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烤烤地瓜吧? 于 2014-3-20 17:12 编辑
汉代是中国冷兵器发展的一个高峰期。连年战争催生了异常强大的军工产业,那时,中国已经从青铜器时代进入了钢铁时代,战场上所使用的刀剑用了渗碳技术和双液淬火等比较先进的武器铸造技术,百炼钢以及炒钢技术也在这个时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器铸造帝国。而三国时代的冷兵器制造秉承了东汉的辉煌,并且在工艺和生产流程上有了新的发展,无论产量还是质量都超过东汉时代,成为中国冷兵器的另一个巅峰。 在影片《赤壁》中出现了大量的冷兵器。那么,您知道在真实的三国时代,冷兵器是如何制造的吗?影片是否真实反映了三国战场呢?博闻网的这篇文章将告诉您相关的知识,以及这些兵器的用法。 矛是一种古老的武器。最初,人类为了增加棍棒的杀伤力,将木头削尖就成了长矛。18万年前,尼安德特人曾有效运用这种原始的矛来杀死猛犸。由于削尖的木头太软,进入石器时代之后,古人用磨尖的石块替代削尖的木头尖端,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长矛。之后的几万年,长矛的构造和外形都没有什么改变。 从武器和作战方式来看,长矛手是杀伤力最大的步兵兵种之一。在作战的时候,枪头如林、方阵如山,巨大的冲击力是很难抵挡的。三国时代,矛就是当时步兵的主力武器,使用长矛的步兵无需经过太多的训练就能投入战斗。《考工记》中记载,古代步兵用矛长3.8米,战车兵用矛长4.6米,但以出土情况看,矛的长度一般在165~220厘米之间,最长为297厘米。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西藏保留了很多中国古代武器的制造工艺和风格。当地的长矛保留了汉代长矛双血槽矛的风格,在矛身开有正反两道血槽——这种设计使得长矛刺入人体后可以更容易拔出,而且利于减重。 在影片《赤壁》中除了长矛外,还有长枪。很多人搞不清楚矛和枪的区别,事实上这两种武器基本可以视为一种武器的两个变种。与矛相比,枪的前端钢刺长度比较短,更利于刺入。因为在枪刺后方带有红缨,所以枪又被称为红缨枪。红缨的主要作用就是刺入人体后阻挡血液顺着枪身流下来,因为枪杆如果有血,会握持不稳。 除了枪和矛之外,汉代还有一种类似的武器叫做铍。铍跟枪、矛差不多,唯一的区别就是铍的尖刺远比枪或者矛长,可以看作是一支长剑后面加了长木柄。这种武器在汉代之后已经很少看见,三国时代应该还有装备。 在影片中赵云和张飞都是使长矛的猛将,战场上最常见的也是长矛这一类武器,这些基本符合古代战场的现实。 关公刀是《三国演义》中最出名的武器,书中说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82斤。事实上长柄大刀出现在中国的时间很晚,三国时代并没有这种武器。而且作为战场兵器而言,82斤的重量未免太重。82斤的青龙偃月刀主要是武师用来锻炼力量的工具,跟哑铃差不多。根据考证,关羽使用的武器很可能也是长矛。 真正大规模使用长柄刀的时代是唐代,唐代军队装备了一种被称为陌刀的长柄大刀。陌刀的特点是两刃三尖,西游记中杨戬的三尖两刃刀就是陌刀的变种。据说唐代陌刀重达50斤,作为军队中重要的战争物资装备,并且在唐中期作为军用器物,严禁民间私造和私藏。使用陌刀的唐代军队都是精锐部队,集团作战能力很强。 在唐代,陌刀是步兵所持类似斩马刀的武器。在疆场上,步骑对峙中,骑兵的速度远远高于步兵,步兵要取得战场上的主动权,必须先破坏对方骑兵的优势。陌刀正好可以充当完成这种任务的兵器。《赤壁》一片中,关羽用青龙刀一刀劈开飞驰而来的战马,正好是唐代陌刀实战的展示。虽然片中出现了不属于三国时代的武器,但是其应用却符合实际情况。 在《赤壁》中大量出现了使用戈的场面,戈是一种古老的武器,早在商代就有它的踪影。我国出土最早的青铜戈,是在河南僵师二里头遗址被发现,据考古学家测定,其年代距今约5000年。 戈是马拉战车时代的利器,相当于现在的攻顶反坦克导弹。在车战中,由于战车的周围都有护甲,从上面砸下来则比较容易命中,戈就是这种攻顶思想的产物。 古代的戈头分为援、内、翻三部分。“援”就是与戈身成90°的刃部,用来勾啄敌人,是戈的主要杀伤锋面,就像啄木鸟的嘴一样。商朝至战国时期,戈具有击刺、勾、啄等多种功能。它的缺点是易掉头、转头,使用不够灵活,制造麻烦。随着战车退出战争的舞台,戈也慢慢消失了。三国时代还装备有戈,但是在魏晋南北朝之后已经很少见到戈在战场上出现了。 在《赤壁》一片中,戈的使用类似钩镰枪的作用。直接勾住人腿拖进盾牌阵中。事实上钩援的角度不适合把东西钩拽回来,所以这种应用方式在历史上应该非常罕见。 环首刀是汉代武器的经典产物,可以说是当时的标志性兵器。随着简易马镫在汉代的出现,骑兵成了战斗中的主要突击力量,马上的骑兵迫切需要一种适合劈砍刺的武器。与剑相比,环首刀不容易折断,而且单面开刃更容易制造,所以一面世就受到军队的喜爱。 环首刀的特点是环首直刃,与战国时代西北少数民族的削刀接近,刀身比较窄与汉剑相似。这种武器可以被视为单面开刃增加背脊的剑。环首刀的刀尖斜锐,这种造型现在被称为TANTO,后来唐大刀以及日本刀都继承了这种斜削的刀尖。汉代的环首长刀制作精良,即便是弯曲后也能回弹成直刃,无论是弹性还是硬度都达到了当时的顶峰。 在三国时期,环首刀是士兵的近战护身兵器,几乎每人都会配发一把环首刀,刀柄的圆环可以用来系绳索,在骑兵冲锋中绳索可以绑在腰间防止刀跌落马下。一般装备的环首刀全长大约从70~120厘米不等,刀身笔直,单面开锋,刀背约7厘米。一般来讲,吴国的环首刀较短,平均长度为70~90厘米,魏蜀的较长,一般为100~120厘米.这主要是由于吴国重视水战,舰船上的格斗刀身过长无法施展。 在三国中蜀国的制刀技术最为先进,百炼锻造和淬火工艺是当时最高超的,这也是蜀国的刀最长的原因之一。在《赤壁》中,魏国的骑兵都装备了环首刀,但是由于深陷八卦阵中无法发挥骑兵冲击的威力,最后被蜀吴联军歼灭。 在三国时代,骑兵确实广泛装备了环首刀。 剑素有“百兵之君”的称号,春秋战国时期,剑作为步战的主要兵器,不断加长。如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全长有 55.7厘米,秦始皇墓中更出土过长度超过80厘米的青铜剑。汉武帝时期,剑长有超过 3尺的,剑刃由两度弧曲而伸,成平直,剑锋的夹角由锐角加大。汉代虽然已经广泛使用环首刀,但是剑仍未退出战争舞台。汉剑由于广泛使用了钢铁作为制造材料,开始出现4截面的长剑——因为4截面已经足够保证剑身的强度而且加工相对简单。而春秋战国时代的剑多为6截面或者8截面,这是由于青铜材料的强度与韧性不够造成的。汉代的剑剑身比青铜剑窄很多,现在出土的汉代宝剑剑身宽度多为战国时代青铜剑的三分之二,在《赤壁》中宽大的宝剑不是汉剑的特点。汉代的剑广泛应用了百炼钢技术,含碳量较高,而且剑身富有弹性,即便是近年来出土的汉剑,虽然剑身已经严重碳化,但是仍能在屈弯之后弹直。 汉代宝剑的装饰典雅朴素,备有玉制配件是汉代宝剑的特色。广州南越王墓中出土的5把汉剑就是采用玉制配件,虽然剑身已经腐朽,但是玉制的剑格、剑柄佩饰等仍然温润如新。 在影片中,吴侯孙权用的长佩剑具有鎏金剑身装饰,这在汉剑中是贵族标志。在河南满城汉墓就出土过一把鎏金短剑,剑身主体为钢制,表面用鎏金愆尤云纹,格挡剑鞘还有包金装饰,高贵华美,是国宝级文物。《赤壁》中孙权长剑的长度远超过这只短剑,如果在汉代也肯定是价值连城的宝剑。 剑作为春秋战国时代的格斗武器,曾经纵横战场几百年,但是后来已经慢慢让位给了刀。三国可以说是刀剑共同装备的一个过渡期。影片《赤壁》中关于剑的使用基本可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