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MOD网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18|回复: 10

三国志读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5 12:5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百度帖吧-孙策吧

,作者不详  

一、怎么读法   
  《三国志》的读法,可以根据每个人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很难强求一律。这里说的是一个初学者,想通读或基本上通读《三国志》所采用的一般方法。   

  首先,先纪后传,纪、传结合。   

  《三国志》掌握是纪传体史籍,纪是全书的大纲,用编年的方式排出一代的大事。先读纪,初步掌握这段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再去读传记,有助于了解各类人物活动的相对时间及其历史背景、地位和作用,而传记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事迹较详,又可丰富、充实纪的内容。同时在阅读传记中,回头再查阅纪的相关部分,两者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更有利于史实的掌握和理解。   

  当我们读曹操的重要谋臣《郭嘉传》时,全篇近一千字,但没有一个纪年,读后因缺乏具体的时间概念,印象模糊,线索不清。如果先读了《武帝纪》,对照相关部分,便可以排出郭嘉主要的活动时间表:公元196年,郭嘉经荀彧推荐,加入曹操集团,时年二十七;198年,从征吕布,与荀攸共同分析形势,坚定了曹操的信心,最后攻克下邳,生擒吕布;199年,与程昱一起劝阻曹操不宜遣刘备出征,曹操醒悟,可以已经追刘备不及;200年,又力排众议,支持曹操先刘备后袁绍的战略部署,避免了后来与袁绍作战时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处境;同年,官渡之战的紧要关头,分析孙策不可能偷袭后方基地许都,稳定了军心;202年,从征袁谭、袁尚,建策待袁氏兄弟相争而后进击,被曹操采纳,收到一举而定冀州的实效;207年,力主曹操北征乌丸,消灭袁氏残余势力,巩固北方,解除南下时的后顾之忧;同年九月,郭嘉病死于北征乌丸的凯旋途中,年仅三十八岁;208年,曹操赤壁败北,犹追思赞叹郭嘉不已。从以上所述,郭嘉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前后仅十一年,但是,一个洞察局势、善于决断的年轻谋士形象,便活跃在眼前,从而加深了对郭嘉的印象。   

  又如曹操的宠信将领张辽,在《武帝纪》中只有四处提到他的事迹,总共不过七八十字,记载十分简略。而《张辽传》则有一千四百六十余字,从归降曹操算起,便记有大小二十三事,多数为《纪》所无。公元207年,著名的合肥攻守战役,《纪》仅一句话,十二字,但《传》却用了近三百四十字描述张辽等以七千之众击退孙权十万之众,激烈的战斗场面,跃然纸上,大大丰富了《纪》的内容。   

  所以,读《三国志》的《魏书》部分,应先读《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三少帝纪》这四篇,再去读《魏书》的其他传记,这样安排比较合适。   

  《三国志》只有《魏书》的皇帝部分称《纪》,《蜀书》、《吴书》则均称传,当时魏、蜀、吴各自为政,征战不已,互不统摄,与秦、汉统一的国家不同,而《魏书》的《纪》很少记载蜀、吴的事,读了魏纪,并不能起到掌握读《蜀书》、《吴书》各传的脉络作用。那么,我们又应当怎么读《蜀书》、《吴书》呢?其实陈寿撰《三国志》,虽然记载蜀、吴皇帝的名称为“传”,但其写法实为“纪”体,即用编年的方式,排出各自国家的一代大事。因此,读《蜀书》、《吴书》,也应当先读皇帝的传。例如《蜀书》先读《先主传》、《后主传》,再读《蜀书》各传;《吴书》则先读《孙破虏讨逆传》、《吴主传》、《三少主传》,再读其他各传,同样起到先纪后传,纪传配合的作用。   

  其次,注意阅读重点人物的传记。   

  纪传体史籍,纪是编年体,传以人物为主,而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散见于纪、传中,不易窥其全貌,即使通读一遍,也由于史实的分散,读后依然凌乱,印象不深。因此,读《三国志》,如果要对某些重要历史事件作进一步的了解,还必须注意阅读与该事件相关的重要人物的纪和传,历史事件不同,与之相关的重点人物也各异,如何确定呢?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0-6-15 12: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志》如果通读一遍,事件与人物大致有印象,重点人物的确定不太困难。如果读后没什么印象,或者还未通读,可以先读纪的有关部分,大致了解该事件有哪些人物参与,就可有目的地选择这些人物传记去阅读,从而掌握这一事件的主要史实。   
  
  比如,著名的“官渡之战”,读《魏书·武帝纪》,就可以得知参与这一事件的有二十三人,其中《三国志》有传的十三人,缩小了阅读范围。曹操、袁绍是这次战役双方的直接指挥者,当然是阅读的重点人物。实际上《武帝纪》、《袁绍传》记载此事的文字也最多,《纪》近九百字,《传》也有五百八十余字。其余十一人,经查阅,荀彧、荀攸、曹仁、张郃、关羽五人的传,都有二三百字叙述此事,从不同角度补充了《纪》和《传》的内容,而贾诩、张辽、徐晃、曹洪、刘备、孙策等六人的传,记载此事较少,甚至没有提及。   

  所以,我们要想从《三国志》中了解“官渡之战”的基本史实,重点阅读《武帝纪》、《袁绍传》及荀彧等五人的传记,大体可以达此目的,不必通读全书,或者漫无边际地去翻阅了。   

  另外,在《武帝纪》中没有提到而在《三国志》的传记中,涉及官渡战役事件的,尚有赵俨、张绣、崔琰、钟繇、程昱、郭嘉、董昭、乐进、李典、于禁、李通、臧霸、许褚等十三人,不过除赵俨外,一般只有二三十字,最长的也未超出一百字。《赵俨传》记载此事的文字较多,近二百五十字,主要是叙述官渡之战,李通就加紧催收户调,表明忠于曹操,并非与战争直接相关。这些传记,暂时未能阅读,不影响我们对这次战役主要史实的掌握。当然,如果做“官渡之战”的专题研究,则是另一回事了。   

  由于三国分立,有的历史事件仅读《魏书》的纪还不够,必须同时阅读《蜀书》、《吴书》中皇帝的传,才能比较全面地掌握参与该事件的人物,比如,奠定三分局面基础的“赤壁之战”就是这样。读《武帝纪》,我们便可以发现提及与事件有关的仅九人,大家熟知的周瑜、诸葛亮都没有出现。   

  因为这一次战役,是曹操和孙刘联军作战,除了读《武帝纪》外,还必须读起纪的作用的《先主传》和《吴主传》。通过一《纪》两《传》的阅读,得知参与这一事件的共二十一人,《三国志》有传的十六人。孙、刘联军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周瑜、诸葛亮,而鲁肃对促进孙、刘的联合有突出的贡献,故这三人的传记叙此事最详,都在五、六百字左右,孙权、刘备不是联军的直接指挥者,记载反而较略,只有二、三百字。曹操虽然是战役另一方的主持者,但同时也是战败者,无什么功绩可记,故仅有一百五十余字。其余十人的记载此事都较简略,有的仅一句,个别的如《刘表传》文字稍多一些,但记载的事与战役关系不大。   

  因此,想了解“赤壁之战”这一历史事件,重点阅读周瑜、诸葛亮、鲁肃三人的传,再配合读曹操、刘备、孙权的纪和传,这次战役的眉目就大体清楚了。同样,在《三国志》中,一《纪》两《传》未曾提到的有十八人,他们的传记也涉及赤壁战役,不过记载也很简略,可以暂时不去阅读,对了解此事件无多大影响。   

  有的历史事件,除了通过纪或起纪作用的传掌握参与事件的人物外,还可从阅读与该事件有关的任务传记中扩大线索,了解更多的时间的参与者,从而更全面的地把握历史事件。比如,孙权废太子孙和这件事,《吴书·吴主传》仅十二字:“废太子和,处故鄣。鲁王霸赐死。”当我们阅读《吴主传》中提到的孙和、孙霸两人的传记时,各有三、四百字记载其事,涉及文臣、武将、夫人、公主等十八人,其中《吴书》有传的八人,根据这一线索,查阅八人的传记,又可从陆逊、顾谭、吾粲等人的传中,进一步了解到当时卷入斗争的文武大臣众多,几乎“举国中分”,记忆两派斗争的剧烈情况,从而加深理解孙权在处理继承人问题上的严重失误,为孙吴的后期统治集团内讧留下了后患。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0-6-15 12: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查阅,如果要了解这一时期的典章尺度,又该从何着手呢?   

  《三国志》和《史记》、《汉书》有不同之处,它只有纪和传,没有志,因而典章制度没有专篇叙述,而是散见与各纪、传中。同时又受到题材的局限,纪、传往往语焉不详,即使通读,也是一鳞半爪,很难形成较完整的感念。要掌握某一典制的情况,比了解历史事件更为困难。不过,近人杨晨以《三国志》的资料为主,编撰了《三国会要》,为我们提供了方便条件。杨晨在《会要》中,将这一时期的典制,分列为天文、历法、管制、选举、兵、刑、食货、庶政等十五门列,一百余项子目。我们可以根据自己需要的内容,检索有关的门类子目,找到这一方面的材料。同时还可根据子目下引文出处提供的线索,在《三国志》中查到这些典制的原文,从而加深对该典制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作用的理解,避免了翻阅全书之苦。   
  
  比如,我们要了解曹魏的屯田制,在《会要》的食货门下,便列有“魏屯田”这一子目。从他的引文出处提供的线索,便可在曹操、曹奂、任峻、国渊、袁涣、卢毓、裴潜、司马芝、梁习、邓艾等纪、传以及《武帝纪》注引《魏书》、《任峻传》注引《魏武故事》中,查阅到有关屯田的记载,十分方便。同时,在这一子目下,还从《晋书》及其他类书、政书中摘录了有关曹魏屯田的资料,使我们对屯田制度的了解更为全面。其他如“户调制”可以查阅《会要》食货门下的杂目录,“唯才是举”和“九品中正”的用人制度可以查阅《会要》的选举门等等。《会要》的分类和我们现在的分类不一样,其门类子目也不完备,但这一时间的主要典章制度,均可从中找到有关线索,是帮助我们阅读《三国志》的一部有用书籍。   

  其三,如果条件允许,先读《资治通鉴》,再读《三国志》,收效会更好些。   

  宋人司马光编辑的《资治通鉴》,从卷五十九汉献帝初平元年起,到卷八十一晋武帝太康元年止,共二十四卷,其时间大概相当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结束。   

  《资治通鉴》也是编年体,与《三国志·魏书》中纪的题材相同。但《魏书》的纪只记载与魏有关的蜀吴史事,而《资治通鉴》用魏的纪年同时记载魏蜀吴三国的史事,使我们读后了解在同一时期内,各国所发生的大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容易建立起历史发展的整体概念。而在按时间先后排比叙事中,《资治通鉴》没有传,将各有关史实分别系于日,再以日系月,以月系年,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的,则用追述,兼叙,归类等方法,附于相关的某年,某月或某事,集中加以描述,使复杂的史事,多样的人物,生动而形象的再现。其叙事的容量远比《三国志》皇帝的纪,传丰富得多;同时,司马光有着眼于治乱兴衰的政治史,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加上善于叙事,文字生动,可读性强,读后容易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   

  胡三省又为《资治通鉴》做注,对名物、典故、地理、制度加以考释,有不少精辟的见解,在这方面为我们阅读《三国志》扫除了不是好障碍,增长了读史知识。因此,条件允许,最好先读《资治通鉴》的有关三国部分,再去读《三国志》,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如何理解难点   

  《三国志》是一部著名的历史古籍,现代人读它,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由于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不一样,阅读《三国志》遇到的困难也不尽相同。比如,有的人古汉语基础差,一个句子就有几个词语不懂,或者繁体字根本不认识,更不用说理解其含义了,这些都是困难。不过,我们所说的困难,主要不在这些方面。繁体字简化,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三批,约有二千多字,手边备一本《简化字总表》(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经常对照查阅,记住这些繁体字就行了。或者备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新版《辞海》之类的书,使可从繁体字直接查到其简化体,知道它的读音了。一般词语查阅新版《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即可解决。我们这里所说的难点,主要是如何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典籍典故、名物制度之类的问题。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0-6-15 12:52: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志》无论纪或传,其中都大量引用了当时的人的文字与对话,如以皇帝的名义发出的策、制、诏、令,大臣给皇帝的表、章、疏、议,臣僚之间的书、笺、问、答,以及铭、誓、檄、贺等等。这些文字与对话,比一般叙事记人的文字,较难阅读。其主要原因是魏晋时期,文体由散体变为骈体的阶段,用典的风气已开始盛行,这些文字、对话,便引用了不少典籍典故、名物制度,使文字简练,寓意深刻。说服力强,如果我们对引用的典制不了解,不熟悉,就难以读懂。《魏书·武帝纪》中唯才是举的《求贤令》,一百四十余字,便引用了《尚书·尧典》、《论语·宪问》等典籍和《史记》中的三个历史典故,文字约占一半。我们只要弄清楚了引用《尚书》、《论语》这些文字的含义及其背景,和管仲、吕尚、陈平的有关事迹,就能较好地理解令文的内容。   
  
  又如《魏书·陈思王植传》中著名的《求通亲表》,有八百六十余字,引用《尚书》、《诗经》、《论语》及《孟子》等典籍和“崩城”、“陨霜”等历史典故三十处,引用名物制度如“椒房”、“远游(冠)”、“华盖”、“朝觐”、“驸马”、“奉车”等也有十八处。这近五十处引用的典籍、典故、名物、制度,除少数的话如文子的话语意明白,“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为人们熟悉外,其余便是阅读此表的难点。把这些问题弄清了,表文的内容也就基本上读懂了。那么,遇到这样的困难又如何解决呢?   

  首先,充分利用前人的注释。   

  《三国志》除裴注外,清代学者为它做考释的,还有顾炎武、何焯以下,约有二十余家,近人卢弼汇集诸家注释、考订,撰成《三国志集解》。在《集解》中,卢弼不仅时时提出自己见解,还对书中引用的典籍典故,多注明其出处,并引出原书有关文字,帮助读者领会其原意,对于难懂的名物制度也做了解释,是我们阅读《三国志》的良师益友。比如前书提到的《求通亲表》,除人们比较熟悉的管仲相齐桓以霸的事未注外,其余典制都做了解释,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令文含意,省去了许多查阅的时间。   

  至于《求通亲表》,引用的三十处典籍典故,《集解》注释了十六处,十八个名物制度注释了七处,只解决了部分问题。不过,通过《集解》,发现卢弼引用《文选》或李善注有十五处之多,告诉我们《昭明文选》也收入了《求通亲表》这篇文章,而李善有为其作注。我们可以在《文选》卷三十七中找到此表文,就可以查到李善对三十处典籍典故全都作了解释,十八处名物制度也注了十四处,大部分问题可获解决。如果其中某些注释不详或看后仍不能明了的,李善注又为我们进一步查阅其他书记提供了新的线索。   

  此外,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三国志选注》,选入了《武帝纪》、《陈思王植传》,其中对《求贤令》和《求通亲表》都作了较详细的注释。《曹操集译注》也收入了《求贤令》。这些注释都可加以利用,帮助我们解决阅读上述《令》、《表》的困难。   

  其次,善与使用各种工具书。   

  阅读《三国志》没有找到所需要的注本,或者注本对引文,对话中典制未作注释,又该怎么办呢?这就要借助工具书了。以上述《求贤令》为例,“孟公绰”句是引文,但不知出自何典故。不过,魏晋时人常常引用儒家经典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可先查《十三经索引》试试。该书将十三部经书文字分句编目,凡属十三经的文字,又要知道句子的第一个字,便能查到该句出自某书某篇。通过查“孟”字,知道引文出自《论语·宪问》,再查《十三经注疏》对该句的解释,就可弄清其原意了。   

  齐桓公称霸是由于重用管仲,通过新版《辞源》、《辞海》,或《二十四史传目引得》(中华书局出版)查到管仲不廉而相桓公霸诸侯的史实。同样,“钓于渭滨”句很容易联想到姜太公钓鱼渭滨的事,如果联想不到,《辞源》、《辞海》在“钓”字下的“钓台”、“钓鱼”条目,都给我们提供了太公钓鱼渭滨的线索,找到了姜太公事迹见《史记·齐太公世家》,从而查出这一典故的出处并了解其含意。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0-6-15 12: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盗嫂”事新《辞源》举出直不疑和陈平两人,这里是用何人的典故?查《汉书·直不疑传》与此处事迹不符,而《史记·陈丞相世家》,正好与令文上说的“遇(魏)无知”、“受金”等事迹相合。至于“被褐怀玉”、“明扬仄陋”,《辞源》、《辞海》均有解释,并举本篇文字做例句。通过查阅上述工具书,也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这篇令文,并较为深刻形象地理解其内容。   

  再看《求通亲表》,其中“椒房”、“远游”等十八处名物制度,新《辞源》均列有条目,作了解释,新《辞海》也多数收为辞条。但是,三十处典籍典故,新《辞源》、《辞海》只有小部分能查到,或者提供了线索,大部分则需要找其他工具书方能解决。比如,表文中表明《鹿鸣》、《常隶》等《诗经》篇名的,可直接在《诗经》及其注释中求解;对于“诗曰”、“传曰”、“孔子曰”、“孟子曰”等引文,可通过《十三经索引》,找到篇目,求得解决;有的引文如“不为福始,不为祸先”,语意十分清楚,就不必再查其出处了。所以,即使没有找到注释本,通过查阅工具书,同样也可达到读懂上述《令》、《表》的目的。   
  
  其三,勤于查阅各类读书札记。   

  魏晋之际,已进入骈文时期。作者谴词造句,注重文才,引文用典,灵活多变。因此,有些词语在工具书中查到了,但句子却讲不通顺,意义仍不能理解,还必须结合词语在文中的前后字句,仔细体会,才能求得比较准确的解释。有的词语、典故,在工具书上查不到,但是,有的查阅清人或近人的读书笔记、读史札记:如顾炎武《日知录》、赵翼《陔余从考》、俞正燮《葵已类稿》《存稿》、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等书的有关条目,可能获得解决,或者手到启发,找到解决的途径。   

  当我们读《魏书·刘劭传》时,其中引用了夏侯惠荐刘劭的表文,有“文学之士嘉其推步详密”、“文章之士爱其著论属辞”等句。这里的“文学”,不能理解为今天所说的“文学”,而这里的“文章”,从后面的“著论属辞”看,与现在所说的“文学”才比较接近。新《辞源》在“文学”条下,有“文章博学”、“文献经典”、“官名”三种解释,此处现在哪一种呢?联系“文学之士”与“推步详密”分析,“推步”一般指推算天文历法,而古代精熟文献经验的人,往往通解天文历法,则这里的“文学”,选择“文献经典”这种解释比较符合表文原意。如此理解。前后文句通顺,文意清楚。   

  又如《吴书·吕蒙传》中的“脱误有功,富贵可致”句。“脱误”一词,工具书或未收录,或解释与此句意不符。但新《辞海》释“脱”字有“倘或”、“或许”等含义,并举《后汉书·李通传》:“事既未染,脱可免祸”为例句。据此,这里“脱误”的“脱”字,也应如此解释。结合句子前后文意,“脱误”应作“假如”、“侥幸”理解较为合适,可能是当时习语。从以上所述,遇到这类词语,只要我们细心分析体会,还是可以获得解决的。   

  对于某些既无注释、工具书上又查不到的词语、典故,翻阅前人的读书札记,也是一种求解的办法。如《陈思王植传》中的《陈审举表》,有“伯乐相之,孙邮御之”句。孙邮,卢弼《集解》未注,《辞源》等书也无。从上下文意看,“孙邮”当是任命,而且善御。在查阅《陔余从考》时,卷四有“王良即伯乐”条,其中提到的秦善御的有王良(见《孟子》)、邮无恤(见《左传》)、邮无正(《国语》)。并说上述三人“本为一人,而伯乐则其字也。”伯乐又名孙阳(见新《辞源》“伯乐”条)。这里,曹植大概是在“孙阳”与“邮无恤”里哪个名中各取一字,合为“孙邮”,以指善御者,亦即伯乐。至于“伯乐相之,孙邮御之”,上下两句用不同成为指同一个人,这是六朝骈文排偶句的特殊用法,如沈约《宋书·恩幸传论》:“胡广累世农夫,伯始致卿相”即是,湖广字伯始,是同一个人。“孙邮”虽未直接找到解释,但在《陔余丛考》“王良即伯乐”条的启示下,作如此推断、理解,是有依据的。又如《魏书·曹爽传》注引《魏末传》,有“设薄主人,生死共别”、“设主人祖送”等句。“设薄主人”、“设主人”“盖当时习语,犹今言作东道请客也”,并列举了很多例句加以说明。当然,解决这样的问题,开始难度较大,但只要我们不断积累知识,持之以恒,就会逐渐化难为易。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0-6-15 12: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外,引用当时人的文字与对话中,还有不少谶纬、灾异等内容。如《蜀书·先主传》中的《劝进表》,就大量引用了《河图》、《洛书》等谶纬符命,《魏书·高堂隆传》中的疏奏,以宫殿失火、淫雨成灾、鹊巢宫阙等自然现象,验证人事,其目的主要是为自己的立论罩上一层神秘色彩,加强其说服力,在我们今天看来,毫无实际意义。对于这样内容的引文,在阅读中不必深究,理解其用意即可。   

  三、如何查阅纪时、地名和职官   

  《三国志》的纪和传,除上述引用当时人的文字和对话外,阅读记人叙事部分,一般不甚太难,但是纪时、地名和官爵特别多。尤其是职官,在有传记或传记的某一段文字中,犹如任职简历表。《魏书·王凌传》约七百五十字,出现不同名号的官爵达二十六个之多,《蜀书·张翼传》有四百三十余字,不重复的官名也有十九个,《魏书·明帝纪》中,一段不足一百四十字的纪文,官名就有十六个。大约每二十余字甚至十字左右即有一个职官名称。这些官爵名号对于了解传文含义无多大障碍,但要弄清一个任务的升降荣辱,职权大小,以及在权利结构中处于何种地位,就不能不了解其所任官职的品秩和职责了。纪时与地名虽不如官爵名多,但对于我们阅读纪、传,建立时空观念,深刻理解传文,准确掌握史实,比起官名更为重要。但是,前面说过,《三国志》只有纪、传,没有表、志,对职官、地理、纪年等无专篇叙述,阅读中遇到上述问题,又该怎么办呢?   
  
  首先,如何查对纪时:   

  查阅纪时问题,比较容易解决。比如想要知道各国的纪年相当于公元何年,或者某年号是属于哪位皇帝的,或者某一皇帝共同了几个年号等等,手边备一本年表即可。年表的种类多,常见的有《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文物出版社版)、《中国历史纪年表》(有两种:一为上海辞书出版社版;一为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纪年》(三联书店版)。这些年表使用方便,各有特点,作为解决《三国志》中的纪年问题,任选一种即可。   

  《三国志》的纪四时与纪月的方法,和现在使用的夏历比较接近,也是在一年之内,分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个月,如有闰月,也特别标明。但纪日的方法则和现在不同,而是使用干支法,即用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纪日。如果想要知道纪、传中纪日所用干支的具体日期,可以查阅陈垣先生撰的《二十史朔闰表》(中华书局出版)。比如《魏书·三少帝纪》,载司马懿发动政变的进程是:“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车驾谒高平陵。太傅司马宣王奏免大将军曹爽……戊戌,有司奏收黄门张当付廷尉,考实其辞,爽与谋不轨。……夷三族。……丙午大赦。丁未,以太傅司马宣王为丞相……”。经查《二十史朔闰表》,该月初一是已丑,便可推知甲午为初六,戊戌为初十,丙午为十七,丁末为十八。司马懿从发动政变到诛曹爽、掌朝政,只用了十二、三天的时间,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更加具体了。   

  其次,怎样检索地名。   

  三国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志》中记载的地名,由于政区的变革,名称的更改,与我们今天的建制、名号迥然不同,读后感到十分陌生,不知其方位。特别是重要的战场、进军路线、战略要地所涉及的地名,不知相当现今何地,使人有一种抽象、茫然的感觉,很难建立起空间观念。阅读《三国志》,要想知道这些地名的今地,可以查阅《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出版)。比如《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数次北伐的几段文字,出现不同的地名十八处,其中属进军路线的有斜谷、祁山、箕谷、散关、建威,属战场或驻军的有街亭、西县、陈仓、五丈原,属郡、县的有南安、天水、安定、武都、阴平、汉中、长安武功、郿县等。这些地名在《大辞典》中均可查到,有八处地名即举诸葛亮的北伐为例证。如果对今地名比较熟悉,通过这样检索,诸葛亮北伐的进军路线、交战场所等情景,便历历在目,而历史的空间概念也随之逐渐树立。此外,新版《辞海》对于古地名的著录,虽不及《大辞典》完备,但其注释更精密些,也可查阅。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0-6-15 12:5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没有《大辞典》之类的工具书,也可用《三国志集解》对照阅读。卢弼是近代学者杨守敬的弟子,在历史地理方面造诣很深,注释《三国志》时对地理着力尤多。在《集解》中将历代学者对三国地名的考释,都加以收集排列,不少地方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上述诸葛亮北伐提到的十八处地名,《集解》注释了十六处。长安、汉中两地名已在他处作注,故此处从略。同时,在《集解》对于当时重要的战场所在的小地名,都作了考释。比如《先主传》中,刘备长坂败北后与关羽相会的“汉津”,关羽与乐进相拒的“青泥”,张飞与张郃大战的“瓦口”,吴军在夷陵战役中追逼刘备时屯驻的“南山”,等等,专用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也未收录,而卢弼都广泛引证,一一指出其相当现今何地,为我们扫除了阅读中古地名问题上的障碍。当然,卢弼使用的“今”地名,是指清代《一统志》的名称,和我们现在常用的地名称谓不完全一样,治地也有所变迁。尽管如此,但《一统志》地名与今地名还是比较接近的,至少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其方位。   

  阅读《三国志》最好能备一本现行的我国分省地图集,查阅古地名时以便经常对照其位置,更有利于树立空间观念。如果能有一本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中华地图学社出版)配合阅读,效果更好。这种历史地图集是古今地名套色绘制,查找方便,对比清晰,看后印象深刻。   
  
  再次,如何查阅职官。   

  查阅官名,比较麻烦一些。这是由于我国官制名号繁多,省置无常,执掌又不规范,而目前尚无一部比较完善的工具书可供检索。   

  总的来说,三国的官职,沿袭秦汉。但是,当时处于动乱的非常时期,三家都是由幕府逐渐发展而成为割据一方的国家。幕府之下各聚集一批人物,在正规的官制之外,临时建置不少,自由行使其职权。本来是一些不稳定的临时措施,逐渐成为定制,与秦汉比较,变化仍然很大,并又为两晋以后官制演变的刍形。   

  三国正式建立前的幕府时期,构成幕府的核心主要是幕僚、将领及曹掾属,在一定的范围内行使其职权。《魏书·武帝纪》注因《魏书》载群臣劝进曹操受九锡笺,署名将衔的有三十多人,其中有不同官称十九个,只有太中大夫一职是汉室政府的属官,其余皆幕府僚属。任中、前、左、右军师、军师祭酒、祭酒(按即“军祭酒”,见《王朗传》)的十一人,是幕府的最高幕僚,职参谋议;任中领军、中护军的各一人,主要掌管幕府禁军及监护诸将;任平虏、建武等各种名号将军的九人,主要是领军作战;长史三人,统领幕府各曹(即部门)掾(正职)属(副职),犹如现今机关的秘书长;另四人只有封爵而无职任。仅从署名领衔的人员看,机构比汉代公府庞大,且幕僚、将领这两类人员为汉公府所无,实际上取代了汉政府各部门的职能。汉中央朝廷形同虚设,或者秉承其意旨处理某些具体事物而已。   

  刘备的左将军府、孙权的车骑(后为“骠骑”)将军府,与曹操的幕府相似,只是机构不及曹操的庞大,人员也要少些。   

  三国正式建立,基本上沿用了两汉的官制,只是曹魏的变化较多,对后世影响也大,书函的变化少一些。查阅三国的职官,比较重要的、常见的官名,新《辞海》即可查到。如果是次要的、不常见的,可查阅杨晨《三国会要》职官门类与万斯同《三国职官表》。《会要》前面已谈及,《三国职官表》收入《二十五史补编》第二卷。该表以官职名为纲,魏、蜀、吴分别列出,其下注明品秩、职掌以及谁任过此官,主管之后分列属官,间或加按语说明,检索甚为方便。   

  此外,如有可能,还可查阅《续汉书·百官志》、《晋书·职官志》和《宋书·百官志》。三国官制中沿袭汉代部分的职官,可在《续汉书·百官志》中求得解决,其为晋、宋官制刍形的,可在《晋书·职官志》、《宋书·百官志》叙述该职官的沿革中查到。这几种书参照阅读,还可使我们从这些职官的继承和演变中,比较准确地把握它的建置情况及其地位和作用。   

  最后,本导读书的“选文”部分注释体例如下:   

  (一)对《三国志》本文注释较详,对裴注亦酌加注释。裴注用方括号[]标示,我们的注则用圆括号()○标明。   

  (二)难字注同音字与汉语拼音。   

  (三)对于难句,必要时作了串讲。   

  (四)关于人名,只注三国以前,同时代人物,《三国志》中虽无传记,亦不作注释。   

  (五)地名注释,一般根据《清一统志》与《读史方舆纪要》等,并参考了清代及近代学者的考证,也检阅了《中国地名大辞典》、新旧《辞源》、《辞海》等工具书。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0-6-15 12: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附:
此文尚未通读,然稍观之一二既知其作者确有专业水准。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发表于 2010-6-18 17: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5_155:}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发表于 2010-6-19 01: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了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发表于 2010-6-19 01: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顶一个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手机专用客户端|中华MOD官网

GMT+8, 2024-11-24 22: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