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保密
UID61453
库银 枚
好友
积分233
阅读权限55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注册时间2011-8-31
|
陆秀夫
(1236—1279)南宋抗元名臣。汉族,字君实,楚州盐城长建里(今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人。宋理宗宝佑进士。初为李庭芝幕僚,后官礼部侍郎等职。临安失守后至福州,与张世杰等立赵昰为帝。赵昰死,又拥赵昺,奉皇帝居厓山(今广东新会南),任左丞相,继续组织抗元。祥兴二年(1279年)崖山海战为元军所败,负赵昺投海自杀。有《陆忠烈公遗集》。
李庭芝任淮东制置使,又辟任他做参议官。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沿江东下,扬州形势紧张,僚属大多逃散,陆秀夫等数人坚守本职,毫不动摇。李庭芝把他推荐给朝廷,乃调往临安。德祐二年,任礼部侍郎。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后,他和将领苏刘义等退至温州。不久,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立益王赵昰为帝,重建宋廷,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广东。次年,广州降元,宋廷迁至井澳(今广东中山县南大横琴岛下),陈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初,赵昰死,庙号端宗。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勉励群臣,再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迁居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祥兴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张弘范攻崖山,宋军大败。陆秀夫对赵昺说:“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背赵昺跳海牺牲。有《陆忠烈集》传世。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南宋宰相
在宋元交替之际,当南宋的帝后辅臣们向元朝屈膝投降、忍辱求生的时候,在东南沿海怒火燃烧的土地上,却站起了大批铁骨铮铮、力挽狂澜的忠义之士。用他们的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史歌。受命于危难之际的陆秀夫,便是这个拚死抗争的群体中的一员代表。
初露锋芒;有志难伸
陆秀夫生于端平三年(1236年),卒于祥兴二年(1279年),字君实,出生于楚州盐城(今江苏建湖),三岁随同父母迁居江南京口(今江苏镇江)。他自幼聪明超群,在村塾就读,常为塾师称道:“这百余蒙童之中,独有秀夫为非凡儿。”稍长,喜读爱国为民书卷,才思日渐敏捷,七岁便能诗文:十九岁时考取进士,与留下传世警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同榜。当时镇守淮南的制置使李庭芝,以网罗人才著称,他得知秀夫年轻有为,便礼聘到他的幕府任职。而淮南是当时天下贤能之士聚集的地方,有“小朝廷”之称,所以陆秀夫在此处可谓如鱼得水。
陆秀夫的才思清丽,很少有人能够比得上他,但他并不以此自傲。他的性情十分沉静,不喜张扬。每当那些僚吏来拜访、宾主互相取乐时,只有陆秀夫独自一人在旁,默默无语。有时府中设宴摆酒,陆秀夫坐在席间,矜持庄重,不说一句话,人们都觉得他十分怪僻,难以接近,所以很少有人与他合得来。但陆秀夫治事有方、稳重干练的才华,深得李庭芝的赏识和器重。即使官位升迁了也没有让他离开,这样,秀夫在府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一直到主管机宜文字。
德祐元年(1275年),元朝兵马大举进攻南宋,两淮地区情况更加紧急,李氏幕府分崩离析,幕僚纷纷辞职,唯独陆秀夫临难不惧,与李庭芝同舟共济,誓死抗敌。李庭芝深深为他这种疾风劲草的宝贵品格所感动,觉得他是一个难得的忠义之士。就忍痛割爱,把他作为砥柱中流之材推荐给朝廷,官至礼部侍郎。
此时的南宋局势更是恶化。当时,元军在宋朝叛将吕文焕的引导下顺江而下。沿江诸将多吕氏部曲,望风降附。如江州知州钱真孙,安庆知府范文虎纷纷以城投降。一直不敢出征的贾似道迫于形势也不得不率兵出征。他尽管来到芜湖,可是并不愿作战,而是幻想求和。求和不成,只得侥幸一战。贾似道派孙虎臣领步兵7万多人驻扎在丁家州,夏贵带战船2500艘横列江面,贾似道则亲自率后军安营芜湖西南的鲁港。双方一交战,孙虎臣由于资历较浅,威望不足以服众,所以对元军的攻击根本没有还击之力,不久就阵脚大乱;溃不成军。贾似道更是惊惶失措,宋军首尾难顾,元军乘胜追击,宋军被杀死、溺死者不可胜计,水都被鲜血染红,一应军资器械,尽为元军所获。丁家州、鲁港之战的惨败,使宋军主力丧失殆尽。
就在贾似道此次出师之后,朝中则由其党羽王熵、陈宜中等所把持。陆秀夫虽多次上书,慷慨陈词,请求到前方去组织抗元,但都被拒绝。可叹陆秀夫空有一腔报国志,却受奸人阻挠,无法施展。这年三月,伯颜率元军直入建康,威逼临安。当他听说陆秀夫等忠义之士的其人其事时,不由赞叹道:“宋朝有这样的忠臣,却不知重用,如果重用的话,我还会在此吗?”
鲁港之役失败以后,贾似道即被免职,且于当年九月丧身于福建漳州的木绵庵,但是,南宋王朝灭亡的命运此时已经无可挽回了。
在元军逼近临安时,南宋朝廷立即陷入了极度混乱之中。胆小如鼠的文臣武将,惶惶不可终日,风声鹤唳,谈虎色变。贪生怕死的左丞相留梦炎,率先弃官外逃;六部(吏、户、礼、兵、刑、工诸部的总称)官员竞相效仿,接踵远走他乡。掌管军机、边防事务的枢密院官员文及翁、倪普之流,惧怕落下临阵脱逃的骂名,竟去串通监察机关,乞请御史借故上疏弹劫,以求罢官.但又恐朝廷开恩挽留,往往未等奏章批复,就已逃出京师.短短几天之内,就刮起了来势凶猛的“挂冠”之风,闹得赵家王朝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甚至皇帝召见群臣宜旨吴坚接任左丞相的时候,到场的文官只有六人。
摄政的太皇太后,七十二岁的谢道清,守着五岁宋恭宗赵显,面对岌岌可危的政局,忧心如焚.束手无策的寡妇孤儿,最后想出一条对策,用谢氏的名义半是乞求、半是恫吓地在朝堂上张贴出一道诏谕,大意是:“大宋得天下三百余年,对读书智慧的士大夫向来优礼厚爱。如今我与幼帝遭难,文武百官竞热视无睹,没有一人出一智一谋救国。”朝内辅臣玩忽职守,州城守将弃印丢城御史纠查不力,丞相执政无方,遂使不轨之徒,里应外合,图谋夜逃.你们自称平日读圣贤书,通达事理,在此国难之际,却作出如此令人鄙视的丑事,还有什么脸面活着为人?死后又有什么资格去见先帝!大宋江山未改,国法尚在,自即日起,文武官员凡尽心守职者,一律官升两级:倘有临难弃官出逃者,御史将严加追究惩处。”
往日趾高气扬、一呼百应的太皇太后,临到国势危如累卵,回天乏术的时候,也难免呼天不应、唤地不灵了。不管她用高官厚禄引诱,还是以严刑峻法威吓,对那班离心离德的臣下来说,都无济于事了。当年曾使群臣敬畏的诏谕,如今也成了地道的一纸空文,附着在朝堂的墙壁上任凭风雨剥蚀。
内外交困的太皇太后,慑于元军泰山压顶般的武力威胁,最后与右丞相陈宜中商定:走议和乞降的路.她先派柳岳等三人前往伯颜营中,主动提出称侄或侄孙并纳币的屈辱条件,请求元朝罢兵议和。当即遭到伯颜拒绝.继而又派监察御史刘观杰再去伯颜营中“奉表称臣”,许诺每年进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幻想用此沉重代价换取南宋朝廷残存一隅。伯颜对此退让非但不许,反要南宋丞相亲自出面请降。消息传回临安,陈宜中唯恐被元军拘留北送大都(北京),连夜逃往温州,遂使南宋违约。伯颜大怒,命令元军进驻临安城郊三十里处皋亭山,以示警告。太皇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人马,与伯颜议和。但文天祥却被伯颜所扣。太皇太后无奈,她用小皇帝赵显的名义向元“百拜奉表”,自动削去帝号,改称“国主”,派监察御史杨应奎带着宋朝传国玉玺三去伯颜营中,拱手送上尚存的全部河山。宣告南宋偏安江南局面的彻底结束。
在元军进驻临安之前,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匆匆忙忙进封七岁的吉王赵昰为益王,令其判(职位高的官兼职位低的职务)福州;同时进封四岁的信王赵昺为广王,令之判泉州,二王在临安即将陷落时,由驸马都尉杨镇等护卫,出京师,经婺州(今浙江金华),去温州。欲对宋室斩草除根的伯颜获悉,派兵追去,未果而还。
铁骨铮铮力挽狂澜
临安沦陷后,南宋一些不甘忍辱就范的文臣武将,得知益王、广王抵达温州,都怀着东山再起的心情前去投奔。陆秀夫就是在这时辗转来到温州的。随后,张世杰率领的一支水军也扬帆赶到。陈宜中出逃带来的船队,恰好又停泊在温州附近的清澳。于是,昔日宋室的这批重臣,如今又聚集在二王的麾下。陆秀夫和陈、张等人经过磋商,一致主张重建朝廷,再造乾坤.接着便在温州江心寺拥立益王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为副元帅,同时发布檄文,昭示各地忠臣义士紧急勤王,光复旧物。正在这时,已经成为伯颜阶下囚的太皇太后,委派两名宦官带领百余兵丁前来温州,准备迎接二王回归临安降元。陆秀夫等人不愿归还,扶持二王出海来到福州。
德祐二年(1276年)五月初一,赵昰在福州正式登极称帝,改元景炎。同时,晋封他的弟弟赵昺为卫王,他的母亲杨淑妃为太后、垂帘听政。并组成以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为首的行朝内阁,重整旗鼓,中兴朝政。福州政权的建立对南宋王朝来说,是其复兴的希望,但希望又十分渺茫。朝廷当中,虽然有像陆秀夫这样的忠心耿耿、竭尽全力试图力挽狂澜于既倒的大臣,但更多的却是像陈宜中那样的无德无能之辈。
当时,福州政权被人们称为“海上行朝”,只不过是流亡政府而已。在此政权建立之初,臣僚之间尚能同心协力,但是很快就发生矛盾。外戚杨亮节以国舅自傲,“居中秉权”,张世杰与陈宜中议论不合;文天祥也因与陈宜中意见不合,被排挤出朝廷;苏列义受压制,郁郁不得志;而陆秀夫更是有志难伸,处处受到陈宜中的排挤。起初,陈宜中认为陆秀夫“久在兵间,知军务,”对他十分看重。而陆秀夫“亦悉心赞之,无不自尽”。但不久,陆秀夫与陈宜中意见发生分歧,陈宜中指使台谏官弹劾陆秀夫,并将他免职。张世杰知道了,非常不满,就对陈宜中说:“现在是什么时候了,你动不动就罢免人?”不得已,陈宜中又召回陆秀夫。但是,由此可见赵昰流亡朝廷已不可能再有什么大的作为了。
十一月,元军进攻福州,张世杰等率领十七万官军和三十万民兵,护送小皇帝赵昰及赵昺登舟入海,驶向泉州。当时,泉州权势最大的是阿拉伯籍富商蒲寿庚。此人寄居中国多年,还取得了宋朝市舶使(掌管检查出入港口的外商船舶,征收关税,收购朝廷专卖品和管理外商等项事务)官职,他控制大量海船,独霸当地海上贸易,欺行霸市,非法字符横财。端宗一行人马在泉州停泊后,张世杰急于扩充皇室实力,下令强取蒲寿庚的海船和资产,从而激怒了蓄谋降元的蒲寿庚,使其加快了反宋的步伐。因为行朝无力与之纠缠,只好离开泉州,取道潮州去惠州的甲子门(今广东海丰东海口处)。景炎二年(1277年)九月,又转移到浅湾(今广东饶平南海中岛屿)。陆秀夫复为签书枢密院事,杨太后垂帘听政,“与群臣语,犹自称奴”。陆秀夫每时节参与朝会,都“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有时在朝会进行中,秀夫会潸然泪下,用朝衣拭泪,衣服都沾满了泪水,左右大臣看了没有不悲痛的。但是宋朝还是一步一步走向灭亡,地方上虽有文天祥、李芾等人进行极其艰苦的抗元斗争,但由于势单力薄,大都无所作为。
元世祖忽必烈得知南宋“海上朝廷”未被剿灭,仍在福建、广东沿海出没,便急令塔出、李恒、吕师羹等率步卒越大庾岭,忙兀台、唆都、蒲寿庚、刘深等率舟师入海,双管齐下,南剿行朝。十一月,刘深攻浅湾,张世杰迎战不利,遂与陆秀夫护卫端宗去井澳(今广东中山南海中岛屿)。陈宜中见形势紧张,临难脱逃,远走占城(古国名,在今越南境内)。十二月,飓风袭击井澳,雨骤涛狂,桅断船翻,士兵溺死过半。赵昰的龙舟及诸臣的座船虽然得以幸免,但也险象丛生,致使年幼的赵昰惊悸成疾。飓风过后,张世杰、陆秀夫等忙于率部收拾残局,刘深乘隙指挥水师跟踪追击,行朝又被迫向珠江口外的谢女峡仓皇转移。
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经历了百余日海上颠簸的行朝,终于找到一个有暇喘息的落脚点,冈州(今为广东雷洲湾外东南海中一个岛屿)。然而,平地又起风波,年仅十岁的赵昰突然在四月病死,庙号端宗。这在一些官兵看来,是“海上朝廷”寿命已尽的不祥之兆。为了避免与行朝同归于尽,他们要求各自寻路求生.就在这树倒猢狲散的严重关头,陆秀夫挺身而出,大义凛然,鼓动众人:“端宗驾崩,卫王还在。当年,少康能够凭借五百人马、十里方圆中兴夏朝,难道我文武百官不能依靠数十万兵民、万顷碧海复兴大宋王朝三百年的基业吗?”在陆秀夫鼓吹的中兴精神激励下,群臣个个情绪激昂,纷纷表示誓死复兴大宋王朝。接着,陆秀夫又与群臣商量立卫王赵昺为帝,由杨太后垂帘听政,五月改元祥兴。陆秀夫便在此危难之际,受命接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力挽狂澜,共撑危局。六月,又在戎马倥偬中将行朝转移到厓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