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MOD网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85|回复: 4

【申精】 东汉官制细考,欢迎补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7 14: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体说来,秦汉以后历代行政体制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秦汉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行政体制奠基时期,基本形成了中央和地方行政体系的框架和模式,其核心是“三公九卿”制;魏晋至隋唐在中央形成了“三省六部”制;宋元时期“三省制”向“一省制”过渡和转变;明清时期“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封建专制和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这些行政体制有四个基本特征:一,各种行政机构的设置和演变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是皇权的延伸;二,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行政体制构建和演变的纽结点;三,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地兴衰变革,和调整与变迁;四,历代行政机构的设立体现出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表现出灵活性,有效性,层次性。
   “三公”又叫做宰相,指丞相总理政治的辅佐,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理监察。这三公共同组成在皇帝直接监督下管理全国政务的中央行政枢纽。丞相是百官之长,有时或分左丞相和右丞相,右为正,左为副。丞相制度时兴时废,绵延千年,到明太祖时才彻底废除。
   三公之下设九卿,是分管各项具体事务的官员,其具体名称前后变化不一,也不一定是九个。大致包括:太常,少府,宗正,太仆主管皇室家事及皇帝个人生活;光禄勋管礼仪;卫尉管警卫;廷尉管司法;大鸿胪管民族和外交;大司农管农业。九卿各有属吏,上与三公府对口,下与郡县连接,将皇帝及中枢机构的决策,传达到具体执行部门并负责指导监督。
   皇帝可以迢书形式下达各项政令,而有关具体政务的大部分诏书大都由三公九卿根据需要,提出方案或意见上报皇帝,再由皇帝以诏书的形式下发。有时皇帝为慎重,会在下发前征求意见,即所谓“朝会”或“廷议”。
   西汉中后期,中央行政体制有了变化,增加了“中外朝”和“尚书制”与“三公制”并行。中外朝是起用一批品秩较低的官员入中央,参与决策,以抑制相权。国家大政由皇帝直接掌握的中朝决定,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只是具体执行。同时,尚书本是少府属吏,只管往来殿中传送文书,自汉武帝起,逐步有了起草,转呈,转发诏书,弹劾百官的重大权力,大有与丞相府分权之势。到了西汉晚期,依照儒家思想,建立了新的三公制,即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分别管天地人。到曹操又恢复了丞相制,实为自己专权的需要。
   三省的特点是由个人开府的中枢制,转变为机构组织化的中枢制。所谓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成为宰相府,省中又置尚书令,仆射和理事尚书。中书省是一个庞大的政务机关,掌管机要,曾名作秘书监,多由宦官担任,深得皇帝的信任。门下省为皇帝门下之意,其官员原是皇帝的侍从,居住禁宫中,负责审核奏章,参与国家机密。
   三省之中,尚书省总揽行政,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掌管全国官员的铨选,勋封和考核。户部掌管户口,财赋。礼部掌管礼乐,学校,贡举。兵部掌管军政,边防和考选武官。刑部掌管刑法。工部掌管屯田,水利与官营手工业。各部主官为尚书,部下各设四司,六部共二十四司。
   与六部相对应的还有九寺五监。九寺大体上与秦汉的九卿相当。五监指国子,将作,少府,都水,长秩或内侍,掌管中央政府的具体行政事务,相当于事务官,隶属于六部。九寺五监之外还有秘书省,也是事务性机构。
   到宋代,尚书,中书,门下三省虽设,但仅存其名,实为闲职,仅用于定官位寓禄秩而已。在中央建立军,政,财三权分立体制,另设中书门下省为最高政务机构,办公地称为政事堂或都堂,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省下设知制诰和直舍人院,负责撰写诏令;设起居院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省虽可总百官,平庶事,但事无大小均须奏请皇帝。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开明政治家的眼光和魄力,设立“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不仅总管内外百司,且也统辖六部,三省制演变为一省制,避免政出多门的弊端。
   明代朱元璋下令取消中书省,废除丞相,自己亲理政务。但大量的政务一人干不了,遂选认为合适的人,建立三殿两阁,长官称大学士。他们多为朝廷近臣,可协理政务,又不掌握实权,奠定了明清内阁制的基础。三殿为武英殿,华盖殿,文华殿;两阁为文渊阁,东阁。嘉靖,万历年间,内阁制基本成熟,掌管着草拟诏令,举荐官员,决策政务,封驳等大权。中央依然设立六部分管政务,部设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直接向皇帝负责。还设都察院负责监察,设通政司掌四方章奏,设大理寺掌管全国司法,设六科掌拾遗补阙(缺),规谏及监察六部。还有一样最突出,是设置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长官都是宦官担任,其权力极大。锦衣卫掌管刑狱,巡捕侦缉,东西厂实为特务机构。
   清代沿袭明代的内阁制,但始终不是完全的行政中枢。设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宏文院。乾隆时改设三殿三阁,即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阁内设满汉大学士两人。这些内阁掌议天下之政,大学士位高权重,皇帝诏书都由内阁草拟颁发。内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设尚书和左右侍郎,负责具体行政管理。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化是设立军机处。雍正八年即1730年,在康熙南书房的基础上,设立管理军事的机构,称为军机处,所管事由军事扩展到政务。处内设军机大臣若干人,一般由大学士兼,又有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满汉各十六人。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不多,使皇帝与中央和地方之间开辟了一条不经内阁和联系渠道。军机处行动机密,办事迅速,职掌广泛,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对保证处理各种复杂事务的有效性和提高行政效率起到积极作用,是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发展到了顶峰。
东汉时的封爵制度,王、侯这两个大级别,王一般只封皇子,不过也不是每个皇子都封王,也有封侯的,以皇子封王称为诸侯王,封侯称为诸侯,其他的封侯者是列侯。  
  黄初三年制定的制度,第一代王的庶子为乡公、嗣王庶子为乡侯、公的庶子为亭伯,再继承下去,就有了男、子。公侯伯子男都是诸侯的一种 。此下才是列侯。
  亭侯之下还有关内侯,还有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这些都比关内侯要低。

       其实书中说的更详细些,因为东汉西汉变更最多的就是三公,定义有很多种!很多学者都认为在隋朝以前的官制是相当开明的,皇权相权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皇帝不是想怎样就怎样的,很多时候丞相要比皇帝有权利的多!钱穆写过一本跟权利相关的书,很精辟,大家可以看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
       下面再历数下东汉各个官阶及其职权,有缺漏处,欢迎补充。
       1、中央  
       东汉中央政府的官员分省官、宫官、外官三大系统。内官、外朝的区分古已有之,而在宫廷之中,皇帝日常起居的区域称省中(亦称“禁中”),因此内宫官员中又有宫官与声官的区分。  
       在皇帝身边执役、照顾皇帝日常生活的是宦官,省中的宦者均隶属黄门令管辖。省内的禁卫工作亦由宦官但任。  
       尚书台是皇帝的秘书机关,其官署设在宫廷之内、禁省之外。它的主要执掌是管理章奏文书、起草诏令,但实际上政务都由上书抬代表君主执掌,权力极大。上书台设长官(令)一人、副长官(仆射)一人,下设尚书六人分十八人。沟通上书台与皇帝联系的官员有侍中、中常侍、黄门侍郎等。其中,侍中由士人充任;中常侍、黄门侍郎则由宦者承担。侍中有事才入禁省,中常侍、黄门侍郎则日常居住在省中,因此,虽然三者之中侍中的级别最高、中常侍次之,但与君主的亲密程度,则以中常侍为最。宫内省外的禁卫工作由九卿中的光碌勋与卫尉负责,光碌勋偏于内,卫尉偏于外。光碌勋下属五官、左、右、虎贲、羽林等五名郎将,中郎将以下有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光碌勋的禁卫力量是郎官,卫尉的禁卫力量是武装卫士,所以,卫尉在宫卫事务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外官主要有三宫九卿,他们是中央政府的主要行政官员。  
       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他们的品级最高,名义上的职责是辅导皇帝主持国家政务;三公之上还有太傅,其职责辅导皇帝,但不常设。东汉的实际政务都同属尚书台,因此,三公、太傅如没有“录尚书事”的头衔,就是没有实权的虚职。三公的属官有长史一名,掾属、令史、御属各二、三十名。其中,长史是三公的主要副手,掾、属是分管具体事务的部门负责人(掾是正职,属是副职),除长史由朝廷任命外,其他属官均由三公自行聘用。  
       九卿是太常、光掾、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他们各自分管的政务是:太长掌典礼,光碌勋、卫尉掌宫省禁卫,太仆掌皇帝车马,廷尉掌司法,大鸿胪掌接待诸侯与少数名族,宗正掌皇族事务,大司农掌国家财政收支,少府掌皇帝器用服饰。九卿各官的长官是卿,副职为丞;其下分设各官管理具体事务,大体以令为正职,丞为副职。  
       与九卿级别相当的外官(亦称“列卿”)还有执金吾、将作大匠、大长秋等。其中,执金吾负责宫廷之外、都城之内的治安(都城门另有城门校尉负责守卫),将作大匠负责宗庙殿堂、宫室陵园等土木工程,其副手为丞,下属的部门负责亦以令为正职,丞为副职;大长秋主管皇后事物。性质与就卿中的少府类似,由宦者担当。皇位继承人太子正式确立之后,有专门隶属太子的东管宫。其设官大体与政府类似,但分级没有后者细密。东宫官职均冠“太子”,如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家令等。  
       在军事方面,相当三公的中央高级官员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相当九卿的有前、后、左、右将军,均不常设。其属官与三公相同,唯在长史之下另有司马一人,主管军务;从事中郎二人,职掌参谋,均由朝廷任命。将军直接领兵的,在部、曲、屯等建置上分别设校尉、司马、军侯、屯长等统兵官。  
       常备军由中央与地方军(郡国兵)组成。中央军中,京师卫戍部队由城门校尉统领,野战部队(北军)由北军中侯统领。北军下辖五个兵种的部,番号分别为屯骑(骑兵)、越骑(特种兵)、步兵、长水(水军)、射声(弓箭)。长官为校尉,副职司马。全军总数约五千人不到。北军平十卒驻屯在京城长管君主宿卫、助理首都治安,发生战事就成为组建出征步枪队的核心。地方上的郡国兵经东汉初期多次裁撤、削减,只剩下边郡与内地关隘的少数驻军。遇有战乱,都是临时募兵或抽调京师北军出战。  
       2、地方  
       东汉的行政区分为郡(国)、省二级。郡之上还有监察区性质的州。  
       州的长官为刺史(中平五年改称州牧;京畿地区的司隶部长官特称校尉),其主要职责是巡察下属郡国政务,年终遣吏到京城向司徒府汇报(上计),劾奏不称职的郡国长官。属官有从事(亦称掾史)、假佐。从事有治中从事、别驾从事、簿曹从事、兵曹从事、部郡国从事等,均由州长官自行聘用。治中别驾是州长官的主要助手,在从事中地位最高;簿曹掌文书;兵曹掌军事,仅在有军务时设;部郡国从事,每郡国一人,负责纠劾郡国长官、按治郡僚属,其地位仅次于治中、别驾。假佐是州长官的低级属官,主管文书,其中的典郡书佐分管州所属郡国的有关文书,每郡一人,由郡史轮流充当。  
       郡的长官称太守(因太守兼领武事,故别称郡将;州治所在郡的长官称尹),根据郡的大小、没恶,太守的级别有中二千石至八百石六级。郡内原设有专掌军事的都尉,在建武六年之后,边郡常设,内地大多不设。每郡的都尉,为一至五千人不等。都尉在一人以上时,在郡之下分设都尉辖区。有时,在不足设郡的地方,亦设置过渡性的都尉区(属国都尉)进行管理,其性质相当小郡。郡太守助手为郡丞(边郡为长史),由中央任命。此外,郡府的僚属有:功曹,掌管郡内一切人事;主簿,掌管文书;督邮,主管纠察属县、监管本郡官民;掾、史‘,分曹办理郡政,掾为正职,史为副职,每曹有办理文书的书佐。又设三老,帮助推行政施和教化。郡府僚属由郡太守自行聘用,其的位以功曹最高,依次为主簿、督邮等。郡都尉的僚属与太守类似,亦由郡都尉自行聘用。
       分封给诸侯王的郡称国,其行政级别与郡相等。王国的官属分两个系统,一是类似于郡官的民政系统,有相(相当太守)、长史(相当都尉),其属官亦与郡大体相同;一个是管理诸侯王生活、禁卫的官属,如郎中令(相当光禄勋)、仆(相当太仆)、治书(相当尚书)等。此外,王国还设有类似于太傅的傅,负责辅导诸侯王,级别等同于王冠相。  
       分管少数民族的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级别与郡太守相当,其属官有从事、掾,无定员,根据事务多少而设。  
       县的长官为县令或县长,级别从千石至三百石不等。下设属官有;丞一人,管理文书、仓狱;县尉一至二人,管理治安;主簿、功曹、掾、史,均与官类似;三老,掌教化。县的长官由朝廷任命,但州郡也可以过问县的人事,县长官或丞、尉出缺又无合适人选的,上级机关可派出属官或另行任命他人代理。县长官的行政事务,受郡府的监督,每年年终要向郡长官汇报功作(上计),听侯考核。
       分封给列侯的县称侯国,其行政级别与县相等。侯国的官属也像王国一样分两个系统:主管民政的是国相,相当于县令或县长,仅负责向列侯交纳租,行政上则听命于郡;列侯的家臣有家丞、庶子各一人(不满千户的侯国不置家丞)。  
       此外,与县的级别相当的地方行政单位还有道(境内有少数民族的县)、邑(封赐给公主的县)及郡所设的盐官、铁官、工官、都水官。道、邑的官属与县、侯国差不多,郡在县境所设盐铁工官等,由县暑调拨属官理事,不另外设置官属。  
       县以下的行政单为有乡、亭、里,大体是百户为一里,十里为一停,十亭为一乡。乡的长官为秩、啬夫,令有游徼掌治安、乡佐收税、三老掌教化;亭设亭长主管治安,令有亭侯、亭卒;里的长官为里魁。乡、亭、里的官员一般由郡、县等上级机关任免。

       具体官职注释: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敦、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卫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太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睿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少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长史: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  
       从事: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司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隶校尉: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司金中郎将: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  
       主簿: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功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东西曹掾属: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丞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别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廷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尚书:“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尚书令: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侍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正: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刺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参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河南尹: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相国:即丞相。  
       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都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校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督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注】汉时,有四征,四镇,四平,四安诸将军,统领地域多有重合,官阶上是,征>镇>平>安。
       四征将军
  四征将军皆汉魏以来置,加大者始曰方面。征东将军,汉献帝初平三年,以马腾为之,或云以张辽为。 征西将军,汉光武建武中,以冯异为大将军。征南将军,汉光武建武二年置,以冯异为之,亦以岑彭为大将军。征北将军,魏明帝太和中置,刘靖为之,许允亦为之。各一人。魏黄初中,位次三公。后魏加大则次卫将军。大唐无。
  四镇将军
  镇东将军,后汉末,魏武帝为之。镇南将军,后汉末,刘表为之。魏张鲁、晋当阳侯杜元凯并为之。镇西将军,后汉刘表为之,魏钟会、邓艾并为之。镇北将军,魏明帝太和中置。刘靖、许允并为之。各一人。宋时四镇与中军为杂号。后魏加大,次尚书令。大唐无。
  四安将军
  安东将军,后汉陶谦、曹休并为之。安南将军,光武元年,以岑彭为之。晋范阳王虓亦为之。安西将军,后汉末 煨、魏钟会、石鉴并为之。安北将军,晋以郗鉴为之。各一人。后魏亦有。大唐无。
  四平将军
  平东将军,晋当阳侯杜元凯、王浚等为之。平南将军,晋卢钦、羊祜、胡奋等为之。平西将军,晋以嵇绍。平北将军,汉献以张燕、晋以阮坦亦为之。各一人,并汉魏闲置。后魏亦有。大唐无。
      将军可分四级,按官阶排布如下:
      第一级:
      大将军  
      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
      卫将军
      第二级:
      前将军
      右将军
      左将军
      后将军
      第三级:
      征北将军
      征西将军
      征南将军
      征东将军
      镇北将军
      镇西将军
      镇南将军
      镇东将军
      平北将军
      平西将军
      平南将军
      平东将军
      安北将军
      安西将军
      安南将军
      安东将军
      第四级:
      杂号将军
      另,曹魏的抚军、中军、上军、镇军大将军,属特设的官职,蜀和吴无此类武官。这四个大将军虽不常设,但比前、后、左、右将军的官职要大,比四征、四镇更大。
      【注】据百度百科所载,以上一二级称重号将军,而三四级均属杂号将军之列。其注释如下:
              杂号将军,又称列将军。中国古代武职官衔的一种统称,始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唐以后逐渐衰微。
            自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左右前后将军为重号将军,为皇帝的最高级武官。此外即众多的杂号将军。
           汉魏时期,有军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职的难度加大。因此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以作为他的官职,这种名号并无一定,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关系,因此称为杂号将军。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1-9-27 14: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仓促编辑,难免有疏落,欢迎各位大大指正......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1-9-27 14: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推荐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值得细读,链接如下:

http://wenku.baidu.com/view/19772c02b52acfc789ebc9b6.html

点评

确实是好书,MP3版的也有...  发表于 2011-12-5 21:32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0 收起 理由
wolf8551327 + 2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发表于 2011-10-2 18: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LZ的发帖,东汉官制版里也有蛮多的介绍的,不过推荐的那个《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挺好的,谢谢

点评

恩,谢谢打赏啊......  发表于 2011-10-7 17:50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发表于 2011-10-5 08: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字号的,大部分没看过,小子号得,基本上本版区都有,我都仔细看过……不好加精……

点评

OK,晓得了,就是我的积分呐。嗨.......  发表于 2011-10-7 17:49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手机专用客户端|中华MOD官网

GMT+8, 2024-11-29 11:5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