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小霸王孙策才是三分天下战略第一人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内容、其人物、其故事、其情节、其评论,无不家喻户晓。或许随意问及走在大街小巷的老者和幼童,皆能讲述一段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或故事情节。这就是身为一个中国人,为什么如此喜爱中国历史尤其是历史人物的原因和渊源,说到底是受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璀灿史的影响和熏陶,更是受优秀作品的影响而百看不厌、百谈不烦、百传不枯,因为其中的文化精髓和思想内涵,更能感染人、打动人、鼓舞人、激励人、塑造人。 那么,纵观三国历史人物,无不在罗贯中的笔下,或智、或勇、或忠、或仁、或义、或善、或良、或奸、或诈、或愚、或钝、或赖、或痞等等,皆被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特别是那智者化身的诸葛亮、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云长、单骑救主的赵子龙、大闹长板桥的张翼德、大耳长臂的刘玄德、碧眼坐江东的孙仲谋、一代枭雄曹孟德等历史人物被描写得活灵活现,深受大家的喜爱和追捧。而那些名不见传的小人物或者英年早逝的英雄人物就很少被人们所了解所熟知,即使那名振江东一时的小霸王---孙策,在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一书中,也只不过在第十五回与第二十九回才作了专门的章节来叙说,而在其它章节当中也就是寥寥数语一带而过。其实只要认真研读《三国志》和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就会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没有江东小霸王,就没有三分天下”之局面。这个命题或许很少有人提到。这就是九州为何不去写其他三国历史人物,却专门来撰写江东小霸王孙策的原因。何也?
理由:
九州之所以专门来撰写小霸王孙策,是因为在家谱中发现了他的名字;九州之所以专门来叙说小霸王孙策,是因为在家族中有关于小霸王孙策更久远的传说;九州之所以专门来评说小霸王孙策,是因为有自己的观点;九州之所以专门议论小霸王孙策,是因为有较多的见解;九州之所以专门去设想小霸王孙策,是因为对《三国演义》、《三国志》有过多的研读和发现。更何况《三国演义》一书也是在事隔1000多年以后,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根据民间的传说和自己的喜好,而演义出来的一部百姓所喜爱的名著。其实中国历史有正史、野史之分,野史,多是来自民间,由百姓进行世代的口口相传;而正史,则是由赢得天下、说了算的君王所操控而撰写的历史,有利的多写,不利的少写,甚至不写,正可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正如小编A17说的那样: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九州不敢来著史,但可斗胆写吴侯。因此,九州才有胆量来撰写、来评说、来议论、来设想、来宣扬妫姓孙氏的第二十四世孙---三国时期的江东小霸王---孙策的传奇人生。
评论:
关于评价赞扬小霸王孙策的历史名人有很多,其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在孙策去世之后,曾有诗赞曰:“独战东南地,人称小霸王。运筹如虎踞,决策似鹰扬。威镇三江靖,名闻四海香。临终遗大事,专意属周郎。”以此来评价和赞扬小霸王孙策的一生。《三国志•孙策传》:“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更有那在东汉朝堂世代做高官、做到四世三公的袁绍、其弟袁术也曾感慨道:“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一代枭雄曹操也非常畏惧小霸王孙策的善于用兵,曾曰:“狮儿,谓难与争锋。”等等,如此众多的历史人物来评价赞扬孙策,可见年少英俊的小霸王名副其实,决不是虚夸虚构。由此可见,孙策不但威猛如虎、智勇双全,而且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更是因美名远扬而深得人们的喜爱,也难怪乎江东桥(乔)家大美女也喜欢上了这英俊的少年郎,真是“自古英雄爱美女,自古美女爱英雄”!
---英俊少年,武功超群。
九州根据家族老人的代代口传,对小霸王孙策的一生,有了更多的了解。公元一百七十五年的阳春三月的某一天辰时,兵圣孙武的第二十一代孙长沙太守孙坚的夫人吴氏生了一个大白胖小子足有八斤多,取名孙策字伯符,意寓长大以后,懂兵法、掌兵符。孙策生来能哭能吃,从小就活泼好动,虎头虎脑,且生性机灵,喜欢照镜子,时时注重自身形象,七八岁之时就是一个落落大方的美少年。也就是在七八岁那年喜欢上了《五经七书》,尤其是酷爱先祖兵圣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和孙膑所著的《孙膑兵法》,加之在其父孙坚的调教下,如鱼得水,深得兵法的精髓。特别是在武功方面,更是技高一筹,从小就跟随多名师傅学习武艺,可以说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且力大如牛。孙策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是眉清目秀、身长八尺、玉树临风、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超级大帅哥。也难怪后来在战场上,袁术见立马提枪的孙策时,就曾感叹道:“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孙策不但精通兵法和阵法,而且惯使短刀,善用长枪,还能勤骑善射,骁勇善战,无人能敌。他使用的银枪是用镔铁打造出来的一件长兵器,足有五十九斤,无人能用,孙策用之,运用自如,轻似银蜡枪,任他扎、刺、挺、举、挥、甩、打、掷。传说孙策在十岁的时候,就能力托千斤,将近千斤的耕地大水牛轻松托起;传说孙策十四岁的时候,纵马过乌江霸王亭,亭柱随后崩裂,亭柱是外包木料、内有一百二十一斤重的铁戈做的,传闻是孙策用惯力所致。更为传奇的是,孙策生来就与常人不一样,其双脚后跟各长三根小细黄毛,这六根神奇的小黄毛,让孙策从小能跳善跑、动如脱兔,人称“飞毛腿”,这就是为什么后来能追随虞翻学习日行八百里之术的真正原因。
---随父征战,智勇双全。
《三国演义》第二回曾提到孙策的父亲孙坚生得广额阔面,虎体熊腰,在十七岁的时候,就曾在钱塘江一带见义勇为、因打杀抢劫商人的海贼十余人而出名。作为校尉的孙坚招兵买马一千五百多人为东汉朝廷的稳固而战,后官拜长沙太守乌程侯,作为第十六路军总指挥的孙坚曾被盟主袁绍以“文台勇烈,可当此任”作为前部先锋率领一万余精兵参与了讨伐叛臣逆贼董卓的征战。“丈夫百战死,不当一书生”,或许孙策从小就受其父孙坚长期效命沙场的影响,因而从小就立有大志,在十五岁时就随父征战沙场,从而练就了勇猛善战的胆识和智勇双全的本领。公元一百九十一年,时为先锋的孙坚在进攻襄阳的战斗中,被刘表大将黄祖的士兵用暗箭射死。年仅十六周岁的孙策率领父亲的旧部一千多人,为报父仇,积蓄力量,不得已投奔袁术。公元一百九十五年,不甘心寄人篱下的孙策,为实现宏图大业,以救娘舅吴景为借口,以帮助袁术平定江东为理由,并用其父得到的皇帝玉玺作抵押,讨得袁术的欢心,放松戒备的袁术同意借兵、马匹与孙策。孙策率旧部及借兵三千余人从安徽寿县出发,沿途招兵买马,没出安徽省其兵员数量就发展到了六千余人,后路遇周瑜并结为兄弟,为日后图霸江山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这足已说明了孙策的聪慧和胆识是让人信服和折服的。特别是在与太史慈大战五十回合之后,又单枪匹马生擒于糜,同时又大喝一声,吓死偷袭的樊能,在一瞬间的功夫就挟死于糜,喝死樊能,自此以后被称“小霸王”,足见孙策的神勇。后设计捉了太史慈、祖郎等并重用这些降将,足见孙策的心胸是开阔的。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虞翻曾经说过“讨逆将军智略超世,用兵如神。”傅子亦说过“孙策为人明果独断,勇盖天下,以父坚战死,少而合其兵将以报雠,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足见孙策用兵的才华和带兵的才能。或许就是受了先祖孙武所著《孙子兵法》的影响和熏陶。公元一百九十五年,为了早日实现心中的宏图大愿,孙策在秉承父亲孙坚教诲的同时,积极广交朋友,结交天下豪杰,一时各路英雄豪杰、贤人能将齐聚其麾下,文有张昭、武有周瑜若干能臣武将皆听其调遣。其兵力从先前的六千多人,到率兵攻打江苏丹阳、占据丹阳郡变成两万多人,再到进军东南占据苏州吴郡,再到挥师南下攻占浙江会稽,再到拿下皖城,再到占据庐江郡,其兵力发展到六万余众,从此孙策“名震江东”。特别是在消灭地方武装严白虎、降服会稽太守王朗、俘获刘勋所部三万多人的战役中,充分发挥了孙策的用兵之道,那就是“兵贵神速,动如闪电,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年少志大,建功立业。从公元一百九十五年到公元一百九十八年,孙策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其兵力从最初其父旧部的一千五百余人,发展到六万余众,其统治版图也有最初的无城无池,到占据江东的“会稽、丹阳、吴郡、豫章、庐陵、庐江”六郡,其管辖人口亦达到几十万余众,更何况孙策掌控的是素有“鱼米之乡”、“苏杭天堂”的江南呢。可以实事求是地说,孙策为孙吴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日后其年少的十九岁弟弟孙权掌握政权打下了坚定的基础,为孙权抗衡强敌曹操增加了对抗的砝码,为日后的“蜀吴联合”抗击强魏打下了基础,因而也使得那帮能臣武将在他去逝后能够效忠他的弟弟孙权奠定了基础,也使得孙吴政权延续了八十余年。公元一百九十七年,孙策建立的武装力量和根据地,得到了其他军阀和东汉朝廷的认可,建安三年,即公元一百九十八年,就连强大的奸雄曹操也觉得没有力量来控制孙策了,为了笼络孙策,不得已上书东汉朝廷,表举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孙策为吴侯。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在《三国演义》或《三国志》所有的历史人物当中,能够担当如此大任,能够有如此雄韬伟略的少年郎,恐怕只有江东小霸王孙策,也只有他才能在年轻气盛的情况下,实现这种常人也难以达到的宏伟大志和宏图大业,更何况实现这种宏图大业的年纪,是在二十岁至二十三岁之间呢。如果放眼当前的时代背景,如此的年纪可能还在为了完成学业而在大学攻读呢,至于能否有孙策的胆略和雄韬伟略,以及从容面对血雨腥风的征战沙场,恐怕在当今这个家家只有一个独生子女的社会里,是很难做到的。
议论:
---三分天下,早于诸葛。
或许大多数的人皆认为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是诸葛孔明,其实不然。诸葛亮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中,曾与刘备就天下大势进行全面分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百万之众,占有天时;孙权据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占有地利;唯将军可占人和,可先取荆州,再取西川,可成鼎足之势。而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江东”中,孙策因遭仇家暗算、金疮迸裂、知天年已尽之时,曾对大臣张昭等能臣武将及其弟孙权说过:“天下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大可有为。”并取印绶与孙权时说到:“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孙策又对其母吴太说到:“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由此可见,孙策对天下的形势早已熟记心中,也因此知道将来必然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才对其弟孙权说出“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大可有为”的哲理来。庾亮曾在《哀江南赋》中说到:“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来评说议论孙策与项籍的不同及民众的拥护程度。更佐证了孙策提出的“三分天下”理论早于诸葛孔明的“隆中对”。
设想:
---假若不死,必改历史。
孙策英年早逝,于公元二百年的五月五日,即东汉末年建安五年四月丙午日因金疮迸裂而去逝,时年二十五周岁。假若孙策不死,必改历史。理由如下:第一,从年龄上也能等死曹操和刘备,因为曹操和刘备的年龄都是其父辈的年龄;第二,从能征善战的体力上、年龄上也能胜过刘备的“五虎上将”和曹操的那些老将们;第三,即使多病的魏文帝曹丕和无能的蜀国后主刘禅也难以与孙策抗衡;第四,说不定天下的能臣武将、英雄豪杰、贤能达人都能纷纷投靠孙策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刘备三顾茅庐之时,而此时孙策已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中去逝。更何况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早已效忠孙吴政权了,据说诸葛亮曾多次被其兄诸葛瑾劝说,想去东吴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报负的,如果孙策不死得到诸葛亮岂不是如虎添翼?如此诸葛亮也就不会去那潮湿多、瘴气多、山雨多、易生病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贫脊之地了,更何况诸葛亮曾两次不见刘备,就是因为诸葛亮早已算计到追随刘备必定难成其功名,因此才有了后来的星落五丈原。即使刘备在第三次见到诸葛亮时,诸葛亮也以“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来婉言谢绝刘备的苦苦哀求,正如司马徽所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第五,更何况孙策是兵圣孙武的第22代孙呢,作为历朝历代兵家大族的传人,孙策从小就受家族的影响和熏陶,因而是一位能征善战、智勇双全、晓通兵法、军纪严明、抚视孤寡、不欺弱者、爱惜百姓、信任部属、重用旧臣、用人不疑、不计前嫌、任用降将、知人善任、化敌为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少年郎呢。纵观三国演义,谁能做到?孙策不仅兵法卓越,而且胸怀宽广,识人善用,并非三国演义中描写滥杀豪杰的人。就连降将太史慈和祖郎皆以投靠孙策引以为荣,说明了什么?孙策不同于曹操的奸诈多疑,不同于刘备的心胸狭窄,不同于曹丕的身体多病,不同于后主刘禅的无能。因此说,假如孙策不死,必定改写历史!
尾音:
妫姓孙氏从齐国大夫田书伐莒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书以来,到后来的孙武、孙膑、孙胜、孙盖、孙凭、孙厚、孙瑶、孙坚、孙策、孙权等等,因而曾被中国的历朝历称孙氏为兵家大族。因此说,作为世代兵家传人的孙策也是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只不过英年早逝罢了,这也正是作为孙氏后人的九州为何要写“没有江东小霸王,就没有三分天下”的真正原因了。请看古人是如何评价赞扬小霸王孙策的:卢弼言“孙策十七岁丧父,二十六卒,十余年间建立大业,少年英万,勇锐无前,真一时豪杰之士!”陈寿评价“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江表传》记载“孙策认为骑都尉一职甚轻,难以掌管州郡,汉帝遣议郎王谱拜孙策为‘明汉将军’,策被诏敕,与司空曹操、卫将军董承、益州牧刘璋等并力讨袁术、刘表”。由此可见,孙策在当时的地位、作用是何等的重要和强大!只可惜,天不佑策,致使其英年早逝!如果孙策能够平安健康的活着,凭其军事才能和影响力,也说不定三国的历史、甚至是中国的历史也会改写呢。
{:5_149:}真的假的 看看不说话。。。。。。。。。。。。。。 在看看。。。。。。。。。。。。。 回复5次。。。。。。。。。。 [发帖际遇]: 汉中之战tsxdcy2010截获曹军信使,赵云赏金 4 枚 金币. 还差1次,。。。。。。。。。。 回帖是种美德~! 学习一下。。。。。。 路过看看 假如潘金莲没有开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