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将 --- 李牧 &
李牧(?-前229),嬴姓,李氏,名牧。汉族,战国时期赵国柏仁人(今邢台隆尧),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李牧战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仗。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千字文》:“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并得到武安君的封号。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3个月后赵国即灭亡。
李牧生平http://e.hiphotos.baidu.com/baike/s%3D220/sign=388b5d2c5edf8db1b82e7b663922dddb/c2cec3fdfc039245b263bdbb8794a4c27c1e25ab.jpg李牧
李牧(?-前229年),是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战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仗。师承鬼谷子。与白起、廉颇、王翦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千字文》:“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赵惠文王时期,赵国北方的匈奴军事逐渐强大,常常在赵国边境抢掠,于是赵惠文王派李牧在代县、雁门一带防御匈奴。李牧在边关采取积极防御策略,规定“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要求军民遇到匈奴突袭,一律快速进入营垒坚守,不得出战。同时,他加紧训练兵士,提高边防军的战斗力。由于李牧数年不出战,匈奴认为李牧胆怯,赵王也对李牧不满,于是派人替换了李牧。结果新将贸然出击,折损颇多。赵王无奈之下,只得再度任用李牧。李牧要求赵王不得干涉他的策略,赵王应允。李牧回到北方经营数年,边防军兵精马壮,已经有了很强的战斗力。李牧认为时机成熟,让百姓出城放牧,引匈奴来犯。匈奴以小股骑兵试探,李牧佯装败北,一触即溃,于是匈奴大举进攻,却遭到李牧伏兵的左右夹击损失十万骑兵,大败而归。此后匈奴元气大伤,数十年不敢再度来犯赵境。
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长平之战以后,国力俱有所损,为了应对各自的困境,在赵孝成王二十年(公元前246年)两国暂时修好。李牧作为相国出使秦国。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赵国将领乐乘与廉颇因为王位继承问题各自而出走他国,新王赵悼襄王遂召回李牧统领军事。
前243年,李牧攻打燕国,取得武遂(今河北徐水县西)、方城(今河北固安县南)。
赵王迁二年(前234年),秦王嬴政派将军桓齮攻赵,赵国派出的将军扈辄不敌败北,桓齮占领了平阳和武城(今磁县西南)。李牧临危受命,率领边防军防守赵国都城邯郸。赵王迁三年(前233年),李牧率军在宜安重创秦军,取得重大军事胜利,夺回了被秦国占领的土地,受封为“武安君”。此后,秦国不断的派出军队攻击赵国,均被李牧击退,李牧在赵国声望大振。
赵王迁七年(前229年),秦国趁赵国连年天灾再度发起攻击,李牧率军顽强抵抗。秦国见难以取胜,便派间谍贿赂赵国权臣郭开,要其离间李牧和赵王迁。而赵王迁由于李牧战功显赫,心存畏惧,轻信谣言,下令李牧将兵权交给赵葱和颜聚。李牧知二人无能而拒交兵权,加重了赵王迁的疑虑,被赵王迁派人暗中捕获,随后遇害。李牧死后三个月,赵国被秦朝灭亡。
李牧是赵郡李氏的始祖。其孙广武君李左车是秦末汉初著名谋士,曾先后辅佐赵王歇和韩信。在京剧《霸王别姬》和《淮河营》中,李左车也是重要角色。
李牧生年不详,据推算当生于赵惠文王前期。李牧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以抵御强秦为主,曾两次大破秦军。
赵国北边和匈奴接界。公元前309年,赵武灵王时期,下令国中推行“胡服骑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军事力量逐渐强大,屡败匈奴等北方胡人部落。但是,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时期,匈奴各部落军事力量逐步恢复强大起来,并不断骚扰赵国北部边境,赵惠文王便派李牧带兵独当北部戍边之责。
赵武灵王时虽筑了长城抵御匈奴,但赵国还常常遭到匈奴的入侵,抢掠去不少人员和财物。赵孝成王时,派李牧为将,镇守北边,帅府驻在代雁门郡(现在山西省西北部宁武县以北一带)。
抗击匈奴的斗争中,李牧即表现了其杰出的军事才能,为了有利于战备,李牧首先争取到赵王同意,自己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而且本地的田赋税收也全部归帅府,用作军事开支。针对赵军和匈奴军的特点,他深思熟虑后采取了系列的军事经济措施。
他将边防线的烽火台加以完善,派精兵严加守卫,同时增加情报侦察人员,完善情报网,及早预警。在这一点上,当今的新罗马帝国很有心得,效仿得卓有成就。
为了提高部队战斗力,李牧密切官兵关系,厚遇士卒,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让精练骑马射箭战术,全军战士由于得到厚遇,士气高昂,人人奋勇争先,愿为国家出力效劳。针对剽悍的匈奴骑兵机动灵活、战斗力强及以掠夺为主要作战目的,军需全靠抢掠的特点,为使窜扰的敌骑兵徒劳无功,他命令坚壁清野,并示弱于敌,以麻痹强敌,伺机歼敌。为此,严明军纪:“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所以每当匈奴入侵边境,烽火台一报警,李牧即下令士兵立即收拾物资退入城堡固守,从不出战,使匈奴无从掳掠。这样过了几年,李牧没有人员伤亡也没有损失过物资。
然而,时间一长,匈奴兵将总以为李牧胆小怯战,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就是赵国边兵们亦在下面窃窃私议,以为李牧胆小怯战,有的愤愤不平。李牧一意坚守不主动出击的消息传到赵孝成王那里,赵王派使者责备李牧,要李牧出击。李牧老谋深算,意欲放长线钓大鱼,也不作解释,我行我素,依然如故。匈奴一来,即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匈奴往往满怀企望而来,却一无所获而归。
赵王听说李牧仍然一味防守,认为他胆怯无能,灭了自已威风,很http://b.hiphotos.baidu.com/baike/s%3D220/sign=8c9ec1590ef41bd5de53eff661db81a0/1f178a82b9014a90078360cfa9773912b31bee07.jpg李牧
生气,立即将李牧召回,派另外一员将领来替代。
新将领一到任,每逢匈奴入侵,即下令军队出战,几次都失利,人员伤亡很大,而且边境不安,百姓没有办法耕种和放牧。
赵王只得又派使臣去请李牧复职,李牧闭门不出,坚称有病,不肯就任。赵王不得已,只得下令强令李牧出山。李牧对赵王说:“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赵王只好答应了。
李牧又来到雁门,坚持按既定方针办,下令坚守。几年内匈奴多次入侵,都一无所获,但总以为李牧胆小避战。其实李牧早已经定下诱敌深入,设伏包歼的计谋,对种种屈辱骂名置之不理,而边庭将士因为天天得到犒赏,却没有出力的机会,都希望能在战场上效力。李牧看条件成熟了,于是经过严格挑选战车1300辆,又挑选出精壮的战马13000匹,勇敢善战的士兵5万人,优秀射手10万人,然后把挑选出来的车、马、战士统统严格编队,进行多兵种联合作战演习训练。公元前244年的春天,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牧让百姓满山遍野去放牧牲畜,引诱匈奴入侵。
不久,情报员来报告,有小股匈奴到了离边境不远的地方。李牧派了一支小部队出战,佯败于匈奴兵,丢弃下几千名百姓和牛羊作诱饵让匈奴俘虏去。
匈奴单于王听到前方战报,十分高兴,因久无缴获,于是率领大军侵入赵境,准备大肆掳掠。
李牧从烽火台报警和情报员报告中熟悉了敌情,早在匈奴来路埋伏下奇兵,待匈奴大部队一到,李牧为消耗敌军,先采取守势的协同作战,战车阵从正面迎战,限制、阻碍和迟滞敌骑行动,步兵集团居中阻击,弓弩兵轮番远程射杀,而将骑兵及精锐步兵控制于军阵侧后。当匈奴军冲击受挫时,李牧乘势将控制的机动精锐部队由两翼加入战斗,发动钳形攻势,包围匈奴军于战场,经过几年养精蓄锐训练有素的赵军将士们,早已摩拳擦掌,个个象生龙活虎,向敌人扑了过去。仿佛是一架运转严整的机器,两翼包抄的一万三千名赵军骑兵仿佛两把锋利砍刀,轻松的撕开匈奴人看似不可一世的军阵,在转瞬间扼住10万匈奴骑兵命运的咽喉。一整天的会战很快演变成一场对匈奴的追歼屠杀。十万匈奴骑兵全军覆没,匈奴单于仅带了少量亲随仓皇逃窜。
农耕民族在与游牧民族的争斗中,过去由于机动力劣势,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李牧指挥的此次会战使机动性较差的赵军在围歼战中得以发挥自身车战、步战的优势,是先秦战争史中以步兵为主的联合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对后世以步制骑的战术有着启发作用。
李牧大败匈奴之后,又趁胜利之势收拾了在赵北部的匈奴属国,灭襜褴、破东胡,收降林胡,迫使单于向遥远的北方逃去,完全清除了北方的忧患。在这次取得辉煌胜利的战役以后,慑于赵军之威,过了十几年,匈奴兵还不敢来入侵赵的边境。李牧也因此成为继廉颇、赵奢之后赵国的最重要的将领。
由于李牧确保了赵国边境的安全,使赵国君臣能无后顾之忧地对付强秦的兼并战争,实际上,蔺相如、廉颇、赵奢等人在政治军事斗争上的每一个胜利,都有李牧的协作支持在内。
李牧到朝中任职,约在前246年以后。他曾因国事需要调回朝中,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逝世,悼襄王继位。悼襄王元年(前244),让乐乘代替廉颇大将军之职位,廉颇一怒之下,领军攻击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也就带领自己部下,投奔魏国去了。当时,赵奢、蔺相如已死,李牧成为朝中重臣。
此时,秦国迅速地兼并了魏国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国屈服之后,把主要兵力指向赵国。当时的燕国也趁赵国虚弱之际趁火打劫。于是,悼襄王二年(前243年),赵王派李牧带兵入侵燕国,攻下燕国的武遂(现在河北省徐水县西北的遂城镇)、方城(现在河北省固安县南)。过了两年(前242),赵王派将军庞煖入侵燕,杀死燕将剧辛。
公元前235年,悼襄王逝世,赵王迁即位。赵王迁二年(前234年),秦大将桓齮(又称樊於期)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东南),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赵首10万。公元前233年,桓齮又乘胜进击,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进攻赵的后方,直向邯郸进军,形势危急。赵王迁从代雁门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
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http://b.hiphotos.baidu.com/baike/s%3D220/sign=c117c201ad4bd11300cdb0306aaea488/29381f30e924b899a0835f4a6e061d950a7bf600.jpg李牧
的方针,拒不出战。
桓齮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天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俟其脱离营垒后,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他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秦军主力去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赵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遂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激烈战斗,大破秦军。桓齮仅率少量亲随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可见此次大胜对秦打击沉重,而赵得到喘息之机。这就是赵王迁二年(前234)李牧一却秦军。由于秦国著名将领白起的封号是武安君,李牧击退秦军以后,赵王迁说:“李牧是寡人的白起”,因而封李牧为武安君。由此也可以看出赵王迁当时对李牧的倚重态度。此战,李牧在战略上采取避其精锐、击其惰归之策。当得知敌军识其意图,诱其出战,全歼于野时,遂将计就计,用围魏救赵之策,攻其必救。在交战时,又采取正面阻敌,两翼包抄的战术,大破秦军,创造了又一个围魏救赵的典型战例。
赵王迁四年(前232),秦王嬴政再次派秦军入侵,秦军兵分两路攻赵,以一部兵力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进迫,袭扰赵都邯郸(今属河北),自率主力由上党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企图拊邯郸之背。将赵拦腰截断,进到番吾(现在河北省平山县南),因李牧率军抗击,邯郸之南有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秦军难以迅速突破。李牧遂决心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他部署司马尚在邯郸南据守长城一线,自率主力北进,反击远程来犯的秦军。两军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军猛攻,秦军受阻大败。李牧即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合军攻击南路秦军。秦南路军知北路军已被击退后,料难获胜,稍一接触,即撤军退走。这就是李牧再却秦军,是秦、赵两国交战中,赵国最后一次取得重大胜利。由于在肥之战及此战中损失惨重,赵国军事实力丧失殆尽。但此战为赵国赢得喘息时间,获得短暂的稳定。当时韩、魏已听命于秦,尾随秦军攻赵,李牧为此又向南进军,抵御韩、魏的进攻。
赵王迁七年(前229),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秦王政(秦始皇)乘机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端和率河内兵卒,共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速胜,遂禀告秦王,再行反间故计,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昏聩的赵王迁一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和齐人投奔过来的颜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的李牧接到这道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而不从,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司马尚则被废弃不用。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诚良将,只过了三个月,到了赵王迁八年(前228年),王翦乘势急攻,大败赵军,平定东阳地区(约今河北邢台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攻下邯郸后,俘赵王迁及颜聚。赵国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秦王赵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http://c.hiphotos.baidu.com/baike/s%3D220/sign=98b4b7f82f738bd4c021b533918b876c/91529822720e0cf395ca86de0b46f21fbe09aad2.jpg李牧
李牧这位纵横沙场的名将最终死在了他所誓死保卫的祖国君臣的手中,其无辜被害,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赵国是战国后期的第二军事强国,被秦国灭亡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用人不信,自毁长城”。前有赵孝成王在长平之役中以赵括代廉颇,造成长平惨败,赵军死45万人,元气大伤;继之悼襄王以乐乘代廉颇,迫使廉颇奔魏投楚,失去良将;后又有赵王迁冤杀李牧,招致赵国最后的灭亡。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军抗衡的最杰出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如果不杀李牧,秦赵还得比一下高低。
战国时期各国的将领的作战对象基本都是各诸侯国之军队,亦即是民族内战,与他们不同是,李牧前半生的主要作战对象是民族外敌,且在与野蛮外族征战中,以最精彩辉煌的方式实现了胜利。因此,李牧有理由获得后世更多的尊敬。
关于李牧的事迹,主要记载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编辑本段卓越军事家背景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政治制度大变革的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战事不断,国家的兴衰莫不与战争联系在一起。为了求生存、谋发展,各国竟相招揽优秀的军事人才,不少卓越的军事家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脱颖而出。李牧是战国末年赵国的卓越军事家,战功卓著,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军抗衡的将领。以前史家大多只是研究其生平事迹、军事活动,但对支配其军事活动的军事思想研究甚少。现对李牧的军事活动作一介绍,并据此分析其军事思想。
军事活动建都邯郸的赵国自公元前403年(赵烈侯六年),周天子正式册命赵籍为诸侯始到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攻占邯郸,俘虏赵王迁止,历时181 年,经历10代君主。赵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频频亮相,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后还长期称雄于战国历史舞台,成为战国后期山东六国中唯一能与强秦抗衡的国家。综观赵国的历史,先后涌现了廉颇、赵奢、李牧等许多名垂千古的名将,其中最让人扼腕叹恨的是著名军事家李牧。
李牧,生年不详,据推算当生于赵惠文王前期。他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以抵御秦国为主。终其一生,主要是作为武将活跃于历史舞台的。
公元前309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取得显著效果,使军事力量大大增强,屡败匈奴等北方胡人部落。但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时期,匈奴各部落的军事力量又得到恢复并强大起来,不断骚扰赵国北部边境。李牧便被赵惠文王派往北方独当戍边之责。
李牧常居代地雁门郡(今山西宁武以北一带),根据实战需要,他设置官吏僚属,当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为军费。他厚待战士,每天宰杀数头牛犒劳士卒;他注意提高战斗能力,每天教练士卒骑射;他有严格的防守措施,挑选派出人员侦探敌情、随时发出报警信号。他和军民约定:一旦匈奴人侵,未得出击号令,一律速将人马物质全部退入堡垒固守,不得轻易出击。这样坚持数年,军队无任何伤亡损失,形成了一支装备精良而素质极高的边防军。
但匈奴却以为李牧胆怯,军卒中亦有人觉得自己的将领胆怯,为此常有议论。赵王闻听传言,便责备李牧。李牧不予理睬,激怒赵王,召他回朝,另派别将代之。
新将领守边一年多,匈奴一入侵,便带兵出战。出战多数失利,损失伤亡很重,边民不能进行正常的耕种和畜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守,李牧谢绝,坚称有病,闭门不出。赵王再三勉强,李牧才说:“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赵王应允,于是李牧再度到了边地。 李牧一如既往,匈奴仍是数年一无所得。但匈奴终究还是认为李牧胆怯,边地军卒得到丰厚的供养而未能效力,也都想请求一战。于是李牧精选战车1300乘,精骑1.3万匹,骁勇步兵5万人,弓弩兵10万人,加紧演习战术。同时放纵边民畜牧,使民众布满原野,诱使匈奴入侵。
匈奴小股人马侵入时,赵军假装败走,并抛下数千民众给敌人。匈奴单于贪得民众财物,便率大军入侵赵地。李牧则设奇阵,用两翼包抄战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军,一举歼灭匈奴骑兵10余万人。接连又灭掉蟾褴,攻破东胡,降服林胡,单于落荒而逃,以后10多年不敢接近赵国边城。此战是先秦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对后世以步制骑的战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由于李牧确保了赵国北部边境的安全,使赵国君臣能无后顾之忧地对付来自西边强秦的兼并战争,实际上,蔺相如、廉颇、赵奢等人在政治军事斗争上的每一个胜利,都是与李牧的协作支持分不开的。
约在孝成王二十年(前 246年),他曾因国事需要调回朝中,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两年后,悼襄王继位。当时,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与乐乘均出走他国,李牧成为朝中重臣。此时,秦国迅速地兼并了魏国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国屈服之后,把主要兵力指向赵国。当时的燕国也趁赵国虚弱之际趁火打劫。于是,悼襄王二年(前 243年),他受命对燕作战,带兵攻取了燕的武遂(今河北徐水县西)、方城(今河北固安县南)。赵王迁二年(前 234年),秦大将樊於期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临漳县西)、武城(今山东武城县西),杀赵将扈辄,斩首10万。三年(前 233年),又带重兵攻打赵国。赵派李牧为大将军,大破秦军于宜安(今河北高城县西南),秦军大败。樊于期仅率少数亲兵冲出重围,畏罪潜逃燕国。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万家购求樊于期之首。可见此次大胜对秦打击沉重,而赵得到喘息之机。因功大,李牧被封为武安君。
赵王迁四年(前 233年),秦再度出兵攻赵之番吾(今河北平山县),李牧出击,秦军败逃,但赵的军力损失也很大。当时韩、魏已听命于秦,尾随秦军攻赵,李牧为此又向南进军,抵御韩、魏的进攻。
赵王迁七年(前 229年),秦国大将王翦大举攻赵国,率上党兵卒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端和率河内兵卒进围赵都邯郸。赵国派李牧、司马尚倾全军抵御,一直相持到第二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而更大的忧患还在朝中,昏聩的赵王迁,对那个诬陷过廉颇的秦国间谍郭开宠信不疑。秦国在战场上不能速胜,便又行反间故计,重金贿赂郭开,使其诬告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迁不作分析,马上派赵葱及齐将颜聚取代李牧。李牧为社稷军民计,拒交兵权,继续奋勇抵抗。赵王、郭开便暗中窥探,乘其不备之时,加以捕获残杀,并罢黜废免了司马尚。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攻取邯郸,灭掉了赵国。
军事思想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中少数能与秦军抗衡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作战中屡次重创敌军而未遭失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分别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和围歼战的典型战例。古代作战,必须处理好君臣关系、军民关系、官兵关系三大关系,并采取正确的作战方略。现从这几个方面分析一下李牧的军事思想:
1、在君臣关系上,强调将帅的独立性、便宜行事权。作战中,战况瞬息万变,必须及时应对方能取得作战的胜利。而欲如此,将帅必须有独立性、便宜行事权;否则,就会丧失战机,应对失策,从而导致作战失利。李牧对此特别看重,以至赵王责其胆怯,竟不予理睬。当赵王因罢免他而饱尝对匈奴作战失利的恶果,请其再度出山抗击匈奴时,他一再称病谢绝。赵王再三勉强,才说:“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赵王应允,他才到了边地。赵亡国前夕,赵王迁中了秦的反间计,听信郭开谗言,罢免他,而以赵葱、颜聚取代他时,他为社稷军民计,拒交兵权,继续奋勇抵抗。
2、在军民关系上,力求不扰民,争取民众对军事活动的支持、配合。兵民是胜利之本,军队作战,离不开广大民众的支持、配合。而欲达此目的,必须禁绝抢掠民财、奸人妻女、毁民田苗、乱占民间房舍等扰民行为,切实保护民众利益。史书中对此虽没有专门论述,但他和军民不得轻易出击的约定能够顺利实施,其驻守过的地区的民众在其遇害后纷纷建祠祭奠,足以表明其没有扰民,保护了民众利益,深受民众爱戴。
3、在官兵关系上,注意厚待士卒,密切官兵关系。作战中,军官是指挥者,士兵则是直接冲锋陷阵者,二者相互配合,指挥正确,将士用命,士卒勇搏,方能战胜强敌;否则就会兵将离心,士不用命,导致作战失败。李牧对此有深刻认识,故厚待战士,每天宰杀数头牛犒劳士卒,结果赢得了士兵的深情爱戴,甘为自己冲锋陷阵。
4、在作战方略上,谋划全面、周详、得当,富有针对性。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力求壮大自身实力。战胜强敌,以自身力量的强大为前提;自身虚弱,就难以战胜敌人。就军队而论,壮大自身实力,首先是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其次是组织的完善,再次是经济实力的支撑。对这三点,李牧都提出了得力措施:他每天教练士卒骑射,是谋求军队战斗力的提高;他根据实战需要,他设置官吏僚属,当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为军费,既是谋求组织的完善,又是谋求壮大经济实力。 众所周知,“美人计”是三十六计之一,利用“美人计”往往能够出奇制胜,但在两军对垒时,利用“美马计”同样也可能取得意外的成功。最初使用“美马计”的是战国的李牧。 当时李牧为赵国名将,在镇守雁门关时,曾见匈奴有良马百匹因酷热被赶到河里洗浴。李牧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下令放出军中母马百余匹,系在隔河的树阴下。母马嘶声四起。匈奴的公马听见母马声,马上全部渡河奔驰而来。守关士兵便将其尽数赶入城中。匈奴将领见状大怒,率众赶过来,被李牧预先埋伏的弓箭手射杀而大败。
第二,力求削弱、麻痹敌人。要想战胜敌人,必须先削弱敌人。削弱敌人的方法很多,耗费敌力、分散敌力、靡费敌财、挑起敌方内部冲突、使敌信息不通、断敌交通运输、诱敌做出错误决策、调虎离山等皆是削弱敌人的有效措施,但常会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力不从心,但麻痹敌人,使其放松警惕,则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较少,较易实行。李牧在麻痹敌人上发挥得淋漓尽致。李牧抵御匈奴时,故意伪装胆怯、不敢出战,在大破匈奴前夕,当匈奴小股人马侵入时,指挥赵军假装败走,并抛下数千民众给敌人,结果匈奴兵将见民畜布满原野,便毫不戒备,入侵赵地,结果被李牧围歼,损失10余万众。
第三,力求保持信息灵通,了解敌情。要战胜敌人,必须先了解敌人,掌握敌情。同时信息交通必须灵敏快捷,迅速传递。否则,即便掌握了敌情,也会因不能迅速传递而丧失战机。史载李牧常挑选派出人员侦探敌情、随时发出报警信号,这便是谋求保持信息灵通,了解敌情。
第四,力求把握好时机。对敌作战,必须掌握好时机,时机不到或错过时机,都会导致作战的失败。李牧对时机的掌握非常准确。开始抵御匈奴时,因时机不成熟,他就是不出击,即便被称胆怯,遭受赵王责备、罢免,也不改初衷,但当赵军训练成熟,装备完善,纷纷请战,而匈奴兵将心高气傲,大举入侵时,他便果断出击,布下口袋,一举全歼匈奴骑兵。
第五,认为单一兵种作战都有不足,各兵种应协同作战。在大破匈奴之战中,李牧精选战车1300乘,精骑1.3万匹,骁勇步兵5万人,弓弩兵10万人,加紧演习战术,进行战斗编组,组建一支由各兵种编成的出击兵团。靠这些兵种的协同作战,终于取得了全歼入侵敌军10余万的巨大胜利。
第六,力求以己之长对敌之短。李牧针对匈奴骑兵机动灵活、战斗力强及以掠夺为主要作战目的,但不善固守、打阵地战,军需全靠抢掠的特点,实施坚壁清野,使敌优势无从发挥,军需无法补充,同时采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战斗力;俟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后,集中力量,充分发挥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进行包围。这使匈奴骑兵的优势不能发挥,缺陷尽显,而使自身车战、步战的长处得以发挥,而机动性差的缺陷得以避免。
第七,在得失关系上,认为有失方能有得,要敢于付出必要的代价以换取全局的胜利。大破匈奴前夕,为诱敌,故意放纵边民外出放牧牲畜而被匈奴兵抢去,虽付出了一定代价,但却换来歼灭匈奴骑兵10余万的巨大胜利。
第八,在攻防关系上,认为守是攻的前提,先守而后能攻。 对匈奴作战,虽最终目的是打垮匈奴,但开始却专意防守,不轻易出战,当防守工作做得有条不紊,准备就绪之后,方才出击,与匈奴大战。在大破匈奴之战中,当李牧放出牛羊和牧人,引诱匈奴骑兵l0余万人深入赵境,正式作战时,开始也采取守势作战,以车阵从正面迎战,利用战车限制、阻碍和迟滞敌骑行动;以弓弩兵轮番发射;而将骑兵及精锐步兵控制于军阵侧后。当匈奴军冲击受挫时,李牧乘势将控制的机动精锐部队由两翼加入战斗,发动钳形攻势,包围匈奴军于战场。经激烈格斗战后,除单于率少量亲卫部队突围逃走外,进犯的10万骑兵全部被歼。
编辑本段汉家骑士亦英豪战国时代,不仅仅是中原诸侯纷乱争霸的英雄史,也是中国北地百姓饱受匈奴人肆虐的血泪史。列国的诸侯在中原战场上打的正欢,匈奴的骑手却在中国北方千里边塞上如入无人之境。伟岸的长城(战国时期哪来的“伟岸的长城”?那个时期在北方边界上确实有少数类似长城的防御工事。但这显然不能被称为长城。能正式命名为长城只能是秦统一中国之后的事情)在草原骄子们的眼中不过是一堆粗笨的摆设,庄严的战车步兵方阵在胡人骑手的马刀下化成送肉上俎的拈板,与匈奴人的搏斗仿佛是与自己影子之间无望的追逐,成为一代又一代华夏军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
还好赵国拥有了李牧,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正处于童年成长时代的汉家骑兵用无数的鲜血与牺牲灌溉着战胜游牧骑兵的胜利之花,直到公元前244年,一个叫李牧的赵国将军亲手在雁门关外摘下那灿艳如血的果实。在这之前,他是赵国支撑国家安危的柱石,在这之前,他的赵国骑兵队是如日中天秦国也惧怕三分的王者之师,在这之后,东西线到北线,他似一个不知疲倦的救火队员一样,奔波在赵国边境每一寸战火燃烧的土地上。北上雁门,是这位一生未尝一败的将军军事生涯中最沉重的一场挑战,他将面对一个之前中原骑兵未曾战胜过的强敌,绵延数十年的北地烽火与杀戮,注定将在他的手中完成一个凝血的终点。
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原骑兵并不具备与马背民族在大草原上争锋的实力,主动出击的结果势必是一场驱羊入虎口的自杀式攻击。于是李牧出人意料的选择了沉默与忍耐。匈奴肆虐侵扰的时候他在忍,举国攻击他胆小怯懦的时候他也在忍,将士们满怀激昂的求战的时候他依然在忍,“不抵抗将军”的耻辱骂名仿佛是一块沉重的石头,一度长久压在他坚如钢铁的脊梁上。鲁迅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与淋漓的鲜血,李牧正是这样的哀痛者与幸福者,漫长的忍耐不是怯懦的退缩,却是沉默中爆发的固有前奏。http://e.hiphotos.baidu.com/baike/s%3D220/sign=6a3b39084aed2e73f8e9812eb700a16d/08f790529822720e50b234767bcb0a46f21fab3a.jpg《寻秦记》的李牧
反击的那一天终于来了,公元244年的春天,大举南下的匈奴人第一次品尝到了汉家刀锋掠过脖颈的痛苦滋味。诱敌深入,疲敌劳顿,重兵合围,,在沉默中忍耐太久的李牧似计算精密的电脑程序一般完成了这孙子兵法式的三部曲。步兵集团居中阻击,战车弩兵集团的远程射杀,骑兵军团两翼合围,训练有素的赵军仿佛是一架运转严整的机器,在转瞬间扼住10万匈奴骑兵命运的咽喉。两路包抄的一万三千名赵军骑手仿佛两把在青石上磨砺了太久的锋利砍刀,轻松的撕开匈奴人看似不可战胜的骑兵军阵。骄横的匈奴单于第一次体会到了为人鱼肉的痛苦滋味,一整天的会战很快演变成一场绝望的追歼屠杀。十万匈奴骑兵全军覆没,匈奴单于仅带了十几名随从仓惶逃窜。“胡人不敢南下牧马”,贾谊笔下统一的秦王朝倾国之力谋取的惨胜,在李牧的手中以毕其功于一役的神奇方式实现了。他也以这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洗刷了公众舆论加在自己身上的种种屈辱骂名,遗憾的是,他可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却无力逃脱暗箭的打击,秦国人的反间计让这位纵横沙场的名将最终死在了他所誓死保卫的祖国君臣的手中,而在他的身后,李牧悲情的结局仿佛是一个宿命一般的剧本,轮回似的上演在无数中华名将的人生路程里。
在战国群雄逐鹿的舞台上,有更多的将军留下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威名,他们在歼敌数目等军人硬性指标上远远超过了李牧,却没有一个人有理由比李牧更值得我们尊敬,因为他们也许成功的保卫了自己所身处的国家,李牧却捍卫了我们这个苦难的民族。
编辑本段史书记载原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兼及赵奢、李牧等人的合传。)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打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翻译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他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防地内城市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他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订出规章说:“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不敢出战。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胆小,就连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发怒,把他召回,派别人代他领兵。
此后一年多里,匈奴每次来侵犯,就出兵交战。出兵交战,屡次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边境上无法耕田、放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任。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有病。赵王就一再强使李牧出来,让他领兵。李牧说:“大王一定要用我,我还是像以前那样做,才敢奉命。”赵王答应他的要求。
李牧来到边境,还按照原来的章程。匈奴好几年都一无所获,但又始终认为李牧胆怯。边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赏赐可是无用武之地,都愿意打一仗。于是李牧就准备了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同时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民满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就假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单(chán,缠)于听到这种情况,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布下许多奇兵,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反击敌军,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灭了襜(dān,丹)褴(lán,兰),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赵悼襄王元年(前244),廉颇已经逃到魏国之后,赵国派李牧进攻燕国,攻克了武遂、方城。过了两年,庞煖打败燕军,杀死剧辛。又过了七年,秦军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zhé,哲),斩杀赵军十万。赵国便派李牧为大将军,在宜安进攻秦军,大败秦军,赶走秦将桓齮。李牧被封为武安君。又过三年,秦军进攻番吾,李牧击败秦军,又向南抵御韩国和魏国。
赵王迁七年(前229),秦国派王翦进攻赵国,赵国派李牧、司马尚抵御秦军。秦国向赵王的宠臣郭开贿赂很多金钱,让他施行反间计,造谣说李牧、司马尚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国将军颜聚接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暗中乘其不备逮捕了李牧,把他杀了,并撤了司马尚的官职。三个月之后,王翦趁机猛攻赵国,大败赵军,杀死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和他的将军颜聚,终于灭了赵国。
注释1 彀者:善于射箭的人。
2 襜褴:部落名,在代地北面。
3 东胡:部落名,在匈奴东,是鲜卑族的祖先。
4 林胡:部落名,在今山西宿县以北至内蒙古境内。
5 微捕:暗中查访缉捕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武安君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之一。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也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其经历与秦国武安君白起又何等相似。胡三省注《通鉴》时,将李牧的被害与赵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赵之所侍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说赵王迁“其母倡也”,“索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司马迁因赵王而迁怒其母,可见其何等义愤。
苏洵在《六国论》中说:“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前一句说得有道理,如果不杀李牧,秦赵还得比一下高低。
唐司马贞在《史记索隐述赞》中说:“颇牧不用,王迁囚虏”。
汉文帝刘恒:“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
汉车骑都尉冯唐:“天下之将,独有廉颇李牧耳。”
宋朝陈元靓在《事林广记》赞曰:“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啾啾之群,焉知屈伸之徒,奚分否臧。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贤哉武安,志胜霜霰。众谓我怯,隐则难见。 边复我用,计亦自善。不捕一虏,不射一箭。先乃雌伏,后则虎変。匈奴所畏,燕秦不战。易若摧枯,疾如激电。终惑谗言,反袂拭面。 ”
回帖是种美德~! 灌水{:5_106:}{:5_106:} 很详细啊 真长啊,看到头晕! 感谢分享 來看看{:5_106:}
自古名將多受帝王猜忌 易被解兵權或殺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