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MOD网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61|回复: 9

中国古书为什么对战争具体过程一笔带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 22: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小说。我们读《三国演义》,随便翻开哪一回,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在写打仗,至少是在写与打仗相关的人物活动。《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写战争写得最好的一部,达到了很高的思想和艺术水平。《三国演义》写战争写得好,是因为作者并不是随心所欲,凭主观臆想写出来的,而是对历史上无数次战争进行了考察之后的一种艺术概括,达到了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的统一。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和成就,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丰富、深刻、生动。丰富,是指它写出了战争的多姿多彩,每次战争,各有特点,互不雷同;深刻,是指它通过真实的艺术描写,反映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思想启示;生动,是指它的描写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特别是通过战争的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们结合一些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据有人统计,《三国演义》全书写了大大小小四十多次战争,但每次战争不论是大的战役还是规模较小的战斗,作者写来都是各具面貌,各有特色,一点也不雷同。最突出的是书中关于三大战役的描写。三大战役是指:官渡之战(第三十回)、赤壁之战(第四十三--第五十回)、彝陵之战(第八一--八四回)。这三次大的战役,都影响到三国时期的整个历史进程,同时又在全书的艺术构思和艺术结构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作者是很用心地写出来的,所以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
    这三次大的战役,有其相似之处:都是以弱对强,都用了火攻,结果都是强弱转化,弱者战胜了强者。但作者写来却毫不雷同,而是各具特色,显得丰富多彩。这是因为作者具体地写出了三次战役交战双方不同的特点,所处的不同的环境条件,所面临的不同矛盾,以及不同的强和弱的转化过程。
    《三国演义》写战争写得很深刻,主要表现在它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圆、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复杂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三国演义》写战争不完全是一种军事力量(如兵力、粮草等)的较量,而是更着重于表现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是否正确,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作用,将斗武和斗智、斗勇结合起来。特别是斗智,也就是谋略的运用,在战争胜负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这样规模宏大的战役,作者总是将各次战争特定的环境、条件,双方的战略布署,战术运用,力量对比,矛盾转化等等都作了具体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战争中矛盾转化的过程和胜败的原因。因此,不必等到作者写出最后的结果,读者就能从小说对战争进程的真实描写中,判断出谁胜谁负,而且了解到为什么胜和为什么负的原因。
先看看官渡之战。当时的形势是,刘备的力量还非常小,还没有找到立足之地;江东方面,孙策因被箭射中不治身亡,将大权交给了弟弟孙权,孙权吸纳了鲁肃、诸葛瑾等谋士的意见,采取顺从曹操的策略,以图发展;而曹操原本是想乘孙策新死进攻江南的,后来听从了张紘的建议,不仅不讨伐孙权,反而奏封孙权为将军,兼领会稽太守。当时的政治军事态势就是这样,势力较强的两家实际上结成了联盟。这个总的形势对袁绍就是很不利的。袁绍未能省察曹操和孙权修好的危险形势,设法来稳定和发展自己,却一听说曹、孙修好就勃然大怒,贸然决定兴兵伐曹。这个战略决策本身就犯了极大的错误。
当时从表面上看,袁绍确实处于优势。他拥有北方的冀州(今河北)、青州(今山东)、幽州(今河北、辽宁一带)、并州(今山西)等大片土地,又有丰足的粮草,共调动了七十多万军队进攻曹操,望官渡进发,而曹操仅以七万军队迎战,而且粮草也不足。双方军力有十倍之差。当时曹操所面临的形势,如他手下的一位谋士荀彧的所说,是:“以至弱当至强”。在这种情况下,仗应该怎么打呢?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写了双方的谋士都对这场战争的特点和各自应取的战略战术,作了基本上相同的正确分析。曹操的另一位谋士荀攸说:“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一以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岁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袁绍的谋士沮授分析说:“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而败矣。”立场不同,但所分析的敌我双方的特点、面临的形势和双方应该采取的战略和战术,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这就是:袁绍虽然兵多粮足,但战斗力不如曹军;而曹操虽然兵精,但数量远不及袁军,更重要的是粮草不足。因此,双方的谋士都认为:这场战争对曹操来说,利在急战,应该速战速决;而对袁绍来说,则利在缓守,应该采用拖延战术,时间一长,曹军没有了粮食,不战自败。在这场战争中,粮食是一个主要矛盾。
重要的还在于双方的主帅对这场战争和各自的谋士所作的正确分析所持的态度却大不相同。袁绍在发兵之前,早已被他关在狱中的田丰从狱中上书说:“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这本来是出于一片忠心的对形势的正确分析,但袁绍却听信谗言,以为田丰出语不祥,不利于他的“仁义之师”,要将他斩首。经众官劝免后才暂时放下,说:“待吾破了曹操,明正其罪!”而对于沮授的正确分析和劝告,袁绍不但不听,反而认为他的话如田丰一样“有慢军心”,将沮授囚禁军中,说:“待我破曹之后,与田丰一体治罪。”
在战争进程中,已逐渐显露出粮草问题十分重要。袁绍大将韩猛运粮,军机泄露,在路上被曹军阻劫,并烧了粮草。这时,袁绍手下的另一位谋士审配又及时地向他绍提出建议:“行军以粮草为重,不可不用心提防。乌巢乃屯粮之所,必得重兵守之。”袁绍并未听进这一重要意见,掉以轻心,又不善用人,只派了一个“性刚好酒”的淳于琼去守乌巢,这个人“终日与诸将聚饮”,结果造成了大错。而另一方面,在战争中曹操军粮告竭,派人去许昌传书教荀彧作速措办粮草,路上被袁绍手下的另一个谋士许攸劫获。许攸及时报告给袁绍,并建议他乘机偷袭已经空虚的许昌,以此一举而战胜曹操。这本来是一次极好的机会。但袁绍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地认为:“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不但不予采纳,反而听信谗言,因许攸以前是曹操的朋友,就怀疑他是曹操的奸细,要处死他。结果把许攸逼得去投奔了曹操,泄漏了乌巢屯粮的军事机密,导致乌巢被烧,遭到了惨败。
与袁绍相反,曹操的表现却完全不同。他自己已经对战争双方的特点、整个形势以及应该采用的战略战术等,都有了正确的认识,作到了心中有数。但他并没有因此就掉以轻心,盲目乐观,而是认真地召集众谋士共同商议,虚心地听取大家的意见。当谋士荀攸讲出了与袁绍一方的沮授相同的“利在急战”的意见时,曹操非常高兴地说:“所言正合吾意。”
在战争以曹胜袁败结束以后,小说有两句诗评论道:“弱势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诸葛亮在出山时的隆中对策中,也明确指出:“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可见在战争中谋略的重要。作者对官渡之战的描写,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谁胜谁败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表现战争的谋略上,即指挥员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上,这是符合战争的客观规律的。官渡之战的艺术描写,至少能给予我们三方面的思想启示:第一,要发动一次大的战役,不能仅仅考虑自己的兵力是否强大,更重要的,是要有开阔的视野,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从全局出发来分析形势,来权衡利弊,才能作出正确的决定。第二,正确分析双方的条件和特点,认识各自的短长,在此基础之上,确定正确的战术,以已之长攻敌之短。第三,在战争中要发扬军事民主,听取不同的意见,集思广益。袁绍十分愚蠢,但如果他稍微虚心地听取手下谋士的意见,具有起码的民主作风,也不至于落得最后的惨败。
    彝陵之战与官渡之战有很多相似之处。彝陵之战按时间顺序是远在赤壁之战的后面,但刘备的失败与袁绍有相似之处,为了便于对比,提到前面来讲。这次战例也是以弱对强,最后的结果也是以弱胜强。这次战争刘备处于强的一方,孙吴则处于弱的一方。因为关羽被东吴所杀,刘备急于为关羽报仇,便急切地举大军伐吴。这一战略决策本身就是错误的。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为刘备制订的基本路线是,占据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联吴抗曹,伺机统一天下。后来的斗争实践证明了这条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凡是执行这条路线时就得到发展(下面要分析的赤壁之战就是最生动的一例),而违背这条路线时就遭到挫折、失败。所以当刘备决定“提兵问罪于吴”时,诸葛亮就劝谏说:“不可。方今吴欲令我伐魏,魏亦令我伐吴,各怀谲计,伺隙而乘,主上只宜按兵不动,且与关公发丧,待吴魏不和,乘时而伐之,可也。”赵云也劝谏,甚至很尖锐地指出:“汉贼之仇公也(指对曹操),兄弟之仇私也(指对孙吴)。愿以天下为重。”这里表现的是一种从全局、从长远利益出发的战略眼光。但是刘备却听不进去,执意要为关羽复仇而伐吴。这就首先在战略决策上犯了错误。他甚至还对提出相同正确意见的学士秦宓大发雷霆,要“武士推出斩首”,经众人劝说才将他暂时囚禁起来,说等战败东吴后再来处理。这种表现与官渡之战中刚愎自用的袁绍已经不相上下了。这是彝陵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
    接着又在具体的作战方案上犯了错误。当时刘备率兵七十五万,孙吴只有十万军队抵抗,也是以至弱对至强。刘备报仇心切,又依仗兵多,采用急战的方法,一开始取得节节胜利。孙吴畏惧,泒人求和,刘备不允,一定要灭吴。结果逼得孙权起用了一个年轻的儒将陆逊任统帅。这个人很年轻,东吴方面也有很多人瞧不起他,但他却非常聪明,很有谋略。他采用的战术是:避其锐气,坚守不出,以逸待劳。结果使得本来锐气很盛的蜀军被拖得“兵疲意阻”,再加上天气炎热,喝水困难,最后刘备只得下令在山林茂密之地安营扎寨,连营七百里。当诸葛亮看到刘备派人送回去的连营图时,立即拍案叫苦说:“汉朝气数尽矣!”结果,蜀军被以逸待劳的吴军顺风举火,烧了七百里连营,遭到了惨败。
三大战役中,赤壁之战是最复杂、最丰富,也是描写得最为精彩的。小说用了整整八回书的篇幅来描写这场战争。首先用了两回书来写孙刘联盟的缔结,这就是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和第44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这实际上写的是在一场重大的军事斗争之前的一场外交斗争。因为当时的形势是:曹操平定北方以后,挥师南下,军力十分强大,东吴和刘备都无力单独抗曹,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取胜的可能。这两回书写出了一场尖锐紧张的外交斗争。外交斗争是为军事斗争服务的,是孙刘一方在这场战争中能否取得胜利的前提条件,因而是这次大战役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作者不惜笔墨,铺展开来描写,是很有眼光的。
诸葛亮亲自过江,以大无畏的勇气和超人的智慧,完成了缔结孙刘联盟的任务。这两回书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高远眼光和他智激孙权和智激周瑜中所表现出的高度智慧。小说突出了一个“智”字。当时孙吴内部在曹操大军压境的形势下,出现了主战(以鲁肃为代表)和主和(以张昭为代表)两派,意见相持不下,而主帅孙权却是犹豫不决。诸葛亮过江的目的就是要说服孙权下定抗曹的决心。但他采用的方法却与众不同,完全出乎人们的预料之外。在孙刘联盟缔结的过程中,诸葛亮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大智大勇。他刚一过江,东吴方面主战派的主要人物鲁肃就叮嘱他:“先生见将军,切不可实言曹操兵多将广。”同样的意思以后又几次嘱咐。诸葛亮的回答是:“不须子敬叮咛,亮自有对答之语。”可是在与孙权见面时却完全不顾鲁肃的几次叮嘱,有意夸大曹操的强大和不可战胜。他告诉孙权,曹操有马步水军一百五十万(还说是往少里说);又说曹操的目的就在“欲图江东”;在此基础上,故意劝孙权“量力而处”:能战则早下决心,不然则“何不从众谋士之论,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也就是劝孙权投降曹操。这番话使得孙权“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鲁肃闻言大惊失色,大惑不解。为什么鲁肃要几次三番叮嘱诸葛亮不可告诉孙权曹操力量强大,而诸葛亮不但不听,反而言过其实,有意夸大曹操的力量呢?这是因为鲁肃只了解孙权惧怕曹操的一面,而诸葛亮则不仅了解孙权有害怕曹操的一面,而且还有不甘心投降曹操的另一面。因此,诸葛亮对孙权的了解比孙权的谋士鲁肃对自己主公的了解还要深刻全面。基于这种了解,诸葛亮确定对孙权的办法是:“只可激,不可说”。他是有意采用夸大曹操实际军力和突出曹操挥师南下的目的在消灭东吴,并故意劝他投降曹操的方法,来激发起孙权不甘心投降曹操的一面;而在孙权基本上下定了抗曹的决心以后,才具体地向他分析了曹军远来疲惫,北军不习水战和不能得到荆州人民的拥护等重大弱点,以帮助他正确认识形势,进而坚定他抗曹的决心和信心。
以后孙权的决心又发生了动摇,从而引出了赤壁之战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周瑜。因为孙权之兄孙策临终时曾经留下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因此,孙权是否能最后下定决心抗曹,周瑜的态度就十分关键。诸葛亮深知周瑜此人虽然很有军事才能,但心胸狭隘,对个人利益看得极重。因此也采用了“智激”的方法,也是极力劝他降曹,但针对他的特点,具体内容又有所不同。他对周瑜说,如果投降了曹操,对周瑜来说,一“可以保妻子”,二“可以全富贵”,并佯装不知小乔是周瑜的妻子,故意说曹操举兵南下的目的就是想要得到江东二乔(大乔是孙策的妻子),劝周瑜主动献出二乔,作为向曹操投降的献礼。周瑜听后勃然大怒,大骂:“老贼欺吾太甚!”便下定了抗曹的决心。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智慧是建立在对人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的。他对孙权和周瑜用的都是智激的方法,可是却针对两个人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当时面对战争时的心理,因而具体内容又很不一样。
    这些描写还只是赤壁之战的准备阶段,但对于战争的全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整个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以精彩的笔墨,生动地写出这场尖锐复杂、惊心动魄的外交斗争,表现了《三国演义》的作者在描写战争时眼界很开阔,不是只看到具体的战役本身,而是对战争的进程和全局有全面的把握和深刻的认识。
    在诸葛亮促成孙刘结盟,形成抗曹的统一战线之后,小说就开始了对战争本身的描写。《三国演义》所写的战争,不只是军力的对抗,更重要的还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这一特点在赤壁之战中表现得极为鲜明。这次战役中双方的斗智,即战争谋略的运用,也就是战争中指挥员主观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简直可以说,整个赤壁之战就是一场智慧的较量。曹操素以奸诈闻名,他是非常聪明的(这在官渡之战中就有突出的表现);但在这场战役中,东吴方面年轻的统帅周瑜却比他更聪明;而只居于幕后并没有在前台指挥、却能统观全局、起到一种举足轻重作用的诸葛亮,则又远远高出于曹操和周瑜之上,成了智慧的化身。
这次战役也是以至弱对至强。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挥师南下,荆州不战而降,然后计点马步水军八十三万,诈称一百万,水陆并进,近逼江陵,有势不可挡的锐气。而当时刘备是败走江夏,势孤力单;东吴也绝不是曹操的对手。两家就是联合起来,军力也大不如曹操。战争的进程也是强弱转化,结果也是以弱胜强,但基本矛盾与官渡之战和彝陵之战又不相同,不是粮草问题,也不是军队的劳逸问题,而是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的问题。因此双方的斗智就围绕着这个基本矛盾展开。
聪明的曹操一开始就发现了自己的军队不习水战的弱点,采用了果断的措施来加以弥补,这就是大胆起用荆州降将蔡瑁和张允任水军都督,加紧训练水军。曹操一向多疑,一般情况下是绝不会任用降将来担任军中重要职务的,可见他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周瑜在前线视察中发现了曹军的水寨深得水军之妙,大吃一惊,了解情况后便决心设计要除掉蔡瑁和张允,以破坏曹操训练水军的计划。这就有了“反间计”的产生。第45回写“群英会蒋干中计”,虽然小说是用从容闲暇之笔写出的,内容也只是老朋友见面时的宴饮和抵足而眠,但因为有关系到战争胜败全局的曹操水军训练是否能获得成功作为背景,读来便具有惊心动魄之感。结果蒋干中计,曹操竟相信了蔡瑁张允通敌,误杀了这两位新任命而训练水军卓有成效的水军都督,在军事上遭受重大损失。对曹操来说,刚刚开始转入主动的战局一下子又陷入了极大的被动。“反间计”是一次斗智,一次谋略的较量,在这次较量中曹操输了重要的一着。
    接着第46回的前半部分,又穿插进一段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描写。这是写诸葛亮和周瑜之间的矛盾。当周瑜发现诸葛亮比自己更聪明、更有才能时,便不顾战争胜败的大局,要设计除掉诸葛亮,令他在十日之内赶造出十万枝箭,完不成任务就要以军法处置。聪明的诸葛亮识破了周瑜的阴谋,于是将计就计,不仅接受了这一任务,而且还把交箭的时间提前为三天,并立下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诸葛亮以他的天文知识,预见到第三天将有一场大雾,这才有这一出人意外的惊人之举。这本来是对付周瑜企图杀害自己的阴谋的,而结果却又使曹操损失了水战中非常重要的十几万枝箭,使他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这段描写,表现了作者在战争描写中,善于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也不忘次要矛盾;而写次要矛盾,又紧紧围绕着主要矛盾来进行,并不显得多余和枝蔓,结果是推进了主要矛盾,使战争的发展进程既集中而又显得丰富多彩。
    再接下去,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不约而同地制定了对付曹军的火攻计(两人同时将一个“火”字写在手掌之中)。火烧战船,这是赤壁之战中的中心谋略,曹军的最后失败就在于被盟军用火烧了赤壁之下连在一起的战船。为了火攻计的实施,又引出了苦肉计--周瑜打黄盖、阚泽下书等一系列斗智、斗勇,惊心动魄的情节;最后是庞统授连环计,让曹操用铁链将他的战船连结在一起,好让东吴一把火将其全部烧光。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写曹操的机智,如一开始就发现并及时地解决军队不习水战的问题,重视训练水军;阚泽下书时一下子就识破了诈降的诡计,给阚泽以极大的压力等等。但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他一系列的失误,如两次派庸碌无能的蒋干过江,促成了对方反间计和连环计的实现;派蔡中、蔡和诈降,促成了对方苦肉计的实现,等等。
    除此而外,作者还将曹操和周瑜对比起来,描写决战前夕双方统帅不同的精神面貌。庞统授连环计成功,曹操已经危在旦夕,可是却没有丝毫察觉,相反还轻敌麻痹,盲目骄傲。这就是第48回,在一片“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之下,作者以从容闲暇之笔,插写了一段“宴长江曹操赋诗”的情节。《三国演义》很少写景的文字,但这里有一段描写长江月下景色的文字,却十分精彩:“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长江一带,如横素练。”曹操见山色如画,“四顾空阔,心中欢喜”,竟对自己的事业陶醉起来,对部下口出狂言:“吾自起义兵以来,……誓愿扫清四海,削平天下,所未得者江南也。今吾有百万雄师,更赖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耶?收服江南之后,天下无事,与诸公共享富贵,以乐太平。”而且还指遥南岸,嘲笑即将取胜的敌手说:“周瑜、鲁肃,不识天时。今幸有投降之人(指阚泽下书,黄盖诈降),为彼心腹之患,此天助吾也。“又指夏口说:“刘备、诸葛亮:汝不料蝼蚁之力,欲撼泰山,何其愚耶!”继而乘酒兴横槊赋诗,并刺死对他进行规劝的刘馥。这段情节写得好,好在它似乎旁枝侧出,实际却紧紧地和主要矛盾相结合,并且有力地促进了主要矛盾的发展,好在它似闲笔而非闲笔,似松而实紧,从容不迫地将情节推向高潮。轻敌麻痺,狂妄自大,是曹操由强转弱,由主动转入被动,并导致最后遭到惨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与此相反,周瑜胜券在握,却精细谨慎,毫不懈怠。他在决战前夕,亲自登上山顶,视察敌阵,因阵风卷起军旗从脸上拂过,而猛然悟出如果开战时没有东风,火攻计不但将全部落空,而且还有烧及自己的危险,因而急得大叫一声,“口吐鲜血”,“不省人事”。在读者的心情又一次紧张之时,这才引出诸葛亮借东风的情节。《三国演义》很少细节描写,但这一细节却写得十分精彩。这段穿插,也并不是单纯为了追求情节的曲折紧张,而是为了跟曹操横槊赋诗的轻敌麻痺思想形成对比,表现周瑜即使在胜利在望的大好形势下,仍然那样谨慎精细,毫不懈怠,连那样极易被忽视的问题都这样重视。你看,一个盲目骄傲,粗心大意;一个行事谨慎,临阵精细。单是双方精神状态的对比,谁胜谁败的结局就已经十分清楚了。
经过以上波澜层迭、曲曲折折的描写,已经多方面、多层次地写出了双方强弱优劣的转化过程,因而到“三江口周瑜纵火”,战斗正式打响时,这场战争就已经写得差不多,而无须作者多费笔墨了。
    由上面的分析至少可以看出两点:第一,三大战役有其相同的一面,如前所说就是:都是以弱对强,在战争中都用了火攻,战争的过程都发生了强弱的转化,而最后都是以弱胜强。但又是同中有异,每个战役的具体矛盾不同:官渡之战的主要矛盾在粮草,火烧的是粮库;彝陵之战的主要矛盾是军队的劳逸问题,火烧的是七百里军营;而赤壁之战的主要矛盾,是北军不习水战,火烧的是战船。而且由主要矛盾引出的指挥员的有关活动也是各不相同的。第二,《三国演义》所描写的三大战役,尤其是赤壁之战中,真实生动地揭示出战争的客观规律,因而具有普遍的意义。这是《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高明之处,也是《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深刻之处。同中见异,说明《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丰富性,不是千篇一律;写出了客观规律,说明《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的深刻性,其中所揭示的内容,与以科学总结战争客观规律著名的《孙子兵法》是完全相符的。如: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兵不厌诈;以已之长,攻敌之短;骄兵必败等等。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还有更为丰富复杂的一面。符合和体现兵法是一个方面,在战争的斗智中,有时还有有意违背兵法,或者说是对兵法灵活运用的另一面。这同样表现了战争指导者的高度智慧。
    比如兵法上说:“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这是一般规律。就是说在设下埋伏的时候,要迷惑敌人,让他误以为没有埋伏,放心地走进你设置好的口袋;相反,在没有埋伏的时候,又要让敌人误以为有埋伏,让他不敢过来,或改走另一条道,以此来调动敌人,保全自己。但在特殊的情况下,聪明的指挥员有时会反其道而行之。在赤壁之战中,曹操败走华容道,诸葛亮对关羽作了阻击的布署,让关羽埋伏于道路的两旁,却这样吩咐关羽:“可于华容小路高山之处,堆积柴草,放起一把火烟,引曹操来。”这就是反用兵法之道,即实则实之。明明告诉敌人这里有埋伏,不是很笨吗?诸葛亮的聪明就表现在他深知曹操是一个机警而精通兵法的人,他判定曹操一定会以虚则实之的兵法常理来判断,以为是对方虚张声势,这就上了诸葛亮的大当。与此相似而又相反,空城计(第95回)却是以虚则虚之而取得了险胜。关键都在于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对策。诸葛亮用兵也是有失误的,这回书中写他派无知而又自以为是的马谡去守街亭,结果街亭失守,造成了军事上的巨大损失。诸葛亮不得已而退兵西城县,曹魏方面新起用的平西都督司马懿率大军十一万向西城进发。此时诸葛亮身边并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领五千军已分出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城中只有二千五百余人,形势十分危险。这时诸葛亮命令将军旗尽藏,不准高声说话,大开城门,每门上用二十名军士,扮做百姓,打扫街道,自己则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僮携琴一张,于城楼上凭栏而望,焚香操琴。诸葛亮让司马懿进城,司马懿反而不敢贸然引军进城,犹豫一阵后退兵走了。诸葛亮这次当然是弄险,但空城计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主要就在于他对自己的对手司马懿有深入的了解。如果对手不是深知兵法而又对诸葛亮一生谨慎行事十分了解的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而换成是勇猛无比、头脑简单的张飞,既然城门大开,那就长驱直入了。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2-6-2 23: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左传》生动具体地描绘了一些 著名战役,如秦晋肴之战,晋楚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齐晋鞌之战等, 这些战争描写, 各具特色, 成为传世名篇. 作者描写战争, 既具体表现战争原因, 过程及场面, 又注重揭示战争胜负的原因, 寄寓关于战争的进步观点. 一般说来, 《左传》 写战争, 并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 场面的记叙, 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 酝酿过程及其所果.如《晋楚城濮之战》,这是一个以弱胜强的战例,作者着重 描写战争的起因,背景,战前的心理状态,战略战术运用,外交策略的谋划,将 帅的个性气质等等,令人信服地写出了弱晋胜强楚的必然性,突出"尚德"是战 争取胜的关键这一主题,很值得后人深思. 3,注意在叙事中写人,刻画了一批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注意在叙事中写人,刻画了一批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左传》虽以记事为主,但由于注意将事件的前后贯穿起来,因此事件的主人公 也得到了较完整的表现, 描写了国君, 霸主, 政治家, 军事家和士人的众多形象, 通过他们的语言和行动,写出他们不同的性格面貌.如郑庄公的深沉毒辣,子产 的雍容大度,骊姬的阴险奸诈,烛之武的善于辞令等等.特别是描写了晋文公重 耳经过 19 年的流浪生活的锻炼,从一个贪图享受的贵公子逐步成长为一个胸怀 大志,坚定沉着,深谋远虑的国君,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具有立体感. 四,语言简洁含蓄,富于文采;行文辞令委婉巧妙,典雅从容,鞭辟入里.如《烛 之武退秦师》,烛之武说辞的目的在于说退秦军,但他不直说,不乞求,而是巧 妙地利用秦晋争霸的矛盾,抓住秦穆公对晋人的戒备心理,处处为秦着想,通过 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步步逼紧,将利害得失陈说得淋漓尽致,在曲折委 婉中显示出骨力,终于打动了秦穆公,离间了秦晋联盟,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故《史记》十分重视对战争的描写。善于描写战争,是《左传》记事上的最大特点,它的一些战争描写手法,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史记》在战争描写上,积极吸取《左传》的成功经验,广泛采用其手法,把战争写得完整、全面、深刻。

首先,《史记》继承了《左传》并不孤立写军事行动,而是常常把军事行动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来加以全面叙写的战争描写手法。《左传》所记大小军事行动有三四百次之多,其中较著名的大规模战争有十几次。作者对这些战争的描写,真正写双方战场交锋的文字不多,而是把重点放在与战争相联的其它方面,诸如战前形势、君臣关系、战略战术的拟定、战争结果等。在《左传》作者看来,这些方方面面的事情,都与战争密切相联,是战争全部内容的不同组成部分,要写好战争,就应把这些写清楚。《左传》这种详于写战前、战后,略于写拼杀的方法,使人容易看清战争全貌,便于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史记》所记大小军事行动有五百次之多,其中较大战役有七八十次。作者对许多大规模的战争描写,都采用了《左传》中的这种手法。如《周本纪》中对武王灭商牧野大战的描写,写了武王即位后“师修文王绪业”,盟津会师演习、纣王的昏乱暴虐、大战前的誓师动员、正面战场交锋、战争结果、武王分封等等。《项羽本纪》中对钜鹿之战的描写也是如此,写了反秦战争的总形势、项梁军的失败、章邯围赵、楚王遣将、宋义救赵、项羽夺权、秦楚军厮杀、章邯降楚等等。这些战前、战后方方面面之事,《史记》均把其写得淋漓尽致。

其次,《史记》继承了《左传》注重写战略战术运用的战争描写手法。《左传》中齐鲁长勺之战,鲁用的是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秦晋淆之战,晋用的是伏击战术;晋楚城濮之站,晋战略上采用退避三舍,先让一步,后发制人,战术上采用避强击弱的方法。对城濮之战晋方战术的运用,《左传》有一段相当精彩细致的描写:“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狐毛设二旆而退之,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原轸、隙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狐毛、狐偃以上军夹击子西,楚左师溃。楚师败绩。”两军交战,晋军先进攻楚方薄弱的右军陈国、蔡国联军,避开子玉中军,以佯败为掩护,集中力量夹击子西左军。楚左右两军被击溃,子玉的中军变得孤立,这样整个楚军的失败就不可避免了。《左传》这样写战争,不仅增强了战争本身的生动性,而且从中告诉人们,指挥者运用怎样的战略技术,决定着一场战争胜负的道理。《史记》中,像这样对战略战术的描写多处可见。《白起王翦列传》中的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先是老将廉颇用坚壁以待的战略战术,使强秦无机可乘,后赵括为将,一改廉颇的既定方略,采用以攻为主的战略方针,轻易出击,结果不仅使自己命丧疆场,而且造成了赵国45万大军覆灭的严重恶果。《淮阴侯列传》中所写的汉魏临晋之战,韩信取胜,用的是声东击西的战术:“魏王盛兵薄板,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晋阳以木缶渡军,袭安邑”,“隧虏豹”。井陉之战,写韩信用背水阵的战术,使未经训练的士兵拼死作战,终于战胜强大的赵国军队。《高祖本纪》中有一段对刘邦军队所用战术的描写,更是极为简洁精当:“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战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楚汉两军决战,汉军先让韩信进攻,不利,乘败退却,引诱楚军追赶,这时汉军左右对楚军拦腰进攻,楚军不利,韩信又掉头反击楚军。楚军在汉军包围打击之下,最终彻底失败。明代的杨慎说:“叙高祖与项羽决胜垓下,仅六十字,而阵法战法之奇皆具。‘柴将军在皇帝后’以上,阵法也;‘淮阴侯先合不利’以下,战法也。曰‘不利’用奇也。既却而左右兵纵,因其不利而乘之,此战法奇正相生也。”(《史记评林》引)。

再次,《史记》继承了《左传》注意对战争成败原因分析总结的战争描写手法。《左传》对战争成败原因的分析较多,像齐鲁长勺之战,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强大的齐国,这是为什么?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文中借曹刿之口,分析总结了齐败鲁胜的原因,说明战争的指挥者,一定要懂得作战的道理,不仅要知道打仗靠的是士兵的勇气,还要能正确地利用士兵的勇气,更要做到知己知彼。鲁国的指挥者在战争中做到了这一点,胜利也就是自然之事了。在《史记》中也有类似情况的体现。楚汉战争打了4年,起初屡战屡败的刘邦,最终战胜了强大的项羽,其原因何在?《高祖本纪》中,通过刘邦之口,给予了总结分析:“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的总结分析极为中肯、深刻,指出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认识人才,并能正确地运用了这些,这是他最终夺取胜利的根本原因。《淮阴侯列传》写韩信的精兵被刘邦收走后,刘邦又让其引兵击赵,当时韩信只有未经训练的士卒数万,赵有精兵二十几万,此战怎么打,对韩信来说却是一件难事。但韩信运用奇兵突袭赵营,拔赵旗,树汉帜,又在正面战场采用背水阵战术,一举打败赵军并擒获赵王。诸将对韩信的用兵、取胜大惑不解,韩信分析解释说:“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根据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活用兵法,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是韩信取胜的主要原因。《史记》像《左传》一样,在战争描写中,往往通过书中人物,对战争胜败原因给予分析总结。这样用笔,能使人清楚地了解到,一场战争的胜者胜在哪里,败者败在何处,以便从中吸取经验或教训



《史记》之所以成为伟大的不朽之作,不只是它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成果,更重要的是它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发展。就战争描写而言,由于《史记》没有拘泥于《左传》的一些手法,而是在其基础上有所创新与发展,使《史记》的战争描写更加具体生动,形象鲜明。

首先,注重具体战况描写。《左传》写战争,描写战前、战后诸事详,描写具体战况少。像晋楚城濮之战这样的大战,叙写具体战斗不过80字,秦晋淆之战,根本就没有正面战场的具体战况描写。这样就使《左传》在战争描写上,完整有余,而生动不足。《史记》写战争,注重了对具体战况的描写,情节曲折生动。如《田单列传》中,对田单用“火牛阵”法打败燕军的战斗描写:“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更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 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之逐北。”在漆黑的夜晚,千余头牛,身披龙文绛衣,角束闪闪利刃,尾部炬火通明,这本已十分神奇;再加上五千壮士紧随其后,杀声震天,又有城中老弱击器为声,鼓噪呐喊,更增添了战斗的紧张激烈的气氛;这样使得本来疑神疑鬼的燕军,惊恐万分,纷纷抱头鼠窜。由于《史记》对田单“火牛阵”描写得具体、生动,使其成为妇孺皆知的中国古代著名的战争故事之一。《项羽本纪》中的“钜鹿之战”,也被作者写得紧张激烈,精心动魄:“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这里写了楚破釜沉舟的决心,写了楚军连战连捷的战况,写了诸侯将士的怯懦,写了楚军将士的以一当十、奋勇杀敌。我们读此段文字,就好像置身于当时的战场中,耳边一片兵器的撞击声和惊天动地的喊杀声。钱钟书在评此段时说:“数语有如火如荼之观。”(《管锥编》)日人有井范平评此段时说:“史公书至此,笔头恐生万丈杀气。”(《史记评林补标》)由于《史记》对此战的精彩描写,不仅使钜鹿之战成为古代著名的军事战例,而且其中的一些语言以成为流传人们口头上的成语。

其次,重视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一场战争的胜负,天时、地利、人和是重要条件。天时指的就是自然环境。《左传》描写战争,对自然环境不够重视。《史记》注意对战争中自然环境的描写。《李将军列传》中的右北平之战,就有战斗时刻的交待。《卫将军骠骑列传》霍去病击匈奴的战斗,文中也有“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的环境描写。对战争影响巨大的自然环境,《史记》要进行重点描写渲染。《项羽本纪》中的彭城大战,本来刘邦带领56万诸侯军民被项羽3千精兵打得大败,几乎全军覆灭,而刘邦又是怎样逃脱的呢?原来是“老天”的帮忙。作者对当时的自然环境作了这样出色的描写:“于是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这是作者对大风进行了夸张渲染的描述,“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本来千军万马的大战就够激烈的了,再加之大风相伴,不见天日的环境,这样就使战斗更加紧张激烈,战斗场面扣人心弦。《史记》对战争环境的描写渲染,不仅使战斗更加紧张激烈,增强了其变化莫测的一面,而且从中也告诉人们,自然环境虽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但它也是一个重要条件。

再次,注重对战争中人物的刻画。《左传》以叙事为主,又是编年体史著,因此,尽管它写了许多战争,许多确实写得相当不错,但却没有写出多少给人印象深刻的军事家形象。《史记》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司马迁写战争的着眼点是记写、刻画从事战争的不同人物,因此,《史记》刻画了一系列军事家形象。《项羽本纪》中的“钜鹿之战”,通过对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斗描写,表现了项羽勇猛善战,叱咤风云的指挥者的英雄形象。“垓下之战”,通过对项羽“东城快战”的描写,表现了项羽的英勇无敌,末路英雄的本色。《淮阴侯列传》中的“井陉之战“,通过对汉军背水一战的描写,表现了韩信别出心裁,变化莫测的韬略,刻画了无与伦比的军事奇才形象。《李将军列传》中的“上郡之战”,“雁门之战”,“右北平之战”,通过对李广带领的汉军与匈奴军一次次战斗的描写,刻画了武艺高超、作战英勇、胆略过人的李将军形象。在《史记》中,司马迁用生花妙笔,刻画了一系列军事人物。如刻画了周武王姬发、晋公子重耳、陈涉、项羽、刘邦等最高军事统帅;刻画克司马穰苴、孙武、吴起、孙膑、庞涓、伍子胥、白起、五翦、乐毅、赵奢、赵括、李牧、田单、蒙恬、韩信、彭越、周勃、樊哙、曹参、季布、栾布、周亚夫、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军事大将;还刻画了张良、范增、陈平等坐而运策的高级军事参谋。《史记》中不仅刻画的军事人物众多,而且皆具个性。同样是最高统帅,刘邦是机智果断,坚忍不拔,善于将将;项羽则是武艺高强,刚愎自用,暴躁鲁莽。同样是大将,赵括死背兵法,纸上谈兵,初战即亡;韩信是活用兵法,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同样是军事参谋,张良遇事沉稳,一计不成再生一计;范增容易急躁,一计不成就无计可施。之所以作者能把战争描写得活灵活现,又能把一些军事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主要原因就是《史记》不是为写战争而写战争,也不是孤立地去写人,而是结合战争来写人,结合战争的发展过程和人在战争中的地位作用来刻画人物。《史记》在写惊心动魄、千变万化的战争时,又着力刻画人物形象,这是对《左传》战争描写的极大创新与发展,也是对中国军事文学的重大贡献。



伟大的作家司马迁,在《史记》的战争描写上,吸取了《左传》中的许多成功经验,但又不拘泥其已有手法,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创新发展,使《史记》的战争描写惊心动魄,变化莫测,精彩纷呈,别具特色。《史记》对前人优秀成果的成功继承与发展,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 23: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秦帝国全面战争 于 2012-6-2 23:07 编辑

不仅是大的战役,就是一些小的战斗,写来也是千姿百态,毫不雷同。如同样是写曹操吃败仗而终于逃生,由于所遇对象不同,情形也就大不一样。如第12回写濮阳之战败于吕布,第58回写潼关之战败于马超,情形就很不相同。在曹操的心目中,吕布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所以即使在被他打败时,也并不惧怕和慌张。小说是这样写的:“火光里正撞见吕布挺戟跃马而来。操以手掩面加鞭,纵马竟过。吕布从后拍马赶来,将戟于操盔上一击,问曰:‘曹操何在?’操反指曰:‘前面骑黄马者是也。’吕布听说,弃了曹操,纵马向前追赶。曹操拨转马头,望东门而走。”情况虽然危急,但曹操却表现得相当镇静,轻而易举地就把吕布蒙骗过去了。但潼关之战遇到的对手马超却大不相同,一则马超与曹操有杀父之仇,此次为报仇而来,气势极为凶猛;二则曹操在阵前初见马超时,就完全不同于对吕布的印象:“又见马超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抹珠;腰细膀宽,声雄力猛;白袍银铠,手执长枪,立马阵前……操暗暗称奇。”开战以前就已经认为他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武将,这在精神上对曹操就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当曹操吃败仗被追赶时,小说的描写就另是一番情景:“马超、庞德、马岱,引百余骑,直入军中来捉曹操。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军中有人将曹操割髯之事告知马超,超遂令人叫拿:‘短髯者是曹操!’操闻知,即扯旗角包颈而逃。”这就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曹操割须弃袍的故事。接下去小说是这样写的:“曹操正走之间,背后一骑赶来,回头视之,正是马超。操大惊。左右将校见超赶来,各自逃命,只撇下曹操。超厉声大叫曰:‘曹操休走!’操惊得马鞭坠地。看看赶上,马超从后使枪搠来。操绕树而走。超一枪搠在树上,急拔下时,操已走远。”除了作战的对象不同引起曹操的心理反应、精神状态不同外,跟作战的具体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濮阳之战在城里,回旋余地小,但也容易掩蔽脱身;而潼关之败是在野外,回旋余地大,很难隐蔽,脱逃比较困难。但野外有树,“绕树而走”,也表现了曹操随机应变的聪明。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 23: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5_112:}...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 23:17: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顶后看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 23: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必火{:5_113:}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 23: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坐再看{:5_114:}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 23: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推再看

虽说有些是虚构出来的情节
但作者的描述手法确实是大师等级

往往长大接触的资料多了才知道被唬了2.3十年{:5_110:}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3 00: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了点~~坐下来慢慢看~{:5_114:}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7 14: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好。受教了。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回复 鲜花 砖头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手机专用客户端|中华MOD官网

GMT+8, 2025-1-19 16:1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