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保密
UID28885
库银 枚
好友
积分63
阅读权限20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注册时间2011-1-30
|
本帖最后由 罗伦斯 于 2012-1-4 19:35 编辑
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服装风格也趋于一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幅员广大、民族众多的封建统一国家。秦王政当上始皇帝之后,立即着手推行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统一度量衡、刑律条令等,其中也包括衣冠服饰制度。不过,由于秦始皇当政时间太短,服饰制度仅属初创,还不完备,只在服装的颜色上做了统一。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因为周朝是"火气胜金,色尚赤",那么秦胜周就是水德,颜色崇尚黑色。这样,在秦朝,黑色为尊贵的颜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了。 秦代铠甲战服我们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见。在陕西临潼出土的陶俑所着铠甲应是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下摆一般多为圆形.
袁世凯的龙袍必须得提到陶洙
陶洙肯定曾在民国初年的内务部任职,陶洙、朱纶和陶毅三人曾为民国政府拟订《暂行祭祀冠服制》。这是一部以明代祭服制度为主体、并结合所谓“周制”概念而拟订的祭祀冠服条例。1914年8月,政事堂礼制馆颁布正式的《祭祀冠服制》,定型的祭祀冠服对陶洙等人弄的那套东西做了很大的改造。1914年冬至,袁世凯在北京天坛举办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祭天典礼,祭祀冠服就是按照《祭祀冠服制》来定做的。
陶洙对祭祀服装的研究,终于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丑剧中派上了大用场。张伯驹在《袁世凯登极大典之筹备》一文中写道:
登极衣冠,则由陶洙设计。冠用平顶,皇帝十二旒、卿九旒、大夫七旒、士五旒。上衣下赏,绣山龙火藻八章。武职仍旧,惟帽章改为双龙,将中嵌红珊瑚,校中嵌蓝宝石,尉中嵌水晶等珠。
皇帝军服,左右胸绣双龙。黄龙袍由庶务司长郭葆昌承办,命大栅栏瑞蚨祥制衣,特绣金龙,双目皆嵌以精圆珍珠。
(《紫禁城》1981年第2期,第9页。)
陶洙为袁世凯设计龙袍,可谓百分之百准确的史实。因为袁世凯是张伯驹的表伯,张伯驹跟袁世凯的几个儿子是同学和至交,张伯驹的父亲张镇芳和叔叔张锦芳为袁世凯登基出过大力,陶洙跟张伯驹的关系又非常密切。
我看到这个史实,深深地感到陶洙是个毫无道义原则、“有奶便是娘”的坏家伙。袁世凯复辟,陶洙去奉承;日本人来了,陶洙又去卖身投靠。所谓“礼义廉耻”,在陶洙那里一钱不值。
据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袁世凯的龙袍造价80万元,共有两套,一套祭天时用,一套登极时用。“龙袍用赤金线盘织龙兖,通体缀以明珠,并嵌以钻石。此外还有平天冠一顶,四周垂旒,每旒悬珍珠一串,冠檐缀以大珠一粒”(第135页)。
可笑的是,如此昂贵的龙袍,竟然被郭葆昌塞进了假货。张伯驹在《续洪宪纪事诗补注》第三十四则写道:“时日本有人造珍珠,光彩圆润,与真者莫辩,故此金龙双目之珍珠亦有伪者,当为庶务司经办中饱,已不赀矣。”
更可笑的是,“旷代逸才”杨度原也想借承制龙袍大发一笔横财,不料这美差竟被朱启钤活活夺了去,气得痛哭流涕,几乎要甩手不干“筹安会”的“建国大业”。后来袁世凯的侄儿袁乃宽出面调停,从朱启钤那里要来3万大洋送给杨度,这才平息了一场内讧。
至于为什么非选汉朝的,那就要问陶洙了。
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汉文帝刘恒穿的龙袍第一次采用黄色。其后长期以黄色为最高贵它象征中央,因此,这种风气一直延用下来,直到明清。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帝便服
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图中帝王头戴白纱帽,外着白穿宽袖狐皮大衣(形如大袖衫),毛在外。手执如意,也是南朝时所喜尚的习俗。
隋唐五代皇帝服饰,
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在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繁盛时期。隋唐时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圆领袍、衫,上自皇帝下至杂役都可穿着,为当时的常服。此图为穿对襟、阔袖便服衫的帝王。
宋代龙袍
元代贵族便服,戴外白内黑的皮冠(貂皮暖帽),着浅米色毛绒衫,额前有发微微露出,垂至帽下末端向左右分披散。冠下耳后垂鬟(两辫作成的鬟)。 按《圆史舆服志》记载有:“服白粉皮则冠白金答子暖帽,服银鼠则冠银鼠暖帽”。此像为白金答子暖帽穿锦袍的皇帝
明代皇帝常服,
戴乌纱折上巾、穿盘领、窄袖、绣龙袍的皇帝(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乌纱折上巾,是皇帝穿常服所戴,其样式与乌纱帽基本相同,惟独左右二角折之向上,竖于纱帽之后。盘领、窄袖、绣龙袍,是皇帝的常服。常服又称翼善冠,此服用途较多。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装以黄色的绫罗,上绣龙、翟纹及十二章纹。
明代晚期金地缂丝孔雀羽龙袍
周身绣满龙的纹样。从服装的样式来看,样式为斜领袍,为皇帝的便服。龙的图案从上古发展到明代,精力了无数次的变化。总的看 来,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绘成行走状,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明朝的皇帝不像电影里那样总是穿着明黄色的龙袍(好像只有清朝如此),明朝的龙袍有素色的(白色)、玄色(黑色)、黄色等,是以五行代表色为基准的,汉代以后多少以黄色为最尊贵。所以一般大典时期都是明黄色。这些颜色的龙袍都是正式的龙袍普通上朝是都可以穿的,主要是看皇帝的心情(估计经常穿一个颜色的衣服皇帝也会很郁闷)。
ps:五行代表色 金(白)、木(青)、水(黑)、火(红)、土(黄)。
明朝人酷爱红色,可能源自于朱元璋。当年朱元璋的义军亦被称为“红巾军”,而明朝的军服也多以红色为主,还有明助时期开始广泛流行的瓷器制作工艺叫作“釉里红”,更值得一提的是历代皇帝的龙袍都是黄色的,却唯独这明朝的龙袍是大红的,这也足见明朝确实对红色钟爱有加。
不过红色龙袍,只是明代皇帝礼服的一种, 明代皇帝礼服主要有三种,最隆重的典礼上使用的皇冠冕,即我们最为熟悉的亦是自周代起就延续至明代的十二纹章冕礼服,冕冠前后各珍珠12串,上衣下裳,上衣颜色为黑,绣以传统十二纹章,下裙为黄色,裙前织锦垂于两退间,而次一级典礼服装,明代皇帝为全红色龙炮.再次一级为黄色龙炮. 而平时常服则为青色或黑色龙袍.
为了宣传自己政权的合理性,是天意,朝代都会按照五行相生原理,来对国号等制度来命名。元朝是金命,火克金,明朝取代了元朝,因此,明朝是火命。
朱元璋参加的起义军属于“红巾军”系统。
所以明朝龙袍通常是红色。
朱元璋的姓“朱”字也是红的意思.
韩国人模仿我大明朝的服饰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 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 龙袍,据文献记载,也绣有九条龙。
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朝服的颜 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 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
太平天国是中国唯一具备服饰制度的农民政权。在服饰上,既继承了传统遗制,又有所创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衣冠服饰制度。太平天国将领的冠帽有角帽、风帽、凉帽及帽额等制。角帽即为朝帽上饰龙凤图纹。朝服分长袍和马褂两种袍为圆领宽袖,上绣有纹样,并以纹样来区分职位。马褂有红、黄两种颜色,并以颜色来区分职位。此图为戴朝冠、穿龙袍的忠王及戴帽箍、穿长袍的将领。
湖北省博物馆藏有“太平天国黄缎全盘金线龙袍”一件,它是现存太平天国革命文物中非常珍罕的一件,1994年被国家文物局确认为一级品。
这件龙袍是1958年全省文物普查时,由嘉鱼县陆溪镇王爷庙(即靖江王庙)王海峰和尚上交的。据调查,该袍很可能是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的遗物。
1864年(同治三年)7月,曾国藩的湘军攻入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所部曾在城内大肆抢劫,有一个叫樊泽远的水师千总在东王府抢到这件龙袍。1869年(同治八年),樊泽远部驻守嘉鱼县陆溪镇,前后长达三四十年。樊信佛,常去王爷庙拜佛,于是将这件龙袍献给菩萨穿,并告知是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所用之物。庙里当家的杨和尚接受了这件袍,他和弟子将其
视为镇庙之宝,十分珍惜,每逢菩萨生日庙会时,才拿出来给菩萨穿上,一用完即收起妥善保存。
龙袍传至三代即王海峰及其师兄熊妙廉和尚之手后,由于熊妙廉和尚抽大烟,没钱用,曾几
次将它当给当地的当铺,最后竟无钱赎回而失当。后来,水师总兵宋云友来此地视察,得知龙袍是太平天国东王遗物,感其散落民间不妥,而自己又不便收藏此种“反物”,乃赎回再次献给王爷庙,让菩萨穿用,既替自己“修德”,又让龙袍有一个适当的收藏处所。捐献时,宋总兵还在龙袍后身里子上题写了“湖南省长沙湘乡县二十都信士总镇守宋云友敬具”字样。时隔百年,这行朱书字迹仍依稀可辨。
龙袍长133厘米,袍身宽80厘米,摆宽128厘米,袖长97厘米。龙袍为两层料子缝合而成的袷袍,袍面用黄色八枚缎,袍里系深绿色麻、纱原料木机织物。在黄色八枚缎袍面上,是满地盘金线绣成的云水纹和龙纹图案。这些图案均用真金线三、四根和内径蚕丝裹捻成一股,采用苏绣传统针法盘绣于黄缎面上。龙袍的前后下摆与袖的前后下部为云水纹,周身则盘有36条五爪金龙。其中,左右肩各一,头向中间形成左右对称;两袖各六,每袖前后各三,形成左右、前后对称;前胸后背各盘龙十一条,此十一条龙排列为胸、背正中各一条,头上尾下,左右各盘龙五条,亦形成前后、左右对称。各龙盘成后,再以绿色绒线用苏绣接针法绣出龙眼,画上黑色瞳孔,整件龙袍均用苏绣盘金、抢针、接针的传统针法。
此外,小襟上另有一组“二龙戏珠”图案,二龙一上一下,头相对,上龙以银线盘成,绿色绒线绣出龙身骨架,用白色绒线绣出龙眼,画上黑色瞳孔。下龙以金线盘成,绣法与上龙相同。珠在中间,亦金线盘成。根据龙袍的流传经过以及黄色、通体盘金、五爪龙、二龙戏珠、云水纹等的特点,专家认为确系太平天国遗物,应为太平天国品位相当高的王或将领所用,是太平天国文物中不可多得种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袁世凯的龙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