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四祖清凉澄观国师圆寂纪念日
农历三月六日,是华严四祖清凉澄观国师圆寂纪念日。澄观国师(737~838,一说738~839),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十一岁时,在本州宝林寺出家;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从妙善寺常照受具足戒。乾元年间,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后回本州,依开元寺昙一受南山律学;更往金陵依玄璧,受学关河三论。代宗大历年中,在瓦官寺听受《大乘起信论》及《涅槃经》,又从淮南法藏学新罗元晓《大乘起信论疏》,随后到钱塘天竺寺听华严宗法铣讲《华严经》。大历七年(772年),又往剡溪,从成都慧量重新研究三论。大历十年(775年),往苏州从天台宗学者荆溪湛然学天台止观及《法华》《维摩》诸经疏。又谒牛头慧忠、径山道钦及洛阳无名,咨决南宗禅法,更从禅僧慧云探习北宗禅理。澄观一方面广学律、禅、三论、天台、华严各宗教义,一方面研究其他学问。大历十一年(776年),历游五台、峨嵋诸山,后回五台,住大华严寺,行方等忏法。同时应寺主贤林之请,讲《华严经》,感觉《华严》旧疏文繁义约,发愿撰写新疏,从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正月到贞元三年(787年)十二月,历时四年,撰成《华严经疏》,共二十卷,即现行《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其后,在本寺及崇福寺一再讲演此经疏,又为弟子僧睿等作新疏演义,即现行《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因此,澄观遂有华严疏主之称。贞元十二年(796年)朝廷召他到长安,协助般若翻译《华严经》后分梵本,由他加以审定,至贞元十四年译成,共四十卷,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世称“四十华严”。澄观奉诏在终南山草堂寺撰《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十卷,又作《华严经行愿品疏》或《普贤行愿品疏》。
贞元十五年,德宗诞辰,澄观国师奉召入殿,阐扬华严宗旨,德宗曰“以妙法清凉朕心”,赐号“清凉国师”。自那以后,顺宗、宪宗、穆宗、敬宗各朝,都很崇重澄观国师。文宗开成三年(838年)三月六日示寂,世寿一百零二(依《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二十五,古来佛教史家多取此说;《宋高僧传》本传则说于元和年中圆寂,年七十余),后世尊其为华严宗四祖。澄观国师曾立十愿勉励自己,世人称为“清凉十愿”:一、体不捐沙门之表; 二、心不违如来之制;三、坐不背法界之性;四、性不染无碍之境;五、足不履僧寺之尘;六、胁不触居士之榻;七、目不视非仪之彩;八、手不释圆明之珠;九、舌不味过午之斋;十、宿不离衣钵之侧。
澄观国师著述宏富,著有《华严经疏》等书四百余卷,讲《华严经》达五十遍。其著述现存者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九十卷、《华严经行愿品疏》十卷、《大华严经略策》一卷、《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一卷、《华严经入法界品十八问答》一卷、《三圣圆融观门》一卷、《华严法界玄镜》二卷、《五蕴观》一卷、《华严心要法门》一卷、《华严经纲要》三卷,已佚者有《十二因缘观》一卷等。此外,据说还有《法华经》《楞伽经》及《中观论》等疏钞,今皆不传。澄观国师弟子众多,其中圭峰宗密、东都僧睿、海印法印及寂光四人称门下四哲,继承法统者为宗密,即华严宗五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