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嵩效忠不畏险 嵇康明志意决然
赴汤蹈火 人物韩嵩嵇康释义赴:奔向。汤:开水。蹈:踩。形容不畏艰难危险,勇往直前。
出处《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三国志·魏书·刘表传》:“今策名委质,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韩嵩持道守忠义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刘表拥兵十万,称雄荆州。他外表儒雅,内心多疑。当时,实力最强的要数曹操和袁绍,他们都争取刘表,刘表总是口头应允,实际上按兵不动,在混乱的局势中观望。
刘表的做法引起他的属下的不满。一天,从事中郎韩嵩谏道:“曹、袁相持不下,将军举足轻重,应择善而从。若想有大作为,可乘两雄争斗之机举事,不然的话,也应择善而从。倘若继续犹豫,他们势必会移恨于您,您也就无法保持中立了。”韩嵩又说:“曹操明哲,为天下贤俊所拥戴,势在必胜。他一旦击败袁绍,就会移兵进攻江汉,那时将军您就难以抵抗了,所以归附曹操乃万全之策。”
刘表仍狐疑不决,他问道:“如今天下大乱,未知所定,我也难以适从。你替我去洛阳观察一下动静虚实,如何?”韩嵩说:“我是您的臣下,自当为您效劳,就是让我去跳滚烫的水池,去穿越熊熊烈火,我也决不推辞。不过,如果将军已决定上顺天子,下归曹公,那么派我进京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您主意未定就派我进京,天子封我一官,我就是天子之臣,按道义就不能再效忠将军了。那时,将军就不要为难我了。”刘表听了,仍含糊其辞地要他去一趟再说。
韩嵩到洛阳后,被封为侍中并任零陵太守。
韩嵩前去向刘表辞行。刘表得知后,认为这是对自己的背叛,于是召集部属,并令军队守卫在厅堂内,准备当众处斩韩嵩。
韩嵩一进来,刘表就骂道:“韩嵩逆贼,竟敢叛我!”韩嵩毫不畏惧,正气凛然地说:“嵩早已有言在先,今日之事,是将军负嵩,不是嵩负将军!”刘表顿时哑口无言。
刘表的妻子见此情景,便悄悄地劝谏道:“韩嵩是本地颇有声势的人物,况且他理直气壮,诛杀他恐难以服众。”刘表自知理亏,只得下令赦免了韩嵩的死罪。
成语赴汤蹈火由此而来,意思是即使是滚烫的汤、炽热的火,也敢于去践踏,比喻不避艰险。
嵇康拒官绝损友
另一个故事也与洛阳和赴汤蹈火有关。
嵇康是“竹林七贤”之一,他在司马氏专权后,不满司马氏的统治,离开洛阳隐居。而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却在司马氏政权中做了官,嵇康从此看不起他。
山涛想请嵇康来洛阳为官,遭到了嵇康的拒绝。嵇康给山涛写了一封绝交信。信中列举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孔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接着,他又写到自己倾慕隐士尚子平、台孝威,不涉官场,淡泊名利。他还把自己比作禽鹿,如果想把禽鹿捆起来让它驯服,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汤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嚼子去装饰它,拿佳肴去喂它,它还是思念树林、向往草地。嵇康以此表达自己坚决不在司马氏政权中任职的决心。
在这里,成语赴汤蹈火形容人意志坚定,义无反顾。
由于嵇康时常发表一些讥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论,司马氏统治集团对他十分忌恨。公元262年,曾经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隶校尉钟会,以言论放荡、毁谤朝廷等罪名对嵇康横加诬陷。嵇康被司马昭下令逮捕入狱,不久便被杀害。
{:5_144:}{:5_144:}{:5_144:}{:5_144:}{:5_144:}{:5_144:}{:5_144:}{:5_144:}{:5_14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