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善昵 发表于 2013-4-14 00:36:04

小人申侯之死 讨巧卖乖最终失败被杀

公元前656年,鲁僖公四年,齐桓公率领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军浩浩荡荡杀向蔡、楚,蔡国军队一触即溃。但实力雄厚的楚国不卑不亢,派出的两个外交使者都是“舌战”的高手,双方经历了一番交锋,管仲、齐桓公没有讨到嘴皮子上的便宜,最后,楚国使者跟诸侯们立了盟约。


陈兵多时的诸侯国军得返回,而陈、郑两个小国是他们回师的必经之路。陈国的大夫辕涛涂从陈、郑两个小国的利益出发,希望大军不要走经过陈郑的道路回去,大军过处,必有饥馑、凶年、瘟疫,即便军队纪律严明,沿路的粮草供给也是一个负担。因此,辕涛涂去找郑国的大夫申侯商量,建议齐桓公改走东道,率大军到东夷诸国示威造势。郑国大夫申侯对此建议就一个字“善”,好啊。


辕涛涂去见齐桓公,他的建议为好大喜功的齐桓公接受了。但他没想到的变数是,他的朋友申侯也去见了齐桓公,他的意见是:军队在外的时间不短了,师老必疲,如果往东方进军,遇敌是打不了硬仗的。而取道陈国、郑国之间,由两国供给军粮军服,则比较稳当。他的这一小人卖乖行为大讨齐桓公的欢心,不用说,即使申侯不说破辕涛涂的想法,齐桓公在申侯讨好的时候也明白了辕涛涂的私心。他下令把辕涛涂抓了起来,并强令郑国国君把郑国的虎牢之地赏赐给了申侯。同时攻打陈国,以讨伐它对齐国的不忠。原本是口舌间的事,最终酿成了这么大的诸侯国际争端。


申侯得意了。陈国跟齐国讲和后,辕涛涂也回到陈国。


第二年,齐桓公再次大会诸侯,商议如何安定周王室。在霸主盟会的场合,各国的大夫们再次相会。辕涛涂也见到了申侯,他问起申侯的封邑,听说没有筑城,就劝申侯筑城:把城筑得美观一些,不仅可以扩大名声,而且让子孙们不忘先人功德。辕涛涂自告奋勇地为他申请,筑城活动很成功,城墙修筑得很美观,一时之间郑申侯的名声传遍诸侯国际,申侯大出风头,比国君郑文公还受瞩目。辕涛涂在郑文公面前说:申侯是准备叛乱的。郑文公听了很不是滋味。


郑国在周王室之乱中也乱了方寸,它听了周天子的唆使去跟楚国结交,得罪了齐国,连年遭到齐国的攻打。到前653年春,齐国人再度攻打郑国,郑国大夫孔叔劝郑文公向齐国屈服。夏天,郑文公杀申侯,将申侯作替罪羊,说郑国此前的行为全是因为申侯这个小人的缘故,齐国得了这个台阶,也就收兵了。


申侯的命运虽然看似偶然,实际却是注定的。这个小人,每时每刻顾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要显示自己的小聪明,而很少想到做一个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人。这样的人见不得光,而一旦见光,比如有了大的封邑,有了城墙,有了权势,他们横死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考察申侯的事迹,可知他最擅长的是暗中生存。他本来是楚国大臣,受楚文王的宠信。楚文王要死的时候,就给申侯财宝,让他离开楚国。楚文王对他说:“只有我了解你,你贪得无厌,我不见怪。但别人会找你的麻烦,我死了,你就离开楚国。不要到小国去,他们也不会容得下你的。”楚文王还为汉语贡献了一个成语:“予取予求”。申侯的讨好卖乖到了这样一个水平,从文王那里随意拿财宝,文王都不在意。


文王死后,申侯倒是听了主子的话,离开楚国。但他投奔到郑国那样一个夹缝中生存的小国,并凭着他的乖巧,很快受到郑厉公的宠信,但最终还是落了一个不得好死的下场。这是他永远不懂楚文王的缘故。当他的死讯传到楚国的时候,楚国的执政大臣子文先生感叹说,古人有句话,知臣莫若君,没有比君王更了解臣子了,看来真的是这样啊。


对小人们来说,国家大的好处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所以他们不会担当,不会尽责,不会出力,只会讨便宜,搭便车,只会见小利而忘义,卖小乖而惜身。他们的人格不会进化到大人君子的理性层面上去,更不用说进化到现代文明的公民人格上去。

kingfall 发表于 2013-4-14 02:53:31

进来学习历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人申侯之死 讨巧卖乖最终失败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