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职官制度
三国时期职官制度比较混乱,有的国家沿用汉制,有的国家不用汉制用古制,甚至有些官职是自创的,如蜀国的军师中郎将、吴国的上大将军等。曹操掌控东汉政权时,“罢汉台司,更置丞相”,曹操自己出任丞相,大权独握,另设秘书令,以掌机要。曹丕称魏帝后,设司徒行使相国职权,改秘书为中书,置中书监及中书令,以掌机要,而不另设丞相,中国官制史上首次出现中书监、中书令之官。
在魏国中枢机构中,尚书台的权力大减,而中书的权力加重。因为中书监和中书令均为皇帝的亲信,其品秩地位虽不如相国或司徒,但可以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因而加重皇权。“政在中书”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改革,中书成为决策机构后,尚书台则成为办事机构。这个改革,是中枢机构由“三公”制向“三省”制过渡的关键。
曹魏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尚书仆射二人,另设五曹尚书,分别为吏部尚书、左民尚书、客曹尚书、五兵尚书和度支尚书。五曹尚书和尚书令、尚书仆射合称为“八座”。
制定“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政权的创举。“九品中正制”由吏部尚书陈群提出,他建议设大中正及中正之职以评定各州、郡的人才,根据评定把官员品秩列为九品,作为用人的依据,这个办法在初行之时曾收到一些效果。但到魏末晋初,上品的官职逐渐被门阀世族所包揽,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晋朝时尚书左仆射刘毅曾上书晋武帝司马炎,痛陈实行“九品中正制”对国家有“八损”,建议“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更立一代之美制”,晋武帝“虽善其言而终不能改”。
蜀汉官制大体沿用东汉末年的制度。最高职位为丞相,由诸葛亮担任。设尚书令,法正、李严、蒋琬、费祎等先后为之。蜀汉国小力弱,其职官制度不够完备。
孙吴政权兼用汉魏之制。在中枢机构设丞相,孙邵、顾雍、陆逊等当过丞相,后来又分置左右丞相,如孙皓时万彧任右丞相、陆凯任左丞相。孙吴还设中书令、尚书令等官,但设置混乱,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 永安托孤,大小叶哥为诸葛丞相开城门,埋头拾得 3 枚 金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5_136:}{:5_136:}{:5_136:} 官职都是虚的,权柄才是实的
安乐侯领军出征,路遇貂蝉妹妹。 {:5_106:}{:5_106:}看看 路过看看~! 路过看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