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MOD网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2|回复: 2

生活中国古代的名片——爵里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31 16: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世界各国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普遍使用名片。其实,我国还应算使用名片最早的国家,古时称它为“名刺”或“谒”,到了明清时期又称“名帖”,一直沿用到解放前夕,就称“名片”了。它像文书的发展一样,最初也是使用竹、木简,以后逐渐改用纸。

  至迟到了汉代,名刺已很流行,刺上一般要写明姓名爵里,故又称“爵里刺”。汉刘熙《释名》中解释说爵里刺就是“刺书其官爵及郡县乡里也”。至于下级或晚辈谒见上级或长辈,也可称谒,如果同时送礼,则还要加书所送钱物的数量。这令人想起《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汉高祖刘邦青年时一段耍无赖的故事。

  一位有名望的吕公,初迁到沛县时,县令为之请客,并规定送礼不满一千的客人,坐在堂下。当时刘邦是个小亭长,哪里拿得出那么多的礼钱?他故意在谒上写“贺万钱”,实际一个钱也没送。谒送进之后,“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史记•高祖本纪》)。刘邦原为诈酒食,不料反受吕公赏识,并因此得到了一位妻子,即被后人斥为篡权的那位吕后。对于《高祖本纪》中“乃绐为谒”句,唐司马贞“索隐”曰:“谓高祖素狎易诸吏,乃诈为谒。谒谓以札书姓名,若今之通刺,而兼载钱谷也。”

  关于爵里刺,在《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注中,还有一则记述其第五子夏侯荣聪慧而记忆极强的故事,说他七岁能作文章,每天读上千言的文章,都能记下来。魏文帝曹丕听到以后,想试一试。一次大会宾客时,百余名客人都按习惯送上奏刺,刺上各写明其乡邑、名氏。夏侯荣看过这一百多枚爵里刺后,魏文帝让他遍谈各人的爵里姓名,竟然不谬一人,使魏文帝也非常惊讶。

  在刺上除姓名爵里外,还常要写有表示客气和问候的话。据《释名》记载:“画姓名于奏上曰画刺,作再拜起居字,皆达其体,使书尽边,徐引笔书之如画也。”

  从文献中可知,汉魏时奏刺是流行的习俗,因此,在当时的墓葬里我们也常可找到它们的踪迹。建国以来的考古发掘中,第一次获得的名刺木简,是1955年4月底在湖北武昌任家湾一座东吴时期的砖墓中获得的,在墓中还发现有黄武六年(227年)铅质买地券一方,墓内出土三枚字简,长188至215厘米,宽约35厘米,可惜字迹已漶漫,仅在一枚上可以看出“道士郑丑再拜”字样。由于字迹不清,当时难以确定它即系爵里刺,未受重视。此后,又在江西南昌的东吴、西晋墓中发现了字迹清晰的名刺简多枚,使我们对此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

  1974年3月,江西省博物馆在南昌市东湖区永外正街发掘了一座西晋砖墓,内葬二棺,为夫妻合葬。在左侧的男棺中发现木简五枚,形制相同,均长253厘米,宽3厘米,厚6毫米,墨书。这五枚木简有三种格式,一种是“弟子吴应再拜问起居南昌字子远”,计有三枚;一种是“豫章吴应再拜问起居南昌字子远”,仅一枚;另一种是“中郎豫章南昌都乡吉阳里吴应年七十三字子远”,也仅一枚。

  1979年6月,江西省历史博物馆又在南昌市内阳明路中段南侧清理了一座东吴墓。墓内葬三人,在其中一棺内出有二十一枚木简,大小相同,长245厘米,宽35厘米,厚1厘米。上有隶体墨书,文字全相同,为“弟子高荣再拜问起居沛国相字万绶”。

  从以上三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对当时的名刺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可以知道一般的爵里刺是在简的开始处写明郡名、姓名并书“再拜”。其间稍空后,再书“问起居”。然后在简的下部偏左侧,以小字注明乡里和本人的字。这就是吴应墓出的第一种名刺和高荣墓出的名刺,也是发现数量最多的一种,大约是平日常用的格式。至于吴应墓所出的第三种名刺木简,加书官职和年岁,且一行直书而下,似是《释名》中所谓的“下官刺”:“下官刺曰长刺,长书中央一行而下也”,则与一般爵里刺稍有不同。

  比上述三项更令人感兴趣的发现,是1984年发掘安徽马鞍山东吴右军师、左大司马朱然墓出土的刺和谒(如图)。朱然墓出土的木刺共十四枚,正面直行墨书,刺文有三种,一种为“丹杨朱然再拜问起居故鄣字义封”,一种为“故鄣朱然再拜问起居字义封”,另一种为“弟子朱然再拜问起居字义封”。木刺长248厘米,正与同墓出土的漆尺的长度248厘米相同,说明当时刺长为一尺。与上述其余几座吴晋墓不同,在朱然墓中除名刺外还出有木谒三枚,其长度与刺一样是248厘米,为当时一尺长,但宽度约是刺的三倍,为95厘米,系木牍。这也正与《急就篇》颜注牍可以“持之以见尊者”之义相合。木谒居中书一“谒”字,在右侧直书“□节右军师左大司马当阳侯丹杨朱然再拜”等十八字,表明当时谒的一般书写格式,即中央顶端书“谒”字,官职、籍贯、姓名及“再拜”等皆偏书于右侧。据?释名》:“谒,诣也,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系下属进谒上级之用。《后汉书•孔融传》:“河南尹何进当迁为大将军,杨赐遣融奉谒贺进,不时通,融即夺谒还府,投劾而去。”正说明谒的使用情况。

  除东吴、西晋的刺、谒以外,汉代的谒也有出土。在江苏连云港锦屏镇西汉墓出土的谒,应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标本之一,谒上书文字三行,为“东海太守宝再拜”“谒”“西郭子笔”。

  但是还应注意一点,即墓中所放的刺是与迷信有关的,应与当时道教信仰联系在一起。东吴黄武六年墓刺简称“道士郑丑再拜”,高荣、吴应多称“弟子”,是供墓主人在阴间使用的。虽然如此,因为它还是模拟着生前的实用物,其形制、书写格式还是与实际应用的并无差别,仍不失为古代名刺的实物证据。古人为了介绍自己而投送爵里刺的习俗,以后因造纸术的进步而改用纸书,但仍保留着“投刺”一词。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发表于 2011-8-1 16: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名片还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啊,长见识了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发表于 2011-8-11 20: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力顶东观求奉命灌水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网站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中华MOD网推荐搜索:https://kan.1mod.org/

中华MOD网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1mod

中华MOD网推荐浏览器点击我下载

中华MOD网腾讯微信:All1mod 或首页左边

中华MOD网游戏帮助Q群:21831168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手机专用客户端|中华MOD官网

GMT+8, 2024-11-25 16: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