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善昵 发表于 2013-4-4 00:25:41

越国君王世系考

【内容提要】 夏帝少康封少子无余于越,以奉禹祀。而自无余之后,越王夫镡之前,前越诸国君之世系一片空白,不见于经传,成为千古之谜。传世珍本《姒氏世谱》之重新发现,自大禹至越王摇之间的世系始见分明。遂解答了:少康为何封庶子于越、前越衰落的原因是甚么等问题,肯定了“越为禹后”和越统从未中绝。
      
        一、越君无余考
      古越国始祖,于越第一代国君。夏朝第五代国王帝少康之庶子。
      绍兴《姒氏世谱》,称无余为“六世祖”。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
      《越绝书.越地传》说:
      昔者,越之先君无余,及禹之世,别封于越,以守禹冢。
      贺循《会稽记》云:
      少康,其少子号曰于越,越国之称始于此。
      赵煜《吴越春秋》卷六记载:越王勾践临终,封太子兴夷(与)说:
      吾自禹之后,承无常之德,蒙天灵之佑,神祗之福,从穷越之地,籍楚之前锋,以摧吴之干戈;跨江涉淮,从晋、齐之地:功德魏魏,自致于斯,其可不诚乎?夫霸者之后,难以久立,其慎之哉!”
      可见勾践自己确认为夏禹之苗裔。
      《越绝书.越地传》云:
      故禹宗庙,在小城南门外,大城内。禹稷在庙西,今南里。
      夏禹宗庙为越王勾践所扩建。至东汉建武二十八年(52年)尚保存完好。按:“稷”为“陵”字之误。禹陵在东汉尚保持旧观。
      司马迁曾上会稽山亲自探禹穴,积极主张于越为大禹之苗裔。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最后之《论赞》云:
      太史公曰:“禹之在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诸夏艾安。及苗裔勾践,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主。勾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
      同样,他在《东越列传》也这样认为:
      太史公曰:越虽蛮夷,其先岂尝有大功德于民哉,何其久也?历诸代常为君王,勾践一(度)称霸。然余善至大逆,灭国迁众,其先苗裔繇王居股等犹尚为万户侯:由此知越世世为公侯矣,盖禹之余烈也。
      司马迁又在《太史公自序》中说:
      少康之子,实宾南海,文身断发,鼋与处,既守封禺,奉禹之祀。
      对于“越为禹后”这一历史的重要结论,司马迁不仅搜集古代历史档案资料,而且身临会稽,考察访问民间,将资料、史绩和姒姓后裔的家传世述,经核实后融为一体。司马迁怀着景仰的心情,叙写大禹及其后裔。然而对帝少康嫡长子——帝杼的后裔杞国,却毫不重视;而对庶子无余的后裔,却歌颂备至。
      夏帝少康因何将少子分封于东海之滨?
      这应该从夏朝前期的政局状况分析。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他治水土,定地域(割分九州)的功绩,使万民拥戴,诸国宾服;继位后在涂山大会诸侯,奠定了华夏大国的基础。然而,在中华历史上王位从禅让制到世袭制,都由夏后启开端。当然,从“官天下”到“家天下”,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在长期形成的社会习惯心理的影响下,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
      大禹仍想继续行禅让制,他死后,出现益执政而启对立的局面。三年后,启取代了益:“费后伯益就国。”伯益被迫回到自己的费邑。
      六年,伯益薨,祠之。①
      益死之后,启岁牺牲以祠之。②
      夏后启祭祀伯益,其目的为了安抚伯益的一些支持者——禅让制度的拥护者。仅管如此,而益的同族有扈氏仍然不服,与启公开抗衡。于是启作《甘誓》:“王师师伐有扈,大战于甘。”③
      《尚书序》云:“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
      扈国被灭,还留下恶谥:“跋扈”。
      在反对世袭制的叛乱此起彼伏中,在平定西河武观叛乱的次年,帝启在忧患焦虑中死。
      启子帝太康去即位“后羿自锄迁于穷石,因夏氏以代夏政”④“太康居斟寻。”⑤
      启依靠乃父的政治威望和自己掌握的强大的军事力量,以维护开创的世袭制,勉强维持了统治。到儿子太康即位时,以前二代积蓄的力量已消耗殆尽;况且太康并没有像帝启那样的才能。有穷国后羿乘机煽动不满世袭制的夏地诸侯和不满夏王政治的夏民,驱逐了太康,夺取了夏朝的政权。帝太康只能投靠同姓斟寻,寄居于其地。
      既然禅让制不再行,王位世袭制遭到反对,那么,只有以武力和阴谋进行夺取政权,后羿和寒浞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
            太康死后,弟仲康即位,仍然偏安于斟寻。
      仲康死后,世子相即位,出居商丘,“依同姓诸侯斟灌氏、斟寻氏。”⑥
      今本《竹书纪年》载:
      帝相,元年戊戌,帝即位,居商。
      王位世袭制仍然没有权威,真正的拥护者不多。在强藩权臣的威慑下,夏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寒浞杀后羿,并灭夏朝的同姓国戈氏;又使其子消灭斟灌,“浇伐斟寻,大战于淮,覆其舟,灭之”。⑦
      事实上一部分斟寻人还是乘船由淮水入海,南逃到太湖流域东部,建立南斟寻国,遗址在今南浔镇。⑧
      夏朝国统中绝。
      《左传.哀公元年》载:
      昔有过浇杀斟以伐斟寻,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为有仍,生少康焉。
      少康成长后,有军队一旅。逃匿在鬲国的夏朝遣臣伯靡,率领斟寻、斟灌二国遣民,攻伐寒浞,杀之。少帝的长子杼领兵灭掉寒浞次子的新戈国。少康回到夏朝故都夏邑。距太康出走已四十年。
      丙午年,帝少康即位,夏统中兴,诸侯来朝,王位世袭制至此经诸侯承认,自夏后启创建王位世袭制以来,几经反复较量,在这过程中,夏之同姓国诸侯伤亡惨重,有些已遭族灭。因而,分封王族子弟,建立新的诸侯国,作为夏室屏藩,很有必要。帝少康从继承禹祀之名义,封少子于越,分鼎东南,形成犄角之势,确为夏王朝走向稳定的战略性措施。
        二、前越诸侯君及无壬考
      由于越国地处东南没海,当时属于落后的蛮荒之地,文化落后,又不为史臣所重视;以至夏、商之际,无史料可查,出现了一段空白。司马迁也不清楚,《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
      最早对此提出怀疑的是注释家高诱:
      《越世家》二十余世至于常。高氏越史曰:夏自少康到桀,正十二世。按:少康元年壬午至周敬元年壬午,凡一千五百六十一年。吴之伐越,见《春秋昭公三十二年,周敬王十年(元前510年)也,
      至是一千五百七十年矣!越之传国至于允常,何止二十余世?⑨
      越南陶维英教授在《越南古代史》中云:
      如果以每一代二十年平均计,则算二十代恰为四百年,根据我们所忆断的这个数字,则越国可能成立于公元前九、十世纪。⑩
      笔者认为陶维英教授的计算方法是掐尾计数,这在数学上是不正确的。因为司马迁说的“二十余世”,其实数可以至二十八、二十九,折中也可能是二十五世。如果四百年传二十五世,每世平均为十六年,减去怀孕一年,只有十五年。还须要结婚立即受孕,头胎必须是男,长子代代不夭亡等三个条件,这在人类的生理上是绝对不可能的。
      而更有力的物证是,在商代甲骨文中,代表越字的“戊”字多次出现,说明越国在商代的存在是不容否定的。
      据现**证认为可靠的《逸周书》载:
      伊尹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臣请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汇剪发文身……”
      今本《竹书纪年》:
      (周成王)二十四年,于越来宾。二十五年,王大会诸侯于东都,四夷来宾。
      《逸周书.王会解》:
      东越海蛤,欧人蝉蛇。蝉蛇顺食之美。始于越纳(下缺字),姑妹(即姑蔑)。且欧文蜃。共人玄具。(11)
      文中的“东越”,晋代孔晁注释为:“东越则海际,”可能指《越绝书》所说的“外越”;欧人即瓯越;“始于越”即是于越;“姑妹”即姑蔑;后来从属于越。《国语.越语》谓越国疆界:“西至姑蔑”即是。归越后仍然为相对独立的部族。《左传.鲁哀公十三年》,春,吴王夫差使王子地、王孙弥庸等辅助太子友守国,亲率精兵由邗沟北上,经济渠,到黄池。五月,单平公与晋定公同夫差会于黄池。勾践令范蠡等沿海北上,率军从淮河口西进,以截断吴军后路。命畴无余、讴阳二将率部族为先锋,自陆路进攻姑苏,勾践新率大军继续北上。
      当越军前锋到达吴都郊外,王孙弥庸望见越国姑蔑部族军中有其父之军旗(弥庸之父前为越军所俘,因此姑蔑人得其军旗),云:“不可以见仇而弗杀也。”
      由此看来,姑蔑部族在春秋晚期已臣服于越,但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畴无余可能是他们的部族首领。这是一个善战的部族。
      共人即干人,西周时期干国尚在,后被吴国所灭。处于江北的称邗,在江西的称赣;归于越的称越干。
      《越绝书.越地传》说:
      无余初封大越,都秦余望南,干有余岁,而至勾践。勾践徙治山北,引属东海,内外越别封削焉。它所指的时间基本上是对的,但是没有谈到越国君王的世系。
      《舆地志》却提供了一些重要内容:
      越侯传国三十余世,历殷至周敬王时,有越侯夫谭,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春秋》贬为子,号为于越。
      《舆地志》的史料大都有较高的价值,然而其“传国三十余世”的资料从何而来?其他史书从未提及。
      笔者查阅乾隆《绍兴府志》后,有所感触。其《祠祀志》载: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三月,驾幸绍兴,亲祭禹陵,初十月,奉上谕:“以姒氏子孙,世居陵侧,予八品官奉祀,择其有品行者一人充之。”旋经部议:以姒恒甸授八品官,仍准世袭,奉祀会稽陵庙。(12)
      清代学者悔堂老人所著《越中杂识》,选材严谨,是方志中的佼佼者,其《右绩》载:
      卧薪楼,在府域西郭门外,传是越王践卧薪处,楼去城仅百余步,上供越王像,下即通衢,颜(13)曰:“古卧薪楼”。乾隆己已毁于火,卒已(一七六一年),大禹后裔姒恒畿重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越国君王世系考