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妃被俘后遭曹丕当场凌辱 却避免当营妓命运
file:///c:/users/lenovo/appdata/roaming/360se6/USERDA~1/Temp/201107~1.JPG去古城洛阳,看了洛水,那微微波澜,似亘古未息,仰望悠悠白云,思绪居然飘忽起来,仿佛有异香扑鼻,闻环佩叮当之声。我哑然失笑,一走神儿穿越了,《聊斋》故事里那个秀才刘仲堪,就是这样的,矫情,鬼神之说,究系虚妄。洛水与风华绝代的甄妃大有关联。因了她,洛水变得秀美香艳,亦更加悱恻缠绵,尽管她一辈子也未见过洛水。正如她存诗所云:“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她本非洛神,只是池塘一苦蒲罢了。183年,原上蔡县令、河北无极县乡绅甄逸,中年诞下一女,旋即去世,故前三子四女皆有名,独幼女无名矣。这是我的推测,否则无法理解她没有闺名。甄妃生于无极,长于无极,成年后嫁与冀州特首(牧)袁绍的次子袁熙为妾。《三国演义》说她是袁熙正妻,不对,袁熙的大老婆姓吴(见《后汉书》)。曹操父子攻陷袁氏老巢邺城(河南临漳)时,大约在204年,甄妃二十一岁。袁熙在幽州(北京)当刺史,甄妃跟婆婆刘夫人做了曹丕的俘虏,被大大地凌辱了一番。当时甄妃很害怕,把头伏在婆婆的膝盖上,曹丕说:“刘夫人云何如此?令新妇举头。”按曹操与袁绍的交情,曹丕该叫刘夫人一声“伯母”的,直呼夫人,很不礼貌;让甄妃抬起头来,更是显得轻浮不堪。甄妃遭此羞辱,并没去学人家做节妇烈女。清代蒲松龄假托“异史氏”评此事曰:“(甄妃)始于袁,终于曹,而后注意于公干,仙人不应若是。然平心而论:奸瞒(曹操小名阿瞒)之篡子(曹丕),何必有贞妇哉?”这就不怎么大度了!痛恨曹家父子,何必抹黑一弱女子?甄妃是美丽绝伦的。陈寿用了“非凡”二字评语,近乎天使,不是凡间人物;罗贯中则采取比较法来渲染甄妃的美。如对貂蝉,罗氏只给了八个字:“年方二八,色伎俱佳”;对二乔,始终未离开“国色”两个字。她们都在人间,没长翅膀。貂蝉与二乔是主动出场的,甄妃则被动亮相,有着羞怯的审美;再加上曹丕被甄妃的美貌吓呆了,剑也拿不住。这么一形容,甄妃的美,立刻鲜活光艳起来。实际上,若非甄妃长的绝美,她大概活不到曹丕篡汉之次年,包括袁绍之妻刘夫人,都难逃配军的命运(给士兵当老婆),或干脆充当营妓,多半很快便死于非命。她的美丽,震慑了曹丕,柔化了曹操,以再嫁妇而成曹丕正妻,算一历史异数。刘夫人也因而得享暇年。曹操对得起老朋友袁绍。官渡之战后,曹操父子紧追穷寇不舍,顺利剿灭“三袁”,得胜还归许昌。奇怪的是,甄妃没有随行,仍就留居邺城。查史料,总算找到两个原因:一是曹操把兖州特首的官帽让人了,自己坐了袁绍的椅子,如此,则邺城就成了曹家后院,家属如卞夫人等妻妾,得从许昌移居邺城;二是曹丕可能没跟父亲去许昌,甄妃自然就没必要去了。
还有个例子可作为证据。211年,曹操西征凉州的马超,是从邺城出发的。平定了中原大部,他让汉献帝回洛阳,许昌太小,没“王气”,他自己则住邺城,两地相距三百多公里,来回跑也乐意,反正军队在他手中。此役,卞夫人随军,而曹丕跟甄妃负责看家,镇守邺城。这一次甄妃没有陪第二个婆婆一起,多少有些奇怪。三国时期的礼仪规制,婆婆比丈夫金贵,媳妇得服侍婆婆,直至养老送终。可能是母亲疼儿子,卞夫人舍不得曹丕孤单在家抱枕头睡,所以,允许甄妃留在邺城。建安十八年(215年),曹操南征孙权,发起著名的赤壁之战。《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杜撰说,曹操是为了抢“二乔”来的,真是无稽之谈。人家曹操把合家老小都带来了,卞夫人、曹丕,甄妃的一对儿女曹睿、东乡公主(当时还不是公主),都随行,谁见过出去抢女人还带家眷?本来甄妃也必须南下的,可惜不巧生病了,只好独自留在邺城。220年,洛水有了一次迎接佳人的机会。这一年很特别,曹操死了,汉献帝慌了,赶紧禅位给曹丕,于是,中原进入魏时代。时无英雄,刘备胆儿肥了,在四川称帝;紧接着,孙权也竖起吴大帝的旗帜,中国开始了空前大分裂时期。这一年对甄妃来说也特殊,老公在洛阳优哉游哉做皇帝,带去了一帮子小妾,如郭女王、李贵人、阴贵人,还有汉献帝“赠送”的两个女儿,唯独把大老婆甄妃留在邺城守空房。既然曹丕即位,册封皇后就是必须的,甄妃当皇后也是必然。如此,则洛水可与佳人亲密接触。但曹丕似乎不急。原因嘛,大概有两个:一是郭女王比甄妃年轻许多,当然容貌也不差,其家族对曹丕继位还有功,他在做抉择;二是郭女王经常在曹丕面前说甄妃的坏话。《三国演义》说是郭女王污蔑甄妃在邺城搞“巫蛊”(红楼梦里赵姨娘玩过的那种),意图谋反。这桥段虽不靠谱,但最切合历史形态和政治人物心理。至此,洛水与甄妃结缘的唯一机会也失去了。史书上说得过于简练:“黄初元年十月,帝践阼(即位)。践阼之后,山阳公(汉献帝禅位后的封爵)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后来册封的)、李、阴贵人并爱幸,后(甄妃,曹睿上台后册封母亲为太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啥意思?当甄妃左盼右盼盼不来一纸册封诏书,就差守在村口等的时候,索命鬼上门了。她一直到死,也没能亲临洛阳。洛水与甄妃的缘,是她死后被后人附会的。曹丕的弟弟曹植写了“七步诗”侥幸保住小命,221年,被贬为鄄城侯,次年改封鄄城王,一直郁郁不得志,曾作《感鄄赋》,借神话传说中的洛水之神宓妃,抒发心中的积郁:“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是一篇很优秀的文学作品。魏明帝曹睿即位以后,对这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落拓叔叔不放心,想玩文字狱加以迫害,又下不了狠手。因古代“鄄”通“甄”,他认为《感鄄赋》犯了自己母亲的讳,太露骨,得改,与大臣商议,遂更名为《洛神赋》(见唐朝李善为《文选》所做的注)。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事,被曹睿这么一搞,就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文人,是最善于发散思维的一个群体,有这么一个颇有韵味的典故在,他们焉能不添油加醋?于是,历史上多了一个千古奇冤:甄妃与小叔子曹植的乱伦恋。李商隐曾多次引用曹植“感甄”之情节,甚至说:“君王不得为天下,半为当时赋洛神。”宋代人写的《太平广记》最会穿越,说萧旷与洛神艳遇,洛神坦言:“妾,即甄后也……妾为慕陈思王之才调,文帝怒而幽死。后精魂遇于洛水之上,叙其冤抑。因感而赋之。”这些文人也不想想,屈原可以用香草美人暗喻楚怀王,曹植就不能借宓妃暗喻魏文帝?甄妃也因此有了许多个名字,甄洛、甄宓、洛神等,她父亲没干成的事儿,后代无聊文人全包揽了,干得不亦乐乎!好在历史的尘烟虽渐行渐远,甄妃的美和德,却并未因那段“莫须有”的公案而褪色,反而在《洛神赋》的长期发酵中越来越广为人知。她爱读书、讲自律、不嫉妒,关怀饥民、善待他人、孝顺公婆……被老百姓争相颂扬。“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人们怀念她,膜拜她,她就是洛水流域老百姓心中的真神。
三国全面战争万岁!!!!!!!!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看看看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