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北伐战略与凉州刺史设置(转)
蜀汉立国,先后以马超、魏延、姜维遥领凉州刺史,而当时凉州为魏国所有,设凉州刺史只能是虚衔而已,似乎意义不大,但如将蜀汉此举和以兴复汉室为最高目标的北伐战略联系起来考究,则可窥知其中另有深意在焉。兹就凉州刺史之设置及其属范围,凉州之军事地理位置及其特产,凉州之于蜀汉北伐的重要意义及其凉州刺史的人选等一并论说之,以揭示马超等人遥领凉州刺史的“深意”。 一、凉州刺史沿革及蜀汉凉州刺史的遥领范围 要弄清蜀汉凉州刺史的遥领范围,还得从源头上说起。凉州设置,始于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至于为何名之曰凉州,按《晋书·地理志》的说法:“凉州,以地处西方,常寒凉也。”《尚书·禹贡》有九州说,名称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周礼·职方》也有九州之说,较《禹贡》少徐、梁而多幽、并,其中都没有“凉州”。汉帝杂用《禹贡》、《职方》之制,兼有徐、梁、幽、并,易雍州为凉州,成十一州;再加上新开辟的朔方、交趾,终成十三州之数。这时候的州并不是行政区划,只是监察区。十三州,准确的说法应是十三州刺史部。州设刺史,为秉承皇帝旨意的监察大员,任务是奉“诏条”定期巡行郡国,监督郡太守为主的地方官员。刺史秩六百石,一州一刺史,位卑而权重,但无随员也无治所,说白了就是皇帝钦差的“耳目”,实质就是下情上达。我们论说的凉州刺史部督察范围为:安定、天水、陇西、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八郡。① 两汉之际,州之名称、刺史秩级几经变动。成帝绥和六年(公元前8年),下“更名牧,秩二千石”之诏。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州牧复改刺史。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刺史再改州牧。王莽当政,因《尧典》“肇十有二州”之文,置十二州牧,改凉州为雍州。从刺史到州牧,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州牧在监察权而外有了行政权,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总的趋势是,武帝之后刺史监察范围逐渐扩大,权力也逐渐扩大,秩级由六百石上升到二千石,最终由“虚”而“实”,由监察大员而成为行政长官,这都是权限不断扩大的必然产物。一些资料表明,西汉末,刺史已有了治所,当然也就有了随员。282 光武中兴,于建武十八年(42年)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废州牧设刺史,恢复州的监察区性质。并改莽制雍州恢复凉州之名,当时凉州史部监察范围为郡十、属国二,分别是:陇西、汉阳、武都、金城、张掖、酒泉、敦煌,张掖属国、居延属国。卷113《郡国志五》光武废州牧设刺史,意在削减地方权力,而东汉的刺史和西汉相比,权力还是越来越大了。刺史终年在州,不亲自入京奏事,有治所、僚佐;督察而外,民刑诸政,无不总揽。290另外,州境有事,还可以领兵打仗。刺史名为监察官,其实和行政官没有什么两样。 黄巾起义之后,因勘乱需要,汉灵帝中五年(188年),改刺史新州置牧。此次改制,确定了州刺史一方大员的地位,当然其实质还是对既成事实法律上的追认。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分凉州河西四郡为雍州”。卷9《献帝记》献帝十八年(213年),恢复古制,拼凑九州之数,“省司隶校尉及凉州,以其郡国并属雍州”卷9《献帝记》,自三辅至西域皆属雍州。 曹丕即魏王位,雍凉分设①,雍州辖冯翊、京兆、扶风、北地、新平、安定、广魏、天水、南安、陇西十郡;凉州辖金城、西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七郡。黄初中还曾分置秦州,不久即废。从此,终三国之世雍凉并存。 顺便论证一事———东汉凉州刺史的治所何在。传统观点认为在汉阳郡的陇县②,地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境内。细辨史料,总觉着不太对劲。试举几例:《三国志·魏书·杨阜传》载: 超率诸戎渠帅以击陇上郡县,陇上郡县多应之,惟冀城奉州郡以固守……州别驾阎温循水潜出求救,为超所杀,于是刺史、太守失色,始有降超之计。 是明言冀城乃州、郡治所,刺史、太守同居一城。本年为建安十七年(212年)。刺史指凉州刺史,太守指汉阳太守。又,《三国志·魏书·阎温传》载: 阎温宇伯俭。天水西城人也。以凉州别驾守上邽令。马超走奔上邽,郡人任养等举众迎之。温止之,不能禁,乃驰还州。超复围州所治冀城甚急,州乃遣温密出,告急于夏侯渊。…… “乃驰还州”、“州所治冀城”铁证凉州的治所是冀城,古冀城址在今甘肃甘谷县城西。或言,以上两条资料只能证明东汉末凉州治在冀城,何而能证明东汉一朝凉州治所就在冀城。 这里我们再摆一条资料。《后汉书·酷吏传·樊晔传》言: 隗嚣灭后,陇右不安,乃拜晔为天水太守,政严猛,好申韩法,人有犯禁者,卒不生出狱,吏人及羌胡畏之。道不拾遗。行旅至夜,聚衣装道旁,曰“以付樊公”。凉州为之歌曰:“游子常苦贫,力子天所富。宁见乳虎穴,不入冀府寺。大笑期必死,忿恕或见置。嗟我樊府君,安可再遭值。”视事十四年,卒官。 冀府寺即天水太守在冀城的官衙。引文中的“凉州”非大地域概念,乃专指凉州刺史的治所,“凉州为之歌曰”就等于“天水为之歌曰”也等于“冀县为之歌曰”。举一例,三国时荆州、南郡、江陵州郡县三治合一,往往以荆州称江陵。《三国志》所言的刘备借荆州,所借其实就是江陵。可见东汉伊始,凉州治所、天水郡治所、冀县治所是三治合一的,都在冀县城。 解决了外围问题,现在再回到我们的论题上。曹魏文帝黄初元年之后,河西四郡加金城郡成凉州,而蜀汉每每攻击的目标关中也好,陇上的天水、陇西也好都是魏雍州之域,和蜀汉反复厮杀的郭准、陈泰就都曾领雍州刺史衔。东汉末,马腾马超父子、韩遂称霸凉州,当时凉州的范围不包括关中,地域实为陇右加河西,也就是史书上时不时提到的西州。以马超领凉州刺史,在蜀汉认定所承接是汉室之旧,而非曹魏之新,所以,虽然北伐兵锋所向的陇右或关中都是雍州地域,而蜀汉的主将遥领的勋衔依旧以“凉州刺史”称之。再就是,多次远征西北的蜀汉大军实际上很少涉足以姑臧为治所的凉州区域。而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姜维都意欲断陇西而有之,因此蜀汉设想中的凉州刺史遥领地域还包括魏金城之西的凉州。另,依“隆中对”的两路北伐战略,益州之兵应出秦川即关中,如是则蜀汉设想中的凉州刺史遥领地或当然包括关中。换句话说,潼关以西都是蜀汉凉州刺史的遥领地域,这一地域即曹魏的雍州加凉州。每次蜀兵北出,与之对敌的魏军主将都加“督雍、凉诸军事”衔,曹真、司马懿、赵俨、夏侯玄、郭淮、陈泰、司马望相继为之,足见魏在对敌斗争中蜀汉是视雍凉为一体的。 二、凉州军事地理位置、物产及其对蜀汉北伐的重要性 蜀汉为什么始终紧盯凉州不放?这是因为其兴复汉室北伐战略的最高目所决定的,也是因为凉州的重要军事地理位置和特别的物产决定的,试依次述之。 建安十二年(207年),寄人篱下的刘备在襄阳隆中三顾草庐,拜会卧龙先生诸葛亮,纵论天下大势,诸葛先生导演了千古绝唱“隆中对”,为志存高远的刘备指明了奋斗方向———在兼跨荆、益的前提下,南抚夷越、西和诸戎,再相机而动,荆州之军向宛洛,益州之众出秦川,分进合击,逐鹿中原。由此可见,“西和诸戎”是蜀汉立国的既定方针。这里的诸戎是西方少数民族的总称,主体是雍凉氐、羌,尚有月氏胡等胡人。东汉一朝羌人反汉斗争延续七八十年,范围波及关西诸郡。静下心来想一想,东汉倾覆,貌似黄巾起义而致,实则动摇其根基的正是旷日持久的羌汉战争,战争耗费了汉廷的大量财力和精力,奄奄一息的汉王朝,再让黄巾军一闹腾就彻底分崩离析了。羌人起义最终被镇压,但羌人散居雍凉各郡的格局并未受到太多改变,仇恨犹存,战斗力犹存,不解决好羌人问题,谁都别想睡安稳觉。无论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还是雄才大略的刘备谁都清楚,“西和诸戎”不单单是政治口号,也是进军中原战略不可或缺的环节。由于羌人所居正当魏之雍凉、蜀依旧所称的凉州,所以西和诸戎其实质就是凉州问题。 凉州阻山带河,丝绸之路贯穿全境,民族成分复杂,劲悍习俗流韵不绝。塞外风光,异物丰饶。民勤稼穑而尚勇力,既是畜牧甲于天下,又是精兵的渊薮。如班固《汉书·地理志》言:“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这里所说的六郡就是曹魏雍州之域,蜀汉心目中的凉州之域。有兵有马,不争何为? 从历史上看,周起陇东,秦兴陇右,最终拥有天下;高祖据巴蜀、汉中,出秦川,平陇西,按秦旧迹而君临万方;隗嚣借“天水完富,士马最强”而割据称霸。这其中固然人谋起主导作用,地利作用也绝不可小视。尤其是高祖因巴蜀定关中而成帝业的成功范例更是勾起无数英雄的无限向往,刘备、诸葛亮梦寐以求的也是依照高祖故事兴复汉室。在战略的天平上,凉州显得何其诱人!接下来,我们举几个实例说明凉州之于王业的重要性。永初元年(107年),第一次羌人大起义在酒泉郡爆发,烈火迅速蔓延至凉州诸郡及三辅地区,局面完全失控。永初四年,大将军邓骘提议弃凉州收缩防御线,而“并力北边”。多谋善断的虞诩坚决反对,上言太尉李修说:凉州既弃,即以三辅为塞;三辅为塞则园陵单外,此不可之甚者也。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观其习兵壮勇,实过余州。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卷58《虞诩传》极言凉州不可丢,否则,险阻既弃,关中则成了斗争前线,都城就完全暴露在了羌兵的大戟长枪之下。中平六年(184年),边章、韩遂称兵陇右,司徒崔烈以赋役繁重又提议放弃凉州,多谋善断的傅燮也是坚决反对,慷慨陈词: ……今凉州,天下要冲,国家藩卫,高祖初兴,使郦商别定陇右。世宗拓境,列置四郡,议者以为断匈奴右臂。今牧御失和,使一州叛逆,海内为之骚动,陛下卧不安寝。烈为宰相,不念为国思所以饵之之策,乃欲割弃一方万里之土,臣窃惑之。若使左衽之虏得居此地,士劲甲坚,因此为乱,此天下之至虑,社稷之深忧也。卷58《傅燮传》两位名士之言,其中心意思是,凉州得地利,为关中屏蔽,也是关东之后院;且居民士风壮猛,便习兵事,精兵是其特产。就凭这两点,凉州万万弃不得。而作为进攻方的蜀汉一方,冲出盆地攻凉州而有之,才有本钱逐鹿中原。 事实证明,凉州是可以依托的。诸葛亮首次北伐,“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诣受节度,大军北出,便欲率将兵马,奋戈先驱”。卷33《蜀书·后主传》注引《诸葛亮集》载刘禅诏书“蜀汉延熙十年(249年)凉州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众降,卫将军姜维迎逆安抚,居之繁县。”卷33《蜀书·后主传》此两例说明,凉州除地可用外,人也可依。 对于凉州的重要性,诸葛亮、刘备而外,蜀汉大臣中识时务的明眼人也是很清楚的。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献策刘备攻取汉中,述说攻取汉中的意义:“克之之日,广农穗谷,观衅伺隙,上可倾覆敌寇,尊奖王室,中可蚕食雍凉,广括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计。”卷37《蜀书·法正传》法正所谓“上可”即“隆中对”的“汉室可兴矣”,而“中可”就是出兵雍凉拥而有之。这也是北伐战略的最高目标和次高目标,而不论实现最高目标还是次高目标,雍凉是必须拥有的。法正之策和“隆中对”实乃英雄所见略同。 法正之后,资深名将赵云亦是一明眼人。孙权袭取荆州,刘备欲东征,赵云谏言:“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游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卷36《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赵云所言“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游”正是曹魏雍凉之地。按赵将军的意思,应正视荆州已失两路北伐不可复得的现实,暂置不论,当因刘备帝室之胄的名望、天下士民对汉室还有一定幻想的人望倾力北伐,吞并雍凉,而后出关以争锋天下。其实,当是时也,已没有了“上可”、“下可”之别,这成了惟一正确的战略方针,惜乎刘备不从,最终导致东征惨败,身死白帝城。蜀国的鼎盛期因人谋不济而一晃而过了。人物凋零之后,理想主义者诸葛先生只能苦撑局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五次北伐,遮断陇右、东下关中的目的明确,而实力所限,貌似热闹,确有隔靴搔痒之感。 当然,曹魏对蜀汉的意图也是一清二楚的,屯重兵于狄道、上邽、祁山、陈仓、长安一线,遣名将严密防守,并置雍凉都督统一调度,使蜀的挑战屡屡无功而返。 总之,凉州是焦点,谁拥有了凉州,谁就有了主动权。 三、蜀汉的三任凉州刺史 蜀汉第一位领凉州刺史职衔的便是声名赫赫的马超,此人是系长期盘踞凉州的老军阀马腾之子。祖父娶羌女,有羌族血统。马腾受抚后,马超代父统军,称雄西州,成为曹操的心腹大患。如杨阜言:“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卷36《蜀书·马超传》在凉州根子很深,有勇有谋,搅得关西多年不得安宁,曹操感叹:“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反曹失败后,马超南依张鲁,而张鲁胸无大志,马超不得重用,徒受猜忌。时刘备攻益州首府成都正酣,当用人之际,于是乎英雄相惜而相与,马超自然而然投到了反曹“老**”刘备帐下。成都城坚,刘璋顽抗,交兵持久,一时难解,刘备暗自交接马超,并助之以兵,迅速参加攻城战,守者不知实情,惮于凉州兵的威名,惮于马超的威猛,“城中震怖,璋即稽道。”卷36《蜀书·马超传》马超很潇洒地绕城一周,吓崩了成都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马超领头表荐刘备称汉中王,受封左将军,(是为当年刘备封号)假节。刘备即帝位,便以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在策封词中说:“海内怨愤,归正反本,暨于氐、羌率服,獯鬻慕义。以君信著北土,威武并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飏虓虎,兼董万里,求民之瘼。其明宣朝化,怀保远迩,肃慎赏罚,以笃汉祜,以对天下。”卷36《蜀书·马超传》刘备如此礼遇马超,固然和刘的仁爱有关,但一定程度上也和马超显赫的家世有关,更重要的是马超“信著北土”在诸戎中的显赫声望。刘备所看重的就是马超特殊的羌胡背景。此前孙权见刘备已得益州,讨要其暂借的荆州,刘备的回答很无赖也很干脆:“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卷32《蜀书·先主传》足见刘备早就盘算拿下凉州了。要夺取凉州,实现“兴复汉室”理想,以马超这样的“凉州通”为前驱,当是不二人选。所以,用马超为凉州刺史是最合适不过了。蜀汉的第二任凉州刺史为勇略仅次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的魏延。魏延,荆州义阳人,属荆襄集团成员,随刘备入蜀,数有战功。刘备平定汉中,知人善任,破格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委之以防守战略要地汉中的重任。魏延发豪言:“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卷40《蜀书·魏延传》魏延是一位出生入死的将军,在他看来,北伐的气局应大些,只有仿韩信故事,一举而定三秦,北伐才有成功的希望。长于理民、短于应变将略的诸葛亮,从来都是用兵谨慎,始终不同意魏延博弈式的战法,后世之人自然也就无缘看到魏延再次大展宏图了。围绕魏延期奇谋,古今文人争议不断,到底是良策还是损招,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们也就点到为止吧。不过,打仗想不弄险而谋求十全必克而无虞的战法,庶几乎没有。诸葛亮病逝,魏延犹大呼杀贼,“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卷40《蜀书·魏延传》慷慨激昂,欲大显身手。这些举动和丞相临终安排的退军方案格格不入,加上和长史杨仪闹矛盾,造成率所部脱离大队人马抢先回汉中———意欲夺军———致使众叛亲离的恶果,最终为马岱追杀,身败名裂。惜哉!蜀汉良将凋零后,以魏延为北伐先锋、凉州刺史势出必然。观魏延所为,屡次摧破强敌,不失为一位称职的凉州刺史。而异道会于潼关之策不得实施,“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似也是实情。魏延和诸葛北伐目标一致,实施方案有别,魏延想一举攻定关中,而后收拾陇右;诸葛则是先断陇右,再下关中,孰优孰劣,适可反复讨论。 蜀汉的第三位凉州刺史是魏国降将姜维。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归蜀。姜维似乎和诸葛亮很有缘分,虽为降将甚得信任,归顺当年即被封为当阳亭侯,本传特别提及他时年二十七岁。诸葛亮还特意在书信中对心腹———丞相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言:“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卷44《蜀书·姜维传》又言:“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谨见主上。”卷44《蜀书·姜维传》确有相见恨晚、喜不自胜、赞不绝口的意谓。永南即李邵之字,诸葛亮南征时为治中从事,本年卒;季常乃马谡兄长马良之字,刘备东征孙权,马良联络武陵蛮,遇害。马良诸人属有识见的纯文人,而姜维既通郑氏学,又敏于军事,属文武双全的干将,当然要高人一筹。诸葛以姜维和永南、季常类比时,此二人已故去,可见他还是很注意方式方法的。东汉时凉州治所就在姜维的老家冀县,于是乎诸葛亮以“凉州上士”称赞姜维。姜维得以重用,固然是其才干使然,而诸葛亮看重的还是他的凉州背景。据顾颉刚先生考证,“羌”和“姜”本是一字,“我们看,天水的姜氏是大族,名人有姜维及姜俭等,可知姜姓本是在西方的。”659-660依此,姜维不但有凉州地望,而且有羌族血统,凉州背景是相当厚实的。诸葛亮在世时,姜维升迁至中监军征西将军。蒋琬执政,姜维领军连年北伐,攻掠区域较诸葛亮时更西,多在洮水、河曲一带,意欲利用自己熟谙西方风俗的优势策动羌人共攻曹魏,以图大事。延熙六年(243年),蒋琬上书讨论北伐方略,“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辄与费祎议,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且羌、胡思汉如渴,又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首事,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若维征行,衔持河右,臣当率军为姜维继镇。”卷44《蜀书·蒋琬传》当此之时,老成持重的蒋琬深知要撼动曹魏这颗根基稳定的大树,姜维的凉州背景成了可资利用的最佳资源。本年,姜维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费祎执政,军事政策较蒋琬更为保守,姜维每于兴兵大举,费祎常予裁制,与兵不过万人,于是他这个凉州刺史也就不得申其志。费祎卒,姜维进位大将军,数兴大军北伐,矛头直指雍、凉结合区域,屡败屡战,百折不挠。他坚信以雍凉羌胡为盟军,完全是可以和魏国掰腕子的。“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才武,欲诱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卷44《蜀书·姜维传》然魏之雍凉乃重点防御地区,兵精粮足,加上邓艾等良将坐镇,姜维北伐,虽小有斩获,但“陇以西可断而有也”的局面始终没有降临;倒是弱小的蜀国被他的老冤家邓艾攻灭,最终他想借用野心家钟会反魏乘机复蜀的计划也未能变为现实,为乱军所杀,身死宗灭,成为又一悲剧性人物。当然姜维的悲剧和魏延不同,姜维死于敌手,而魏延死于“我”手。无论结局如何,姜维同样是一位称职的凉州刺史。不惧艰辛,锐意北伐,至于收效甚微,只能说是时也、势也,他的奋斗精神是让人敬佩的,邓艾也不由赞叹“姜维自一时雄儿也”。四、小结 综而观之,蜀汉三任凉州刺史设置乃是“隆中对”北伐战略及其按时势调整后以雍凉州为打击重点的北伐政策在人事任用方面的具体体现,目的就是占有雍凉,进而逐鹿中原。三任刺史,都是不同阶段的猛将,所用皆称得人,魏延虽无凉州背景,但他有成功镇守攻魏桥头堡汉中的经验,诸葛亮北伐每为先锋,也是一时之选。蜀汉所指的凉州即曹魏的雍凉地区,不但得地要之先,且有战马、精兵、羌谷这些战争的主导资源,从来为有识者看重。蜀汉要揭掉捂在北伐路上的盖子,非拔凉州不可,是为设凉州刺史的深意。而在曹魏,一些智谋之士对蜀汉的战略意图也是相当明了。举一例,延熙十八年(255年),姜维出狄道,大败魏雍州刺史王经,魏军死者数万,征西将军陈泰赴援,姜维退还。事后,心有余悸的魏军将领讨论战争经过,“众议以经奔北,城不足自固,维若断凉州之道,兼四郡之民夷,据关陇之险,敢能没经军而屠陇右。”卷22《魏书·陈泰传》司马昭评论说:“昔诸葛亮常有此志,卒亦不能。事大谋远,非维所任也。”卷22《魏书·陈泰传》这些言论可谓知己知彼,蜀军经常面对的就是这些了解自己意图之敌,屡战无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文中“四郡”非指河西四郡,而是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四郡,这也正是诸葛亮、姜维的用兵重点区域。 以北伐手段最终兴复汉室,这是刘备集团孜孜以求的战略目标。执行过程中有希望也有失望,而蜀汉君臣始终没有等到这一天的到来。历史再一次证明实力决定一切。当然,历史并不是没有给蜀汉机会,当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北定汉中称王之时,乃北伐最好时机,而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出昏招伐吴大败,蜀汉实力大损,良机远去。后期北伐表面上轰轰烈烈,其实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也称得上是次好时机,因蜀汉多年向北没有军事行动,加之“复兴汉室”的政治口号尚有一定的号召力,故“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卷35《蜀书·诸葛亮传》然马谡败失街亭,并雍凉吞魏国的次好机会稍纵即逝。从此,北伐只能是尽忠、勉力,自我鼓劲、了心事而已罢了。最后总结一句话,蜀汉凉州刺史之设,若论管辖地域,虚衔遥领而已,历次北伐也没有能使“虚”变为“实”,而论其实质,“凉州刺史”这个虚衔却是有实际内容的———那就是为吞并雍凉、饮马河洛张本。 参考文献: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 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 顾颉刚.昆仑传说和羌戎文化‖古史辨自序.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谁拥有凉州,就等于拥有了一支战斗力彪悍的骑兵军团。。。 凉州产马地~!{:5_145:} 楼上正解!
只看看不说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