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MOD网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76|回复: 1

白水关及其历史演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4 20: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历山学士

                  谈到白水关先要说一下白水县。

                       白水县,汉高帝时置,西汉、东汉都属广汉郡。(《汉书 地理志》、《后汉书 郡国志》)

                       白水县的地理位置,当按《水经注》的记载。《水经注
                  卷二十》漾水条:“白水又东,雍川水出西南雍溪,东北注白水。白水又东,合空冷水,...白水又东南与南五部水会。...白水又东南,径白水县故城东,即白水郡治也。...白水又东南,与西谷水相得,...白水又南,左会东流水,...白水又南径武兴城东,又东南,左得刺稽水口,...白水又东南,清水左注之。”

                        即在今四川青川县沙州镇、营盘乡之间的白龙江岸。

                       第一,两汉时期的白水关。

                        白水关,最早见于记载是《后汉书》。

                        1.《后汉书
                  隗嚣公孙述列传》:会公孙述遣兵寇南郡,乃诏嚣当从天水伐蜀,因此欲以溃其心腹。嚣复上言:“白水险阻,栈阁绝败。”[注]又多设支阂。帝知其终不为用,叵欲讨之。
                          [注] :白水,县,有关,属广汉郡。栈阁者,山路悬险,栈木为阁道。     

                         2.《后汉书
                  隗嚣公孙述列传》:越巂任贵亦杀王莽大尹而据郡降。述遂使将军侯丹开白水关,[注]北守南郑。将军任满从阆中下江州,东据扞关。于是尽有益州之地。

                         [注]:在汉阳西县。梁州记曰“关城西南有白水关”也。

                         3.《后汉书 李杜列传》李固传:出为广汉雒令,至白水关,解印绶,还汉中,[注]杜门不交人事。
                         [注]:梁州记曰:“关城西南百八十里有白水关,昔李固解印绶处也。”故关城今在梁州金牛县西。

                        
                  《后汉书》的这些注解是唐高宗之子李贤和张大安、刘纳言等所作。注解所引的《梁州记》作者为南朝刘澄,与《后汉书》作者基本是同一时期。按照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先分析《梁州记》的白水关。

                        
                  注解二中说“梁州记曰‘关城西南有白水关’也”;注解三中说“梁州记曰:‘关城西南百八十里有白水关,昔李固解印绶处也。’”可见两条注解引用的是同一段文字。
                        
                  南北朝时的关城,在今天陕西宁强阳平关镇(《阳平关及其演变》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注解三中也说“故关城今在梁州金牛县西”,唐朝时候的金牛县在今陕西宁强大安镇西南,且唐初时关城已经废弃,所以称“故关城”,其在金牛县西,也证明就是今天阳平关镇。到天宝元年,三泉县移治今陕西宁强阳平关镇。(见《新唐书》及《旧唐书》)。

                        
                  按照南北朝时的里长度,考察今天阳平关镇西南一百八十里的地方,正是四川青川沙州镇一带的位置。所以,《梁州记》的白水关一定就是汉代广汉郡的白水县。

                          再来说《后汉书》的李贤注。

                  第一个注解中说明东汉时广汉郡的白水县有白水关,非常确定。唐代没有广汉郡。

                          
                  第二个注解中说白水关“在汉阳西县”。案唐时汉阳郡即沔阳在今湖北武汉,这里所记载的内容不可能在湖北。那么这个汉阳是哪里呢?

                  可能一:汉代的汉阳郡。据《汉书地理志》及《后汉书郡国志》,汉阳郡是汉明帝时改天水郡设置。西汉时,西县属陇西郡。东汉时,西县属汉阳郡,即三国时的西县城,在今甘肃西和县西北。

                          按《后汉书
                  隗嚣公孙述列传》记载,隗嚣向公孙述称臣在建武四年,而侯丹开白水关在此时之前,且至少在建武三年之前。此时汉阳郡不在公孙述的势力范围内。侯丹也就不可能在此地开关。

                          
                  且如果白水关在汉阳郡的西县,既与“北守南郑”的战略目的不合,也与注解二、注解三中《梁州记》记载的白水关地理位置不合。
                           所以,这个汉阳也并非汉明帝时改天水郡设置汉阳郡。

                          可能二:汉中郡的沔阳西县。汉水古代又称为沔水,汉中的沔阳县因在沔水以北而得名。在不同时期又经常被称为汉阳。

                        
                  沔阳西县的历史演变在黄盛璋的《阳平关及其演变》中作了较详细的分析:汉代有沔阳县,晋时桓温于公元322年平定四川设晋昌郡治白马城(今勉县武侯镇),刘宋又侨置华阳郡于浕口城(今勉县武侯镇),但本身都不是县治,仍隶属沔阳。后魏正始年间(504-507),分沔阳宪置嶓冢,并属华阳郡。隋初废华阳郡,改嶓冢为西县(607年)。唐、宋、五代因之,这时西县就代替了汉魏六朝的沔阳。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省西县入略阳,将原属西县的铎水镇(今周家山镇西南)改为县,并将原在略阳的州治移到铎水县。明初将州为县,洪武四年把县治从铎水移到明清时代的沔县城(今武侯镇),民国二十四年又从明清的沔县城移到东边的城关镇,为今勉县。
                          
                        
                  此段《后汉书》说侯丹开白水关“北守南郑”。因南郑即为汉中治所,李贤等作注很可能是为了附会此段记载,说白水关在汉中的“汉阳西县”。因为很明显,说白水关在汉中的“汉阳西县”与此注所引的《梁州记》龃龉不合。由此可见李贤等并不能分辩此白水关之所指。究其原因,是因为唐时的交通状况已经发生变化,从汉中到成都主要是从三泉县(唐初三泉县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北的大滩镇南,属利州;天宝元年,县移治今陕西宁强阳平关镇,属梁州。见《新唐书》及《旧唐书》)南下绵谷县(今广元),然后至益昌(今广元昭化镇)。李贤等未能了解,秦汉三国,成都、汉中交通的主线是要通过广汉白水县的。因而就出现了所谓的“汉阳西县”白水关的说法。
                             
                        
                  考古发现及出土文物也证明,白水关就在四川青川县营盘乡境内的白龙湖的中心湖的东北岸,与沙洲镇隔湖相望。(段明聪《从白水关出土的五铢钱看五铢钱的演变》)

                   关于汉中入蜀路线的变化,这里附带说明。据史料记载以及考古发现,历史上金牛道的中间路段,不同时期稍有变动:




                                                        前后石牛道图

                       秦汉时多走北路,即“白水关说”路线,通过广汉郡白水县。
                       
                       即今陕西勉县-大安镇-阳平关镇-平丘镇-广坪镇-四川青川县沙州镇一线,这里正是一条山谷断裂带,完全可以行军。

                       
                  从考古角度来说,在这条路线上,分布有多个汉代遗址,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宁强阳平关镇子龙山遗址和平丘镇枣林坝遗址。而在后世的金牛道主线上没有发现任何汉代遗址或墓葬,而多为明清时代。说明陕西勉县-大安镇-阳平关镇-平丘镇-广坪镇-四川青川县沙州镇是汉代通行的大路。无怪乎刘琳也认为南北朝以前,金牛道的在勉县和广元昭化镇的主线是陕西勉县-大安镇-阳平关镇-平丘镇-广坪镇-四川青川县沙州镇-三堆镇-广元昭化镇了(《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

                        《中国文物地图集 陕西分册》宁强县:子龙山遗址<阳平关镇阳平关火车站东北  
                  东汉>位于子龙山上,面积约7.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5米。采集有铜铁蒺藜、铜镞、”当王天命“文字瓦当及绳纹筒瓦、板瓦残片。1962年暴露土坑墓,出土陶俑、陶碗、陶杯等。

                        “枣林坝古代居落遗址
                  位于今宁强县千丘镇西南约1公里处枣林坝的二级台地上,北靠嘉陵江,南至阳广公路。东西约45米,南北宽约10米。台地表层有少量的陶瓷片。在距表层1米深处有大量汉代泥质灰陶片,以弦纹为主,蓝纹次之。在汉代文化层下3米深处有新石器时期的夹沙红陶及泥质红陶片。汉代文化层上遗有唐宋时期的瓷片。”

                        在大安镇、广坪镇也都发现了汉代墓群。(《中国文物地图集 陕西分册》宁强县)

                        
                  另外,1954年因修宝成铁路,在今宁强阳平关镇古砖下发现“朔宁王太后玺”金印一颗,现存重庆博物馆。按记载“朔宁王”是东汉初公孙述封隗嚣的封号。史传的记载,隗嚣未曾入蜀。此印很可能是隗嚣兵败,王元入蜀求救时遗落在今阳平关的。说明今阳平关附近处在陇蜀的枢纽位置。(《修筑宝成铁路青工李海章发现汉朝朔宁王太后印章》见《文物》,1954年7期140页)


                     
                  自晋代至于唐宋,多自今阳平关镇向南沿嘉陵江至广元朝天。这一点,从嘉陵江沿岸的行政建制变化就可以看出来。后汉至三国,汉寿以北没有行政建制。晋代始分晋寿(即蜀汉汉寿,今广元昭化镇)置兴安县(治今四川广元),隋改兴安为绵谷(见《旧唐书》)。唐武德四年析利州分绵谷县置三泉县,为南安州州治,在今天四川广元大滩镇南;武德八年废南安州,以三泉县隶利州(治今四川广元);天宝元年,改属梁州,移治沙溪之东,即今陕西宁强阳平关镇唐渡擂鼓台村。宋时三泉县直隶京师。

                      明朝时候,置宁羌州(今陕西宁强), 南路(即“朝天说”)在明清时代才得到较多利用。
                          
                          第二,三国时期的白水关。

                          三国时期的史籍中没有两个白水关的说法。
                        
                        《华阳国志 卷二 汉中志》记载:“又遣杨怀、高沛守关头”、“白水县有关尉,故州牧刘璋將杨怀、高沛守也。”

                        《华阳国志 卷五 刘璋志》记载:“庞统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行,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无素豫,一举而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数有笺谏璋遣将军还。’ 刘主然其中计。即斩怀等,遣将黄忠、卓膺、魏延等勒兵前行。…”

              《先主传》记载:“璋增先主兵,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 “先主大怒,召璋白水军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
                        
               《庞统传》记载:“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因,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从所有记载来看,很明显,关头、白水、白水县是一个地方,没有第二个白水关。

                        另外,三国时候的历史记载提到“白水”的,还有以下几处:

                        1.《三国志  先主传》引典略曰:“备於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馀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从成都去汉中,通过白水关的路线是主要道路。

                        2.《三国志 钟会传》记载:

                        “姜维自沓中还,至阴平,合集士众,欲赴关城。未到,闻其已破,退趣白水,与蜀将张翼、廖化等合守剑阁拒会。”
                        
                  “邓艾追姜维到阴平,简选精锐,欲从汉德阳入江由、左儋道诣绵竹,趣成都,与诸葛绪共行。绪以本受节度邀姜维,西行非本诏,遂进军前向白水,与会合。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会与绪军向剑阁,…”

                      可见,钟会伐蜀的主力进军路线通过白水的。

                       3.《三国志 法正传》所载“鱼复与关头,实为益州福祸之门”,可见白水关的重要性。

                      以上记载都说明,三国时候,金牛道的主线是通过白水的。

                        第三,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白水关。

                         主要说一下李特伐杨难敌的史实。

                         《华阳国志 卷九 李特志》:
                         “文硕杀李国,以巴西为晋。平寇将军李凤在晋寿。…
                          以(李)凤为征北、梁州,任回镇南、南夷、宁州,李恭征东、南蛮、荆州,皆大将军、校尉、刺史。…
                          李凤在北,数有战、降之功。时荡子稚屯晋寿,害其功。…
                          大兴元年,凤以巴西叛。(李)骧讨之,久驻梓潼不进。雄自至涪,骧遂斩凤。以(李)寿代凤知州、征事。…
                          
                  初,氐王杨茂搜子难敌、坚头为刘曜所破,奔晋寿。晋寿守将李稚,荡第二子也,受其赂遗,不送成都。曜既引还,稚遣难敌兄弟还武都。遂即叛稚。稚悔失计,连白雄求伐氐。雄许之。群臣多谏,雄不从。遣稚兄琀以侍中、中领军统稚攻难敌,由白水道;遣〔寿〕与稚弟玝由阴平入,二道讨氐。难敌等先拒寿、玝。玝、寿不进。而琀、稚迳至下辨;以深入无继,大为氐所破,稚、琀皆死;死者千余人。”

                         《晋书 载记第二十一 李雄载记》:
                     
                  “杨难敌之奔葭萌也,雄安北李稚厚抚之,纵其兄弟还武都,难敌遂恃险多为不法,稚请讨之。雄遣中领军琀及将军乐次、费他、李乾等由白水桥攻下辩,征东李寿督琀弟玝攻阴平。难敌遣军距之,寿不得进,而琀、稚长驱至武街。难敌遣兵断其归道,四面攻之,获琀、稚,死者数千人。”

                          
                  成汉时期的梁州治晋寿(今广元昭化,见《历史地图集》成汉部分)。从记载可以看出,李雄派两路军队征杨难敌,都是从晋寿出发的,一路向阴平,消除侧敌;一路则直接从白水趋武都、下辨。所经的白水,一定与“汉阳西县”无关。而应该是四川青川沙洲镇的“广汉白水关”。并且,《华阳国志》记载的是“白水道”,“汉阳西县”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这一说法。

                       另一方面,从前面提到的南朝刘澄所著《梁州记》也可以看出,南北朝时候,白水关的位置是确定且唯一的。


                         第四,唐代的白水关。      

                        记录唐代历史的典籍中,没有发现直接与白水关有联系的事件。

                          
                  白水关的位置在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是明确且唯一的。到了唐朝,却出现了混乱。一是前面提的《后汉书》李贤注,即说白水关在汉时的天水郡,又在“汉阳西县”出现了一个白水关。另一个是唐时的杜佑,不但采纳了《后汉书》李贤注的“汉阳西县”白水关说,更误将李贤注的所说的白水关直接放在了金牛县。

                       《通典 州郡典》漢中郡条:金牛,漢葭萌縣地。有嶓冢山,禹導漾水,至此為漢水,亦曰沔水。
                  顏師古云:「漢上曰沔。」今縣南有故白水關,即漢李固解印綬處。

                        
                  很明显,杜佑承接了《后汉书》李贤注所谓白水关在“汉阳西县”的错误说法,采纳了《梁州记》所说“关城西南有白水关”,同时采纳了李贤注所说“故关城今在梁州金牛县西”,而放弃了《梁州记》所说的、对于确定白水关位置非常重要的一点――关城与白水关距离一百八十里。没有了距离上的限制,关城今在梁州金牛县西,而关城西南有白水关,那么白水关自然就在“金牛县南”了。放弃前代至关重要的记载,而为同时代人所惑,真是错上加错!

                         第五,宋元时期的白水关。

                        宋元时期,确实出现了不同于汉代“广汉郡白水关”的“沔州白水关”。

                        《宋史 列传第二百八 忠义四
                  高稼传》:“北兵自凤州入,东军不能御,遂捣河池,至西池谷,距沔九十里。吏民率逃,议欲退保大安。稼白彦呐曰:“今日之事,有进无退,能进据险地,以身捍蜀,敌有后顾,必不深入;若仓皇召兵,退守内地,敌长驱而前,蜀事去矣。”彦呐曰:“吾志也。”已而竟行,留稼守沔。

                       
                  北兵自白水关入六股株,距沔六十里。沔无城,依山为阻,稼升高鼓噪,盛旗鼓为疑兵。彦呐至置口,辍帐前总管和彦威,以军还沔,召小将杨俊、何璘悉以兵会,又调总管王宣精兵千人益之。璘军无纪律,稼捕其纵火者三人,诛之。未几,北兵大至,璘遁。其众皆溃,遂下沔州。”

                       
                  宋代的沔州即今略阳。《宋史》所记白水关在略阳以北六十里到九十里之间。大致在今陕西略阳白水江镇、马蹄湾乡之间(见《中国历史地图集》元代
                  南宋部分)。白水江即现在的清泥河。

                       
                  但是宋元时期为《资治通鉴》作注的胡三省并采唐代《后汉书》李贤注"汉阳西县"白水关说及广汉郡白水关说,进一步发展成为汉中郡、广汉郡两个白水关之说。并把“沔州白水关”与不存在的“汉阳白水关”又混淆在一起。

                       
                  首先,胡三省在注解公元515年任太洪自阴平偷路入益州,攻魏东洛、除口二戍,进围关城的历史事件时,搞错了除口的位置。误将关城当作了另一个白水关。

                       
                  实际上除口在即今天陕西上清河(即除水)入嘉陵江之口,在今陕西宁强阳平关镇之难的龙门硐。此关城就是今天的阳平关镇,而不是白水关,关城也从来没有被称为白水关(见黄盛璋的《阳平关及其演变》)。

                        
                  其次,胡三省承接了唐代“汉阳西县”白水关的错误说法,说“汉阳西县有白水关。广汉郡白水县,亦有白水关。”并附会说“自源徂流,同一白水也,故皆以白水为名”(《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宁羌州条)。汉代广汉郡的白水关因白水命名是没有问题。“沔州白水关”是因另一条白水江(清泥河)得名,也并非因为“自源徂流,同一白水也”。而本身就不存在的“汉阳西县白水关”根本与白水无涉,怎么因白水命名?不但不加分辨,还要牵强附会。胡氏之谬,盖如此也!

                       了解了胡三省的这些错误,就可以知道胡氏这个所谓的“汉阳西县白水关”也是没有的。

                        第六,明清时代的白水关。

                        《明史 志第十八  
                  地理三》宁羌州条:…西南有白水,自洮州卫流经此,亦曰葭萌水,有白水关,其下流至四川昭化县合於嘉陵江。

                        《清史
                  地理十六》保宁府条:白水江即羌水,自平武入,东南流入嘉陵江。清水江自剑州入,迳城西北,又东与白水江合。桔柏津在城东,即嘉陵、白水二江合流处也。西北:白水关。

                         很明显明清地理志的白水关都是指的是广元(保宁府)西北青川县沙州镇的白水关。

                        
明清时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总结了多家的说法,但因为他处在离事实真相更远的时代,又考据不详,最终也没有分辩正误。

                       
                  《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宁羌州条:“白水关在州西南九十里,接四川昭化县界。章怀太子贤曰:关在金牛县西。杜佑以为在县南也。东北去关城一百八十里。胡氏曰:汉阳西县有白水关。广汉郡白水县,亦有白水关。自源徂流,同一白水也,故皆以白水为名。后汉建武六年,诏隗嚣从天水伐蜀。嚣上言:白水险阻,栈阁败绝。即此。建安十六年,刘璋使杨怀高沛戍白水关。先主屯葭萌,令督白水军。既而先主绐斩怀沛,勒兵至关头,并其兵,遂进据涪城。魏景元四年,诸葛绪追姜维于阴平桥头,不及,还向白水,与钟会合。晋大宁初,成李雄遣其将李琀等出白水,李寿等出阴平,击仇池杨难敌,琀等败殁。梁天监十四年,任大洪破魏东洛、除口二戍,进围白水关城。魏益州刺史傅竖眼,遣将姜喜击走之。十五年,魏傅竖眼去益州,晋寿降于梁。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张齐败魏兵于葭萌,进围武兴。魏复使傅竖眼还益州,入武兴。张齐退还白水,数侵魏之葭萌。傅竖眼复遣将击取之。既而齐袭攻白水。魏梓潼太守苟金龙时领关城戍主,会疾,其妻刘氏帅民拒守。井在城外,为梁兵所据。会天大雨,救亦至,梁兵引却。王氏曰:白水,蜀口要地也。吴贺邵尝言,刘氏据三关之险,守重山之固。张萱《汉南纪》:蜀有阳平关、白水关、江关,是为三关。《宋史》:理宗宝庆元年,蒙古破关外诸隘,至武阶。四川制置使郑损弃沔州,遁。于是三关不守。宋将曹友闻救却之。此三关,谓仙人、阳平、白水也。汉中西面之险,以三关为最。近代贼渡利州河,犯阳平、白水关,土人拒之。贼东走奉节。白水之固,于今为烈矣。涪城,见四川绵州。江关、奉节,见四川夔州府。”

                         又,《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八  
                  广元县条:“白水关县北二百五十里,与陕西宁羌州接界。今详见宁羌州。又岚奚关,在县南百二十里。今为柏林马驿。又县治南有渡口关,今废。○梅树关,在梅树岭,正德中建。《志》云:县北五十里旧有汉王寨,相传汉高驻兵处。又县境有曲回等堡,凡二十有四。”

                    顾祖禹的错误有以下几点:

                       1.对白水关的实际地理位置考察不清。卷五十六:“白水关在州西南九十里”。很明显是根据《明史 地理志》,但是《明史
                  地理志》的记载很清楚,宁羌州西南的白水关是指四川青川沙州镇的白水关,也就是汉代广汉郡白水关。虽在宁羌州西南,但决不是“西南九十里”


                        
                  卷六十八却又说“白水关县北二百五十里,与陕西宁羌州接界。”清里1里合1.152华里,广元北250清里,也就是144公里的地方,已经在今天甘肃康县境内,如何是宁强西南九十里?即使卷六十八所说的广元县北250里的白水关是指的广元西北今青川县的白水关,其距离仍然是不合的。因为从广元到今天青川沙州镇,从南面的昭化镇绕行,也只有55公里,合126.72清里;从北面的燕子砭镇绕行,也只有184.32清里而已。

                        可见顾祖禹本人对这个白水关就没有作详细考察,仅仅是收集了前人的零散记录而已。

                       2.
                  错误的理解了《后汉书》李贤注。上文提到李贤注说“梁州记曰:‘关城西南百八十里有白水关,昔李固解印绶处也。’故关城今在梁州金牛县西,”金牛县西说的是故关城。顾祖禹却说“章怀太子贤曰:(白水)关在金牛县西...东北去关城(顾祖禹将古阳平关、关城混为一谈)一百八十里”,把原来所说关城当成了白水关,把古阳平关当作了关城。歪曲了李贤注。

                       3.承接了李贤注、杜佑、胡三省的“汉阳西县白水关”的错误说法。


                        
由于顾祖禹混淆了白水关的概念,承接了胡三省的说法,所记白水关的位置又含混不清,与之有联系的历史事件也就无从谈论了。

                        刘秀诏隗嚣伐蜀,刘备斩杨怀、高沛,李特伐杨难敌的史实前面已经说清楚,其中所涉及的白水关都是指白水县的白水关。

                         任大洪、傅竖眼的战事在校正《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的时候也已提及。

                         至于顾祖禹后面明清的战例,无不是四川青川沙州镇的“广汉白水关”。


                        
                  梁启超认为,鉴别间接史料,首先应以年代为标准。年代愈早者,则其可信据之程度愈强。因为其所见之直接史料比后人多。(《中国历史研究法》第99页,东方出版社1996年。)

                         我们不妨按照成书时间的顺序梳理一下上面提到的这些史料。

                        《三国志》、《华阳国志》晋代成书,最有说服力。从其记载证明白水关只有一个。

                        
                  《后汉书》、《梁州记》南北朝成书,说服力其次。从其记载证明白水关只有一个。当然《后汉书》虽然成书于南北朝,但范晔、司马彪依据的多是前代的史料。其可信度又在《梁州记》之上。

                         《后汉书》李贤等注、《通典》为唐代成书,说服力再次。对于白水关的错误解释此时出现。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是宋元时代成书,说服力又次。并承前代之误,且加以附会。

                        《读史方舆纪要》明清时代成书,总结前代历史地理考证成果,却又不加分辨。

                        
                  显而易见,对于白水关的说法,唐代以后才渐出岐论,后世更不能分辨。而秦汉三国以至南北朝史料足以证明,白水关的位置具有唯一性。宋代出现了“沔州白水关”,在今陕西略阳白水江镇附近。而所谓的“汉阳西县白水关”在历史上是从来不曾存在过的。

                        
                  当然,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地理著作,对于研究历史地理演变都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就“白水关”地理位置而作的评论并不代表各个著作的真实价值。所谓瑕不掩玉!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发表于 2011-12-14 20: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飘过打酱油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手机专用客户端|中华MOD官网

GMT+8, 2024-11-29 11: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