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MOD网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30|回复: 5

[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军队特色简介系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8 21: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中国古代军队的数量
  很多人根据历史动辄近百万人的大会战判断中国军队数量庞大,可以随便组织起数十万人的大会战。实际上由于各时期的兵制不同,很少有朝代能组织起这种规模的战争。先秦以及秦(西)汉,采取的是一种以常备军为骨干、拥有庞大预备役的征兵制。以秦为例,全国青壮年满二十者都要在所属郡国接受地方军事长官一年的军事训练,然后进入中央军或边防军正式服役一年。退役后,属于预备役,一有战事就要接受征召。换句话说,秦军有三等,第一等是由正在服第二年兵役中央军和地方军,第二等是正在地方郡国服第一年兵役的郡国兵,第三等是临时征召的退役军人。前二等是骨干常备军,第三等是主体。长平之战,双方出动军队近百万,大体都由以上三类组成,在围歼长平赵军进入关键时刻后,秦人甚至不惜违反“非教士不得从征”的常识,将未受训练之十五岁男子悉数征召,可谓是一场豪赌。是役,四十万赵军被坑杀,秦人赢得非常干脆。可以说当秦军开始大屠杀时,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就此奠定。
  当然这时候的兵役没有军饷可言,但和同期罗马的义务兵役制不同的是,秦军有二十等军功爵作刺激,魏军武卒有田宅和免除赋税(与秦军不同,魏军二十万武卒为长期服役的常备军,有雇佣性质,为后世募兵制之原型),齐军以(斩)首功受钱财。其间优劣,荀子有专文分析,流传最广的那句莫过于说秦军锐士腰挂人头,腋下夹着俘虏,脱掉盔甲追击敌军。
  爆发赤壁之战的三国时代,实行募兵和征兵并存的制度,以征兵为主,募兵为骨干。爆发淝水之战的南北朝,北朝是游牧民族建立,除有义务服役的常备军以外,和先秦一样经常临时大量征发青壮,但不同的是这时的青壮没有接受过任何军事训练。骑兵由游牧民族征发,步兵由汉族农民中征发,游牧民族可以在狩猎活动中学习战争技巧,但农耕民族无法在农耕活动中学习战争技巧,所以这时是骑兵强于步兵,步兵战斗力甚至不如秦汉时期。南朝是中原正统政权南迁演变而来,正规军以募兵为主,但也会临时大量征召青壮。
  温泉做个总结,中国古代以两汉为界,先秦及西汉早期是全民接受军训、以常备军为骨干辅以临时大量征发的预备役为主的兵役制度。而自汉武时期起,因为战争和土地兼并频繁,无法征集到充足的兵员,募兵制就因此出现了,北军八校就全由募兵组成。武帝之后募兵更加广泛,补充部队和出征也经常出现募兵的身影。
  征兵制是以户籍为基础,征召编入户籍之中的农民,先秦、秦朝及西汉早期因人少地多,加之对土地兼并控制得力,使得农民都有自己的土地而被固定在田地上,一旦土地兼并加剧,大批农民失去土地,便开始流亡谋生活,按户籍上的年龄、地址征兵往往找不到人,而募兵则不存在这这种问题。罗马募兵制的出现也与此相似,因为战争频繁,公民人数减少,不得不实行募兵制,将无产者、同盟者与行省的居民招募到军队中来。
  罗马的募兵制略比西汉晚,出现于公元前107年,公元前九十年才得到全面实行。汉武于公元前133年与匈奴开战,于公元前119年,遣卫、霍十万铁骑出塞,取得决定性胜利,自此匈奴远遁漠北不敢近塞,军事行动的次数和强度都大为减少。
  此后,募兵制一直是常备军中的骨干,包括唐代早期的府兵和明代早期的卫所都和武卒一样具有募兵的性质,有意思的是这些兵制和汉朝一样都是被土地兼并所破坏的。但在战争频繁的乱世,因常备军损耗巨大,推行募兵的同时往往又同时实行征兵制,只是这时的青壮并未接受过军事训练。换句话说,这之后的预备役战斗力大大下降。
  实际上,在大多数军事行动,不算临时征发的,一个独当一面的战役军团大多在十万左右,如唐朝十大节镇、南宋包括岳家军在内的五大军事集团、明朝的九边重镇,几乎都在十万以下,个别十万多一点。温泉个人推究其原因,一则是指挥控制手段落后所致,那时没有无线电,视距内指挥全靠旗鼓,但在非开阔地,将领视野有限,很难将上十万人的部队全收入眼底,视距外的部队指挥则全靠传令兵。如果相距数天路程,命令的时效性就大打折扣,所以就干脆新设一个独立军团,有自行决断之权。再则,古代是冷兵面对面的交战,能让数十万大军展开队形同时进行面对面交战的场地有限。三则应该是总兵力限制。
二:中国古代军队的防护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古代军队相对西方来讲以轻步兵和轻骑兵为主,其实是受西方前几个世纪的军事家误导所致,如恩格斯曾提到东方骑兵以轻骑兵为主。因为当时的信息不流通,这些西方军事家完全没有了解过中国,对东方军队的印象全部来自跑到西方的游牧骑兵,由此衍生出一系列东方军队重机动、轻防护的观点。东方的游牧民族确实是由装备简陋而机动性强的轻骑兵组成,但农耕民族完全不是那回事。以出土的汉朝盔甲为例,不带头盔,全重11公斤,而同期的罗马重步兵,盔甲九公斤,头盔两公斤。到宋朝,步兵盔甲达到世界之最的三十三公斤(包括弩手甲),而西欧的骑士盔甲还在二十多公斤徘徊。到西欧骑士盔甲达到三十多公斤时,中国已是明朝中叶,明军大量使用火器,步兵盔甲回落到二十八公斤。在中国大量使用火器之前,从秦汉到唐宋,盔甲分量是领先的。
  就几种金属的物理特性来说,从强到弱依次是钢、青铜(合金)、铁、铜。之所以要强调这个是因为有些人拼命强调有些国家使用铁制兵器时中国还在使用青铜兵器。其实战国时期,各国就能大量生产铁兵器,但基本上全用于做农具了,因为原始状态下的铁的物理特性不如青铜合金,所以战国时期各国普及了铁制农具,却仍用青铜为兵。而我们西汉初期用于生产兵器所用的铁实际上应该叫做钢了。公元一世纪,普林尼(罗马博物学家)曾说:虽然铁的种类很多,但没有一种能和中国的钢相媲美(语出其著《自然史》)”。而罗马普及铁兵器是在公元元年前后。更详细的比较已经有了做过了,很专业、翔实严密,我就不照抄了,给个名字让大家去网络上查,《古代西方铁兵器的技术指标及与同时期中国的比较》。
  唯一例外的是战马,中国骑兵不喜欢给战马披甲,这是出于战术思想不同所致,中国骑兵往往经常脱离步兵,独立进行快速机动,战马负重太大,战略机动速度就比步兵快不了多少,持续力也不行。西欧骑士经常跟随步兵行动,本身还有邑从,即使独立进行战略行军,速度也和步兵一样。可以说,从行军速度上来讲,西欧的骑士不过是骑在马上的步兵。
三:独特的军工体系
      中国古代的军工体系也与西方不同。西欧的军工是私营,国家必须以金钱向私营作坊主购置武器,所以在每一分钱上都精打细算。以重步兵和重骑兵的防护最好,但由于金钱关系,数量不多,其它长枪兵、弓箭兵就比较简陋了,盔甲以皮甲为主,甚至不披甲,第二武器以匕首为主。马其顿方阵被罗马人击破时,马其顿长矛手就发现,他们的长矛太长,短剑太短,对付持剑的罗马步兵基本上任人屠杀。
       中国古代军工是国营,就连铁矿也是国营,因为铁是战略物资,优先保障国家需要。兵器作坊就向一条流水线,源源不断的生产兵器,国家不需要为此支付一分钱,只需要支付工人工资就行。和秦国一样,历朝历代都在兵器上刻上工匠姓名,由严格的追查制度来保证兵器质量,出土的秦兵可以证明兵器的质量。
       所以中国士兵的个人装备几乎可以说得上是奢侈,盔甲一领,长兵一件,一米左右腰刀一把,弓一张外加数十支箭矢,远中近各种交战距离全部涵盖。特别是弓箭的装备很有特色,箭矢是一种消耗用品,一战下来发射数十万,而且仅有少数能在回收后直接使用,西欧国家消耗不起,基本上以近战肉搏为主。
       而且中国的军工作坊产品甚至还有余,在各地都设有地方武库,以储存武器,中央还有中央武库。武器是一种消耗物品,以中国军队的交战规模,一战不论胜负,往往磨损兵器以万计,临时生产往往要数年才能补充完成,所以往往预先将备用武器生产好存入武库,而兵工作坊只要补充武库所需就成。安史之乱时,唐中央军屡屡战败,兵员武器损失难以计数,封常清到洛阳,不得不临时招募骁勇,数日之日,仅凭洛阳当地武库的装备,就武装起了一支六万人的军队。在长安,高仙芝、哥舒翰又先后招募武装了近十万军队。颜杲卿和颜真卿凭借河北地方武库在安禄山大军过境后,招募了二十万军队。
       充足的国家武库为临时大量征召预备役提供了基础。而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大量征发预备役参战,靠的也是国家武库,史书形容各国军队往往以持戟百万带甲百万形容,可见武库预存兵器量是相当巨大的。而西欧各国因为财力和军工体制原因,即使是临时征兵也因缺乏武器盔甲而征发规模有限。
       另外,中国的强弩的装备量也是相当大的,出土的秦军方阵,一个千人队拥有二百弩手,而根据西汉居延要塞的挖掘结果,汉军的守城兵器中,强弩占到六成。攻城器械无法用于野战且不便于行军,一般都是由辎重营随军工匠就地制作,用完就烧,不参加野战行军。           
四:庞大而精锐的骑兵军团
      中国古代军队除了宋军,基本上都拥有庞大而强悍的骑兵军团。虽说汉族是农耕民族,但与同时期的世界其它地区相比,发展骑兵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汉族的疆域东抵于海,西达葱岭,南至亚热带雨林,这几个均无强敌。唯一的且最大的威胁就是来自北方的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的骑兵军团,汉族建设庞大骑兵军团的最大理由就是应对这唯一的威胁。而且,蒙古高原和三北(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多是平原,既为双方提供了战场,也适合双方在此发展畜牧业。
       汉族本发源于黄河两岸,经不断向外扩张,才达到今天的疆域,其中三北地区的夺得,本身就是对游牧民族扩张的结果。并州雁门关以北地区,本为林胡、楼烦地,赵武灵王将其夺取。并州河套地区本为匈奴楼烦王、白羊王地,蒙恬、卫青先后将其夺取。凉州陇西地区本为羌人所居,秦国将其夺取。凉州河西地区本为匈奴休屠王、浑邪王地,霍去病将其夺取。幽州地区本为东湖地,燕将秦开将其夺取。这些游牧民族的居住地区被汉族夺取后,迁入的汉族居民也在这里过着半农耕、半游牧的生活,他们自小生长在马背上、自小骑射,是汉族骑兵军团的主要兵员。驱逐匈奴的卫、霍军团骑兵大多来自这些地区。
       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历代统治者无不大力提倡骑射和民间养马,使得三北地区骑射成风,其它地区也有不少人饲养驽马、以马代步。加上三北地区频频遭到胡人的入侵,边疆居民民风强悍,东汉郑泰曾言关西顷遭羌寇,妇女皆能挟弓而斗,这就是边疆地区民风强悍的写照。
       之前已经说过,士兵装备都是官营作坊统一生产的,铁矿也是官营,仅需支付工人工资,所以骑兵的装备来源充足,足以武装数十万铁骑。而骑兵的战马主要来自官营马场,汉武时期官营战马四十万,唐贞观时期官营战马有七十万,明代灭亡前九边之中仅袁崇焕的辽东军区就有马八万多。其次是与少数民族以茶、布交易得来的战马,还有民间养马作补充。
       有来自边疆地区擅长骑射的居民、来自国营作坊和马场的充足军械和战马,使得中国古代轻易就能拉起上十万全副武装且精通骑射和长矛的骑兵。东罗马帝国曾仿照匈奴人组建双重功效骑兵,也是远用弓箭,近用长矛,只不过其成员有不少人是匈奴人,因为东罗马人不擅长骑射。这种骑兵到底是匈奴原创还是汉军原创,很难说清楚。总之,当年双方交战时都大量使用了这种双重功效骑兵。
       游牧民族政权,多以本民族和其它游牧民族充当骑兵。在募兵制尚未实施的秦朝,骑兵即使是从边郡地区征召的,征召之后仍然要再次选拔,优秀者才能充当骑兵,从秦兵马俑骑兵的介绍就可见一般。之后则以招募为主,即使募兵制和征兵制并存的时期,骑兵也一直是招募而来的常备军。除直接招募外,有时候也从步兵中按十选一以上的比例将优秀的士兵选拔为骑兵。武艺高强、作战勇猛的士兵都有机会成为骑兵,而技艺不合格的骑兵,则会降为步兵。少数精锐部队,如魏武的虎豹骑,虽只有五千,但士兵却都是曹魏五十万大军中的翘楚,如有战损,补充的兵员都要从百人督中挑选,类似于今天特种部队最基本的成员都是连排职干部。
       进而可知,古代军队中,一支军队中的骑兵往往集中了全军最优秀的士兵。不仅在组建时就有相当严格的要求。而且训练也相当严格,汉朝边郡每年秋季都要举行大比武,边郡骑兵的主要考核内容就是骑射,还有在边郡太守的主持下进行军事演习。边郡太守各将万骑,行障塞、烽火追虏,也就是说每年秋季在太守的带领下蜂拥出塞,围追堵截,扫荡近塞的匈奴骑兵。而匈奴骑兵仅通过集体打猎来训练骑兵的技战术素养。岳飞军队中有八千背嵬骑兵,其成员不但是从其十一万大军中十中挑一选拔出来的,而且在岳飞的要求下经常披重甲进行冲坡、越障训练,作战时既能骑射又善使马枪。作战时,“凡有坚敌,遣背嵬军,无有不破者”、“颖昌、朱仙,皆以是军取胜”。
       汉初,匈奴有众百万、控弦之士三十万,数十年没有遭受重大打击。汉武企图消灭匈奴,每战不过遣十万骑兵出塞,而匈奴骑兵这时候数量无论如何不会低于二十万,最终匈奴被迫西迁。唐代,李靖以三千骑兵夜袭十万东突厥并大破之。明代,袁崇焕精选全军最精锐的九千骑兵救援北京,疾驰两昼夜,掉队者高达四千。北京广渠门外,五千铁骑与掉队的四千骑兵前后夹击,大破十万后金军。
        良好的基本素质、精良的装备和严格的训练使得汉族虽然作为农耕民族,却能组建起数量庞大且能击败游牧民族的强大骑兵部队,这是其它农耕民族所不具备的优势。
五.重视弓弩的军队
       中国自古重视射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射术在中国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就连孔子一生都大力提倡包括射、御(驾车、骑马)在内的六艺,并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也就是说君子从不与人争长短、较胜负,如果有这回事,那一定在比试射艺的时候。从战国到清朝,君王执政最大的乐趣就是田猎了,一些奢侈的君主大力扩建皇家围场,为打猎荒废朝政。不过,至少他们的射艺不低。战国齐宣王能开三石强弓,东汉陈王宠善弩,十发十中,中皆同处。唐太宗和唐玄宗善骑射,还有魏文帝也善射。民间习俗,生男孩向四方射一箭,门口挂一张弓。
  而且中国长期面临善射的北方游牧民族威胁,边疆百姓不会射艺,单凭刀剑根本无法对抗驰射如飞的游牧骑兵。飞将军李广就出自边郡陇西,在匈奴入侵陇西时与陇西百姓一道以骑射奋起反击。北宋大力在陕西、河北前线组织民间弓箭社,仅河北一地就有三万多百姓入社。北宋秦凤路经略安抚使何常曾奏:“我诸路并塞之民,皆是弓箭手地分,平居以田猎骑射为能,缓急以追逐驰骋相尚。
  就西欧而言,首先就没有弓箭传统,罗马公民不善射也不善骑马,骑兵与弓箭手只能由异民族充当,这决定了弓箭手和骑兵无法充当主力。其次,西欧缺乏威力强大的复合弓,只有威力强大的复合弓才能作为战场的主力,单体弓除非加长到英国长弓的长度才有堪比复合弓的威力。而且威力强大的长弓与十字弓出现时也受到了传统的抵制,如所谓骑士精神、教皇禁令等。
  弓的威力取决于弓的弹力系数,一般来说弓体越长,弹力系数越大,但中国走的是以复合材料制弓来提升弹力系数的路子,通过复合六材及双基反曲的原理,在弓长不增加的情况下大力提高了弹力系数。史载,北魏武将奚康生曾拉开过一张长二米四,拉力五百多公斤的大弓,而最长、最强的的单体长弓长达二米二,拉力还不到八十公斤。按这个弹力系数,一米五的复合弓拉力都能超过百公斤并非不可想象。普通的蒙古骑弓也都有166磅的拉力,一说八十公斤。所以,中国提强弓而不提长弓,长弓未必一定强,弓长只与士兵身高有关,弓长不能超过身高(这也是英国长弓手数量有限的原因),而与拉力无绝对关系。
        与单体长弓相比,复合弓制作要复杂,但不像长弓样需要找一米八以上的人拉开,只要有力气,各种身高的大力士都能找到趁手的强弓。且按《梦溪笔谈》所言,复合弓制弓六材运用得妙,和单体弓比还有 “性体少而劲(形体小而拉力大)、久射力不屈寒暑力一等六大好处。六材之中,漆还有抗霜露的效果。
  弓箭的力量最终还是来源于人体,与刀剑标枪不同的是,弓箭来源于人体静止时的的最大力量,而其它武器来源于瞬间爆发力。弓箭就像一个容器,通过弓弦和弓体的共同弹性形变来储存人体的最大力量,而在松手时以瞬间爆发力(弹力)的形式发射箭矢,所以弓箭是比这些武器更高级、更复杂的武器,也是发明相对较晚的。有些人认为弓体中加入铁片能增强弓的力量,这样一来,原本有弹性的木制弓体都不会发生弹性形变,而全靠弓弦的力量射箭了。
  人的臂力是终究有限的,一般普通士兵所用的弓也就五十公斤左右,英国长弓一般为为100~120磅,明代“中力”为五十三公斤。为了加强投射武器威力,强弩就应运而生。弩以踏张为主,士兵用脚踏住弩臂,脚蹬、挺腰、提臂一气呵成,方可拉开。所以,普通士兵用的弩的多接近二百公斤。但是,骑兵不能在马上拉开这种弩。能供双臂拉开的臂张弩,拉力并不比弓强,精度稍高然射速不如弓。对于接敌运动快的骑兵而言,弓更受欢迎。对于步兵来讲,首先已经有了射程远、威力大、精度高的踏张弩,臂张弩只能在射速方面有所补充,然尔弓的射速更快。所以,步兵往往混合装备弓弩,骑兵则只装备弓,弩成了步兵的专利。
       弓弩杂处的部队,首先会以弩手进行远距离的精确射击,弩手们站成三排,只射击第一排的敌军,轮流放弩,缩短间隔,往往可以打出一条死亡线,过线者死。敌军不间断的冲锋,前排敌军不断的倒下,换来的只不过是将死亡线前推几步,运气好的在付出重大伤亡之后或可以冲到跟前,运气不好则弩不绝声,敌不薄(靠近)我。在死亡线推进到一定距离后,还会遭到弓箭手的密集而快速的压制射击。
       弓弩的命中率按一般的来说,各朝军队训练要求,一个合格的弓弩手(也是最差的)的都能在远距离对单个的人形目标达到一半的命中率,而一支军队在远距离对射中的平均命中率有可能达到70%~80%,如果敌人不断靠近则更高。而军中锐卒,欲以弓箭立功业者,十发九中不稀奇。
       至于弓箭的威力,全身披挂的西欧骑士都抗不住五十公斤的强弓射击,名将薛仁贵用弓不知多少公斤,但一箭却能贯穿五层铁甲,至于至少二百公斤左右的强弩就更不用说了,以至于中国士兵很少装备单手盾牌。由于材料关系,木盾的防护力不如铁甲,铜盾、铁盾又太重,自南北朝后盔甲日益厚重,单手盾出现就更少了,倒是一种称作橹的巨盾经常使用,一人多高的巨型盾牌,排列在阵型之前,专门为整个军阵提供远程防护。单兵盾牌虽然极少用但也出现过,不过和西欧的不同之处在于,罗马重步兵的盾都是纯木制的,而中国盾牌表面那青面獠牙的野兽图案,实际上是青铜盾饰,差一点的也要再蒙一层生牛皮。
       复合弓箭的威力得到了统治者的空前重视。周代的壁画显示,周代步兵一手持戈一手持盾,身边还插着一张弓。战国时期魏国武卒的武器为一支戈、一把剑一张十二石强弩加五十只矢。唐代府兵,不论陌刀手、长枪手、弩手等皆带弓。戚家军长枪手也携带弓箭,其它长刀手等其它士兵也都要携带远程类武器,中下级军官也是弓箭不离身。如果是专职弓弩手,一般能在军队中占到四成,少则三成,多则六成。
      古代常言箭如雨小、矢如飞蝗并非吹牛。宋代无重大战事的一年制箭五千万只,这也并非虚言。唐代安史之乱,张巡以千余草人借箭,一夜间从草人身上就得箭数十万,加上没射中草人的,安史叛军就一夜间就消耗箭矢数百万只,考虑到军中还有库存,仅仅是这一路偏师至少就携箭近千万,主力就更多,算上唐政府军的,……,这简直是个天文数字!李陵出塞,五千人一次战斗便消耗箭矢一百五十万。按前述东西方军工企业的公私归属不同,西欧国家根本无大规模使用弓箭的财力,仅一年购买五千万只箭就足以让举国上下喝西北风。更何况重视长弓的英国在1359年全国上下也只生产了85万支箭。
       相对应的,各朝普遍建立了弓弩的考核标准,不及格要遭到严厉处罚甚至淘汰,骑兵降步兵,中央军降地方军。超过及格标准者,每多中一箭,则多受赏银等赏赐。若是达到第一等、第二等的士兵标准,平时待遇也会提高。骑射优异者,可立马提拔为军官。
此外,射艺突出还有其它额外的好处。唐初,太宗初继位,突厥常入寇,欲令全军积极学习骑射,每退朝带领禁军将士习射于宫殿之前,射中者御赐弓刀布帛,于是全军士卒竞相习射。北宋大将曹玮守陕西,经常在军中比试骑射,胜者得田二顷。北宋学者沈括守边,命百姓组织骑射比赛,技艺超群者沈括亲自执酒。边民欢欣鼓舞,出行人人携弓,唯恐西夏人不入寇。北宋名将种世衡准备出征西夏,命麾下官吏百姓习射,有过失,射中者免罪,至于请假、请辞之类,射中者就批准,不中不批。
六.近战以长兵为主的军队
       与西欧的军队不同,中国军队的近战兵种多装备长枪、大刀等长兵。当然,环首刀、横刀、腰刀也是长兵手和弓弩手的标准装备,但一般多作为长兵手和弓弩手的第二武器,在第一武器折断或无法使用的情况下进行防身。
       话说,西欧的罗马人原本也是使用长兵的,但在与高卢人阿利亚战役中,罗马人的长矛阵被高卢剑盾手突破后,罗马人以护身匕首对高卢人的长剑,几乎是一面倒的屠杀。罗马人因此换用剑盾组合了,并以此击败过著名的马其顿长矛阵。
       但是这种情况绝不会在中国出现,且不说中国长兵手的护身武器也长达一米,长兵对短兵,一击不中还可以撤步再刺,腾挪闪展,忽左忽右,始终在短兵手的攻击范围外进行攻击,戚继光对这种情况有过概括,言藤牌手持久必为长兵所乘,没有狼筅手的配合甚至不适用于战阵。
       西欧长矛阵都是前胸贴后背、士兵左右相夹的密集队形,再加上军工体制的不同,为节约经费一直以匕首自卫,一旦被短兵手突入内围,无法后侧和左躲右闪,只能在原有阵位以胸膛应战。
       罗马人在吃了这个亏没有抛弃密集方阵反而改用剑盾组合了。毕竟,密集队形必疏散队形好,便于互相支援。中国古代军队阵形也有疏密之分,一般都以密集队形为主。但这个密集队形是相对中国的情况来说的。因为这里有数量庞大的复合弓,拉力二百公斤上下的踏张弩,甚至还有连弩车等远程强力投射武器。在这些强力远程投射武器面前,任何密集队形都是找死。所以,中国所谓的密集队形就是既要降低远程弓弩对军阵的杀伤又要便于互相支援,一般人有人距,队有队距。人距大体不少于三米,以便于士兵挥动手中的长兵。这种密集队形通常也能对抗骑兵冲击,因为中国骑兵的密集队形也不是人贴着人的那种,但北魏骑兵以这种队形冲击宋军偃月阵的时候,也多被床弩发射的长矛洞穿二、三人。
  常言,密集长矛阵是对付骑兵冲击的法宝。也不完全对,拜占庭帝国曾仿效匈奴人建立了一支双重功效骑兵,也学骑射,近用长矛远用弓箭(不知是否间接偷师于中国?)。在卡西林纳姆会战中,法兰克人以密集方阵面对这种骑兵,在遭到弓箭打击时,因惧怕受到骑兵的密集队形突击而不敢分散队形,结果在犹豫中遭到重大伤亡而败退。
       就骑兵而言,长兵也比短兵有优势。按一些史料披露的马枪训练标准,左右刺击十刺五中为及格标准。以各装备长短兵的百人骑兵对冲为例,双方击中率各为百分之五十,长兵手先将五十名短兵手刺下马,然后才有二十五名长兵手被五十名短兵手打下马。胜负一目了然,即使短兵手命中率达到百分之一百,每一轮冲击都打成平手,双方最后一名士兵对冲,仍是长兵手把短兵手先打下马,长兵手一方惨胜。当然,单个士兵的及格标准并不能代替一支骑兵的平均水准,平均命中率若是达到70%~80%,短兵手命中率就是达到百分之一百都无法让长兵手惨胜。
        一般来说,兵器超过人身高的三倍就挥舞不便。骑兵所用的武器能比步兵更长,是因为骑兵离地面高度大,挥舞的空间也较大,能使用比步兵更长的兵器。但实际使用中,为兼顾灵活,汉军骑兵所用的丈八长矛(4.14米)已经是制式骑兵长矛中最长的了。在训练有素的汉军骑兵手中,前后左右的敌人都可以灵活刺击。
       曾有步兵使用过超出这一长度的长矛,但是以完全牺牲灵活性为代价的,根本无法灵活挥动,也不需要挥动。为了防止较短的兵器近身,他们往往排成密集方阵,使得从正面接近的敌人要面对数十支长矛,侧面就不用说了。而且,竖起来一动不动的长矛简直就是放好了给敌人砍断的。西欧对此的解决之道是加装一截铁制矛杆,这又使长矛更加笨重,一旦落单,就连正面冲过来的敌人都难以刺中,更别说左右了。但在方阵中,不需要刺击左右的目标,前方的敌人在近身前,不是撞到自己长矛就是撞到别人长矛。
        西欧骑士使用长矛也是一样,在密集队形中不需要刺击左右的目标,前方的目标也不需要突刺,直接借助马力撞过去就是,但是刺中目标后如果不拔出而是推着走容易折断长矛。而且一旦失去速度,没有受到如何使用长矛作战的骑士就必须拔剑近战了。
而中国骑兵有所不同,单个骑兵之间都有一定距离,如果不会左右刺击,敌人会从这一空隙中穿过。如果正面不会突刺,只拿着长矛不动,敌人可以避开矛尖贴着长矛靠近。毕竟这不是密集长矛阵,只有把长矛伸出去主动突刺才有可能刺中敌人。
       可以说,东西方对长矛的运用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在中国士兵手中是活的,在西欧士兵手中是死的。特别是在落单的情况下,长枪在受过训练的士兵手中,脚步瞬间可突进数米,配合上长枪的长度,方圆近十米的距离都在控制范围之内。至于长枪在那些武艺高强的武将手中,刺击无不中,马踏连营,独进独出,敌人的鲜血都溅不到身上。所以历代武术家对长枪推崇备至,称其为百器之王
       综上所述,中国军队在历史上就具有了得天独厚的素质优势,希望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能够续写历史,为后人留下新的军事信息。

汉文化官方交流群:210693466,欢迎各位汉文化支持与爱好者加入!!!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发表于 2014-5-18 16: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慰而又叹息!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2 22: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秦汉是古典军国主义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17 06: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3 05: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哈哈哈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4 00: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色通道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手机专用客户端|中华MOD官网

GMT+8, 2024-11-22 01:5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