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MOD网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6|回复: 0

[中华文明] 中国少数民族民俗节日——土家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6 10: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小叶哥 于 2013-3-6 10:19 编辑

姑娘出阁的哭婚风俗——土家哭嫁歌
聚居在三峡地区的土家族在婚俗方面保留着古朴的民族习俗,别具一格的环节有哭嫁、过礼、开脸、戴花酒、背新娘、迎亲、拜堂、坐床、闹房、回门等,其中“哭嫁”最有代表性。土家族诗人彭秋潭在《竹枝词》中描绘道:“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宁山地近巫山峡,犹似巴娘唱竹枝。”这些歌唱,来自于社会底层,带着泥土芳香,有质朴的民俗美。
土家婚俗——哭嫁1
  土家族过去整个结婚过程都伴随有婚俗歌进行。按婚礼 程序又分哭嫁歌、扮郎歌、拦门歌、发亲歌、交亲歌等。在结婚前几天,甚至前半月、一月,待婚姑娘就要开始哭嫁。每到天黑,亲邻少女妇妪邀约待婚姑娘家,边哭边唱,唱中有哭,哭中有唱。哭嫁歌内容相当丰富,大致有哭爹妈、哭姊妹、哭兄嫂、哭姑舅、哭媒人、哭苦情、哭席、哭花、哭辞祖宗、哭包露水帕、哭穿露水衣、哭穿露水鞋、哭打伞、哭踩斗、哭出门、哭撒筷子、哭上轿等,其形式有单哭、对哭。因而相对应的还伴有娘哭女、妹哭姐、嫂哭妹、哭十姊妹等内容。凡哭腔优雅、内容丰富、生动感人者倍受称赞。
  土家历代重视哭嫁,姑娘出嫁是非哭不可的,借以告别在娘家的闺女生活,抒发情感,这是土家族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旧时,不少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学习哭嫁,以免婚前哭得不好,遭人笑话,视为愚笨。开始是隔夜哭,后来是连夜哭,全寨相好的姐妹姑嫂长辈都要轮番陪哭,边哭边唱“哭嫁歌”,你停我唱,通宵达旦,若悲若喜,悲喜交融。经过一代代妇女口头创作,不断丰富加工,有的内容逐渐定型,形成长诗结构的抒情悲歌,充满浓郁的风土味。

土家婚俗——哭嫁2
  “哭嫁歌”是一种边哭边诉的歌,其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数百年来沿袭不变的固定程式,又有即兴而作的内容,如一单哭、两人对哭(与父母、与兄弟、与姐妹、与亲友等等)及合唱(“哭十姊妹”)等。且是哭中有唱,唱中有哭,既有放声哭唱 的,又有低声泣唱的。哭唱还有曲牌、调式,但多如山歌、灯歌及小调类,虽然旋律比较简单,却也优美、流畅,委婉动听。歌词以长短句为主,也有“五言七句”、“七言四句”及“七言五句” 的。尤其是程式化的歌词较押韵,生活气息浓郁,情愫内涵深 厚。
  “十姊妹歌”在三峡地区又称“姊妹歌”、“伴女歌”,是一种只唱不哭的长诗结构形式的哭嫁歌,有成套礼仪形式,不能任意颠倒,专家称为歌堂哭嫁歌。姑娘出嫁前一天晚上,邀请 未婚女子九人,围桌打厢而坐,新娘头搭丝帕,行至堂前三拜 九叩祖宗后,居中而坐,由新娘或最会唱的姑娘唱开台歌,接着是“坐歌堂”“数花”“盘歌”,最后是“送歌堂”。由新娘兄弟 酌酒,依次传杯轮唱或对唱,胜者享受糖食,负者罚酒,直至夜 深始散。十姊妹歌多为一人领唱,众女伴用同样的曲调以衬词伴和。唱到高潮处,在座的宾客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合唱。歌词有回顾也有祝愿,多为表达姑娘感怀父母养育之恩和出嫁前的离情别意,也有很大部分是关于孝顺公婆、敬夫教子以 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曲词优雅,场面井然。欢乐时,轻 快的节奏、跳荡的旋律伴合着美丽的同句,生动地表达了姑娘 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抒怀时,或高亢悠扬,或深情委婉,徐缓的节奏和柔美的音调中,蕴藏着姑娘深沉的感情。
  愉性在哭嫁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使“悲”与“喜”这两种对立的心理现象均衡,于歌哭中增添喜庆的热闹气氛。婚事对于出嫁者来说,内心充满幸福感和喜悦感,土家 姑娘却偏要悲悲戚戚地哭很久,乃是以悲的方式表达喜的内涵,虽悲犹喜。此风俗沿袭已久,土家人早在“改土归流”以 前,婚姻是比较自由的。“改土归流”后,由于地方官府加强了 对本地区少数民族的统治,强化了封建礼教,土家族人的自由 婚姻逐步被封建的道德婚姻所取代。这样,土家族人在男女婚姻方面也逐渐形成了姑娘“哭嫁”的习俗,世代相传并沿袭下来,形成一种把喜事办成悲事的文化形态,是巴人及其后裔独有的一种审美方式,以其哭而不悲、唱又如哭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广为流传,绵延至今。从哭嫁的唱词来看,多为对骨肉分离的眷念,其间蕴含着丰富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姑娘们告别人生的一个阶段,在踏上一个新的人生旅程之前,总会对熟悉的环境和亲人产生无限眷念的情感,通过唱哭嫁歌,来尽情宣泄郁积于心的情感,表达父女母女至真情爱,是纯朴自然的人情美的流露。
   
  和“姊妹歌”相对应的“伴郎歌”,情景和唱“姊妹歌”大同小异,只是情绪更为热烈、粗犷、风趣。迎亲的前一天,男方家择九个未婚男子设筵陪新郎一起通宵唱歌饮宴,祝贺新郎,又 叫“陪十弟兄”。先在酒宴上放—“令杯”(即行令唱歌),放到谁面前谁就先唱,然后依次进行。唱的内容一般是吉庆祝贺的词,有四言八句,也有俗词俚语,曲调优美,流畅,具有浓厚的乡土味。多为独唱、对唱,也有“喊歌”、“叫歌”,有时一领众和,欢歌取悦,兴尽而散。
土家婚俗——哭嫁3
  以肝肠欲断的哭啼迎接喜庆的出嫁,以快乐的歌舞慰藉死去的亡灵,男人跳茅古斯舞时腰上扎一根象征生死崇拜的“精鲁棒”,九重十二层的冲天楼却没有一根钉,这就是土家族,一个独一无二的民族。
  张家界土家风情园,位于张家界市区,离飞机场2公里,离张家界森林公园20公里。入张家界风情园,你可在九重天世袭堂领略到土家建筑的精华,然后听听哭嫁、欣赏土家祭祀、茅古斯舞,这个居住在深山里的土家民族的风情你便可领略一二。
  哭哭啼啼办喜事
  “远望故里盼归期,归来又能知几时?门前小河长流水,女儿眼泪长长滴。”新娘在上花轿之前,已哭得声音嘶哑,两眼红肿。其凄其痛,恰如生离死别。哭嫁并不是土家族所独有,汉、藏、彝、壮、撒拉等民族都有哭嫁的婚俗,但以土家族最为隆重及典型。

土家婚俗——哭嫁4
  土家族的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3天或前7天开始,也有的前半个月、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不过,开始时都是断断续续进行的,可以自由地哭。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
  到了出嫁前的晚上,则是哭嫁的高潮。新娘的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也是土家族哭嫁的独特形式。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顺序一般为:“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内容主要哭诉自己的身世和难舍亲人的离情别绪,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亲友善待之情,还有哭骂媒人和勉励新娘的内容。
  土家姑娘很重视哭嫁,从十二三岁开始,她们就从陪哭中逐步学会哭嫁,有些父母还请来教哭的大娘当老师。谁哭得声音嘶哑,谁哭得两眼红肿,谁哭得时间最长,谁就是有才有德。

土族节日—纳顿节

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纳顿节是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社交游乐节日,也称"庄稼人会""庆丰收会"等。"纳顿"是土语音译,和蒙古族的那达慕含义一样,意为"玩耍"、"娱乐"。   

  每年农历七月,正是民和三川地区瓜果飘香、新粮入仓、新油入缸的丰收季节。当地的官亭、中川等七个乡镇的70多个村庄都过纳顿节。生活在这里的土族群众为了庆祝五谷丰登,便在庄稼最先成熟的下川从宋家村开始,一个村一个村地跳起"纳顿"。各地举行纳顿的顺序按庄稼收割季节的先后排列,由下川向中川和上川转移。一般来说,纳顿在农历七月十二开始跳起,因此民间也称为"七月会",活动一直持续到农历九月十五结束,历时近两个月,场面隆重,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起源   

  关于纳顿节的历史渊源,目前还没有发现文字记载。比较认同的一种说法是,元末明初,土族人民逐渐摆脱了游牧生活,开始步入农耕生产时期,为了处理农耕生产中的矛盾,协调人际关系,便形成了一种集体庙会活动,即"纳顿"。专家认为,从纳顿节中傩舞傩戏的内容、形式、服饰等考证,纳顿节应当起源于元代中期,完善于明代早期。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手机专用客户端|中华MOD官网

GMT+8, 2024-11-28 17: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