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叶哥 发表于 2013-4-14 10:13:29

从吴下阿蒙到大将吕蒙

当关羽进攻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时,吴国正悄悄的展开奇袭,擒杀关羽,夺回荆州。这项行动方案,充分发挥「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精神,从发想到执行,吕蒙居第一功。这么厉害的吕蒙,最初崭露头角时,在许多人心目中,还只是个草包级的将帅,为什么转型这么成功呢?
士别三日,令人刮目相看
说吕蒙被视为草包,应该不夸张。吕蒙虽然屡建奇功,但书念得少,上书奏议还得找人捉刀。大概这原因吧,鲁肃看不起他。周瑜死后,鲁肃接替防守陆口,牵制荆州的关羽。有一次,鲁肃路过吕蒙驻地,过门不愿拜访,有人劝说:「吕将军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赫,不能再用过去的态度相待,应当前去探望。」鲁肃这才心不甘情不愿的去拜访吕蒙。
吕蒙设宴款待鲁肃,酒酣耳热之际,吕蒙问鲁肃:「你担当国家重任,与关羽为邻,有何计策以防不测?」鲁肃敷衍两句,说:「随机应变。」吕蒙严正的说:「现在东、西方(指吴、蜀)虽为一家,但关羽如熊似虎,对付他,计策怎能不预先拟定?」说完,陈述了五套对付关羽的方策。鲁肃听了大为讶异,拍拍吕蒙的背,说:「我本来以为你只有武略,没想到你的才识到了这等地步。」
鲁肃很高兴的赞扬吕蒙:「学识英博,不再是昔日的吴下阿蒙。」
吕蒙听到赞美时,也很得意的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什么因素,什么秘方,让吕蒙脱胎换骨,从一介武夫变成见多识广的将才?
答案是读书,是和兵马倥偬、舞刀弄剑无直接关联的阅读行为。
知识必须转换成能力
引导吕蒙蜕变的关键人物是孙权。孙权曾鼓励吕蒙和另一名将领蒋钦说:「你们现在担任要职,掌管军事,应该多读书,增加见识。」
吕蒙抱怨,军务繁杂,恐怕不容许拨冗读书。孙权说:「我不是要你们钻研经书做博士,而是要多读书,了解过去的事。况且你们再忙也没有我事情多,我小时候读过《诗经》《尚书》《礼记》《左传》《国语》,只有《易经》没读过。自从统领大事(掌权)以来,又读了《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纪》)和各种兵书,大有收获。」
孙权以刘秀、曹操手不释卷、好学不倦为例,鼓励吕蒙和蒋钦多多读书,同时开出书单,包括《孙子兵法》、《六韬》、《左传》、《国语》、《史记》、《汉书》、《东观汉纪》等书。
吕蒙发愤用功,这一读便出一番境界,孙权、鲁肃对他赞不绝口。
回过头看孙权劝勉吕蒙的话,意思很明确,将领读书,不是要钻研经书,而是要借着读书,了解过去的事。
日本作家大桥武夫在诠释克劳塞维兹的《战争论》中说道:「自古以来,优秀的将帅很少从博学多识的军官中诞生,大部分都是在境遇上无暇修得许多知识的人物。」「琐碎的知识对培育将帅有害无益。」

关羽读《春秋》
有一则关于关羽的传说故事,虽然纯属虚构,但很有意思,颇可印证前述观点:
关羽爱读《春秋》,爱讲《春秋》,可办起事来,往往不用《春秋》书上的道理。
一天,刘备看到关羽在埋头读《春秋》,就说:「二弟,你天天读《春秋》,都记得吗?」关羽说:「我倒背如流。」刘备说:「我考考你。齐桓公招贤纳士,亲自去看一位很有才学的小官。」关羽马上接着说:「他去了三次都没见着。有人劝他不要再去,他不罢休,以后又去了两次才见到那小官。自此,人人都称颂齐桓公礼贤下士。」刘备说:「那年我三顾茅庐,你三次都劝我不去,是何道理?」关羽回答不出,便低头翻书。
一天,关羽又在读《春秋》,刘备走去问:「二弟,这书读了无用,何必糟踏时间。」关羽说:「此等好书,用处大得很。」刘备说:「这书作用是大,曹操在华容道就是讲了一个《春秋》书上的故事,方能死里逃生。」关羽一听,羞愧得无地自容。
那次,他领兵在华容道堵截曹操。曹操说:「将军熟读明解《春秋》,可知卫国派庾公之斯追击子濯孺子一事。子濯孺子是庚公之斯师父的老师。他便有意射了四支无头箭回去交差。昔日我待将军不薄。」于是,关羽放走了曹操。对此事他很后悔,今日刘备又提起,他一气之下恨不得把《春秋》撕毁。刘备忙制止说:「不是《春秋》书不好,是你没有读通啊!」从此,关羽读《春秋》就重在领会了。



jhy0876 发表于 2013-4-14 11:28:44

领教了!!!

忘忧 发表于 2013-4-14 11:30:55

咕叽咕叽

天下第柒 发表于 2013-4-14 11:41:55

{:5_106:}{:5_106:}看看

xtlzjlj110 发表于 2013-4-14 21:46:21

这个帖子好像以前看到过,暂不加分,待核实

wdl12355 发表于 2013-4-15 00:13:02

看看{:soso_e10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吴下阿蒙到大将吕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