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MOD网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34|回复: 1

姜维传(四)----蜀二相时的姜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1 20: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品日 于 2011-12-11 20:14 编辑

01 初掌军事
  
  234年姜维33岁,病逝军中的诸葛亮安排好后事,蜀军虽然逃过了魏军的追击,却免不了自身的内讧。
  
  内讧的双方就是杨仪和魏延,两人颇具才干,也都生性高傲,互相都瞧不起,此二人的不和诸葛亮在世之时就已经闹得享誉中外。诸葛亮一死,如孙权所预料的那样,无人能压制二人,内讧终于爆发为公开对抗。
  杨仪急着回成都接替诸葛亮的职位(他想当然而已),魏延则坚持自己接手兵权继续北伐。魏延赶到杨仪送葬的大部队之前拦截,但是由于自己理屈(率所部对抗其他蜀军),部下四散奔逃。魏延没逃多远被马岱追及斩首,杨仪赶尽杀绝,“夷延三族”。
  
  杨仪以为再无人和自己争权,哪想到诸葛亮并不看好杨仪,早就密报刘禅由蒋琬接替自己。杨仪到此时还是不明事理,牢骚不断,甚至说出“早知如此,还不如早先投魏”的话,因此被贬为庶民。变成平民的杨仪再接再厉,又上疏诽谤,朝廷终于失去耐心,决定下狱杨仪。杨仪才明白万事已空,自杀了事。
  
  连着诸葛逝世和杨魏内讧的打击,蒋琬在234年为尚书令,接替诸葛亮总统国事。以左将军吴壹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
  33岁的姜维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 之后的蜀汉进入了几年的和平时期,刘禅开始出游外地;在曹魏方面,曹睿也开始大修洛阳宫室,耽于内宠,开始享乐。一时间西线无战事。
  
  但是没多长时间,237年七月,曹睿因为公孙渊在辽东越来越跋扈,派遣幽州刺史毌丘俭讨伐,结果又碰上天降大雨,毌丘俭接到曹睿的命令撤退了。公孙渊趁机自命燕王,设百官,真的山高皇帝远起来。曹睿虽然自己开始享乐奢侈,政事上却不糊涂。
  
  238年正月,曹睿征召驻守长安的司马懿到洛阳率军讨伐辽东,临走前,曹睿问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司马懿算了算,“去花一百天,攻花一百天,回来一百天,休息六十天,一年足够了。” 司马懿算得到不差,他真的花了将近一年时间平定辽东。到了冬天,才开始返回洛阳。
  
  魏国动兵活动活动筋骨,蜀国这边也开始复苏了。
  238年十一月,刘禅下诏说曹睿荒淫无道,导致辽东三郡反叛,命蒋琬统帅诸军进驻汉中,联系东吴,“以乘其衅”(诏书并无明确任务,大概想趁司马懿离开长安的空当伺机占些便宜)。于是大将军蒋琬(蒋琬在235年四月任大将军,费祎代蒋琬为尚书令)驻扎汉中,37岁的姜维也随军到了汉中。
  
  第二年239三月,蒋琬又升任大司马,让姜维担任自己的司马。
  
  这年239正月里曹睿36岁就过世了,年仅8岁的养子曹芳继位,以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辅政。曹爽是曹真的长子,辅政时刚做大将军不到一个月,面对着娃娃皇帝和61岁的司马太尉,这位公子哥带着一脸的恭敬,大概内心里已经开始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了吧。
  
  魏国的权力交接使吴这边的孙权再一次兴起了伐魏的念头,《汉晋春秋》载,吴零陵太守殷礼向孙权建议趁曹芳刚继位进行北伐,殷礼说,
  “‘今天弃曹氏,丧诛累见,虎争之际而幼童莅事’,曹睿真是晕了头,在这鼎足之势下居然遗命一个孩子继位,这是老天爷要亡魏(*注八)。现在只要联系蜀国,他们从陇右进攻长安(雍州方向);诸葛瑾、硃然攻襄阳(荆州方向);陆逊、硃桓攻寿春(扬州方向);陛下亲攻淮阳(徐州方向)。那时曹魏要分兵四顾,一旦一方面有败绩,魏国就完了,其他三路乘胜北进,华夏可定矣!”
  但孙权没有接受这个建议。(*注九)
  
  虽然孙权没有接受殷礼这次联蜀四路进军的建议,但不代表他不想趁机占些便宜。
  
  241年四月,接近60岁的孙权发动了一个缩水的四路伐魏计划,
  “全琮略淮南,诸葛恪攻六安,硃然围樊,诸葛瑾取柤中”,这就是孙权历次伐魏的老路子,全琮和诸葛恪攻庐江郡,硃然、诸葛瑾攻襄阳郡(*注十)。
  
  结果庐江方向被魏征东将军王凌、扬州刺史孙礼击败,硃然在樊城被63岁的太傅司马懿击败。 孙权退军了,他身后还留着一大堆家事要处理,因为就在这次北伐的中间,年纪轻轻的太子孙登死了,如同魏国选择了曹芳继位导致曹氏灭亡一样,孙登的死也使吴国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蜀这边,曹芳继位,司马懿在洛阳辅政,蒋琬并没有趁机大规模北窥,只是谨慎的提出了一套和诸葛亮不同的北伐战略。
  他认为诸葛亮从秦川险山峻岭北进,因道路艰难导致运粮不继,屡次攻而不克。不如在汉中顺汉水、沔水而下袭取魏国荆州的魏兴和上庸两郡(参看谭其骧历史地图三国益州部分)。
  但这时蒋琬旧疾复发(蒋琬早先就因为身体多病而由费袆为尚书令处理政事),这个水路出兵的建议仅仅停留在审议阶段,还因为其他人的反对而搁浅(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
  
  蒋琬在位的日子里,虽然没有像吴那样有大规模的北伐,但也有小股的部队不断进入雍州境内。《三国志姜维传》载姜维任蒋琬司马后“数率偏军西入”,但仅此而已,没有任何关于时间地点战果的记录。
  但《三国志郭淮传》则记载了就在曹芳正始元年240,姜维率军出陇西,时任雍州刺史的郭淮遂进军追至强中(不知此为何处),姜维没有接战就退军了,由此可以看出姜维的偏军是以试探为目的。
  
  243年,刘禅在朝中听取众臣反对蒋琬的水路出兵计划,特地派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转告蒋琬,蒋琬考虑之后,又修改了一下自己的计划,他向刘禅上疏说:
  “臣到汉中已经六年,这几年疾病缠身不见好反而加剧。现在魏国地跨九州,根蒂滋蔓,不是轻易就能攻取的。如果能够和东边的吴国同时出兵,成首尾掎角之势,虽然不能一下子就能收到大的成效,但是起码可以蚕食其土地,消灭其边缘地带。可是吴国这几年的北伐总是失败,恐怕难以指望他们,一想到这,我就寝食不能。
  后来我和与费祎等人商量,认为凉州地处胡塞,有进攻退守的资本,是魏国的要地。当地羌、胡心思汉如渴,以前我们的偏军到达羌地,郭淮迫不及待的赶来,生怕羌胡和我们联手,可以看出来魏国对羌胡的担心。从这个例子,我们认为应以(凉州人)姜维任凉州刺史,由姜维出兵(陇右地区联系羌胡为先驱),臣可率诸军跟继。涪县(属梓橦郡,有涪水,参看地图)这里水陆四通,这里正好可作为(姜维先驱进军的)基地,如果东北方(涪的东北即雍州陇右地区)有事,从涪(进军或运粮)都不难。”(*注十一)
  
  上疏到了刘禅那里,一切都照蒋琬的建议行事。这年243十月,蒋琬从汉中退驻涪县,和早一年就回驻的姜维合兵。
  42岁的姜维被任命为凉州刺史,镇西将军。
  此时蒋琬病情一直不见好转,所以十一月,尚书令费祎任大将军分担蒋琬大司马的一些军务。
  
  蒋琬的这个上疏标志着蜀汉军事上两个根本变化:
  
  1,由主动北伐转入主动防御。蜀汉的军事统帅将大本营从前线的汉中转入偏后方(参看地图)的涪县,理论上是因为涪县水陆位置方便对各方支援。但实则抛弃了在汉中据险进攻退防的要地,汉中只有王平的三万军队驻守,后来曹爽攻汉中,涪县的支援并非及时。这次大本营的迁徙,实际上是消极心理的反映,和当年诸葛亮常年驻守汉中的积极进取心态相比截然不同,这样的后果给后来魏军灭蜀的长驱直入打下了伏笔。
  
  2,对雍州的攻击点转移。以前诸葛亮虽然号称六出祁山(天水境内),其实只有两次是从祁山出军,另外几次诸葛亮都是出兵渭南平原直接威胁雍州扶风郡和京兆尹长安。蒋琬和费祎(片面?)看重对羌胡势力的利用,任命姜维率军从陇右出兵骚扰魏国边境,希望能够先攻下陇右郡。从此导致大军偏西,甚至姜维从羌地绕路进攻魏国兵力防守较轻的陇右郡和凉州西平郡,而接近魏国长安重兵地区的汉中却兵力逐渐匮乏,后来从全面防御又变成重点防御。
  
  这些蜀汉军事部署方面的变动,姜维也看在心里。——汗,不知该如何接下文,吭哧半天写了这么一句。
  
  其实姜维早年任文职,刚跟随诸葛亮时也只是管理粮食器具的属官,诸葛亮还得培养他的军事才能,直到率偏军时才开始积累独立的军事经验。
  
  而就在姜维率偏军西入的这几年里,在魏国有两个人也开始了自己的官场飞扬,就是年轻的钟会和口吃的邓艾。
  
  钟会是钟繇的小儿子,老爸三朝元老位列三公,兄长钟毓14岁就任散骑侍郎(皇帝骑从备顾问之职)。钟会自己也不含糊,年方弱冠就闻名于世,“博学精练名理”。在正始中(243左右),不到20岁就官至尚书中书侍郎,钟会这时年纪虽轻,却已经开始向司马氏靠拢。
  
  邓艾因为口吃,本来只是屯田守丛的小吏,后来做上计掾(和早年的姜维是同行)汇报工作时,被司马懿发现用作自己的属官,后来转为尚书郎。正始2年(241),44岁的邓艾开始在淮南一带广修屯田,并负责开凿广漕渠。
  
  这个时候接近40岁的姜维大概还在偷偷的领着一支军队在陇西附近游移。(一想到这三人日后的命运,就不禁感慨)
  
  *注八殷礼的话一针见血,曹睿临死前确立的曹芳年龄太小,不得已选择宗族曹爽(无经验的空谈派)和重臣司马懿(军功卓著的务实派)辅政,埋下了这两派争斗的种子,也点起了司马氏代曹氏之心的火焰,曹睿的选择真是“天弃曹氏”。
  
  *注九在《三国志孙权传》注引的这段《汉晋春秋》并没有说孙权为何拒绝这样的建议,窃以为殷礼的四路北伐建议过于庞大,不仅蜀吴两国要紧密配合,还需要大量的军队及后援保证,殷礼幻想的结果有点太理想化了。而与蜀的联军,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孙权就已经同时配合了(之前也有,但配合不够紧密)。魏国并没有想象中的慌乱,曹睿让司马懿避免与诸葛亮接战,自己则亲征孙权,还没到寿春,吴军就撤退了。
  
  *注十殷礼提建议的时候大概是曹芳刚继位(239正月),当时诸葛瑾66岁行将垂暮,等到2年后(241)孙权真的北伐时,68岁的诸葛瑾在退军后就病逝了。魏与吴都有自己的庐江郡,吴庐江郡治皖城,魏庐江郡治六安。汉水分襄樊,北为樊城,南为襄阳。樊城是一个军队驻扎的战略要点,与合肥新城类似。
  
  *注十一费祎从241年就开始在汉中成都两地往返和蒋琬商议政事。蒋琬说凉州羌、胡“心思汉如渴”,恐怕是因为上表给刘禅看,这么写安慰皇帝罢了。
  羌胡自东汉中就持续不断的反抗,怎会有“思汉如渴”的心呢?(参看本文第一节)
  
  蒋琬掩盖的意思是凉州有可以利用的羌胡势力,他文中提到的郭淮,应该就是《郭淮传》提到的那次,《郭淮传》载“正始元年,蜀将姜维出陇西。淮遂进军,追至强中,维退,遂讨羌迷当等,按抚柔氐三千馀落,拔徙以实关中。”强中大概是羌胡的聚集地,姜维军退,郭淮就顺便讨伐羌人,并强制迁徙入关中。联系此处,所以我将蒋琬的意思翻译成上文。
  
  对于涪城的地理优势,应该是蒋琬和费祎早就商量出的结果。早在蒋琬上疏的头一年242,姜维就率偏军从汉中回驻在涪县了。
  
  附蒋琬上疏原文:
  “芟秽弭难,臣职是掌。自臣奉辞汉中,已经六年,臣既闇弱,加婴疾疢,规方无成,夙夜忧惨。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然吴期二三,连不克果,俯仰惟艰,实忘寝食。辄与费祎等议,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又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若维征行,衔持河右,臣当帅军为维镇继。今涪水陆四通,惟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

作者:陈不到底 回复日期:2006-08-17 01:04:39  回复  

  第二章 蜀二相时的姜维 02 蒋琬辞世 (第一个大bug处)
  
  243年十月,蒋琬迁徙到涪县,这个消息传到吴国时却变了味。
  
  当时诸葛恪在皖城(吴庐江郡治所)不断派出细作想要谋取寿春,司马懿听说以后就挺军至舒县(属魏庐江郡,已靠近吴境),孙权马上将诸葛恪后撤到柴桑(属吴豫章郡)。
  这时步骘、硃然向孙权说,
  “听从蜀地回来的人说,蜀国想要背弃盟约,与魏通好,多作舟船,修葺城郭。司马懿这次出兵南下,蜀国不但不出兵(吸引魏军),反而迁徙大本营靠近成都,放弃汉中。事态已如此明显(言下之意蜀背盟投魏且修船欲作魏顺江下讨吴前锋),不能再犹豫了,应该早做防备。”
  
  这时候的孙权正被手下已分为两派的群臣搞得晕头转向(*注十二),61岁的孙权仔细想了想,还没有糊涂到不分敌友的地步,跟群臣说,坚持蜀吴同盟,不要轻信别人的谣言。
  
  魏国的太傅司马懿一出兵就吓的吴国君臣又是撤军,又是朝议,使得这位次于首辅曹爽的老臣在魏朝廷内外的声望更高了。
  早已经开始和司马懿明争暗斗的曹爽坐不住了,他急着给自己找一个增加军事威望的机会,手下的邓飏和李胜就出了个馊主意:征讨蜀汉。
  
  曹爽看到蒋琬退驻涪县,也觉得进攻汉中是个好主意。
  
  任命亲族夏侯玄(夏侯渊从子夏侯尚之子,玄母为曹爽的姑姑)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雍州刺史郭淮为夏侯玄军前锋,244年三月曹爽自己从长安率七万人出发和夏侯玄会合从骆谷(即傥骆谷,今陕西秦岭之谷。北口称骆谷,在周至县西南;南口称傥谷,在洋县北。亦总称骆谷*注四)攻击汉中,总共约十万人。
  
  当时驻守汉中的是蜀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王平,听说魏军前锋已到骆谷,而当时驻守汉中的守军不到三万。
  有人就建议,
  “魏军来势汹汹,咱们兵少,不如固守汉、乐二城(即229年诸葛亮修筑的汉城于沔阳和乐城于城固),魏军来就让他们进来好了,等到涪县援军到达再救关(阳平关,后改阳安关)也不迟。”
  王平是长期军旅打拼出来的老兵油子,据说只认识不到十个字,但对于战场形势的捕捉却从来没错过。这次他又摇头说,
  “不行,汉中离涪县近千里,如果弃守阳平关,魏军就能得据险关为祸。现在应该以护军刘敏和参军(杜义?杜祺?)占据兴势,我率军据后(据关),如果魏军想要进黄金戌,我可率军自上而下攻之。如此争取时间,援军就可及时到达,这才是上策。”
  
  王平的建议得到了刘敏的拥护得以执行。随后涪县援军和费祎成都援军赶到,魏军就撤退了。
  
  此战就是后来所说的兴势之役,王平本传说的很简单,后世却津津乐道于此战,刘伯温著《百战奇略》此役被归类为“退战”,说两军作战,如果敌军占据险地,战局陷入困境,就应早早退兵,以保全军。《三国志曹爽传、刘敏费祎传》《晋书文帝纪》《汉晋春秋》都有相关记载。
  
  综合各处,再来说一下这次防守反击战。
  曹爽和夏侯玄两军会合后从骆谷进军汉中,骆谷在三条汉中通雍州的谷道中最短(*注四),但是中间绝水地段较褒斜道为长,山路险峻,通行困难。
  曹爽挑的这条路使后援极其困难,当时发动关中和氐羌(雍凉)各地运输后勤物资,结果“牛马骡驴(够全乎的)多死,民夷号泣道路”。听着身后民夫的哭声,曹爽的十万魏军总算出谷面对阳平关前的崇山峻岭。(bug出现~)
  
  以前曹爽的老爸曹真想攻汉中时选的还是平坦的褒斜道,因下大雨就不得不退却;爷爷辈曹操当年攻汉中张鲁也是走的褒斜道出散关,绕道武都才到的阳平关。曹操见到阳平关及周围的险峻,急的都说出“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吾军少食,不如速还”的话来。现在的孙子辈曹爽看着阳平关更傻了眼,蜀军早已占据阳平关前的险要地势了。
  
  蜀军按照王平的布置占据兴势(*注下),刘敏则虚插旗帜,布疑阵绵延近百里。 当年张鲁军的张卫杨昂也是依据阳平关横向扎营十几里凭险抗拒曹操,最后曹军因巧合撞入张卫军营导致后者自乱才攻下的阳平关(可参看老贴《刘晔传》)。
  
  如今王、刘既非张、杨,曹大将军也不是魏武帝。面对这样的形势,魏军一筹莫展,曹爽的参军杨伟就劝这位公子哥尽快撤军,旁边那个空谈的邓飏还在强词夺理,气的杨伟骂道,“邓飏、李胜两人拿军国大事开玩笑,应当斩首!”
  曹爽听的很不高兴,您说邓李两人玩忽国事这不是骂我吗?
  
  就在这个时候夏侯玄收到司马懿的信,早先司马太傅在曹爽进军前就表示反对,现在更是言辞强烈,
  “以前武皇帝与刘备征战汉中,差点一败涂地,你不是不清楚。如今蜀军已占据兴势,你们前攻不能进,后路再被蜀军包抄,等到全军覆没,恐怕连负责任的命都没了!”
  
  夏侯玄吓的清醒过来,也劝谏曹爽撤军,曹爽才很不情愿的答应。
  
  而这个时候,从成都赶来的蜀大将军费祎已经率军到达三岭(*注下),曹爽慌了神,仗着人多硬闯才得以撤军(244五月)。
  *注上,兴势即兴势山,在阳平关外围,位于今陕西洋县北,现在这个地方属于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前文提到的黄金也属外围的戌守,阳平关在今陕西勉县武侯镇。 三岭:即沈岭、衙岭、分水岭。均在今陕西周至县西南之骆谷中。
  
  西西河的跋峰寒后来回帖说:
  
  从汉中地理形式看,阳平关在其西,主要是屏蔽来自西北方向的威胁,正因为陈仓道要远比东边的三条路来得平坦,适宜大军行动,才决定了阳平关是汉中盆地的战略地位(当然,也是从西川入东川的咽喉)。而此战魏军走的是傥骆道,战役发生地点在兴势,和阳平关隔了很远,当初诸葛亮之所以选择要修筑汉、乐二城,正是因为沔阳的汉城位居箕谷南口,而城固的乐城则可以作为抵御来自子午道、傥骆道的支撑点。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要是需要涪县援军来救阳平关,那就意味着汉中盆地已经任由魏军驰骋,后世蒋斌、王含的处境提前出现;还有,刘敏据兴势,王平反而抽身向西,跑到阳平关去,难道想当逃兵?
  《姜维传》明确记载兴势之役就是秉承魏延的“实兵诸围”策略,要点就是将敌人堵在谷口,使之不得进入平地,无从展开优势兵力,收到一夫当关的效果,王平所言的“关”指的就是这条战线。姜维的“敛兵聚谷”与此形成巨大反差,也才导致后世人们指责其防御计划。
  
  我修改的文字(暂时)看了各传,修改我的错误,
  王平说,“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 结合这几个地图,“兴势”、“黄金”两个戌守就在骆谷出口,王平应该在刘敏的兴势围守之后,以游军(?)对魏军进行骚扰?(我看到网上有的文中把晋书文帝纪的“王林”写作“王平”) 王平和刘敏相距不远,这样才对,而曹爽应该也看不到阳安关。魏军在骆谷口就被堵住,无法前进到平原地带,不得不退军,这才是兴势之役。
  
  费祎因此战进封成乡侯,并在汉中逗留到九月244才返回成都。
  姜维并未出现在兴势之役的记载中,然而作为涪县援军,理应赴汉中参战。
  但这次王平在阳平关外围据险防守,进而反击魏军得胜的例子,却没能成为姜维得以吸取的经验。
  
  病重的蒋琬因为费祎此战的优秀表现请命由费祎任益州刺史,此后逐渐接手军务,蒋琬一直在涪县养病。
  费祎除在成都处理政事外,又于245年十二月到汉中巡视各个围守,到第二年246六月返回成都。
  
  就在这年246十一月,蒋琬在涪县病逝。
  
  蒋琬的辞世并没有在蜀国造成过大的震动,诸葛亮时期就被培养的费祎顺利接掌蜀国军政。
  
  247年,46岁的姜维晋升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
  
  魏国也没有因蒋费交班打蜀地的主意,曹爽从汉中退军后,与司马懿的争斗开始白热化,曹爽先毁中垒、中坚营(禁卫军),将兵属由其弟中领军曹羲统领,随后将身周围亲信何晏、邓飏、丁谧、李胜等人安排在要职,并将站在司马懿一边的郭太后迁至永宁宫以便自己把持朝政。
  
  老姜司马懿看到这个情况,在姜维升任卫将军的这一年247五月就索性装病不参与政事,偷偷的看着曹爽这帮公子哥暂时的风光。
  
  吴国那边这会儿还乱着呢,太子和鲁王的争权才上演到高潮,丞相陆逊已被孙权逼死245,还得接着因此事死人,没完。(*注十二)
  
  这样的局势,使当上卫将军的姜维跃跃欲试,准备开始自己的北伐,但蜀国的政局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蒋琬病逝后,《三国志后主传》注引了魏略的一句话“琬卒,禅乃自摄国事”。刘禅被后世看作是扶不起的阿斗,但他并非白痴。魏略虽是敌国人的说法,但联系前后,刘禅的确开始自己处理政事。诸葛亮辅政时后主17岁,这会儿刘禅都40岁的人了难道还要靠臣子相辅吗?
  诸葛亮逝后,蜀汉不置丞相,蒋琬逝后,蜀汉不置大司马,这两个变化可以看出刘禅在逐渐回收权利。
  
  而就在蒋琬病逝的同时,素来秉公严厉的尚书令董允也病逝了。刘禅一直都怕这位董尚书,身边宠爱的太监黄皓看见董允更是老鼠见猫。董允一死,尚书令就空出来。费祎推荐吕乂任尚书令,吕乂“历职内外,治身俭约”,也算良臣。同时董允兼任的侍中也空出一职,费祎推荐陈祗填补空缺。侍中是虚衔的加官,即官员所任职务外另加的一种官职,加侍中后,即可出入宫禁,在皇帝身边备顾问,成为近臣。
  陈祗是以前刘备时代司徒许靖的外孙,史称其人“矜厉有威容。多技艺,挟数术”,费祎因此看重陈祗推荐给刘禅。多才多艺,长的帅嘴又甜的陈祗也马上获得了刘禅的好感,并宠爱有加(汗,好像同志)。 陈祗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政绩,反而这时和黄皓开始互相勾结。而刘禅失掉董允的制约,开始多次公费旅游,增广声乐。
  
  当时任太子老师的谯周上疏劝谏刘禅不要此时耽于享乐,浪费国家财政,刘禅也置之不理(文中引了前后两汉时的大堆典故,我都看的晕头,估计刘禅也看的头痛,汗)。
  
  说的远一点,陈祗在吕乂死后接任尚书令,陈祗活的不长,之后的尚书令就由樊建接任。
  尚书令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政令的首脑,从刘备、诸葛时代尚书令一直是留守成都的主政者,吕乂之前历任依次为法正、刘巴、李严、陈震、蒋琬、费祎、董允。
  尚书令简单的说就是负责经济的官,蜀汉前几任尚书令都很优秀,法正多智,刘巴善理财,李严也被赋予重望,陈震也算良臣。蒋琬、费祎、董允和诸葛亮被蜀人并称“四相”,可是等到费祎主军权时,蜀汉却没有拿得出手的能臣,后面几个继任的能力好像股票的熊市一样暴跌,前方打仗,成都大本营再也没有人能调理好后援了。
  
  *注四摘引张大可《三国史》中叙述的汉中入关中的地形(可参看谭其骧的三国地图,雍州):
  从汉中北入关中二跨越秦岭主要有三条谷道,由西向东为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东道子午道最险远,有六百六十里的高山险谷。
  这条通道南段叫午谷,北段叫子谷。
  子谷谷口在长安之南,所以子午道虽然险远,但可出其不意直插长安。中道傥骆道最近,谷长四百二十里。蜀军出中道可陈兵武功,对长安的威胁也很大。
  西道褒斜道较为宽坦,有四百七十里的山谷。
  南段叫褒谷,上起褒城,在汉中郡治南郑北面。
  北段叫斜谷,谷口在陕西眉县西南三十里。
  下褒斜道中段有一条西出折而向北的支道叫箕谷,往北经散关即达陈仓。蜀军出褒斜道,前据雍郿可屏断陇右。
  
  从总的地理形势来看,关中有八百里秦川。陈仓在川原之西,长安在川原之东。东西距离五百余里,回旋余地大;而汉中只是一个狭小的盆地,三条通道如车辐之聚于车毂。因此,由北向南攻可诸道并出,居高临下会聚汉中,任何一条通道都无被截断之虞,曹魏的几次攻蜀都是诸道并进。反之,由汉中北伐三条通道呈辐射状,诸道并进,出谷后因分散在秦川东西川原上,不易集中。而且诸葛亮北伐的东道全线在魏境(按地图,子午谷已在魏荆州魏兴郡境内),因此,诸葛亮北出秦岭只能走中道或西道。
  
  *注十二太子孙登死后,孙权立孙和为太子242,不久又立宠爱的儿子孙霸为鲁王。
  鲁王的待遇和太子相同,使得一帮不得志的吴臣以为孙权有立孙霸为太子的心思,就依附孙霸天天上疏说鲁王的好处,而另一些吴臣看到孙权想犯当年袁绍废长立幼的错误,也上疏劝谏。
  孙权自己已老的糊涂,开始猜忌重臣,一时间吴国君臣之间都搞得乌烟瘴气,陆逊更因此忧郁而死245,后来孙权被搞得火起,250废掉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才结束这场闹剧。但吴国已经被折腾的乱七八糟,拥立太子和鲁王的吴臣先后被孙权杀的一片干净,两年后252孙权就撒手升天不管了。

作者:陈不到底 回复日期:2006-08-17 01:22:12  回复  

  第二章 蜀二相时的姜维
  
  03 初试北伐
  
  对蜀国政局认识还不够深刻的卫将军姜维,只是一心准备着继承诸葛丞相的遗志北伐。
  
  在247年,益州境内的汶山郡平康夷人(*注下)聚众反抗蜀国(*注十三),姜维率军队前往平叛,这个益州内不协调的声音很快就消失了(*注十四)。
  *注上,汶山郡内少数民族众多,号称“六夷、七羌、九氐”,平康夷也不知具体是何种民族。
  
  益州境内的夷人叛蜀,可雍凉州境内的羌人却想投蜀。
  
  就在同一年,陇西、南安、金城、西平诸羌饿何、烧戈、伐同、蛾遮塞等相结叛魏,攻围城邑(上述四郡分属雍凉,参看地图),这几个羌人部落派人向蜀汉求救,要求归顺蜀汉。同时凉州的胡酋治无戴也复叛响应。
  
  姜维接到消息后就从汶山郡(平康往北是阴平郡再往北就到达魏境陇西郡)出兵向陇西出发。
  这时夏侯渊次子夏侯霸任讨蜀护军驻扎在为翅(应该是个军队戌守点,在洮水以西,我没找到具体位置),雍州刺史郭淮率军行进到狄道(属陇西郡,今甘肃临洮县)时,有人向郭淮建议应该进军枹罕(羌人聚邑,在狄道西,今甘肃临夏市枹罕镇),先平定恶羌,然后再对付接应羌胡的姜维。
  
  郭淮觉得叛羌还没有威胁雍凉四郡的能力,但姜维却不是单纯为了接应才来的陇西。他算定姜维会趁机先攻击为翅的夏侯霸,于是下令部队进入沨中(狄道南,参看雍州地图),往南行进接应夏侯霸军。
  
  不出郭淮所料,蜀军果然在攻打为翅的夏侯霸,这时突然见到郭淮的军队,姜维就下令军队撤走。随后郭淮率军转头讨伐叛羌,“斩饿何、烧戈,降服者万馀落”。
  到了第二年248,剩下的羌人退守陇西郡的河关、白土(参看雍州地图),打算据黄河拒敌,结果还是被郭淮破城击败。
  
  这些最先起兵的诸羌失败后,就只剩下凉州的治无戴还在围攻凉州武威。治无戴率领胡人虽在武威郡,但家眷却在西海(非是西海郡,此西海既今天的青海湖)。郭淮决定攻击西海治无戴的老巢,结果在龙夷的北方阻击到回撤的治无戴,遭遇政府正规军的羌胡立时大败,治无戴向南逃窜。郭淮在后面不紧不慢的跟着,还顺便剿灭了盘踞在石头山西,霸占官道的土匪。(*注十五)
  
  姜维听说还有一支羌胡没被剿灭,又领军出石营(属雍州南安郡,今甘肃武山县南),经强川,西向去迎接治无戴的败军,留阴平太守廖化在成重山修筑军事据点,好收留败退的羌人散军和部族。(强川和成重山的位置实在是找不到了)
  
  跟进的郭淮决定分兵两路,分别对付姜维廖化。手下的众将又劝道,“姜维去接“强胡”(这帮属将把败军称为强胡,好像说这两伙一组合变形就更厉害了),廖化又据守险地。如果分兵对付两头,兵力自然减弱。这边既制不住姜维,那边也搞不定廖化。还不如大军一起往西(敢情是不敢离开郭淮),去防止姜维和治无戴会合,这才是上策。”
  郭淮冷笑一声,“如今咱们去攻廖化,就是要出其不意。姜维肯定回头,等到他赶回来的功夫,廖化早就败了,那时姜维回赶也会累得不轻。咱们根本不用大老远往西赶,姜维也不敢往西接应胡酋,这才是一举两全之策!”
  手下的众将立马都被这位自信的前将军征服。夏侯霸被分派追姜维,郭淮自己去攻打廖化。
  
  年轻的姜维果然照着郭淮说的那样,赶着回来救廖化。 郭淮传没说交战的结果,姜维传说两军战于洮河以西。郭淮因此战进封都乡侯,后来郭淮晋升车骑将军,诏书曰“摧破廖化”。看来“洮西之战”还是老辣的郭淮占尽上风。
  
  姜维这边虽然败退,但是治无戴终于碰着蜀军,被姜维护送回蜀中,安置在成都附近的繁县,我估摸着也没剩多少人了。
  
  这年248,姜维47岁要说也不年轻,比当年诸葛丞相平定南中时还年长两岁。可是他碰到的郭淮,在姜维18岁的时候,就挡住斩杀夏侯渊的刘备大军(当时郭淮还生着病),郭淮稳定散军,推举更具威望的张郃为汉中最高指挥官,顶住刘备坚持到曹操援军赶来。后来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也没在郭淮手下占到便宜。 郭淮面对小自己十多岁的姜维,是绝对的自信。就像郭淮此次转战雍凉四郡(247~248),击破羌胡叛军和蜀军,不是夸他,真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算无不中,来去自如。
  姜维救廖化之前两次碰到郭淮,知道自己差的太远,每次都及时退兵。
  郭淮也轻蔑的说“今往取化,出贼不意,维必狼顾”,狼顾是指像狼一样的回头,有犹豫不决的意思,初试北伐的姜维还算不上郭淮的对手。
  
  而更不幸的是,姜维下一次的北伐不光要面对郭淮,还有陈泰和邓艾。(*注十六)
  
  *注十三写到上一节蒋琬病逝,我还依然是按照《三国志》排列事件发生顺序,因《资治通鉴》是按时间发展记录,所以就按通鉴为对照校正。
  这时写汶山郡平康夷事件为确定时间却一下子被搞得晕头转向(毫不夸张)。
  
  《三国志后主传》载“后主延熙十年(247),凉州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众降,卫将军姜维迎逆安抚,居之于繁县。是岁,汶山平康夷反,维往讨,破平之。”
  《三国志姜维传》载“后主延熙十年(247),(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是岁,汶山平康夷反,维率众讨定之。又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於洮西。胡王治无戴等举部落降,维将还安处之。”
  《资治通鉴》卷75魏纪七,载“魏曹芳正始七年(246),汉主以凉州刺史姜维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并录尚书事。汶山平康夷反,维讨平之。” “魏曹芳正始八年(247),是岁,雍、凉羌胡叛(魏)降汉,汉姜维将兵出陇右以应之,与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西。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落降维,维徙之入蜀。淮进击羌胡馀党,皆平之。”
  
  《三》与《资》不光“平康夷事件”与“洮西之战”记录的时间不一致,姜维任卫将军的时间也不同。我立马糊涂,直欲摧脑也!
  反复寻找后,发现是《资治通鉴》出错在先,记录蒋琬死的时间早了一年——《资治通鉴》卷74魏纪六,“魏曹芳正始六年(245),冬,十一月,汉大司马琬卒。”(连带着董允的死也早了一年)但实际上蒋琬是死于蜀后主延熙九年(246),就是魏曹芳正始七年的冬天。
  
  这也不能怪司马光,他老人家编这个《资治通鉴》将近一千四百年时间的历史,除正史外还参考了一百二十多种杂史,难免会有些疏忽。我没有看过胡三省给《资》作的注,不知胡大爷发现了没有。也许我今天苦苦思索的疑点,早已是前人的牙慧了。
  
  忽然想,是不是我看的电子版本有问题?头痛裂之.... 把脑袋修修再看,司马光犯的错误大概是因为《三国志郭淮传》的记载,魏曹芳正始八年(247),雍、凉羌胡叛魏,郭淮讨伐,直到第二年正始九年(248)平定,这时治无戴等羌胡才碰到姜维等人的接应,此事持续经年。大概缘此司马缸确定时间就糊涂了一下。
  
  如果《郭淮传》的记载属实,那《后主传》和《姜维传》的记载都过于简略了。
  
  最后再啰嗦两句,我对于《资治通鉴》的看法,司马光按照自己的标准将各种官史杂史编辑在一起,光按照通鉴的说法论史难免会有偏颇,所以只能多看别的书。
  不过我看的电子版《三国志》也有许多错误,比如此处《姜维传》里说“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於洮西”就比较可笑,郭淮是死后才追赠为大将军的,陈寿在这里却用郭淮死后的职位。
  
  *注十四《益部耆旧杂记》载(我判断是这次平叛之后),延熙年(后),犍为郡资中人(今四川资阳)王嗣任汶山太守、加安远将军。自他到任后,对汶山羌人用和抚的办法以相招引,“羌、胡,咸悉归服”,连之前关系恶劣的一些羌胡部落也来归降,王嗣以个人魅力使这些羌人对其信服。
  汶山郡由此就成为姜维北伐后勤的供给地之一,“羌、胡出马牛羊氈毦及义谷裨军粮,国赖其资”。
  后来王嗣随姜维北伐中箭伤重而死,出葬之时,有数千戎夷相送,号呼涕泣。《杂记》载王嗣为人“美厚笃至,众所爱信”,王嗣的子孙也因此被羌胡爱戴,“羌、胡见之如骨肉,或结兄弟,恩至於此”。
  
  *注十五这一段文字,是记述郭淮驰骋在雍凉的大地上来回击溃羌胡叛军和姜维蜀军的过程。但有两个地方,需要仔细说明一下。
  
  1,正始元年240,任凉州刺史的徐邈还洛阳为大司农。之后就找不到继任凉州刺史的赴任时间,我在第一节里写徐邈后为王浑,此王浑不是那个后来参与灭吴的王浑(参与灭吴的王浑为王昶之子),而是在《三国志崔林传》魏卷24注引“王氏谱,涿郡太守王雄,雄后为幽州刺史。子浑,凉州刺史。”《晋书》里也有记载,这个凉州刺史王浑的儿子王戎后来也参加了灭吴的战役。但是并没有找到此王浑何时任凉州刺史。
  这次248郭淮(郭淮在曹爽伐蜀后假节)跨越雍州凉州四郡讨伐胡酋,似乎是因为当时凉州没有州刺史的缘故,或是督雍凉军事的征西将军夏侯玄的命令。
  
  2,另外还要补充解释一下西海、西海郡和龙夷,大家如果看谭的《历史地图》,会发现三国的西海郡(建郡于195)遥远的都到现在的外蒙古了!再仔细看,却会在青海湖旁边找到一个龙夷的小字,在凉州西平郡的边上。
  我刚开始误把《郭淮传》中的“治无戴围武威,家属留在西海”当作是西海郡。以西海郡的距离之远,我还写了一段夸赞郭淮率军转战千里的文字,但总觉得不对劲。只好再仔细看书加网上搜索,幸亏没闹大笑话。
  
  龙夷是王莽秉政时的西海郡郡治,今青海海晏县三角城镇,遗址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个地方就在青海湖的北边。地图上的青海湖一目了然,古时因此湖在西,故称“西海”,就是西王母的地盘喽,西海(青海湖)附近历来是羌族人的聚集地。
  
  另外咱们国家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就在这里(当然是指这一带,青海湖北部,现在叫海北州),在此成功地诞生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
  
  西海郡建于西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当时一脑子古制的王莽上疏说,“现在天下已有东海、南海、北海三郡,正好有羌民上献的土地做西海郡。”挺追求完美的王莽乐滋滋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嗬!这下可算全乎了。龙夷就是这个时候的西海郡治。但新建的西海郡却成了王莽发配犯人的劳改营,“增法五十条,犯者徙之西海。徙者以千万数,民始怨矣”,也成了王莽得罪人的炸药桶。 王莽挺高兴,可羌人不干了,西海郡是王莽硬夺的,根本不是人家自愿献的。两年后(公元6),羌人就把王莽的西海太守赶跑了。西海郡因此而破落,等到王莽登基(公元8)后,西海郡的名称被改到了金城郡头上(这家伙改了好多地名,添乱!)
  
  后来刘秀恢复汉祚,地名自然被改了回来,但龙夷的西海郡却被遗忘了。后来青海湖一带的羌人不断反抗东汉,在政府军的镇压下,龙夷附近的羌人几乎绝迹。(公元102)就有人建议恢复西海郡,结果这次的修缮持续了八、九年将近完成时因为羌人的再次反抗而放弃。以后龙夷附近又成了羌人的聚集地,一直处在东汉和后继者魏的势力边缘。这个西海郡就再也没有恢复了。
  
  三国时的西海郡,是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由武威太守张雅请置(《晋书》),治所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跟老西海郡真是隔着千里之遥。 西海的问题搞清了。
  
  然后,郭淮追击治无戴路上讨伐的石头山土匪,是令居的流窜犯。令居(今甘肃永登)属金城郡,石头山在令居西,土匪又在石头山西,估摸着就在郭淮南下的路上。据说,令居的位置在史学界一直都没有确定,这段郭淮讨伐石头山土匪的记载还是后世考证的重要依据之一。像我这样的历史行外人,只要知道郭淮追击治无戴没有绕道转圈就足够了。
  
  *注十六其实,我在这里把郭淮和姜维都不自觉地拔了一个高度。
  郭淮在魏国最高也只做到督雍凉军事,他平叛的羌人部落都是小规模部队,所攻破的河关、白土也是郡辖下的小城。属于魏国的中高级将领,只是没有机会再擢升发挥而已,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魏的人才优势。
  但与其相对的姜维,是被看作是诸葛亮军事继承人,日后更是蜀汉军事一把手,却屡次被魏的方面军击败。
  
  还有,姜维的北进恐怕不能称之为北伐。诸葛亮有“隆中对”作为基本的战略指导,虽然后来所依赖的地理形势基础遭到破坏。但诸葛亮还是依据“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的基本方针从各个方面对北伐作出实际指导。
  而姜维的北进,从这第一次就开始为非主动的伺机战术,总是趁敌国的变动盲目的钻空子。把“隆中对”的“天下有变,(可遣军北上)”的战术变成战略,“政理”不修,“孙吴”不结,“岩阻”不保,“诸戎夷越”只知利用,不知抚和。自诸葛亮逝后,隆中对的战略随着武侯的尸骨也逐渐消蚀了。这样的蜀汉是一点点希望也没了。
  
  后面接着写姜维就会越来越清楚。如果真是小说的话,姜维注定是个悲剧人物。
  
  这一小节,注文比正文还多,我自己写注写得都像老学究了,实在不想写,却又觉得有些是必须要弄清楚的,对自己也是好处。结果注文的内容和本传扯远了许多,调侃的内容也多了一点,但对历史中的人物我始终怀着崇敬之心。《益部耆旧杂记》记载的那个王嗣,只是两国交战中不起眼的一个小人物,但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就是由历史中的这些小人物建立和巩固的,我们熟知的历史弄潮儿是站在他们的肩上才得以让后人津津乐道...... 很为王嗣不平,姜维不会用人啊,这样的人就留在后方好了,为什么非要带到前方呢?
  
  以前有人回帖说“姜维是个人才”,我不知该怎么说,写完这一小节的最后一句时我就想,姜维是那种始终不能认清自己的人才:才干是有的,却总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目标下奔跑。别人看得辛苦,也扼腕叹息,但终归是个悲剧。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00 收起 理由
wolf8551327 + 200 你发帖自然有人给你评分,不需要出售,资源.

查看全部评分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发表于 2011-12-11 21: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拿分 灌水 走人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手机专用客户端|中华MOD官网

GMT+8, 2024-11-29 11: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