宗的庶长子李忠),来济兼太子宾客,进爵为南阳县侯,仍为中书令。657年,来济又兼太子詹事,武后和他的亲信许敬宗、李义府开始清除反对立武氏为皇后的大臣,许敬宗、李义府诬告来济、韩瑗与褚遂良构成朋党,准备谋反。褚遂良被贬官桂州(今广西桂林市)都督。唐高宗也将来济、韩瑗二人贬官远地,来济为台州(今浙江省台州市)刺史。命他们终身不得回长安朝觐皇帝。659年,武后和唐高宗赐长孙无忌自杀,杀害王皇后的舅舅原宰相柳奭。韩瑗病逝在行刑使者来之前。660年,来济改任庭州(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刺史,在西突厥十姓的边界。

662年,西突厥部落进攻庭州。来济统兵防御,他对属下说:“我多年前就该被处死了,蒙赦性命,当以身报国。” 他因此不穿甲胄,率军出击突厥,在战斗中阵亡。时年五十三,被赠楚州刺史,赐灵柩还乡。有文集三十卷,流行于世。





李义琰

李义琰(?-688年),唐朝官员,唐高宗宰相,魁梧俊秀,博学有识。他是魏州昌乐人,祖上则来自陇西,与李唐皇室同源,但因关系太远并不被视作皇室成员。李义琰的父亲李玄德任瘿陶令。

早期经历

李义琰少年时即中进士,补太原尉,在名将并州都督李世??帐下效力。由于李世??功勋卓著,他的其他部将害怕他,不敢和他争论,但李义琰不怕,当廷与李世??争辩,并得到了李世??的尊敬。

唐高宗年间

唐高宗麟德年间(664年 - 665年),李义琰任白水令,被认为是能吏,后被提拔为司刑员外郎,再任中书侍郎。675年,高宗为慢性病(可能是高血压)所苦,想让强势的武皇后(即后来的武则天)摄政,宰相郝处俊坚决反对,李义琰也支持郝处俊,最终高宗放弃了这一想法。

676年,李义琰被授同中书门下三品,为实质宰相。677年,他又任太子右庶子,辅佐太子李贤。680年,李贤得罪武后,被控谋反并被废黜,他的同党宰相张大安也被贬官,但高宗赦免了其余的太子属官,改让他们辅佐新太子李哲。宰相薛元超等都为此手舞足蹈,但李义琰却不以为然,反而自责失职导致李贤倒台,人们因此赞扬他。

李义琰家没有中卧室,弟弟岐州司功参军李义琎得知后就买了木材给他。后来李义琎来到京城,发现哥哥并未用他送的木头造卧室,于是向哥哥问究竟。李义琰说:“我自认为做宰相不够资格,如果我再造一间华美的卧室,会带来灾祸的,这哪里是爱我呢?”李义琎说:“当了县丞廷尉级小官的人尚且想建新房,哥哥你如今荣耀而有权,为什么要住在小屋里,让下属们蒙羞呢?”李义琰答:“不是这样的。很难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完美,好运也不会再来。我现在是荣耀的官员,如果扩建府邸,除非我的品德已经完美了,否则便会自招灾祸。我不是不想要一间新卧室,是怕带来灾祸啊。”最后他一直没建新卧室,一次雨后,这些木材都腐烂了,李义琰将其丢弃。

683年,李义琰改葬先祖,让舅舅改葬母家的先祖。唐高宗闻讯,大怒:“李义琰只因荣耀了,就欺凌舅舅,这种人不能用来秉政!”李义琰闻知,感到不安,自称有足疾,请求退隐,高宗批准了,并授以银青光禄大夫荣衔。李义琰即将在东都洛阳附近退隐,很多官员在城门外设宴为他饯行,时人称场面堪比当年汉朝疏广、疏受叔侄的欢送会。

武后摄政时期

683年,唐高宗驾崩,武后以太后身份为唐中宗(即李哲)摄政,684年又因中宗不顺从而将其废黜,改立另一亲子唐睿宗。睿宗垂拱年间(685年 - 689年),朝廷想召回李义琰任怀州刺史。但李义琰自知先前曾阻止武后摄政,已得罪武后,没有应召。688年,李义琰去世。


李巢,拜监察御史,与李义府同按柳奭、韩瑗狱,迁殿中。上书忤旨,贬龙编主簿。
根据《新唐书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陇西李氏姑臧房)》,李义琰独子名李起,李起之子为主客员外郎李询甫。





上官仪

上官仪(608年-665年1月4日),字游韶,唐朝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移居江都。

生平

《旧唐书?上官仪传》载:“上官仪(约公元605~665年),本陕州陕人(今三门峡市陕县)也。父弘,隋江都宫副监,因家于江都(位于天长市东南25公里秦栏镇官桥街道)。”

隋末其父上官宏为将军陈棱所杀,上官仪远逃他乡,曾为和尚,精研佛典,兼涉经史,善写文章。贞观年间进士。唐太宗时入仕,曾参预《晋书》的编撰工作。以文章事太宗,经常跟随太宗参加游宴。唐高宗时供职门下省,颇受高宗和武皇后的赏识。龙朔二年(662年),加银青光禄大夫、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弘文馆学士,成为宰相。后来高宗不满武后跋扈,上官仪向高宗建议废后,高宗亦以为然,由上官仪草诏。武后涕泣陈请,事遂中缀,自此武后深恶上官仪。

麟德元年(664年),上官仪被许敬宗告发与废太子梁王李忠谋反,以“离间二圣、无人臣礼”获罪被诛,家产和人口被抄没,其一子上官庭芝也同时被诛杀。中宗即位后,因上官庭芝女上官婉儿为昭容,对上官仪父子有所追赠,绣像凌烟阁,追封楚国公。

上官仪的诗清绝隽永,绮错婉媚,颇见风骨,被当时的士大夫所效仿[1],以“上官体”传世。《入朝洛堤步月》是代表作。上官仪又归纳六朝以来诗歌中对仗方法,有“六对”、“八对”之说,对后世律诗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父:上官宏
儿:上官庭芝
孙女:上官婉儿





长孙顺德

长孙顺德,唐太宗李世民的叔岳父,父亲长孙恺,在隋朝时任开府。顺德在隋朝时任右勋卫,为逃避高句丽战役,前往太原,投靠李渊、李世民,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屡建战功,平霍邑、破临汾,又在桃林生擒隋主将屈突通,拜为左骁卫大将军,封薛国公。

武德九年(626年),在玄武门之变后,封食邑一千二百户,又特赐宫女。贞观年间,因居官贪婪,被免官,后病死。赠荆州都督,谥曰襄。贞观十三年追封为邳国公。永征五年重赠开府仪同三司。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


家族

祖父长孙光,周开府仪同三司,平原公。父长孙晟,隋右骁卫将军。长孙家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拓跋郁律长子拓跋仁的后裔(一说拓跋侩的儿子、拓跋邻的哥哥是长孙氏的始祖),后改为长孙氏,世为魏室重臣。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长孙氏是当时关中的大门阀之一,是李渊家族夺取天下的重要支持者。长孙无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太宗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太宗废太子李承乾、唐高宗李治的亲舅。

经历

长孙无忌博学多才,又有谋略,少年时即与李世民交好。隋朝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起兵太原,无忌在长春宫进见,授任渭北行军典签,自此辅佐李世民征讨。武德九年(626年),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贞观元年,迁吏部尚书,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历任太子左庶子、左武候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仆射、司空,功勋卓著,又是外戚,是太宗最信赖倚重的大臣,虽然位极人臣,招致议论,但唐太宗多次表示对长孙无忌的信任,屡加恩宠。贞观十一年(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贞观十七年,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名列第一。贞观十六年(642年),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唐太宗欲立晋王李治,召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密议,长孙无忌表示支持,次年李治被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危,遗命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

唐高宗继位,拜无忌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扬州都督,主持朝政。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与高阳公主谋反事泄,无忌为稳固高宗帝位,以谋反案诬陷吴王李恪,李恪与房遗爱、高阳公主等一同被杀。永徽六年(655年),高宗欲立武昭仪为皇后,无忌坚决反对,招致武后仇恨。许敬宗希旨,诬构无忌谋反,高宗削无忌爵,流黔州(今贵州),659年被逼自缢死,天下哀之,长孙一族由此衰败。唐肃宗时,下诏追复无忌官爵。无忌有诗三首留于后世。

评价

长孙无忌出身名族,才智卓著,于唐朝有开国之功,于太宗为知己之臣。居相位三十余年,而忠心不渝,受命辅佐高宗,延续贞观遗风。因坚持维护纲纪,最终受诬被害。史书认为长孙无忌被害,是唐高宗的统治转向昏庸,权力落入武氏的开始。

子孙
长孙冲,秘书监,娶太宗女长乐公主
  长孙延,通事舍人
   长孙元翼,宣州刺史
    长孙训,宁州刺史、陈留县公
     长孙钊,福昌尉
      长孙守贞,鸿胪卿
       长孙全绪,宁州刺史
        长孙燧,泾原营田判官、试太子通事舍人
         长孙绍先
         长孙恭先
         长孙孝先
         长孙稚先

        长孙慥,邠州刺史
         长孙凝,刑部尚书
         长孙冱,隰川主簿



      长孙守英
      长孙守廉


  长孙节
  长孙操

长孙元冀
长孙元遐

长孙绚
长孙顼

长孙涣,鸿胪少卿、上党郡公
长孙诩

长孙濬,常州刺史、安康伯
长孙嘉平,幽州司兵参军 长孙琮
  长孙瑰
  长孙琦


长孙淹,长水令、安城县公
长孙温,尚衣直长
长孙澹,太子洗马
长孙净,尚衣奉御
长孙崇宗
长孙崇一
长孙崇信
长孙崇质
长孙崇贤
长孙崇顺

长孙溆,成州刺史 长孙瓒
长孙琏
长孙圭
长孙球

长孙湛,襄州刺史
长孙津,尚衣奉御
长孙泽,左千牛卫长史 长孙玮
长孙琼
长孙o
长孙珩
长孙瑛

长孙润,太常少卿、金城县子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21: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三十一



崔敦礼

崔敦礼,本名元礼,后被唐高祖改名为敦礼,雍州咸阳人,隋朝礼部尚书崔仲方之孙。其先本居博陵,魏末迁徙至关中。涉文史,重结义,仰慕苏子卿之为人。

生平

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命其往幽州召庐江王瑗。瑗举兵造反,执敦礼,问京师之事,敦礼竟无异词。唐太宗闻而壮之,迁左卫郎将,赐以良马及黄金杂物。

贞观元年(627年),擢拜中书舍人,迁兵部侍郎,频出使突厥。累转灵州都督。贞观二十年(646年),征为兵部尚书。又奉诏安抚回纥、铁勒部落。时延陀寇边,敦礼与英国公李??瀚海都督回纥吐迷度为其下所杀,诏敦礼往就部落绥辑之,因立其嗣子而还。敦礼深识蕃情,凡所奏请,事多允会。

永徽四年(653年),取代高季辅成为侍中,累封固安县公,仍修国史。永徽六年(655年),加光禄大夫,取代柳奭成为中书令,兼检校太子詹事。敦礼以老疾屡次请退。显庆元年(656年),拜太子少师,仍同中书门下三品。敕召其子定襄都督府司马余庆,使侍其疾。寻卒,年六十余。唐高宗举哀于东云龙门,赐东园秘器,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硕,谥曰昭。其子崔余庆,官至兵部尚书。孙崔贞慎,神龙(705年正月—707年九月)初拜兵部侍郎。





杜正伦

杜正伦,唐朝高宗时的宰相。杜正伦生年不详,是相州(河北省邯郸)人。

生平

隋朝隋文帝仁寿年间,杜正伦与其兄杜正玄、杜正藏通过了科举。隋代举秀才止十余人,杜正伦一家已有三秀才,时甚称道。杜正伦精于文学,特别精通解释经典。在隋朝为羽骑尉。唐高祖建立唐朝取代隋朝,杜正伦为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总管府录事参军。唐高祖的儿子秦王李世民闻其名,令他入直秦府文学馆。

626年,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尚书右丞魏徵推荐杜正伦才能古今无比,唐太宗在627年以杜正伦为兵部员外郎。628年,杜正伦为给事中兼知起居注。一次,唐太宗表示:“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能多言。”杜正伦回答:“君举必书,言存左右史。臣职当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直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他二百段绢。

630年,杜正伦升迁中书侍郎,中书省的副官。632年,杜正伦和御史大夫韦挺、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都上封事称旨,太宗皇帝为他们设宴答谢他们的诚实与勇敢。杜正伦加官散骑常侍,行太子右庶子,兼崇贤馆学士。让他辅佐皇太子李承乾。636年,他再任中书侍郎,爵南阳县侯,仍兼太子左庶子。杜正伦出入两宫(东宫和太极宫),参典机密,以干练著称。

但不久后杜正伦就陷入了皇帝和太子之间的矛盾。当时,太子腿脚有病,不便行走。所以他不能按时朝见父亲,而经常和近侍小人在一起,做一些轻浮之事。唐太宗对杜正伦说:“我儿的疾病,只是小事。但他全无好名声,没听说他爱贤好善,他所接触的,多是小人,卿可密切观察此事。如果他不听你的劝教,须来告我。”

杜正伦多次劝说太子,建议他规范自己的行为。但太子却不改。杜正伦把皇帝给他说的话告诉了太子,太子接着上表父亲抗辩。唐太宗质问杜正伦:“何故泄露我的话?”杜正伦解释:“他不听我的,所以拿陛下的话震吓他,希望他有所畏惧,改恶从善。”唐太宗依然生气,将杜正伦贬为谷州(今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刺史,不久改任交州(今越南河内)刺史。 在643年太子联合侯君集谋反之事泄露而被废黜时,杜正伦因为和侯君集关系好,还得到过侯君集赠送的腰带,所以被流放驩州。之后复官,做郢州(今湖北武汉)和石州(今山西吕梁)刺史。

656年,太宗的儿子唐高宗授杜正伦为黄门侍郎,兼崇贤馆学士,同中书门下三品。657年,兼度支尚书,仍依旧知政事。不久拜中书令,兼太子宾客、弘文馆学士,进封襄阳县公。他和中书令刘祥道认为应该精简国家官员,唐高宗让他们负责。但是,他们的阻力太大,最终无果而终。

同时,杜正伦和另一个宰相中书令李义府发生矛盾,李义府是武后的同党,诬告杜正伦结党,唐高宗在658年十二月,将杜正伦贬为横州(今广西南宁))刺史,杜正伦不久死在了横州,当时有《杜正伦集》十卷。





李敬玄

李敬玄(生年不详-卒年不详),亳州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唐代政治人物。

父李孝节,谷州长史。贞观末年,高宗还是太子时,马周启荐敬玄,召入崇贤馆。刘仁轨后为左仆射,敬玄与之有嫌,每遇仁轨奏事,敬玄辄从中阻挠。时吐蕃屡次入寇,仪凤二年(677年),吐蕃内乱,朝廷以为有机可乘,仁轨知敬玄素非边将才,谎称敬玄知兵事,敬玄固辞。高宗曰:“仁轨须朕,朕亦行之,卿何辞?”李敬玄不能辞。

仪凤三年(678年)敬玄至洮河军,为诸军大总管,同工部尚书刘审礼统兵十八万进攻吐蕃。在青海湖边,敬玄逗挠不前,唐军再次大败,刘审礼既无继援,被俘。敬玄闻审礼被擒,慌忙退走,至承风岭(今青海西宁附近),敌骑已漫山遍野,敬玄急阻沟自固,时正值秋雨,道路泥泞,无计可施。左领军员外将军黑齿常之,率敢死士五百人夜袭吐蕃军,吐蕃军惊走,大将论钦陵退去。敬玄得拔营徐退,返入鄯州,贬为衡州刺史。






刘德威

刘德威(581年-652年),唐朝政治人物,徐州彭城人。

隋朝末年,在李密部下,镇守怀州。归附唐朝后,授予左武侯将军,讨伐刘武周后,探听敌军虚实。报告李渊,升任大理寺少卿,平定洛阳王世充有功,为刑部侍郎,贞观年间历任大理卿、绵州刺史、益州大都督长史、刑部尚书。他是唐睿宗刘皇后的祖父。有子刘审礼。





刘祥道

刘祥道(595年-666年),字同寿。唐朝观城(今莘县观城)人。

父刘林甫,官内史舍人。历任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刑部尚书、右相等职,封广平郡公。曾提拔王勃。乾封元年(666年)加金紫光禄大夫,不久病卒。其子刘齐贤后来也担任宰相。另有子刘广礼。





卢承庆

卢承庆(595年-670年),字子余,封范阳定公,唐朝官员,唐高宗年间任宰相。

背景

卢承庆生于隋文帝年间的595年,幽州人氏。他的祖父卢思道是隋朝要员。隋炀帝末年大将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时,卢承庆之父卢赤松任河东令,先前就认识李渊,李渊兵到后立刻投降,成为李渊的僚属。李渊建立唐朝后称唐高祖,封卢赤松为范阳郡公。卢承庆相貌英俊,仪态大方,博学有才。他年幼时,父亲去世,他继承了范阳郡公的爵位。

唐太宗年间

唐太宗继位初期,卢承庆任秦州参军,一次入朝奏报河西军情,说得很清楚,太宗称奇,升他为考功员外郎,后又数次升迁至民部侍郎。一次,太宗问及历代户口之事,卢承庆对以夏朝、商朝乃至北周、隋朝的人口增减,太宗再次表示赞赏,不久让他兼任检校兵部侍郎,知五品选。卢承庆不接受,认为选官是尚书的职责,自己不能越权,但太宗没有答应,说:“朕相信你,你为什么不相信你自己呢?”后来卢承庆又历任雍州别驾、尚书左丞。

唐高宗年间

649年唐太宗驾崩,唐高宗继位。由于权相褚遂良诬告,卢承庆被贬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褚遂良又指控卢承庆在雍州时失职,卢承庆又被贬为简州司马。一年后,卢承庆转任洪州长史。高宗幸汝州温泉,擢升卢承庆为汝州刺史,不久又召他回京任光禄卿。657年,大将苏定方击破西突厥,俘获其可汗阿史那贺鲁,高宗派卢承庆去西突厥把西突厥的土地分给两位忠于唐朝的西突厥王子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弥射和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步真,又命卢承庆和两位王子给各部首领封官。

659年,在度支尚书任上的卢承庆被授参知政事衔,为实质宰相。同年,因涉嫌谋反被流放的前宰相国舅长孙无忌进一步遭到指控,卢承庆和其他宰相李勣、许敬宗、辛茂将、任雅相奉命调查。其中许敬宗是武皇后的党羽,也是调查的发起者。长孙无忌最终被迫自杀。当年,卢承庆被授予高一级的宰相衔同中书门下三品。但在660年,他就因为对度支事务处理不当被免官,改任润州刺史,后又迁雍州长史,授银青光禄大夫。669年,他又被任为刑部尚书,不久即告老请求退休。高宗批准了,授他金紫光禄大夫衔。

670年,卢承庆卒,赠幽州都督,谥号“定”。临终时,他对儿子们说:“死生至理,亦犹朝之有暮。吾终,敛以常服;晦朔常馔,不用牲牢;坟高可认,不须广大;事办即葬,不须卜择;墓中器物,瓷漆而已;有棺无椁,务在简要;碑志但记官号、年代,不须广事文饰。”

典故

卢承庆任考功员外郎时,有一个监督漕运的官员因遭遇大风丢了粮食,卢承庆给他评为中下。这名官员神色自若,一言不发退下了。卢承庆看重他的气量,说“遭遇大风不是你所能阻止的”,改评为中中。这名官员既没有表现出高兴的样子,也没有表达惭愧。卢承庆对他的反应表示赞赏,又说他“宠辱不惊”,评为中上。这是卢承庆能表彰别人的优点。

家庭


卢承恩
卢承悌
卢承基
卢承业
卢承泰
卢承礼
卢承福


范氏

子孙
卢景祚
卢景裕
《新唐书卷七十三?表第十三 宰相世系三(卢氏)》则载卢承庆只有一子吏部郎中卢谞,卢谞又有子滁州刺史卢郧和卢垣。卢垣之子卢幼临后为刑部郎中






邢文伟

邢文伟(?-690年?),唐代宰相,滁州全椒人。与历阳人高子贡、寿春人裴怀贵都因博学闻名。咸亨年间,任太子典膳丞。唐高宗授他为右史。武后时,多次升迁担任凤阁侍郎,兼任弘文馆学士。载初元年,任内史。后因好友贪赃被治罪而受连累,贬任珍州刺史,上吊而死。





杨弘礼

杨弘礼,字履庄,隋朝尚书令杨素的侄子。杨弘礼与杨玄感不和,常常说他必然叛乱。杨玄感被诛,父杨岳被押在长安狱,隋炀帝使人赦免他,到了之后,杨岳已死。唐高祖即位,以杨素有功于隋,诏命杨弘礼袭封清河郡公,官拜太子通事舍人。贞观年间,累迁至中书舍人。

唐太宗征辽东高句丽,拜杨弘礼兵部侍郎。驻跸山之役,领步骑二十四军跳出敌军后方,所向摧靡。唐太宗自山下看到其军马,袍仗精整,人人尽力,极为称赞,对许敬宗说:“越公儿郎,故有家风。”当时宰相都留在定州辅佐皇太子,只有褚遂良、许敬宗、杨弘礼在辽东军中掌行在机务。唐太宗还长安,拜杨弘礼中书侍郎,迁司农卿。后为昆丘道副大总管,随阿史那社尔、郭孝恪破处密,杀焉耆王,降馺支部,获龟兹、于阗王,凯旋。正好唐太宗驾崩,执事大臣将他下迁泾州刺史。永徽初年,唐高宗追论其功,迁任胜州都督,改太府卿。死后,赠兰州都督,谥号质。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21: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三十二



陈子昂

陈子昂(661年-702年),字伯玉,唐朝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人。唐代诗人,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

父陈元敬早年以明经擢弟,后隐居射洪东山。陈子昂出生于富有的家庭,早年喜游猎,不好学,慷慨任侠,“年十八未知书”。后来在学校看到学子刻苦勤学,遂至金华山乡校,发愤读书。学业有成后前往长安,但得不到名家的赏识。一日遇到一个卖胡琴者,有胡琴索价百万,陈子昂买了这把胡琴,邀众人至家中赏玩,竟当众摔琴。陈对大家说他只是一介书生,不懂琴艺,但会写文章,请大家欣赏他的文章。于是名动京师。

唐高宗开耀二年(682年),许旦榜进士及第。高宗驾崩于洛阳,他上书在洛阳建高宗陵墓。武则天很欣赏他,拜为麟台正字,历官至右拾遗。通天元年(696年),武攸宜北伐契丹,陈子昂为记室,主撰军中一切文件。后辞官回家。县令段简以其家富豪,诬陷入狱,忧愤而死。也有人说是陈子昂得罪了武三思,因而被武三思命段简将其杀害。

陈子昂批评六朝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其代表作为《感遇》诗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还有登幽州台歌等。他的诗歌创作在唐代颇有影响。他主张汉魏风骨,提倡风雅比兴,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其诗风高昂清峻,雄浑苍凉,语言深沉质朴。其友人卢藏用说他“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吕才

吕才(606年-665年)唐初哲学家,博州清平(今山东聊城临清市夏津西)人。

少好学,出自儒家,又精于天文、地理、医药、制图、军事、历史,长于声乐,制作管乐器“只八”。中书令温彦博推荐吕才给唐太宗。入弘文馆。历官太常博士,太常丞,太子司更大夫。他奉命删定《阴阳书》,颁布天下。他确认“极微”和“气”是世界的根源,并从“乾坤”、“刚柔”等对立关系中寻找事物变化的原因。他反对宗教迷信,对“禄命生成说”、“五德说”和“风水说”进行了批判。贞观六年(632年),谱曲《功成庆善舞》(更名为《九功舞》)、《七德舞》(更名为《秦王破阵乐》)、《上元舞》,曾传到日本、印度等国。吕才又知兵事,著有《教飞骑战阵图》。作品多散佚,《全唐文》辑录有《进大义婚书表》、《进白雪歌奏》、《议僧道不应拜俗状》、《因明注解之破译图序》。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1: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三十三



刘仁轨

刘仁轨(602年-685年3月2日),字正则,汴州尉氏(今属河南)人。

自幼“恭谨好学”,“每行坐所在,辄书空地,由是博涉文史。”。唐高祖武德初年,补息州(今河南息县)参军,转任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尉。贞观十四年(640年),因故杖毙折冲都尉鲁宁,为唐太宗所赞赏,后累迁给事中。显庆元年,刘仁轨因处理大理寺丞“毕正义案”得罪李义府,贬青州(山东省青州市)刺史。

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攻百济,督海运遇风覆船,所部死伤严重,朝廷派监察御史袁异式审讯,李义府暗示袁异式:“君能办事,不忧无官。”李义府对唐高宗说:“不斩仁轨,无以谢百姓。”舍人源直心说:“海风暴起,非人力所及。”,仅将之免职,以白衣随军自效。龙朔元年(661年)三月,唐军留郎将刘仁愿率数千唐兵留守百济城,以左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不久王文度病死,诏以刘仁轨代之,刘仁轨高兴说:“天将富贵此翁耳!”。百济起兵,围攻屯其府城的唐将刘仁愿部。刘仁轨任检校带方州刺史,率军赴救,于熊津江(今韩国锦江)大败百济。唐军因战事外利,又值大雪,遂退出平壤,刘仁轨自请留守。

龙朔三年(663年)日本将毛野稚子等率二万余人攻新罗,八月,刘仁轨水军率行至白江口,“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余丰脱身而走”。百济王扶平逃奔高句丽,王子忠胜等人投降。日本势力退出朝鲜半岛。上元二年(675年)二月,挥军渡瓠卢河(在庆州西),破新罗北方重镇七重城(金城北)后引兵还,史称“白江口之战”。

麟德二年,封禅泰山,仁轨领新罗及百济、耽罗、日本四国酋长赴会,唐高宗大悦,擢为大司宪。袁异式大惧,内心不安,刘仁轨告诉他忘掉过去的事,乾封元年(666年)六月,刘仁轨迁右相,兼检校太子左中护,累前后战功,封乐城县男,推荐袁异式任中台司元大夫。监察御史杜易简曰:“斯所谓矫枉过正矣!”咸亨元年(670年)正月初三,刘仁轨乞老归养,获准,不久复出,出任陇州刺史,以防吐蕃。咸亨三年(672年),出任太子左庶子。咸亨四年(673年)三月初十,奉命改修国史。

仪凤二年(677年)五月,吐蕃犯扶州(治同昌,今甘肃文县)临河镇,唐军兵败,朝廷以刘仁轨为洮河道(军在鄯州城内)行军镇守大使,建议屡遭李敬玄反对,仁轨因此怀恨在心。一日刘仁轨上奏:“西边镇守,非敬玄不可。”李敬玄推辞不掉。仪凤三年(678年)九月,李敬玄大败,唐军损失过半。韦述曰:“世刘公逞其私忿,陷人之所不能,覆徒贻国之耻,忠恕之道,岂其然乎?”

武则天亲政时,意图诛杀裴炎,派郎将姜嗣宗自洛阳出使长安,问刘仁轨意见。刘仁轨问他洛阳的情况,姜嗣宗说:“嗣宗觉裴炎有异于常久矣。”仁轨曰:“使人觉之邪?”曰:“然。”刘仁轨告诉他:“仁轨有奏事,愿附使人以闻。”姜嗣宗答应他。第二天,姜嗣宗带着刘仁轨的奏章返回洛阳,结果刘仁轨在奏章说“嗣宗知裴炎反不言。”武则天则定处死裴炎,并在都亭驿将姜嗣宗处以绞刑。

垂拱元年(685年),刘仁轨逝世。武则天停朝三日,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赐其家实封三百户。撰有《行年记》、《永徽留本司格后本》十一卷。

子孙

有子刘滔、工部员外郎刘濬。

刘濬长子刘晃,太常卿,袭乐城公,生刘子藩,河东节度掌书记、虞部员外郎;刘子藩生刘煟,雅州刺史;刘煟二子:刘瑑,字子全,唐宣宗年间拜相;刘顼,字昭愿。

刘濬次子刘昂,京兆少尹,生刘子之,刘子之二子:刘元鼎,慈州刺史,有子刘思,字秀挺;刘公舆,祠部员外郎。






娄师德

娄师德(630年-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县)人。唐高宗、武则天两代大臣。

早年以进士及第授江都县尉,扬州长史卢承业很看重他,曰:“子,台辅器也,当以子孙相诿,讵论僚吏哉?”累次迁官至监察御史。高宗上元初年,朝廷召“猛士”以防御吐蕃,他以文官应募,从军向西讨伐,并屡有战功,迁官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今青海乐都西南)司马,知营田事。

武周天授初,升为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仍旧知营田事。娄师德主管营田十余年,取得了积谷数百万斛的巨大成就,获得武则天的嘉奖。长寿元年(692年),拜夏官侍郎判尚书事。次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是不久,武则天认为营田事关重要,又任之为河源、积石(今青海贵德西部)、怀远等地军队及河、兰、鄯、廓等州(今甘肃兰州以西、青海湟源以东地带)的检校营田大使。后又内迁秋官尚书,转左肃政台御史大夫。证圣元年(695年),吐蕃进犯洮州(今甘肃临潭),娄师德统军迎战,兵败,遂被贬为原州员外司马。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复官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圣历元年(698年),迁陇右诸军大使,仍检校河西营田。次年,官为天兵军副大总管,依旧充陇右诸军大使,专掌招抚吐蕃事。同年八月卒于会州(今甘肃靖远)。

娄师德前后在边疆总共驻扎了三十余年,以谨慎忍让而闻名,“唾面自干”的典故即来自师德。

子娄思颍,介休令;娄思颍子娄志学,千乘令。娄师德还有曾孙娄图南。


裴光庭

裴光庭(676年-733年3月27日),字连城,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裴行俭之子。幼年丧父,母库狄氏被武则天召为御正,极受宠信。裴光庭被提拔至太常丞。因为是武三思女婿,一度受牵累贬官郢州。开元中,擢兵部郎中。开元十七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萧嵩争权不协。开元二十年授光禄大夫,封正平县男。开元二十一年卒。谥忠献。张九龄撰《裴光庭碑》。

子孙
裴稹,司勋员外郎,袭正平县子 裴倩,字容卿,度支郎中、正平县男,谥节 裴均,字君齐,左仆射平章事、郇公 裴?,凤翔府参军、河东县男
裴锷,江陵尉
裴鋗、裴○、裴镐


裴儆,字九思,左金吾将军,谥成 裴坚,殿中丞
裴墐,字封叔,吉州长史 裴铣

裴埴,字靖之,秘书监
裴埙,户部郎中 裴鐇
裴锽,字振德


裴倚,殿中侍御史
裴侑,榆次尉







裴行俭

裴行俭(619年-682年5月20日),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高宗时名臣。裴仁基之子。著有《选谱》十卷,以及《草字杂体》,今均佚。

行俭贞观中举明经,显庆初为长安令。高宗废王皇后,立武昭仪(武则天),行俭私下和长孙无忌、褚遂良议论,被谮,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麟德二年(665)拜安西大都护,在西域时,诸部多慕义归附。乾封初,召为司文(鸿胪)少卿。总章中,迁司列少常伯(吏部侍郎),与李敬玄、马载同掌选事十余年,甚有能名,时称“裴、李”、“裴、马”。当时承平日久,取得各种资格上吏部候选为官的人剧增,行俭和李敬玄委任员外郎张仁祎创立一些法规,使选任官职有一定的条例可循,为后来所承用。

行俭少时从大将军苏定方学习兵法,后来领兵出征,善于料敌决胜。他诚恳待人,获得士兵爱戴,故战多取胜。调露元年(679)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与李遮匐反叛,侵逼安西(今新疆库车)。当时行俭受命册送波斯王子泥涅师归国,途经西州时,募得万骑,便假为畋猎,以计俘都支,将吏于碎叶城为他立碑纪功。由于他“文武兼资”,高宗特授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同年,东突厥阿史德温傅、阿史那伏念反叛,行俭以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统兵三十万出击。开耀元年(681),以反间计逼伏念执温傅来降,余众悉平。永淳元年(682)行俭卒。

行俭善于识拔人才,军中提拔的将领如程务挺、王方翼、郭待封、黑齿常之等,都成为一代名将。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2: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三十四



崔义玄

崔义玄 (585年 - 656年),唐初贝州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

隋末投奔李密起义军,未受重用,一日见群鼠渡河,曰:“此王敦败亡之兆也。”。改投李渊,降唐,高宗时任婺州刺史。永徽四年(653年)睦州女子陈硕真起兵造反,掩袭婺州(今浙江金华),崔义玄率兵讨之,以崔玄籍为先锋,并争取扬州长史房仁裕的援助,十一月庚戌,陈硕真伏诛。显庆元年(656年)出为蒲州刺史,不久死。






窦怀贞

怀贞(?-713年),字从一。唐代京兆始平(今陕西兴平东南)人。窦怀贞出身唐朝外戚,高祖父窦毅,太穆皇后(唐高祖之妻,唐太宗之母)的父亲;父亲窦德玄官至宰相。

少年时即有名望,早年担任清河令。唐中宗神龙年间,担任左御史大夫。依附韦后续娶,韦后乳母王氏,自称“皇后阿zhē”,韦后垮台后,被贬濠州司马,再迁益州长史。又与太平公主结为朋党。与魏知古、崔湜、陆象先、徐坚等撰《姓族系录》二百卷。先天二年(713年)七月三日,与太平公主“谋废太子”,事败,畏罪投水而死。唐玄宗下令戮其尸,改其姓为“毒氏”。

子窦鼎。






杨再思

杨再思(?-708年),名綝,中国唐朝的大臣,封郑恭公,在武则天的武周时代和唐中宗时担任宰相,史家多批评他的阿谀。

早年

杨再思生年不详,他是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县)人。他少年时通过科举考试,为玄武(今四川德阳)县尉。一次他到京城长安办公时,住在一个客舍里,有个贼偷了他的行李。小偷逃走的时候被杨再思撞倒,小偷认罪把行李还给杨再思。他对小偷说 "你犯罪可能是因为贫穷没有财物,你悄悄的走吧,别被被人抓到。只给我留下公文就行,钱你拿走吧。”小偷走后,杨再思借钱回的玄武县。杨再思累迁天官员外郎,历任左右肃政台御史大夫。

武周时代

694年七月十八,杨再思任鸾台侍郎(鸾台即唐朝的门下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之一。

697年,在契丹可汗孙万荣叛乱期间,后突厥汗国可汗阿史那默啜当时和武则天的武周王朝时盟时叛,就是说他和武周联盟对抗契丹的条件是归还突厥逃到中原的人口和财物粮食。杨再思、姚璹强调继续与突厥联盟的必要性。武则天接受杨再思、姚璹的意见认为契丹未平,继续交好突厥,突厥日益强大。

699年八月十九,杨再思罢相,为左台大夫(唐朝的御史大夫)。

704年,关于地方官不能尽职尽责,武则天询问宰相。李峤和唐休璟认为官场上都重视中央官员而轻视地方官。他们建议派中央各部门的官员去主持大州的政务。武则天把上疏的人的姓名写在纸条上,抽取了其中二十个人。保持他们中央的职务,同时命他们主持大州的事务。杨再思和韦嗣立等人名列其中。在武则天在长安的时候,杨再思作为神都洛阳的副留守,七月初三,杨再思被任命为内史,凤阁(凤阁即唐朝的中书省)的长官,再次成为宰相。

史称在武则天时作宰相的杨再思,以谄媚阿谀知名。一次,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的哥哥司礼少卿张同休举办宴会, 张同休在席间戏弄杨再思说他长得像高句丽人。杨再思为之欣然,剪纸帖巾,反披紫袍,跳起了高丽舞,宴会上满座大笑。当时,有人赞美张昌宗长得英俊,说:“六郎(张昌宗的小名) 面似莲花。”杨再思不以为然,张昌宗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六郎不是面似莲花,而是莲花面似六郎。”有人问他官居宰辅,为什么这样低声下气。他说,世道艰难,刚直的人招灾祸,不谄媚,怎么保全自己?当时,城内有积水,关闭坊门辟邪。杨再思上朝的时候,有辆牛车陷在泥中,车夫叱牛不前,抱怨说:“笨宰相不能调和阴阳,却关闭坊门,让我难于行走!”杨再思让小吏对他说:“你的牛劲小,不能全责怪宰相啊。”

七月十二,张同休和他弟弟汴州刺史张昌期、尚方少监张昌仪因犯贪污罪下狱,张昌宗也卷进了此案。七月廿二,御史大夫李承嘉、御史中丞桓彦范以张氏兄弟贪赃四千余缗钱,应该将张昌宗免官。张昌宗反对,认为自己对国家有大功,犯的罪不至于被免职。武则天问宰相,张昌宗有什么功劳。 杨再思回答:“张昌宗调制神丹,陛下服用后确实有效,没有比这再大的功劳了。”武则天以为皇帝调制神丹,作为张昌宗 出入宫禁的借口。武则天非常高兴,赦免了张昌宗。但这让人清楚的看到了杨再思的谄媚,左补阙戴令言写了一篇《两脚狐赋》,讽刺杨再思是一只两只脚的狐狸。杨再思看到这首赋,将戴令言外放为长社县令。在宋璟弹劾张昌宗兄弟一案中,杨再思想斥退宋璟。宋璟厉声道:“圣明天子在此,不用麻烦你这个宰相擅自宣布敕命!” 这些年里他的爵位由弘农县男、郑县侯、弘农郡公,一直升到到郑国公。

唐中宗时代

705年,武则天退位。唐朝复辟,原来曾被她废黜的儿子太子李显重新复位。他改换了许多宰相,但杨再思依然保持相位。二月初五,他官拜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京师长安留守。三月廿五,杨再思检校扬州都督府(今江苏省扬州市)长史,但他依然在朝中作宰相不用到扬州上任。 六月十五,杨再思检校中书令。十月廿五,杨再思为侍中。他也充任了唐中宗顺天皇后(韦后)的奉册使。

706年,唐中宗的女婿光禄卿、驸马都尉王同皎被宋之问的弟弟宋之逊控告和洛阳人张仲之、祖延庆、武当县丞寿春县人周璟谋反,要杀掉静德王武三思,带兵入宫废黜韦后。张仲之历数武三思之罪,涉及到武三思与韦后的私情。审理此案的宰相杨再思和韦巨源假装打盹没听见,最后王同皎等人被处死。

707年,唐中宗的太子李重俊是后宫所生,被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李裹儿和李裹儿的丈夫武崇训(武三思的儿子)所忌。安乐公主李裹儿一直想做皇太女取代太子。太子起兵杀死武三思和武崇训,然后围宫要抓韦后、李裹儿和上官婉儿。杨再思、苏瑰、李峤与兵部尚书宗楚客、左卫将军纪处讷拥兵二千余人,聚集在太极殿前闭门坚守,反对李重俊。最后,李重俊兵败被杀。之后宰相宗楚客、纪处纳陷害魏元忠参与李重俊之乱,因为魏元忠的儿子魏升参加了李重俊的起事。杨再思附和宗楚客、纪处纳,最后魏元忠被贬为务川县尉,死在途中的涪陵。九月,杨再思重任中书令。 708年春二月十五,杨再思升职为尚书右仆射(尚书省长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年夏六月,杨再思去世,谥号恭。





祝钦明

祝钦明,字文思,唐朝、武周官员,唐中宗年间任宰相,还是著名儒家学者,但中宗驾崩后因曾奉承韦皇后而遭到诟病。

家世

祝钦明生年不详,是京城长安人。他的父亲祝綝就是名儒生,写了很多对诸子百家学说提出质疑的书;祝綝的学生张后胤官居显要后,推荐祝綝仕官,但祝綝最高只当到尉。

祝钦明少年即熟习五经,又学习历史和哲学。唐高宗年间,祝钦明中明经,拜为东台典仪。在高宗永淳(682年 - 683年)之后、武周天授(690年 - 692年)之间,他又考中英才杰出、业奥《六经》等科,拜著作郎,负责记录皇帝的行为。701年,又任太子前皇帝李显的率更令兼崇文馆学士,负责辅导李显的学业。

唐中宗复位年间

705年,武则天因政变退位,李显复位为唐中宗。祝钦明因曾服侍中宗,被提升为国子祭酒,授同中书门下三品,为实质宰相。不久,他又历任刑部尚书和礼部尚书,爵封鲁国公,加银青光禄大夫荣衔,得到敬重,发动政变的桓彦范、崔玄暐、袁恕己和敬晖虽然都成为当权宰相(但不久后即因韦皇后及其情人、中宗的表兄和宠臣武三思构陷而失势),在学习《周礼》时也都向祝钦明学习。他还负责为皇家编修史籍。706年,中丞萧至忠弹劾祝钦明为逃避服丧而隐瞒亲人死讯,有违孝道,祝钦明因此一度下台,被贬为申州刺史。

因担心不能重获权力,祝钦明谄事韦后,不久被召回重任国子祭酒。709年,中宗想在长安城南郊祭祀天地,祝钦明和国子司业郭山恽为奉承韦后,引用解释了《周礼》的一段文字,称应由韦后亚献。中宗起初质疑,并咨询学士们的意见。太常博士唐绍、蒋钦绪和国子司业兼修文馆学士褚无量都表示不同意,认为这仅适用于祭祖的场合。中宗让宰相韦巨源裁决,韦巨源支持祝钦明的说法,韦后也得以亚献。但在唐、蒋反对下,韦巨源否决了以祝钦明的以有权势的皇女安乐公主李裹儿为终献的提法,最后中宗以韦巨源本人为终献。710年,韦后设宴庆祝亲戚结婚,祝钦明主动表演八风舞,扭动着肥胖的身躯,摇头闪目,虽然逗乐了中宗,其他官员却暗地里觉得恶心,如吏部侍郎卢藏用就感叹:“祝公是举,五经扫地矣。”

中宗驾崩后

710年夏,中宗暴崩。传统史家认为他是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杀的。不久,韦后又被中宗的妹妹太平公主和侄子临淄王李隆基政变推翻。中宗的弟弟、之前同样当过皇帝的相王李旦继位为唐睿宗。侍御史倪若水弹劾祝钦明、郭山恽奉承韦后、误导中宗。睿宗贬祝钦明为饶州刺史。后来,祝钦明又被迁为洪州都督,最后被召回任崇文馆学士,卒于任上。

家庭
长兄祝玄圭,字文命,修武令
次兄,有子祝骃






宗楚客

宗楚客(?-710年),字叔敖,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人。

祖籍南阳(今河南南阳市)。曾祖宗丕是后梁南弘农太守,隋朝时居河东之汾阴。父宗岌,官魏王泰府,与谢偃等撰《括地志》。武则天堂姐之子。生而“明皙美须髯”,有才华,唐高宗进士,累迁夏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景龙二年(708年),宗楚客等受阿史那阙啜忠节赂,景龙三年(709年),监察御史崔琬弹劾宗楚客等人“潜通戎狄,受其货赂,至生边患”。因奸赃罪流放岭南,一年后召还。神龙中,武三思引为兵部尚书,同知政事,拜中书令。韦皇后与宗楚客勾结,毒死中宗李显。临淄王李隆基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宗楚客。孙女是李白的第二任妻子。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23: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三十五



阿史那社尔

阿史那社尔(604年-655年),唐朝初年名将。

阿史那社尔是东突厥汗国处罗可汗次子。十一岁即设牙旗于漠北,统帅铁勒、薛延陀等部族。626年,颉利可汗率全族兵力南侵,漠北诸族乘机反抗突厥统治,并击败阿史那社尔同欲谷设等人率领的镇压军。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阿史那社尔被迫率部西迁,击破西突厥汗国,自立为都布可汗。之后,他不顾众臣劝谕,引军攻击薛延陀,意图报仇,不料战败,逃奔高昌。贞观九年(635年),阿史那社尔因畏惧西突厥的报复,率部万人投奔唐朝,被封为左骑卫大将军,尚婚唐太宗之妹衡阳长公主。

贞观十四年(640年),阿史那社尔任行军总管,同侯君集攻灭高昌,因功被封为毕国公。其后,他又先后参与唐朝对高句丽、薛延陀的战争,屡立军功,并有清廉之名。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任命其为昆丘道大总管,负责对西域的军事行动。他同契苾何力等人率领铁勒、突厥部众十万人击败了龟兹,并迫使于阗国王臣服。

唐太宗去世后,阿史那社尔表示愿殉死守卫昭陵,为唐高宗所止,升任右卫大将军、镇军大将军。永徽六年去世,赠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陪葬昭陵。并且把他的坟冢修成葱山的形状,并立碑,以表彰他平定龟兹之功。谥曰元。






阿史那忠

阿史那忠(611年-675年5月24日),中国唐朝军人,字义节。

突厥苏尼失(阿史那苏、怀德元王)之子。跟随父亲入唐为官。贞观初年,被唐太宗提拔为左屯卫将军,迎娶宗室之女定襄县主为妻。父亲死后,继承薛国公的爵位。637年,检校长州都督。639年,阿史那思摩被唐朝立为突厥可汗,阿史那忠为左贤王。出塞外,郁郁不乐,唐朝使者来见,他请禀告唐太宗准许他回朝为官,唐太宗准许了。

永徽年间,阿史那忠历任左武卫大将军、右骁卫大将军。后为长岑道行军大总管,攻击铁勒、契丹的入侵。668年,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防备弓月和吐蕃,之后转任西域道安抚大使、西域道行军大总管。675年,阿史那忠在洛阳尚善里的私邸去世,被追赠镇军大将军之位,谥号贞,陪葬唐昭陵。时人称阿史那忠是唐代的金日磾。






冯盎

冯盎,字明达,南朝人,生于高州良德。北燕冯氏后裔、唐朝高力士的曾祖父。唐越国公。

由于冯弘不肯向北魏投降,于是逃亡至高丽,其堂侄冯业,带同三百人渡海归降南朝宋。后来冯弘已经死于高句丽,于是冯业定居于番禺,至冯业之孙冯融,出仕南朝梁的罗州刺史。冯融的儿子冯宝,娶南越族大姓冼氏女冼夫人为妻,遂成为南越族首领,被朝廷任命为本郡太守,冯盎是冯宝的孙子。

隋仁寿初年,冯盎是宋康县县令,潮州、成州等五州獠族(南越族一支。)叛乱,冯盎赶往京师,向政府进言平乱。文帝命令左仆射杨素与他讨论形势,杨素很惊讶他的才能,说:“不意蛮夷中乃生是人!”(谁会想到外族之中,竟然会有这种人材。)立即下诏命令冯盎带领江、岭(两广)地区士兵镇压叛乱。平乱后被任命为汉阳太守。再平定番禺人王仲宣的叛乱,击败其将领陈佛智并将之斩杀,拜高州刺史。随隋炀帝讨伐辽东,升为左武卫大将军。隋朝灭亡之后,奔还岭南地区,成为南越族各支的首领,有军队五万人。番禺、新兴名贼高法澄、冼宝彻等接受林士弘指挥,杀地方官员,冯盎带兵打败他们。冼宝彻兄长的儿子冼智臣,再次收聚士兵抵抗,冯盎继续讨伐,两军才刚交锋,立即脱下盔甲大叫:“你们认得我吗?”敌军立即投降,生擒宝彻、智臣等,于是拥有了番禺(今广东省)、苍梧(今广西省)、朱崖(今海南省)等地,自称总管。有人劝冯盎说:“隋朝已亡,中国动荡,唐朝虽已应运而生,而民心未服,两广一带仍未有君王。阁下统领二十个州,土地几千里,名位未正,请自称为南越王。”冯盎说:我一族居住两广已经五代了,这里的牧伯(地方政府首长)都是我的族人,财富美女我有的是,世上的富贵中人,能像我般富贵的人不多了。我已经常常担心会毁了祖先的基业了,还会去称王吗?”

唐朝武德五年才向唐内附。唐高祖把他的领地分为高州、罗州、春州、白州、崖州、儋州、林州、振州等八个州,任命冯盎为上柱国、高州总管,封爵越国公。任命他的儿子冯智戴为春州刺史,冯智彧为东合州刺史。后改封耿国公。贞观初年,有人说冯盎叛乱,冯盎调动军队到边境。太宗任命右武卫将军蔺暮集结江淮一带的军队去攻击,魏徵进谏说:“天下刚刚平定,社会仍未恢复,大战之后,疫病就会出现。而且王者的军队不应该为蛮夷发动,胜之不武,不胜为辱。且冯盎没有攻击邻近的地区,远方的外族,现在四海太平,为什么要反叛呢?没有作反的证据,应当以德服人,冯盎恐惧了之后,一定会自己来觐见的。”于是太宗派遣散骑常侍韦叔谐向冯盎传旨,冯盎派遣冯智戴入朝作唐太宗的侍卫。唐太宗说:“魏徵一句话,胜过十万兵。”当时蔺暮的部队已经出动了,很想立功,派遣副将上书表示冯盎是可以击败的,唐太宗不准,于是罢兵。

武德五年,冯盎来觐见,宴会时被赏赐了很多东西。不久罗州、窦州各支獠族叛乱,命令冯盎带领二万军队为各军的先锋。叛军据守着险要难以进攻,冯盎拿着弩对下属说:“把箭射光时,就知道能否成功镇压叛乱了。”射出七枝箭就杀死了七个人,叛军撤退,冯盎派兵追击,斩首千余级。唐高祖命令冯智戴回乡探亲,给予他数之不尽的赏赐,奴婢多至一万人。冯盎善为治,阅簿最,擿奸伏,得民心。去世时,追赠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

有儿子三十人,冯智戴知名,勇而有谋,能抚众,得士死力,南越族的首领都乐意听其差遗。曾经跟随父亲到洛阳,统领本部兵保卫父亲。炀帝被弑杀之后,带着部下逃亡回岭南。当时有很多盗贼,到两广的道路不通,冯智戴战斗著前进。去到高源时,被俚族(南越族一支。)首领要胁当盟主,刚好冯盎来到,冯智戴才得以跟着冯盎离开。后来入朝为官,皇帝要给他升官,任命为卫尉少卿。听说他很会用兵,指著天上的云问:“那里有敌军,可以攻击吗?”回答说:“云状如树,方辰在金,金利木柔,击之胜。”皇帝对他的回应很震惊。最后升至左武卫将军。去世时,追赠为洪州都督。






黑齿常之

黑齿常之(?-689年11月26日),百济名将,投靠中国唐朝后成为唐朝大将。

百济名将

早年事迹不详,成人后任百济部将,在国内以骁勇有谋略著称。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唐朝将领苏定方受命率军10万灭百济,此后唐朝在百济设立五都督府。黑齿常之初时投降苏定方,不久,因不满唐朝占领军的暴虐而起兵反抗。他以任存山(位于今韩国全州)为根据地击败苏定方的征讨军,之后他转入反攻,一举攻占原百济的200余城,导致苏定方因无法扑灭反抗而被召回。[1]此后,黑齿常之与扶余福信拥立自倭国返回的王子扶余丰为百济统治者。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唐朝将领刘仁轨在白江口战役中彻底击溃倭国和百济水军,再次平定百济。黑齿常之不得已再次归降唐朝。刘仁轨命其反攻任存山。黑齿常之遂反戈击破任存山,完成了唐军对百济的征服。

纵横西域

唐军平定百济后,黑齿常之随唐军主力撤回中国,被任命为左领军员外将军、洋州刺史。

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吐蕃内乱,唐朝政府认为有机可乘,令刘仁轨出镇洮河,相机进攻吐蕃,黑齿常之作为刘仁轨的部将也被调往吐蕃前线。仪凤三年(678年),唐高宗任命李敬玄为诸军大总管,与吐蕃名将论钦陵对峙于青海湖一带。七月,双方发生青海之战,唐将刘审礼中吐蕃诱敌之计孤军深入,于九月全军覆没。李敬玄遂立即率军撤退至承凤岭(今青海西宁附近),被吐蕃追兵包围,幸得黑齿常之冒死率500人夜袭吐蕃军,方得解围。战后,黑齿常之以军功被擢升为左武卫将军,进入唐朝军队高层。

调露二年(680年)七月,黑齿常之率军击败论钦陵,升任河源军经略大使,负责河源地区的防御。黑齿常之上任后在当地展开屯田,使得驻军粮食得以自给,稳定了河源战线。开耀元年(681年)五月廿一,黑齿常之率军击败同样企图在当地屯田的噶尔·赞婆,斩首2000级。嗣圣元年(684年),黑齿常之升任左武卫大将军。

唐朝干城

武则天掌权后,为巩固自身统治,大力任用黑齿常之等边将。684年,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十一月初四,武则天令黑齿常之率军进讨,十一月十八,平定徐敬业起义。武后垂拱元年(685年),黑齿常之开始主管全国边务。

垂拱二年(686年),后突厥汗国可汗骨咄禄入侵河东道,黑齿常之率军抵抗,在两井之战中取得大胜,进爵燕国公。此后又多次击败突厥。

受诬而死

永昌元年(689年),酷吏周兴诬陷黑齿常之与赵怀节谋反。武则天因此将黑齿常之下狱,十月初九(11月26日),黑齿常之在狱中自缢而死。

黑齿常之有一子黑齿俊,后任中郎将。






李多祚

李多祚,(?-707年8月7日),七世纪末期中国唐朝(武周)的靺鞨族将领,被封为上柱国、辽阳郡王,人称辽阳王,三韩贵种(旧唐书)。

简介

公元691年末黑水靺鞨与武周发生军事冲突,李多祚用计策毒杀黑水靺鞨酋长,并击败其军队。

李多祚前后掌禁军,北门宿卫二十余年。705年,李多祚参与大臣张柬之等人的神龙革命,逼迫武则天退位,扶持唐中宗复辟皇位,重建李唐,并成为节愍太子李重俊的亲信,以军功历位右羽林军大将军。

景龙元年(707年)七月,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跟随节愍太子李重俊,先杀韦后亲信武三思、武崇训父子于其门第,并杀武三思党羽十余人。但李重俊不幸被拦阻于玄武门之外,士兵临阵倒戈,李多祚死于此次宫廷政变。

后被后晋刘昫记载于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九,与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黑齿常之、李嗣业、白孝德等合传。






李谨行

李谨行(?-682年),靺鞨人,突地稽之子。相貌伟岸,武力绝人。麟德年间,任营州都督。他的部落家僮有数千人,以财力雄据边关,被夷人(契丹、高句丽)所忌惮。666年,以左监门卫将军与李??、契苾何力、高侃、薛仁贵东征高句丽。670年,镇压高句丽将领剑牟岑的反叛。又和支持高句丽复国的新罗交战,是罗唐战争中,后期唐军的主帅。防御吐蕃时,累拜右领军大将军,为积石道经略大使。吐蕃论钦陵等率众十万人进攻湟中,李谨行以空城计待之。吐蕃疑有伏兵,不敢进。676年,于青海又破吐蕃数万众,唐高宗授其为镇军大将军,行右卫大将军,封燕国公。永淳元年(682年)去世,赠幽州都督,陪葬乾陵。





契苾何力

契苾何力(?-677年),唐初名将,铁勒人。

出身铁勒可汗世家,哥论易勿施莫贺可汗之孙。幼年丧父,在热海(今伊塞克湖)一带游牧。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率部千人归降唐朝,被封为左领军将军,驻守凉州。贞观九年(635年),率部参加对吐谷浑的战争,奋战力俘吐谷浑王慕容伏允,获得头功,被调往长安任北门宿卫、检校屯营事,以宗室女下嫁。贞观14年(633年),参加灭高昌之战。

贞观十六年(635年),契苾何力在回乡省亲之时被反叛的部众绑架至薛延陀,唐太宗不惜以公主(一说宗室女新兴公主,一说为太宗嫡出幼女新城公主)下嫁为条件换回契苾何力。契苾何力回到唐朝以后,劝说唐太宗不要许婚,以免白白替薛延陀可汗巩固地位。后任左骁卫大将军,昆丘道副总管,作为阿史那社尔的副手参加对龟兹、于阗等国的征讨。

在唐朝灭西突厥汗国的战斗中,他任弓月道行军大总管,之后又作为唐军前军指挥官参加了对高句丽的战争。太宗逝世后,契苾何力欲以身殉葬,为唐高宗所止。

唐高宗显庆、龙朔年中,与苏定方等人屡次征讨高句丽。不久,高句丽大将盖苏文死,国中内乱。唐高宗封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大总管,作为李??副手攻克平壤。

677年,契苾何力去世,唐高宗将其陪葬昭陵,谥号毅。






泉男生

渊男生(634年-679年1月29日),唐高句丽人,字符德。渊盖苏文长子,入唐后因避讳唐高祖李渊名而改称泉男生。

唐高宗乾封元年,嗣盖苏文,立为莫离支。与二弟渊男建、渊男产不睦。

男生嗣位初,出巡国中,以渊男建、渊男产摄政。男建、男产二人遂发兵逐之,男生率所部契丹、靺鞨军走保别城,遣子渊献诚致书附唐。唐授男生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安抚辽东大使、持节。随即入朝,加辽东大都督、封玄菟郡公。

总章元年,男生随李勣攻平高丽。以功进位右卫大将军、晋爵卞国公。

仪凤二年,奉诏安辑辽东,颇能安民。

仪凤四年,卒于任、年四十六。“帝为举哀,赠并州大都督。丧至都,诏五品以上官哭之,谥曰襄,勒碑著功。”(《新唐书》)






史大奈

史大奈,中国唐朝军人。原为西突厥特勒阿史那大奈,随处罗可汗入隋朝,仕于隋炀帝。从军远征高句丽因功受金紫光禄大夫之位,分领楼烦部众。

617年,李渊太原起兵,史大奈率部众归属李渊麾下。隋将桑显和在饮马泉与唐军交战,唐诸军退却,史大奈率骑兵数百攻击桑显和背后,大破之,唐军士气高扬。因此功绩李渊赐他光禄大夫之位。跟从李渊平定长安,受赏赐帛五千匹,赐史姓。唐朝建立后,史大奈在秦王李世民麾下与薛举、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作战。贞观初年,累进右武卫大将军、检校丰州都督、封窦国公,受食封三百户。死后,赠位辅国大将军。






执失思力

执失思力(?-?),中国唐朝军人,突厥人,唐高祖驸马。

执失思力是突厥处罗可汗、颉利可汗属下的酋长。626年,出使唐朝,出言不逊,被唐太宗囚在门下省,不久放还。贞观年间,护送隋朝萧皇后归唐,唐太宗任命他为左领军将军。颉利可汗被唐击败,太宗命执失思力说服浑、斛萨部落降伏。执失思力在太宗侧近为官,在太宗狩猎兔子时进谏:“陛下为四海父母,乃自轻,臣窃殆之。”后来太宗又狩猎追鹿,思力固谏。

635年,参与平定吐谷浑。645年,太宗远征高句丽,执失思力驻屯金山道,领知突厥来牵制薛延陀。薛延陀10万兵侵攻唐境,思力引薛延陀入夏州,击破之。638年秋,松赞干布亲自指挥大约20万吐蕃军借口吐谷浑从中作梗,开始攻击唐朝的松州(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但同时松赞干布又派遣使者到唐朝国都长安再次请求,并宣称他们打算欢迎公主。唐太宗派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指挥5万军队,执失思力、牛进达、刘简协助,援救松州。与此同时,吐蕃军正在围困松州的首县-嘉诚(今四川松潘),但唐军先遣部队在牛进达指挥下,打败了吐蕃军。646年,又跟从江夏王李道宗破薛延陀残余,灭薛延陀汗国。

思力娶唐高祖李渊之女九江公主为妻,任驸马都尉,封安国公。房遗爱之乱起,思力因和遗爱交友、获罪连。唐高宗因思力的战功没有杀他,改流放巂州。公主请求削封邑,与夫同行。九江公主先于执失思力去世。龙朔年间,思力为归州刺史,不久去世。664年,恢复公主封邑,追赠思力胜州都督,谥号景。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15: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三十六


程务挺

程务挺(?-684年),洺州平恩(今河北曲周东南)人。

父程名振为初唐名将。务挺少随父作战,以勇力闻名。调露二年(680年),随裴行俭击破西突厥阿史那伏念,迁右武卫将军。镇压徐敬业。历官左武卫大将军。嗣圣元年(684年),任单于道安抚大使。同年冬十二月,内史裴炎被斩于洛阳都亭,程务挺上书为裴炎辩冤,触怒武则天,被杀。





郭孝恪

郭孝恪(?-649年1月19日),唐朝初年将领,许州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年少时有不同寻常的志向,父兄以为他是无赖。隋朝末年率数百少年归附瓦岗军李密。李密大喜,使他与徐世勣守黎阳。李密败亡后,徐世勣遣郭孝恪入长安归降唐朝,唐高祖封郭孝恪阳翟郡公,拜宋州(今河南商丘)刺史,下诏让郭孝恪与徐世勣经略武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以东,所定州县,委以选补。

621年,窦建德援救洛阳王世充,郭孝恪上谒秦王李世民,献计固守武牢,军临汜水,随机应变,李世民听从了他的建议,取得了武牢之战的胜利。窦建德、王世充被擒获后,李世民置酒大会洛阳宫,对诸将说:“孝恪策擒贼,王长先下漕,功固在诸君右。”郭孝恪迁任上柱国。历任贝(今河北清河)、赵(今河北赵县)、江(今江西九江)、泾(今甘肃泾川)四州刺史,所到之处皆有能干的名声。后改任左骁卫将军,累加金紫光禄大夫。

贞观十六年(642年),唐太宗拜郭孝恪凉州(今甘肃武威)都督,又改任安西都护、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刺史。郭孝恪在安西治所高昌故城推诚抚御,尽得当地民众欢心。贞观十八年(644年),焉耆王叛唐归附西突厥可汗欲谷设,郭孝恪请击焉耆(今新疆焉耆),即拜西州道行军总管,率三千步骑出银山道,夜袭焉耆,俘虏焉耆王龙突骑支。唐太宗玺书褒奖。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拜阿史那社尔为昆丘道大总管,郭孝恪为昆丘道副大总管,进讨龟兹(今新疆库车),攻破国都,自己留守,遣余军分道进追击逃跑的龟兹国相那利。郭孝恪在城外设营。郭孝恪没有防备那利。那利和城内勾结,袭击唐军,郭孝恪殊死战斗,中流矢而亡,而子郭待诏同时阵亡。将军曹继叔进兵,收复龟兹城。太宗责郭孝恪斥候不明,夺其官。后来怜愍郭孝恪死战,为他举哀。唐高宗即位,追还郭孝恪官爵,赠郭待诏游击将军,赙物三百段。

次子郭待封,官至左豹韬卫将军。咸亨初,作为薛仁贵副将讨吐蕃,在大非川战败,免死为民。少子郭待聘,长安年间,官至宋州刺史。





苏定方

苏定方(592年-667年),中国唐朝名将,冀州武邑(今属河北)人,原名苏烈,字定方,以字行于世,故通常称为苏定方。爵封邢国公。

苏从十五岁起便从父参军,以勇猛著名,曾亲自斩杀张金称等有名武将。后降窦建德,先后为窦建德和刘黑闼效力。刘败死于唐军之后,苏回乡隐居。唐太宗贞观初年,再度出山任唐军将领。贞观三年(629年),苏作为李靖的前锋,参加了对东突厥颉利的作战,大获战功。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苏定方随同程名振征讨高句丽,显庆元年(656年),随同程知节出征西突厥,显庆二年(657年)被擢升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击败阿史那贺鲁主力,并一路追击至中亚石国,擒阿史那贺鲁,平定西突厥。苏定方因功升为左骁卫大将军,封邢国公。显庆四年(659年),铁勒和疏勒反抗唐朝,苏定方率军顺利平叛,升为左武卫大将军(参见唐与突厥的战争)。

显庆五年(660年),苏定方率军从水路进攻百济,擒其义慈王。龙朔元年(661年),苏再任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出征高句丽,围平壤不下,被迫撤军。

龙朔三年(663年),吐谷浑被吐蕃禄东赞所破,苏定方奉命任凉州安集大使,负责对吐蕃的守备。乾封二年(667年),苏病死,谥号莊。





唐休璟

唐休璟(627年-712年),名唐璇,字休璟,唐朝与武周大臣和名将,爵位宋忠公,历任武则天和唐中宗、唐殇帝、唐睿宗四代皇帝的宰相。

唐休璟在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出生,京兆始平人。其先祖在北周和隋朝都任职高官。他曾祖父唐规为北周骠骑大将军、安邑县公。唐休璟的爷爷唐宗[1]是隋朝末年朔方(今陕西榆林)郡丞,梁师都举兵,杀害了不肯归降的唐宗。唐休璟的父亲唐谐是唐朝的咸阳县令。

唐休璟年少时通过科举明经及第,唐高宗永徽年间,他成为唐高宗哥哥吴王李恪府上的典签,没有显示自己的才能,转任营州户曹。679年,单于大都护府的突厥部落在阿史那泥熟匐率领下背叛唐朝。他们煽动奚和契丹一起攻打营州。当时的营州都督周道务,派唐休璟率兵在独护山大破突厥。因此功,唐休璟转任丰州司马。

阿史那泥熟匐不久后被唐将裴行俭,但突厥的叛乱依然没有平息。683年,突厥在阿史那骨咄禄的领导下复国,史称后突厥汗国,阿史那骨咄禄攻打蔚州,杀害刺史李思俭。丰州都督崔智辩在朝那山(今内蒙古包头)与骨咄禄交战,战败被俘。高宗皇帝与大臣讨论,主张放弃丰州,将百姓迁至灵州、夏州。唐休璟上书反对,丰州适宜农牧业,自秦汉以来是国家的重镇,放弃丰州,就如同隋末的情况一样,灵州、夏州就不会安稳了。朝廷同意了他的意见。

唐高宗死后,他的太子李哲即位,就是唐中宗。但是实权掌握在太后武则天手中,684年二月,武则天废黜唐中宗,立中宗的弟弟李旦为唐睿宗,武则天临朝听政。唐睿宗垂拱年间,唐休璟任安西副都护,驻守碎叶城。

689年,在韦待价西征吐蕃失败后,韦待价被流放,安西都护阎温古被杀。唐休璟收集余众坚守西州,被朝廷任命为西州都督。

690年,武则天使唐睿宗退位,自立为皇帝,以武周代替了唐朝。692年,唐休璟建议武则天收复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武则天命王孝杰和阿史那忠节率军收复。圣历年间(697-700),唐休璟升任卫尉卿、凉州都督、右肃政御史大夫,持节陇右诸军州大使。

700年秋,吐蕃将军曲莽布支攻打凉州,围攻昌松县。唐休璟率军到洪源谷,临阵登高,见吐蕃军队衣甲鲜盛,对麾下说:“自从论钦陵(吐蕃执政者,多次大败唐军,699年被吐蕃赞普器弩悉弄逼迫自杀)死后,他兄弟论赞婆归降。曲莽布支成为新元帅,想要炫耀威武,所以吐蕃国中贵族子弟都跟着他。虽然人马看起来强盛,但不通军事,我为诸君取之。”

唐休璟被甲先登,与吐蕃军六战六克,斩曲莽布支副将二人,斩首二千五百级。筑京观(骷髅台)还军。702年,吐蕃派使臣论弥萨请和,武则天在西都长安款待他,唐休璟也被邀请参加宴会。论弥萨多次盯着唐休璟看,武则天问他是什么缘,他回答:“在洪源之战,这位将军雄猛无人可比,杀我们的将士甚众,所以想多看看他。 则天大加叹异,擢拜唐休璟为右武威、右金吾二卫大将军。唐休璟熟悉边防事务,东到碣石(今河北省秦皇岛)西到安西四镇,他知道所有的地理形势和防御体系。

703年,夏官尚书、检校凉州都督唐休璟被任命为同凤阁鸾台三品,成为宰相。当时,西突厥一部突骑施的首领乌质勒,与西突厥其他部落互相攻打,结果导致安西路绝唐休璟与其他宰相讨论后,上奏事情的发展和将来时局的变化。十天后安西诸州的报告,正如唐休璟所描述的一样,武则天赞叹道:“我只后悔用卿太晚。”她又召来当时其他的在任宰相魏元忠、杨再思、李峤、姚元崇、李迥秀说:“唐休璟通晓边防之事,在这一点上,你们十个也抵不上他一个。武则天有任命唐休璟为太子李显(之前的唐中宗,698年从流放地召回立为太子,名字改为显)的右庶子。

704年三月初四,朝廷讨论官员不愿做地方官,唐休璟、李峤建议派中央官员兼职州县,并申请自己率先出镇。武则天得杨再思、韦嗣立等二十人以本官检校刺史,李唐二人没有派出。八月初一,知纳言韦安石上书检举男宠张易之和张昌宗的罪责,武则天命唐休璟调查。调查尚未结束。契丹叛乱,武则天以唐休璟为幽营都督 (总部在今北京市) 、安东都护府都护出击契丹。在唐休璟临行之前,密告李显:“二张幸蒙宠遇,数侍宴禁中,纵情失礼。非人臣之道,殿下应该惟加防察,早作准备。”

705年武则天退位,李显复位,召回唐休璟,加封辅国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酒泉郡公,不久升任尚书省左仆射,仍然同中书门下三品。他自己还在东都洛阳时,让唐休璟留守首都长安,再封唐休璟为宋国公。

唐休璟在706年致仕,但他不想早早引退。当时,尚宫贺娄氏干预国政,唐休璟为其子娶贺娄氏养女为妻, 708年起复为太子少师(当时并无太子,太子少师只是荣誉官职)。这年,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在河套平原的黄河北岸修筑受降三城以控制突厥,唐休璟反对,以为两汉以来都是以黄河阻挡胡人,在草原筑城,最后还是会落入突厥之手。但三城还是被筑成,有效地控制了突厥人。709年冬,他又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很多人批评他不能保持晚节(当时他已经八十三岁),但是他将数千匹绢分散亲族,又以数十万家财大开茔域,备礼安葬五服之亲,为人称道。这位伟大的将军做宰相却很平庸。710年春正月廿九,唐中宗在梨园球场召集后妃和大臣游乐,玩蹴鞠和拔河。唐休璟和韦巨源都非常老了,拔河时摔倒在地上半天起不来,皇帝、皇后、妃嫔、公主看到后,大笑。

710年夏六月初二,唐中宗暴崩(传统史书认为是韦后和安乐公主李裹儿下毒害死的)。中宗的庶子温王李重茂即位为唐殇帝,韦后作为皇太后执政。 六月二十,韦后和安乐公主在唐中宗妹妹太平公主和侄子临淄王李隆基 (唐睿宗相王李旦的儿子)领导的政变中被杀。唐殇帝被废,睿宗李旦复位。唐休璟又拜特进,充朔方道行军大总管,防备突厥,停其旧封,别赐实封一百户。711年,上表请致仕。唐睿宗允许。禄及一品子课并令全给。712年七月病逝,时年八十六,赠荆州大都督,谥号忠。





王方翼

王方翼,表字仲翔,并州祁县人,少号孝童,唐朝初年名将。唐高祖妹夫王裕的孙子。唐太宗时为右千牛。唐高宗时随裴行俭讨伐李遮匐,为副将,兼检校安西都护,修筑碎叶城。永淳初年,西突厥阿史那车薄带兵围困弓月城,王方翼率军与其在伊犁河交战,大获全胜。敌军援至,又在热海交战,杀敌七千,擒其首领300人,西域震服。武则天猜忌他是王皇后本家、唐朝忠臣,把他流放到崖州病逝。其孙王鉷。




王晙

王晙(653年-732年),沧州景城人。

祖父王有方,迁居洛阳(今河南洛阳),父王行果曾为长安尉。自幼父母皆亡,由祖父抚养,少年好学,气貌雄壮。

咸亨三年(672年)擢明经,调清苑县尉,历官殿中侍御史,加朝散大夫,出京任渭南令。久视元年(700年),宰相魏元忠获罪贬为高要(今广东肇庆)尉,司礼丞高戬、凤阁舍人张说受牵连流放岭南。王晙为魏元忠申辩。宋璟惭愧叹道:“璟不能申魏公之枉,深负朝廷矣。”[1]

景龙三年(709年),授桂州都督,累迁太仆少卿。有胆识,不畏强权。 开元二年(714年)十月,吐蕃精甲十万寇犯临洮,薛讷率大军至武街驿(今甘肃临洮东),王晙率二千兵马袭吐蕃于临洮,功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并州都督长史。 四年(716年),迁左散骑常侍,朔方行军大总管,加御史大夫。 八年(720年),拜为兵部尚书兼幽州都督,复朔方行军大总管。 九年(721年),以镇压胡人康待宾叛乱功封清源县公,仍兼御史大夫。寻胡人再叛,未能平乱,贬梓州刺史。 十年(722年),起用拜太子詹事,封中山郡公。 十一年(723年)正月,唐玄宗北巡至并州,改并州为太原府,设为北都,刺史改称府尹,授王晙吏部尚书兼太原尹。四月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并追前破突厥功,加金紫光禄大夫。五月兼朔方副大总管兼安北大都护。 十四年(726年),迁户部尚书,复为朔方节度使。 十五年(727年),以许州刺史王乔案,贬蕲州刺史,改定州刺史。 二十年八月初九(732年9月2日)因病卒。赠尚书左丞相,谥忠烈。存诗一首。





王孝杰

王孝杰(?-697年2月8日),耿国公,唐朝和武周的名将,参加对吐蕃、后突厥、契丹的战争。在武则天时代一度为相,在讨伐契丹可汗孙万荣的战斗中阵亡。

王孝杰早年事迹不详,家住京师长安附近(雍州,后来的京兆府)的新丰县。年轻时以军功晋级。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他随负责西征吐蕃的宰相李敬玄的副手将军刘审礼被吐蕃大将论钦陵打败,二人都做了俘虏,不久刘审礼伤重去世。吐蕃赞普赤都松赞看见王孝杰,说王孝杰长得像他死去的父亲,于是痛哭[1],所以他把王孝杰放回了唐朝,为右鹰扬卫将军。

692年,西州(今新疆吐鲁番)都督唐休璟请求武周女皇武则天,收复670年以后,两次陷于吐蕃的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因为王孝杰曾经长期住在吐蕃,知道吐蕃的内情,于是武则天以王孝杰为武威道总管,与阿史那忠节讨吐蕃。当年冬天,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 。

694年,王孝杰在青海湖附近,打败吐蕃大将勃论赞刃和吐蕃拥立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俀子。因此王孝杰官拜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封清源县男。之后他在武则天情夫薛怀义的率领下,为瀚海道行军总管,攻打后突厥,但是未遇突厥军。695年,为朔方道行军总管再击突厥。次年,吐蕃入侵临洮,他作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以娄师德为副手,出击吐蕃,交战于素罗汗山(今洮州附近),败于论钦陵、论赞婆兄弟。娄师德贬为原州员外司马,王孝杰免为庶人。

同年五月,契丹李尽忠造反,李尽忠死后,他的妻兄孙万荣继续领导叛军。697年,契丹军队深入河北,武则天以王孝杰为清边道行军、总管,苏宏晖为副,率军17万讨伐契丹。697年三月十二,王孝杰、苏宏晖进入东硖石谷(今河北唐山附近)遭遇契丹军。因为峡谷狭窄,王孝杰率领精兵与契丹力战,追击到悬崖边。契丹大军围击,率领后军的苏宏晖逃走。王孝杰以少敌多,全军覆没,王孝杰跳崖而死。王孝杰的管记张说回洛阳报告:“孝杰忠勇敢死,乃诚奉国,深入寇境,以少御众,但为后援不至,所以致败。孝杰乃心国家,敢深入,以少当众,虽败,功可录也。”遣使斩苏宏晖以示惩处。使者未至幽州,苏宏晖已经立功赎罪,最终免于诛杀。于是追赠王孝杰为夏官尚书,封耿国公。拜其子王无择为朝散大夫,后来成为唐玄宗时期的左骁卫将军,以恩例赠王孝杰特进。





薛仁贵

薛礼(613年-683年),字仁贵,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的将军。是北魏将领薛安都六世孙,出身于河东薛氏世族。

生平

曾祖父薛荣,官至北魏新野、武关二郡太守、都督,封澄城县公。祖父薛衍,北周御伯中大夫。父薛轨,隋朝襄城郡赞治,早丧。仁贵年少贫贱,以耕为业,妻柳氏(民间称柳金花、柳银环、柳英环或柳迎春,可能是河东柳氏出身)。《旧唐书》《新唐书》列传皆未载其名,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薛仁贵名礼,松漠道大总管。”司马光《资治通鉴》曰“仁贵,安都之六世孙,名礼,以字行。 ”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下令远征高句丽,将军张士贵招募士兵,所以薛仁贵应募从军。在安市城(今辽宁海城南)阻击援军时,骁勇善骑射,穿上异于众人的白色衣甲,手持方天画戟,击败了高句丽莫离支渊盖苏文手下将领高延寿的20万大军。自此得到太宗赏识,升为游击将军,赐马二匹,绢40匹。

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薛仁贵辅助营州都督兼东夷都护程名振,在贵端城(位于今辽宁浑河一带)攻破高句丽,后来又与辛文陵在黑山击败契丹,被封为左武卫将军。

662年,薛仁贵西征回纥九姓,有三箭定天山的说法。后铁勒被征服。

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派庞同善、高侃前去高句丽慰纳,却被袭击。反击高句丽后,被授为右威卫大将军。670年,唐朝为了打击吐蕃和光复吐谷浑,出动五万大军护送吐谷浑王还青海,以薛仁贵为行军大总管,噶尔钦陵调集吐蕃二十万军队迎战,在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之战中,唐军覆没,薛仁贵被除名。之后,薛仁贵为鸡林道总管,协助百济残余,同新罗作战,战后贬为象州刺史。

开耀元年,出任瓜州长史。不久,授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永淳元年(682年),曾击退突厥阿史德元珍的入侵。

永淳二年(683年)病逝。享年70岁。身故后,朝廷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还特别制造灵舆。护送遗体归还故里。


子孙

薛仁贵长子薛讷亦是唐朝大将,也是《说唐演义》人物薛丁山的原型。另有四子:薛慎惑,官至司礼主簿、薛楚卿、薛楚珍和薛楚玉。

薛讷字慎言,唐玄宗时大破突厥,复封平阳郡公(薛仁贵封平阳郡公),谥号昭定,年七十二卒。《新唐书》说他:“性沉勇寡言,其用兵,临大敌益壮。”

薛楚玉字瑶,唐玄宗开元中为范阳节度使,以不称职而被削官。《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薛楚玉,官至左羽林将军,封汾阴县伯。

薛楚玉之子,名薛嵩,膂力过人,不治生产,少年时误入歧途跟随安史叛军,后归唐,为昭义军节度使,封高平郡王,后改封平阳郡王。生平喜好蹴鞠,大历七年卒,赠太保。

薛嵩之弟薛昽(《旧唐书》作薛崿),大历七年继承兄长薛嵩节度使位,但在大历十年,被部将裴志清所逐,将兵马归田承嗣,逃到洺州。后入朝请罪,唐朝廷免其罪,将其地一分为三,以薛嵩族子薛择为相州刺史,薛雄(薛慎惑之孙,薛光之子)为卫州刺史,薛坚(薛讷之孙,薛直之子)为洺州刺史。田承嗣引诱薛雄造反,薛雄不从,被田承嗣派去的刺客杀害了。

薛嵩之子薛平,字坦途。以司徒致仕,封魏国公,年八十卒,赠太傅。

薛平之子薛从,字顺之。官终左领军卫上将军,赠工部尚书,与父亲同为一时之名臣。






张仁愿

张仁愿(7世纪?-714年),中国唐朝华州下邽人,本名张仁亶,后为避唐睿宗讳,改为张仁愿,名将、宰相,武则天在位时曾任殿中侍御史、检校幽州都督,唐中宗时期任朔方军总管等职,拜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韩国公。“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上异姓王”的典故正来源于此。

张仁愿少有文武之才。武则天时期任殿中侍御史、检校幽州都督。当时,东北营州的东突厥逐渐强盛,尤其是长寿三年(694年)默啜自立可汗之后,便成为威胁唐朝北疆的大患。突厥常常入寇骚扰,攻城略地,搅得边疆百姓几无宁日,无法正常生活、生产。武周圣历元年(698年),突厥默啜率兵攻打妫、檀等州,扬言欲取河北,进陷定州、赵州。朝廷派狄仁杰知帅事击突厥,默啜掠大量财物北归。路过幽州时,张仁愿率兵截击,与默啜大战。仁愿身士卒骁勇无比,厮杀时手上中箭,血流不止。他的毫不退却,坚持指挥,突厥大败。神龙二年(706年)十月初九,调回京城,任左屯卫大将军,兼检校洛州(今河南洛阳东北)长史,一时“远近震慑,无敢犯者。”[1]。时人都说:“洛州有前贾(贾敦颐)后张,可敌京兆三王。”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十二月,默啜入寇鸣沙(黄河青铜峡南),进掠原州、会州等地,夺走牧马余匹,情况十分危急。707年,中宗命张仁愿为朔方军总管,统帅大军御敌。仁愿临危受命,跟踪默啜掩杀,大破突厥,夺回被掠去的牧马和财物。张仁愿击溃突厥后,立即部署北疆防务。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乘默啜悉率其众西击突骑施、营州一带空虚之机,奏请朝廷夺取漠南并沿黄河北岸筑“受降城”,加强防御,首尾相应,断绝突厥南寇之路。当时人多认为把城筑于突厥地界,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最后还要被突厥夺走。张仁愿力排众议,陈明利害,经获中宗同意,他仅用两月时间,筑好三城。中城在拂云祠,这里是黄河北岸(今包头西南)原来突厥向南出兵,都要在拂云祠举行祷告仪式,然后点齐兵马,渡河南下。张仁愿正好把中受降城筑于他们誓师之地。东城建于今内蒙托克托。西城筑于五原西北。三城各相距四百余里,占据黄河北岸险要之地,遥相呼应,“据虏要冲,美水草,守边之利地。”[2],构成一道坚强的防御屏障。仁愿又向北拓地三百余里,在牛头朝那山设置烽火台一千八百所。自此,挡住突厥南犯之路,“突厥不敢渡山畋牧,朔方无复寇掠。”唐朝减裁镇兵数万,每年节省军费数亿计。仁愿筑城一反常例,无壅城、曲敌、战格等城防御建筑,但人们仍然敬重张仁愿御敌于千里之外的英雄气概。张仁愿善于用人,号令严明,以功论赏罚,将士无不诚服。他戍边多年,为大唐北疆百姓带来和平和安乐,边疆人民爱戴他。开元二年(714年)年六月初十(7月25日),因病去世。张仁愿死后,人民在受降城立祠,对他表示深切的怀念。有子张之辅。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8: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三十七



资料暂缺,待补完或······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9: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三十八



唐临

唐临(600年-659年),字本德,唐代京兆长安人。

生平

周内史唐谨之孙,先人从北海迁徙到关中。与兄唐皎有声名,义宁三年(618年)正月,李建成东征,唐临为直典坊,后授左卫率府曹参军,李建成死后,出任万泉县丞。迁侍御史,转黄们侍郎。唐高宗即位时,任检校吏部侍郎;同年,升大理卿。官至吏部尚书。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参与《唐律疏议》的编修,永徽四年(653年)颁行。另撰述《冥报记》。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9: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三十九



崔融

崔融(653年-706年),字安成,唐代齐州全节(今章丘)人,中国文学家。

仪凤元年(676年)应八科制举,皆及第,永隆二年累补宫门丞兼崇文馆学士,文以华婉典丽称。崔融为太子李显侍读,兼侍属文,东宫表疏多出其手。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封中岳(嵩山),见崔融撰《启母庙碑》,赞美有加。后贬袁州刺史,不久召拜国子司业。与杜审言、李峤、苏味道等人合称“文章四友”。神龙二年(706年)卒,谥曰文。《全唐诗》卷六十八录其诗。






崔元综

背景

崔元综生年不详,郑州人氏,北魏、北周乃至隋朝的很多官员都是他的先祖。他的祖父崔君肃在唐高祖年间仕官。

武则天年间

武则天天授年间(690年 - 692年),崔元综任秋官尚书。692年,武则天任他为鸾台侍郎,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为实质宰相。崔元综为政勤勉,经常工作到很迟,几乎不休息。他行事谨慎,二十余年不享用美食大餐。但他外表宽容,内心严酷,对人们吹毛求疵课以重罚,人们因此恐惧他。694年,他被弹劾有罪,流放振州,很多官员都为此欢欣鼓舞。后来他被赦免,被召回任监察御史。

唐中宗年间

705年,武则天被政变推翻,她曾登基为帝的儿子李显复辟,即唐中宗。唐中宗年间,崔元综历任尚书左丞、蒲州刺史,后因老病而退休。退休后,他学习道家的炼金术,以求延年益寿。他活到九十余岁,但卒年不详。





苏味道

苏味道(648年-705年),唐朝大臣,文学家。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高宗乾封年间进士。武则天当政时为宰相数年,凡事都阿谀奉迎,自称凡事模棱两端即可,史载“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常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故时人称为“苏模棱”。中宗时因依附张易之兄弟被外贬。少时以文章知名,与李峤合称“苏李”,又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今存有诗稿十余首。

苏味道一子留在四川眉山,是宋代“三苏”的祖先。

四子:苏○,膳部员外郎;苏份;苏倜,兖州刺史;苏倇,职方员外郎。





徐彦伯

徐彦伯(?-714年),名洪,字彦伯,唐朝兖州瑕丘人。七岁能为文,河北道安抚大使薛元超推荐他,“对策高第”(成绩优良)。调永寿尉,蒲州(今山西境)司兵参军。当时司户韦皓善判(审定文字),司士李亘工书(书法),而彦伯属辞(词章),称“河东三绝”。屡迁给事中,与张说、刘知几、徐坚等人预修《三教珠英》。武后诏考天下文士,彦伯考中榜首,授予“宗正卿”。

后参与迎中宗李显复位成功,晋升为给事中、太常少卿;又参加撰修《武后实录》,封为高平县子。两次出任州刺史,有政声。任刺史期间写了歌颂祭祀的文章《南郊赋》,受到皇帝的赏识,奉诏入京为“修文馆学士”。后来辞归致仕,善待寡嫂、孤侄,乡里咸以为善。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去世。武后专政时,告密之风盛行,彦伯写《枢机论》,阐述“多言”之害,力主“慎言”。





周允元

周允元(?-695年1月29日),字汝良,武周官员,曾短暂担任宰相。

周允元生年不详,是豫州安城人,祖上为南朝梁义、衡二州刺史、袭蓬陵侯周表,父周基。他在弱冠之年即通过殿试中进士。694年初,他任右肃政御史中丞,同年冬被武则天任为检校凤阁侍郎,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为实质宰相。不久,周允元和酷吏司刑少卿皇甫文备上疏弹劾五位宰相豆卢钦望、韦巨源、杜景俭、苏味道和陆元方未能抑制于694年后期被武则天流放的权相李昭德,五位宰相都被贬为刺史。

一次,武则天与宰相们饮宴,要他们引用书中的佳句。周允元说:“耻于君主不如尧、舜。”武则天之侄武三思想借此斥责他,但武则天却说:“周允元的这句话足以为戒,怎么能怪罪他呢?”

695年,周允元卒,追赠贝州刺史。武则天亲自作七言诗一首以示哀悼,这在当时是很大的荣耀。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9: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四十



狄仁杰

狄仁杰(630年?-700年8月15日),字怀英,号德英,为唐朝武周时的著名宰相,刚正廉明,执法不阿,以身护法。任大理丞,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先后举荐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及姚崇等数十位干练的官员,皆为唐朝中兴之臣,朝中政风为之一变。有人对他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狄仁杰回答:“举贤为国,非为私也。”

狄仁杰甚至敢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续立唐嗣,唐祚得以维系。一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为国贡献卓著。

生平

为唐代并州(今山西太原)狄村人,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高祖狄湛,随宇文泰西走咸阳;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时期的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

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吏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谓之“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内,狄仁杰通晓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这对他一生的政治活动都有重大影响。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年至679年),狄仁杰升任大理寺丞,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当时宁州为各民族杂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处理与外族的关系,深得人心,人吏为立生祠。垂拱四年(688年),张光辅奏狄仁杰出言不逊被贬为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刺史,入为洛州司马。天授二年(691年)九月,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平章事(宰相),开始了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

长寿元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结酷吏诬告狄仁杰等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狄仁杰立刻招罪曰:“反是实!”仁杰拆被头帛书冤,置棉衣中,请狱吏转告家人去其棉,得其冤状。其子狄光远持书上告朝廷,女皇召狄仁杰等大臣面询:“承反何也?”狄仁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也。”又问:“何为做谢死表?”答曰:“臣无此表。”武则天弄清是伪造的,于是释放此案七人,但俱贬为地方官,狄仁杰则被贬为彭泽令(今江西省彭泽)。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临漳),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一带)刺史。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杰被武则天召回朝中,官拜鸾台(门下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女皇治理国家大政的左右手。

圣历元年(698年),狄仁杰以政治人物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勿让权予侄。曰:“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狄仁杰答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位备宰相,岂得不预知乎?”武则天采纳了狄仁杰的意见,为表示心意,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赐武姓,使李唐得以维系。

圣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入侵河北。女皇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征讨突厥,迅速恢复了河北的安定。圣历三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女皇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

子孙
狄光嗣,户部郎中,子狄博通,孙狄玄范。
狄光远,州司马。
狄光昭,字子亮,职方员外郎,后改名狄景晖。


《旧唐书》卷八十九〈狄仁杰〉:“仁杰尝为魏州刺史,人吏为立生祠。及去职,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颇贪暴,为人所恶,乃毁仁杰之祠。”





郝处俊

郝处俊(607年-681年),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

父郝相贵,许圉师的外甥,生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十岁早孤,好读书,嗜《汉书》。贞观年间进士,吏部侍郎高士廉很看中他。做过甑山(汉川)县令,故时人郝甑山。累迁吏部侍郎。武则天当政时,极力反对高宗让位武则天。卒于唐高宗开曜元年(681年),年七十五岁。郝处俊下葬后,有一书生路过其墓,叹曰,“葬压龙角,其棺必斫。”

二子:郝北叟,司谏郎;郝南容,秘书郎。后来其孙郝象贤造反失败,武则天下令将郝象贤的尸体割裂分解,再挖掘郝处俊的坟墓。





朱敬则

朱敬则(635年-709年),字少连,亳州永城(今河南永城)人。

生于贞观九年(635年),世代望族,“自周至唐,三代硅表,门标六闷,州党美之。”历官右补阙、正谏大夫兼修国史,迁凤阁鸾台平章事。长安三年,与刘知几、李峤、徐坚、吴兢等撰本朝史。晚年辞官归里,“无淮南一物,唯有所乘马一匹,诸子好步从而归。”卒于景龙三年(709年),终年七十五岁。著《十代兴亡论》,凡十一篇,有《魏武帝论》、《晋高祖论》、《宋武帝论》、《北齐高祖论》、《北齐文襄论》、《北齐文宣论》、《梁武帝论》、《陈武帝论》、《陈后主论》、《隋高祖论》、《隋炀帝论》。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2: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四十一


李日知

李日知(?-715年)是唐朝郑州荥阳人。

事母至孝,进士出身。武则天时累迁司刑丞。当时法令严峻,告密成风,只有李日知宽恕。日知曾经为了一名死囚与少卿胡元礼再三争执,元礼大怒说“元礼不离刑曹,此囚终无生理!”,日知反驳说:“日知不离刑曹,此囚终无死法!”。最后皇帝裁决免死。睿宗景云元年 (710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玄宗先天元年 (712年),转任刑部尚书,以政事致仕。





陆象先

陆象先(665年-736年),本名景初,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陆元方之子。清净寡欲,初任扬州参军,景云二年(711年)与崔湜同为拜相。唐玄宗时,外放益州(今四川省),先后担任大都督府长史、剑南道按察使,在官“以宽仁为政”。司马韦抱真劝他要用刑罚(稍行杖罚)来建立自己的威严,“不然,恐下人怠堕,无所惧也。”陆象先却表示何必以严刑树威,这只是“损人益己,恐非仁恕之道。”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卒,赠尚书左丞相,谥曰文贞。

成语“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即典故自《新唐书·陆象先传》。





王及善

王及善,洺州邯郸人。

其父王君愕于隋末率义军投唐,拜大将军,后战死。及善以父荫授朝散大夫,袭爵。担任内史时,人称为“鸠集凤池”。唐高宗时,累官至礼部尚书。他规定官员不准骑驴上班,又派人终日驱逐,人称“驱驴宰相”。





韦思谦

韦思谦(611年-689年),本名韦仁约,字思谦,为避武则天父武士彠讳,以字行,爵封博昌男,唐朝官员,唐睿宗首次登基后任宰相。他的儿子韦承庆和韦嗣立后来也都成为宰相。

家世

韦思谦的家族来自郑州。他中科举后任应城令。任职一年有余后,他面临决定他是否能够升官的考核。负责考核的吏部起初因为他允许推迟官府营生和不熟悉旧规定,对他评价不高。吏部尚书高季辅却说:“我接手吏部以来,只发现这么一个真正有才干的人,我怎么能够因为他有小过失而抛弃他的大德呢?”于是擢升韦思谦为监察御史,他也因此为世人所知名。任监察御史期间,韦思谦曾说:“如果御史离开都城(去查案),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那么他就不称职。”

唐高宗年间

650年,韦思谦弹劾当权宰相中书令褚遂良迫使一名中书译语人将土地贱卖给他。大理寺少卿张睿册认为褚遂良已经赔偿了那名译语人,判他无罪,但韦思谦向唐高宗指出褚遂良的赔偿仅和这块地要负担的征税等量,并未按市价赔偿,高宗贬褚遂良为同州刺史。但高宗敬重褚遂良,652年又将他召回重新拜相。自此韦思谦不得晋升,更被贬为清水县令。但他却不以为意,说:“我性格狂鄙,一旦有了权,就会爆发,这足够为我带来灾祸。但大丈夫在应当坚定的时候,必须明目张胆,以报国恩,终不能为了保全妻儿去当一个碌碌无为的臣子。”

后来,左肃机皇甫公义在皇子沛王李贤府任检校长史,邀请韦思谦任李贤的仓曹。他对韦思谦说:“您岂是池中之物,但我想委屈您几年看这王府落成。”韦思谦屡获升迁,最后任右司郎中。

唐高宗永淳年间(682年-683年),韦思谦历任尚书左丞、御史大夫。武候将军田仁会与韦思谦的下属侍御史张仁祎有隙,诬陷张仁祎有罪。高宗因此讯问张仁祎,张仁祎因害怕皇帝,语无伦次。韦思谦说:“我和张仁祎共事有些日子了,知道事情的缘由。张仁祎怯懦,不能为自己辩护。如果田仁会眩惑陛下,弹劾张仁祎犯了非常之罪,那说明我没有对陛下尽职。请让我对质。”随后他很流利地为张仁祎辩护,打动了高宗。韦思谦任御史时见王公从不行拜礼,有人劝他时,他说:“雕、鹗、鹰、鹯(常用于象征负责监督违法犯罪的御史)难道是所有禽类的朋友吗,为什么我要向他们下拜讨好他们?而且,我们作为皇帝的耳目之官,应该独立行事。”

武后摄政年间

683年,唐高宗驾崩,太子李哲继位为唐中宗,武后(即后来的武则天)以太后摄政,掌握实权。684年,中宗意图独立执政,武后将他废黜,改立皇弟豫王李旦为唐睿宗,进一步掌握权柄。武后摄政初期,韦思谦任宗正卿,因官名变更,改称司属卿,同年又因官制变革改任右肃政大夫。当时大夫和御史有相互致意的传统,但韦思谦上任后,只接受下属致意,并不回礼,被问及原因时,他说:“国家官制自有上下之分,我是他们的长官,为什么仅仅因为是传统,我就要遵守呢?”685年,他被封为博昌男,授同凤阁鸾台三品,为实质宰相。次年,代苏良嗣任纳言。687年,韦思谦告老,武后批准了,授太中大夫荣衔。689年,韦思谦在家中去世。



除了两位先后拜相的儿子外,韦思谦的幼子韦淑也官拜安州都督。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2: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四十二



裴炎

裴炎(生年不详-684年),字子隆。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

其父裴大同。少年时勤奋好学,为弘文生,精于《左氏春秋》、《汉书》,史称“寡言笑,有奇节”。后明经及第,初仕濮州(山东省鄄城)司仓参军,历官御史、起居舍人,黄门侍郎。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入相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永隆二年(681年),迁侍中,掌门下省。唐中宗即位,迁中书令,后来,因中宗欲任命韦皇后父亲韦玄贞为宰相,太后武则天在裴炎支持下废中宗,改立中宗之弟唐睿宗。

武承嗣请立武氏七庙,裴炎反对,武后不悦而作罢。嗣圣元年(684年)冬,徐敬业于扬州起兵反武。武则天问策,裴炎主张归政睿宗,武后大怒。监察御史崔察言:“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下狱,由御史大夫蹇味道、侍御史鱼承晔审讯,刚烈不屈。十二月被斩于洛阳都亭驿前街,抄家籍没,查无积蓄。程务挺上书为裴炎辩冤,也以“与裴炎、徐敬业潜相接应”被斩于军中。唐睿宗时,赠太尉、益州大都督,谥曰忠。

二子:裴懿,太子舍人;裴彦先,太子中舍人。





魏玄同

魏玄同(617年-689年11月2日),字和初,唐代定州鼓城(今河北晋县)人。

进士出身,任长安县令。累转司列大夫,因与上官仪文章属和,被发配流放岭外(广东)。上元初大赦,才被召回。工部尚书刘审礼进荐他有才,拜岐州长史。累迁至吏部侍郎,再任地官尚书、检校纳言、同平章事。早年周兴做河阳县令时,高宗想提拔他,但有人说他非清流,最后不了了之。周兴不知情,一直在府中苦等,魏玄同便告诉他:“周明府可去矣。”周兴因此对魏玄同有怨恨。

魏玄同与裴炎友善,时人谓之“耐久朋”。周兴诬陷魏玄同曰:“太后老矣,不若奉嗣君为耐久。”,永昌元年(689年)闰九月十五日,太后赐死于家,临刑前负责监督的监刑御史房济告诉他:“丈人何不告密,冀得召见,可以自证!”玄同叹说:“人杀鬼杀,亦复何殊,岂能作告密人邪!”从容就义。

子孙
魏愔,著作郎
魏长裕,河南法曹参军
魏充、魏霓、魏尤

魏季随,膳部郎中
魏季迈,长安尉

魏懔,御史主簿
魏方回,淄、青二州刺史
魏方进,御史大夫
魏广业,升州刺史 魏甫

魏恬,郑州刺史
魏峤
魏黄裳,开州刺史

魏协
魏确,司议郎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2: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四十三


李渤

李渤(?-831年),字澹之,洛阳人。

生平

唐穆宗即位,召为考功员外郎。元和十五年(820年)十一月,定京考官,他不避权幸,曾上书言宰臣肖免等平庸误国,其性情粗放,令权臣所顾忌。后出任虔州刺史,长庆元年(821年),调任江州刺史。

他读书的地方“白鹿洞”,后世几经扩建为白鹿洞书院,位列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韦见素

韦见素(697年-762年),字会微。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彭城郡公赠幽州都督韦凑之子,唐朝宰相。

进士出身,袭爵,擢议谏大夫景龙中,授相王府参军。开元中太原尹。天宝五载(746年),为江西、山南、黔中、岭南道黜陟使,有威望。迁吏部侍郎。天宝十三载(754年),杨国忠用为宰相。十四载,再三奏请迁安禄山为平章事,调其来京。后安禄山反,随玄宗逃蜀,至马嵬驿,“军士不得食,流言不逊”,杨国忠、御史大夫魏方进被杀,韦见素被乱兵用鞭子抽打得头破血流。有人喊道:“勿伤韦相公。”才免于一死。九月初,自蜀中奉命与房琯、崔涣送传国玺及册命,来至灵武,唐肃宗出城恭迎。因附杨国忠,被肃宗冷落。后拜尚书右仆射,罢知政事。改太子太保。有子韦谔。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2: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未命名 于 2012-1-26 22:21 编辑

列传第四十四


白行简

白行简(776年-826年)唐代文学家,字知退,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著名文学家白居易之弟。

生平

白行简为贞元末年(805年)的进士,曾随白居易在江州多年、后到忠州;又随白居易入朝,先后任左拾遗、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等职。

元和14年(公元819年),白行简、白居易、和元稹三人在夷陵相会,同游长江西陵峡三游洞,吟诗作赋。宜昌市三游洞内今有白行简、白居易、和元稹三诗人的石像。

著作

白行简文笔优美,著有《李娃传》、《三梦记》等传奇小说。白行简所作《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由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石窟发现,带回巴黎,后又经荷兰外交家高罗佩翻译成英文而名闻世界。小说《李娃传》有弗兰兹·库恩德译本。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曾以诗仙、诗魔自比,另有广大教化主的称号。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文学家,文章精切,特别擅长写诗,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作品平易近人,乃至于有“老妪能解”的说法。

白居易早年积极从事政治改革,关怀民生,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须取材于现实事件,反映时代的状况,是继杜甫之后实际派文学的重要领袖人物之一。他晚年虽仍不改关怀民生之心,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而多时放意诗酒,作《醉吟先生传》以自况。白居易与元稹齐名,号“元白”,两人是文学革新运动的伙伴。晚年白居易又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为“刘白”。

白居易的作品,在作者在世时就已广为流传于社会各地各阶层,乃至外国,如新罗、日本等地,产生很大的影响。重要的诗歌有《长恨歌》、《琵琶行》、《秦中吟》、《新乐府》等,重要的文章有《与元九书》等。

生平

祖籍与家世

据史籍记载,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北齐五兵尚书白建的后裔,后来家族迁徙至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陈寅恪根据白居易堂弟白敏中被人称为“十姓胡中第六胡”及《白氏长庆集》中的记载,考证白居易祖先是西域胡人,但早已汉化。此后学术界多同意此说,姚薇元就以白敏中、白居易及其祖先白建为西域胡姓。顾学颉则进一步考证白居易的祖先是龟兹国王族,魏长洪则考证白居易祖籍在今新疆的库车地区。日本学者平冈武夫反驳陈寅恪的观点,他认为白居易出于西域胡姓不可靠,文艳蓉也认为白居易出自胡姓有问题。

白居易的祖父白锽,曾任枣、巩二县令。父亲白季庚,唐德宗建中年间任彭城令,对抗李正己的叛变有功,授朝散大夫、大理少卿、徐州别驾等官职,并赐绯鱼袋,兼徐泗观察判官。后来历任衢州、襄州别驾。

早年生活(32岁以前)

白居易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生于河南新郑,后因战乱等因素,迁徙于越中、衢州、符离、襄阳、洛阳、长安等地。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和百姓疾苦有较多接触和了解。787年,白居易至长安,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见到白居易的姓名时,曾调侃地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及至看到他的诗篇,才感叹道:“道得个语,居即易矣。”

799年,白居易开始投入科考。800年进士及第,随后回家乡探望亲戚。802年试拔翠科及第,与同时及第的元稹订交,成为终身的好友。803年授秘书省校书郎,定居于长安。

作品例举:《赋得古原草送别》、《百道判》。

长安与早年的仕官生活(32岁—44岁)

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周至县)尉。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808年任左拾遗,迎取杨虞卿从妹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814年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作品例举:《策林》、《长恨歌》、《秦中吟》、《新乐府》、《自吟拙什因有所怀》。

江州与贬谪生涯(44岁—49岁)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818年冬,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819年到任。820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

白居易的母亲虽因看花坠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许多咏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纪录,新井诗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诗今已失传),可见此事不能构成罪名。他被贬谪的主因,很可能与他写讽谕作品而得罪当权者有关。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然而白居易在江州虽不得志,大体上仍能恬然自处,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

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至江州与白居易相聚。当白居易被任命为忠州刺史时,白行简也一同与兄长溯江而上。途中与元稹相遇于黄牛峡,三人相游之处被称为“三游洞”。在忠州任职的时间,白居易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种花,并命名此地为“东坡”。

作品例举:《与元九书》、《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琵琶行》、《游大林寺序》、《草堂记》、《与微之书》、《三游洞序》、《东坡种花》。

苏杭的政绩(49岁—56岁)

820年冬,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821年,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绯色朝服,(绯色即朱色,为五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16])转上柱国,又转中书舍人。822年,白居易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10月到任。任内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绩。824年5月,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秋天至洛阳,在洛阳履道里购宅。825年,被任命为苏州刺史,5月到任。826年因病去职,后与刘禹锡相伴游览于扬州、楚州一带。

在杭州刺史任内,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决杭州人饮水问题。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因此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石置于湖边,供后人知晓,对后来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离任前,白居易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以供后来治理杭州的官员公务上的周转,事后再补回原数。当这笔基金一直运作到黄巢之乱时,当黄巢抵达杭州,文书多焚烧散失,这笔基金才不知去向。

现在西湖有白堤,两岸栽种有杨柳,后世误传这即是白居易所修筑的堤,而称之为白公堤。事实上这道“白堤”在白居易来杭州之前已存在,当时称为“白沙堤”,且见于白居易的诗作之中。

当白居易在杭州时,元稹亦从宰相转任浙东观察使,浙东、杭州相去并非太远,因而二人之间有许多往还的赠答诗篇。当白居易任满离开杭州时,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编成《白氏长庆集》五十卷。

在苏州刺史任内,白居易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

作品例举:《江楼夕望招客》、《冷泉亭记》、《钱塘湖石记》、《对酒吟》。

洛阳与晚年生活(56岁—75岁)

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828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829年春,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白居易润笔的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将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宾客分司。835年,被任命为同州刺史,辞不赴任,后改任命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仍留在洛阳。839年10月得风疾。841年,罢太子少傅,停俸。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846年8月去世,赠尚书右仆射。葬于龙门(今龙门石窟之白园)。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第度过,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作《池上篇》、《醉吟先生传》自况。845年,白居易74岁,尚在履道里第举行“七老会”,与会者有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与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满、李元爽,画成“九老图”。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为僧如满之弟子。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应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而844年,73岁的白居易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诗中仍反映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

作品例举:《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序》、《池上篇并序》、《唐故武昌军节度处置等使正议大夫检校户部尚书鄂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赠尚书右仆射河南元公墓志铭并序》、《修香山寺记》、《醉吟先生传》、《不能忘情吟》、《赠梦得》、《佛光和尚真赞》、《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白氏文集后序》。

文学成就

白居易与元稹齐名,号“元白”,是继杜甫之后实际派文学的重要领袖人物。他曾自己编辑自己的著作,名为《白氏长庆集》(或《白氏文集》),共七十五卷,现存七十一卷。

白居易对文学创作非常地投入,少年时认真地投入学习,甚至到影响健康,提早出现衰老的症状。他曾以诗仙、诗魔自比,形容自己对诗歌创作的投入。

不同于其他大多数的诗人,白居易在世时他的作品就已经得享盛名,广泛流传于各地、各阶层,是唐代诗人中作品在生前流传最广的一位。他的作品也流传至日本、新罗等地。在早期的日本,《白氏文集》是日本文学汉化的最重要依据。

理念

白居易认为文学是反映自己人生哲学(道)的工具。而依自己的现况,又可分为“兼济”、与“独善”两类。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而他本人特别重视两类诗文:其一是作为“兼济”工具的讽谕诗,其一是则是反映自己“独善”心志的闲适诗。并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胡适归纳白居易基本主张:“可说是为人生而作文学!文学是救济社会,改善人生的利器;最上要能‘补察时政’,至少也须能‘泄导人情’;凡不能这样的,都‘不过嘲讽雪,弄花草而已’。”





白敏中

白敏中(792年-861年),字用晦。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诗人白居易从弟。

少孤,与贺拔甚友好,唐穆宗长庆(821年—824年)初中进士,义成节度使李听聘为幕僚。入朝为右拾遗,高元裕引荐为侍御史、左司员外郎。宣宗立,以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李德裕往来密切,被视为李(德裕)党。大中元年(847年),李德裕遭贬,出为荆南节度使,白敏中诋毁李德裕,将李党中人全部贬谪到朱崖州(今海南)。后任尚书右仆射,封太原郡公,“自员外,凡五年十三迁”。

大中二年(848年),唐宣宗令敏中为万寿公主选佳婿,敏中推荐郑颢,当时郑颢已定亲于卢氏,硬是被迫娶公主,婚后不幸福,郑颢恨之,多次弹劾白敏中。大中五年(851年),被崔铉、郑颢的排挤,出任邠宁行营都统。咸通二年,出为凤翔节度使,以年老再三辞退,除东都留守,以太傅致仕。皇甫泌是他的女婿。三子:白顺求,字几圣;白崇嗣,字光祚;白傅规,字庆余。





白敏中

白敏中(792年-861年),字用晦。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诗人白居易从弟。

少孤,与贺拔甚友好,唐穆宗长庆(821年—824年)初中进士,义成节度使李听聘为幕僚。入朝为右拾遗,高元裕引荐为侍御史、左司员外郎。宣宗立,以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李德裕往来密切,被视为李(德裕)党。大中元年(847年),李德裕遭贬,出为荆南节度使,白敏中诋毁李德裕,将李党中人全部贬谪到朱崖州(今海南)。后任尚书右仆射,封太原郡公,“自员外,凡五年十三迁”。

大中二年(848年),唐宣宗令敏中为万寿公主选佳婿,敏中推荐郑颢,当时郑颢已定亲于卢氏,硬是被迫娶公主,婚后不幸福,郑颢恨之,多次弹劾白敏中。大中五年(851年),被崔铉、郑颢的排挤,出任邠宁行营都统。咸通二年,出为凤翔节度使,以年老再三辞退,除东都留守,以太傅致仕。皇甫泌是他的女婿。三子:白顺求,字几圣;白崇嗣,字光祚;白傅规,字庆余。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2: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四十五


崔玄暐

崔玄暐,(639年-706年)唐代博陵郡安平县人。名毕,避讳武则天父,以字行。与张柬之、敬晖等人,乘武则天重病,发动神龙政变,迎立唐中宗,封博陵郡王。后遭韦皇后流放而死。

简介

父崔综,字行谨,历任华州郑县主簿、雍州醴泉主簿、泾阳县丞、宁州义宁县令、会州司马、沧州湖苏县令。

弱冠以明经及第,解褐汾州孝义、雍州泾阳县尉、高陵渭南主簿、明堂县尉、万年县丞、少府监丞。寻判度支员外、库部员外、天官郎中、凤台舍人。

长安初(701年)为天官侍郎,历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太子左庶子。神龙元年加银青光禄大夫,迁中书令、上柱国,封博陵郡开国公。崔玄暐为狄仁杰所提拔。长安四年(704年),武则天派遣凤阁侍郎崔玄暐,沙门和尚法藏、文纲等前往法门寺,迎佛指舍利到洛阳供养。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与崔玄暐、桓彦范、敬晖等乘武则天病发动神龙政变。张柬之引杨元琰为右羽林将军,随后又任命敬晖、桓彦范、李湛为左右羽林将军;并说动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参加密谋,掌握守卫皇宫的北门禁军。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等率羽林兵五百余人,迎太子李显由玄武门入宫,恢复唐国号,为唐中宗。

中宗封张柬之为汉阳王、崔玄暐为博陵王、桓彦范为扶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敬晖为平阳王,称为五王。旋遭武三思排挤,武三思以五大臣诬陷韦后为由,通过唐中宗颁布诏敕,将五大臣流放边疆。崔玄暐被流放到白州(今广西博白)死于白州官舍,年六十八;张柬之被流放到襄州(今湖北襄樊),气愤致死;桓彦范被流放到贵州(广西贵县),遭杖杀而死;敬晖被流放到崖州(今海南岛海口东南),被谋害身亡;袁恕已被流放到环州(今甘肃广河),被逼至发疯,后遭击杀而死。

家庭

崔玄暐弟崔升,官至尚书左丞;玄暐子崔琚,颇有文名;孙崔涣,官至御史大夫;曾孙崔郢,为监察御史。崔绍是崔玄暐的曾孙子。
崔璩,礼部侍郎,袭博陵郡公 崔震
崔涣,门下侍郎
崔贲,侍御史

崔圭,汾、相等州刺史 崔巽,常州刺史 崔括

崔益,朗州刺史
崔复,凤翔少尹
崔观,大理评事

崔○,主客郎中
崔璆 崔解,光禄卿
崔颐,兼侍御史 崔操,检校郎中
崔哲







桓彦范

桓彦范(653年-706年),字士则,唐代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人,是唐朝政治家。曾与张柬之、敬晖等发动神龙政变,迫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因而复辟。后得罪韦皇后、武三思,因而被杀。

生平

其祖父桓法嗣曾任弘文馆学士。因家世关系桓彦范被调补为右翊卫。宰相狄仁杰赏识其才,推荐给武则天,累迁官为御史中丞。

武后病重,宰相张柬之谋诛张氏兄弟,桓彦范、崔玄暐、敬晖等参与策划。后以禁军攻入玄武门,诛张昌宗、张易之,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复辟,史称神龙政变,又称神龙革命。桓彦范封为扶阳郡王,赐韦姓,与韦后合族。

彦范看唐中宗懦弱,大权由韦皇后与男宠武三思等人掌握,又上书唐中宗,劝其勿大权旁落。唐中宗不听。于是武三思集团与桓彦范等结下仇恨,武三思以五大臣诬陷韦后为由,通过唐中宗颁布诏令,将五大臣流放边疆。彦范流放贵州(今广西贵县),并剥夺韦姓。据《旧唐书·桓彦范传》记载,武三思派周利贞逮捕桓彦范,“乃令左右执缚,曳于竹槎之上,肉尽至骨,然后杖杀。”

最初诛张氏兄弟时,洛州长史薛季昶向张柬之、敬晖说:“二凶虽除,产禄犹在,去草不去根,终当复生。”彦范不欲广杀,曰:“大事已定,彼犹机上肉耳,夫何能为!所诛已多,不可复益也。”季昶叹曰:“吾不知死所矣!”后来桓彦范果然被武三思所害。

中宗死后,唐睿宗继位,追复桓彦范等,谥忠烈。





敬晖

敬晖(?-706年),字仲晔,绛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与张柬之、崔玄暐等人,乘武则天重病,发动神龙政变,迎立唐中宗,封郡王。后遭到韦皇后贬谪谋杀而死,谥肃湣,赠太尉。

生平

二十岁举明经。圣历初年为卫州刺史。河北经常被突厥骚扰,当时是秋季而一直筑城,晖曰:“金汤非粟不守,岂有弃农亩,事池隍哉?”使民工放归收获,该部赖此安定。迁夏官侍郎,出为太州刺史,大足元年(701年)迁洛州长史。武后幸长安,为东都副留守,以治理干练知名,玺书劳之,多赐物缎。长安三年(703年),拜中台右丞,加银青光禄大夫。

神龙元年(705年),转右羽林将军。与张柬之、袁恕己、崔玄暐、桓彦范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功加金紫光禄大夫,为侍中、平阳郡公,实封五百户,进封齐国公。武后崩,遗制加实封满七百户。敬晖上章论奏,降诸武爵位为公。武三思愤恨,乃使中宗明尊敬晖等为郡王,封平阳郡王,特进罢知政事,仍赐铁券,恕十死,朔望趋朝。

当初张易之被诛后,洛州长史薛季昶请求肃清诸武:“二凶虽除,产、禄犹在。请因兵势诛武三思之属,匡正王室,以安天下。”敬晖与张柬之屡陈不可,唐中宗作罢,薛季昶叹说:“吾不知死所矣。”

隔日,武三思由韦后帮助潜入宫中,行宰相事,反易国政,为天下所患,时人议论归咎于敬晖。敬晖等丧失政事权柄,受制于武三思,敬晖时常推床怅恨而一直弹指以致流血。张柬之叹:“主上畴昔为英王时,素称勇烈,吾留诸武,冀自诛锄耳。今事势已去,知复何道。”

武三思以许州司功参军郑愔以往被敬晖等废黜,指使其上表陈述敬晖罪状。中宗下诏:“则天大圣皇后,往以忧劳不豫,凶竖弄权。晖等因兴甲兵,铲除妖孽,朕录其劳效,备极宠劳。自谓勋高一时,遂欲权倾四海,擅作威福,轻侮国章,悖道弃义,莫斯之甚。然收其薄效,犹为隐忍,锡其郡王之重,优以特进之荣。不谓溪壑之志,殊难盈满,既失大权,多怀怨望。乃与王同皎窥觇内禁,潜相谋结,更欲权兵绛阙,图废椒宫,险迹丑辞,惊视骇听。属以帝图伊始,务静狴牢,所以久为含容,未能暴诸遐迩。自同皎伏法,衅迹弥彰,倘若无其发明,何以惩兹悖乱?迹其巨逆,合置严诛。缘其昔立微功,所以特从宽宥,咸宜贬降,出佐遐藩。晖可崖州司马,柬之可新州司马,恕己可窦州司马,玄暐可白州司马,并员外置。”

贬为崖州司马,又流放琼州,到崖州后被周利贞杀害。唐睿宗即位后平反,追复五王原官爵,又赠秦州都督,谥曰肃湣。建中初,重赠太尉。

四子:敬让,尚舍奉御;敬诚,右卫大将军;敬询,比部员外郎;敬諲,主客员外郎。

曾孙敬元膺,开成三年(838年),自试太子通事舍人为河南县丞。

后梁宰相敬翔自称是敬晖的后裔。





袁恕己

袁恕己(生年不详-706年),唐朝永静军(今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人,袁异弘之子。唐朝政治人物。曾与张柬之、桓彦范等发动神龙政变,迫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因而复辟。后因得罪韦皇后,被流放,遭武三思遣人杀死。

生平

武则天长安中,历官司刑少卿、兼知相王府司马事。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与敬晖、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暐等人预谋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跟从相王李旦统率南衙兵仗,以作为兵变准备。起事成功诛杀张易之兄弟,废周国号,迎唐中宗李显复位。以功加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南阳郡公,食实封五百户。同年袁恕己拜为中书令,特进封南阳郡王,罢知政事。武则天崩,遗制加实封满七百户。

韦后勾结武三思罢黜五大臣。袁恕己被贬为窦州司马,后流放环州(广西河池东北),武三思指使其周利贞假传上令,逼饮野葛汁数升,恕己曾服食黄金,饵毒发,愤闷,以手掘地,取土而食,指甲磨损殆尽,竟然还不死,周利贞才将他击杀。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平反。开元初谥贞烈。建中初赠太子太傅。

袁恕已为官刚直廉洁。将作少匠杨务廉以作工精巧受重用,中兴之初,袁恕己怕杨务廉会使中宗重启游玩娱乐侈靡之开端,就向中宗进言:“务廉致位九卿,积有岁年,苦言嘉谋,无足可纪。每宫室营构,必务其侈,若不斥之,何以广昭圣德?”因此贬杨务廉为陵州刺史。安乐公主家奴强抢民女,刑部逮捕之,安乐公主大怒告中宗,中宗诏释,恕己不奉诏而力争,遂斩恶奴。

擅长诗文,今存《咏屏风》诗一首。

子孙
袁建康,淮阳太守
袁高,给事中
袁德师,侍御史。





张柬之

张柬之(625年-706年),字孟将,中国唐朝襄州襄阳人,曾与桓彦范、敬晖等发动神龙政变,迫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因而复辟。

生平

张柬之中进士后任清源县丞。永昌元年(689年)以贤良征试,擢为监察御史。后出任合州、蜀州刺史、荆州长史等职。狄仁杰向武则天推举之,武则天将其提升为洛州司马。不数日,狄仁杰再荐之,称其“可为宰相,非司马也。”遂得以升为秋官侍郎,过了一个时期,升位宰相。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与桓彦范、敬晖等乘武则天病重,发动神龙政变,图谋恢复唐朝皇室政权。此前,张柬之已引杨元琰为右羽林将军,随后又任命敬晖、桓彦范、李湛为左右羽林将军;并说动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参加密谋,掌握守卫皇宫的北门禁军。

政变初始,张柬之等率羽林兵五百余人,迎太子李显由玄武门入宫,复辟唐朝,是为唐中宗。因功擢天官尚书,封汉阳郡公,后升郡王(张柬之为汉阳王、崔玄暐为博陵王、桓彦范为扶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敬晖为平阳王,称为五王)。

不久,张遭武三思排挤,武三思以张等五大臣诬陷韋后为由,通过唐中宗颁布诏令,将五大臣流放边疆。张柬之被流放襄州(今湖北襄阳),气愤而死。

子孙
张漪,著作郎 张愿,吴郡太守、兼江东采访使 张煦,殿中侍御史

张毖,左补阙
张勰,荆府仓曹参军
张轸,河南参军
张某,户部郎中
张异,大理评事

张峄
张琪,晋州刺史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2: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四十六


陈玄礼

陈玄礼,唐朝军事人物。

前期功绩

唐朝景龙四年,陈玄礼以除韦后有功,唐玄宗时任禁军龙武大将军,以淳笃自检,于唐玄宗在位的四十五年内皆受亲信。

马嵬之变

天宝十四载(755年),爆发安史之乱,东都洛阳陷落。隔年安禄山进逼西京长安,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马嵬坡(今陕西省兴平)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陈玄礼与太子李亨、李辅国谋,请杀宰相杨国忠、御史大夫魏方进、太常卿杨暄。结果杨国忠被乱刀砍死,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玄礼又请诛杨贵妃,玄宗不得已命令高力士处死杨贵妃,史载玄宗“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舆尸寘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玄礼等乃免冑释甲,顿首请罪。上慰劳之,令晓谕军士”,史称马嵬之变。

后话

马嵬之变后,陈玄礼表示对玄宗尽忠,随玄宗入蜀;玄宗太子不得已与尊为太上皇的唐玄宗兵分两路,后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西南)即位。至德二载,玄礼从玄宗自巴蜀回长安,居兴庆宫(南内),封蔡国公,食邑三百户。上元元年八月致仕,大约于玄宗迁至太极宫(西内)甘露殿时病重去世。





崔日用

崔日用(673年-722年),滑州灵昌人。

进士出身,为芮城尉。先是攀附武三思,唐睿宗继位后封齐国公,后附唐玄宗。在诛除太平公主前,玄宗跟崔日用讨论,日用说:“太平公主谋逆有期,陛下往在宫府(太子),欲有讨捕,犹是子道臣道,须用谋用力。今既光临大宝,但须下一制,谁敢不从?”并建议“先定北军”,七月初四,玄宗完全按照崔日用的计划行事。遂诛太平公主。史称崔日用“每朝廷有事,转祸为福,以取富贵”。

谥号昭。子崔宗之,右司郎中;孙崔儒,户部郎中。





刘幽求

刘幽求(655年-715年),字不详,冀州武强人。

生于唐高宗永徽六年,武则天圣历年间任阆中县尉。改任朝邑(今陕西东部)县尉。睿宗时,加银青光禄大夫。临淄王李隆基诛除韦皇后时,刘幽求因参预其谋,功授中书舍人,封中山县男。与姚崇不合,改授太子少保,刘因此“郁怏于散职,兼有怨言”,被人告发,贬睦州刺史。开元三年卒于迁往杭、郴二州途中。赠礼部尚书,谥文献。





王毛仲

王毛仲(?-731年),高句丽人,唐朝禁卫军将领。开始是临淄王李隆基的家奴。李隆基成为太子后,负责东宫的马驼鹰狗等坊。参与平定韦后、太平公主之乱。李隆基继位唐玄宗,授为大将军,因为诛杀萧至忠等有功,升为辅国大将军。开元九年,为朔方道防御讨击大使,后来居功触怒唐玄宗,又得罪了高力士。开元十八年,玄宗还封他刚出世的儿子为五品官,但在高力士进言下,玄宗很快下了处理他的决心。开元十九年,他被流放到零陵,在永州被赐死。

子女

随着王毛仲的失势,他的几个儿子也都遭贬:
王守贞,太子仆,贬施州司户
王守廉,太子家令,贬溪州司户
王守庆,率更令,贬鹤州司仓
王守道,左监门长史,贬涪州参军

王毛仲有一个女儿,嫁给葛福顺的儿子。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2: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列传第四十七


郭元振

郭元振(656年-713年),名震,字符振,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北)人,唐朝将领。长安元年(701年)任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治边有方。景云二年(711年)任吏部尚书,后转兵部尚书。先天二年参与平息皇室内乱有功,封代国公。玄宗于骊山讲武,大阅军操,征兵至二十万,郭元振骤然下令“诏奏已毕”,玄宗大怒,几乎宣敕处斩,经刘幽求、张说等人说情,乃斩给事中、知礼仪事唐绍,流放新州(今广东新兴),复起用为饶州司马,病逝途中。

四子:郭晟、郭鸿、左骁卫将军郭鹏、代州司户参军郭仲翔。郭鹏有子郭瑊,兵部员外郎。





韦安石

韦安石(651年-714年),京兆万年人。

韦孝宽曾孙。明经中举,后以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不苟言笑,中宗时担任宰相,不依附太平公主,时人称真宰相。官至尚书右仆射。睿宗时,为太常卿姜皎所构陷,忧郁而死。李训娶韦安石之女为妻。





魏元忠

魏元忠(?-707年),本名真宰,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县南)人,唐朝政治家。

生平

早年是太学生,志气倜傥,不喜官场运作,长年无法升迁,师从盩厔(今陕西周至)人江融学习“古今用兵成败之事”。仪凤中,吐蕃多次侵扰边塞,元忠上书言“命将用兵”之得失,授秘书正字。

文明元年(684年),魏元忠迁殿中侍御史。时扬州有徐敬业作乱,武则天派魏元忠到扬州协助大将军李孝逸作战。魏元忠多次为李孝逸劝谏作战得失,终而平定叛乱。

永昌元年(689年)八月,被徐敬真、张嗣明等人诬称曾与徐敬业通谋,周兴、来俊臣判其死刑,但武则天惜其才,以其有平扬、楚功,仅流放岭南。长寿元年(692年)正月,来俊臣告发元忠、同平章事任知古、狄仁杰、裴行本、司农卿裴宣礼、前文昌左丞卢献、洛州剌史李嗣真等七人谋反,被贬为涪陵(今重庆涪陵市)令。元忠前后三被流放,又三被召回。

圣历二年(699年),擢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多次指斥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乱政。时突厥与吐蕃数犯塞外,元忠皆为大总管拒敌。元忠在军队,一直持重自守,虽无所克获,但亦未尝败失。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死后,魏元忠当了宰相。长安三年(703年)九月,张易之兄弟谮毁元忠与司礼丞高戬谋逆,贬为端州高要(今广东肇庆市)尉。

705年唐中宗复位,魏元忠被召回,授兵部尚书。时中宗不理朝政,把国家大权交付于魏元忠,并赐魏元忠物千段。元忠由是备受宠幸,逐渐专横跋扈,被时人讥“不能赏善罚恶,勉修时政”。魏元忠又嫉妒武三思专权用事,适逢节愍太子李重俊起兵诛武三思,魏元忠乃暗中协助。武三思余党兵部尚书宗楚客、侍中纪处讷、右卫郎将姚庭筠、给事中冉祖雍与杨再思共同上疏斥元忠与太子通谋,元忠请求解职,在《请解职书》说“名忝大臣,不能缉谐中外,致使祸生辇毂,衅起储闱。空怀报国之城,而无死节之效”。先后贬渠州(今四川渠县)司马、思州务川(今贵州沿河东)尉。流贬途中,“行至涪陵而卒”。

景龙四年(710年),追赠为尚书左仆射、齐国公。二子:魏升,太仆少卿;魏晃。

《旧唐书》评说“性非纯一,识昧存亡,循利贪荣,有始无卒,不得其死,宜哉!”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手机专用客户端|中华MOD官网

GMT+8, 2024-11-22 03:0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