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
杜如晦(585~630年),唐初大臣。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人。他是唐太宗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的主要谋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被认为是贞观初年的名相。杜如晦出身于世宦之家,少年好学。隋炀帝大业年间,吏部侍郎高孝基器重他机敏善应变,遂将他补为滏阳县(今河北磁县)尉。他见隋朝政治腐败,又认为县尉之职卑微,因而弃官归家。
大业十三年(627)底,李渊父子率军队攻克长安,次年建立唐朝。秦王李世民闻知杜如晦足智多谋,便召进府中任兵曹参军。唐政权初建,需要向各地选派官员。时秦王府聚集了许多有才能的幕僚,一部分已被调出去任职。房玄龄对李世民说:“杜如晦聪明有胆识,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你以后要建立帝业,必须得此人辅佐。别的人全调走不足惜,唯社如晦不可舍。”李世民听到此说,立即上奏唐高祖,要求将社如晦留任秦王府。从此后,杜如晦跟随李世民左右,参赞机戎,成为李世民智囊集团中的核心人物。
武德元年(628)八月,盘据今陇右一带的薛举兵强马壮,趁李唐政权立足未稳,出兵东犯。高祖派李世民统兵征讨,杜如晦随军参赞,经两次交战,唐军彻底打垮了西秦的势力,解除了西北方面的威胁。李渊为嘉奖李世民的战功,命其出为使持节陕东道大行台。杜如晦随行任大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食邑三百户。其后,李世民连续统兵东征刘武周、宋金刚、王世充等武装割据势力,杜如晦每每随行,为之参谋帷幄,决胜于疆场。他遇事善断,处理公务迅速无误,是同僚中最为干练的人才。武德四年(622)十月,李世民为了笼络人才,研究文籍,设立了文学馆,置十八学士,杜如晦被选为学士。
随着唐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在皇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逐步展开了一场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杜如晦和房玄龄为李世民出谋划策,鼓动他先发制人,发动政变,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建成和元吉也在加紧策划,打算分化瓦解秦王府中的骨干力量,他深知“秦王府中所可惮者,唯社如晦与房玄龄耳。”①于是,便向高祖上奏,说房、社二人对朝廷不利。高祖便令将房、社二人赶出秦王府,并不许以后私见李世民。当李世民下定决心要与建成、元首进行最后决战时,便密派尉迟敬德去召房玄龄、杜如晦人府计议。杜如晦化装成道士模样,随长孙无忌潜人秦王府。在经过一番周密安排之后,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凌晨,李世民率杜如晦、尉迟敬德等一班亲兵亲将,发动了有名的“玄武门事变”,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消灭了政敌。李世民为皇太子,拜如晦为太子左庶子。
是年八月,李渊被迫退位,李世民当了皇帝。杜如晦多年随李世民参赞戎机,尤其是在策划政变,帮助李世民夺取皇位的过程中有功,被擢升为兵部尚书,封蔡国公,食邑2300户。贞观二年(628),又以本官检校侍中,改任支部尚书,总监东官兵马事。三年二月,升为尚书右仆射,仍然掌管选拔官吏的事,与房玄龄共同掌管朝政。当年十二月,因病辞职。
李世民当皇帝之初,励精图治,开展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杜如晦作为李世民的主要谋臣,发挥了重要作用。凡军政大事,皆参与议定,在协助唐太宗建立朝章制度、选用官吏、确立法制等各方面发挥了作用。当时,统治阶级吸取隋王朝灭亡的教训,对农民采取了一些让步政策,使生产力得到发展,国家政治形势趋于稳定,经济逐步繁荣,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时论认为:房玄龄善谋,杜如晦善断,是当时的名相。
贞观四年(630)初,杜如晦病重,太宗曾亲去其家探望。是年十二月,杜如晦因病而卒,时年46岁。太宗为他废朝三日,以示哀悼。又命虞世南为其撰碑文。诏赠开府仪同三司,加司空,改封莱国公。
大小叶哥和华佗上山采草药,卖后赚了 6 枚 金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咕叽咕叽 路过灌水{:5_106:}{:5_106:} 房谋杜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