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保密
UID139449
库银 枚
好友
积分62
阅读权限15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注册时间2012-12-14
|
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这是甲午战争中继丰岛海战后第二次海战,也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
出港的时候,日本舰队满载了煤炭。做好了一星期索敌航行的准备。
不过不知道对日清哪边更幸运些,第二天十七日天一亮,两国舰队就在黄海海面遭遇了。
“是突然遭遇”
后来伊东佑亨和清国的司令长官丁汝昌都这么说道,
“最初,只确认了远处有黑烟,马上就看见了日本舰队的舰体,之后就进入了战斗航速非常之快。感觉是在进行奇袭”
一名俄国的观战武官是这样描述当时的遭遇场景的。
这时候,满清舰队是以七节的航速向日本舰队接近的。
“对丁汝昌提督来说不幸之处在于,事情发生的太突然了。他没时间对自己的舰队发出必要的命令”
俄国武官是这样评论的,事实上怎么样呢。实际上是接二连三的发出了命令。丁汝昌的司令长官室里,有德国人汉纳根等数名雇佣参谋。他们是欧美人,都是自愿前来的冒险家,对事态马上做出了迅速的反应,纷纷向丁提出了必要的命令建议。
本来丁汝昌的舰队顾问是一个叫朗的英国大佐,他花了数年时间对这个舰队进行训练,还决定了海战时的战斗队形。不过朗出于对清军的懒散和消极怠命的绝望,在开战之前就辞职离开了中国。
不过战斗队形和行进方式都是朗留下来的。
队形采用了全舰排成一条横阵,不过不是一字而是像锯齿那样凹凸不平的。
而且同类型的姐妹舰组成一对。比如说【定远】和【镇远】是一对,【超勇】和【扬威】是一对,姐妹舰形成一个单位,共进共退。
“这作为在纸上的阵型来看的话堪称完美”
英国海军的弗里曼德中将评论道。不过,他还说道,
“要有熟练的指挥官和受过高度训练的舰队才能采取这一阵型”
满清舰队恰恰相反。
训练不够完全,还有一个致命的地方是信号和信号用语没有翻译成中文,而是直接使用的英语。在战斗中用外语命令将士会发生沟通困难,几乎是不可能的。建成了这么庞大的舰队,却连海军用语都没翻译,只能说是清国政府的惊人的怠慢了。
无论如何要期待丁汝昌命令一下就迅速组成这个横型阵(锯齿状),从训练程度上来看是无法期待的。在开战前,丁只有无可奈何的向舰队发出了指示,
“不使用信号”
也不得不下达这种内容异样的指示。使用英语的信号会造成更多的混乱。
“战斗中密切观察旗舰的行动”
“同型舰只相互协调”
“始终以舰首向着敌人”
他发出了这些命令。也就是说在开战前就放弃了统一指挥,让各舰自由发挥。
阵型排好了。【定远】·【镇远】这些主力舰居中。队形像翅膀一样展开,弱小舰被安排在了最外侧。
然而应该在最外侧的【扬威】,【超勇】和【济远】,【广甲】却因为航速缓慢迟迟不能到位,因此整体上从日本舰队这一侧看来是V字型的。
排成了V字型的满清舰队,缓缓的向着前进。
与此相对,日本舰队采用的是单纵列阵,以迅猛的速度迅速接近。
“单纵列阵”
是日本海军的传家宝。
舰队排成一条单纵列进行突击。用剑术用语来形容的话,横列的阵型等于是青眼(把剑头指着对方眼睛的架势),而单纵列阵则是挥剑向对方冲过去后砍上一剑后就分开似地。
再重复一遍,满清舰队采用的是横型阵。满清舰队的多数军舰是德国造的,因为德国军舰主要是用于沿岸防御的,所以也可以说是不得不采用横型阵。军舰从正面看的话是细长的,用横型阵的话可以减少被射击面。不过从攻击方面来看的话,横型阵的情况下両舷的炮就很难使用了,只有用前方主炮对敌进行攻击,这就是横型阵的不利之处。
相反,单纵列的缺点就是防御,要在敌人的主炮下暴露出自己的胸肋。不过优点是一侧的舷炮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
在海战时是采用横阵好还是纵阵好,像这样的讨论在当时的海军界议论过多次,都没有结果。得出的结论就是没有完美的阵型,选什么阵型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民族性。
“日本舰队,从敌人的正面斜切进去然后想从右侧出来。伊东采取的这一单纵列阵法,是在与己方实力相当的舰队对阵时最具危险的作战方法”
英国的福布斯·豪伦碧元帅这样说道。
“不过从伊东的角度看来,清国舰队采用的是V字阵型,针对V字阵型机动性差这一点他采用了单纵列阵,想利用快速出击是敌人陷入混乱。这种战术在特拉法加海战中尼尔森也用到过的,虽然在理论上是不完全的,不过如果想要获得完全胜利的话这倒是最好的方式”
当时美国少佐马克基芬被满清雇佣,在【镇远】上作为舰队参谋。战后,在给“世纪·杂志”的投稿中这样写道,
“面对我方(清军)十二艘舰艇,日本舰队的十二艘(包括了【西京丸】)以十分漂亮的单纵列阵冲了过来。他们的舰队像一个整体似地,秩序井然,保持了一定的间距和速度,对此只有表示赞叹”
作为失败一方的马克基芬少佐认为败因之一是满清政府(北京总理衙门)对丁汝昌发出的一条不可思议的命令。“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不允许他跨过山东灯塔到鸭绿江河口的这一条线”。因此满清舰队没有采用主动出击积极寻找日本舰队的做法。“从这点上看来伊东佑亨就不受限制。
黄海海战打出的第一炮,是由清军的旗舰【定远】向日本的先锋舰【吉野】发射的。
当时的距离是五八〇〇米,【定远】引以为豪的十二英寸(三十厘米)的炮弹在【吉野】舰后几十米的地方落在了波浪里,溅起了一片水雾。
对没使用信号的清军舰队来说,旗舰的第一炮就是射击命令。于是在【吉野】的前后溅起了大量的水雾。
然而,【吉野】却没有开炮,舰长的命令是“三〇〇〇米以外不准开炮”
为了尽快接近距离立刻把速度提升到了十四节。【吉野】的最高时速是二十三节。当时日本舰队的舰队速度是统一在了十节。按当时的海军水平看来这样的舰队速度已经是十分快了。
而清军的舰队因为带着低速舰所以统一在了七节。
“之间的差距是三节。不过可能因为日本舰队的舰船的保养得好,看上去还要更快点”
满清方面的外国武官这样说道。有可能是因为【吉野】提升了速度而产生的整体上的错觉。
【吉野】在零时五十五分,到达了三〇〇〇米的距离,左舷炮一齐开始了射击。后续的【高千穗】,【秋津洲】也一样。目标是【扬威】和【超勇】。在【吉野】进行着三分钟的右舷齐射时,敌方的【经远】大胆的冲了过来。想用它的冲角来撞击【吉野】的右腹。【吉野】向一边躲过,十分钟后和【扬威】,【超勇】的距离已经接近到了一六〇〇米,因为是近距离,所以几乎炮炮击中。
不过却没有造成致命的伤害。因为是小炮。日本舰队舰小炮小航速高,所以被外国的观战武官们戏称为,
“轻舰队”
作为轻舰队,一开始就没有抱着要击沉敌舰的想法。是以不可能击沉世界上防御力最强的【定远】,【镇远】的前提进行的作战。
目的是灵活运用这些小口径的速射炮。在小口径炮的数量上日本舰队要优于满清舰队。和清军的一四一门相比日本有二〇九门,而且清军完全没有装备新式的速射炮,而日本拥有七六门。再加上航速快,利用这一机动性和中小口径的大炮,主要破坏敌人的舰上设施和杀伤其有生的战斗力。虽没有可以击沉敌舰的巨炮,但通过攻击舰上的设施和兵员使其丧失战斗能力成为“漂浮着的废铁”的话起到的效果是一样的。这种思想和战术在这次海战中取得了彻底的成功,
---快速的轻舰队,如能灵活运用的话,可以击败巨炮重甲的舰队。
这在战史上开创了先例。
清军舰队的战斗也十分顽强。
在【镇远】上的美国人马克基芬少佐描述了战斗刚开始时的舰内情况。
“(即将开战)这些把辫子盘在了头上,挽起袖管,肤色浅黑的壮汉们,都汇集在并排在甲板上的炮边,在去杀还是被杀的紧张空气中等待着命令。甲板上铺撒着沙子来防止战斗中的滑到。全舰从上到下都充满了沉重的静默。在传送炮弹的滑车边,在卷扬机旁,在鱼雷室里,清国人们以各种各样的姿态无言的等待着命令。一名少尉,爬上桅杆,用六分仪测量着距离,并用着小信号旗一一向下面报告,每次接到距离报告后炮手都会相应的调低标尺。当到达了五四〇〇米时,旗舰【定远】的大炮咆哮了,在敌舰【吉野】的舰边溅起了水雾。与此同时【镇远】也继旗舰之后向【吉野】送去了第二炮。然而日本舰队却并没有还击,他们是在五分钟后才开始还击”
“不久后【镇远】打出的一发十二英寸的炮弹击中了一艘日本的先锋舰,舰内传来了一片拍手声”
被【镇远】的十二英寸炮弹击中的应该是联合舰队的旗舰【松岛】。【松岛】在接近到【镇远】一七〇〇米的时候,【镇远】的两门十二英寸炮同时咆哮。炮弹击穿了【松岛】白铁皮一样薄的舰腹,并没有在这里爆炸,而是撞击到了炮盾后才爆炸的。进而引发了炮侧堆得高高的弹药,发出了震天动地的声音,附近的九十六人瞬时死伤,而且破坏了预备炮,把舰舷侧的钢板打的卷了起来,露出了舰骨。威力真是太大了。
在这次海战中,日本舰队共击中了【镇远】二二〇炮,【定远】一五九炮,不过都没能贯穿两舰的厚重的装甲板,不过使两舰发生了多次的火灾,被浓烟包裹着俄,因此船员们时常会中断在船上的行动。
战斗持续了四个半小时,清军舰队十二艘中的四艘被击沉,分别是【经远】,【致远】,【扬威】和【超勇】。而且【广甲】也搁浅了。日本方面一艘都未被击沉。
清军舰队剩余的七艘脱离了战场,向旅顺方面逃去。
伊东佑亨理应展开追击。追击后扩大战果是战术上的原则,可是傍晚时分,他却集合了舰队撤退了。关于这一点,清国舰队的马克基芬少佐也觉得不可思议,
“日本的主力应该还具有充分的战斗力不知为何却向东南方撤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