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禁卫武官制度考论
继承汉魏之际曹操霸府的禁卫之制,曹魏王朝确立了以领军和护军将军为主体的禁卫武官制度。曹魏一代,领军将军、护军将军少见,而以资轻于将军之中领军、中护军为制度常态。领军、护军分掌宫城内、外禁卫军,维护以宫殿—宫城为中心的京师安全,尤其保卫皇帝(后期以司马氏权臣为主)更是禁卫武官职责的核心所在。随着司马氏权力的膨胀,宫城内禁卫的重要性让位于宫城外禁卫,领军地位下降,而护军地位上升。武卫将军掌殿内禁卫,在曹魏前期颇为机要。领军所主三营之一的中垒将军始设于明帝时而又一度被废。此外又曾临时设置过掌宫城内禁卫的中坚、骁骑、游击将军。汉代重要禁卫武官五校尉存在于曹魏一朝,隶领军掌宫城内禁卫,其所领营兵比东汉大为减少,但机要性有所增强。典志载曹魏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但在不同政局下领军所主诸营有一定变化;又谓「护军隶领军」,然并无史料左证,至少司马氏专政后领、护军地位相当,且一度不设领军,二者不可能有隶属关系。护军又有「主武官选」的职能,领、护军共主武官选之说无史实根据,难以成立。关键词:曹魏、禁卫武官制度、中领军、中护军、五校
一、前言
汉魏之际的社会巨变对以皇帝-皇宫-京师安全保卫为职能的禁卫武官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曹魏王朝禁卫武官制度便直接脱胎于汉魏之际军阀幕府制度—曹操(155-220)霸府禁卫之制。最初在曹操幕府中出现了统领中军的中领军及中护军,后又发展成为领军将军及护军将军。领、护军制度虽然是战时的新生事物,但它们与汉代制度并非毫无联系。曹魏护军之渊源,则应追溯到秦汉时期大将军出征幕府负责监察军法的护军或都护军中尉。曹操霸府之护军/中护军不仅采纳了汉代护军之名,而且两者职掌也基本一致,不同之处是其担任者一般无权对府主曹操实施监督,而是要对其负责。领军之制则起始于曹操军府设立之初的行中军校尉,其职与汉制虽无直接渊源关系,但校尉之制仍是对汉代八校尉/五校尉乃至汉末西园八校尉(有中军校尉)之制的承袭。当曹操霸府确立,曹操地位由丞相→魏公→魏王不断升进之时,为了更有利其统治以及逐步实施篡汉方略,曹操在其霸府中正式确立了类似汉代王公府制度乃至王朝官制的官僚体制,其中诸卿制度的恢复是重要环节,也包括汉代职司禁卫的光禄勋、卫尉、中尉(执金吾)。领、护军系统是曹操霸府中的军事机构,而诸卿则是其行政机构。由于时当战时,都城建置未定,因此汉代职司宫殿-宫城-京师保卫的三卿在曹操公、王府并未真正发挥其禁卫职能,而统率中军随从曹操南征北战并保护其安危的领、护军系统则行使着实际的禁卫职能。这正是曹魏建立后领、护军系统发展为禁卫武官制度主体的背景。此为拙作「汉魏之际禁卫武官制度的巨变」(未刊稿)1一文的结论。因该文对汉魏之际禁卫武官制度的变迁有详论,故本文主要讨论曹魏一朝禁卫武官制度的有关具体问题,而对其历史背景则较少追述。
曹魏(220-265)建立后,继承汉魏之际变革的成果,确立了一套与汉制完全不同的禁卫武官制度,最主要的就是以领军将军/中领军掌内军,护军将军/中护军掌外军,以取代两汉时期光禄勋、卫尉、执金吾(中尉)、城门校尉及八校尉/五校尉的禁卫职能。2汉代禁卫诸职在曹魏时期依然存在,其禁卫职能也并未丧失殆尽,特别是五校尉还被纳入了领军系统,发挥着重要的禁卫职能。这表明曹魏对于汉制除了变革为主外,仍有继承性的一面。
二、领军将军/中领军
「领军将军,一人,掌内军。..文帝即魏王位,魏始置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晋武帝初省..」3这一记载表明曹魏一代设有掌内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的领军将军。按领军将军所掌内军,指宿卫曹魏京师洛阳宫城之内的禁卫军。4曹魏一代可考之领军将军有5人,中领军有15人;若加上建安末年曹休、曹真为中领军,则中领军共有17人之多。其中曹休、曹羲、夏侯献3人又曾任过中领军和领军将军,故实际只有19人。《三国志》对曹魏领、护军将军与中领、护军之别无明确区分,按照后世典志的解释,资重者为领军将军、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领军、中护军。5这一原则同样也适用于曹魏时期。如曹休在建安末为中领军,「文帝即王位,为领军将军」;6夏侯献也是先为中领军而后任领军将军。7建安末年,曹操加快了代汉的步伐,重要措施之一就是以其宗室近亲担任中领军,执掌禁卫重任。曹操以其族子曹休「领虎豹骑宿卫」。曹休虽非曹操近亲,但操「待之如子」,令其统帅亲信禁卫军。后曹休以骑都尉参曹洪军事,实际掌握曹洪军府大权。「太祖拔汉中,诸军还长安,拜休中领军。」8时在建安20年(215)末21年初。曹真的情形与曹休相似,真亦为曹操族子,其父邵随操起兵而被杀,「太祖哀真少孤,收养与诸子同」,后又使真将虎豹骑。9在建安24年正月时,曹真已任中领军。建安末年,曹操之宗室亲属,其从弟曹仁、曹洪年纪较大,统兵征伐,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任务;其诸子则年纪尚轻,不足委以大任。故其族子曹休、曹真无疑是执掌禁卫大权的合适人选。
曹丕(187-226,220-226在位)即魏王位后,以曹休为领军将军,夏侯尚为中领军。夏侯氏为曹操亲信集团重要成员,与曹氏同为沛郡谯人,尚从父渊、渊族兄享在曹操起兵之初即成为其亲信部将,为曹操创业及势力壮大立了大功。夏侯氏与曹氏还有极为特殊的多重姻亲关系。「渊妻,太祖内妹。长子衡,尚太祖弟海阳哀侯女,恩宠特隆。」10夏侯尚,「文帝与之亲友」,曾任曹操之军司马,五官将(曹丕)文学,魏国黄门侍郎等职。曹操死后,「拜散骑常侍,迁中领军。」11夏侯玄为曹爽姑子。12在新旧朝更替之际,曹丕为了更好地控制政局,遂将禁卫军权交与宗室及姻亲掌握,充分表明中领军/领军将军政治职能之重要。其后,朱铄、陈群、卫臻等相继为中领军。黄初五年(224),朱铄为中领军。13六年,文帝南征孙吴,至广陵,以尚书令陈群领中领军,以侍中、吏部尚书卫臻行中领军。14陈群为曹操亲信,是深得魏文帝信赖的一位重臣。「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待以交友之礼..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及践阼,迁尚书仆射,加侍中。徙尚书令,进爵颍乡侯。」15卫臻亦为曹操亲信,文帝即王位,为散骑常侍;称帝后,为尚书,转侍中、吏部尚书。16黄初七年,「夏五月丙辰,帝疾笃,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司马懿),并受遗诏辅嗣主。」17四人中,曹真、曹休、陈群三人曾任中领军或领军将军。魏明帝(204-239,226-239在位)时期,先后有夏侯献、薛悌、荀霬、桓范等人担任中领军(领军将军)。夏侯献于太和二年时已为中领军,明帝末又任领军将军。18薛悌大约在明帝时为中领军,后任至尚书令。19荀霬为中领军可能亦在明帝时,霬为荀彧之孙,其父恽,母为曹操女(安阳公主),霬妻为司马懿之女。20桓范为沛郡谯人,与曹氏同乡。「建安末,入丞相府。延康中,为羽林左监。..明帝时,为中领军,尚书。」21除薛悌情况不明外,魏明帝时期的中领军皆出于曹氏同乡、姻亲等亲信集团成员。景初二年(238),「(明)帝寝疾,欲以燕王宇为大将军,及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共辅政。」22魏明帝初衷显然是要以掌握禁卫军权的曹氏宗室及姻亲夏侯氏等控制朝政,辅佐幼主即位。这一设想与曹魏建立以来的用人原则是一致的,文、明二帝任命领军的原则也基本如此。但由于当时「掌机密」的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的建议,魏明帝暂时放弃了这一念头,而以曹爽(?-249)与司马懿(179-251)共同辅政。明帝又悔,但为时已晚。23这一变局为司马懿入朝专政提供了可能性,成为曹魏政局转折的关键环节之一。
少帝齐王曹芳(232-254,239-254在位)即位,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曹爽为曹真之子,「少以宗室谨重,明帝在东宫,甚亲爱之。」24明帝一朝,曹爽极受宠信,多年执掌禁卫军权。25《三国志》,卷9〈曹爽传〉:及(明帝)即位,为散骑侍郎,累迁城门校尉,加散骑常侍,转武卫将军,宠待有殊。帝寝疾,乃引爽入卧内,拜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太尉司马宣王共受遗诏辅少主。明帝崩,齐王即位,加爽侍中..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26时司马懿「迁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爽各统兵三千人,共执朝政,更直殿中,乘舆入殿。」「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萧何故事。」27曹魏王朝的最高统治权便由曹爽与司马懿共同执掌。曹爽为了排挤司马懿,单独控制朝政,遂以其诸弟为禁卫武官及侍从文官,控制幼主。「爽弟羲为中领军,训武卫将军,彦散骑常侍、侍讲。其余诸弟,皆以列侯侍从,出入禁闼,贵宠莫盛焉。」28按曹爽以其弟典禁兵而专断朝政当在正始三年(242)七月之后。29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曹爽以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身分掌握军政大权,其弟中领军羲、武卫将军训掌握禁卫军权,特别是负责宫城内禁卫的内军。曹爽与司马懿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对禁卫军权的控制上。正始「六年秋八月,曹爽毁中垒中坚营,以兵属其弟中领军羲。帝(司马懿)以先帝旧制禁之,不可。」八年,「曹爽用何晏、邓扬、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兄弟并典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帝不能禁,于是与爽有隙。」30司马懿虽尸位素餐,但却在暗中积蓄力量,密谋策划,终于在正始十年(249)正月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夺取了魏朝军政大权。司马懿政变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其迅速地掌握了京城禁卫军权,曹爽之失败则与其出城而失去对禁卫军权的有效控制有关。史载:「车驾朝高平陵,爽兄弟皆从。宣王部勒兵马,先据武库,遂出屯洛水浮桥。」司马懿在奏爽罪状时主要也是针对其专断禁卫军权而言,谓其「破坏诸营,尽据禁兵」,「殿中宿卫,历世旧人皆复斥出,欲置新人以树私计」;「以爽为有无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卫」,「罢爽、羲、训吏兵」。31司马懿深知军权特别是禁卫军权的重要性,故首先要剥夺曹爽军权。32曹爽专政主要控制的是内军,即宫城内禁卫军。曹爽此次随帝出城朝高平陵,所带军队数量有限,难以与司马懿抗衡。「爽留车驾宿伊水南,伐木为鹿角,发屯甲兵数千人以为卫。」33不仅兵员少,而且武器也不足。正因如此,从城内出奔投爽的大司农桓范便建议曹爽「使车驾幸许昌,招外兵」。34当时留宿城内的禁卫兵必定人数众多,但因将帅在外,群龙无首,而且司马懿首先占据了武库,他们不仅难以有所作为,反而还可为司马懿所利用。曹爽一党未作反抗即束手就擒,遭到司马懿残酷镇压,「皆伏诛,夷三族。」35曹魏政权遂由司马懿专断。司马懿亦特别注意对禁卫军权的掌控,先以其亲信王观代理中领军。王观曾为司马懿从事中郎,历任尚书、河南尹、少府。「大将军曹爽使材官张达斫家屋材,及诸私用之物,观闻之,皆录夺以没官。」「司马宣王诛爽,使观行中领军,据爽弟羲营」。36嘉平三年(251)八月,司马懿病故,其长子司马师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继续控制曹魏政权。次年正月,司马师任大将军。六年二月,中书令李丰与皇后父光禄大夫张缉等谋废司马师,「以太常夏侯玄为大将军。事觉,诸所连及者皆伏诛。三月,废皇后张氏。」37这是帝室姻亲为了反抗司马氏专政而采取的一次行动。这次事件的主谋为夏侯玄。夏侯玄为曹爽姑子,爽专权时受到重用。「爽诛,征玄为大鸿胪。数年,徙太常。玄以爽抑绌,内不得意。中书令李丰虽宿为大将军司马景王所亲待,然私心在玄,遂结皇后父光禄大夫张缉,谋欲以玄辅政。丰既内握权柄,子尚公主,又与缉俱冯翊人,故缉信之。」其事败露,预谋诸人「皆夷三族,其余亲属徙乐浪郡」。38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未遂政变与中领军许允亦有牵连。「初,中领军高阳许允与丰、玄亲善。先是有诈作尺一诏书,以玄为大将军,允为太尉,共录尚书事。..后丰等事觉,徙允为镇北将军、假节、督河北诸军事。未发,以放散官物,收付廷尉,徙乐浪,道死。」按许允本属司马氏一党,39在高平陵政变之后受到司马氏重用,官至中领军。许允与夏侯玄、李丰、张缉等人不同,似未正式参与其谋,故直到当年秋冬才将其远徙乐浪而死于道。如有确凿证据,肯定是夷三族之罪,而不会以「放散官物」罪处置。对许允的处置,表明司马氏在权力壮大的过程中,对禁卫军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控制皇帝,而且要完全掌握禁卫军权,其目的无疑是为以后顺利篡位开辟道路。
当年九月,司马师废黜少帝曹芳,而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甘露五年(260)五月,曹髦反抗司马昭(公元255年司马师死,其弟昭代之)而被害,元帝曹奂(本名璜)即位。景元五年(264)司马昭死,其子炎继统,并于次年篡魏立晋。在此十余年间,司马氏权势煊赫,完全专断了魏国朝政,虽有来自朝廷和地方的反抗,但均遭残酷镇压。对于禁卫军首长之一的中领军,司马师-昭-炎都十分重视其人选,先后有司马昭、王肃、司马望、羊祜等司马氏及其姻亲担任中领军。毌丘俭、文钦于淮南反抗司马氏,司马师率大军东征,以其弟司马昭兼中领军留镇洛阳。40中领军之职掌握朝廷禁卫大权,地位之重于此可见一斑。司马昭专政,其岳父王肃为中领军。41王肃任职不久即于甘露元年(256)病故。其后一段时间,领军担任者不可考,可能其时不设领军之职。约在曹魏末年,司马懿之侄司马望由雍凉都督「征拜卫将军,领中领军,典禁兵。」42同年,司马炎即晋王位并于年底行禅代之举,「典禁兵」的中领军司马望对稳定政局无疑发挥了不小作用。与此同时,司马氏姻亲羊祜亦任中领军。司马师及司马昭专权时,羊祜历任中书侍郎、给事中、黄门郎、秘书监等职,又为司马昭「相国从事中郎,与荀勖共掌机密」。司马炎禅代前夕,羊祜「迁中领军,悉统宿卫,入直殿中,执兵之要,事兼内外。」羊祜受到司马氏专权者特别信任,是因其与司马氏有姻亲
关系,「祜,蔡邕外孙,景献皇后同产弟。」43景献皇后羊氏即司马昭第三位妻子。44有宗室司马望及外戚羊祜同任中领军,「典禁兵」,「统宿卫」,司马炎便十分顺利地实现了魏晋禅代的政治革命。禁卫军权在曹魏一朝政治中的重要性于此有充分反映,而中领军(领军将军)在曹魏政坛的特殊地位更说明其职举足轻重。
三、护军将军/中护军
「护军将军,一人,掌外军。..魏初,因置护军将军,主武官选,隶领军,晋世则不隶也。」45与领军一样,护军资轻者为中护军。据此可知:曹魏一代设有「掌外军」的护军将军;护军将军「主武官选」;护军在曹魏时隶领军,晋代则独立于领军。按护军所掌之「外军」是与领军所掌之「内军」相对而言,应指宫城外保卫京师的禁卫军,而与地方都督或州郡长官所领之兵无关。46上文所引官志记载,谓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而并不「(司马)师率中外诸军以讨(毌丘)俭、(文)钦」条,胡三省注:「中,谓中军;外,谓城外诸营兵。」此处之「城」是指宫城还是京城,其义不明。越智重明,〈领军将军と护军将军〉(《东洋学报》,44:1(1961),页3、5):「外军为中央军的一部分(即中央军为中军=内军与外军组成,外军与地方军无关)」「内军=中军担任洛阳城内宿卫,外军是在洛阳城外(与其周边)的宿卫军以外的军队。」即认为中、外界限以京城划分而不以宫城划分。同注4,祝总斌文(页227):「『中』指保卫宫城的禁兵,『外』指保卫宫城以外,整个洛阳城的中央军。」则认为中、外界限以宫城划分。何兹全,〈魏晋的中军〉(《读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页259-260):「中军系驻京师内外,由中央直辖的军队;外军则系在外各都督分领的军队。..都督兵仍是中央军队。」此为以中央和地方划分中、外界限。诸说中,以祝说论证较周密,本文之内军、外军即采宫城内、外军之说。包括护军营。护军与领军各自职责范围有别,是否有真正的隶属关系颇难求证,就目前可见史料来看,尚无护军隶领军的实例。曹魏一代可考之护军将军有2人,中护军有9人,其中有2人曾任中护军与护军将军;则曹魏护军担任者共有9人可考,远少于领军之数。与领军相似,曹魏护军亦以资轻之中护军为制度常态,而护军将军则具有临时性。护军将军资重于中护军可从蒋济的仕历中看出:「明帝即位,赐爵关内侯。..迁为中护军。..就迁为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齐王即位,徙为领军将军,进爵昌陵亭侯。」47这表明中护军位次低于护军将军,护军将军位次于领军将军。曹魏之中护军与中领军一样,渊源于建安13年(208)曹操霸府的禁卫武官中护军。建安17年,曹操「以(夏侯)渊行护军将军,督朱灵、路招等屯长安,击破南山贼刘雄,降其众。」48这是史书中第一次出现护军将军,不过它并非后代作为禁卫武官的护军将军,而是曹操的一路军事统帅,与见于汉魏之际的大量杂号护军相似。49建安18年五月进曹操为魏公时,劝进诸亲信将领中有中护军曹洪、领护军将军王图。5020年,曹操西平汉中,「留(牵)招为中护军,事罢,还邺。」51这些将领已经具备了禁卫武官的性质,而与当时大量的杂号护军有别。
曹魏建立前夕,曹洪为都护将军。洪为曹操从弟,在宗室中地位颇高。52前此建安18年劝进时曹洪为中护军,其都护将军应与护军将军相似而地位略高。黄初六年(225),始有护军将军见于记载。黄初六年十月,「(文)帝征孙权,至广陵,使(陈)群领中领军。帝还,假节,都督水军。还许昌,以群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录尚书事。」次年正月,文帝去世,陈群与曹真、曹休、司马懿等同受遗诏辅政。53当时陈群应仍领中护军,是顾命大臣中唯一担任禁卫长官者。从陈群迭任中护军、录尚书事二职推断,中护军在当时可能不是掌宫城外军的禁卫长官,而可能为掌宫城内军的禁卫长官。中护军陈群究竟全面负责宫城内禁卫事务,还是与中领军分掌,不太明确。史书中不见当时担任中领军或领军将军者,故由中护军全面负责宫城内禁卫事务的可能性较大。陈群到明帝时大概就不再领中护军。其时蒋济为中护军,又迁护军将军。
正始年间,先后有毕轨、夏侯玄、司马师诸人任中护军。中护军人选的变迁,对曹魏政局发生了巨大影响。毕轨,「明帝即位,入为黄门郎,子尚公主,居处殷富。迁并州刺史。..至正始中,入为中护军。转侍中、尚书,迁司隶校尉。素与曹爽善,每言于爽,多见从之。」54毕轨为帝室姻亲,明帝亲信,与曹爽又有良好关系,故在齐王芳时期,为专权者曹爽所重用。夏侯玄为曹爽姑子,曹爽当政时,「累迁散骑常侍、中护军。」55夏侯玄卸任中护军的时间当在正始五年(244)初。56「玄既迁,司马景王代为护军。」57曹爽为了提高声望以利进一步专权,乃兴骆谷之役,以其亲信夏侯玄负责雍凉军事,将与蜀汉战争的大权握于己手,于是不惜以其政敌司马懿之子司马师代夏侯玄为中护军。曹爽此次人事安排,为其以后败灭埋下了隐患,但就当时来看,却不能说是失败的举措。如前所述,大约在正始三年七月以后曹爽便以其弟羲为中领军、训为武卫将军,从而控制了宫内禁卫军权。到正始五年初,曹爽已经牢牢地控制了朝廷禁卫军权,这时他才敢于将中护军转交司马师之手。当时中护军可能仅负责宫城外之禁卫。正始六年八月,曹爽又毁中垒中坚营,以其营兵归中领军曹羲,更加强了中领军的权力,而中护军的权力则进一步削弱。
曹爽以司马氏染指禁卫军权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司马懿、师父子密谋除爽的计划即在其后加以制定。司马懿的反爽密谋,主要是由其长子中护军司马师来实施的。「宣帝(司马懿)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司马师)潜画,文帝(司马昭)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58司马师利用其掌宫外禁卫军之便而「阴养死士三千」,他们很可能是从其所领禁卫军中秘密雇佣的。从「晨会兵司马门」来看,中护军司马师此时确实掌控着宫外禁卫军。「时景帝为中护军,将兵屯司马门。」59由于曹爽与魏帝出城,宫城守备空虚,群龙无首,为司马师以宫外禁卫军控制京师局势提供了机会。同时司马懿率兵「屯洛水浮桥」,关上了曹爽入宫的通道,控制了整个京师局势。曹爽虽然十分注意对禁卫军权的控制,但他主要是控制宫城内禁卫,而忽略了宫城外禁卫。司马懿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找到了突破口。毫无疑问,中领军(领军将军)所掌内军是禁卫军的中坚,宫城内禁卫是禁卫军权的核心,但在一定条件下,其轻重也会发生易位,因此中护军(护军将军)及其所掌外军亦不可忽视,尤其在非常朝政下更是如此。
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氏专断朝政,自此迄于魏末,中护军(护军将军)一职先后由司马师、司马望、贾充、司马炎、王业等人担任,其受重视程度与中领军不相上下。其时对司马氏专政的反抗力量主要来自朝廷和方镇将领两个方面。在朝廷,利用中领军的禁卫武装控制局势比较容易,必要时还可利用政治手段行废立之举。方镇势力的威胁则必须通过加强宫外禁卫力量加以防范,而且司马氏专权者所领大军应该就驻扎在京师及其周边地区。以司马氏宗室及其姻亲担任中领军、中护军,分掌内外军,严守宫城内外,从而专断朝政,是曹魏后期司马氏专政的主要手段之一。
嘉平三年八月,司马懿病死,其长子司马师继统,「以抚军大将军辅政」。司马师所任中护军当于此时卸任。其后司马望继任护军将军/中护军。60司马望不久出任雍凉都督达八年之久,入朝为卫将军,领中领军。其领中领军的时间应在咸熙二年(265)五月晋国设中领军、卫将军官之时,61则司马望在高贵乡公甘露二/三年(257/258)由护军将军出任雍凉都督。时司马师已死,司马昭继统。此与《晋书》本传的有关记载吻合:「时高贵乡公好才爱士,望与裴秀、王沈、锺会并见亲待,数侍宴筵。公性急,秀等居内职,急有召便至。以望外官,特给追锋车一乘,武(虎)贲五人。时景、文相继辅政,未尝朝觐,权归晋室。望虽见宠待,每不自安,由是求出,为征西将军、持节、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62这一记载不仅可以帮助判断司马望外任的时间,而且还表明散骑常侍、中护军司马望为「外官」,不在宫城内宿直,进一步证明当时中护军负责宫城外禁卫。
接替司马望的贾充为司马氏重要亲信,曾任参大将军(司马师)军事,协助司马师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为大将军(司马昭)司马、右长史,协助司马昭平定诸葛诞之乱。贾充为中护军时可能统宫城内外禁卫军,同时握有中领军、中护军的权力。如前所考,公元256年以后近十年间,曹魏中领军之职于史无征,而大约在此同时,贾充为中护军长达六、七年之久。在中护军任上,贾充平息了少帝曹髦对司马昭的反抗,更立下了殊勋。《晋书》卷40〈贾充传〉:
转中护军。高贵乡公之攻相府也,充率众距战于南阙。军将败,骑督成倅弟太子舍人济谓充曰:「今日之事如何?」充曰:「公等养汝,正拟今日,复何疑!」济于是抽戈犯跸。及常道乡公即位,进封安阳乡侯,增邑千二百户。统城外诸军,加散骑常侍。
在司马氏权力壮大过程中,贾充效力最多,功劳最着,深得司马昭、炎之宠信。「时军国多事,朝廷机密,皆与筹之。」充「为晋元勋,深见宠异,禄赐常优于群官。」司马炎袭晋王位后,贾充为晋国卫将军,仪同三司,给事中。从上引记载来看,中护军的主要任务是保卫相府,而相府无疑应在宫城之外。63曹魏后期中护军权力之重,除了其在平定曹爽时的特殊作用以及防范方镇进攻京师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其以相府的保卫为中心职责。在当时,对司马氏权臣的保卫自然是禁卫制度的核心,对曹魏少帝主要则是防范。晋武帝司马炎在高贵乡公被害后,曾以使持节、行中护军、中垒将军身分迎常道乡公璜嗣位。64其行中护军既是代表朝廷,更是代表司马氏相府。将高贵乡公之谋密告司马昭的散骑常侍王业,后来接替贾充,在魏晋易代之际担任中护军。65四、五校与武卫、中垒、骁游诸将军典志俱载曹魏领军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则五校(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校尉)、中垒将军、武卫将军领营兵隶属于中领军(领军将军),构成了宫内禁卫军的主力。在此结合具体史料对五校、武卫将军、中垒将军及与宫内禁卫相关的骁骑、游击将军加以考察。
(一)五校
曹魏初年,恢复汉代五校之职,领有营兵,职主禁卫,隶属于中领军(领军将军)。五校是曹魏禁卫武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领军系禁卫武官组织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层次。在曹丕禅代前夕上尊号诸臣中有除越骑校尉以外的四校,在嘉平六年(254)诸臣永宁宫奏名中亦有五校之名,表明五校在曹魏朝政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曹魏五校可考者共有28人:屯骑校尉7人(臣祖,任福,杨暨,曹肇,司马骏,武陔,司马□),步兵校尉7人(任福,段昭,卞琳,阮籍,郭建,司马攸,司马骏),越骑校尉5人(薛乔,荀纬,甄毅,臣初,王浑),长水校尉5人(戴陵,段默,徐超,郭芝,邓艾),射声校尉4人(吴质,甄畅,甄像,甄温)。66其中宗室曹氏1人,权臣司马氏3人。阮籍、王浑、邓艾皆为司马氏亲信。阮籍曾为太傅司马懿、大司马司马师及大将军司马昭从事中郎。67王浑先为曹爽府掾,爽诛而免,后「起为怀令,参文帝安东军事,累迁散骑、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咸熙中,为越骑校尉。」68邓艾初仕司马懿太尉掾,又助司马氏平定毌丘俭之乱,「其年征拜长水校尉」。69卞琳为武宣卞皇后弟秉之子,郭芝为明元郭皇后之从父,郭建为郭后叔父之子,甄毅、甄畅、甄像、甄温皆为文昭甄皇后(明帝母)之宗亲。70五营校尉手中都应掌握着一定的禁兵,地位比较亲近。阮籍为步兵校尉,经常往来司马昭府中,亦足以说明这一点。魏明帝思念甄后而专用外戚,甄氏诸人自当侍卫其身边无疑。司马氏先后有3人担任4任五校之职。
〈(孙)资别传〉载:
帝诏资曰:「吾年稍长,又历观书传中,皆叹息无所不念。图万年后计,莫过使亲人广据职势,兵任又重。今射声校尉缺,久欲得亲人,谁可用者?」资曰:「陛下思深虑远,诚非愚臣所及..亲臣贵戚,虽当据势握兵,宜使轻重素定..今五营所领见兵,常不过数百,选授校尉,如其辈类,为有畴匹。至于重大之任,能有所维纲者,宜以圣恩简择,如平、勃、金、霍、刘、章等一二人,渐殊其威重,使相镇固,于事为善。」71
这一记载中之「今五营所领见兵,常不过数百」,论者往往作为曹魏五校衰微的证据。但联系上下文,则其所反映的是:魏明帝为图身后长远之计,而考虑让亲人居兵任即掌握禁卫军,射声校尉人选久未能定,于是问计于孙资。「五营所领见兵,常不过数百」,究竟是五营总计领兵数百还是每营数百,难以确定。从西晋时制度规定五营各领兵千人推断,72似以五营各领兵数百为宜。作为禁卫军,即便领兵数百,也是比较重要的职任。孙资的回答主要是为了防止明帝用亲人(宗室或外戚)掌权,而力图举荐司马懿,故其绕开明帝问话之主题,偷梁换柱而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认为应该主要考虑维纲重大之任者即类似都督中外诸军事之类职务的安排。73两人的出发点不同,故对五校职责轻重之认识角度亦有差异。
五校虽是汉代的旧制,但汉末三十余年已完全破坏,曹丕即魏王位之后健全了魏国的官僚机构,在禁卫武官系统中恢复了汉代的五校,并且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而将五校(初为四校)归领军所管辖。尽管他们领兵不多,但职司宫内禁卫,仍然值得重视。魏明帝重视射声校尉之人选,曹魏一代所见五校之职,前期多为宗室外戚而后期多为司马氏成员及其亲信,便可充分说明这一点。毌丘俭、文钦等在淮南反抗司马师时上表中谓:「近者领军许允当为镇北,以厨钱给赐,而师举奏加辟,虽云流徙,道路饿杀,天下闻之,莫不哀伤,其罪九也。三方之守,一朝阙废,多选精兵,以自营卫,五营领兵,阙而不补,多载器杖,充聚本营,天下所闻,人怀愤怨,..言盈路,以疑海内,其罪十也。」74这表明,司马师接替司马懿掌握魏政之后,先将不附于己的中领军许允谋杀,并削弱魏帝禁兵,而加强自身保卫工作。所谓「五营领兵,阙而不补」,正是司马师削夺君权而加强自身权力的重要表现。《汉晋春秋》载:「自曹芳事后,魏人省彻宿卫,无复铠甲,诸门戎兵,老弱而已。曹髦见威权日去,不甚其忿,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75王经曰:「..且宿卫空阙,兵甲寡弱,陛下何所资用..」76曹髦时代宿卫兵之寡弱可见一斑。此正可与毌丘俭、文钦之表文相印证。此前惯例,五营领兵自有一定规制,且「阙而必补」。同时也表明五校及其所领营兵正是魏帝身边的宿卫武官及宿卫兵。77此又可与前述魏明帝虑身后之计而关注射声校尉人选一事相印证。东汉五校宿卫宫城周边,属京城禁卫军之列,曹魏五校辖于中领军,为宫城禁卫军的一部分。虽然其所领兵员远少于东汉,但亲近程度却超过了东汉。这也正是魏明帝加强五校兵权以及后来司马氏削弱五校兵权的原因所在。
(二)武卫、中垒将军
在曹魏领军所主三营中,新出现的武卫营颇为机要,武卫将军在曹魏前期是最亲近的禁卫武官之一。曹丕即魏王位后,设武卫将军。首任武卫将军许褚便曾于东汉末年任武卫中郎将,率虎士宿卫曹操左右,为曹操最亲近的侍卫亲兵之长。其任武卫将军一直到明帝时去世为止。78其后宗室曹爽接任武卫将军。「以宗室谨重,明帝在东宫,甚亲爱之。及即位,为散骑侍郎,累迁城门校尉,加散骑常侍,转武卫将军,宠待有殊。帝寝疾,乃引爽入卧内,拜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太尉司马宣王并受遗诏辅少主。」79曹爽于明帝初接替许褚任武卫将军,直至景初三年(239)明帝去世前夕。其后曹爽排挤司马懿,独执魏柄,以其弟羲为中领军,训为武卫将军。嘉平六年时有武卫将军曹演,列于诸臣永宁宫奏名中。80其后司马氏亲信荀顗继任武卫将军。81曹魏后期,外军地位上升而内军地位下降,武卫将军在曹魏前期政治中的重要性已不复存在,几乎不见于史载,到了西晋初年便正式废罢武卫将军。82典志载曹魏领军所主三营之一有中垒营,即曹魏一代内军中有中垒营,由中垒将军主之。但考诸史载,关于中垒将军的记载实在太少。中垒将军可能并非曹魏一代定制。《三国志》卷5〈后妃?文德郭皇后传〉:「明帝即位,尊后为皇太后,称永安宫。太和四年(230),诏封表(后之从兄)安阳亭侯,又进爵乡侯,增邑并前五百户,迁中垒将军。」可知明帝太和四年时曹魏有中垒将军一职。嘉平六年诸臣上奏永宁宫名单中有中坚将军、中垒将军,位中护军、武卫将军之下而居五校之上,是此时曹魏禁卫武官除了中领军、中护军、武卫将军及五校外,还有中坚、中垒将军。建安年间,曹休、张辽、许褚均曾任中坚将军。曹魏一代所见中坚将军仅有上奏永宁宫诸臣中之中坚将军甄德。司马炎在曹魏后期曾任中垒将军。83正始「六年秋八月,曹爽毁中垒中坚营,以兵属其弟中领军羲。帝(司马懿)以先帝旧制禁之,不可。」知其时魏宫内有中垒中坚营;此究为中垒中坚一营,还是中垒、中坚二营,记载不明确。从此前仅有太和四年郭表为中垒将军而未见中坚将军的情况来看,似应属一营,从司马懿「先帝旧制」来看,中垒中坚营当成立
于魏明帝时期,此亦与太和四年出现中垒将军之记载相吻合。中垒将军之设当在魏明帝时,其下限为太和四年。到正始六年曹爽毁中垒中坚营,此营不复存在,中垒将军亦不再设置。中垒将军初设时是不归中领军管辖的,否则曹爽便不会采取毁中垒中坚营而将其营兵转归中领军曹羲的措施。正始十年(嘉平元年)春正月司马懿发动政变,诛曹爽、曹羲等而控制了曹魏政权。一直到此前,曹魏宫城中并未有中垒中坚营,也没有领营的中垒将军。司马懿控制政权后,对禁卫军进行了重新安排和布置,禁卫武官制度同时进行了调整,于宫中重新设立了中垒中坚营。不过此时设立的中垒、中坚营当为处在宫城不同位置的两营,分别由中垒将军和中坚将军主之。
(三)骁骑、游击将军
《晋书》卷24〈职官志〉:「骁骑将军、游击将军,并汉杂号将军也。
魏置为中军。」《宋书》卷40〈百官志下〉:「骁骑将军..魏世置为内军,有营兵,高功者主之。」此处之「有营兵,高功者主之」,当是曹魏而非刘宋时的情况。志又载:「游击将军,汉武时,韩说为游击。是为六军。」此「六军」即指领、护、左?右卫、骁、游诸将军,虽未言刘宋游击而仅及汉代渊源,实际上「六军」是指刘宋当朝制度。曹魏时无「六军」之制,如左、右卫便初设于西晋建立前夕之司马氏晋国。84
骁骑将军在建安后期由曹操宗亲担任。曹仁于建安18年行骁骑将军,曹彰于建安23年以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都是以他官兼领,表明骁骑将军在当时并非正式的官职。85到明帝青龙元年(233)始见骁骑将军秦朗,此后亦再未见到。这样重要的职务在《三国志》中仅有一处记载很难想象。情况可能还要特殊。《三国志》卷3〈明帝纪〉:青龙元年六月,保塞鲜卑大人步度根与轲比能勾通,「步度根部落皆叛出塞,与比能合寇边。遣骁骑将军秦朗将中军讨之,虏乃走漠北。」86此当是沈约骁骑将军掌内军记载之来源。同纪景初二年十二月,「以燕王宇为大将军,甲申免,以武卫将军曹爽代之」。注引《汉晋春秋》曰:「帝以燕王宇为大将军,使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对辅政。」87这是魏明帝「寝疾不豫」的情况下为了安排后事而作出的让曹氏亲戚控制禁卫军乃至整个中央军的政治决策,从夏侯献及曹爽、曹肇皆为禁卫武官情形看,骁骑将军秦朗无疑也是禁卫武官。按秦朗亦可看作是曹氏宗室成员,其详情见于〈明帝纪〉青龙元年十月条注。秦朗母杜氏,后曹操纳为妾,曹操为朗继父,称其为「假子」。到了明帝时,他更受到宠信,以致史家目其为佞幸。骁骑将军带给事中,为「内官」,自当侍卫明帝左右。可以认为秦朗既是曹氏宗室,又是明帝亲信,故其地位独特,权力较重。88不过,秦朗所任之骁骑将军主要是给事宫内,从驾护卫,是否领有营兵难以确知。在曹魏一代仅见秦朗一人为骁骑将军,可考时间从青龙元年六月至景初二年十二月(233-238)。游击将军最早出现于建安前期。89曹魏建立后,大约于明帝时期出现游击将军。《三国志》卷5〈后妃?武宣卞皇后传〉:后侄兰,「有才学,为奉车都尉、游击将军,加散骑常侍。」从上下文义推断,似以明帝时为宜。同上卷22〈陈泰传〉:「正始中,徙游击将军。」90根据以上情况可见,曹操建安时代曾临时任命过骁骑、游击将军,但均因人因事而设,并非定制。曹魏建立之初,官制中并无此二职。大约在明帝至齐王芳正始年间曾一度再设骁骑、游击将军,但为时较短,可能在司马氏开始控制曹魏朝政之后而不再设立。此二职之设当是魏明帝为了加强禁卫力量而采取的措施之一。
五、领、护军职掌与组织系统的辨正
(一)关于领、护军「主武官选」问题
据晋、宋官志记载,领军「掌内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护军「掌外军」,「主武官选」,二职分工明确。然而学界对此曾有异议,一种意见认为:曹魏时期领、护军职掌,「可能仍然相同,即一面各领营兵,为宿卫禁军之主;一面共典武官选举」,其「共典武选」时之分工「殆亦如历代之左右丞相、左右仆射然」。91曹魏领军典武官选不见于官志记载,其说果真成立吗?提出这种看法的根据主要有二,我认为都是难以成立的。
1.《北堂书钞》卷64〈设官部十六?护军将军〉「典武官选」条,本注引《晋起居注》:「泰始七年诏曰:『中护军韩浩与中领军史涣,皆掌禁兵,典武选。』」92按泰始七年(271)距二人之为中领军、中护军已逾70年之久,以此论证显嫌乏力。《书钞》节引诏文,辞义不明,恐有脱误,亦不排除后人传抄、刻版致误的可能。《通典》卷34〈职官十六?勋官〉,本注引《晋起居注》:「武帝诏曰:『中护军职典戎选,宜得干才。』遂以羊琇为之。」93这一条史料是西晋初年中护军职典武官选之强证,可反证曹魏时中护军具有主武官选的职能。《太平御览》卷240〈职官部三八?中护军〉:「《晋起居注》曰:武帝太(泰)始七年诏曰:『中护军职典武选,宜得堪干其事者。左卫将军羊琇有明瞻才见,乃心在公,其以琇为中护军。』」94此条可与上引《通典》及《晋书》卷93〈外戚?羊琇传〉相印证。很显然,晋武帝泰始七年诏中所谓「典武选」仅指中护军而不及中领军。而《书钞》所引不仅文理欠通亦难为其它史料所左证。又,同上《书钞》「武士管钥」条引《皇甫谧集》:「护军,武士军之管钥。」似亦表明护军职主武官选举,即从武士中选拔类似上引史料中之牙门、百人督一类低级武官。
2.《太平御览》卷149〈皇亲部一五?太子四?附太子妃〉引王隐《晋书》:「于是贾妃讽旨于外,说张泓孝廉郎才,语领军举高第。」同书卷138〈皇亲部四?惠帝贾皇后〉引此条史料而未及「语领军举高第」事。这一记载的可靠性颇有疑问:此事当发生于太康三年(282)前后争论太子司马衷废立之时,当时无领军,职当领军者为北军中候。其时晋武帝在位,掌握实权,贾南风深居东宫,根本不可能干预政事,怎能「讽旨于外」?关于护军主武官选举的记载除前引宋、晋官志及《通典》记载之外,有关史料还有:《三国志》卷9〈夏侯玄传〉,注引《世语》曰:「玄世名知人,为中护军,拔用武官,参戟牙门,无非俊杰,多牧州典郡。立法垂教,于今皆为后式。」95「顷之,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凉州诸军事。」注引《魏略》曰:「玄既迁,司马景王代为护军。护军总统诸将,任主武官选举,前后当此官者,不能止货赂。故蒋济为护军,有谣言:『欲求牙门,当得千匹;百人督,五百匹。』」《晋书》卷2《景帝纪》:「景初中,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看来中护军主武官选举的职责甚明,这可能与其原本负监护诸将之责有关,因其监护将领,便可对其优劣加以品评并向朝廷提出选用意见。而领军要全盘负责禁卫事务,武官选似不宜兼任。当然,如果护军确实隶于领军,则护军主武官选也可以认为是领军主武官选。但是,曹魏一代很难找到护军隶领军的确凿证据,故由护军主武官选推断领军亦具此职能的看法难以成立。正因为中护军主武官选,职在用人,所以当司马懿诛曹爽而执掌政权后,为了稳定政局「问明时事」、「详求理(治)本」之时,中护军夏侯玄提出「夫官才用人,国之柄也」,并对此详加论述。96这正是他职典武选,熟悉选举用人问题的重要表现。根据上引史料中时人有关叙述,护军所主选之武官包括「参戟牙门」、「百人督」等;而且「护军总统诸将」。牙门将在当时常出任郡守兼杂号将军,故所谓「诸将」及「牧州典郡」者亦应属于牙门将之类,而不可能是与护军地位相当的高级武官。97唐人杜佑对领军将军是否主武官选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历代史籍皆云「护军将军主武官选」,则领军无主选之文。唯陶藻《职官要录》云「领军将军主武官选举」,而护军不言主选。又引曹昭叔《述孝诗叙》曰:「余年三十,迁中领军,总六军之要,秉选举之机。」以此为证。今按:汉高帝初,以陈平为护军中尉,已令主武官选矣。故平有受金之谗。又《魏略》云:「护军之官,总统诸将,主武官选。前后当此官者,不能止货赂。..及夏侯玄代(蒋)济,故不能止绝人事。及晋景帝代玄为中护军,整顿法度,人莫敢犯者。」又王隐《晋书》曰:「景帝为中护军,作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又《晋起居注》云:「武帝诏曰:『中护军职典戎选,宜得干才。』遂以羊琇为之。」〈宋志〉又云「主武官选」。按此,则护军主选明矣。而陶藻所言领军主选及昭叔之〈叙〉者,当因省并之际,为一时之权宜,非历代之恒制。98我认为杜佑的看法符合历史实际。关于这一问题,还可补充两条材料以为佐证。《晋书》卷44〈李胤传〉:「入为尚书郎,迁中护军司马、吏部郎,铨综廉平。」据上下文可知,时当曹魏中叶,很可能是在上文所述司马师为中护军时。由下文载「文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来看,李胤属司马氏一派人物。西晋时中护军仍具有这一职能,同上卷《郑袤传附球传》:「累迁侍中、尚书,散骑常侍、中护军、尚书右仆射,领吏部。」
(二)关于领军组织系统的变迁
典志载曹魏时期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且护军隶领军,到了晋代领、护军才完全分离。护军隶领军得不到史料左证,即使有隶属关系,也可能是在某一特定时期,或者仅是「文属」而不具备真正的隶属关系。因无史料可以参证,故在考虑领军组织系统时权以护军隶领军。而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之说亦不能完全反映曹魏一代制度,其实在不同时期有着一定的变化。
公元220年十月,曹丕取代汉献帝而称帝,建立曹魏王朝。其时,上尊号诸臣中之禁卫武官有:99中领军、中阳乡侯臣楙(夏侯琳),中护军臣陟(张陟?),屯骑校尉、都亭侯臣祖(郭祖),长水校尉、关内侯臣凌(戴凌/陵),步兵校尉、关内侯臣福(任福),射声校尉、关内侯臣质(吴质),武卫将军、安昌亭侯臣褚(许褚)。据此,曹魏建立之际领军系禁卫武官组织系统可表述为:
?中护军/护军将军
中领军/领军将军五校(初无越骑校尉)
武卫将军
在五校中无越骑校尉,可能与当时吴地不归曹氏有关,因按传统制度,越骑校尉应由越人组成。100曹魏自黄初四年起便有越骑校尉,因此上表中黄初四年以后五校应包括越骑在内。如前所考,在魏初未看到中垒将军,显然当时尚未设领军下辖之中垒营,领军实际所主除了本营外,恐怕就只有四校与武卫了。
据上文四(二)所考,魏明帝时增设中垒中坚营,以中垒将军主之,时在太和四年至正始六年(230-245)之间,此时的领军组织系统可表述为:
?中护军/护军将军
五校
中领军/领军将军
中垒将军
武卫将军
嘉平六年(254)五月甲戌,司马师废少帝曹芳时「与群臣共为奏永宁宫」,群臣中禁卫武官有:中护军、永安亭侯臣望(司马望),武卫将军、安寿亭侯臣演(曹演),中坚将军、平原侯臣德(郭德),中垒将军、昌武亭侯臣顗(荀顗),屯骑校尉、关内侯臣陔(武陔),步兵校尉、临晋侯臣建(郭建),射声校尉、安阳乡侯臣温(甄温),长水校尉、关内侯臣超(徐超)。101在这一名单中无中领军(领军将军),乃是因当时未设此职。如上文所述,中领军许允因与反对司马师的未遂政变有染,被徙乐浪而死于道。不论当时许允是否已被徙,未任中领军是可以确定的。不过,很快便又恢复了中领军之职。在公元256年至265年近十年间,中领军(领军将军)长期不设,可能由中护军代行其职,则当时的禁卫武官组织系统中,中领军被中护军所取代,五校及武卫、中坚、中垒将军等隶于中护军。其时的禁卫武官组织系统可表述为:
武卫将军
中坚将军
中护军/护军将军
中垒将军
五校
而在魏末羊祜为中领军,则在上表中将中护军/护军将军替换为中领军/领军将军,即为其时禁卫武官组织系统。
六、结论
通过以上考察,本文的要点可归结如下:
(一)曹魏时期领军将军/中领军「掌内军」,为禁卫长官(禁卫军首长)。领军所掌之内军即守卫宫城内的禁卫军,史载其下辖五校、中垒、武卫三营,但实际上因政局变迁而并非曹魏一代一直如此。领军将军「资轻者为中领军」,曹魏一代中领军为制度常态,领军将军则少见。领军担任者主要为当权者之亲信,前期多为宗室曹氏及其姻亲夏侯氏等家族出身者,后期则为司马氏及其姻亲,表明掌握禁卫军权在当时政治中的重要性。曹魏可能有三次不设领军之职,而由护军代行其职,尤以魏末近十年间最为突出。
(二)曹魏时期护军将军/中护军「掌外军」,是仅次于领军将军/中领军的禁卫长官。护军所掌之外军即守卫京城的宫外禁卫军。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与领军一样,中护军亦为制度常态,而护军将军则少见。史载曹魏护军隶领军,但从史料中无丝毫反映看,其说颇为可疑。而且曹魏一代领、护军地位并非一成不变,司马氏利用护军力量消灭曹爽而专政,为保卫司马氏专权者,中护军地位大大加强。中护军甚至曾一度负责宫城内禁卫。曹魏后期,中护军可能取代中领军而统率宫城内外禁卫军。
(三)曹魏五校领有营兵,为负责宫内禁卫的实职禁卫武官。与汉代五校负责宫城周边之禁卫比,曹魏五校机要性有所增强。五校担任者,前期以帝室亲信特别是外戚为主,后期多为司马氏及其亲信。曹魏前期武卫将军掌殿内禁卫,是仅次于中领军的宫内禁卫长官。司马氏专政后,武卫将军地位被削弱,仅见一人担任其职。中垒将军在曹魏一朝极少见,其始设当在明帝时,于曹爽专政时被废,司马氏专政后恢复中垒营,又有中坚营,分别由中垒、中坚将军主之。曹魏还可见到后世属于禁卫「六军」的骁骑、游击将军,应属魏明帝加强禁卫时临时设置,并非一代定制。
(四)曹魏护军除掌外军外,还「主武官选」,其所主选之武官主要为牙门将、百人督之类低级武官,而非王朝整个武官系统。古今均有人认为领军亦主武官选,但其说难以为史料所证实。典志载曹魏禁卫武官的组织系统是: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护军隶领军。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黄初四年前仅有四校,中垒营始设于明帝时而一度被曹爽所毁,又曾临时设置中坚、骁骑、游击等将军,似亦应隶属于领军系统。护军隶领军之说并无任何史料左证,至少曹魏后期司马氏专政时领、护军地位相当,甚至中护军一度取代中领军,自然更为重要,不可能是护军隶领军。而且二者职掌也有明确的区别。曹魏时期可能已像后代一样,领、护军分掌内、外军,共同维护以宫殿-宫城-京师(后期相府在宫城外)安全保卫,二职虽密切相关,但并无隶属或主从关系。
辛苦你了啊! 辛苦你了 回帖是一种美德 路过灌水{:5_106:}{:5_106:} {:5_149:}回帖!~~~~~~~~~~~~~~ 哈哈看看 淆习了辛苦了 好多慢慢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