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诞之败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诞举事一回的题目是:「诸葛诞义讨司马昭」,意指诸葛诞征讨司马昭的行为是一种「义举」。那么,为何他最后会众叛亲离,兵败身亡呢?不知韬晦,仓促起事
诸葛诞是诸葛丰的后代,诸葛亮的族弟。他一直在魏做官,但最初因族兄诸葛亮的关系,长时间不被重用,直到诸葛亮病逝,才在魏历任重职。诸葛诞为人「严毅威重」,刚直不阿,在淮南一带深得人心,因此有人觉得他对自己是一个威胁。
司马昭自为天下兵马大都督后,「一应事务,不奏朝廷,就于相府裁处。自此常怀篡逆心」。这时,心腹贾充提醒他:「今主公掌握大柄,四方人心必然未安;且当暗访,然后徐图大事。」此话正中司马昭下怀,便道:「吾正欲如此,汝可为我东行,只推慰劳出征军士为名,以探消息。」
于是,贾充来见诸葛诞,用语言试探他说:「近来洛阳诸贤,皆以主上懦弱,不堪为君;司马大将军三辈辅国,功德弥天,可以禅代魏统。未审君意若何?」诸葛诞听了马上大怒:「汝乃贾豫州之子,世食魏禄,安敢出此言!」接着又说:「朝廷有难,吾当以死报之。」贾充回来后,把诸葛诞的态度告诉了司马昭,司马昭大怒道:「鼠辈安敢如此!」当即采取一系列「可速除之」的措施,以防止其「久必为患」。
诸葛诞「疾恶如仇」的精神是可嘉的,但他在这里有几处失策的地方。
首先,他应该知道贾充是司马昭的鹰犬,也应该知道贾充前来劳军的目的是暗中探访消息,他还应该知道当时司马昭的势力很强大,自己的力量与之相差悬殊。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采用韬晦之计,暗中准备,待时机成熟后,方可行动。就像当年刘备虽有雄心,却要巧借「种菜」和「闻雷」来掩饰;司马懿有取代曹氏之意,却用「诈病」来蒙混那样,方为上策。诸葛诞过早地表态,不但对司马昭丝毫无损,反而促其加快除掉自己的速度,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做法。
其次,诸葛诞起兵也显得仓促了些。当他听说司马昭往扬州送密书给乐琳时,马上「起部下兵千人,杀奔扬州来」,且不等乐琳申辩,便将其杀掉。从乐琳接到司马昭的密书后并未马上行动,以及诸葛诞向扬州进攻时,「城上无一人回答」,乐琳也没反抗等情况看,诸葛诞这次的行动,似乎急了一点。
第三,在事情已经闹大后,诸葛诞才开始「积草屯粮」,可见他事前准备的不足。这也导致他被困城中,粮皆尽绝。而粮草用尽,又是他兵败的直接原因。
《孙子兵法‧虚实》中说:「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所以伪装隐蔽的行为运用到极妙的程度,能使别人看不出任何形迹。如果能做到不露形迹,即使身边潜伏最高明的间谍,也窥探不出我们的虚实,即使敌人再有谋略,也想不出对付我们的办法。如果诸葛诞在起兵义讨司马昭之前,能够做到不动声色的话,那么,他成功的机会肯定很大。常言道:「不到火候不揭锅。」就是告诉我们,在竞争对手面前,要尽量避免过早地暴露自己的行动或意图,以防被对方扼杀。
消极被动,救助不利
司马昭前来镇压诸葛诞的时候,「尽起两都之兵二十六万」,再加上「太后同天子御驾亲征」,所以声势很浩大。而诸葛诞当时仅聚两淮屯田户十余万,收扬州新降兵四万余人,再加东吴援兵七万,人数虽有二十一万,但都是乌合之众,因此在力量上显得势单力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诸葛诞于战略上表现得消极被动,东吴援兵又救助不利,就必然招致失败。
事实上,诸葛诞仓促起兵后,还没来得及进兵,司马昭的大军就已来到家门前。从此直到诸葛诞兵败出城被杀,这当中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与司马昭的军队只正面交战过一次,即吴军先锋战败后,他自引本部锐兵,会合吴兵来敌司马昭,不料中埋伏,引败兵狼狈奔回寿春。自此以后,他闭门坚守,甚至从未打算突破重重包围而出。他一方面消极等待淮水泛滥冲走魏兵,一方面又消极等待吴兵救助,不料淮水既未泛滥,吴兵也靠不住。
说吴兵靠不住,一是因其无能;吴兵先锋朱异、唐咨两人与魏将战不上三合便都败走,想要入城又冲不进去。二是因其贪利;钟会用「以利诱之」之计,弄得吴兵「无心恋战」而致惨败。三是因其不义;孙綝见吴军屡败,斩了朱异之后,便撤兵自回建业去了。而吴将全祎、全端、全怿等竟临阵投敌,这使诸葛诞的处境更加危急。
互相猜忌,良言成仇
可能是由于事情一直都很不顺利的缘故,使得诸葛诞产生了一种变态的心理。他几乎对任何人都不相信,对任何劝谏都怀疑,结果把本来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人推向了敌人那边。
吴将全祎、全端、全怿等投降司马昭之后,诸葛诞的谋士蒋班、焦彝曾献计说:「城中粮少兵多,不能久守,可率吴、楚之众,与魏兵决一死战。」哪知诸葛诞听后大怒道:「吾欲守,汝欲战,莫非有异心乎?再言必斩!」二人只好仰天喟叹:「诞将亡矣!我等不如早降,免至一死!」于是出城投降了司马昭。其它敢战之士见状,自然不敢言战。
后来,当城中粮尽,军士渐渐饿倒时,文钦前来与诸葛诞商议:「粮皆尽绝,军士饿损,不如将北方之兵尽放出城,以省其食。」诸葛诞大怒道:「汝教我尽去北军,欲谋我耶?」接着不容分辩,拉出去便斩了。文钦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文鸯、文虎当即杀死数十人,投降魏军,并回到城外劝降,瓦解诸葛诞的军心。
蒋班、焦彝的建议虽不是上策,但在粮少兵多、不宜持久的情况下,为打破僵持被动局面,无疑是个良策。文钦眼看军士们已经渐渐饿倒,在既不准出去,又无救兵的情况下,为能节省粮食,以便长期坚守,建议放出北方之兵,也不失为可行的方案。但诸葛诞不去考虑他们所提意见本身的合理性,只因一己的成见或宿怨,就一口咬定别人有异心、想要谋害自己,这样的心态,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另外,他在人事方面的处理也有不妥之处;一个用「再言必斩」相威胁,一个则不由分说地推出便斩,结果非但使当事人及其亲属毅然投奔敌方阵营,且使其它人或不敢说话,或「皆欲投降」,甚至主动献上北门。因此,诸葛诞形式上虽仍统有重兵,但实际已成了孤家寡人。
《孙子兵法‧九地》中说:「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意指吴国与越国虽然互相仇视,但当他们共乘的船只渡河遇到大风时,也能像一个人的左右手那样,互相救助。孙子的这段话主要是告诉我们,环境可以促人团结,但从另一个角度也告诫我们:在利益一致,哪怕是暂时一致的情况下,定要尽弃前嫌、团结一致,才能战胜共同的敌人,保存自己。诸葛诞正是忘记了这个道理,无端地猜忌别人,最后既害了别人,又害了自己。
大小叶哥拜访毛玠,买礼花费 1 枚 金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