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叶哥 发表于 2013-4-26 11:00:10

三国武备杂谈:诸葛连弩

论述百炼钢刀时,谈及蜀汉丞相诸葛亮让蒲元制作神刀取水淬火的故事,反映出他为了提高蜀汉军队的战斗力,不断扩大兵器装备的生产规模,并且注重质量,努力改进兵器的性能。

  保存至今的《作刚铠教》中,他“敕作部皆作五折刚铠,十折矛以给之。”推测这也是百炼钢制品,所说的“折”,大约指折叠锻打而言,十折矛是迭锻十次而成,钢铠大约是迭锻五次而成的。诸葛亮时锻造的钢铠是很有名的,因此后来直到六朝时期还把精坚的铠甲传为诸葛亮所造。例如三国到南朝时流行于军中的一种“筒袖铠”,常被称为“诸葛亮筒袖铠”,在南朝时皇帝常常将这类制作精良的铠甲赠送给有关将领。例如《南史•殷孝祖传》中记宋武帝曾经赠送给殷孝祖以名贵的铠甲,就是“诸葛亮筒袖铠、铁帽”,极为牢固,用二十五石的强弩也无法穿透这种制工精良的名甲。

  在《宋书•王玄谟传》中,同样记有赐给王玄谟以“诸葛亮筒袖铠”的事迹。诸葛亮时期制作的铠甲是否能历经两世纪之久,到南朝刘宋时还能使用?看来可能性不大,但很可能是由于诸葛亮当年主持制作过精坚的钢铠,因此后来就把这类铠甲冠上了他的名字,流传后世,一直沿用到南朝时期的缘故。

  除对格斗兵器的刀矛和防护装具的铠甲等外,诸葛亮还对远射兵器中的强弩进行了改进,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魏氏春秋》书中记载,他曾在前代可一次发射多支弩箭的连弩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一种“元戎”弩,可以一次发射十支长八寸的铁弩箭,提高了强弩的杀伤效能。由于记载过于简略,对诸葛连弩的性能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同时发出十箭,与“子弩”相同;也有人认为它是可以先后连续发射十箭,也就是一种连发弩。  但是由于缺乏实物乃至图像等方面的物证,诸葛连弩的结构至今仍是个谜。通过目前在考古发掘中获得的魏晋时期的弩机实物,可以看出三国至西晋时期的弩机制造工艺仍然是沿袭着汉代的传统,用青铜铸造,形制和结构也大致相同。

  例如从南京石门坎出土过带有魏正始二年(二四一年)铭的弩机、在四川郫县出土过蜀景耀四年(二六一年)的弩机、在湖北江陵出土过吴黄武元年(二二二年)铭的弩机等等。

  其中以江陵出土的黄武元年弩机保存最为完好,同时还保留有弩的木臂,尚能复原其原貌。木弩臂全长五十四厘米,铜弩机全长十七点三厘米,机件完好,在望山上有用于瞄准发射用的刻度,共分六度,每度内又各设四分度,制工精巧。蜀汉景耀四年制作的弩机,机件有所残失,缺少了扳发用的“悬刀”,铜廓全长八点五厘米、宽三点五厘米、厚四厘米,现重一千四百七十五克。

  在弩机的铜廓上有铭文,标明制作于景耀四年二月三十日,由“中作部”负责制作,并写明制作的工匠杨安和负责的官吏的名字,以及弩的强度和弩机的自重:“十石机,重三斤十二两”。可以看出当时对弩机的制作和管理还是很严格的,那时距诸葛亮逝世已有二十余年了。
  虽然目前还无法确定诸葛连弩的真实面貌,但可以肯定诸葛亮对制弩技术的改革,做出了很大贡献。正是在这些改革的基础上,两晋南北朝时期制成了威力更大的强弩,出现了“神弩”、“万钧神弩”等名号。

  在《晋书》、《宋书》、《南齐书》等史书中,不断有关于在战争中使用“所至无不摧陷”的强弩的记载,它多用于攻夺城的战斗中,称为“万钧”和冠以“神”名,当系夸张之词,但也说明这种强弩的威力是很大的。

  在南京的秦淮河里,曾出土过五件南朝时期制作的铜弩机,形态和结构虽然与当时通用的弩机一样,具有外廓、悬刀、牛、枢、望山和牙,但是它的尺寸要大得多。

  弩机的铜廓长达三十九厘米,悬刀全长近二十厘米。如按发掘出土的汉代弩机与弩臂的通常比例,即一比四点五至五点八推算,安装这种大型弩机的木弩臂,其长度至少在一百八十至二百二十六厘米左右,而所用的弩弓,则应长近四百三十至五百四十厘米。

  这样巨大的弩,如靠一个人的气力是不可能张机发射的,看来只有安装在床子上,靠用绞车等办法才能张开,称之为“神弩”,看来并不为过。它应是唐宋时期流行的车弩或床弩的前身,车弩正是一次可发射七支箭的强大连弩,正与诸葛连弩的性能相合。

风流三国 发表于 2013-4-26 13:15:14

坐沙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国武备杂谈:诸葛连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