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MOD网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62|回复: 2

姜维退军路线再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31 12: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历山学士           

           近来,在探讨陇蜀川陕历史交通问题的过程中,涉及到了邓艾钟会伐蜀时姜维的退兵路线问题,其中记载中的几个地名的地理位置产生了疑问。在这里提出来,希望通过大家的研究,找出比较符合史实的答案。

                       姜维退兵的历史记载主要有:

                       
                  四年秋,诏诸军征蜀,大将军司马文王皆指授节度,使艾与维相缀连;雍州刺史诸葛绪要维,令不得归。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等诣甘松。维闻锺会诸军已入汉中,引退还。欣等追蹑於强川口,大战,维败走。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卻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馀里,闻绪军卻,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维遂东引,还守剑阁。锺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邓艾传》

                       
                  四年秋,乃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馀人,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会统十馀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蜀令诸围皆不得战,退还汉、乐二城守。魏兴太守刘钦趣子午谷,诸军数道平行,至汉中。蜀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兵各五千。会使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统万人,恺围汉城,辅围乐城。会径过,西出阳安口,遣人祭诸葛亮之墓。使护军胡烈等行前,攻破关城,得库藏积谷。姜维自沓中还,至阴平,合集士众,欲赴关城。未到,闻其已破,退趣白水,与蜀将张翼、廖化等合守剑阁拒会。
                  邓艾追姜维到阴平,简选精锐,欲从汉德阳入江由、左儋道诣绵竹,趣成都,与诸葛绪共行。绪以本受节度邀姜维,西行非本诏,遂进军前向白水,与会合。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钟会传》

                       
                  六年夏,魏大兴徒众,命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锺会、雍州刺史诸葛绪数道并攻。於是遣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辅国大将军董厥等拒之。大赦。改元为炎兴。冬,邓艾破卫将军诸葛瞻於绵竹。用光禄大夫谯周策,降於艾《后主传》

                       
                  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及锺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比至阴平,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故住待之。月馀,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锺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汉晋春秋曰:蒋舒将出降,乃诡谓傅佥曰:“今贼至不击而闭城自守,非良图也。”佥曰:“受命保城,惟全为功,今违命出战,若丧师负国,死无益矣。”舒曰:“子以保城获全为功,我以出战克敌为功,请各行其志。”遂率众出。佥谓其战也,至阴平,以降胡烈。烈乘虚袭城,佥格斗而死,魏人义之。蜀记曰:蒋舒为武兴督,在事无称。蜀命人代之,因留舒助汉中守。舒恨,故开城出降。)会攻乐城,不能克,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適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会与维书…维不答书,列营守险。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
                  而邓艾自阴平由景谷道傍入,遂破诸葛瞻於绵竹。后主请降於艾,艾前据成都。维等初闻瞻破,或闻后主欲固守成都,或闻欲东入吴,或闻欲南入建宁,於是引军由广汉、郪道以审虚实。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诣会於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砍石。《姜维传》

                       夏,帝将伐蜀,
                       
                  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帝患之,使主簿师纂为艾司马以喻之,艾乃奉命。于是征四方之兵十八万,使邓艾自狄道攻姜维于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自祁山军于武街,绝维归路,镇西将军钟会帅前将军李辅、征蜀护军胡烈等自骆谷袭汉中。秋八月,军发洛阳,大赉将士,陈师誓众。将军邓敦谓蜀未可讨,帝斩以徇。九月,又使天水太守王颀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杨颀趣甘松。钟会分为二队,入自斜谷,使李辅围王含于乐城,又使步将易恺攻蒋斌于汉城。会直指阳安,护军胡烈攻陷关城。姜维闻之,引还,王颀追败维于强川。维与张翼、廖化合军守剑阁,钟会攻之。《晋书
                  帝纪第二 文帝纪》

                       
                  六年春,魏相國晉文王命征南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雍州刺史諸葛緒,「益州刺史師纂」五道伐蜀。(顧廣圻校稿云:艾自狄道,緒自祁山,會分從駱谷、斜谷、子午谷。是為五道。)大將軍姜維表後主,求遣左、右車騎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及陰平橋頭。黃皓信巫鬼,謂敵不來,啟後主寢其事。群臣不「知」〔敢言〕。(依元豐本改)。夏,艾將入沓中,會將向駱谷,蜀方聞之。遣張翼、董厥為陽安關外助,廖化為維援繼。「比」〔化〕(各舊本俱訛作比。《三國志‧姜維傳》同誤。茲改正,說詳注釋。)至陰平,聞諸葛緒向建威,故待月餘。維為鄧艾所摧,還陰平。鍾會圍〔漢〕樂〔二〕城,遣別將攻關。分將蔣舒開門降,都督傅僉奮戰而死。冬,會以〔漢〕樂〔二〕城不下,徑長驅而前。翼、厥之至漢壽也,維、化〔亦〕捨陰平,〔皆〕還保劍閣,拒會。會不能剋,糧運懸遠,議欲還。而鄧艾由陰平、景谷傍入。《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七
                  刘后主志》

                  探讨姜维退军路线,必须先搞清楚路线上各地名的实际位置。

                  一、甘松、沓中的地理位置

                  1.甘松的地理位置

                       《三国志》以外,涉及甘松位置的最早是《晋书》。

                       A.《晋书
                  张骏传》记载,公元330年,前凉张骏据河西,“及石勒杀刘曜,骏因长安乱,复收河南地(青海、甘肃间黄河以南地区),至于狄道,置武卫、石门、候和、漒川、甘松五屯护军,与勒分境。”当时今甘肃迭部东南、甘肃舟曲西北及腊子口等地的白龙江沿岸,都属于仇池国地,不在前赵范围内。据此可知,甘松在黄河、洮水一带。

                       B.《晋书 吕光 吕纂
                  吕隆传》记载,“南羌彭奚念入攻白土,都尉孙峙退奔兴城。光遣其南中郎将吕方及其弟右将军吕宝、振威杨范、强弩窦苟讨乞伏乾归于金城。方屯河北,宝进师济河,为乾归所败,宝死之。武贲吕篡、强弩窦苟率步骑五千南讨彭奚念,战于盘夷,大败而归。光亲讨乾归、奚念,遣纂及扬武杨轨、建忠沮渠罗仇、建武梁恭军于左南。奚念大惧,于白土津累石为堤,以水自固,遣精兵一万距守河津。光遣将军王宝潜趣上津,夜渡湟河。光济自石堤,攻克枹罕,奚念单骑奔甘松,光振旅而旋。"白土,据《水经注
                  卷二
                  河水二》确定其位置在甘肃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以北的黄河北岸;枹罕甘肃东乡族自治县西南大夏河西岸。就此传所述区域,甘松也当在今黄河、洮水一带。

                       C.《读史方舆纪要
                  卷六十》洮州卫条:甘松城在卫西南。蜀汉景耀末,姜维败于侯和,退屯沓中。司马昭遣邓艾自狄道趣甘松沓中,以缀姜维。《志》云:甘松本生羌地,张骏置甘松护军于此。乞伏国仁时,置甘松郡。后魏以白水羌朝贡,亦尝置甘松县,以甘松岭为名。今四川松潘卫境之甘松山,是也。《新唐书》:甘松山在洮水之西。吐谷浑居山之阳。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七十三》松潘卫条:甘松岭卫西北三百里。亦曰甘松山,一名松桑岭,土人谓之松子岭。后魏有甘松县,唐置松州,皆以此山名。《新唐书》:开元十九年,吐蕃请互市于甘松岭,宰相裴光庭曰:甘松岭,中国之阻,不如许赤岭。是也。今大江经其下。杜佑曰:甘松岭乃江水发源处。似误。赤岭,见陕西西宁卫。

                       顾祖禹认为甘松在洮州卫(今甘肃临潭)西南。而松潘卫的甘松,以山命名,后魏以后才有。

                        D.史念海认为甘松在四川松潘西北(《秦岭巴山间在历史上的军事活动及其战地》,《河山集
                  四集》)。可能就是受“甘松岭”的影响。

                       E.《中国历史地图集 三国部分
                  益州北部》甘松标注在今甘肃迭部东南。在其所标注的“沓中”以西,明显是不合理的:邓艾军杨颀(欣)一部“趣甘松”的目的应该是断绝姜维的一条退军路线。或者是姜维的别营。那么,甘松所在必然不会在沓中以西。

                  2.沓中的地理位置

                      《三国志》以外,对沓中有所提及的有以下几处:

                       
                  A.晋郭璞注《山海经》白水条,说“(白水)色微白浊,今在梓潼白水县,源自临洮之西倾山来,经沓中,东流通阴平,至汉寿县入潜。”

                       
                  郭璞所言西倾山即今之西倾山(见《汉书地理志》陇西西县条),则此白水指的是今天的白龙江。由此,论者多认为沓中在白龙江沿岸。

                      B.《晋书 乞伏国仁 乞伏乾归 乞伏炽磐
                  冯跋(冯素弗)传》记载义熙十一年西秦乞伏炽磐攻后凉沮渠蒙逊,“炽磐攻漒川,师次沓中,沮渠蒙逊率众攻石泉以救之。炽磐闻而引还,遣昙达与其将出连虔率骑五千赴之。蒙逊闻昙达至,引归,遣使聘于炽磐,遂结和亲。”漒川,前文已经提到,在黄河、洮水流域。其具体位置详见后文。因此,就西秦与后凉的统治范围看,此沓中应在洮水流域。


                      C.《读史方舆纪要
                  卷六十》洮州卫条:沓中戍在卫西南。姜维与邓艾战于侯和,败绩,退住沓中。既而司马昭侵汉,遣邓艾自狄道趣甘松沓中以缀姜维。艾奉命遣王颀等攻维于沓中。胡氏曰:沓中在诸羌中,即沙、漒之地。晋义熙十一年,乞伏炽磐攻后秦漒川,师次沓中。即此地也。

                      顾祖禹认为沓中在洮州卫(今甘肃临潭县)西南。

                      E.史念海认为沓中在松潘东北川甘交界处(《秦岭巴山间在历史上的军事活动及其战地》,《河山集
                  四集》)。可能也是受“甘松岭”的影响,推断得出的。

                      F.《中国历史地图集 三国部分 益州北部》沓中标注在今甘肃舟曲西北,著名的腊子口以南。都在白龙江沿岸。

                  3.关于甘松、沓中地理位置的分析

                       
                  从地形图上来看,今天洮河、白龙江都发源于西倾山而东流。两水之间隔着的迭山,从西边的四川若尔盖占哇到东边的甘肃宕昌县岷江(白龙江支流,即《水经注》羌水上源,非发源于岷山的长江支流)河谷,东西长约200公里,主峰扎伊克嘎海拔4920米。中间除著名的腊子口有极为狭窄崎岖的小路可通外,南北交通只能从东西两面绕行。

                     
                  如果甘松、沓中在《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的位置,也就是今甘肃舟曲西北。那么邓艾从狄道(今甘肃临洮)连缀姜维的话,沿洮河南下,三万军队,且要急行,从腊子口的小路,是很难通过的。那么,要么绕道西面的占哇,要么绕道东面的甘肃岷县迭藏河-宕昌县岷江河谷。取直线距离,西路大概要走约400公里(合962汉里,1汉里约为0.8316华里,见杨民生《中国里的长度演变考》),如果沿洮河沿岸,要走近500公里。东路也要走约305公里,分别合1202汉里和733汉里。另外,金城(今兰州东)在狄道北约80公里处,也就是说金城太守杨欣还要多走约192汉里。行军距离过长。而沿白龙江,从这个舟曲“沓中”到文县的距离不过210公里,约合505汉里。如果沓中在舟曲,姜维在邓艾到达前,有足够时间撤回阴平。这是不合理的。

                         从姜维军的角度来看,如果甘松、沓中在《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的位置,也是不合理的。主要有三点:

                         第一,        
                  难以向北进军。姜维在北伐后期采取的战略是西攻东守,即在汉中方面采取守势,吸引魏军进入,伺机歼敌;在陇西一线采取攻势,依托羌氐,力争攻取陇西甚至凉州。姜维在最后一次北伐攻狄道不克的情况下,退守沓中。就其战略来讲仍没有改变,仍然是为下一次进攻争取喘息机会的,只是后来的形势发展不允许他再次北伐了。那么,他所退守的地域,一定是比较易于进军陇西的地点。而《中国历史地图集
                  三国部分
                  益州北部》甘松标注在今甘肃迭部东南,沓中标注在今甘肃舟曲西北。都在迭山之南的中间部分。向北进军,需要从东西两线绕道,转折千里,地形复杂。
                     
                         第二,        
                  补给问题难以解决。姜维数万大军退到沓中,补给问题是很关键的。甘肃迭部东南到舟曲西北的白龙江一线,迭山、岷山夹江高峙,是一条海拔很高且非常狭窄的峡谷地带,不但远离魏国城市,离蜀国中心也相当远。到现在这一带仍然是人烟稀少。很难想象,姜维在这个地方,一方面不能依靠当地粮秣,转运艰难的地形又限制了从蜀国内部的补给供应,那么数万军队如何补给?有人想到,姜维不是在这里屯田吗?就甘肃迭部东南到舟曲西北的白龙江峡谷而言,其地形地势以及气候对于屯田来说都是不可能的任务。

                          第三,        
                  难以迂回机动。甘肃迭部东南到舟曲西北的白龙江峡谷地带,对于军队的机动非常不利。姜维在沓中“为邓艾所摧”,但是主力仍然能突围(后面的强川口大战说明其主力从沓中突围后仍然保持战斗力),说明姜维退军的路线一定是有一定的机动余地的,要知道邓艾是三路军一齐向姜维进攻的,牵弘军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姜维归路上邀击。如果甘松、沓中在白龙江峡谷,姜维军突破三路包围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姜维虽然不是军事天才,当也绝非庸才,在这样进退维谷、转运艰难的地方驻军,令人难以想象。


                          
                  史念海的观点似乎就更不合理。松潘与洮河流域不但隔着迭山,且更在迭山南约180公里(直线距离)。对远在临洮(三国时的狄道)的邓艾来说,这个距离就太远了。另外,松潘东面是高峻的岷山。历来从松潘入川只能是南下岷江,而不可能东转文县。

                       
                       
                  郭璞认为沓中在今白龙江沿岸,《读史方舆纪要》认为沓中都在甘肃临潭西南又非常合理。那么结合两处记载,沓中应该就在白龙江与洮河之间,地势比较低平的地方。从今天的地理状况来看,很可能就是今甘肃临潭西南、四川若尔盖西北、迭山与西倾山之间的低地。而甘松应该就在临潭西南通沓中的路上。

                        
                  今临潭到临洮(三国时的狄道)的直线距离约100公里(240汉里),即使完全走洮河沿岸路线也不过是190公里(457汉里)。这个距离对于邓艾袭击姜维,而姜维来不及撤军是有可能的。且临潭所在的洮河北岸是一个海拔较低且比较开阔的盆地,对姜维军来说,无论是进攻、屯田、补给、还是机动迂回都是可能的。

                       另外,《三国志 郭淮传》对沓中的记载也证实了沓中不可能在迭山以南。

                      《三国志
                  郭淮传》:九年,…治无戴围武威,家属留在西海。淮进军趋西海,欲掩取其累重,会无戴折还,与战於龙夷之北,破走之。令居恶虏在石头山之西,当大道止,断绝王使。淮还过讨,大破之。姜维出石营,从强川,乃西迎治无戴,留阴平太守廖化於成重山筑城,敛破羌保质。淮欲分兵取之。诸将以维众西接强胡,化以据险,分军两持,兵势转弱,进不制维,退不拔化,非计也,不如合而俱西,及胡、蜀未接,绝其内外,此伐交之兵也。淮曰:“今往取化,出贼不意,维必狼顾。比维自致,足以定化,且使维疲於奔命。兵不远西,而胡交自离,此一举而两全之策也。”乃别遣夏侯霸等追维於沓中,淮自率诸军就攻化等。维果驰还救化,皆如淮计。进封都乡侯。

                     
                  可以看出,治无戴活动的中心,西海、龙夷都在今青海西宁市西北,石营在今甘肃岷县锁龙一带。沓中在胡地且与蜀境不相连接。所以沓中应在石营以西或西北,而不可能在西南的迭山以南蜀境以内。而且,在后面的分析中得出的结论,这里的强川就是黄河的支流洮河,姜维出石营以后沿洮河向西接应治无戴,并留驻沓中。沓中自然应该在洮河沿岸。
                       所以认为,《读史方舆纪要》的位置比较可信。


                       二、关于强川口的位置

                       《水经注
                  卷二十》漾水条:阚骃曰:强水出阴平西北强山,一曰强川。姜维之还也,邓艾遣天水太守王颀败之于强川,即是水也。其水东北,径武都、阴平、梓潼、南安入汉水。汉水又东南,径津渠戍东,又南径阆中县东。

                        对于此记载,必须要弄清楚“强山”之所指。

                      《水经注 卷二
                  河水二》记载“河水(即黄河)又东,洮水注之。《地理志》曰:水出塞外羌中。《沙州记》曰:洮水与垫江水,俱出嵹台山,山南即垫江源,山东则洮水源。《山海经》曰:白水出蜀。郭景纯《注》云:从临洮之西倾山,东南流入汉,而至垫江。故段国以为垫江水也。洮水同出一山,故知嵹台,西倾之异名也。洮水东北流,迳吐谷浑中。...”

                      所以,阚骃说的强山当就是西倾山,这样强水(白水、垫江)就应该是今天的白龙江了。


                       《三国志
                  郭淮传》也提到了“强川”――“正始元年,蜀将姜维出陇西。淮遂进军,追至强中,维退,遂讨羌迷当等,按抚柔氐三千馀落,拔徙以实关中”;“姜维出石营,从强川,乃西迎治无戴,留阴平太守廖化於成重山筑城,敛破羌保质”。是说姜维军出石营,沿着强川向西去接应治无戴。

                       
                  但是,此强川非彼强川。这里的“强川”就应该指的是今天的洮河。洮河上源之所以又叫做强水,是因为其源头所出的西倾山又叫做嵹台山。上文提到的《晋书
                  张俊传》、《晋书 乞伏国仁 乞伏乾归 乞伏炽磐 冯跋(冯素弗)传》
                  所载漒川应在黄河、洮河一带。其得名也是因为洮河又叫做“漒川”。其具体位置当按《读史方舆纪要》所载!


                      《读史方舆纪要 卷六十》洮州卫条:

                     
                  漒川城在卫南。晋义熙十一年,西秦炽磐攻姚秦洮阳公彭利和于漒川。元熙元年,复遣将攻之,利和奔仇池,因置益州镇漒川,是也。亦谓之南漒。宋元嘉三年,西秦征南将军吉毗镇南漒。陇西人辛澹据城逐之,澹旋奔仇池,磐磐因移置梁州于南漒。亦即此城矣。七年,没于吐谷浑,城废。

                      又,洮河卫南三十五里。源出西倾山。其上源亦曰氵强川,东北入岷州卫境,下流合湟水入于大河。详见大川洮河。

                      《读史方舆纪要
                  卷六五十二》大川洮河条:洮河,出洮州卫西倾山,经卫南,东北流,经岷州卫北,又折而北,入临洮府西南境。盘束山中千数百里,始经府城南,又西北入兰州境,合湟水注于黄河。《沙州记》:洮水出漒台山。漒台,即西倾也,故洮水亦兼漒川之名。

                     那么,强川口指的哪里?源头?还是注入嘉陵江的水口?
                  白水入嘉陵江的水口在今四川广元昭化镇,也就是蜀汉的汉寿。强川口大战发生在姜维到达阴平之前,所以强川口指的不是白水注入嘉陵江的水口。结合上文关于甘松、沓中位置的确定,我认为是源头的可能性更大。

                  三、关于孔函谷的位置,历史地理著作的记载有所不同。

                       《水经注
                  卷三十二》羌水条:羌水出羌中参狼谷,彼俗谓之天池白水矣。《地理志》曰:出陇西羌道。东南流径宕昌城东,西北去天池五百余里。羌水又东南,径宕婆川城东而东南注。昔姜维之寇陇右也,闻钟会入汉中,引还,知雍州刺史诸葛绪屯桥头,从孔函谷将出北道。绪邀之此路,维更从北道渡桥头,入剑阁,绪追之不及。羌水又东南,…”

                       《读史方舆纪要
                  卷五十九》文县条:孔函谷在县西北。蜀汉末,魏人来侵,姜维自沓中东还,闻诸葛绪已塞道屯桥头,乃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绪后。绪闻之,却还三十里。维还从桥头过,至阴平,是也。

                       《中国历史地图集 三国部分
                  益州北部》标注在今甘肃宕昌两河口附近的河谷,也就是甘肃宕昌县岷江河谷(河口在甘肃宕昌东南两河口)附近。基本是按照《水经注》的表述。

                       
                  三国时期,阴平郡治在今甘肃文县西北,文县到宕昌东南两河口的路线是从文县向西北,到石坊,转向北,到堡子坝,转向东,到今白龙江(《水经注》之羌水)边的临江,沿白龙江一线到达宕昌的两河口。这条线路的距离大约是150公里,大约是361汉里。桥头的位置,记载比较一致,在今甘肃文县东南玉垒、碧口之间,白水江入白龙江处,距文县约25公里(约60汉里)。桥头到宕昌两河口并不必经过文县,而可以直接向西北沿白龙江边而行。诸葛绪军之所以屯兵桥头而不屯阴平文县,也正是因为姜维从宕昌两河口到阳平关并不必然经过阴平,而必然经过桥头。

                       在姜维入孔函谷同时,诸葛绪从桥头“卻还三十里”。
                  “卻还”的意思应该是按来时的道路后退。诸葛绪从祁山到桥头的路线,按照记载,比较清楚的是祁山――建威――武街(下辨)――桥头。祁山至武街的道路是没有问题的,也就是嘉陵道通往天水支线的一段。武街到桥头却有两种路线,一种路线从武街向东,先沿嘉陵江,后转白水江道,按照今天的地名,就是甘肃成县――徽县(如向西南,则是沿西汉水的索池、镡河)――陕西略阳――阳平关镇――四川沙州镇――姚家渡镇――碧口镇――桥头(因此时葭萌尚在蜀汉控制下,所以从阳平关镇继续南行到葭萌再向西北的路线是行不通的),约235公里;第二种路线是从武街向西南,走甘肃成县――武都桔柑、透防――文县临江――口头坝――桥头,约175公里。因后者路程近很多,并能绕过嘉陵道略阳北面以险峻称的青泥山,所以诸葛绪走后面的路线,是比较实际的。诸葛绪从桥头“卻还三十里”,也就是退军约12.5公里,最多能到白龙江沿岸口头坝。即使是走第一条路线,最多能退到四川青川县沙州镇附近。

                       
                  文县正北、正东是岷山的支脉,非常高峻,最高峰在雪线以上。文县西北的马连河从堡子坝由北到南切穿了岷山的这条东西向支脉,在石坊东南注入白水江。而堡子坝向东到桥头(今地名,非碧口桥头)一段,是一片较开阔的谷地,从桥头转入白龙江的支流羊汤河,东南到达临江,沿白龙江向东北,到达武都桔柑、透防,向西北去宕昌两河口,向东北通武街。今天武都到文县的公路还要通过这一段。其他白水江的支流都被岷山所阻,无法北出两河口、武街。那么《读史方舆纪要》所载的孔函谷可能就是石坊、堡子坝间的马连河河谷。

                       
                  下面讨论两个孔函谷位置的可能性。因为姜维退军的路线分散在各个传记中,其在孔函谷机动与到阴平集合军队的先后并不清楚。因此在讨论时,都做两种假设。

                  (一)孔函谷是否在宕昌两河谷。

                       
                  第一种假设,如果姜维是在到阴平之前,知道诸葛绪在桥头屯兵,在孔函谷机动,“入北道三十馀里”。诸葛绪从桥头“卻还三十里”,到达现在的口头坝。姜维“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
                  姜维从宕昌这个“孔函谷”到阴平,要走近360汉里,诸葛绪一来一回只要60多汉里,姜维还要比诸葛绪早一天通过桥头,无论如何是不太可能的。因为,第一,在山地行军,比陆地要慢得多,曹操赤壁之战前从襄阳追击刘备,属于平原行军,且不带装备,也不过“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况且蜀汉的军队,步兵应该是占到多数的;第二,诸葛绪退军后的地点仍然在姜维从两河口到桥头必须通过的路线上。

                        
                  第二种假设,如果姜维先到阴平,知道诸葛绪在桥头屯兵,再在孔函谷机动。就更不可能了。因为这需要,先到宕昌两河口,要“入北道三十馀里”,然后再回来过桥头。一来一去要720多汉里。而且,如前所述,诸葛绪退军后的地点仍然在姜维从两河口到桥头必须通过的路线上。

                       因此,孔函谷恐怕不在甘肃宕昌的两河口。

                  (二)再看孔函谷在文县西北的马连河河谷是否可能。

                       
                  还是作两种假设。如果姜维是在到阴平之前,知道诸葛绪在桥头屯兵,在孔函谷机动“入北道三十馀里”,可能刚走到今天的堡子坝。诸葛绪从桥头“卻还三十里”,到达现在的口头坝。但是既然从强川口败退阴平的路线是要由北向南经过孔函谷的,再说“从孔函谷入北道”,就不合理了。与文法相悖。只能说是“退回孔函谷”或“再入孔函谷”。所以姜维在到阴平之前在孔函谷机动的假设不尽合理。

                       姜维先到阴平,知道诸葛绪在桥头屯兵,转向西北,到达石坊东南(约25公里,合60汉里),“从孔函谷入北道”
                  ,“入北道三十馀里”,走到今天的堡子坝附近。诸葛绪从桥头“卻还三十里”,到达现在的口头坝。姜维“寻还,从桥头过”。
                  这样姜维从堡子坝到桥头要走近90多汉里,而诸葛绪再回到桥头要走30多汉里。姜维要较诸葛绪仅多走60汉里。考虑到双方互相了解情报的时间,姜维军提前一天通过桥头,是完全可能的。

                       所以,孔函谷应该是在甘肃文县西北的马连河河谷,姜维是先到阴平然后做孔函谷机动并通过桥头的。

                  四、姜维退军路线再探

                       
                  魏国伐蜀的西路军分为两路,分别由邓艾、诸葛绪统领,邓艾军的主要任务是打击甘松沓中的姜维军主力,诸葛绪军的主要任务是在邓艾军不能完全消灭姜维军时,阻断姜维军残部通过桥头的归路。邓艾军主要分为三部,亲自率领的天水太守王颀军直接攻击姜维沓中营地,金城太守杨欣军攻击甘松,陇西太守牵弘军在姜维军退路上进行阻击。

                       
                  姜维军被攻击时,东路的钟会军已经进入汉中盆地,应该正处在围攻汉、乐两城不下的胶着状态。姜维退军。从后面的记载来看,姜维离开阴平以后,仍然“欲赴关城”。
                  所以,这时候姜维退军的目标是以最快的速度经过阴平,支援汉中。

                     
                  从地理方面考虑,从沓中所在的今甘肃临潭西南到阴平所在的甘肃文县,最大的障碍是横亘南北的迭山,有有山南山北两条路,即白龙江路线和洮水及其支流路线。南路要走若尔盖的占哇,沿白龙江东南走;北路应先沿洮河支流齐百酉库巴尼河,后沿洮河到达今岷县,转入今迭藏河流域,过分水岭进人宕昌县岷江流域,通过甘肃宕昌县岷江河谷进入白龙江一线,两条道路汇合于岷江河口;或者在甘肃卓尼南下沿洮河支流,过分水岭,进入道佳隆哇河,走腊子口,入白龙江,两条道路合于甘肃迭部洛大镇。若按北路前者,南路约233公里,北路约283公里。若按北路后者,南路166公里,北路233公里。

                       
                  南路距离短,但比较崎岖。北路虽迂远,但较为宽坦。但是攻甘松的杨欣部在北路。邀击姜维的牵弘部,以及邓艾部也都在北路。姜维很可能选择了南路。直接攻击姜维的王颀部,与甘松而来的杨欣部等追击到而走强川口(今白龙江源头),与姜维大战。甘松所在地没有战斗的记载,也说明姜维没有走北路。

                     

                      姜维军突围后,邓艾军追击。在强川口大战。

                       强川口到桥头的路线,前面已经述及。这里就不再说了。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发表于 2011-12-31 12: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先顶再看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发表于 2011-12-31 12: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帖子太有技术含量了。。 我擦勒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手机专用客户端|中华MOD官网

GMT+8, 2024-11-29 15: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